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篇

Abstract: To well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stock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background,industrial status,management state and stock value, furth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TOP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to tackle the similar problems.

关键词: 股票投资;投资决策;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方法

Key words: stock investment;investment decision;AHP;TOPSIS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75-02

0 引言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综合考虑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各类信息,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项目最优投资方案的过程。股票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以获取红利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配套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的研究,以企业股票长期投资决策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票长期投资问题的特点分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模型和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而通过示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1 股票投资特点分析

股票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收益性、长期性和风险性:①收益性。进行股票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包括股票升值、股息和红利等在内的经济收益;②长期性。股票投资的长期性指的是,购入某项股票的同时意味着认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认为反映该企业价值的股票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③风险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和收益的变化,同时,股票投资的风险也受到股票市场本身波动性的影响,即使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良好,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2 股票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2.1 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政策等对股票价格走势影响很大,例如,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市场总体需求量大,有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或衰退期的时候,整个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股票市场也会随之萎靡;又如,当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有助于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反之,当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抑制股票价格的上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属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外部因素。

2.2 行业状况分析 行业状况主要包括行业的政策、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行业政策是政府对该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对行业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组织等产生影响;如同经济周期理论一样,任何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强,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则比较弱;另外,行业内的竞争强度也是影响行业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垄断者容易获得超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参与主体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因此,行业竞争强度越高,该行业内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低,反之,行业竞争强度越低,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

2.3 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就影响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只是外部因素,而公司的经营状况才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尽管短期内股票价格可能由于投资者预期等因素背离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的股票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必然是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由一系列财务指标反应,主要指标包括: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2篇

    (2)参与性。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股票持有者的投资意志和享有的经济利益,通常是通过行使股东参与权来实现的。

    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大小,取决于其所持有的股份的多少。从实践中看,只要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达到左右决策结果所需的实际多数时,就能掌握公司的决策控制权。

(3)收益性。股东凭其持有的股票,有权从公司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的收益。股息或红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股票的收益性,还表现在股票投资者可以获得价差收入或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通过低价买人和高价卖出股票,投资者可以赚取价差利润。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如果在1983年底投资1000美元买人该公司股票,到1994年7月便能以l1554美元的市场价格卖出,赚取10倍多的利润。在通货膨胀时,股票价格会随着公司原有资产重置价格上升而上涨,从而避免了资产贬值。股票通常被视为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可优先选择的投资对象。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3篇

一、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托宾的q理论

Tobin(1961)他指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一旦货币当局成功地提高了资本供给价格,投资就会发生。在此基础上,1969年他提出了货币政策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而作用于实际经济的过程的Q理论。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价值,如果q>1,表明公司所拥有资产的市值高于重置成本,企业投资支出将会上升;如果q

2.财富效应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富是指经济主体所持有资产的未来收人的现值。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模型的研究中,假定消费者按时间均匀地安排他们的消费,因此决定消费支出的是消费者毕生的资财,而不仅是当前的收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决定于消费者一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金融财富的主要内容就是普通股票。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会相应改变经济主体的实际财富数量,从而使经济主体改变自己的意愿支出,影响到国民收人水平,这一过程就是财富传导渠道,其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产出。

3.不对称信息效应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企业投资支出,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受阻。解决信贷渠道中非对称信息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提高企业净值或贷款担保品价值。而股票价格上涨是导致企业净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净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投资产出。

4.流动性效应

根据流动性效应的观点,若持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时,被迫变现时的损失会很大,此时应持有变现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如果消费者对自己陷人财务困境可能性的预期较高,他将减少持有缺乏流动性的耐用品,增加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因此,股票价值上升,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其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就降低,从而耐用品支出会增加。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股票价格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产出。

5.(狭义)股票市场渠道效应

Ralph Chami、Tomas F・Cosmano和Connel Fullenkamp(1999)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内在作用机理,提出了股票市场渠道。他们认为,股东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票红利,一是股票本身价格上升带来的资本利得,这两种收益都表现为名义收人。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变量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影响股东的真实回报和消费,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其机制表述为:货币供应价格水平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期投资下一期产出。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股票市场与一些经济金融变量的关系来讨论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效果。采用了上证和深证流通股票总市值作为股票市场发展情况的代表变量。采用2006年1月到2008年5月的每月末的流通股票总市值反应证券市场的状况。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货币供应量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虽然包括MO、M1、M2,但M1是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层次。因此用2006.1-2008.5M1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变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情况的代表。样本区间为2006.1-2008.5,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数据见附表1。通过各变量每月数据得到各变量每月增长率,见附表2。

首先分析货币供给量与流通股票市值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1 M1增长率与流通市值增长率关系

通过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几乎同步,而上市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与M1增长率的变动联系并不强。也就是说M1的变动与流通股票市值的变动没有很强烈的关系,M1的变动不能引起股票流通市值的变动,而且有时候M1增加时股票流通市值反到下降。比如2006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M1的增长率是上升的,而不管是上市流通市值还是深市流通市值的增长率都是下降的。接下来的4月份数据显示,M1的增长率是下降的,然而另外两个变量的增长率却是上升的。而且M1的各月度数据的增长率变动比较平缓,都是在正负5%以内;然而上市流通市值和深市流通市值的增长率变动幅度比较大,大的时候甚至接近34%,下降率有时也达到快接近20%了。所以通过分析M1与股票流通市值的变动,我们可以得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能带动股票市场的变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股票流通市值增长率与消费和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图2 流通市值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关系

因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走势基本相同,所以就选取上证流通市值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做比较。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曲线走势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曲线走势有相似的点,但是也有些点流通市值增长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下降的,所以认为流通股票市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性不强。我们再来看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动浮动明显大于流通市值的变动幅度,而且流通市值的变动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不是同步的,固定资产变动是季节性的变动,与上市流通市值的变动相关性不强。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也就是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理想。

三、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偏小、不规范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规模仍然偏小,对经济金融影响程度有限,这样,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无论是“托宾的q理论”,还是“财富效应”渠道或“流动性效应”渠道,以及股票市场渠道,都要求存在一个庞大、发达、有序、信息畅通的股票市场,生产要素可以在这个市场自由流动。托宾的q理论核心是企业市值上升时可以通过并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进行企业扩张和投资,而我国股市由于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分割,A、B、H、N股互不往来等多种原因,资源自由流动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托宾的q理论在短期内还很难有所作为。

2.股票市场发展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

由于历史的、体制性的原因,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被简化为“融资”――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政策取向导致股票市场在发展和运行中存在一系列制度缺陷:(1)公司上市制度不科学。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制度已由审核制改为核准制,虽然不再由政府直接审批,但仍需由券商推荐,并经过专家评审等程序。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仍然存在问题,而且上市公司的总量仍受计划的严格限制,股票的供给不能对股市需求变动做出灵敏的反应。(2)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组建起来的,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设置有国有股(含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等,且股权过度集中于国家股,而国家作为公司大股东无法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行为短期化。国有股、企业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不仅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而且进一步放大了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扭曲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3)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披露法定信息,有的公司甚至隐瞒重大事件或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上市、资产重组或操纵股价等目的。(4)证券监管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监管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监管手段偏重于“政策化”,股市运行的政策性特征明显,证券监管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不协调。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上述制度性缺陷,股价严重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激发股市投机或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不能借助于股票市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3.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有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各个市场的资金价格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股票的价格变化尚不能准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是优先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从而使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我们知道,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而货币市场滞后于资本市场的现实,使两个市场的利率与收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投资者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对银行存款、股票等不同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难以进行有效比较,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因此,货币政策试图通过中介目标调控股票价格,并使之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市场,尽快解决股票市场的所有制歧视问题

中国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推动直接融资,促使国有产权的多元化,增强经济的支配力。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允许各种类型的企业上市(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此推动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群体多样化。同时应解决国有股的全流通问题,促使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流通股、外资股拥有一样的权利,认真贯彻股权分置改革。

2.不断推动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资源配置市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性质和程度。因此,设法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股票市场传导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引入优胜劣汰机制,以市场化的标准来对待上市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以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3.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结构和层次

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只有主板市场,没有二板市场,也没有三板市场和OTC市场,应创建统一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风险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股票市场定价的单向性,对于保证市场资金充裕、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者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政府应加快股票市场的结构调整,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加快设立创业板市场,使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安排,为有潜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为已经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提供股权流通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准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票市场。

4.矫正角色定位,解除政府的隐性责任

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责任应该市制定交易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加快法制建设,严格对证券交易机构的规制和管理,制止证券交易中的违规活动。其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给股票市场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体制前提。再次,在股票市场建设上,一级市场的工作重点在于严格实行“审核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审核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上,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二级市场上,在尽快消除公司股权结构和股票市场分割的同时,坚持和提高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标准,使得上市公司的扩张和本身素质相对应。最后,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市场监管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并教育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观念,提高其分析信息能力。

5.规范监管体系,保证市场监管制度化

第一,完善法制,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首先,加快制定与《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尽快完善实施细则和指导性意见,增强可操作性。其次,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跟踪核实。再次,提高监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事前监控,尽量把各种违规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后,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第二,推进监管体系社会化。监管体系社会化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要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新闻媒体的作用,调整好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的职能划分和衔接,形成财务监督、法律监督、保荐人监督、媒体监督、行业监督、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式监管网络,尽可能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6.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

政府应加强监管,严查违规资金人市,一方面要扩大商业银行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进人股市的渠道,逐渐放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券商进人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鼓励其进人银行的国债回购市场。通过两个市场的互动,提高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至斌,刘健.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9-110.

[2]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87-90.

[3]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0-124.

[4]杨盛昌.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经济研究,2007(3):67-70.

[5]谨昌松,李凡.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6):88-90.

[6]段进,曾令华,朱静平.货币政策应对股票价格波动的策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46):52-56.

[7]张彩铃,刘玉山,康宇虹.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15.

[8]刘剑,胡跃红.股票市场发展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J].中国软科学,2004(11):42-49.

[9]杨新松,龙革生.西方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到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17-22.

