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篇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2篇

序号

类别

包含专业

考试科目

公共课(2门)

专业综合课(1门)

1

文史类

汉语言文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文学概论、写作

2

法学类

法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法理学、民法

3

管理类

工商管理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管理学

市场营销

公共事业管理

旅游管理

工程管理

会计学

电子商务

工程造价

物流工程

4

财经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基础会计

金融学

5

外语类

英语

①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精读、翻译技巧

朝鲜语

内容涵盖精读、翻译技巧

日语

内容涵盖基础日语、翻译技巧

6

艺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命题设计

环境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7

教育类

英语(师范类)

①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

学前教育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小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美术学

音乐学

体育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化工、生物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生物科学

生物工程

9

农林类

园艺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植物生理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动物医学

内容涵盖动物生理学

10

医护类

口腔医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生理学

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

中医学

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推拿学

中药学

药学

内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11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高等数学

内容涵盖操作系统原理、C语言

12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电子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

机械工程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交通运输

14

建筑类

土木工程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结构力学

【说明:】

1.考试科目共3门,其中公共课2门,专业综合课1门。

2.公共课包括外语或大学语文(公共外语课为俄语或日语的分别考俄语或日语,公共外语课为其他小语种和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大学语文,其他考英语)、计算机(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高等数学),每门满分100分,每门考试时间120分钟。

3.专业综合课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3篇

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编写上岗教材较易出现三个问题:其一,内容过多,编著者想要面面俱到。比如,编著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涵盖各门类档案,以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二,学理性的知识点过多,教材的实务性不够明显。比如,利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公文写作、格式排版和档案发展历史。其三,章节逻辑不够明确,章节前后内容有所重复。比如,在声像档案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照片档案的利用环节,而在后面的档案利用章节又有所涉及。

二、编写原则

参照上述上岗教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上岗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简约而不简单上岗教材应更多地突出实用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减少理论部分的编写,缩小涉猎范围,突出档案如何整理、如何组卷这些重点,做到教材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二)章节有效衔接不重复狭义的档案工作包含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而按档案的内容来看,又通常将其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同时,还包括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声像档案”、“电子档案”。这些内容大多相互交叉。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我们要合理安排体系框架,设定好章节先后次序,不要出现重复编写、交叉编写、逻辑不清等问题。如遇到不同档案类型的公共性问题,可单设章节统一讲授。

(三)章节名称明确且合理一个章节的名称要能涵盖本章内容主旨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教材在编写“文书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前,介绍“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知识是必要的,且“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档案人员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故在此章节编写中,加入“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基础知识部分会更好,其名称也可定为“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而不应是“文书档案管理”或“科技档案管理”。相反,就“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而言,由于“会计文件”和“人事文件”档案人员几乎不接触,故教材章节不用将其列入,标题则可直接定为“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四)针对性选取档案门类就教材而言,档案门类显然不能全部涉及,要挑选普遍的档案类型编写。例如,仅就专门档案来说,其内容包含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商标档案、诉讼档案等。因此,应挑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或本地区、本系统常见的档案类型编入其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教材体系。

(五)合理组成教材体系第一,从整体到局部。比如,第一部分设定为综合概述,有利于学员宏观把握档案行业的基本常识,为之后三个部分打好基础。第二,逻辑明确。比如,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为“纸质档案管理”和“非纸质档案管理”,从逻辑上合理涵盖了全部的档案类别。其中,在“纸质档案管理”章节,按档案内容的标准,再次进行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这种划分在档案分类上也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分和有序。比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故这四个门类的档案管理章节一次性编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相反,“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环节各有特色,故在教材中分别编写,而在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环节有较强的共通性,故在教材中作整合编写,以此避免重复。

三、档案专业在职上岗教材的体系组成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一本档案专业在职教育上岗教材的体系应由如下方面组成:

(一)第一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称之为“综合概述”,由“第一章:档案概述”和“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述”组成。其中,在第一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与划分依据、价值与性质等内容;在第二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工作的构成、内容、特点、性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相关专业术语、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档案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职教材偏重于实操性的特点,第一部分作为综合概论,不要过多涉及档案的理论内容,如“档案”一词的词源解释、从古至今的档案发展史等内容。

(二)第二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二部分称之为“纸质档案管理”,由“第三章: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第四章: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以及“第五章:专门档案管理”组成。具体为:在第三章里,教材应细化为三个小节。首先是“文书文件基础知识”,即涵盖档案前期(处于文件阶段时)的相关内容;其次,依照文件级、案卷级的整理方法分别划分为“以件为单位的档案管理”、“以卷为单位的档案管理”,并涵盖其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而“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由于其与科技档案有共通性,故放在第四部分特别讲授。在第四章里,教材应分为“科技文件基础知识”、“科技档案管理”两节内容。其中,由于前者不是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向学员简单介绍为主;后者为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故应作详细讲授,内容涵盖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与文书档案在第四部分同讲。在第五章里,教材应选取专门档案中常用的两个门类开设章节,即“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与第三章、第四章不同的是,由于专门档案各门类间共通性不大,故本章一次性讲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其中,由于“人事档案”不属于档案部门直接的业务内容,故可以作适当说明或简要介绍。

(三)第三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三部分称之为“非纸质档案管理”,由“第六章:声像档案管理”、“第七章:电子档案管理”组成。与第五章类似,由于这两种门类的档案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故这两章内容依然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讲授。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特色教育; 护理教育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的内容和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各个方面因素,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及健康密切相关[1]。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然而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从业者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的现实,加剧了护理人文精神危机,使护理学的教学使命更加沉重。因此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必要性日益显现。

1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内涵

1.1 人文的内涵《易·贲卦·象传》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WWW.133229.COM”其意为: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所当止。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3]。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1.2 人文护理的内涵人文护理应该是指“护理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核心是“护理”,现象是“护理人文”。现代护理新理念中的“新”体现在整体护理的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因此,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和其文化背景、信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多元化,而其中人文素养是驾驭其他能力的基础,同时是沟通和交往的基础。

1.3 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内涵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是以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护理教育,其教育目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过程都贯穿着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和其他个性化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智能结构、心理品质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教育,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 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首先必须懂得人、尊重人,护士在关注病人疾病的同时,更应注重病人心理需要和对病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

2.1 整体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整体护理对服务对象所给予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各个方面。它改变了护士的思维方式,“要我做-我要做”,即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人的“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既揭示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也提示护理者必须审视其人文视角[5]。

2.2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需要富有人文素养的护理从业者 目前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然而文化背景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价值、习惯、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求医态度。和谐的理念要求护士提供给每个服务对象适合其各自特点的多元服务,而跨文化护理理论将指导护士如何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顺应其文化特点的护理措施。

2.3 护理文化建设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必须将现代人文融入护理之中,营造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就是要使病人感觉就医方便、舒适、满意,这已经成为许多医院的共识。因此建设先进的护理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医院环境和护患关系至关重要,而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

3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薄弱 长期以来,考入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5]。

3.2 开设的人文课程过于狭窄 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均为学科课程,缺乏综合课程,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课程类型,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割裂,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6]。

3.3 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综观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 人文课程缺乏纵向逻辑联系; 人文课程与生物课程横向的相容性差; 授课形式的缺乏正规化;人文课程不固定且具有随意性[4]。

3.4 提供给学生专业观和职业观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工作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的独立性以及护士的价值与信念。学生对护理专业和自身从事的护理职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很好的认识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误导了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3.5 其他课程缺乏护理文化渗透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是护理文化的主要元素,它们是构成护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目前课程设置的偏差导致部分内容缺失。在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教育者常常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3.6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人文类课程在教学总学时中占的比重不大,而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这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4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课程的构建

4.1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护理学史》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3,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内容和时间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重新构建适应人文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形成“护理为主、突出人文”的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4~6]。

4.2 增设综合类课程 借鉴美国的护理教育经验,除开设有人文类学科课程外,还需增设一定数目的综合类课程,如跨文化护理与全球保健、卫生服务体系、文明史、卫生保健中的政策、艺术、社会人类学等,改变单纯的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综合类课程,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方法,从而把几门学科合并到一门综合课程中, 可以整体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4.3 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 显性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模块、人文护理交叉边缘课程模块和综合类课程模块,应加大后两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议显性课程两者比例为2∶4∶1,政治课模块和综合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时数比为3∶1,人文护理课程模块理论和实践课学时数比例为1∶1。

隐性模块主要是蕴藏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师生人格、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渗透性的和潜在的教学活动中,隐性模块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的开展

