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妇幼保健; 健康教育; 课堂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10-01

随着人民群众对妇幼保健知识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策略,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是针对减少危险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开展教育[1]。创新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的一项新课题。2010年,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针对不同受众对妇幼保健知识的需求,采用课堂式教学方法,分别对孕妇及其丈夫、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定期课堂系统保健知识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登记和测试问卷。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成立健康教育机构医院成立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任组长,健康教育科科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业务科室负责人,负责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计划制定、聘任讲师、组织学员和教育效果评价。领导小组下设讲师团,由医院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3名专业技术骨干担任讲师,承担具体教学任务。

1.2. 2 健全健康教育制度 院健康教育科牵头制定并印发了《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相关规定》,明确了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制订了《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各级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

1.2.3 完善健康教育设施医院为健康教育课堂配备有液晶电视(42寸)、DVD影碟机、投影机2台(东芝、惠普各一台)、笔记本电脑、调音台和无线话筒等设备,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1.2.4 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健康教育课堂上课采用幻灯、录像、模型和实物示教。健康教育科的工作人员根据课程内容,提前三天对适合的会员进行短信通知,开课前一天电话确认参加人员。授课按照大班授课、小组活动、个别咨询、健康处方、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引导式训练、案例分析、小讲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大家一致反映教育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收效显著。

1.2.5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我院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内容在年初即做好安排,在内容的安排上原则遵循了有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知识传播;针对减少危险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开展教育(表1)。

表1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授课内容

2 结果

2.1 受众对讲师的满意度评价健康教育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讲师的进行评价,内容有:讲师风格、讲座内容、语言表达、课件制作、咨询解答、总体效果(表2)。

表2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评价结果

2.2 受众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受众对课堂式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为100%。

2.3 受众接受妇幼保健知识效果评价受众对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更好地培育了公众妇幼健康意识和妇幼保健知识(表3)

3讨论

3.1 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的改善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课堂,受众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改善,经过培训后的人群对于孕期营养与保健、住院分娩安全、母乳喂养知识、儿童早教、预防出生缺陷等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针对孕期有计划的饮食和运动、孕期自我检测的知识、小孩补充维生素A、钙、铁、锌营养素的知晓率偏低[2]的问题进行重点授课,效果明显。

3.2 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健康教育课堂上应用人际交流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知识,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服务有机结合,实现了“基于行为改变”的健康教育先进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先进理念有机结合。课堂外延伸服务,如通过电话、网络的追踪随访,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使服务对象感觉到医院对她们的关心,增强其对医院的信任,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3.3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健康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作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也要求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此,大家加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业务水平整体提高。

3.4 健康教育课堂的努力方向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均属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2009―2011年)》中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妇幼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将加大对健康教育课堂的管理力度,使其教学方法更科学、实用;加大对讲师团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健康教育课堂更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宁,金曦.我国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综述及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6).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分课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类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与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和知识类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知识的体验和领悟。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内心中,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重心。为此,我们在高职院校的两个班级中开展了教学改革,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本次课堂改革的探索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并能在知识传授、活动分享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获得知识和心理成长。但是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长期处于传统课堂模式,对于新的模式容易表现出退缩、怯场的行为。例如,学生在讲台做知识的讲解或在团体活动中有些人会羞于展现自我才能;由于大多数活动的参与或任务的完成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活动准备和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个人责任分散或行为散漫。此外,因为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给教学带来不确定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现自我,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之外,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例如自学材料、如何拍摄和制作心理情景剧的方法和技巧等。特别需要重视对第一组进行选题讲解和制作心理剧作品的督促和指导,确保能按时和高质量完成任务,以带动后期课堂的顺利开展。

在课程改革的摸索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在室外团体活动中,大班(2~3合班)人数众多,虽然有助理从旁协助,教师仍难以关注到全部学生,难免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导入和知识拓展环节的讲解,如何在学生自行组织的内容与教师授课内容之间进行自然的过渡,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后如何进行适当的准确的点评,教师在丰富的教学环节、学生的高度参与下能否有效管理课堂,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是课堂改革能切实带来课堂效率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3):1-6.

