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多方主体;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11-02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界以及众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结构改革没有到位,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其规模的过快增长,甚至导致教育与经济发展失衡[1]。在影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力量中,各相关主体实行自动调节并做到资源最优配置以完全适应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是在一定经济背景、政策支持下,体现为政府、市场、高校及家庭(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博弈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体系、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导向方面的博弈,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主体博弈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主体博弈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如何为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而进行调整。

一、博弈主体及环境特征

高等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功能及特点各自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适应与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促进和适应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提高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继而促进和引领经济增长。这其中本身体现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加上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非对称性,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所对应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很难做到精准匹配。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过度与不足。

形成博弈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有独立作出决策的自,并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和目标;2)各方的利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其中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的行为和目标实现[2]。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的规模和比例依然由政府按计划制定,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正逐渐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其决策明显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并具备形成博弈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决策时,会结合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和市场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需求,并以实现总体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供应的增加,作为高等教育各层次教育的接受者和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家庭(学生)对高等教育各层次入学选择的自主性提高,其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的行为和目标实现。各用人单位的集合形成人力资本需求方,简称为市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显然其行为特征符合形成博弈主体的前提条件。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认为,关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多方主体由政府、高校、市场和家庭(学生)构成。

二、各方主体的动态博弈

1.政府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政府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比例能够适应和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结构的需要,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持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并使各类资源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中达到最优配置。在短期内,政府相关部门根据以往招生计划、录取和报到情况,结合各地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反馈信息以及各产业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中长期,政府需要根据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与之匹配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预测相应人力资本结构而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规模及比例。

在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博弈中,政府属于主动方,其他主体属于被动方。政府通过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以及不同的招生计划来制约高校的行为。为了减少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成本,达到充分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制度与规定来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家庭(学生)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既定的计划之内决定自己能够以及愿意进入的层次接受相应层次的高等教育。政府的主导性过强,如果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则会造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过度与不足。

2.高校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高校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依托单位。高校的长期目标是为市场输出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科研服务以及传承文化等。但高校所关注的短期目标是如何把握好各自在整个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赢得最有利的发展空间,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2]。

高校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只能在政府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施依法自主办学。由于政府将目标与资源分配捆绑在一起,各高校不得不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与政府进行博弈,争相扩大各自的规模和办学层次升格,并竞相开办一些低成本专业,尽量少办甚至不办高成本投入的专业。在与家庭的博弈中,高校为了收取更多的学费收入而扩大办学规模,为了提升高校品牌而竞相争夺优质生源,为了提高学校的影响而都瞄准更高层次的定位。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为高校的投入较低,各高校在短期内均忽略了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因此,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出现各高校招生规模增加、办学趋同、盲目升格以及质量下降等现象,长期积累后逐步导致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矛盾。

3.市场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以用人单位所形成的市场的目标是期望从高校获取合格的人才,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理想的预期收益,与政府目的相同,即最终推动经济发展。但因用人单位出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可能会降低对各种层次人才的成本投入,因此,政府为了长期经济增长又必须出台相应政策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高校长期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供应超过需求,再加上家庭(学生)都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会提高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从而催生高等教育层次上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已变成合作博弈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3]。市场上需要大量实用性或应用型技术,而高校为了“争创一流”大多“重学轻术”,导致众多师生重理论、轻实践,与用人需求存在矛盾。市场不能获取其所期望的人才或技术,则直接对高等教育各层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从而再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结构等产生影响作用。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适应市场的角度,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是否适应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结构,虽然不能准确计量与预测,但从劳动力市场所释放的信号可以观察之。

4.家庭(学生)与各方主体的博弈

家庭(学生)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并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取相应的回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不同层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水平,并大多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再加上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较高层次的毕业生成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较低层次的毕业生大多被挤压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中[4],因此,家庭(学生)都想进入较高层次学校。在家庭(学生)与政府的博弈中,家庭(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只能在既定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进行选择。高校的主要精力致力于应对政府的定位要求,自学生进入高校以后而不太在意学生的诉求,导致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因而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3]。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上又缺乏对毕业生客观评价的评估体系,证书贬值,毕业生在“先就业再择业”思想的影响下频繁跳槽等因素,直接加剧了招聘难和就业难。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实际上是由多方主体博弈的结果。由于各方主体的目标不同,在博弈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各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了目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各种诸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升级、就业难与招聘难和结构失衡等现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规模和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又要考虑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源的能力,还要受到家庭对教育投入、产出收益等方面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滞后而不断聚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得到继续,不适应的部分必然会面临调整,并始终围绕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进行波动。但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为了适应与满足经济增长,各博弈主体的行为会更加趋于理性,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让家庭(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减少盲目性;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使科技进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服务于市场,最终适应和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宗晓华,冒荣. 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及其与经济体 系的调适[J]. 高等教育研究,2011(8):26-34.

[2]冯向东. 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5 (5):1-5.

[3]张玉松.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各方博弈及对策思考[J]. 理论 导刊,2009(11):89-90.

[4]马丽萍,岳昌君.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 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收稿日期:2012-12-01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

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随着社会上重智轻体,盲目追求升学率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作为学前家庭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学前家庭体育,目前还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应有重视。相对于家长对孩子在文化特长、艺术特长等方面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文化学习、其他特长培养中的点缀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绵阳城区四个公办幼儿园,三个民办幼儿园和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500名居民为研究和调查对象。调查于2008年9月-2008年12月进行。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38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

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类排列与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修正与完善,使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

3.文献资料研究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和查阅了有关文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开展的状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有所提高,加之目前家庭大多只生育一个子女,年轻父母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家长们不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数持肯定的态度。具体情况见表1。

2.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家庭体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这部分家长更加忽略家庭体育的重要性。当儿童的其他学习与之有冲突的时候,家长很可能会放弃体育活动的时间,这与关于儿童闲暇时间选择兴趣班情况调查研究相一致:体育活动通常会成为其他兴趣学习的点缀,这部分人占调查的26%。

(二)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主观因素

1.经济条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据调查,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年平均收入主要在20000-100000元之间,其中年收入在20000-5000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48%,50000-100000元的占27%,而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这一收入状况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满足家庭的其他文化消费,而体育活动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文化消费。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锻炼只出力不出钱的传统观念将逐渐被改变。

2.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内容。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里,主要的活动还是看电视、读书报、聊天、做家务、会朋友等(占被调查总数的61%,见表2)。说明家庭成员绝大部分闲暇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制约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是郊外爬山、游玩、聚餐、运动和在社区体育设施上进行体育锻炼等,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8%和7%。而选择出去看电影、逛街、到专业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也同样各占12%。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闲暇时间选择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或进行社会交往等。这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丰富家庭文娱生活,对培养子女广泛的生活情趣、活泼开朗性格及陶冶情操都有帮助。

3.家庭月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据调查,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有50%以上的家庭月体育消费不到100元,占被调查总数的1/2,有40%的家庭年体育消费在100-200元之间,有6.3%的消费在300元以上。这一消费现状,说明现阶段,就绵阳市城区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而言,月体育消费的这一水平并不算高,比起发达国家的平均月体育消费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家庭体育开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受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影响之深。

(三)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对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现状,本文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了解儿童体育爱好情况。

1.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观念、意识,也就指导了家庭生活的内容、方式等。调查表明,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家长的最高文化程度大多是“大学本科”,占到调查总数的39%。以“高中”为线,以下的占总数的23%,以上的占77%。说明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得人们对文凭越来越看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和文化需求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人们对家庭体育的关注与参与。

2.家长的职业状况。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公务员93人;企事业人员143人;经商和自由工作者102人;其他劳动者42人(见表3)。这一职业分布与所调查对象的限定(绵阳城区)有关,也反映了产业发展的一些态势,即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家长的职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闲暇时间、休闲娱乐及消费等生活方式。

三、结论

本调查研究认为,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均有认同感,但对幼儿家庭体育缺少了解;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动作为活动内容的主体。对于现代学前体育理论指出的,应开展游泳、远足活动、赤足活动、社区间运动会等均没有放在重要位置。说明绵阳市城区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还没有与现代学前教育接轨;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选择家庭体育活动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的条件基本得不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体育消费能力不大。目前主体现状上的特点――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家长知识化等也都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2、9月13日,参加全国妇联工作会议,市妇联权益部获全国妇联系统工作先进集体;李晓东获同志先进工作者称号。

3、9月12日,参加全国“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出生缺陷系列宣传活动”总结大会,市妇儿工委办获全国“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出生缺陷系列宣传活动”基层组织奖。

