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

合同管理经验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单位;合同管理;合法权益;改进对策

洲头咀隧道系统工程项目是连接广州市海珠区与芳村区之间的重要通道,全长约2200米,其中过江段为沉管隧道,两岸地面部分为明挖隧道及立交桥梁,该项目为财政投资项目,工程建安费约14亿元。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项目合同的编制管理工作,仅就合同实施过程的一些问题提出经验和思考。合同管理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宏观合同管理;其二,是微观合同管理。宏观的合同管理,是指工商管理部门抑或是国家授权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以及解除等行为,所进行的组织、监督、指导与核查等,从而维护合同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纠正和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合同的依法履行。微观合同管理则是指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或其设立的相关机构,通过签订与履行合同的行为,所采取的策划、核查等一系列活动,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宏观合同管理和微观合同管理构成了合同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体现在有关职能部门的范文制定、行政执法管理等;后者则是指具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合同。为了公平、公正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从合同条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入手,开展规范、系统、科学化的管理,将工作做细、做小、做实,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的预控目标。合同管理发生的问题一般都出现在施工建设的中期或者后期履行阶段。由于合同是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产生的,所以合同前期阶段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同签订阶段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1.合同签订前期需对建设项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的预估

并在合同中作明确约定,以保证项目合同双方可按合同约定解决难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对于项目风险,洲头咀隧道工程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就考虑了项目建设期长,以及当时经济增长快、建材价格上涨幅度大的因素,特别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合同设置主材可调价条款,并明确约定可调价的材料、调价范围、调价公式等。由于对这一价格涨落风险在合同中进行了预先约定,在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材料价格变动时按合同约定调整材差,使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此外对项目的重点难点,也需在合同签订时做充分谋划,防止承包人把难做工程低价转包、分包出去,降低工程质量。在签订该项目监理合同时,由于水下监测是水下隧道监理的重点难点部分,合同中专门单列了一个章节,对水下监测的技术要求、专业人员配备,成果提供等都做了详细要求,并把监理费用支付与水下监测质量、进度、专业人员进场等进行挂钩。该措施促进了监理公司按合同要求严格提供相应服务,保证隧道沉管水下安装环节安全、保质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前期合同签订阶段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工程的关键节点、难点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评估,在合同中加以分门别类、明确约定,避免双方在合同履行阶段发生争议。在合同签订前期考虑得越充分、约定越明确,对合同执行越有利。

2.政府投资项目合同霸王条款不一定对工程有利

政府投资项目为控制投资,规避政府风险,往往在合同中加入“霸王”条款,比如因承包人原因延误工期,作违约处理,而因政府原因导致不能施工,工期却不能顺延,承包人需通过抢工期措施保证工期等等,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承包人无法承受长期窝工的损失,或拒绝继续实施工程,或中途转包等等,最终使工程无法推进下去。吸取这些教训,洲头咀隧道项目在施工合同中对工期延误补偿开了一个活口,约定“除甲方批准外,延误工期不予补偿”。在合同执行中,部分用地由于征拆原因超过一年无法施工,经甲方批准后承包人获得适当补偿。有些政府工程的合同文本中规定的工期很紧张,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工期。例如,经常出现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中的工期条款“合同签订后起计5日历天内提交勘察成果文件,10日历天内提交设计成果文件”按照现行的勘察设计作业规程,勘察需要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的时间已经超过5个日历天,而设计按现行的ISO三级校审制度执行的时间也远远不止5个日历天。因此合同签订前期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不同,科学合理地确定合同工期。众所周知,建设工期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工程项目因其性质不同,所要求的施工工期也不同。实践中,一方面有的发包人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一味地强调要缩短工期;另一方面,有的承包人出于私利,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代价只求快而省略了质量,有的甚至偷工减料,其结果必然会给后期埋下严重的隐患,更有甚之造成重大事故。所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出发点,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工期,切实避免工期不合理带来的无效合同。

二、合同履约阶段存在的问题

1.应该及时变更的合同没有按规定及时变更,结果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变更不够及时,对后期工程推进及结算收尾影响较大。工程合同变更原因主要有;设计深度不足,合同主体变更,价格浮动变化等等,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是需要控制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合同中变更控制应侧重在:变更提出依据是否充分?变更方案是否合理?变更费用是否符合造价约定?变更权限是否突破规定范围?变更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人?合同变更管理条款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体现了项目控制能力的强弱,间接体现了项目管理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了建设管理团队的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洲头咀隧道项目的个别附属工程由于工程收尾阶段赶工期,变更的依据没有及时完善,导致工程结算阶段变更依据不足,需做多次补充资料,说明和证明材料,有些变更最终不能提供证明材料的,只能作无效变更,施工企业承担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变更,必须遵循先批准后实施的原则,对实在来不及办理变更手续的,也要及时完善变更依据,及时签订补充合同,及时对合同进行调整、修正。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履行合同的具体情况对合同进行必要的变更乃正常之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许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及时变更这项关系后续工作成败的事情,结果造成日后缺乏变更依据,给项目造成损失,后悔莫及。

2.应当及时发出的会议纪要、各种信函等没有及时按照要求发出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对某一事项的预告、提醒,以及各种会议纪要等,要及时送达项目各方。这是取得签证的方法,也是合同动态管理的工作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不注意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造成项目过程资料缺失,后续工作推进缺乏依据,结算资料不全等。

三、如何加强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

1.建立职权兼备、能够进行全过程专业管理的合同管理部门

合同因其本身的特性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既不同于生产、供应、物流、财务等业务部门,已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等管理部门,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由法律、管理、经济、技术、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草拟、谈判、签订、履行,以及纠纷的处理等进行全过程的专业管理。

2.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企业领导要根据合同管理对法律、建筑、计算机、预算、财务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义务能力,思想政治觉悟比较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合同管理人员队伍中。同时,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开展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各方面都能够“拿得起,用得上、信得过”,紧跟时展步伐的企业合同管理专业队伍。

3.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构建合同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时代,各种数据千变万化,转眼即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建筑市场也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在扩大,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落后,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马上就会被形势所淘汰。因此,无论是建筑企业高层领导抑或是建筑项目负责人,都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利用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平台,掌握了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对各种数据了然于胸,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就能够逐鹿中原。因此,一是要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各方面的信息,链接大数据平台,力争做到信息共享,实时了解信息流的动向,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将有效的数据运用到具体项目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强对项目参加方各种信息的管理,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只要是数据信息发生变动,都要在第一时间要求责任人签字留档,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

4.对合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目标的实现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合同实施情况的检查,是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杜绝风险,从而确保合同按预期设计推进。其一,要经常邀请相关各方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进行通报,让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工程师以及分包商、工程小组等对项目落实的整体情况都能够深入地了解,使大家都有一个全局观念,共同为项目的进展、合同的落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其二,合同管理人员要深入第一线,随时检查、了解和掌握合同实施情况,发现工程变更要及时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通报,开展有效的管理。其三,要落实合同评审制度,组织相关责任人,对每一份合同都要逐一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其四,要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跟踪合同的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存在隐患与潜在风险的项目;同时,对可能影响合同落实而出现的合同实施目标偏离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四、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合同管理是关系着整个建筑项目能否按预期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保质保量地落实每一个工程项目,就必须认真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对凡是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认真做细、做小、做实,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建筑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军.关于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现代商业,2007(6)

[2]唐同海.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珠江现代建设,2003(6)

[3]郭清玲.关于公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

[4]贾孝良.浅谈建筑上的合同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5]郝丽萍.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8(7)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FIDIC合同管理 质量标准 工程变更 现场记录

1 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

工程师受雇于业主,监督合同的执行、业主和承包商的履约、达到合同的目标等。工程师具有一种监督权的地位。在FIDIC通用条件2.6款除了规定工程师行为公正的义务外,事实上也赋予了工程师管理合同的领导权地位,即在合同范围内自行表明其决定和意见,如果能在合同实施的全过程中把握领导权,就会使合同管理有序,控制得当。反之,如果放弃领导权,则会造成合同管理被承包商或业主推动,工程师处于被动和应付的地位。

1.1 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前瞻性

实践证明,在一个工程开工之初,如工程师事先将合同管理程序理顺,就会避免或减少后期的很多索赔。某工程在前期合同管理中,工程师没有同承包商一道建立起场地移交、图纸发放、计量支付、变更和索赔等重要的合同管理程序,后来正是在这些问题上发生了部分纠纷,承包商也逐项提出了索赔。

1.2 领导权体现在权利运用的主动性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和承包商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时工程师应主动以建设性对话方式解决承包商提出的分歧,而不应仅与承包商交换大量的函件或指责对方。若工程师陷入承包商的陷阱,完全处于应对的一方,则丧失了领导权地位,无疑导致大量争议,不得不通过争议审查机构(如争议复审委员会或仲裁庭)解决争议。

合同中出现条款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专业索赔高度发达的今天,承包商很容易聘到索赔专家或技术专家寻找合同中的不完善条款。但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往往坚持合同一经签字就不能改变的观点,不愿意通过协议或备忘录修改存有不完善条款的合同,导致承包商提请争议。由于国际上通行解释合同反义居先的原则,工程师或业主的理解往往得不到争议审查机构的支持。

1.3 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及时性

在大型的土建工程施工中出现变更和索赔是正常的。除业主、设计或承包商提出变更要求外,不可预料的事件随时会导致合同条件的改变。工程师应及时发现工程或合同中的改变,及时签发变更令,予以确认。这样可以减少承包商后续的索赔。

对于索赔一般容易倾向于冷置和拖延处理,这也是放弃领导权的表现。不可否认,承包商的许多索赔包括不合理的成分,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对承包商的各种索赔要求及时评审并作出答复。

1.4 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明确性

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预料的事件造成施工中断,合同中一般会要求按工程师的指令行事。如无工程师的指令,承包商往往以自已的判断进行工作,不能停下来等待工程师明确的指令是承包商一个很好的索赔争辩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将向承包商支付实施的额外工作。

对承包商的不正确行为或错误工作,工程师要明确表达其反对意见并提出矫正指令。

2 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的关系

在处理支付问题时,容易将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二者栓在一起或划上等号,认为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扣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票否决制”。例如,有人认为①混凝土构件上出现了裂缝尚未修补,就不能对其进行支付;②作为单价合同的支付,就应该严格与质量标准对照,低于标准的就不应付款;③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也不应付款;④工程师尚未检查,不同意支付;⑤承包商尚未退交支付支持材料,拒绝支付。

