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篇

刘仲英(1943-),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由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之中,使得金融界对它的关注显著提高,并对操作风险的估计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将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应用到操作风险估计,并对操作风险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推理;操作风险;风险估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8-03

一、引言

操作风险最早由COSO~在其1991年的报告中提出,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直到巴林银行和大和证券事件发生后,巴塞尔委员会才对操作风险重视起来。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公布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操作风险开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常见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或流程缺陷;交易错误;结算延迟;业务连续性故障;内外部欺诈;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受到侵犯;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实物资产损坏;等等。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操作风险的估计就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难点。本文探索使用案例推理方法,分析过去发生过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比较操作风险案例的异同之处,估计可能的风险后果和寻找合适的对策,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

二、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

当人们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往往会利用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当前类似的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不必从头做起。将人们这种解决自然问题的心理过程上升到方法学的角度,就是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由于CBR方法同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Rule-based Reason―ing,简称RBR)相比,具有知识获取容易、有记忆功能、健壮性好、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过程等优点,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之后,受到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CBR方法最早由耶鲁大学的Schank教授在1982年出版的专著《Dynamic Memory:A Theory of Remindingand Learning in Computers and People》中提出,是人工智能领域一项重要的推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大量学者对CBR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通用问题求解、法律案例分析、设备故障诊断、辅助工程设计、辅助计划制定等领域取得实用性成果。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关于CBR方法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例如李光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库系统设计,陈东明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复杂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等等。

CBR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进行新问题求解时,借助以前求解类似问题的经验来进行推理,其主要过程是:新问题的描述一相似案例检索一方案调整一方案评估一案例学习与维护。因此,将CBR方法用于操作风险估计时,首先需要构建操作风险的案例库,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的同类风险案例而获得当前潜在风险的评估。案例推理方法在解决操作风险估计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

(1)对新问题进行规范化描述;

(2)以新问题的若干特征为检索查询条件,从案例库中查找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案例;

(3)将所选出的最接近案例作为样本形成新问题的解;

(4)分析新旧案例的差异,识别新问题的新情况,修正调整得到的解;

(5)对新案例进行整理,添加到案例库。

案例推理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

案例描述与存储组织是CBR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也是将其应用于操作风险估计的基础。案例描述是对过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描述,可以用二元组或三元组表示,或者用语义网络、框架、剧本和动态存贮模型(Dynamic-memory Model)等表示。此外,目前对案例特征的抽取与描述的研究还涉及到采用神经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下面介绍用二元组或三元组的方法来描述案例,后面关于案例索引的讨论也以元组的表示方法为基础。元组的描述方法可以形式化表示如下:

case=或case=

二元组的描述包括两个域:问题域(problem-field)和解决方案域(solution-field),这种形式可以用于简单的操作风险领域的案例描述。

三元组的描述包括三个域:问题域、症状描述域(symptom-field)和解决方案域,这种形式可以用于操作风险诊断领域的案例描述。

问题域用来描述问题的特征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等,是有关问题特征信息的完整描述。一般把问题域分解为多个属性来描述,可形式化的表示为:

problem-field=,表示问题域可以用n个属性来描述。案例的症状描述域一般为案例问题域的自然语言描述,它的作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理解案例问题域的描述信息。

案例的解决方案域为针对案例问题域所描述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的一种描述。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solution-field=表示解决方案域可以用n个属性描述。

导致操作风险的偶然因素多,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在操作风险发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各异。同时案例是知识表示的一种模式,它将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用描述案例的数据结构表示出来,它实际就是专家求解问题的一个具体例子。本文采用表1所示的知识结构来描述金融操作风险案例。

采用上述框架结构的描述方法,将所搜集到的金融操作风险案例存放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库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索引技术,可以方便地建立案例索引。

四、匹配案例检索

案例检索就是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当前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推理方法。操作风险案例检索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最佳操作风险案例,也可以是一组相似操作风险案例。案例检索的效率和案例的索引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准确、快速获得操作风险案例的解决方案是评价基于案例推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索引级别上可以将CBR分为单级和多级索引。单

级索引比较简单,适用于风险案例库中案例不太多的情况,可按问题域某个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

多级索引技术对于操作风险案例库较大的情况很有效,可以提高案例检索的效率。下面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来为案例库建立二级索引时的案例组织方法。设整个案例库有N个案例,Casebase=,首先对所有的案例按照上文所介绍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即把相似的操作风险案例按某种方法先进行归类),得到M类抽象案例Abstract Casebase=,其中M≤N。这M类抽象案例作为第一级索引,每类抽象案例中又含有数个具体案例,A―case i=,S为第i类抽象案例中所含具体案例数量。这些具体案例再按照案例的某项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形成第二级索引。抽象案例问题域各个属性的取值可以取它所包含的具体案例的各分量的平均值。

在CBR系统中应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三种:最相邻法(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归纳法(Induction)、知识引导法(Knowledge-Guided Indexing)。最相邻法适合于案例特征属性为数值型的情况,定义和计算案例之间的相似度(或匹配度),相似度最大的案例为匹配案例。归纳法,提取案例特征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特征将案例组成一个类似判别网络的层次结构,检索时采用决策树搜索策略,适合于案例特征相互独立或推理结果只是案例中某一特征的情况。知识引导法,采用一套规则进行索引控制,根据已知的知识来决定案例中哪些特征在进行案例检索时是最重要的,并根据这些特征来组织和检索。

考虑到操作风险估计的特殊性,操作风险案例特征属性多数是描述性的字符型字段,可将归纳法和最相邻法相结合,按照SQL查询方式检索出最匹配的案例。首先找出“事件类型”和“受影响阶段”两个字段完全匹配的案例记录,从中再查找“事件性质”匹配的记录,如果没有完全匹配的记录,则把条件放宽继续搜索。再按照“发生时间”最接近原则,从中挑出最匹配的案例记录,其中的“实际后果”字段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初步估计。为了加快检索速度,也可以给出多个记录供参考,对“事件类型”、“受影响阶段”、“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几个字段建立索引。

五、结果调整

通过操作风险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操作风险估计结果,严格意义上说是以往相类似事件导致的风险处理方案。而将要估计的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都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根据新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与风险案例之间的差异对风险估计的初步结果进行调整。

调整方案有计算机自动调整和专家调整两种方式。如果影响推理结果的那些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可以采取计算机自动调整。一种简单的调整方法是

其中E为风险估计结果;Ec为通过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风险估计结果; 为时间调整系数,由于实际风险事件与案例事件发生时间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例如考虑金融业务多少的季节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 为地点调整系数,由于风险事件发生地点不同或与之相关的操作流程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0-3为程度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事件对金融机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B为其它因素综合调整系数,综合考虑操作风险事件之间的其它差异而确定的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同分布特征,各种影响结果的因素不可能全部收集存储到案例库中,这时便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专家人工调整方式,由管理人员分析以往操作风险案例与当前操作风险事件的差别,分别确定调整方法与调整参数,并综合考虑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六、结束语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2篇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3篇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4篇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展

