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促进作用;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对环境治理的测定,来反应环境的变化情况。它是环境保护最基础的工作,不仅反应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前期的治理效果,还为制定环境改造计划提供了的可靠的原始数据。我国对环境监测的约束解禁于2001年,少部分的民营机构实验室也加入了环境监测的行列。此后,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量的发展,尽管仍没有质的提高。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监理了4级环境监测网络,即:“国家、省、市、县”。4800多个监测站分部在全国各地,,环保系统监测站也多达2000多个。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等6大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覆盖。但也存在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环境监测能力落后、环境监测的质量不理想、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辅助不足等问题。

2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工程的核心,也是环境监理的基础,是实现“科学合理化、规范制度化、法制化”的环保事业的“幕后推手”。新形势下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辅助作用。并通过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联系,这将对我国环境监测监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环境监理是指现场的环境监督工作,包括了对环境现场“检测、督查、记录”和事后资料的统计整理的总称。主要工作就是进行现场的监督检查,根据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所推出的处罚条例作为依据,即建立的环境污染处罚条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互相服务和依靠,互相辅助与促进的关系。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资料作为现场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环境监理以环境监测的结果及处罚条例为基础进行执法处罚,所以环境监理是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的。

3 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促进作用的重要

意义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作为环境保护执法的两大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是它们之间永恒不变的关系,一旦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影响了环境监理的效果。所以,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同时,要使得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完善的法制建设是环境监理的发展的根本和依据。这也是目前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作为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最有力助手和基本保障。这就需要环境监理所依赖的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总的来说要满足以下5条原则:“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管理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影响到任务完成的效果。为了不让环境监理违背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4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就是加强它们之间关联的紧密型。深入开展环境监理的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为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就是要根据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随时调整工作发展方向和推进发展的举措,作为为环境监理提供全程服务的环境监测站应该把获得准确监测的结果看作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发挥对环境监理技术支持和监督的促进作用。例如加强对污染源监测,使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向新形式方向发展,这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力措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技术提高的基础之上,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制定计划和目标。

4.1 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

的监测数据 因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环境监理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反映环境真实的质量状况和所排废弃污染物放情况。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监理中的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环境监理的下一阶段的指导提供依据。监测数据既是环境监理的依据也是环境监测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决定了环境监理的成效,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

这就是要求环境监测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法律为规范准绳。如果环境监测的数据违背了“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那么环境监理的工作就失去了目的性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是判断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的第一手数据来源,这就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数据运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工作达到实效,为环境质量管理和评估提高依据和保证。

4.2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环境监测站所得到的监测工作结果不仅是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还是环境监测的一手资料。所以这也奠定了环境监测在监督执行系统中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起到了现场环境监督的作用,还是对在环境管理体制保证系统中的环境监测的保障。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监理密切相关,起到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技术类工作的辅助作用。而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也是目前需要加强的方面,其具体表现在:“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是对企业征收排污费的凭证和督促”、“调查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护”和“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监督和技术管理”。其中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数据是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的事实依据。当发生污染纠纷时,首先要彻查污染源和污染物,发挥监测和监理部门的合力。

4.3 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保护有效的措施。也是督促企业展开节能环保的杠杆手段,而监理的工作就是在征收排污费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这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在监测力的“真空区域”通过物料衡算的计算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误差,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有效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能够加强环境监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权威性。对环境监测基站管辖内的企业的“三废一声”进行实时监测、采样和分析。以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判断,这些都是监理在统计核实基础上的。并且还要拟定环境污染质量报告,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数据、资料上的支持。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污染监督监测制度来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也是对环境监理的最大支持。通过采取有效的征收排污费条例,让监理站的排污费征收工作有法可依。

5 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的领域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加大环境监测工程与环境监理工作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对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有效地提高,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作用。坚持“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互相支持、互为依靠”的方针,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而环境监理部门的发展正朝着“数据化、定量化、条例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共同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共同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理;环境管理;建设项目;意义;建议

近年来,国家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伴随出现的却是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目前,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是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三同时”这两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俗讲就是分析建设工程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建设项目在实施前必须通过环评报告的技术评估,即邀请有关专家对实施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上报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环评批复后,工程才可开工建设。“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涵盖的技术也已经越来越复杂,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环评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应运而生。

1 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背景及意义

环境监理的职责就是在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中,负责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从而在保障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顺利实施建设项目。在我国,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主要实行的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制度,这两种制度分别侧重于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即环保部门的介入大多在项目建设前和项目建成后,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制度的落实不能很好地监管,掌握。特别是对于一些建设周期较长,生态影响较大的工程来说,传统的“哑铃”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中间环节设置环境监理。例如,对于石油开发型资源开发工程来说,随着工程的推进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愈发严峻,如果监管不到位,建设结束后再进行“三同时”核查时,有些工程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因此,借助环境监理变“事后监管”为“全过程监管”,确保了环评文件要求及“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容主要为监督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落实建设项目配套环保措施,以及对建设项目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监理通过明确并强化工程建设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的责任,弥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之间的缺口,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 环境监理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具体监管工程实施过程,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中,建设单位在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后,工程如果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有利于环保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调控,从而实现对建设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环境监理人员通常采用现场勘察、旁站监督等方式来保证施工达到环保设计要求,一旦发现工程未按照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建设环保设施,或项目建设中存在生态破坏事件就可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并上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2 有效提高各级部门环境保护管理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设项目增多,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环保队伍建设却稍显滞后,人员配套严重不足,导致相关人员管理起来力不从心。随着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的逐步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改变了过去陈旧的管理方式,改为由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定期向上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汇报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和修改环保计划,建立健全管理对策。

2.3 为企业提供环境保护技术及增值服务

传统的环境保护体系侧重于工程前和工程后的监管,环境监理可使企业建设少走些弯路,避免了有些工程竣工后才发现环保设施的建设与环评要求不符,企业事后补救的情况发生。如今,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于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得到了专业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最终尽量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即使问题发生,也有助于查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建设单位解决环境保护技术问题。

3 未来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议

3.1 强化环境监理宣贯,推进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环境监理还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环境监理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供参考和借鉴,很多东西还处在摸索阶段,管理也相对薄弱,建设单位和大众对这项制度的认识更是寥寥无几,环保宣传工作责任重大。因此,环保部门应强化环境监理制度的宣传,向建设项目施工单位以及民众宣贯环境监理的重要作用,使施工单位认清环保形势,了解实施环境监理的重要性;使民众参与建设工程环保监督,从而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3.2 明确环境监理法律地位,维护市场良好运作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环境监理的责任认定一项仍是空白。有些地方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环境监理的规定,但缺乏环境监理未落实情况的罚则。为了维护环境监理市场的良好运作,强化法制建设,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出台有关工程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明确环境监理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单位资质、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同时对未落实环境监理单位的责任做出规定。使环境监理的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等等,做到有法可依。

3.3 提高环境监理管理要求,强化环境监理日常考核力度

随着环境监理制度的推行,许多专职的环境监理单位应运而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环境监理工程师及环境监理员。但实际情况是,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经验,甚至没有从事过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有的监理员到现场监理却从未见过项目的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文件,只是根据初步设计进行环境监理。然而,环境监理的技术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报告及其批复文件,这就要求环境监理人员要有较为丰富的环保知识素养,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在监理实践中及时发现环评文件的缺陷,从而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环境监理管理部门应提高要求,规范相关考核制度,强化对环境监理单位的日常考核力度,确保环境监理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3.4 推进环境监理制度国际化发展

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监理制度作为一项国际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制度,在许多国家也有多年的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外国优秀的实践模式,并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推行环境监理制与国际标准接轨。

近年来,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但是由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亟待完善,这就要求政府与环境监理单位共同努力,从制定标准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着手,逐步提高我国工程环境监理水平,实现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工程环境监理在环境管理中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R].北京:国家环境总局,2002.