5.1 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观念中去,构建新的教学目的和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5.2 教学内容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色 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往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人文知识如文学、伦理、法律等方面则较少提及。经过教学改革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一些调整,注重专业课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教学目标提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

5.3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启发式教学等,具体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还应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时间等因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5.4 护理实践课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 礼仪美是护理美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上护理实践课时,应把示教室当模拟病房,穿戴按正规护士要求来要求自己;在技能操作练习中要求护生保持良好的姿态,注意用物的整齐摆放,操作过程中的动作的条理性,与“病人”沟通时的仪态,做到端庄稳重、高雅大方、训练有素,使护生真正懂得职业形象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护理操作中的美。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是技能教学的薄弱点之一。以往教学注重动作的准确、熟练,而对于如何培养其沟通能力关注不够。学生相互之间充当对方操作中的“病人”,这种操作让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逐步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这些操作也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

5.5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运用人文护理模式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体现人文特色的教学理念。将前期的学习成果能运用于实践,加强沟通能力,学会跨文化护理理念和技术。

5.6 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5.7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护理学教师肩负着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院校中常存在着人文教师不熟悉护理专业知识,而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的情况,因此应注意取长补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5.8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

5.8.1 利用校园物质载体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校园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是具体的形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为营造专业教育氛围,在护理教学楼内摆放南丁格尔塑像、悬挂南丁格尔获奖者人物画像等,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的启迪和催人奋进的醒世作用。

5.8.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文化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每年举办文艺晚会、开设人文讲座,名篇名著欣赏、举办音乐会、画展、辩论会和演讲会,以及文学社、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和服装表演队等社团活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合理安排,鉴于护生大多为女性的特殊情况,增设健美操、形体训练等,课外组织跳绳比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力求更多学生能参与并从中受益[7]。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护理人才。21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护理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通过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开展,一定会推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沈 宁.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41.

[3]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

[5] 余艳萍,王斌全,商临萍.中美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2):37.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96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角度入手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也希望通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并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一条全新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晓飞高职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8).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特色教育; 护理教育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的内容和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各个方面因素,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及健康密切相关[1]。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然而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从业者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的现实,加剧了护理人文精神危机,使护理学的教学使命更加沉重。因此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必要性日益显现。

1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内涵

1.1 人文的内涵《易·贲卦·象传》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所当止。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3]。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1.2 人文护理的内涵人文护理应该是指“护理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核心是“护理”,现象是“护理人文”。现代护理新理念中的“新”体现在整体护理的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因此,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和其文化背景、信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多元化,而其中人文素养是驾驭其他能力的基础,同时是沟通和交往的基础。

1.3 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内涵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是以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护理教育,其教育目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过程都贯穿着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和其他个性化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智能结构、心理品质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教育,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 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首先必须懂得人、尊重人,护士在关注病人疾病的同时,更应注重病人心理需要和对病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

2.1 整体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整体护理对服务对象所给予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各个方面。它改变了护士的思维方式,“要我做-我要做”,即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人的“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既揭示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也提示护理者必须审视其人文视角[5]。

2.2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需要富有人文素养的护理从业者 目前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然而文化背景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价值、习惯、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求医态度。和谐的理念要求护士提供给每个服务对象适合其各自特点的多元服务,而跨文化护理理论将指导护士如何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顺应其文化特点的护理措施。

2.3 护理文化建设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必须将现代人文融入护理之中,营造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就是要使病人感觉就医方便、舒适、满意,这已经成为许多医院的共识。因此建设先进的护理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医院环境和护患关系至关重要,而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

3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薄弱 长期以来,考入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5]。

3.2 开设的人文课程过于狭窄 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均为学科课程,缺乏综合课程,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课程类型,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割裂,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6]。

3.3 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综观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 人文课程缺乏纵向逻辑联系; 人文课程与生物课程横向的相容性差; 授课形式的缺乏正规化;人文课程不固定且具有随意性[4]。

3.4 提供给学生专业观和职业观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工作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的独立性以及护士的价值与信念。学生对护理专业和自身从事的护理职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很好的认识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误导了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3.5 其他课程缺乏护理文化渗透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是护理文化的主要元素,它们是构成护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目前课程设置的偏差导致部分内容缺失。在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教育者常常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3.6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人文类课程在教学总学时中占的比重不大,而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这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4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课程的构建

4.1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护理学史》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3,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内容和时间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重新构建适应人文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形成“护理为主、突出人文”的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4~6]。

4.2 增设综合类课程 借鉴美国的护理教育经验,除开设有人文类学科课程外,还需增设一定数目的综合类课程,如跨文化护理与全球保健、卫生服务体系、文明史、卫生保健中的政策、艺术、社会人类学等,改变单纯的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综合类课程,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方法,从而把几门学科合并到一门综合课程中, 可以整体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4.3 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 显性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模块、人文护理交叉边缘课程模块和综合类课程模块,应加大后两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议显性课程两者比例为2∶4∶1,政治课模块和综合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时数比为3∶1,人文护理课程模块理论和实践课学时数比例为1∶1。

隐性模块主要是蕴藏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师生人格、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渗透性的和潜在的教学活动中,隐性模块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的开展

5.1 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观念中去,构建新的教学目的和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5.2 教学内容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色 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往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人文知识如文学、伦理、法律等方面则较少提及。经过教学改革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一些调整,注重专业课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教学目标提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

5.3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启发式教学等,具体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还应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时间等因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5.4 护理实践课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 礼仪美是护理美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上护理实践课时,应把示教室当模拟病房,穿戴按正规护士要求来要求自己;在技能操作练习中要求护生保持良好的姿态,注意用物的整齐摆放,操作过程中的动作的条理性,与“病人”沟通时的仪态,做到端庄稳重、高雅大方、训练有素,使护生真正懂得职业形象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护理操作中的美。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是技能教学的薄弱点之一。以往教学注重动作的准确、熟练,而对于如何培养其沟通能力关注不够。学生相互之间充当对方操作中的“病人”,这种操作让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逐步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这些操作也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

5.5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运用人文护理模式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体现人文特色的教学理念。将前期的学习成果能运用于实践,加强沟通能力,学会跨文化护理理念和技术。

5.6 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5.7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护理学教师肩负着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院校中常存在着人文教师不熟悉护理专业知识,而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的情况,因此应注意取长补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5.8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

5.8.1 利用校园物质载体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校园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是具体的形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为营造专业教育氛围,在护理教学楼内摆放南丁格尔塑像、悬挂南丁格尔获奖者人物画像等,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的启迪和催人奋进的醒世作用。

5.8.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文化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每年举办文艺晚会、开设人文讲座,名篇名著欣赏、举办音乐会、画展、辩论会和演讲会,以及文学社、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和服装表演队等社团活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合理安排,鉴于护生大多为女性的特殊情况,增设健美操、形体训练等,课外组织跳绳比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力求更多学生能参与并从中受益[7]。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护理人才。21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护理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通过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开展,一定会推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沈 宁.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41.

[3]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

[5] 余艳萍,王斌全,商临萍.中美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2):37.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保障长垣黄河河务局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根据《“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长垣远程监控系统运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垣黄河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的管理运行适用于本办法。

第二章系统管理职责

第三条系统管理分为运行管理和维护管理。运行管理是指系统的日常应用管理;维护管理是指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软件升级、各类传感器校准和设备更新等。

第四条系统运行管理实行属地管理。长垣黄河河务局水政水资源科、供水处共同负责本级涵闸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

第五条系统设施安全管理与维护、保养,由监控系统设施所在地的科室、涵闸负责。现地站系统有供水处管理,县站由水政水资源科管理。

第六条系统维护管理由黄委信息中心统一安排调度,长垣黄河河务局根据黄委信息中心的总体部署进行系统的升级、软件维护等各项工作。

第七条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按现行的管理体制管理维护。

第八条系统管理经费由财[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站-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注:]务科统一管理使用。属于涵闸管理范围内的管理经费从水费成本中列支,其他部分由管理部门向局财务科申报专项,列入部门预算。

第九条系统管理人员应进行系统业务培训,积极参加黄委水调局组织,黄委信息中心承办的各种培训活动。

第三章系统管理规定

第十条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应持黄委信息中心统一发放的证书上岗。

第十一条水调部门必须在水量调度工作中应用远程监控系统,并做好运行记录。系统建成至验收后的前两年,引水涵闸现地站要逐日做好运行日志记录,运行日志记录每年不少于60天。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现地站自初步验收通过之日起,由涵闸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如因管理原因造成设备丢失或损坏的,涵闸管理单位要负责购置和修复。