4、8月29日,在余姚召开宁波市养兔女能手研讨会,现场参观了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科农獭兔养殖场和宁波市级“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及农家乐示范点。

5、9月3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设立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9个,参加省妇联举办的《浙江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宣传月启动仪式。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在宁波分会场作重要讲话,伊敏芳主席主持会议。

6、做好《浙江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宣传工作。下发关于开展《实施办法》宣传月活动的通知;邀请杭州市委党校马晓秋老师来北仑、宁海讲课;参加省妇联举办的《实施办法》知识竞赛,共发放知识竞赛题2400份;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宁波日报》专版刊登《实施办法》解读;9月26日,组织妇女维权志愿者在中山广场举办《实施办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

7、9月7日—8日,宁波市女企业家协会一行近40人,到象山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市政协副主席李秀琍等协会顾问参加。

8、9月12日—13日,参加省妇联宣传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9、9月19—21日,伊敏芳主席等人参加在义乌召开的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宁波经验推向全国。奉化滕头村被认证为首批全国“巾帼示范村”。

10、9月20—22日,杨建军副主席参加在常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妇联主席联席会议并进行书面交流发言。

11、下发宁波市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单位,80%以上(40%/年)已婚育龄妇女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常见妇科疾病检查。

12、开展*年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今年以“亲子携手、强健体魄、保护环境、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六项活动。一是开展“爱的探索”—家庭教育网上互动活动;二是开展“家教格言进万家”活动;三是举办家庭教育网络讲座;四是开展家庭教育广场咨询活动;五是组织开展“关心人居环境呵护地球家园”亲子PPT制作竞赛;六是召开宁波市家庭教育工作会议暨家长学校现场经验交流会。

13、做好家长对我省未成年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意见和建议的征集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市文明办。

14、通报我市“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督查情况。

15、全面调查我市留守儿童俱乐部建设情况,做好杭州奥普公司支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俱乐部建设捐赠的10台电视机的分配工作。

16、文明家庭:推荐上报第六届省级文明家庭、省级学习型家庭及省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组织;完成上报市妇联生态市建设半年工作总结;奥运火炬手市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副会长陈海珍。

17、筹备母亲素养工程推进会;筹备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

18、组织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的同志就女性进村“两委会”工作赴嘉兴市学习考察。

19、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竞争上岗大会,进行面试、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并进行考察,撰写考察报告。

20、组织人事工作。调研下半年乡镇妇联主席的招考工作;向市委组织部专题汇报妇联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做好市妇联机关干部人事调整的相关工作;上报2003年以来市妇联干部提拔交流情况。继续开展工资套改和公务员登记工作。上报警示教育活动总结至市纪委。

21、修改完成《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立法草案第五稿及立法依据和相关说明。

22、组织县(市)区妇联和机关干部参加普法办举办的“百家网站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并将竞赛活动在宁波妇联网和家庭教育网上进行链接。

23、开展2006-*年度“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工作。

24、完成宁波市第二届“十佳创业女性”登报评选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地共推荐候选人30人;完成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创建指南(第二辑)初稿。

25、策划“全球通·知音”心理咨询热线三周年的宣传工作;9月16日组织热线心理咨询师赴北仑梅山乡咨询。

26、接待工作。接待省妇联主席厉月姿与省文物局副局长一行来甬就妇女儿童文物征集工作进行进一步商谈;济南市妇联来我市考察家政工作。

27、按功能整合的要求,拟定东部新城区宁波市妇女活动中心具体方案,共申报面积23000平方米,上报市规划局。

28、做好市儿童乐园申报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的申报推荐工作。向文明办推荐补报三所市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家长学校。

29、本月共35件,其中来访21件,来电11件,来信3件。

30、做好市妇联系统三大网站的编辑管理工作,本月宁波市妇联网编辑信息98条。

31、做好下属单位管理及老干部工作,9月26日,组织老干部到保国寺开展中秋赏桂花活动。

32、做好市妇联OA网维护、档案管理、财务预算、经费申请、车辆管理、文印室管理等日常工作。落实*年党刊党报征订工作。

十月工作计划

1、完成市发展研究中心07年重点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与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研究》;完成我市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情况调研报告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保障问题研讨会征文。

2、9月28日,召开全市母亲素养工程现场推进会。

3、召开全市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

4、举办维权干部培训班;组织政协妇联委员组委员开展培训。

5、表彰宁波市级和谐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组织,认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点。

6、开展知音心理咨询热线成立三周年纪念活动暨举办《压力管理之道》讲座。

7、召开妇女报刊宣传发行工作会议,开展征订工作。

8、筹备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会议暨示范家长学校现场经验交流会;筹备全市“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总结表彰会;筹备并参加浙江省妇女健身大赛。

9、继续做好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

10、总结推广北仑区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的成功经验。

11、对各县(市)区“巾帼示范村”、“巾帼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女人和孩子?

不,是给孩子买东西的女人!

据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幼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元。虽然早教机构、玩教具和幼儿媒体已经处于高竞争行业,但其产品品种繁多,同质化严重,形成纷乱复杂的市场迷局。尤其在幼儿教育产品领域,行业整体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市场权威性存在很大挑战,导致国外的教育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这种市场蕴含巨大潜力和竞争无序化的市场背景下,谁率先抢占品牌制高点、占据消费者心智中的教育权威的地位,谁就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看中了这个市场。这个以外语出版和研发为主的学术机构,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集外语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出版集团,旗下的儿童发展中心迅速捕捉市场机会,希望研发出一套足以统帅幼儿教育领域的产品。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全新的“综合性家庭早教产品”。

祖孙三代的市场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另据调研结果,家庭收入中25%用于幼儿消费支出,幼儿消费支出中又有21.4%用于幼儿教育支出。

幼儿教育的目标客户群是以幼儿为中心,包括父母和祖父母的客户群体。绝大多数城市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决定了幼儿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理念。

而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是:缺乏教育知识和系统化的教育指导。因此科学、权威的幼儿综合性家庭早教产品成为家长迫切的需要。

市场格局

目前,国内早期教育市场主要由以下四类产品构成。

幼儿教育机构:以幼儿园、亲子中心、兴趣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

玩教具:以启蒙益智玩具、教玩具、软件、教具教材为主要产品的早教产品;

媒体:以母婴杂志、书籍、网站为媒介的幼儿教育平台;

综合性早教产品:以亲子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综合、系统、全面的早教产品。

以我国幼儿教育机构为例,无论是国外还是本土,无论走高端路线还是走特色教育服务路线,开设的课程均大同小异。该类机构都采用加盟方式,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无法掌控。

幼儿教育市场购买行为

1 在购买家庭教育相关产品时,产品质量、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产品权威性及口碑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

2 幼儿家长购买幼儿家庭教育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出网络化、口碑传播的趋势。口碑,推荐和育儿网站/论坛是家长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园/亲子园老师推荐对家长很有影响力,

3 幼儿家庭教育产品购买的主渠道向网络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网站和幼儿用品专卖店是他们教育购物的首选,其次是商场、书店、电话订购等。

品牌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外研社专门成立了儿童发展中心,倾力打造一套专门为1~6岁孩子提供的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家庭早期教育产品;名为《布奇乐乐园》。

这类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1 内容: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购买决定因素基本完全一致,家长认为最重要的是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和产品质量,关注产品的权威性、专业性。

2 渠道:人们获取信息、实施购买的偏好在改变,幼儿教育产品购买的主渠道向网络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 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成为制胜关键。

4 客户:幼儿家长更倾向于可以提供幼儿教育指导、家长交流及产品体验的增值服务。

在内容层面,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打造了一支“豪华”研发团队:专业涉及心理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儿童英语教育、动漫、影视制作、图书出版等多个专业。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儿童早期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大领域。《布奇乐乐园》围绕此五大领域设置产品内容,适时加入外研社最为擅长的外语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依托专业的内容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通过立体工艺、三维动画片、辅助玩教具等多媒体形式的呈现,打破传统教育产品单一、单调的问题,广受产品使用者欢迎。

同时, 《布奇乐乐园》采用了有计划有体系的产品形式,每岁一版,每月一套,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季节特征和情绪情感发展的敏感期等来设计产品内容,全程跟踪儿童早期成长的所有阶段。

在渠道建设层面,外研社没有直接拓展合作,而是自己先进行了一年的试运营:包括电话销售、书店和商场等终端销售、社区组织活动及与幼儿园合作等多种业务模式。积累了相对充足的经验后,才开始全面的渠道拓展及建设工作。

在品牌塑造层面,运用丰富的推广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全力打造品牌的高端、专业和权威形象。

