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课堂议论 创设方法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到认知主义的“信息获得”再到构建主义的“意义协商”,学科教育从教学系统的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也相应地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了重视“学生的学”,各种课堂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学生通过“课堂议论”环节,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课堂议论”也因其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而饱受争议,如何提高“课堂议论”的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组织中的重要一环。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内涵

认知负荷理论(Congnitive Load Theory)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在1988年首次提出[1]。这是关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谓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工作记忆中主要有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被挖掘出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认可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内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等额外认知负荷,增加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总的认知负荷。

二、“课堂议论”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学习效率备受关注。人们发现教学不是往容器内灌知识,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重点应在“教学生学”。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性,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差,学生普遍感到上数学课枯燥无味。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议论”对于“学生的学”十分必要。其一,“课堂议论”是学生认识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议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便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真谛;其二,“课堂议论”是学生转变思维的有效模式。在“课堂议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提出,便于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课堂议论”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出路。“课堂议论”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合作讨论的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

三、以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如何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从总量上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比重,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增长点。

(一)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多样的“课堂议论”。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议论内容或是现实引入问题,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知识典型应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认知负荷,因此以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减少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成为“课堂议论”创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环节的创设中,首先要避免单一的呈现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多样的呈现模式更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因此,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内容演示或语言复述,比如在议论内容展现时尽量使用双通道的信息刺激,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理解程度。其次,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课堂议论”的创设要杜绝知识或知识点的轰炸式呈现,要充分考虑多媒体与议论内容间的兼容性,杜绝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现象。最后,动画、网络等超文本内容的合理配置。配置多种呈现方式要以减少学习为原则,比如在动画展示时务必精简内容,减少冗余内容,避免造成额外的认知负荷。

(二)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层进的“课堂议论”。

“课堂议论”时常在教学重、难点等重要环节中创设,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而议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又关乎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对“课堂议论”节奏的把控就尤为重要。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元素之间复杂的交互活动引起的,因此,减少元素间不连贯的复杂交互活动,畅通知识间的互动渠道成为创设有效“课堂议论”的另一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首先要创设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议论环节,通俗来讲就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课堂议论”的材料既要有一定难度,材料难度又不宜过大而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议论时的互动不至于带来过大的内在认知负荷。比如,在组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议论前,最好先解决对方程的解的思想掌握。其次,议论环节模块化。将议论设置在同一元素的互动范围内,比如,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的解、方程组的解等知识的相关议论在同一课时内开展;再次,样例教学、变式教学的层进式设计。在知识点的早期议论阶段,学习不完整的样例、变式是有效的手段,但随着课堂议论的深入,内在认知负荷减少,这样就可以把富余的认知资源用于应对外在的认知负荷或相关认知负荷。

(三)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图式的“课堂议论”。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内化为个体经验,学习者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这种可促进知识构建的相关认知负荷称为相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增加。

在“课堂议论”创设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实践证明,基于图式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学习,创设图式议论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图式是“课堂议论”的重要目标。其次,努力促进学生图式构建的自动化迁移。图式构建会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反复的训练图式构建过程能促使图式自动化,最终提高认知效率。再次,促进学生对议论的自我解释。图式的构建对议论的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学生要逐步培养对议论材料的自我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也是有效负荷。

四、结语

从学生认知负荷出发,创设高效的“课堂议论”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务必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2篇

一、年轻教师正遭遇评课“多元冲突”的困扰

现在,许多学校都规定年轻教师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磨课。磨课分为两步: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教研组听课,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然后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我们的专家和成熟的教师往往以为提出建议后,年轻教师整合团队的建议重新备课是简单易行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评课时各位听课老师都会献计献策,建议总有十几条,甚至更多。对同一种手段与策略,同一个教学环节与设计,往往是见仁见智,常常会发生分歧,提出迥然不同的建议。各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这可苦了我们的年轻教师,面对矛盾丛生的建议,他们不知道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这就是青年教师频频遭遇的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

二、评课“多元冲突”何以成为青年教师成长之痛

现在,合作文化已然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多元化的评课也就越来越流行。本来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的。但我们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操作不当,竟使评课中的“多元冲突”成为当前新教师的成长之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多方意见的聚焦和整合

我们作为磨课时的评议者,常常责任缺失,远离“现场”。看到哪儿是哪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把“思考碎片”抛给了执教的老师。评议一堂语文课,难免会“盲人摸象”,从头到脚,各说各话。多名教师对一堂课展开全景式的透视,提出自己的建议,必然会引发“课堂膨胀”――堂课在实施的时候没有办法完成大家所提的所有教学任务,达成每个人提出来的全部教学指标。提的建议是片断,而上的课是个整体。这虽然是个常识,我们在评课时却极容易忘记,自然也就为年轻教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评课者不能贴近地提建议

评课时,我们常常处于飘浮状态。不能贴近具体的课堂、特定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师、个别化的学生。大家或者宏观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追求的新理念,或者指出一些教学板块存在的问题,或者笼统地指出某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妥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不贴近文本,不贴近学生,不贴近课堂,笼统地提建议,对年轻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建议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处在具体操作的策略层面,年轻的老师怎么会无法享用大家的智慧呢?

3、没有通用的评课程序和标准

一般来说,通用的教学手段、通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少教师的评课采用了极为感性的方式,对同一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评议出现极大的反差。好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应该像王荣生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在判断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设计的优劣的时候,是否忘记了一些至关重要、“合乎道理”的标准了呢?如果我们评课时,不在同一层面,不按规范的标准,把一堆堆看似矛盾的粗加工产品送给我们的年轻教师,除了出难题,还有多少用处?

三、导师团队如何有效消解评课“多元冲突”现象

评课“多元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指导的疏离化和年轻教师文化选择的不成熟性。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消解评课中“多元冲突”现象,催生青年教师的跨越性成长。

1、应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提高公共流通的评课细则

通用的评课标准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合理选择吸纳教学建议时所参照的公认依据。有了成熟的专业标准,大家在通用的评课平台上“按部就班”地操作,无论是集体审议,还是个体教学的择善而从,就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就会减少有关教学设计的观点冲突,青年教师的教学选择也就容易一些了。要解决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我们就必须在制定全国性的不同学科教学评价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分别规定不同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示,给学科教学以具体的准则。有了学科课堂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我们在评课时就有了依据。在评课的通用平台和框架上,大家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同一层面展开讨论和交流;年轻教师对评课建议的自主取舍也就有了相应的标准,而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了。

2、应该有精细的教学审察――提出优质成熟的评课建议

作为负责任的评议者,要为年轻教师提供较为成熟的教学建议,就要把教学团队的建议汇总起来使之不再自相矛盾、杂乱无章。要使我们的建议更“合乎道理”、更成熟,成为优质的建议,我们每个教师要力争做到“二要”。一要把“审读之心”贴得更近一些。提的建议要尽量贴近执教教师面对的教学场景,贴近学生的个别化反应,贴近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换位思考,给执教者尽量中肯的指导意见。二要把“整体调试”想得多一些。建议可以是片断的、碎片的,但是教学设计经过修改完善之后加以运行,它必须是整体的、整合的。因此,我们作为成熟的评课者要有一种“成品”意识,整体关照的构架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提微观的问题时就要联系课堂教学的整体加以考量。一切都要在合理化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调整,充分注意到统合吸纳的具体操作。

3、应该有技术攻关――提请民主规范的集体审议

我们通常在评课后就把教学建议交给执教者一人消化处理。但实际上,年轻执教者仍然非常需要集体的介入和关照。评课中,我们常常会意见相左,在无形之中为青年教师制造了新的问题。我们作为合作性同事,有责任帮助年轻教师解决问题、排除故障。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作出最优化的选择。集体审议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持者可以直奔主题,提出两三个关键的问题。第二步,审议成员展开实质性讨论,每位成员都采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执教者以解释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场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调用课堂录像,反复播放相关镜头,进行集体审视,并通过集体协商拿出最佳的可直接运行的修改方案。第三步,清理遗留下来的冲突性问题。最后大家集中精力通过再度审议帮助执教者拨云

见曰,作出合乎道理的选择。

四、青年教师如何应对评课中的“多元冲突”

