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

农学专业实习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篇

一、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增强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农村教育问题。站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城镇化进程输出经过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高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强化养殖业(包括特种养殖)培训和畜牧业、大豆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项目的技术推广,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不断增强我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明确涉农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更与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等级上的差别。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办出自身特色。以培养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物化形态的、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三、坚持“三个结合”原则

1、坚持“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原则

结合当地季节,气候等因素,教师指导学员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内容予以农业生产实例为主,如春季备耕、备种、备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2、坚持“教学与调查回访相结合”原则

在实践指导教师结束田间指导之后,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进行回访,询问农业生产情况,并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必要时派专业教师到实地进行解决。

3、坚持“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原则

应结合农业实践,适时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不仅仅是学员关注的课堂技术传授与实践中的“奇法妙招”,而且要把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发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必须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有力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优化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结构。

涉农专业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着涉农教学必须突破常规,结合科教支农、科技兴农、科学富农,推动乡镇地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应学员之所需,教学员之所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五、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实习难是困扰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各职业院校要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作法,积极寻找出路,我部结合村屯区域特点以及自身师资情况,采取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教师实地指导,开展专业实习

根据村屯区域种养殖特点,选择学员共性问题,实践指导教师在实地进行分析讲解,巩固理论知识,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建立家庭式实习实训基地,稳固实践教学效果

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生产实践、推广、实验和管理生产的技能,还应具有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这除了加强和改革理论教学各环节外,还要十分注意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这除了在实验场(站)进行外,更有必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员自家地作为家庭式实习实训基地,选派老师定期轮流到实习实训基地去从事于教学、生产、实验和推广等活动。学员也定期去进行生产实践和教学实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实际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和生产、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直接的全面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验能力、生产计划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3、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践教学环节是涉农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实习基地的建设。又成为限制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已经成功建立了高规格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涉农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稳定和完善地保障。

六、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1、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三田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83-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被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2]。本文主要对“三田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形成新“三田”模式(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参与种、管、收全过程,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1)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2)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3)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职责如下:(1)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2)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3)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4种作物共12次,求平均成绩);实验报告8份占25%;实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课程量较饱满,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包括植科专业)总共7个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田间长势不一致,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

四、对三田课程改革的建议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3篇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建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概念,了解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所包含的水文水资源内容,领会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发展前景。参观水文站,了解水文气象仪器工作原理,进行流量测验和泥沙测验,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典型蓄水枢纽、取水枢纽工程作用、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布置和细部构造及运行方式等;了解取水排沙原理,熟悉水闸、涵洞、渡槽、桥梁等水工建筑物的组成、作用、结构、平面布置及基本原理;参观水电站工程,了解水力发电流程,主要机电设备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类型、作用及布置。了解绿洲大型灌区规划、各种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理;了解渠系建筑物种类、作用和布置;了解新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了解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及特点,增强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可促使学生学习广大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为进一步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点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水库枢纽、渠系建筑物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相关部门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认识实习的实习点必须丰富多样,涵盖主要典型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实习积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具优化组合的认识实习点库。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文实习点: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头屯河水库水文站、金沟河水文站、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蓄水工程实习点: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夹河子水库、猛进水库(均是土坝类型);山区水库: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双曲拱坝)、头屯河水库(土石坝)、鸿雁池水库(土石坝)、乌拉泊水库(土石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在建)。引水工程实习点: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一级直线沉沙槽式、二级人工弯道式)、头屯河渠首(底栏栅式)及渡槽工程、乌鲁木齐河渠首。水电站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红山嘴梯级电厂=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灌溉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灌区灌溉工程、222团大型喷灌机及各种灌溉工程,大学试验农场灌溉工程、头屯河量水工程观测站。科研试验站: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五一农场)、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管单位: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头屯河流域管理处、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生产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上各类实习地点可根据当年实际,优化实习路线和单位,形成不同的实习模式。

2.旨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环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老中青结合的不同专业合理搭配的专职教师加外聘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由系领导遴选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主指导教师,当师资紧张时,通过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形成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的相关专业方向主要有:水工水电方向、灌排及水保方向、水文水资源方向、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向、施工监理与测绘方向,实习时根据需要从各方向教师中优选。

3.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目标,对各实习点及路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下几种相对稳定的实习模式。

实习模式一: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石河子。

第三天:石河子——夹河子水库——大泉沟水库——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专题讲座、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前四天可根据各实习点实际情况调整先后次序。