[2]郭鑫.课堂对话教学――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50-53.

[3]黄良波.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3):154-15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质;课堂;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4-02

一、研究目的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新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则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努力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1.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

2.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标准与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体育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体育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

2.调查访问法(调研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指研究内容确定之后,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的过程去进行研究。为了使研究尽量地逼近目标,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实验方案的做法。

五、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六、结果与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

(一)专业性

1.专业素养好。教师体育专业底蕴丰实、技能熟练、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普通话)、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以及亲和力;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精神饱满,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善于调控、评价,示范规范正确,富有教学机智和激情,视学生为朋友、善于与学生沟通、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强。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使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2.设计能力强。准确把握体育教育规律和特点,正确理解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准确分析和把握学情;课时目标定位准确,不能过大或者过小;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型特色突出;有正确理解、独立处理、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过程简约;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游戏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规律和特点,年段目标明确。

3.学习行为实。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包括教师提出的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

(二)全然性

4.思想观念新。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有针对性、多元化和层次清楚。

5.主体意识强。积极参主动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

(三)趣乐性

6.民主氛围浓。善于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善于挖掘教材和器材资源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趣味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善学、乐学、好学品性。

7.学习兴致高。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

(四)思辨性

8.问题设置巧。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要科学合理,能激活学生思维;还要具有引导性,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9.思考辨析灵。能积极主动练习,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并能找出锻炼规律,围绕学习重点积极互动,善于评议,有效进行合作探究。

(五)践习性

10.训练意识强。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课堂引导、指导、训练、帮助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11.实践时空足。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练习密度达到30%~40%,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积极尝试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解决练习中的实际问题。

(六)化成性

12.教学效果优。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目标达成率新授课不低于60%~70%;复习巩固课不低于90%。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1)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提升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力。(2)针对差异,分类辅导。教师要从知识、技能、能力、学风、方法等方面去分析学生学习质量和状况,对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和知识与技能辅导。(3)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明星的条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扩大阅读量。(4)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根据教材要求及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七、实施策略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具体目标责任和要求,全面理解实施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办法。

2.研制《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矫正功能,边实践,边研讨,边改进,不断完善《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有力推进九龙坡区品质课堂建设。

3.全员培训,重点打造一批体育领军人物。围绕《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全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每校至少重点打造一位领军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学校建立健全《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考评、激励等机制,持续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品牌。

总之,研究和建立《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是实施和落实我区“品质课堂”建设的根本,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这个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克.塔克.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M].柯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6.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4篇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住院孕产妇家属;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治疗疾病和医疗服务的补充[1]。荆州市妇幼保健院以“孕妇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健康教育,让孕妇掌握孕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监测能力,顺利通过妊娠、分娩这一特殊生理过程[2]。然而工作中笔者发现健康教育仅依靠“孕妇学校”是不够的,要落实好母婴保健,必须实施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新模式[3],为此医院增设了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了解住院孕产妇家属健康需求特点及大课堂效果,从而有针对性、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笔者对165名住院孕产妇家属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在我院住院待产的住院孕妇家属和产后未满7 d的住院产妇家属。

1.2 调查内容 ①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②需要保健知识的类别、最喜欢的宣教方式;③保健知识:婴儿保健知识(观察照顾婴儿的技巧、婴儿抚触及游泳、母乳喂养、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接种、新生儿眼及口腔保健);产褥期保健知识(及会阴护理、营养与饮食、产后活动及复查、计划生育);④大课堂后意见反馈。