被多元化的评课信息所包围,对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对冲突性的建议加以选择,需要年轻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个人行动理论的突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课程观念上的冲突,即为有价值的课题,正好为我们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个微型课题。通过自己持续的扎实的行动研究,就能化冲突性的评课意见为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源,使之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1、奠定个人的课程理论坐标――发展自我确证的选择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正确的选择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成为积极选择的向导,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高超的选择能力。因此,青年教师要真正消解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从自身角度来说,关键是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明晰的标准”――有一种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学设计选择力,懂得什么情况下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手段最合适,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具体课堂的特定情境。教学选择力是一种流体能力,只有走“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路子。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投入到他人的磨课之中,主动参与团队化的完善教学设计的选择过程。通过为他人选择来积累自我选择的经验。当然,潜心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就能建设起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框架和学科教学规范。当立体的学科教学细则坐标建立起来的时候,每年又有八九次参与集体审议、尝试教学选择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选择力必定会不断增强而日臻成熟。

2、进行导师的相似性实践引导――迅速获取解决细节问题的行动手册

面对充满矛盾的教学建议,要在短期内加以消化,缩短摸索的周期,达成有效研究的目标,可以向导师或顾问提出为同一课题提供匹配的课堂范例的请求,请导师和你一起来整合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新方案。和导师手牵手,请他们来和自己一起面对不成熟的课堂,做近距离的演示。请顾问一起来审思这节课该如何改进,大家的建议在课堂上如何实施,一堂课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细节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建议在个别化的课堂上该如何取舍等疑难问题请他们做出具体的示范。从中,可以切实学到如何调试教案,如何实质性地吸纳别人的多元化建议的操作策略。如果能提请导师提供同课题、同版本的课堂教学现场,就类似的学生让导师亲自执教一番,给教师呈现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选择性示范效果就会更好些。年轻教师藉此可以学到真正的实践艺术,发展自己的教学行动理论。年轻教师的成长模式应注意借鉴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把吸纳导师或其他顾问的实践艺术、择宜艺术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感知导师的课堂里的具体情境,捕捉他们课堂中尽量多的教学细节,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历程与技巧。学习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现场诊断,并不断调试、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开展微型的专题走课运动――长期吸纳丰富的实战经验

青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成长丰富起来,一个捷径便是借用同事的活性经验,发展自己处置课程的临床学力。为此,青年教师要争取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实质性的专题研究――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相互开放教室,人人成为公共教育的教师。青年教师如何在相互公开教学中,让自己积累起更多教学方面的临床经验呢?笔者以为“走课”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青年教师经常走课,就知道课堂上最该看什么,能更有效地分析出什么手段在教学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经常走课,就有机会看到去除了伪装和任何包装的原生态的课堂。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青年教师可以带着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不同教师的课堂,不同学段的课堂,不同时段的课堂,观察在不同课堂中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手段或设计的反应,观察不同教师为达成同一种目的所呈现的个别化教学细节,从而寻找教学实践与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利用在真实的课堂上获取的来自不同教师的多元信息,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总结出真实的教学经验,可以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廓清教学实践的模糊性问题,为自己提高教学质效提供策略支持。如果年轻教师每学期通过走课,积累起十几组乃至几十组成功的教学细节,学科临床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面对冲突性的建议,就能比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择了。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课;议课;策略;科学;理性

观课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而议课则是在观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价。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一些地方得到大力推广,但课堂教学改革中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此,观课议课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科学有效的观课议课能作出客观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把好脉、开好方,从而帮助一线教师在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增强教师课改的信心。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行动性研究,教师的实践反思是通向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实践是理念的体现,反思则是教学思想的提升。教师的反思常常是建立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的,而观课议课的目的便是为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发展趋向的风向标,因而观课议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观课议课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谨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明确观课的维度

为了克服观课“粗线条”“整体感”的弊端,明确观课的维度就显得很重要。一节课总的来说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要细致分析会有很多维度。比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可观察的维度就有: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运用等。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学习的时间、参与的程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学习效果、精神面貌等。观课之前就要确定好维度,设计好表格,观课时进行准确的记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做好准备。

二、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目前一些学校的观课多采用传统的方式,一支笔和一本观课议课记录本。这些只能保证对课堂基本情况的记录,很难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课后也无法再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而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则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以便采集更为有效的数据。比如,使用录音笔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有声语言,可以采集教师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次数、理答的方式等方面的数据。而录播教室功能更强大,能全程记录下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后,可反复观看,以便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这样既丰富了观课的角度,又提高了观课的客观性。

三、科学定量分析

一般情况下,教师观课后,凭自己的主观理解和经验会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诸如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得当、教学方法使用是否恰当等。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会提出这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其实,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最好能引进教育测量学的方法。首先,要基于观课采集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量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作出评价。做到客观真实、科学有据。其次,可以将课改过程中不同时期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课堂教学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态,以便明确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四、突出评价要点

课堂教学评价包含很多方面,但要突出要点。本人觉得要关注四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得怎样”。“教什么”要对应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来考量;“怎么教”和“怎么学”体现了教师的课改行为;“学得怎样”则对应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品质的提升。把握住这些,评课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教得有效、学得自主、考得满意”的目标。

五、客观理性议课

议课要在细致观课的基础上进行,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既指出问题所在,又要提出改进的建议。议课要有针对性,切中肯綮,不能大而化之,亦不能流于肤浅。这就要求议课者既要认真观课,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议课还要关注授课教师的具体情况(性别、年龄、性格等),采用得体的语言,使授课教师易于接受。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48-03

【作者简介】颜梓,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职业教育在此期间承担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大任。职业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制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课堂”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新的高职教育机制下运行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活动,将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科学设计和组织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1]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诉求

(一)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学校,但利益点有偏差。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环境,还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而实际情况是,学与用脱节,用人单位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的“三差”评价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希望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与校方的合作愿景大相径庭。于是,怎样调动企业积极全面地参与校企合作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新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课堂顺势而生。企业课堂成为校企合作获得突破的载体,通过企业课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培养实用性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建设企业课堂,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层面开展全面合作。

(三)愿景共同体

应运而生的企业课堂承载着校企双方的美好愿景,双方共建“四个平台”:1.学习平台:通过企业课堂,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2.培训平台:企业课堂是第三年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下企业理论培训基地,是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相互学习的基地。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企业课堂,是企业生产性实习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新课程研发平台:在校企师资整合的前提下,通过企业课堂这一平台,发挥双方人才优势,结合行业需要,对于反复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岗位新任务,研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内容

(一)共研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2]依据这一意见,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本专业校企共建企业课堂方案,提交学校成立的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领导小组在征求各专业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的方案,拟定学校企业课堂建设总体方案,报校长会议讨论,最后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定方案的实施。根据建设方案,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首选对象,确定各专业企业课堂教学点。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企业课堂协议,根据协议,企业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区内,面积不得少于45m2,学校按照教学要求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均由学校提供。

(二)共拟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拟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方案,构建企业课堂课程体系,尤其注重把校企文化互动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参照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3]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一般为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只有少量的文化基础课。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是针对岗位需要设定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三)共建师资队伍

企业课堂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导师由学校专业部派出,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师由企业派出,教学过程体现“双教”过程。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企业派出的师资要全程参与所担任技能课程的教研教改,学校派出的师资要下企业顶岗锻炼,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

(四)共定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课堂设在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酒店,导游专业设在岭南印象园,外语专业设在白云宾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设在松园宾馆。校企双方成立共管小组,专业部派出专人直接参与企业课堂的管理,制订《企业课堂教学管理章程》,该章程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企业课堂班主任工作职责、企业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企业也派出专人直接参与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反思

