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

股票投资心理学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篇

股票投资作为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熟悉,有部分在校大学生也开始参与其中,在股票的涨跌中享受收益,承担风险。在校大学生应不应该参与股票投资,其利弊有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站在大学生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的利

1.有助于学习和运用财经知识,拓宽视野。股票投资专业性很强,在校大学生在投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如开始进入市场时需要了解资本市场的特点和类型,股票的特点、交易规则、股票市场基础技术分析方法等知识;甄选股票时需要阅读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平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分析国内外的宏观微观经济形势。这些财经知识在校大学生很多都在课堂上会有涉及,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股票投资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经管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亲身体验后有助于发现自身在理解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与偏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在校大学生去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理财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更当治之有道。在校大学生已经成年,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创业等方式有了一定的闲余资金,如何让这些资金获得收益,需要一定的理财观念和投资意识,股票投资也是一种理财方式的选择,通过投资股票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让他们学会通过科学投资获取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提升资金管理和运营的能力,成为一个会理财、懂投资的新时代大学生。

3.树立风险意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股票投资有很大的风险,通过参与股票投资,在校大学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要慢慢适应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另外,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有限,如家长给的生活费、兼职收入、获得奖学金等。投入的资金数额虽不算多,如果亏损,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投资股票中的损失和挫败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学会担当、与时俱进。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缺少担当,面对变化多端的股票市场,需要他们自己做决定,决定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投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渐渐学会担当,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了解社会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变得尤其重要。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会更多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

二、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的弊

1.耗费时间和精力。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股市行情。有部分同学因为不能合理分配学习与股票投资的时间,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尤其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削减他们正常的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也会降低;有的学生会在上课期间利用手机关注股市走势,把几乎全部学习和空闲时间都投入到股市行情的研究上;还有学生一旦遇上投资失利,将心神不宁,无法顾及学习。

2.可能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阶段,投资股票对于一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对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起到消极的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有些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让他们认为金钱十分重要,进而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十分不利。有些在校大学生通过股票投资盈利,认为金钱来的容易,容易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想法如果在大学生中形成,会对我们延续多年的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股票市场的涨跌无常,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形成投机和的心态。

3.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要求投资者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对进行股票投资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投资盈利,可能??特别开心,大手大脚消费;如果亏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但对于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甚至有一些借钱炒股的学生来说,这种损失可能会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影响,进而产生心理阴影和障碍,更有甚者会出现精神崩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后果将无法想象。

4.投资亏损几率大,股票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本身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在校大学生投资经验不足,相关金融知识缺乏,判断与决策能力欠缺,凭借美好的愿望和过分的自信跃入股票投资市场,投资缺乏理性和专业性,长期来看,投资结果大多为亏损。

三、建议

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具有两面性。权衡利弊,不应该提倡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对于部分有着投资需求和能力的在校大学生,也没必要禁止,家长、学校、社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可能的规避其不利影响。

1.合理分配时间。在校大学生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应该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去。只有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才可以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通过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减少股票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失误。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明确股票投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业余爱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定要处理好股票投资与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切勿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2.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理财方法,强调理财的风险,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各种理财产品,学会理性投资,既不要被盈利冲昏头脑,也不要被亏损挫败信心,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应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以个人理财、消费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参观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良好的投资心态。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杠杆;多元化投资

一、股票投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股票投资的优势

1、投资股票门槛低。这是大多数散户投资股票的主要原因。不像房地产或黄金等投资类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敲门砖,很难进入市场。

2、能获上市公司的股息和红利。这是股民选择股票的主要目的,因为投资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一般比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要高很多。

3、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获得资本利得。有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获得差价,即资本利得。

4、流动性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很强,加之现代电子交易系统的辅助,股票的成交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变现速度很快,时间成本很低。

(二)股票投资的劣势

在股市上经常流传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因此股票的风险是隐藏在很多因素之下,接下来是关于股票风险的来源进行简析:

1、市场的流动性较强。每一交易时间单位中的行情,可以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而且概率还不是一样的。

2、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效市场假说在现实中并不起作用,因为市场价格包含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大多数人错误的信息。

3、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中顺次发生、同时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4、股价的不确定性。估值不是定值,除开企业谈股价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估值永远是估计的,那么价格也是主观的。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虽然不同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方向或途径不同,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投资者大多存在相似的投资行为,基本总结如下:

1、从众行为。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当作出投资决策时,会根据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或其他投资者,甚至是小道消息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当看到股票牛市就贸然入市,看到股票低迷就退出股市,这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的理财行为。

2、贪婪行为。当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收益时,大多数人会不满足于当前微弱的收益,会看的更高更远,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通常他们会被眼前的利益迷住双眼,眼睛中只有巨额的收益,而忽视存在的风险。投机心理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态,一般投资者会执着于追涨杀跌,最后资金被市场被套牢。