[10]路兵.对我过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渠道存在障碍的分析[J].甘肃农业,2006(2):124-125.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4篇

股票市场的发展是推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迁的一个基本力量。它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增加,传导环节增多,传导中的不确定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各个具体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及其运行效率发生变化,即使得信用渠道的地位逐渐降低,而货币渠道的效率逐渐提高。描述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理论主要有:

(一)Tobin的q理论及其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Tobin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一旦货币当局成功地提高了资本的供给价格,投资就会发生。在此基础上,Tobin提出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即q理论,用于系统阐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q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股本的市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在均衡状态下,q的正常值为1,这保证了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高于正常值,则企业的市值高于其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与设备等投资品比较便宜,这诱使企业发行新股票,然后用所获资金购买投资品,扩大生产规模,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因而增加,进而产出也相应增加;如果q低于正常值,企业的市值低于其重置成本,因此新增投资的欲望受挫,即使企业意图扩张生产能力,也将通过(在股市上)收购既有企业进行,没有新的投资,总投资就不会增加,因而,产出也不会增加。Tobin的q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述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q投资支出产出。不过,在上述传导过程中,除货币政策外,多种因素(如事件、预期、政治等)均影响q值,因此,货币政策与q值的联系是不紧密的。该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理性有效的股票市场。

(二)生命周期理论及财富效应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是Modigliani由其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引申而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消费者毕生资财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而股票通常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财富消费支出产出。

(三)CHAMI等人的股票市场渠道理论

企业股东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票红利,一是股票本身价格上升。但无论哪一种收入,都表现为名义收入。名义收入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或通胀水平的高低。Chami等人阐述的股票市场渠道的机理在于:货币当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通胀水平),居民拥有的股票的收益和资本金(表现为名义收入)将会受到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股票的价格便会产生波动,这样股票持有人就会随着通胀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其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为满足股东的要求就会相应调整生产,最终使总产量上升。上述过程可表述为:货币存量价格水平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期投资下一期产出。Chami等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名义价格变动和真实产出之间的关系。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了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将大量收入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股票市场已拥有众多的交易主体。有市场调研表明,我国股市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效应,已有相当部分股票持有者的财富受股市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股票持有者的消费支出。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还不算高,还不是成熟的理性的市场,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秩序较乱,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监管不力,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得不到有效扼制,股票价格波动非理性,波动幅度较大,股票持有者的金融财富常处在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之中,大量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入市和交易的积极性受挫。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①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使得股票市场难以及时、准确地把货币政策意图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此渠道传导的效率。②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形成和波动的非理性使Tobin的q渠道缺乏合适的股票价格来源,降低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③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使投资者金融财富处于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中,导致了财富效应渠道的无序和失效。④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导致市场上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抑制了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额的增加,限制了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二)市场流动性不足。我国股票市场上完全的同股同权尚未实现,国有股、法人股目前尚不能上市流通,且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权的50%以上,这就影响了股票市场通过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主要局限于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的需要。以Tobin的q渠道为例,Tobin的q渠道的核心是企业q值变动可以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调整生产和投资规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的功能不强,因此在短期内还很难通过Tobin的q渠道传导货币政策。在股票不能全部上市流通的我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水平的形成是局部的和不完全的,这缩小了货币政策经由该渠道传导时的影响面。(三)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的规定也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股票价格水平渠道传导的效率。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尚不很规范,为了安全起见,我国实行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并规定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这一规定是合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股票价格水平渠道的效率。然而监管并不总是能够制止违规,某种程度的信贷资金或合规或违规地流入股市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客观存在。不过由于违规资金进出股票市场主要与监管的松严相关,与货币政策松紧的关联不太大,而监管的松严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加剧了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混乱和无序。

(四)相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要来说,股票市场的整体规模不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与此相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因企业上市的准入限制而很难进入股票市场,制约着货币渠道传导范围的扩大。

(五)存在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体系内部自我封闭循环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冲击和影响到利率变动引起股票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使得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影响甚至是破坏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同向联动关系,因为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变动的背后很可能就是(当然也可能不是)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上自我封闭循环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上述两个方面都使得货币渠道的传导变得复杂,总体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加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前上市募资者中,国有企业比重过大,而这样的上市公司实业投资比例偏低且增长缓慢,因而更多地将所募资金进行非实业投资,导致资金在股票市场上的自我循环。

(六)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影响到财富效应渠道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的效率。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散户状态存在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较为缺乏。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能力和信息来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亏损容易赚钱难,对他们而言股票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投资挤压消费的地方,这使得财富效应渠道在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率低下。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扼制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治理信息失真现象,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股票市场真正成为能够准确、快速、稳定地传递和扩散货币政策信号的一个重要载体。具体而言:

①坚决杜绝信用腐败,重建股市信用。建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个人等的信用记录,并在网上公开,特别是要公开不良记录。严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将职业道德与执业风险紧密挂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相关机构造假成本,使其得不偿失,从根本上打消其造假动机。进一步改革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快对境外相关机构的开放步伐,通过竞争机制增强国内同行维护信用的意识。设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其净利润的比例下限等,从制度上约束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②提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要将证券监管机构从繁忙琐屑的行政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专注于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更新监管理念,证券监管机构无法也不应该对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以及买卖双方中任一方的盈亏负责,其真正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的秩序,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要在更新监管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重建股市信用的过程中,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因此可以刺激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规模的增加,扩大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③引进做空机制,抑制过度投机。

(二)尽快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实现生产要素在整个市场中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Tobin的q渠道提供市场条件。

(三)加快股票市场以外其他金融市场的建设,在股票市场已经规范运行并且市场监管能力许可的基础上,逐渐打通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使资金在整个金融市场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货币渠道的效率。

(四)扩大证券市场规模,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放宽对所有制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积极筹建创业板市场,对广大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敞开上市筹资的大门。有人曾主张通过增加大盘股的比例以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但这并非上策,治标而不治本。

(五)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当前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上市公司实业投资比例偏低、资金在证券市场自我封闭循环的状况,促进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同向联动关系。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指标 动态规划 投资组合

一、引言

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其仍处于新兴的初始阶段,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运作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1]而资本市场的风险与上市公司的质量与信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股票投资,应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所选择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

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852家上市公司发行A股,54家发行B股。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781家上市公司发行A股,59家发行B股。共计1746家(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按2家计算)。如何在众多的上市公司中进行选择成了投资者面临的难题。然而,财务指标可以很好的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为正确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奠定了基础。股票选择出来以后,如何在这些股票之间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使投资组合获得最大收益?本文将应用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方法解决该问题。

二、财务指标

(一)财务指标介绍

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每股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及资本结构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其他指标。

下面主要介绍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2]该指标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经销的综合表现。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资产报酬率等。

营运能力指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周转指标、固定资产周转指标和总资产周转指标。[3]

成长能力指标: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是企业的经营及管理状况的有效表现。其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二)财务指标的应用

上市公司由于其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很多,想较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现状和未来,没有其他任何工具比财务指标更重要。然而,上市公司反映的财务指标有60多个,要是逐个都参考的话,不仅工作量较大,要求的专业素质也较高。[4]而成长能力指标中的净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净资产总额与上期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即(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反映了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5]若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则代表了该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生命力,如果在较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情况下,有保持较高的净资产增长率,则表示企业未来发展更加强劲。所以,本文将主要考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增长率在2007年至2010年的表现作为挑选股票的主要依据。且不同的行业可以有效的降低非系统分析,故经过比较选择分别挑选出来自不同行业的四只股票:船舶制造业的中国船舶(股票代码:600150),酿酒行业的贵州茅台(股票代码:600519),其他行业的东方园林(股票代码:002310),环保行业的桑德环境(股票代码:000826).这四只股票在2007年至2010年的净资产增长率均超过17%,为行业领先。

三、动态规划

(一)动态规划简介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最优化的数学方法。1951年美国数学家R.E.Bellman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即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从而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6]

动态规划的好处在于,它把多变量的、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分阶段决策,变成了求解多个单变量的决策问题。[7]首先将问题的过程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恰当的选取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及定义最优值函数,从而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族同类型的子问题,然后逐个求解,即从边界条件开始,逐阶段递推求优;在每一个子问题求解过程中均利用了它前面的子问题的最优化结果,依次进行,最后一个子问题所得到的最优解就是整个问题的最优解。

(二)动态规划的要素

一是阶段。动态规划法需要把所解决的问题恰当地分解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从而按一定的次序去求解。在动态规划法中,描述阶段的变量叫做阶段变量,常用k来表示。阶段一般是根据时间或空间的自然特征来划分,其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便于把问题的过程转化为多阶段决策的过程。[8]

二是状态。常用Sk来表示第k阶段的状态变量。在动态规划法中,状态具有下面的性质:如果阶段状态给定后,则该阶段之后过程的发展不再受该阶段以前阶段状态的影响,这个性质叫做动态规划的无后效性。[9]正因为动态规划法有该性质,在构建决策过程的动态规划模型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满足无后效性的要求。[10]

三是决策。动态规划法中的决策表示当过程处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状态时,可以做出的不同决定或者选择,从而确定紧接着阶段的状态。常用uk(sk)来表示第k阶段当状态为sk时的决策变量,它是状态变量的函数。

四是状态转移方程。状态转移方程是决定过程由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演变过程,一般是前后相邻两个状态的演变。在动态规划法里,如果第k阶段的状态变量sk的值给定,则其决策变量uk(sk)的值一经确定,第k+1阶段的状态变量Sk+1的值也就由状态转移方程确定。[11]Sk+1的值随sk的值和uk(sk)的值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描述由k阶段到第k+1阶段的状态转移规律的方程,就叫做状态转移方程。

四、动态规划在股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一)案例介绍

假设某投资者已选出四只股票,分别是股票1(中国船舶600150),股票2(贵州茅台600519),股票3(东方园林002310),股票4(桑德环境000826)。现该投资者欲将6000元投资于这四只股票,希望通过合理分配资金,确定最优投资组合,使获得的投资收益最大。为了更好的反应各个股票的收益率,本文采用个股在2010年7月到12月半年的实际交易数据代替文献[7]中的预测数据。

表1月收益率

投资各股票的投资额与所得收益之间的关系如下:

表2 股票收益

(二)动态规划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1.符号介绍:

