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

财务会计内容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

一、引言

根据当前学校有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来看,这三者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样,不仅会使得相关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教学负担还会对以后的实践操作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根据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中用到的教材来看,这三者存在的交叉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存在的交叉内容体现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算及决策、经济批量等方面。另外一个交叉点体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具体包括产品的销售以及利润的预测、资本成本的计算以及经营杠杆等内容。从上述的描述来看,管理会计成为了交叉内容的中心。这种交叉现象不仅会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误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会计与管理的知识来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难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误导如果成为传统将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从而大大降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讨论当前三者的交叉内容以及提出相应的综合办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将会针对三者的交叉内容讨论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再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综合办法。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企业的会计及财务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

二、三者交叉形成的原因

1.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交叉形成的原因。根据会计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成本会计的出现要早于管理会计。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企业以及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社会对成本会计的高度重视。这个时候,成本会计已经逐步和财务会计结合起来形成了基本的记录式的管理会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本会计逐渐吸收了行为与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优点从而成为了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科。而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得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由于其发展历史的相似性以及整个变化过程的相似性必然导致其内容上的大面积交叉现象。2.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上的交叉形成的原因跟上文描述的内容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从今天企业中的实际运营来看二者在内容的涵盖上的确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来看,它们二者往往是针对相同的内容具有相同的处理和分析办法。所以,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了二者在内容上的交叉。3.各个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在当今的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当中,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针对这三个领域产生的具体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不仅仅包含学术上的思考与未来方向的探讨还包括实际应用过程同其他领域结合的研究。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三个领域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广泛,所以也就导致了这三者在交叉的内容上也越来越广。

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解决办法

1.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合并。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进行合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二者在其产生历史上存在严重的交叉现象。不仅如此,管理会计是建立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现代的科技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所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优化。具体的合并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教材以及学术界的合并的问题。可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只存在这一门学科而不是两门。相关的知识可以将二者交叉的部分划分到新的学科当中而对没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对于学术界,相关的学者只要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即从而不需要区分自身是否属于管理会计还是成本会计,另外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也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这二者的结合,建立一个部门即可同时把相关的具体工作进行有机地整合,再将具体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中。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大批的人力资源的节省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通过实现降低管理成本和会计成本实现利润的有效增长。2.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综合。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在交叉内容综合上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二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侧重点的区分。因为二者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同时又需要实现二者的共同协调工作对企业的有利影响。所以,二者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各行其是、各司其责,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的综合办法是:成本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应该集中到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搜集与统计。也就是说,成本管理会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内容集中的重点是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内容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资本经营和企业的资本活动相关的管理。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二者在对象和内容上也要有所区分。成本管理会计需要侧重的是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和反映以及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对未来的规划的活动。财务管理内容需要侧重的对象是对上述所提到的过程的一个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将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区分做以下总结:成本管理会计主要负责的是短期的决策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销售和利润的预测、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预算以及经济批量的核算等、对企业利润的预计以及存货等的核算和管理。而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投资决策、资本成本的管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计和划分等内容,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内容是直接对企业的货币进行管理和监督的。

四、结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三者的发展历史出发探讨了其它两者同管理会计的交叉内容,指出管理会计是这三者交叉的核心。然后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实现有效的综合即成本管理会计,最后再将成本管理会计同财务管理内容实现一定程度的综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短期的核算和管理,而财务管理内容集中的是对企业的货币进行长期的监督和管理。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领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40-41.

[2]郭晓玲.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学科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b综合,2005(3):61-62.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程序的组成部分。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财务报表不包括董事会报告、董事长陈述和企业管理层的评论分析以及可能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债权人、政府及公众。他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求不同。企业管理层对于编报企业的财务报表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研究。

报表使用者利用财务报表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均希望从财务报表中获得对自己经济决策有帮助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把握。定性分析法主要依赖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

二、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一)名称

旧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报告;新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会计报告。

(二)内容

旧的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三)目标

旧的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报表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

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

对外报表是企业必须定期编制,定期向投资者、财税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报送或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表。这是一种定期的、主要的、规范化的财务报表。它要求有统一的报表格式、编制时间和指标体系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属于对外报表。

对内报表是企业根据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编制的,供其内部管理人员使用的财务报表。它不要求统一格式,没有统一指标体系,比如成本报表属于对内报表。

2.按报表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主表和附表

主表即主要财务报表,是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全面、完整,能够基本满足各种信息需要者的不同要求的财务报表,现行的主表主要有三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附表即从属报表,是指对主表中不能或难以详细反映的一些重要信息所做的补充说明的报表。现行的附表主要有:利润分配表和分部报表,是利润表的附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主表和有关附表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主表反映企业的主要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附表则对主表进一步补充说明。

3.按编制和报送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

广义的中期财务报表包括月份、季度、半年期财务报表。狭义的中期财务报表仅指半年期财务报表。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3篇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程序的组成部分。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财务报表不包括董事会报告、董事长陈述和企业管理层的评论分析以及可能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债权人、政府及公众。他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求不同。企业管理层对于编报企业的财务报表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研究。

报表使用者利用财务报表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均希望从财务报表中获得对自己经济决策有帮助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把握。定性分析法主要依赖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

二、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一)名称

旧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报告;新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会计报告。

(二)内容

旧的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三)目标

旧的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报表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

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

对外报表是企业必须定期编制,定期向投资者、财税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报送或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表。这是一种定期的、主要的、规范化的财务报表。它要求有统一的报表格式、编制时间和指标体系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属于对外报表。

对内报表是企业根据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编制的,供其内部管理人员使用的财务报表。它不要求统一格式,没有统一指标体系,比如成本报表属于对内报表。

2.按报表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主表和附表

主表即主要财务报表,是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全面、完整,能够基本满足各种信息需要者的不同要求的财务报表,现行的主表主要有三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附表即从属报表,是指对主表中不能或难以详细反映的一些重要信息所做的补充说明的报表。现行的附表主要有:利润分配表和分部报表,是利润表的附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主表和有关附表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主表反映企业的主要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附表则对主表进一步补充说明。

3.按编制和报送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

广义的中期财务报表包括月份、季度、半年期财务报表。狭义的中期财务报表仅指半年期财务报表。

年度财务报表是全面反映企业整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及年末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企业每年年底必须编制并报送年度财务报表。

4.按

[1] [2] [3] [4] 

编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

基层财务报表是由独立核算的基层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是用以反映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

汇总财务报表是指上级和管理部门将本身的财务报表与其所属单位报送的基层报表汇总编制而成的财务报表 。

.按编报的主题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个别财务报表是指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具有控股关系的集团中,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为主体分别单独编制的报表,用以分别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综合编制的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资金变动情况的财务报表。

四、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分析

(一)工具

原来的短期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且有可靠公允价值的长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内容分别列示于“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项目中,而现在按管理层意图,分别列示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中。在原来流动负债项目下,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外,其余都计入其账面价值。

上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时将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了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时将其公允价值计入了资本公积,影响了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总额。

(二)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对于原来分别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核算可列报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在企业首次执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即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并按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上述将原来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核算可列报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将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在存货中核算的企业,执行新准则后,会减少企业的流动资产,降低流动比率。 (三)固定资产

原来的固定资产是按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账价值。新会计准则变化较大: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的因素,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等。