在客户维护层面,以及儿童发展中心建设了客户获取、维护和服务的运营模式和管理能力,包含建设专业的CRM管理系统和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营销模式

通常,家长购买家庭教育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有:1.亲友口碑推荐;2.幼儿园/亲子园老师推荐;3.育儿网站,论坛。4.报纸杂志,5.电视节目或广告,6.电台广播节目或广告;7.直邮广告,8.妇幼保健医院;9.电话营销,10.儿童游乐场。为更广泛、直接地获取家长信息,并持续影响和跟进服务,《布奇乐乐园》决定采取会员制的营销模式。

因为产品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采取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而会员制更为适合;同时,家庭早期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需要对客户提供长期的跟踪和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可以发现客户其他的早教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

为保证会员制模式的有效执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营销策略:以网络营销和落地活动为主要推广手段,通过网站联盟的CPL推广方式发放体验品,同时收集客户的联系信息,百人的呼叫坐席进行电话回访;每月平均80多场的市场活动,让更多用户有机会现场体验《布奇乐乐园》产品,长期盘踞全国20多个垂直母婴网站,通过线上互动活动、抢先体验,收获订单的同时让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传播;

2 产品订购和服务:客户以长期订购的方式来购买《布奇乐乐园》,为客户直接提供每个月送货上门的服务,满足定时定量的学习需求,并保持客户对产品使用的新鲜感和延续性,同时对会员不定期提供EDM、网络交流、专家讲座和电话回访等各种会员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产品的续订率;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消费 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基本上是3个家庭照顾一个学龄前儿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推动学龄前儿童消费的主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疲软的大环境下,刺激家庭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对象

为系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张家口市120名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对他们及家长与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95.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少量家庭进行了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从儿童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月平均支出、儿童平均月消费、儿童消费结构和消费意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测试完成后,利用Excel和spss11.5进行了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从性别和年龄区间两个维度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试儿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其中2岁以下儿童17.4%,2―3岁占19.1%,3―4岁占16.5%,4―5岁占21.7%,5―6.5岁占25.3%。从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来看,被试儿童在性别比例和年龄区间的分布上基本上是均匀的,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全方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消费状况,研究中从家长学历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及用于孩子的专项消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家长中85.2%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家庭收入大部分集中在5000―8000元,占67.8%,有68.7%的家庭月消费在3000―6000元之间,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二)学龄前儿童消费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消费重心随儿童成长而迁移

学龄前儿童消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2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月消费只有520元,5―6.5岁年龄段平均月消费增至1280元,而且逐渐出现了学龄前儿童自主消费的态势。3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消费主要集中在衣物、食品、图书、娱乐和玩具上;3岁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外,还增加了旅游和教育消费。绝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5岁以前的旅游,以游览自然景观为主,5岁以后开始注重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游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消费重心由原来的物质消费转向了服务性消费。

2、消费的误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方面显得有些溺爱。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4.3%的家长对孩子购买玩具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玩具堆积如山。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为儿童购买过多的玩具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玩具过多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玩具的选择上,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家长替孩子进行选择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很强的攀比、从众心理。家长具有儿童所无法比拟的社会阅历,应为儿童设计适当的成长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在兴趣班、玩具、衣物和幼儿园的选择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就真的适合孩子,这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3、现有消费市场的不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庭聘请了保姆或家庭辅导教师。但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保姆,都带有服务的局限性。家庭教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但是不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保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其服务领域大多仅局限于照顾儿童的生活。有些家庭,由于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孤独、乖戾和自私等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不无担忧,大多数家长表露了对既能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娱乐又能照顾孩子生活的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的渴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开展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基本都是买辅导材料在家自己进行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无处咨询,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开发效果不很满意。即使是有一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机构,但大多规模很小,缺少真正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儿童家长感到比较迷惘,希望能有专门机构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智能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消费市场,儿童玩具更新换代很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玩具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都有大量的闲置玩具,孩子不喜欢玩了,丢了又可惜,这让家长很是头痛。但目前二手玩具市场与玩具租赁业务开展的不是很普及,还无法消除儿童在玩具消费方面的矛盾。

现有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服务市场少之又少,而且很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学龄前儿童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表露了对儿童旅游市场的期待,各个旅游景点应综合考虑成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需求来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一)倡导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家庭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存在攀比、盲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引导家长端正认识,进一步理性对待学龄前教育消费问题引导家长们克服攀比、从众心理,使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家庭条件等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消费投资,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服务市场

相关部门应努合优化与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各种办学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保证学龄前教育发展的秩序与可持续性,积极推进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龄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家庭学龄前教育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一站式的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这样不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带来便捷,还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亟待培训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可以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进行人员选拔,建立一支既熟悉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进行适当指导,且能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幼儿智能开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改原来的散兵作战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幼儿家庭的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上门服务应该成为该服务的主要方式,跟踪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学龄前儿童家庭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大力开发和完善儿童旅游市场,是旅游行业的明智之举。家庭消费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儿童旅游其实就是全家的集体出游。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家长学校亟待健全,首先要帮助家长克服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盲从心理,还要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之道,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何时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为他们提供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咨询。

伴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版块中,服务消费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应该是投资者投资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渝琳.统计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解读[J].人文杂志,2004(1)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G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5-03

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avy Industry Zone

PAN Shu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rrangement task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s of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are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level,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sports institutions, whi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制高点,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引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本文从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调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取自大连市、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等4市,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91%。这些对象分别属于425个非体育家庭和303个体育家庭;所有对象中具大专以上文化者486人。把所选4个市分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连、沈阳)和相对不发达地区(朝阳、铁岭)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0计算机软件处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包括3类共计可回答70个问题。问卷的第一类为答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类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调控的评价,第三类为评价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

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各组别、各问题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0.00程序下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所属家庭(表1)

表1文化程度和家庭情况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25.59%,非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1%,所以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的思维观念和重视文化程度修养比例高。

2.2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态度(表2)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有61.9%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和非体育家庭有60.6%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不愿意比例稍低。

表2家庭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表3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 10岁以下孩子72.9%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1~15岁51.6%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体育训练;15~18岁51%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8岁以上69.4%家庭不愿意子女从事运动训练。x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家庭愿意和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

表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家长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的两个市(大连和沈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所占比例大连占63.6%、沈阳占62%,不发达地区的两个市(铁岭和朝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比例朝阳占60%,铁岭占60.8%。不发达和发达两地比较是发达地区占的比重大。说明人们还有旧的思想观念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从侧面给竞技体育界提出了对我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合理、竞技体育队伍风气不正。

3分析与讨论

3.1竞技体育对人力资源调控态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类家庭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远低于不愿意从事训练的比例,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首先是体育工作者普遍待遇低,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之外,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而且我国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过宽,成才率过低,家庭和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回报较少的竞技体育。其次是国家对教练员的投资少,缺乏规范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和方法,以致出现短期行为,用急功近利的“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教练员。昨日还是驰骋在运动场的运动员,今天却成了教练员。这些人执教的方法还是“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非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对他们教育和继续教育又长期无法保证,使不少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影响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迅速掌握。我国体校文化学习氛围差、学生素质低,也是另一个影响社会和个人投资竞技体育以及人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人们对体育不正确看法(特别是非体育家庭)。即搞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且成才率低还影响文化学习,一旦成不了才,便影响了一生,因而人们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

3.2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由表3看出,孩子在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中考和将来的高考,试图把竞技体育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不愿意者逐渐减少,不愿意的比例出现下降;但一旦发现孩子无法借用竞技体育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再次反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比例再度上升。研究发现,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可加分”、“中考体育必须及格”、“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等。这反映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为数仍然不少,问题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样既能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又是改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素质的重大举措。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素质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资源应该是不会枯竭的,但任重而道远。

3.3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沈阳、大连两市与相对不发达地区铁岭、朝阳两市家庭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可见,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多于愿意的家庭,不愿意的程度x2检验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原因有经济收入可满足子女读书的需要,也有传统思想的问题。至于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原因则可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家庭补偿多,家庭承担比较困难。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得到回报慢等原因,也是导致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的原因。

3.4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

《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水平也会越高,从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是:

第一要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第二要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第四要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是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作用,而要发挥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具体原因如下:

1)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专业队、依托市场发展的职业队、依附于各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实体,而不管是对于哪一类型的运动队,都必须遵照我国整体发展竞技体育的需要谋求发展,国家必然要对这些不同人力资源实施调控。

2)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政府的模式,政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必须为国家调控,并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3) 当前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实施了调控。

4)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国家和人民对竞技体育要求和期望却很高的情况下,政府控制竞技体育的职能不能削弱,只有当市场机制逐渐完备、社会逐步成熟之时,政府才有可能将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

5) 另外,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6)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赛事及谋求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考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均必须有赖于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调控。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确存在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体育资源调控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更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更不愿意投资于竞技体育。但是适当的政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助于储存和开发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竞技体育的经济回报率,对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存和开发具有调节作用,竞技体育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4.2建议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调控体系。从前面表中可知,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数的比例低,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若想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就要礼贤纳才,积极发现人才、广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要建立由决策系统、协调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政监督、组织协调的水平,要在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

2) 营造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及合理流动。要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体育人才的进修、升学、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积压、不浪费、不屈才、不抑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保险机制点。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投资运营机制,加强保险供给方的责任监督机制,强化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监管,注重竞技体育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普通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加强对体育干部、教师、教练员、科技人员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4).