[2]鑫海,潘哲明,胡桂昌.工业类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11.

[3]杨超,鲍炯炯,夏文健.工程环境监理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及前景展望[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5):104-105.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20-01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必须要依于环境管理。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来获得一系列的环境数据,从而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所以,要想开展好环境管理工作,必须要对于环境监测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监测的作用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环境监测概述

1)环境监测的含义。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通过对于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加以测定,然后对于环境质量以及其变化趋势加以确定。环境监测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环境监测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监测是管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在对于环境进行有效监测的基础上,才能够针对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从而使得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

2)环境监测的意义。之所以要进行环境监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无论是在环境监测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开展环境监测的主要意义就在于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3)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于环境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有效地对于环境质量的状况加以反映,以此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其次,有效地进行污染监督,污染监督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为环境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只有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完成好以上这几个任务,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2.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监测人员及监测设备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但作者简介:罗艳,玉屏侗族自治县环境监测站。

杨克江,玉屏侗族自治县环境监测站。是,当前我国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往往限制着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许多环境监测人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所以就使得他们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对所有的环境污染因子进行监控。同时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监测设备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监测设备不完善也是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应急监测机制不够完善。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而且往往其影响范围较广,同时破坏性也较大,但是当前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由于应急监测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在一些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监测和处理。而环境监测机构在应急监测设备方面往往较为缺乏,同时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所以就使得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出现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进而使得环境管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

3)监测能力存在问题。因缺乏先进的监测仪器及监测手段,导致环境监测技术落后,环境监测技术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尤其是应急监测设备的匮乏,对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环境监测还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这样才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环境监测结果,但是当前许多地方在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设施设备的不完善以及实验室的缺乏等,因而导致了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

3.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策略

1)建立起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所以要想使得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要建立起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因此必须要注重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得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2)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在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应的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监测,就必须要进一步地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通过对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有效管理来确保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具体来说,就需要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及监督考核机制,监测机构按要求制定有效的保证措施并组织实施,确保监测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依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严禁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最大力度保证数据价值,只有真实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地依据,使得环境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

3)重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更好地保证,还必须要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而要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健全。在进行环境监测质量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应该从现场采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于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规范和要求来开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对于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动态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从而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管失职罪;单一罪过形式;注意义务;过失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05706

中国当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积累已久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治理环境污染已不能再单纯依靠事后手段,还必须重视事前防范措施。中国《刑法》第408条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意在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监管责任意识,通过督促其严格履行环境监管职责来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皆未对本罪的罪过形式给出明确判断,故理论界对其罪过形式的认定存在各种分歧,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在重大环境事故频发的当下,只有明确界定本罪的罪过形式,才能准确地对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失职行为进行定性,为此,本文将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进行实质层面的论证分析。

一、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判定之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一)理论基础――新过失犯罪论

环境监管失职罪是指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在本罪的罪过形式认定学说中,通说主张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人对严重失职行为的态度是故意的,对所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结果却可能出于过失。[1]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环境监管失职罪在主观上是过失,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能排除放任的间接故意的存在。[2]通说秉承单一罪过理念,坚持环境监管失职罪只能有过失这一种罪过形式;其他学说受复合罪过说①的影响,承认构成本罪既可以出于过失,也可以出于间接故意。[3]事实上,之所以会有观点认为环境监管失职罪是复合罪过形式,一是由于对过失犯罪理论的把握存在偏差,二是由于本罪在构造上具有特殊性。

围绕过失犯罪的构造,国外刑法曾发展出旧过失论、新过失论、修正旧过失论以及新新过失论等观点,这些观点统称为传统过失犯罪论。其中,将结果预见可能性作为过失实体的旧过失论和将违反结果回避可能性作为过失实体的新过失论,是传统过失犯罪论中的两种基础理论。旧过失论主张,若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则考察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可能性,如果得出肯定结论,则成立过失犯罪。旧过失论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暴露了其扩大过失犯的处罚范围、有悖于刑法谦益性精神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各领域风险不可避免,考虑到医疗、交通等领域内一些风险行为的社会有用性,新过失论认为,即使有法益侵害结果发生,在一定范围内也应该得到允许。设定一定的客观行为基准作为结果回避义务内容,只要尽到了结果回避义务,即使存在结果预见可能性也不成立过失犯罪。[4]10新过失论将注意义务从对危害结果的预见转移到了对危害结果的避免,缩小了过失犯罪的处罚范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尽管新旧过失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对危害结果的注意义务。

注意义务是分析过失犯罪的重要工具,其包括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中国刑法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预与否,将过失分过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并在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前提下,以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回避的期待与否,作为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主要依据。就过失犯罪的实体而言,本文采取新过失论的立场,主张过失行为成立犯罪的依据是对危害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二)分析工具――过失犯罪之注意义务

厘清了过失犯罪论的基本理论范畴后,有必要对环境监管失职罪与其他普通过失犯罪的构造进行区分。对于多数普通过失犯罪而言,危害结果通常是由行为人的自身行为导致的,犯罪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分析可知,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仅包括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预见义务以及对危害结果的回避义务,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违背预见义务以致未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违背结果回避义务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就环境监管失职罪而言,其特殊性在于行为人(即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主体)与危害结果(重大环境事故)之间,通常会介入第三人(即被监管者)的行为或者外力因素(如自然力等),监管主体由于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所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而成立犯罪,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主体需要承担两个层级的注意义务:首先,环境监管主体要认识到存在介入因素,即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者其他外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注意义务包括对介入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预见义务以及对危害结果的回避义务。相应地,环境监管失职罪中的“失职”也表现为两种形式:(1)环境监管主体因疏忽大意未能发现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从而未能预见并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或者环境监管主体发现了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却因疏忽的原故未能预见并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2)环境监管主体已经认识到存在被监管者实施的危害行为或者外力因素,亦对由此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有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因此未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实际发生,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无论环境监管主体对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发现与否,其在主观上对环境污染事故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司法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监管主体在对被监管者的污染环境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有认知的情况下,放任其继续发生,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司法部门由此判定其成立环境监管失职罪。持复合罪过说的学者据此认为该罪的罪过形式包含间接故意。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环境监管主体回避义务的内容认识不清的体现。如其所述,在司法实践中的确存在环境监管主体因受贿等缘故放任被监管者实行危害行为致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案例,但环境监管主体容忍的是被监管者危害行为的继续,其对危害结果即环境事故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在间接故意的心态下,行为人违背结果回避义务,主观上却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对《刑法》第408条进行目的解释可知,立法者设立本罪的原意在于督促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即环境监管者理当敏锐地预见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危害结果,并为避免该结果的发生作出努力。申言之,对于危害结果的回避抱有期待可能性是本罪主观心态的应有之义,因此,从传统过失犯罪角度分析,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不能构成本罪的罪过形式。

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判定之系统解释方法论

环境监管失职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一章中,除了本罪之外,这一章还规定了其他“失职”罪,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商检失职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对这些罪名的罪状描述与刑罚设置进行立法技术分析,有助于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作出判断。从刑法对上述各失职犯罪的罪状描述来看,“渎职罪”一章大致有分立式、合并式以及单一式三种立法模式,而环境监管失职罪当属于单一式立法模式。