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这样会使固定资产价值增大,折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了利润的减少。

(四)所得税项目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限。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77-02

高级财务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中的许多内容有了准则依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准则下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问题,以期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与实务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一、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构建

概括说,财务会计学可分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一般财务会计问题,即所有企业都要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单个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两大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外的特殊财务会计问题,又称特殊业务会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会计主体(单个企业)殊的财务会计问题和特殊会计主体(企业集团)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中国早期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类似教材的内容,在处理依据上也以介绍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西方国家的处理要求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国内各高校纷纷修订编著各自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但是,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专题性质,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各高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差甚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新经济现象和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中国企业的并购、融资租赁、跨国经营、重组破产等经济现象日益普及和频繁,特别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合并、外币折算、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特殊业务和新兴业务都作了规范,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表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在中国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具有开放性,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业务、新事项的出现而不断纳新、吐故的。这对国内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一样。如早些年,即使在西方高级财务会计学中也无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然而现在,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的。因此,无论中、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将增加诸如此类的内容。而现在包含在高级财务会计学内的内容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的普及逐渐变成基本的、为一般人所熟知,目前中国《高级财务会计学》中的一些内容(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等)又将如西方一样回复到中级会计中去。

从教学目标看,高级财务会计学通过对一系列特殊、复杂或新兴业务会计问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财务会计综合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从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和中国会计实践的需要看,归属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会计专业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会计事项了。从内容上看,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关系。

本人借鉴高级财务会计学有关专家的观点,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需要,构筑了新会计准则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1.总论。主要阐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地位、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目前的大部分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没有总论,直接列示各类专题,如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等,笔者认为,既然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列入高等学校会计教学体系之中,则必须回答与高级财务会计学基础理论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教材中没有总论,教师在授课中也是要首先介绍相关内容,否者,会给学习者一头雾水的感觉,不利于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把握。

2.特殊会计主体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合伙企业会计、总分店会计;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合伙企业、连锁经营企业、企业集团在中国目前的实务中已是大量存在。并且,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有专门的准则作了具体的规范,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3.一般会计主体殊的财务会计问题。这类问题在一般企业中的某些企业存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没有涉及,如外币交易会计、外币报表折算会计、租赁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等。

4.特殊时期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这类问题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主要是依据国际惯例和国内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

综上所述,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分工,建议将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界定为:总论、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与外币报表折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总分店会计、合伙企业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而应将会计职业道德归入《基础会计学》,使学生从接触会计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观念。所得税会计列入《税务会计学》,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列入《中级财务会计学》,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选修课单独开设。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学方法。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因此,如何根据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案例。案例可繁可简,不拘一格。目的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出发,学会对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提倡案例教学法,并不是说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就可以抛弃了,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结合运用关系。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了高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会计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技能。应用计算机教学,借助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软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件制作的内容,不断优化课件使用效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尽量增加金融企业会计案例,如利用上市银行、证券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课堂演示,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课件设计好后,还存在一个如何使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说与写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仍然具有引领教学方向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仍然只起辅助作用。多媒体的功能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代替教师完成他难以简明直观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及板书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投影,要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和相关财会软件,灵活选择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等教学形式,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及内容也应改进。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恰当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课程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及期末考试综合决定,这也是国外正规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些基本措施。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在课程考核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平时授课中,注意结合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成绩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作业成绩及平时表现为主,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遏制平时逃课、考试突击现象的发生,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艳秋,赵泽松.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9,(1):109-110.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教学内容 整合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4]赵咏梅 ,郭文玲.新编财务管理(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PST-CCE人才培养模式;财务会计;教学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重构

1引言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处于转型期,正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继会计学基础之后、高级财务会计之前开设,其实务性非常强,特别强调实际应用。然而,许多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务、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并不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教师教、学生学都很被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重视知识塑造而轻视专业能力培养;二是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体系介绍,与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不相协调,容易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因此,需要对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其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考。“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始终为沈阳城市学院所坚持着,并且在其指导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PST-CCE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总结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在了解学生实际、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的,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新视角,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以探究。

2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2.1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教学。PST-CCE源于国际著名的CDIO教学理念,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强调情景化教学。在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较早地感受企业工作情景、了解企业内部实际,“上手快、接地气”,这样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工作环境,从而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课程内容的设计由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当前,许多高校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财务核算知识这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对财务会计课程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可以以会计岗位为依托,注重知识转化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岗位能力。具体来说,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知识目标:了解各会计岗位的核算任务和流程,掌握各会计岗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内容。具体来说,使学生了解财务成果岗位、出纳岗位、筹资岗位、材料岗位、涉税岗位、往来岗位、投资岗位、工资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9个会计岗位的相关核算任务和流程,掌握上述9个会计岗位的具体会计核算。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各会计岗位的核算能力。具体来说,使学生具备出纳岗位、材料岗位、往来岗位、投资岗位、工资岗位、涉税岗位、筹资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9个会计岗位的核算能力。素质目标:强化岗位责任制,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3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3.1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以会计岗位为依托,按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来设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具体来说,首先以企业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在了解企业会计人员分工及会计岗位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出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岗位,通常包括财务成果岗位、出纳岗位、筹资岗位、材料岗位、涉税岗位、往来岗位、投资岗位、工资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9个岗位,并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其次,在了解各会计岗位人员工作任务与时间分配的基础上,梳理出各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列出清单。随后,根据各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各种任务的主要工作过程或业务流程,并进一步分析各会计岗位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或执行工作过程中需要了解或掌握哪些财务会计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和素质?最后,遵循上述思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按照会计岗位将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整合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再按照主要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细分为若干个模块。同时,在每个项目或模块中增加岗位职责、岗位核算任务、岗位核算流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景导入等内容,让学生明确每个会计岗位的岗位职责、核算任务、业务流程等内容,了解完成每个项目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课程内容重构

传统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会计理论以及核算知识的介绍,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因此需要对其重新加以构建。沈阳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师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为依托,按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包括9个项目,。不难发现,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主要是按照会计六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它侧重于会计核算知识的介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整合后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立足于会计岗位,学生通过了解财务成果岗位、出纳岗位、筹资岗位、材料岗位、涉税岗位、往来岗位、投资岗位、工资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9个会计岗位的相关岗位职责、核算任务和业务流程等,更容易掌握上述9个会计岗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内容,进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核算能力。

4结论

本文以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对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同时,以会计岗位为依托,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与整合,将其整合为财务成果岗位、出纳岗位、筹资岗位、材料岗位、涉税岗位、往来岗位、投资岗位、工资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9个会计岗位的核算,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会计岗位核算能力,促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School-based Cours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ing Work Process Oriented

RAO Mingxiao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uyang, He'nan 457000)

AbstractVocational training of school-based course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majors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raining content was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accounting process, the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practical ability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training was insufficient, in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vocational training school-based course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which based on process-oriented accounting.

