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传统文化的建议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篇

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起着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在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是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基本内涵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起着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越来越多的问题都需要司法渠道的解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法院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仅靠制度约束和司法技巧并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期待,实现司法的社会价值。法官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特殊职业群体,其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其精神理念却对个案审判起着决定性作用,个案的公平最终汇聚成了司法的公平正义,而对法官价值取向起主要作用的内因,则来源于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理论的宏大深刻也必须以日常的现象和事物作为附着。法院文化有三个成递进关系又相辅相成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要素,是人们通过法院的整体环境、法院建筑装饰、以及法院工作人员服饰仪表等直接感知的,因而是法院文化的基础;第二层次是行为要素,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是法官及其辅助人员的精神价值在行为上的反应,包括裁判行为、生活社交等制度规范指向的内容和折射。第三层次是精神要素,即法院在审判、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法院文化的本质。可以这样说,法院的庄严与神圣不在于大楼,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精神。

二、当前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法院文化建设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持续度不足,与当前形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明显不相符。有的法院只注重专门性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整体性质,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另外针对法院中的聘用制工作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应当认识到这些人员担任的工作很多都需要直接面向当事人,对社会公众对于法院的主观认识、法院形象和法院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法院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无法演奏出和谐的法院之音。要重视法院文化的集体沉淀,应重点考量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

二是法院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忽视文化的精神要素本质。一些法院简单地将文化建设等同于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单一僵化。凡提到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就罗列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组织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文化协会,建设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而对这些物质要素掩盖下作为本质要素的精神价值却很少研究。一些法院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 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作为法院文化主体的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象化的东西凝聚汇集成精神要素,形成推动法院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法院文化建设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文化活动仅限于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他们对法院和法官形象的认知是通过感受到法院文化开始。中国人以诉讼为耻,认为“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 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法院的“一亩三分地”,要积极主动地将法院文化建设投放到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中,不能只顾闭门造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践行为民司法的宗旨,贴近民生了解民意,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注意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引导,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法院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气势恢宏、持续繁复的系统性工程,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心理。应当认识到,虽然全国各地法院的文化建设不断掀起热潮,但我们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依靠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促进法院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建设新时期的法院文化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着重塑造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来确保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路、方向正确,保障法院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成果丰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院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需求,又要扎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法院文化的精神价值才能成为法院工作人员潜意识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形成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建立在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

转贴于

可见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时处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院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深沃土之中,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动地加以继承、改造和发扬,赋予其符合现代中国国情和现代法律精神的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服务。

四、充分发挥法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法官的传统文化素质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 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必然要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传统文化浸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官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司法能力密切联系,法官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官熟练裁判案件的技巧以及实现裁判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经典著作,能够将公正、廉洁、为民思想成为法官内心崇尚的理念,并最终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司法行动。

提倡法官的礼仪之道,本文由收集整理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涵义非常广泛,它是封建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规范、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家庭秩序的纽带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准则,从精神层面到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规范、仪式、礼节都有涵盖。 尽管礼法文化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伦理与等级制度,体现的是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个人、家族、国家的关系图式,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经过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割裂之后,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包括法院之中,对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某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动作甚至一些细微的表情,都有可能使当事人感到不被尊重或者法官有意偏袒对方当事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法官、法院,影响矛盾化解工作,影响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礼仪之道,不能只注重注重办案的程序,更要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重视司法礼仪及其效果的研究和实现。法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注重职业礼仪约束,仪表庄重、举止大方、态度公允、用语文明,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风范,维护法官的良好形象,避免公众对法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质疑,避免对审判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提倡法官的君子之道,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法官作为个人来讲追求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提高法官待遇也是预防司法腐败、提升法官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的重要手段,这是符合人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法官作为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应当做到德才兼备、品格崇高,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法院文化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凝结成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恪守君子之道自觉做到慎用权力,决不能谋取私利,司法为民自觉做到戒除贪欲,在各种考验和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谨慎交往自觉做到君子之交,不搞江湖义气,不交狐朋狗友。时时刻刻绷紧廉政这根弦,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

总之,法院文化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院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法院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司法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法官一言一行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法官价值观中的印记,传统文化对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王玮主编.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宋执船.反思与抉择:我国法院文化三维模式构建.司法论坛.2008(3).

山东审判编辑部.法院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山东审判.第21卷第167期.