[2] 李富荣.继续积极推进教练员培训工作深入发展[J].2000.2-4.

[3] 司虎克,蔡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9,19(4):37-40.

[4] 肖林鹏,赵云宏,赖其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2003,(5):13-14.

[5] 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6] 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7]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李佑发,魏高峡,陈谷.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 蔡文利.关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投稿日期:2005-10-14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婴幼儿早教 早教机构 教学分析

一、引言

早期教育指在婴幼儿0-6岁阶段,根据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有关情感、人格、语言、智力、艺术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过去社会,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家长及家庭承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与压力剧增,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期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专业的早教团队的需求催生了早教机构的诞生。早教机构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得到茁壮发展。

优质的早期教育的确能为孩子多元化的大脑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日益浮现出诸多问题。基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与早教市场混乱的矛盾现状,笔者将研究目光放在现行早教市场的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研究。

笔者以无锡市为例,前期的文献分析确立了早教机构与家长两个研究角度,并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两份问卷,分别抽取了无锡市红黄蓝亲子园、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培正逗点早教中心、创艺宝贝美术式思维早教中心等多家早教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前往格林希尔早教中心和金宝贝早教中心进行咨询。此次调查共发放家长版问卷146份,回收145份;机构版11份,回收6份。研究中期我们还与无锡红黄蓝亲子园合作,与教务主管进行深入访谈,并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此外,还在万达广场、崇安寺保利广场等地进行随机的婴幼儿家长访谈,深入了解早教机构本身及当代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识及看法。

二、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成果与问题分析

1.缺乏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认证

就研究选取的早教机构性质分析,目前尚无公办的早教机构,现行早教机构以私营为主,存在少部分公办民营性质的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机构中16.7%的机构属于公办民营,83.3%的均为私营。

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体系发现,我国尚未将零到三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而早教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和业内普遍认可的教学模式,早教机构一般以企业咨询或文化学校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不需到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管,而工商部门只能监管其经营活动。因此早教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教育内容能否达到要求及保育环境是否安全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研究显示所有受访机构对建立监管部门都持肯定态度。权威监管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各早教机构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有助于整个早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2.缺乏专业培训机构与资格认证。

早教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的学校和专业培养早教师资。通过对多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表明目前从事早教工作的教师大多是从幼教行业经过短期培训改行而来。对于成立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和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00%,师资水平尚有所保障,但对于某些小型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仅70%或以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缺口非常大,难以满足早教工作要求和市场需求,见表1。

表1 幼师专业所占比例与机构师资之间的关系

3.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与价格调控。

早教机构有别于幼儿园,大多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私营商业机构,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且不受物价局教育收费监管,收费定价完全根据自己的盈利空间,将所有成本计入课程价格。通过多家早教机构课程收费的对比发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一般在百元左右,而根据早教机构的知名度、规模大小、教学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收费存在不等的差异。此外,其他成本投入如广告投入的不同,也影响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早教机构多根据成本计算盈利空间,从而确定课程价格。

但是,相对于幼儿园与更高年龄层教育,早教总体课时收费仍然较高。而在高价位条件下,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所有家庭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的月投入都在500以上,随着家庭收入的提升,对早期教育的投入相应增加。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较大比重,甚至对于个别低收入家庭而言,早教支出是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表2),高门槛与高期望的矛盾,疾呼价格调控。

表2 早教投入与家庭月收入的关系

4.缺乏正确早教定位与家长引导。

早教与幼儿园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早教并不只是教孩子,也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如何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是早教机构当初建立的一大目标。从研究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见表3)发现现行早教机构大多只是面向孩子,未能履行正确引导家长的责任,且部分家长视早教机构为婴幼儿的“晚托班”,并未正确意识在自己在婴幼儿早期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在早教机构举行的各类亲子活动中,各教育机构均表明家长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般。

表3 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

5.缺乏优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

现存早教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婴幼儿潜力的开发。调查结果显示,除少数大型早教机构会在课程安排前进行婴幼儿兴趣及能力测试并据此进行分班教学,大多数早教机构为婴幼儿选择课程直接由家长决定,而缺乏科学的兴趣能力测试。此外,为迎合家长需求,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甚至可以说早教已沦为应试教育低龄化的延伸,背离智力开发的本意――理应重视的创造力、想象力、应变力的培养,不符合婴幼儿脑科学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同质化严重,目前市场上早教形式大致可分为图书、动画片、玩具三大类,形式都比较单一且多为互相抄袭与拼凑。

6.缺乏特殊幼儿教育与师资支持。

据机构版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早教机构面向的学生对象都是正常健全的婴幼儿,并没有配备具有特殊看护教育能力的教师,对某些有特殊需要的如自闭症、行为障碍的婴幼儿进行早教。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早教中心等其他中小型或新兴早教机构时,这些机构均表明具有一定身体或智力缺陷的儿童并不在他们所接收的早教对象内,机构也并不配备具有特殊儿童教育能力的专业老师,而原因除了相应师资或设备成本高之外,缺陷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危险性是只接收正常儿童的原因之一。教育本应是弥补缺陷,促进成长,而这一现象所体现的不公平现象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研究成果与优化探索

虽然现行早教机构在教学和市场两方面仍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是早教机构从萌芽发展至今,其本身愈发成熟。现行较大规模的早教机构均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优化探索。

1.紧跟国家十二五课题,实现课程专业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教育主管朱老师表示,红黄蓝亲子园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以课程为主,根据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开设更专业、科学的课程,完善其课程体系,使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更规范。

2.开拓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教学特色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机构的课堂内,已经拓展到家庭内部,国家已经为红黄蓝研发出某些家庭指导的产品,如竹兜快乐家庭。家庭指导产品的研发,一方面让婴幼儿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巩固学习,降低花大量时间前往早教机构所带来的较高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家长在早教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度,更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

三、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专业认证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的专业认证与早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测定是优化现行早教市场最关键的手段。规范化的教学机构和专业优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早期教育成败的半壁江山。国家与政府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制定相关规章,加强对早教市场的规范与监管,防止早教机构间的恶性竞争,降低早教门槛,保障早教机构的整体质量,防止非规范化的早教机构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造成影响。此外,同幼师专业认证一样,还应出台相应的早教资格从业认证体系,让早教具有统一的测定和参考规范,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二)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之所以有别于幼儿园,其一大特点便是早教机构的教育对象除了孩子外,还有家长。早教机构应开展尽可能丰富的家长培训活动与亲子活动,以宣传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观念,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早教技能培训和亲子活动,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不让中国的早教机构沦落为英美主流式早教机构――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产物,仅仅是“临时之家”,犹如“替代式家庭”。

(三)突破固有教学形式与教学产品

现在诸多早教机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乏创新与科学分析,由于市面上到处都有早教书卖,网上也有诸多教学方案,某些教师便采用东拼西凑整合的方式改头换面。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对于机构本身发展及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每个早教机构都应具备专业的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人才,研创属于自己特色的早教方式或早教产品,使机构本身真正成为婴幼儿早教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徐浙宁.西方两种早期教育机构的比较――社会建构主义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6.

[2]高佳.我国早教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9):58-61.

[3]文颐.脑科学研究与婴幼儿教保环境创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5):17-19.

[4]苏贵民,林克松.早教服务机构介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7):3-6.

[5]左木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9):60-63.