实习模式二: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第三天:昌吉——猛进水库——222团——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石河子。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石河子——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模式三: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乌鲁木齐。

第三天: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乌鲁木齐河渠首——鸿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乌鲁木齐。

第四天:乌鲁木齐——猛进水库——兵团灌溉试验中心站—石河子

第五天: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4.保障措施

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式。

(1)实习前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行动准备。注重实习前的校内实习动员和课堂实习相关内容教学,往年实习情况介绍,组织观看往年实习相关图片。通过课题教学明确实习重要性及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实纲和指导书。实纲和指导书是指导实习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应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先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了解目标实习地点工程概况。预先充分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工程、实习程序、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成果格式、考核方式、实习纪律、安全规章等相关要求和知识,熟悉实习中动手操作部分程序步骤、方法、要领,如流速仪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流速计算办法、公式等。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动员是实习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分类指导动员部署。由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性质、实习分组和指导教师组成,简略介绍实习地点工程情况,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实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规范、制度、定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力求融会贯通。做好实习衣食住行等相关准备工作。明确应该有哪些收获,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纪律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

(2)实习中思维: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地去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逐步强化对实际工程和具体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习现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积极为工程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3)实习后反馈:实习报告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实习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陕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主要考虑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凝练,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总结会议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中不仅教师提问实习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实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实结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4篇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5篇

无论是三四十年代的老前辈还是第五代电影艺术家们的作品,都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赢得观众的认同和赞同,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目前也急需我们继承。艺术于生活,贴近生活首先要体验生活。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生活实质上就是中国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本身就是提高我们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观察能力最好的途径。我想学校和系里组织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以为我们将来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也为我们将来立足社会、发展自身积累一笔重要的资本。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在北京郊区的农村本身也具有实在意义,我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我们都需要一次考验自己意志和生活能力的机会,这段不算短的农村生活的确考验了我们,更重要的是也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坚强,更成熟了。即使将来再遇到什么生活中的磨难,相信从黑山寨回来的我们也能自信的面对它。 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的体会: 1、深入农民家庭,享受田园快乐的同时切身体验真实的农民生活。短短的15天,使我对田园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鸡鸣犬吠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早起在院中看书,享受一天中不可多得的寂静,或到屋后的山上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白天除了集体活动外,大家还常坐在凉棚下喝茶读书,聊遍天南地北,开阔了眼界。此外,爬山,打羽毛球和台球是铁的娱乐健身活动,院子里成天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其实真正身体力行地接触百姓,还是在劳作中。挑水推水,打核桃,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鲜活动。在简单沉重的劳动中我却找到了乐趣。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乐趣和知识,只是平时忽略了它们,当人真正发现它们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于是颓废,痛苦,忧虑……都远离了我,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成为我的目标。 通过入户调查,我们打开与村里百姓沟通的窗口。他们朴实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从他们的答话中我认识到他们敏捷的思维,对世事的透彻理解和达观的精神,他们虽有些安于现状,却也努力地改变境遇。在与以前的苦日子做比较后,他们由衷地感激共产党给他们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好生活并且非常满足。“知足常乐”,我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总感受到这四个字。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绝对的,中国当代社会中毕竟还是存着城乡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要想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社会的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 2、在远离城市的生活寻找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冷静思考,使自己成长。都说都市纷繁的生活会让人迷失自己,我到农村后才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那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远离电视,这样就有时间和空间来反思以前做过的事,琢磨看过的电影和书。通过这种思考往往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不知不觉之中,思想成熟了许多。在那里,少了城市中唯物质论的味道,身心都回归到质朴的自然中,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童年的影子。有时甚至还会做些看似幼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变幼稚了,因为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样作品才会充满新鲜的血液。因此,找回自己对我们来说很有益处。 3、这15天的农村生活对我所学专业也有帮助。说到声音,我们还是较熟悉喧嚣城市中的各种声音,那是些物质化的,缺乏个性的声音。我们对自然中的声音了解很少,对农村朴实真实的声音了解也很少。可在这里,满耳都是自然的呼吸和话语,非城市化的声音让我十分激动。早起卖油饼人的叫卖声,木车轮压过石板地的声音,水桶掉进井里的声音,打核桃的声音等,都是我以前在城市生活中从未听到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我对声音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寂静也是一种声音。如果把它用到录音效果中去则可配合画面使观众产生通常声音不能达到的感觉,无声也是一种表现语言。虽然以前听老师讲到电影中声音的丰富不止于物理声音,但总不能深刻理解,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了。 4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了解农村社会现状的同时也让我们切身的对中国电影市场作了一次调查,而且这次调查是针对目前中国最不受重视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村电影市场的。通过入户调查,发现老乡们几乎不看电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电影题材适合他们的有限;二,地处偏僻农民不易进城,农村自身又缺乏电影基础设施,农民们即使想看电影也没有必要的硬件支持;三,农民收入不足,难以支付票价。这样看来,下乡轮放电影比较符合“国情”。; 总之,黑山寨之行对我来讲是人生的一次转折。在一年的学习之后进行下乡社会实践我认为有益无害。与军训不同,进行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因而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这种活动中为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而做相应有效的工作。希望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会更好地把握!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产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生产实习环节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1]。生物科学主要包含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管理;环境工程又包含光照、温度、湿度、气体与土壤五大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工程学科涉及到温室结构优化设计及环境调控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计算、建造施工技术等内容。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际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只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才能使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经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句诗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生产实习环节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接触实际现场的情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3]。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活动,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加深对社会道德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实习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对其将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 现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2.1 师资力量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学院原有的各专业的共建实习基地的容纳能力已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容易造成实习教学供给能力不足,形成了实习任务难以安排的局面。加上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扬,各种费用都随之上涨,而实习预算经费没有多大的涨幅,直接限制了实习的活动范围,导致学生与农业生产,科研和社会生活的接触相对较少,使实习面变窄,这些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都是今后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4,5]。

