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身布依族装扮,黑里透红的肤色,一声“你好”带着浓重的乡音,眼前就是干练的人大代表刘乔英,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的党支部书记。

麻郎村,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共有7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全村1000多人,80%的人口是布依族,是贵州省一个相当偏远的少数民族村。

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乔英代表说,“过去我们村连个村两委办公室都没有,这几年不仅建了办公室,还建了图书室和党员活动室,购置了科技图书,知识被‘请’进来,我们视野开阔了,也开始‘走’出去,每年都组织两拨人出去学习种养技术。”

现在,麻郎村产的优质大米价格高出普通大米的一半,瘦肉型猪、灰鹅的养殖也干得红火起来,村民收入从年均五六百元增长到现在的一千五六百元。村里打了5眼新水井,村民喝上了自来水。今年,村里的道路和活动场地也要硬化了。

“我们那里到贵阳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虽然偏远,但旅游资源丰富,还是葡萄之乡,要是通村公路修好了,新农村的建设就真正起步了。”带着乡亲们的重托,刘乔英代表把对农村公路改造、村级公路维修、灌溉水利工程建设、机耕道建设的建议都说了出来。

多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

“用乡亲们的话说,过去5年,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拉开了“话匣子”———

“我们村90%以上的村民都住进了砖瓦房;村村通没有问题了,现在正向着户户通努力;有线电视、通信,那就太普遍了,信息灵通,致富的点子也多了。我们这里是黑龙江的主要粮产区,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田,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此外还发展了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村民们的年均收入超过了4200元。村里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农闲的时候,村民扭秧歌、唱大戏,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林秀芳代表说。

“强农惠农政策使我们村旧貌换新颜,但是我们的基础弱,还有很多地方希望得到更大支持,比如我们村自来水的入户率不高,一些农户用着自家的小机井,村民的环保、健康意识没跟上,但主要还是经费紧张。还有,农田水利设施也老化失修,去年下了几场雨,村边的小水库就‘支撑’不住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直接关系到增产增收的大问题。乡亲们希望国家的惠农政策多向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倾斜,这样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一些。”

“软”基础建设也很重要

湖南省绥宁县党坪苗族乡芷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友妹是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了。党坪苗族乡位于湘西南,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区位条件较差。提起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她说:“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首先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来,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是铺路。”

芷坪村有将近4公里的乡村公路,得到了国家按12万元1公里为标准的补助,村民出工,不够的部分村里也出了钱。路通了,村民们十分高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是加快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改造力度,完善灌区灌排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快防渗渠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扩大高新节水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农村节水灌溉、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抓好抗震安居、通信、广播电视等工程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化,加快启动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及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天山与阿尔泰山前山带森林恢复再造工程,巩固和完善绿洲生态屏障。抓好天然草原恢复、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牧区水利试点等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鼓励农业循环式生产,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使群众长远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一是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在突出棉花优势地位、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在**期间作强我区棉花产业。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把龙头企业建设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全力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支撑,推动“四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用好以工代赈资金,积极引导其他扶贫资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改善和明显改变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生存环境和生产设施,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走企业、实体带动的扶贫路子,建立长效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壮大小城镇经济基础,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努力开创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构建起城乡平等统一、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一要在投资方向上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重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是:紧密结合全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妥善解决关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学等问题。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00万亩,达到2178万亩;

¬¬----新增集雨节灌面积l00万亩,达到650万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l50万亩,达到378万亩;

¬¬----新修梯田面积300万亩,达到3161万亩;

¬¬----新增农村户用沼气70万户,达到100万户,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1.5%;

¬¬----年均解决l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增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12067公里。

¬¬----解决全省l.46万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确保户户用上电。

三、建设重点

(一)加强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一方面着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要围绕国家批复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规划,严格落实省政府批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继续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开展日光温室建设工作。优先实施技术路线合理、条件成熟、群众接受程度高的项目。坚持各项措施整体推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5年内改造干支渠821公里,发展渠灌103万亩,管灌21万亩,大田及温室滴灌50万亩;加快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在实现首台机组发电的基础上,加快后序机组安装调试,尽快实现三台机组满负荷发电目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受益区水资源配置工作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9万亩,实现年调水任务2.19亿立方米,解决榆中、会宁、安定、陇西、渭源、临洮等6个县65万城镇人口、9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及工业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着力抓好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工程建设,在五年内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实现年调水4.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0万亩以上目标;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田间配套步伐,全面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0.8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4万亩的建设目标;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抓紧完成剩余田间配套任务,实现新增灌溉面积l2万亩,有效解决沿线东乡、和政、临夏三县人畜饮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优先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共5县1市项目区内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工程,近期治理达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的目标,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草场和森林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黄河、长江上游河源区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和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盐环定场黄二期工程加强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汇报衔接,积极配合做好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抓紧争取资金、完成剩余“退耕变‘节水”’工程的同时,全力配合黄委会做好二期项目争取工作;及早谋划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抓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发挥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黄提水灌区实施好国家重点支持的1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资金支持,实施5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省内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全省50处1~5万亩灌区和万亩以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同时,按照国家总体要求,三年内完成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7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设途径,力争5年内将有水资源条件的l00万亩旱川(塬、台)地发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以张掖、敦煌和武威三市部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酒泉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为重点,在河西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56,逐步减少农业用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创建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省内其它区域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在重点流域和电力提灌区积极推行高效节水技术。在广大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重点,5年内力争推广面积达到l000万亩。适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区,加快干旱山区抗旱水源和集雨节灌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五年内开发整理土地67.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30万亩。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五年内新修梯田300万亩。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