3、冲动行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存在这种行为,因此“牛市”和“熊市”这两个词孕育而生。当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被市场行情识破时,心里就会着急,担心自己的资金会成为股市下跌的牺牲品,缺乏耐心的大多数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当股市见长时,投资者又会初步预测股票继续增长,冲动购买股票。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不理智投资行为,很容易被股市套牢。

4、政策扭曲行为。有些投资者盯着有关股票投资的国家政策,每次投资都是依赖对国家政策的判断。而政策的误导会扭曲市场,导致投资者错误投资。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尽量避免杠杆投资

尽量避免避免负债进行股票投资,杠杆投资的投机性质很强。投资者应尽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避免杠杆投资。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股票投资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生活,因为股票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二)适当的进行分散投资

职业炒股者或炒股专家一般都会进行多元化投资,即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实质就是分散风险,股神巴菲特一般持有6种股票,在他看来股票太多不利于投资者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存在投机心理。因此股票应分散投资但不能过于分散,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首先应该避免盲目从众,应该理性客观的判断自己的投资方向,不能一味的依赖股票市场的走势,即应该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认知能力。其次应该避免贪婪,应懂得知足者常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可冲动投资,避免频繁交易。频繁交易会造成正确率下降,出现亏损,同时还会损失手续费。股票市场是考验投资者心态的一大市场,具有稳定的心态那么股票投资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学会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学会贪婪。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者要选择适当的股票投资策略,不能盲从。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据统计我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664点,下滑速度如此之大,让中国的股民不敢轻易步入股票市场。但却有投资者抓住这次机会冷静分析股市从中获巨大的盈利。

(四)善于总结错误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错误并抓住危机中难得的机会最终转败为胜,获得成功。因此,只要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在正确的投资上所获得的利润足以弥补并超过失败投资的亏损,那么该投资策略就是成功的。

四、股票投资选择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深,股票作为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占有的资产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一)单身青年期

该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最强,因此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股票投资最为合适。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二)已婚青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力较强,且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同样应把重点放在收益上。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三)已婚中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是收入水平最高,因此股票投资更重视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结合。比如购买成长股和周期循环股,同时购买稳健的蓝筹股,同时前者最好稍微高于后者。

(四)退休老年期

老年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和收入水平都是最低,因此安全性投资是他们优先考虑因素。比如安全性最高的蓝筹股成为最佳选择。

五、总结

股票投资是一种收益性投资,在投资理财工具中易产生马太效应的投资工具之一。如果正确认识股票投资中的收益和风险,股票投资可以给人带来财富,给人带来乐趣。通过对我国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投资者还处于盲区,缺乏对股票市场的认知,投资心态扭曲。对于不同阶段的投资者应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进入股市要时刻保持稳定的心态。(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忠.金融经济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3篇

1.有助于学习和运用财经知识,拓宽视野。股票投资专业性很强,在校大学生在投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如开始进入市场时需要了解资本市场的特点和类型,股票的特点、交易规则、股票市场基础技术分析方法等知识;甄选股票时需要阅读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平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分析国内外的宏观微观经济形势。这些财经知识在校大学生很多都在课堂上会有涉及,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股票投资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经管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亲身体验后有助于发现自身在理解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与偏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在校大学生去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理财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更当治之有道。在校大学生已经成年,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创业等方式有了一定的闲余资金,如何让这些资金获得收益,需要一定的理财观念和投资意识,股票投资也是一种理财方式的选择,通过投资股票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让他们学会通过科学投资获取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提升资金管理和运营的能力,成为一个会理财、懂投资的新时代大学生。

3.树立风险意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股票投资有很大的风险,通过参与股票投资,在校大学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要慢慢适应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另外,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有限,如家长给的生活费、兼职收入、获得奖学金等。投入的资金数额虽不算多,如果亏损,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投资股票中的损失和挫败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学会担当、与时俱进。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缺少担当,面对变化多端的股票市场,需要他们自己做决定,决定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投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渐渐学会担当,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了解社会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变得尤其重要。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会更多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

二、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的弊

1.耗费时间和精力。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股市行情。有部分同学因为不能合理分配学习与股票投资的时间,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尤其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削减他们正常的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也会降低;有的学生会在上课期间利用手机关注股市走势,把几乎全部学习和空闲时间都投入到股市行情的研究上;还有学生一旦遇上投资失利,将心神不宁,无法顾及学习。

2.可能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阶段,投资股票对于一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对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起到消极的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有些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让他们认为金钱十分重要,进而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十分不利。有些在校大学生通过股票投资盈利,认为金钱来的容易,容易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想法如果在大学生中形成,会对我们延续多年的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股票市场的涨跌无常,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形成投机和的心态。