[6]姜新新,蔡淑兰.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9篇

近年来,____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和省妇联的要求,紧密联系____实际,立足妇女儿童,就家庭教育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座谈、走访、问卷等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会同市教育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历时3个月,对全市各学校、镇街、机关单位等进行抽样调查。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家庭教育虽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广泛重视,但其在立法方面却是空白,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订家庭教育相关法律,下发《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市妇联紧密结合____青少年教育实际,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性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工作。2014年10月,市妇联会同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就当前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随机抽取14所高中、13所初中、17所小学(其中包括1所留守儿童学校、1所流动儿童学校)、4所幼儿园、12个乡镇、4个机关单位、1个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向全市下发《____市家庭教育立法可行性调查问卷》5210份,回收有效问卷4336份,并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形成此报告。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民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迫切希望政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一是民众普遍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与孩子交流时间”、“对孩子的关注”调查中,66.31%民众与孩子每天都交流;对孩子的关注首先是品德(56.04%),其次是学习(45.16%)和个性(37.75%)。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错误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品德、学习和个性的成长,不以学习为唯一衡量标准,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的认识较为客观和理智,这为家庭教育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民众十分渴求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在“获得教育子女知识和方法渠道”调查中,61.28%的民众会选择通过亲友同事获得知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中,66.77%的民众选择缺少经验借鉴,62.27%的民众选择缺乏相关知识,31.18%的民众选择缺少获得帮助的机构。民众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优先选择从朋友、家庭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但普遍认为这样的帮助和支持并没有满足需求,效果并不理想,更希望政府通过立法培育发展家庭教育市场,并对培训机构予以严格管理,使家长能够在正规的培训机构,接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这说明家庭教育立法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民众需求的重要保障。

三是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问题”和“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应由谁负责”中,96.22%民众认为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57.08%的民众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87.64%民众希望政府能够在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遍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家庭教育服务需求强烈,对家庭教育立法持赞成态度,认为政府应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组织者和支持者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家庭教育立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立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青少年教育中均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虽然现阶段民众对学校社区和办学机构提供的家庭教育服务总体满意,但从家庭教育的长远发展看,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民众参与家庭教育立法意识不强。尽管民众普遍支持家庭教育立法,但从调查数据看,民众对直接参与立法呈现出两种态度,对参与家庭教育立法认为相当重要和无所谓的各占一半。这充分说明民众尽管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立法如何立法、怎样推动立法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氛围。

二是家庭教育责任主体不明确。由于家庭教育没有纳入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责任不明晰,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谁来规范以及如何规范,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家长和个别部门的责任,社会力量难以得到资源优化配置,有的甚至被闲置和浪费,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是家庭教育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当前,家庭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学校有足够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条件,但由于市场缺乏准入机制,因而专业机构及专职人员极少,家庭教育工作呈现阶段性、临时性、非专业性、无保障性等特点,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需求,家庭服务水平与家长需求严重不适应。

家庭教育立法应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多元的教育保障,建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水平,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

宣传,形成广泛共识。充分发挥传媒作用,拓展家庭教育宣传载体,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微博等载体,组织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众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调动社会力量。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规划,强化政府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使之责权明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力量和教育资源,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家庭金融;能力效应;市场参与

Competence effect an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Micro-Data

Wu Weixing Xu Qian Wang Gong

(Research Center of Applied Financ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househol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ousehold wealth, illiquid assets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Based on survey micro-data of households, this paper defines two indicators by the self-assess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and investors’ own perceived abilit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household behaviors about market participation. It implies that the investors with higher self-perceived competence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stock investment. It is also found that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income and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Household finance; Competence effect; Market participation

能力效应与金融市场参与: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摘要:除了居民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财富水平和非流动资产等客观因素之外,投资者主观能力感受对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也有显著影响。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根据家庭户主对市场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以及能力水平感受构建指标,发现居民家庭主观能力感受对居民家庭市场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如果投资者如果在自我感知的能力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则更有可能参与股票市场。同时研究也发现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健康状况等均会显著影响居民家庭的主观能力感受。

关键词:家庭金融;能力效应;市场参与

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最为一般的假设下证明经济人的最优资产配置是持有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和一定比例的无风险资产,并且风险资产的权重是不变的。但实证研究发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居民家庭即使是非常富有的家庭都有很大比例没有参与股票等风险类资产的投资,这似乎并不符合经典理论的结论,学术界称之为“市场参与之谜”。那么,在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导致投资组合异质性的原因呢?大量的研究已经对居民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财富水平和非流动资产等客观因素与家庭资产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对投资者主观能力感受与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居民主观能力感受的因素。

一、 相关研究综述

1.1居民家庭投资组合研究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现状;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区生活的儿童(虞永平,2010)。本研究将流动幼儿界定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区生活的3~6岁儿童。

北京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26万人,其中包括一部分流动幼儿。根据文献调研,现有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的,对学前教育状况的研究尚不多。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现状,有利于掌握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解决流动幼儿学前教育问题。

二、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 调查对象

带3~6岁儿童在北京生活的外来流动人口。

2 调查内容

着重调查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流动幼儿父母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3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法。研究者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的东四十条、望京、太阳宫、芍药居、世纪村、酒仙桥等地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以及东辛店村、西村、东小口村、肖家河村、衙门口村对141个有效对象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填写,当场回收。141个有效对象中有8人拒绝接受调查,5人在调查过程中中断调查。因此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28份(代表128个家庭)。相关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流动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

平均每个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来京人数为3.92人,最少3人,最多8人。四口之家最多,有60个,占46.8%;三口之家居第二位,有45个,占35.2%;五口以上家庭有23个,占18%。128个家庭中,多子女家庭有77个,占60.1%;独生子女家庭有51个家庭,占39.9%。

这128个家庭中有20个(15.6%)在北京没搬过家,108个(84.4%)在北京搬过家。46.9%的家庭因拆迁而搬家,18%的家庭因工作原因搬家,13.3%的家庭因房租涨价而搬家,1.6%的家庭因环境不好而搬家,还有20.2%的被调查者没有填写搬家原因。搬家次数最多的有10次,平均搬家2.8次。

(1)流动幼儿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28个流动人口家庭中,男孩72人(56.2%),女孩56人(43.8%)。年龄跨度为3~6岁,其中3~4岁有62人(48.4%),4~5岁有37人(28.9%),5~6岁有29人(22.7%)。

(2)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

年龄分布:父亲34人(26.6%),最小24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30.21岁;母亲94人(73.4%),最小23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1.94岁。

户口类型:父母亲都是农村户口的有115人(89.8%),拥有城镇户口的有13人(10.2%)。

文化水平:初中学历有79人(61.7%);高中学历19人(14.9%);小学学历16人(12.5%);没上过学6人(4.7%);高职或中专5人(3.9%);大专3人(2.3%)。

父母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有89人(69.5%);从事教师职业的有2人(1.6%);无工作的有14人(10.9%);从事其他工作如售货员、服务员等的有23人(18%)。

经济状况:家庭月收入在3001~4500元的有44个(34.4%);在1501~3000元的有41个(32%);在4501~6000元的有23个(18%);在6001~7500元的有7个(5.5%);在1~1500元的有5个(3.9%);7501~9000元的有3个(2.4%);0元的家庭有2个(1.5%)(做生意亏本);在9001~10500元的有2个(1.5%)。被调查家庭中有一个家庭较为特殊,其月收入在10500元以上。这些家庭平均月收入为3803.7元。

2 流动幼儿学前教育情况

(1)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128个流动人口家庭中有55.5%的住家附近有公办园,35.2%的住家附近有私立园,2.3%的住家附近有学前班,7%的住家附近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

这些家庭中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总体情况见表1。

对于孩子进入公办园的难度,认为“很难的”有94人,占73.4%;认为“较难的”有25人,占19.5%;认为“一般的”有2人,占1.6%;“不了解的”有6人,占4.7%;而认为“不太难的”仅有1人,占0.8%。

流动幼儿的家长认为孩子很难进入公办园的原因有多种,有101人(78.9%)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办幼儿园对流动人口子女要额外收费用,且收费太贵,有45人(35.2%)认为没有北京户口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详见表2。

对于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费用(包括学费、餐费和兴趣班费用),有33人(25.8%)表示能承受每月300元以内;66人(51.6%)表示能承受每月301~500元;25人(19.5%)表示能承受每月501~800元:能承受每月801元以上的仅有4人(3.1%)。

(2)未入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128个家庭中,有35个家庭的幼儿尚未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原因详见表3。

这35个没入园(学前班)的幼儿跟在父母(个体经营户)身边的有22人,占62.9%,他们整天在摊位周边玩耍,或帮父母照看摊位;无人照看、跟邻居孩子一起玩的有9人,占25.7%;由家人照顾的有4人,占11.4%。

(3)在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93个在园(学前班)的流动幼儿入私立园的最多,有77人,占82.8%;入学前班的有15人,占16.2%;而进入公立园的最少,仅有1人,占1%。

