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篇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有利于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征和行为规律,从而改良现有网络学习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效率.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的现状,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影响网络学习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网络学习;大学生;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56-03

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电脑、手机等设备作为日常娱乐、学习的一种工具.而且网络以其方便,资源丰富,将优质的学习资源分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大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解大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探究影响网络学习效率的因素,提高大学生上网学习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本次问卷调查选取延安大学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情况和学校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因素情况.

1 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具体方法为问卷调查分析.本次调查发放纸质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其中男生88人,女生192人.数据经过初步电脑录入处理后,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涵盖延安大学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基本可以反映延安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网络学习综合情况.

2 结果调查与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76.3%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96.1%的学生有自己的手机;54.3%的学生平时在宿舍或图书馆里用校园网接入上网,23.9%的学生是用电信或联通等联网方式,49.2%的学生是用无线通讯网络;59.6%的学生上网主要浏览新闻报道,62.8%的学生进行QQ聊天、刷微博或微信等,53.9%的学生看电影、玩游戏,57.8%的学生学习、查资料,40.7%的学生浏览购物网页.由上可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丰富了学生生活,为学生了解世界搭建了桥梁,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将网络应用在学习上.

2.2 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调查分析

网络学习是指学生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针对某个学习活动主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互动探讨交流的过程[1].网络学习素养是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资源获取以及交互能力的总和.本文笔者对网络学习素养的判定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从学习意识态度、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获取以及师生交互能力方面进行调查.

2.2.1 学生上网学习意识和态度现状

意识是学习的前提,态度是学习的关键.由表1可知:当遇到学习问题时,40.4%的学生第一时间查阅课本、书籍,13.6%的学生请教老师和同学,72.9%的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对网络学习态度调查中,97.6%的学生对网络学习态度积极,只有9.3%的学生对网络学习态度冷淡.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网络学习意识,并且态度积极.

2.2.2 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现状

时间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调查学生上网时间中,87.2的学生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其中36.8的学生时间在2小时以上.由表2可知:75.8%的学生只用了1小时以内的时间来学习,40.4%的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半小时.学生每天利用大量的时间上网,可是花在学习的时间却很少.亦说明学生自控力不足,很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2.3 学生网络学习原因和目的现状

学生需求决定学习动机.由表3可知:71.8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使学习方便,容易获取资源,64.3%学生是因为资源丰富,拓展知识面,40.3%的学生是因为网络资源更新迅速,有助于获取最新知识,32.1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经济,物美价廉,在对学生网络学习目的调查中,30.20%的学生目的是专业需要,80.25%的学生是个人需要,只有6.5%的学生是因为教师需要.由上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具有诸多好处,可以使用它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它已成为学生在现实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

2.2.4 学生网络学习方式现状

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有着很深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36.9%的学生认为新技术会提高自身学习成效,但是有53.4%的学生没有去过MOOCS、TED演讲或可汗学院等新型网络教育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略显单一,新型的网络教育资源了解程度低.由表四可知,76.8%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大于电脑时间,但33.6%的学生平时用手机上网学习时间比电脑多.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由上可见:未来手持设备移动网络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习主要方式之一,但大部分学生目前不能正确使用手机等手持设备到学习中来.学生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更多地了解、大胆地尝试丰富的网络资源.

2.2.5 学生网络学习的资源获取现状

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关键组成部分.由表5可知:76.3%的学生会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学习资源,40.5%的学生或通过电子期刊库,如中国知网,32.3%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网站,如论坛、贴吧等,27.4%的学生通过校园网资源.以上反映了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方式来获取所需学习资源.在对学生上网查找所需学习资源的能力调查中,有38.4%的学生因为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等原因还不能快速找到.对学生共享资源情况调查中,27.4%的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共享等操作还欠缺系统方法,部分学生在网上找不到所需学习资源,并且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2.2.6 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互现状

互动同样是网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师生网上进行学习互动方面,61.1%的学生偶尔会互动,32.5%的学生从不会,只有6.3%的学生互动频繁;而与老师互动方式上,经常面授指导的学生占40.6%,经常用QQ或微信指导的学生占10.5%,经常E-mail指导的学生占5.9%.由上可见:学生的沟通意识极待提高.并且学生大多喜欢面授,对网上虚拟交流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时间、地点以及老师工作的原因,往往不能每次都得到面授的机会,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2.3 学校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因素调查分析

2.3.1 学生对校园网资源了解情况现状

在一项学生对校园网资源态度调查中,57.6%的学生认为一般,20.1%的学生认为少,还有5.4%的学生认为没有可用资源.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满意.由表6可知:39.8%的学生没进过,听过有精品课程,25.4%的学生没进过,也没听说过,22.6%的学生进过,但对所公开的课程不感兴趣,12.2%的学生进过,并学习过有关课程.精品课程是学生课余时间知识学习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学校自身优质资源有限,老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学生一方面对于优质资源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却在网络海洋中捞针般的找优质学习资源.

2.3.2 学校对学生网络学习影响现状

由表7可知:89.3%的学生认为学校影响网络学习因素是校园网的网速太差,48.2%的学生认为是不能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46.4%的学生认为是网络学习平台未完善,27.9%的学生认为是设备落后.由上可知:影响网络学习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校园网的上网速度.也就是说,网速对学生网络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有学生会因为看学习视频不流畅、有卡顿现象,或者学习资源的下载时间长而放弃网络学习,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2.3.3 学生网络学习问题现状

由表8可知:学生反映最强烈的是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占53.6%,其次还有网络操作技术不熟练,占30.0%.由上可见:大多数学生自身的网络学习素养有限,迫切渴望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

3 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的策略

3.1 学校应加强网络学习宣传和培训力度

首先应加强网络学习宣传力度.为了应对学生对于网络优质资源了解程度低,渠道少等情况,在一项“学生最喜欢推荐网络资源方式”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为开放网络课程,其次是老师推荐,学校论坛,开展专门讲座等.因此,学校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每一学期开放网络课程作为学校的选修课、开展专门的讲座等.[2]

其次要以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素养为目的,开设网络学习技能课.网络学习技能课程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提高学生对资源的搜索能力,传输优质的学习资源及专业化的学习网站,丰富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教会学生辨别是非,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共享优质资源意识,为网络优质资源的积累创造环境;并使学生建立自己的PLE——个人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校能够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等形式,提供网络学习技能课程,如果有条件的学院也可以有针对地开展相应的网络学习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网络学习水平.

3.2 师生应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建立,互动是关键.据调查,学生因为网络学习不能及时提问解惑,而对网络学习持有怀疑态度.所以学校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流系统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加强自身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增强网络教学的能力.如:开设教学聊天室或者QQ群、教师在线辅导答疑[3].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学习交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3.3 学生应加强网络学习意识和能力

面对网络的多元化,学生应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网络学习意识的培养.调查发现,移动设备在学习上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在移动设备下载学习资源,同步电脑学习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展示其优势.并且网络学习时,清除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3.4 学校加大网络建设投入

为满足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要求,学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先进的设备,聘用专业人士建设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放入更多优质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提高校园网网速,改善学生网络学习体验,建立网络学习评价系统,接受学生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学习资源,改进网络教学方法.