2.2实习基地减少的挑战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随着很多学校的新教学楼,宿舍等随着扩招的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实习基地被占用,另外今年来试验基地的建设显得相对落伍,实习基地的管理也缺乏规范化,很多校内的基地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所有制模式已被新的体制所取代,很多农业实习基地不愿意接受单纯以实习为目的的学生,而且,很多毕业学生不愿意到一些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大多仅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的个人关系而勉强接受。基于这种状态,很多校外的实习基地逐渐面临着减少的挑战[6]。

2.3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挑战

发展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生产实习活动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向大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对于培养学生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动向,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实习活动的质量,不仅是培养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也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2.4 就业形式的挑战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仍然处于严峻的形式,虽然毕业生产实习作为必修课程,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内容,但是指导教师执行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生产实习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这段时间正好同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时间冲突,在安排生产实习中,学生更多的以优先选择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方式,占用了毕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再加之本科毕业生中严峻毕业形式所激发的考研热,使一些按照农业生产时间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如期进行。

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实习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对传统的单一集中实习形式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的生产实习的同时联系一些与今后的就业有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后期再统一进行集中实结。这种模式实施后使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统一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实习单位,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习。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对工厂化育苗的内容有过讲授,然而实际的生产中育苗公司如何进行大规模育苗设施及程序,生产周期如何控制,遇到具体情况如何解决等这些都是要通过实习来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对此类企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在用人单位结合企业情况实地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实习的过程对未来工作情况也会得到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也通过实习更好地考察和锻炼学生。在实习后期实习生返校后又可以进行充分地对实习生活进行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毕业实习的主动性。

3.2 实习内容指导

要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就意味着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中需要进行的准备增加,为此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征求实习意见

目前,实习方式日趋多样化,毕业实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问题,还是直接影响毕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在实习之初,教研室就注重学生的意见和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习的意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完善实习教学体系,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如花卉温室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大型温室园区,农展会等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地点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校内的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些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根据校内的学科优势和当地设施产业的特点,分主次在校内展开实习。

(2)制定实习计划

首先,在制定实习计划时要抓住一些主要教学环节的把握,突出实习中关键性,规律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重要内容的把握,分成几个相关专题如,工厂化育苗 ,设施园艺作物植株调整,设施园艺作物田间管理,无土栽培,园艺设施,生产基地规划等内容,让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内容讲解,演示后,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其原理,操作技巧,观察结果。

其次,在时间安排上,除了根据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情况,安排社工专业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合理时间外,还应考虑本专业在实际生产的特点,安排应季的实习内容。由于我校地处北方,实际生产中更多应用的温室类型是日光温室,可以根据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在冬末,根据季节和栽培作物的情况对温室的环境进行调控,进行加温,通风换气等调节;在初春季节安排学生做一些日光温室的育苗生产的实践环节,把握育苗的关键环节,在让学生更贴近实际地体会农业设施生产的环节,解决实际生产遇到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安排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实习项目,劳动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科研需要安排,各组可以不同,应使每位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让学生亲自体验播种的整个过程,包括营养土配制,浸种,催芽,播种,播种后的管理等;在设施作物田间管理中,把握温,光,水,气,肥的控制及病虫害防止等等,将课堂的抽象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