1.3 方法 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每周一次,由责任护士邀请住院孕产妇家属参加。课堂设在医院多媒体教室,开课前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放调查表1,内容为需要保健知识的类别、最喜欢的宣教方式(所有问卷调查表均经专家修改审定),并详细说明,填好后当场收回。然后由经过培训的资深医护人员利用多媒体、实物、父性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授课内容为母婴保健知识,授课完后互相讨论。最后发放知识掌握情况及意见反馈表,填好后当场收回。

1.4 评分标准 回收调查问卷表后,总结评价住院孕产妇家属对知识掌握程度及意见反馈情况,对一个健康知识点掌握>80%为知晓。每份调查表发放165份,收回165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年龄:22~25岁128人,占77.57%,25~28岁26人,占15.75%,29~30岁6人,占3.63%,38岁以上5人,占3.03%;文化程度:大学28人,占16.96%,中学132人,占80%,小学2人,占1.21%,研究生以上3人,占1.81%;职业:工人65人,占39.39%,农民55人,占33.33%,公务员20人,占12.12%,教师10人,占6.06%,医务工作者3人,占1.81%,其他12人,占7.27%。

2.2 最需要保健知识的类别、最喜欢的宣教方式 调查中妇幼保健知识都最需要者139人,占84.24%,最需要的儿童保健知识9人,占5%,最需要的产妇保健知识8人,占4.8%;最喜欢的宣教方式依次为面对面67人,占40.6%, 大课堂58人,占35.15%,宣传单、小册子、宣传栏19人,占11.51%,电视、电话21人,占12.72%。

2.3 住院孕产妇家属健康知识需求及掌握情况见表1。

2.4 教育后意见反馈见表2。

3 讨论

3.1 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阵地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新生儿服务接受率的有效保证。从表1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前后住院孕产妇家属对母婴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

3.2 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阵地的健康教育促进了母乳喂养,成功的母乳喂养需要周围环境的支持[4],通过大课堂让住院孕产妇家属充分认识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充分掌握,从而让住院孕产妇家属-特别是新生儿“爸爸”成为母乳喂养的坚决支持者。据美研究报道,不论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种族和婚姻因素,丈夫的态度与母乳喂养是最相关的因素[4]。通过调查,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阵地的健康教育以来,除有医学指征外,本院成功母乳喂养的达到了100%。

3.3 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阵地的健康教育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由于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以帮助其获得保健知识,提高保健意识为目的,完全免费,且授课者以关爱之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医学知识,从而提升了医院形象,提高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增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健康教育作为落实整体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一个手段已成为护理界的共识[3]。通过调查显示: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健康教育阵地之一的方式以来,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学员无1人投诉医院。

3.4 实施以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为阵地的健康教育促进了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住院孕产妇家属大课堂的健康教育使其感到很有帮助的占87.67%,且认为老师授课很好的占80%,健康教育人员还是有一定素质的,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员才能保证健康教育质量[5],从调查显示仍有2.42%感到帮助一般,3.03%认为老师授课一般,且需求多样,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沟通技巧好,充满爱心,而且要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3.5 通过调查显示住院孕产妇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强烈,医护人员是健康信息的主要传递者[3],本次调查较多住院孕产妇家属年龄小,文化层次低,所以最喜欢的宣教方式为面对面的单独交流和大课堂交流,而且没有育儿及照顾产妇的经验,对妇幼保健知识知之甚少,当角色突然转换时,由于平时知识储备不足,迫切需要了解健康教育知识,这样医护人员便是她们依赖的主要信息传递者。

参考文献

[1] 伍素华,任辉.在继续教育中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现代护理,2003,9(1):72.

[2] 肖杏琴,陈莉萍.孕早期健康效果评价和需求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3,18(3):147-148.

[3] 黄芳艳,等.慢性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9):1068-1069.

