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

合规内控建设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建设

现阶段商业银行发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合规文化的建设,并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管理。近几年,商业银行已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重视合规文化的建设,对银行内部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和探索,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合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合规管理在防控各类风险中的职能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但是,全行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合规管理现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所以,开展对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分析很有必要。

一、内控合规文化建设概述

高风险性是商业银行较之其他行业最为显著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合规经营始终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始终。银行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行规之一就是要坚持合规守法始终。商业银行在开展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工作时主要是围绕日常工作中相关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打压和限制,从而在根源上断绝不法行为的滋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加强遵守法律法规制度的工作意识,并严格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工作中形成工作的核心,有助于全体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银行内部控制、各管理部门、工作流程等有制度约束、有监督、有风险监测、工作评价、责任追究的良好发展局面,确保商业银行运行稳定性。

商业银行在开展内控合规文化的建设工作时应从员工的意识观念建设为中心,通过培训或者再教育学习向员工传输在开展业务时要有高灵敏度的行为准则遵守和对违规行为的杜绝,从而形成有效的银行内控管理。对银行各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员工、管理工作人员的全面合规教育。树立准确识别关键的合规风险和合规问题的工作理念,能够在开展工作时,对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合规风险进行自主性的辨识、评估和监督,进行动态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并且在工作管理中对新兴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书、行业变化波动趋势进行密切的关注,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充分结合本行实际发展形势,对现有的内部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制定有效的全面性内部制度,明确界定实际工作中的尽职、问责和免责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发展现状概述

1.合规文化管理发展不成熟

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存在管理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的作用。责任问责追究制度的不完善在开展银行内部工作时,对开展各业务和管理工作质量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各部门和各工作环节中传导力度不够致使执行力度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管理环节设置不合理,较为繁杂,存在一定的不成熟发展问题。严重制约了最大程度的执行力效果,在部分基层业务的主管部门中,重点强调了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压力过于重视,导致执行力在管理传递环节中中断。

2.执行力度不够

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员工主要以银行业务拓展工作为中心,忽视了合规风险在工作中的防范和辨识、分析,在对客户群体办理业务中放松警惕,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也有部分员工忽视银行规章制度,在开展工作中夸大个人经验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重视,整改不力,导致相关制定的制度规定在贯彻落实方面形式化,由于相关的违规行为处罚制度缺乏严谨性,没有从根源上杜绝不法行为的滋生。

3.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部分银行业务部门在对合规风险的防治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管理意识,对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只是通过制度上的各种限制、严禁手段进行控制管理。一定程度上与管理经验也有紧密的联系,对已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成果只是粘贴复制性引用,没有充分结合商业银行发展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改善,管理制度中更多的是一些形式上的空洞制度,并没有实际的应用作用。

三、商业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对策

1.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制度建设,全面完善的制度为合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的建立管理制度。业务部门工作管理应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客户、市场为工作中心的服务理念,对银行操作系统进行整合改善,贯彻落实风险控制的管理,对开展各业务的流程进行创新管理。加强宣传力度和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对其工作职能、范围、工作环境有清晰明确的了解。

2.内控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和经营特点,建立风险管理环境、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制定、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信息处理与报告、后评价系统模块的风险控制体系(如图1)。充分借助计算机科学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合规风险的防止工作管理,通过对相关的风险分析模型体系对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并且建立相配套的监测机制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监测和控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破坏作用。

3.完善银行内部工作体系

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建立绩效考核,将业务成果、风险预控成果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奖金绩效挂钩,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开展业务工作的积极性,强化高管负责人的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一批优秀的员工和负责人凸显出来,通过模范带头作用,将银行的合规管理建设工作向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迈进,极大的减少或者避免了工作流程中违规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对各业务部门和各管理部门进行合股管理的定期检查,对工作现场和非工作现场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提升开展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重点对商业银行下属各分行的相关负责人和领导人进行监督,以此来有效的避免不法行为的滋生。并且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改变原有在制度上形式化的执行状况,对违反法律法规制度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加大处罚力度,以此创立良好的严谨性工作环境[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重道远,需要银行领导、负责人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在内控合规文化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推动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工作的进展力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遵守行业市场发展的规律,充分重视合规管理建设,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合规稳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彦.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浅析[J]. 科技信息,2013,21:460+467.

[2]葛ィ赵明慧.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探究[J]. 天津经济,2013,10:47-48.