3.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要求投资者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对进行股票投资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投资盈利,可能會特别开心,大手大脚消费;如果亏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但对于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甚至有一些借钱炒股的学生来说,这种损失可能会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影响,进而产生心理阴影和障碍,更有甚者会出现精神崩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后果将无法想象。

4.投资亏损几率大,股票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本身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在校大学生投资经验不足,相关金融知识缺乏,判断与决策能力欠缺,凭借美好的愿望和过分的自信跃入股票投资市场,投资缺乏理性和专业性,长期来看,投资结果大多为亏损。

三、建议

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具有两面性。权衡利弊,不应该提倡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对于部分有着投资需求和能力的在校大学生,也没必要禁止,家长、学校、社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可能的规避其不利影响。

1.合理分配时间。在校大学生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应该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去。只有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才可以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通过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减少股票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失误。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明确股票投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业余爱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定要处理好股票投资与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切勿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2.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理财方法,强调理财的风险,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各种理财产品,学会理性投资,既不要被盈利冲昏头脑,也不要被亏损挫败信心,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应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以个人理财、消费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参观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良好的投资心态。

3.充分揭示股票投资风险。股票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应该加强学生投资理财教育和风险安全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加强宣传,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运用反面案例为警示,强调揭示股票投资风险,使在校大学生在进行投资之前能充分认识到股票投资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4篇

传统金融理论是从理性人假设前提出发的,它没有考虑投资者心理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极端异常现象。由此,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是以人为出发点,研究人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给人们研究证券投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金融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行为学等相融合,通过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情绪等进行研究分析,来进一步对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一些极端异常现象加以解释。

二、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传统金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学却与传统金融理论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受情绪、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是非理性的,从而使得其投资行为也是非理性的,这将会导致资产价值与资产当时的价格二者之间会呈现出相背离的状态。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进行分析。

(一)过度自信。就是指由于人们对自身能力过高估计,而导致的人们对自身判断能力过于自信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众多非理性因素中,过度自信是投资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在这些非理性因素中表现也最为突出。有很多文献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自信心会随着面临问题难度的提升而增强,而当人们面对特别困难的问题时,会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证券市场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其做投资决策时会过度估计和其内心想法相一致的信息,而容易忽视与其内心想法相背离的信息。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容易忽视交易成本而导致其收益水平要低于正常收益水平。

(二)过度反应。就是指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会更加重视眼前的信息,而容易忽视以前的信息,进而可能会造成股价出现超涨或超跌的现象。当证券市场中股价连续上涨时,投资者预期股价也会继续上涨,并对其越来越乐观,这是因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赚到钱,从而增强了其乐观的心理状态,但这种心理情绪会造成投资者产生选择性认知偏差,即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于自己所投资的股票的利好消息,而不太关注甚至可能会忽视利空消息,与此同时,这种过度反应状态会进一步促使投资者持续买入,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导致股价远超于其实际价值上涨;相反,当证券市场中股价连续下跌时,投资者预期股价也会继续下跌,并对其越来越悲观,这是因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赔钱,从而增强了其悲观的心理状态,同样这种心理情绪也会造成投资者产生选择性认知偏差,即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于自己所投资的股票的利空消息,而不太关注甚至可能会忽视利好消息,与此同时,这种过度反应状态会进一步促使投资者持续卖出,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导致股价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下跌。股价如此这样反复超涨超跌会造成股价出现大幅波动。

(三)后悔理论。就是指人们在决策时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决策失误,进而产生的后悔的心理状态,即在牛市行情下,投资者会因没有及时买入或是过早卖出而感到后悔;在熊市行情下,投资者会因没能及时卖出而感到后悔;同时,在日常投资中,投资者也会因自己手中股票不涨,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因没能听取别人意见而及时换股而感到后悔;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当卖出手中股票买入别人推荐股票后,自己现在手中持有的股票不涨而刚刚卖出的股票上涨时更加后悔的情况。因此,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后悔心理状态的出现,在投资时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特点。

(四)前景理论。就是指人们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过程中赚钱与赔钱时表现出的风险偏好行为不同。在投资过程中,若投资者因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而赔钱,投资者会更倾向于风险追求,即选择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并认为有朝一日该股票还是会继续上涨;而在投资过程中,若投资者因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而赚钱,投资者会更加倾向于风险规避,即选择卖出赚钱的股票。该理论认为参照点的设立及变化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得失感受,进而影响他们在证券市场中的投资决策行为。