[4] 付三仙.影响母乳喂养的医院因素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37-138.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6篇

健康课堂 幼儿 主体性 心理体验 赏识教育

幼儿健康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健康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幼儿健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发展。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课堂呢?笔者认为,健康课堂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它应该是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健康课堂。健康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是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匠心独特的课堂。

一、幼儿健康课堂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1.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健康课堂的核心

我“以幼儿为中心”来设计教育活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游戏、区域活动等活动方式提高教师观察、指导、评价的能力。要求教师重在仔细观察、倾听并记录真实的资料,把握他们各自发展的脉象。在每一个教育活动后,都开展活动反思,将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种适应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主体性。

2.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是幼儿健康课堂的指向

通过活动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协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记录者、观察者,更注重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探索和表现的环境。

二、幼儿健康课堂要尊重幼儿的心理体验

1.幼儿健康课堂中教师引导要有技巧

教师不再是教练式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教师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意义、内容、形式应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幼儿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着更熟练、专业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富有技巧地引导幼儿,并与幼儿协调着、合作者。在“我喜欢”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想到了喜欢的人,并想给喜欢的人送自己画的画,其中一个小朋友说送给警察叔叔,又想不到具体寄给谁时,在孩子们感到灰心丧气时,老师有意识地提到焦紫小朋友的爸爸在公安局上班,可以把你画的画送给他,孩子们将失去的兴趣从新“拾”起来并继续下去,情绪比原先还高涨。

2.幼儿健康课堂中教师引导需找准介入点

为了把握好引导幼儿的时机与引导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须时刻留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的一举一动。从中发现教育的契机,根据幼儿兴趣、热情,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例如,有一天早上,吕子路小朋友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捉到了一只“蚂蚱”,引起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大牛小朋友说那是一只“蛐蛐”,俏俏小朋友说那是一只“虫子”……听到孩子们有趣的争论,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因势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于是,一个关于“昆虫”的主题探究活动因此生成了。

以后几天,孩子们陆陆续续找到了答案,他们有的是从父母那儿问到了“蚂蚱”的名字,有的孩子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询的。吕子路小朋友还将他所查到的图片和说明剪了下来,并告诉大家“蚂蚱”还有一个名字叫“蝗虫”。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孩子们已经学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并且在交流答案的时候了解了可以通过图书、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录像、照片、玩具、网络、访问相关人员、探索实录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知道了“蚂蚱”是“昆虫”后,孩子们又对各种昆虫萌发了兴趣,他们纷纷找来了各种昆虫的图片、标本、影碟、故事磁带等。孩子们在观看影碟时,非常认真。看完影碟后,孩子们又记住了他们以往不知道的几种昆虫的名字。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昆虫”的主题。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仿佛变成了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三、赏识教育飘洒幼儿健康课堂,让孩子快乐成长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知识贫乏但又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1.幼儿健康课堂要赏识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了赏识孩子,体会到赏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秘诀”。比如,张育健是中班才来幼儿园的,他以前没有上过幼儿园,对幼儿园比较陌生、内向的性格使他产生心理抵触:他见到小朋友总躲得远远的,见到老师就低头不说话,不积极参加活动。我知道他心里很想和小朋友接近,和老师接近,因为他在看我们玩时,眼神流露出羡慕和笑意。于是,我采取主动,早上接待他来幼儿园时,看到张育健来了,就大声地打招呼:“张育健,早啊。”同时,伸出手:“来,让我抱抱你吧。”开始几次,他直往妈妈怀里钻。我不气馁,坚持这样说,这样做。渐渐地,张育健和我亲热起来。每当我在班门口接他,他都冲上来扑着让我抱起。在活动时看到他的进步,遇到困难,努力进行克服,我总是鼓励他和肯定他,他和我之间的话多起来,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小伙伴也和他玩的多了起来,做事情也有自信心了。

2.幼儿健康课堂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32-02

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于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既遵循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也充分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确保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1. 讲授式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所演变而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初期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实际运用。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合理导入来为学生讲解情绪和情绪调节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另外,针对该模式的学习而言,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他们只需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即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教学内容来讲,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讲授,这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并且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记忆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教师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也不可将其按照思品课来进行教学,更不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应该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运用该种模式,并要确保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出现偏差。