[3]陈勇,张传林.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2:116-118.

[4]金志红. 对基层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强化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4,03:94-95+102.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强化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内控合规建设,着力打造清廉金融文化,全面修复金融政治生态,按照《内蒙古银保监局转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的通知》(内银保监发〔2021〕7 号)为全面做好本行“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工作,充分激发合规经营的内动力,对内控合规工作再落实、再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站位。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巩固发展执纪必严、违规必究常态化效果,下大力气建制度、立规矩、抓落实、重执行,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纪律建设、内控合规建设等标本兼治的利器作用,为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本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制度机制保障。

二、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内控合规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本行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在本方案的执行落实过程中,要切实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分管条线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突出问题,剖析形成根源,研究解决措施,凝神聚力整治各种乱象,强化合规经营管理,稳妥处置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强化内控合规长效机制建设,注重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和风险问题,切实落实责任,严厉查处,加强整改。四是突出工作重点。聚焦重点领域,瞄准核心问题,坚持“靶向”治疗和重点整治,重点关注内控薄弱、操作风险大的业务和环节。五是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统筹推进。注重上下联动,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加强内外协作,争取多方联动,用足“内力”,借助“外力”;抓好任务统筹、对象统筹和时间统筹,保障重点工作成效。

三、工作目标。一是关注重点领域及风险,落实宏观经济政策、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作为重点,对存在“阳奉阴违”“避重就轻”“大搞变通”等问题坚决纠正并严肃问责。要加强顶层合规,继续加大股东行为及股权管理,进一步提升本行内控合规管理层级。二是重点整治屡查屡犯问题,对自查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明确量化目标,严格界定直接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提升问责层级,解决好“问题在基层、根子在总部”和“问下不问上”的问题。三是深入构建内控合规文化,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注重突出绩效考核中内控合规因素的比重和正向激励,切实提升内控合规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制定长期的内控合规培训,开展多样话的合规文化活动。四是持续营造清廉文化氛围,强化党的领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清廉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加强清廉文化宣传引导,加强对员工的正面指引、反面警示的常态化合规教育,将合规文化建设与清廉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四、组织领导。为推动该项工作有效落实,本行成立专项

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人

领导小组负责本行内控合规管理工作整体的组织推动、动员部署、统筹规划和监督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风险合规部,办公室主任由风险合规部分管行长担任。负责做好本行专项行动的指导、协调、沟通、监测等具体工作。各部门按照条线分工负责具体工作任务的牵头指导或配合开展工作。

五、重点工作内容

(一)健全内控合规治理架构。

依法规范大股东行为,防止大股东越权干预本行经营管理活动。董事会负责建立并实施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高级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行内部控制职责进行监督,构建起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制约有效、报告关系清晰的内控组织体系,优化内控合规履职环境。(主办部门:董事会办公室、监事会)

强化内控合规的直接责任,推动业务流程和管理的重检与规范;牵头做好内控体系的统筹规划、组织落实和检查评估。(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

要夯实内控监督职责,开展内控充分性和有效性审计并监督整改。(主办部门:稽核审计部)

(二)完善内控合规的制度流程系统。

要开展现有内部制度规定的“立改废”工作,对重要合同范本进行重检,及时、动态地将监管规定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持续更新完善内部制度体系,确保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关键管理环节。要把合规性审核作为制定或修订内部重要制度和合同范本的必经程序。要建立从机构授权到岗位授权的精细化授权体系,明确各级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的业务权限,根据业务发展、合规风险状况等实施差异化授权管理,做实授权管理后评价和动态调整。要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理念,将各项业务制度的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中。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内控合规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业务系统关键节点的刚性控制,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确保各项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活动可控制、可追溯、可检查。(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

(三)加强并表管理。

要强化顶层设计,指定集团层面并表管理的职能部门,明确并表管理的范围、内容和管理机制。要聚焦主业、压缩层级,坚决退出偏离主责主业领域,清理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提高股权投资决策层级,相关管理权限应随企业层级延伸逐渐递减。要建立集团层面的统一风险视图,将集团范围内各类信用风险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做好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管理,重点关注集团内部跨境、跨业、跨机构的风险传染、风险隐匿、延迟暴露和监管套利,持续加强内部防火墙体系建设。(主办部门:董事长办公室、风险合规部协办)