(1)S一投资总额

(2)n一投资组合中的项目数

(3)uk一决策变量,分配给第k个项目的投资额

(4)gk(uk)一阶段目标函数,对第k个项目投资U。所获得的收益(5)Sk一状态变量,分配给第k个至第n个项目的投资额

(6)Sk+1=Sk-uk状态转移方程

(7)fk(Sk)一将Sk万元分配给第k个至第n个项目时所获得的最大收益

由此,得到逆序动态规划方程:

fk(Sk)=max{gk(uk)+fk+1(Sk+1)),0≤uk≤Sk,k=n,n―l,…,1fn+1(Sn+1)=0

利用这个递推关系式,所得fl(S1)为所求问题的最大收益,此时的投资组合的即为最优投资组合。

2.应用动态规划求解

A.当k=4时,将S4(1000,2000,3000,40000,5000,60000)投资于第四只股票,由上表可得:

i.当S4=1000时,f4=83.6 ii.当S4=2000时,f4=13.4

iii.当S4=3000时,f4=288.3 iv.当S4=4000时,f4=-249.2

v.当S4=5000时,f4=1122.5 vi.当S4=6000时,f4=764.4

B.当k=3时,将S3(1000,2000,3000,40000,5000,60000)投资于第三,四只股票。

f3(S3)=max{g3(u3)+f4(S4))

i.当S3=1000时,最优方案(u3,u4)=(1,0),f3=191.7.即将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四只股票不投。

ii.当S3=2000时,最优方案(u3,u4)=(1,1),f3=275.3.即将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

iii.当S3=3000时,最优方案(u3,u4)=(0,3),f3=288.3.即将3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第三只股票不投。

iv.当S3=4000时,最优方案(u3,u4)=(1,3),f3=480.即将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3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

v.当S3=5000时,最优方案(u3,u4)=(0,5),f3=1122.5.即将5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第三只股票不投。

vi.当S3=6000时,最优方案(u3,u4)=(6,0),f3=1519.2.即将6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四只股票不投。

C.当k=2时,将S2(1000,2000,3000,40000,5000,60000)投资于第二,三,四只股票。f2(S2)=max{g2(u2)+f3(S3))

i.当S2=1000时,最优方案(u2,u3,u4)=(0,1,0),f2=191.7.即将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二,四只股票不投。

ii.当S2=2000时,最优方案(u2,u3,u4))=(2,0,0),f2=297.2.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第三,四只股票不投。

iii.当S2=3000时,最优方案(u2,u3,u4)=(2,1,0),f2=488.9.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四只股票不投。

iv.当S2=4000时,最优方案(u2,u3,u4)=(2,1,1),f2=572.5.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

v.当S2=5000时,最优方案(u2,u3,u4)=(5,0,0),f2=1275.即将5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第三,四只股票不投。

vi.当S2=6000时,最优方案(u2,u3,u4)=(0,6,0),f2=1519.2.即将6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二,四只股票不投。

D.当k=1时,将S1(1000,2000,3000,40000,5000,60000)投资于第一,二,三,四只股票。f1(S1)=max{g1(u1)+f2(S2))

i.当S1=1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0,1,0),f1=191.7.即将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一,二,四只股票不投。

ii.当S1=2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2,0,0),f1=297.2.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第一,三,四只股票不投。

iii.当S1=3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2,1,0),f1=488.9.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一,四只股票不投。

iv.当S1=4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2,1,1),f1=572.5.即将2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1000元投资于第四只股票,第一只股票不投。

v.当S1=5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5,0,0),f1=1275.即将5000元投资于第二只股票,第一,三,四只股票不投。

vi.当S1=6000时最优方案(u1,u2,u3,u4)=(0,0,6,0),f1=1519.2.即将6000元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一,二,四只股票不投。

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可知,将6000元全部投资于第三只股票,第一,二,四只股票不投资,即(u1,u2,u3,u4)=(0,0,6,0)为最优的投资组合,可使投资收益最大为1519.2元。

五、结束语

财务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的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及盈利等能力,通过它对上市公司进行比较,理性的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动态规划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在股票之间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可使投资组合获得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曲金敏.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浅淡[J].经济论坛,2006.

[2]高克志.财务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简析[J].财务与会计,2009(11).

[3]李凌.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分析中的作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9(12).

[4]左勇.企业财务指标局限与改进[J].财务通讯,2009(12).

[5]黄立波.我国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7(8).

[6]段玉娟.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理论数值分析和实证检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8.

[7]王朝霞,张庆.用动态规划理论确定最优投资方案[J].商场现代化,2006(9).

[8]胡元木,白峰.动态规划模型在股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9(9).

[9]钟庆,吴捷,黄武忠等.动态规划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2,26(8):48一51.

[10]邢莉艳,李纪成.动态规划法在网络成本工期优化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1999.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问题 对策

一、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1、股权的含义

股权,即股东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股权泛指股东得以向公司主张的各种权利,狭义的股权指股东因出资而取得的,依法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则和程序与事务并在公司中享受财产利益的、具有可转让性的权利,也就是公司法里说的股权。

2、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的高度集中,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股东,其所持比重在百分之二十到五十之间,虽未达到绝对控股,但因股权较为分散,因此也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与前两种极端情况相比,这种股权状态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助力,因而具备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经营业绩也不断改善。

3、股权分置的概念

按照性质的不同,我们将股权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流通股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而非流通股则不能,我们把这样的分法称为股权分置。但在股市上这种股票分离状态使得股市出现不公正交易的现象。为此,国家进行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

4、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改革,即使非流通股进入市场流通。我国股市上一直存在着股权分置的问题。在我国股市上存在着两种性质的股票,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这样的划分使股市上出现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的股票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股改的理性和成熟。股票市场的改革能促进市场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有助于形成市场化机制、约束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使市场的定价机制回归,使市场的诚信机制和理性投资模式得以建立,因此而形成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股同责的制度的安排,这样可以使理性定价机制的功能有效发挥出来。股权分置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对公司个体而言,一方面,股改为公司有效利用市场资源以实现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制度,从制度层面解决股改弊端,另一方面,公司的部分风险被股改消除,由此,避免了权利的过分集中,平衡着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全体股民的角度讲,这一重大举措使股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使股市的公平和公正得以彰显。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问题

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革将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这一重大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存在问题。第一,股改不是使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而是矛盾冲突体,中小股东已渐渐失去自身权益保障的保护伞,上市公司与不法券商出钱买选票,涂改选票,贿赂股民诸如此等现象层出不穷,中小投资者参与投票的兴趣越来越低了,股票市场的公平荡然无存。第二,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的缺陷,使人不禁思考如何管理和控制股票的流通以及如何增加流通渠道使管理层能更好地实现绩效。第三,股票分置改革涉及到政府的信用问题,如何用政府的信用来使股民得到实惠,这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股改而股改,不能照搬西方股票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而脱离股改的初衷。第四,非流通股入市流通,使股票供给增加,导致供大于求,股价随之降低,股票市场供需失衡。持有非流通股的股东在公司上市、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仅用少量的资本即可获得大量流通股股东的钱,使股市上存在一个圈钱怪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股市的公平原则。圈钱的怪圈使得股市投机性投资率提升,劣质股票驱逐优质股票的现象使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弱化。大股东价值取向背离,股票价格和上市公司价值完全脱离,大股东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提高公司的业绩而是靠投机来获取回报。公司是否能上市由政府决定,当股市成为圈钱场所时,因利益关系,地方政府会鼎力支持本地企业上市,政府的权利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设租、寻租现象,使股市成为权钱交易的场所。

三、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对策建议

1、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

(1)“一股独大”问题及股权结构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的最大特点是“一股独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造成委托权问题的出现。股权结构决定了委托的模式和重点。股权高度分散,即控制权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管理层行为的控制。但是股权高度集中就可能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我国国有股东人格化主体缺失、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的失效等问题,关键在于完善控制体系和合理制度安排,确保国有股东人格化主体代表可以各行其是。

(2)资本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界定。资本所有者的主要职能是提供资本,由此衍生出了股东表决权和最终控制权。但是资本所有者不一定擅长于管理,故需要职业经理进行专业化管理。职业经理的出现则要求经理层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决策、经营、管理。经理的主要职能是运营所有者资本,使公司实现增值,这便产生了法人财产。矛盾具有同一性和对抗性,所有权和财产权是对立同一的整体。一方面,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存在着对立的部分。另一方面,资本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又是统一体。股东根据自己的出资额来行使自己在股东大会的权利,董事会代表股东具体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在资本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就需要平衡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3)所有权、经营权和决策权的制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间是信托管理关系,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之间是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间的利益目标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作为委托人,希望受托人可以尽职尽责,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受托人,则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追求的不一样,产生了动机上的差异,故而引起行为上的差异。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关键在于所有权、经营权及决策权的平衡,其平衡性和稳定性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保障。

(4)监事会职能的完善。公司的监事会是公司组织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监控体系中,监事的职责仅限于企业信息的不完整披露,监事职能的滞后性,监控的非完整性,使得公司监事会功能无法施展。因此,应完善公司的监控体系,合理划分监事监控范围,监事权责,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政府宏观控制职能的发挥

(1)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不可忽略的条件。政企分开,可以使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经营活动。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增加法人股的持有比例,增强企业的活力,但是还是要注意度的问题,国有股的减持不应影响政府对企业的行为约束力,这既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收益,又有利于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的执行。国有股的减持方法很多,但是,政府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经济实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以努力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为本,提高股市交易的公正透明性以及股票市场信息的流畅性,实现股市民主化管理,使股市成为中小股东可以获得福利的平台。同时,加强市场经济诚信制度的建设,股改后,非流通股进入股市流通,需要诚信机制来做辅助,对上市公司进行信用机制管理,确保股民利益不被侵害。

(2)政府法律职能。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外部监控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部分。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司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提高经理层破坏信托责任的法律成本,使经理层能够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信托责任。虽然证监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政府给予强制力保证。

(3)政府行政职能。在股改过程中,政府应利用其行政手段来严把质量关,维护好政府的信用和形象。对于那些劣质企业,就不应实施股改,不应实行全流通。对那些业绩好的企业,政府应为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公司发展,进行股改,让非流通股上市,实现资源的重组,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政府信用做保障,维护股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道德素质,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应对管理层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这也离不开国有企业在股改中的道德模范作用,国家应给予引导。

3、中小股民的作用

(1)投票机制。其是征集委托投票公告获得投资者委托而其投票,以达到控制实施公司的行为。从本质讲,投票是控制权的争夺。在实施过程中,人资格和人数的确定及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克服委托书征集者和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关键。投票作为中小股民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应当积极鼓励发展。成本的合理化,对于股民提高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很重要。成本过高,会削弱股民的积极性。网络投票是一种很好的降低投票成本的方式。完善投票的法律法规,这是对程序上的规范,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

(2)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制。在股改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股权改革的经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让股市信息公开透明,明确上市股市应给予披露的项目范围以及披露形式,对上市公司的不实披露、误导披露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建立累计投票制,让选票既可以集中投给一人,也可以分数投给数人,从而可以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股东代表诉讼制的建立是股东利益保护的最后屏障,通过法律的途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既注重对违规者的制裁也注重对权益受损者的补偿。

(3)股民主体。中小股民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监督作用,促使股市管理者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责,严格按股市章程、国家法律办事。同时,股民在投资前,应该理性进行投资分析,了解投资公司的情况,尤其是公司的财务情况,立足于公司现实可兑现的承诺,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否则将把自己的钱置于无限的风险下。

【参考文献】

[1] Claessens.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27).

