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感悟起着内化机制的作用。感悟导行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要主观的认识具体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感受到真正到道德真正的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活动化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信念。感悟导行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这种策略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对道德情境充分体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教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最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比如,当老师要讲“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一单元的中心,并且要学生回忆自己为家人做过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能够提高的道德素养。

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优良品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最基本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活动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最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合作探究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的相关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及探究的过程。在组织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活动或者群体活动来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尊老爱幼”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参加社会各种服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关系他人的优良品质,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3、注重创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发展是灵魂。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是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选择。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发展的问题。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结束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感悟起着内化机制的作用。感悟导行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要主观的认识具体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感受到真正到道德真正的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活动化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信念。感悟导行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这种策略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对道德情境充分体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教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最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比如,当老师要讲“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一单元的中心,并且要学生回忆自己为家人做过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能够提高的道德素养。

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优良品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最基本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活动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最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合作探究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的相关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及探究的过程。在组织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活动或者群体活动来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尊老爱幼”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参加社会各种服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关系他人的优良品质,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3、注重创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发展是灵魂。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是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选择。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发展的问题。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结束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品行;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60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素养的较量。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浅谈几点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培B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初中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016年9月13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确定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并非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其中,“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道德培养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能帮助初中生在青春期“化茧成蝶”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1~15岁之间的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其在思想和行为意识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对初中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

3.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明智之举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拾金不昧、热爱祖国、刚正不阿、孝顺父母等,这些良好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块块无瑕的美玉。教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良好道德品行,就相当于让学生寻找美玉,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美玉”之后,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实践策略

1.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的无聊和乏味,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算再努力地讲,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名为“良好品行,从小培养”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会演的内容可以是关于爱国思想、环保意识或勤劳节约等,演出的方式可以是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如此,既可以让参加会演的学生亲身体验到良好品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又能给台下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以人生的启迪,实为一举两得之佳策。教师在政治课上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2.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找出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道德思想的培养和启发。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懂得在这一黄金时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意识的灌输,让其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维护正常秩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八课《学会拒绝》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述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的诱惑,比如说朋友给你递来的香烟、网友约你见面或者朋友向你推荐等,这些不良的诱惑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危害。要想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就需要引导他们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教给他们拒绝的方法,包括避开诱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专时专用、联想后果、主动请人帮助、婉言谢绝等方法。除此之外,如果有些不良诱惑触及法律底线,那么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拥有一颗正义之心,勇于和罪恶做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教学目标。

3.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择取初中生当下最关心的主题,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获得对社会生活的领悟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他们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分离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和感悟社会,如此,能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供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再如,组织学生自愿献血,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病患,这在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

概言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唯有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进而为社会、国家输送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智慧. 邯郸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欧光南. 论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导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用人才的要求。小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占据着基础导向作用,必须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耳濡目染,逐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完善人格修养、热爱祖国,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优良品质,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么这个人不仅仅是人品高尚而心安理得,还能造福人类。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与道德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文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以德为先,坚持以德报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思想,从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习孔子的古文时,能看出孔子注重教育,重视道德的培养。学生学习时不仅要学到知识和良好的品质,并且要传播出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德育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养成懂礼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只是一味进行知识学习而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领悟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争当优秀、高尚的小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我国小学以德育作为学校的教育根本,传授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学校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功利性教育思想,对现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同时构建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宽松、融洽的教育方式,同时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达到明显效果。重视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多元化教学,把德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完善小学数学中德育的教学方法

将小学数学教育中智力与道德训练分离,采用小学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用德育的方法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针对教育体制的发展,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知识教育中,使其相辅相成,孤立存在的形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共进退,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学生一言一行是通过模仿形成的,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所以身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进行学生德育的关键。教师的表率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精神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授课中,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点,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授课能力将决定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其德育是否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有成效都是根据教师本身素质决定的。因此,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贯彻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小学应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使其多学习传统文化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多储备一些教育人才。学校也可以多举办学校之间的交流会,与外校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彼此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德育中发挥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数学能力。

小学教育中德育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根本,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9).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德育教育 教育策略

高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所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公共政治课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

人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化经验的积累和文化心理的培养,确立价值观念。然而,我国高职学生是在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体制下相对在各个方面较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普遍具有如下特征: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是非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较强,承受能力弱;注重实惠,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理问题较多,等等。

根据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其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大学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德育的核心作用在于促使人逐渐习惯社会角色和规范,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德育可以满足高职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而且能促进高职生的智能发展。除此之外,德育还可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心境、情绪直接相关,而高职生的心境、情绪又与其所思、所得、所失有着密切联系。为此,德育能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为了适应高职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高职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合理事实、合理分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分辨善恶的能力。