要定期对集团并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要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合规体系,规范人员交叉任职,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岗位不得由一人兼任。要深入推动境外合规长效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境内外反洗钱合规工作。(主办部门:稽核审计部)

(四)紧盯重点风险领域的内控合规建设。

要加强风险研判,明确重要业务的风险控制点、控制要求和应对措施,完善激励机制设计。股东股权领域,要加强股东穿透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防止大股东操纵掏空机构和违规利益输送。(主办部门:董事长办公室)

授信业务领域,要加强统一授信管理和贷款“三查”力度,夯实资产质量,严防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地产等领域,警惕信用债违约风险。要加大理财存量资产处置力度,平滑处置进度,加强理财新产品合规审批和授权管理,落实信托业同业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业务压降任务,加大非标资金池信托清理力度,坚决清理规避信贷业务监管的“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的新形式新变种;对于债券承销业务要落实主承销商职责,提高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工作质量,加强债券存续期风险管理。坚持安全审慎稳健原则,规范投资行为,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加强数据治理,确保业务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创新业务领域,要落实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合规性审查,明确控制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规范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与互联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要审慎选择交易对手,严格落实合规要求。(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

(五)狠抓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管理。

要严格遵守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监管要求,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专业、高效地勤勉履职。要指定总行(公司)层面负责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管理的职能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做好人员岗位轮换的部署统筹,督促各责任部门落实制度要求。要制定在前台经营、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岗位名录,实现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明确重要岗位轮换及强制休假的期限和方式以及任职回避相关要求,不得以强制休假代替岗位轮换。要定期督促检查各级机构重要岗位轮换情况,将执行情况纳入各责任部门内控考核评价中。针对重要岗位关键人员,要建立更为严格的异常行为常态化排查机制,通过远程审计、大数据筛查、反洗钱监测等手段排查隐蔽性强的风险问题,防止引发各类案件。(主办部门董事长办公室、综合管理部)

(六)细化内部问责标准与流程体系。

要按照教育和惩戒并重、尽职免责和违规追责并举的原则,区别违规行为的性质、情节、影响和损失情况,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精准、及时高效的问责体系,规范问责标准、程序和要求,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要扎实做好案件、不良资产、内外部检查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工作,严格执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规定。要强化高级管理人员约束,根据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界定直接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提升问责层级,加大问责力度,解决好“问下不问上”的问题。对监管部门责令给予纪律处分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等形式处分,不得以诫勉谈话、扣减积分、经济处理或其他方式代替纪律处分。对处于或应当处于问责过程中的责任人员,不得以辞职逃避追责、以劝退代替开除,防止“带病流动”“带病上岗”。对重大违规和重大风险事件要建立倒查机制,聚焦内控管理缺陷和金融风险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存在的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综合管理部协办)

(七)推动屡查屡犯顽疾根源性治理。

要分别在总行(公司)和分支机构层面开展屡查屡犯问题集中整治,认真梳理2017年以来乱象整治监管检查、非现场监管通报和自查发现问题库,综合考虑政策与战略偏离度、问题发生机构覆盖面、业务范围、损失情况等因素,制定屡查屡犯问题识别标准,锁定问题范围,据此确定屡查屡犯问题类型和台账。对照本行屡查屡犯问题类型,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持即查即改、立查立改。其中,违反金融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服务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疫情金融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或者导致重大监管处罚、重大资产损失、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的,应当集中力量优先整改。在深挖屡查屡犯问题根源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总行层面和分支机构层面的整改责任部门,强化总行部门的条线管理职责,科学量化整改目标,明确整改纪律、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2021年各类屡查屡犯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2020年。整改问责要坚持更严标准和更高要求,责任部门要就整改情况进行自评,内控管理职能部门要做好后续跟踪监督,内部审计部门要开展整改验证,打造“揭示问题-落实整改-警示问责-检验成效-完善管理”的全闭环治理机制。(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稽核审计协办)

(八)做实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的动态体系。

要指定总行层面负责对内控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进行评价的职能部门,建立并持续完善覆盖总行各部门、境内外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的内控评价制度体系,内控评价的内容、结构和侧重点应当与评价对象和岗位职责相匹配。要强化内控评价工作全流程质量控制,丰富现场及非现场评价手段,制定完善并动态更新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与等级,重点关注制度、流程、系统设计缺陷以及多发性执行缺陷,明确各类型内控缺陷的整改责任部门和纠正措施,规范整改验收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内控评价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机制,明确内部报告路径,年度内控评价结果经董事会审议后按规定报送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强内控评价结果的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应与被评对象的绩效考评和授权等挂钩,切实将内控评价监督作为提升风险管理和内控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做到防患于未然。(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董事长办公室)