2. 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经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指导。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感受”。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亲身体验情绪调节,同时要在活动中重视情绪调节方法和重要性的讲解。

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也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主要以活动和游戏方式为主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群、乐学的良好氛围,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应用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把握和控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无法达到活动开展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该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要求来为学生合理确定教学主体,需要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几个小组,并要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互相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各组的意见进行总结和评价。通常而言,小组的人数最好为奇数,以确保意见形成的有效性,通常每组人数以6~8名为宜,并要尽量将具有同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同时要明确各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激励者和总结人等,而教师则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来进行对话。而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确定主题――分组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烦心事以及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每个学生均可在学习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该模式重点在于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合理点评,借助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有利于避免价值冲突问题。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一味地讨论势必导致形式单一,并且该模式受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太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诱导式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良好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用能力。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悟”。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个有关情绪的小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学生从活动中来找出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借助讲故事、录像等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事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实施策略

1. 形成合理的教学进程结构,促进教学效率优化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赫尔巴赫所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夸美纽斯提出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教学进程结构并非任意组合在一起,而是在特定教学理论和目标作用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同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借鉴其他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学科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就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性、类型以及对象等特性因素,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常见的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行为训练、心理剧和游戏等类型,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疏解心理烦恼,帮助他们通过体力的释放加游戏放松,逐步摆脱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2. 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学标准;品质课堂

一、研究目的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六、实施策略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具体目标责任和要求。认真学习《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全面理解实施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办法。研制《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有力推进九龙坡区品质课堂建设。全员培训,重点打造一批体育领军人物。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健全《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各项管理制度。

总之,研究和建立《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是实施和落实我区“品质课堂”建设的根本,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这个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0篇

知识和技巧是死板、僵硬、容易被遗忘的,而情感和态度是发自学生内心最真实的体验,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行为动力,是一种生命力的动态延伸。那么,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生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糅合心理知识和生活,彰显课堂“生命力”的源泉

心理知识的意义体现是对知识的应用。例如,现阶段备受追捧的“微表情分析”中,很多的知识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没有仪器可以分析,没有专家指导,无法将其应用。这样的知识学习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心理知识和方法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心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既能拉近学生实际思维与理论知识的距离,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情感和态度。

例如,第15课《师爱,温暖一生》,对于活动的重点:“掌握与老师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与冲突”,仅仅让学生记住这些方法和技巧是没有意义的。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与我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反思之前生活中师生交往的成功与不妥之处,并将新学习的方法、技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表达真实情感,体验课堂的“生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的学生很可能会说自己被“感染”了。“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待这门课堂也就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

在心理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感受,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真实的。例如,第18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父母的爱,探索与父母的相处之道”是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很好地突出重点,我在活动前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如何通过相处的小细节感受到来自父亲、母亲的爱?在回顾自己与父母相处点滴的环节时,我先给学生分享了我与父母相处的最让我感动的小故事,说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在我情绪的感染下,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小故事。这就为接下来的“努力减少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这一活动重点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也许教师在心理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向他们传授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释放真我,体验课堂的自由“生命力”

活动是心理健康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不同于学科,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大的主动性,很可能偏离教师的课前预设,出现所谓的“意外”情况,而正是这些意外才映射出学生真实的自我,才展现了学生应有的活力和激情,体现出课堂应有的生命力。

教师适当放手,把个体生命、精神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产生交集、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成为感化学生灵魂的“催化炉”,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展现出应有的生命力。

四、敢于表达教师的思想,展现课堂的特色“生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校里学习的很多知识、技能如果不经常复习就会被遗忘,但老师向我们传播的一些文化、思想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思想熏陶是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在心理健康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与本课相关的文化、思想赋予学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2篇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3篇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课程,在各种各样的评课、赛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在评课中,总会强调“活动”二字,意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定要突出其“活动”的特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语言等能力发展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现状,心理课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所调整。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说,抓住“活动”这一关键特征,对于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大有裨益。