4 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网络学习已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应加快脚步,完善设施,探索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更好的融合;大学生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终身学习体系,使网络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黄志梅,杨永华.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泉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3):18-20.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音乐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赵鑫(1979- ),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厚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等使命落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肩上。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发展学生个性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展开相关调查,为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6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鉴赏课开设情况、教师的教学手段、艺术实践活动等。

2.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上大学之前接受音乐教育状况、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水平、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认识等。

3.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途径,对电脑的熟知程度,对古典、民族等高雅音乐的了解程度以及喜欢听的音乐类型等。

4.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建议和想法

现阶段,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主要采取选修课形式,这种授课模式课时短、内容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存在局限性。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单一的授课模式的意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5%的大学生喜欢音乐,而在流行音乐、通俗民歌、高雅音乐等类型的音乐中,有82.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通俗歌曲,10.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传统民歌,只有7.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高雅音乐。相对于脍炙人口的通俗音乐,高雅音乐显然受到了大学生的忽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5.0%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接受音乐知识,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音乐,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现在82.5%的大学生都经常使用电脑上网,其中13.5%的学生上网时关注通俗音乐,只有5.5%的学生上网时经常学习音乐知识或是欣赏高雅音乐。可见,通俗音乐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而高雅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这必然为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调查结果。只有21.6%的学生识简谱,4.9%的学生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仅有2.9%的学生学习过基本乐理知识。大学生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应是我国青年中综合知识最丰富的群体,但据调查显示,竟有16.1%的学生没有听过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18.0%没有听过《广陵散》;而像《洪湖赤卫队》《长征组歌》等中国著名作品,也分别有61.5%和81.0%的学生没有听过。另外,在选修过音乐课的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表示,课程虽是多媒体授课方式,但仍很枯燥,课时短,学习缺乏持续性,不能学到有用的音乐知识;有45%的学生是通过他人推荐的方式欣赏音乐,至于音乐的内容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则没有考虑。如果需要音乐知识,多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而不是选择专业的网站。调查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并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完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十分必要。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调查发现,近99.3%的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接触音乐,说明网络音乐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这对提高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可在共享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使原来单一的课本信息转变为人人可以分享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共享的特性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集合了图文声像的特点,教学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网络音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课本,他们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激发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平等地交往。交互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4.有利于网络环境下音乐教学的开展

网络使音乐教育有了“因材施教”“按需学习”的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而不必依赖传统的课程安排。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在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挑战。

1.网络音乐资源的体系结构存在不足

网络音乐资源固然丰富,但海量音乐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流行音乐和泛滥的网络音乐。据统计,目前我国仅供下载音乐的网站就有七八千家,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流行音乐多,高雅音乐少;西洋音乐多,中国音乐少。许多音乐网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追随流行趋势,导致网络音乐资源严重失衡。这给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关于音乐的情趣和取向产生了影响。

2.一些网络音乐资源内容低俗、庸俗、媚俗

近年,网络歌曲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忽视。许多网络歌曲内容低俗、庸俗、媚俗,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危害。由于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一旦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类音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3.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音乐教学模式尚有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由于音乐学科具有特殊性,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网站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4.媒体导向影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

“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选秀节目的火热,说明媒体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公信力。而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需求,媒体更多地将财力和物力放在了通俗音乐的传播上,这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宗旨不相符。网络环境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利用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避免和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技术,通过网络的最优化利用实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3篇

摘要: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应用与喜爱。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状况,对微信信息的关注与辨别、与传播、对不良信息和信息安全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了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并从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质疑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态度这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关键词 :微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4G 网络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即时通讯软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作者基于微信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参考阅读并借鉴我国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采用统一发放,随机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江苏省镇江市某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内容为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200 份问卷,回收问卷197 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195 份,有效率为98.98%。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5年3-5月。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

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

微信与QQ好友、手机通讯录关联,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基本上都使用微信。调查表明,大学生是使用微信最早的一个群体,也是使用最广的一个群体,这与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87.38%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而剩余没有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无法使用微信。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97%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的大学生微信全天都在线。由此可见,使用微信已变成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2.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

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考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进行语音视频聊天,更加方便快捷”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占61.3%。“在朋友圈晒心情,状态、感悟,以及了解朋友最新状态”是大学使用微信的第二大目的,占36%。“节省手机通信费用,每月短信费、话费减少很多”,占23.5%,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是分不开的。“通过‘摇一摇’‘漂流瓶’‘ 查看附近的人’结交新朋友”,占21.9%,这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符合。“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订阅号、公众账号了解相关信息”,占20.1%。“ 微信交易”,占15.4%,如图表1所示。

二、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关注与辨别

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关注程度,依次为新闻(占68%)、娱乐(占54%)、知识(占34.6%)、时尚(占44%)、体育(占25.5%)和科技(占19.8%),如图表2所示。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选择能力。调查了解到,微信的腾讯新闻、朋友圈的分享连接以及关注的公众账号是大学生获取新闻、娱乐、知识等的重要平台。很多大学生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看法。

信息时代利用网路获取有用信息和辨别虚假信息是衡量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依据。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不能在千变万化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您能在微信上准确地辨认虚假信息吗?”一题中,高达71.3%的人选择不一定。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评估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身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占49%),消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占28%),信息的人是否具有权威性(占15%),如图表3所示。因此,大学生要增长知识,丰富自身经验,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别虚假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2.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与传播

大学生对已关注的公众账号、订阅号、朋友圈内容的转发的依据不同:考虑是能否满足学习、生活需要的占76.4%,内容有趣的占42.6% ,分享娱乐的占12.7%,如图表4所示。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满足需要,对微信信息的与传播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说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选择、运用和传播能力。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只是停留在信息的表面并进行简单传播,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水平还不高。

3.大学生对微信中不良信息态度

不良信息主要包括恶心、欺诈、暴力、脏话、色情等。调查显示:对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和朋友圈中的不良信息,58%的大学生会采取抵制态度,取消对其的关注;28%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不理睬它;14%的大学生会浏览、转载、甚至评价,如图表5所示。可见,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有一定批判能力,只是未能采取有效处理方法。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不良信息表现出道德缺失,并未意识到对不良信息的转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净化网络环境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

4.大学生对微信中信息安全的态度

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态度表现为:对微信中的个人资料,76.9%的大学生填写的资料部分真实,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有一定安全意识。在使用微信的目的一项调查中,“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结交新朋友”的大学生占21.9%,通过这些方式将陌生人添加为好友,可能使一些不法分子根据微信相册,曾经的一些信息,甚至点赞、评论,拉近关系,促使一些阅历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上当受骗。由此看出,部分大学生在猎奇心驱使下,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缺乏安全意识。

微信不同于QQ、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一项特别功能是微信支付。2014年3月开放微信支付功能,甚至绑定银行卡信息和银行卡时,需要验证持卡人本人的实名信息,即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无疑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信息泄露,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在使用微信的目的一项调查题中,15.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交易”。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建议