(一)分立式、合并式立法模式下的罪过形式剖析

以《刑法》第400条为例,该条包括两款,第1款规定的是私放在押人员罪,表述为“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第2款规定的是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表述为“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前款显然是故意犯罪,后款中虽未明确提出过失的概念,但从其使用的“严重不负责任”之表述、要求“造成严重后果”之规定等来看,应认定该款为过失犯罪。[5]102这种将侵犯同一客体的故意与过失犯罪分别立法的方式,在《刑法》第412条商检罪、商检失职罪和第413条动植物检疫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中也有体现,这两条皆是前款规定了侵犯同一客体的故意犯罪形式,后款规定了该犯罪的过失形式。在这种分立式立法模式下,能够直接认定“失职”犯罪的罪过形式为过失。

《刑法》第399条第3款规定的是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判决、裁定的犯罪,表述为“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这一款包括两个罪名:对应“严重不负责任”的是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对应“”的是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玩弄职权、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或、不正确地履行职责等行为,责任形式为故意,而该条款中的“严重不负责任”显然是过失的表现。在这种同时规定了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形式的合并式立法模式下,也可直接认定罪名中含有“失职”的犯罪其罪过形式为过失。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刑法》第408条之一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该条罪状表述为“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责任形式为过失,而的责任形式是故意,因此第408条之一也是采用了将故意与过失合并立法的模式。然而本条并未像第399条第3款那样分为“食品监管罪”和“食品监管罪”,而是统称为“食品监管失职罪”。在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该罪罪名确定为“食品监管失职罪”的理由时,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厅副厅长李忠诚说道,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按照罪的,有时法院却判决罪,从而使严肃的法律适用问题变得争议不断,因为罪和罪两罪区分的关键在于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而对主观过错的把握相当困难,统称为食品监管失职罪可避免因为司法机关之间认识分歧而影响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6]该解释表明,食品监管失职罪的罪名确立是立法技术服务于司法实践的体现,本罪中的“失职”既包括故意形态又包括过失形态仅仅是个例。因此仍有理由相信,在合并式立法模式下,带有“失职”字样的罪名其罪过形式为过失。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质量;对策

一、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

1、环境监测的含义

政府行为就是政府机关及其直属行政事业和科技事业单位依法实施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环境监测具备了政府机关及其直属行政事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具有执法职能)的主体要素、行使职权的行为的职能要素和依法实施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的法律要素。同时还包括这些内涵:其一,环境监测是法律上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活动,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这是环保法赋予环境监测比较普遍的。其二,环境监测行为是具有公正性的活动。执法就必须公正,要以法律为依据,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绝不能因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主观愿望和亲情关系而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其三,环境监测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动。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自然赋有社会服务性,更何况环境监测还有为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的职能。

2、环境监测的意义

我国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和支持。若没有环境监测,就无法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是环保工作的“尖兵”,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监测数据滞后和代表性不强问题。目前,定期环境监测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最后到形成检测报告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监测数据的时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

目前按行政区域划分监测区域产生的问题。按行政区域监测致使监测机构随着行政区划而进行设置,每一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致性,常规性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也有统一的规定,这就造成的重复建设,不利于监测中的管理,可能造成脱节现象。

三、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的对策

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

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3、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

因为环境监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始终掌握能力建设的主导权。没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四、小结

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过去的三十年来为环境质量的保证和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还是亟需完善的,只有从完善机制做起,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提高监测水准。本文在分析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的对策。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对策的时效可行性,为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桢.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探究——以江苏省环境监测为例. 管理观察, 2012,(28):201-202.

[2] 袁力.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22(5):5-7.

[3] 董雪梅.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9).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 水污染 水质监测 发展现状 借鉴

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X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30701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资源,是人类发展最基本的保障,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对社会、对经济的发展都有最基本的保证。目前全球水污染情况越发严重,为了保障安全的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水质监测成为了水污染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其对环境的保护有重大的意义。

一、水质监测的含义

水质监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对水中的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测定,最后评价水质状况综合性的一个过程。水质监测主要是为了检验水中含有各种物质的多少,并记录出来,用以判断是否检测物是否超过了规定范围,通常是对水中的杂质、种类、数量、危害性等来表示,因为水质指标项目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具体分析。目前水质监测的范围极广,包含了污染和未被污染的天然水和工业用水等,天然水包含了江水、河水、海水和地下水。从检测项目上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水资源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比如水的色度、清晰度、温度、PH值、悬浮物、电导率、含氧度等,一类是对有毒物质的综合性评价,比如砷、铅、汞、镉、氰及有机农药等,为了能够准确的对水资源的进行评价,除了以上两种测定外,有时还需要对水流速和流量项目进行检测。

二、目前我国水污染状况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这种发展很多情况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在维系人的生存、维护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经济提升等要素中,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现实的情况是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情况,我国也不例外,根据我国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并且这种污染趋势还在持续不断的向外扩展,加上水利部门对全国的河流调查显示,我国的淡水湖泊中,洞庭湖和洪泽湖的水质比较差,白洋淀的污染很重,太湖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越发严重,巢湖富营养状态,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的的水资源情况不容乐观。

三、水质监测的意义

水质监测不仅对水污染的控制有很大的作用,还对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健康灯方面有重要意义。

对饮用水而言,如果水中含有有害细菌,那么人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传染各种疾病,严重的会直接导致人员死亡,如果水中含有如藻类、原生物等浮游生物,那么水就极易变色并产生异味,影响水的质量,如果水中含有某矿物杂质,严重也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含氟超标,则会严重影响牙齿的健康度,从而导致斑齿病,长期饮用这类水会导致牙齿全面崩坏,加上日常生活用水生成的污水,处理不当同时也会传播疾病,所以加强对饮用水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对工业用水而言,由于各个行业对于工业用水的要求不同,比如需要用到锅炉的行业则要求水中的钙、镁、硫酸盐等不能超标,不然锅炉中极易产生水垢,从而使水受热不均匀导致设备受损,进而造成爆炸事故,又如炼金行业,冶金工厂中需要冷却设备的用水对水中的悬浮物有很严格的要求。这些充分说明了工业用水和饮用水一样都需要很高的标准,所以监测工业用水的水质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对工业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水质监测对于环境的治理、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得到的详细数据,确定该地区水中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出污染的来源、污染的路径、消长规律等,进而确定出水中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和污染物,并分析出污染的原因,再评价出该污染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还能对以前的预防和治理效果进行检测,这些对预防和治理水污染都有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的水环境研究有清晰的指导方向。

四、水资源管理对水质监测的要求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手段之一,水质监测是根据具体检测信息和数据来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是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水污染情况严重,使得对水质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从质量控制和保证的视角出发,水质监测要求能够准确的反应出水环境的当时的具体情况,在水质监测中,错误的数据往往比没有数据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是水质监测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水利部出台了各种措施来保证监测质量,只有取得了科学可靠的监测数据,才能让人们全面的了解水环境,才能正确的对认识水环境、评价水环境、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环境作出指导作用,才能正确的改善水环境,才能摆脱对水环境认知盲目性而做出的错误决定使水环境造成二次破坏的困境。

(二)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性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时,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性也是监测工作中的一大要点,这就要求了监测系统具有瞬时监测能力和快速数据传输系统,常用的瞬时监测系统有自动在线监测与移动应急监测两种,自动在线监测主要是安装在固定的河流断面上,自动进行连续性的监测,移动应急监测是以车为载体的流动性应急监测,两者都可以达到监测及时性。因为事故越早发现越容易被控制,损失也越小,水污染一样,在越早发现越容易被遏制,治理成本也越低,整改效果越大,所以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性相当重要。

(三)监测数据的连续稳定性

由于水资源的检测时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所以在监测时要强调连续、完整、稳定,不能存在随意性。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主要是因为水污染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水质情况也随污染的改变而改变,虽然如此,经过长时间的监测,从中还是能发现一些规律,如果在任一时间中断,会造成数据缺失,规律被破坏;空间上的连续是因为要对整个河流进行监测,每一段河流的水质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上游到下游全面监测才能对整条河的水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对整条河流监测的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所以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污染途径、污染原因、污染危害等进行研究,进行实时的监测,可以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并可以对水污染进行事先预警、事中指导、事后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改善水环境和对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璐.基于水质监测对新疆水环境保护的意义[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8):161-163.