(3)制定实习细则

科学制定实习细则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实现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的学,食,住,行等各项工作,在实习前对整个实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该把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继续,在每个环节都要具体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准备,实习过程中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校外实习中应该通过了解实际选择的实习地点和实习方式,制定实习计划,增强对实习的指导力度,以我校今年的校外实习为例,在实习未开始前教研室相关教师就制定了实习细则,规定了校内外的实习组织方式,校内外基地实习的内容,生产科研基地的确定,实习纪律,考核方式及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对实习过程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提供考察报告,专题报告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实习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是反映学生实习综合效果,分析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设工专业的实习过程包括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及一些生产科研基地的实习,过程复杂,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应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如对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现场实习表现,实习单位的证明和其他实习资料等。

(5)实结交流

在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工作是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生产实习后,交流工作在学生中认真展开,还向本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介绍,同时邀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管理教师。交流会上,主要由参加实习的学生和教师对整个实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实习工作的展望。通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觉得对设施工程专业这样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实习的过程对设施农业这个产业加深了了解,丰富了专业认识,对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专业指导教师来说也更加丰富实习课程的内容,为将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基础。

3.3 实习管理

对实习的非科学监管是引起当前设工专业实习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特别对这种同步加强实习的动态管理实现对专业实习的有效监管。在实习开始前,由园艺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指导教师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院和教研室两级领导负责实习的全面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各项技术实习工作。学生要拟定详尽的外出实习计划,提交指导小组进行审批,经审批小组同意后方可进行,且提倡在对实习单位选择时尽可能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实习申请是否获得同意主要在于实习计划的详尽及与实现本专业学习为目的。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结合学校的监管,大大强化管理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也大大提高了实习管理的有效性。

4 结语

生产实习教学是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结合目前我院的新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内容及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本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完善实习模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等实习过程的优化建议,相信这些会为未来新学科的发展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王晓燕,杨振超,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2]张桂春,唐为民,张琳琳,高等教育学,辽宁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2007,(8):187-194。

[3]刘亮,李录平,陈冬林,谭欣星,杨继明,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理工高等研究,2006(4):130-131。

[4]王恒明,工科院校实习教学模式新探,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2):78-80。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7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8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论文联盟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论文联盟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实习制度 改革 小学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9-03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4]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9~26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林类;顶岗实习;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38-03

Abstract:To carry out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 post practice smoothly or not is an issue plaguing the reform of man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practice,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elucid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 post practice standards,making a useful exploration to enhance th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Professional post practice;Standard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已经进入了紧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阶段,以基于职业岗位的、参与真实工作过程实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种模式下,近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过程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将学校所学和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但是,就高职院校而言,虽然近年来在顶岗实习方面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所处地域、所属专业等特殊性及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顶岗实习工作的实际开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在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鉴于许多现实问题的出现导致学生的顶岗实习无实质内容,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农林类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高素质的农林技术人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农林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农林类技能型人才,是涉农高校的基本任务。因此,如何建立高职涉农专业顶岗实习的标准,构建有效机制,强化顶岗实习的功能,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林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农林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涉农高职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1 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

1.1 受制于农林类行业企业现代化、规模化程度 众所周知,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所拥有的战略地位,现代农业产业势头强劲,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行业企业的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涉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对艰难,更多是依靠政策的扶持。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学生技能的培养,企业是顶岗实习的大舞台,企业比学校更能掌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所以涉农企业的发展、态度和观念决定着农林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1.2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校都会印制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其内容大致相似,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各种要求,以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但农林类专业因其专业特色和实习企业和岗位的特殊性,需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完善相对特殊的实习教学大纲并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指导,促使学生了解、熟悉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制度,而往往缺乏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大纲。

1.3 管理不到位 农林类行业企业一般地处城郊或远离城市的所谓边穷地区,学生被送到实习企业之后,学校难于管理到位,甚至是有学生是自己找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基本无法跟进管理。

1.4 教师指导不到位 经调研,现在的学生顶岗实习一般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企业教师,另一位是校内专任教师。校内教师只是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统计学生的顶岗单位;企业指导教师基本就是形同虚设,就是挂名而已,没有起到际指导作用。校内外指导教师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导致对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不到位,甚至缺乏指导。另外农林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是目前涉农高职院校急需加强的地方。