一是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和陇南适宜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兼顾河西、临夏、甘南等适宜推广区域,以“一池三改”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70万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其中: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庆阳、平凉、定西、天水、白银、兰州等市),新增户用沼气38.5万户,新建22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陇南适宜建设区(陇南市、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新增户用沼气9万户,新建482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河西建设区(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等市),新增户用沼气16.5万户,新建10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临夏、甘南建设区(临夏、甘南两州),新增户用沼气6万户,新建32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五年基本实现每个项目村均有村级后续服务网点、服务工具和服务人员的目标。

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抓紧抓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兑现工作,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建设,解决好退耕农户、退牧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将退耕还林延伸到林草、林药间种。同时,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批复规划面积组织实施,使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粮食生产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确保粮食的稳定高

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以全面落实好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发展循环农业。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建设技术,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河西地区(酒泉、张掖、武威三市)与农村沼气建设相结合,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制种废弃物-有机肥¬-种植业”等循环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25个,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陇东庆阳、平凉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养殖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循环再利用技术;陇南、天水两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75个,重点推广“果品-加工果汁-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甘南、临夏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秸秆-养畜-有机肥”的过腹还田等循环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资金管理。近期要切实抓好全省公益林资源调查工作,将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的林地纳入区划界定范围。力争将我省目前尚未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草场和1477.68万亩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带来的实惠。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道路和农电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五年内在全省13个市(州)、85个县(区)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处,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稳步提高村镇自来水入户率,使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水环境预测、预报、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制度,使饮用水源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乡通村油路工程建设。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要求5年内新建、优化、改建农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l2067公里,养护维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级5400公里。

三是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进程,确保户户用上电。对居住相对集中、距大电网相对较近的约0.58万无电户。采用大电网延伸方式解决通电;对居住极为分散、距大电网过远、大电网延伸无法保证供电电压的约0.88万无电户,采用风光电、小水电等其它方式解决用电。同时配套解决扶贫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搬迁农户的用电问题。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退市还路”等工程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系统建设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家店、农资店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范围,今年将实现从63个县(区)扩大到73个县(区),覆盖率达到84.9%,五年内力争全部覆盖。依托甘肃省新农村商务网络优势资源,加强与市州涉农网的紧密合作,定期汇总信息,建立连接全省、辐射乡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配发手机短信特服号、在大型区域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配置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户、市场多向连通的信息收集网络。同时,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双百市场”和“退市还路”工程的实施,改造提升大型批发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功能,带动农民围绕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经营和服务工作,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构筑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重点建立以省农资公司及市、县、社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和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供销社系统的化肥经营总量继续保持在社会份额的80%以上,连锁销售额占到农资类销售总额的80%以上;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存、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信息、科技和农产品产加销等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农产品购销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头人。继续扶持、建设大宗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需求组织生产。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新的各类各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大中城市探索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本着“开放办社”的原则,构筑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体系。培育经营日用消费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时间,发展龙头企业100个,发展2000个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农力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减免政策,改善“绿色通道”服务设施,提高文明优质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积极支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低成本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县推进的方式,在2010年前确保完成的411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2007年、2008年两国家下达我省224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补助资金l.12亿元已经到位,省、市、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今年年内任务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将全面完成剩余187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2011年至2012年,着力解决20户以下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强“l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通过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和金农工程的实施,完成1个省级、87个县级农业信息站和4461个村级信息点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全面启动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建设集应急预警指挥、气象灾害监测、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灾害专业服务和技术保障等六位一体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为社会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启动开展“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试点”工作,解决现有其他方式(如手机短信、电话等)无法覆盖边远、偏僻农村、牧区、荒漠等边远地区的缺陷。建设全省“农信通”气象预警系统,先期在渭源、华亭、陇南二县一市建立150个试点,建成全省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在全省各市、县建设81个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气象预警手机小区广播系统.在全省建成30%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2008年底建成“个市一县可视会商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的思路,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与国家对口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对我省有所倾斜,确保每年争取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递增之势。对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资金,省上应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对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要统筹兼顾,资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整合支农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临泽模式”,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省级协调,县级整合、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切实解决支农投资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效益。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保证。大中型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制”,农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应重点推广报帐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质量管力度,严格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做到“人员、质量、资金”三安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村道路建设、桥梁改造、河道疏浚、饮水安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年,全镇要确保建成40公里,力争完成60公里的水泥混凝土农村公路;新建改造桥梁12座;疏浚河道5万土方;启动千万投入、万亩水利设施改造工程和25000人饮水安全工程。

二、工程要求

(一)农村公路

1、技术要求:本次规划的农村公路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达不到标准不给予资金补助。年我镇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点如下:

⑴路基、路面宽度:路基顶宽5.5米以上,路面宽4米以上。

⑵路面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小于18cm。

⑶路面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不小于4MP。

⑷结构层设计:路基拓宽至6米,拓宽部分,底层石灰土比例为8%,压实后厚度为15㎝,做到与原路面平;二层统一采用12%石灰土,压实后厚度为15㎝,宽5.5米。面筑砼路面宽度为4.0m,厚度为18㎝的C30级砼。路拱2%。路肩采用素土压实,厚度为18㎝,两侧宽度各为75㎝。缩缝切割后与胀缝要及时用沥青填缝。

⑸桥涵改造。道路沿线危桥须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步改造,新、改建桥涵与路基同宽。荷载标准达到公路Ⅱ级。