自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企业课堂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在学校由专家指导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由师傅引导完成)―课程开发实施(师傅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实施流程,四个专业部先期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来带动全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人深思。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空间发展上,由课堂延伸到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香,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建立,引来很多企业领导观摩学习,企业课堂作为校企联姻的新产物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肯定。目前,除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外,还有白云湖畔酒店、岭南印象园、张家界大峡谷、白云宾馆、云莱斯堡酒店、松园宾馆、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纷纷主动加入,与学校四专业部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师生参与整个课堂的管理。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白云宾馆等企业课堂,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上课时间的安排、学生的联络、课堂信息的等事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种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企业员工可以到课堂观摩,为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开辟了阵地。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能力发展上,锻炼了校企双方的师资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企业课堂等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企业一线专家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应有特殊的素养要求,如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市场经济素养。[5]企业课堂根据相关要求,要求企业资深人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企业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安排了3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发力共建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双方师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双方师资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课时的获利,增强了教学工作对企业专家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专家也向学校教师学到了教研教改的路径和过程,提高了企业专家的专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校企师资高度融合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和在企业受训的员工。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规范发展上,校企合作编写了“专业教学标准”

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学校,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方面调查企业对酒店专业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调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学校数易其稿拟订了《全国中职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中职教育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并推广。

(四)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信息发展上,校企合作开发了“工作岗位培训资源库”

学校与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任课教师合作开发了酒店工作岗位培训要点信息资源库。此前,南沙大酒店针对各个岗位能力出台了培训要点,在此基础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常驻酒店,协助开发酒店专业岗位知识要点库。该要点库成为酒店专业实训信息资源,在旅游职教年会上得到推广。2014年6月7日,“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汇报展示会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南沙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把南沙大酒店岗位知识要点库作为全国酒店专业职业教育实习教学标准进行推广。南沙大酒店杨结总经理,就实习教学、岗位实训要点的研究形成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嘉宾参观了学校和南沙大酒店合作建设的企业课堂,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司长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其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严心.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9(11).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已成为经济社会职业需求的一个强音符。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职业市场有机衔接,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为了保障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本文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高职教育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

高职教育既然是经济社会的职前教育,其课堂教学必须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创新、科技渗透,职业素养、人格为本”为教育理念,要通过“现场模拟、虚拟仿真、案例贯穿、模块训练、技能操练”突出高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发、思维拓展、知识延伸、结构优化、综合再现”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职业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职业发展,使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地快速发展。

如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对于文秘专业或语言类专业来说,它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毕业生未来就职主要是专门从事办公室文书工作,人才培养侧重于面向专门的文职工作领域,故其课堂教学在文书写作内容上应对各种公务文书、行业文书以及日常应用等文书写作模式都进行学习掌握,但对于理工类其他专业来说,其专业培养限定某一职业领域,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类等毕业生未来就业从属于经济类职业领域,《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限选公共科目,其课堂教学则需侧重学习财经类应用文书,如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报告、经济合同、招标书、投标书等,重点以突出专业领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

总之,《应用文写作》课程无论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还是限选公共课,其课堂教学都必须进行结构优化,并通过“现场模拟、虚拟仿真、案例贯穿”等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模块训练与技能操练,使之通过实践实操形成写作技能与开发能力,使之得到思维拓展与知识延伸,使之写作应用技能能适应经济社会职业需求。

二、高职教育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急需人才,高职教育必须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使人才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1],可见,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是专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2],开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为管束,要以“一个试验、两个课型、三个重点、三个层面、三个时段”为监督检查抓手展开教学质量监控。

“一个试验”即:以一个系(部)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监督检查试验点,带动系(部)、学院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两个课型”即以合格课型和精品课型建设为检查验收指令,督促各教学单位狠抓合格课型和精品课型建设。

“三个重点”即:以专任教师培养、系(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学工作检点,推进全院课程建设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为目标。

“三个层面”即:以抓住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重点帮扶教师三层界面为检查突破口,全面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三个时段”即: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为检查视窗,监督课堂教学情况,确保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以我院《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在抓课程建设质量监控过程中,学院科研督导处重点选取备课、教学等环节展开质量监控,其做法是协同教务处、系(部)主任以及学院专兼职督导员与系(部)教研室主任等人员,组织开展蹲点听课检查、教案检查、教学文件检查等活动,并组织专兼职督导员对课堂教学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的听课检查与评议。除此之外,还以其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协同教务处组织开展校内《应用文写作》教学观摩课、研究课活动3节次,组织开展校内学生应用文写作比赛活动1次,使《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得以推动发展,使师生应用文写作技能通过模拟演示与实操训练得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监控措施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有计划有重点分时段地全面铺开,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现已我院《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例加以探析。

(一)组建课堂教学检查工作机构

为开展常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学院组建了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检查工作机构。一是建立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以科研督导处、教务处、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为主,负责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二是组建课堂教学督导组,聘任退休知名教师、系(部)学科专家或骨干以及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担任督导员,主要负责对课堂教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常态性质量监控。三是成立学院教学信息站,由各班级从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人员中推荐1名班干部学生担任学院信息员,负责对本班级课堂教学展开常态性的教学信息收集,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如《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学院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根据教学督导工作安排,对其教师教学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的蹲点听课,对其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比赛活动等进行检查与指导,使其确保教学质量。

(二)制定课堂教学听课检查制度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就必须建立课堂教学听课检查制度。以《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例,我院科研督导处根据学院课程表和本课程建设计划,制定了课堂教学检查计划,先后有计划地组织学院督导员和系(部)教研室主任、学科专家或骨干,对其课堂教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蹲点听课督察与评议指导,对其举行的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如期组织人员进行听课检查与评议,并要求系主任组织相关课程教学人员参与听课评议,使其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得以由点到面推进。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维持动态监控,学院科研督导处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同行开展相互听课评议活动,组织教学信息员定期收集有关课堂教学信息和组织全院学生开展评教活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良性发展。

(三)实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监控

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质量监控。现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为例加以探讨。

一是科研督导处组织其所在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重点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展开质量监控,做法是让本系挑选《应用文写作》课程某专任教师与某班级,作为指定本课程改革研究质量监控的重点对象,树立课堂教学先进典型展开质量监控,帮扶课程改革转改困难的教师。

二是狠抓《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精品课、合格课”建设的质量监控,重点是以“精品课”建设为质量监控标杆,树立课堂教学改革质量标杆,做法是学院每年对精品课、合格课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对“合格课”采用调查问卷、听课打分等评估方式,由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学生群体和教师同行共同进行评估验收,通过合格课验收的课程,教师方可申请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课”的评估验收,由学院课堂教学改革检查领导小组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对于通过评估验收的精品课,学院给与一定的经济奖励,以激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三是科研督导处协同教务处组织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本系任课教师,开展《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改革观摩课、研究课的听课检查与评议活动,促进《应用文写作》合格课型与精品课型形成,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四是以学院举行的青年教师竞赛课为契机,对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应用文写作》课程青年教师参加比赛的课堂教学,由科研督导处与教务处、专兼职督导员组成听课检查评议团,对其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评议,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总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其生存需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职业技能型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1.分时段全程监控

分时段全程监控意指:对教师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备课与试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以及考核检测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在开学初上课前,学院组织各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仪器、教学文件等进行大检查,确保开学上课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研室、科研督导处和教务处定期、不定期地对本课程授课教师的教案及课件进行检查,以监控备课质量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学院科研督导处每月均组织学院专职督导员、本系教研室主任开展灵活的不定期蹲点听课检查指导,还有协同教务处、系主任以及督导员,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3次定期的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

此外,还组织开展教师同行互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师生座谈等教学监控活动,与此同时,每学期还组织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对观摩课、研究课、比赛课、常规课等开展听课检查与评议指导,切实加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全程动态监控。课程授课结束,学院科研督导处协同教务处、系主任以及教研室,对课程试卷编制进行检查,确保课程考核检测合理、公平、公正、顺利,保障试卷质量。如《应用文写作》课程课堂教学,其各时段课堂教学,包括其教学秩序、教师备课、课堂教育、批改作业、教师命题与试卷批阅、毕业生论文指导与答辩、课程考核及评测等各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全程质量监控。

2.多层面全程监控

一是课堂教学多层面全程监控,即指建立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多层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实行“领导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行家评教、师生座谈”等常态评估的全程监控。

二是加大课堂教学日常监控力度,即是抓好教师的到岗及课堂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到课率情况、听课检查与评议、评教评学、师生座谈等质量监控活动,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加强完善考试制度,即加强对课堂教学考试改革与管理的检查监控,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大对课程知识的灵活应用考核和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培养考核的检查监控,对试卷难易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如《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以上各层面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都有监控记录材料在册可查。(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6篇

