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影响因素有留守儿童性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延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外出到城市务工,出现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1.255万,占整个农村儿童数量比例为37.7%。[1]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政策。2015年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会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数据进行了。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据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这个900多万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社会适应的视觉对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实证研究,以便真实掌握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事实依据,为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延川县、志丹县、黄龙县、延长县、子长县、甘泉六县的中学中选取了6所初级中学,共有12-16岁的学生11056人,其中非留守儿童9898人,留守儿童1158人,从6所学校随机选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各100名共1200人为作为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级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文件政策及各大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报道。(2)专家访谈法:走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专家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访谈,而且与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调查的区域和年龄段等相关问题。(3)问卷调查法:根据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中的16个因素分别是乐群性、社会接纳性、怀疑倾向、利他倾向;内抑制性、乐观主义、冲击性、灵活适应性、挑战性;责任心、自信、控制信念、自主性;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3]根据这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评分方法采用得分制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教育实习学生完成。(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收集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4]基于这一观点采用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进行对比分以获得二者的差异规律。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对比分析

人际适应是个体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主动调节认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以适应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众多社会群体,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良好的人际适应能积极主动开创个体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反之,对于个体的生活造成各种交际困难影响着个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的均值(M)和标准差(SD)均大于留守儿童均值,说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P=0.031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分析

心理弹性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冲击性、内抑性、乐观主义、适应灵活性、挑战性等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平均数(M)大于留守儿童的,表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留守儿童的标准差(SD)大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认知比非留守儿童比较集中;P=0.027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策调整;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27-02

一、救助政策执行环境与救助政策有效执行:基于行政学理论

所谓政策环境,是指能与政策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总和。社会救助政策的环境是指影响救助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笔者认为,所谓的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环境,是指与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以及对当地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系统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以及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

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与环境密切相关,斯坦因认为:“要理解一个地区的社会救助政策,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社会救助政策本身,而应跳出救助政策本身,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观察社会救助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二、阿坝藏族自治州社会救助政策执环境和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一)宏观政策环境

首先,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与青海甘肃交界,全州以高海拔山区为主,多为陡坡、深谷且海拔高。恶劣的自然环境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执行中的地域沟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受到地域的影响分散居住,交通阻塞;通信设施差,沟通不便,政策渠道不通畅;仅通过书面和口述传达由于管理层级和个人素质的影响,使得社会救助政策得到片面的理解和执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阿坝地区多以羌族、藏族居民,价值观、文化观以及习俗信仰的不同,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和儿童产生对目标政策的不理解和不接受。成为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一大阻力。

第三,法治条件下的管理与政策的制定总是坚持不懈地去寻找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本人认为一项政策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政策,要想让其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相适应的契合点,并能够反映出某地域当时的政治环境、民众信仰、民众心理以及经济发展契合度。

(二)阿坝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情况

阿坝州在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属于欠发展地区,行政中心周围区域可能留守儿童的救助情况良好,但是山区和边缘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情况就相对不良。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带来的社会救助政策执行不到位现象比比皆是。州政府年财政收入有限,承担着政府工作人员工资支付、办公费用支出、承担下岗失业救济支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这种民族地区的“靠拨款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用于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特别是山区、边缘地区的儿童社会救助的资金拨付,存在严重的不到位。原因很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地域、自然条件等。

三、阿坝州社会救助政策“成本-投入”数据分析

阿坝州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着二元系统运行过程:第一个系统过程是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的自身系统执行过程。第二个系统过程则发生在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系统外部,即救助政策执行环境对救助政策对主体和目标群体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导致救助政策的效果和效率。

(一)理论分析

根据阿坝州社会救助政策构建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情况,以生产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为基础,构建阿坝州社会救助政策收益分析模型:

InQ=a+βInR+μ (1)

MR=β (2)

TMR= (3)

其中,Q表示社会救助体系收益,Q1为第t年救助体系收益;R为投入成本总量,R1为第t年成本总量;a为截距;β为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β1为第t年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μ为误差项,MR1为第t年的成本收益到第t+r年的边际收益,TMR为第t年的成本收益到第t+r年的总边际收益,ρ为折现率。

社会救助政策收益指标体系(见下表)中涵盖的内容,由于社会保障政策投入成本收益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单位不同,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为避免遗漏具体指标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完整的评价,以模糊数学为主导,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分别计量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实施的收益情况。