Key wordsfinancial accounting training; school-based course; working process

1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校本课程的现状分析

1.1 财务会计实训内容与现实脱节

(1)内容更新不及时。高职财务会计的实训教学资料基本上都停留在检验性的会计模拟做账阶段,用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应用型内容较少。在会计准则、税法有调整时,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往往体现不出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滞后性。

(2)实训项目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财务会计实训内容往往只限于生产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对于企业创办时会计要做的工作,如开业时的工商登记、税务注册、银行开户、初始建账等;日常企业纳税申报、单证票据填写等内容很少涉及,从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拓展。

(3)实训资料不适合使用。实训教材中会计业务大多都以文字表述,附以相关的原始凭证,学生习惯性并不根据原始凭证而是按照文字描述进行账务处理;而且原始凭证提供的比较单一,大都采用黑白印刷,而真实的凭证从颜色到样式都有很多种,学生少有接触。

1.2 财务会计实践教学脱离会计工作过程

大部分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都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集中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实训室完成,教师发给学生一套实训资料,并讲解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种做法,脱离了具体的会计核算岗位,同学们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不明,根本实现不了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1.3 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基地缺乏

大部分院校财务会计实训室与实际会计部门有较大差异,手工模拟实训室与一般教室没有多少区别,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与普通机房差不多,没有营造出企业财务部门的氛围,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处于一个真实化的工作状态。

1.4 财务会计双师型实训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基本上是高校毕业以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很少接触真正的会计实践工作。我们的老师大都费尽精力取得了“会计师”和“教师”两张资格证书,看起来是“双师型”了,可是实践知识却少得可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不用说让学生直接上岗了。

2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1)项目一:企业创建。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开业时的工商登记、银行登记、税务登记以及初始建账和一般纳税人的申请。很多财会专业毕业生会应聘到新开业的企业做会计,在企业创建初始,这些任务活动都要由会计去做,如果毕业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知识,是很难胜任此项工作的。

(2)项目二:出纳岗位。出纳一般负责企业的货币资金,本项目 的主要实训活动有:现金的收支与日常清查;银行存款的结算与银行对账;日记账的登记等。对于(下转第137页)(上接第79页)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现金缴款单、电汇凭证、托收凭证、贴现凭证等与银行结算密切相关的票据和结算凭证,可以到银行进行收集,并将样本进行复印,以供实训所需。

(3)项目三:应收应付岗位。应收应付会计主要是进行债权债务的管理和坏账的处理。本项目的实训活动可以安排如下:债权债务的核算;往来款项的对账;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坏账的处理。在企业里,应收应付账是较繁锁的收支账,建议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做好台账,登记每天的收支。

(4)项目四:存货岗位工作。存货会计主要负责存货管理与核算,本项目实训活动有:原材料的采购与领用;库存商品的入库与出库;存货的盘点。库存盘点这一活动可以采用带领学生到企业实际参观的方式来实现。

(5)项目五:固定资产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员主要负责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管理、核算与清查,本项目的实训活动有:固定资产增减的核算、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清查。一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卡片账形式,在实训中可以给学生一些真实的固定资产信息让其填写卡片账。

(6)项目六:工资岗位。工资核算员主要负责工资的核算与发放,本项目的实训活动有:应发工资与实发工资的核算、职工福利费等各种计提经费的核算。在企、事业单位中人事部门每月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当月工资发放通知单,因此,实训中可以增加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为员工计算工资。

(7)项目七:成本岗位。成本核算会计主要负责成本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本实训的项目活动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下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成本报表编制。成本会计项目的实训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项关键的作业息息相关,该项活动主要通过实训教师下企业,通过参观的形式将企业的原料投入、生产流程、生产产品逐一调查,用真实的资料完成实训任务。

3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现――以采购业务为例

在实训项目开始之前,教师应将岗位工作流程首先展现给学生,可以采用工作流程图、文字描述、现场模拟或者是拍摄的工作视频等方式,给学生以导向,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场景。下面以采购业务为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把该工作过程呈现出来:采购部门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并将订单的复印件送往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货,企业的验收部门收检,并将验收报告送到应付款部门;材料入库时,仓库保管员填制材料入库单,采购员签字;仓库保管员登记仓库材料账后将发票、入库单一同转到存货会计,由存货会计编制转账凭证,经会计主管审核后,登记材料明细账;然后存货会计将发票交由往来会计,由往来会计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支付货款时,应付款部门持经批准的请购单、发票、验收报告、应付凭单交由会计主管签字授权,然后由出纳开转账支票;存货会计根据支票存根编制记账凭证,交往来会计、会计主管审核;出纳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很多,急需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财务会计实训校本课程,让学校“动”起来,教师“站”起来,用校本课程开发将学校和企业联系起来;在实训校本课程里,财会工作过程和财会实训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赵庆兰.新会计准则引发的会计专业教学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杨洪.高职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之我见[J].湖北:职业教育研究,2007.4.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投融资企业;财务报表

运用融资行为来使企业壮大经济实力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投融资企业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优化企业经营模式。而使得这种结构得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财务管理。全球化经济的交融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职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计职能的性能也将发生本质改变,即从核算型过渡为管理型。破除传统守旧的观念,使财务会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贴合现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会计报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参照物。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投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只有通过详细审核,才能使企业账目具备精确性,如此才能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精确的保障依据。

一、企业运营中的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

工作任务决定工作性质。因为财务审核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因此其内容也十分的细密,它审核内容主要有:内容、形式、呈报数据、相关资料等。这种非常严谨的状态与行业本身有关,说句玩笑话,只要关乎到钱财,大家的态度都会比较严肃。投融资企业本身对于每项资金的把控力度要求就甚高,因而在财务报表审核上越严格,企业各项环节的质量才会越高,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正比关系。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汇总和合并的重复性的现象,因此,只有科学、精准的的财务报表,才能对这些潜在现象做出很好的风险规避。众所周知,投融资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它的运营和发展全靠优良的信誉、企业形象作支撑。而财务报表审核的科学性、公开性、透明性则是赢得社会支持与信任的有力依据,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为投融资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分类

1.具体审核方式的分类

(1)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进展的主要依托来源于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监督,缺乏企业约束力,业务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因此,在这点上要求企业法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框架内才能更好的发挥审核作用。

(2)投融资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时,需要层次分明,具备相应的层次性。将相关资料进行有序的整理,使人一眼明了,这样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具体步骤如下:一、先将各类报表及其附件资料进行细分比较;二、审核资料,检查资料准确性;三、审核财务会计报表备份资料的准确性。

(3)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重复审查的重要性重复审查有利于查漏补缺,排查出不合理部分。这项工作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靠或缺乏这方面知识,因而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上对这种因素又没有及时的解决,并且还将这种错误的方式进行了延续使用,所以在企业进行年度审核时,会出现目标与效益发生偏差的现象。因此,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重复审查对投融资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审核内容分类

(1)汇总式的财务会计报表。投融资企业审核的基础是对财务会计财务汇总报表,优良的报表可以使企业在相关问题上的处理有明确的方向,这样能够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具有可控性。

(2)审核财务会计利润报表。现阶段的公司主要有几大类,一类因承担责任不同,所以有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类因组织形式不同,分别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投融资企业大部分都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所以,企业权利的划分是根据其性质而定的。例如,根据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而分红原则。企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利润报表的审核时,需要考虑到对各股东权益科目的审查,在保持股东既得利益的情况下,确保审核的精确性。

(3)审核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勾稽关系是指相互间存在一种可检查验证的关系,与报表相对应,和会计科目本身无关。企业在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的经济经营活动中所创造出的全部利润,应该具体匹配到企业的盈亏、现金流转方向以及利润划分等方面。