一、示范与启迪:公开课的价值再认

基于现场课目的不同表征,可以将其称为示范课、研讨课或者公开课。不论采用何种表征方式,其价值大体有二:

一是示范和推广,即通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日常教学中难以处理的课题进行示范讲授,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可模仿的教学范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学生学习的引导乃至教学思想等,可以为同行借鉴和参考。如在2009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上,苏争艳老师在兵马俑博物馆讲授的《从兵马俑看秦文明》,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例;在本届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年会上,杨晓军老师所展现的课例《从大连近代看中国百年变迁》,其教学模式与苏争艳老师的课例也极为相似。这就方便了其他老师借鉴如何在新课程全面推行后,开展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二是以课例为载体,引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同行对教学合理性的思考,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课堂教学评议的目的之一在于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倘若一个课例的呈现仅仅是为了示范,那么其示范的效果如何,观课者能否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模仿和试验,则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诸如教师自己的水平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能否达到示范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授课的物理环境是否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如果课例能够给予观课者些许启发,使之从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则是现场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任何一个课堂来说,完美无瑕是不存在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正是这些问题,才促发了参与者的思考,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专业发展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课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事件之一;公开课的评课应该是一种在研讨、帮助下,寻求课堂中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对教师本人做出终结性评价。”[1]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公开课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常态化的教学事件。但现场课或公开课,尤其是在全国性会议上的现场课却往往被附加了其他的含意:公开课是职称晋升、个人评奖的筹码,授课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的教学水平而不允许失败……这些附加在现场课或公开课上的其他要求催生了课堂教学急功近利的表演倾向,以至于在现场课或公开课前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无数次的排练。姑且不说授课者为了一节完美课堂的艰辛付出,就课堂教学的情状而言,近乎完美的表演往往掩盖了现场课的研讨价值,是对公开课教学研究价值的扭曲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戕害。一节有问题的公开课并非没有价值,相反,它所带来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思考。

二、激扬与归隐:课堂教学评议中两种倾向

现场课的评课是一种即时性评课,往往通过评价者个人对课堂教学状况的经验观察做出价值性判断。在现场课的评课中,教师做出的评价往往是带有先验性的,价值判断先于技术分析,会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的经验性观察首先做出一个好与不好、成功与否的判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两种倾向:激扬个性的权威倾向或潜藏意见的归隐倾向。

课堂教学评议首先要直面课堂教学现象,在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反思,包含着“鉴赏”和“评析”等多重含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议的组成部分有二:一是“镜中之他”,即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二是“镜中之我”,即倘若是我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我该如何做。从对杨晓军老师和王雄老师的两节课的评议中,有评课者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自我认定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视阈出发,甚至有评课者“不客气”地指出了王雄老师的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以一种激扬教学个性的方式直白地表达了评课者个人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显示出了评课者引领教学的专家气质。而在另一面,却有评课者在公开场合只讲优点,不讲问题,客客气气,皆大欢喜,抑或在评课中持观望状态,在心里虽然支持或反对某种意见,但更愿意潜藏自己的看法。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倾向表达了不同评课者的不同地位、不同视角和不同心境。

三、引领与压迫:课堂评议中的微观学术权力

微观学术权力是指在学术活动中,具有较充分话语权力的行动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们自己以及其他人后继的可能行动的形态。不得不承认,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声望、权力、年龄和雄辩力在相互竞争的理论和理论家之间的竞技中起着决定作用。学术权力拥有者自己的行动以及其他人的行动改变着他们的情境,并因此改变着他们的可能活动,与权力有关的是,行动如何改变其他行动者的情境,如何改变他们的可能性意愿。[2](pp.2-3)在本次年会现场课的评课中,部分积极发言的专家学者既是学会的常务理事,又是特级教师或教研员,地位和身份特殊,言说的分量与其他发言者相比具有潜在的权威性,而其他教师对专家学者学术观点的认同带有着一定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迫于特殊的学术语境难以表达或不愿表达,采取了归隐或回避的态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评议中,“有分量”的评课者的发言往往具有权威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议的结果。这既是其他参与评议的教师对专家引领的首肯和尊重,也是微观学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对杨晓军老师的课堂评议中,评课者认真和坦诚的态度值得赞赏,而且提出的评课视角也是非常中肯。但将评价限定在了自我设定的圈子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课堂评价的权威性,以至于希望通过自己见解的发表,在课堂评价中建立一个看待课堂教学和评课的共同的参照体系和共同的话语体系。如有评课者对王雄老师的课堂教学按照自身的教学观念做出了“不客气”的否定,其措辞之严厉,语气之强硬,与评价者的个人地位、声望乃至职称都有莫大关联。

在学术活动中,微观学术权力既具有引领性的一面,也有压迫性的一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课程的全面铺开,无论从视角还是方法上都需要重新创设一种新的教研 文化评价课堂教学。评课者所提出的评课的视角、视阈乃至对课堂教学的界定,以及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见解,对与会代表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和专业引领价值。但就此树立起评课视角、评课视阈甚至课堂教学评议的权威性,要求获得广泛而统一的认同,则又走向了权威主义,折射出了评课过程中的微观学术权力的压迫性,不利于课堂教学评议的健康开展。

四、开放与多元:课堂教学评议的语境建设

微观学术权力的存在既保证了学术规范和知识创新,同时也压抑了不同声音。要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一种共荣共生的教研文化,就必须具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在评课中保持克制与警醒,让更多的参与者从多维视角认识课例,分享课例,让课堂评议真正有评、有议、有鉴,促进授课者、评课者的共同发展。

1.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

课堂是一个靶子,还是一面镜子?如果将课堂看成是一个靶子,无疑是将评课者放置在了授课者的对立面,授课者的课堂是外在于自己的一个客观呈现,所产生的问题似乎就与自己无关。然而作为观课者和评课者,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专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镜中我”。作为评课者,课堂评鉴是从对方的教学设计中理解其教学的意义,从而发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实践情怀。故而,应当将课堂看做是一面镜子,从主客易位中理解授课者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想,理解授课者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从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2.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目标行为评价模式,也需要交往—发展性评价模式

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是建立在泰勒(Tayler,R. W.)的教育评价观的基础上的。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评价者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教育者所希望的、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和方法,将教育教学目标行为化并对学生进行测量或检查,以学生行为达到目标的程度为基础来对教学的效果做出判断。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被教育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但由于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固有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价值观的一元性等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果按照王雄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成败的标准,这节课便存在很大的问题。王雄老师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简要复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二是理解并能够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三是区分革命与建国的不同意义;四是体会历史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这四个目标构成一个层级关系,也是王老师组织教学的四个环节。在王雄老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时间虽然有点长,但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但第三个目标在学生的理解中出现了问题,甚至说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革命与建国的不同意义,鉴于时间关系,王老师没能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做出透彻的分析;对于第四个环节,体会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王老师采用折纸和撕纸游戏以及身体雕塑的方式来展现,应该说设计比较新颖,但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其意义,甚至存在着相当的疑惑。就连听课的代表也没有领会折纸撕纸游戏的意图。有代表就提出,撕纸到底是说辛亥革命撕掉了专制统治,还是说袁世凯窃取了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这在教学结束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说折纸和撕纸游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历史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则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活动设计显得并不默契。

目标行为评价模式尽管易于进行教学测量的操作,但它并不利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获得全面的价值和创造新价值。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教育界对教学本质认识的发展,交往教学理论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并发展出交往—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交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是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以交往为手段,以全体学生的整体的、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理解与交换、价值对话及其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为主线的互动过程。[3]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节现场课则有了另一重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话与分享,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和意义的理解,也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教育性的重新思考,这也是两个课堂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3.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考量,还需要从慢教育的角度来体认