[2] 孙立民,孙艳艳,郭丽娟等.地下水中三氮的形成及水质监测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1,31(4):70-71.

[3] 杜魁.浅谈水质监测的意义[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11):105-105.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 研究分析 工作现状 城市发展

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不断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治理控制,是今后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建设趋势之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今后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是建设出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关键点。对于广大城市的管理者来讲也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实现科学化的治理和控制,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双重优化,为广大群众建设出更好的家园。

1 城市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工作实现持续稳定整改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当前环境问题逐步的成为了人们所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在今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和严重,逐步的建立起科学化的保护体系和工作的政策,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之中还应当掌握较好的分析和测量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全面的测定和分析,并且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详细和全面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方案的设计,在今后随着相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控制力度也必将不断的增加,所以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的实现工作的改革。

不同的污染物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的具体方法有:直接采样法、浓缩采样法、低温冷凝浓缩法、滤料阻留浓缩法、自然积集法、电解沉降法以及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气态、蒸汽、气溶胶物质气泡式吸收管―吸收气态。当空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所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很高时,可选用直接采取林冲听采样法。空气中颗粒物质的采样,主要采用自然沉降和滤料法,其中自然沉淀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易受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掌握的污染物分析技术较单一,对于很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防治缺乏具体类型具体采样分析和治理的系统性技术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前沿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新型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方案。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异、机构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水平明显存在优势,作为基层的地市级监测机构在监测体系中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实际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在有效调度的前提下,仍然会对环境监测和现场处置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 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工作的建议和主导性的政策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

2.1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标准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标准,是实现工作稳步发展的主导方向。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当前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核心环节,并且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相关治理事业的分析和研究,并且保证城市环境监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得相关工作可以收到基本成效的关键点。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还应当加强相关环保部门对于环保指标的检测和控制力度,不断的引入新的标准和新的检测体系,实现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应当大力的促进和推动城市环境监测的创新,促进相关检测设备的技术发展,以实现技术参照指标的进步。

2.2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控制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是保证相关工作价值和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点,所以在明确了基本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始终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始终的坚持相关工作的原则,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理念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同时稳步的促进相关事业向前发展。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应当设置科学性的监测和控制因子,对当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全面的评定,此外,还应当实现固定化的监测和控制,对毒学原理以及污染的生物学原理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对于相关数据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评定,避免监测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口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在今后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切实的树立起相关意识和思想观念,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加强管理事业的改革。

3 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明确工作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明确重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今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性的政策思想等进行了集中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持续稳定整改,为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 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8篇

一、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是强化市场监管执法的需要

(一)市场监管执法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过去监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看,我们在监管工作中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从各个方面从严,片面地死搬硬套条款,简单机械地执行法律法规规章,不越雷池半步,对监管工作总是习惯于“管死”或简单地认为是查办案件等,以限制为主,即使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也不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大胆的让被管理对象去试、去闯。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就重发展轻监管,政府或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待发展后再来逐步规范,执法的随意性较大。其结果,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得不到较好地维护,导致外部干扰较多,与被管理对象矛盾突出,监管失控,监管工作只能是被动应付式地开展,也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开展市场监管工作中,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从客观实际出发,没有做到在严格依法行政的执法原则前提下,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树立非禁即允及人性化、创新性、探索性的执法工作理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是解决、克服我们在监管工作中易犯“管死”或“乱放”两个方面错误的有效方法,也是对我们以前的监管经验和教训的客观总结,使我们能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职责。

(二)应对法律法规滞后性的需要。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得法律法规难以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在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有些经营行为和服务行为不能找到相应的规定来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对这些行为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二是现行法律法规滞后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的事前审批,导致企业在注册登记时存在手续繁锁和复杂,而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存在相对较弱的现象。三是现行法律法规带有部门色彩。在现行法律法规中不仅带有部门利益的色彩,而且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也屡见不鲜,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为带来了不利。四是现行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现行法律法规其本身也不能有效地调整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些矛盾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只能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产生了执法难、到位难等问题。

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给我们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的弊端,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时,既要研究考虑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及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又要研究考虑如何放宽搞活、支持市场主体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问题及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坚持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遵循法律法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克服强势执法、执法就是执罚、监管就是查办案件等简单片面的行政执法思想,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树立人性化、创新性、探索性、非禁即允的行政执法工作理念,实事求是地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恰当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弥补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给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的矛盾、问题和不足,我们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二、“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主管市场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我国社会系统赖以存在的环境来看,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从目前看。由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所引发的社会不和谐现象非常突出。因此,构建好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的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由此也必然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要责任。一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属于经济环境,目前许多社会矛盾和不和谐问题都是由经济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所引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管机关,营造好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必须全面高效地履行好法定职责,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透明有序、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实现好经济环境的和谐。二是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生活环境常常与市场环境纠合在一起而呈现出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影响着社会和谐。消费环境是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并且最终影响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充分履行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职责,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好生活环境的和谐。三是营造绿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问题与所有人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都有着直接关系,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影响到环境和资源的产业或经营行为进行抑制,维护好自然环境安全,实现好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营造好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全的消费环境、绿色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应尽之责。而构建好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的和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其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可供操作性也不强,也没有现存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为此,在市场

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仅用我们现行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是难以调整、克服和解决的。为了较好地克服和解决好这些新矛盾、新问题,达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之目的,“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严格执行依法行政的执法原则前提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克服执法就是执罚、监管就是查案等简单僵化及随意执法的思想,做到全面履行好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树立人性化、创新性、探索性的执法工作理念,研究考虑和正确处理好严格依法行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行政执法工作中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实事求是地对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具体分析、恰当处置,从而实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要求

(一)以“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恰当处理市场监管执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面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能简单地说“不”,也不能用老眼光及传统习惯做法来认识和对待,不能机械地死扣条文或简单地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规章来处理,要以“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努力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及限制为主的传统习惯做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做到非禁即允,树立人性化、创新性、探索性的执法工作理念,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恰当处置,方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以“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的具体实践中,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摒弃五种思想、树立五个观念”所要求的执法灵活性,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在遵循法律法规规章的原则性、严格性及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和规范执法行为前提下的灵活性,并不是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界限的个人随意表态或随意处置。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数据 管理系统 环境监测 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098-01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我国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监测数据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开始了对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了解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环境监测的意义,明确环境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它能够实现的功能,才能够进一步了解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1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而涉及的环境因素却是成百上千的,并且目前的监测范围仍在不断的扩大中。因此,每年来自于各个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之多,已经无法单纯依靠人工来进行数据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了。此时,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出现,解决了庞大数量的环境数据的管理工作,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共享等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从数据变化角度反映某个区域的环境变化,而通过使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形成数据图表来直观的反映环境的变化。所以,环境数据管理系统使环境监测的结果更加直观,在环境预测方面的分析也更加的科学。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充分发挥了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监测数据上的服务[1]。