事实上,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是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概念。如果二者直接相关,FIDIC合同中风险的平衡关系就会改变。因为在FIDIC合同下,支付并不意味着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批准,这也是FIDIC合同规定了中期支付机制的原因。

FIDIC合同的公正性之一体现在它要求承包商为其所做的工作得到支付,以保证其现金流。同时规定了保留金扣除、履约保函以及其他保险措施,保证承包商按照质量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业主得到一个满意的工程。

例如,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就这类问题提出了签证不足的争议,并提交争议审查机构审理,结果业主方不但支付了扣压的本金,还付出了一大笔利息。

根据该项目国际咨询专家和争议审查机构的建议,处理和质量有关的支付问题应注意下述事项:

(1)工程师在签发证书时必须公平合理,如果一个项目中的整个工程没有全部被拒绝,那么扣除100%的申请金额是不合理的。

(2)工程师不能扣减全部的申请金额,除非工程师已发出明确的指令该工程必须全部拆除和重做,否则扣减只适用于需要拆除和重做的那部分工程。

(3)对有缺陷的工程,工程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扣减,但要给出明确的解释。工程师应明确需要承包商采取的对缺陷进行修复的措施。当承包商的修复工作达到了工程师满意后,应支付所扣的金额。

3 承包商的施工方法

一般合同中规定永久工程或临时工程开工之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承包商应提交施工方法(或施工组织设计)供工程师批准。对承包商施工方法进行检查是不必要的,这仅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五环控制中的一环。

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在争议审查机构的一次现场考察中抱怨工程师不断要求承包商提交施工方法说明或报告,承包商提交了100多个施工方法说明,却从未收到工程师的批复。工程师要求提交无关的细节,不能对一些限制性因素适当地予以澄清,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他们的观点,从而不必要地延误了对施工方法的批准。

事实上,在FIDIC合同下,保证其施工方法的完备性是承包商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合同中一般不会对施工方法说明的详细程度作出限制。如果在工程师的苛刻要求下通过了一种施工方法,而实践又证明这种方法不可行,就可能造成索赔。对于施工方法,工程师应关心的是人员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和施工过程人员安全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不正当要求导致施工计划的延误,或工程师实质上改变了承包商提出的施工方法,承包商肯定会提出索赔。

4 分包商

关于分包商,工程师往往希望知道分包商和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和相关细节,要求承包商提交分包合同等资料。实际上,工程师没有任何必要知道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工程师一般仅仅需要对分包商的资质、分包项目和分包金额情况进行审查。工程师也没有必要对承包商和分包商的关系进行干扰,任何干扰都容易导致合同问题的出现和造成承包商的索赔机会。

在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商或承包商工人的直接指挥或干扰也会带来合同问题。

5 工程变更

对变更工程进行费用分析时,工程师往往要求承包商提交费用分析资料,但FIDIC合同中没有任何条款规定承包商有义务向工程师提供这些资料。工程师可以这样做,但不能期望承包商提供所有的细节。否则,承包商会抱怨工程师要求过多的资料,目的是拖延签发变更令。

承包商不愿提供所有细节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细节对业主有利而不利于自己。因此,工程师的现场人员应该掌握现场记录,这对变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对某工程的一项变更止水条材料进行估价时,承包商提出要在费用中包括10%的损耗率,承包商认为这一比率符合施工行业的惯例。但是工程师调查了现场工程师记录的该材料的出入库资料,发现实际的损耗率只有1%。承包商表示不满并提请争议。争议审查机构复审后认为该材料的损耗包括在其他成品中,无需再考虑。仅此一项,业主就挽回了十几万的损失。

在对变单价的评估上,FIDIC合同规定,如果工程师认为适当,应以合同中规定的费率和价格进行估价。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一种倾向认为合同中某个单价太低,而选择采用另一个高的单价或订一个新单价,承包商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混凝土项目的变更中,需要对水泥进行估价。承包商投标时水泥的报价为484元/t,这个价格比当前市场价格低。承包商要求以市场价512元/t进行估价。虽然这个价格符合实际,但是,工程师坚持采用投标价格。有时,承包商还会说,投标报价失误了,应重新进行合理的变更评估。关于这一点《工程法律和ICE合同》有定论:①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和费率是错误的和不经济作为理由,来争辩它们不应被用于变更估价是不合理的。②如果承包商报价错误或不经济,不应企图让他通过过大的变更估价来弥补其损失。

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某个合同单价太高,需重新订一个单价,工程师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工程量清单中有混凝土伸缩缝泡沫板材料的项目。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为GB止水的2倍。GB止水比较贵,显然承包商的报价偏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指令施工支洞增加混凝土衬砌工作,在对永久缝闭孔泡沫板评估时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原BOQ单价太高不适用,既然是变更项目,就应该重新估价。这种观点也是违背了FIDIC合同的宗旨。

6 现场记录的确认

对承包商提交的现场记录,出于保护工程师自身利益的考虑,工程师往往拒绝签字,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这并不证明该记录无效。争议审查机构在对某项争议复审后认为,如果工程师仅仅由于程序上的原因而拒绝在承包商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这些记录是对工作的合理描述,则其仍然是有效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工程师应在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工程师对承包商要求签字有怀疑,他可以加上“工程师的签字仅作为记录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支付权利的批准”之类的备注。

7 结 语

通过参加某国际招标投标工程及施工的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认为:

(1)如果某工程采用引进外资,建议仲裁机构采用北京国际对外经济贸易委促进会——仲裁委员会。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3篇

一、合同签订阶段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1.合同签订前期需对建设项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的预估,并在合同中作明确约定,以保证项目合同双方可按合同约定解决难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对于项目风险,洲头咀隧道工程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就考虑了项目建设期长,以及当时经济增长快、建材价格上涨幅度大的因素,特别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合同设置主材可调价条款,并明确约定可调价的材料、调价范围、调价公式等。由于对这一价格涨落风险在合同中进行了预先约定,在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材料价格变动时按合同约定调整材差,使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此外对项目的重点难点,也需在合同签订时做充分谋划,防止承包人把难做工程低价转包、分包出去,降低工程质量。在签订该项目监理合同时,由于水下监测是水下隧道监理的重点难点部分,合同中专门单列了一个章节,对水下监测的技术要求、专业人员配备,成果提供等都做了详细要求,并把监理费用支付与水下监测质量、进度、专业人员进场等进行挂钩。该措施促进了监理公司按合同要求严格提供相应服务,保证隧道沉管水下安装环节安全、保质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前期合同签订阶段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工程的关键节点、难点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充分评估,在合同中加以分门别类、明确约定,避免双方在合同履行阶段发生争议。在合同签订前期考虑得越充分、约定越明确,对合同执行越有利。2.政府投资项目合同霸王条款不一定对工程有利。政府投资项目为控制投资,规避政府风险,往往在合同中加入“霸王”条款,比如因承包人原因延误工期,作违约处理,而因政府原因导致不能施工,工期却不能顺延,承包人需通过抢工期措施保证工期等等,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承包人无法承受长期窝工的损失,或拒绝继续实施工程,或中途转包等等,最终使工程无法推进下去。吸取这些教训,洲头咀隧道项目在施工合同中对工期延误补偿开了一个活口,约定“除甲方批准外,延误工期不予补偿”。在合同执行中,部分用地由于征拆原因超过一年无法施工,经甲方批准后承包人获得适当补偿。有些政府工程的合同文本中规定的工期很紧张,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工期。例如,经常出现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中的工期条款“合同签订后起计5日历天内提交勘察成果文件,10日历天内提交设计成果文件”按照现行的勘察设计作业规程,勘察需要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的时间已经超过5个日历天,而设计按现行的ISO三级校审制度执行的时间也远远不止5个日历天。因此合同签订前期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不同,科学合理地确定合同工期。众所周知,建设工期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工程项目因其性质不同,所要求的施工工期也不同。实践中,一方面有的发包人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一味地强调要缩短工期;另一方面,有的承包人出于私利,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代价只求快而省略了质量,有的甚至偷工减料,其结果必然会给后期埋下严重的隐患,更有甚之造成重大事故。所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出发点,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工期,切实避免工期不合理带来的无效合同。

二、合同履约阶段存在的问题

1.应该及时变更的合同没有按规定及时变更,结果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变更不够及时,对后期工程推进及结算收尾影响较大。工程合同变更原因主要有;设计深度不足,合同主体变更,价格浮动变化等等,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是需要控制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合同中变更控制应侧重在:变更提出依据是否充分?变更方案是否合理?变更费用是否符合造价约定?变更权限是否突破规定范围?变更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人?合同变更管理条款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体现了项目控制能力的强弱,间接体现了项目管理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了建设管理团队的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洲头咀隧道项目的个别附属工程由于工程收尾阶段赶工期,变更的依据没有及时完善,导致工程结算阶段变更依据不足,需做多次补充资料,说明和证明材料,有些变更最终不能提供证明材料的,只能作无效变更,施工企业承担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变更,必须遵循先批准后实施的原则,对实在来不及办理变更手续的,也要及时完善变更依据,及时签订补充合同,及时对合同进行调整、修正。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履行合同的具体情况对合同进行必要的变更乃正常之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许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及时变更这项关系后续工作成败的事情,结果造成日后缺乏变更依据,给项目造成损失,后悔莫及。2.应当及时发出的会议纪要、各种信函等没有及时按照要求发出。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对某一事项的预告、提醒,以及各种会议纪要等,要及时送达项目各方。这是取得签证的方法,也是合同动态管理的工作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不注意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造成项目过程资料缺失,后续工作推进缺乏依据,结算资料不全等。

三、如何加强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

1.建立职权兼备、能够进行全过程专业管理的合同管理部门。合同因其本身的特性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既不同于生产、供应、物流、财务等业务部门,已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等管理部门,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由法律、管理、经济、技术、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草拟、谈判、签订、履行,以及纠纷的处理等进行全过程的专业管理。2.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企业领导要根据合同管理对法律、建筑、计算机、预算、财务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义务能力,思想政治觉悟比较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合同管理人员队伍中。同时,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开展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各方面都能够“拿得起,用得上、信得过”,紧跟时展步伐的企业合同管理专业队伍。3.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构建合同管理的信息系统。信息时代,各种数据千变万化,转眼即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建筑市场也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在扩大,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落后,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马上就会被形势所淘汰。因此,无论是建筑企业高层领导抑或是建筑项目负责人,都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利用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平台,掌握了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对各种数据了然于胸,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就能够逐鹿中原。因此,一是要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各方面的信息,链接大数据平台,力争做到信息共享,实时了解信息流的动向,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将有效的数据运用到具体项目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强对项目参加方各种信息的管理,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只要是数据信息发生变动,都要在第一时间要求责任人签字留档,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4.对合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目标的实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合同实施情况的检查,是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杜绝风险,从而确保合同按预期设计推进。其一,要经常邀请相关各方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进行通报,让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工程师以及分包商、工程小组等对项目落实的整体情况都能够深入地了解,使大家都有一个全局观念,共同为项目的进展、合同的落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其二,合同管理人员要深入第一线,随时检查、了解和掌握合同实施情况,发现工程变更要及时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通报,开展有效的管理。其三,要落实合同评审制度,组织相关责任人,对每一份合同都要逐一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其四,要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跟踪合同的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存在隐患与潜在风险的项目;同时,对可能影响合同落实而出现的合同实施目标偏离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四、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合同管理是关系着整个建筑项目能否按预期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保质保量地落实每一个工程项目,就必须认真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对凡是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认真做细、做小、做实,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建筑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陈文旭 单位: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曹小军.关于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现代商业,2007(6)