还要遵循教育和管理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采用激励和奖励方式。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整体化、系统化教育优势,努力发掘、形成和优化系统的活动载体,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思想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立体化地落实到各个层面,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高职生德育教育策略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策略,教育者要选择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尽可能避免为使用新颖方法而选择方法,那样很可能因自身条件不足而为方法所累。就高职生而言,要考虑受教学生及其群体道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实际,兴趣、个性、特长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生德育策略要用简单的方法取得较大的正面成效,避免产生不良作用,将负效应控制在最低程度。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语言说理法。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高职生阐述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等原理、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品德认识。通过德育课程、时事政策报告、政治法纪课题讲座提高他们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感染熏陶法。通过事实、典型人物和情境等对学生进行说理、引导、熏陶和感化,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规范的经验,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的品德情感的方法。高职生的心理较敏感,要对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特点是要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践锻炼法。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训练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如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食堂规范、图书馆规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培养优良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培养他们知行结合、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要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实施教育。

总而言之,高职生德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使高职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遵沂.让哲学走进人们心中[N].人民日报,2005-11-2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行为习惯 对策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

(2)不良饮食习惯;

(3)动手能力差。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尊重父母;

(2)生活自理能力差;

(3)学习不自主,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一)学校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1.学校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认清形势,统一认识。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3.学校应及时有效的与家长沟通。4.教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参与者。

(二)家庭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父母要重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交流。

2.父母应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教育好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评价体系

初中思想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合理地把握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1.“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受到应有的教育,老师在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的宗旨不能动摇。

2.在初中教学中从教育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合格而完善的人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二、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辩证的思想观点方法、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缜密的思维过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社会活动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声画同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大家一起看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的片断。体会主人翁石娃在逆境中刻苦求学,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爸爸去上学”的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挫折面前,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重返战斗行列的故事;张海迪的坎坷而成功的人生道路等。通过讲名人的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利用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竞争的气氛。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助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的典型材料,开展具体化的演讲、讨论、表演小品、歌唱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完成。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方法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后 引导 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对本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材的知识和信息载体,了解知识和通过情境等载体“体验”了知识的教育功能。但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转变并形成一种自觉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关键要靠课后对其行为、习惯进行督促引导。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还不够深刻,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发展得不够稳定,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较差。他们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强。根据研究,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据测算是21天。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所以,课后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引导,规范其行为显得很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诊断

某个知识点(如意志)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后,通过《自测题》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此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诊断。通过诊断,主要找出存在的问题。

二、拟定出培养行为习惯的措施

根据诊断的结果,采取“学生—小组—教师”,三环节拟定出针对具体学生的《XXX良好XX行为培养方案》,以待实施。

三、课后督促引导措施

1.自我约束培养。根据《XXX良好XX行为培养方案》,学生自己有目的进行培养。

2.小组督促培养。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就学生行为表现进行小组帮扶,对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及良好行为的培养。

3.家庭辅助培养。学生平时行为的引导及培养,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时组织家长会,让家长全程参加活动。

4.操行考核培养。将学生日常行为培养情况,纳入操行评定。通自评、月评,将此项评定计入学生期末操行评定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1篇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实践创新

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发,通过向学生灌输系统和理论来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但是却忽略了使学生能够独立的体会与思考德育教育的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采取激励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内涵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概念

德育工作采用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只有当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主动的接受,并且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双方能够进一步获得情感上的良好体验,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激励策略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激励策略具备很多方面的优点,因为激励策略是人们通过非常容易接受的暗示性的或者具有无意识的心理动机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归属,进一步保证了教育效果能够充分的被小学生所接受。

(三)激励策略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激励策略的课程没有非常明显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激励策略方法灵活多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影响,并且还能够同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激励策略的必要性

由于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来带较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受到外界条件的吸引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保证小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保证自身能够顺利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直接影响,而且他们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吸引外界的目光,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小学生对于所接受到的信息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从而无法真正的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学生出现非常激进的思维。

三、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功能

(一)通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升A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久居宜兰之室不闻其香”,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善人的品格,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体验,不断的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策略能够保证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校园内部环境呈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正能量。

(二)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努力拼搏

通过良好的德育工作激励策略能够不断的激励学生产生奋发拼搏的斗志,具体的方式在于建设校内文化展览、例如名人雕塑、纪念碑、文化展览等活动版块,从而不断的展现出丰富的校园精神生活,并且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进一步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加以指导,不断的鼓励,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继承并且不断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拼搏精神。

四、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于激励策略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工作,所以在各个学科之间也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就要求各学科在完成正常的教育工作之外,还应该间接的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德育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包含直接的德育教育,也包含间接的德育教育。通过对于各个学科之间进行的道德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通过增强教师的的与思想,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够说话。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学校的各个物体与环境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学校整体的校园风貌和精神文化。通过这些每天都能够与学生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开展校训、校歌、校服、校牌等方面的管理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极、进步、健康的发展。