第十二条系统有关配置不得随意更改,监控计算机和服务器专机专用。严禁在监控计算机上玩游戏、上互联网等与监控工作无关的活动。

第十三条监控设备要保持开机状态,软件要保持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应保持对设备的正常供电,如遇停电应及时启用备用电源或按上级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加强系统的安全保护,避免危害系统安全情况的发生。

第十六条水政水资源科、供水处每半年应对系统进行一次巡检。每年3月份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维护。

第十七条在黄委水调局组织系统联调期间,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应认真填写“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检测表”,并逐级上报至黄委水调局。

第十八条发生重大事项,应按规定详细登记。同时应在两个小时内及时将情况上报至黄委水调局。

第四章奖惩

第十九条系统管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涵闸现地站系统管理纳入涵闸工程管理考核内容。对系统管理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对有下列行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终的评先资格:

(一)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中无运行维护日志的;

(二)不按规定时间开机的;

(三)私拉乱接线路的;

(四)出现问题不及时报告的;

(五)不配合系统联调的;

(六)有其他组织不力和保障不力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行为的个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远程监控专用计算机上下载游戏、电影等上互联网活动的;

(二)在远程监控专用计算机上玩游戏等与远程监控无关的行为的;

(三)因重大过失造成监控设备毁损、丢失的;

(四)非专业操作人员操作,造成损失的;

(五)其他损害远程监控系统运行安全的活动。

第五章附则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课程整合;含义;整合模式;评价方法;整合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60-02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社会对护理工作各方各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学知识的更新,使得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日益丰富。护理教育中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使得关于护理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课程整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其中包括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四个层面。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国内多同意课程整合的狭义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为:“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

2.意义。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整合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人才进行培养,同时采用模块化、项目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避免相同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集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整合的模式分类

护理学课程整合模式如下:

1.网状模式。此种模式是最典型的、最简易的课程整合模式,是最具现实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模式。一般情况下,选择此种课程模式的教师们会组成教学小组。赵昕从工作过程出发,基于行动体系重构课程;林杰等提出以实训教学为突破点,构建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三维实训课程体系;程梅等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系统为基础的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从而替代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跨科模式。此种模式是以跨学科的方式,通过发现重叠的技能、概念和态度来整合主要学科领域。如朱丹等将《医学统计学》和《护理研究》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建立综合性护理科研课程,指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深化和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知识,增强综合技能,提高学生护理科研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高薇等将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护理临床专业课程,按生命周期模式整合为临床护理概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与老年护理。赵海平等将护理科研相关课程《卫生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护理科研》有机整合成《护理科研方法》,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整合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可以由多个行家共同制订,也可以由专业教师通过研究制订,还可以由师生组成联合小组制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方法不仅要体现评价的职业需求,更要表现出学科特点,运用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学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标准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问卷调查来评价课程整合效果。

四、整合效果

1.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提高了学生科研综合能力。

2.整合后课程节约了课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按生命周期模式整合,通过对课程整合,减少了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3.与护士执业考试接轨。护士执业考试不仅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护士执业考试强调护士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而原有的课程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因此忽略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今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是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的特点,强调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人际交往及应变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于一身;学生能很快适应临床;提高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课程整合的研究深层次上的理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在一步步地完善和深入。课程整合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等。赵海平等认为存在的不足是开课时间过早,教学目标过高;考核方式不足,教学经费开支的扩大和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传统的分学科教学的模式不利于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因此,面对在课程整合实施中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应不断探索、总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龙禄,祁义霞,冯小君,等.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8):33-135.

[2]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

[3]欧用生.从“课程统整”的概念评九年一贯课程[A].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4-59.

[4]Beane,J.A.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J].Phi Delta kappan,1995,76(8):616,622.

[5]熊梅.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生成模式[J].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

[6]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4(4):44-46.

[7]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11).

[8]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8(7):45-47.

[9]林杰,刘瑾,周冰.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三维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1(7):103-104.

[10]程梅,郝玉玲,王兴华,等.以系统为基础的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1,26(17):71-73.

[11]朱丹,张璐姣,马芳,等.《护理研究》课程整合改革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24-1226.

[12]高薇,孙静,刘洪.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整合利弊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23):46-47.

[13]赵海平,郝素彬.护理科研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30):15-18.

[14]王晓冰,李伊为,杨少雄,等.中医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68-69.

[15]田芬霞,曹迎凤,陈巧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J].护理学杂志,2010,25(5):63-65.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吞咽障碍;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多学科常见的症状,也是康复科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吞咽障碍的发生增加了病人误吸、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再次卒中及死亡的发生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1-2]。护理人员对吞咽障碍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影响吞咽障碍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因此吞咽障碍病人护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工具之一,对护理质量管理起着导向作用,可决定护理行为的调整方向,进而直接影响护理效果[3],建立科学敏感并且实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可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4]。我院现有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均为通用标准,对专科疾病护理质量的评价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建立吞咽障碍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以评估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护理效果尤为重要,我科从2018年3月开始实施吞咽障碍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旨在探索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在吞咽障碍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2月康复医学科34例存在吞咽障碍的病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评价指标督导临床护理工作;选择2018年3月—2018年7月住院的38例吞咽障碍病人设为观察组,采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督导临床护理工作。所有病人均通过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5]确诊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3~80(62.29±8.94)岁;疾病类型: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脑外伤4例;住院时间22~67(42.29±13.00)d。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7~81(63.08±8.71)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1例,脑外伤2例;住院时间19~65(42.52±12.72)d。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护理部制定的全院通用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督导临床护理工作,包括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病人安全目标评价标准、优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评价标准。由护理部(每2个月1次)、片区护士长(每个月1次)、病区护士长和科室质量控制组成员(每周2次)按各项评价标准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将各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汇总,提取吞咽障碍病人吞咽障碍评估的准确率、专科护理措施准确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护理文书记录准确率。

1.2.2观察组采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督导临床护理工作。1.2.2.1确立质量评价指标,形成吞咽障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017年11月科室成立吞咽障碍管理专科护理组[6],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由2名全国康复专科护士、2名市级康复专科护士、1名通过3个月专项进修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护士和1名高年资主管护师组成。小组参考《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实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手册》《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康复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并通过数据库检索有关“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文献,初步建立包括吞咽障碍评估、专科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护理文书记录[7]在内的4项评价指标框架,通过咨询市内1名康复医疗专家、2名康复护理专家和临床调研对各项指标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形成最终评价指标。1.2.2.2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指标框架包括一级指标4项(吞咽障碍评估、专科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护理文书记录)、二级指标15项(一般状态评估、吞咽障碍筛查[8]与评估、营养风险筛查、口腔清洁度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体位管理、饮食管理、进食护理、有效咳嗽、糊餐饮食配制、口腔器官运动训练方法、误吸的预防、护理记录的准确性、连续性、动态性)。其中,体位管理设立三级指标3项:鼻饲病人进食体位、经口进食病人体位、喂食者站位;饮食管理设立三级指标5项:营养摄入方式选择、食物性状、食物温度、经口进食工具的选择、一次进食量;进食护理设立三级指标7项:一口量的确立、食团放入口中位置、吞咽代偿技巧、进食速度、进食时间、进食后体位、进食中病情观察及处理[9-10]。1.2.2.3培训与实施吞咽障碍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及评价标准形成后,专科护理组规范了吞咽障碍筛查及相关护理指导工作,根据指标要求设计了系列相关培训课程,并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学习和培训,由专科护理组组长讲解该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的意义和目的、评价标准细则、落实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法,时间为2学时;邀请言语治疗组长培训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专科护理组成员分3次分别培训吞咽障碍间接训练、直接摄食训练与操作示范,共3学时,并组织1次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纳入季度考核成绩。在全部培训结束后的2周再次进行强化训练,每日晨会由专科护理组组长进行提问抽查,强化培训效果。2018年3月该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正式实施,检查结果与责任护士的层级晋升、绩效考核挂钩,以此进行激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每日护理组长对照评价指标,随机抽查责任护士管理吞咽障碍病人的护理质量,客观真实记录抽查结果,抽查过程中若发现责任护士实施欠缺或错误,及时提醒责任护士纠正,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每个评价指标每月至少评估15次,评价结果符合标准用“√”表示,评价结果不符合标准用“×”表示,并以“√”次数/总次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1.2.2.4数据统计与反馈每日由护理组长负责专科护理质量终末数据收集,每周由护士长、助理护士长进行护理质量督查,护理部质量控制组定期对科室专科护理指标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每月由专科护理组成员专人录入数据,科室质量控制组和专科护理组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把当月专科护理质量下降的指标作为下月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