网络媒介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媒介的操作、功能、特点的掌握;能力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运用、传播、创造能力等;态度方面的素养包括辩证地看待网络媒介及其信息、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网络媒介的操作、功能和特点等网络媒介素养的知识,表现比较成熟。在能力方面,大学生表现出有效接触网络媒介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网络媒介信息有一定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生利用微信这一交流平台,通过共享知识和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态度方面,大学生能自觉抵制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并能选择性地转发微信信息,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的态度方面比较成熟。但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存在许多不足,通过上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基础,网络媒介素养的认知能力是指解读网络信息并客观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应采取虚实结合的培育方法,把网络培育和网络下的培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多渠道培育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所谓网络下的培育即传统的课堂教学,开设有关网络媒介素养的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网络媒介的知识;网络培育即利用网络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资料,以完善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结构。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一些重大信息,与大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大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

2.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大学生解读网络信息并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后,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表面,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造性地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到高水平层次上。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首先应丰富和扩大知识面,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发现新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的能力;最后,提高意志力,有意识地将网络信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形成习惯,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

3.强调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质疑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质疑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点。网络信息丰富多样、更新频繁,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能力,难辨信息的真假。因此,当我们步入网络知识环境时,要有质疑精神,学会选择和判断信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髓,是创新的起源与动力。鼓励大学生质疑网络信息,培育大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能力,要求他们抛弃“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质疑,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纷繁难辨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要主动质疑,习惯质疑,才能获得正确的网络信息。

4.注重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态度问题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态度问题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对网络媒介的使用和网络信息形成积极良好的态度。首先,应加强自我管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其次,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媒介及其信息,在信息过滤和信息安全方面形成良好意识,理性地选择网络信息,提高辨别虚假网络信息的能力;最后,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不但要做到不违反网络法律法规,还要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并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宝权.基于博客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胡玉翠.微信环境下高效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吴永满.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个案实证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 (30):165-168.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成瘾” 调查 反思

网络成瘾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障碍”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人们一般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过度沉溺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尤为引人注目。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了部分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变异,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诱惑、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只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必要条件,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特点及部分青少年所固有的心理障碍才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充分条件。

一、对我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调查工具: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浏览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项目;

2、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3、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

4、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5、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7、领悟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因子。

调查结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6.27岁。61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未上网中学生161人,占26.39%。上网中学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7例(4男生,3女生),发生率为1.56%,网络成瘾倾向者72例,发生率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1.56%,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67%,女生发生率为15.41%,两者无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的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只有7例,发生率为1.56%,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的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取样方法及测试人群有关。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调查方法,框定的是网上的特殊人群,这容易导致受测试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本文的调查采用了实名调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瘾的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掩饰自己网络依赖的倾向性及严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5%;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4.60%;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8.86%。三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高三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最高。

二、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因素的反思及个案分析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消极人格特质、社交孤独、对学校环境压力的适应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等五大因素有关。

因素一,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

【案例1】缺少亲情关怀 迷恋网上游戏

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男,17岁。他初二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只在晚上学校熄灯或者中午休息时借机出去上网。中考时,勉强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因素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多具有消极人格特质。

调查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通常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标和理想,责任感不强,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易紧张等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网络成瘾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恋玄幻小说 争当新新人类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8岁。迷恋上网看玄幻小说2年,学习成绩下降。该女生个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不爱好团体活动,从小喜欢看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书籍发行,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上一本,并要观看相关影片。但自高中以来,该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说起《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 “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

因素三,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感。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和亲情的缺失。而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又反过来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孤独,更远离人群。

因素四,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学校及学习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高一、高三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学习竞争激烈,高一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功课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过于单调等因素有关。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产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网络来寻找社会隶属感,缓解压力,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案例3】不适应新环境 迷恋网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5岁。该生个性内向,因自觉长相难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今年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常觉得与同学缺乏共同语言,没有知心伙伴。为此,感到非常孤独而到网上交友聊天,结果体验到了网上聊天的乐趣而不能自拔。问及网上交友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时,该生说在网上聊天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不用担心自己的说话是否得体,别人会不会笑话。

因素五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过分干涉、惩罚严厉。

我国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同时,我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顺从、孝敬等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培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对他们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否定多于赞赏,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尊重,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时,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就可能转向网络寻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与网友离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9岁。该女生自青春期以来,表现叛逆,与双亲关系紧张。自称不喜欢学习,想参加工作,自谋生计。为了打发时间,常留恋网吧,在网上寻觅良友。不久,结识了一位男网友,两人相约厮守一生。为了达到约会的目的,常在周末隐瞒父母,借口到同学家玩而与男友约会。曾经不辞而别,与网友外出长达一周多时间。问及与网友约会之事,该女生并不否认,称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从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人格特质为主,说明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消极人格特质是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内部原因。他们大多具有缺乏竞争意识,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社会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成就感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帮助中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以上调查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推行干预措施,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

防止网络成瘾,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生物钟紊乱、失眠、颈椎病及焦虑抑郁等情况,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

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购物 网络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网络消费现已成为当前消费的一个热点,大学生接触网络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现已成为网络消费的新主力。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已达5.38亿,其中学生网民已高达39%,随着大学生网络消费规模的扩大, 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如网络消费支付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证;网上诈骗危险的存在;网上消费产品的质量问题等等。本文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性别比例、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有助于高校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调查目标及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以新乡市五所高校全体在校学生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21份,其中1089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75%。被调查对象遍及五大高校所有宿舍楼合格宿舍楼楼层,问卷数据能基本上科学的反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各个层次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情况。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民基本信息

1.大学生网民年级构成与性别比例组成。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消费背景了解。我们对此次被调查人员的月生活费进行了简单地了解,调查数据显示出:生活费300元-500元的占到19%、501元-700元占47%、701元-900元占29%、900元以上占5%。其中有67%的被调查人员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剩余的33%没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统计

1.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对未参与过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他们不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如图3,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制约网络购物的最大因素是担心商品质量有问题。

2.网络购物的优势。对于参与了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对其采取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他们选择某一网站购物,看重因素的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对于整体调查结果而言,我们认为价格便宜是网络购物最大的优势。

3.网络购物的主要购买项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主要用于购买服装首饰及书籍出版物。如图5所示:

4.网络消费服务商的选择。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消费者所熟悉的网络消费站点,我们进行了综合比较,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了解了各个网站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程度,如图6所示。

5.网络消费选择商家的依据。在消费者采取网上消费行为时,他们都是有所依据的,我们将其看重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图7所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影响较大。

五、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观察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要求,大家可以渐渐的接受网上购物,但是却在担心自己所购买物品的质量问题。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无法消除对他们所做交易的怀疑,而要进行购物,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商品的性价比 。而所购买的商品也大多是自己看中、商家可靠又有朋友推荐的。综上所述,网络消费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唯一明显不足之处便是网络的通病——不可靠。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产生跟风的心理,所以购物的网站也会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消费者都选择了如淘宝、当当等网站。网络消费的物品以服装饰品等最为显著,这主要取决与被调查人群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本就是一个对服装饰品等需求量比较的大群体。其次便是书籍出版物,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根本需要。购物过程中遇到物品质量的不可靠和网上与现实中的差异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自于网络的虚空性。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普遍比较喜欢通过查看销售记录和网友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值得为其消费。