(九)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履行社会责任。

要紧盯涉众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定价管理、协议制定等环节,加强产品评估及合规审查,强化关键信息披露,防止以金融创新为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要严格执行销售适当性与可回溯管理,加强消费者教育,严格区分公募与私募、委托与自营等,防止误导消费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严禁以多人集合等方式变相降低投资门槛。要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销售从业人员管理,切实规范从业人员的销售行为。要持续整治不合理和违规收费,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误导销售、捆绑搭售、霸王条款等违规问题加大治理和问责力度。要改进保险理赔服务,杜绝恶意拖赔惜赔、无理拒赔。要强化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促进争端解决,对投诉量大、风险突出的机构和业务推进投诉溯源整改,将消保工作从后端投诉处理逐步扩展至经营全流程。要将落实宏观政策纳入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主办部门:综合管理部、协办部门:计财运营部、风险合规部)

(十)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合规文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制定合规培训长期规划,开展多样化的合规教育活动,促进内控合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业务、岗位、职责、人员全覆盖。要加强重点领域案件警示教育,定期梳理问责处罚情况,开展典型案例全员通报,引导员工引以为戒,增强规矩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切实加强员工行为的日常管理,编制员工行为守则,创新构建“线下网格化”“线上智能化”的员工异常行为管理模式,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推动建立公开透明的薪酬制度与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突出绩效考核中内控合规因素的比重和正向激励,切实杜绝业绩考核过于激进导致的合规隐患,避免单纯追求效益、盲目追求规模的短期行为。对内控合规管理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不得妨碍其独立履行职责,大力倡导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打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主办部门:风险合规部、综合管理部)

六、时间安排

(一)方案制定

风险合规部制定本行“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工作方案,于7月20日前报送监管部门。

(二)教育宣导

根据银保监局组织开展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教育宣导活动。

(三)自查自纠

对照工作要点逐项开展自查整改,同步开展屡查屡犯问题集中整治,于9月10日前报送阶段性工作报告及附表。

(二)指导督促

根据各级监管部门指导推进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工作,督促我行开展屡查屡犯问题集中整治。

(三)交流培训

根据银保监局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同业交流和专题培训。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3篇

1、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要建立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信用社内部具体情况,按照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健全资本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其中主要应针对业务流程中关键风险点设计专门的管理控制制度,并根据业务发展、风险点转移和环境变化等情况及时修订内控制度,转变以事后处罚为主的内部控制思路,加强对风险的事前识别和事中评估;另一方面,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进一步推进自律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整治。对虚假贷款、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利用虚假资料套取和挪用信贷资金、制造假手续假印章等手段窃支单位和个人存款、利用系统内往来和同业往来账户盗窃资金等业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等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对授权授信、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金库和尾数箱、查询对账、私设“小金库”、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和休假、录像检查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治理。内部必须要建立清晰的责任制、问责制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所有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充分体现信用社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2、建立有效的合规建设控制机构

信用社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合规部门组织结构,并为合规部门履行职责提供充分的资源以及配套机制。第一,信用社可在总社及分社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在分社下属机构设立合规部门和合规岗位,重视报告路线问题,明确合规风险报告的路线。第二,建立与合规部门相配套的机制。首先,要为合规部门配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素养的合规从业人员,以确保合规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要完善合规机构内部制度,保障合规部门的公正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三,保障合规部门信息来源的开放和畅通。首先,合规部门要享有与任何员工进行沟通的权力,以便更好的获取其履行职责所需信息和记录。其次,合规部门在调查发现的违规行为,有权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此外,合规部门则应确保内部员工能够自主自由的反映信用社内部违规问题,保护其不受到违规者的威胁和报复。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控制度 意义

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改组,上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不惜花大量财力建立内控制度.但由于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了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政策.特别是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根据证监会相关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已率先作为试点进行了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工作。

由于这是第一次进行内控建设,对于如何执行内控控制规范体系、如何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各上市公司在内控建设中的难题。经过部分上市公司的一段时间的实践,在2012年财政部针对此疑问又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的通知》,对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其他公司治理体系的关系、各规范文件的强制性与指导性关系、实施范围、成本与效益性原则及其他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解释。