1.3评价标准

将三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一级指标分类汇总,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各项指标。其中,吞咽障碍评估:按时评估且判断与实际相符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专科护理措施根据病情选择恰当并实施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健康教育病人本人或照顾者能大部分回答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护理文书记录:能准确、连续、动态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次(%)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规范专业护理行为,体现专科疾病护理内涵,促进护理质量改进

在筛选护理质量指标的过程中应考虑“以病人需要为宗旨,以护理效率为原则”[11],因此根据吞咽障碍的疾病特点、并发症及病人安全因素等,我们在制定该指标时总结了以往护理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了相关的指南及专科护理著作,咨询了专家意见,并进行临床调研,最后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同时全面涵盖吞咽障碍护理内容的专科护理指标,重点突出,体现了专科疾病的特点,同时该评价指标可指导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病情落实护理措施,针对性强且具有实际操作性。为了让全科护士能更牢固地掌握吞咽障碍病人的护理,我们结合评价指标的要求,设计了系列的培训课程,内容涉及对指标的解读、吞咽障碍相关理论及操作示范,培训后进行了考核,使全科室的护士能全面掌握吞咽障碍病人的护理,规范了护理专业行为,体现出专业内涵。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也使护士对管理目标更明确、行为更规范。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过程中,护士为完成和达到相应指标,完善了精确床头抬高高度的标尺,方便护士测量床头抬高高度;设计了陪护教育提示卡悬挂于床头,责任护士见到该提示卡能立即明白该病人及照顾者应该施行的健康教育重点,保证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制作了吞咽障碍病人口腔操健康教育卡,指导病人训练时病人一目了然,能直观且较快地掌握相应内容;利用“317护”平台,制作了多项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向病人或照顾者推送,病人的依从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明显改善。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0篇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结合专业化概念理解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定义,即教育装备工作者作为普通的职业群体,在现今这一最佳发展期,其工作内涵与方法逐渐符合教育装备专业标准,使之成为专门的教育装备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十年前谈教育装备专业化,很少有人能理解,而将来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定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现在则是教育装备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机。教育装备工作者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群体,其工作要符合专业的标准,其性质要有专业性的地位。专业化中的“化”,是指变化,是指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专业化就是由不专业逐渐走向专业。

一个行业是否专业化,其评价标准包括:

(1)范围明确,垄断(专门)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教育技术装备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工作,没有教育技术装备,就没有现代教育。

(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告别了听企业忽悠、领导拍脑袋搞装备的阶段,当今的装备工作已经开始走向理性和智慧。这个理智就是用技术与形式,构建适合教育发展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环境或系统平台,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优质公平发展,推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和促进学校的优质与特色发展。

(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最短板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我国专业实践仅有5~6年的时间,水平较欠缺,而专业教育还不知道在哪里。

(4)从业的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告别了若干年前的混乱局面和外行的简单采购,今天的教育装备工作者已经具备了广泛的自律性,尤其是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水平,大为提升。

(5)在专业自律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这一点不容置疑,全国每年价值上千亿元的教育装备的采购和配置,都是由教育装备工作者理智地直接作出判断和选择,使中国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从传统的粉笔、备课笔记和一张嘴的状态,逐步走向现代化。

(6)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从事教育技术装备的均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是其本质和属性。

(7)拥有具体化的伦理纲领。教育装备的伦理就是以教学应用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公平发展为本,不因个人私利将不适合的装备强加于学校。在这一点上,还任重道远。

二、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

要推动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我在哪里?这是专业化的前提。教育装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所以教育装备工作者与教育装备工作,均是置于教育系统之中;所有的专业内涵,必须紧密依赖于教育这张皮。

(2)我是谁?教育装备工作是服务教育教学的,是支撑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教育教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条件手段,也是动力成因。它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教育装备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内涵和体系。

(3)我与谁同在?即我与谁协同和相互作用。教育装备对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作用等,是共生共长的关系,彼此成为骨与肉的关系,成为表与里的关系。教育装备是有机地与其他应用体系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系。

专业化的构建,在搞清了自己是谁及相关的环境关系之后,最重要的是理清工作的专业职能或职责。职能与职责是专业化的内涵体现。

回顾历史,教育装备工作的职能,从2000年之前的“建、配、管、用”,到近几年扩展到了“建、配、管、用、研、培、训、赛”等,“触角”伸得越来越长。但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做到教育装备的专业化了呢?是不是做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重要性和专业性呢?

显然不是。当你的手伸进别人的领域时,当你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时,当别人已经做得很好,你也想去做的时候,你离专业化就越来越远了。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回头再看专业化的定义和专业的标准,就可知道教育装备向专业化发展,就是教育装备的职能领域,越垄断越专业,做得越精、别人越不能替代越专业。

作为一种垄断性行业,教育装备本身就是其他部门或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如果其他部门也能做,专业化就不存在了。为此,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建设、管理、配备”。

建设是宏观的职能和要求,体现在政策、机制、决策方面。每一个系统都应有自己的宏观职能或内涵,否则就不能自成系统。如,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就是宏观的内涵。教育装备的建设,就是指教育装备系统专业化的宏观机制建设、政策构建和专业标准建设等。举例来说,义务教育的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就是教育装备的一个建设内涵。它是一个由政策、理论和标准等共同构建的宏观决策。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标准、经费政策、计划与实施方案、评估与评价方法等,均属于建设的内容。同时,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到学校,在提供设备的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和规范,这些都是属于建设的范畴。

配备是教育装备的技术性工作,属于具体化和程序性的工作,是教育装备专业化的主体与核心。其工作内容包括采购及采购后的维护应用管理。配备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因为这一环节需要经过多年专业学习才能胜任,在上面论述的七条专业评价标准中,这一环节都具备。

具体来说,配备工作专业化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计划编制与技术实现方案(采购方案)―项目或产品的需求;(2)招标获得一个合同履约的责任方―项目或产品的法律性选择;(3)合同履约管理,保证需求转化为一个现实―项目或产品的实现;(4)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维修―项目与产品的运用与维修。

虽然管理是一个通用的概念,但对装备工作来说,管理的对象是教育装备,管理的目的是推动装备产生效益。教育装备的管理也可以说是教育装备工作的系统运作程序、规范和机制等,具体包括管己、管校、管人、管物、管用五方面内容。

“管己”是指教育装备的机构或系统建设。一个专业的部门,必须有专业的机构或体系,它是教育装备工作专业化的基础。其内容有:机构的职能和职责的与时俱进,系统专业工具和技术的创新使用,行业从上到下的管理体系等。

“管校”是指教育装备工作的作用发挥。教育装备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校,所以,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以确保职能、职责的有效履行,从而推动教育装备的绩效发挥。例如,对学校管理和使用设备设施的情况进行考核,对学校装备水平进行评估等。

“管人”是指教育装备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在该领域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并且有相应的技术职级和晋升路径。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该项事业有自己的学科理论,这些理论与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同步发展的。

“管物”是指教育装备的资产运维。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设备、技术系统设施等都处于可使用的状态,并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管用”是指推动教育装备的项目与产品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因此,应用培训和应用的教科研成为“管用”的核心。其他教育部门不可能先于教育装备部门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因此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管理职能,就是应在不干扰教学过程的情况下,对使用者(学校领导、教师)开展设备设施与技术的使用技能和教学应用技能的培训、科研活动。但是,不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从教育装备专业化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思考,建设是宏观规划,确立目标;配备是技术操作,获得结果;管理是达成目标,推动应用。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力量是推动教学改革和促进教育与学校发展。其中配备是教育装备部门最核心的也是最专业化的内容。

三、教育装备专业化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种专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专业技术,即是其他部门或系统无法替代的专业技术,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从事的工作。

教育装备的核心是配备,配备的核心是采购。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购过程就是装备过程,因此,可以说配备或是采购,是教育装备的核心专业技术。它包括四个环节:(1)需求―科学把握功能实现,形成科学的技术方案;(2)招标―合法选择产品与技术,选择供应商;(3)履约―规范实施合同管理,验收付款,保证结果的质量与水准;(4)服务―有效开展使用与应用培训,做好质保期内和质保期外的维护维修,确保资产的效益和应用。

专业技术的第一个要素是需求。需求的水平决定了装备水平的高低。需求的制定,则是依据宏观的发展目标、经费政策、微观的应用要求、市场技术与产品的熟悉度,以及合理的成本预算(如性价比)。