风险导向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反映审计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必然成为审计方法选择与战略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被世界诸多国家会计师行业所采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必然性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审计中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审计策略,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和系统的审计理念,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见,审计中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分析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应跳出审计的圈子,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在审计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灌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备风险评估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分析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着手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其中,审计人员必须特别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从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人员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从而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二是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有效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时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是自我学习能力。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能够在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针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因此,只有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思想,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应拥有自学能力、求新能力和超前意识,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并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是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的审计教育必须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创造动力或压力,使审计人员诚实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这就要求审计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尽管发现重大错报是审计的关键,但报告重大错报才是审计委托人的最终需求。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性质及其被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报以及报告重大错报中的行为及追求。由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影响,使得法律法规对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法律风险,最终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发现与报告”重大错报方面彻底发挥作用。如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引入审计案例教学

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此外,新审计准则中还列举了28种事项和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程关注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成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新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这是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枯燥的讲解,学生不但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更需要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提倡案例教学由来已久,但实际课堂实施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嵌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其次,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主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查询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提出审计应对策略的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并能够独立地分析风险和提出应对风险的审计策略。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法律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由于审计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审计实例,已经具有法律后果。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法律处理结果,培养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大多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将这些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三、风险导向审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使审计师能够跳出审计而审计。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职业判断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作为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 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但由于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学生会记得更牢固,理解更深刻。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虽然比传统教学长,但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某一个理论,而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安排讲授课和案例课的比例:一些适合讲授的内容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控制好时间和讨论方向,进行最有效的引导。

(三)提高审计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广泛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合模拟审计,深化案例教学 为了弥补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不足,许多审计老师都希望能在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计实习。然而,直接安排学生去审计机关和事务所实习却不现实。因此,模拟审计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利用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可以达到深化案例教学的目的。模拟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将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对其中一些重要会计项目的数据及会计处理加以改变。(2)学生自备材料纸作为审计工作的记录稿,按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要求,填制相关内容,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正式审计底稿的附件。(3)发给学生正式审计工作底稿(老师设计好的,也可到事务所索取空白底稿复印),填制报表各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分析计算表,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表等。(4)要求学生审计会计资料,填制审计工作底稿。(5)学生交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6)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7)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8)教师验收、讲评。

模拟审计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综合与升华,能突破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了账、证、表会计资料,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能有效地将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审计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模拟审计大大缩短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适应期,较好地为社会培养潜在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审计人员。

[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课题(编号:kj20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5篇

1.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

2.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结论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6篇

国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有《风险建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本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1-4]等教育研究机构所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三、总结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实践教学两个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单纯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更是如此。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管理》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其本质也是一门管理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里面临的各种风险,然后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对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估,最后依据科学理论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所以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把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应用到企业中。因此,风险管理课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认识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了《风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主要支柱,大量创造社会财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着科技进步。然而,很多企业就像蜜蜂一样,虽然勤劳地寻花采蜜,却只有很短暂的生命周期。2003年经理世界年会提供了这样的数据,“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约为8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以前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三株、秦池、太阳神、亚细亚、飞龙等,有的各领两三年,有的消失得更为迅速。实际上,即使在企业竞争力最强的美国,也有平均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仅仅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可见,风险管理对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都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风险管理形势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呼唤加强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我国的风险管理无论从建章立法还是从理论实务都处于国际落后地位。更为严峻的是,我国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满足对风险管理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人才缺乏,是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形势,我们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风险管理专业技能的人才,让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开展风险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意外或责任调查、危机处置等实际工作,参与企业、政府决策,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转嫁,减少风险损失,促进决策目标的实际。所以要解决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走进企业”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大量引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案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让学生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要走出校门,真正走进企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两种方式也正是《风险管理》在具体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一)认识性实践活动

认识性实践活动即案例教学。一位哲学家说过:智者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聪明者从自己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愚者则永不懂得从经验中学习。在《风险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从众多的企业中学习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那我们就是智者,同时,案例教学也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案例教学研究加强对理论的运用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学习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利用教学案例研究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形式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进而用不同的理论来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样一件事情,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结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很好地把理论所学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最后老师总结一下整个原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学生能感性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利用案例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

案例教学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在风险识别环节的讲授中,所有的方法都介绍完了之后,给同学们一个橡胶公司的案例,简单介绍这家公司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该公司的面临的风险。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识别风险,一方面把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了,另一方面方法掌握得如何教师也就心中有数了。所以说利用案例教学可以总结教学经验。

(二)操作性实践活动

有了上述认识性的实践活动,接下来学生就应该真正进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走进企业。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接触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为自己将来毕业成为企业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老师要提前与实习单位联系好,确定好什么时间去企业,重点让学生参观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在走进企业的活动中,重点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利用流程图来识别企业的风险,当真正走进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画出正确的流程图;还有风险衡量,学生可以搜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针对某一风险的损失资料,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衡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针对企业里的风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最后请企业有关的专家和学生一起座谈,学生提出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专家围绕本企业风险管理的情况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受益匪浅,解决许多问题,也能了解到企业到底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投融资决策、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等,涵盖了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到各项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风险管理》课程要进行实践教学,从认识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过渡到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企业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叶.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5,(8).

[2]张惠英.对高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阚春燕.高职《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罗志慧.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会展管理》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2).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欺诈;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40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爆发的频率大幅攀升,而且往往造成巨额损失,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倒闭事件充分证实了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2001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发表长篇咨询报告,与业界磋商如何建立稳妥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不论是金融从业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

1 操作风险定义中的内控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风险管理协会以及普华永到咨询公司的意见,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首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与内部操作有直接相关关系。内部操作通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能够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人员和人员失误对操作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直接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7类操作风险中有6类都与人为操作有直接关系。

巴塞尔委员会和反对虚假财务报告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元目标”:业绩目标、信息目标、合规性目标。我国监管当局确立了“四元目标”,即在三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管理有效性目标”。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同样也强调了人的作用,政策制定主体是董事会,实施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控制主体是员工。

单纯从概念内涵中可以初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内容相同,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有重叠,都对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行控制;管理的特征相同,都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阶段性管理。同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重点不同,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忍受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机制、制度建设。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而内控机制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来实现管理的需求。

2 操作风险案例实证

通过案例实证,我们想证明的是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高度的相关关系,操作风险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为了说明,首先将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的类型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内容

内部欺诈例如,故意误报头寸、员工偷窃、员工通过自己账户的内部交易

外部欺诈例如,抢劫、伪造、空头支票、计算机黑客的破坏。

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毁、通讯故障、供电中断。

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例如,数据录入错误、抵押管理失败、不完全的法律文件、非法进入客户账户、非客户的交易对手操作失误和供应商纠纷。

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工人补偿申诉、有组织的工会行动、侵害员工健康和安全条例。

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例如,信用违约、客户秘密信息的滥用、洗钱、银行账户上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未经许可产品的销售。

实物资产的损坏例如,恐怖行为、破坏行为、地震、火灾和洪灾。

2.1 国际案例

除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外,还有很多操作风险的案例。

1992年,标准渣打银行被印度政府指控违反印度银行法和指引,包括:投资国债、代公司客户投资、给经纪人融资去投资孟买市场,损失4.4亿美元。

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资金交易的前台、后台没有很好的隔离,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认识等原因,其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笔交易没有经过授权,最终在1995年累积爆发,最终的损失达11亿美元。