(三)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

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是不明显的,也不是能够通过报告总结出来的。可以说德育教育的结果只能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断的提升。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感情兴趣等方面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将教师当做榜样,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威信为在学生群体中能够树立无形的榜样。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于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实践创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创新思路。包括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重视开展各项促进德育教育的有益活动、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进一步认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德育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我国小学德育工作教育工作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初中思想品德,历来都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但仍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主的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因此,正视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根源,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改革思想品德教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较低,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位置,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我国现状看,某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某些思想品德教师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并且把一些不良言行在课堂上或者现实生活中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难以信服其所传授的知识及理念。初中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人对事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判断能力,一旦有人做了错误引导,特别是教师作了不良示范,就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产生重大影响。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滞后。

当前我国初中课堂仍然处在教师硬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早在几年前的新课改要求里,便已提出既要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仍实行填鸭式教育,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人兴趣。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地讲解各种知识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大大降低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不仅禁锢学生的思想,而且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内容空洞,脱离实际。

由于升学目标的客观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多是围绕中考考点展开,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点、考点等理论知识的讲述,很少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也很少关注学生个人生活能否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自身情感难以迁移到所学内容上。这就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缺失、分数高素质低、知行不一等局面,有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预想成效,不利于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初中品德教学改进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生离开父母在外求学求知,教师对他们而言,是朋友,是长辈,更是他们学习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极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培养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务必从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语言表述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严谨和规范。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努力提高思想素质,时刻谨记为人师表,课堂内外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改进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将会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策略里,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往往只是听众,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难以展开,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行民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分组讨论热点话题、课前小发言等)进行师生互动,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表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学会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关注时事热点,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同时把这些事例引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中,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和解说,并结合课堂讨论或提问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走向进行适当引导,不能让课堂失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知识点的学习和领悟,这样不仅可以给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仍有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付良.谈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学术谈论,2012(9).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果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素质教育的推行,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关键,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为载体,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的分支学科一样,也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和责任。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由简单的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英语素质培养的要求。标致着大学英语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这一巨大的进步。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大学英语素质由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构成。

1.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学习一门外语,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将不可避免地要结识该语言内部的系统结构――语言规则,以及系统网络内各分支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学习并掌握构成该语言的各项基本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而作为交际符号系统,语言更是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首要价值是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即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能够灵活地运用英语,正确地、得体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应是具备良好的外语素质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便是最不注重语言形式教学的交际法外语教学,在引导学生实现外语的交际功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授着外语的基本构成和规则。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英语能力相互剥离开,而是在应用能力训练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在英语交际中形成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即: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by communicating。

2.英语学习策略。在众多的学习策略定义中,Wenden(1987)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归纳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或调控第二语言的学习而采取的语言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策略使用情况的认识,即:策略意识;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本身的认识,比如:在语言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语言学习的难点等。学习策略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张殿玉,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学习策略是可心迁移的,因此在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学科学习策略的迁移作用。

3.跨文化意识。除了英语基础知识之外,英语文化背景也英语知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束定芳、庄智象,2001)。因此,仅仅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规则,可以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宽广的文化背景和敏锐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该英语的实质,理解它的内涵,并娴熟地使用它。因此,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一定要导入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思想品德素养。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004年中央下发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教育不因脱离于学科教育,而应带入其中。因此,思想道德素质也应是大学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不少英语学习材料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正确的影响和提高。

二、大学英语素质实施的实践环节要求

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⑴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具有英语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即:培养拥有英语语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⑵明确教学内容:以英语的应用技能培训为主体,帮助学生在英语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背景文化,提高学习策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⑶确立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意识。⑷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环境。⑸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培训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2.对学生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开展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传统的“听讲、勤奋好学”,而是“会学”,“学会”。“会学”即学生应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摆脱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自主学习能力;有利用网络等教育技术收集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学会”指的是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英语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正确使用英语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品质。

3.对教学/学习环境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环境的要求不再只是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而是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等教育技术,创设如:“多媒体教室、数字网络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英语学习资料数据库等”网络教学/学习环境,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卡拉OK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语角、英语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丰富的第二课堂学习环境下,实现环境育人,实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4.对教学/学习资源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传统的教材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情景,开发各种媒介、各种形式的,融合了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应用技能、学习策略、文化背景知识、德育内容的教学/学习资源。而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再是传统的单纯以英语知识为主的课本,而是融入了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导入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有学习策略培训的,并开发相对应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的综合的、新型教材。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注重大学英语素质培养的综合性教学/学习资源的开发。

5.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教学管理应改变以考试成绩、过级率来考核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传统思想,转为以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考核的大学英语综合素质评估进行教学质量的判断;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论,建立大学英语素质教学课程体系,除传统的“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英语听说”之外,还应积极开设“英美原版时文选读”、“英语实用应用文写作”、“英语演讲”、“英美电影赏析”、及“中国传统道德经典选读”等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自我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以培养学生大学英语综合素质。

三、小结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即: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创设自主学习平台;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利用以大学综合英语为主,大学英语素质选修课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形成以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构成的大学英语综合素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师生、教学/学习环境、教学/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总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Pegramon Press, 1981.

[2]Wenden A, 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

r: Insights and Prescriptions from L2 Learners [A], Wenden A. & Rubin J.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C],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外语界》,2001.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