但总体上来看,各个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流程的建立,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发展都在影响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定的制定.并因此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的质量,投资者的权益.因此,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刻不容缓。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建设的意义

1.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意义

通过解读宏观政策,建立内控制度规范可以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基本规矩,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上市公司的一切活动,都基于内部控制。研究内部控制如何将上市公司各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其有机组合和协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健康、持续地发展。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提供了参考。

1.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际意义

1.2.1 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流程,减少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在传统内部控制体系之上,深入挖掘其内部控制的不完善,突破管理难题,研究提出规范体系的模式,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上市公司真正的一道防火墙. 通过实施,使之具有过滤功能和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御各种风险,使我国上市公司巍然立于不败之地。

1.2.2 发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常见问题,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研究,发现一些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此进一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上市公司提供可参考性意见.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根据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建立适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1.2.3 规范上市公司经济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控制不良行为,保障了信息披露的正确性,投资人的利益,进而保护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2、上市公司内容控制制度规范建设主要研究的问题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各种管理内容和公司的具体运作问题较多。在研究中如何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综合内部各个管理体系,使之协调运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研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更像是一个价格不菲的花瓶.上市公司纷纷付出成本进行内控体系、流程和规则搭建,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严查和突发事件,对外让股东们心里感到踏实.但真正能把内控做到形具而又根据自身情况不拘于形的上市公司不多。

(2)解读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文件,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自从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各个上市公司对其内容并未深入研读.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研究正是从该文件基本指引点出发,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充分理解文件,提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合理框架。

(3)调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模式,提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框架,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流程,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常见问题,为上市公司提供内控建设的参考意见。

(4)探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内部其他管理制度之协调发展的机制。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使内部控制真正为经营管理服务,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创新之点。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朽,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局内部控制工作方案【二】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稳步做好我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明确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和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在20xx年年底前完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到20xx年,基本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加强权力监控制约,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二、基本要求

1、全面覆盖。内部控制建设是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总要求,贯穿权力运行过程,要按照单位全覆盖、权力全覆盖、流程全覆盖的要求,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2、突出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针对重要岗位、重要事项,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3、注重结合。做好合理内控与依法行政的结合、权力制衡与提质增效的结合、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合,既制约权力,又要发挥出权力应有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效能。

4、持续完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项持久工程、系统工程,要随着粮食流通外部环境变化、国家行政法规调整等因素,及时改进完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1、界定权力事项。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在《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通告》(皖粮通〔20xx〕18号)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2、规范岗位设置。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规范岗位设置,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确保岗位设置、岗位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牵头处室:人事处)

3、优化权力流程。对权力运行流程按事项和岗位进行细化和分类,制定作业规范,明确操作标准,合理分解权力。通过流程控制和痕迹化管理,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4、健全控制体系。围绕权力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和权力风险点,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措施,形成操作性强、具体管用、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重要措施以制度形式固化。(牵头处室:财务处)

5、推进信息公开。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岗位设置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每年进行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情况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报告。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更好的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牵头处室:办公室)

6、严格考评问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将单位和个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失职、失察的单位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全面提升管理成效。(牵头处室:人事处)

四、工作步骤

1、权力排查阶段(6月上旬-7月下旬)

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熟悉内控、理解内控、掌握内控”的宣传活动,增强全体干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环境。及时对本单位、本处室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填写《内部控制权力清单》,7月15前报政策法规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2、内控建设阶段(8月上旬-11月下旬)

按照局长办公会议审定的内部控制权力清单,从规范岗位设置、优化权力流程、健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各项权力岗位明细表、权力流程图、具体内部控制措施、现有制度及查缺补漏后应修订或新制定的制度清单,经处室分管局领导审定后,10月17日前送局财务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研究确定后编制《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手册》,明晰内部权力事项、岗位职责、控制措施等情况,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3、总结提升阶段(12月上旬-12月下旬)

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各单位、各处室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整改完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加快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步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省粮食局成立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牛向阳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财务处,具体负责全局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和检查等工作。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局属各事业单位要对照《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应的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把实施方案文件及具体执行情况报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7篇

[门头沟区曹各庄、桥户营村三个地块项目]

同意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门头沟区分中心对门头沟区曹各庄、桥户营村A地块、B地块、c地块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