需求的内容具体包括:功能实现,即简单清晰,可评价、测量;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不是简单的设备清单,要阐释清楚实现功能的方式或路径,同时充分把握或了解市场行情,选择市场的主流技术与产品;服务要求,即使用和教学应用的培训服务、维护维修服务等要求。要尽可能具体,目标明确,有计划安排和评价测量路径。

需求的形式,即方案应是专业化的,包括:文字(包括功能实现、技术说明);图纸(包括技术图纸、效果布局、产品样图);清单(包括设备清单、工程清单);服务(条款清晰,可测量与可评价)。

招标是一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选择结果的过程。但如何选择,却是个专业技术的活动。遵循法律法规是选择的前提,而遵循功能实现制定选择的技术与策略,却是装备专业的内涵要素。具体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充分体现在招标的评分标准和评价原则上。评标的原则和评分的标准,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结果的获得。这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它的专业性或专业水平充分体现在:

(1)价值取向清晰:科学,实用,透明;(2)对技术方案的评价:领先,成熟,适度领先;(3)功能实现明确:科学,规范,促进变革;(4)性价比高:优质和价格的高度统一;(5)开放和有竞争:不排他和不设置陷阱;(6)可测量与可评价:技术参数,产品规格,质量指标,功能测量。

事实上,政府采购本身是一个专业,教育装备也是一个专业。这二者之间有共性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在专业性上,就是要将教育装备的过程与政府采购的过程进行充分和有机地整合,使招标采购过程形成一个专业性的配备过程,从而形成独特的专业技术,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采购人。

南京教育装备,把政府采购的程序与环节(编制计划、形成方案、招标与投标、履约管理以及验收付款)和教育装备的程序与环节(装备计划、形成需求、招标采购、合同履约、服务维护)进行了有机和充分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专业的技术工作―配备,使配备成为教育装备的核心技术工作。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法律政策的专业认知和应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对管理科学或管理工作的掌控与运用,对科技及产品的熟悉和了解,在于技术及产品如何服务教育教学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专业性的工作,是一个没有长期训练和接受教育的人能从事的事业。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在此体现的相当的突出。

教育装备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教育装备的质量管理。它不仅是关于产品、系统集成或技术的质量,更是一种是否对教育教学有用、适用的科学性质量,是教育成本控制和应用效益综合起来的绩效质量,是环保、绿色,对学生身心健康没有负面作用的绿色质量。

质量管理充分体现了教育装备是一个专业性工作,没有专业素养是不可以做的。教育装备的质量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体现:了解市场、明确需求、文件优质、招标公正、履约严格、验收把关。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目标就是为了教育教学、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等,确定每一个环节的内涵和技术要求,并能够科学评估,使结果与目标一致。

四、教育装备专业化的目标

教育装备就是提供具备技术内涵和形式策略有机整合与高度统一物质技术形态,由此形成教育教学的力量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形态。其提供或供给的路径与方法是教育装备,即通过建设、配备和管理三大功能或职能实现教育装备的目标。

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装备与教研、电教、科研等系统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专业目标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个方面:构建教育教学平台,推进教育和学校发展;给教师“一双新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给学生“一件利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所有的教育装备项目或产品,无非就是为了以上三个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设计、配备和推动应用,是其他教育子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与作用,是教育装备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五、推进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方法与技术路径

关于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上面从内涵上作了阐述。那么,有什么好的技术手段能加速推进专业化进程呢?

推进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最佳的技术路径和手段应是推动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以教育装备工作的技术水平提升和管理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使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和专业性工作的手段与方法,立足于技术与管理的平台上。不仅通过实践和研究完善理论,更从手段与方法上实践和优化理论,使装备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能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

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围绕配备和质量管理,使教育装备专业化最核心的技术与内容,有技术与管理的平台。具体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优生”,即优质装备,用“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抓好装备计划管理、政府采购以及装备质量,以获得高质量、高水平、高性价比的教育装备。二是“优育”,即优质使用和应用,用“教育装备维护维修服务平台”监管装备的合同履约和使用状况,保障装备的使用效益,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并为更新装备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相关数据。三是“优己”,即提升专业技术水准,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武装自己,提升教育装备部门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具体的信息化建设线路图如下:

(1)以市或区县为局域,建立教育装备数据服务中心,以数据存储系统、数据计算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智能电力系统为主体,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服务中心。

(2)以市或区县为局域,建好两个平台:管理平台,包括装备计划编制与达标的评估系统、装备采购与合同履约的管理系统,装备维护维修与资产管理系统;资源平台,即教育装备的技术与产品资源及应用资源平台,包括装备标准与案例等资源。

现以南京市的教育装备维护维修云服务平台为例,说明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该平台是教育装备核心与专业内容之一的管理平台,是作为一种专业技术的具体体现,具有全周期、全领域、全覆盖、全透明、全数据的特点。

全周期包括教育装备项目与产品的“出生”(项目验收后进入质保期)、“成长”(使用过程)、“死亡”(淘汰)三部分组成。全周期是装备在质保期内由合同履约监管开始,到最终形成装备资产数据库和使用维护维修数据库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从签订合同开始到形成资产数据库结束;二是合同质保期内的维护维修服务监管;三是质保期外采购的维护维修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化程度相当高,没有一个部门或系统能替代装备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在教育装备庞大的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中,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的要求。不仅如此,对于质保期外的维护维修服务,南京采取的办法是区(县)集中招标采购维护维修供应商,通过网络管理全流程监管,做到了维护维修的价格透明与集中结算,从而有效控制廉政风险,形成产品与服务数据,推动了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全领域就是从教育装备到后勤设备,通过分类管理,统一名称词典,网罗所有装备产品与项目,如实验室、后勤器具、教学仪器、信息技术、办公电器等,使得学校的教育装备项目与产品全部纳入这一公共管理平台上,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

全覆盖,即涵盖市、区(县)、校三级。该平台可校园独立使用,也可区域形成管理系统。比如,南京市就是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管理既相对独立又共享数据的大平台。

全透明,包括企业履约情况、经费使用、责任考核等全程数字化,其过程透明清晰,其管理流程明确,以事推动人的工作,同时,有益于廉政风险的防控。

全数据,包括合同履约数据(通过质保期获得产品质量、企业诚信等数据)和使用寿命数据(通过质保外维修服务获得产品使用效益、质量及经费管理等数据)。各类数据能为决策提供有益甚至必要的参考。

对于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系统,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本系统应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实验室或专业技术支撑,这些专业技术与实验室服务于专业化的工作内容,使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公正性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产生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仍以南京为案例,南京市和区县装备部门分别建成了专业级的技术与质量测评中心,通过专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体系对教育装备的质量、技术数据等进行测量和评价,以保障装备质量和监管质量,提升装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例如,辅助前期规划,做到了“有理有据”;严格合同履约,达到有效震慑。再如,通过技术和仪器测量显示隐性参数,快速鉴定技术性能,实现专业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促使合同方规范地履约。

教育装备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网络技术、专业技术、信息平台“三剑客”的装备和应用。网络技术(即数据中心)是基础,建设专业的网络技术系统和数据中心,是教育装备部门推进工作专业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专业技术(技检中心)是专业化的武器,运用专业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提升装备工作水平,推动装备工作专业化发展,才有力量;信息平台(管理与资源平台)建设是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手段,用信息化实现专业化发展,是信息技术时代和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之路。

六、结束语

教育装备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其专业内涵和专业技术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学子系统。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后,经新的系统集成与创新,形成了自身的骨架、血肉与遗传基因的学科,是教育新生成的子系统。作为教育装备工作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为这个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做出贡献。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1篇

护理工作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目前,很多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喜欢依据个人习惯进行护理工作,不能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程序规范标准执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

护理人员没有充足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多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循“三查七对”护理制度,为患者取出针或者接液的过程中紧紧依据记忆和经验进行,这样很容易出现漏输或者接错,造成严重的护理事故。

解决我国呼吸内科互利共组中安全隐患的几点对策增大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监督力度:有效避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产生需要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医院内部应该设置独立的护理安全隐患监督与整改管理部门,对全院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日常排查,对于发现的各种护理安全隐患及时对相关负责人或者部门提出整改要求,督促整改,审核整改效果。安全隐患监督与管理部门下设多个护理安全负责小组,各负责小组成员可以由护理科室内部成员组成,负责本部门护理安全工作的排查与整改以及配合全院护理安全隐患监督与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其中小组组长由护理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则选择两名科室内部护理人员。安全隐患监督与管理部门与安全护理小组协调工作,共同形成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以及全院护理工作的排查以及督改体系,有效避免各种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