第一,重集体互动,轻知识讲授,体现互动性。

互动性包含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别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成果能够较快地显现,并且很容易被测量和评价,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中,更偏重对学生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成果往往是内隐的,其影响往往是细枝末节、润物无声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还有很大局限,如果通过知识讲授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认识自我”这一主题活动课上,如果教师对小学生讲解“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概念,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自我,教学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首先,这些概念的掌握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其次,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会促进小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如果教师转变一下教学方式,将知识讲授转换为游戏互动,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有一位教师通过“大风吹”这样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探索。“大风吹,吹什么?吹扎小辫的人,吹戴眼镜的人,吹爱笑的人,吹喜欢帮助同学的人……”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去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特征,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些集体互动方式,可以创造一个开放、共享的氛围,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尊重他人,习得开放、积极、包容的态度,建立积极、和谐、内部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

在一次评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在心理活动课中传授知识的方法。她认为,心理活动课中知识的传授,不宜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由教师直接讲授出来,而应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体验、感悟等课堂生成,由教师总结、提炼出来,呈现给学生。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输出心理学相关知识,比直接讲授知识,效果更好。

第二,重动态活动,轻静态思考,体现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让学生在行为上动起来,有肢体活动,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听课经验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的提问总会遭遇一些尴尬的场面,例如,学生的回答太表面化,内容没有深度,答案并不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同时,学生讨论也比较流于形式,要么是各说各的,不会通过分析形成小组意见,要么是大家的注意力并不在讨论问题上,导致讨论过程并不会促进相互交流、学习与思考。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征息息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尤其是低年级)应该轻静态思考类活动,讨论类、分享类、思考类的活动应该适度,多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动态”活动。

笔者曾经观察过不同类型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观察结果显示,游戏类活动的效果最好,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高,游戏后的讨论也较有深度和内涵,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再突发生成一个小故事,那么其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桃花朵朵开”这个游戏经常被教师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当教师说“桃花朵朵开,桃花几朵开”时,学生根据教师说的数字,自动结对,结对人数超过和不足该数都要受到惩罚。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两个小事件。

第一件事是一个不太受学生欢迎的男生因为找不到结对对象,一把抓住了我。通过这个事件,我引导学生们说出这个孩子的积极品质,如机智、反应快等。

第二件事情是几个小男孩谁都不愿意退出这个群体,导致群体里的所有学生都要接受惩罚。通过这件事情,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誉的关系。通过我的引导,在再做此类游戏,出现类似情况时,某些学生的反应是,既然有人注定是结不成对子的,那么他愿意自己成为那个游戏失败的人,而不去影响其他同学的游戏结果。

第三,重行动引导,轻言语指导,体现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自己亲身实际的行动习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指导去习得,即要做起来,而不是告诉他“为什么做,怎么做”。

在一次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在讨论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告诉学生为什么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这些指导对真正促使小学生培养起良好习惯是很有难度的。通过让学生动起来,指导他们真实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做数字划消游戏,以趣味游戏切实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为教育服务,要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服务,落脚点必须是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性、行动性,旨在促进学习的迁移,避免课堂与实际相分离的现象。

为了方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流程与标准,朝阳区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个步骤,大致把一节课分为“热身区”“明理区”“实践区”等几个部分,其中“实践区”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有计可施。

第四,重氛围营造,轻理性说教,体现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积极的、开放的和包容的,观点是可以碰撞的,思维是可以交流的。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和说教者,而是倾听者和参与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去考察效果。如果用理性说教的方式去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堂课的性质会转变为德育课、班会课或者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营造一种轻松、安全、关爱的氛围,师生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特点,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曾经听过一堂主题为“感恩父母”的课,课堂的氛围非常沉闷,课程的主旨表达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授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解,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案例朗读和讨论、分享。无疑,这堂课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标准。“感恩父母”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主题,需要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唤醒学生对父母辛苦的认知。单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很难深层次地体会父母的辛苦。