F(j,x)=wi (4)

得出相关体系的影响相关救助政策的相关指标和因素,并将其分级和分类,经行相关的整理和归纳。并且根据相关的指标和影响因素确定相关的措施使得关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政策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达到执行。

影响社会救助体系构架与实施效率的相关指标

(二)实证分析

将“标准化数据”带入公式(1)-(3),求出2007至2010年社会救助体系弹性系数β、边际收益MR和总边际收益TMR,值均通过F和T检验。

标准化数据表

封建社会求助体系边际效益表

(三)结论

从2007年至2010年阿坝州社会关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救助政策效益数据来看。2007年产出效益为1.269937,2008年下降为1.1627,2009年产出效益为1.023404,较2008年有微弱的上升,2010年又下降到0.975157。2007年至2010年总的边际收益仅为1.567325,同样说明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效果以及运行的效率还远远未发挥出来。由此可见伴随着投入成本的增加,2007年至2010年州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产出效果并未同步增长,虽然年均总量上有所增加,但效益的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这表明相比较于政府不断加大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投入,但收益却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不明显,投入不断增大而产出效益的增长幅度却远远不如投入增长的速度,体系运行活动的成效有所降低,这里部分原因是数据收集的限制,导致成本收益有所偏差。但主要还是筹资成本投入产出系数较小,没有得到该成本投入应有的收益。

四、阿坝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政策的改善

由于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救助政策额输出和有效沟通以及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使其无力承担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需求,以及民族地区“参与性文化的缺失”和“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和制约民族地区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执行。笔者旨在对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关于留守儿童救助政策提供建议:

(一)宏观环境营造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快阿坝州地区区经济发展是壮阿坝州地区社会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经济基础。第二,加强阿坝州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消除阻碍阿坝州社会救助政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三,加强阿坝州地区财政支付的转移力度,有效改善其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环境。第四,加强阿坝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改革,为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五,将强阿坝州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社会救助政策的有力执行提供政治驱动力。

(二)微观具体救助措施的实施

1.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关爱留守儿童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主要做法:

第一,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第二,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在各个乡镇建立联络点,要求联络员定期检查留守儿童的情况以及收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困难,归纳汇总,并汇报给相关部门,尽早制定出对应方案。第三,家庭以及各个乡镇联络员定期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强化家庭和教育的观念以及其重要性。父母要定期给孩子通过信件、电话等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加强山区偏远地区寄宿学校的建设

州政府应加大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寄宿学校建设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体的投入,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并让老师和联络人员融入其中,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陈正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郑成功.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风笑天.社会科学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4-12-10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3篇

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1、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六、总结: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此次的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青春三下乡”,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展示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展现了我们是有责任感的一代!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积极人格问卷》;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处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算,可以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以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的抽样调查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1]。湖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规模占到全国的7.13%,湖南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农村儿童的半数。这表明“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确已十分巨大,且处于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2]随着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扩大,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安全、心理等问题上。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3]。本研究侧重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的湘北、湘南、湘中、湘西、湘东各抽取了4所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量,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1份问卷,有效问卷802份,其中男生410人,女生382人,缺失10人;四年级275人,五年级293人,七年级110人,八年级121人,缺失3人;非留守儿童494人,留守儿童287人,缺失21人。

(二)研究工具

根据Seligman编制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修订了《中小学生积极人格量表》。该量表有5大分量表,15个积极人格因子:(1)关系品质:社交智慧、善良慷慨、合群性;(2)活力品质:好奇心、美的领悟、思维判断;(3)协作品质:领导力、合群性、(4)约束品质:自我控制、情绪管理、谨慎审慎;(5)超越品质:耐挫力、独立性、希望乐观、生活适应性[4]。测试共68题,包括3道测谎题。经信效度检验,该自编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的系数为0.826,重测信度为0.42,信度良好,各个维度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系数为0.68~0.80,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0.62,信效度达到统计学标准,可用于大规模的中小学生相关积极人格发展调查分析。

(三)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得分为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这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得分均接近45%,而在后27%的得分中,留守儿童的所占的比例均分在33%,低于我们的预期值(见表1)。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非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由积极心理品质得分的百分数也表明,平均有43%(最高达到51%)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前27%内,平均有33%(最低28.5%)的得分处于后27%内。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

为了解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智慧(t=-2.161*)与善良慷慨(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其他方面的因子差异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维判断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