[2] 王松年:国际会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栩: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 刘玉敏、任广乾:股分置改革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7(7).

[5] 张学勇、廖理:股权分置改革、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4).

[6] 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8).

[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8] 陈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8).

[9] 黄来记、徐明:新公司法解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10] 张晓龙: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对股权结构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5).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股票价格

一、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概述

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我国过去是中央集中计划体制,由于市场机制受到了极强的压制,利率起不来显著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提到了日程上了,利率开始受到重视。利率是金融投资中最具多样性的变量,它是单位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也是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重要条件之一。在金融活动中,利率最具广泛的联系性,它的变动将引起其他金融变量,尤其是金融工具价格的相应变动。股票价格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价格分为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我国股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地域来说,分为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从主观来说,受到自身营业状况影响;从客观来说,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本文从利率的角度,研究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利率影响股票价格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因此,利率通过以下途径对股票价格进行影响:(1)利率作为投资所得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因子,其变动会影响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而股票价格正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因而必然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公司的借款成本增加,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从而营业利润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又减少了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导致了股票贬值;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公司的投资成本减少,进而相应的财务费用下降,生产规模扩大,利润增加,股票价格上升。(2)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量对实物经济有重要影响,利率作为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的供给关系决定的。他认为,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决定人们对货币收入的支配,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选择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其次才是决定以什么形式储蓄,保持现金或是购买股票,这两个问题都取决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在凯恩斯看来,当货币供应总量一定时,它的变化与利率变化成正比,人们持有货币得到流动性偏好满足的程度与放弃货币流动性所得到的利息收入相等。因此,当流动性偏好强,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3)利率的变动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由公式知:P=■■+■,其中D指股票在未来t时期为投资者带来的预期股利,M是指在n+1时期出售股票的价格,i是指特定风险下的贴现率,它包括市场利率与股票风险报酬率两个部分,P是指目前股票的价格。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即当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下降;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上升。(4)资产组合的可替代性。通过资产重组和影响力,资本流动和流程,最终将影响股票市场资本供给和需求,以及股票价格。当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可能从股票市场转向存款或债券,这样减少了市场的资金供应,降低股票需求,因而股票价格下跌;反之,当利率下降时,股票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5)利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利率的变动是由央行决定的,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收紧或放松以及我国经济的宏观状况,利率变化的信号将会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使投资者重新思考自己对股票的投资是否合理,使股票市场发生了变化。当利率上调时,投资者在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会改变投资决策,减少对股票的需求,转向其他投资方式,从而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当利率下调时,股价会上升。因此,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呈反向关系。

三、政策建议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政府应当提出相应的措施。(1)加强利率市场化,优化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居民和企业能根据资金的稀缺程度,正确评估成本和收益,对经济活动的结果形成正确的预期。利率市场化使得所有企业承担的资金成本相同,从而促进了民营企业和国企之间的公平竞争;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保护居民手里的现金资产,避免因利率低于通胀率而造成的资产缩水。央行应该有效利用利率杠杆的作用,加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促进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并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利率变动弹性。适度拓宽金融机构的投资权限,主要包括加强银行与券商的资金合作,如同业拆借、质押贷款等,打破相互之间的资金壁垒,提高经营效率,并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一些与证券业相关的交叉业务,如股权结算等。(2)调节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强利率对股票市场影响的敏感度。成熟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由资本收益率引导的供求关系;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其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决定。股票市场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股票市场的供给方的状况。因此,加强上市公司的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的法制化管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严格审查,以降低出现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事件发生。(3)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完善股票市场,正确引导投资者。一是政府应完善法制法规,加强股市监督力度,使股票投资者有法可依,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整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强化审查和检测制度,严格控制非法资金流入市场,使股票市场进一步透明化,公平化,从而有效的遏制股票黑市交易行为。二是政府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座谈会和媒体交流会等活动,并且利用舆论媒体,积极宣传股票等金融知识,使投资者正确看待股票价格的波动,引导投资者合理投资。(4)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利率变动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但是利率政策通过商业银行的传导作用,对我国各经济主体产生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是影响利率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以及衔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桥梁。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其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重塑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尤为重要。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前提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环境的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合理定位,不单纯依赖借贷款,不盲目追求扩大市场;改革利率管理体制,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加强对利率的预测和估计。

四、结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等方面,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参考文献

[1]陈耀辉,杨益民,徐立霞.《现代金融统计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交易价值 非理性投资 利率 股市

一、标准投资理论:利率水平与股票投资需求成反比

利率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Bemanke,1992)。我国自1990年12月19日至2008年5月20日,共实施38次利率调整,其中22次加息,16次降息。按照标准金融理论,股票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其价格波动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但在―个理性的市场中,股票的价格还是以股票价值为基础的,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股票价值与股息和贴现率的函数表达式如下所示:

函数表达式中的V为股票内在价值,Dt是股票第t期支付的股息和红利;r是贴现率。该式表明有两大因素直接影响股票内在价值,一是未来的股息和红利,股息和红利与股票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利率提高不但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而且利率提高会抑制宏观经济投资,从而减缓经济增长,两者都会使股票预期的股息和红利减少,股票价格会下降。二是贴现率,它与股票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上涨诱发贴现率的上升,将导致股票价值的降低,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

此外,从资金供求关系角度看,由于资产组合替代效应的存在,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以期达到资本保值与增值的目标。资产的新组合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股市存量资金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股票价格。利率上涨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转而流向银行储蓄或债券市场,减少了股票市场存量资金,造成股票需求减少与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股票市场存量资金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

综上所述,按照标准金融理论的分析,利率水平与股票需求成反比关系,利率提高会降低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下跌。

二、实践表现:利率上调,股价不降反升

本文选取了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9次利率调整(都是加息)及加息后股市第一个交易日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截至2004年10月,中国股市经过了近14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市场的反应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真实反应;此外,投资者经过14年的股市沉浮,经历了多轮牛市和熊市,逐渐趋于理智,对诸如利率调整这样的系统性风险采取的是自我认知型的投资策略。

由上表可以看出:面对9次加息,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仅有1次下降,其余8次股指不降反升,其中6次升幅超过1%,特别是2007年7月21日的加息,首个交易日市场更是以少有的暴升而作为结局。这种因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决策而导致的市场“违反常理”的异象,不得不使人们对标准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及理性人假设表示质疑。

三、理论和实践背离的解析:交易价值驱动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构筑起来的标准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其中,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由三个逐渐弱化的三个假设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可以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也可以通过无风险套利消除这种影响(安德瑞、史莱弗,2003)。但在证券市场的现实运行中,市场本身是否是一个可以理性评估的以价值投资为基础的要素市场,市场的参与主体是否具有理性的决策个性,这两方面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上述三个假设条件的成立。

(一)关于股票价值构成的重新思考

对于依据标准金融理论假设下形成的传统证券投资理论,早期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凯恩斯及证券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等人对此就存有异议。凯恩斯曾指出,无人能确切地了解未来的收益的前景与股息支付,因而“多数人主要关心的不是对一笔在其投资期间的可能收益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而是抢在公众之前预见到惯用的估价依据的变化”(凯恩斯,1936)。并且,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即人们由于精力、能力和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的有限性,在面临决策时,不可能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全面、详尽的计算和评估,其所做出的行为是一种理f生和感性的搀杂物。因此,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器”,它的表现就如一个“投票机”(吴彤,2000)。

在关于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中,价值投资理论是比较受重视且被市场普遍认可的理论,但是,股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对此一直没有形成共识。格雷厄姆认为,股票的价值“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格雷厄姆,1999)。从格雷厄姆的这一定义上看,尽管他不完全认可标准金融理论的假设,但也仍然没脱离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框架。关于股票投资价值,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投资风险价值

公式1

笔者认为,公式1投资价值模型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基于投资风险不确定,投资风险价值是很难度量的,这样,股票投资价值的测算公式也就缺乏应用价值;二是这里的风险更多地是考虑不确定的企业收益前景与股息支付政策,仍然围绕企业进行评估,且视野仍专注于一级市场。事实上,股票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虚拟资产的隐含价值上,还体现在股票的可变现性,即二级市场流通的价值之上。如果将股票流通价值考虑在内,股票投资价值计算公式应扩展为: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投资风险价值

+股票流通价值 公式2

考虑到股票的投资风险既有来自于企业本身的,也有来自于股票交易过程之中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风险可以直接修正企业内在价值,而来自于流通过程之中的风险可以直接修正交易价值,因此,公式2可以简化为: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股票交易价值

公式3

公式3中,股票内在价值是同企业的经营绩效及股利政策密切相关的,而股票交易价值主要受二级市场股票的流动性、供求状况、投资者投资心理以及政策

和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公式3的引入可以揭示这样的事实:股票投资成败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发行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影响;二是流通主体与流通环境,主要是投资群体及投资环境的影响。而在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两大影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利率上调,股票价格不降反升,就可由公式3中的交易价值驱动得到合理解释。

(二)中国股票市场交易价值驱动的表征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欧美等国成熟的市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股票投资的价值追求上,还属于典型的以股票交易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也正基于此,在交易机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加息也就很难改变股市原有的运行轨迹。