也曾听过另一堂主题为“感恩生活”的课,课堂形式比较活泼,学生的活动比较丰富,如用小星星为自己的状态评分,“拍卖健康”活动,观看《黄美廉的故事》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感悟和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等,而不是讲授者、说教者。

除此之外,情感性还体现在活动设置需要正向、积极。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课堂主题是“压力应对”,在课开始之前,教师通过撒谎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压力事件,“班主任说本课结束之后进行课堂抽测”。笔者能体会教师的用意,但是构建压力事件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姑且不论“课堂抽测”是否能够构成压力源,这种方式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第五,重积极引导,轻刻板评判,体现专业性。

专业性是指课堂中的内容要符合心理规律和心理学原理,不能有知识性错误,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关注人格发展、态度、价值观等的课程。其探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是与非”的问题,更多的是澄清学生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心理教师应该秉承客观的态度,不可轻易对学生加以评判,而是在适当的情况下加以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一次关于“如何调节情绪”的课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压力时是如何调节情绪的,学生撩起袖子,指着手臂上的伤疤,说:“觉得有压力的时候,会用小刀划手臂。”在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教师的表情很凝重,几秒之后快速恢复了镇定,询问这位学生是否有其他方式去缓解情绪,比如寻求同学帮助等。同时,追问全班学生,大家是否愿意互相帮助,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把班集体建设成大家心灵的温暖港湾。当然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后,这位教师让全班学生喊出了“加油,我们共同面对压力”的口号。此时,课堂的氛围变得异常温馨和谐,大家能够感受到当事同学心中的平静。相反,如果这位老师不够专业,而是批评学生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宣泄情绪,那么课堂效果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应该避免一些知识性错误。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情绪调节”这一主题时,都会说“消极情绪于个人发展是不利的,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消除消极情绪”,在澄清之后,会讲授一系列调节情绪的方法。实际上,消极情绪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也并不能被轻易消除。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4篇

一、打造魅力课堂,呼唤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亲近,并聆听其教诲。藤野先生之所以让鲁迅先生终身难忘,是因为藤野先生纯真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1.用形象魅力去赢取学生的青睐

首先,穿上白大褂上课既可以体现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学会用“眼睛”传递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诗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人做小动作了,不好意思,把眉毛向上稍稍一挑,一道严厉的目光便直射目标。学生面对教师那洞察一切的目光关照,怎能不倍感压力而幡然醒悟呢?当然了,教师的眼睛也有和蔼可亲的时候。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能照耀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带着微笑站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把自己的感悟、情感,用神情、动作、肢体……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的心灵

教师魅力不仅来自于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美好的姿态,更来自于内在气质的流露。教师是“善与爱”的代表。学生一旦得到这种“善与爱”,必然在学习知识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长得很美的姑娘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她特别喜欢班上一个成绩突出又很守纪律的小男生罗斯。在毕业典礼上她亲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另一位低年级男孩的嫉妒,小男孩对这位女教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这位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摸摸他的头说:“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小男孩高兴地说:“那咱们一言为定。”此后,小男孩为了得到老师的那个“吻”,发奋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最后以自己的出色得到了那个美丽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杜鲁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善与爱”去培养“善与爱”,这也正是教师的职责和魅力所在。

3.用语言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田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这是老人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原则。学生上课违纪,也正是无形中运用了这样的策略,教师不妨照葫芦画瓢。当学生趁着你正在上课慷慨陈辞之际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时候,你索性戛然而止,来个以静制动;或者陡然把嗓音提高一个八度,来个声嘶力竭;抑或降低一个八度,来个慢条斯理,抑或突然放慢说话的速度,一字一顿,抑或冷不丁加快说话的速度,连珠炮式的攻击……他会怎样收场呢?在你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当中,这些鬼机灵的小朋友会感觉不到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征兆?当然,正常情况下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也无疑会起到防微杜渐的功效。