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组.人民法院审判理念读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2篇

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起着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在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是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基本内涵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起着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展,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越来越多的问题都需要司法渠道的解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法院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仅靠制度约束和司法技巧并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期待,实现司法的社会价值。法官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特殊职业群体,其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其精神理念却对个案审判起着决定性作用,个案的公平最终汇聚成了司法的公平正义,而对法官价值取向起主要作用的内因,则来源于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理论的宏大深刻也必须以日常的现象和事物作为附着。法院文化有三个成递进关系又相辅相成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要素,是人们通过法院的整体环境、法院建筑装饰、以及法院工作人员服饰仪表等直接感知的,因而是法院文化的基础;第二层次是行为要素,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是法官及其辅助人员的精神价值在行为上的反应,包括裁判行为、生活社交等制度规范指向的内容和折射。第三层次是精神要素,即法院在审判、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法院文化的本质。可以这样说,法院的庄严与神圣不在于大楼,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精神。

二、当前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法院文化建设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持续度不足,与当前形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明显不相符。有的法院只注重专门性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整体性质,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另外针对法院中的聘用制工作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应当认识到这些人员担任的工作很多都需要直接面向当事人,对社会公众对于法院的主观认识、法院形象和法院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法院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无法演奏出和谐的法院之音。要重视法院文化的集体沉淀,应重点考量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

二是法院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忽视文化的精神要素本质。一些法院简单地将文化建设等同于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单一僵化。凡提到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就罗列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组织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文化协会,建设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而对这些物质要素掩盖下作为本质要素的精神价值却很少研究。一些法院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 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作为法院文化主体的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象化的东西凝聚汇集成精神要素,形成推动法院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法院文化建设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文化活动仅限于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他们对法院和法官形象的认知是通过感受到法院文化开始。中国人以诉讼为耻,认为“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 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法院的“一亩三分地”,要积极主动地将法院文化建设投放到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中,不能只顾闭门造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践行为民司法的宗旨,贴近民生了解民意,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注意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引导,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法院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气势恢宏、持续繁复的系统性工程,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心理。应当认识到,虽然全国各地法院的文化建设不断掀起热潮,但我们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依靠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促进法院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建设新时期的法院文化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着重塑造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来确保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路、方向正确,保障法院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成果丰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院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需求,又要扎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法院文化的精神价值才能成为法院工作人员潜意识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形成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建立在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

转贴于论文联盟

可见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时处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院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深沃土之中,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动地加以继承、改造和发扬,赋予其符合现代中国国情和现代法律精神的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服务。

四、充分发挥法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法官的传统文化素质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 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必然要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传统文化浸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官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司法能力密切联系,法官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官熟练裁判案件的技巧以及实现裁判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经典著作,能够将公正、廉洁、为民思想成为法官内心崇尚的理念,并最终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司法行动。

提倡法官的礼仪之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涵义非常广泛,它是封建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规范、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家庭秩序的纽带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准则,从精神层面到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规范、仪式、礼节都有涵盖。 尽管礼法文化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伦理与等级制度,体现的是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个人、家族、国家的关系图式,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割裂之后,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包括法院之中,对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某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动作甚至一些细微的表情,都有可能使当事人感到不被尊重或者法官有意偏袒对方当事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法官、法院,影响矛盾化解工作,影响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礼仪之道,不能只注重注重办案的程序,更要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重视司法礼仪及其效果的研究和实现。法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注重职业礼仪约束,仪表庄重、举止大方、态度公允、用语文明,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风范,维护法官的良好形象,避免公众对法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质疑,避免对审判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提倡法官的君子之道,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法官作为个人来讲追求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提高法官待遇也是预防司法腐败、提升法官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的重要手段,这是符合人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法官作为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应当做到德才兼备、品格崇高,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法院文化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凝结成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恪守君子之道自觉做到慎用权力,决不能谋取私利,司法为民自觉做到戒除贪欲,在各种考验和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谨慎交往自觉做到君子之交,不搞江湖义气,不交狐朋狗友。时时刻刻绷紧廉政这根弦,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

总之,法院文化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院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法院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司法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法官一言一行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法官价值观中的印记,传统文化对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王玮主编.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宋执船.反思与抉择:我国法院文化三维模式构建.司法论坛.2008(3).

山东审判编辑部.法院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山东审判.第21卷第167期.