网络消费的出现本就是因为现代大众的需要,只是其全面展开还需要时间而已。消费者只是需要更简单更快捷更可信更实惠的产品与服务。而网络消费就该顺着大众的要求尽量做到更全方位的周到,将网络购物的步骤减到最少、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将送货的速度加快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消费旨在便捷,终会占领高端市场。

六、结束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活动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购买的商品大都金额较小,这与大学生还处在是纯消费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消费时的安全性及商品的质量上面还存在担忧,并没有完全信任网络进行消费。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及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消费的方便便捷、购物价格的低廉等竞争优势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这也将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由实体经营转为网络经营,它将成为达到新经济时期“多赢”效果的理想购物模式。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以时间换金钱的“群体议价”购物观将成为最新网络购物守则,网络购物必定会成为今后大学生购物的一种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桂玲,陈佳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48,71-72

[2]王春晓.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 13 ,164-165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6篇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调查工具: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浏览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项目;

2、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3、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

4、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5、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7、领悟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因子。

调查结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6.27岁。61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未上网中学生161人,占26.39%。上网中学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7例(4男生,3女生),发生率为1.56%,网络成瘾倾向者72例,发生率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1.56%,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67%,女生发生率为15.41%,两者无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的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只有7例,发生率为1.56%,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的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取样方法及测试人群有关。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调查方法,框定的是网上的特殊人群,这容易导致受测试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本文的调查采用了实名调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瘾的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掩饰自己网络依赖的倾向性及严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5%;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4.60%;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8.86%。三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高三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最高。

二、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因素的反思及个案分析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消极人格特质、社交孤独、对学校环境压力的适应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等五大因素有关。

因素一,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

【案例1】缺少亲情关怀迷恋网上游戏

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男,17岁。他初二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只在晚上学校熄灯或者中午休息时借机出去上网。中考时,勉强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因素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多具有消极人格特质。

调查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通常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标和理想,责任感不强,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易紧张等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网络成瘾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恋玄幻小说争当新新人类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8岁。迷恋上网看玄幻小说2年,学习成绩下降。该女生个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不爱好团体活动,从小喜欢看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书籍发行,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上一本,并要观看相关影片。但自高中以来,该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说起《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

因素三,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感。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和亲情的缺失。而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又反过来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孤独,更远离人群。

因素四,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学校及学习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高一、高三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学习竞争激烈,高一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功课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过于单调等因素有关。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产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网络来寻找社会隶属感,缓解压力,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案例3】不适应新环境迷恋网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5岁。该生个性内向,因自觉长相难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今年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常觉得与同学缺乏共同语言,没有知心伙伴。为此,感到非常孤独而到网上交友聊天,结果体验到了网上聊天的乐趣而不能自拔。问及网上交友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时,该生说在网上聊天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不用担心自己的说话是否得体,别人会不会笑话。

因素五,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过分干涉、惩罚严厉。

我国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同时,我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顺从、孝敬等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培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对他们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否定多于赞赏,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尊重,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时,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就可能转向网络寻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与网友离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9岁。该女生自青春期以来,表现叛逆,与双亲关系紧张。自称不喜欢学习,想参加工作,自谋生计。为了打发时间,常留恋网吧,在网上寻觅良友。不久,结识了一位男网友,两人相约厮守一生。为了达到约会的目的,常在周末隐瞒父母,借口到同学家玩而与男友约会。曾经不辞而别,与网友外出长达一周多时间。问及与网友约会之事,该女生并不否认,称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从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人格特质为主,说明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消极人格特质是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内部原因。他们大多具有缺乏竞争意识,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社会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成就感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帮助中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以上调查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推行干预措施,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

防止网络成瘾,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生物钟紊乱、失眠、颈椎病及焦虑抑郁等情况,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

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成瘾程度较深者,往往会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如头痛、头昏、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及社会交往困难等症状,甚至有部分成瘾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精神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抑郁症等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心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紧密相关,不少家长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等了解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以至孩子迷恋虚拟世界寻找感情寄托。家长除关心物质生活外,应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少一些说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中学生摆脱网络困惑。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过度沉溺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就中学生迷恋网络进行了调查与反思。

关键词:“网络成瘾”调查反思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41-02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壮大,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介素养正成为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知识结构、情感特征、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又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通过设计严密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就成为本文主要解决问题。

一、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随即抽样,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获取调研的主要信息。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学生类型有所不同,笔者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挑选调查,以保证随机性和可靠性。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为结论性研究设计中的描述性研究设计,问卷主要包含多项选择型、混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问卷进行两个月,前一个月进行文献资料搜索、问卷试调查等方式获取初步的资料,后半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系统的调查报告。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我们将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初步的了解,并找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此次共发了500份,回收问卷481份,有效回收率为96.2%。男性占总数的41.79%,共计201人次,而女性受访者共计288人次,占总数的58.21%,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专业上来说,以工科、文科受访者最多。这也与高校所设专业人数有关,工、文、理、商占据了高校人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年级来说,大二人数最多,占比40.96%,大三人群紧随其后,占比38.25%。

2.研究内容。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上各种复杂信息的判断和做法,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进步与不足。

二、问卷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经常及更高上网频率的人数占比为91.47%,占了极大多数的比例。由此可见,网络上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花在网络的时间非常多。

图1 大学生平时上网的频率(手机或电脑)

图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用途

2.交叉分析。由图2可知,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使用网络的第一用途是聊天、社交,网络的性质更偏向于社交化。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因此更愿意去加入一些社团或校级组织,面对面的与他人进行沟通,扩大人脉。而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面对就业、考研或是出国的压力,更多的利用网络来学习与查阅资料。

从图3可知,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都会根据内容报道去判断其真实性,说明现在大学生在对待网络信息时还是较为理智与客观。

图3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怀疑程度

图4 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所持态度,由图4可知,男性大学生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选择反感但不会举报的人数占比为41.79%,远小于女性占比的64.64%。可见,女性本身的性别特质也在网络素养中有所反映。面对不良网络信息虽会反感但并不会去举报,而男性由于更大胆冲动选择举报的人数会远多于女性。

图4 大学生对网络色情所持态度

图5 大学生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类型

由图5可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文科、理科、工科最受伪专业文章的困扰;而商科与艺术的同学选择难辨真假的新闻报道最受其困扰;其他学科的同学更困扰于网络中的色情与暴力。可见,不同专业的特征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着一定影响。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较之前有了长足进步。其一,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来获取丰富的信息。调查显示网络在大学生社交、学习和获取新闻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贯穿其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二,大学生具有基本的网络认知素养。在面对网络中复杂多变的信息时,大部分大学生会进行理性的分析,会根据报道内容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已经具备基本网络认知素养;其三,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在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大部分大学生对此类信息表示反感,能够明辨是非,主动的不接触,甚至会用举报来进行维权。