2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特点

2.1 数据的传输简便

数据管理系统在传输数据上具有简便的特点。监测的数据早在环境监测的同时就已经进行了录入,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只要按照监测的时间和分类找到数据,通过软件就可以完成数据的传输。这样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重复的录入,使得数据传输更为简便。

2.2 数据统计标准便于修改

环境的监测是有一定的统计标准的,数据的统计是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的。但是按照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一旦出现统计标准的变更,对已经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变更却很麻烦。然而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有着可以与统计标准分离的统计程序,只要完成统计标准库的修改,就可以避免统计数据的更新。所以环境数据统计系统具有数据统计标准便于修改的特点[2]。

2.3 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标准的数据统计

由于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所以可以同时对多个区域进行多种标准的设置,完成不同区域、不同标准的数据统计。

2.4 数据的输出更加直观

监测数据经过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处理,可以将数据的基本信息用各种二、三维的图形表现出来,使得监测数据更加直观。

3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 数据的输入输出形式多样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输入方式有多种,既可以用格式的方式,也可以用浏览和单项目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输入。系统提供的数据录入界面比较灵活,可以方便人员进行对列表框及代码和名称的选择。同时数据的读入方式也有多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读入的数据。而数据的输出方式也有多种,包括屏幕输出、打印输出和文件输出。其中的屏幕输出是将数据以表格或图形的方式展现;打印输出则是按照用户要求将数据以报表形式在纸上体现;文件输出则是将数据以文件的格式存储到磁盘上。

3.2 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数据检查与修改的功能。在数据存储时,系统就会进行对关键词语以及关键字段的检查工作。同时系统也设置了有效数据个数检查等多种类的检验方式,以避免错误信息被系统录入。不过数据的正确性不能完全依靠系统的检查功能,还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在发现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系统的修改功能进行修改。系统的修改功能包括了记录修改、替换修改和条件修改等功能。其中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数据修改效果,比如替换功能则可以实现多条记录的同时修改。

3.3 数据的备份

系统的备份功能是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备份可以通过数据的存档来实现,将备份存放至指定的软盘内。数据的备份是为了防止一些文件的人为删除,也可以防止系统遭到病毒感染后造成的文件丢失。

3.4 数据的查询

系统的查询功能可以帮助数据管理人员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数据,从而帮助数据管理人员尽快的将数据提供给其他环境保护工作者。数据的查询功能是非常强大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需求进行任意条件的查询。这些条件可以是数据的监测时间和地点,也可以是污染的类型和指标。总之,数据的查询功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将需要的数据迅速的提供给管理者。

3.5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统计功能并不是指单纯的进行原始数据的输入和排列。系统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进行常规统计和用户自定义的条件选择统计。一方面系统会将监测地点数据的日均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存储在系统数据表格中。而另一方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对某一地点、某一时间段以及某个监测指标的选择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在统计完成后,系统可以将统计结果存放至数据库,以便用户随时进行查询。

3.6 数据的监控和使用权限设置

系统的监控功能和权限设置功能是数据安全的保障。一方面系统通过监控日志记录下数据修改的时间和用户等内容。在数据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日志进行修改明细的查询,找到修改的内容进行恢复。另一方面,通过对系统权限的设置,掌握可以进行数据读取和修改的人员名单,从而降低数据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因此,系统的监控和权限设置功能可以为环境监测的数据提供更好的保护[3]。

4 结论

通过了解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对于环境监测的意义,明确了大多数环境监测工作使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原因。而根据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呈现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了环境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因此,环境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环境监测工作更好的进行,而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茉莉.环境质量监测常规数据管理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4(35):74-75.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现状;建议

1 引言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控和测量,通过具体数据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活动。环境监测对于国家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侧重方向,为环境管理及环境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环境监测技术是针对环境污染而建立起来的监测和预防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治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深受影响,因而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环境监测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本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建议,希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对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环境监测概述

2.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对环境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探讨环境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描述环境受污染的程度,评估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是以环境为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监测技术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2.2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也是环境规划、使用、管理与决策的必要前提。环境监测有利于加强环境的改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有利于协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扼制和的防止污染的加重,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使我们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优美。

环境监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来追踪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服务。在社会方面,环境监测可以用于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机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等。

2.3 环境监测的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等。从技术的层面来考虑,根据介质不同,环境监测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和生物污染监测等几大类。

2.4 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1)开展环境质量监测;(2)污染源监督性检测;(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4)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它环境监测;(5)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等。

3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欠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监测意识不强

人们对环境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环境监测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单位普遍基础设施配置匮乏,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3.3 环境监测水平不高

环境监测队伍素质偏低,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人才匮乏,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影响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监测的发展。

(下转第162页)

(上接第177页)

3.4 环境监测机制不全

环境监测机制不够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的现象,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

4 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结合环境监测的实践和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探索,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4.1 监测技术日益先进

监测技术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将更多的先进技术,例如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气体采样吸附技术、微波技术等应用到环境监测当中。自动化监测工具和远程网络监测同时并用。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4.2 监测仪器逐步完善

监测仪器逐步向高自动化、高精密化和小型化的研制方向发展。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不断完善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

4.3 监测方法综合运用

监测方法向分析项目系统化方向发展。产生了物理监测手段、生物监测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等,环境监测由单一监测方法向多种手段综合监测的发展。

4.4 监测重点更加明确

(1)加强对三废为代表的重度工业污染源的监测;(2)监测分析项目以有机污染物质的监控为主;(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监测系统。

5 环境监测建议

根据笔者工作情况和研究,谈谈对环境检测的一些看法,希望对进一步促进环境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1 更新环境监测观念

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宣传,增强环境监测和保护的意识,使人们对环境监测的意义有深入足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对保证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性。

5.2 加大环境监测投入力度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仪器设备,有效配置环境监测资源,以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5.3 培养环境监测人才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5.4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对模范执行环境监测制度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环境监测制度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

6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和保护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科学决策,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认真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监测和管理,更新监测观念,优化监测队伍,完善监测设备,运用现代监测技术,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文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环保工程,2013(2).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监督环境;破窗效应

[中图分类号]D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9-002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的行政监督建设,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并认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我国今后的行政监督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经济转型期复杂的、多元化的行政大气候,如何营建一个充满阳光的行政监督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监督的层次结构

“行政监督”,从广义上理解,就是对行政的监察督促,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1]。简言之,行政监督即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权力腐败全过程的限制与约束。

由于“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2],因此,从行政监督的概念出发,结合行政生态学关于行政与环境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塑造一个以行政权为核心的行政监督环境。

如图1所示,行政监督环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两类环境”。“三个层次”:第一,是环绕以行政权为中心而形成的“行政隔离带”(行政隔离带即行政系统内部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的特性而形成的应对外部环境冲击的缓冲地带),它主要由行政系统中的监察权、审计权和行政者的道德自律等组成一个内部的自我监督环境;第二,是行政系统外部由政治制度设计囊括的三大监督主体,一是以立法权和司法权为支撑的国家权力主体,二是依据政治参与权的分割而产生的政治利益团体,三是受赋知情权、表达权、部分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公民个体和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第三,是不直接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其他环境要素,如经济要素、科技要素等。“两类环境”,分别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环境和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环境(如图1所示),三角形部分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环境;三角形外部由三类监督主体各自折射出的法制建设框架、政治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文氛围这三种的环境作用因素为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环境。