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组.人民法院审判理念读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36-02

引言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共十大会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春3月5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百年树人靠教育。为此,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好引领着当代人对真善美的最求,在陶冶大学生心境和塑造理想人格方面,更能显示出强大的育人功效。尤其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爱无疆”的博爱情怀;“不叫胡马渡阴山”的爱国思想;“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格追求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引领着大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瀚海之中,汲精滋养,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二)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通过系统的教育,很容易沁润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后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操守、外化为道德品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戏曲、书法、礼仪等,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切入点,进入高校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下,可以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深远而持久。它以一种特有的、潜在文化内涵,在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等思想精髓,滋养着大学生的心田,陪伴大学生成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潜陶下,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成长为高素质之人。有高素质的群体所集聚生活的校园,自然就能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历史的发展教训警示我们,谁丢失了传统文化,就会淡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十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时代价值与发挥出引领作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荡涤、在彼此消长中不断融合,都在试图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踏入社会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饯行者与辐射源。为此,对他们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则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对策措施

(一)打造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调查显示,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由于目前师资力量的薄弱,制约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为加快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打造出一支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以现有的思政教师队伍为主体,通过校本培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熟谙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百科知识,胜任此项工作。众所周知,高校教师队伍在招聘和引进人才方面,受地方财政编制的制约,每年引进的人才分配到具体的院系,屈指可数。为解燃眉之急的师资缺位问题,另一方面可发挥出辅导员和各科任教师的兼职作用,他们可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日常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之中,齐抓共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此外,这支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与道德修养,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道德表率与榜样作用。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大脑

为落实十关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高校要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科研合作,集众多知名专家与学者的智慧,精选内容,编订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共同构筑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头脑工程。课程范围可以包括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中国近现代伦理学、中国古诗词、绘画、陶瓷欣赏等等。各高等院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教授或专家学者讲授一些诸如《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中华古典精品课程,或者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选修课程;或通过网络,开展传统文化名人名家大讲堂等,通过这些渠道,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大脑。

(三)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的理论讲述上,为提实效性,必须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所学的理论相对照、相结合,可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到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还能走出课堂,进社区、下基层、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针对性,可以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开展相关文艺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大学生走出校园,如暑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寒假的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校方的精心组织,还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时代背景下,要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品格的塑造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教育,以此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高校要利用好互联网,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正面宣传与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学习与弘扬“知恩感恩、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开展与传统文化信息咨询活动、阅读人文经典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再次,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组织大学生收看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连续剧,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大学生通过看电视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然后与大学生互动,与其共同交流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热衷于传统文化学习并在生活实践中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XIAO Yiyao

(Colla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It is facing many reality plights includ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shock an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t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文明理念、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理念。

1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障碍分析

首先,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者,肩负着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培育使命。然而,受应试教育、多元价值观、经济利益等多种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以文言文为主导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给现代青少年,需要通过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和富有乐趣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以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方式进行教学,只有33%的学生表示能够注意听讲,58%的学生表示存在思想开小差的现象,6.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关注课程内容,2.7%的学生表示几乎完全放弃课程学习。偶然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与碎片化。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理性、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力求通过文化知识熏陶来培养其现代文明理念,内化其心理和价值观念。在调查中发现,高达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73%的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传统文化的欠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传统优秀文化难以有效和系统传播。

第四,网络冲击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扭曲。互联网已经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学校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8%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由40%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20%的学生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尤其是受网络传播的封建迷信、谣言和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产生疑虑,导致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遭遇障碍。

第五,父母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局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家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很多家长受知识局限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较低,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局限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障碍。

2 传统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多元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这对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理念自然不利,学生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力势必削弱。

其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提升高考成绩的目标导向,主要围绕考试大纲和考试重点进行教材钻研、课堂提问设计,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相对重视不足;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基于学生前途和社会公众压力而积极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设计内容,学生学习成了任务,考试成了目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重对科学知识传播和考试技能培训,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功利性和碎片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互联网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冲击,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

第四,家庭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现代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中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

3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中学政治思想课教师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要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媒体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讲授、讨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和内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孔子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愤”与“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启发过程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教学目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在“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内容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考察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地区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通过比较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领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构筑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校园、书店、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融入到高考试卷中去。学校在教室、广场、草坪等场所以板报、标语等为载体宣传优秀的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建设着力保留和建设传统建筑、文化遗迹,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传统优秀文化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从学校实际出发,构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的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

第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将抽象的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改编成影视作品、小说戏剧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到学生头脑中,增强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现实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乐趣与热情。通过网络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错误思想观念和扭曲的生态观进行疏导,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通过“网语”与“网事”对学生进行释惑解疑。利用微博、微信和短信等新型网络传播媒介对学生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教育。

第五,改善家庭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氛围。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努力。教师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家庭的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能力,激发家长参与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教育的主动性。通过主题报告会、家长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优秀传统生态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契合性的宣传教育,利用校讯通、QQ群等媒介及时、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信息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进度和内容,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予以积极配合,增强家长引导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研究”(2013-JSJ YZD-015)

参考文献

[1] 朱凤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12(5):100-102.