1、股市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弱相关性

在一个以股票内在价值为投资基础的市场中,股票市场与本国的宏观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高度相关性,股价指数是当之无愧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在一个以交易价值为基本目标的证券交易市场中,市场的交易机会才是投资者关注的首要因素。尽管宏观经济对这些交易机会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投资者更偏向于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并不明显,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发展尚欠规范等原因所致,但笔者认为,以追求市场交易价值为目标才是问题的本质。

2、内在价值投资通道不畅

在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股票投资的价值基础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这种投资目标中,投资者看重的并不是股价波动所形成的差价,纯粹依靠差价来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投资者,而是所谓的投机者。对于大多数美国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是他们所期望的投资回报。而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融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行为倾向严重。以2007年为例,2007年是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度增加的一年,但即使是在这一年,股东的分红收益率也仅为0.99%(李静、周俊,2008)。这意味着以此标准进行股票投资,若以追求现金分红回报为目标,投资者大约需要100年才能收回投资本金。上市公司的这种回报模式也促使大多数投资者,忽略股票的内在价值而转向追求交易价值。

3、流动性决定市场整体运行趋势

中国股市始自于2005年6月的牛市与流动息相关。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境外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成了2006、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正是在这种充足的流动性支撑下,股票交易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交易机会频现,而国内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流入股市,更加剧了股市的流动性。因此,在这一时间段的加息,甚至是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都没能减少市场流动性,也就未能动摇股市上涨的基础。相反进入2008年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境外流动性的抽回,国内股市资金回流银行,股市的流动性急剧萎缩,恰恰又成了以交易价值为目标的中国股市快速下跌的缘由。

4、过度交易明显

投资者频繁交易和高换手率是一个以交易价值驱动的股票市场的显著特征。中国的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年度平均换手率一直居于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前列,详见表2。

自2005年6月创下阶段性的低点后,中国股票市场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走了出了喷薄向上的牛市行情。在此期间,投资者过度交易明显,如表3所示,2006年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是2005年日均成交金额的2.87倍;2007年日均成交金额1903.12亿元,是2006年日均成交金额的5.07倍。

Kahneman和Tverskv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可以系统性地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他们主张:人们通常而言,不具备运用经济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判断的能力(Kahneman D&Tversky A.,1988)。有鉴于市场和企业中的金融决策均是由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或企业做出,因此金融市场决策均具有自信因素所导致的某些经济特征(桂荷发、蔡明超等,2007)。从2004年10月到2007年12月,中国金融市场的9次加息调整,其中2004年中国股市处于低靡状态,那次加息也是9次加息中唯一使股指下跌的一次,2006年和2007年的8次加息,股指不降反升,同时伴随成交量、成交金额的加速放大,充分说明投资者在中国股市短期向好的预期下,投资者“财富幻觉”和市场“赚钱效应”凸显,投资者非理性心理不再遵循标准金融理论进行决策,而是依赖于一些思维惯性做出直观推断,过分追求交易机会,乃至于发生过度交易。同时,通过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目前这种过度交易并非是个体行为,而是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倾向。

5、市场参与者众

市场参与者众是追求市场交易价值目标的又一个表征:随着股指的攀高,投资者人数持续大增,市场深度大幅提高。如表4所示,2007年上半年净增投资者人数达到前三年总和的3.27倍,投资者开户数达到10705.64万户,截至2008年4月底,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更是达到了14446万余户。

Kyle和Wang建立了一个双头信息垄断模型,指出非理性投资者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净投资收益,而且,非理性投资者自身发现,他们采取非理性决策能够获得比采取理性决策更高的投资收益(Kyle Albea S.and Wang,F.Albea,1997)。如果说2004年和2005年新增投资者是由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不断有潜在投资者成为现实投资者,那么2006年和2007年投资者增幅之大,特别是2007年,投资者的账户一年增量达到6033.02万户。而此前16年的存量才为7854.00万户,这已非上面原因所能解释。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正是他们的加入,助推了证券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大幅增加。高企的股价并不能阻止他们的涌入,这是无法用传统的企业内在价值追求来解释的。

6、股票价格大幅波动

在投资者投资收益过分依赖二级市场交易差价的情况下,一方面会出现传统投资理论无法解释的脱离企业内在价值的“非理性投资”;另一方面也会引发过度投机,造成证券市场过度波动。

中国股票市场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创下998.23点的低位后,到2007年10月19日上涨到6124.04点,涨了5倍多,而后,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证指数又大幅下跌到2000点之下。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标准金融理论从股票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来定价,无法解释在此期间股票价格的大幅增加和减少。金

融市场中追求交易价值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的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伍燕然、韩立岩,2007)。在股指连续攀高或大幅下跌这样一个阶段性运行过程中,过度自信或过度悲观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充当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惯性思维定势左右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当趋势力量足够明显时,少数投资者理性的思维并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从交易价值驱动视角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经9次加息不跌反涨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资产的价格不仅仅由内在价值所决定,而且还由投资者的非理性因素,诸如心理、情感、情绪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在投资决策的制定和资产定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个体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非理更为普遍和明显。

(2)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以交易价值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市场,只要存在正向的交易差价机会,投资者就可以抛开传统的标准金融理论的束缚,忽略宏观经济指标对企业层面的影响,专注于赚取交易差价。流动性支撑、过度交易、市场深度大幅提高、较大的市场波动幅度等市场表征反映了这一事实。

(3)以交易价值支撑的市场更容易产生认知性偏差,特别是当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时,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就更容易走向极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面对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就会激进地参与股票市场,虽然提高了市场的深度,却因股票价格偏离价值而形成了市场的泡沫。过度追逐交易价值是形成证券市场过多泡沫的直接原因。

(4)从宏观调控角度看,认识中国证券市场仍是交易价值主导的特性,有利于国家对市场调控手段的科学化,防止因过分依赖经济指标而出现调控失效。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国股市 政府干预 政策市 股市自律监管 信息披露机制

一、中国股市“政策市”的含义

政策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回报和波动性的重要因素,就中国股票市场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公众都普遍认为政府对股市干预过多,政策或政府有关言论的出台是中国股市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一个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场的价格、回报及其波动性长期主要应受基本面的影响,且对政策的反应也是适度的。如果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过多或市场对政策的反应过度,市场价格,回报及其波动性长期主要受政策驱动,则意味着该市场存在严重缺失,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二、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原因

1.体制不健全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产生源于股票市场中的制度缺陷。国内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实质问题就是制度问题 ,而这种制度问题的核心就是产权关系不清晰。但是这种制度缺陷首先是中国社会的非正式约束与股票市场机制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关系 ” 或者说是制度空缺。这种空缺实际上是法律等强制性规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干预的倾向。

2.政府的干预

中国股市深受政府政策影响,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仍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政府之所以经常对股票市场实施政策干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股票市场作为贯彻政府政策意图的手段。股票市场实际上是按照国家在特定时期经济工作整体部署的要求运行,不是服从市场自身的规律性。

(1)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干预范围过于大

政府干预的范围,遍及各个市场的几乎所有环节。包括股票上市规模,上市节奏和上市资源分配,收购,兼并和大规模重组,一度表现为政府行为,无不取决于政府管理层的股市政策性。股市的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首先取决于政府的意志,政府出台的政策倾向哪些地区或行业,这些地区或行业都将成为投资者投资的方向,而不是投资者自由选择的结果。

(2)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干预频繁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的干预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当股票市场出现低迷,股价持续下跌时,政府往往通过领导人讲话,或者借助新闻媒体制造舆论,或者采取临时性的政策措施,有意识地“托市”,充当“救市主”的角色。

三、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危害

1.引起股价剧烈震荡

由于“政策市”对股市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因此,在缺乏完善制度化的股市中,一旦政府政策出台,都将被广大投资者作为影响股市基本面的依据,必然导致资金的定向流入和退出,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利用各种渠道事先得知消息,造成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必将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

2.扭曲投资理念,加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由于中国股市长期处于政策市的困局之中,除了投机性,已经很难找到长期的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成了法人投机者,完全是投机政策。机构投资者看重的不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投资价值,而是过多地关注政策面。而一般中小投资者则习惯以打听消息作为股票投资的决策依据。

3.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A股市场对外开放,整个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目前A股市场对外是封闭的,外国投资者无法问津,B股市场股票的买卖对外国投资者虽没设栏栅,但其主要投资者还是境内居民,一般情况下交易清淡,成交不活跃。原因之一是政府干预股市程度大,政策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大,外国投资者心存疑虑,不敢轻易涉足。

五、治理“政策市”的对策

1.体制创新

中国股市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制度创新。对当前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来说,要消除制

度缺陷,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治本就是解除政府对股票市场的隐性担保契约,将本该承担的风险从政府手中分散出去,实现市场风险社会化;治标的措施是降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利益主体的预期寻租收益,提高寻租成本,从而化解其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即为了保持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要减少行政性手段对股票市场的干预,加大运用经济政策调节股票市场的力度。其次,建立和强化各政府主要经济主管部门之间政策沟通和协商制度。

2.明确政府在股票市场的定位

股票市场必须是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才能发挥有效地作用,并且市场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如果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不仅难以达到政策上的目的,有时还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其价值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对于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让市场去解决,在市场解决不了失效时,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把政府的角色由主动参与者变为真正的监管者。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0篇

在分析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同时,必须明确的是:决定股票价格的绝不是会计信息一种因素。如果一种因素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在会计信息公布之后,股票价格应停留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水平,在下次会计信息公布之前,不应再有价格的波动。其实,股票价格随时都是在波动的,如果股票价格都静止了,那就不会再有资本市场了。

(一)投资心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投资心理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预期心理,即追涨杀跌。表现在股市低迷时,股价已跌至相当低的水平,大部分都跌至每股净资产以内,但绝大多数股民都无动于衷,持谨慎观望态度,致使股价进一步下跌。而一旦行情翻转,股民在预期心理的作用下,却愿以较高的价格竞相买入股票,促使股价一路上扬,即使股价抬高到平均净资产的3倍甚至5倍的水平,仍在不计风险的买入;二是从众心理。在资本市场上,绝大部分股民都认为多数的决定是合理的,于是就在自己毫不了解市场行情及股票情况的状况下,盲目依从他人跟风操作和追涨杀跌;三是博傻心理。在资本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股票交易是傻子与傻子竞技,不怕自己以高价买进,只要有人比自己更傻,愿意以更高价买走,自己就能有所盈利,这种心理就是博傻心理。由于博傻心理,许多投资人并不研究会计信息和股票价值,只要有人买就跟着买,有人卖就跟着卖,造成股价的大幅振荡,市场风险极大。