(三)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M±SD)

留守的不同类型是留守儿童内部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体现在父母是否有一方在家等方面。单留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双留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此以留守儿童的不同类型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留、双留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智慧(F=5.50,P=0.00)、美的领悟(F=2.89,P=0.01)、谨慎审慎(F=4.08,P=0.00)、社会化(F=3.34,P=0.01)方面差异显著,而在耐挫力、合群性、好奇心、自我调节、独立性、领导力、生活适应性、希望乐观等因子上面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单留儿童在谨慎审慎、美的领悟、独立性、希望乐观、生活适应性、领导力、社会化、合群性、社交智慧等因子上面的平均分都要高于双留儿童。而在耐挫力、生活适应性上面,双留儿童与单留儿童的得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事后检验得知,双留守儿童在谨慎审慎(F=-0.82,p=0.01**)、社交智慧(F=-2.51,p=0.00**)、美的领悟(F=-1.13,p=0.00**)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的差异。单留儿童在社会化(F=-0.39,p=0.045*)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留儿童与双留儿童在美的领悟(F=-0.78,p=0.04*)上存在差异,在社交智慧(F=-0.84,p=0.208)、谨慎审慎(F=0.03,p=0.927)、社会化(F=0.41,p=0.101)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三讨论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因“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心比较封闭等问题,进而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5],所以留守儿童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好。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得分占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得分均接近45%,这表明不宜轻易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防止将留守儿童污名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要重视留守儿童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的激发,“充分挖掘‘留守’蕴涵的积极因素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6]。研究数据表明,有约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后27%低分组范围内,主要表现在生活适应性、耐挫力和希望乐观等方面,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生活适应性以及耐挫性的训练,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智慧(t=-2.161*)与善良慷慨(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其它方面的因子差异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维判断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更能善解人意,在语言上也具有先天优势,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寻求社会支持。故女生在善良慷慨和社交智慧上得分更高。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对女生耐挫力、独立性、思维判断等方面的培养,对男生则要加强移情能力与社交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三)不同类型特征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在美的领悟、谨慎审慎、社会化、社交智慧上面,单留儿童、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只有在社会化上差异显著,在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此结论和崔丽娟所得的结论有一定差别。崔丽娟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异,且非留守儿童要显著的高于留守儿童[4,7]。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现在是电子信息及交通极其发达的社会,电话、网络等缩短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心理距离,而高铁等交通工具则大大方便了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回家探望留守孩子。特别是单留儿童,大多数是与母亲留守在家,由于有母亲的陪伴而没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双留儿童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的思念非常深,虽然也经常与父母通电话,但其他的照顾者始终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位置。更何况父母不在身边,把孩子交给其他人抚养,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会让儿童产生较低的自信心,在各方面不能够很好地发展,从而造成双留儿童在许多方面要差于单留儿童或者非留守儿童。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量留下妈妈或爸爸在家照顾儿童,使儿童不会因为缺失爱而在各方面受到影响。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整体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友善仁慈、坚韧性、希望乐观、思维判断、审慎勇敢、领导才能等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家庭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王秋香.论农村留守儿童生态性社会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3):13-17.

[3]SELIGMANM,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4]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5]董颖,李维江,成夏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以浏阳市澄潭江镇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2):24-27.

[6]杨铮传.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调查与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4(1):40-45.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5篇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6篇

>> 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徐州市天主教信众与普通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军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措施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本科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01-21/2014-08-10.

[2]刘志芬.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30).

[3]李祚山,黄小琴.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N].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

[4]陈一心,周洋.中国弱势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6(22).

[5]叶盈.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7(22).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7篇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各种健康问题的逐渐暴露,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1.调研目的和方法

1.1 调研目的。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状况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行为表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调研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矫正。

1.2 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临沂市沂南县、泰安市东平县三个地方进行留守儿童的调研,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留守儿童心理要素"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大因子进行数据收集、同时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留守儿童心理抑郁程度等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方面调查。