[2] 傅云龙,陆钦.《老子・庄子》校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陈鼓应.《老子・25 章》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5篇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XIAO Yiyao

(Colla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It is facing many reality plights includ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shock an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t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文明理念、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理念。

1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障碍分析

首先,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者,肩负着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培育使命。然而,受应试教育、多元价值观、经济利益等多种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以文言文为主导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给现代青少年,需要通过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和富有乐趣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以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方式进行教学,只有33%的学生表示能够注意听讲,58%的学生表示存在思想开小差的现象,6.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关注课程内容,2.7%的学生表示几乎完全放弃课程学习。偶然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与碎片化。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理性、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力求通过文化知识熏陶来培养其现代文明理念,内化其心理和价值观念。在调查中发现,高达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73%的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传统文化的欠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传统优秀文化难以有效和系统传播。

第四,网络冲击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扭曲。互联网已经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学校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8%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由40%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20%的学生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尤其是受网络传播的封建迷信、谣言和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产生疑虑,导致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遭遇障碍。

第五,父母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局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家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很多家长受知识局限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较低,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局限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障碍。

2 传统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多元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这对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理念自然不利,学生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力势必削弱。

其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提升高考成绩的目标导向,主要围绕考试大纲和考试重点进行教材钻研、课堂提问设计,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相对重视不足;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基于学生前途和社会公众压力而积极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设计内容,学生学习成了任务,考试成了目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重对科学知识传播和考试技能培训,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功利性和碎片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互联网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冲击,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

第四,家庭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现代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中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

3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中学政治思想课教师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要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媒体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讲授、讨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和内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孔子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愤”与“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启发过程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教学目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在“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内容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考察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地区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通过比较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领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构筑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校园、书店、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融入到高考试卷中去。学校在教室、广场、草坪等场所以板报、标语等为载体宣传优秀的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建设着力保留和建设传统建筑、文化遗迹,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传统优秀文化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从学校实际出发,构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的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

第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将抽象的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改编成影视作品、小说戏剧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到学生头脑中,增强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现实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乐趣与热情。通过网络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错误思想观念和扭曲的生态观进行疏导,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通过“网语”与“网事”对学生进行释惑解疑。利用微博、微信和短信等新型网络传播媒介对学生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教育。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皖南传统建筑装饰千变万化,实用兼艺术的构件处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风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www.133229.cOm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7篇

同志们:

这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议,是经部务会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切实把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挺起来,不断开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局面。

刚才,市XX、XX区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做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组长X同志对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长远战略布局,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要准确把握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作出的新部署。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定力,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推动宣传思想战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为杂音噪音干扰,不为错误思想迷惑,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党的宣传纪律,对党赤胆忠心、全心全意;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是要准确把握X书记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X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守政治方向贯穿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全过程,时时处处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杜绝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宣传纪律,一切行动听号令、听指挥,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三是要准确把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我们也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总之,我们一定要站在新时代 全面振兴的全局高度,站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政治高度,站在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切实履行好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的建设新局面。

二、牢牢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环节,坚决完成各项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着党的思想舆论阵地,承担着“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当前,做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要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全市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当中;要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教育引导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党的宣传纪律,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坚决做到“五个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二是驰而不息抓作风。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部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在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精准施策、定向发力上下功夫,在深入实际、扎根群众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党的建设新局面。摸准吃透工作情况,在转变作风中创造新业绩;要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对中央和省、市委确定的任务、人民期盼的实事,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坚决杜绝“表态调门高、行动落实少”现象的发生。

三是一以贯之强队伍。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脚力、脑力、眼力、笔力的重要论述,把它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注重选拔使用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干部,注重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队伍成长格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着力提升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既要做好事务性工作,更要在业务性工作上下细功夫、真功夫,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四是坚定不移落责任。要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观念,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要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切实把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确保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到实处;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纪委监委派驻监督的新特点,不断完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体制、决策机制;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定自觉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三、着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准确发力,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一要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带头抓、负总责;其他领导同志实行“一岗双责”,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点,积极宣传党中央和省、市委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要求,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在督促考核上下功夫。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要把党风廉政工作任务履行情况纳入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干部提拔的重要参考,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力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发挥好督促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四要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要牢牢把握年终岁尾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全面盘点,查漏补缺,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和为贵”的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本土的企业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正统,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儒家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磨合,儒、道、释“三教归一”,互相补充,彼此渗透,构建了中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民为邦本,民本德政。在德治、法治、礼治中,德治始终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二是和谐统一,礼义教化。三是中庸适度,贵和持中。四是义先于利,以德制欲。五是自强不息,求是务实。六是共济均平,取财有道。