1995年3月15日,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贷款和投资出现严重问题,法国三大银行之一的里昂信贷银行出现了高达500亿法国法郎(约100.6亿美元)的坏账。

1997年,摩根格雷费资产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一名基金经理违反规定,投资于三大共同基金的非上市证券,造成损失超过6个亿。

2001年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挪用和贷款欺诈,导致基斯顿第一国民银行倒闭。

2001年纽约共和银行在普林斯顿国际经济公司销售的证券中担任管理人,该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并且混合客户资金,该行因此支付了6.1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罚金。

2001年FSB超级银行因在证券化的次级优惠贷款中截留利息,会计报表失真,导致该行倒闭,损失金额4.4亿美元。

20002年美洲银行因为解决与国民银行合并之后的诉讼(诉讼美洲银行隐瞒与D.E.Shaw公司的关系),损失4.9亿美元。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由于在过去5年内发生非授权交易蒙受近7亿美元的亏损。

2002年J.P.摩根大通因为与安然公司有关的诉讼和监管事宜,已经拨备9亿美元的储备金。

就以上有限的案例分类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国际案例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两大块内容中。相对而言,防范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对内控制度的基础要求,而防范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中的操作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高级要求。如果内控制度相对完善,那么欺诈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结论存在着片面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其他没有搜集到的案例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巨额损失)。

2.2 国内案例

除此以外,为了更加强调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缩小研究范围,有必要对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做出比较细致的讨论。

通过媒体报道,搜集了部分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发生损失的金额大小与报道的频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操作风险损失金额越大,报道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尽管不全面,由于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的数据库尚未建立,而且很难搜集,对其分析研究就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完成。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仍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改革相对其他领域滞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致使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广泛存在,重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搜集的34个案例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1992年2006年),损失金额少则72万,多则高达74亿。而实际上,就2004年一年期间,仅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操作类风险案件高达300多起,涉案金额4亿多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总体数量、总数额、单笔损失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对我国操作风险来讲,可暂且忽略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以及实物资产的损坏这两类操作风险损失。根据其他5项将34个操作风险案例进行划分。

2.3 结论

(1)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不完善、执行的不严格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为各种各样的来自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是因为钻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特别是,存在大量欺诈案件这个事实提醒了我们“人本思想”的内控体制建设还有待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国际案例和国内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欺诈性操作风险的多发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和缺陷。如果内部控制高度健全,操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发生范围会逐步缩小到主要由自然事故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上来。也就是说,内控制度越不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越高,内控制度基础因素相对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欺诈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却较少出现,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存在基础层面上的缺陷,特别是内控制度中基础文化的树立。

(3)在欺诈风险内部分析中,如果一个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不会大于外部欺诈。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发现26个欺诈案件中,内部欺诈数量占35%,外部欺诈数量占19%,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占欺诈案件的达24%,而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只有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要大于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4)从现实案例来看,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而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对比较严重。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时间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很健全,或者说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力度不到位。这些内外勾结的欺诈案例大部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除这些欺诈案件之外,其他损失类型也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密切相关,只是相关的层面不同而已,欺诈性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的基本层面相关,而例如,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以及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等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相对较高层面相关,对它们的防范要求更为严格、更为缜密的内控制度建设。

(6)不仅操作风险所分类型之间不能完全区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清楚地区分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是由于“正常的”信用风险导致的,还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该认真审查而事实上却没有的操作风险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风险测量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信用风险”实质上应属于“操作风险”。

3 内控视角的操作风险管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将操作风险的形成归结为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但至少可以说明后者是前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入手。这也是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观念上,树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文化思想,这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培养员工,使其具有最基本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树立防范、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观,认为这是作为银行一员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宗旨,定期举办培训会议,举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评比活动并施以不同的奖惩措施。

(2)业务上,建立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线包括操作风险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程序。

操作风险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从预防、监控到缓解的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程序主要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控,管理压力主要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没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和动力,而实际上,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发源地”,需要严加防范。所以,应当在业务一线设立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培养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具体的法律部门、稽核部门也应当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

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存在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不能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所以全过程的管理线还要关注三大风险之间的转化,及早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和渠道,防止风险的“真空地带”和迅速转化。

(3)人员上,确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激励机制的建立也要考虑操作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业务的风险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风险管理。从案例分析发现,高层管理人员欺诈导致的损失是操作风险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治理结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三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监事会,很难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滋生了谋取暴利的动机,导致金融腐败在操作风险上集中暴露。因此,建立对高管层的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关键之举。当然也不能忽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激励。

现有的银行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过分看重盈利性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评价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策略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的基础之上,也没有相应的对报酬予以调整,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雇员采取冒险型策略以获取更大利润可能性的动机,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因为风险就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一时的利润可能潜伏着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将操作风险水平纳入报酬激励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4)组织机构上,健全三会一高的内控制度,重塑内审的权威性。在我国,通常执行这一职能的机构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银行的内审部门与一般不是平行设置,并不是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往往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其权威性、独立性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从内控角度讲,应尽快健全监事会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监事会的独立框架中。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管理评论[J].2003,15(11):4347.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设问;讨论式

前言

案例教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学院进一步发展推广。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通过具体的情境,将隐性的知识外显,或将显性的知识内化。工程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工程管理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基本都涵盖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组织、风险等章节,而这些章节如果教师进行陈述式讲解,或逐个知识点讲解(干条款讲解),学生会感到相当枯燥,特别是质量、成本章节,基本上都是条条款款,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自然没有兴趣。那些枯燥的干条款学生自己完全能够看懂,所以很难有思考,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学生很难集中精力,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应采用讨论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形式[1-5]。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的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更重视对个案的探讨和研究。案例教学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和讨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一、案例中的角色定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系统性很强。一个项目从最初构思—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后运营中所涉及的成本、进度、安全、质量、HSE等都可以采用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里涉及以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角色定位,因为从不同的参与方来理解成本、进度、质量等是不一样的,尽管这些目标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本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都是从业主的角度来编写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以业主、承包商、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或政府人员等角度来理解上述问题,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也限于5方(以上提到)。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角色来讨论问题,从而引出章节中的知识点,如工程有风险,作为项目经理的你如何应对;作为监理的你如何应付;作为设计人员的你如何应对。可以让学生们理解不同的角色关注点不太一样,但却又有统一,然后进一步设问: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要考虑,你能想到的工程风险应对的办法。通过学生们的讨论,讲解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风险的应对措施。大部分学生们基本都会想到风险的回避、风险转移,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从而把工程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自留等逐一讲解。(要求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