这些幼儿每月的教育支出(包括学费、餐费和兴趣班费用)500元以下的有46人,占49.5%;501~1000元的有28人,占30.1%;1001~1500元的有15人,占16.1%;1501~2000元的有4人,占4.3%。

①流动幼儿家长对园所教育质量的评价

本研究调查了流动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环境、

设施、教师态度、膳食、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以此间接了解园所的办学水平。

研究者将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所在园所环境、设施、教师态度、膳食、教育教学水平五方面的评价分为很好、一般、差、很差四个等级。结果显示,流动幼儿家长对环境的评价平均值是1.9457,对设施的评价平均值是1.8043,对教师态度的评价平均值是2.1290,对膳食的评价平均值是1.9011,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平均值是1.9022。

②流动幼儿所在园所召开家长会的情况

93个在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家长认定幼儿园或学前班没有召开过家长会的人最多,有57人,占61.3%;认定召开过1次的有18人,占19.3%;认定召开过2次的有15人,占16.1%;认定召开过3次以上的有3人,占3.3%。

(4)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128个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幼儿园“收费过高或偏高”的有78人(60.9%),认为“收费一般”的有48人(37.5%),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人(0.8%),“不清楚”的有1人(0.8%)。希望住家附近的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有13人,占10.2%;希望“交少量费用”的有115人,占89.8%。

认为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费用应该“由父母支付”的有20人(15.6%),“由政府支付”的有13人(10.2%),“由父母与政府共同支付”的有95人(74.2%)。

笔者还就流动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内容的认识作了调查,详见表4。

在对幼儿园的期望方面,有76人(59.4%)希望“收费能让自己负担得起”;有87人(68%)希望“教师教育水平高”;有76人(59.4%)希望“注重安全营养与健康”。

总体看来,北京市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是公办园、上等级的私立园或办学质量较好的私立园每月都需缴纳动辄近千元或超千元的学费,有的还要收取高额赞助费。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高昂的学费对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庭经济收入低、幼儿园收费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但经济条件不是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限制因素。虽然流动人口中有89.8%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也偏低,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孩子有必要接受学前教育,希望孩子能进入办学质量较好的公办园。然而,学费贵、没有北京户口、不收外地孩子、附近没有公办园等各种原因都影响了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流动幼儿普遍缺乏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因此,流动幼儿要么只能在收费便宜、园舍和师资条件较差的村办园、个体办园接受学前教育,要么不上幼儿园。研究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在望京居住的流动幼儿不能进入附近的公办园,不得不到望京以北十几公里外的西村上私立幼儿园。有的有2~3个孩子的家庭因负担不起几个孩子同时上幼儿园的教育费用。只能让其中1~2个孩子放弃上幼儿园。根据科尔曼和布彻・卡森的有关研究,通常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榜样和良好的教育,即不充裕家庭、动荡家庭、家庭、虐待性家庭和不完整家庭。流动幼儿的家庭是典型的不充裕家庭和动荡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理想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不利影响。

四、思考

首先,发展学前教育一定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流动幼儿学前教育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由政府主导。例如,政府要及时了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增长或流动情况,了解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状况和需求,制定针对流动幼儿的专项学前教育计划,在流动幼儿聚集的地区适当兴建或扩建公办幼儿园。城市各类幼儿园应为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机会,放宽对流动幼儿的入园限制,学习上海、江苏苏州、广东惠州等地政府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摸索出来的有效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北京地区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措施,尽可能满足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其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形式增加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有调查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北京市未注册的山寨幼儿园已达1298所,数量超过已注册的1266所正规幼儿园。流动幼儿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流动性又较大,山寨幼儿园具有因地制宜、入园方便、收费低廉、提供针对等特点,同时它们由于管理缺位或失当,生存境遇堪忧。送孩子去这类幼儿园既是流动幼儿家长方便的选择。更是无奈的选择。考虑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尚不完善的具体情况,对于这类幼儿园,我们不主张一刀切地加以取缔,而主张加以分类处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园所依法予以取缔;对符合办园最低标准且有设园需要的以及经过整改能够达到最低办园标准且有设园需要的,政府应该一方面对其加以规范,一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如通过奖励和生均补助的形式,改善其办园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进而提高办学质量。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教育;难点;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14-05

(上接本刊1A期第17页)

二、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几个难点

近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家长学校和各类教育指导机构蓬勃兴起,家庭教育科学普及成绩显著,家庭教育的面貌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社会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趋势。由于发展起点、社会共识、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面临以下几大难点,亟待突破。

(一)落实家庭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民族素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在国家法规和政府行为上加以落实。

1.社会共识尚未形成

无论政府、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关注都集中在学校教育上,集中在升学率上,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大都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重在认知教育,社会教育重在公民教育,养成教育在成人、成才、成功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国家法制建设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比较,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义务、儿童在家庭的权益等,均缺乏具体和可以操作的法律规定。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仅仅散见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条款中、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犯儿童休息娱乐权、正当交往权、隐私权以及针对儿童的虐待、家暴、等行为的惩治,大都无法可依。国家意志缺乏法律载体,民事问题缺乏判断标准,事业发展就缺乏保障。

3.政府行为没有到位

家庭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领导。目前,家庭教育在多数地方处于“无政府‘注意’状态”,没有被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没有被提上政府日常工作日程。妇联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其职能和拥有的资源显然难以全面担当领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教育部门没有家庭教育的内设机构,只在有关部门的职能中附带此项工作,实际工作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做可不做的状态。目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基本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很高并不断攀升,但因缺乏正确引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等开支,基本上是自筹或从学校其他经费中挤出来的。教材的编写或购买、专家讲课等各项正常经费如果向家长收取或寻求赞助,又因受到许多政策限制而举步维艰。家庭教育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已具有产业属性。如果不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家庭教育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二)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民生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满足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需求、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普遍性要求

广大家长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用于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提高教子育女的水平。对我国近4亿家庭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浩大工程,单靠目前为数不多的家长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事关民生大计的社会事业,也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成。

2.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因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模式、家长文化背景、孩子实际和个性特点的差别而不同,因而必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逐步提高。例如,山东省泰安市温泉路小学研究认为,流动家庭家长具有文化低、工作忙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智轻德、重物轻人、重管轻教,应当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又如,上海有60万随迁子女在体制外的教育机构求学,对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家长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学习,就需要调整教育内容和要求。

3.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必须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根据家长需求,听取家长意见,倡导指导者与家长互动。通过经验交流开展自我教育,也是亲职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倡导。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吉林油田实验小学通过建立教师家长联系卡、设立家长意见信箱、运用电信交流手段、建立家长定期来访接待日的制度化等渠道,沟通家校联系,效果很好。

4.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要求

家庭教育及指导,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教育时机。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育,做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指导性与应用性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而目前各地的家长学校,在教育目的计划、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手段方法上,大多比较粗放、不够规范,制约了亲职教育的实效。

(三)突破我国教育发展中家庭教育这个瓶颈

整体观之,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在发展理念、规模、速度、水平上都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教育发展和改革上出现的许多问题,诸如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等等,都与家庭教育薄弱相关。突破家庭教育这一瓶颈,已经势在必行。

1.提升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

必须明确,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和家长的私事,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社会、家庭,都应当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学校教育那样重视家庭教育,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切实保证这一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统筹规划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家庭教育事I发展必须列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教育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事业快速发展。

3.解决好当前制约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党政领导的认识问题。要把家庭教育列为科学发展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理顺领导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加快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建立办学资质认证、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五是制订经费筹措和投入政策,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4.完善“三教结合”的育人体系

家校合作、家校协同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辽宁省锦州市国和小学着力创新家校互动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校教育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必须让家长在了解、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

(四)坚持家庭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

家庭教育必须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持素质教育的科学育人理念。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容低估。

1.家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多数地方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众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许多孩子不堪精神压力导致厌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其根源多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应试教育的形成自有多种因素,但主要推手不在学校和教师,而是家庭教育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家庭教育的市场化倾向

包括家庭教师在内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政府对这一市场缺乏关注、培育和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便乘虚而入。以利润追求为目的的市场无序介入,在部分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必然导致商业炒作、假冒伪劣、误人子弟等种种乱象。家长受其苦其害,已经到了空前程度。

3.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是非规范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盲目追求高学历、不惜代价的择校热、重金聘家教做培优、不顾一切地争取名次、压抑孩子的兴趣爱好、剥夺孩子的基本权益等,不一而足。教育功利化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会付出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沉重代价。