⑹美化绿化。设置必要的公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每侧绿化宽度不少于1米,每侧至少栽植1行以上乔木。美化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做好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做到沿线环境与公路建设相协调配套。

2、实行先成熟先实施的原则。由于区下达我镇的指标有限,今年各村居的农村道路建设,必须争主动,早启动,2009年度已招标在建的农村公路5条,长6.948公里,各施工单位3月中旬全面组织复工,确保在5月底前完成任务。其它拟建的农村公路,各村居要及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3月下旬全面启动前40公里。镇农路办根据各村居前期准备工作情况,组织施工队成熟一条路,开工一条路,实施一条路,至区指标用完为止。剩余道路将不再列入年的农村公路实施计划。

3、实行首件认可制度。质量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由于镇村农村公路绝大部分是水泥路面,一旦存在质量缺陷就很难修复。在年农村公路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首件认可制。对每个项目必须采取先施工100米左右的试验段,施工时,建设单位、区农路办、试验人员及现场监理全程参加,对施工机械、模板、施工工艺、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人员的配备进行现场检查,并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施工后,对试验路段的强度、厚度、宽度等进行实体工程质量检查,全部检查合格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二)水利设施(桥梁、防渗渠、泵站等)

1、按设计标准要求组织施工。

2、规范施工程序。

3、做好开工前场地、通道、用电、用水等前期准备。

4、开工手续齐全,及时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三、管理措施

1、实行工程报告制度。镇村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履行工程报建和开工报告手续,工程报建表和开工报告由镇统一报区相关部门,经批准后方可招标和开工。施工过程中,各村(居)派专人按规定时间将完成情况报镇农业办公室。

2、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年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区招标投标管理中心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特殊情况需采取其它方式招标的必须征得区招标投标管理中心同意。

3、建立工程监管机制。实行社会监理制度,镇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有资质的咨询监理单位,负责工程项目监管工作,每个工程和项目都有监理人员,各村居要建立质量监管小组并发动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监管,构筑综合监管网络。镇相关工程建设领导组可随时随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以数据说话,对不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要坚决返工,确保工程合格率95%以上,单位工程优良率85%以上,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4、实行竣工验收制度。对所有工程要按规定分别进行验收,只有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方可得到全额补助。各村(居)对建成的通村公路、桥梁、小型水利设施以及疏浚好的河道要明确责任人,加强养护和管理。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各村居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督,切实保护施工人员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

四、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为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质、保量、规范有序地实施相关工程,成立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检查组。

办公地点设在镇水利站内。具体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汇总编制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计划;主要负责工程设计、招标文件制定、开展招投标活动、建设管理、信息、质量验收等工作;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进行检查。

各村(居)由党总支书记负总责、并明确一人具体负责,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干部、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所建工程沿线的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及工程质量监督小组。

主要负责工程用地、拆迁、杆线管道(自来水)迁移、水系调整、除草清杂、提供土源、青苗补贴、调整土地、农村道路两边绿化、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及相关施工配套服务工作;负责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督,主要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程序、用料、配比及其他质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用电安全、施工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封路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负责工程建设期间的矛盾协调等相关工作。

镇、村(居)干部要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实施,公安、国土、供电、广电、电信、水厂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必要时做到特事特办,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的施工进度。

五、考核办法

1、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列入村居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XX〕10号)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X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 “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6篇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25元高出11.3%。2000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1991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2000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1991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

2.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二、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

1、农村基础设施应该由政府提供的理由

(1)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从属性上同城市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公共品,同一属性的公共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都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对公共物品有同等享用权。在公共品供给政策上,如果厚此薄彼就会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从而加大城乡差距,导致事实上的歧视和不公,这与我们崇尚的社会公平是相矛盾的。

(2)过去,我国为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顺利推进工业化,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从农民那里明拿暗取,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没有这些积累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业化基础。当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可以无须农业和农民的任何积累,且国家财政还能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农民应该得到回报,应该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国家有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

(3)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离不开9.3亿农民,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有利于带动农村市场消费,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看,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既可以直接减少农民支出,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又能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因而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1)财政支出和投资政策方面。财政部门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特别是要尽可能利用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贷款和国外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和现代化事业。下决心压缩城市的重复建设和低效项目,腾出资金增加对农村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农民和农村集体进行农田改良、修建水利设施,财政部门要进行补贴。各级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对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

(2)税收政策方面。借鉴日本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贫富差距的经验,对一切非劳动所得和高消费征高额税收,用这些税收收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实行一系列税收优惠,如降低粮食税率、土特产税率等。对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进口后可能影响国内农民利益的农产品及敏感性产品,在进口时可制定较高关税。通过这些措施,从而使农民的负担减轻,收入增加,使农民自身完全有能力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促进农业、农村的更好发展。

(3)金融政策方面。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要运用多种筹资功能,通过引进国外低利资金,发行农林水利建设债券,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农发行的组织机构体系,加快政策调整,完善经营机制,办成真正的政策性银行,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信用社必须尽快恢复成农民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立法规定农信社是公益法人、非纳税主体,实现还权还利于民。

(4)价格政策方面。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订购价格,实施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对农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对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实行最高限价政策,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争取在短期内做到农民的“剪刀差奉献”与财政支农资金大体平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当农业生产或丰或歉时,保持农产品相对价格不变。

(5)福利和就业政策方面。加快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和医疗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特权。今后各种财政和价格补贴不能只对市民,不对农民,凡以国家或中央政府的名义发放的各种福利和补贴必须惠及全体公民。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政策和计划。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序化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将劳动制度推及到农民。