  有效教学是基于对低效教学的批判而发展起来的。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等紧密联系,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教学的合理性、适切性问题。在有效教学研究中,目标行为评价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但目标行为评价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还需要其他的思路。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五个方面: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4]。任务导向仅仅是关键行为之一。在王雄老师的授课时,由于不熟悉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挑战性更大。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甚至还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来看,他的教学不可谓不艰辛,充满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如果以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来看待这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放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过程,而文化又是用心灵与时间共同酿造的,以“文”化人需要人对文化进行意义和关系的理解[1],故而课堂教学的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是在短时段内考查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问题。放置于一个长时段内,目标评价模式便有了值得商榷的地方。教育的快餐化发展趋势,使得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来不及回味和咀嚼,便进入下一主题的学习,心灵的酝酿变得急功近利,教学远离了教育以“文”化人的深刻意蕴。有效教学的各种策略固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学的教育性却充满了疑问。“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正是对有效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也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追寻。

4.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质性评价方式,还需要量化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议中,简约化的评议方式有助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如对教学思想的品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形式做出直接的分析与评鉴。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质的判断,这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我国学术研究传统基本一致——在思维方式上,经验型综合意向性思维为基本特征,倾向于对感性经验做抽象的整体性把握,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5]。但这种简约化的评议方式是建立于整体性的课堂研究基础上的,对于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学生的参与思考等难以把握,需要精细化的量化研究方式以弥补其不足。遗憾的是在本次两节公开课的评议活动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或教师采用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量化研究中,量表式的观察在课堂评鉴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往往流于普遍的形式化设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弗兰德斯提倡用更精细化的操作方式——通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互动分析,提出了言语互动分析系统。弗兰德斯言语互动分析系统由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三部分构成,可用于对课堂结构、教师倾向和风格等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曾有研究者对两节不同的历史课堂采用这种方式做过分析①。除此之外,有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讲授时间、提问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PPT展示的时间、学生交流的时间等维度进行精细化分析,进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6]。这些量化研究的方式,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评议的方式和手段大大丰富,也拓展了我们研究课堂的视角,有助于课堂教学评议的深入。

课堂教学评议是教师日常教学 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议参与者表达观点的展示机会,构建教师个人实践性和情境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倘若我们认定这一学术共同体的评课是一项科学的活动,那么,研讨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性思考,重要的不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辩护的真实情境,而是对它进行合理性的重构。真理是作为无限的推进过程中非强制性的磋商所达成的结果而出现的,甚至连我们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都无法事先给定,因为它们也能在磋商过程中得到改进。故而说,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平等的、乐于分享和交流的氛围,需要评议者——尤其是较大的学术权力拥有者自身保持警醒和克制的态度,让评课的标准在选择、商议、阐释、明智的权衡中达成共识;需要共同体共同建构一个共建共享的教研文化,在对话和敞开的视阈中推动学术的发展。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评议 课堂教学 学科立场 教学思想 教学话语

当前,教学评议正在成为一种普遍而日常的教学研究方式。无论是随堂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都会安排相应的评议研讨,为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对教学的看法创造了条件。但细加考察,不少研讨往往在互不相干的众说纷纭中草草收场,虽有片言只语的灵光显现,却很难抓住教学的关键,让老师们收获促进成长的有效信息。为了提高教学评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尝试从教学评议的内涵、意义以及基本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形成对教学评议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发现教学的内在意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评议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课堂场域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教学活动要适应和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改造,创造儿童实现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对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从而在不懈的实践探究中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的实践活动,教学对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的实现,不可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面对着动态的教学情境,无论多么周到的教学设计,都有可能遭遇教学现场的挑战,难以应对所有的问题;就是再精彩的生成,也难以保证教学所有环节的完美。

《学记》云:“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研究和掌握这些原因和条件。正如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在不断的阅读和阐释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一个没有被考察和评议过的课堂,其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意义的实现也一定有限。可以说,教学活动的意义是需要不断被挖掘、发现、赋予和创造的,而教学评议的过程就是撩开遮盖住我们视线的面纱,促进教学意义发现的重要过程。

因此,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改进,除了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的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反省和实践改进的努力外,还需要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支持,对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并开展相应的评议,“传递与共享借助具体实践的反思和评论所体现的‘实践性学识’的修辞和话语”,[1]以此照亮教师的心灵,提升教学的理性与智慧,发现教学活动的潜在价值与意义,从而推动教学活动不断趋向完美的境界。

教学评议并不必然把课堂教学当作诊断的对象。严格说来,它包含了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但不只是诊断。教学诊断主要着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主要研究的是教学的不正常状态。而教学评议研究的是正常状态的教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具有“高度实践感”的商讨,可以提升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以及教学现场的理解力,养成教师的教学的审美能力、教学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它不仅包含对问题的发现,还包含对优点的欣赏,这是教师获得教学自信,谋求教学改进的基础。

教学评议离不开已有教学理论的运用,但并非教学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套用。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在你来我往的对话过程中,尝试对教学实践进行提炼、解释,并促进语言转化,产生个性化的教学话语表达方式,不断催生教学智慧的灵感,获得对某种已有教学理论的理解,或是个人感悟性理论的生成,从而建构属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话语,丰富教学理论的话语体系,改善现有教学理论的话语危机。最终收获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建立并维护教师作为实践研究者的专业地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评议的意思为“经过商讨而评定”。不难看出,评议不仅要有价值的判断,还要有价值判断的商讨过程。结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评议就是根据对教学现场的观察和记录,在考察教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以省察、反思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以参与教师的评论研讨为基本方式,通过对课堂中的师生行为、教学的过程、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用等进行考察,分析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澄清甄别其优劣,从而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提供智慧和启迪的一种教学研究过程。

教学评议区别于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它关注的是日常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一般意义上的坐而论道,站起来,走下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学个案中去,全面占有教学的材料,思考探询,发现教学的内在机理,穷究教学的本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辨识能力,矫正不良趣味,真正找到教学活动改进的根本方法和有效路径。

二、教学评议的基本策略

作为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动作,教学评议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们要改变那种大而化之、浮光掠影的“应付”和“走过场”,就必须真正体察教学活动的细节,坚持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在相互商讨的过程中达成彼此的“视界融合”,实现教师的“学习主体”地位,推动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的建设。

1.钻得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如果不遵循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原则,那么即使有了优秀的课堂教学,我们也难以真正把握其中的精髓所在。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研究和把握课堂现实,在细致观察中打量课堂教学的现实,并有“咬文嚼字”的功夫,对其进行准确的描摹和恰如其分的解释,从表面的热闹或是沉静中探索表象下的真实课堂意味。

每一堂课都有其发生的复杂现实背景和思想渊源,有其或多或少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对待它们不能简单定性,不能简单判定其好坏、优劣。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都面临着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主题。我们必须戒除对教学的简单定性思维,在作出判断前,对课堂教学行动的过程,甚至教学环境、教者的成长历程、学生的学习背景等教学关联性因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既考察教师的教,同时考察学生的学,并且将教与学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对其做细致审慎的剖析,在逻辑的道路上使人获得教学启示和解放的力量。

从教学评议参与教师的多元化实际出发,作为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达,要想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和应有深度,获得接受和理解,在表达的策略上,可能从某一个视角出发,可以是针对教学的整体结构,也可以针对某种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某个细节的处理,但不管怎样,都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讨论与分析的微观模式,展示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议才不至于隔靴搔痒、游离于课堂之外。

2.站得稳: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

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就是要把作为评议对象的课堂教学,始终放置到学科视野中去进行考察,依据学科的性质特点来对课堂教学做出解释、评价和判断。这是建立教学评议取得应有深度的必然要求。

教学评议要有求真精神和专业尺度。因此,对任何一课教学的评议都必须对其所在学科性质与职能体认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的特点进行评议才有可能是好的教学评议。它要改变以往那种人人都能说三道四,却又不着边际的纯粹感受性的评议。好的教学评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遵照学科教学的规律去把握和评价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以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掌握。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就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自觉遵循。参与评议者要能够发现和描述课堂教学通过哪些教学活动,对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反映和表现,从而发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避免人云亦云,帮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课堂教学反映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的深刻性。

有一些教学评议,往往不能把课堂放置到特定的学科内容背景中加以考虑,而是把课堂与某种理论观念简单对照。这样的评议或许会由于理论的新颖或新奇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它一般也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是对理论的一种再确证,而对于教学则不会有实际的启示和帮助,其对教学的批评也往往会沦为一种无效批评或泡沫批评。