[2]唐同海.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珠江现代建设,2003(6)

[3]郭清玲.关于公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

[4]贾孝良.浅谈建筑上的合同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效率;改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84-02

1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紧迫性与现状

1.1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紧迫性

根据近年来高校发展的趋势,结合高校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很多专家以大量事实说明,必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已经成为经管类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正如教育部专家指出的,“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传统观念已经被证明是不符合新世纪教育实际的,面对新形势和工作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类专业已面临着非改不可的局面。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家长,都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思想、内容、手段方面的滞后提出了改革要求。

建设好经管类专业实验室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必需,也是提高高等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之,实验条件和实验室的建设,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和非常迫切的,在一定意义山已经直接制约着这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开展素质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已经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得到了各级领导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各地区、各学校已经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工作的积极分子,并且取得了一批初步的成果。

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从总体上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还是处于自发的、分散的起步阶段。与理工科专业的实验室相比,资金短缺、条件落后,缺乏规范。人员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在思想认识、管理机制、成果认定、条件待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必需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2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适应现代化经济与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因此,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的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2.1 先进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无论在整体布局上,还是在计算机配置上以及在网络结构上,都应该是最优化配置,要达到高校先进水平。

2.2 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要体现实效,要以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在规模设计上能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在布局安排上,既要考虑正常实验教学的需要,又要兼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把它真正建设成具有实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2.3 扩充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要有长远打算,能够在原有设施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升级,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2.4 特殊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它是一个虚拟的场所。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动态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社会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所以在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它的特殊性。

2.5 结合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项目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规划,以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逐步向开放,综合,创新方面转化。

2.6 共享性

要按照学科特点优化、组合实验室,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实现信息网络资源共享。

3 改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效率的理念和工作思路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笔者的经验,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和工作思路如下:

3.1 理念:目标、定位、转变

围绕一个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坚持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培养应用技能型、具有能较快地融入社会的专门人才。

明确实验教学定位: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验教学,把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定位于:第一,支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消除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

转变教学观念:教与学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践脱节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

3.2 工作思路

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手段为支撑,不断完善实验室的计算机综合模拟仿真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程验证性计算机模拟实验、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地实习等五个层面的模拟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成功之路。

为了确保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实施,需建立起了一个专业实验室的教学平台,软件、硬件、相关教学条件互相匹配,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融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具有一定特色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

4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效率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4.1 改变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传统的管理观念

实验和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室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性工作,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可见实验室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实验室工作的成败和效率。因此,学校领导应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的管理,提高实验中心的地位。

另外,要加强实验室的组织建设,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实验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可视情况设一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教学工作由相关学院和实验中心共同负责,协商安排,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管理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实验中心具有一定的人、财、物权,从而能够保障实验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根据学校教学、专业和学科方向的需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1)可以尝试组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了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以前实验室实行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每个实验室为了完成自己的功能,都力争做到小而全,因此各个实验室都要购买许多相同的设备。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设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购买新设备经费的短缺,导致实验室设备档次不高;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管理混乱,造成了实验室人员和资源的浪费。如果组建成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后,实验室的房屋和设备(特别新购置的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一处地方,主要供学生所有实验课共用。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实验室平台,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设立了ERP、企业综合模拟、会计模拟、金融模拟等专业实验室,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的实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由实验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和维护。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中心根据实验课的需要统一安排,大大减少房屋和设备低水平的重复购置,相对增加仪器设备的套数,压缩人员编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学生实践教学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仪器设备、房屋和实验材料等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可以更加重视便于对实验教学基地的管理,如实验教学和实验环境、条件建设。同时注重实验技术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实验技术队伍的骨干力量,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2)根据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方向发展的需要,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用房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合并与调整,相近学科的实验室可以相对集中,如财务与会计模拟等实验室,金融与保险等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围绕学科方向建立起学位、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人员梯队。经过实验室的合并与调整,扩大实验室的规模,降低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房屋和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4.3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负责制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宗旨是服务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努力使实验室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确保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让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搞好实验室调整和规划,房屋、仪器设备合并与调整的同时,大胆选拔事业心强、品行好、具有合作精神、管理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学科、实验室负责人,建立起了专家教授负责制的新型实验室管理体制。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依靠科学研究和专业建设,推动实验室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另外,对留住人才和发挥专家教授在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作用。

4.4 提高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效益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也是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舞台。但传统的管理模式除了上实验课以外,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机会比较少。实验室由于互相不通气,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限制了研究水平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应注重把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减少实验室的管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专家教授的积极性。从而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使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保证学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廷亚.创新能力培养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点[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24.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7篇

步骤

1

部门/ 部门/岗位

设备使用部门/ 设备使用部门 / 机 动部/生产技术部 公司分管副总/ 公司分管副总/

流程内容

申报采购计划 审核采购 及采购方式 招投标

依据/ 依据/附件

设备(物资) 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 设备(物资) 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

工作内容及标准 工作内容及标准

1、生产技术/机动部或设备使用部门根据施工方案提报设备采购计划,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核。 生产技术/机动部或设备使用部门根据施工方案提报设备采购计划,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核。 部或设备使用部门根据施工方案提报设备采购计划 2、物资使用部门(非生产设备)提报物资采购计划,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核。 物资使用部门(非生产设备)提报物资采购计划,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核。 1、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核分管部门提报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集团分管领导负责对单项设备(物资)在 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核分管部门提报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集团分管领导负责对单项设备(物资) 30 万元以上的采购计划进行审批。 万元以上的采购计划进行审批。 2、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审批分管副总审核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并确定是否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审批分管副总审核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表,并确定是否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2

总经理/常务副总 总经理/ 公司招标领导小

见“招标阶段”的相关步 招标阶段” 骤和资料 《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

1、公司招标领导小组负责招投标相关工作,具体附件的取得见“招标阶段”的指引要求。 公司招标领导小组负责招投标相关工作,具体附件的取得见“招标阶段”的指引要求。

3

组 采购专员/ 采购专员/

1、采购专员根据招投标小组确定的中标情况,与供货单位草拟签定采购合同,报公司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采购专员根据招投标小组确定的中标情况,与供货单位草拟签定采购合同,报公司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1、采购专员根据招投标小组确定的中标情况,与供货单位草拟设备售后质量服务协议书,报公司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采购专员根据招投标小组确定的中标情况,与供货单位草拟设备售后质量服务协议书,报公司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招投标小组确定的中标情况 1、若设备物资经审核不需要招标采购,则必须有三个公司以上的报价单,采购专员选择最低(最优)报价单位报分 若设备物资经审核不需要招标采购,则必须有三个公司以上的报价单,采

购专员选择最低(最优) 管领导签订采购合同。 管领导签订采购合同。 20%) 则填写预付款申请单, ,则填写预付款申请单 1、采购专员根据采购合同规定,若需要支付定金或预付款(不超过合同金额的 20%) 则填写预付款申请单,报财务 采购专员根据采购合同规定,若需要支付定金或预付款( , 经理审核。 经理审核。 1、预付款申请单经分管领导审批后,交出纳办理银行汇款单。 现金付款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预付款申请单经分管领导审批后,交出纳办理银行汇款单。 现金付款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款单 (现金付款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 ( (货到 天内出具, 1、采购设备物资到公司后,采购专员通知检验工程师,按照合同质量要求检验,出具验收单。 货到 2 天内出具,若 采购设备物资到公司后,采购专员通知检验工程师,按照合同质量要求检验,出具验收单。 ( 无法出具,说明理由) 无法出具,说明理由)

4

供货单位/ 供货单位/ 公司分管领导

签采购合同

《 售后 服务 与技术 协议 书》 三个公司以上报价单

5

采购专员/ 采购专员 / 财务经 理/ 公司分管领导 检验工程师/ 检验工程师/

预付款申请

( 预付款申请单 附采购合 同) 银行汇款单 验收单

6

采购专员/ 采购专员/ 机动部 机动部/综合部

货到验收 入库单 台帐

1、采购专员持检验合格报告到仓库保管员处开入库单。 采购专员持检验合格报告到仓库保管员处开入库单。 1、生产性设备归口机动部管理,机动部根据入库单登记设备台帐。非生产设备归口综合部管理,综合部根据入库单 生产性设备归口机动部管理,机动部根据入库单登记设备台帐。非生产设备归口综合部管理, 部根据入库单登记设备台帐 登记设备台帐。 登记设备台帐。 。 1、采购专员填写付款申请单(后附检验报告、入库单财务联、发票) 采购专员填写付款申请单(后附检验报告、入库单财务联、发票) (现金付款 1、财务经理审核付款申请单,公司分管领导负责审批付款申请单,审批手续完成后出纳办理银行汇款单。 现金付款 财务经理审核付款申请单,公司分管领导负责审批付款申请单,审批手续完成后出纳办理银行汇款单。 ( 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 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采购专员/ 采购专员/ 7 财务经理/ 财务经理/ 公司分管领导 付款

付款申请单 银行汇款单

1

步骤

部门/ 部门/岗位

流程内容

发票

依据/ 依据/附件

之一。 之一。

工作内容及标准 工作内容及标准

,发票必须作为付款的依据 1、采购专员在设备物资检验合格并入库后,通知供货商开具发票(物资需要增值税发票) 发票必须作

为付款的依据 采购专员在设备物资检验合格并入库后,通知供货商开具发票(物资需要增值税发票) , (综 1、设备使用部门向机动部申领设备,由机动部填写调拨单,交设备使用部门签字后,将设备拨付设备使用部门。 综 设备使用部门向机动部申领设备,由机动部填写调拨单,交设备使用部门签字后,将设备拨付设备使用部门。 部填写调拨单 备使用部门签字后 ( 合部对非生产设备的管理为:设备使用部门向综合部申领设备,由综合部填写调拨单,交设备使用部门签字后, 合部对非生产设备的管理为:设备使用部门向综合部申领设备,由综合部填写调拨单,交设备使用部门签字后,将设 备拨付设备使用部门。 备拨付设备使用部门。