(6)社会保障政策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应是覆盖全社会的,城乡居民在社保基本方面应是统一的,因此,在改革城市原有保障制度的同时,应重点推进农村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财产保险等保障制度建设。将公费医疗逐步转化为以下可供选择的用途:全民风险型健康保险基金、全民卫生保健基金、卫生事业费、其他形式保健制度的匹配资金。政府应多渠道为农村卫生事业筹资。试办农民保险合作社,鼓励或要求农村新兴城镇实施新的保障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政紧约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虽然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极大地减轻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的同时,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剖析在当前财政紧约束条件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

1.公共财政观念树立的滞后,导致政府投入不足

依据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政府的基本职责就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政府并没有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自己的基本职责范围,政府仍然把对农业生产的支出看作是不同的经济体系之间的支援关系,这可从财政支出科目中的“支农支出”反映出来。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并不会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优先地位,而是作为支援来看待,象征性安排一点,随意性很大。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把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看作是对农民、农村的施舍和恩赐。在这种“支援论”思想的支配下,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由农民自己完成。农民交税以后并没有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有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权利,这是导致政府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基本原因。

2.责权划分不清,各级政府投入责任难以落实

2002年修订后的《农业法》第十七条虽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法》第六章也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仍没有一个与《农业法》相配套的《农业投资法》来具体规范中央、省、市县、乡镇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划分。由此,在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农村基础建设职责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中央请客、地方掏钱”,中央与地方利用建设项目“相互钓鱼”的现象经常发生。

3.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决策偏好显示机制缺失,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农民的意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种类基本是由基层政府在没有农民参与的情况下决定的。农村居民往往是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同时被动的承担相应的费用,农村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难以体现。这种基础设施“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忽略了广大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导致现行农村基础设施供应中出现过剩与不足共存的现象。

4.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紊乱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财政支农资金除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外,县以上各级农、林、水等主管部门也层层下拨到县级对口部门,形成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分散的状况。县级管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的部门有计委(发展局)、财政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气象局、国土局、交通局等10多个,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目前,最突出的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2)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支农资金到位率低。资金与项目随意性强,投资决策科学水平低,项目确定执行、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三者合一,责权不清,且集于一身,给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留下很大空隙。只要从财政渠道拨付的各类来自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都是被挤占的对象。国家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较严重,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规范。

(3)政府投入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交通主干道等农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政府财政支出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严重缺位。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过去主要依赖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劳,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取消了“两工”,农村村办公益性建设要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但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一事一议”很难实行,即使中央和省级的大中型水利和道路工程修到了“家门口”,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效益仍然体现不出来,农民实际上仍然不能受益。

5.“一事一议”制度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农民

“一事一议”的实质是维持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不同的基础设施供给形成机制,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由农民自己承担。因此,“一事一议”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如果继续由基层政府替农民决策,那么,“一事一议”将有可能演变成基层政府向农民集资摊派的政府依据,在基层政府财政越位的内在冲动没有彻底得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将会使各地方政府制造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为得以延续,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二、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1.树立公共财政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奠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稳健财政政策下,财政处于紧约束状态,财政支出增长受约束较强。在此前提下,唯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纳入政府预算内对待,才能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在财政基本建设投资适度从紧的同时,严格落实《农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确保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2.制定与《农业法》配套的《农业投资法》,依法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法定责任

《农业投资法》一是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要依法承担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定责任。事实上,让政府承担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应该是加快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以工补农”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职责的划分,应该体现出基础设施的自然属性、经济特点和社会意义。一般来说,全国性的、跨省(区、市)和跨流域的、外溢性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外部效应较小、受益范围较窄的农村基础设施,社区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应由当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地方受益的其他各类水利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部门和受益单位共同投资兴建。三是要建立各级政府“一把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责制”,实施各级政府“一把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票否决制”。

3.合理定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近、中、长期目标,分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期目标是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巩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地区乡村间的简易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难的问题,加快完成改水改厕工作。中期目标是完成对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对小流域的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和信息交流基础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的硬化率和油路率,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村饮水质量和安全;建立健全乡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远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生态与生活环境方面的高度协调一致。

4.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根除自上而下的供给型决策失败造成的有限投入的损失

(1)改革现行的乡镇政府领导人产生办法,使乡镇政府领导人和村组织领导人都由本辖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通过选举约束辖区领导人真正对本地区选民负责,把增进本地选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建立需求表达机制,在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辖区内的基础设施供给进行投票表决,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得以表达。

(3)建立专家听证制度,对于较大型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在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决策过程中要举行专家听证会,在此基础上再由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

5.理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

(1)建立一元化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应该确定各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作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将其他政府机构的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统一归并到政府农业部门,由政府农业部门统一行使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限,强化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根除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上政出多门导致的紊乱,提高财政农业支出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监督管理。一是严格落实强化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责任制,政府农业部门统一行使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限后,就应相应承担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责任。二是财政部门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方式,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门帐户,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6.合理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结构

根据财政紧约束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结构的优化一是要在保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农村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安排中,近期应主要投向小型农田水利、乡间道路等小型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项目。

7.恰当选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支出方式,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不同的优势,最大限度放大财政资金的效用(1)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方式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基本的支出方式之一。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调动投资主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财政补贴又可分为直接补助(如配套资金)、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形式。

(2)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即政府提供做工的机会代替直接救济或者是以工业品等作为劳动报酬来鼓励群众投劳。以工代赈在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缓和城市化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工业品需求。