2.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调研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了,小学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诊断结果,小学留守儿童和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分别为19.85和21.63,小学留守儿童的分值在正常范围内,而初中留守儿童的分值略高于正常值。小学留守儿童的测验分值中害怕否定评价维度6.67,抑郁障碍评价维度5.54,社交回避及苦恼维度7.64,这三项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低于初中留守儿童。小学留守儿童与初中留守儿童比较,两组儿童在害怕否定评价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抑郁障碍评价维度和社交回避苦恼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根据表格对于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思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城长起来的儿童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初中年级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已进入青春期,情绪起伏大、变化多,容易缺乏理智自我控制能力,易紧张、易怒、行为冲动,女生则变得心思更加细腻,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而作为留守儿童其心思本来就比较敏感,此时的他们因无法的到有效的沟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排解。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2.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2.2.2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三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3.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各方面都应该正确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

3.1 家长要转变观念、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应与孩子经常联系。通过在莒县、沂南县和东平县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交流很少,见面更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容易倒是"亲情饥渴"现象。针对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要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与机会,如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或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除电话联系外,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每周至少一次),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每月至少一次),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为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爱的结合。

3.2 学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师生互动学校加强对农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通过师生互动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设立情感交流室、法律援助室、文体活动室,配备图书、体育器材、亲情电话等设施,同时,配备洗浴室、餐厅、宿舍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净整洁的休息和集中生活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强化其自尊、自立,使其知法、守法;开设心理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抵抗能力。教师除了多与之交谈外,可借助作业本广泛地与班上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内容广泛,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双向性和高效性。

3.3 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设置一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目标。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8篇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9篇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问题。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较多,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期刊论文,并对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绪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2.1取样

在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包含“心理”)为主题,通过精确查找,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间,一共检索到404篇(搜索时间为2012年8月13日),删除文题不符的文章、字数不足1500字摘要类文章,合并重复发表的文章,综述类文章,剩398篇。

2.2编码

对398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单位”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2.3资料处理

运用SPSS17.0对398篇相关文章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频数统计。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章,200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留守儿童研究主题的特点

将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概括为3个主题,相关研究主题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3个研究主题中,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最受关注,在398篇文献中,有53.01%的研究者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其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3.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四类单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理健康问题从2005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何资桥(2006)等[2]人在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因子和自责上存在差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为敏感,学习焦虑高于男生。段成荣等[3]人(2005)通过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性格孤僻、胆子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吴承红等[4](200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缺失,导致抑郁、不安、惆怅等情绪问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产生过激情绪。刘建波等[5]人(2011)通过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岳慧兰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儿童,结果显示8个内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表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正常的。任运昌[7]认为目前存在人为扩大留守儿童负面特征的倾向,对此他发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钱洁、齐学红[8](2011)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让留守儿童自我言说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他们中有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的代表强调指出,目前的研究对于父母外出对孩子行为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多,事实上,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有所增强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响。

4.1.2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别:崔丽娟[9]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留守儿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个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岳慧兰等[6]的研究认为,男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留守儿童,而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责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东宇等[10]的研究也认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级:崔丽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级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认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级留守儿童要高于高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上,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上,高年级要好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殷晓旺等[11]通过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和抑郁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③留守时间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崔丽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绪控制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王东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申继亮等[12]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崔丽娟的研究认为与父母经常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殷晓旺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尔和从不进行沟通的孩子。④监护人情况:王东宇等的研究认为监护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亚兵[13]的研究认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这与监护人教育内容狭窄、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郑同刚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李永鑫等[15]的研究认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但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兰燕灵等[16]运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促使他们结成同伴群体,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运用问卷法调查出留守儿童更易受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因而建议学校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等。张佩云[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即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段宝霞[20]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净化学校四周文化环境,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周宗奎等[21]建议务工人员要携带子女进城上学,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4.2建议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帮助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X市为例,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对X市五县一区的每个县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县区抽取3个乡镇,对抽取到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对象为0至6岁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幼儿园教师,研究共调查了18个乡镇,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共发放108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88.9%;一种幼儿园问卷,共发放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100%。

2.访谈法

本研究对X市18个乡镇的36所幼儿园园长、乡镇干部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实地观察了36所幼儿园及乡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18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

3.观察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赴X市五县一区的18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对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幼儿园管理以及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状况

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家庭结构类型的调查结果如下:单亲抚养有57个,占59.4%;隔代抚养有26个,占27.1%;亲戚抚养有13个,占13.5%。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监护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5.4%,初中学历的占33.1%,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1.5%。监护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亲子联系较少,亲子教育缺失。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平均每周电话联系1次及以上的仅为17人,占17.7%;每两周联系1次的有22人,占22.9%;每月联系1次的有29人,占30.2%;一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有14人,占14.6%;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有8人,8.3%;从未联系过的有6人,占6.3%。调查发现,该地区86.9%的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对亲子教育的看法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喝好。56.1%的监护人认为,0至6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学前教育,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仅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仅为3.4%。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亲子关系缺失,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86.9%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不了解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是什么,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及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状况