三、财务会计报表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审核

1.比例的突然好转性

对于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判断比例突然好转,一般是根据企业的标准值区间来进行衡量与划分。通过和中间固定值的对比,确认审核中所存在的异常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出目前的经济情况。假如两者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值等于2时,就代表是比例突然好转。这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分析其详因,并且检查它对投融资企业的正常运行是否存在阻碍。举个例子,比方说一家公司在最近几年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都显示为盈利,但在这一年的极差值与较低值远远超出区域标准值2的范围,这就证明这时它实际上的资金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检查与分析。但是在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下,使得这家公司在资金链上出现了断裂问题,而公司最终的走向也再次证明了财务报表审核时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投融资企业对成本费用利用率、流动比率等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

2.相关比例优秀程度

相关比例优秀程度过于极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对于本行业的相关优秀值的衡量,这一观点是基于同行的报表数据而言的。以当前的市场轨迹来看,如果投融资企业的一项指标明显大于行业中的优秀值,且最大优秀值比(该指标值除以该行业优秀值)减去11,结果大于百分之40时,就能够判定此指标出现了问题,若结果小于40%,则说明这个指标在正常的优秀范围之内。例如,某企业的利润指标同比去年增长了1%,但当其所得数据在与同行进行对比计算后,发现它的增长点实际上大于40%,这就表明该投融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虚假问题。所以,投融资企业在考察指标时应对其成本利润率等方面加强审核。

四、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与应用

金融企业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对投融资项目的管理、对融资计划的编写、对工程付款的核算、对日常公用费用的管理,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

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投资项目上,它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财务管理的规则作为主要依据。在这里需要将一个特殊项目除外,那就是举债资金,除此之外,其他的都需要按照财务管理规则严格执行。

2.融资计划编写的目的及重要性

有了计划好办事。融资计划编写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理有据,有了计划之后,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会变得清晰明确。就像写企业的年度计划一样,对于下一年融资工作的规划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而且还要将写好的规划交呈上级部门审阅,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修改后,再与企业管理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敲定来年的融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成本的掌控,如果贷款利息过高,而利润不显,这时就需要通知相关领导与部门进行开会研讨并进行最终的方案确定。

3.工程付款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工程付款核算实际上就是工程结算。在一项工程当中,需要的资金费用有多种多样,比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众多,人员结构也相当的复杂,而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资金流又大,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对工程付款进行详细的核算,就容易丧失对资金流向的把控,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工程量也没办法给出准确的预算。因此,工程付款结算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结果而已,它还是下一个项目的奠基者。

4.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

所谓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实际上就是指日常琐碎开销,包括租赁费、电费、水费、物管费等。在这项管理上应该采取总额控制法,对专项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与记录,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范围。五、结束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描述,可以得出融资企业在资金的筹集与应用方面,财务管理带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进行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投融资企业在管理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用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景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及内容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216+218.

[2]应申易.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6,(03):21~22.

[3]李云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内容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01.

[4]曹云丽.试析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J].现代商业,2013,(06):271~272.

[5]张萌.浅谈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方法和内容[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84.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学; 产生背景; 内容界定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级财务会计学的著作与日俱增,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亦渐趋稳定,但对于什么是高级财务会计学,以及高级财务会计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仍无定论。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是财务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环境演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试图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其进行理论总结,以期对高级财务会计学研究范围及其内容作出恰当的界定。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突破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系统的运行条件和运行环境所作的一种合理判断或约定。环境是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由于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极为复杂且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采取抽象总结的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并剔除其不稳定因素,以创立一个能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因此,会计假设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和程序建立的前提。然而,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会计基本假设所要求的运行环境或运行条件被严重背离时,建立在这些基本假设基础上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将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找与特定环境或特定运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方法或程序。高级财务会计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产生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的突破

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服务对象的范围所作的限定。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20世纪初,西方国家逐步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于是出现了控股合并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控股合并形成了以控制为联结点的企业集团。为全面了解企业集团财务活动的全貌,便有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又产生了第二次企业兼并浪潮,进而“导致了合并报表的广泛应用,从而产生了一些重要思想,包括经济实体的概念,合并产生的商誉等等”(恭维敬,1996)。以控股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至由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集团,而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会计主体的概念得以扩展,进而导致合并报表会计的广泛应用。与此相对应,伴随着企业外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关注度的提高,一些原本不属于会计主体的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亦成为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组成部分,如总分店会计和分部报告等。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突破

持续经营假设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建立的重要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将失去存在的基础。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由于经营失败而陷入破产清算,或由于兼并或重组而被迫终止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企业持续经营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原有的建立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方法或程序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为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当持续经营假设不再成立时,必须放弃以此为前提的会计方法或程序,代之以与特定经营条件相适应的会计方法,由此产生了一些适用于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如破产清算会计、企业合并会计,以及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披露事项等。

(三)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

会计分期假设,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之所以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人为分期,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很难按企业经营活动的周期截然分开,只有通过人为分期的方式才能及时并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典型的会计分期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但在会计实践中这种分期方法常常由于特殊情况的出现而被打破,如在企业创建时期,会计年度通常为企业经营活动开始日至当年12月31日;在企业破产清算期间,会计年度一般为当年年初至法院裁定的破产清算日;当需要更为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时,需要将会计期间缩短为月度、季度或半年度,进而产生了中期财务报告;为了及时报告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常常将会计期间扩展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日。

(四)货币计量假设的突破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计量应采用而且只能采用同质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会计最重要的特征。之所以将会计计量称之为假设,是因为货币计量至少蕴含以下三层含义或设定:(1)在多种计量单位并存的情况下,会计计量只能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2)在多种货币单位并存的情况下,会计计量只能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3)在选定的货币单位很难保证单位货币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必须假定币值相对稳定,即所谓币值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货币单位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就货币计量假设的第一层含义而言,这一假定尽管未受到严重挑战,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要求会计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非货币单位信息,或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提供更多的文字信息;就货币计量假设的第二层含义而言,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产生了大量的非记账本位币业务和汇兑业务,与此同时,跨国经营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又引发了外币报表折算问题;就会计计量假设的第三个层次而言,20世纪初主要西方国家发生的持续20多年的通货膨胀,以及60年生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对币值不变假设带来巨大冲击,为此,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寻找对策,最终形成了通货膨胀会计,而通货膨胀会计思想的出现则直接促进了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

二、特殊业务的不断涌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逐渐兴起了一些特殊经营业务,如衍生工具业务、租赁业务及债务重组业务等。此类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而不便在主要介绍一般企业常见业务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予以展开,如融资租赁业务是将资金融通、货物买卖与租赁融为一体的特殊经济业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的融资租赁业务在表面上或在法律形式上采取了租赁的形式,但其经济实质却是“资金融通”与“货物买卖”的合体,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会计处理上必然与简单交易形式有所不同。相对于传统的资产负债项目,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有其特殊之处,如远期交易方式下的交易双方只是在交易合同中订立了交易的有关条款,而实际交货付款则要在合同约定的交割时间进行,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必然与常规的现货交易有所不同,在合约签订、缴纳合约保证金、平仓了结合约,乃至实物交割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及会计报告方面必然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经营业务在会计处理上通常有别于企业一般经济业务,且大多属于非常见业务,因此,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将此类问题归于高级财务会计学。