1.5 “三有三无”成为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常态 农林类企业数量规模、管理者水平、创新意识、技术能力和安全生产防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林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常常出现“三有三无”的顶岗实习常态:即有顶岗,无轮岗;有粗暴管理感受,无职业素养培养;有安全生产风险,无实习权益保障。这样,在较低管理水平下的长期单一重复劳动,驱使实习学生的情绪化现象严重,技能水平呈现扁平化。

1.6 规范化考核评价体系欠缺 目前,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主要由实习企业给出评定结果,其评价差异性基本无法体现,而指导教师的评价主要则是基于学生是否存在重大违纪现象,如无,就依靠主观印象给予评价,学生一般都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中体现较多。

2 加强高职农林类顶岗实习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 顶岗实习教学大纲是指导农林类专业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标准要求,结合农林类专业特点、岗位需求、职业定位等方面内容,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顶岗实习全过程,从实习的性质、进度安排、岗位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系统规划完善教学大纲,学生在它的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研究,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专业大纲,一类是综合大纲,内容可包括:实习目的及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任务、顶岗实习环节和要领、顶岗实习的形式、顶岗实习的指导要求、成绩评定等。完善农林类专业顶岗实纲是建立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核心之一。

2.2 以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涉农企业资源整合,开创校企合作新机制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各类职业教育集团的推动,因此,今后要优化集团内部涉农企业资源,制订集团准入方案,集团内部实现师资、技术等资源共享,并积极拓展新的农业行业企业加入集团。借助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结合区域特色产业,涉农专业与行业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社等共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于一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涉农行企资源整合,开创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建立涉农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实习企业、学生、学校在顶岗实习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实习的进行和中止制订准确的评判依据。

2.3 顶岗、轮岗、职岗贯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的“三有三无”常态和扁平化的技能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此,需摒弃原有顶岗实习的计划的岗位安排,与涉农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在顶岗实习标准中鲜明指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在涉农的企业全部实习期间,在企业的关注下,以培训教育为突破口,从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提升职业素养,从首次实习岗位的学习、熟练,拓展到不同岗位的实践训练,以达到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扎实提升实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此环节,校企双方须深度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顶岗实习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实习学生工作、生活及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2.4 建立动态监控与职业素养并重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关键环节为有效评价实习效果。因此,需建立动态监控与职业素养并重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的量化标准。主要包括:企业选择、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工艺流程、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考核评价;顶岗实习考核鉴定表、顶岗实习动态考核记录(可借助学校高水平数字平台建设实现全程跟踪);以及引入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考核测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例如:某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学生在养殖场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岗位实习,则在完成基本的考核要要求后,须从农业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考核题库中抽取一套动物防疫检疫员高级工的试卷进行测试,并将成绩计入顶岗实成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技能考核鉴定放在顶岗实习的最后一个月进行,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与技能考核鉴定有效衔接。

2.5 以高水平农林师资团队,推行校企双导师或驻点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标准的践行,最终落实到位的是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共同管理,即校企双导师管理,或者校内教师的驻点管理。以实施农林类顶岗实习标准为根本目的,打造一支高水平,符合农林类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和传帮带”的方式,积极拓宽教师能力提升渠道,优化专职兼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落实涉农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 “双师指导”,解决校内教师赴企业驻点管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后顾之忧,促进校内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校内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根据农林类顶岗实纲的具体要求,推进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引导学生在实习岗位的成长,成材,对双导师或驻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校企双师将企业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前移,将学校参与顶岗实习延伸,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师傅带徒教育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探索建立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是依据农林类专业特点,农林类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要素,将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贯穿实纲,科学有效的将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目标、岗位要求、技术技能、岗位轮换等方面与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相关的要素细化、量化,并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顶岗实习全程(农林类专业创业位点较多),对于农林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关键节点重点指导和掌控,形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执行的标准体系,从而指导省内农林专业顶岗实习工作高水平的开展,对于提升农林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教育探索,2007(9):134-135.

[2]刘荣红,崔海军.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实习模式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108-110.

[3]童卫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102-104.