二、设问(案例中的层层设问)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各个章节涉及到的案例较多,但案例基本都只涵盖了某一章节的部分知识点。如果在已有的案例基础上加以改编,或者自编案例涵盖某一章节全部知识点,使知识的讲解更具系统性,案例中层层设问,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从而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里以工程项目管理策划章节为例来设问,例如为什么要建一栋房子(桥梁或是隧道等)?你脑海中有几种构思,例如同是穿越河道,可以隧道,可以桥梁,如何选择,这就是构思的选择。期间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选择所要的项目,分析其优缺点。比如隧道对地面干扰少、隐蔽工程、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但其缺点是地质勘察工作量大、时间长、投资多,受地质条件制约大,有一定的风险性;隧道造价大大高于桥梁工程,而桥梁是一种景观,可以很好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给人以美的感觉。同时桥梁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低于隧道;桥梁行车条件好,时速可达100公里,隧洞污染较严重,最高时速60公里。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知道,如何写项目建议书的问题就可以随之引出:你认为项目建议书应该有哪些内容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信服,从而接受建议,接受了项目建议书。如果是比较重要的工程要进一步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那么进一步论证应该论证哪些内容?中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经济上、技术上现在能否实现、是否破坏环境等,什么情况下代表着项目正式立项。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可以把策划章节的知识点全部引出,同时也引出了以后学生工作可能要接触的实际情况,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问题的抛出,既可以引发讨论,同时又是学生们以后要从事的真实工作,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三、讨论式案例

教学模式案例是针对一个真实、具体发生的事件的反思与探讨,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正如案例教学专家理查特(Richent.A.E)所说:“教学案例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和描述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实践故事。目前案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讲解式案例

教学讲解式的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只是以案例来讲解,增加了讲课的生动性,学生并未参与其中,互动性不强。

(二)讨论式案

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其中,师生有互动,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如果学生数量较多,场面难以控制,另外在讨论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三)辩论式案例

教学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使知识点趋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不太适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本研究中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经过讨论而使知识点掌握的更全面,通过讨论使学生参与其中,知识点掌握更加牢固。但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多,课时有限,不能够分组讨论。如果是小班教学,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案例教学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在案例中合理的层层设问,可以引发同学思考,并参与讨论,就工程项目管理各个章节写案例,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系统性,环环相扣,使学生精神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学生认真程度大大提高,知识点掌握更加牢靠。

[参考文献]

[1]刘任重.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6).

[2]张丽丽.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08,(11).

[3]张应迁,付磊,文华斌.工程案例教学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

[4]刘妍.讨论式案例教学在高校社会保险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9).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0篇

一、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是指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空管不安全事件发生。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危险源识别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分为两步。一是确定是否影响安全运行。当发生空管责任原因的不安全事件或者影响空管安全运行的事件,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当安全运行发生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安全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是影响安全运行,也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二是甄别危险源。通过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安全检查识别法、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工作任务分析法、情景假设预测法、事件调查识别法和座谈讨论分析法等方法,辨析出危险源。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现场值班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的现状,一旦安全运行发生变化,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应急处置,识别出危险源并形成安全自愿报告。案例1:航班结束当晚,机场有关申请进入下滑台保护区割草,为避免人员车辆在保护区作业导致设备告警关机,导航值班员提前向管制申请关闭下滑设备。但是到了第二天航前,导航值班员仍未接到退出保护区的报告,如果这时没有打开下滑设备,将影响进场着陆的航班安全,导航值班员马上联系机场,确认割草车辆已退出,立即开启下滑设备。这是一起典型的危险源识别案例,其关键风险点在于机场割草作业结束后忘记报告退出,而导航值班员提前识别出危险源为“机场在下滑保护区割草作业”,航前及时处置,避免了一起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事后整理形成安全自愿报告上报。二是安全检查识别法。通过运行质量监督检查、“四不两直”检查、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现场抽查、法定自查等方式,发现设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发现岗位运行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例2:根据安全持续改进计划和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周都要检查值班现场音频视频的监控回放。在例行检查终端管制室值班现场的监控回放时,检查人员把重点放在交接班这个时间段,逐条对照管制部门反映的问题,发现交接班时遗漏了“昨天23∶00区调主用频率受干扰”这项内容,而且在ATS运行管理系统上也未发现相关记录,这是典型的工作“错漏忘”。通过定期的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检查出危险源“交接班漏项”,可以进一步督促现场交接班的整改,跟踪完善信息通报流程。三是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不安全事件信息、设备维修维护案例、安全风险通告等安全信息的分析挖掘,举一反三,查找设备运行存在的危险源。案例3:学习《安全风险通告》中No.4032018.12AirTransportBusiness的“关于部分型号UPS并机系统故障且未跳转至旁路供电的风险通告”内容,知悉该型号UPS自身并机功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立即对照检查本单位同型号UPS并机运行情况,实施“并机运行的UPS出现故障应急演练”,演练时发现两台UPS并机失败后过载,同时UPS系统立即自我保护直接关机,无法切换至旁路,造成供电输出中断。根据应急演练发现的“UPS并机系统故障”这个危险源,及时制定优化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供电。四是工作任务分析法。将整个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子项,对每一个工作子项,列出可能潜在的危险源。案例4: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空管设备运行保障部门将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子项。如制定《终端运行室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实施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检查测试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以及现有在用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飞行校验、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开放报批、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等。针对每个工作子项,逐一查找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方面,发现危险源为“维护人员对信号引接线路不熟”;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方面,发现危险源为“航管甚高频及龙岩红尖山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出现故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风险防控。五是情景假设预测法。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情景假设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到最坏的方面,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案例5:不停航施工。机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15天的通告,技术保障部分析不停航施工给设备运行保障带来的风险。先进行情景假设,尽量往最坏的方面考虑,如下滑台的导航设备巡检线路是否因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发生变更?如果发生变更,就存在向塔台和机场相关通报的问题。另外,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的走向与α9滑行道有交叉,不停航施工会不会影响到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α9滑行道靠近下滑台保护区,施工车辆频繁进出会不会影响到设备信号的准确完好?针对这些情景假设,预测潜在的危险源,最后识别出危险源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挖断空管设备遥控线路”。六是事件调查识别法。按照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致因,识别与事件致因相关的危险源。案例6:人为责任原因导致关键空管设备供电中断,影响管制工作。11月29日14∶30,外部施工人员在航管楼安装配电柜,未经许可进入设备间擅自分/合配电柜总开关,导致区域管制室主/备自动化席位主机SDD和协调席主机FDD、区域管制室主/备内话系统席位主机、区域管制室甚高频遥控盒、二楼机房ATM/DDN雷达信号传输节点路由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供电断电。受影响的区域01扇区内个别航班由区管中心高扇临时指挥,4个航班在01扇区外等待,3个航班在02扇区外等待,6个航班地面等待。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现安全责任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意识不强,施工现场监管缺失,继续查找事件致因,识别出危险源“相关电闸未悬挂‘禁止合闸’警示标牌”、“配电柜未上锁”、“供配电方式缺陷”。七是座谈讨论分析法。定期召集运行一线值班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座谈讨论,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找出潜在的危险源。案例7:航管扩容工程暨航管楼辅楼搬迁。航管楼辅楼建成,区域管制大厅、进近管制室和飞行报告室面临整体搬迁,加上主备用自动化系统席位扩容、主用内话系统席位扩容、备用内话系统席位和甚高频通信系统更新、配套的供电和网络传输设施更新、技术主任席位新设等等。技术保障部召集科主管和相关值班人员,对搬迁工程中所辖设备进行安全评估,群策群力,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如“管制员和值班员对更新后的备用内话系统操作不熟悉”、“搬迁过程中管制席位设备故障”、“搬迁过程中区域管制大厅断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缓控措施。(三)注意事项。一是重点识别跑道侵入、军民航防相撞、人为因素、管制带新等空管“四大危险源”,侧重识别《空管系统不安全事件标准》中界定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可能的根源或状态。二是地区空管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空管分局(站)安全管理部门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技术保障部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三是判定一个危险源是否属于安全隐患,既要检查其是否客观存在、违反有关法规标准,又要检查是否采取过措施进行整改和控制、由于资源或手段局限无法有效管控缓解。重大危险源均属于安全隐患。