1.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达标,幼儿园条件差

调查发现,该地区幼儿园在园舍、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方面基本都不达标。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40.3%的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800平米,31.3%的园舍面积在800至1000平米之间,园舍在1000平米以上的仅占28.4%。

2.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历较低,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职称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70.3%,中专以下学历者为20.3%,中专以上学历者9.4%。73.2%的农村幼儿教师无职称,有职称者占26.8%。调查发现,平均每班留守儿童占幼儿园班级人数比例为:超过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为36.8%,占班级总数20%至50%的为43.4%,占班级总数20%以下的为19.8%。农村幼儿园中85.7%的幼儿教师在平时的班级教学中并未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农村幼儿教师精力和体力有限,不能全面、细致地照看每一个留守儿童,更不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状况

1.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不够

调查发现,河南省X市的政府部门并未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仅仅是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帮扶,帮扶的家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而广大留守儿童并未成为帮扶对象。各乡镇也曾考虑过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幼儿教育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作为。

2.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缺乏调查

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以村委为单位的社区,社区教育的实施率为0%。X市农村地区83.6%的乡镇都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是儿童游乐场和育婴店。社区教育的缺乏,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就应该考虑家庭情况,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如若不能,也应该为孩子选择有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的人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外出打工离家有多远,都应该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与沟通,让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全面考察临时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和文化素养,考虑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否较为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能否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

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软、硬件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幼儿教师师资引进,提供多样的幼儿教师研修培训渠道,设计合理的研修内容,设置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从而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能够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的时候,对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幼儿教师要在成长记录袋中,详细登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随时记录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包括在园的日常表现、心理变化、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等。幼儿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更细致地监控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以尽快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

在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帮扶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各个社区或者村庄,应该设立留守儿童成长帮扶小组,在帮扶小组领导下,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发放育儿知识教育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 情绪稳定; 研究;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出国)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群体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孤独、自卑、焦虑、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隐患[1]。延边地区朝鲜族父母大部分出国(韩国)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剧增,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绪极不稳定,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有研究显示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较国内任何地方都严重[2]。对此2013年9-10月,本院心理科受延吉市人口和计生局的委托,在延边地区七所朝鲜族小学,共计3319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留守儿童1854名,非留守儿童1465名,进行“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旨在调查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延边大学师范分院附属小学、公园小学、延南小学、新兴小学、建工小学、中央小学、延新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情绪稳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人员或经过培训并熟悉问卷的责任护士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统一指导语,然后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研究人员将学生填写好的问卷当场收回,回收问卷3319份,回收率100%。来自3319份调查对象其样本如下:男1577名,占47.5%,女1742名,占52.5%。年龄10~12岁之间,四年级1187名,五年级966名,六年级1166名。留守儿童1854名,占55.9%,非留守儿童1465名,占44.1%。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该量表适用于六年制小学生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五年制小学生的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数在44分以上,表示情绪稳定;分数在38分以下,表示情绪不甚稳定。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的问卷经过试测和修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 根据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平均值划分为三组,稳定组(44分以上),中间(44分~38分),不稳定组(38分以下)。情绪稳定得分越低,个体的情绪属于不稳定状态。下面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经调查,非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率低于留守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882,P=0.019),见表1。

3 讨论

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许多人将留守儿童问题视为“问题群体”提倡对留守儿童问题特别对待。然而,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留守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朝鲜族社会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朝鲜族学校居于多数,全州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在校比例为61.3%,个别学校比例已经达到70.0%以上,而且大部分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3]。朝鲜族留守儿童之所以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与亲子长期分离有关,朝鲜族留守儿童父母多为跨国劳务,因此儿童与父母常年多分离,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去国外长达10年之久,又不常回家,使许多留守儿童十分思念和渴望与父母团聚,亲子长期分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研究还发现不仅是早期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而且分离时间越长这种消极影响越大。如小学生留守儿童人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多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百多年前,在心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造成的。同时丹麦的心理学家卡尔·兰格(Carl Lange)也同时提出了这种观点,所以这种理论便被人们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 theory)[4]。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或愿望时,就会引起人的诸如高兴、愉快、满意、爱慕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5]。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时,会引起人的诸如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本文用“情绪稳定测验”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方面有差异,女孩的情绪稳定得分上均明显低于男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最终产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卫生问题。