[4]吴红,冷士良,徐冬梅,等.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06):110-111.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1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2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3篇

( 一)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城乡差距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大多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学习和农业有关的专业。子女也深受其影响,对涉农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哪些专业学了以后,能够去大城市从事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就业。国家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涉农专业,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的政策,这对涉农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职涉农教育还是没有受到涉农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及家长的充分认可,他们大多数心理上还在排斥涉农专业,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情况看,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可见,传统观念导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难,严重束缚了涉农专业的发展。

( 二)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缺乏活力。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一直困扰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由于多年来涉农专业人数少,开办的班级十分有限,导致学校对涉农类专业重视不够,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专业建设缺乏活力,成为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关键要素的缺失都严重制约了中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受其影响,教师教改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改革意识不强,重理论、轻实践,加上教师本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造成涉农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社会对中职涉农专业办学情况认可度不高。

( 三)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许多学生认为涉农事业属艰苦行业,就业单位一般位于偏远的农村,工作环境差,薪酬不高,地位低,所以对所学涉农专业兴趣淡漠,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学农而不爱农,属于被动式学习。基于这种学习态度,从学生本身来讲,专业基础薄弱,加之实习期间,企业从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对实习学生缺乏热情,不能提供完整的实习流程,所以学生得不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应用技能水平不高,经验极少,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同时,因为就业观念的影响,有的毕业生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宁愿到电子企业上流水线、在服务行业从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愿去专业对口的涉农企业工作,造成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农村急需农业专业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加强中职涉农教育的对策

( 一) 改变轻农思想,提升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农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职涉农教育的发展,为农业的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对涉农专业的认识偏差,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涉农专业的发展,提升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增强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鼓励更多有志青年选择涉农专业,确保涉农专业有稳定的生源,解决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使我国农业后继有人。

( 二)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办学主题是服务三农,这也是涉农专业赖以生存之源。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传统生产方式已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对涉农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涉农人才的需求,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1.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由于涉农专业开设的科目多,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讲求实用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 增加教学设备、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为学生实践活动、技能训练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一是增加校内实习基地教学设备,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场所; 二是实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支农活动和社会服务等,组织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 强化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重要条件,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有先进的埋念、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不仅是教学的能手,还要成为精通生产,熟悉销售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 三)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1. 政府应对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帮助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创业。如把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创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给予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创业。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实行一体化规模生产,为涉农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 中职学校应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实习基地 建设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触社会、理论付诸于实践就要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联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担当农业经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工作,还有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工商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论知识一定与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统一,能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学生培养计划、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学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等,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很不协调。改变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就要以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作为导向,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方式,使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通过大量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的调查可知,聘用企业反映毕业学生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缺乏供学生实习的基地设施,致使学生学习期间实践学习的质量普遍低下。

2.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一方为学校提供的进行实习的传统基地已经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由于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范围也在扩张,也就形成了学生全部参加实践学习的困境。所以很多学校改变了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工作的企业,自主参加实践学习,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许多问题。

3.学校做好实习企业的考察工作,通过细致的调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务较广,员工素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要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因此必须要给予重视。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以及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实习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现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研究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附近周围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城市中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的农村,积极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村子的村民人数、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获得关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同时设立一个教学数据档案。此时鼓励学生节约一些生活费用帮助该村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达到该村能够支持学校安排学生在此进行实践学习的目的。最后获得一些数据材料可以用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不间断的进行实习内容研究。之后再依据进展程度进行处理数据,更新资料档案,同时不断做出补充和反馈,从各个角度得出实习报告分析。

2.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院校都处于所在城市的某一角落,与农村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城乡结合点中的农村大都农业经济活动比较不错的,并且都是处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学校选择这样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学生通过简便的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实习基地,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住宿费用,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安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实习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学校与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时间的协调困难,避开了农村农忙时节,降低了学生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

3.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学校是依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来进行教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职业的需求变化,农业经济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时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相关内容。

4.实践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发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深入程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把学生分配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践学习,很难确保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都充分参加实践学习,学校要有组织和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结束语

通过文章多个角度的论述,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只有加强学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J] . 南方农业,2011,(2).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第15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类新型教学模式创建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非常明确地突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以下简称农经专业)是各农业高校均设立的本科专业。面对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发展对农经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也非常重视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好地服务三农。但从农经专业实践教学实际运行看,教学仍缺乏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不能满足国家、社会对农经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探索行之有效的农经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经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农经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我国目前共有农林高校39所。从各高校农经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山东农业大学农经专业为例:学生四年应修满179.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为34.5学分,占总学分的19.2%;实践时长为27周,折合为1个半学期;实践形式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涵盖了军事、劳动、读书、调研、课程论文、第二课堂等12个环节;实践地点包含校外与校内,其中校内实践侧重于实验室教学,校外实践由基地教学和学生自择实习单位完成;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融合了较多主体,有团委学工、专业教师、实习单位等。总体来看,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可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二)农经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运行模式