2.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仍存在不足。其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从问卷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于违反法律、道德的内容不能发,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色情暴力内容会表示反感和举报。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发什么是自己的事,不受拘束。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正常的生活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评估、甄别能力欠缺。在调查中,以新闻报道真假难辨和伪文章误导受众两种网络问题最困扰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繁多的网络信息,在识别与评估信息真实性、有效性能力上有所欠缺。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在鉴别信息真假,分辨网络谣言,制止网络暴力等方面仍显不足,易受他人观念影响,缺少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其三,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显不足。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表示反感,认为此种信息是不道德,违法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面对虚假、不健康信息时并没有进行举报等维权行为,可见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有不足。

四、结 语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将成为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网络道德、法律意识,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而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也需要学校、政府、网络公司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健康优质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介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网络生活;调查;分析;启示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同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精神生活、行为方式。为此,笔者对济南章丘大学城的4所高职院校展开了高职生网络生活的广泛调查和分析,旨在积极引导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生活,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导向作用。

调查主要以问卷兼顾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5份。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的花费、上网的时间、上网浏览的内容及对网络的认识等方面。为了增加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均采用匿名的方式。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1696人,占调查人数的69.66%;女生739人,占调查人数的30.34%;大学一年级学生860人,占调查人数的35.32%;大学二年级学生835人,占调查人数的34.29%;大学三年级学生740人,占调查人数的30.39%。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网龄、上网次数及上网方式高职生的网龄多在两年左右,都较早地开始接触网络。一方面说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开放式的环境促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元化,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知识、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被调查的学生100%都有上网经历,但上网次数并非过于频繁,“每天都上网”的有3成多,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中;上网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的差别,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上网习惯,上网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网吧和手机;二、三年级学生则因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课程安排及学习对网络的需求,主要通过adsl或宽带在宿舍上网;二是专业的差别,计算机系的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具有“先知先觉”,且有接触电脑的条件;三是性别的差别,男生相对于女生似乎更容易或更习惯接触网络。

上网的费用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分配生活开支,并对上网有所节制。但是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上网的花费占生活费用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男生,花费包括上网费、购买游戏点卡等,更有甚者则购买游戏装备、游戏账号、高配置的电脑及外设等,这部分学生大都对网络游戏达到酷爱或痴迷的地步,整天沉溺于网络。

上网的时间有8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在课外活动时间上网,但因课程安排的原因,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时间段内上网,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逃课上网的可能性;极少数学生选择通宵上网,但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以一年级学生为主,上网方式多为网吧。

拥有电脑数量调查显示,宿舍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占3成多,多为女生和一年级学生;宿舍中有一到两台电脑的占近3成,有两台、三台或四台以上电脑的为少数。整体情况是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的电脑多,高年级学生宿舍比低年级学生宿舍的电脑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拥有的电脑最多。

上网的目的和浏览的内容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上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qq,“挂qq”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有15.7%的学生打开ie浏览器浏览信息; 13.7%的学生率先进入游戏世界,目的很直接——玩游戏。就学生上网主要目的进一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娱乐,玩游戏、qq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当然,高职生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比如网上购物、装扮博客、搜集学习资料等,从三年级开始更加关注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对网络的认识和网络文明状况有一半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积极效应,懂得趋利避害,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网络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极少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网络,只是用上网的方式打发时间、填补空虚、寻找刺激,将自我封闭起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大部分学生网民有较高的上网素质,注意网络用语,能够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风气。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高职生对当今的网络流行用语非常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这说明网络已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高职生的生活,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流行语多具有调侃性和幽默性,更容易在高职生群体中流行。

最喜欢的网络游戏在高职生热衷的网络游戏中,第一人称过关类游戏占到近1/3,说明高职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渴望通过顺利闯过每一道关卡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占有欲和虚荣心;有近30%的学生喜欢模拟人生类游戏,说明他们已完全接受了虚拟的网络社区,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应有的收获,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游戏类别和名称的多样化反映了大学生个性的差别和接受新事物的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

网络交友情况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网络交友这一现象,主要目的有交流思想、排解烦恼、扩大交际圈等。即使有少数学生存在网恋的倾向,也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大学生都已成人,对现实事物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辨别能力。

几点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结合我院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多数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和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不断充实和更新网上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网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查询、网络评教、选修课报名等。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网络技术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网络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术,注意从网络上搜索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学生掌握制作网页、参加网络会议、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创业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借助类似于“健康上网俱乐部”的社团,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网上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做到文明上网,最终提高高职生的信息素质。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品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生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于好奇心、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因素,加之高职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墨者黑”,互相浸染的现象严重。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现实生活。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网络生活;调查;分析;启示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同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精神生活、行为方式。为此,笔者对济南章丘大学城的4所高职院校展开了高职生网络生活的广泛调查和分析,旨在积极引导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生活,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导向作用。 

调查主要以问卷兼顾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5份。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的花费、上网的时间、上网浏览的内容及对网络的认识等方面。为了增加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均采用匿名的方式。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1696人,占调查人数的69.66%;女生739人,占调查人数的30.34%;大学一年级学生860人,占调查人数的35.32%;大学二年级学生835人,占调查人数的34.29%;大学三年级学生740人,占调查人数的30.39%。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网龄、上网次数及上网方式高职生的网龄多在两年左右,都较早地开始接触网络。一方面说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开放式的环境促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元化,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知识、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被调查的学生100%都有上网经历,但上网次数并非过于频繁,“每天都上网”的有3成多,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中;上网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的差别,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上网习惯,上网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网吧和手机;二、三年级学生则因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课程安排及学习对网络的需求,主要通过adsl或宽带在宿舍上网;二是专业的差别,计算机系的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具有“先知先觉”,且有接触电脑的条件;三是性别的差别,男生相对于女生似乎更容易或更习惯接触网络。 

上网的费用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分配生活开支,并对上网有所节制。但是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上网的花费占生活费用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男生,花费包括上网费、购买游戏点卡等,更有甚者则购买游戏装备、游戏账号、高配置的电脑及外设等,这部分学生大都对网络游戏达到酷爱或痴迷的地步,整天沉溺于网络。 

上网的时间有8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在课外活动时间上网,但因课程安排的原因,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时间段内上网,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逃课上网的可能性;极少数学生选择通宵上网,但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以一年级学生为主,上网方式多为网吧。 

拥有电脑数量调查显示,宿舍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占3成多,多为女生和一年级学生;宿舍中有一到两台电脑的占近3成,有两台、三台或四台以上电脑的为少数。整体情况是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的电脑多,高年级学生宿舍比低年级学生宿舍的电脑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拥有的电脑最多。 

上网的目的和浏览的内容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上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qq,“挂qq”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有15.7%的学生打开ie浏览器浏览信息; 13.7%的学生率先进入游戏世界,目的很直接——玩游戏。就学生上网主要目的进一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娱乐,玩游戏、qq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当然,高职生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比如网上购物、装扮博客、搜集学习资料等,从三年级开始更加关注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对网络的认识和网络文明状况有一半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积极效应,懂得趋利避害,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网络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极少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网络,只是用上网的方式打发时间、填补空虚、寻找刺激,将自我封闭起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大部分学生网民有较高的上网素质,注意网络用语,能够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风气。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高职生对当今的网络流行用语非常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这说明网络已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高职生的生活,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流行语多具有调侃性和幽默性,更容易在高职生群体中流行。 