分析图1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交织着多种互动因素的环境系统。首先,基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本质和自利性倾向,行政隔离带赋有一定的自我调适性和自我约束性,可以内部化的程序遏制行政主体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冲动。其次,根据分权思想和权力边界理论,政治内系统在结构上形成以三大监督主体为主导的制度设计,以期应对行政实践中的种种有限理性、越权寻租行为。最后,回归到社会整体系统,在政治内监督的基础上,营建一个既有软性的政治价值取向,又有刚性的法制建设框架,还有活泼、积极、和谐的社会人文氛围组成的行政监督环境,是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公平和科学地促进政府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必要选择。

二、目前我国行政监督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自我监督的结构性制约不足。根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质,我国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体系主要由监察权、审计权和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三部分组成。在客观机制设计上,我国的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大都设置在行政机关内部,形成一种监督主体复制于监督客体、监察权和审计权从属于行政权的尴尬局面,使得监督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和行使。并且,两个部门在领导体制上都受双重领导,即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导致了监督部门不仅在人事安排上大部分由行政机关任命,而且在经济资源上也受制于行政机关。这造成监察权和审计权在实践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行政主体的意志,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主动监督。在主观道德自律上,公务员一般对行政道德规范是较为熟悉的,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很难将道德规范落实到行政过程中。一项针对公务员道德现状的调查,在“我很熟悉公务员的道德规范”题项中,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29.1%和65.4%,而在“我在执行公务时能自觉遵守公务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题项中,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只占21.3%和45.3%,分别比认知程度下降了7.8%和20.1%。[3]可见,行政系统的道德建设总体水平较低,道德自律没有产生足够的制约力。

2.社会人文氛围的思想支撑力欠缺。囿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我国人民在政治参与上,传统是“习惯于革命性、动员性、被动性、工具性的政治卷入式参与”,而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民主要求的“建设性、自主性、制度性、目的性的政治伙伴式参与”[4]模式,这也限制了公民社会的人文氛围对行政监督环境的支撑力作用。我国公民整体的主动监督意识薄弱,对民主监督权的把握仅限于狭义的抽象概念,特别是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被动的“盼青天”情结。比如,当公民权益受到行政权的侵犯时,人们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或是行政诉讼,而只会向行政上级机关或新闻、等一些能“主持公道”的部门反映以寻求解决。在辽宁的一则调查令人深思:在题项为“您发现和监督失范现象时怎么办?”中,被调查者的回答,“通过正当渠道批评”的仅占39.2%,表示“保持沉默”的占33.5%,表示“跟同志议论”的占19.4%,表示“消极等待”的占7.5%。[5]从这组数字比例可看出,我国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缺乏自觉的、积极的民主监督意识,对行政监督失范现象关注度较低,造成监督环境依赖事后法制追惩,忽视事前制度预警和事中价值制约。

3.政治价值基础的精神软作用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又形成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化格局,从而产生多中心取向的、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集团价值,进而冲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崇高政治理念。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经济化演变出的以钱为纲的价值观,导致了党内一部分行政人员对执政原则的扭曲和对行政权力的滥用,置人民利益于不顾走上了堕落腐败的不归路;另一方面,是来自党外各种政治价值的挑战,包括: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的传统政治文化、其他政治利益集团的参政诉求和政治理想,等等。这些异化的政治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汇成了作用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多股力量,直接或间接促使固有的政治信仰价值出现断层,弱化了我国行政系统的政治价值基础,使得行政监督依赖的精神环境缺乏必要的软作用力。

4.法制建设框架的制度硬约束不够。现行的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弹性很大。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这不仅说明行政监督对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而且也意味着行政监督要依法进行,一个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发挥的基础。近年来,尽管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行政监督的一系列法规、法律和政策,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等。但是,由此构成的监督规范还很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监督主体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客体的越轨行为;二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行政监督法规难以切实操作。因此,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容易滋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甚至导致负向效应。同时,行政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制沟通渠道,导致一定的社会政治信任危机。政治信任是社会中民众和公权力机关的相互信任关系,民众对公权力机关的认同与服从,是公权力得以合法且有效执行的前提;公权力机关对民众的依赖与忠诚,是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且趋于最大化的保障。然而,由于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路径依赖,我国的行政机构在行政隔离带中构筑了比较严密的进入壁垒,使得行政监督主客体之间的正常沟通不顺畅,造成监督环境信息的强烈不对称性,因而无法在制度上有效保障各监督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行使,最终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任危机。因此,法律制度设计的缺陷,政治信任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凸显成一个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破窗效应”对行政监督环境的理性楔入

结合我国行政监督环境的现状分析,我们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视角,分析行政监督环境对行政监督工作和行政过程的重要影响。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失序的、诱导性感觉。一个环境也是如此,如果管理员没有适时清理并制止脏乱现象,当人们认为它很脏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地往那儿堆垃圾。可见,“破窗效应”是针对环境秩序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进行研究,而行败和行政监督恰恰也是一个失序和规范的社会环境问题。“破窗效应”给出两个启示:一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即要从源头上制止环境的恶化趋势;二是必须切实把握环境变化度、特别是“引爆点”对社会心理的冲击问题。如一个环境究竟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开始对它麻木、失望并放任自流?然而,我国目前从行政监督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出发,已经无法及时修补“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所以行政监督只能着眼于如何营建健康、高效的行政监督环境,以有效控制行败在“引爆点”边界内。

如图2所示,根据历史的一般经验,在一个常态的社会中,行败的空间是随着行政监督环境的恶化而扩张的:初始时期,监督环境的恶化只给予行败很小的空间,一个较好的监督环境可以强有力地制约行败,所以图中曲线较平缓。不过,随着监督环境的持续恶化,行败的空间将以加速度向曲线的右上方扩大,这一进程在行政监督环境的恶化度到达“引爆点”边界之前仍处于社会的可容忍域和国家的可控范围之内。一旦监督环境的恶化累积到一定的度,突破了“引爆点”边界,行败的空间会呈如图2所示的直线出现爆炸性膨胀。此时,行政权力几乎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行政监督环境处于失序的状态。公众已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改善混乱状态,人们对行政监督的关注度降至极低点,社会群体不再期望于改革的渐进程序和权力的监督制度来抗衡行政暴力,而是选择以暴易暴的方式来腐败的政权,这正是建国前与黄炎培谈到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因此,营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监督环境,尽可能地控制行政监督环境变化度远离“引爆点”边界,以最大限度压缩行败的空间,是理性执政者的必然选择路径。