1.实验教师指导的实验室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专业实践,即针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由实验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实验项目,在实验室中辅以计算机技术完成实践。该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应用和实践,增强学生对各专业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实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综合实践,这也是实践教学中历时最长、学分最高的活动。该模式倡导的是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开放式实习。毕业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自择实习单位,定期向导师汇报实习情况,并积累实践资料;毕业实习结束后,通过上交实习材料证明实习过程,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获取相应学分。

3.校内实践与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应用于综合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对实习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吸收,而后由专业统一组织赴教学基地进行实践,增强对实习内容的认知和应用。不过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现有的基地实践一般只能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式学习。

4.自主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以及各课程论文写作等环节。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专业认知和应用能力。

(三)现行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优缺点

从上述实践模式的实际运行看,现有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设计简单易操作,即实践设计完全服从于教学内容,且实践内容可长期稳定使用,便于教师对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的把握。二是成本低廉易满足,即现有实践以实验室教学和自主实践为主,其成本投入主要是实验室建设费用以及学生的往返路费,有效节约了基地维护费用、住宿费用和管理费用,能够缓解实践经费的不足。三是能进不出易控制,即社会实践地点的安排,能通过校内实践完成则不倾向于校外实践,更便于组织者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尤其是能够较大程度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因此,从高校实践经费少、学生安全为首位等现实情况考虑,现有模式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从实践目的和目标看,现有实践模式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实践能力内生性强,专业知识转化差。现有的基地参观式实习由于无法接触基地工作的实质,使基地对实践的促进效用极小,因此学生社会实践的大部分属于校内实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由此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带有内生性,即空想多、不实际,眼界低、认识浅,思维窄、无创新。结果往往是学生虽有实践经历,但仍无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专业知识与服务三农缺少有效衔接。

农经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及其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取决于该专业知识对三农发展的贡献,这无疑需要专业知识要服务于三农,而实践教学本身是很好的载体和途径,但是局限于校内的实践,学生的知识既不能转化为实际服务能力,专业知识也不能通过实践得以完善和丰富,总体不利于专业发展。

二、农经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综上分析,现行农经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紧密围绕农经专业知识服务于三农,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在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实践阶段、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三种可行性强的运行模式。

(一)就近选点的实践基地模式

1.基本思想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为农经专业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深入农村,达到培养学生了解农村社会实际,认识农村,发现、分析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行方式在学校所在地的城乡接合部,选择较近的行政村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对人口、社会、经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的跟踪调研。所取得的调研资料和分析结果可建立数据库,便于年级间的传承和借鉴。这也是该模式区别于走马观花式调查的主要特点。实践中,学校或学院可通过用技术或管理为基地服务,取得村干部和村民对学生长期进行调查研究的支持。

3.模式优点城乡结合部的行政村大多数农工商企业齐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企业和农户共存。因此,农林院校在城乡结合部就近选点,进行农经专业的实习具有明显的优点:

(1)可以解决实习经费困难。学生步行或用其它代步工具容易到达实习地,可以节省交通、住宿费用,既安全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提高组织纪律性。

(2)可以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到远离学校的其它地方实习,大都需要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并且准备工作头绪多,协调问题繁杂。就近实习,教学单位可以就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出相对灵活的安排。

(3)可以使实习活动更深入、更综合。城乡结合部行政村的经济活动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集中性,有利于学生对村、农户或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轨迹和规律的理解[1],也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经济大形势对三农经济带来的影响,因而宏观、微观得以兼顾。

4.运行保障

(1)精选实习地点,保证基地稳定。实习基地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农村经济活动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以保证实习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基地能得到全面运用[2]。二是所选行政村在相对长的时期内不会突变成纯粹的市区,以保证实习的持续性。三是实习地距离学校越近越好,以保证实习的便利性。

(2)详细策划方案,对实习内容、学科组合、实习环节、任务分解、人员配置、数据收集等进行细致的设计,以保证实习内容的连续性,且都应在实习数据库中得以全面反映。

(二)优化项目的实验室模式

1.基本思想按照专业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衔接紧密的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实验室教学项目,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的农经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运行方式(1)指导教师根据三农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例如,可以构造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业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等基本实验教学模块。