二、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预测危险源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严重度和可能性的综合风险后果。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分成三步。一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列出现有的控制措施,评估在这些控制措施和环境条件下,危险源对空管设备运行产生的预期影响后果。二是确定严重度和确定可能性。严重度是危险源影响或后果在损失或损害方面的程度。可能性是危险源造成后果的预计发生次数除以设备运行总小时数。三是确定风险等级。将严重度和可能性的评估结果组成风险矩阵,就生成安全风险指数,并确定风险等级。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风险矩阵法。(1)确定严重度。严重度等级分类为“可忽略不计的、较小的、重大的、危险的、灾难性的”5级。(2)确定可能性。可能性定量分为“极不可能的、罕见的、偶然的、经常的、频繁的”5类。(3)确定风险值。风险评估矩阵将风险划分为可接受的、可容忍的和不可接受的三个等级。风险指数表示可能性和严重度评估的综合结果。其中,红色区域代表高风险,风险不可接受,应立即停止或减少操作或运行,或实施额外或增强的控制措施,使风险指数降至中度或低度的范围。黄色区域代表中度风险,风险可容忍,应及时采取缓控措施,尽可能使风险指数降低至低度范围。绿色区域代表低风险,风险可接受,无需进一步采取风险缓解措施。案例8: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雷达数据处理前置机)设备老化。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共有3台RFP设备,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合理分配二次雷达信号接入,防止单台设备故障影响系统数据融合,设备巡检时要及时发现故障,做好设备切换。先分析确定严重度,一旦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故障,将造成管制工作负荷大幅度增加、安全裕度明显较少的,属于3级即重大的。再分析确定可能性,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从投产运行至今已有8年,3台RFP设备中只发生1次故障的概率至少是1/(24*365*8*3),预计后果发生概率约等于1/(2*105),显然:1/105>预计后果发生概率≥1/107的,属于3类即偶然的;对照风险矩阵,风险指数为3×3=9,位于黄色区域,风险等级确认为可容忍的。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计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然后计算风险的等级。相对风险矩阵法而言,由于步骤繁琐,空管设备风险评价中较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三)注意事项。

一是评估与空管设备保障相关的危险源时,要使用设备运行小时数用于确定危险源发生后果可能性。二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要立足于设备安全运行实际,做最坏的打算。三是对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估并非只进行一次,必要时,对安全风险可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修改风险缓控措施。

三、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是指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缓解和控制安全风险,以期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缓控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分成三步。一是制定合理的风险缓解措施。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应立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明确责任以及所需资源。必要时,对风险重新评估,修改风险缓控计划。二是确定预测剩余风险。预测剩余风险是基于缓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一种假设。如果在尝试所有可能的缓控措施后,风险仍不能降低到可容忍或可接受的水平,需要放弃相应的变更。三是实施持续监控。持续监控主要包含监控的频次或时间、负责人、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二)实现途径。

一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策略是通过制定相应的缓控措施,能够减低风险等级(可能性或严重度)。案例9:对危险源“甚高频RS8信道设备老化且容量不足”进行风险评价,由于甚高频RS8服役年限长,设备老化、性能下降、故障率高,加上管制业务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信道容量明显不足,部分主用频率无法满足双重覆盖的需求,依靠应急DTR单机弥补备份,现有的防控措施是加强维护维修,做好备件储备。经风险评价,可能性为偶然的、严重度为严重的,风险等级为3×3=9,属于可容忍的范围。对这个危险源进行风险缓控的有效措施是通过加强维护维修、备件储备和其他VHF设备的调配,基本满足现有容量配置需求;该危险源风险等级降为2×1=2,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后期将在空管设施扩容工作中完成8信道VHF设备更新,关闭该危险源。目前已完成设备调试,并接入内话系统试用,有效控制了设备运行风险。二是风险规避。风险规避策略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或不实施相应的方案,避免潜在危险源的发生。案例10:雷达站选址。对雷达站的运行需求进行分析,对预选台址进行电磁环境测试,地理测绘与环境评价,分析预选台址的设备信号覆盖、建台条件包括供电、通信等方面。重点审查电磁环境及场地保护区是否满足要求和技术分析是否满足运行需求,一般可选择两个甚至多个台址,根据不同的选址方案列出潜在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排除法规避安全风险。三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策略是将风险所有权转移给另一方,接收方可能更有能力在运营或组织层面减轻风险。接收方应该是最有能力管理相关风险的组织或单位,必须记录风险转移过程。案例11: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盲降保护区的割草作业由机场负责,经风险评价,以往发生类似不安全事件的致因均为信息通报不畅,机场有关和导航值班人员的责任界面不清晰。因此对危险源“机场在保护区割草作业”进行风险缓控的措施是定期与机场有关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进一步规范固化信息通报的流程,谁的责任谁承担,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到应当承担风险的责任方。四是风险承担。风险承担策略意味着接收风险,风险接受者应负承担风险的责任。风险承担策略不能用来对待高风险,必须在中等或以下才能被接受。案例12:内场航向台Ⅰ回路供电突发故障中断,ATS自动切换到Ⅱ回路供电正常,当前航向台UPS工作也正常。经风险评价,Ⅱ回路供电突发故障和航向台UPS同时发生故障是极不可能的,风险等级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我们在承担这个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机场供电部门,督促抓紧检修恢复航向台Ⅰ回路供电,同时提前准备移动发电机,随时做好进场应急供电的准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竞合关系;汽车造型项目;风险管理

1前言

汽车造型设计是一个创意驱动的过程,处于整车开发的核心环节,开发周期、成本和造型设计质量关乎新车能否及时上市以及上市后的销量表现。传统上,汽车造型开发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机厂的造型中心,另一类是市场化运作的汽车设计公司。近些年,行业内出现了一种全新的“1+3”竞合式造型开发模式,即主机厂造型中心和三家汽车设计公司进行渐进式淘汰赛,最终选出唯一方案。