3.看得深:促进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在日常状态下,教学评议说到底是一种公众的批评,是教师面对同行的课堂教学作品进行的批评,既需要专业性的批评,同时又需要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评议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甚至可能是陌生的教学世界。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教学的成果,甚至产生误判。我们要在课堂感觉的引导下,逐步寻求理论的支撑,或产生自己的支撑性理论。

教学评议离不开已有教学理论的运用,但并非教学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套用。教学评议应该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实践,它是尖锐的、思辨的,富有思想张力,它反对平庸和肤浅。“谈论观察到的教育事件的关键性和意义,不仅需要对课堂生活质量的敏感性,而且需要一套信念、理论或者模式,以促使人们从琐事中区分出重要之处,并把所看到的事情理智地放在恰当的场景中。”[2]在评议中,我们要激活、解放和抓住理性的冲动,将感性的教学实践带入教学思想和理论的视野。

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有具体的意义,也有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所谓提升到思想和理性的层次,其实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于某种理论,但绝不套用某种理论,而是在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或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是对那些感兴趣的课堂话语特征,或是教学环节处理的方式和蕴含意义等等,从不同的视角,揭示教学活动在内容、结构、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奥秘,触及教学的本质,与具有创造意味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产生巧妙的遇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让参与者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更好地体会教学的成败得失,领悟课堂教学的意义。

4.谈得拢: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

教学评议既强调不同声音的对话,又在面对面的商讨中追求他人能够接受的教学话语。教学评议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不仅考虑意见的表达,也考虑观点的接纳。这就意味着参与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既没有虚伪,也没有保留,在相互商讨的过程中达成彼此的“视界融合”。通过这种扎根日常教学的研究实践活动,改变以往评课中的教师被作为“教育对象”或是旁观者的现象,实现教师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推动教师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新型教师文化建设。

教学评议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教师主体间的共同活动,是在对课堂教学的“聚焦”中经历发现的好奇、困惑和激动,共同去面对教学中令人着迷的教学兴味和困窘,努力获得自己的理解。

教学评议应该是教学主张与见解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变身体的参与为身体和精神的共同参与,增强应有的专业自信,既能投入现实的教学生活,同时又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态度,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倾向”,[3]通过具体教学现象的描述,把握教学的“原始性素材”,在呈现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批判,揭示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以理性反思的姿态建构公共性的教学舆论,对教学进行“意义的重构”,即进一步把握为何而教、如何教,使教学评议蕴含教学完善和提升的功能。

教学评议的有效性、合理性就存在于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之中。这种对话和交流离不开教师之间心灵的开放,只有心灵的开放才会有精神之流的潺潺流动。在交流中,我们要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状态,让自己的心灵向对方敞开,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情心、同理心进入对方的心灵世界,既要有由衷的赞赏,欣赏、体味对方的立场,倾听其表达中的心情、想法,也要有善意的质疑,不断挖掘,寻根溯源,追思问题的来龙去脉,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使模糊变成清晰,使恍惚变成实在,在特殊课堂教学事件的基础上提出生动、丰富和耐人寻味的创造性教学话语,在对话交流中升华出大家能够“听得懂”、“读得懂”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让人心智洞开,眼睛为之一亮。■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3.

[2][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24.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8篇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一课三研”的内涵特点、活动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并介绍了一些心得体会,以期对同行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一课三研 实施 体会

一、“一课三研”的内涵及形式

“一课三研”是指执教者与教研部的教师针对同一学习情境,通过备课研修、观课研修、评课研修,连环跟进,进行三次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 “一课三研”的形式主要有“一课一人三研”及“一课两人三研”。

二、“一课三研”的实施过程

1.“一研”:备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说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执教者以说课形式阐述该课的教学思路、实施过程和方法等,然后,教研组成员与执教者一起研讨修订教学方案。“一研”重点在于明确活动目标是否适宜,确定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有效,活动的时间、采用的道具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有效。

2.“二研”:观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开课与观课相结合。执教者进行课堂展示,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记录。观课研修重点在于全程关注,跟进教学实施的过程,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氛围、教学目标达成度等,为下一阶段分析研讨、总结经验做好准备。“二研”的优点在于观课不再是为了鉴定、证明、打分,而是为了比较、跟进,剖析与评价与教学有关的理念及行为,互相交流,共享好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3.“三研”:议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讨论和“2+2”评价法。研讨的重点在于让每位观课教师都要从优化教学实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三研”的优点在于让上课教师、观课教师能积极地、真诚地、民主地探究、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研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三、“一课三研”应用实例

以“商品在库养护”教学实施为例,“一课三研” 实施过程如下。

1.备课研修

执教者以说课形式介绍该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后,教研组成员与执教者一起研讨修订教学方案,并给出如下优化建议。①学生汇报环节的待选主题增加“金属制品的在库养护”②将评分标准事先告知学生;③找药材在库养护的视频;④讨论学习内容及时间分配;⑤讨论教法学法及实施过程;⑥课前作业,给予学生更多的提示。

执教者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采纳优化建议①和②,放弃优化建议③。然后,确定教学的主要环节、要素,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课前作业任务书的每个学习主题增加相应的提示。同时,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备课研修后的教学方案,知识点的处理更科学,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更有针对性,教学环节过渡更合理。

2.观课研修

执教者选定时间举行“三研”活动展示课。 授课过程中,贯彻“理论适度够用,强化实践应用”的原则,先对课程的内容“去杂取精”,并结合企业视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理论的积累。接着,设置课堂演练环节,让学生迁移运用,掌握干湿度计的使用及干湿温度的测算。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设置了课前作业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团体协作,自主获取特殊物品在库养护的方法,课前准备后,于课堂上进行汇报。该课教学达成了教学预设的目标,进度正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参加观课研修环节的教师应不少于5人,这样后期议课研修的作用才明显。

3.议课研修

观课的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和“2+2”评价法,从优化教学实施的角度提出建议,至少提两个优点和两个改进的设想。真诚、民主的探究和交流,让参与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通过观课,教师们给出了“商品在库养护”教学实施后的反思建议:“相对湿度”的内涵可以再增加时间进行解释;建议将教学时长扩增为4节课,给学生多一些汇报的时间;第二节课的时间稍显仓促,如果对学生逐一点评效果更好。

执教者结合该次课堂实施过程及教师们的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了第二轮优化:引入概念环节增加了5分钟;如果在实训室上课,有道具和场地,可以整合成4节课来实施,这样安排更科学。因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对部分学生的发言采用纸质点评。通过“三研”完善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特别是为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适当增加学习时间。

四、“一课三研”的应用效果

1.促进执教者的成长

“一课三研”为教师提供了研讨的平台,执教者在思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集意见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体现了教研的实效性。在研讨活动中,教师更清楚地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相互启迪,深入反思教学行为,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促进教研团队的合作

“一课三研”营造了教师合作的氛围。实施“一课三研”以来,教师们更加注重教师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互帮互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明显加强,收获了共同提高、共享完美的喜悦。

3.促进新、老教师的成长

“一课三研”也是一种“以老代新”的导学方式,由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备课研修、观课研修、议课研修指导新老师一步步学会备课、反思、完善、授课及优化的教学过程。

4.提升了教学质量

通过“一课三研”,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研活动向高水平和高层次发展。通过“一课三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协同作战”。教师在合作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一课三研”,促进经验推广,适时且方便了教师之间交流教学技艺,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一课三研”应用体会

1.以“一课三研”为载体,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研究型教师是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在“一课三研”中,议课研修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堂的深化和发展。它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探索教学规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高效,使教师从简单上课向研深研透一堂课转变。

2.处理好“个性特点”和“共性智慧”的关系

“一课三研”倡导同伴在教学上的互助合作。特别是在备课研修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认为对学习主题最好的方法进行分享。但是执教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往往与教师自身的经验、性格、特点有关。如何因人制宜需要执教者有所取舍,执教者既应该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体现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又要大胆“借脑”,吸收其他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好“共性智慧”,提升教学效果。