(3)以奖代拨。以奖代拨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土地改良率、道路硬化率等),对各地自主投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衡量,使得上级政府在以奖代拨支出方式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防止地方利用建设项目“钓取”财政资金,鼓励地方真正将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益。运用以奖代拨方式,可以由企业先垫付资金进行建设,然后通过上级以奖代拨资金支付企业工程建设款项,可以有效减轻基层政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负担。

(4)一事一议。一事一议的支出方式,是社区内的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的一个选择。一事一议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统筹安排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体现农民所需、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利益。但一事一议需要有完善的议事程序、明确的议事范围和合理的上限标准,否则,一事一议有可能成为面向农民的制度化的集资方式,加重农民负担,或者由于意见难以统一,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一事一议的支出方式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方式,还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参股、资本金投入和担保等投资方式,也可以在项目建成后用资产租赁、转让和出售等方式来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同,其支出方式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方式时,应该注意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相关政策措施的整体效益。

8.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搞好市场化运作。对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开始就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等办法,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各界人士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一些受益主体明确、可以实行经营性管理的小型基础设施,如小型水库、泵站等,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将经营管理权甚至产权明晰、量化到自然人或法人,有偿使用,以实现其经济价值。

(2)塑造社会集资机制,有效引导社会捐资、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修桥补路、积德行善的美德,尊重捐资的意愿,鼓励社会捐资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应从政策上限制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流向城市,严格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金只能用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应该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来源。

(3)有效运用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投资主体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在增值税中,对企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项目的购进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允许全额进行抵扣。对于企业将自制、委托加工和外购的货物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为,可以考虑不再列为视同销售行为加以征税;在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法规中,可以考虑对企业使用国产设备,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允许将设备的全部投资款在企业每年的新增所得税额中进行抵扣。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关人员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再按计税工资标准,而是按实际发生数进行扣除。对企业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取得的收益,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可以规定对于个体从业者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取得的相关收入,可以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9.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策,建立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分担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制定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担机制。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基本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的市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由市县财政负担,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弱的市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由省财政负担。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参考文献:

1.王朝才,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5,(1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广西是农业大省,乡村居民占全区总人口比重的65%。如何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也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对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加以分析,并对如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广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实施了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设施明显改善

自“十五”计划以来,广西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立足改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并建成了一大批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乡村公路等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用电、用水、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为主要标志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累计解决农村人困难353万人,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57.1%,自来水普及率33.4%;农村交通和农村通电明显改善,“十五”期末全区91.2%的行政村已通公路,76.7%的建制村通客运汽车,99.85%行政村通电,99.02%的农户用上电,97.1%行政村通电话。新建农村沼气池115万座,使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73.7万座。34.2%的入户率远高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条件不断优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广西加强水利建设,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2006~2007年,广西拟实施7372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改造项目,工程计划投入5.35亿元。通过以上措施使广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06年底,全区农村有效灌溉面积近15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千公顷(见表1)。2006年有效灌溉面积在1995年的基础上增长3.2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更是提高了42%。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农村文体等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近年广西加大了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如2005年全区大力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完成工程土建项目1385项,覆盖市、县(区)95个;投资5.74亿元建设校舍面积108.8万平方米;受益学校1181所、学生25万人。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例,全区在整合县域内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006年20个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招生总数20003人,比2004年增长131%。在校生达37416人,比2004年增长84%,培训人数总数达78105人,比2004年增长85%。但是总体来看,广西农村教育尚待加强,由于受教育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低。

在文化、卫生方面投入加大,建立改善广播电视网、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05年实施新一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年投入3.3亿元,帮助50户以上的1.64万个自然村开通广播电视,2425个广播电视返盲村重新开通了广播电视;2006年全区29个县368个乡镇卫生院和15个县医院纳入国债项目,建设面积40,38万平方米,中央和自治区投资20,200万元;到2006年底,全区共有4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覆盖全区农业人口1809万多人,参合农民1214.82万人,参合率67.14%,社会福利保险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四)贫困及民族县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由于历史原因,我区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及民族地区交通、教育、通信、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状况,广西对这些地区实行资金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继胜利实施革命老区、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百色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上,2007年又开展了都安等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用两年时间,共投入16.25亿元用于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五县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预计到2007年底,将实现所有民族乡通油路;2008年底,全区将可实现乡乡通油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整体仍较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

虽然近几年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致使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或者是使用效率不高。水电、医疗、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城镇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如在交通方面,截至2005年底,广西还有4个县未通二级路,247个乡未通油路,1262个行政村未通公路。549个行政村不通汽车,一些县与县之间、县与乡之间公路还有断头路;农村人饮标准还很低,自来水普及率仅约30%,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人均投入少,工程仅满足解决吃水困难,供水可靠性和用水安全性上远未达标,一些地区水质问题突出,高氟水、污染水等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用电方面,广西农村人均用电量仅为全区人均用电量的8.2%,甚至还有相当部分“无电人口”;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也明显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筹资水平较低,保障水平有限,难以为农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大病医疗保障;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火安全条件差。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据统计,全区还有43个县没有公安消防队,90%以上的村庄缺乏消防水源、没有配备基本消防器材设施,近几年农村火灾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区总数的60%以上。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支农力度不够