2造型开发流程、评价系统及商务模式

汽车造型开发由外造型、内造型和色彩面料开发三个部分构成[1],如图1所示,以外造型为例说明“1+3”竞合式开发流程。立项后,主机厂选择三家汽车设计公司签订第一份合同,服务范围至交付小比例油泥模型。四家参与方在各自内部按照9-3-1模式进行概念草图和渲染效果图的设计和评审,并制作参与4-2竞争的小比例油泥模型。在集中评审场地,从4个方案中择优选择2个方案,与入围供应商签订第二份合同,服务范围至交付全尺寸油泥模型和硬质模型。在集中评审场地,从2个方案中选取最终方案,如入围方是供应商,主机厂与其签订第三份合同,服务范围至A面数据。两次集中评审,参评方由主机厂高管、员工代表,消费者代表,经销商代表组成,对其分别设置打分权重30%、20%、30%、20%。“1+3”竞合式造型开发模式,使得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着竞合演化。各方的竞合关系如图2所示,4-2开发阶段,主机厂与供应商既竞争又合作,每周分别与三家供应商召开周例会,对设计进度进行监控并提供必要的过程支持。2-1开发阶段,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主机厂和供应商竞争最终方案,此时,为以竞争为主的竞合关系。另一种是,两家供应商竞争最终方案,此时,主机厂与供应商为合作关系,对其进行管控和必要的过程支持。2-1开发阶段(情况一)2-1开发阶段(情况二)4-2开发阶段由于供应商只能拿到阶段性合同,且造型初期的合同金额占比较低,而不愿意全力投入资源进行造型创作。主机厂造型团队因担心落选,表现得患得患失,难免信心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竞合关系的管理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相关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竞合关系最终走向失败[2]。因此,对竞合关系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3造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3.1风险规划。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来规范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订应对计划并分级监控。在每次造型评审会和项目周例会上都会就风险监控情况进行通报和评审,对高级别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采用PDCA闭环式风险管控模式,完成风险应对和监控并进行总结,纳入风险管理数据库。3.2风险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和矩阵式识别模型,力求全面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进行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归类[3]。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并判断该风险产生的可能后果。3.3风险评估。借鉴FMEA分析工具中RPN来完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分析和论证,评估出风险事件产生后果的严重度(S),风险发生的频度数(O),以及风险发现的难易程度也即探测数(D)。将严重度、频度数及探测度的等级都分为1~5。风险顺序数RPN=严重度(S)×频度数(O)×探测数(D)。3.4风险应对。根据不同的风险顺序数RPN值,制定应对策略,通常有规避、转移、减轻、接受4种应对策略。当应对策略为前三种时,风险管理委员会需组织制定应对措施以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应对计划。3.5风险监控通过对监控信息的反馈不断对风险进行再评估,并且对应对措施进行调整,使其适应项目的发展。区分专业组、项目组、风险管理委员会三个监控级别,RPN值在20以上设置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监控,享有最高优先级风险管理资源。本节所讨论内容可参见表1。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2篇

1.1技术风险

技术的质量将严重影响到后续各阶段,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确立后进入实施阶段,随之将产生技术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决策是否正确、施工能否满足技术规范、设计是否合理等,会对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风险体现在:贯穿于材料采购、施工操作、设计全过程,以及材料检测手段达不到要求等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就是指在施工期间,因为技术原因所造成的项目不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标准完成检验。主要是设计和实际施工中产生的差异,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因为设计深度不足,致使设计中存在缺陷、遗漏和错误,未考虑施工可能性等问题,未考虑地质、环境等条件,给施工带来麻烦;二是因为施工技术的经验较少致使施工时的施工工艺不达标,无法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工作流程不合理等问题,难以达到设计单位的要求。不论是哪种原因,都会将工期加长,增加施工成本,甚至返工,更会导致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不能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方案设计技术风险,主要是技术标准掌握不够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为谋取更大利益,没有及时发现,施工单位使用了不符要求的材料,如光缆由于质量不过关,造成投产2年后不能正常使用,导致设计方案没有达到总体优化,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沿路由仔细查勘、责任心不强产生,由于钢绞吊线质量差,不得不提早进行部分更换。方案设计不周全,方案修改和返工的可能性增加,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投产一年后开始严重锈蚀,给线路维护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和工作量。

1.2人力风险

人是项目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任何项目的都需要人来完成。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由人来完成的,实施的决策、设计、勘察、计划、材料购置到施工。例如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由于设计不合理,引起设计变更不断,导致预算的偏离度过大,甚至有重大失误,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会导致项目施工费用超支或竣工时间大大延误。

2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应对措施

2.1降低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风险采取多轮、多层次、多专业论证的方法予以规避。采用风险缓解的方法,来解决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前期设计风险。加强挽救和应急方案的实施力度。由于项目周期过长,项目的设计方案有着明显的超前性,不能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为方案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所以对于标准,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应当使用专家组会审,然后设计施工方案。通过详细、准确、完备的施工计划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施工组织多轮的设计并且通过多轮的审核,但是因为大型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结构类似也不能相互移植,只能通过风险规避和缓解来解决。咨询机构依靠自己的设计来赚取咨询费用,而不是依靠卖产品和设备来提取佣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真正保持“中立”,有可能摆脱工程项目管理组对某种项目的倾向性,降低合作风险,当好企业的参谋。随着在竞争环境中咨询行业的逐步规范发展,尽管目前咨询业的发展还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咨询公司的“中立”性会进一步的加强。

2.2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施工点多、投资大、施工专业多、施工面积大,招投标、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咨询企业也很多,管理跨度大、层次多,组织机构设置既要满足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要求又要简单,要在项目规划期就做设计好组织机构,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风险时能够快速改变组织结构,采取缓解的措施,原则上主要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来对待此类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规避和自留来解决项目管理的计划工作风险。如通过增加项目风险储备金、广泛获取信息以合理地规避,运用成熟的方案等方法、增加项目资源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可以自行承担,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如果不能自行承担则将风险尽量的转嫁个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危害,例如跨区域文化沟通风险,就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完工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在项目的制定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注意到后期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行,详细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对进度造成影响的风险,充分准备,提前计划,快速反应,减少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减少损失,还要避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因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土建施工计划不周详,导致进度延误影响了钢结构施工进度,钢结构施工进度又影响到了屋面施工进度,致使整体进度滞后。项目的质量风险要在之前详细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发生后要积极使用方法将损失尽量降低。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风险,很多信息被收集和反映出来,例会也扩大到了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两个层面,例会的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了每2周一次,并且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在例会上被提出来讨论、决定,讨论改造功能风险计划、设计调整、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例会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项目小组将实施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细化后的项目计划更利于项目的实施,并为细化项目长达数月年的实施过程,使目标更加具体,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内容等。

2.3降低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PPP模式;公路工程;风险管理

1公路工程PPP项目风险概述

PPP项目一般实施周期长、前期工作量巨大、资金投入量大、利益相关方较多,相较于传统现汇项目,其管理难度更大,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现以公路工程PPP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项目面临的重要风险概括为:(1)前期风险(合法合规性、征地拆迁、审批延误等风险);(2)建设期风险(筹资风险、技术风险、工程建设类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3)运营期风险(运营标准变化、市场需求变化、收费变更、税务等风险);(4)交付风险。本文主要结合公路工程PPP项目特点,就合法合规性风险、融资风险、工程建设类风险、运营维护风险、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2合法合规性风险

2.1风险内容

合法合规性风险内容指由于项目报批、规划、招采、报建等环节程序的合法性,以及项目实施模式包括项目投资回收的保障模式,税收、土地等优惠,补偿政策等的合法性。合法合规性文件的不完善宜导致项目实施障碍甚至停摆等风险。