3.用正确的心态对待不同意见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52-04

【作者简介】沈玉红,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教师,一级教师。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已有一些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与研究,也发表过一些相关的调查报告。笔者充分研读了此类研究成果,对苏州地区部分学校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情况及实施后各阶段的效果反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研,发现当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课堂评价倾向于听课教师对上课教师及上课学生的评价,倾向于上课教师与上课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而忽略了上课教师对自我的评价与反思;其次,由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是反对单纯绝对的量化评价,而推崇将质性评价纳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现行的评价方式推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单纯地关注质性评价,而忽略了量化评价的作用;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虽然都会经常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但在提出改进意见后的跟踪落实上,力度仍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及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进课堂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一、鼓励教师进行自评与反思

教学中的教师自评与自我反思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真正地从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进行自评与反思,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实际操作时,由于缺少切实有效的自评内在标准,以及受传统评价模式中他评观念的影响,教师的自评及反思经常被忽略。为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自评与反思的标准并实施,是推进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而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自评与反思的标准并将之付诸实践,必须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自评与反思的标准要科学。

标准是判断事物性状的标尺。课堂教学自评与反思的标准是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各种思、言、行作出自我评断的具体准则。现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自评与反思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在实践中的自我探索,很少有相应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由于很多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对课堂教学的认知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自评与反思时的标准带着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从而较难使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要改善当前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中自评与反思欠缺的实情,不但需要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更要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并加强这些研究机构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对发展性课堂教学自评与反思的标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制订出科学的、适合课堂教学发展的自评与反思标准。

2.自评与反思的内容要全面多角度。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间各种要素组成的一种全面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自评与反思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取全方面多角度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和自我的教等角度进行自评与反思分析。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自评与反思中,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结果受到很多变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自评与反思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情境问题是否生活化,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教学方式是否有启迪性,学生的学习效能能否得到优化,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否得到加强,学生对课堂预料之外情况的应变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等等。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自评与反思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及对学生未来各项发展的引导方式。具体来说,应包含:教学引导是否新颖,教学逻辑是否合理,教学提问与引导及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否合理有效,教学时间分配与课堂容量安排是否科学,课中练习与引导释疑是否恰当,课中的留白与思考是否巧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正确,课堂小结是否注重能力的提升,因材施教及因生施教的落实是否合理,等等。

在自评与反思过程中,各项指标均可采用分数制记录,并记录下相应的反思修正建议,以便在下次的教学中对照改进。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自评时总分值的变化来了解自身对把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状况,也可以参考每个指标的自评分值变化来找出自身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缺陷,找出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螺旋式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将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统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质性评价越来越受欢迎。尽管人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强化质性评价,从而快速实现将质性评价融入量化评价中,但在真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质性评价的相对侧重,反而导致了很多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进行质性评价,而忽视了量化评价的另一种极端的出现,这无疑有悖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那么,如何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进行统整,而不偏重于其中某一方面呢?

1.学生学习方面。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平时练习及课中、课后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整。在平时的单元练习、期中期末考试中采用“得分+评语”式的评卷方式,完成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言语表扬和激励,在课后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效能提升的建议。在每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中,教师要依据平时每次考试的加权进行评分,并给出优良等第,同时也要对本学期的变化加以说明。

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过往表现和现时表现中进行量与质的统整评价。对学生的过往表现给出得分制的量化评价,以体现出该学生当时的学习基本面及学习的效能;在不同时段的动态观察中,教师可以用分数评价学生在某方面的发展情况,并辅之发展过程概述及发展方向的评语,从而分析学生的动态提升过程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方向;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要以言语交流为主的质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学习潜在的发展能力提供有效的可行性的建议。

2.教师教学方面。

首先要建构一个科学、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虽然形式上偏向于新课改理念的质性评价,但评价的对象仍以教师的“教”为主,过于侧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评估,而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课堂中师生间交流与互动的评价。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评价中应当既要“评教”,也要“评学”。“评教”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评价,“评学”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为教和学是课堂教学体系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其次是要运用科学切实的评价方式。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更有效,需要评价者明确评价量表中各层次指标间的相对权重,然后对被评价课堂进行量化计分,并针对弱势指标给出相应的质性改进建议。评价者可依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所见所感,将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与二级指标对比,进行量化赋分,再根据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该受评课堂的总分,依据得分进行优良等第的划分,给出综合性的优点综述与改进建议。

综合以上两方面要求,笔者尝试构建了一个课堂教学评价表(见表1)。此评价表包含“评教”与“评学”两个维度,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所得到的量化的评价数据及质性的评价建议,将为教学者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指明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是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如果将一次评价的结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终结,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次课堂教学的评价,仅仅是为此课堂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精细化的评估并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发展建议,而最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能否得到真正的提升,最关键的还是要将这些改进建议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没有后续的跟踪落实,一切的评价结果均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为此,各级教育领导者、各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完成一轮的课堂教学评价后,将他评中所有的量化评价及质性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帮助并促进被评价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评与反思,进行第二轮、第三轮乃至更多轮的课堂教学,并在每轮教学中均依照上述评价量表给出相应的评价及建议,将评价结果的跟进落到实处,将提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进行到底。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落实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均有着异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若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教师的自评与反思,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进行有机的统整,并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处,不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坚.何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版,2012(09).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3(01).

[3]蔡伟.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3(03).

[4](美)Scott G. Paris, Linda R. Ayres.培养反思力[M].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G. Winggins.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0篇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1篇

[摘 要]:本文试对语文评课议课进行探述,旨在阐述正确的评课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语文评议课是教学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业务不断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能促使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评课议课时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要求”和“学理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评课议课 入情 入理

评课议课是常见的一种“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活动,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中,日常化、正规化的评课议课活动不可或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少的评课议课的质量令人忧心,一方面,评课犹如“蜻蜓点水”,不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教学实质;另一方面,评课者充当了“老好先生”的角色,都是漂亮之言,让教者难以提高教学素养。对此,笔者以为,正确的评课方式不仅促进教者提高业务,而且让评者有所收获。

一、评议课存在的问题

1.游离于课堂实际之外的“理论训导型”

某些评议者喜欢在评议中大量使用课改用语,努力堆砌自己阅读到的“当下流行”的一些“新说法”、“新成果”。其发言,重在“照搬”,重在“传递理论”往往和所评议之课严重脱节,给人一种接受板着面孔者训导的感觉。于是,其他参与者很快就会产生“苦涩、乏味、无用”等感觉。这是令一些教师很头疼的一种低调型评议。

2.有意无意的一比高下的“比试身手型”

“这节课(或者这一环境),如果让我来上的话,我会这样处理……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更好呢?”这样的评议,很容易让参与者有比优劣、见高下之嫌。特别是对授课者而言,负面作用反而无限放大。于是,优于某些评课者“有情绪”而导致的评议的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不说优点,只谈不足的“打压型”

“评议,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节课的优点我就不说了。”“某某老师,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其课堂教学的特色大家也都很熟悉,所以这节课的优点我就不说了。”某些评议者以这样的开场白导入评议,并以此为托词,少谈甚至不谈课堂所展现出的“闪光点”,只是一味的剖析课堂教学的缺憾,或者错误。这样的仅仅突出某一面的偏颇式评议,显然有失公允,要使其产生正面的促进效果,难度明显很大。

4.说优不说劣的“好好先生型”

“听了这节课,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评议者一味地说“优点”,刻意淡化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自然谈不上什么针对性强的改进型建议了。更有甚者,“好好先生”所说的褒扬性内容,在授课教师那里,反应平平,甚至招致其窃笑。原因很简单,评议者为表扬而表扬,评议未紧密结合课堂实例,给人一种堆砌表扬、华而不实的感觉,甚至是与课例无关的牵强附会式的表扬。

二、评课议课应做到入情

评议课的“入情”,基本的要求有三个:首先,要注意发言的语气、语态,语气要和缓,语态要平和。其次,要善于寻找情感的“共鸣点”,以期顺利地建议一个情感认同基础上的互议平台,为尽可能大的发挥评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功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此外,必须杜绝为顾及对方情感而弄虚作假的做法。任何草率的、不负责任的褒扬式、迁就式评议,会让其他参与者很不以为然,也让授课者很是不舒服,其效果往往更糟糕。