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体现在投费主体的单一,没有很好地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建设,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但由于地方财力的限制,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村及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投资供求矛盾突出。首先从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出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地方财政性支农支出的绝对量从1995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4.4亿元,但实际上财政用于支农的比例在整体上却呈现下滑的趋势(见图1)。其次,如果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看作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一个参考,2007年广西该比例仅为11.54%,明显偏低。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支出比例过低,必然导致广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匿乏或不足。

(三)供需不能有效衔接

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导致供需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决策机制是“自上而下”型的,农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的意愿较少得到表达,加之农户分散经营利益的多元化趋向和对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利益驱动,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公共物品轻“软”公共物品、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建设项目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

(四)市场经营力度欠缺

广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先行意识,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人手,条件成熟时再逐步上其他项目,以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低效使用。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政府的主导是保障其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适当的财政投入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要按照中央要求,将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调整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各级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掌握着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意图,逐步形成广西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

加快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其出力和集资来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除财政划拨专款之外,还可通过设立农村基础建设、发行农村公益建设债券等渠道多方拓展资金来源,将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专款专用,加强管理。三是通过产权界定、签订特许经营权、税收减免、重大灾害补偿等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0篇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市委、市政府历年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每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都要利用一冬一夏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开始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1、水利设施有新改善。全市现有水利设施13055处,总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两处,小(一)型水库14处,小(二)型水库96处,万方以上水库225处,塘堰6671口、全市主干渠53条,89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小水电站28座,总装机525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各类人畜饮水工程7502处,累计解决14.2万人和8.3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农村道路有较快进展。通村公路总里程1388公里,已水泥硬化1180公里,全部纳入养护管理,惠及20余万人。

3、农村通电水平有大的提高。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市农户通电率达到95%,城乡实现同网同价,一大批无电村、无电户,迎来了电的光明。

4、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沼气建设一举多得,清洁了环境,节约了能源,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户用沼气拥有量达1.5万户,占农户的15.5%。

5、农村电视通讯迅速发展。广播覆盖率达92.57%,电视覆盖率达95.03%,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6.5%,电话通村率达100%。

6、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已达157家,农副产品市场38个,农村商品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

7、农村生态环境有明显变化。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汉江左岸防护堤、人工造林、生态公益林工程等建设得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和库区湿地保护成效显著,退耕还林38.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3%。

7、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9.4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42%。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20*年取消农村税费后,全市上下积极探索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采取项目扶持为主、农民投工投劳为辅的投入运行机制,实行项目资金捆绑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积极动员,组织农民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开展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以小型大规模形式组织开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农村发展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1、水。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根本没有水利设施,渠系不配套,很多地方仍然是望天收,农田灌溉条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差,有些地方还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现有70%的水库渠系不配套,有库无渠、土渠渗漏、年久失修、淤积严重等;灌溉设施少,工程不配套,完好程度低,水利用效率低。这些工程大部分于上世纪50-70年代修建,当时建设主要是靠国家扶持,资金渠道有水利、扶贫、计划、移民、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群众只投工投劳,也有少部分的微型水利工程是群众自筹资金修建的,谁投资谁负责工程质量,小型水利建后一般交由所在村管理。由于管理不善,许多工程已报废,现存的工程也是带病运行。

2、电。少数边远村还不通,也存在不配套和档次低的问题,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配电容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用电需求。

3、路。通乡、通村路档次低,破损严重,管理水平低,路面窄,循环路少,农村运输错车困难,通组路刚起步,仍然有部分偏僻的村落没有通路。

4、市场。农村市场布局不合理、建设不配套。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沿线的乡镇布点比较密集,相对偏远、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的村组建设农家店比较困难,目前全市还有一部分行政村没有落实农家店建设。

5、生态环境。我市生态建设经历了大炼钢铁、修建丹江水库和兴建襄渝铁路以及八十年代管理不严等多次大面积重创之后,又经过连续多年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逐步有所改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的步伐缓慢,水平较低,干旱、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环境污染、滥垦乱开等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还相对脆弱。

6、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村级卫生室、文化室、体育活动场所等需要大力建设。

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

1、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国家财力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有项目扶持,但由于地方财力难以配套资金,项目实施大打折扣。即使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但是农村点多、线长、面广,资金投入仍显不够,特别是散落居住的村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低,乡镇、村债务重、经济自我积累实力弱,直接导致投入不足。

2、规划管理不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也不尽合理,硬件建设跟不上。同时,存在严重的重建轻管和重复建设现象。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一度出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国家管不到的局面。现有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水利设施,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许多工程已报废,现存的工程也是带病运行。后来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也因为没有理顺权属管理关系,使用不当,受损严重,设施效益难以更好发挥。

3、组织不力。20*年前,各级可以随意组织农民出资出劳开展建设;取消农村税费后,取消两工政策对组织农民投工投劳进行了限制,许多乡村干部群众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不适应,旧的方法不能再用,新的方法还没找到,加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定在实施过程中程序繁琐,管理严格,只有约束机制,而无激励机制,导致组织无力,干脆放任不管。

4、劳力素质不高。一方面,虽然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但由于投入不足,运转机制和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业科技人员老化、技术能力退化,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老人农业”突出,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村“老人农业”现象普遍,投工投劳人力不足,远远不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要求。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政策倾向,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取得新的突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

1、科学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根据全市实际,按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项目实施为载体,结合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项目的实施,按照“一统三分”战略思想和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思路,调动民智、民力、民资和一切积极因素,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村庄建设、国土整治、环保、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旅游等部门和乡镇办子系统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按年度、分步骤、有计划组织实施,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2、增加市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比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为此,建议:一是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根据建设工程量的大小和建设区域范围,一般跨村的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公共财政主导投入,投资重点放在乡村公路、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和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如通村油路建设,最低造价是12—14万元/公里,建议在国家和省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3万元/公里,或将以工代赈、扶贫、移民、财政等部门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调度,既减轻基层资金压力,又加快农村油路建设。增加水利设施和道路经常性维护经费。四是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办法。市财政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