4.家庭教育的反科学倾向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许多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口号、观点、经验、典型、品牌等广为流行,正在造成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诸如“赢在起跑线上”、状元家教、家教秘诀、名人成才秘笈、虎爸狼妈教育法等,充斥社会、课堂、媒体,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见利忘义,丧失学术良知。在家庭教育思想学术领域正本清源,规范家庭教育市场行为,需要强化专业引领,开展社会教育文化治理。

三、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领导下,建立由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支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门是统管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证明,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具有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现行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格局之下,教育部门应当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与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发挥在方向引领、组织指导、办学示范、资源配置、市场规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1.方向引领作用

确定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向。通过政策规范、资质认证、考核评估等手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宗旨,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扭转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等不良倾向。

2.组织指导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和其他指导机构,组织全体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组织开展各种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活动。对家庭教育参与者及其指导者开展指导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全面负责对家长的教育工作,以教育部关工委审查推荐的《家庭教育》教材为主,结合本校家长实际,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讲解,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子观念、家教知识和方法,积累教子经验。

3.办学示范作用

着力办好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为其他部门和组织主办的家长学校提供办学示范和经验借鉴。通过建设实验学校、实验区、示范学校等方式,创新办学思路,提供榜样示范。如北京市昌平区教委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实现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探索创造了四种课程(基础课、专题课、亲子课、活动课)体系,抓住了三支队伍(设计队伍、辅导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就很有示范作用。

4.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和优化人才、课程、教材、制度、设备、物资、条件等保障。积极创造、引进、整合和优化家庭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

5.市场规范作用

对各种家庭教育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社会举办的各类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机构、活动及其产品,进行专业评估、鉴定和检查监督,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管理,引导家庭教育的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改变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和学科建设薄弱的状况,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部级的家庭教育系列重点课题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术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实践指导理论体系。在学术理论方面,应立足于我国家庭教育优良文化传统,借鉴当代各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的家庭教育原理、中国家庭教育史、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经济学、家庭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比较家庭教育学等。在实践理论方面,应从总结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入手,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的事业发展、中观层面的领导管理、微观层面的指导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建议筹建中国家长教育学院,培养家庭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每年为各地培养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骨干。高等师范院校应普遍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加快培养培训师资力量。目前各地急需的家庭教育师资,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聘用:专任教师可以从当地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当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聘请有一定教育素养的领导干部、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人员、法律医务人员、街道和居委会干部等。此外,还可以挑选热心家庭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和研究水平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军人、老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担任家长学校的志愿者。要制定家庭教育师资的资格准入与管理使用制度,保证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条件保障

1.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督导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置管理家长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家校合作的常设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以联系家长委员会,优化家校关系,提高家庭教育与家校协同教育水平。

2.把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办学条件,落实教师待遇,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组织作用,组织和指导其开展各种亲职教育活动。

3.多渠道筹措家庭教育经费。首先,政府财政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家庭教育经费切块下达,专款专用,目前广东省已经这样做了。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将其列为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经费开支项目,以保障家教工作的基本需求。此外,对于教育部门认定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应鼓励与倡导政府买单方式,以惠及更多家庭。其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第三,在现有政策允许、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大胆探索与企业联合办学。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收费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学生,用于家长自身学习提高的教育消费是民生所必需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的,也是家长愿意与能够承受的。家长学校的收费坚持“自愿受益”的原则,不应纳入义务教育一费制,不应视为乱收费,所收经费可以向家长公布并接受审计。第四,为广开家教经费筹措渠道,政府对家教机构举办活动、创办和发行报刊、编写出版教材等应予政策倾斜。依据有关法规,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建议政府制定家庭教育产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家庭教育这一社会事业领域,积极扶持家庭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对家庭教育的市场管理

家庭教育产品事关青少年身心发展,同食品卫生同等重要。鉴于一个时期来家庭教育市场的混乱状况,建议:

1.由政府责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它作为当前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并致力于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和长效监督机制。

2.召开中国家庭教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探讨我国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方针政策,为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社会服务、社会监督功能,设置家庭教育机构、团体与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立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市场检查与监督。

4.设立“基于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研究”部级课题组,研究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并授权相关社会评估机构,对当前家庭教育市场与产品加以政策规范和科学引导。

5.组织评选和推荐家庭教育优质产品,引导家庭教育的社会消费,扩大家庭教育消费公益性比重,倡导政府买单。

(五)加快推M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家庭教育多已立法推行。家庭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同属于教育权。鉴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已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领域,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鉴于家庭教育已成为构成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家庭教育由于缺乏法规和制度保证难免导致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教育高消费、择校等),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以法律手段确保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社会管理系统。

(续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和方法研究”(DEA100355)总报告(有删节和修改),全文由谭虎执笔。课题研究成果详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一书。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调研;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目前我国的教育机构可分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两种性质。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财政的支出比重持续加大,但仍然无法填补因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域性差异等原因引起的不足[1],因此,民办教育、私立办学等教育机构近十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具备相当规模的教育体系。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培训市场持续蓬勃发展,英语学习者越来越低龄化,学习群体的年龄段已经从大学及高中生发展至四五岁的幼儿,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增加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全国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中,年人均教育支出中的52%用于英语语言培训[2]。合肥市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86元,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约30%,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在英语培训上的花费超过2000元。2011年合肥市的幼儿园在校人数为92360人,小学在校人数为147106人,合肥市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每年总值超过3亿元[3]。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考察合肥市少儿英语培训的市场细分现状,以及当地消费者在选择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时的影响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在合肥当地共调查了10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既有全国连锁机构,也有本地机构。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这些培训机构的定位定价、课程产品结构和运作方式。这些机构共同占据了合肥少儿英语培训大半的市场份额,并且涵盖了各个档次的市场定位,它们的运营模式、产品设计和客户群体都极具代表性。通过调研这些机构,基本可以推论出合肥市场的总体概貌。

1.1.2少儿英语培训消费者。在合肥市的11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31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18份。

1.2施测方法

访谈法:与当地消费者、培训机构从业者的访谈中获取信息。

问卷法: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行为特点、消费心理特点、产品偏好及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态度,并分析不同细分市场对以上内容的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2.1合肥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现状

由于合肥的公立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商业培训机构获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合肥市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已相当成熟,培训机构以市场盈利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为主体。许多连锁品牌采用加盟经营方式。加盟品牌资金并不充裕,在人员管理特别是师资力量上无法得到很好保证。大多数机构往往通过降低教师的工资来节约成本,这样的培训机构刚开始会以很好的环境和形象出现,但到后期就会出现教师流动大,售后服务差、管理混乱,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客户反感等。

2.1.1价格与产品设置。单课时学费从15元至90元不等。学费较低的学校如泡泡英语、翰林教育等学校的课程定位以课外辅导为主,主要依靠中教教学,外教课极少或没有。高端收费的学校如惠思儿童英语、英孚、长颈鹿美语等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培优,外教课频次达到半数以上。每课时收费在30-60元左右的中端机构如佳音、格林、瑞思等学校则以中教课为主,但对中教的要求较高,使用全英文授课,既依赖课外辅导生存,又不敢放弃将听力口语作为主打卖点。

2.1.2发展趋势。课堂先进设备的使用在合肥的少儿英语培训中还未达到普及。传统的学校主要还是采用纯面授课的教学形式,英孚、惠思、阿斯顿等收费较高的机构则普遍采用互动白板辅助教学。格林、华立和长颈鹿等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形式会逐渐被先进技术所取代,开始引进这些设备,但还不能迅速转型。网络课堂在合肥的机构中还没有被广泛使用。无论是机构还是消费者都已经开始意识到课堂技术的重要性,使用互动白板和其他先进的教学设备一定是未来几年内提升教学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

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家长的报班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培优没有过多要求。高收入的人群主要来自低学历的自由职业者,这些家长对语言教育不了解,对价格不敏感,但重视机构品牌,因此高价位的机构虽不是市场主流但仍能获得盈利空间。

2.2消费者调查

调查对象既有来自市重点小学,也有普通学校的学生家长。问卷数据能较准确反应主流小学生家长的观点。受访家长中60%的家庭月收入在5001-10000元,14%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统计分析显示,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除了消费能力强之外,也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机构品牌和教学内涵,同时对培训学校的班级人数、咨询服务和停车便利等附加服务相对更重视,而对于收费水平、时间、距离等因素并没有太多顾虑。

2.2.1培训目的。46%的家长认为参加培训是为了培养学习兴趣,43%认为目的是提高课堂成绩。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小学1-4年级,占到75%,由此看出家长认为在学习压力不大的小学中低年级段英语学习首先应保护学习兴趣;高年级以后会更重视学习成绩。

2.2.2影响因素。师资力量是所有家长最重视的因素。中高收入家庭相对来说更看重教学设备和教学服务;而中低收入家庭则不太重视附加服务。中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机构品牌和班级人数有很高的要求,停车便利程度和咨询服务也比较看重;中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更看重上课地点。

三、结语

目前合肥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存在市场准入较低、教学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等现象,和我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缺乏英语培训行业的强有力监管。合肥的家长对待少儿英语培训的态度还趋于保守,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从学术背景出发,利用品牌影响、凭借师资力量取胜,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教学环境和服务方面整体加分是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合理的掌握收入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合肥少儿英语培训的市场中获得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荔.我国教育支出现状与完善措施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8).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4篇

Bai Geli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 723000)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zhong 723000,China)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研究,立足汉中市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城市居民的人文精神,对汉中发展家庭体育运动给出了一些建议,为加强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based on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anzhong, with the human spirit of urban residents, some th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sport of Hanzhong are give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fitness movement.