评议课程时应该充分体现“入情”。第一步,顺畅的陈述“课堂教学环节”。这样的表述,既体现着对课堂和作课者的关注,也显示着发言者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再加上对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述严谨”这一特点的明确肯定,这就为互动创设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请授课教师谈自己设计的思想基础,并从其发言中发现“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这一特点。笔者很是赞同评议者“询问”的做法。摸清情况是发言符合实际、表达准确无误的前提,也是削弱“抵触情绪”,确保评议“入情”的基础。第三步,发动所有的参与者设计或推荐“改进方案”。这样做能调动其他参与者的“情绪”,避免出现“他们两个研讨,与我们无奈无关”的消极心理。第四步,请授课教师总结发言。这是在大家讨论基础上的总结性评价,也是授课教师有一次的“反思成果”展示。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设法采取有效的说法和做法,是体现自己对参与者的“情感”的高度关注与充分尊重视评议教师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不错的参与局面和明显的活动成效。

三、评课议课应该做到入理

评议中,评议者要基于课堂实际,立足“促进”这一基本点,发挥自己在学科知识、商检经验等发面等优势,努力使自己的评议内容能满足他人在“专业”方面的“需要”,即能说在点子上。

评议课的“入理”,主要的要求有两条:第一,语言表述清晰,即明白无误地传递自己的讯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传”。第二,表述的内容在理,既能从课堂教学的事情出发,把主要的优势或特色找准并说“全”,把突出的问题或不足找准并说“透”,做到“肯定的有依据”、“否定的有道理”,并能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或建设性方案,引发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笔者以为“入理”应该做到:首先,发言者语言表述言简意赅,无嗦反复、唠唠叨叨等不良现象,沟通交流无语言障碍。同时,评议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应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评议符合课堂教学中参与者的实际,符合评议的客观性原则要求,其内容有力里有据,令人信服。其次,评议者着力凸显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如何用直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导引”,精心引领评议进程,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稳步推进,使参与者人人有思考,个个有收获。此外,部分评议者设计的方案更加引人关注,对他人的启发更大,其内容更好地满足了他人的“需要”。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2篇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新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看到的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看,由于地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对于地理教学的革新力度不足,造成地理教学的方法陈旧,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同时,由于教师一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对学生们发号施令,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重视,自己的观点看法不敢轻易提出,或者即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会受到老师的斥责,这就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必须要做好师生角色的转换工作,让师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掌控者和主导者向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方向转变,而学生要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度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二、切实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课堂的所有积极因素才能被充分调动,才能使地理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反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进行知识和理论灌输,进行大量的板书和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来不及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于有些知识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教师已经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这样的话,学生就无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取营养,获取乐趣和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对地理教学失去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切实优化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巧妙地设置教学内容,不要从头到尾满堂灌,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吸取知识和营养的过程中活得快乐,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建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增强,信任的提高,进而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对还是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足,教师仍然具有极强的权威,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之后,也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批评,这就导致学习氛围枯燥、压抑、封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常常会有一种窒息感,没有一点的学习乐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让每名学生尝试当一节地理老师,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导、学、议、练、结 五步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4-01

当下的教学课堂中,传统教学法依然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而不是应用能力。从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能力相当薄弱,并且非常讨厌英语。面对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他们都是被动消极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心态,根本谈不上对英语的兴趣与爱好。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问题,建立为所有学生服务、帮助所有学生学好英语的观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并号召所有教师运用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学各个学科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一 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必要性

1.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蕴涵着崭新的教学论思想,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当今时代,“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还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注重的恰恰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2.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众多学习理论。从早期桑代克的刺激――反映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到现代的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到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虽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但他们为研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起点。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正是在吸收众多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构建理论的。

二 学、议、导、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1.导――导学,引思导学

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硬着头皮挺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感到厌倦。每节课开始的导入相当重要,所以必须设置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师生互动,可以是学生讲故事、表演等,利用多种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思导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2.学――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预习内容。包括对与本节课相关旧知的回忆性练习、新知学习的情境设计性练习、新知的引导性学习等,将知识、技能问题化。通过学案明示学习目标,并在课堂开始时,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和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练习,解决相应问题。

3.议――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对学生按优中差的搭配原则,一般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探究,或者交流讨论,或者相互检查自学目标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教,特别是优生对学困生的辅导、优生的交流碰撞等。

4.练――当堂训练

具体方式分为步步练和堂堂练,使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并熟练运用。训练,需要及时反馈结果,使学生明确自己做得正确与否,并进行下一步的对策。

5.结――总结归纳

小结整理性练习,以知识树的构建为主,包括每节课、单元的知识树构建。

三 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1.关注学生

关注班里每个学生,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可以实行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班级管理模式。监督每个学生努力完成,积极参与。

2.关注教师

认真说课扎实备课,说课教师精心准备,写出说课稿,其内容包括预习内容、学生展示过程、反馈练习以及各环节教师学生活动方式、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内容。说课老师必须按教案说课,全组教师对说课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加强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和尝试,形成“节节有亮点,人人树形象”的课改良好氛围。

3.关注课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激励与教师的激励作用,实施课堂实践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会自主,更善合作。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学生;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68-03

为了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的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及所存问题,以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级、2013级在校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及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开展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出有益的参考和合理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2014年5~7月,分别抽取就读于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级、2013级的110名四川省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10名授课教师,使用软件SPSS 17.0对调查的有效人数、男女各自人数、各年级人数等进行统计;对问卷总体情况汇总;对性别和年级进行比较,了解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一)问卷基本资料(详见表1)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自评问卷(见表2)。

对不同性别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方法进行比较:人文关怀方面,除条目“对该课程感兴趣”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条目男生均高于女生(P

不同年级比较:只有“是否主动给本课程的教师提过某些建议”2012级同学分值高于2013无统计学差异级(P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问卷(见表3)。

在开放性问题中,对于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多开展课堂活动、增加课堂互动、课程内容过多。

不同性别比较:条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年级比较:多数条目存在统计学差异。

3.教师自评问卷。

四个部分所有条目分值均高于3分,见表4。

4.教师评价学生问卷。

四个部分中人文关怀条目中的多数条目分值低于3分,其余分值均高于3分,见表5。

三、讨论

总体而言,调查结果在四个方面的评分均较好,部分条目分值偏低。

(一)学生自评问卷

学生仍存在的问题:(1)学习主动性不够;(2)基础知识学习的方法有待加强。

不同性别比较可看出,在课题教学中需要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而不同年级比较,提示年级无太大差异,新生较老生更活泼主动。

(二)学生评价教师问卷

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良好,提出多开展课堂活动、增加互动等建议。

不同性别比较,提示教师仍要考虑性别的影响。而不同年级比较,提示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授课对象的年级、班级等,按授课对象的不同特征做好课程准备。

(三)教师自评问卷

教师自评问卷四个部分所有条目分值普遍偏高,教师自我感受良好,但与学生评价结果存在部分条目不对称的情况,提示教师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四)教师评价学生问卷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问卷中,提示教师需在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心理动态。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5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精彩

在哈尔滨六十中学,宋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主题为《在爱的屋檐下》的作文课。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确立的主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教学准备上看,教师指导学生搜集选择身边事或者亲历的爱的片段,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学效果上看,三维目标有效达成,学生在课堂中回味美好的经历,打开了思维和情感的阀门,也提升了写作的能力。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以观察者的视角看到执教者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我看到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生成,看到美好情感在课堂上的绽放,我被这样的课堂深深地打动。

二、在观课议课中得到提升

本次观课议课培训活动,骨干校长分为两个课堂观察小组,坐在学生中间,确立观察点,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并做好观察记录。各位校长在观课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细节,关注教师对课堂临时生成问题的处理策略,关注学生课堂上呈现的状态。在议课环节,各位校长根据观察点,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议课,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使用、课改理念的体现等方面进行剖析,针对其中的困惑进行讨论,展开交流,达成共识。

三、在教学研究中提升领导力

学校的发展要依托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观课议课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通过观课我们能够得到最直接的学习和借鉴,通过议课我们能够实现最有效的交流和分享。市教研院副院长协同三位专家,在总结培训活动的同时,对各位校长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校长要有远大的教育理想,以关注教学作为课程领导的核心。

四、在校园中建立观课议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