魅力课堂的打造,给健康教育教学增添了剂,使学生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是学生终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动力源。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积累健康知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健教课的实效,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让生活成为构建有效健教课堂的源泉,引导学生在生活这块沃土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受益。

在教学《预防中暑》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一位学生放学后中暑的录像片段,请学生进行讨论,这时你正好路过该怎么办?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讨论气氛热烈,最后得出救护方法: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可同时用扇子扇风,帮助散热,也可用清凉油擦患者的太阳穴。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了一场“实战演习”,学生们都踊跃参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三、创设活动化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技能

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各种健康技能,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有利于健康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课中的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是参与活动。即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发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学《远离珍爱生命》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影片《虎门硝烟》的部分镜头,使学生深刻了解鸦片的危害。现在我省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青少年,因此从小构筑拒毒的心理防线、坚决抵制诱惑迫在眉睫!

二是体验活动。课堂是健康技能练习的“健身房”。操作活动又可以分为行为操作活动、动手实施活动。行为操作活动通过练习强化,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形态姿势。动手实施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健康技能。如《怎样测量身高、体重和脉搏》一课,笔者把身高体重仪搬到了课堂,让学生相互测量,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表演活动。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儿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于表演,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特点,辅以表演之类形式的活动,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体验,如教学《爱护我的身体》一课,让不同学生分别饰演身体的各个部位,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认识了自己的身体,而且学会了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四是合作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健康技能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有用的。如教学《保护声带》一课在讲解完知识后,组织学生做“拉橡皮筋”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从游戏活动中再次强化了保健技能,只有注意用嗓卫生,不过分大喊大叫,才能保证变声期声带的正常发育,拥有美妙的声音。

五是交流活动。课堂上的认知信息不仅限于教师,学生也是信息的拥有者。健康教育课教师要注重解放学生们的嘴,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传输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记忆与记忆能力》一课,笔者安排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很多同学讲授自身经验,使同学们掌握了更多有利的记忆方法。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41-01

高节奏的社会生活,高压的生活环境,给当今的中小学生带来诸多的认识极限和生活困惑,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必然要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尝试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后,最具有实效性、最便于操作的应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体验、参与、交流、合作学习,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想要有效有序开展,心理疏导须先行。教师在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效得提升了学生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心里承受能力,大力促进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序进行。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课堂教学,极大地发挥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作用,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广度,对学科教学本身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即增加了学科教学的着力点,又理顺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实为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另外,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参与策略是有效应对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的最佳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教育要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则近其道”。因此,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同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不同教师的教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就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亲近感;教师充满期待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勇于应对挑战;教师清晰条理、恰当到位地分析问题,就会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就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如此种种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精神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学生在不同教师的带领下产生表现迥异、效果天差地别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要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一是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明确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和有潜力的人,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二是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教师应成为学生潜力的挖掘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三是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社会需要的人才多元化,只要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引导。要坚持“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感受。教师要有目的地解读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更加明确具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思想形成共识。

在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理念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一是有效备教材,善于挖掘各类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各科教材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的切入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在枯燥的地理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有关的物候知识,在介绍物候知识时重点讲解其对动植物的影响,认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意外和挫折的心理。

二是有效备学生,善于抓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的导入点。学生心理状态各异,教学环境有差别,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备学生,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同一教学环境的心理个例差异,抓准课堂教学的导入点。在导言设计、问题提出、知识讲授、知识生成、难点突破及课堂调节等方面,要拎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主线,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紧张有序和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到知识,在紧张的思维中获得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升华。

三是有效备课堂,善于落实课堂心理健康教学的接触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希望,亲切的话语,丰富的手势,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类推进等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和接触点,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殿堂,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动手操作、完整的解题过程、有见解地提问、回答问题的勇气等心理能力的闪光点,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困生”,更应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既增强学习本学科的信心,又增强学习其它学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