三、分行业、分经济成分会计制度的融合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之前,一直沿用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分行业会计制度。1992年11月30日我国首次颁布了各行业、各种经济成分共同遵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仍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由于这种会计制度忽视了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导致相同或类似的会计事项因所处行业或经济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1997年开始陆续公布了13项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不分行业和经济成分的会计准则,并于2000年12月颁布了通用于各行业和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分行业、分经济成分的会计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不分行业及经济成分的会计制度实行的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企业的行业性质及业务性质极为繁杂,如果将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会计业务统置于同一个会计制度之中,必然使其失去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样,在同一本财务会计学教材中,如果将基本业务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混在一起,一般行业会计业务与特殊行业会计处理混在一起,既不便于教学和学习,也难以保证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于2006年2月参照国际惯例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准则体系既考虑到各行业及各种业务会计处理的通用性,又考虑到特种行业或特殊业务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分设提出了要求并奠定了基础。

四、特殊披露要求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财务关系日趋复杂化。与此同时,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投资类型的复杂化,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干报表所提供的基础会计信息,而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得能够反映不同业务类型或不同地区经营风险和报酬的信息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视,进而导致分部报告逐渐由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演变为财务会计报告;决策类型的增多及决策速度的加快,促使投资者、债权人等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导致中期报告成为对外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所有权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通过控制、共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等方式形成的关联方关系日趋多样化,进而使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会计报表使用者非常关心企业的关联方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终导致关联方披露成为企业报表附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会计假设的突破导致特殊环境会计的产生;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促进了特殊业务会计体系的形成;统一会计准则形成,要求对特殊行业的特殊会计问题进行专门规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及时性要求的提高,则直接推进了特殊报告会计的发展。高级财务会计学原本与中级财务会计学同属财务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上述情况的出现,却导致二者相互分离、互有所重。其中,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一般工商服务类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常规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特殊业务会计,即一般工商服务类企业的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如租赁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外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业务等;(2)特殊行业会计,如石油天然气企业、农业企业、金融保险企业等;(3)特殊报告会计,如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中期财务报告,以及关联方披露等报告事项;(4)特殊环境会计,如通货膨胀会计及破产清算会计等。当然,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不仅决定于自身特性,还要看同一教材体系中中级财务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二者应该做到互不重复、各有重点,恰当分工、相互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维敬.企业兼并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佛洛伊德・A.比姆斯,等.高级会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9.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重叠;现代性大会计学科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内容重叠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三学科之间也确实存在部分内容重叠问题。好比一团迷雾,环绕在我们的周围。

二、三学科内容的重叠

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学科本质、对象、作用等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三学科之间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叠。

(一)从本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本质是在会计环境的作用下,配合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从事有效的生产经营规划和控制及业绩评价提供所需的各方面成本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从对象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行系统,包括筹资系统、投资系统、资金运用系统和收益分配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成本会计的对象是生产经营业务成本、有关的期间费用和各种专项成本。

(三)从作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有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投资决策。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学科层次

要解决三学科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必须弄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概念的从属关系,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分别属于不同层次学科。

(一)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

二者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但在本质、对象上均不相同。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而会计学则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须要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就区别不同学科的两个基本因素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下,为两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会计属于第二层次,它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在20世纪初发明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即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并主张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但当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事实已经证明,管理会计的确是作为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异的学科发展起来的。

(三)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簿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20世纪初以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结果要用于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的整个程序要纳入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认为财务会计的七种专业方法之一。而根据成本数据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内容,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内部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对内部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显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四、构建现代大会计学科观

在此,笔者并不认为这种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相反,三学科都可以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各学科沿着其研究领域的方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

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财会学科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致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我们在感叹这种快速变革与整合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专业理性:一门管理科学或者一种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对于崇尚“权责到位、岗位明确、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学来说这是个致命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学科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杨纪琬,1999)。但是,目前学术界由于传统的“隔行如隔山”的小学科观影响,人们的视野却常常被专业分工局限和单学科思想束缚,只囿于自己研究范围中,对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或是漠不关心,甚至有一些专家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排斥其他学科的存在。这与我们迎接未来“交叉科学”的时代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只能是使三学科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二)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通才。衡量会计教育的质量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是否记起是从哪本教材所学内容,而是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余秉坚说得好:“会计教育的内容,应当跳出旧有课程结构的束缚,扩宽知识面,更多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西方国家很多高校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就是将财务管理、会计学与金融学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复合专业,从而体现出其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这一点值得借鉴。因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应以“学以致用”为根本,而不必拘泥于是从哪门课程中学来的;教师教授会计课程,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必拘泥于教材。

五、结束语

为此,大家不必再纠缠于三学科之间重叠内容的归属。相反,应更多地鼓励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这样更有利于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内容重叠问题,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只要我们树立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就一定会迎来会计学科发展和会计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98.

2、徐春立,苑泽明.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唐・R.汉森,玛丽安・M.莫文.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颜敏.管理会计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米切尔・马赫.成本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罗飞.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田霞.成本会计[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1篇

作者:陆建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结构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概念清晰、内容完整、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概念基础。为此,理事会在新概念框架中,将概念框架定位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帮助理事会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理事会强调,新概念框架应当是一个全面的框架,应当涵盖理事会在会计准则决策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议题,应当能够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无论是在同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还是在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的,均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概念框架应当在其中起到统驭作用。

二是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应当基于各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拟定其会计政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在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在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但该准则允许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能需要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或选择)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即财务报表编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据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达到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来决定其所应采用的会计政策。

三是帮助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由于交易越来越复杂和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得相对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通过概念框架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概念框架中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更好地理解理事会为什么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做出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虑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规范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什么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要求等财务会计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从结构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第一章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及其局限性,关于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和这些资源和索取权变动的信息,以及关于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二)第二章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对有用财务信息的成本制约因素等内容。

(三)第三章为“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主要涉及财务报表的范围界定和报告主体的界定等内容。

(四)第四章为“财务报表要素”,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等内容。

(五)第五章为“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过程、确认标准以及终止确认等内容。

(六)第六章为“计量”,主要涉及可选择计量基础的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计量基础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七)第七章为“列报和披露”,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及其原则、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原则、财务报表信息归总的原则等内容。

(八)资本和资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资本的概念、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决定、资本保全调整等内容。

以下将对上述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其影响。

二、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新概念框架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原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1.引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理事会认为,理事会有责任拟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目标,尽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部分,理事会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主要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围仅限于财务报表范畴,明显过于狭窄,比如有关公司战略、风险、未来预期等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但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理事会同时认识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从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或者相关报告,理事会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当聚焦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及其报告,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理事会认为,新概念框架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围绕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使用者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

2.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会认为,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通常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大多数财务信息。基于此,理事会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界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理事会认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体过于宽泛,作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其基本目的应当是满足那些无法直接从报告主体中获取财务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使用者无疑应当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至于其他诸如监管部门、公众等,他们可能会发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他们也是有用的,但他们不应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服务对象。