8

机动部 综合部/ 机动部/综合部/ 设备使用部门

交付使用

调拨单

台帐

1、生产性设备归口机动部管理,机动部根据调拨单登记设备调拨台帐。非生产设备归口综合部管理,综合部根据调 生产性设备归口机动部管理, 机动部根据调拨单登记设备调拨台帐。非生产设备归口综合部管理, 部根据调拨单登记设备调拨台帐 拨单登记设备调拨台帐。 拨单登记设备调拨台帐。

9

机动部 机动部/ 综合部 资料归档 相关附件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0-02

1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面向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意义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因此,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

2.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创新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专业实验室应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实践条件。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能比较熟练的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

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营活动的生产、财务、行政、人事、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2.3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4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各高校目前均依据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教学实践,因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对专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着力优化各专业课程和知识领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内容,促进专业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师逐步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3.1实验教学地位不高,管理上不受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很多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验内容应符合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形式上包含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同时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实验教学涉及的课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材和实验内容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造成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不相符合等现象非常严重。在教学形式上,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非常少。

3.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定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师对实验项目的创新性设计。然而,从国内高校现有经济管理实验室运行现状看,大多数对实验室人员是这样定位的:由各专业决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等,实验室只需要准备实验所需设备和软件、资料。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很多高校不开或少开设实验来避免设计,要么就用最简单的演示模式,从内容上,设计跨学科、跨专业与社会经济融合的综合性实验是非常难的,实验效果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这样的定位,影响了实验室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实验项目,也阻碍了创新功能的发挥,最终影响实验效果。

3.3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中能同时具备“科研、验证和技能培训”三大功能的经济管理实验室非常少,而多数高校一般会重视对硬件投入,对教师智力投入重视不够,在管理制度上很少体现鼓励创新的制度性支持。

3.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经济管理实验是理论教学与社会经济运行密切结合的实验,实验教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所体现的与实际经济结合决定了实验效果与作用,于是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是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专职实验人员较少,这就导致实验室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没有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因此,实验教学较多出现管理混乱、实验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3.5实验室投入不足

传统的观念认为经济管理学科是文字工作,无需投入设备与空间,而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理论教学越来越需要与实际经济环境相交融,实验教学对于实验室的设备、环境也要求越来越高。如物流管理流程、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电子商务模拟等等,如果实验条件跟不上或下降,很难达到实验目的和要求。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对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硬件、软件的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4关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措施探讨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而设。只有对实验室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提高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4.1健全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只有创新,才能有特色,才能得到发展。高校领导和实验室职能管理部门要根据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特点采取适当管理方法。实验室管理制度设计应注重激励和保障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要从管理制度上体现对实验教师重视和鼓励,鼓励每一个创新的教学实验和有创意的设计,要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将新实验项目设计的研究启动资金制度化,这样才能从管理制度上为实验室的创新性建设提供保障。

4.2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随着教学的改革,应用型教学不断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应成为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及后续服务和管理,更新实验设备,用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研究,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实验室功能的发挥。

4.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高校应从根本上重视实验教学,从培养方案上增加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学时数量,加强实验环节的设置。各专业应集中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组织专家和教授共同研究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从培养方案上界定实验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规范起来。

4.4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实验室根据不同层次工作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要下大力气,从根本上研究和解决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师资队伍是由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指导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得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高校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对所有实验室人员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验教学水平,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水平高的实验人员队伍。

4.5建立有力的监管体系

由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教学监管体系,负责对实验室运行情况、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情况及状态、实验大纲的制定,满足专业需求的情况、实验教学符合大纲的情况等进行实时监管,发现及时调整、完善。

4.6对实验室进行开放管理

实验室实行对学生全方位的开放,具体表现在实验时间的开放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两个方面。

(1)实验项目的开放是指提供各专业课程内实验项目的菜单,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选择需要的实验项目,可以使学生完成在规定的课内实验时间未完成的实验内容,或者满足学生对专业应用软件更进一步掌握并熟练操作的要求。

(2)实验时间的开放是指在正常教学时间内的开放和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的开放。正常时间的开放是由各专业在学期初已经制定好的相关的实验内容和时间。而对于上课没有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课余时间也应向学生的开放,并尽可能多的安排开放的时间和实验设备,使学生可在任何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课程规定的必做实验项目。学生也可以进实验室进行创新型实验项目。

4.6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室建设要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为基础,建设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构建各专业需要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又能满足不同专业实验教学需求。

实验室应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功能形式的实验,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鼓励实验室人员搞科研,鼓励普通任课教师个人科研项目走进实验室,从而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4.7大力建设实验室软资源,提升软实力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软资源建设。经管实验室的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专业信息资源、软件资源、实验项目资源、实验教材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等。

(1)建设实验教学资料库,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文件等,这些资料都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根本。实验教材建设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要素,是保证实验教学有序运行的必备条件和提升实验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

(2)建设信息资源库,建立一个教学、科研相互支持,让学生和教师能通过网络从事学习和科研、教学活动的经管信息资源库系统。经管信息资源库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课件与习题库;二是包括经济、金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会计、法律等各种案例的案例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三是经管类政策信息库,包括经济信息政策、统计资料和数据、重大事件、知名企业信息等,为教师和学生分析、研究问题提供条件;四是学科理论库,包括经典学术论文集、新学说、新理论综述介绍等。

综上所述,在现今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中,实验教学逐渐被重视起来,我们根据如上所说,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崔晓峰.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

[2]胡嘉将.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重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实验室 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过去实验教学类型中的课堂演示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的单一模式,形成开放性、自主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式。实验教学是实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管理类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作用巨大,意义非凡。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与实验室的内涵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

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普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重点应该在微观经济管理方面,其就业对象也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各级职能部门。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精神,我们有必要研究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必要让学生及早熟悉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和主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掌握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内涵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管理科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渗透,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在布局上打通专业的实验教学界限,为相同的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共同的实验教学平台;同时从专业特殊性上,针对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各自特点,建立不同的功能实验教学平台。

围绕大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上需坚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狠抓素质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托购置的经济管理类模拟教学系统,增加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方案和教具,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实验课程内涵,革新实验教学内容;运用模拟软件操作、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实战演练的特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做应用能力大大提高,达致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环境现状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实验环境建设已经相当广泛,基本涉及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和课程,并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趋势正在向着真实场景的实操方向发展,应该说目前的经济管理类实验环境建设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黄金阶段,发展方向也是基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学生实验、实践的需要来考虑的,是符合经济管理类教学要求的。但是,各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根据课程需要的紧迫程度和市场上相关模拟环境的成熟程度分期分批逐渐完成的,目前虽然也在强调不同专业的共享,但还仅停留在相关课程实验环境的共享,缺乏系统的思维方式,缺乏根据经济管理类相关联的各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地设计和建设实验、实训环境的思想;实验环境建设仍处于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缺乏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体现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综合的实验、实训环境的考虑;同时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更忽略了科学研究的需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基层企、事业单位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管理信息化,例如:会计电算化、MRP、ERP、SCM、CRM、OA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等。这些企、事业单位所应用的管理技术特点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不但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实验、实践环境建设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解决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技能的大问题。只有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实践环境,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科技进步的需要。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经济管理类教学质量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更好的结合,尤其是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是培养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针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特点,学校在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整合上要特别下工夫,要为学生解决许多在现实环境中十分困难,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他们专业实务实习操作性很强,学生一般不可能用大量时间去实习,而且外贸公司也因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仿真的外贸模拟软件,强化外贸单证制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外贸实训平台中的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及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和相互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解决了学生专业实践的困难,也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注重实际操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验演示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己动手操作并获取新的理论知识、实验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实验教学软件等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以实现学生实际技能的动态提升。

除此之外,实验室建设除了育人和科研的功能以外,还应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涉及一系列应用于生产的再开发、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大量工作要依托实验室。有条件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可以通过改革、挖掘潜力,力争为社会多做一点工作。在多做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新思想、新信息和产业部门物质上的支持,也有利于学科和实验室自身的发展。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设想

(一)构建计算机模拟平台

目前使用的企业模拟实训软件借助于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应用学过的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几年才能感受到的经验和体会。

管理决策问题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围绕管理决策问题开发实验教学平台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而且把这个应用平台设计成博弈竞争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目前国外的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国内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BUSIMU等系统已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仿真类型的多样化不足;系统的动态性不够;系统的综合性难于实现等。

管理决策模拟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早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平台。

(二)在实验室开设新型实验课

开设新型实验课。如可以以“管理技能开发训练”和“服务营销”为代表的情境体验实验课开出。比如针对管理者通用能力训练的“管理技能开发训练”实验课在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尚不多见。该课程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承载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加对管理者角色认知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做专业启蒙教育。每一次实验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自我管理技能评估、游戏和角色扮演。依托于沙盘教具的系列沙盘推演实验也陆续推出。比如针对管理者综合能力训练的“ERP沙盘模拟演练”课程,参与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每个企业中6个管理者的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同学担当,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参与者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熟悉具体的业务流程,感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实验课与实验室建设配套,将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三)努力提高实验室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应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按计划准备和开出实验实训课。实验室要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材(指导书)、讲义等教学资料,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指导人员,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努力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要不断充实、更新实验实训内容,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增开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在保证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条件。要注重实验技术研究和开发,发挥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潜力,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研究开发和自制实验装置,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实验室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伯苗.浅议省级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3):98-100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同评审质量 实验室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论集体还是个人,国家还是各类经济合作体,都日益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应对风险。检测实验室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同样也存在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为便于本文论述,我们先了解几组概念。

质量的概念

ISO9000:2000中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能力。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合同评审的概念

学术定义,合同评审是指接到客户订单以后,为了确认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对生产能力和物料进行确认,扫除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子,避免因生产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影响产品质量和交货时间 。

与检测相关的定义,合同评审是指接到客户检验需求后,为了确认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检验,对检验能力等因素进行确认,扫除检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子,避免因检验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影响报告质量和交报告日期