(五)羊群效应。就是指个人想法或行为因受到其他人影响,而向和大部分人相同的方向转变的一种现象,即从个人理性行为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变化。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是指在市场中一些没有得到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为保证自身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会在投资前通过参考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来改变自己决策的行为,主要是指在投资过程中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长此以往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出现跟风的投资行为,从而会大大增加证券市场中投资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也会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六)动量效应。就是指股票收益率会继续保持原来的变动趋势,即以前收益率高的股票未来的收益率也会继续保持,并且依然会高过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根据动量效应原理,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以往收益率高的股票、卖出以前收益率低的股票,而从中获得收益。但是,这种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一些投资者可能会产生侥幸心理,或对证券市场中的一些政策产生过度依赖的情况。

(七)处置效应。就是指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会更加倾向于卖出自己手中已经赚钱的股票,而选择继续持有手中赔钱的股票,他们认为赔钱的股票未来可能还会上涨回到自己买入时的成本价格或是超过其成本价格,而没考虑到在投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止损,即当投资者赚钱时倾向于风险规避,当投资者赔钱时倾向于风险偏好。(八)启发式偏差。就是指人们在面对自身不确定的事情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方法,因此他们会选择依靠过去经验得到的启示进行判断,然而通过这种方法,有时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也会造成判断的偏差,这种因利用过去经验得到启示进行判断而导致的偏差就称为启发式偏差。

三、应对策略

(一)反向投资策略。针对市场中存在的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情况,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反向投资策略是指在实际交易过程中通过进行反向操作,买入价格被低估的股票,卖出价格被高估的股票,从而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在实际运用反向投资策略时,应注意要快速决策,使得自己的决策远远快于证券市场中绝大部分的投资者,这样才能利用此策略获得一定的收益。

(二)动量交易策略。针对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采用动量交易策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它是指通过提前对股票收益及交易量进行设置,当二者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一种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意义上它的提出是源于对股票市场中股价中期收益延续性的研究,即以前收益率高的股票未来的收益率也会继续保持,并且依然会高过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

(三)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在投资过程中以不同价格分批买入同一只股票,以此来达到平均成本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在一个价格时投入全部资金所带来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成本平均策略使投资者在股价较高时买入较少数量的股票,当股价降低时再买入较多数量的股票,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投资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四)时间分散化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投资者手中持有某只股票的时间越长,该股票的风险会随时间加长而降低,根据该理论,投资者可以在自己年轻时多买入股票,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股票的购买数量。有学者研究表明,在1~20年这段时间内,持有股票的时间越长,损失的风险就会越低,同时该研究还得出结论,若持有某只股票超过15年,则基本可以得到非负收益。

(五)基于启发式偏差的投资策略。基于启发式偏差的投资策略是指,为了应对因利用过去经验得到启示进行判断而导致的偏差,投资者可以在投资之初就开始保持详细记录的习惯,这有助于投资者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评估,进而可以比其他大多数投资者更早一步地认识到这些偏差。因此,从启发式偏差的投资策略来看,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仅应了解自己在投资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并且应及时避免因自身认知与行为偏差所可能导致的投资失误。与此同时,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还应及时了解其他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找到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股票,并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股票,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股票时卖出这些股票,这样才能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

四、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上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证券投资的应对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要灵活变通,因为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策略就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在其他投资者还未发现自身认知与行为偏差时投资某些证券,而当其他投资者发现自身认知与行为偏差时抛售这些证券,就可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证券市场中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一样的投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投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要灵活变通。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股票投资;理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28-02

一、调查的原因及意义

经济的强势发展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在股票市场不断突破新高的同时,各行各业的人们也涌入了股市,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参与股票投资同样也成为了热点话题。近几年来,大学生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零用钱的增多,选择投资理财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将股票作为主要的投资理财方式。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炒股时便会凸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例如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抗风险能力、学业炒股不平衡等。我们针对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大学生股票投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问卷分为五部分:共二十题,第一部分:了解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了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为调查者是否有过证唤灰椎木历,是否想参与股票投资以及不想参与的理由;第三部分:调查者的股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交易金额多少、交易金额的来源、家人的态度;第四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股票交易的行为和风险的了解,其中包括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因素、参与投资的原因、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知识的途径;第五部分:调查者目前参与投资行为的盈亏现状以及原因。此次问卷调查纸质版共发出300份,网络问卷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60份,我们将这46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作为研究的有效样本。

1.调查的时间与地点: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2月到4月,理由是因为2月刚好是年初,春节刚过完,刚好处于开学期,大学生都处于返校时间,所以这个时间会有很多学生出现在学校附近。地点:选在学校门口、教室中,食堂门口,社团内等,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填写问卷,也有利于实时回收问卷。网络问卷通过网页链接链接给身边的同学推广发放,2015年5月统一收回。

2.调查对象的范围以及调查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调查问卷随机发送给调查者,现场填写,现场收回。

三、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分析

1.基本信息分析:本次调查中的男生共有236人,女生224人;大一学生91人,大二学生102人,大三学生211人,大四学生56人;金融投资类专业有338人,非金融投资类有122人。本次调查数据客观人数集中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以金融专业的学生为主。