3.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满足的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主要是资源配置决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财务报表目标时,只强调财务报表要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没有对经济决策的涵义和范围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认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满足基本使用者的资源配置决策需要,将使用者的决策明晰化。理事会认为,使用者的这些资源配置决策主要包括三类:(1)购买、出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2)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3)对会影响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管理层行为行使表决权或施加影响。理事会认为上述资源配置决策依赖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所预期的投入资源的回报,而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又依赖于他们对报告主体两个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情况的评估;二是对管理层关于主体经济资源经管责任(Stewardship)履行情况的评估。为了进行这些评估,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关于主体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以及有关这些经济资源和索取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二是关于主体管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脱其使用主体经济资源的责任情况。而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地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评估主体现金流量和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并进而为其资源配置决策服务。

新概念框架较好地构筑起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者决策、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需要及其与财务报告2之间关系的逻辑体系,澄清了经管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财务报告目标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对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征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并建立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Relevant)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还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还需要考虑成本制约(CostConstraint)因素。

1.关于基本质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规范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一是相关性;二是如实反映。

新概念框架规定,相关的财务信息应当能够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决策的信息是相关的。如果财务信息具备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确证价值(ConfirmatoryValue),则表明该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从而表明该信息是相关的。新概念框架还强调,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关项目性质和(或)程度的、在主体特定层面的相关性。

新概念框架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实质,因此将“如实反映”作为一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况下,有关信息应当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无差错(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确。新概念框架强调,中立性需要审慎判断的支持。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即资产和收益不得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得低估;同样地,资产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高估,否则它们会导致未来收益或费用的高估和低估。

2.关于提升性质量特性

除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强调,这四个质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增强,但它们不能使无用的信息(比如不相关的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信息)变得有用。换句话说,这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扮演的是“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认和理解有关项目的异同;可验证性可以使使用者确信相关信息是否如实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时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决策时及时获得能够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简洁从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关于成本制约因素

新概念框架认为,成本一直是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新概念框架强调,理事会应当评估要求主体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编报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还强调,理事会在制定准则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应当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审计师、学术界以及其他方等广泛的范围获取有关新准则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这种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应当局限于单个报告主体,应当从广泛的财务报告整体范畴来考量。

4.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变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纳入相关性范畴,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纳入可靠性范畴,及时性纳入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范畴。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和提升性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必备的基本质量特征,突出了这两个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质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作为提升性质量特征,这对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更有指导意义。而原概念框架没有做这方面的层次区分,容易导致在涉及具体会计处理时出现相关信息质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难,甚至顾此失彼或者轻重难分。

二是将“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理事会在2010年修订概念框架时已经做出了该项决议,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意见。为此理事会又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议,理事会最后决定保持原来的决议,即将“如实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清晰界定和传递“可靠性”的涵义,在实践和征询意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可验证性,有人将其理解为准确性,有人将其等同于在计量不确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显然,作为一个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义方面不够清晰,为此,理事会决定使用“如实反映”的术语,并细化“如实反映”所包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反映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澄清了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涵义和地位。近年来关于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争议,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会修订有关财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内容时,基于审慎性有可能与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虑,曾经不再将审慎性包括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相关内容中,为此引起了不少争议。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审慎性的表述,强调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它不允许高估或者低估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即审慎性判断的行使应当不影响中立性或者应当与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确了计量不确定性与“如实反映”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新概念框架认为,强调“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计量不确定性,或者计量不确定性太高并不表明无法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认为,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会降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这些估计得到了清楚并准确的描述和说明即可。

(三)关于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关“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的内容,原概念框架没有相关内容。新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界定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情况的特定形式的财务报告”;将“报告主体”界定为“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或者可选择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明确报告主体不一定是法定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个主体。报告主体界定的是财务报表的边界范围,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报告主体不是法律主体的情况下,有时要决定报告主体的恰当边界可能是困难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从考虑主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来决定其边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应当是相关的、如实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据新报告主体概念的界定,区分了合并财务报表、未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的概念区别。其中,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为单一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未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为单独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汇总财务报表提供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财务报表要素构成上没有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五个要素,但是在要素定义方面,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了改进:

1.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

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资产定义明确资产是经济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单独定义经济资源的方式将资产的实质界定为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即将资产聚焦于权利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这是资产定义的突出变化,实现了资产的实质由传统的实物资产(PhysicalObject)到权利的嬗变,适应了经济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基本概念创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资产定义删去了原资产定义有关“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资产定义中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标准,而原资产定义则要求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确定的或者很可能的,这也是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定义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三是明确资产定义中尽管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标准,但并不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经济资源一定会确认为资产,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

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负债定义明确负债的实质是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出。

二是新的负债定义通过对义务的界定引入了“没有实际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负债标准,按照该标准,无论该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推定义务,无论该义务有确定的对手方还是没有确定的对手方,只要主体没有实际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负债的定义,这是对负债进行进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变化。

三是新的负债定义删去了原负债定义中有关“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的要求,和资产定义的变化相同,新负债定义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标准,使得在负债定义中,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当然,和资产定义的有关规定一样,新概念框架强调,负债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关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尽管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界定的,因此,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变化其实在本质上也对收益和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影响。另外,新概念框架还强调,尽管收益和费用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化角度进行定义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费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两者同等重要。

(五)关于确认和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中的“确认”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同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

1.关于确认标准的变化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定义的项目纳入财务状况表或者财务业绩表的过程。

原概念框架规定了两条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一是与某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二是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符合这两条确认标准,相关项目才予以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该确认标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两条确认标准,而是按照原则导向,建立了新的确认原则和标准。新建立的确认原则是将确认标准明确指向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确认所产生的有关资产或负债和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的变动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则表明该确认是恰当的。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关项目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两条确认标准:一是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信息是相关的;二是如实反映了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情况。有关项目只有在满足这两条确认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确认。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相关性”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存在是否有不确定性;

二是即使资产或者负债存在,但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如实反映”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存在计量不确定性,有时即使存在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也不能阻止有关会计估计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可获得的所有相关计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计量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项计量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包括相应的收益或费用)的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或负债就不符合确认标准,就不应予以确认;

二是确认的内在不一致性(即会计错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有些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要考虑相关的资产或负债是否也应予确认,如果相关资产或负债不确认,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上的内在不一致(会计错配),从而无法如实反映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全貌;

三是列报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强调,确认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环,考虑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确认的金额如实反映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等情况,因此在考虑确认条件时应当将其与有关列报和披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关于新增的终止确认的内容

终止确认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最终都会涉及到终止确认问题,为此需要统一规范相应的处理原则,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规定终止确认是指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从主体财务报表中移除,终止确认通常发生在有关项目不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时,其中,对于资产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时,通常应当对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对于负债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现时义务时,通常应当对该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规定了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的具体目标,即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应当旨在如实反映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发生后主体留存的资产或负债情况;二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导致的主体资产或负债变动情况。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新概念框架根据不同的交易情形规定了终止确认的具体处理原则。比如资产报废了、负债到期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全部或部分)应当予以终止确认,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如果资产还没有报废或者负债还没有到期,但资产或者负债转移给了其他方,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框架亦规定了相应的终止确认原则,即主体通常可以通过终止确认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来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转移情况;但在一些有限情况下,主体可能需要继续确认所转移的资产或负债部分,并将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处理,同时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显然,新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形下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原则的规定,对于有关会计实务尤其是资产或负债的转移的会计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关于计量