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保护自身或相关方利益的管理过程。

合同评审与实验室风险管理的关系

从质量的定义,我们可分析出检测实验室合同评审工作的质量特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满足客户要求的特性、二是满足法律要求的特性、三是满足实验室内部管理要求的特性。满足客户要求方面的特性表现为:完成检测及出具检测报告的时间、检测费用、检测报告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满足法律要求的特性表现为检测合同是否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委托检验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即合法性;满足内部管理要求的特性表现为合同评审工作流程是否快捷、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间、消耗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的成本量。

通过对合同评审工作三方面质量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同评审质量高低与好坏会对实验室的风险大小及风险系数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满足客户要求的质量特性而言,假如因为合同评审对检测时间把握不准,检测报告超期了,客户因此丢掉了订单,那势必会引起客户的不满意,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客户对实验室的甚至索赔,这就给实验室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就满足法律要求的质量特性而言,如果与委托客户签订的合同本身不合法,那实验室就会面临违法的结局,同样带来了风险。就满足内部管理而言,如果每一宗合同评审都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或需要反复,那么实验室的管理将陷入混乱与无序中,对于用于贸易目的的委托检测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客户在可以容忍的时间内还等不到满意的结果,合同迟迟不能签定,那么客户肯定会另择良枝,实验室从此便永久地丧失了这个客户,这种情况多了,经济效益从而何来,没有经济效益,如何能添置更先进的设备,如何留住人才,这是危及实验室生存的风险。

ISO31000:200险管理标准中提出建立内部沟通与报告机制及建立外部沟通与报告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框架之一,而合同评审环节恰恰是每个实验室组织获取内部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的关键点,由合同评审中收集来的信息对风险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只有提高合同评审质量,才能助推实验室风险管理能力。实施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合同评审的质量必然能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构成良性循环。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提高合同评审质量

合同评审是整个检验流程的首道程序,风险管理首先应从这个环节开始,只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提高合同评审的质量。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在合同评审工作开始前对其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是非常必要的。合同评审工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风险,来自客户的风险。二类风险,法律风险,即陷入违法违规或者法律纠纷的风险。三类风险,管理及成本风险,即指给整个实验室管理体系拖后腿的任何因素或风险。

正确识别风险后要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式选择及风险管理决策。针对上述合同评审中的三类风险,应该如何控制呢? 笔者认为将合同评审的所有要素逐一列出,将这些要素划分到三类风险中,再针对其质量特性加以控制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一类风险的控制方法

合同评审各类要素中应划分到一类风险控制的要素有以下几类:客户信息、产品信息、检验依据及判定依据、价格及收费、出具报告日期、样品交接说明、分包项目及偏离。这些因素中的任意一项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并且加大其它因素的风险系数,从而增加整体风险。

对这些要素的风险控制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合同评审材料尽可能采用书面的形式,如果是口头形式,合同评审人员事后应及时记录口头沟通的情况,并且保存好这些材料,保存期最好在五年以上。其次检测机构由于其委托性质及样品的多样性,合同格式未必全部一致,但是供检测机构与委托方签字的那份材料中的信息尤其是检测报告中要出现的信息必须翔实、准确、清晰。客户信息应包括委托人、产品的生产厂、制造商、经销商等相关方的信息。产品信息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警示语。合同评审人员应为客户选用既能满足委托方需求,又能使检测报告为客户发挥最大效能的检验依据或判定依据。样品交接说明内容应包括样品状态是否完好、有效,样品状态及数量是否能充分满足检测需求,涉及抽样样品的最好清楚地记录抽样位置及方法,配以图片进行说明,尤其是接收质量鉴定与仲裁委托检测时。

同时,上述各项信息都必须确保得到了客户的确认并有书签名、盖章,这是控制一类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举了例子,一个客户用你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办理出关时被海关发现报告上的公司名称与申报过关的公司不一致,被拒绝通关后气冲冲地来向你兴师问罪时,你若能找出双方签定的合同或协议,最后发现是客户自己的原因导致出错,这时你就划险为夷了,来自客户的风险在你高质量的合同评审前提下烟消云散。但如果合同评审人员因对产品检测标准不熟或忽视了标准对某些项目的检测时间要求而承诺不可能实现的完成日期,这种情况下实验室的风险肯定大大增加,有可能给实验室带来难以预测的不良结果。

二类风险的控制方法。

合同评审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类规章制度制度下开展才能控制来自法律方面的风险。二类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评审工作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二,实验室必须在有能力、有资质的前提下对外出具检测报告,这是法律法规对实验室必须履行的需求。有能力是指客户要求检验的产品类别或检测标准(含年号)或检测方法(含年号)已通过CMA、CAL、CANS认可。 有资格指已获特定的授权,如3C指定检测产品及地域、生产许可证检验资格授权、见证检验授权、电子产品污染控制认证授权等。

检验依据、方法、方案、细则或相关要求必须合法且明确。合法指的是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章制度。不得受理、检测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如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属于淘汰产品,检测实验室不得对这类产品出具检测报告。明确指明白、清晰、完整、易操作。涉及到具体项目时,应将项目罗列清楚。用于承担政府任务的方案或细则,要将判定方法列明。

第三,收费的合法性,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控制的收费必须依据公布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

三类风险的控制方法。

合同评审工作质量低下,势必会拖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后腿,而滞后的管理会增加组织运行的风险,因此对于这类风险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合同评审水平与效率,配备综合素质较强的合同评审人员,缩减评审环节,加快评审流程,为检验环节做好良好辅垫。

众所周知,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是风险管理与有效控制的根本所在。首先从事合同评审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除了有识别风险的能力,还应有能及时采取决策、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样的合同评审工作质量才算上乘。

合同评审人员的综合能力高低对于这项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综合素质强的合同评审人员能在与客户取得良好沟通后,快速发现客户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一套解决方案,嬴得客户信任,维持客户同时为实验室获取了经济效益与发展资金。同时,由于对标准、检测方法等内容的熟悉,他们选定的检验依据或方法项目能为检验环节约时间,让检验环节与合同评审环节无缝连接,使检验环节成为真意义上的检测,而综合能力低的合同评审人员做出来的工作流转到检测环节后,会给检测开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阻碍,通常不是由于评审时要求客户提供的样品数量达不到检测标准要求而使检测无法正常进行,就是与客户就检测项目沟通得不够完整导致模拟两可而使检测不能开展。总之,综合能力低的合同评审人员会给检测留下很多不确定信息,严重影响检测进度。

然而,合同评审中对检测报告、检毕样品的处置方式的及时敲定也是体现合同评审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的表象之一。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科研合同;合同审核;合同管理;科研管理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合同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方面。合同签订是科研任务的起点,也是科研活动的依据。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但是科研合同对任务的内容和指标均有了明确的约定,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际上这种冲突体现了高校自由精神和严格法律约束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科研合同,规范和强化科研合同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一、科研合同概述

科研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一)纵向科研合同与横向科研。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法人性质将科研合同分为两种类型:纵向科研合同和横向科研合同。纵向科研合同的主体一般是国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与任务承担单位。常见的行政主管部门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教育厅(委、局)、发改委等地方主管部门;受国家委托归口管理的中科院等其他主管部门。横向科研合同的主体一般是企事业单位。双方就甲方某一需求开展洽谈,签订以四技合同为主的各类科研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二)基础研究合同与应用研究合同。从科研任务的属性上看,可以将科研合同分为基础研究类合同与应用研究类合同。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主要科研方式。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签订的计划书对科研任务、经费使用进行约定,任务要求一般以论文、专利等形式为主。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一般也有相应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计划,同样以签订任务书、计划书、合同等形式的文件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这类合同基本以纵向科研为主,体现了国家、各地方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支持。应用研究的主体一般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为主。从国家层面来看,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例,该计划是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在地方政府层面,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为例,该计划在整合原有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临床医学专项等的基础上,设立了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解决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这类政府资助的应用研究往往着眼于创新链、产业链,以解决重大问题为目的。除此之外,应用研究的经费来源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会将自己的技术问题通过四技合同、研制合同等形式委托给高校、科研院所来解决。委托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软件开发、配方研究、产品试制等。有别于企业的科研生产,高校往往不具备生产的经营范围,但很多高校拥有特定方面产品研制的许可证,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类研制合同一般以产品、样机、样件的检验和交付为验收条件,部分还对工艺流程、外协、包装、检测等有非常明确和细致的要求。此类研制合同也是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科研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很多教师的科研方向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体现了高校的学术自由。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而合同是法律文本,失败往往意味着违约。如何识别出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是科研管理的重要课题。对于科研合同管理的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一)合同审核。高校科研合同审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够。目前,各高校的科研合同基本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管理人员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上岗前缺乏合同法、专业技能等的正式培训。虽然各高校均有法务,但是法务不可能对任何科研合同进行审核。因此尽管合同审核是科研任务的重要一环,高校中这一重要步骤往往浮于表面或干脆缺失。合同中明确了科研任务的标的、研制计划、金额、履约期限、违约事项等条款,而通常管理人员的审核流于形式,这是合同审核的巨大漏洞,也是合同执行的潜在风险。所谓合同审核,关键就是进行风险识别。如果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识别出科研任务和管理的风险,科研管理就是不合格的、空泛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横向科研项目。2.风险识别能力和意识需要加强。第一,甲方以自有资金购买乙方的服务,如果乙方不能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指标,甲方必然有追责的权利和动机。第二,如果甲方在合同中将乙方的义务放大,科研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导致合同签订后无法完成,乙方必然要承担责任。以某技术开发合同为例,甲方委托乙方开发某组件。双方未能就合同金额达成一致。为保证项目进度,甲方提出签订科研项目先期启动协议,协议签订后给乙方支付部分经费用于前期投入。而在合同中却约定了最终的交付时间。如果双方未能就研发经费达成一致或者达成一致的时间在产品交付日期之后,则该项目在研制期内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完成技术任务,存在较大风险。合同审核的任务是识别科研活动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整改,为科研活动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二)过程管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合同很难做到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其中也有高校科研特点的原因。1.人员不足。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各部门须遵守全校整体的人员配置。科研管理部门往往面临缺兵少将的窘境。同时,国家对研发的投入持续增长。在高校,无论科研项目还是科研经费均呈快速增长势头,而由于单位编制的限制,管理人员却几乎没有增加。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发展。2.权责不清。科研合同的过程管理基本上是合同签订———经费到账———经费划拨。而任务书或合同中对项目节点一般有明确的要求,而科研管理人员鲜有节点控制的行动。科研合同的主体是法人单位,最高管理者即校长是合同实施的责任人。当下许多高校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实施负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而在实际中,作为法人单位,机关管理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认清责任是做好管理的第一步。学校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认真履行法人职责。学校要依据项目合同(任务书)的预期目标和要求,督促科研人员按进度完成各项研究内容,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项目验收。项目验收和归档是科研合同执行的终点,是高校科研管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关卡。验收是考察科研活动是否履行了约定的应尽义务。可根据项目经费来源对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的验收分别加以阐述。1.横向项目验收。横向项目经费一般来源于甲方自有资金。在合同洽谈时已经对合同经费进行过充分的议价,一般甲方对经费的使用不再加以约束,验收的重点是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以研制类科研合同为例,合同中标的一般为样品、样机等的测试及交付。样品、样机达到甲方的技术要求并完成交付后,合同自动执行结束。在横向合同的管理中,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部门很少参与横向项目的结题验收,因此项目结题缺乏依据;二是结题后的科研项目经费很少进行结账处理,存在“结题不结账”的问题;三是科研合同等相关文件材料甚少归档处理,导致很多经年许久的项目合同仍积压在科研管理部门,不利于工作的持续开展。2.纵向项目验收。纵向项目由于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因此既要对技术内容进行考察,还须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或决算。纵向项目的验收一般采用会议验收或非会议验收的形式。会议验收即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召开验收会,邀请相关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专家对项目的技术完成情况、经费执行情况、过程管理情况等进行考察和评分并得出验收结果。非会议验收一般是将项目总结报告、经费决算报告等文本经单位管理部门确认后报送到项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给出结题批复。对纵向科研合同来说,鲜有因任务执行不力而终止或中止的情况,大部分问题在经费的使用不尽符合项目管理规定或预算。以某类基础科研项目为例,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审计,重点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的期限和合理性,并出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的结论重点是对于不合理开支的处理意见,项目申报单位须按照意见进行调账整改,并由财务部门出具财务整改报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召开项目验收会,从专家库中筛选技术专家、测试专家、财务专家等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现场验收。经过打分、评级并由组长签署验收结论后将所有验收相关文件报送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获得主管部门验收批复后项目执行完毕。获得验收批复后项目申报单位对所有文件进行归档。