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1]。当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发生时往往最先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而引起不良的情绪问题。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学习的压力,生活节奏的高度紧迫感,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多因素,使他们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惑,受到孤独、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而情绪不稳定。如,小伙伴闹矛盾,吵架等。如果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况持续不断,危机反应会消耗你的精力,并导致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听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2 对策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8]。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同时,该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仅仅以能够使孩子吃饱穿暖为标准。如果监护人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中的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尽量稳定留守儿童的情绪。应当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是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和家庭应该去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时多给留守儿童一份爱心、一份理解,使留守儿童感觉被人关心、帮助,消除不稳定情绪。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个体,社会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8-9]。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政府利用节假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各界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绝对子活动。政府部门需加大力度宣传留守的危害性,以各种方式让父母认识到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父母尽可能不让孩子“留守”[10]。对于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老师应该把爱播散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对于留守儿童,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使其更加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自己的期望。社区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卡,以便留守儿童有了问题及时与父母沟通。同时,社区护士应听取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教会留守儿童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如宣泄:让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鼓励宣泄、释放压力。转移:教会留守儿童产生不良情绪时,利用读书,看报,听音乐,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分散对应激源的注意力,以帮助留守儿童接受留守的事实,调整心态,适应角色,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总之,留守儿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在情格塑造和品德培养上也处于关键点。此时若能对他们的情绪问题及时了解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洋,李施漫,李毕琴,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9-221.

[2]葛秀杰,李春玉.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760-761.

[3]朴婷姬,安花善.积极心理学视觉下的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1):58-63.

[4]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327-328.

[5]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21-22.

[6]范杰慧,江鹏程,杨晓,等.我国农村留守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4):1573-1574.

[7]张帆,刘琴,孙敏红,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症医学杂志,2011,11(8):849-857.

[8]何国平,赵秋利.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367-369.

[9]郭贞美,陈青,潘清文,等.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的干预研究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8-99,105.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生活 留守儿童教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便产生了一大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有的和年长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留守儿童”的成长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山东大学“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小组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为调查样本。该县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该县共有国土面积2091.5平方公里,耕地49433公顷;辖9乡3镇,78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577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375652人,非农业人口3230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8.6%,农业人口34334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91.4%,其中少数民族13140人。2006年盐津县在外务工人数约67800人,约占全县总人数的18%,留守儿童20000多人。

调查小组针对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走访留守儿童家庭280户,调查留守儿童280名,收回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深层访谈100份。调查对象年龄在8―14岁之间,其中中男生占52.7%,女生占47.3%。

二、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亲情维系存在障碍,生活渴望更多关怀

健全而有力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心灵沟通困难;“寄养教育”所形成的寄养关系会使双方产生心理阻隔,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比重占63.5%,31%的留守儿童为亲戚抚养。祖辈担任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抚养教育责任。

在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频率低,成为亲情维系的重要障碍。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外务工父母受交通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回家频率低。调查发现:一年及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父母占85%,另外,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较少,接近50%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足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调查中发现,占91.5%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84%的留守儿童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心;78.5%的留守儿童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让他们能够忍受生活的相对贫困,但同时在心理上也更加期盼家庭的完整及老师、朋友的更多关怀。

2.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缺乏指导和监督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动机明确。占74.7%的留守儿童喜欢上学,22.5%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一般,仅2.8%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占76.6%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给父母争光,并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这表明大部门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具有比较强的自觉性和内驱动力。但就学习成绩而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4.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占到31.7%,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23.9%。

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留守儿童自身学习条件来看,由于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抚养,祖辈监护人年纪较大,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繁重的田间劳动以及家务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难于保证。调查中发现,有136名留守儿童需要下田劳动,占68%;116名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占58%。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在隔代教育中,监护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督。调查发现,有44.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学习上没有人指导和监督。在学习方面,有88%的留守儿童希望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有72%的留守儿童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另外,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不足,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经济及抚养教育观念两方面制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生活费用支出成为家庭主要负担。根据现在“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小学生每年杂费平均为200元,初中生每年杂费为400元。而自2006年,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生活费。学杂费的减免,减轻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调查中仍然发现,在照顾留守儿童方面,51%的监护人认为生活费用是最大负担,认为没有负担的仅占15%。