中国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意义

(一)和谐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精神风貌和发展远景,以及这些观念形态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上的体现的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建设和谐企业,走和谐发展之路,构建“和”文化。“和”文化包括企业成员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富于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等。

(二)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性。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员工。只有创建企业和谐文化,才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其次,顾客和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就要构建与顾客、市场的和谐关系。最后,企业对外要实现与其他组织、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和”文化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和谐关系。一是在企业内部,要构建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包含个体身心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和谐;二是在企业外部,要构建企业与顾客、其他组织,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小我”、“大我”的和谐统一,追求社会“大同”、“天人合一”。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历经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潮,发展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提出,中国文化传承的思辨传统,以及深邃的文化理念和人本哲理,对于企业倡导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价值启示。企业文化的和谐构建必须以人为本,把企业一切活动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并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天生万物,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治国当以富民为本,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全面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实行的关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现代市场价值融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之中,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此,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值得企业反思。

(二)和谐共赢,天人合一

“和”者,和衷共济也;“谐”者,相合调顺也。经商之道,和气生财,关键是“和为贵”。“以和为贵”,合作双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双赢”。“双赢”模式就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企业应成为全体员工目标相同、利益一致、荣辱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命运共同体,并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儒家特别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大“和”思想。《庄子•达生》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地、人,三才统一,一脉相承,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组织、社会、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不断增进自身的主体意识的修养和能力,努力去达成自己所预期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理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大地那样,用宽厚的德行、博大的胸襟把万物负载与包容起来。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家文化。而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成员的楷模,他们的思想道德、经营理念构成企业发展的灵魂。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家应把个人、家、国、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社会价值。企业家应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四)重才尚贤,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就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修己安人”,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修己”,并通过言传身教,达到管理“安人”的目的。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作为企业领导人,尤其应“正人必先正己”,应当在才学、能力、品德、责任等各个方面率先垂范。

(五)以义统利,诚信为本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说,“先义后利”。儒家倡导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企业应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诚”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信义不欺,一诺千金”。“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规范。

(六)外圆内方,中庸之道

“外圆内方”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圆”,代表着曲线和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企业成员相互尊重,和若春风,彼此信任,企业内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方”,是人格的独立,情操的慎守,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追求和实现。儒家伦理也强调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劳资合作,和谐共融。

(七)刚柔并济,以德服人

中华文化提倡“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为人豁达,处世随和,怀柔天下。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治世之道。中国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严密的法规制度,孟子也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然,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德服人,注重人本教化。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现代企业管理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应重思想引导、文化激励。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德性应当是相辅相成、并重互补的关系。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刚柔并济”是大智慧,也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才能创造出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能否持续生存与发展,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构建有强大凝聚力的和谐、共进、融洽的内外部关系,建立能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易于与环境相融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义堂.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长春大学学报,2006(1)

2.孙玉霞,张雅丽.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社会科学,2005(6)

3.王玉莲.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8(9)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人们对历史、本土以及自然的回归欲望增强。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改造,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空间两者进行合璧,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高效的途径。

一、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现代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期。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被不断地抛弃,而接收的新理念则大都来自西方思想理念上发展而来,形成一种“嫁接”式文化发展。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理念得到重新的发掘。

中国正在走向复兴,中国的设计应该走向何方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在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变得沧桑和破碎,却依然保持着本色。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不断延续和创新。迄今为止,整个世界都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持续性不应该被低估,中国在坚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中西文化融合,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只是一个传承的意涵,而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不断追寻,才能在现代设计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实力。

在现代设计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实际上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设计需要现代设计师正确认识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间的关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本质体现。置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设计者们不断变化、创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并以此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跨越地域界限,引领与促进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的设计潮流风尚。

2、传统文化在民族建筑文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民族建筑文化应用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比如传统村落的三面环山,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朱雀、青龙等的布局,这些传统的布局设计理念未必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确是某些特殊精神的象征。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通过对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气韵的突出,保证各种艺术作品的追求,这就需要进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构思的优化,进行建筑客观功能及其人审美观念的优化,进行建筑形式的表达。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3、“风水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4、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因素的传承往往体现在一个“思想符号”或者“事物符号”的传承上。于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是一个系统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是传统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