四、营建我国行政监督环境的有效路径

(一)政治系统内监督环境建设

1.以绩效审计手段激活渐趋僵化的行政官僚体系。绩效审计,根据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的定义,是“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是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其主要突出绩效审计的“3E”目标。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鉴于当代各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趋势特征,绩效审计、特别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应当增加公平性和环保性两个目标,即“5E”模式,[6]以期在横向上反映行政权力在审计监督下的合规、合法、有效行使。在纵向上,绩效审计主要分为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进行。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就是对行政过程中政策输入和政策输出进行全程审计。因此,综合绩效审计的两个维度和“5E”目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行政监督的制度设计环境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性考虑:首先,预防先行。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支配性和强制性存在,它的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的社会实体的影响力,其覆盖范围的广度和渗透社会的深度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目标出发,结合公平性和环保性原则,设定一定的预警标准,对行政计划、财政预算和决策分析等事前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有利于压缩寻租空间并预防权力腐败,促进行政主体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保证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决策错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其次,制约跟进。在完成政策准备之后,就进入以政策输出为主的行政执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绩效评估的效率性目标为导向,依据相关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审计监督,有利于制约行政过程中出于“经济人”本性的行政主体扭曲政策初衷的种种有限理,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尽早纠正偏差,从而保证政策实施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第三,惩戒补牢。最后,综合绩效审计的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作出横纵向的双维度比较。作为衡量政府行政后果的审计监督,有利于行政主体总结经验教训,惩戒相关违法违规人员,积极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有效控制监督环境的恶化程度,防止突破“引爆点”边界。

2.以人民监察员制度打破行政隔离带的内部垄断。基于行政隔离带的自我保护性和自我封闭性,行政系统内部习惯于沿袭“暗箱操作”,因而难免形成相对隔绝的内部垄断,容易滋生行政的腐败空间,一方面对行政监督环境造成恶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建筑起应对外部环境的监督壁垒。对此,需要一个创新性的人民监察员制度来打破这一沟通障碍。人民监察员制度,也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选举出有正义感、负责任、能够把握社会主义公平价值的、独立于行政系统的人民监察员,并在人民监察员的领导下,建立综合而科学的行政过程监测评估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机制,以立法机构和民间权威组织公开的情况和数据为基准,结合各类参政议政实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为信息来源,进行严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准确描述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中违法违纪的情况。这个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见行政机关滥用权力可能给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威胁的恶性腐败事件的发生。由此,人民监察员制度能够给行政监督机关和司法检察机关等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预警,以形成反应快速、监督全面、处理有效的行政监督环境,有力促进行政系统的健康发展。

3.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流平台强化立法听证和沟通。法制建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铁律底线,是国家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石,也是行政监督环境的最后保障。我国一直以“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可见,法制建设首先要注重立法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就是要保障立法沟通渠道的疏浚和畅通。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建设为信息交流平台,是对立法听证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必要完善。作为一种程序性民主形式,立法听证制度是指立法权的行使在涉及公共利益时,立法机关采用一定程序,听取社会有关公众意见,赋予直接利益相关人表达自身利益的话语权,并以这种利益表达作为立法参考的制度形式和实践过程。

(二)政治系统外监督环境营造

1.以公民社会建设和公民教育工程重塑人文氛围。要提高行政主体的行政能力和监督环境的约束效力,就必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这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民众主动监督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能更好地促进政府行政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发展基层民主,就涉及到“公民社会”和“公民教育”的基本面问题。所谓“公民社会”,集中表现为公民直接地参与基层的公共行政与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权利。与此相关联的“公民教育”则是源于满足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的一个以培育“公民精神”为主的全民性的教育过程。正如美国于1867年提出“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社会改革方案那样[7],要从根本上打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的错误行政观念。公民教育对催生公民社会、凝聚社会价值取向和提高人民对行政权力的主动监督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发展公民意识,以考虑更加广泛的社会利益;满足公民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追求,以平衡社会民主的供需关系;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以拓展政策执行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等等。可见,公民教育的实施,是契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民主诉求。

2.以诚信经济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诚信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只有凸显出经济规则的规范性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性,市场才能有序竞争与和谐发展。[8]更重要的是,经济环境是政府所必须依存的基本条件:一个无序的经济市场必然孕育行政的种种腐败行为,相反,一个诚信的经济实体是净化行政监督环境、推动行政系统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当前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个人经济信用制度,逐步积累社会诚信资本存量,塑造和谐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诚信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中,个人经济信用制度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构建个人诚信体系为前提,以第三方信用中介组织为链接,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一整套评估系统。它有助于修补由于“经济人”本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增进市场行为的良性循环。而个人信用的积累和沉淀,可以催生出基于社会信任和公民互助的公共精神而产生的社会资本。[9]作为社会资本主要方面的社会诚信资本存量,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正外部效应,能够推动社会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社会的公共目标。因此,以“诚信经济”为纲,以科学发展观为线,以和谐社会为导向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行政监督环境的外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怀特.行政学概论[M].刘世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3]谢凌玲、郑彦良、闫洪芹.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现状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08.

[4]方军.问题与消解: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5]崔剑仑.论当代行政监督[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6]施青军.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美]德怀特・沃尔多.政治学:传统、学科、专业、科学、事业[A].政治学手册(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作用;意义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通过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保障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有效性支撑。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所进行的各种测定,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整理、预防、排查,对已经受到污染环境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确保各种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稳定的监测,在环境监测的控制范围内,进而对环境的质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确定。对有可能要受到污染的环境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维护和防治,减少污染危害。对还没有发生污染的环境区域进行保护和预防,在源头上扼杀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

此外,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可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为城市环境规划提供合理的、正确的发展策略。

二、环境监测的机遇与挑战

展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了生态文明改革建设进程,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扩展、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新局面,这对环境监测与评估职能、扩大监测要素领域和范围、创新监测体制机制提出迫切需求。但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依然严峻。

三、提升环境监测的措施

(一)深入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质量监管和分析检测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大数据应用建设,以及环保云、数据整合集成等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与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紧密结合,对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直传直报,为质量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构建大数据采集汇聚体系、数据分析与监控平等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异常数据的智能识别、自动报警,并通过视频系统对点位现场进行实时监控。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使他们可以严格按照监察标准和要求进行监测。采取生态环境监测队伍钻研业务、学习理论、提升技能能力水平等方式,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监测技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是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监测点进行相互连接,建立监测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环保部门的内部管理及多部门协同合作,分阶段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确保各部门能有足够的工作精力完成环境监测管理配合工作;创新环保手段,建立环保监测的更多机制及监测机构评审与信息填报系统,为发现社会运维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及时提供线索,提高监管效率。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预警

1 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是当前时期环保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环保工作开展落实定量管控条例以后,环境管控工作更是不能够脱离监测活动。监测的意义之关键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的各个时期之中。第一,反应在管理工作开展之前。环保的具体年度规划以及条例的制定等等的关键决定的落实,都要以监测信息为前提。第二,还反应在管理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所有的主观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应该将监测活动所获取的信息作为参考内容。第三,反应在管理工作落实之后。污染减排、综合整治、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实施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区域或行政辖区的水、大气等环境质量改善上,这也需要环境监测提供定量数据[3,4]。总的来说,假如没有开展监测工作,我们就无法获取精准的数据,就无法开展决定工作,无法制定对应的决策了。此时开展的管理工作也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监测的意义之关键,它存在于环保工作的每个时期。只有积极开展监测活动,才能够保证环保工作顺畅开展。当前时期,一些区域在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分的重视形式化的内容,忽略了技术层面的要素。开展环境管理专项整治是必要的,但在满足活动开展的各项环保基础工作,如环境容量的测算、环境监测能力的提高、污染源的排放现状等技术支撑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相应的措施;过分的重视管理,忽略了实施。虽说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开展具体的检查工作,但区域、流域或行政辖区的污染物减排多少、环境质量改善多少、环境问题投诉降低了多少不明确;过分的看中策略,忽略了质量完善。虽说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制定对应的的制度,不过与整个辖区空气质量和出境断面水质改善情况没有建立联系。上述现象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国家没有认识到监测工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讲就是没有做好建设的扶持工作,监测的水平过低,数据没有实际更新。