医疗保健意识落后是留守儿童成长状况使人担忧的一个具体方面。有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各级财政累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189亿元,并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国家的巨大资金投入,使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边远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生病时选择不就医的比例达43.5%,他们更多选择抗过去或者自己配药,其中自己配药的比例高达22.3%,落后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育与成长。

在心智成长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的落后也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障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调查显示,44.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学习上没有人指导和监督。与之相对,有资料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打工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

一、第二选择的6.7%。可见在农村等边远地区,教育观念还相对滞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联系沟通的机会少,而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与孩子思维观念差距较大,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很难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人际交往、烦恼关心较少。调查发现,有4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很容易引起留守儿童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而当留守儿童被打骂之后,仅有19.3%的学生有自己的发泄倾诉的方式,有61.3%的儿童只是闷不吭声,这将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模式选择

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等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又涉及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协调区域、城乡发展,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积极协调区域及城乡发展,通过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发展、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全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普遍发展了,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显示出差距,东部致富的水平普遍大于西部地区,西部一些地方发展滞后,有的还出现返贫现象。要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东西部战略发展角度,必须大力发展西部经济,根据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致力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引进外资和东部投资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城乡发展角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呈现差距。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两大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位,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应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而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西部很多中小学已通过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2005年中央电教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达到20:1的中小学,东部占74%,中部为62%,而西部地区仅为41%。受地理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西部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政府及学校应加大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开展义务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农村未成年人父母因现实经济条件及文化水平的制约,在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还非常欠缺,在现有监护理念的影响下,过分依赖亲属监护,组织监护又往往不能及时补位的未成年人监护体系,导致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及相关问题的大量出现,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职责,并通过“寄宿制”、“家长”、“托养中心”等新形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教育成长环境。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

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2006年10月,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指导下,由全国妇联牵头,13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2007年5月,“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启动。全国各种儿童基金会也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为保证留守儿童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及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应积极引导,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及保障机制;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学校、村委会应携手并联合妇联、共青团及派出所,通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环境;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种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下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补充,高校及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及青年志愿者进行支农支教服务活动,结合我国帮贫助困的相关政策,形成志愿服务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长效机制,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先进、更有力的支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生活教育等问题,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反应,又与家庭教育缺失等多方面社会因素有关。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5).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N].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

[3]马凯.“十一五”期间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报告[J].“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下),2005.

[4]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明年全免.中国广播网.2006.

[5]陈玉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症结和对策[J].农村教育,2005,(10).

[6]郭晓宇.徐平.2003-2006年中国各级财政累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189亿元[N].法制日报,2006-5-22.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4,(10).

[8]邹东涛.关于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次剖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6,(4).

[9]庄宏.县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宁波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

[10]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城乡差距何时才能彻底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5-7-4.

[11]中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委员评价教育发展[N].经济日报,2008-3-18.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要做到真正的解决“三农”问题,关注民生,不仅要关注进城务工的农民,还要关注他们的下一代,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还属于一支年轻学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表面调查中,因此,很有必要从社会工作方法入手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和分析前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状况,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从以下领域展开的,即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方向。由于本文是基于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属于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进行研究。国外的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人口迁移相对常见的发展中国家展开的调查研究。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入手来研究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这一问题。综上来看,已有的研究都还未出现以社会工作方法为视角研究的内容,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来探讨这一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留守儿童产生及其所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离开世代生活的土地,加入到了城市建设的队伍中。在此期间,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应该说农民工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差距的缩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大量的农工涌入城市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对应的进城务工农民有约两亿多。在留守状态下,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生活方面的问题

父母或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将子女交与其他人进行监护。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监护人各自原来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甚至会出现监护弱化,监护动荡以及逆向监护等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成绩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并且伴随着大量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教,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

(三)心理方面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造成的孤独,内向等;一方面就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使得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教育及影响的功效弱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习惯行为方面易发生消极变化。这使得他们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

(五)安全方面的问题

儿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更应该备受我们关注。

五、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实务之一,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实务表现,他有着独特的概念和内涵。在台湾地区,将其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为儿童福利”。在香港地区,一般认为儿童社会工作是“以少年儿童为本,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根据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需要,同时配合社会发展阶段,以综合的以及团队的工作模式,提供个人及小组生活并重的服务”。在我国内地,对儿童社会工作做得了如下定义“以儿童为主的社会工作,不仅限于贫苦无依儿童的收容教教养,而且扩展成为对全体儿童的福利服务”。