二、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模块及其创新模块的协调

1、为了满足当代住宅设计的需要,进行优秀传统建设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现代住宅建设理论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进行传统民宅伦理功能的应用,进行创作实践模块的有效开展,进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的应用,保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代住宅设计模块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突出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可持续传承文化主题的应用,进行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突出,保证新型的建筑研究课题的应用,保证人类文化建筑主题的突出,保证现代科技的积极突出,保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化,从而符合当代住宅建设的需要,进行传统建筑文化局限性的突破通过对上述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古代民居建筑布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的,其传统意义上的礼仪,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不合理家族伦理观念的剔除,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性化的建筑,进行以人为本的,合理住宅建筑格局的应用,更好的进行建筑功能区的划分。

2、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建筑文化,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文化经验的继承,这些都是宝贵的建筑设计遗产经验。这就需要进行建筑材料及其当代建筑工艺的应用,符合当代人们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先进的建筑风格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结束语

人们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0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了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我局成立了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唐伏云、吕成树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馆(站)、股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行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6月初,我局召开了全县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对行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同时,多次召开局务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使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我们通过局网站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发动,全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文化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关系的必然要求;是重塑文化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我局干部职工在学习讨论中所说的,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自己对文化行业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由不太理解到理解,由“要我评”转化为“我要评”。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了解政风行风评议、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人人重视政风行风评议、人人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三)开门纳“谏”,找准“症结”

为切实找准文化系统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提,自己找”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电话、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分别召开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营业主服务对象等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就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文化法规情况;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的情况;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的情况;围绕“六型”机关建设,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意见征询。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发出问卷调查表154份,分别对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评议,回收问卷调查表145份,满意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查,共收集整理出五个方面共15条意见与建议。

二、存在的不足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了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我局成立了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馆(站)、股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行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6月初,我局召开了全县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对行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同时,多次召开局务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使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我们通过局网站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发动,全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文化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关系的必然要求;是重塑文化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我局干部职工在学习讨论中所说的,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自己对文化行业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由不太理解到理解,由“要我评”转化为“我要评”。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了解政风行风评议、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人人重视政风行风评议、人人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三)开门纳“谏”,找准“症结”

为切实找准文化系统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提,自己找”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电话、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分别召开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营业主服务对象等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就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文化法规情况;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的情况;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的情况;围绕“六型”机关建设,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意见征询。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发出问卷调查表154份,分别对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评议,回收问卷调查表145份,满意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查,共收集整理出五个方面共15条意见与建议。

二、存在的不足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2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了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我局成立了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唐伏云、吕成树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馆(站)、股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行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6月初,我局召开了全县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对行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同时,多次召开局务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使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我们通过局网站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发动,全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文化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关系的必然要求;是重塑文化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我局干部职工在学习讨论中所说的,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自己对文化行业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由不太理解到理解,由“要我评”转化为“我要评”。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了解政风行风评议、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人人重视政风行风评议、人人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三)开门纳“谏”,找准“症结”

为切实找准文化系统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提,自己找”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电话、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分别召开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营业主服务对象等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就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文化法规情况;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的情况;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的情况;围绕“六型”机关建设,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意见征询。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发出问卷调查表154份,分别对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评议,回收问卷调查表145份,满意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查,共收集整理出五个方面共15条意见与建议。

二、存在的不足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三、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部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其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积累经验。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附件1: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和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第四条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第五条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定工作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第六条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评审标准如下:(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第七条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二)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四)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第八条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主体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第九条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第十条申报者须提交以下资料:(一)申请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三)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四)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第十一条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第十二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第十三条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第十四条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第十五条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第十六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第十七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十八条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十九条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年度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第二十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第二十一条本《暂行办法》由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本《暂行办法》自之日起施行。附件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能(一)拟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二)协调处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三)审核“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名单,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其他工作,重大问题向国务院请示、报告。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部际联席会议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组成。文化部为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文化部部长任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文化部副部长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兼秘书长。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各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开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负责日常工作。三、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要求(一)部际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例会。根据需要或按照领导同志指示,可临时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审议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上报国务院。(二)部标联席会议议讨达成的意见要形成会议纪要,印发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会议所决定的事项,按照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负责,具体落实。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它通常又是指由社会群体集体创作,或者在群体中反映其传统特征的个人创作(被群体认可),由该群体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体现该群体的文化特征、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生存环境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者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P1)在联合国的其他法律文本中,称这些遗产为oral,non—material,intangi-ble,分别对应的中文为“口头/口述的”,“非物质的”和“无形的”。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A条关于“民间创作的定义”,也作出了与上述基本相同的定义规定[2]。“民间文学艺术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多地表现出多元化和独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以最传统的方式在其来源群体内部世代相传,从而逐渐成为它来源的那个群体的象征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就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几千年以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及思维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而且对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重视和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1989年10月17日~11月16日于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5届会议指出:考虑到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团体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注意到它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一个民族历史中的作用及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强调民间创作作为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承认民间创作之传统形式的极端不稳定性,特别是口头传说之诸方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这些方面有可能消失的危险;强调必须承认民间创作在各国所起的作用及其面对多种因素的危险,认为各国政府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方面必须起决定性的作用;应当尽快行动起来,特制定一份给各会员国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大会建议各会员国根据各国的宪法规定,通过所需要的立法措施或者其他步骤,执行该《建议案》有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创作)的各项规定,以便在其领土上实施该项建议所规定的原则和措施。

