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国家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命运,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状态,使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在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缺乏必要的正确指导,再加上祖父母一代教育固有的弊端,诸如溺爱儿童、轻道德重物质等,尤其是对处于农村环境下儿童,其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极易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无论是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幸福感,还是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造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引导,强化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无疑是较适宜的时机。只有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才能为其父母更好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并以此促使国家继续健康发展的稳步进行。

2.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关乎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得不到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上的正确引导,极易使他们在道德品质上发生偏离,有的儿童不服学校管教、肆意违反学校纪律、沉溺于网络,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纠缠在一起,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生活堕落使他们的心情感到压抑,对他们性格的健全发展形成障碍。通过对当前留守儿童在思想层面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他们存在对生活热情不高、没有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提高其素质的要求,是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生命教育质量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要想实现高效率的生命教育效果,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合力,只有使这些因素密切配合才能发挥生命教育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功能,具体可以体现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奠基工程,在此要重视不断加强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优化家长的教育思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因此,父母在对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选择时,要以高素质、良好的品行、较高的文化水平为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就尽量对监护人的监护作出一定的要求;学校教育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水平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不断明确教育目标、教学思想,发挥其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作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应该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角度入手为儿童提供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主要阵地,要从农村留守儿童身边发生的事入手,通过对儿童行为规范的指导,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带领学生开展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参观活动,使他们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实地训练等方式加强儿童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并以此净化农村留守儿童不良的思想认识。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极易在人格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文化课,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经费不够等。

(三)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观念淡薄、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参与打架、、吸烟等不良活动;或者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经常上山、下沟、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想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社会热心人士也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尽可能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庭监护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实践表明,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如果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手拉手”互动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分类教育管理。

(四)坚持家访制度,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家庭结构的事实残缺,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题。

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

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

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欲化的价值倾向。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以家长为主体,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对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责任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整体教育素养。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家长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主动参加打工地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重养轻教”的教育观念,学习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长尽量改变外出时间与外出方式。农村年轻父母要尽量改变外出的时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人们一般不易察觉,从而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支持源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支持,从朋友那里获得陪伴支持与亲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

4.加强亲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受亲情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留守儿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接受父母的爱,才懂得关怀他人和付出爱。因此,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在给予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打电话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现实生活。家长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让留守儿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感受到父母的爱,避免儿童因“亲情饥渴”出现心理危机。

(四)以社会为载体,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进步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的整体教学水平。就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改善,需要和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进行结合。在我国区域统筹的发展政策下,边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并分析有效的解决措施,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1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从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据权威调查机构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如此庞大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显著的关系。

2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儿童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所以需要重视儿童教育。就现阶段的分析来看,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其学前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显著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效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以下便是对三方面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匮乏

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缺乏是目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具体的调查来看,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多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山村区域,这些地方不仅道路交通存在不畅的情况,教育资源也十分缺乏。出现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山区经济本来发展就比较慢,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十分有限,正因为其财政收入有限,所以其无法划拨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当中,教育经费的稀少无法支撑更多的幼教机构生存,所以在农村地区,幼教机构十分的匮乏。从幼教机构的具体现状分析来看,机构可容纳的儿童数量和教学场地、教学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机构的规模小、人员少,所以可接纳的儿童数量有限,因此会造成大量的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总而言之,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幼教机构的匮乏使得大量的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功能难以发挥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的功能难以发挥。因为幼儿的心智发展极不成熟,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其的行为做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证其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幼教大都出自非专业机构,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训练,所以幼教在理论上的专业性以及实际行动上的专业性很难达到期望的标准,这种专业的缺失情况使得自身教养功能无法实现完整的发挥,所以综合教育教学的质量会严重的下降,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法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2.3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三个显著问题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导致了心理问题的频发。从目前的教育研究结果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幼儿的影响,但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外出,隔代监护,由于孩子的爷爷奶奶本身的文化素养比较低,所以其对于孩子的学习监督和辅导比较弱。再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这样,其心理发展才会更加健康,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所以孩子会存在心理抚慰难以满足的情况。长期的此种情况存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所以心理问题的表现会愈加突出。简言之,原本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面前出现了严重的弱化,所以教育功能持续性减弱,因此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幼儿心理成长问题。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政策不断好转,政府对于农村的项目拨款也在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项目,以此来获取专项资金的支持,这样,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3.1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实现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改变,首先进行的便是增加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发展为基本目标,而教育发展是农村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扶持农村建设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对教育的拨款,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可以显著增加。这样,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问题教学的改善还是要提升认识,要将教育放在农村发展的第一位次上,这样,幼儿园的建立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广泛的关注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都会将目光集中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身上,其教育资金的问题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3.2立足教育实践,提升幼教的专业水平