最喜欢的网络游戏在高职生热衷的网络游戏中,第一人称过关类游戏占到近1/3,说明高职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渴望通过顺利闯过每一道关卡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占有欲和虚荣心;有近30%的学生喜欢模拟人生类游戏,说明他们已完全接受了虚拟的网络社区,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应有的收获,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游戏类别和名称的多样化反映了大学生个性的差别和接受新事物的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 

网络交友情况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网络交友这一现象,主要目的有交流思想、排解烦恼、扩大交际圈等。即使有少数学生存在网恋的倾向,也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大学生都已成人,对现实事物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辨别能力。 

几点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结合我院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多数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和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不断充实和更新网上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网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查询、网络评教、选修课报名等。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网络技术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网络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术,注意从网络上搜索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学生掌握制作网页、参加网络会议、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创业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借助类似于“健康上网俱乐部”的社团,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网上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做到文明上网,最终提高高职生的信息素质。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品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生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于好奇心、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因素,加之高职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墨者黑”,互相浸染的现象严重。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现实生活。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人格;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395.6 B 8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05-03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1995)提出,现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1],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本调查选择兰州市中学生为对象,对上网情况、内容、家庭背景以及成瘾群体人格特征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兰州市7所全日制中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初、高中每个年级各抽取1个班,共抽取39个班级2 239名中学生,应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108份,其中初中学生1 160份(男生589份,女生571份),高中学生948份(男生480份,女生468份),有效应答率为94.1%。

1.2 方法 (1)网络成瘾测评问卷,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3-5],共有8项,8项中有5项以上回答“是”者,即判定为网络成瘾。(2)高中部分(≥16岁)采用16 PF人格测评量表[6],包含187个项目。(3)初中部分(

1.3 质量控制 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其中10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都经过统一培训。采取匿名方式调查,以避免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情况 兰州市中学生上网率为86.62%。用网络成瘾测评量表评定为网络成瘾者116人,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5.50%,其中初中生报告率为4.66%,高中生为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4,P=0.059);男生报告率为7.95%,女生为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25,P=0.000)。是否独生子女、学校位置、学校所属、学校性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学生上网情况、内容、动机比较 对网络成瘾的116名中学生和非网络成瘾组(除未上网学生)1 710名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月上网费、上网地点、时长、时段,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网时间方差分析显示,随着上网时间的延长网络成瘾率呈上升趋势;而在父母收入、与谁居住2项内容上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上网内容和动机中,学习、游戏、收集信息、时间宽裕和网络吸引方面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聊天、消遣、学习压力大、家长过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16 PF的比较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除未上网学生)在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X1)、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4 初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EPQ比较 初中学生的艾森克人格测试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内外向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5 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成瘾为因变量,以上网情况、内容、动机内容为自变量,经Logistic统计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每月上网费的OR值分别为1.483和2.126,聊天、游戏OR值分别为14.098和47.628,因此聊天和游戏是成瘾的高风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网络成瘾与人口学及上网条件 此次调查中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5.50%,低于杨辉等[8]报道的2004年重庆市中学生成瘾率(8.97%),高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的报告率[9-10],这可能与调查选取的研究对象、筛查量表的标准有关。男性仍多于女性,以网吧为上网场所的易成瘾,与既往报道[11-13]相似。与前些年的调查研究相比,近年中学生网络成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往在独生子女、初高中、学校位置(城郊)、学校性质之间的差别[10]已经不再明显;网络成瘾也出现低龄化,与其他文献相比[14],在聊天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上网的基本内容。截至2007年底(CNNIC),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1亿,位于世界第2位,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9.1%,家庭宽带用户和网吧的数量也在与日剧增,加之家长在学生身上的投资不断增加,学生自行支配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中学生在上网中以往出现的差别现在已不再明显。然而,男生仍然是成瘾的主体,应该作为主要的干预群体。另外,控制上网费用、地点、时间、时段,将有助于防止网络成瘾的形成。

3.2 网络成瘾与上网内容、动机 学习、游戏、收集信息、时间宽裕和网络吸引,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往文献中学习是保护因素,本调查结果中也未发现以学习为主要内容而成瘾的学生,可能学习是避免网络成瘾形成的保护因素。由于在此调查项目中没有详细说明收集信息的内容,也有可能部分学生是病理性信息成瘾,以后调查者应以借鉴。由于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余作业及假期补课的相关规定,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上网机会和时间增多,网络成瘾形成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3.3 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的16 PF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存在差异,网络成瘾者情绪易激动,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做事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易怀疑、刚愎自用、固执;大多时候容易忧虑、紧张、激动;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身体健康;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具有顾虑太多等人格特点。

初中学生采用EPQ人格因素分析问卷调查后显示,网络成瘾组学生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孤独、不关心他人,适应环境困难,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甚至有时不顾危险,喜欢干冒险的事情;此外,容易出现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有时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特点。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期,如果自我调适不当,未经学校和家庭支持系统的关注和正确引导,更由于网络和游戏的特殊性质(易获得性、虚拟性、匿名性),易于使他在网络和游戏中发泄自己的情绪或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他们虚拟的朋友。一旦形成网络成瘾,将会对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造成不良的影响[15],而且易于使人格发生偏离,出现厌学、逃学、离家出走、不服从家人和学校管束,甚至危害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于易于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早期干预,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CHIEN C, LINDA C, JOHN B.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 Psychol Rev, 2005,17(4):363-388.

[2] 缪金生.网络瘾概念与流行病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 (3):168-169.

[3]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1998,1(3):237-244.

[4]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5] 朱玉华,杜亚松,江文庆.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状态的相差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69-71.

[6] 戴忠恒,祝蓓里.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2.

[7]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18-121.

[8] 杨辉,蒙华庆,罗庆华,等.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重庆医学,2006,35(2):134-136.

[9] 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7):441-443.

[10]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1]余一,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3.

[12]费利霞,邱绍德,姜庆新.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1-442.

[13]章荣华,陈卫平,祝一虹,等.浙江省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26-628.