2 当前时期监测管控工作面对的负面问题

2.1 工作者的总数较少

最近几年,由于人们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此时对监测的规定也越来越严格,监测的区域以及次数等都快速增加了。第一,监测的工作总量明显的增加了。如河流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从无到有并逐步增加,手工频次从每月一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周取样与自动监测仪器比对一次,假如有不正常的情况,还要多增加次数。二是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多倍。河南省1979年GDP为190亿元,2008年为1.8万亿,GDP增长近百倍,这表示排污单位的总数不断增多,环境监测的任务也在增加,同时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等阶段性或临时性监测任务层出不穷。

2.2 费用不足

第一,平时工作经费不足。因为所在区域的财力欠缺,导致监测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没有费用作为保证,有一些区域未将监测工作放到财政预算之中,就算是那些将其纳入预算之中的区域,也未为其调配充足的资金。第二,转向活动的配套资金不充足。最近几年,监测活动的总量不断增加,此时经费却未随之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省以下部门布置的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仅仅安排了工作内容,却没有提供所需的费用。第三,能力建设资金等未落实到位。目前上级主管机构积极地加大监测站的能力投入力度,但是一些下级机构没有获取到配套的费用,导致他们只能靠着集资的措施来获取资金,而有的区域因为资金不到位,没办法只能把相关的投资放弃。

2.3 工作者的素养较低

由于受到工作者的编制长久不改变等现象的影响,多年以来,我国的很多监测站只引入了很少的人员,像是那些高校毕业生是无法进入其中的。而且,监测站之中的优秀工作者大多被提拨到上层机构之中,这就导致了目前站点的工作人员总数不多,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总体素养不高,进而导致站点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更别提有所创新和发展了。

3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建议

(1)为环境监测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以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成立内设监测管理机构为契机,提请国务院尽快出台环境监测条例,一是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提高能力,规范行为,提高数据质量和权威性;二是对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统一监督,加强沟通协调和实施环境保护监测信息的统一等方面,落实政府对环保监测工作新的职能界定。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在机构设置、工作经费、人才引进、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保障,为环境监测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对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要求,环保部应出台指导性文件,提出要求、加强督导、开展检查、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相关的环保机构要按照级别制定发展规划,把标准化建设内容当成是考核的关键要素,真正提升站点的工作水平。

(3)放宽引入渠道,应对员工数量较少的问题。对于国家环保部门来讲,要积极的呼吁下级机构增加员工编制。每级的主管机构要做好协调,切实增加员工编制,通过招聘的措施补充人员,不断壮大员工组织。第二,制定有关的条例,增加工作者的总数,支持省、市监测站招聘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多种措施应对员工总数较少的问题。

(4)积极创新体制,切实提升队伍的总体素养。第一,切实扩展监测站的工作内容,提升监测水平,提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第二,对于目前就有的以及新加入的工作人员,要强化培训力度,切实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满足当前监测工作的具体规定。第三,借助增加编制或是别的一些措施,吸引一批优秀的工作者,不断的优化工作者的技术结构。第四,成立全新的管理机制,也就是说成立一种能够发现并且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体制,给那些优秀的工作者以施展能力的空间,给能力较差的人以危机感。通过各种措施鼓舞优秀的工作者立足本职活动,不断发展,切实提升自身的总体素养。

(5)积极落实减排考核工作,带动监测活动总体发展。“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是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污染物减排是各项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考核,检查地方政府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情况,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核算过程中,使用监测数据情况、自动监控和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情况,以及监测管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推动环境监测整体工作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J].中国环境监测,2009(3):5-10.

[2]胥树凡.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及管理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08(10):21-25.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加强先进站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环境质量分析

Abstrac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imely, accurate, complete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ay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and trend, in a sens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s the overall level of an important sign.Strengthening the advanced st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port timeliness, comprehensiveness, assur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ke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qua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手段之一。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内涵也得到不断明确,现已发展成为综合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多门科学的综合性技术。2环境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为环境决策管理服务水平的标志,它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是用数据说话,它通过对监测部门取得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统计计算,以环境质量报告的形式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发展趋势,为环境做服务。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中心任务是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政府部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环境监测站综合分析水平就是其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县级环境监测站按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为三级站,相对一、二级站,县级环境监测站数量大,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监测设备相对落后,加强先进站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的关键。

3 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及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县级站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现就各县区环境监测站简要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1 县级站进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仅靠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够全面。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3.2 由于受人员、技术等限制,环境质量报告还停留在就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论质量,不能与污染源监测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与排污状况有机地结合,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准确解释。受服务收费等因素限制,环境监测站缺乏与其它部门的支持配合,例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缺乏气象部门提供的环境质量监测对应的同步气象数据,使得环境质量报告缺乏说服力。3.3 受资金技术限制,县级站的信息化建设很不平衡,计算机技术在县级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应用不广泛,不深入。县级站的监测数据收集传输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时效要求,不能迅速向社会和一、二级站提供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环境质量报告的表征形式以文字报告为主,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声像报告基本没有,报告形式单调,信息量小、实效性差,失去了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意义。

4 解决方案

首先,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能仅靠监测数据,应该提高监测站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为监测站配备必须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必要的软件系统,将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灵活多样的采用多种表征形式制作环境质量报告。其次,注意人员和技术的相结合,多引进人才,同时加强综合分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组织综合分析工作人员到上级监测站及其它县级站学习、考察,学习其它站在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学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特色及先进多样的表征手段和表征方法,培养符合型、全能型的综合分析人才。最后,加强协调,做好与其它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资料齐全。与相关部门联系,以全局上加强合作,为上层决策改善人居环境,服务人民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基础,只有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第15篇

1.视频监控系统介绍

视频监控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由高清摄像机组成的视频采集终端、由宽带运营商和无线网络组成的传输处理部分、由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组成的远程监管部分。视频监控系统的优越性体现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便迅速、监控端灵活可调、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过程中,能将高清图像在不同网络里实时传送;使用过程中,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借助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查看;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用账号多级管理模式、可以在系统平台里增加监控点,管理科学高效。

2.视频监控系统意义

2.1对污水处理厂的意义

视频监控系统可及时掌握来水情况。在水量方面,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配合流量计使用,及时掌握水量变化情况并且留存证据。在水质方面,很多污水厂不具备对来水水质实时监控的能力,面对来水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偷排污水的问题无法及时掌握信息。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反映出进水颜色的变化,为污水厂的管理提供依据。另外,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可以降低水厂的人工巡检压力,节约成本,而且可以根据进出水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工艺。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以增强责任意识。污水处理厂面临着主管部门和群众的实时监督,势必会增强对污水处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对生态环境负责的环保意识。

2.2对管理部门的意义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视频监控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将传统的人力为主,临场监察、现场查验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动监控、同步传输、实时掌握动态的远程管理模式,有效地节约了人力与成本,提高了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极大地杜绝了污水处理厂偷停偷排和超标排污现象。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提高执法效率。在谭ü程中,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的视频和图像可以记录被监控水厂的实时动态,有效的预防污染事故、强化执法监督、打击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

2.5对百姓的意义

老百姓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所关心污水处理厂的实施画面,了解运行情况。政府将信息公开,增加了老百姓的公众参与热情,并增强了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