关键词: 汉中城区 家庭体育 现状调查

Key words: Hanzhong City;family sport;survey on the status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310-01

0引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上,而是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体育运动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以及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家庭体育活动在促进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改善成员关系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共同关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汉中市政府及汉中市体育局的文件及统计资料,通过网络检索、查找图书资料、期刊文献等方式,寻找科学途径和方法的前提下选取600户汉中市城区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汉中城区家庭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影响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通过Excel2003等相关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汉中市城区家庭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即汉中市城区家庭体育开展的基本情况,家庭体育活动的动因、体育消费水平及家庭体育开展的影响因素。

2.1 汉中市城区家庭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结果

2.1.1 成员年龄分布呈现马鞍型。目前汉中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达127.15万,超过总人口的34%;按年龄进行统计,18-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汉中城区61.7%的家庭开展了家庭体育(该数据中包含只有孩子或者老人参加的家庭)。

2.1.2 活动内容基本集中在一些简单易行且无资金投入或较少的项目。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选择跑步(58.3%),羽毛球、乒乓球(58.3%),登山、远足(36.7%)等。到健身俱乐部活动的比例较小(11.7%)。且活动目的主要是以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和改进身体健康为主。

2.1.3 活动时间基本选择在周内晚饭后或是节假日。在调查结果中,早上和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占23.2%,利用节假日进行活动的占53.7%,不固定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1.4%。这主要是受上班时间的限制影响,大多数市民在周内只有傍晚时间进行以散步为主要形式的简单运动。

2.1.4 锻炼地点大部分选择非收费性场所,如单位活动室、社区广场、公园等。各运动场所比例为:家中(41.6%)、社区广场(31.7%)、公园(26.7%)、体育场或学校(23.3%)、营业性体育场所(8.3%)。

2.1.5 活动方式主要以娱乐休闲、亲友聚会为目的,参与对象大部分为亲友同事等。在家族中进行的占33.3%、跟同事朋友一起的约28.3%、不固定对象的约25%、参加社区、单位的组织18.3%、随健身俱乐部参加约8.3%。

2.1.6 大部分居民对家庭体育的认识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面上。91.7%的家庭认为家庭体育是有益的,61.7%的家庭认为活动能增进家庭成员或朋友同事的情感交流、丰富娱乐生活。

2.2 影响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2.1 受暇余时间的影响明显。汉中市居民的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充足,但大部分暇余时间被其它事务所占据,忙家务(56.6%)、上网(28.3%)、视听娱乐(25%)等,这些活动占用暇余时间而造成相对空闲时间不足。

2.2.2 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影响较为严重,存在“观念强而行为滞后”的现象。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受社会风气、传统观念和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汉中地处山城,受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发现科、教、文等事业单位的家庭体育开展情况相对较好,且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家庭体育进行的频率、时间成正比。

2.2.3 活动场所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对现有的体育设施状况不满意。一些公共场所设施年久失修,而新投入的体育设施又存在维护不到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体育的发展。

2.2.4 活动氛围的影响。家庭体育活动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参与为基础的,因而活动氛围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市民希望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进行体育锻炼,并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多组织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赛等。

2.2.5 经济实力的影响。汉中市是陕西省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市民收入水平不高,但物价水平却排在陕西前列。受生活支出、工资水平、物价增涨等方面的压力,使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受到影响。基本生活开支以及子女的教育经费仍是汉中市居民的主要消费项目,居民可支配收入少,削减体育消费就成了人们节约开支的首选。

汉中市城区居民对待家庭体育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但是这存在对体育的观念强而行为滞后的现象,因此,改善汉中市城区家庭体育现状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变行动。

3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汉中市城区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闲余时间、文化氛围等,要更大程度地促进家庭体育运动在汉中居民中的广泛开展,就要切实考虑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要加强家庭体育的宣传力度,帮助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场地设施建设上,要统一规划运动场地,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和维护,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活动场所。另外还要普及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加强健身技术的指导,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体育模式,以保证家庭体育运动能够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湖北省大中城市家庭体育形成背景和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4.4.

[2]李燕强,窦国香.珠江三角洲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31-35.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 家庭教育工作 调查报告

一、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工作基本现状

几年来,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全省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1.政策机制不断健全。近几年,全省妇联、教育、文明办、民政、卫计、关工委系统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省级部门联合制定家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并纳入儿童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村镇测评等工作中,13市(地)和116县(市、区)制定家庭教育本级规划,原省计生委制定《“十二五”时期推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近三年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经费,对骨干培训、宣传教育、网校建设等重点工作给予保障,大庆及所属4县、伊春及所属5县、哈尔滨4县和齐齐哈尔、双鸭山、黑河各1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阵地队伍发展壮大。全省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0917所,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404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59所,街道、城市社区家长学校1760所,乡(镇)、行政村家长学校3329所,新婚夫妇、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1237所,机关单位家长学校278所,广播电视家长学校95所,网络家长学校112所,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家长学校1400余所。各部门加强指导管理,促其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3.科学研究实践性强。依托家庭教育阵地、依靠骨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推出科普成果并引领家长实践。组织省儿童中心等三个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及各有关人员申报课题,确立“80后家长养育方式”“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等5个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17个省级课题进行研究,5个全国课题和14个省级课题已结题。组织骨干专家编撰15万字家庭教育问题指导用书,对道德习惯养成、能力责任培养、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题107个代表性疑问进行解析拓展。组织省及各地优秀专家录制课程视频20讲、撰写指导文章近百篇,统一编发科普光盘、资料。

4.指导服务渠道拓宽。一是以品牌载体常态指导。省妇联牵头省文明办、教育厅开展全省家庭教育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带动双鸭山“母亲讲堂”、甘南县“家庭教育进乡村大讲堂”及各地20余个民间组织公益讲堂发挥积极作用,年均讲座1100余场次,160余万家长受益。二是以新兴媒体扩大覆盖。省妇联、教育、卫生共同承接推动全国家庭教育“空中课堂”项目;省妇联、省家庭教育学会创办省网上家长学校,原省计生委创办了省人口早期教育协会网,示范带动全省网上阵地的实践探索。省及各地依托网校、微博、QQ群、微信平台等集中宣传展示本地重点和特色工作、提供本省专家和家长主创的指导交流资料。

5.示范典型作用明显。肇东市作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完善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本土化实践,成为我省又一县级工作典型。省级层面表彰3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命名15个示范家长学校、 36个示范社区(村)、10个示范县(市、区)、7个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这些来源于、活跃在基层的工作典型,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助推当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6.倾斜特殊困境儿童。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全省绿荫行动中专设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大讲堂子项目,省及各地组织专场讲座370余场。二是发起关爱帮扶行动。近几年,省妇联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拨款200万建设100个省级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牵头募集13万册爱心图书、募资20万建设“助未来爱心书屋”;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春蕾计划”公益行动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到资助重点人群范围,进行常态化关爱。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大环境有待突破。当前,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仍缺少法律规范和顶层统筹设计,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需要付诸长期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家庭教育责任部门作用有待加强。各相关部门虽各具优势但合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交叉重复,有些工作少人问津,有的部门则因机构改革或人员变化导致工作衔接不上、职责不清等问题出现。

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有待完善。一是阵地建设方面。实体阵地和网上阵地只求覆盖、功能不全、作用有限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7市行政村家长学校建校率、4市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未达到预期。二是队伍发展方面。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仍是短板,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投入力量不够。三是指导规范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层次不一,没有统一规范。日渐活跃的民间力量易伴有功利色彩,不易监管。四是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单亲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等特殊类型家庭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不充足。

三、思考和建议

1.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关注家庭教育立法,探索源头保障。二是争取党政高度重视,强化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