三、高校科研合同管理对策分析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法律常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科研管理的水平。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管理活动的依据更明确、方式更合理。管理人员同时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科研合同,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配合项目负责人控制风险。(二)建立重大合同和有争议合同的审核程序。重大合同包括而不限于较高经济效益的合同、较大社会影响的合同。某些高校已经或正在建立数额较大的科研合同的审核程序。通过职能部门和法务部门的共同参与、严格把关,再报高校领导进行审批。有些关乎重大国计民生、国家国防建设的科研合同同样是审核的重点,对于此类合同同样要严格把关,建立合理的合同审核程序。(三)完善科研合同执行期的全过程管理。对合同节点尽量做到严格把控,尤其是管理部门有规定的科研合同或计划。以某类科研项目为例,项目单位需每年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及次年研制计划。主管部门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安排下一年度拨款计划。科研管理部门需了解合同要求指标和完成情况,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及存在问题,如合同执行存在问题需要按要求向主管部门报告,请求延期或中止。(四)介入科研合同验收和全套文件归档。纵向科研合同验收一般有主管部门组织,科研管理部门要对照管理办法和主管部门要求,督促项目负责人全面做好系列材料的准备。横向科研合同结题验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项目主管务必介入,监督样品、样机等的交付,并做好过程记录。科研合同执行结束后,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协助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结账处理,并将项目中所有文件清查归档。

四、结语

目前,高校科研合同管理在合同审核、过程管理、验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症结,可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严格合同审核程序、完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结题验收等方式,进一步规范科研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以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农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我国,少数一本院校与二本院校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问题。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体现“实用性”,强调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应立足农村,主动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复合人才需要。

一、农村经济管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1.内容繁多。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市场营销知识,又有经济管理知识,更有大量的农村经济知识,为了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全面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对于农村知识,通常应该开设植物生产技术实践与设施农业实践,有条件还应该开设动物实验课和水产实验课,使学生对农村动植物生产特征有个基本了解;对于经济管理知识,通常应该开设会计实验课与财务管理实验课及电子商务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同时,又能加强财务核算,及时有效地将农作物、农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村减支增收。

2.独立性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尽管繁杂众多,但不少的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时间上前后逻辑关系,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独成一体。如农村植物生产技术实验与农村家禽生产技术实验课、设施农业实验课就可以不分时间先后单独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如农村会计学模拟实验与农村财务管理实验、电子商务实验也可以独立开设。

3.农业课实验时间长。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首先必须掌握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概况,了解农作物及家禽水产生产规律,所以要进行农村经济实验,但农村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有自身特点,生长周期较长,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不比一般企业生产实验与会计实验,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常常比较分散,这也给农村经济实验课程开设增加了难度。

4.农业课实验可以容纳人数多。农业课实验有的在农村田园,有的在大棚进行,也有的在圈场里面进行,不管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可以同时为众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就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动手能力创造了大好条件。

二、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复合性决定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锻炼。

1.鼓励少数课程自学。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面太广太宽,而实践技能靠多方面培养,特别是农村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学校短短几年内有所突破,同时,农村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也较长,所以,可以对少数课程鼓励学生边实践边自学,到时,参加班级考试,只要能通过即可。

2.院校与乡村协同培养。从目前现实看,我们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在大城市,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学校在城市,但知识要在农村获取,为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大专院校与广大农村组织联合一起,共同培养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有选择性的将部分课程放在农村组织讲学,推行学分互认机制。

3.推行学分制。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学分制有着较多的优点,只要在一定课程范围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学完最低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允许学生获取学历证书。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较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加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少、教学体系不完善,从而凸现出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脱离,只注重单纯的课内实验和校内实践。而忽视课外实践和与组织、企业建立联合教学的校外实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能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强调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手段与目标协调、课内外实验与校内外实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广泛性,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手段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贯穿于两条主线:一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体系;二是贯穿于四个学年。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个从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个基础三横四纵”,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三个教学层次,四大教学内容为骨干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纵横交错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1.基本技能实践

本层次实践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增多知识或者社会阅历。如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入学军训、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实践……等。

2.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技能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某一方面专业动手能力与实践分析能力,如农作物生产实践、会计模拟实践……等。

3.综合能力实践

综合能力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等。

五、创新实验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四大内容

实验形式太过单一,会引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进而使实验课效果与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实验课效果,必须创新实验形式,开展多样化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在教学形式上,既要有手工实验,又要有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有校园实践,又要有实习基地实践,还要有农村田园实践;既要有班级团体集中实验,又要有学生个人单独实践;既要有单项实验,又要有综合模拟实验。如果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效果。

在实验内容上,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内容极多,要实习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在大学四年内,不可能对所有农村作物的生长特点都进行一一实践,而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1.课内随堂实验教学

课内随堂教学主要是理论课任课老师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对重点单节重点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堂内实验,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个感性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农作物、水产品的认知识别实验,农业会计基础里面会计凭证填制,让学生对会计凭证的格式、会计报表的样式等有个基本掌握。

2.校内单项实践教学

校内单项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大专院校现有的资源,结合部分课程特点,在完成该课程理论课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再在专门实验室进行了一种集中式实践教学。如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通过为期10天的集中实践,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技巧有个更充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增强学生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农村产品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打下牢固基础。又如农村会计基础集中实验,通过对会计流程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农村会计首先必须取得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让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日后掌握与分析财务状态提供基础。农村财务管理集中实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财务管理中资金筹集、运用、投资等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毕业后及时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合理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资金,同时,将有限资金有效率地运用到各项资源中。

3.农村单项实践教学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重点培养既懂农村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四年之间,少不了农村实地实践,农村单项实践主要是指学完某门理论课程之后,直接到农村实地进行该课程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农村知识领悟度。如农作物生产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种农作物进行实践,通过对该农作物生长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性,熟悉农作物气候季节性变化,熟悉农作物管理及种植技巧,为以后农村经济管理奠定基础。又如设施农业实践,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进入大棚……等农业设施,在那里观察农作物生长特点,熟练掌握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为以后指导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农村综合实践教学

目前大专院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动手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一般都在大学第四学年进行综合实践,有的一年,更多的是半年,而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因为农村有些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长物之间还具有一定连贯性,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应该为大上学年一整年较好。通过大四一年的毕业前综合实践,使大学生对农村作物、水产品……等生产特点与规律性有个全面系统而且深刻的掌握,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迟永财,李忠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现状与思考.吉林农业,1999(11).

[2]李均立,许海平,王玉平.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讨.热带农业科学,2011(4).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经济贸易;实验室;实验建设

1.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传统理念认为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处于决策型岗位。但随着市场经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济的发展和本科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在我国,目前经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流看法已由“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1]。一方面市场竞争的风险要求高校经济贸易专业必须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遇到风险时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不得不走向操作型岗位,成为一般的经济管理人才。

我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中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这就要求我院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工作,社会需求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经贸类专业实验室目前的状况

2.1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和理论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都是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统一进行实验,人为地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分割,未能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问题的产生:一是实验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难以开展;二是导致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未能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重要性发挥出来[2]。

2.2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的设置比较零乱,有的课程只有个别实验,有的专业只有个别课程设有实验,大多没能系统地对专业内和专业间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对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完善的实验体系。

2.3 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实验室往往都是逐步建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发展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安排相应实验[3],导致某个专业的实验室依附于某个专业教研室,某个系的实验室只为相应的系服务,这样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势必是封闭的,追求小而全而各自为政。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建设,轻使用。不同专业、系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重复建设,同时形成人为壁垒,实验资源共享困难,学校教学发展受到制约。

2.4 实验师资匮乏,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并未随学生的扩招而增加,实验师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实验人员只能疲于应付,很难完成对学生的认真指导,并且也无暇考虑去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承担实验教学的老师多由理论教学的老师兼任,由于传统观念对于实验教学的轻视,也导致了实验室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将一些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对实验教学产生不良影响[4]。实验教学对教师要求既精理论又懂实验,而且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在内容准备、实验辅导等方面需要投入比理论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因此目前实验师资也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2.5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不足

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很多学校经济贸易类实验室依托于专业教研室,由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实验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这种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5]。

3.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

经贸实验室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等学校经贸实验室作为培养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贸易学科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标之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1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3.1.1 综合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才能使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充满活力,正确的办法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科研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机制,并迅速直接地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因此,只有通过综合实验室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并使之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3.1.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基本上离不开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综合实验室建设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学实验体系、课程开发和师生角色互换等的整合式开发建设,也更拉近了教育者与学校、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使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进入了针对性较强的仿真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此外,一体化的教学实验设计、针对性强的科研方向和成果转化模式,也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7],使地方高校的目标诉求获得了现实依据和强劲动力。