2.参与投资行为分析:本次调查共460人次,其中表示已经参与过股票投资的人有363人,没有参与过的有107人,其中有79人表示没有参与过投资比较后悔,原因有:忙于学习、社团工作繁忙、基础知识不了解等,有机会的话这些人表示也想参与股票投资。性别与投资行为关系:已经有过投资行为的大学生有343人次,其中男生218人,女生125人,没有参与过投资行为的人有117人次,其中男生18人,女生99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男生对于股票投资明显更加感兴趣,其中有92.97%的人都参与了投资行为,女生也有59.42%的人也参与了投资行为。证明了大学生参与股票投资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专业与投资行为的关系:金融专业的学生有99%的人都参与了投资行为,而非金融投资的学生也有高达20%以上的人参与了投资行为。这说明股票投资行为已经开始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不想参与股票投资行为的原因分析:参与调查的群体中,很多学生忌惮股市的高风险和由于自身专业技能的缺乏,从而不敢入市。有43%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32%的人认为风险太大,11%的人表示家人不允许,还有14%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

3.证煌蹲式灰坠程分析交易金额及来源分析:男、女生投资的金额相差还是较大的,女生投资金额一般在5000元之内,男生大部分在10000元以上,其中男生为126人,女生为131人,可以看出女生投资相对更加谨慎,男生投资金额相对较大。从数据中得到其中有305人的资金都来自父母,73人的资金来自勤工俭学,54人的资金来自奖学金助学金。父母对于子女参与投资的态度:父母对于子女参与股票投资行为大多表示赞同,因为对于商科类学院来说,家长对股票投资表示赞同,有30%的家长反对孩子炒股,这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家长们对孩子的炒股行为很谨慎,认为以增长经验为主,盈利其次,家长对于大学生炒股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炒股之路,因为家长提供的资金还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学习投资理财: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学习投资理财的远远超过认为工作之后才有必要学习的,因为大学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学生去学习相关知识,进入社会后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学生认为再去学习股票投资知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相关投资理财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投资风险分析

1.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及投资目的:本次调查者中认为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为以下几点:初始资金对于投资的重要性占100%,宏观形势的影响占92%,投资风险影响的占87%,课余时间的占75%,家庭支持的占73%,股票知识与经历占50%,其他的占68%。

2.投资知识水平和来源分析:在校大学生中投资水平为模拟级的占24.36%,投资水平为初级的占39.83%,而中级投资水平最高且占30.93%,剩下的为投资水平高级和大师级分别为4.45%和0.42%。

五、投资盈亏分析

1.盈利分析:股票投资盈利的人群中能分析基本信息或分析他人推荐信息的人占52%,其次就是跟从对股票操作熟悉的人购买股票从而获得盈利,这部分人占了总数的34%,其他方式的占9%,经验丰富的则有5%。

2.无盈亏组分析:跟风导致股票无盈亏的占49%,在投资过程中没有设置止盈止损而导致投资无盈亏的有22%,在交易过程中频繁交易导致盈利不全的占25%,其他因素的则占了4%。

3.亏损组分析:重仓交易导致股票亏损的占56%,投资过程中喜欢跟风操作而导致投资亏损的有30%,交易过程中喜欢追涨追跌导致盈利不全的占9%,其他因素的则占了5%。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沉静了7年的A股,终于在去年底开始爆发,股民们看到了希望,社会看到了股市耀眼的诱惑,改革的红利让股市一片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股市中去。作为一个新生代的大学生,同学们纷纷进入股市,茶余饭后聊的话题大多是股票,不论盈亏,这都是大学生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自然会受金融市场的吸引。大学生作为经济上没有独立和思想上没有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进入股票市场需要更加谨慎。虽然本文只针对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股票投资状况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大学生参与股票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股票投资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在股市里挣到了钱,还有部分大学生最后以失败告终。我们结合调查,分析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2.对大学生炒股的建议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股票投资行为:对于大学生炒股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研究分析可看出,大学生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的特质,他们具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心理素质以及不同的资金实力。我们不能明令禁止大学生炒股,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炒股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部分金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业甚至日常生活,所以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首先需要分析自身情况,不要盲目从众。其次如果只是想通过简单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在市场上随意掘金,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不断学习是很关键的一部分。最后就是家庭和学校能给予大学生股票投资一些支持与建议,帮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加强理财教育,树立正确的交易理念:很多大学生参与投票投资是出于利益驱动,一夜暴富的梦每个学生都做过,进入股市终极的目标还是挣钱,想通过炒股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大概是每个大学生进入股市的初衷。从数据分子中可以看出,66%的大学生炒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剩下的一部分是其他方式获得的收入。经济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一旦获利,就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滋生的心理,不符合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旦亏损,就会产生再投入资金回本的心理并且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与学习。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控制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好大学生股票投资的心理疏导:大学生炒股行为反映了大学生们盲目从众、等心理。大学生炒股投机心理大于投资心理,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成熟的思想,切忌盲目入市,跟风买卖。避免使用学费、生活费、或者借贷资金进行投资,如果实在对股票投资有兴趣,可以利用父母支持的小额资金,或者奖学金等在不影响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投资。股票市场波动较大,风险较大,不掌握专业的知识,盲目的进入股市是十分不理智的,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应该平衡对待炒股得失,才能应对炒股的挑战与冲击。大学生应正确处理学习与炒股的关,将炒股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石,重点锻炼自身能力,积极的面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