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及运用

社会工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实务性操作需要有专业且可行使用大方法为前提,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他们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中同样拥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便方便了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有效介入。下面将讨论三大方法在留守儿童问题中的应用。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个案工作方法以个人和家庭为工作的切入点,社会工作者可以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各种咨询和辅导,也可以进行单独咨询,还可以进行生活方式上的辅导,人际交往上的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当社会工作者发觉到有留守儿童需要或者主动来咨询时,社会工作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个案辅导。接案后,社会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循保密,承认与接纳,个别化以及按住参与自决等原则,与留守儿童建立专业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让其认识到说会工作者和他们是可信赖且相互平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来帮助他们解决存生活上,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方法强调小组在互动中的重要性,借助小组去影响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成员在小组得到分享和支持,以挖掘组员的潜能,提高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留守儿童组成若干规模不大的同质小组,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协助留守儿童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潜能,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里可以借助游戏等方法来进行小组活动。

(三)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社区工作主要宗旨是教育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自觉维护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由于留守儿童多产生于农村,所以学校和社区,即我们所说的自然村和行政村是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因此可以在村里设立儿童活动中心,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定期给农村留守儿童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并且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孩子们的参与,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在学校里为留守儿童举办各种讲座,教他们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技巧,来弥补父母在家庭教育缺失上的漏洞。(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注解:

①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妇女》2006年第6期,第19-20页。

②刘建洲,何海兵:《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2007,(03)

③莫拉莱斯,谢弗:《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第十版)[M]顾东辉等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9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经济;劳务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慢慢的提升,农村进城的务劳的人也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进城劳务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式造成的。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合理分配也是不能放弃的。更重要的是要破除长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之间的实际不平等,真正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农村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因农村发展落后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这才是解决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急切关注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大量大农村人口去城市打工,在国内的人口流动中,农村移民在城市没有正式户口而不得不面临就业、住房及子女教育的障碍,正是流入地存在的制度性壁垒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从阶层来看,移民引起的留守儿童存在于社会不同层面,但在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更为普遍。国内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由上官子木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1993)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留守儿童是特指父母亲出国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照顾的儿童。随后留守儿童的概念内涵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常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孙顺其的文章《留守儿童实堪忧》(1995)最早以此含义进行研究。纵观以往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概念界定,归纳起来有涉及父母外出的数量与时间长度、儿童年龄的大小等三个维度。对于父母外出的数量维度,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也就是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但是对于后面两个维度,大家则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十分集中,其数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其中前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52%。留守儿童较多省份多数属于劳动力输出大省,由于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而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中西部省份劳动力的跨省流动相比,广东、江苏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从较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省内流动。因此,也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儿童留守在家。而人民网的资料显示在调查的11个省(市、区)中,农村留守率最高的是湖南(51.3%),其次是重庆市(40.0%)和河南(39.2%)。此外,安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农村留守率也比较高,分别达到31.3%、29.9%、26.6%和23.8%。农村留守率最低的海南省仅为1.3%,其次是甘肃,农村留守率为5.3%。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地区除人口较多、经济欠发达之外,安土重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逐渐淡化。

三、调查研究的价值

就社会风气而言,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集体,而且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得引起当前社会每个公民的高度关注。关爱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迎合了这一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爱孩子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就留守儿童自身受教育方面而言,将会引起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受教育质量将会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必将促进其受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样使得其不仅有学上而且有高质量的学可上。从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来说,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很多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损,成为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建立,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依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过程必将曲折而非一蹴而就,但前途却是光明一片。社会的关注将会促进其自我的肯定,感受从小缺乏的那种关爱,认识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懂得博爱的精神。针对当前我国留守和广泛性、普遍性的特点,关注他们将是其健康向上发展的必要措施。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不同,会导致界定的困难,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存在无法同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实施,促进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理上进一步提升,故此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而的热点。

四、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的产物。农民工子女是庞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但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建立城乡统一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定出优惠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努力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在信息时代下,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的重视,同时在居委会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家长必须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和交流;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筑起打工族子女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完善学校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留守儿童的内心。

五、结语

在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很严峻,但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可预见的将来,留守儿童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概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4-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 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