3.1.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为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在此类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与理论学习形成互补和升华,通过将这些思考和实践内化为学习和思考的动力,进一步激发理论创新的动力,形成循环和互动态势。在一体化实验环境下,学生可以针对一些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师互动和沟通,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1.4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互结合,形成一个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于一体,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分享,推动科技与经济、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应用有效结合的过程。因此,产学研合作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实验室建设。一些重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前期验证。以综合型实验室作为平台,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8],将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水平。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面向基层,直接与地方政府和众多企业发生联系,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型实验室,对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5 集约利用资源的需要

从目前全国比较普遍的情况看,地方高校经费都比较紧张,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最大效应,是地方高校决策者不得不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建设综合实验室,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有效地缓解或化解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3.2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可以培养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面向21世纪的经济贸易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汇贯通起来,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9],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贸易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贸易学科系统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经济贸易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贸易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贸易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指导企业实践,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4.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为经贸专业的学生服务,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因此经贸专业综合实验室要从实验室硬件设备、实验室软件平台,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人员培养等几方面进行建设[10]。

4.1 实验室硬件设备建设

经济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硬件设备的建设是基础,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人数、拟建设实验室类别、规模及所需设备及建成后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经济贸易类各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实验室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11],能充分满足对硬件要求较高的经济、管理、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4.2 实验室软件平台建设

经济贸易类专业模拟实验教学软件是环境和平台,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

电子商务实验需要配备的软件环境包含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中心、网站管理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等。该实验室可以开设《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可进行B2B、B2C、C2C等实验项目。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市场营销实验需要安装市场营销模拟系统和网络营销模拟系统,模拟市场上的交易、下单等操作,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12]。

国际贸易实验以计算机为主要硬件设备,安装了“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国际贸易单证教学”等软件。通过外贸教学系统和外贸模拟练习系统等软件,学生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编制,信用证的审核,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外贸单据的缮制。通过网络模拟进出易的全过程,使学生熟悉贸易磋商、外贸函电的写作、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安排装运、制单结汇等进出口业务流程。可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国际贸易单证等。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4.3 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必须有一流的管理。首先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做好系统维护、实验指导、设备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其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13];再次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学术氛围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办出特色和水平。

4.4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是经济贸易类实验室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贸易类实验室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贸易类知识的人员,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应根据现有教师状况,着力培养一批实验教师,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师的配备上应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使其更具生命力。

5.结束语

规划经济贸易类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专业应用软件和设备硬件的投资引进、实验师资力量的培养[11]-[15],实现一个有序的实验室建设环境,进而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经济贸易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娜.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2:53.

[2]段李杰.省属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观察,2009,04:65.

[3]冯小燕,陈昌兴.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9,11:56.

[4]念营风.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2:35.

[5]崔贯勋,曾蓉.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浅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79.

[6]陈为公.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8,11:429.

[7]翁长武.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12:76.

[8]李震.浅析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7.

[9]皮一芒.浅议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队伍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9,11:67-68.

[10]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54-56.

[11]孟祥霞.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性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4:23-24.

[12]李秀芳,秦海英.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13]张逸.浅谈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J].农业科学研究,2006,12:86-88.

[14]张.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99-101.

[15]李文龙,韩兴国.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4:529-530.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4篇

本文用法治的思维分析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投资管理的现状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未来航空港经济区投资管理的法治化措施。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投资管理;法治化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1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迅速进入了公众视野。以河南省郑州市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市朝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也将成为郑州经济发展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和核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一个综合经济区管理范围十分广泛如区内的基础及其配套设施、投资、安全、区内人才引进等,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是港区管理范围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他部分都是以投资为核心展开。汲取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除宏观规划外还要注重投资的微观管理。航空港未来无论是物流中心还是客运中心都需要无缝的,高效率的,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不到位,机场再大,飞机再多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效率。因此对港区投资的研究对港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区内土地利用,吸引外资,项目引进,企业进入及经营范围等。港区管理的对象广泛、要素复杂,规范港区管理并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对提高港区管理的效率,增强投资效益,促使港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实现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良性循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法治化的目的是将行政管理的职能由行政指令型转变为服务引导型。过去人们一提到“管理”就将其与“控制”联系起来,似乎只有把管理对象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一一加以具体规定并将其牢牢置于行政权的控制之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而从以往的实践以及经验来看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机械的,若不及时纠正改变将造成投资管理过于行政化的僵局,也不利于港区未来经济的发展。管理法治化正是厘清界定行政管理的权限范围以及管理方式使管理更加合理高效。下面我将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现状、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目前的政策立法以及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港区的投资管理的状况和不足进行梳理。

投资的现状与不足:由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使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建成就吸引了国内外的企业竞相投资落户。目前国内方面已经吸引了富士康集团及配套的400多个企业入驻,京东和阿里巴巴等电商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基地。国外方面:2013年11月13日继苹果公司之后微软也将新郑国际机场作为其国际产品集散地。微软中国与云和软件在郑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河南成为微软云计算在中国首个合作伙伴;欧洲最大、世界第十大全货航空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也将把新郑机场作为其全球第二个枢纽机场每周安排4个班次的货机往返郑州至卢森堡航线并将其旗下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机队安置于新郑机场。随着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国家战略的大力扶植,区位优势的愈发显著,国内外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相继入驻也给港区的投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投资方面,就目前来看,仍然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外开放力度不足,其次对外部投资的管理机制也有着诸多的欠缺,不仅在金融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贸易准入壁垒,流程不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对外商开放透明度亦是不够理想。具体来说:在市场准入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准入资质区别对待,外资与非外资投资亦有不同要求;在物流方面,外商的投资经营领域有诸多的限制;货币结算方面,外币的境内流通结算以及人民币的境外流通结算因港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一些麻烦和不便。除此之外,对外资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有着较高的门槛,对新型金融机构的港区内注册与业务范围也有诸多辖制。由此看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的成熟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管理以及缺陷:科学的管理安排是管理合理高效的前提与基本保障,反观目前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在郑州航空港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后的短期内迅速确定了“市管为主,省级扶助”和“两级三层”的管理体制即省级指导市级落实的制度,并且同时在省市两级成立了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郑州航空港区党委会和管委会,并确立了“周协调、月监督”的制度。看似职责明确安排合理的管理架构能否如设计者设想的那般完美的发挥其在实践中协调联动、全面监管的目标?在此我们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就管理体制而言,2007年10月成立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是由河南省级政府的派出由郑州市代管的厅级行政机构。而非独立行政主体,由于建制不高,并且极度依赖上机政府的指令行事,其对港区内的投资管理也处处受到河南省省级政府的掣肘,其命令也难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与最初的设计相比,管理的效果与效率自然也大打折扣。同时省市两级建设领导小组的设计安排使两级行政主体在职能范围、权限等方面存在交叉。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不便于混乱的情况,甚至有推诿扯皮的现象。进一步来说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由于多个权利来源不同的行政主体的存在,也给航空港区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如:负责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客运和货运事务的经营管理的郑州机场集团,是直属于河南省政府所有的国有大型航空服务企业和负责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面监督管理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在管理的权限和范围方面存在交叉重合,二者管理方式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也就造成在二者共同监管的区域,因为没有明确的规范文件界定二者的管理层级和界限可能造成管理上的空白或者出现踢皮球现象,影响航空港区实际的运营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目前郑州市是以委托的方式授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除管理委员会以外的其他行政主体对投资管理的代管权,由于权利来源的性质,实质上这些行政主体并不具备行政诉讼被告的资格,那也就导致具有合法法人资格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在有纠纷发生的情况下必须以相对人的身份参与纠纷解决,即使有些情况下其并非责任主体。同时管理制度设计的缺失不仅造成归责的错位,甚至可能造成担责主体的错位。如2011年颁布的郑州市关于部分委托行政执法的文件中规定郑州市委托机构行政执法的责任以受委托机构对外文件加盖印章的主体为责任主体,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对外唯一合法有权盖章的港区行政主体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某些事件的实际责任人。

这样看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航空港区上级政策和命令实际实施者和执行人,港区纠纷实际被告人和行政责任实际承受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与有其他行政权利来源的行政主体为管理的权限和事项争执掰扯。试问这种情况下港区投资管理如何能做到高效合理,便民合法?港区未来的发展如何保持强劲的动力和活力?甚至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某些投资主体难以找到直接主管主体,又何来投资之说?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等微观的管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政策与法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一个国际化交通枢纽和复合型经济实验区,其管理情况也十分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及时政策出台做导向,加以引导。而目前仅有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作为一部宏观规划指导性文件,仅确立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任务及布局等宏观层面的规划,而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微观法律和政策方面创造力不足,政策等顶层设计、创新不够,无论国家、省、市都未颁布出台权威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直接结果就是看似完美的港区管理至今没有完善的法治框架作保障。这样的管理又怎能持久有效?法规与政策出台跟不上港区的实际发展,使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发展中面临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没有适宜的法律政策作参考依据。这种情况下的行政的自由裁量权难保不膨胀,行政的效率和行政区内行政相对人法定的权利义务也必将难以落实和保障。社会要发展,政策和法律必要先行,这是实践发展的保障。没有规则约束的社会和实践必将乱套,因此未来航空港区怎样量身订制法律和政策,订制什么样的法律和政策都是需要设计者跟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管理人才队伍的情况: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是部级的经济实验区,目标是建立国际物流中心,吸引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生根发展而与此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外资引入,结构设计,资源优化分配等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密切相关的方面,从而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各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其他航空港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先验经验。但迄今为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从审批制到备案制的行政制度尚未完全形成,监管体系不成熟,对市场影响更是十分有限。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投资多样化,港区管理的工作日益繁重,在原本的两级三层的管理体制下效益跟不上,人员就不断扩充,这些扩充的人员和大部分港区原本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航空港区及其周边地区本身的能力有限,而港区引入外来人才的力度也不够,如此恶性循环,委员会及其他功能部门设置也日益冗杂膨胀。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管理手段依旧陈旧低效,缺乏创意和魄力,使得许多本可以市场自身调节完成的事项由政府来管理,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与“以简化的政府机制实现广泛的服务功能”相去甚远。这业警示我们若不对投资管理加以法治化的规范与引导,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失去其实验区的意义所在,当然其特殊的战略目标与中原地区经济增长龙头的功能也难以实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按着规划蓝图展开的,宏观规划的完美不能弥补微观管理上的缺陷,虽然是瑕不掩瑜,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想办法改善和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对于面临着许多微观制度缺位与严峻的挑战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来说,航空港区内的法治化管理是势在必行的,而其基本的思路和原则就是努力将港区打造成复合型经济区、法律规范的创新实验区、法治建设的先导区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区域。管理法制化的优势就在于以国家这合法的暴力机器作为保障,及时纠正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弥补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缺位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完善管理的微观层面,把管理工作置于法治轨道内,最终实现管理的目标,凸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优势。下面我将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法治化方面的建议: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投资管理法治化的基础是郑州航空港区内投资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因此投资管理要想达到高效合理的效果,必须理顺投资经济的发展思路,即立足于郑州航空港区国际客货集散中心,国际物流枢纽等战略目标,大力扶持发展港区内的电子装配,新兴技术,高级服务及信息化等产业,设计好港区的产业结构。大力引进高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从而为航空港区吸引优秀企业创造优势条件。同时,对港区大力扶植的产业的外资投资给予优惠待遇,对于其他方面产业的外资投资努力做到国内外资本一体化待遇。降低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内民营金融业和外资金融业进入的门槛,树立国际化视野,大力扶植便利快捷的国际汇兑业务在航空港区内的发展,便利国内外航空贸易的发展,同时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的投资管理的法治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其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的法治化要加快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颁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规划的实施无论是对河南还是对国家都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管理者要转变思维,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运用国际化的思维和眼界,积极借鉴国外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的优秀经验,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量身订制符合港区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政策和法规。虽然郑州航空港区的投资发展还不成熟但是绝不能有法律的空白出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立法机构可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地方政府规章,在实践不断检验修改最终上升为地方法规。甚至可以成为全国制定航空港经济区法律的蓝本。这就要求港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勇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制定出符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特别是投资发展需要的法律和政策。从而为航空港区投资管理法治化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保障。