[14]尹承德,邱建国,宁洁,等.300例网络成瘾行为人格特征调查研究.重庆医学,2006,35(17):1 587-1 592.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营造优质的网络环境。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300名在校生网络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在校生网络成瘾现状(包括性别分布、网龄、上网年限、上网目的及地点)和原因,整个调查过程均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结果:300名被调查者中网络成瘾者占7.33%,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P

网络成瘾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约6 800万,其中18~35岁者占66.6%,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5.2%[2]。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3,4]。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作为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医学类独立学院,近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学生中因上网导致旷课,乃至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展开调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基础材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4个年级(2004~2007届)在校生,每年级随机抽取50~80人,共计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3例,女生147例,年龄17~25岁。

1.2 方法 根据美国Kimberly S.Young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300名在校生进行网络成瘾的评定,评价内容包括耐受症状、戒断症状、对上网节制失败、为上网甘愿冒险、隐瞒上网的程度、逃避问题及不良感受、上网行为失控及渴望使用网络等8个方面,符合其中5条及以上者则被认为对网络成瘾。分析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包括性别分布、上网年限、上网目的、地点)和原因,整个调查过程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现状

2.1.1 网络成瘾的性别比较 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网络成瘾者共22人(7.33%),其中男生19人(12.42%),女生3人(2.04%),男生网络成瘾构成比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P

2.1.2 上网时间的比较 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h,而非成瘾者仅为4.9 h;91%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络1年内出现症状的,300名被调查者中网龄在1年以上占91%。经检验每周不同上网时间网络成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9,P

2.1.3 上网目的及地点 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上网目的以上网查资料、聊天交友和玩游戏为主,其中上网聊天交友的72人(24.00%),玩游戏69人(23.00%),听音乐、看电影57人(19.00%),查阅资料96人(32.00%),其它6人(2.00%)。在被调查的22名网络成瘾者中20人(90.91%)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大学生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38,P

2.2 网络成瘾原因

2.2.1 网络的吸引 网络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丰富的内容208人(69.33%),刺激的文章、电影和图片149人(49. 67%),随意的聊天132人(44.00%),自由平等的世界105人(35.00%),精彩的游戏79人(26.33%)。

2.2.2 影响网络成瘾的外部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的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外部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社会环境181人(60.33%),人际关系121人(40.33%),家庭因素69人(23.00%),学校教育51人(17.00%)。

2.2.3 自身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得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兴趣的驱使173人(57.67%),自卑、孤寂、厌世的心态132人(44. 00%),性格的内向123人(41.00%),接纳的需要79人(26.33)%,挫折的经历81人(27.00%)。说明兴趣的驱使是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的网络成瘾的最主要自身原因。

2.3 网络成瘾的危害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主要危害依次是:浪费大量金钱207人(69.00%),影响学业与前途205人(68.33%),影响正常生活169人(56.33%),影响身心健康162人(54.00%),影响社交活动73人(24.33%),违反学校纪律60人(20.00%)。

2.4 网络成瘾的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让被试同学提出对网络成瘾对策的建议,234人(78.00%)认为应加强网络的监管,168人(56.00%)认为应引导网络的使用,120人(40.00%)认为应开展网络教育,93人(31. 00%)认为应清理网络垃圾, 33人(11.00%)认为应该加强人际交流。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的网络成瘾者占7.33%,其中男生人数约为女生的6倍。有网络成瘾者平均网龄较长,且每次上网时间都多于无网络成瘾问题的正常上网者,男生的上网年限与网络成瘾发生的可能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300名被调查者中首选上网地点为网吧的占60%,家占38%,学校仅占2%,其原因可能是网吧私秘性好,上网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监视;可以逃离家长、老师的视线,无节制地上网;甚至有些网吧根本没有对色情、暴力的站点进行屏蔽,而大学生多数已间接脱离家庭(住校),无法长期在家中上网,受社会、家长及老师的约束和监督教少,空闲时间多,因此大学生往往成为网吧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主要选择的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娱乐性较强的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5,6]。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网络的吸引。由于进入网络空间就如进入了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使自我控制力差,尤其是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不能自拔。同时社会和自身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7]。网络成瘾防治对策:(1)加强上网场所的监管,净化上网环境,规范网络行为。(2)积极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控制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一次上网的时间,同时应关注大学生上网的目的。(3)加强学院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学院应在外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机器的束缚,不再被困网络其中。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2] 吴 宇.中国离新经济有多远[J].新经济导刊,2004,(1):15-18.

[3] 李 林.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1):82-84.

[4] Wallace P.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6-68.

[5] 魏俊彪.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12-313.

[6] 谢 雯,李晓驷,沈怡芳.中学生网络有害使用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杂志,2005,12(3):174-176.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调查;信任;回复率;参与意图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048-05

市场竞争就是企业竞争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信息的竞争,只有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信息,才能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地位[1]。在提供需求信息服务中,可以通过信息咨询的方法,使用户信息需求得以表达出来;或者通过调查分析手段,全面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状态[2]以提高信息质量对用户使用效果的影响程度[3]。网络调查作为信息咨询和调查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网页问卷、电子邮件问卷、网上聊天室等网络媒体通信技术,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远程控制手段,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网络来实施问卷的设计、传播及数据的收集、传输、管理、汇总和处理。与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它不仅降低了调查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而,网络调查回复率过低、回复质量不高是困扰众多网络调查应用及研究者的最大问题。因此,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受访者决定是否参与网络调查的影响因素,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1研究现状

1.1网络调查问卷设计对回复率的影响

Dillman(2000)研究发现,对于网络调查受访者来说,问卷形式的简化与易于浏览很重要,外表朴素的网页问卷设计易获得较高的回复率[4]。Dillman & Smyth(2007)指出,网络调查表述问题可以使用邮件调查的基本问题表述原则[5],在问卷布局方式上的改变,可以提高受访者信息提供的兴趣[6];然而,Peytchev(2006)指出一屏一屏的设计方式能够允许作答者跳过不适合作答的题目,并提醒作答者用正确的格式和范围连续作答[7]。

1.2网络调查个性说明对回复率的影响

1.3网络调查对象选择对回复率的影响

1.4网络调查提供诱因对回复率的影响

Clarke(2000)发现在现金、电子货币、抽奖和公司的工作机会四种网络调查诱因中,现金是最有效的;Guin(2002)认为,事前诱因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事后诱因。但Goritz(2006)研究指出,网络调查使用诱因的效果并不肯定,可能出现为获得奖品而重复作答,最后导致样本偏差及有效问卷比例的降低而连带影响问卷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网络调查回复率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主要是从网络问卷的设计、个性说明、对象选择和是否提供诱因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然而,尽管上述研究涵盖了网络调查的很多方面,但出发点基本都是从网络调查的提出者方面来展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网络调查的受访者作为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了。在电子商务领域,学者们对消费者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信任问题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提出了比较成熟的网络信任模型,如McKinght提出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web信任模型[11],该模型是基于理理论(TRA)提出的,认为气质信任及制度信任将同时影响用户的信任信念,信任信念产生信任意图,而信任意图最终导致信任行为的产生。本文将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信任因素对人们是否参与网络调查所起的作用,以期望可以更好地解决回复率的问题。

2网络调查受访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对网络调查中受访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从主观、环境、客观3个方面出发。其中,受访者对网络调查的信任倾向为主观因素,相关网站及赞助商特性为系统环境因素,问卷本身的相关特征为客观因素。

Corritore和Kracher提出了网络信任因果模型[12],认为外部因素在对网络信任产生影响时,是通过用户感知起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用户特性和网站特性,用户的感知包括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外部因素能够影响用户的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又会影响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而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直接影响网络信任。