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应该使用礼貌用语,形象端庄,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学会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医院内部管理培训部门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为、表情以及沟通艺术、聆听艺术方面的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会工作中保持微笑、学会倾听病人的各种抱怨以及忧虑,并且懂得如何帮助患者化解问题,帮助患者以及其家属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护理人员业务内涵:在护理人员中树立患者的满意就是护理工作的首要标准,患者的需求就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的护理工作理念,提高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的主动意识。医院内部可以选聘医院内外资深护士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另外要着重对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容易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讲解,最后相关负责人可以将讲课内容制作成学习视频,方便全体呼吸内科护理人员日常自主学习。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护理业务内涵,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日产工作进行严格考核,最大限度避免各种安全隐患的产生。

重视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以及技能的强化训练: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防止各种护理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要重视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并且定期对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首先,医院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举行各种讲座,借助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发生的各种各种正反面的安全事故案例中的各种经验以及教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其次,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三级操作技术培训力度,保证所有呼吸内科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稳固扎实,能够做到安全、高效以及熟练的进行呼吸内科日常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各种呼吸内科护理安全事故,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加强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与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相悖的安全事故,而且事故严重性较高,轻则病人机体或者心理受损,重则导致病人死亡,所以有必要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具体方法有:医院内部定期开展各种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讲座,鼓励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法治理念;内部定期举行护理工作合法操作知识竞赛以及其他活动,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合法操作和规范操作,尽量避免各种安全隐患的形成;定期组织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三查七对”制度的强化学习,让每一位护理人员将安全隐患防范意识深深植于思想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规范操作,避免造成一切安全隐患。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护理人员;软技能;培训;服务

护理作为一门知识、技能、爱心合一的专业,在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患者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是每个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就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软技能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护理软技能的内涵

护理软技能包括护理人员的观察、思考、理解、判断、分析等能力,是在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的,是护理品质的灵魂与血肉,护理软技能由纵横两面交构而成,纵面包括人际沟通、角色适应、口语表达、人机对话等;横面则包括观察、判断、计划、分析等。前者反映个人的基本素质,后者则是经验积累和表达。这些因素是人文素养底蕴的外显,没有指领性的范围和尺度,难以量化,以定性为主,是护理实践工作中必需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需求的保证。

2 护理软技能应用之思考

护理软技能体现在护士与患者交往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临床护理中正性功效强烈,因此,护理软技能的应用已成为护士必须掌握的一种职业技能。如人际沟通交流,观察分析等能力应用的好坏直接界定了护士做为一个助人角色所起作用的优劣。在目前护患纠纷的投诉中,最不满意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护士缺乏耐心、解释简单、沟通交流障碍、观察病情不仔细、给患者以不安全感。据我院从2003-2006年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服务性的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必需掌握护士软技能的内涵,注重护理服务的被接受和被满足,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巧,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护理品质,赢得患者信任,满足患者需求。

3 提高护理软技能的方法

3.1 提升护理服务的内涵是提高护理软技能的基础 护理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职业,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很精细的艺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首先应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心态,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及要求,因人施护,科学、灵活、准确、恰当的将理论知识、自身技能、实践经验结合,并表现为高效、完善的护理手段、护理方式和方法,展示护理服务道德风范,传递护理服务美感,改变传统的护理思维方式,抓住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为提升护理服务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注重交流沟通技能培训是提高护理软技能的主要方法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意见、情感、思考、感觉等的交换,借着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符号等方法来传达,适时的职业微笑、得体的言谈举止、出色的人际沟通技巧源于对人的理解,对护理内涵的深刻认识,都是以软技能作为行为基础的,不仅传达信息的内容,也判断信息的意义,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护理内容的步骤,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加强交流沟通技巧来源于知识的充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因此,在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员在学习专业理论期间就应努力学习一些有关的课程和理论,如: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伦理学等。在参加工作的岗前培训中,应加大沟通技巧的培训,特别注重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培训,教会护士通过肢体语言、眼神、倾听、微笑等技巧,应用于询问病史、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也有助于减少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感,拉近护患关系。

3.3 护士礼仪规范的培训 护士的专业礼仪要求也是护理软技能的内容之一。礼仪方面的培训包括:护士的仪表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交往礼仪、语言礼仪和社会礼仪等[2]。在培训中,要求护士在工作中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情感性、保密性等职业特点,充分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要求护士上岗时,应着装整齐、端庄大方、举止得体、精神饱满,接待患者时,应热情、亲切、和蔼、主动、有问必答、有请必到,护士服饰的色彩也可以多样化,如:儿科和妇产科最好采用暖色调,给人以亲切感,而急诊、手术室尽量用色彩较深的颜色,避免血液污染,给患者带来恐惧感。总之,用护士具有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美为患者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人文护理环境,让患者在一种轻松、舒适、宜人的氛围中,愉悦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最精细的软技能 护理观察是审慎且有意识的,并非临时的或偶发的活动,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护士要把握护理观察的要素:观察患者情况及周围设备、识别实际或潜在的危险、观察患者周围环境及患者对其周围环境的反应、观察对患者有重要影响的人及患者对重要影响人的反应、观察患者的社会环境,有技巧有能力的护理人员随时都会观察且能机警的、敏锐的将观察的资料运用思维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反映,综合分析得出护理的切入点。

3.5 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护理软技能实施的基础 随着高科技含量的各种医疗仪器的不断引入,护理人员操作高精尖仪器及电脑的应用机率在不断的增多。患者在就医时,更加注重的是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对临床应用的各种仪器应熟练地掌握,规范操作,努力学习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在各项操作中,动作熟练、敏捷、沉稳,给患者以安全感。同时,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加强护理工作的自律性,进一步提升护理品质。

医院服务文化的内容越来越深,情感劳动及护理技术和能力从无法定论、无价值体现发展到了充分肯定、高度重视阶段,作为护理专业的软技能必将成为护理服务品牌的催生剂,大大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3篇

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制度分产前孕期健康教育制度、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制度、康复期健康教育制度。制定制度时根据产妇的不同生理时期及心理需求详细规定在产前应了解与掌握什么,孕检的安排、活动、饮食、作息的指导等,分娩期同其他病区一样包括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出院教育等相关制度、康复期教育制度。制度要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可控性。

2制定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计划

评估计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如多长周期集中授课比较适宜,根据不同孕周发放处方的适宜性,处方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活页台账时否建全,护士版的宣教内容及孕产妇版的宣教内容是不同的。

3具体实施方法

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由不同的群体具体负责与完成。孕期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产科门诊。在孕期建卡同时担负健康教育职责,根据不同孕周发放个体化教育处方,在等候区设有阅读展栏,提供孕期保健、美容、活动、饮食等方面的杂志、健康教育处方。孕妇学校设在门诊,由产房护士长长总体负责,制定学习计划,负责学校日常管理,设有活动宣教室,配备教具、图片、音响、活动器具等,制定培训计划,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孕期操、及产前的分娩配合训练等。设立热线电话以便孕妇随时咨询,普及孕期健康知识。住院期间我们制定了不同护理路径的健康宣教单,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根据单病种路径提供教育内容,平产正常为3d,剖宫产为6d,每天根据路径针对性宣教。科内设有母乳喂养热线,提供个体化出院指导,康复期利用7d、14d、21d及产后24d的产妇特有时间节点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每年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社会宣教活动,让健康教育走进生活,如去年主题为关爱妇女健康,今年主题是关注孕妇的血糖,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孕期对血糖的关注和控制。

4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着良好的制度及方法思路,落实是收到效果的关键。具体的落实的效果又体现在护理人员知识与内涵的掌握,每名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有无沟通能力和技巧将这些知识通过合适的路径传递给产妇,培训工作就显得很重要。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护士科内分级培训及专科培训内容,普通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中,不断强化,具体的宣教内容分为护士版及产妇版。如发给产妇的教育处方制成产妇版,配有图片彩页,通俗易懂,图文并举,护士的宣教内容更有体系和专业化,如对各类检查的说明和宣教内容专门制定成活页。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床边查房,不断向年轻护士进行强化教育,通过责任护士负责床位的宣教单质量控制,床边实际效果观察,现场询问,家属及家妇访谈来不断强化护理意识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清晰宣教路径。

5具体内容的选择

5.1孕期:

分早、中、晚期选择匹配的相应知识,早期主要是告知生理上的变化及营养支持,重点是早孕反应的应对措施与疾病的预防。中期对孕检内容、相关指标的解释,生理变化的过程等方面。晚期以正常分娩理念的宣讲,剖宫产的指征及并发症,育儿知识为主。