    大会要求各会员国将该项建议通知负责保护民间创作事务的当局、部门或者机构,并且提请负责民间创作的各组织或者机构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建议各会员国鼓励与负责保护民间创作的各有关组织进行深入接触。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按照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实施该《建议案》情况的报告。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无形的智力劳动成果,它在本质上和整体上具有许多与知识产权共有的特征。因此,凡属能够被界定或者被确定为“作品”的表达方式的民间文学艺术,还当受到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早在1967年的斯德哥尔摩外交会议上,官员们(含专家)曾就修改《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有关条款,专门讨论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曾联合召开了题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政府专家委员会”的会议,最后通过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法条》;在WTO组织2001年11月的多哈会议“部长声明”第18~19条中,也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作为随后一轮谈判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先后通过国内立法或者区域性国际条约的形式确立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譬如,1977年签订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的班吉协定》,就是一个区域性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条约;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安第斯组织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也将“传统知识”纳入成员国的国内法保护。目前,世界上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有50来个,还有一些国家是以判例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艺术给予确认和保护。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鉴别及保存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鉴别”条款中指出:“民间创作作为文化表现形式应当受到表现其特性的群体(家庭、职业、国家、地区、宗教、人种等)保护,并为群体而保护。”[3](P2)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在国家、地区、国际范围内,就民间创作的鉴别问题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编制国家从事民间文学创作的机构目录,以便将其纳入地区和世界此类机构一览表;(2)鉴于必须协调各机构使用的分类体系,建立鉴别和登记(收集、编索、记载)体系或者以指南、目录等形式发展现有体系;(3)鼓励建立民间文学创作标准化分类法:(a)编制民间文学创作分类总表,以指导全世界在这方面的工作;(b)编制民间文学创作细目汇编;(c)对民间文学创作进行地区分类,特别是通过实地试办项目进行。关于“民间创作的保存”问题,《建议案》认为,“保存”涉及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传统的资料;保存的“目的”是使传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有助于他们了解民间传说演变过程的资料。如果说,生动的民间文学创作由于它不断发展的特点而不能始终受到直接保护,那么,固定的民间文学创作或者研究则应当受到有效地保护。

    这种保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1)建立国家档案机构,使搜集到的民间创作资料可以较好地以稳妥的方式加以贮存,供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人)使用;(2)建立一个国家档案中心机构,以提供某些特别服务(如编制总索引,传播关于民间创作资料的情报,以及适用于包括“保护”在内的民间创作活动标准的情报);(3)建立博物馆或者在现有博物馆中增设“民间创作展室”,展出传统的民间文化;(4)优先考虑种种表现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它们是这些文化的现在或过去的见证(如遗址、生活方式、物质或非物质知识);(5)协调种种搜集和存档的方式;(6)对收集人员、档案人员、资料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人员,进行从事保存民间创作实物和资料的培训;(7)为制作所有民间创作资料的档案和工作副本以及供各地区研究机构使用副本提供便利,确保有关的文化团体能够接触到所收集的资料。[4](P2~3)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播及保护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传播”中指出,应当使公民了解作为文化特性基本因素的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民间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民间文学创作的必要性。为了使民间文学创作的作品及艺术得到弘扬,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它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避免遭到不应有的歪曲,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鼓励组织民间创作方面的地区性、全国性或者国际性活动,如庆祝会、联欢会、电影放映、展览会、研究班、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专门会议等,支持传播和出版这些活动的材料、文件和其他研究成果;

    (2)通过提供补助金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传播机构设立的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通过确保对传播机构搜集的民间创作方面的材料进行适当归档和传播,鼓励这些单位在其节目中更多的使用民间创作资料;

    (3)鼓励各地区、各市政当局、各协会和从事民间创作的其他团体设立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负责促进和协调本地区民间创作活动;

    (4)资助现有教育材料(如根据实地搜集到的资料摄制的录像片)制作机构,鼓励在学校或者民间创作博物馆中,以及在国家和国际民间创作展览会和联欢会上使用这些材料;