本文的理论框架认为,受访者信任倾向影响受访者对网络环境特性的感知,而受访者的信任倾向、网络环境特性和问卷设计特性构成了受访者信任的全体影响因素,对受访者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产生影响。根据TAM事后模型,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根据Corritore的网络信任因果模型,感知易用性既影响感知可信性又影响感知风险性,而感知可信性则反作用于感知风险,最后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均对网络调查信任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由TRA、TPB及TAM理论可知,人的行为意向会最终导致行为的产生。因此,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相关概念的描述见表1。

3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3篇

【关键字】 大学生 网络素养 调查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里面我们发现20-29岁的人群占比为31.5%,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里学生群体占比为25.5%,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目前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主体,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进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仰危机以及遭遇网络诈骗等,网络素养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来了解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其缺失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我们的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1网络的使用率较高,缺乏自我约束

能力较差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比例相当低。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3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20%,其他占8%,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但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而不是沉溺其中害了自己。

1.2年轻冲动盲目跟风,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学校集中生活,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站点集中,当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敢于表达、勇于质疑,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人生阅历较浅,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多是对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哗众取宠的做法产生兴趣,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

1.3网络防范警惕性差,法律意识亟待强化

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高,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如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更有甚者不堪压力,自杀身亡,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1.4道德责任意识下降,价值观念容易偏差

一些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而网络的虚拟性,也让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网上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造成问题复杂化;有的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交往,形成错误的爱情观;有的肆意抄袭网络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助涨了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负面影响,价值观也发生扭曲。

1.5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占59%)、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势如此严峻,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

首先,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上网多在课余时间,放下了繁重的课程,上网时便希望能放松,而不再是学习。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聊天、游戏等易学、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自然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

其次,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家长对互联网络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有专家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功利型和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流行什么就学什么,随心所欲,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1个人方面

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网络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捕捉真实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

2.2学校方面

一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咨询点等多种方式,创造积极健康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等网络平台,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网络修养,一方面学校重点开展对网络素养教育专任教师的培训,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三是设立合理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使网络素质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将网络素质教育参透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

四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分级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对网络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而对于特殊性的网络舆论,一定要做好搜集和整理,及时汇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3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但家长的嘱咐和家庭的责任仍为大学生所重视,家庭亲情联系仍然是多数学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放弃高考成功等于子女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而应定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使用网络时间和上网内容,并经常提醒,防止出现“网瘾”问题,努力做到在学习上不断鼓励,在情感上经常沟通,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学生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开朗活泼,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使他们更不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惘、堕落、犯错。

对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接触行为失控的大学生,家长更要重视,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亲情的感化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4社会方面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根据年龄和职业结构等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购购物群体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了解本省大学生网购购物满意度现状,探究网购满意度影响因素,总结网络购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解决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抽样样本,每个学校按比例分别分发到各个年级。共发放文本问卷500 份,回收483份,有效问卷为448份。其中男生197人、女生251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为117人、92人、127人、112人。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用到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问卷设计中,本文在“中国用户满意指数模型”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特点,构建我国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模型。

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测评模型图

表1 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统计

本模型建立在中国用户满意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将其中的“品牌形象”细化为“网店形象”,使其契合网络购物满意度调查。另外,由于网络购物具有虚拟性和信息化的特点,顾客对网购过程中的安全性十分关心,特加入“操作安全”这一要素。具体模型由以下六个因素组成:感知质量、预期质量、网店形、感知价值、操作安全、顾客忠诚。

本研究在阅读文献基础上,结合实地访谈,将对可能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见表1。

此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对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最后利用Excel2003,SPSS1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结果。对开放性题目“对于网络购物,您觉得以下哪三个因素最重要”进行统计,结合量表内各指标的统计结果,得到下表。

表2 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统计

注:此题选三个选项。

2.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8所高校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为3.540,介于一般到满意之间,这说明浙江省城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比较满意的状态。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些因素包括:(1)网络购物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评价服务质量的指标感知质量中,准确的商品信息和网上的售后服务得分分别是2.80和3.08,排名是最后一名和倒数第二名,说明在网购中,商家需要重点提高商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善售后服务。商品的货物包装、商品满足需求的程度和商品的物流速度,得分排名在第十九名和十二名之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商家需要改善货物包装和提高物流速度。(2)顾客的部分预期质量需要得到重视。在评价预期质量的指标中,售后服务的期望在二十四个项目中排名第二十位,处于偏下水平,这说明顾客对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期望评价较低,影响了总体评分,说明商家需要均衡考虑预期质量的各个组成部分。(3)网店的信誉和店铺设计不佳。在评价网店形象指标中,网店信誉和网店的店铺设计排名偏低,得分为3.28和3.43,分别为第二十一名和第十六名,这说明部分网店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网店信誉对顾客购物的影响,网店店铺设计不够美观,引起视觉疲劳,是造成消费者满意度下降的原因。(4)操作安全存在隐患。在评价操作安全的指标中,购物网站注册、登陆过程安全、网上银行支付过程安全、快递公司送货安全指标得分分别为3.30、3.51和3.51,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说明在网络购物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网站的安全性需要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作为网络购物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注重消费的便捷性等特点,网络购物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满意度。

1.商家角度。(1)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Oliver(1980)认为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对产品需求(Acquisition)或者消费过程中的感知与期望值不符时的评价,是对消费者的满意状况的反映,包括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三种状态。由于网络购物具有虚拟性的特点,顾客必须借助商家在网站上提供的图片、文字等信息,来选择购物行为,商家需要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这样可以帮助顾客最大限度的了解商品,减少退换货等交易纠纷。(2)了解顾客真实需求。在2000版的ISO9000标准当中对顾客满意所作的阐释为:“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商家需要同顾客进行友好的交流,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的改进商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3)提高网店信誉,改进店铺设计。网店的知名度和信誉是影响顾客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大学生在网络购物的时候,都会选择信誉等级高,好评如潮的店铺,避免退换商品造成的麻烦与时间的浪费 。商家要改进店铺设计,在方便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同时,加强网站美观设计,提高顾客满意度。(4)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Maktoba Omar和Ian Bathgate(2011)探讨了中国网购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指出安全性、方便性、产品性能、客户服务、网站互动性和网站的可欣赏性是网购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因素。

商家要定期对网站的安全性进行维护,检查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保护顾客信息。

2.大学生角度。(1)关注商品信息。大学生在网购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商品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以防止商家为了提高销售量提供而虚假信息,争取对商品做到最全面的了解。(2)选择信誉佳、口碑好的购物网站。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购物网站良莠不齐,大学生在购物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网站进行购物。(3)注意网上银行支付安全。操作时最好是在自己确认足够安全的电脑上进行,在进入银行系统页面时,注意检查是否下载安装了安全的客户登陆端口、相关银行的安全证书等一系列安全措施,这样就能避免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被窃取和盗用,同时能够安全顺利地交付网购货款。

3.加大对网络购物的监管力度,保障大学生的购物安全。当今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过快,再加上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对网络购物的监管都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建立起对网络购物有效的监管体系,为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5,23.

[2]廖颖林.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有限公司,2008:36.

[3]Oliver Richard 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1981,57(3):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