指导教师:俞爱群

参考文献: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6篇

(1)没有适合的案例。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教科书缺少与时俱进的案例,表现一是案例缺乏,二是案例更新慢,尤其是在这几年中国证券市场飞速发展的时期,从股权分置改革推行到期权的推出,再到股指期货和卖空机制的推出。学生学习要能跟上时代,亟需研究正在发生的各种案例,使学生能够融入时代。

(2)学生主动性不强。由于学生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一下子让他们炒股票不知道如何参与。可把参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或机构投资者,在模拟的股票市场中,从事上市公司包装上市、证券公司包销股票和机构投资者买卖二级市场股票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通过模拟炒股票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达到体验股票市场博弈、应用证券市场理论、培养创新炒股票思维和提高炒股票操作技能的目的。

(3)教学效果不明显。证券投资模拟如何为学生设想,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心理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呢?经过比较,发现案例设计教学法能够比任何其他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必须担负主要的学习责任,因此能够训练学生担当责任的能力。和其他教学法相比,案例设计教学法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最佳教学法。此外,案例设计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设计教学法是完全可行的。

2案例设计在证券投资模拟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设计教学法就是采用设计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方法。设计教学法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学程及其理论。可以简单地把设计教学法分为5步:安排真实的情境;根据情境设定刺激思维的课题;查找资料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以活动去证验假定;根据证验成败得出结论。

(1)案例设计。案例设计教学法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动态案例替代和验证教材中的静态案例。我在运用证券投资学模拟炒股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一些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股票实战与模拟交易的区别。模拟抄股,你买卖股票,无论买卖多少都对股票的价格没有影响。模拟股票的价格是由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价格而决定的。也就是说,也许你在模拟中赚了很多钱。但是如果你真把等同于模拟股票的钱投入到现实股票当中,你赚的钱可能要比模拟中的钱要少。因为现实股票中你的介入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而模拟股票中无论你买多少都不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因为模拟的股票价格是由现实股票价格决定的。炒股对于散户而言最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模拟炒股因为没有资金上的投入,所以在操作中往往比实战中更放得开,更准确。二是模拟炒股战绩只是大学生一门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模拟炒股票对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很大,不过,由于大学生模拟炒股票的赚钱的多少存在运气的成分,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有一些学生可能很认真,可是模拟炒股不但没有赚钱,还可能亏钱。因此,在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做区别对待,不要让学生丧失后续学习的信心;三是对于比较好的学生实时进行点评。在一个学期证券投资的授课时间里,证券市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闻和热点个股及板块轮动,在提示学生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模拟炒股票进行实时的点评。

(2)基本分析。一是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宏观经济运行趋好,企业总体盈利水平上升,证券市场市值自然上涨。宏观经济趋好对公司效益及自身收入水平预期上升,人气上升,证券市场平均股价走高。财政政策对证券投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刺激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供给。证券投资风险的评价和管理由于投资债券可能遭遇到各种风险,造成损失,投资者需要对所投资对象的风险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估,以减少可能的损失。证券的风险管理对于债券、基金、期货、股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投资者应认真对待,利用各种方法去理解风险、辨别风险,探寻风险产生的根源。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去回避风险,减少炒股票损失,力求获取最大效益。证券的评级企业债券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后,会对投资者的炒股票收益产生影响,带来意外的收益或承受更多的风险,因而学生们要密切注意影响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推测债券、基金、期货、股票等级的变化方向,进而分析其价格变化趋势,学会从中获利。股票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则是指实际获得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的可能性。造成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原因是股息的减少和股票价格的非预期变动。二是行业分析。行业分析主要是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的行业背景。有些行业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而有些行业已经日薄西山。行业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从而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三是小组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笔者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大量应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集思广益,运用各自掌握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实战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在今后的炒股票时终身受益。通过同学们互相讨论,观点日益成熟,最终形成成熟的思路。