原概念框架尽管规范了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原概念框架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原概念框架也没有涉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计量基础等相关内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为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提供原则指引方面显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用了较大篇幅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明确了不同计量基础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的要素,是对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

新概念框架将计量基础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关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成本应当至少提供有关所计量项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价格信息,但原则上不反映价值变动信息;

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表示有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予以更新,比如资产发生损耗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调减资产历史成本;履行负债义务所需转移的经济资源价值增加导致履行负债出现亏空,从而需要调增负债历史成本等;

三是对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范畴。

关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价值应当提供有关计量日状况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应当反映自前期计量日后包括在该现行价值中的现金流量估计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在用价值(针对资产)和履约价值(针对负债)以及现行成本,其中,公允价值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反映主体特定的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现行成本反映当前购买相同资产需要支付或者承担相同负债应当收到的金额。新概念框架从而对公允价值、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现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现行价值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

2.明确了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确,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见,新概念框架在明确选择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时,和前述确定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原则和标准应考虑因素一样,均指向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上,从而使得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更加严谨、更加内在一致,也更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相关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比如有些资产或负债对市场因素或其他风险非常敏感,其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认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信息对他们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价值则可能能够满足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二是资产或负债贡献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个主体的业务活动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间接地产生现金流量(如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和其他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反之,如果资产或负债能够直接产生现金流量,那么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有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或负债能否直接产生现金流量和主体的业务活动是判断一项计量基础是否满足相关性要求的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计量不一致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认为,当财务报表包括计量不一致(会计错配)时,这些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项资产或负债与另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直接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该类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计量不确定性。新概念框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甚至较高的计量不确定性,并不表明该计量基础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计量不确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无法充分地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选择采用其他计量基础计量这些资产或负债是恰当的。

新概念框架还讨论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升性质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约因素对计量基础选择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技术方面的指引,这些内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对于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关于列报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内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关内容,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原则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抵销、汇总等原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损益及损益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转回等列报和披露原则作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损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为反映报告期间主体财务业绩的基本报表;

二是明确损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张财务业绩表的单独部分(如损益是综合收益表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张单独报表的内容(如单独的损益表);

三是明确所有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原则上应当包括在损益表中;

四是明确在例外情况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将某些收益或费用项目(主要源自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的变化)排除在损益表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五是明确所有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原则上均可在以后期间转回至损益,只要该转回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如果该转回无法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无法更加如实地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那么理事会可以决定对该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在以后期间不予转回。

(八)关于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对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新概念框架也专辟一章介绍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对利润决定的影响,除个别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在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没有作任何原则性的修改。本文为此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会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尽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畴,但它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的发展则有着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概念框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虽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它的实质是准则之准则,即它扮演着统驭和指导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角色,是理事会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各项技术决策的理论源泉和概念基础,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订完善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概念框架的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的明确、修订和完善,必将对理事会的决策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新财务报告目标聚焦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基本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理事会在未来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贯穿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全过程,要求理事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需要更充分地考虑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定位为“权利”和“义务”,并在定义中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标准,强调通过判断“是否有潜力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或者“主体是否有实际能力避免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来看有关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这使得现行实务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未来有可能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和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大量具体规定,为理事会做出有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决策设置了具体约束条件、标准和原则,将会进一步增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和说服力。总之,新概念框架为理事会制定和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设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约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会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并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毫无疑问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3,该基本准则扮演着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该基本准则是基于原国际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制定的,随着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基本准则未来将何去何从。

显然,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势必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即未来具体准则可能是根据与新概念框架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而制定的,因此具体准则可能已经体现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基本准则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会计实务的处理产生困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属于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部门规章),对其语言、范式、约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则明确不属于准则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可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未来在修订我国基本准则时,如何对基本准则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摆布好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法律与概念指引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大挑战,需要有关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影响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规范和约束理事会的决策行为、指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外,还发挥着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及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对相关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其实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学习、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内涵、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即各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理由往往来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依据和准绳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无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充分评估新概念框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专业意见和专业服务。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关概念基础、理念和原则要求,敦促和推动客户遵循准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新概念框架为实务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或者复杂的、尚未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范存在空白的领域提供了原则指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支持有较大需求的地方,注册会计师为此需要充分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根据概念框架的原则指引,为客户提供恰当的和公允的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安排内容;改革内容;情境教学

随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不断发展更新,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加大;伴随着大学教育目标“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出,应用性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改,其教学学时却不断压缩,因此,整合该课程教学内容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合理安排财务会计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的内容

财务会计体系由《基础会计》(简称《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简称《中财》)《高级财务会计》(简称《高财》)三门课程构成,三门课程内容以及侧重点的区分有助于提高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学习效率及效果。《基础》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基础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中财》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具体报表项目解析;《高财》具有专题性质,主要讲解企业会计业务中涉及的一些特殊事项,各章节前后连贯性不大。

1.《基础》与《中财》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企业财务报告三个内容上有所重复,但两门课程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教师对这个问题应该好好把握

首先,有关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的内容,两者的教学内容中都应该包括。这部分内容应在《基础》中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理论框架的本质;而在《中财》中应做简单介绍,侧重于让学生理解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比如说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目标在企业实务中的运用。

其次,有关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基础》对此内容侧重于介绍企业经济业务循环中涉及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中财》的此部分内容是重点,以报表项目为起点详细介绍各个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最后,对于财务报告部分,《基础》中应介绍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编制要求与编制原则,让学生了解会计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具体报表的编制方法以及各个报表项目的披露,应放至《中财》中详细讲解。

2.《中财》与《高财》内容的重复体现在一些特殊的专题性质的项目上

比如说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既属于固定资产报表项目的内容又具有专题性。首先,对于这种性质的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师应当沟通好,做到应讲的内容讲了却又在两门课程中不重复;其次,两门课程的教学最好选用同一出版社同一系列的教材,这样在教材的编写上就已经对这两门课程可能重复的内容做了区分。

二、合理安排《中级财务会计》中各章节具体内容

1.课程章节名称与其规范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混乱

“金融资产”作为在现有的教材中往往作为单独的一章,主要安排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项资产,与金融资产准则规范的内容相同。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容易导致一个误解:企业金融资产是否就是只有这四项呢?其实不然,“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都属于企业的金融资产;其次,“贷款和应收款”与其他三项投资的特征与会计核算程序有本质的区别,放在同一章学习不太合适;最后,“贷款和应收款”中“贷款”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放的贷款,而现行的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主要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在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工业企业“贷款”负债,将“应收款及预付款”作为章节的名称更为合理;因此,对“金融资产”准则中规范的四项资产,应当按各个资产设置章节更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在各个章节中介绍该资产的核算属于哪一号准则的规范。

“资产减值”作为单独的准则,其主要规范的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减值,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容易误导为所有资产的减值。因此,有关资产的减值应在不同的资产章节中有关资产的期末计量中列示出来,同时说明此类资产减值依据的准则。

2.跟某些报表项目确认与计量相关联的一些特殊事项应作为单独的一章,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现有教材中,有些某些报表项目确认与计量相关联的一些特殊事项应作为单独的一章,而不是穿插在某个具体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作为单独的章节,然后在“存货”等资产章节的资产增减的方式中列明这些特殊事项导致的资产增减方式,其具体的会计核算见“非货币性资产”“债务重组”章节。