5.2产时:

入院时的宣教很重要,内容以环境介绍、产程指导、心理准备的知识为主,对家属一并进行相关内容的宣讲。

5.3产后:

以康复指导为主。按平产与剖宫产宣教路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对产妇饮食、休息、活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容,产后检查的重要性与时间及内容,新生儿脐部护理、喂养、预防接种,办理医保等。

6健康教育形式和效果评价

通过文字教育、形象教育、口头教育及示范,要求不低于四种的形式对产妇进行宣教。将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纳入三级质控体系,科内一级,护理部健康教育小组一级,护理部定期不定期质控一级,通过质控体系保证活动的实施与质量。经回访及患者的意见反馈,社会效益良好。

7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健康知识宣教和产时指导,增加了责任制护理的内涵,增强护士将知识运用于临床的能力,又使孕产妇的健康知识得以整合与掌握。顺应医改的要求,提升服务能力,转变健康生活理念,提升社会满意度与孕产妇的幸福指数。

8小结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领导力 护理领导力 内涵 外延

【作者简介】 胡向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肾内科护士长。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15-03

护士长,是医疗工作机构中担任护理领域领导工作的基层领导者。护士长要把本机构中的护理人员领导好,必须具有相应的护理领导力。首先必须认识护理领导力的涵义,认识护理领导力的要素及其表现,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护理领导力,做一个合格的护士长。

一、关于领导力涵义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关于“能力”说

这是较为流行的学术观点。在“能力”说中,有的学者认为“领导力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有的认为“领导力指从事领导行为的能力”。由于这种观点把领导力最终指向能力,并指出领导力和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故称之为“能力”说。然而,“能力”说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领导力”是一种对改变领导活动事项所发生的“作用”,是一种显现状态的东西;而“能力”是一种能胜任领导活动任务的“主观重要条件”,是一种潜在状态的东西。其二,“领导力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这一观点没有揭示出“领导力”最本质的东西,即没有回答“领导力”是干什么的“力”。

(二)关于“影响力”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领导力”是指“影响力”。如有的学者提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当一个能够影响别人,别人愿意追随他的时候,他就是领导者。”这种观点把领导力最终指向影响力,故称之为“影响力”说。这一定义简炼、清楚,也符合“力”的定义。“影响”,是指对人和事物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力”,即“影响力”。这种观点提到“当一个人能够影响到人,别人愿意追随他”所产生的作用,仅停留在对“愿意追随他”的人产生影响,没有进一步回答“别人愿意追随他”是干什么的,也没有回答“领导力”最深层的本质。因而,亦是值得商榷的。

(三)关于“学科”说

对“领导力”涵义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领导力是集领导学基本理论与现代领导实践于一体的领导科学”。这种观点把“领导力”视为“领导科学”,故称之为“学科”说。此观点认为“领导力”既有“领导学基本理论”,又有“现代领导实践”的经验总结,它告诉人们,“领导力”的培养提升既有规律可循,也需要学习和实践。然而,这种观点尚需商榷。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领导力”与“领导力学”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的问题。诚然,“领导力”是领导学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内容,人们若将其作为领导学的分支学科来研究,那么,它应叫“领导力学”,而不是“领导科学”或“领导学”,它就只能以领导科学或领导学分支的身份出现。

(四)关于“综合”说

“综合”说把“领导力”称为多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组合,其对“领导力”涵义论述的最突出之点是“综合”,即从多个事物、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来阐释,这种观点对“领导力”涵义研究的思维指向较清晰,目光投向较明确,有利于人们以正确思路开展研究。同时,该观点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它没有回答“领导力”的“综合”,或者说“领导力是一个综合力”究竟是什么事物的问题。其二,持“综合”说的学者对“领导力”涵义论述不一。如有的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各种影响力的综合,是领导者主动释放影响力的结果;有的认为“领导力”是权力、责任、服务的综合,这里仅“权力”指出领导者“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是“力”,而“责任”是指领导者职务、职位范围内应做的事项,“服务”则针对社会主义领导的“性质”而言。

二、“领导力”与“护理领导力”的定义

(一)定义“领导力”应注意的问题

1. 定义“领导力”必须与“力”的界定相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第一,“领导力”要与“力”的定义相符。“领导力”最终是改变领导活动的事物状态的作用。第二,“领导力”要与“力”的要素相符。“领导力”的定义中,必须蕴含着“力”的各要素,既要能反映出它对领导活动事物状态改变到相应程度的大小,又能体现出它发生作用的领导活动事物的指向和位置,同时还能表现出它对领导活动事物状态改变发生的聚集点。第三,“领导力”与“力”应是一种“作用”相符。即“领导力”是对领导活动事物状态改变起“作用”的那种事物,也就是“力量”。因为只有释放相应的力量,才能使领导活动事物的状态发生改变。

2. 定义“领导力”应与“领导”的界定相符。当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领导”加以界定,综合之可以把“领导”定义为:率领引导组织或个人确立和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第一,“领导力”应与领导活动成员相符。“领导力”中的“力”,不仅是领导者的“力”,还包括被引导的组织和个人的“力”,即被领导者的“力”。第二,“领导力”应与领导活动需要改变的事物相符。领导活动需要改变的事物,是领导者率领引导被领导者一起去优化地确立领导目标并实现领导目标的这个“力”。第三,“领导力”应与领导活动对有关事物改变的“作用”相符。领导活动既要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率领引导”起作用,又要是领导对“优化地确立和实现领导目标”起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领导力”是指导者有效率领引导被领导者共同去优化地确立并实现领导目标的作用或力量。

(二)定义“护理领导力”应注意的问题

1. 定义“护理领导力”应与“领导力”的定义相符合。由于“护理领导力”实际上是“领导力”在护理专业领域的表现,实质上还是“领导力”,只不过是“领导力”的一种专业类型而已,所以,它的定义应当与“领导力”的定义相符合。第一,“护理领导力”应与领导力是领导者率领引导被领导者的“力”相符。领导者率领引导被领导者,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发“力”与被领导者接受领导者率领引导的承接之“力”的结合,“护理领导力”自然也应是这两股力之合力。第二,“护理领导力”应与“领导力是优化地确立和实现领导目标”之“力”相符合。优化地确立和实现领导目标,是对领导目标事物的“改变”,“护理领导力”也应与“改变”领导目标相符合。第三,“护理领导力”应与领导力对改变领导目标所起的作用相符。即“护理领导力”与“领导力”一样,对领导目标的“改变”都是积极的作用。

2. 定义“护理领导力”应与“护理”专业相符。第一,“护理领导力”所率领引导的组织与人员应与“护理”专业相符。即其所率领引导的不是一般的组织与人员,而是护理团队和护理人员;其发“力”者不是一般领导者所发之“力”,而是护理领导者所发之“力”;其承接被率领引导之“力”的不是一般的组织和人员的承接之“力”,而是护理团队和护理人员的承接之“力”;其领导者的发“力”与被领导者的承接“力”的相互作用力,不是一般的“相互作用力”,而是护理领导活动成员的相互作用力。第二,“护理领导力”对领

导目标确立和实现的“优化”应与“护理”专业相符。“护理领导力”所“改变”的领导目标只有是护理领导目标,才能算得上是打上护理专业印记的领导力。第三,“护理领导力”对改变领导活动事物状态的作用应与“护理”专业相符。这样既起到优化地率领引导护理被领导者的作用,又起到优化地确立和实现护理领导目标的作用。

综上,“护理领导力”是指护理领导者有效率领引导被领导者共同去优化地确立和实现护理领导目标的作用或力量。

三、“护理领导力”的内涵与外延

(一)护理领导力的内涵

护理领导力,是反映在护理领导力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则是“护理共同体塑造力”。

1. “护理共同体塑造力”是护理领导力内涵的缘由。第一,“护理共同体塑造力”是护理领导力的根本性质。护理共同体塑造力,是护理领导力这一事物本质的根据,是蕴含在护理领导力内部的“力”。在护理领导活动中,不管是护理领导者还是护理被领导者,护理共同体都与他们的理想抱负、利益、命运等息息相关,都有建立建设护理共同体的内在需求。第二,护理共同体塑造力始终左右着护理共同体的状态和变化发展。护理共同体塑造力内含着共同体需求与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始终左右着共同体的塑造。第三,护理共同体塑造力决定着共同体的结构。按系统论思想,结构决定功能,决定着护理共同体的整体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也同样说明“护理共同体塑造力”是“护理领导力”本质的根据。