(2)组成小组完成项目。学生可根据自愿原则组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付诸实施,完成项目分析与总结报告。

(3)组间对比与交流。项目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集中交流,既须要对本小组工作进展及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又须对其他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使组间与同学间取长补短。

(4)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应综合考虑小组解决方案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对小组活动的贡献、出勤率等。

3.模式优点

(1)可弥补校外实践开展不足的缺陷。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虽然是最有效、首选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囿于基地选择难、建立难、稳定难等问题,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而需要其他有效的实践模式加以补充。通过教师设计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项目,可以有效弥补不能走出去的缺憾。

(2)该模式通过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使学生有目的地解决农经领域的管理问题,能够综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项目的解决本身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学科基础,因而能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运行保障(1)需精选教学项目。项目设计应综合考虑项目的综合性和前沿性。综合性,即项目尽可能包含社会中的多个领域,考察和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协作精神和综合素养。前沿性,即项目应注重农经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考察与解决,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指导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基层与农经管理工作经验,能够保证项目设计接近工作实际,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客观评价。

(三)灵活多元的毕业实习模式

1.基本思想将实习形式、组织管理实现多元化,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更灵活地进行模式选择,以此避免传统毕业实习模式中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实习导师难以从根本上对毕业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学生寻找实习单位难等难题,能够将毕业与就业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2.运行方式要使该模式有效运行,重点是根据学生实习需要,设计可供选择的多元毕业实习组合。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应由互兼型实践、模拟型实践和基地型实践三类组成,其适用范围及运行方法以下分述之。

(1)互兼型实践。即毕业实习单位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结合起来,就业单位即实习单位。这类实践形式主要针对已确定工作单位或就业意向已明确,以及能自行找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对这类学生可以放开实行自主实习的方法,协同实习单位加强对其毕业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

(2)模拟型实践。主要供考研学生、参加各种招考的学生选择,使他们既可实习又有精力备考。模拟实践要通过搭建虚拟环境和业务,让学生切实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熟悉业务流程,并通过专人辅导解决学生在角色转换、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3]。对于农经专业的学生而言,模拟实习的内容与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于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网上模拟实习的第三方平台,指导学生在网上展开自我创业等内容的实习,或者聘请涉农的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来校,在专门设立的模拟实验室中,现场布置各阶段的实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同时就学生对就业的各种困惑给予释疑[4]。

(3)基地型实践。主要针对那些希望实习但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困难的学生,需要学院或学校统一解决实习问题。最理想的方式是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参考就近选点的实践基地模式。不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这拓宽了毕业生实践基地的选择。学校和学院可按《通知》精神,加强与涉农机关、事业单位,如省、市、县、乡的农业管理部门、林业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的联系,为学生实习搭建平台。

3.模式优点

(1)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使实习的目的性更强,也更能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能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有效融合,使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多种形式得到锻炼和提高。

(3)多元化模式的选择,能够有效扩大毕业生真正参与实践的范围,提高毕业实践效率,保障毕业实践效果。4.运行保障(1)设计多重的监督管理,对实习过程进行监督。互兼型实践应协同家长、就业单位,形成家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三重监督的机制;模拟型实践需要培训专门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基地型实践需要取得基地人员的配合,实现校内外的双重监督。(2)增加实习内容汇报环节,完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毕业实习的考核不应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材料,可增加实习内容汇报环节,以杜绝伪造实习材料的毕业实践,这也可给学生以压力,调动学生毕业实习的积极性。

三、农经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的综合保障

(一)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投放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做到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学校及学院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农业管理部门、林业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涉农部门及涉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从实际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等角度出发,制定激励制度,使实践基地得以稳定和延续。

(二)注重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既是实习计划的制定者,又是实习效果的检验者,其社会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走出去的少,自身实践能力不足,指导学生实践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保障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建议学校和学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三农而认识三农,进而服务三农,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注重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实行全过程管理,即实践教学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三阶段实行全过程管理。(1)细化事前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需要详细制订活动计划、活动目的和活动程序,为开展活动做好周密准备,有计划地安排和管理实践活动。(2)强化事中控制。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各主体应明晰责任,出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理,以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和效果。(3)严格事后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后,要有科学的实践评价体系对之进行考评。可按照不同的实践环节,制定检验标准,并将考评成绩作为评估学生能否按期毕业的重要指标。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考察学生行为表现,并与最终实践成绩挂钩。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公务员之家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