(二)政策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一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票价格形成向下压力;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调,使股价水平趋于上升。二是国家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往往促使股票价格上扬;税收政策对股票价格也会带来影响,减税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资本市场的潜在资金供应量,减轻上市公司的费用负担,增加利润,股票价格趋于上升。我国对资本市场影响最直接的税种主要是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我国每次调整印花税,对资本市场的刺激或抑制作用都很大。

(三)社会公众收入水平和投资需求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藏富于民政策的逐步落实,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储蓄和闲置资金逐渐增多,潜在的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下,居民投资直接创办企业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管理经验、竞争态势、税收政策的种种制约,在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社会闲散资金最有效和便捷的投资途径便是进入资本市场。早在2007年,在深、沪两个交易所开立的股东账户突破1亿户,平均日开户量达到30万户。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股票价格,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牛市”行情。

二、对股票价格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1篇

关键字:证券投资风险股票心理素质

在证券投资中,个人的心理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股票市场为例,股票的买入,卖出,甚至股价的上涨,下跌,都是所有参与的股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这其中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个人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股市上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上较低的位置,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是合理的,低廉的,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此时投资者在上一个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不会上涨太快,多以小的震荡上扬为主,这就是受个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投资者对上一个周期中的惨跌的恐惧的影响所造成的。

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种羊群效应,这是群体心理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羊群行为”即群体行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

市场并不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投资理念,有人注重短期,有人注重长期,市场是完全竞争,单个人在大趋势中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因此群体心理的作用是可观的,甚至是可怕的,在股票市场上,“集体决策机制”就是一种群体心理行为。“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变成心理群体。有研究表明,在股市中,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集体决断非常容易导致更高的差错率。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集体决策”的典型表现就是“讨论行情”。无论是在交易场所还是在证券论坛,由于心理因素使然,讨论行情的现象屡见不鲜。讨论行情的过程不但是一种群体心理决策行为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绪相互传染的过程。

证券投资的风险是指证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别或共同导致了证券价值的波动,投资于证券就会产生本金的损失。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一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受全局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这些因素来自企业外部,是单一证券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因此又叫不可回避风险。这些共同的因素对所有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又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籍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证券市场政策应当是在尊重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及政治形势、证券市场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后制定的。政府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电引导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也可能会改变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部署,出台一些扶持或抑制市场发展的初期,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充分,特别是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充分,更容易较多地使用政策手电来干预市场。由于证券市场政策是枕骨指导、管理整个证券市场的手段,一旦出现政策风险,几乎所有的证券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属于系统风险。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证券市场行情周期性变动而引起的风险。这种行情变动不是指证券价格的日常波动和中级波动,而是指证券行情长期趋势的改变。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表现为经济周而复始地由扩张到紧缩的不断循环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波动仍然比较频繁和剧烈,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是一种随机波动,还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波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参考。

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预测和利率风险衡量的基础上,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上涨,证券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一般可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率来分析购买力风险。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

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或者单个期货、外汇品种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种下跌,从而给有价证券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

2.它只影响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如房地产业投票,遇到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就会出现景跌。

3.它可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非系统风险属于个别风险,是由个别人、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等可控因素带来的,因此,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非系统风险。

财务风险是与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有关的。我们通常通过观察一个公司的资本结构来估量该公司的股票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中贷款和债券比重小的公司,其股票的财务风险低;贷款和债券比重大的公司,其股票的财务风险高。股份公司只有在支付了所有债务利息以及到期的本金之后,才能对股东支付股息。公司的销售产品和劳务所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工资、折旧、材料等所有营业开支之后所剩余的部分,是公司的营业收入。从营业收入中再减去税款和必要的财务支出,例如支付给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利息,剩余部分才是可用于股息支付的收入。由于这一收入被用于股息支付,并且对于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判断影响很大,因此它的大小和易变程度在决定股东的收益率方面很重要。如果一个公司的全部资本都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则它没有利息支出。而对于任何采用举债方式筹措部分资金的公司,由于必须支付利息,因此其营业收入的变动将引起股东净收入的更大变动。

经营风险指的是由于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以及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公司收入的变动而引起的股票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经营风险的程度因公司而异,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活动,某些行业的收入很容易变动,因而很难准确预测。由于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是紧紧依赖于其收入,因此易变的收入将导致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当公司收入突然下降时,由于普通股持有者在进行现金分配时排在最后,他们会遭受重大损失。与公司的债券持有者相比,普通股票持有者处于一个风险大得多的地位。当公司经营情况不妙,收入迅速下滑时,公司在支付债务利息和到期本金后,可用于支付股息的收益已所剩无几,从而导致股东们所得股息的减少或根本没有股息,与此同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也会随之降低,使股东们蒙受双重损失。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将资产变成现金方面的潜在困难而造成的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一种股票在不作出大的价格让步的情况下卖出的困难越大,则拥有该种股票的流动性风险程度越大。在流通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股票当中,流动性风险差异很大,有些股票极易脱手,市场可在与前一交易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吸收大批量的该种股票交易。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股票,每天成交成千上万手,表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这类股票,投资者可轻而易举地卖出,在价格上不引起任何波动。而另一些股票在投资者急着要将它们变现时,很难脱手,除非忍痛贱卖,在价格上作出很大牺牲。当投资者打算在一个没有什么买主的市场上将一种股票变现时,就会掉进流动性陷阱。

参考文献: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认知偏差;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

1 研究综述

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首先会收集该股票的信息,进而通过分析作出决策,交易后股票的涨跌又反作用投资者的行为并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不可避免的存在非理。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产生认知偏差。投资者的认知是一个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偏差的聚集性将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偏差。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阶段中均存在发生认知偏差的可能,影响了投资者的非理。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思维上会经历四个步骤,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如图所示: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信息获取阶段

投资者会对容易记起的消息或事件更加关注,并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Kahneman 和 Tversky(1971)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容易处理的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真理幻觉”偏差。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颇受关注的热点股票有利好消息时,股价上升,反之,有利空消息出现时股价下跌。Nisbett and Ross(1980)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容易被生动、易记的信息,而不是枯燥、抽象的统计数据所影响。Shiller(1989)认为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经常受到变化无常的公众注意的影响。

1.1.2信息加工阶段

Tversky 和 Kahneman(1974)的研究显示人们更多会受到无意义的初始值的约束。他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对初始值进行调整来进行评估。Kahneman 和 Tversky(1979)的研究显示了投资者参照心理,他们认为投资者进行策略选择时,倾向于寻求参照物,与此相类似的结论在于投资者的“锚定”心理。Thaler(1985)的研究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显示了投资者在潜识中趋向于将不同的收益或损失划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对不同的心理会计账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并依据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Wright 和 Bower(1992)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好心情的投资者相比较具有坏心情的投资者,其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会偏于乐观;而投资者的坏心情常常与信息评估过程中的过多细节或关键性战略相关联。Shefrin(2000)认为许多资深的投资专家对新的信息同样由于锚定作用,采取保守的态度。

1.1.3信息输出阶段

Odean(1998)建立模型分析过度自信与投资者交易决策的理论关系,模型表明尽管大量交易导致非理性投资者的收益不能弥补交易成本,然而,这些投资者高估了交易的预期收益,因此,他们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导致高交易量、高换手率的出现。Griffin和 Tversky(2008)的研究显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专家投资者表现出比普通投资者更多的过度自信。

1.1.4信息反馈阶段

在此阶段,投资者会拒绝面对失败或推卸责任。Miller 和 Ross(1975)的研究发现投资者趋于将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这种自我欺骗理论与投资者的认知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Bell,Loomes and Sugden(1982)在决策理论中引入后悔变量,在计算备选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已选方案与放弃方案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后悔,因此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订:

一般预期效用=预期效用±后悔变量

后悔变量=ω(∑RI×RP[A-B])

其中,RI 表示后悔强度,指决策方案与备选方案对比后的强度。RP 表示后悔发生的可能性。ω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偏好和情境因素。研究表明,后悔产生的ω值大于喜悦的ω值。

Nofsinger(2001)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144 家公司(1990 年 12 月-1991 年 1 月)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赢家);反之,利空消息不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输家)。这一结果与厌恶后悔寻求自豪的行为是一致的。

1.2国内研究

彭星辉、汪晓虹(1995)通过调查分析法对上海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和个性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品质、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股票投资绩效的主要维度。刘力、陈兴珠(2001)运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检验了沪深股市,发现两者均存在股价过度反应的现象。赵学军、王永宏(2001)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利用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心理、暴富心理、过度自信、过度交易的认知偏差。鲁直、施欢欢(2002)研究结果表明,就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投资者现状来看,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有着重大影响。林树、俞乔等(2006)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股价处于上升还是下跌阶段,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变化的作用强于“热手效应”, 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朱小斌、江晓东(2006)针对我国股市高换手率的现象做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国股民缺乏经验以及投资者以男性为主这三方面造成了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

梁云芸(2008)基于 SEM模型分析了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信贷约束和性别)与外在因素(金融机构的影响、上市公司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投资认知偏差和投资方式单一性的作用,发现教育水平与收入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负相关的关系,而年龄则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正相关的关系。李天择(2008)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定性分析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认为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中国股市非理繁荣的主要原因。王旭宏(2009)利用调查问卷和田野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锚定和调整偏差、模糊厌恶、代表性偏差、框架依赖、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等九种认知偏差。

2.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2.1过度交易

2.1.1市场表现

行为金融学学者对将近八万个账户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交易活跃的股票的回报率显著低于市场回报率。随着互联网在线交易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买卖活跃的程度。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主要有获得利润、换取流动性、平衡投资组合以及规避税收等。投资者认为进行频繁地交易够获得超额收益,出现过度交易的现象,即较大的成交量、较短的持股时间以及较高的换手率和周转率。然而事实上,投资者过于频繁地买卖,却没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交易行为,如图2-1。