2. “护理共同体塑造力”的表现。护理共同体塑造力,是指对改变护理共同体塑成、营造、升造状态和变化的作用或力量,具体表现为:第一,护理利益共同体塑造力。即护理领导者运用共同的护理利益率领引导护理被领导者,把护理共同体塑造成确立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利益、体现共同利益、享有共同利益、享用共同利益的利益整体的作用或力量。第二,护理命运共同体塑造力。一般而言,同一个护理团队及其成员在事业上的兴衰成败、荣辱得失、机缘握失等各方面都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护理领导力,就是运用护理团队及其成员之间的这种与共的命运,有效地利用护理环境和条件,掌握护理事业发展趋势,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塑造护理命运共同体。第三,护理理念共同体塑造力。当前护理对象的需求日益提高,护理环境不断变化,必须要在塑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塑造护理理念共同体,使之成为团队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

(二)护理领导力的外延

“护理领导力”的外延,是指它的一切对象,也就是“护理领导力”改变事物状态和变化发展作用的范围、界限。我认为凡护理领导力的作用之处都是它的范围。

第一,护理领导力只能限定在护理领导活动范围之内。护理领导力,是在护理职业领域里的领导活动中所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力”,它只能对护理领导活动中的事物状态和变化起作用。

第二,护理领导力只能限定在护理领导者与护理被领导者相互作用力的范围之内。如果在护理领导活动中,只有领导者发力,而被领导者没有承接,那么就说明领导者发力没有对改变事物状态及其发展产生作用,尚未生成护理领导力。

第三,护理领导力只能限定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合力范围之内。在护理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作用的目的,不是为了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形成“1+1>2”的合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护理事业活动。

第四,护理领导力只能限定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合力”作用的范围之内。在护理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所以要形成“合力”,目的是去优化地确立和实现领导目标,如果仅停留在“合力”上,那么,它就没有对护理领域事物的状态和变化起作用。“合力”作用才是“护理领导力”的最终指向,体现了护理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翟鸿.领导的力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 祁凡骅.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眼科; 门诊;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73-03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上升[1]。原有的医疗模式和服务模式强调“疾病”、忽略“人文”,已不能满足患者对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2-3]。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人文”,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实践中,是一项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实现患者、社会、政府三方满意为目标的示范工程[4]。优质护理服务一经提出,就受到临床护理的关注。优质护理服务之所以可以取代传统的护理服务,是因为优质护理服务将患者置于护理实践的中心环节,切实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贴近临床护理实际,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目标。优质护理服务目前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的主流模式,通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护理实践,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奠定了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地位[5-7]。眼科诊疗和护理服务是各级医院普遍开展的服务内容,尤其是眼科门诊,是医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内涵的窗口[8]。本研究通过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眼科门诊的护理实践,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门诊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患者18 221例。纳入标准:(1)眼科初诊患者;(2)无交流障碍,能够自主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并独立完成问卷;(3)签署知情同意书。共513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85例,女1347例;平均年龄(67.5±15.2)岁;白内障2411例,青光眼1544例,曲光不正802例,眼外伤328例,其他47例;单眼发病3758例(73.23%),双眼发病1374例(26.77%)。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分为常规护理组(n=2562)和护理干预组(n=257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给予眼科门诊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疑难解答等内容。

1.2.2 护理干预组 给予眼科门诊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1)培训。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对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培训,组织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通过小组学习方式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措施,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总结和查找既往眼科门诊护理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升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自觉性和能力。(2)环境设置。以安全、温馨、舒适、人性化为目标,持续改进,努力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3)岗位设置及仪表要求。明确眼科门诊是医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内涵的窗口。护士着装规范、整洁、大方。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做到举止得当、语言亲切。(4)落实专科护理要求。在为患者导诊、检查、治疗的过程中切实落实全程护理服务,定人定岗,做到无缝式护理。具体护理工作中作风扎实、实心实意、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落到实处,注重临床护理服务细节,提高临床护理水准,加强眼科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能力,力求将每个护理服务细节做到最好。(5)规范就诊流程。落实导诊、检查、治疗和随访等岗位设置和职责,定人定岗,分诊及导诊护士、专科检查护士和治疗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力协作、互相配合[9]。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五方面进行评分,按0~5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0-11]。对两组患者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干预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体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眼科门诊患者视力受损或因年龄原因行动不便,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滑倒等意外;眼科门诊检查环境特殊,需要患者配合程度较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焦虑情绪等影响治疗和疾病转归。在护理实践中,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分别从培训、环境设置、岗位设置及仪表要求、落实专科护理要求、规范和优化就诊流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对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培训,组织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通过小组学习方式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措施,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总结和查找既往眼科门诊护理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升各级/各岗位眼科门诊护理人员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自觉性和能力,自觉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于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以安全、温馨、舒适、人性化为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确保就诊患者的安全是眼科门诊的第一要务。眼科门诊患者由于视力受损或因年龄原因行动不便,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滑倒等意外。在就诊环境的改造中,应充分认识眼科门诊患者的特殊性,明确需求,在防滑、标识设计等方面做出调整,做到通道无障碍、标识醒目、方便出入,并设置足够的候诊椅和其他服务设施[12-13]。借助宣传栏,介绍眼科专家人员、检查仪器和健康知识,并公布眼科门诊电话,方便患者咨询。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要求持续改进,应根据眼科门诊患者的反馈意见,对就诊环境不断调整和提高。

明确眼科门诊是医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内涵的窗口。护士着装规范、整洁、大方,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做到举止得当、语言亲切。设置导诊护士1人,专科检查护士

1人,治疗护士1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努力做到“四心”、“四主动”和“五勤五多”,即工作中对患者热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到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主动介绍医院情况和技术水平、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患者面前手勤、脚勤、嘴勤、眼勤、耳勤,通过努力和各种措施对患者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解释、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忍耐。

在为患者导诊、检查、治疗的过程中切实落实全程护理服务,定人定岗,做到无缝式护理。具体护理工作将作风扎实、实心实意、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落到实处,注重临床护理服务细节,提高临床护理水准,加强眼科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能力,力求将每个护理服务细节做到最好。

落实导诊、检查、治疗和随访等岗位设置和职责,定人定岗,分诊及导诊护士、专科检查护士和治疗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导诊护士负责分诊和导诊,主要工作包括建立患者门诊档案并进行初步问诊,对急诊患者启动急诊救治程序,协助双眼发病或行动不便患者完成就诊全过程,与治疗护士共同进行健康宣教和随访,并负责建立随访档案。专科检查护士负责眼科门诊专科的检查,并根据专科检查结果安排进一步治疗或直接带药回家。具体工作包括眼科门诊患者视光学检查、眼压测量、眼科A/B超、角膜曲率、视觉电生理及视野检测等检查,在检查前向患者说明该项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患者应如何配合检查[14-15]。除此之外,眼科门诊多项检查在暗室进行,患者进入暗室前需由专科检查护士向患者说明,以消除其紧张心理。治疗护士负责眼科门诊专科治疗,并配合导诊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和随访。治疗护士负责在眼科门诊治疗室进行各项眼科门诊护理服务,包括治疗器械准备和消毒、协助眼部注射及治疗、外眼手术的术后换药和拆线等。对于眼科门诊患者,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使其消除焦虑、紧张情绪。除了配合导诊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外,治疗护士也提供针对原发病的健康指导[16-17]。

眼科门诊是医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内涵的窗口。本研究通过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眼科门诊的护理实践,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门诊的应用价值,总结和查找既往眼科门诊护理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采用集束化措施优化眼科门诊护理流程,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菊珍,谢秋菊.眼科门诊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实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91-92.

[2]颜桂兰,李国祥,苟欣,等.优质护理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81-282.

[3]尤丽荣.优质服务在高位截瘫患者的护理中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0):256-257.

[4]董庆祝.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1):154-155.

[5]董银梅.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患者康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6(11):1723-1724.

[6]季玉秀.对晚期胃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0):56.

[7]戴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日间手术病房实践效果[J].华西医学,2012,27(11):44-45.

[8]赵媛媛,吕丽雯,陈盼.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在眼科门诊中的应用及效果[J].河北医药,2014,36(1):148-149.

[9]杜沛,荆萍.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门诊应用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9-110.

[10]曾月玲,杨君,何燕.优质护理在门诊眼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7):890-891.

[1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0.

[12]李桂琴,安琦.优质护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77-79.

[13]单月霞,张翠英.优质护理的开展对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94-96.

[14]许俊敏.计算机视野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70-71.

[15]李小香,郭琪.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实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2-94.

[16]钟代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促进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3):274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