2.2风险案例

案例A:某公路PPP项目的一座大桥跨四级航道,施工图设计后,业主未办理航评手续。该项目主桥桥墩施工完成后,市航道管理部门下发了停工通知,要求办理航评手续。由于航道由四级调整为三级,大桥的通航净宽和净高不满足70m×7m的管理要求,桥梁的主桥位置需要抬高,大桥施工因此停工数月,工期和经济损失较大。案例B:某公路PPP项目已办理环评手续,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环保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在环评策划中,混凝土、水稳、沥青和梁板均考虑外购,未考虑相关临时工程(搅拌站)的环境评价。因项目实际施工需要现场建站,生产混凝土等材料,由于环保手续有瑕疵,不能按时建站,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2.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合法合规性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社会投资人应高度重视合法合规性手续,不仅要满足项目有手续,还要检查相关手续是否完善,和项目的实施是否匹配。2)若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手续有瑕疵,应及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完善相应手续,避免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3)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建议约定项目合规性风险由政府方承担,包括项目立项、报建等各个环节审批的获得,以及项目采购方式、政府担保、优惠政策、补贴方案、政府方参股下的项目公司组建等的合法性负责,若因合规性问题导致项目终止、进度延误、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由政府方承担该风险并对社会资本方进行合理补偿。

3筹资风险

3.1风险内容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原因或社会资本方自身资金实力、融资能力变化、融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资金筹措困难,从而影响项目正常实施的风险。

3.2风险案例

案例C:某公路PPP项目中标单位为某央企的三级公司,项目资本金及融资额在建设期不计回报,在运营期的回报率为4.9%,项目条件一般。随着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综合考虑到该央企三级公司的资信,按照4.9%的利率,多家银行均不同意放款,该项目最终因筹资问题导致项目失败。案例D:某公路PPP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资金来源共3个渠道,项目资本金占25%,省补资金占20%,银行融资占55%。由于省交通厅综合计划部门全盘考虑,新项目实施第一年往往投资金额较少,年初在审批全省各项目省补资金计划时,该项目批复的金额非常少。由于项目资本金多用于前期费用,先期实施的子项目省补资金占比较大,省补资金拨付的滞后已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投资节奏,项目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3.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在项目的运作和推进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手续,同时,完善项目审批、招投标、成立项目公司等各项流程,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审查要求。2)根据项目实际,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投资模式及资金渠道等综合因素,通过合理资本结构和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缓释财务风险,保障项目筹资活动的顺利进行。3)社会资本在参与PPP项目的社会竞标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筹资能力以及融资财务费用,理性参与市场竞标,避免资金财务费用倒挂的现象发生。部分建筑企业应转变传统现汇项目的观念,不仅要考虑施工效益,还要重视项目总投资及资本金的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1】。

4工程建设类风险

4.1风险内容

工程建设类风险是指在工程建设阶段,社会资本面临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环保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风险。工程建设阶段的风险防范是PPP项目管控的关键,是保障项目产出质量满足建设期产出规范的重要手段。

4.2风险案例

案例E:某公路PPP项目由于前期进度滞后,为保障年底通车的节点目标,项目部采取赶工措施在冬季施工沥青混凝土。由于温度较低且保障措施不足,在试通车期间,混凝土路面出现大面积的病害。因质量问题需要整改,该项目交工验收推迟,项目运营因此受到影响。

4.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工程建设类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项目公司要优化施工组织模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较强资信和工程能力的总承包商和承建商来负责项目的工程建设,确保项目管控水平,保证项目产出质量满足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的完工风险。2)项目公司要加强工程管理力量,提升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以及造价等方面的管控水平,保障项目产出物的质量要求。如项目公司要深入参与工程设计变更审批程序,要防范设计变更降低工程质量等级现象的发生。3)项目公司要强化过程管理水平,加强与项目各参建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保障项目管理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基本锁定项目的质量水准(竣工为优)、安全标准(符合平安工地要求)、进度节点(按期完成)、造价水平(规范有效),最终保障项目产出物的高质量。

5运营维护风险

5.1风险内容

运营维护风险是指项目在运营期,因运营标准变化、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变化、收费价格风险等因素,导致项目运营维护的收入和成本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项目投资回收的风险。

5.2风险案例

案例F:某公路PPP项目,设计标准为二级公路标准。在该公路通车以后,实际车流量远超设计预测量,项目公司在道路维护保养上的投入远超预期,但由于道路维护保养费用在签约时是锁定的,项目公司面临道路维护保养亏损的风险。

5.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运营维护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两点:1)在项目可研阶段,社会资本方要充分识别影响项目运营的因素,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PPP项目合作模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风险,保障投资人的利益;通过风险因素的预先识别,在合同中对相应风险予以安排具体措施。2)项目公司需要强化项目运营能力,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向政府方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绩效考核要求,防止或减少因绩效导致的扣费。同时,项目公司在运营期内需细化管理,针对运营条件变化等情况,做好运营期间的索赔管理工作。

6税务风险

6.1风险内容

税务风险是指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在项目公司设立、建设运营直至终止的各个阶段,因税收政策变化、项目公司设立模式不同、税务认定等原因,引起税务成本的变化导致项目效益发生变化的风险。

6.2风险案例

案例G:某公路PPP项目,建设期2a,运营期15a,项目享受“三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项目建设周期短,运营周期相对较长,成本一般需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回收。一方面导致有效的优惠政策因为建设期无运营收入来源而享受不到政策,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后续运营期间税收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6.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在项目可研阶段,社会资本方在进行税务测算时,要考虑不同税务处理对项目盈利水平的影响及其敏感性。要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避免因对涉税事项的不同理解,导致项目公司在投入运营后实际发生的税收成本超过期初预测【2】。2)项目公司要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工作,应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涉税环节做到全面了解,掌握各项涉税风险并做好应对措施,确保PPP项目各个阶段平稳运行,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3)社会资本方需要在与政府的协议中对税收规范性规定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明确约定,即由政府方承担或者作为社会资本方调整运营收费的依据。

7结语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4篇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险实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结果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正确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保险实务》课程中,就是将保险理论和实际保险问题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保险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保险产品,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保险产品销售技巧,并且能够开展保险产品销售与保险理赔业务。为今后学生能够完成保险业务员、核保员、定损员、理赔员、客服员和公司经理等岗位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同时也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高,在高职保险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在保险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有针对性地搜集、精选大量地理赔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所要讲述的原理和观点,选择合适地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进行启发诱导,组织讨论,继而推出课程内容。其实这一系列的实施进展顺利与否主要取决于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很多种,如课堂讨论法和讲解分析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授家庭责任风险管理的方法时,主要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入一个案例:某先生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全职在家的太太和一个儿子,独立经营着附近的一家饭店,最近还新购置了私家车。为了给家人一个安心稳健的生活环境,李先生委托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其制定一套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案。要求学生为其制定一套风险管理方法。接下来根据学生所制定的一套关于该先生的家庭成员、车、房、饭店等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再推出家庭风险管理的方法。由于案例是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较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所要讲述的保险理论,增强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再从实际回到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超前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在讲授保险产品销售中的挖掘保险客户需求的课程内容时,首先对保险客户有个初步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单身期间、成家立业期、退休规划期。即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收入层次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要求学生根据投保演示中的"保险需求分析话术",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正确挖掘客户的需求是顺利完成销售活动的保证。在此次案例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从健康方面、意外保障方面、子女教育金方面、爱心和责任方面、储蓄养老方面、以及理财方面着手分析并制定一项保险客户需求方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保险人要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地位。

2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心得与体会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同时能打破传统的"填鸭蛋式"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被高职院校作为教改的主要方向,广泛被应用并推广使用。