三、改革《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逻辑安排

我国现行《中财》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都是,先介绍财务会计理念,然后介绍具体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最后介绍财务报告具体项目的编制,并且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在这些报表项目确认与计量讲解的过程对报表的编制和逻辑关系体现的较少,知识点相对零散,很难让学生将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联系;很难让学生理解财务概念框架如何在会计实务中体现出来。

改变逻辑安排,首先,介绍报表数据的来源以及报表间的勾稽关系,比如,利润表的“净利润”最终转入了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等项目中,其次,介绍企业的“净利润”的形成,企业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又如何影响企业的盈利等,让学生先对企业财务报告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才有兴趣去学习各个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表项目的计算,同时也将用财务报告将各个具体项目的知识串起来,不会显得那么的零散。最后,讲解完各个具体报表项目后再回到财务报告体系,完整地讲解财务报告的编制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各个项目的确认计量过程,应重财务理念轻会计记录,不要过分注重核算细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应将财务理论知识与报表项目确认、计量的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财务理论的原则去分析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的问题。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3篇

本文旨在对当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顺序安排、教学课时以及课程实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由于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进行会计处理的业务大多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根据对全国36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调查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均受到了学院或所在系的高度重视,一般都会选派本专业的优秀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从课程时间和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给予保证,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课内实验等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在各独立学院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对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内容划分上,各独立学院之间则各种不同划分。

二、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本身并没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只是出于教学的安排,将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来进行教学,而对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就导致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各独立学院都将会计学原理作为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但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划分,除了将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没有差异外,其他教学内容是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还是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

(二)课程教学安排顺序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安排顺序来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均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但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会计学原理上完之后就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将税法课程教学完后开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

(三)课程教学课时区别很大。由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很大,导致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区别也很大。有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只有64个课时,而有的独立学院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课时达到128个,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一个学期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分两个学期讲授中级财务会计。

(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的内容来看,有的独立学院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的全部内容后,会进行课内实验,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只是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安排课内实验。

三、改进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来确定。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21日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今后将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学毕业生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人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基于此,同时考虑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定,建议以现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内容为基础,来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毕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也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为基础的,但同时与税法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涉及到很多有关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内容。因此,建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可以紧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同时安排税法的课程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交叉进行,以及时为学生补充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所需的税法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在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应考虑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不安排课内实验的情况下,如果以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作为教学内容,可安排120个课时左右,分上、下两学期讲授,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一般来说,是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安排课内实验,应根据会计学专业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来确定,而中级财务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则是建立在会计学原理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账务处理程序已经熟悉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各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建议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不安排课内实验,而是可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完后的下一个学期,安排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在成本会计学讲授的学期末安排会计综合实验,这样就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的实验和成本会计学的课验结合起来,以避免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五)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多,且讲解例题一般来说会涉及到二到三年的经济业务,因此,用传统的板书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诸多不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以方便给学生讲解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杂,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讲授理论知识和例题的同时,应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容训练,并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四、结论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不断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永忠.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选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4(3).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4篇

一、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根据对全国36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调查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均受到了学院或所在系的高度重视,一般都会选派本专业的优秀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从课程时间和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给予保证,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课内实验等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在各独立学院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对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内容划分上,各独立学院之间则各种不同划分。 

二、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本身并没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只是出于教学的安排,将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来进行教学,而对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就导致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各独立学院都将会计学原理作为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但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划分,除了将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没有差异外,其他教学内容是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还是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 

(二)课程教学安排顺序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安排顺序来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均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但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会计学原理上完之后就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将税法课程教学完后开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 

(三)课程教学课时区别很大。由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很大,导致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区别也很大。有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只有64个课时,而有的独立学院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课时达到128个,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一个学期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分两个学期讲授中级财务会计。 

(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的内容来看,有的独立学院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的全部内容后,会进行课内实验,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只是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安排课内实验。 

三、改进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来确定。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21日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今后将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学毕业生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人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基于此,同时考虑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定,建议以现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内容为基础,来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毕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也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为基础的,但同时与税法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涉及到很多有关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内容。因此,建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可以紧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同时安排税法的课程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交叉进行,以及时为学生补充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所需的税法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在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应考虑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不安排课内实验的情况下,如果以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作为教学内容,可安排120个课时左右,分上、下两学期讲授,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一般来说,是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安排课内实验,应根据会计学专业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来确定,而中级财务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则是建立在会计学原理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账务处理程序已经熟悉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各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建议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不安排课内实验,而是可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完后的下一个学期,安排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在成本会计学讲授的学期末安排会计综合实验,这样就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的实验和成本会计学的课验结合起来,以避免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五)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多,且讲解例题一般来说会涉及到二到三年的经济业务,因此,用传统的板书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诸多不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以方便给学生讲解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杂,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讲授理论知识和例题的同时,应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容训练,并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结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不断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内容范文第15篇

1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的交叉重复内容

1.1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交叉重叠

以高职高专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教材为例: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内容,在财务管理中相关预测分析的内容涉及;管理会计的“成本—产量—利润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利润管理中也重复介绍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存货决策,与财务管理的“流动资金管理”中的存货管理,都介绍了经济采购批量的计算与应用;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筹资管理”中的资本成本的计算、杠杆效应、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决策等有重叠。这两本教材的交叉与重复是显而易见的。

1.2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叠

管理会计中的“产品成本计算原理”虽然只是简单介绍生产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但几乎涵盖了成本会计一书中成本核算的几乎大部分内容。而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系统”和“责任会计”也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的相关内容重叠。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及本量利分析”也与成本会计中的相关内容重叠。

1.3 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叠

目前成本会计最新教材,已经尽量避免了其与财务管理的交叉重叠,没有将相关的成本预测、决策等内容纳入,但成本分析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叠。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一书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相交叉。这三本教材的交叉重叠,关键在管理会计。

2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整合的优点

2.1 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教学资源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之间重复的内容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控制和成本责任中心业绩考核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若分开讲解,必然造成人、财、物等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而造成教学学时不够、教师教学不易、学生学习吃力的现象。反之,相关内容整合后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可以将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归并,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2.2 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由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间存在大量重复内容,所以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任课教师间协调不到位导致内容重复讲解,或者都忽略不讲的情况,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再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通常分不同学期讲授,先开设成本会计课程,后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再开设财务管理,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的前后衔接性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这些教学弊端都可以通过将三门课程加以整合得到解决。

3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整合设想

转贴于

3.1 成本会计的教材内容

成本会计这门课是继财务会计之后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点在成本的核算,重点介绍费用成本的分配、各种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辅助方法及成本报表的形成。所以针对现在的教材,可以只保留成本核算的内容,而成本控制与考核、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可并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教材的一部分。

3.2 管理会计的教材内容

管理会计侧重于对经济信息的直接管理,利用的是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所提供的具体信息,同时它又称为“内部会计”,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所以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上,将长期投资决策划入财务管理的内容,对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也不需要,而是在教材中介绍最新的管理会计内容,如相关的作业成本管理、人力资本会计、业绩评价会计、平衡计分卡、环境成本管理、价值链等最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理念。

3.3 财务管理的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