图2-1中显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平均净利率成反比。过度交易者在频繁的交易中,其收益率倒不如少交易的收益。那么过度交易中必定有许多是非基于信息的盲目交易,从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换手率作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过度交易程度。如图2-2:

由上图可以看出,股票的市盈率与换手率的运动趋势是一致的,股票市盈率越高说明股价越高,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与此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赌徒与投机心理等认知偏差,进行过度交易,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换手率的现象。1998一2011这13年来,中国股市上交所的A股股票加权平均换手率一半年数都超过了400%,07年这换手率甚至超过了900%。我国的换手率平均高于香港10倍,流动性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份股票每年平均要转手4次以上,即停留在投资者手中的每支股票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这反应我国短期投资盛行而长期投资不足,同时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过度交易的行为。

2.1.2心理学解释

过度交易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5]。他们坚信自己掌握了有必要进行套利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导致大量的交易。过度交易的强弱与过度自信的强弱是相对应的,通过证明我国存在这样的现象:单身比已婚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过度交易、新手比老手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牛市中比熊市中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等等。

2.2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2.2.1市场表现

在现代金融市场,投资者总是对信息反应过度。一般表现出两种心理活动,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预示着未来会反向运动;第二,股票价格异常波动越大,预示着其未来反向运动的幅度会更大。

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且非常频繁,图2-3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2001年到2011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01一2011年的11年间,沪市年振幅超过40%的年份有6年,占据了大半的时间,更惊人的是,2006一2008这三年的年振幅均超过了 130%,08年竟达到了231.7%的幅度。从2006年至2009年这四年时间内,反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的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最低点 1161.91点开始一路上升,一直达到2007年10月16日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6124.04。在波谷形成前后,投资者则过度恐慌、过度悲观,股民迎来了疯狂的下跌趋势,到2008年10月 28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跌了73%到1664.93点,此后上证综指又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上涨,到2009年8月4日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上涨了一倍多。这足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之强是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无法比及的。中国股票市场这种高波动性充分反应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反应过度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相对于反应过度,对信息反应不足比较特殊。但在我国 A 股市场,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信息的怀疑导致价格并不出现预期的波动或随时间调整相对过慢等等。我国许多知名学者经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 A 股市场存在着利好消息易反应过度,利空消息易反映不足。一些价值投资者认为,在这类股票公布利空之时,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复苏。从走势上看,这些股票并没有因为利空消息的公布而下跌,相反却维持相对平衡甚至偏强的走势。

2.2.2心理学解释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反应过度还是反应不足,其主要心理因素都是受代表性启发和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受代表性启发的影响,投资者易高估新到来的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信息,并在可得性启发下,根据以往经验更加强化了新信息的重要性,使得证券价格过于上涨(或下跌),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证券价格更加偏离;受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投资者仍然锚定在以往的信息下,而对于新信息的调整不充分,框架依赖表现得较明显,倾向保守主义心理,使得证券价格慢慢上涨(或下跌)。

2.3处置效应

2.3.1市场表现

国内外学者在判断投资者是否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持有亏损股,大多沿用Odean的研究方法。采用卖盈比例( PGR) 与卖亏比例( PLR) 两个指标来考虑处置效应。卖盈比例(PGR)= 实现盈利/( 实现盈利+账面盈利);卖亏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账面亏损)。通过卖盈比率与卖亏比率的差值DP=POR-PLR或者二者的比率PP=PGR/PLR来考量处置效应。若DP大于0或PP大于1,则说明卖盈比率高于卖亏比率,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大,其倾向越强烈,处置效应越显著。

对我国投资者大量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PGR/PLR的均值接近2,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卖出亏损股概率的2倍, 而美国的比率仅为1.5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明显。据深交所调查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 “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41%;其次是选择 “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 %;而选择 “忍痛割肉”的投资者仅占总数的27%。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是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衡量财富总量,个别证券的价值变化往往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整体收益的实现。

2.3.2心理学解释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是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挫折感,使其心理上感到内疚和不安。因此投资者会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的成功,使自己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心理上感到自尊和自豪。当持有的股票发生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意售出,是因为他担心将来股价上涨后会造成很大的后悔,使其内心痛苦。若股票价格进一步恶化,同样会令他感到后悔、痛苦,但这种痛苦要小于前者,所以处置效应更表现为一种最小化的后悔而不是最大化收益的交易行为。

3.对投资者的建议

行为财务更多的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来诠释投资者的行为。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解释,针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表现。为解决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应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3.1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成不同的份额,在不同的股票价位逐步买入或卖出,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这种策略方法是针对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心理而设计的。投资者若一次性买入或卖出,当股价下跌或上涨时,投资者会因为没有钱再买而后悔或因为过早卖出而后悔。若按成本平均策略操作,跌时有资金再买,涨时还有股票可卖。这既能给投资者避免后悔,又能让投资者感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从而带来投资愉悦感。

3.2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在一个长的投资周期中,投资者应在年轻的时候多买入股票,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投资的股票数逐渐减少。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短期风险厌恶而设计的。一般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之所以不高,就在于过于关注短期风险而频繁操作,若买入并长期持有,则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有关研究表明系统风险是时间的函数,即较长的时间段能有效地分散股票的风险。因而年轻时买入的股票数应当最多,这些股票将被持有的时间会最长,其最终收益也将会很高。

3.3反转投资策略

反转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如2一5年),买入过去表现不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过好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过度反应会使得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造成股价的低估或高估。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是认为被低估的股票,而那些表现过好的股票是认为被高估的股票,三五年后它们将会回归合理的价格,股票收益会发生反转。

3.4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如3一12个月),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使得股票价格会缓慢上涨或下跌,表现好的股票会继续表现好,差的继续表现差,股票收益存在惯性。它与反转投资策略是刚好相反的买卖策略,只是所考察的时间跨度不同。

3.5止损策略

止损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后,若股票下跌,应当预设一个心理价位,作为股票的最大亏损点,跌到这个价位应当立即卖出进行止损。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而设计的。投资者由于处置效应,往往持有亏损股票较长时间而不舍得售出,使得亏损逐渐扩大。若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就能将亏损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上几种投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易把握。因为每种投资策略都有它适用的环境,而股票市场又是个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的市场。在股票市场中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投资策略,也不存在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策略,每个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心态特征以及风险承受程度等方面来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邹辉文. 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行为的综合效应与股价波动. 福州大学学报. 2008, (1): 25-29.

[2]潘枫.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技术与市场. 2010, (5): 72-73.

[3]周润书, 曹时礼. 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创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 138-142.

[4]邹辉文. 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评述. 福州大学学报. 2009, (1): 16-23.

[5]黄汉东. 投资者心理效应与股价波动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10, (11): 212.

[6]王闽, 韩心灵. 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基础和延伸. 会计之友. 2009, (11): 7-8.

[7]周丹, 郭万山. 中国股市波动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投资者行为效应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48-55.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司业绩 估值模型 市盈率

一、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

国内外多数公司常用市盈率估值法分析股票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估计股票投资价值、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及估计股票风险,具体内容如下:

(一)估计股票投资价值

着眼于对公司每股盈利的预测结果之上,依据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能够准确估算出股票投资价值。总结而言,依据市场(行业)市场盈利率计算:股票投资价值即为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之积,由此可见,股票投资价值取决于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两大因素。将依据上述估算出的股票投资价值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对比,以此能够准确判定当前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投资者是否予以投资。

(二)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

市盈率是依据当前市场用于衡量公司股票的价值。若上市公司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红利率,即相当于存款利率的指标,为实际取得投资收入与投资额的比值。然而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不可能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投资者潜在的收益率。尽管潜在收益率未能直接决定实际收益率,但是只有当企业潜在收益率越高时,才有可能实现实际收益率越高。所以某种程度下,市盈率可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以辅助投资者正确选择股票。

(三)估计股票风险

由市盈率的定义可知,每股市价和每股收益是市盈率的两大影响因素,即当股票市价固定不变时,每股收益越低,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大;每股收益越少,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小。市盈率过高或过低均不是投资者的理想投资阶段,即当市盈率过高时,将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当市盈率过低时,诸多投资者不看好市场前景,没有投资者愿意购买更多的股票。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盈率控制在5-20倍为最佳,其具体取值应结合市场投资环境和企业的发展阶段而定。

二、估值模型所需的环境及条件不足

(一)估值模型均未考虑非流通股的存在

EVA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计算出来的都是公司总体的价值,要将公司价值转换为每股的价值。这在全流通的市场中没有问题,公司价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股数就可以得到每股价值。股利贴现模型以每股股利的折现值来估价,就是将全部股票一视同仁的。对中国股权分割的市场来说,因为非流通股的存在,这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却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划分,使得同一公司不同种类的股票具有截然不同的交易价格。中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的1/3,而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指标均是根据总股本计算的,用于估值就会有偏差。EVA无论是流通股、法人股还是国家股,都是比照流通股来计算的。

(二)估值模型有效需要一个实际股价反映公司的传递过程

估值模型的畅通运作是有条件的:一是信息充分、及时、真实地得到公开;二是信息能被投资者获得,并且投资者可以对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投资者根据判断能够根据其判断,做出准确、及时的行动。也就是说估值模型要求一个有效的市场。显然我国的这些条件尚有欠缺,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让人担忧,由于数据的错误而造成的分析偏差,会动摇估值模型存在的基础。EVA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要求更高,不具备真实信息基础的EVA会出现较大的失真。

(三)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的限制。市盈率不能一致有效地用于评价所有公司,如对亏损、零盈利、微利公司并无评价作用。在账面利润为正的前提下,市盈率可以有几倍到几千倍的波动幅度。对于市盈率数值非常高的公司,其数值异常高并不意味着远离企业内在价值。如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同时,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影响,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影响,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比较受到限制。

(四)市盈率估值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应用的局限性尤其明显。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非流通股在市场中占据2/3的份额,且同股不同价,这种状况使得套用市盈率计算公式得出的市盈率数据失真。如用部分股份(如A股)股价除以按总股本计算的每股收益得出的市盈率,暗含着非流通股份也具有与A股相同的流通价格,而这与非流通股按照每股净资产价格转让交易的现实相悖。因此,鉴于中国市场股权分裂的现状,投资者无法用相同的口径用全球主要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来比较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五)治理结构差的公司意味着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投资者必定要提高风险溢价水平,公司的估值也将大打折扣;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的公司则可以获得溢价,根据麦肯锡对投资者做的调查,发现新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给予具有良好治理的公司的溢价水平甚至可以超过30%!