3、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要抓住这一政策机遇,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向国家、省政府汇报,多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抢抓中央加快农业发展和实施扩大内需政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机遇,做好国家政策与我市资源的有效对接,重点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事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策划一大批符合投向、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引“资本”,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直各有关单位要高质量、高效率组织项目实施,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对在建项目,要抓好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切实改变重争取轻实施的现象。

4、捆绑投入,共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盘菜。要以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按照“各尽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变、规范管理、共谋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围绕产业,突出重点,捆绑项目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抓重点,集中投入抓建设,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有效地解决了项目资金分散、多头投资和管理混乱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1篇

本文关键字:

取消“两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办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不仅实行了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而且农村“两工”也被逐步取消。一方面,“两工”取消后,急需该建的基础设施无法新建,另一方面,过去利用主渠道“两工”兴建的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后又无力修复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想干但又无法干的一块心病,困扰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倾斜力度国家在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加大支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支农项目的审批上,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对农村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项目倾斜。对农业项目兴建、扩建、维护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地审批项目。在资金安排上,要向粮食主产区、向贫困山区倾斜,切实加大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措建设资金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当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村级集体资金、筹资筹劳等多方资金捆捆集中使用于基础建设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二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筹措一部分资金。三是县、镇地方财政,通过压减其他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申请补贴,争取一部分资金。五是以村为单位向银行贷款,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筹措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必须在项目建设所在地进行公告、公示,接受当地群众监督。对重点项目,投资额度比较大的项目,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每次检查都要形成文字材料,作为项目建设档案资料。对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的农业项目,项目竣工结算时,由项目所在地的群众在项目建设所支出的原始发票、银行贷款凭据的复印件上签字盖章。 实行村与村自愿联合,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为解决一村想办而办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采取政府组织号召,村与村之间自愿联合,以村、组、户为单位,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群众受益、年初预算、年终决算、上限控制”的原则,在人平“一事一议”年不突破15元的前提下,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由三五个村或一两个村相互联合,融合资金和民工建勤,对村级基础设施实施逐村轮流新建、维修,分片、分阶段组织实施,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这样既解决了一个村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又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益,还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配合、协调,团结共建的精神和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对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所变卖的资金,由村委会集中起来就地专门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解决有人建无人管、坏了无人修的问题,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受益。 对容易管护和维修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管护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定期支付其劳动报酬。为了便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对易造成农村道路方面的基础设施损坏的特种农业机械可适当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用于补偿其损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维修。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纪律责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齐心协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人抓、有人管。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两委的积极性和作用,要广泛发动群众、号召群众,自己的路自己修,自己的环境自力更生改善。要制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规划和长效措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现代农业;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7-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农民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公路建设、环境卫生建设等等,因此说,农民的这种对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就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生活生产环境而做出努力。

1.2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农业基础的首要任务

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做好,现代化的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对干旱地区,例如吉林省的白城地区,白城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已经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发展成“十年十旱”。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半数以上缺乏井灌条件,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持续的干旱,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碱化、沙化加剧,不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目前,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本来源,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并影响到我省部分偏远农村的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属于程序“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主导型,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意愿表达,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很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方面。首先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我国的立法机构尚未出台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等面的法律法规,其次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方面,行政执法机关以及监督机关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行动指导,更缺乏认真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各项政策措施。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为例,乡党委针对今年春季降水少,抗旱形势严峻的实际,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行动的原则,科学规划,迅速掀起了以打农田抗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乡党委为确保打井工作的有序进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对打井用的管材、滤料、井沙等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每一眼井。正是由于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才为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被农业部授予“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吉林省镇赉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主要就是缘于镇赉县能够因地制宜,从本县实际出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镇赉县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和水,长期实践证明,若引用江水开发水田,便可一举实现以稻治旱的多赢目的。为此,镇赉县制订了“双百规划”(百万亩水田和百万吨粮食)。2006年,贯穿镇赉县8个乡镇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给镇赉县实施“双百规划”提供了机遇。到2009年底,万亩示范种植获得理想收成。所以,镇赉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分类指导方法,是取得农业大丰收的重要物质保障。

3.3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加需要农村各级政府自筹资金,自给自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花费高昂,花费时间较长的艰巨工作,因此就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方面筹集资金,努力发展其他支柱性产业,为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农业基础设施不首先得到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建设步伐,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易生,王世汶.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水利;税收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93-1

国家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水利也亦不例外,农村水利在农民抗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民人均饮水,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农村水利更是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发展,不但关系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更进一步地关系到整个社会粮食生产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搞好农村水利建设,重点和前提是要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从而为农村民主政治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1 通过合理税收引导民间资金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