有了资金建立幼儿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发挥作用,学前教育的质量还是得不到提升,所以解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第二项重要措施便是立足教育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他们在教学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得到慰藉,所以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孩子们的心理诉求。立足于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心理辅导能力的专业化构建。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心理问题是威胁其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幼教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通过能力的提升实现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这样,问题解决会更加彻底。第二是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学前教育需要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打好基础,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思维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强化。通过提高老师专业教学能力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思维建设,这对于幼儿教育的水平提高来讲十分重要。第三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在幼儿教育中,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老师需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层原因的剖析,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问题的解决,老师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发生率会更低。

3.3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中,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等形式宣讲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这样,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儿童监护人也可以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如此行为可以将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第二是扩大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责任的社会宣传,通过宣传的加强使更多的父母了解到其对于孩子的责任,这样,即使其不在孩子的身边,也能够时常的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监护人的正确方法使用下,在父母沟通交流的频率增加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强化,孩子的成长会更加健康。

4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从具体情况来看,要实现其彻底的解决,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考虑,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是现阶段问题解决的重中之重。积极分析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策略做详细的分析,这可以为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而实现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洪秀,张海波,陈红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9:166-167.

[2]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0-11.

[3]李榄,汤灿,何应龙.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公共管理分析——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9:101-103.

[4]田密,黄司琪,钱朝军.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6:108-110.

[5]何湘.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研究——介入模式与长效机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2:95-97.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引起农村很大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外出离家打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批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情感教育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不但教育缺失,这些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心理、孤独自闭等等。这样一来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将来身心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还有可能逐渐变成社会性问题。由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对个人情感的培养,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儿童时期是个人情感的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能够与感恩教育有效契合,体现了语文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情感方面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的将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与儿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健全,让留守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意识,这也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丰富和多样的,不一样的感恩之情,一样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礼》教会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只有一个地球》教会学生地球是整个人类的母亲。让留守儿童懂得感恩自然,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最应当学习的必修课,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生计离家别字外出打工,他们所受的一切的苦难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们不能忘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国与感恩社会,学会感受祖国的包容和伟大,学会感受社会的博爱和温暖,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祖国和对社会的眼光是柔和而温暖的,成长路上怀着感恩的心,相信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踏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选材大多文质兼美,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选入“乌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感恩主题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细细品读,老师再同时加以讲解,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让他们懂得情感培养的重要。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学习,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讲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留守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唤醒和激发留守儿童情感的积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每篇文字都展现出了世界上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深刻体会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从情感到理性的迁移。留守儿童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缺乏亲情,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关爱别人,如何关爱别人。《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们读懂文章,鼓励留守儿童能有自己的思考,从而由自身体会到母爱的力量,亲情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是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的真实体验,让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抓住时机做好适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上来。

四、小结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不完整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愿与人交流,形成内向孤僻,甚至是自卑的心理。班主任就要利用自己班级领导者的地位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首先,班主任要经常过问他们的是否吃饱穿暖;学习,生活是否有困难;周末回家注意安全等。班主任还应每个月与留守儿童单独谈心一次,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其次,班主任应要求父母均外出的家长每周与孩子通电话一次,从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多责备,而是更多的鼓励。第三,对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给予更多的表扬,带动其他留守儿童共同进步。第四,对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落实成绩较好又热情的学生帮扶,让其树立自信。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不嫌弃,不放弃,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班学生共同关爱留守儿童,找到缺失的爱。

二、组织丰富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情感

班主任可利用各种场所和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如定期让留守儿童在亲情聊天室与父母通过视频聊天,加强与父母的交流,培养亲情。利用班会课开展交往辅导活动等,培养友情。还可利用学校图书室组织读书活动,让留守儿童丰富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情感熏陶。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通过活动,展示他们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获得赞赏,增强自信;通过活动,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培养集体观念、责任感等。

三、心理上耐心疏导,成留守儿童的益友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甚至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最终形成性格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卑、敏感、孤独、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不分等。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就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助其摆脱性格缺陷。