    (5)通过资料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机构,以及在民间创作方面的专门简报和期刊上,为公众提供民间创作的有关资料;

    (6)根据双边协定,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为从事民间创作的人士、团体和机构之间的会晤与交流提供方便;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5篇

为推动我市交通系统2008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特制定本宣传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交通系统2008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努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廉洁型、效能型交通行业为目标,以“优化政风行风、推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交通”为主题,大力宣传各级交通部门认真征求意见,开展自查自纠,落实整改意见,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宣传各级交通部门创新形式,边评边改,务求实效的新经验、新做法;大力宣传各级交通部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群众、企业、基层办实事办好事的新典型,新成效;大力宣传各级交通部门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抓好重大项目、服务重大项目,不断提高本单位(部门)科学发展水平的新机制、新成果,为开展好今年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宗旨

以推动评议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在全社会树立交通系统良好形象为宗旨,紧密结合政风行风评议各阶段的工作,组合报刊杂志、网站、简报以及社会主流媒体等多种传播工具与媒介载体,对交通系统2008年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宣传,突出对外宣传这个重点,积极营造社会氛围,为全省交通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

三、工作目标

在评议期间,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和载体,把握宣传上的主动性,以创新的思路、饱满的热情、务实的精神,认真做好评议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对交通行业继续集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2、通过宣传,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交通工作的了解,在全行业内外大力营造关心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的良好氛围,树立交通行业的良好形象;

3、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交通部门继续集中开展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4、通过宣传,进一步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评议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评议工作任务;

5、通过宣传,进一步鼓励群众、引导群众、支持群众积极参与民主评议工作,建立参评单位与群众沟通互动的平台,切实推动政风行风建设。

四、工作内容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灵活多样、跟踪报道这次民主评议工作的进展情况。围绕动员部署;自查自纠、督促整改;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交叉检查评估;集中统分和公布结果、总结表彰六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宣传活动,确保工作信息及时交流,工作成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及时推广。

1、广泛宣传继续集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评议评价工作的自觉性;

2、广泛宣传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各项工作措施和工作动态、进展,宣传全市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总结、推广全市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

3、积极协调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政风行风评议宣传并开展系列活动,努力在省市内和行业主流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宣传报道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交通的良好整体形象。

五、工作安排

1、拟定全市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宣传标语口号;

2、召开专题宣传会议,研究部署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宣传报道工作;

3、编印工作简报,及时向行业内外报道交通评议工作的进展、动态、亮点;刊登、全市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措施和有关动态;

4、开辟政风行风评议专栏,市交通局在**政务信息网(交通局)主页开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专栏。即时评议工作动态与工作安排,公布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投诉电话、投诉电子信箱。各部门各单位设立相应的工作专栏,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宣传报道的时效性,加强评议工作的指导;

5、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印制有关宣传资料或宣传手册,向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广泛发放,要围绕本单位评议工作,组织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型宣传活动,大力营造理解交通、关心交通、支持交通的良好氛围;

6、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开设专栏、接听群众热线等,重点宣传本部门、本单位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经验做法,树立交通部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7、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契机,深入挖掘、选树和宣传一批在评议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弘扬主旋律,塑造交通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风采;

8、市局将适时组织局属有关单位和部门到“**交通广播”接听“政风行风热线”活动,重点宣传交通部门优化政风行风、推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交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

9、评议期间,市局将以优化投资环境,关注民生为重点,通过在市内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各级交通部门积极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组织开展系列有声

势、有特色、有影响的主题宣传活动;

10、评议期间,市局将围绕政风行风建设开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带来的变化,继续开展“政风行风大家谈”活动,突出各参评单位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谈政风行风建设;

11、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展其他形式多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

宣传报道组组长:王小杏

宣传报道组成员:周春根

七、宣传口号

1.优化政风行风推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交通

2.抓好重大项目推动交通科学发展

3.优化交通政风行风实现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行业形象

5.关注民生服务群众树立交通行业良好形象

6.加强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执法水平

7.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8.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9.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10.政风行风新气象优质服务新形象交通崛起新贡献

11.创一流政风行风树交通文明新风

12.优政风行风树机关形象做人民公仆

13.树文明诚信品牌建和谐平安交通

14.展示交通政务新风气营造交通行业新形象

15.创建一流政风行风构筑和谐平安交通

16.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良好交通形象

17.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兴交通

18.优化政风行风建设和谐交通

19.诚信服务执政为民创造廉洁高效的政风行风

20.唱响交通发展主旋律谱写全民创业新篇章

21.争创一流政风行风争做富民兴赣先锋

22.文明诚信共建和谐实现江西交通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