税收是国家强制性征收的一种资金,通过税收政策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家宏观控制的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所用资金都是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更好地运用国家税收政策和国家宏观控制政策去鼓励和引导社会上闲散资金更多更好地将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积极地投入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此要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去引导民间资金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向转移。一个方面是要通过税收政策完善农村水利工程改造;二是通过税收政策获利的资金加强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通过税收政策进一步减免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相关方面所建设项目的税收,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农村道路修建问题、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村容村貌治理问题等,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费用没有资金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水利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农村水利协会、农村水利管理协会、农村用水协会、农村环境保护协会、农村股份合作社等农村相关水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自发展阶段,水利的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更是如此。为此,国家就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刺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从我们国家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从事水利和水产养殖业的人士可以采取税收优惠待遇,大力鼓励和支持有志从事农村水利和水产养殖方面的人去发展与农村水利相关的产业。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来可以通过水利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说,可以考虑对农村水利事业中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当中专门从事公益性的或者进一步说非营利性经营活动实行全部免税。对那些为农村公益的营利性活动适当采取低税政策。具体地说,则可以考虑对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相关的配套建设由政府部门提供帮助,使其在供水、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的投入与改造方面实行必要的税收减免。

3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旅游服务业健康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4篇

近年来,宜宾市翠屏区谢坝村整合财政、金融、农民、企业的资金,联动投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经济,较快地出现了新经济、新民居、新生活,被专家称为“经济欠发达、无资源优势农村地区迈向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

因地制宜,四大举措打造新谢坝

谢坝村辖8个组,有553户、1820人,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该村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出了四条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作引导。在水、电、路、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邱场乡财政引导性投入资金69万元,带动农民投工投劳投资金,建设村道8.5公里、入户石板路15公里,医疗卫生站1个、农民体育场1个,硬化中心村街面2700平方米,绿化公共面积50亩,全面激活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农民自主投入不等靠。政府出台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增强了农民的投入意识和发展信心,培养了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观念。农户自筹资金781万元、贷款950万元,建成了一条长260米的川南民居特色街,新建川南民居38栋9000余平方米,旧房改造70余户约2万平方米,改水、改厨、改厕230余户,共建沼气池280口、卫生水池260口。

三是银行灵活放贷促发展。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推行产业定贷、项目放贷,走出了金融贷款启动发展、农民增收按期还贷、银农互利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到2005年底,全村还贷660万元,占借贷总额的70%。

四是村企共建互惠兴产业。“叙府茶业”、“叙府肉类”、“高金食品”等龙头企业在谢坝村建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积极改善基地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新发展茶叶2050亩,年出栏生猪1.5万头。不但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基本形成了一户一个“千元沼气池”、一户一个“万元养猪圈”、一户一个“万元绿茶园”的产业格局。

创新思路才能有新发展

从谢坝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新的理念,更要有新的路径,不仅要有新的建设,更要有新的发展,尤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金融支持互动。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提供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受益的公共产品上要下大功夫。在民居改造、环境整治、沼气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必须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领域,解决群众无启动资金之忧。

二是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互动。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速度必受影响,没有优质高效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后劲不足。在改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村情,依托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实力和信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23-02

一、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1.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要想界定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先弄清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的,指在农村范围内提供的、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它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综合。

2.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从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构成要素,农业现代化就是不断采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来改造农业,装备农业,不断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来改善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二,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农村基础设施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障。只有顺利地实现了生产和交换,才能够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农村的生产能力不足,产品不足以维持本国人民温饱,社会其他部门的再生产将无法顺利实现。

第三,从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或缺。只有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

1.供给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长期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软肋”。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由于没有完善的交通通讯设施,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对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等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水利电力设施,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由于农村的科技服务机构不足,农业的科技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这都使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

2.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生活服务基础设施投资。生活性基础设施供给过少,使得本来就不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无法投入急需的领域,造成了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差。此外,农村的许多社会问题,如农民的医疗问题,农民的生存质量问题等,都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有关。

3.供给质量不高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不高,投资效益低甚至无效益。从道路基础设施来看,很多农村的街道虽然经过多次规划、整修,排水设施仍然很差,多数农村街道狭窄、严重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从水利设施来看,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4.地区差异大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普遍较高,而西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状况。

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第一,长期实行的“二元化”发展模式导致政府投入不足。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农村基础设施,其供给主体本应该以政府为主、农民集资为辅,但实际情况却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政府提供却较少。中央政府在财政预算的安排中并没有把农村基础设施支出放在优先的地位,甚至没有放在与城市基础设施支出同等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是由农民自己集资建设完成的,农民在负担税收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到政府为之提供基础设施的权利。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基本原因。

第二,由于中央政府没有切实负担起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职责,这一职责就落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的身上。但是,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使得基层政府陷入了财政困难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只能减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基础设施投资的责任转给农民,而农民的财力很有限,这便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

2.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但是,由于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各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并没有形成互补、开放的子系统,各而是各自封闭运行的。各种基础设施之间不仅协调性较差,而且功能运作上互相制约,互相矛盾。基础设施中的很多设施都具有综合性质,应当进行统一规划。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布局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种综合效益。这造成了各种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差,降低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无法形成完整的整体效应,使得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3.行政管理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存在多层的委托关系,而且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这就使得农民的偏好无法通过行政决策充分显示出来。在多层的委托关系中,存在着无效的链条,表现为基层领导的个人偏好与农民的需求偏好不对称,究其原因,在于长期实行的官员考核晋升制度以及监督约束制度。官员考核的晋升制度使基层领导更加注重一些能够体现其政绩的工程,而不注重农民真正需要的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结果使得一些并不能体现农民需求的设施供给过度,而那些农民真正需要的设施却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官员的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也使得领导错误的决策得不到纠正,致使农民的需要得不到落实,造成虚假供给、供需错位、重复供给、结构失衡,使得原本就并不充足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四、强化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采取多元融资的方法,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是一种公共产品,根据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政府有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因而建设资金应当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提供。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多元融资的方法,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