1.以爱换真心,取得留守儿童的信赖。班主任要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必须用自己的爱去换取他们的信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用爱心对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细心指导,学习能力差的留守儿童耐心辅导,犯错误的留守儿童精心引导。但是,教师对他们的爱,应严而有度。既要让他们明白自己错了,又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分析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多少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这些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七、学校实行寄宿制模式,是最有效的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分析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多少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这些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七、学校实行寄宿制模式,是最有效的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不只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陪伴、关爱和教育的缺失

我们总是在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以知道,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能担负起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和成长需求,所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料,因而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由于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不够顺畅,孩子只能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心理问题极易发生。同时,少年儿童的心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不利的负面作用。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儿童期间的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可能使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2.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更多的是溺爱或者放纵

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单亲来抚养,对于那些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来说,一方面,老人的年纪已高,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隔辈的人对于孩子通常都是非常的溺爱和放纵的,对于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负面的情绪关注不够。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造成老人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对于单亲照顾的孩子,多数是由母亲一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在家不但要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还要承担家庭的生活,双重的压力使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也不到位,为了补偿孩子,多数母亲会用物质条件来弥补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怀的缺失。

留守儿童对于内心关爱的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来得到满足的,班集体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教学理念都有很大的限制,这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不够

社会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很多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看上去每个学校都气气派派,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看不到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社会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缺乏亲情的关爱,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遇事比较胆怯;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够,致使很多孩子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约束;与人的交流沟通受阻,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极端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从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的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第四,加强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组织,如,可考虑由妇联、工会、村委会和学校等组织或机构共同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品德。地方政府应治理好学校周围的环境,例如,管理好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并对危害学生人身安全和扰乱学校工作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父母在外出打工时,应及时与留守儿童和学校进行沟通。多数父母将孩子送往学校后,基本不与老师联系,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当孩子孤独失意时,尽可能的为孩子分担痛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当孩子不够自信时,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学会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做到挣钱与孩子的教育两不误。

2.学校教育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访谈与培训,注重开展心理教育,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教师要多角色的转换,由单纯的教授知识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转变,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此外,教师还要全方位的关爱留守儿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课堂上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思考,不断的给予肯定,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在社区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全方位的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与抵制诱惑的能力。

4.政府支持

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在当地专为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学校并资助,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和城市子女的同等待遇。此外,政府也可以加大农村学校的改革力度,提升农村办学效益,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并加大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地条件与社会环境。

5.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1.家庭道德教育缺失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是通过言行示范,在孩子的世俗化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挣钱,与自己孩子聚少离多,在孩子道德观念形成期缺乏正确引导。这种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得不到满足,容易走上歧路。

2.学校道德教育弱化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我国学校教育以“应试”为导向,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往往容易忽视个体人格的完善。道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化,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在家庭道德教育出现缺失情况下对学校教育依赖性增强,而弱化的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很好弥补这个空缺,使得留守儿童在道德成长中出现的偏差无法得到有效纠正。

3.社会关注度不高

留守儿童属于社会中弱势群体,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渴望被爱和关注。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弱势地位无法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他们被爱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回应。这使得他们内心世界更孤独,更容易受外界影响。面对诱惑时,更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现象。留守儿童的现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前途,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他们身上的问题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责任担当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因此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动用一切手段,多和孩子交流。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让母亲在家教育子女,尽可能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第二,被委托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第三,家长要与其老师和委托的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和日常表现。第四,家长除了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外,还要多听听子女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感受父爱、母爱的温暖。父母应多向孩子讲讲外面打工的艰辛,知识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

2.学校教育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约6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宽敞明亮的教室,美丽干净的校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在学校生活的幸福和享受。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第二,注重德育与智育并举。学校应该转变人才观念,注重德育与智育并举,增加开设相关的道德课程,在课堂上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第三,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留守儿童,更多地倾听他们内心的疑问和困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

3.制度建设

当前,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条件上比较艰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普遍买不起住房,生活条件不高,无法同时供养子女在身边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导致监护人模糊以及监护责任不明确。面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部门需要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首先,全国人大应该进一步加强关于留守儿童的立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明确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其次,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保证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教育权。接着,政府部门应大力组织各单位、社会各阶层人员尤其是大学生,到留守儿童所在地做公益活动,返聘退休老师在留守儿童所在地宣传和推广家庭道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抚慰。

4.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