再次,要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管理执法工作的依法开展和综合监管。随着港区进一步的开放与发展,不同所有制、不同成分的经济要素日益增多。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政府积极合理立法更需要政府严格执法。执法是将法律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法律发挥社会效用的最终环节,管理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更要注意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定期培训和考核,保证执法人员的质量。更要及时普法,使港区法律真正成为保护港区投资活动主体的武器而非束之高阁的一纸文书。同时对航空港经济区内投资的各种经济成分的管理的有效监管也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有效的综合监管要求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对投资监管的范围和权限有清晰的界定。在示范性航空港经济区建立的过程中,有效的投资监管不仅可以纠偏差、引方向、予支持更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不仅要发挥政府管理者的作用,更是要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并将其结合起来形成全面联动的综合监管体系,为航空港经济区投资管理法治化保驾护航。最后,在建立健全以诉讼为主的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健全ADR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如:仲裁,申诉,投诉,和解等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作为试点经济区,其经济成分日益复杂,纠纷和争议也会更加复杂和繁多。这种情况下纠纷的解决不仅追求公正合理更加追求效率与经济。因此,参照国际条约和惯例建立的ADR多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健全更加能快速有效的应对目前的经济环境,妥善处理各种纠纷矛盾,促进经济区的高效和谐发展。

在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方略的大前提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投资管理作为港区管理事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要严格依法管理。作为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航空港区投资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将投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投资到管理到制定法律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都对设计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随着投资和管理的一步步成熟,法律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的繁荣美好迈出河南,迈出全国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航空港经济区法治化发展的模板和领头羊。

参考文献:

[1]和伟.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的SWTO分析与启示.郑州师范教育.2013(6).

合同管理经验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经管实验室;管理;问题;对策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相应的,对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也就越来越大,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及发展前景十分明朗,而社会各界对经管类的信任也比较关注,一方面希望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期待他们在行业能内能够有十分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也成为了各大企业在招聘时的“金标准”[2]。国内各大经管类高校根据这一变化,迅速调整教育观念,摒弃原有的“理论重于实践”的教学理念,转而进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教学观点。根据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量的经管类实验室也一一建立起来,但随之而出现的在相关实验室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令各高校十分头痛。

一、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的特征和功能

经济管理学同时具有文科和理科的一些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实验无论是在内容、形式甚至实验性质上,与其他学科都有本质的区别[3]。经管类学科的实验应该是运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的实践内容以及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经管类实验室存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而:首先,应用不同的手段。模拟各种不同的经济学场景,以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逼近真实的实践来体验、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这样,在实践的同时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经济管理学很多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模拟这些场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于一些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职位更是要多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一边加深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像与银行相关的一些学科,如果要提取银行的相关操作案例,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这就给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模拟相关场景,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就要建立相关实验室,通关相关技术,将经管类学科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模拟实践场景,帮助学生学习。其次,供老师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单纯的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确切问题,从而得出结论[4]。然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两类人都没有足够的相关经历,这对于经济管理学来说是致命的弱点,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但是若有经管类实验室可以供他们研究使用,那么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极大的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三,可以作为实践基地,供学生练习和实习使用。经济管理学虽然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学生在毕业后,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会有大量的模型、大量的数据去处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无论是计算机还是专业建模等等,都要可以很熟练的去操作、解决。经管类实验室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其中进行数据的运算和处理、熟悉和联系计算机的操作以及专业建模的练习。经管类实验室的存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学业,提高学生竞争力。现阶段,各大高校对经济管理学类实验室的认识越来越深,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的经济管理学类实验室建立起来。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建设中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后期的整改和使用也差强人意。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现存管理问题

1、注重实验室的数量,忽略使用质量。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相同的实验室被建立,但是因为功能相同,使用却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并没有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而是各院系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建设、管理。这样会致使很多部门采购了同样的物资,但是使用率却很低[5]。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资金和物资都不能发挥最大效能,造成了资源浪费,从而使得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较为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作用。2、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师资力量匮乏。由于实验课程开始时间晚,经历时间短,而绝大多数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并没有实验教学经验,造成能够担任实验课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人数少。这样又使得部分实验室虽然建设的很好,但是并不能投入使用,一来造成了实验室的资源浪费,二来也不利于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利用实验室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素养。3、实验室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不符。实验室的教学档案是实验室的宝贵资料,其在记录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教学档案是评价一个实验室教学水平高低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作为评价实验室整体水平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些高校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工作差强人意,只是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不能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给评价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4、实验室开放所需经费不足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本身就要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实验室使用起来就要投入一定的管理力量,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损耗,这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另外实验室的开放似的实验项目渐渐增加,实验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进而被动的要求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力度,这一项又一项经费开支并不是小数目,但是大多数高校拨给经管类实验室的经费并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实验经费不足的局面,导致实验室的开放性大大降低,实验室的作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7]。5、缺乏有效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经管类实验室,但是管理层面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有的由学校高层直接管理,有的则由相关教学院系甚至是教学教研室管理;另外,各大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不同。不过,无论什么样的管理办法都没有就爱那个实验室的最大更能发挥出来,尤其是一些学院为了方便教学和管理,将实验室设在自己学院,使实验室资源不能与其他学院以及同校单位共享。还有些高校的管理方法较为单一,这都不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更不用提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了。6、实验技术不达标在一些重视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的高校,在实验技术方面落后较大,长期的理论教学让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低下,在实验技术方面不达标,甚至有些高校在相关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8],在实验室建设之初教学设备的引进、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不能紧跟相关行业的变化,最终实验室的建设质量也是不能达到业内的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验收标准。还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无论从规模还是功能上来讲都是国内一流的,但是由于国内在经管类教学实验改革起步阶段,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之前也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样是教学课程的开展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期望值。

三、强化经管类实验室管理效果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寻求更好的管理办法。依据经济管理学各学科的特点,分析其教学特点,然后再进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管理办法的改革,将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还可以将实验室改成多功能型的,将实验教学资源与其他有需求的学科共享。

2、加快转变教学模式。经济管理学类的实验室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实验室不同,其他实验室的作用在于辅助教学,而经济管理学类的实验室的作用不仅在于辅助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特色,其教学内容,相关行业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设置的实验课程更是大相径庭。所以,经济管理学类的实验室应该根据这一特点自主安排课程,从而将资源的利用率再一次提高,放大实验室的使用效果,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实验内容,如经管类专业实验内容可按照各自的特点将实验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种不同实验,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配合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教学体制改革:将管理类专业实验课根据课程划分为会计实验课、审计实验课、统计实验课、则务实验课、商务实验课、经营实验课等等。但是,因为大多数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实验内容比较确定,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大纲,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学科及其特点对实验所需的物品分类采购、管理、发放,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3、加强实验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实验课的主要作用是向任课教师、学生或者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教学课程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所以,实验课程的设计要紧扣这一特点,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计划[9]。例如,实验的第一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模拟和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按照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合理的分派任务,规划好实验进行的步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样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常看是否有设备的损坏等等;其次,实验课的目的还在于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依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按步骤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在这一阶段中,要严格保障执行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保障试验接下来的阶段顺利进行。

4、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经管实验室不仅仅要做好像计算机及其他专业设背的保养和维护工作,还应加强文件档案包括实验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结论性报告以及设备保修卡、说明性文件等的管理。文件管理要求对各类文献和电子资源进行分类和存储,每种资源分为录入、便于更新和查找[10]。

5、创新经管实验室管理体制。对于经管类实验室的管理,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管理平台,将所有的经管类实验室联系起来[11]。这样,不管是做课题研究的专职研究院还是上课的学生老师都可以相互交流心得,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和师资资源共享,还能够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多元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6、全自助管理。实验室的全自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像经管类实验室这样在使用前并不需要做较多课前准备的实验室。这种实验室一般开放性较强,就像自助餐厅、商场、自动贩卖机一样,随时都可以对外开放,任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来到实验室练习操作[12]。上课时,老师和学生只需要登录模拟系统就可以完成教学、复习、学习以及课后练习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全自助管理模式还能够给学生和老师提供较为自由的时间分配,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实验室做学习和操作练习。总的来说,实验室的全自助管理就是做到在教学时间、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全面自助。

7、半自助管理。半自助管理也就是针对某些要求较高,技术性强的学科,在全自助管理模式下,有管理层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这样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来定制教学模式。这种管理可以分为定时开放、定向管理、预约使用等等。

8、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着同样的重要。所以,要不断提高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奖罚措施促进人才的保留与引进,刺激现有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引进相近的管理经验以及相关的实验教学人才,组建具有较高教学实力、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作者:魏学玮 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宋肠、马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科教纵横.2011(03).

[2]张伟、郭顺京.开放式实验教学网络建设的研究.实验室科学.2011(2).

[3]王科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