若要使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取得预期的结果,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精选择案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理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PPP模式;公路工程;风险管理

1公路工程PPP项目风险概述

PPP项目一般实施周期长、前期工作量巨大、资金投入量大、利益相关方较多,相较于传统现汇项目,其管理难度更大,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现以公路工程PPP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项目面临的重要风险概括为:(1)前期风险(合法合规性、征地拆迁、审批延误等风险);(2)建设期风险(筹资风险、技术风险、工程建设类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3)运营期风险(运营标准变化、市场需求变化、收费变更、税务等风险);(4)交付风险。本文主要结合公路工程PPP项目特点,就合法合规性风险、融资风险、工程建设类风险、运营维护风险、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2合法合规性风险

2.1风险内容

合法合规性风险内容指由于项目报批、规划、招采、报建等环节程序的合法性,以及项目实施模式包括项目投资回收的保障模式,税收、土地等优惠,补偿政策等的合法性。合法合规性文件的不完善宜导致项目实施障碍甚至停摆等风险。

2.2风险案例

案例A:某公路PPP项目的一座大桥跨四级航道,施工图设计后,业主未办理航评手续。该项目主桥桥墩施工完成后,市航道管理部门下发了停工通知,要求办理航评手续。由于航道由四级调整为三级,大桥的通航净宽和净高不满足70m×7m的管理要求,桥梁的主桥位置需要抬高,大桥施工因此停工数月,工期和经济损失较大。案例B:某公路PPP项目已办理环评手续,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环保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在环评策划中,混凝土、水稳、沥青和梁板均考虑外购,未考虑相关临时工程(搅拌站)的环境评价。因项目实际施工需要现场建站,生产混凝土等材料,由于环保手续有瑕疵,不能按时建站,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2.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合法合规性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社会投资人应高度重视合法合规性手续,不仅要满足项目有手续,还要检查相关手续是否完善,和项目的实施是否匹配。2)若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手续有瑕疵,应及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完善相应手续,避免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3)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建议约定项目合规性风险由政府方承担,包括项目立项、报建等各个环节审批的获得,以及项目采购方式、政府担保、优惠政策、补贴方案、政府方参股下的项目公司组建等的合法性负责,若因合规性问题导致项目终止、进度延误、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由政府方承担该风险并对社会资本方进行合理补偿。

3筹资风险

3.1风险内容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原因或社会资本方自身资金实力、融资能力变化、融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资金筹措困难,从而影响项目正常实施的风险。

3.2风险案例

案例C:某公路PPP项目中标单位为某央企的三级公司,项目资本金及融资额在建设期不计回报,在运营期的回报率为4.9%,项目条件一般。随着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综合考虑到该央企三级公司的资信,按照4.9%的利率,多家银行均不同意放款,该项目最终因筹资问题导致项目失败。案例D:某公路PPP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资金来源共3个渠道,项目资本金占25%,省补资金占20%,银行融资占55%。由于省交通厅综合计划部门全盘考虑,新项目实施第一年往往投资金额较少,年初在审批全省各项目省补资金计划时,该项目批复的金额非常少。由于项目资本金多用于前期费用,先期实施的子项目省补资金占比较大,省补资金拨付的滞后已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投资节奏,项目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3.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在项目的运作和推进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手续,同时,完善项目审批、招投标、成立项目公司等各项流程,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审查要求。2)根据项目实际,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投资模式及资金渠道等综合因素,通过合理资本结构和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缓释财务风险,保障项目筹资活动的顺利进行。3)社会资本在参与PPP项目的社会竞标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筹资能力以及融资财务费用,理性参与市场竞标,避免资金财务费用倒挂的现象发生。部分建筑企业应转变传统现汇项目的观念,不仅要考虑施工效益,还要重视项目总投资及资本金的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1】。

4工程建设类风险

4.1风险内容

工程建设类风险是指在工程建设阶段,社会资本面临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环保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风险。工程建设阶段的风险防范是PPP项目管控的关键,是保障项目产出质量满足建设期产出规范的重要手段。

4.2风险案例

案例E:某公路PPP项目由于前期进度滞后,为保障年底通车的节点目标,项目部采取赶工措施在冬季施工沥青混凝土。由于温度较低且保障措施不足,在试通车期间,混凝土路面出现大面积的病害。因质量问题需要整改,该项目交工验收推迟,项目运营因此受到影响。

4.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工程建设类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项目公司要优化施工组织模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较强资信和工程能力的总承包商和承建商来负责项目的工程建设,确保项目管控水平,保证项目产出质量满足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的完工风险。2)项目公司要加强工程管理力量,提升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以及造价等方面的管控水平,保障项目产出物的质量要求。如项目公司要深入参与工程设计变更审批程序,要防范设计变更降低工程质量等级现象的发生。3)项目公司要强化过程管理水平,加强与项目各参建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保障项目管理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基本锁定项目的质量水准(竣工为优)、安全标准(符合平安工地要求)、进度节点(按期完成)、造价水平(规范有效),最终保障项目产出物的高质量。

5运营维护风险

5.1风险内容

运营维护风险是指项目在运营期,因运营标准变化、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变化、收费价格风险等因素,导致项目运营维护的收入和成本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项目投资回收的风险。

5.2风险案例

案例F:某公路PPP项目,设计标准为二级公路标准。在该公路通车以后,实际车流量远超设计预测量,项目公司在道路维护保养上的投入远超预期,但由于道路维护保养费用在签约时是锁定的,项目公司面临道路维护保养亏损的风险。

5.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运营维护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两点:1)在项目可研阶段,社会资本方要充分识别影响项目运营的因素,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PPP项目合作模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风险,保障投资人的利益;通过风险因素的预先识别,在合同中对相应风险予以安排具体措施。2)项目公司需要强化项目运营能力,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向政府方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绩效考核要求,防止或减少因绩效导致的扣费。同时,项目公司在运营期内需细化管理,针对运营条件变化等情况,做好运营期间的索赔管理工作。

6税务风险

6.1风险内容

税务风险是指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在项目公司设立、建设运营直至终止的各个阶段,因税收政策变化、项目公司设立模式不同、税务认定等原因,引起税务成本的变化导致项目效益发生变化的风险。

6.2风险案例

案例G:某公路PPP项目,建设期2a,运营期15a,项目享受“三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项目建设周期短,运营周期相对较长,成本一般需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回收。一方面导致有效的优惠政策因为建设期无运营收入来源而享受不到政策,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后续运营期间税收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6.3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上述内容,关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有以下3点:1)在项目可研阶段,社会资本方在进行税务测算时,要考虑不同税务处理对项目盈利水平的影响及其敏感性。要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避免因对涉税事项的不同理解,导致项目公司在投入运营后实际发生的税收成本超过期初预测【2】。2)项目公司要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工作,应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涉税环节做到全面了解,掌握各项涉税风险并做好应对措施,确保PPP项目各个阶段平稳运行,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3)社会资本方需要在与政府的协议中对税收规范性规定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明确约定,即由政府方承担或者作为社会资本方调整运营收费的依据。

7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社会资本方要和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与利益共享机制;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方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针对公路工程的特点,系统地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通过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