(3)国内外投资大师经典投资案例讲评。改革思路:证券投资模拟原来是在讲解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教授学生实盘买卖股票的方法,包括软件的使用方法、界面的含义、基本面分析法、技术面分析法等等。现在要重点讲案例,安排每节课重点介绍1位中外股票投资大师的经典案例,如巴菲特在1993年开始大量买入港股中石油,1.02元的平均成本,1997年又全盘卖出,卖出均价12.00元。每股净赚10港币以上。那么,当时市场的基本面是什么情况,他买入中石油的理由是什么,卖出的理由是什么?等等。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是案例的收集和分析,筛选的案例必须经典;对每个案例的分析必须独到,现有的资料基本上没有分析,必须结合当时的宏观大势、基本面与技术面的情况独立分析,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投资理念。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7篇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变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个人投资者非理

2.1.1个人投资者非理表现

(1)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朱宁(2002)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表现出心态浮躁,短线投机观念,“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个人投资者非理分析

(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3)过度反应。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

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机构投资者的非理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

3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具有系统性,持久性,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惯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

惯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na(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易策略,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8篇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变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个人投资者非理

2.1.1个人投资者非理表现

(1)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朱宁(2002)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表现出心态浮躁,短线投机观念,“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个人投资者非理分析

(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3)过度反应。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机构投资者的非理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

3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

因此,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具有系统性,持久性,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惯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

惯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na(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易策略,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9篇

对大部分人来说,股票投资是一个不愉快的教训。但是,里面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世上还是有很多人想到股市来捞一把。这里我想结合自己过去十几年股票投资的个人经历、周围朋友的实战经验和财经领域的专业训练,提一些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或許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要务:不要赔钱

股票投资的第一原则,风险管理。不考虑风险管理,这是許多人在股市动荡中妻离子散的根本原因。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包括两部分:客观风险承受能力和主观风险承受能力。

客观风险承受能力由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家庭收入决定。投资股票的钱,必须是用于长期投资的钱。三年以内需要用的钱,买房的钱,娶媳妇的钱,小孩上大学的钱等,都不能用来投资股票。不是股票投资不能赚钱,而是你没有资格到股票市场来赚钱,因为你输不起。

主观风险承受能力,则由个人的性格决定。如果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在股票投资中一天就消失了,你和你的家人能否坦然接受。进入股市以后,如果你每天都惦记着股市的变化,就说明你的股票投资已经超过了主观风险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退出股市,或者减少投资。

巴菲特说,股票投资的原则有两条:第一条,不要赔钱;第二条,就是记住第一条。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成功,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股票投资的第二原则,量体裁衣。大家买衣服时,都要试一试,感觉一下衣服是否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质。但是,許多人在买股票时,可能根本没有花时间想一想,做一些市场分析。买一件200元钱的衣服,可能要花一个小时。买一只朋友推荐的股票,花了上万块钱,却只花了5分钟时间。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质量的市场研究不是免费的,免费的市场分析可能有误导股民的目的在里面,所以最可靠的市场分析是你自己或者你几个同道朋友的潜心研究。

现在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包括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从上到下法,先看市场大势,再看行业前景,然后是具体企业盈利和市场竞争情况。反之则为从下到上法。大部分人是结合使用两种方法,从而避免一些失误。

同样的一件衣服,对张三合适,对李四可能就不合适。可能会有人说,衣服有大小,钱没有好坏,只要能赚钱,对谁都合适。这里的区别在于,李四可能是位退休老人,需要股票收入来补充部分日常消费。所以李四需要高分红的蓝筹股,只要每个季度有分红入账,股票是否上涨无所谓。而张三是个年轻人,现在收入很高,目的是在股市有大的斩获,赔点钱无所谓,所以他会喜欢小公司的概念股。

股票投资的悲哀在于,张三的股票大涨时,李四眼红,后悔没有像张三那样赌一把;股票市场大跌时,张三后悔,怎么没有像李四那样投跌幅小的蓝筹股。其实,股票投资的结局在进入股市时就应该基本确定。各人应该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没有必要用别人的成功来折磨自己。

看好指数基金

股票投资的第三原则,资产分配。分散投资是老话题,但老话题不代表没有价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便你做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研究,做到了知彼知已,但人不是神,都有认知方面的缺陷。

譬如,你对游轮公司可能很熟悉,把你的钱都投进去,结果发生了沉船事件,你损失惨重。你说这是突发事件,根本没法预测。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事没法预测才需要分散投资。

有人说,股票市场价格有时是不合理的,但在其市场价格变得合理以前,你可能已经破产。分散投资,是为你可能的失误留下缓冲区。

对大部分人而言,购买指数基金比较合适。有历史资料表明,长期来看,投资回报持续高于股票指数的共同基金不超过10%。现在股市动荡得厉害,所以共同基金经理要取得高于指数基金的回报就更加困难。