三、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投资应用探析

(一)市盈率指标的现状

投资者依据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进行科学合理投资决策的原理:结合当前市场投资环境和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最佳市盈率数值,并以其为基准值,当市场价格高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高价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低价买入。另外,因公司市盈率受每股价格和每股净收益的影响,以至于其高效性职能难以在投资决策中充分发挥。

1.难以准确确定基准市盈率和高估或低估的数值界限。一方面,要求保证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取决于行业属性,即行业盈利状况越好预期,公司经营越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性越小,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小;反之行业盈利状况越难预期,公司经营越不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越大,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大。另一方面,行业市盈率的计算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市场对行业的定价水平这一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定价偏离程度。基于行业内各公司计算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方法不同,以至于行业内各公司所得出的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存在较大差异。

2.公司收益的有效性问题。公司市盈率指标价值分析的局限性取决于每股收益的有效性。一是每股净收益指标用于衡量公司过去盈利能力,无法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行业内各企业经营策略、生产管理结构、管理理念均发生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行业内部分公司采用多种手段控制盈利,如削减用于抵销坏账的准备金、偷税、漏税、逃税等,这次行为均能够增加公司利润,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公司每股净收益难以准确反映股票风险。

3.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受到限制。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适用于市盈率予以评价,实践表明,市盈率对盈亏、零盈利等公司无法起到评价作用。当公司具有盈利时,此时其市盈率可能在几倍至几千倍之间波动。公司的市盈率异常高并不能够表明远离公司内在价值,例如,与成熟工业相比,新兴工业的市盈率较高,这一现象并不能够说明,成熟工业的股票不存在投资价值。

(二)市盈率指标的应用分析

1.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相结合

静态市盈率是市场广泛谈及的市盈率,指公司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值,其主要用于反映股票过去的投资价值,无法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状况;动态市盈率是指尚未实现的下一年度的预测利润的市盈率,即公司股票现价与未来每股收益的预测值的比值。股票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购买者带来多少收益。基于动态市盈率分析法更具价值性,因此广大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投资动态市盈率逐渐下降的股票,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2.市盈率和市现率相结合

市现率即为股票价格与每股现金流量的比率,其通常作为评价股票价格水平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市现率越大,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少,经营压力越大;反之市现率越小,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多,经营压力越小。由此,公司可结合市盈率指标和市现率指标共同使用,以此准确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

3.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

每股收益又称之为每股税后利润,其是指公司某一时期净收益与股份数的比率,该比率还能够准确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创造的税后利润。而主营业务收益即为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当投资者利用市盈率法科学合理投资决策时通常实现计算主营业务在每股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实现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对增强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准确反映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股市近几年持续低迷实际上是对内在价值的一种回归过程,而造成我国股票估值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不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公司治理不完善问题。而根据国际经验,对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公司将被给予估值折价。因此本文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国股市的运行质量,降低我国股市的风险溢价,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

(一)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运作质量。

(二)提高上市门槛,从增量上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三)强化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上市公司坚决摘牌。

(四)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加大对股价操纵行为和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五)逐步推出市场对冲机制,如股指期货、引入卖空机制等,促使盈利能力低下P/ V比率过高的股票有一个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回归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管理层放松社保基金入市限制、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引入机制以及开放式基金发行热潮等扩大资金面的“利好消息”不宜估计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相比分析师的公司未来短期增长率预测数据,关于公司未来长期增长率的预测对股票市盈率有更大的影响,表明投资者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理性,更为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可能是有长期利好的股票更有利于市场进行炒作。因为这些只是潜在的资金供给,而不是现实的资金供给,要变潜在的资金供给为现实的资金供给需要股价对内在价值回归过程的配合,而最根本的措施应该从股市运行的基本制度入手,解决股权分置等基本制度问题,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回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而结束持续数年的大熊市。

参考文献:

[1]黄辰.现金流折现与市盈率估值模型的评析与结合点[J].中国证券期货, 2011(06).

[2]吕琦.上市公司估值模型的研究与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08).

[3]彭选华,傅强.风险价值的多尺度估值模型及其均方误差收敛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0).

[4]刘圻,程蕾,方颖.基于超常收益法的公司估值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2(14).

[5]许崇伟,邓光璞,谭剑.公立医院估值模型构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05).

[6]汪涛.股票相对估值理论及其应用[J].商业时代. 2012(16).

[7]徐婕.企业价值股票估值模型构建及其验证[J].商业时代. 2009(03).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证券投资者 投资 心理误区 治理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 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 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性行为。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 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 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 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 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行为异象;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我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经常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普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因此,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往往不能给股民带来真正的投资收益。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而且,投资分散化程度存在某一“有效”区域,过度分散化可能会带来延迟决策失误、增加研究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负效应。特别在我国,股市非系统性风险较小,投资分散化策略作用不大。关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波涛(1999)研究表明高达66.7%,施东晖(2001)研究得出81.37%的结论,而西方股市一般为25%左右。

CAPM投资策略在国外并不适用、在我国几乎无效。CAPM的应用原理是利用β系数可以衡量系统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判断证券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投资策略。关于CAPM的有效性,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首先提出挑战;Fama和Macbeth(1992)实证检验无效;我国学者杨朝军1998年对上海股市实证结论为不明显;陈小悦和孙爱军(2000)、阮涛和林少宫(2000)对上海股市检验结论为无效。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理论的革命.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放弃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结合了心理情绪分析、强调投资者的行为控制。美国的共同基金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中国证券市场只是接近弱有效,导致采用传统投资策略的广大投资者亏损严重,而少数懂得并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则能保持盈利。

一、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涨得慢、可能价值低估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涨势快、可能价值高估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股市存在一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即一般前期内涨幅较小的股票在后期的表现会比前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表现更为良好。这个结果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个股轮番炒作现象是相吻合的,也说明了反向投资策略是目前我国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向投资策略原理。投资者锚定心理和过度自信特征会导致对信息过度反应。换句话说,表现好的证券价值容易高估,表现坏的证券价值容易低估。反向投资就是买入低估证券同时卖出高估证券。投资者进行预测时,容易对近期业绩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过分低估和绩优公司股价过分高估现象,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反向投资策略操作要点。如选择P/E)或P/B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卖出涨幅已经很高的股票,买入很少人关注的滞长股票;或者卖出大家已经反复炒作的白马股,买入业绩可能改变的无人问津的垃圾股。

二、动量交易策略或称惯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通俗地讲,利用强势股的惯性上涨趋势,买入近期的强势股,卖出近期的弱势股,即所谓正向反馈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原理。主要依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分收益动量和价格动量策略。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收益短期前景反应不足的失误,价格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为反应或反应迟缓的失误。

动量交易策略操作要领。根据庄家投资行为分析理论,庄家做庄有四个阶段,建仓、拉升、出货、下落,投资者可以采取蚂蝗策略,一旦发现庄家建仓完毕,开始拉升时就盯紧买入,然后在股票价格翻翻后高位震荡庄家出货时候卖出,可赚高额利润。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应该连续分批卖出;如果价格连续下跌,应该连续分批买入。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考虑采用负向反馈策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一般在下跌时候买入,目的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减少投资的遗憾程度。该策略是次优策略。投资者在建仓时候,可以分皮建仓,不能一次性买入。

时间分散策略基于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理念,随年龄逐渐增大而降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比例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应该是占较大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相关、属于行为控制策略。

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就是集中所有资金购买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证券并长期持有,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策略,“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不如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保管。”投资集中策略能够获得稳定回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该策略能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而获利。

集中投资策略的原理。利用其他投资者均值方差观念形成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一般投资者受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的影响,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在大行情机会到来时,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错误定价的证券后,率先集中资金投资,赢取更大的利益。

集中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第一,对被错误定价证券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尽力获取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第二,选择几家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效果一定会反应在它的股票价值上。第三,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高概率的股票上,然后长期持有。集中投资策略的关键点:一是对公司的深入分析;二是需要克服投资决策偏差,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别人狂热的时候谨慎,在别人恐慌时大胆,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勇于承认错误。

五、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提出。小盘股一般是指流通盘较小的股票,但具体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Banz(1981)研究发现了小盘股高额收益的规模效应,Siegel(1998)研究发现,一般地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小盘股投资高额收益的原因是,小盘股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股性较活,股价极易波动,涨跌幅度较大,容易获得高额收益。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继而导致投资者出现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最终对当前的负面信息出现过度反应,结果造成小公司股票价值低估。但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显现而广为人知,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大家都发现价值后竞相买入时候卖出。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消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急剧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票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应对此类股票的操作要领。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的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六、择时投资策略

择时投资策略基于日期效应。例如,隔夜效应、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这些效应行为金融理论在前面已经有分析和论述。择时投资策略认为可以于晚市、周五、年底或者元月买入股票,操作相对灵活,收益率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购买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七、从众投资策略

当少数个人投资者没有更多信息,也没有专门知识的时候,跟随其他投资者行动,也减少后悔。很显然,这也不是最优决策。但对那些老年人,或者投资技能较差的人,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八、反馈交易策略

反馈交易策略就是在买卖操作时,采取分批试探方式进行的一种策略。它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噪声交易的原理。投资者不可能完全掌握信息、掌握的消息里面包含着许多噪声,必然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出现认知偏差,决策结果非最优。为了避免错误决策导致的损失,投资者需要试探易,以证明和检验自己决策的正确程度。如果正确,买的时候可以再加仓,卖的时候可以再卖;如果不正确,买了虽然亏损,但手头还留有资金减少了亏损。如果卖错,还可以持股多赚。这个策略对于散户投资者尤其重要。

虽然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很多,但大体上讲,反向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是比较适合我国投资者特点。

参考文献:

[1]石善冲著.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2]朱少醒,吴冲锋.行为金融投资理念探究[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吴深.我国证券市场动量交易策略适用性的实证检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4]施东晖著.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1.

[5]曹敏,吴冲锋.中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研究及其短周期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

[6]赵学军,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向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7]赵新顺.行为金融与投资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