如果一定要购买单股去碰碰运气的话,那么最好把主要投资放在指数基金上。要提醒的是,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期货方面的可交换基金,因为其回报受期货市场上升曲线的影响,不宜作长期投资工具;还有那些两倍和三倍杠杆的基金,因为大量使用期货合同和期权合同,所以其价值随时问贬值很快,也不适宜作长期投资工具。

不能追涨杀跌

股票投资的第四原则,低买高卖。风险管理是为投资服务,不能由于担心风险而放弃投资机会,就像人不能因噎废食一样。有人打趣说,船停在港湾里很安全,但船不是用来停泊在港湾里的。

购买股票大致分为两类人:投资人和投机人。投资人以长期回报为目的,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纪律。投机人则是短期投资行为,目的是在股票市场动荡中火中取栗,快进快出,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巴菲特有一名言,人们去菜市场买菜,价格高时会少买一些,价格低时就会多买一些。但是,人们在购买股票时,行为则刚好相反。同样一只股票,涨10%以后,大家争着去买:跌了10%以后,大家争着去卖。

就单只股票而言,由于特定的原因,跌了以后卖掉是有其合理一面的。但是股票指数则没有必要在大跌以后卖出。相反,大跌以后,才是买入的好机会。

美国的股市,如果坚持在大盘指数跌了10名到20%以后渐进卖入,长久来看,回报会较高。当然,股票大盘暴跌时,总是有坏消息伴随。这种情况下,是否敢于进场,则跟个人的胆识和市场是否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坏消息有关,没有公理可言,关键是个人的判断。

股票投资的第五原则,承认股票投资也是一门学问。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训练。我们上大学,然后上研究生,之后工作,又在工作中学习,最终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

可是,許多的人买了两本股票投资方面的书,业余时间念两遍,就自以为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把好不容易挣来的钱拿到股市中去赌一把,所以结果很可能就是花钱买个教训。

理性地想一想,这样的结局不是可以预期的吗?如果你买了几本外科方面的书,念了几遍以后,就要在家里人身上试试身手,大家肯定说你是疯子。可是,許多人以为去股市赚点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你是否考虑过这里面的逻辑问题。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处置效应;价值函数

一、引言

经济学原理中蕴含许多假设,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是很强的条件,但是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人们在参与金融市场投资的时候,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陷入认识陷阱,形成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主要包括处置效应、过度交易、有限注意力驱动交易、羊群效应、本土偏差、恶性增资等,认知与心理学原理能够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这些偏差做出相应的解释。

本文通过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去解释我国的投资者的行为,并且用数据表明我国确实存在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规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股票赚钱时会轻易卖掉,但赔钱时留着不放”和“炒股炒成了股东”等这些名言都是对这种行为偏差的描述,在中国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欧汀发现在一万个股民交易记录中,他们卖掉的股票收益率要比没有卖掉但是已经亏损的股票的收益率的表现要更好。三个月后,被卖掉的股票回报率平均要比留下的但已经亏损股票回报率高1.03%,一年内平均多3.41%。

二、价值函数对处置效应的解释

许多学者对处置效应进行了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一个方法是从参考点出发来解释,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最初的购买价格就成为决策的参考点,投资者以买价和心理价格作为参考点来决定是否出卖或者继续持有股票。如果投资一个股票,投资者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高的足以让他来承担风险,那么投资者买价作为参考点,若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会盈利,这时候的价值函数是个凹函数,表现为风险规避。若投资者认为未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会下降,投资者会倾向于卖掉股票;若股票价格下跌,会产生损失,这时的价值函数为凸函数,表现为风险偏好,这时候即使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降低到他无法承受原来的风险,那么投资者会倾向继续持仓。同样,若投资者同时持有两个股票,若这时候一只股票涨一只股票跌,那么当投资者面临流动性的需要急需套现时,投资者会选择哪支股票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卖掉盈利的股票。股票价格上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下跌则带来损失。在收益区域和损失区域都可能存在价格上涨和下降两种可能,那么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收益或者损失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不等额的变化,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人们在两个区域做出不同的选择。

三、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们将沪深交易所所有2010年9月30日以前上市的A股,按照回报率的高低从高到低分成3组,每组约700家公司,然后算出个公司的股东人数从2010年9月30日到2011年9月30日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回报率最高的公司的股东人数在这期间是呈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很多人在购买回报率较高公司的股票时,只要一赚到钱,差不多达到他的心理价位,他就会选择卖出股票,相反,回报率最低公司的股东人数则大幅度增加了120%,表明很多人在购买了该股票后只要出现亏损就会选择持股不动,只到解套为止,因此,才会导致回报率低的公司,股东人数一直在增加。另外,介于高回报率和低回报率之间的中等回报率公司的股东人数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因此,上表充分的表明了在我国股市中进行操作的广大股民都存在这样一种行为,即行为金融学上所提到的“处置效应”。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1篇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2篇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3篇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

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4篇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5篇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