三个地块项目建设地点均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

A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1780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4872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为11588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商业。

B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5653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1908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为750321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

C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35323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97423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460848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交通设施用地等。

这三个地块项规划总面积92757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共524203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总计1327055平方米。

[门头沟S1线区域组团12个地块项目]

同意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门头沟区分中心对门头沟s1线区域组团12个地块项目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这12个地块项目分别是:门头沟sl线区域组团04地块、05地块、08地块、12地块、11地块、0l地块、02地块、03地块、06地块、10地块、07地块和09地块。

这12个地块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建设地点均位于门头沟永定镇。

04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61619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39608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101713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混合公建、邮电设施等。

05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6829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6762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79204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住宅混合公建、医疗卫生等。

08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2367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01439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659639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住宅混合公建等。

12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12404平方米,其中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67671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14771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交通设施等。

11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0961平方米,全部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项目建筑控制规模5734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

01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0083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29449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353702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住宅混合公建及配套等。

02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9555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6274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578664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住宅、公建及配套。

03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383713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41843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41273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居住、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及配套。

06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36460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8597平方米。项目建筑规模13705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混合公建、交通设施。

10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9554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8865平方米。项目建筑规模5886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用地。

07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8173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16684平方米。项目建筑规模65127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住宅混合公建。

09地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86499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04386平方米。项目建筑规模10438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用地。

这12个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共381544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共1862539平方米,项目建筑规模共4055141平方米。

[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5个项目]

同意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怀柔区分中心对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B地块、c地块、D地块、A地块、E地块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仅含征地拆迁)。

B地块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怀柔区雁栖镇柏崖厂村。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57499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4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89600平方米,建设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C地块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怀柔区泉水头。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86344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4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89600平方米,建设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D地块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怀柔区雁栖镇下辛庄村。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89012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4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89600平方米,建设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工作内容为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达到入市交易条件后入市交易。

A地块项目位于怀柔区雁栖镇柏崖厂村。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67894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4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89600平方米,建设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E地块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怀柔区雁栖镇北台上、范各庄村,东至雁栖河。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6917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4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224000平方米,建设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这5个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共347669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共1120000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共582400平方米。

[怀柔区红楼梦古都文化园2个项目]

同意北京长实东方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怀柔区雁栖湖(红楼梦古都文化园一期)多功能项目、雁栖湖(红楼梦古都文化园一期剩余用地)F3其他类多功能项目。

这两个项目建设地点均位于怀柔区雁栖镇。

雁栖湖(红楼梦古都文化园一期)多功能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000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93591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为7743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文化娱乐设施及配套设施。

雁栖湖(红楼梦古都文化园一期剩余用地)F3其他类多功能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776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67835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为27134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综合。

这两个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共2776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共261426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共104570平方米。

[房山区青龙湖镇4个项目]

同意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房山区分中心对房山区青龙湖镇青龙湖水库北库二期、一期项目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

这两个项目建设地点均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

二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39411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0453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56637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旅游业用地及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一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3491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28415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5136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旅游用地。

这2个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共27432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共198868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共108003平方米。

同意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房山区分中心对房山区青龙湖镇01街区4号地、3号地、6号地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

这3个项目均位于青龙湖镇镇区。

4号地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1083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05435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26721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公共服务设施等。

3号地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2473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51296平方米。项目建筑控制规模223756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居住、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市政设施等。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 内部控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教育从扩大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障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高校建设项目应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发展战略而展开。

高校建设项目是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有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其建设过程一般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建设项目的投入对于高校提高办学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高校建设项目投入不断增加,有些高校甚至占到了年度总支出的50%左右,由于内控体系建设不健全引起的超概算、超预算及由此引起的腐败案件也时有发生。为规范高校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工程施工、工程变更、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与决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财政部近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科学地构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控制环节多、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重大损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点,稳步推进高校整体的内控体系建设。

一、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凡事都慎重考虑其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对此事先予以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力求将不利影响或损失控制在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之内。

高校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所导致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失。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周期性和面广性的特征。建设项目要防控自然风险主要依赖对自然规律的周期性把握,事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以便尽可能减少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事后补救也是必须的。人为风险是因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政府管制、法制不健全、项目设计错误、工程合同欠妥、承包商和供货商不履约、监理人员失职等。建设项目要防控人为风险必须做到依法办事,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选好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人员,严格合同条款的执行,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人为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因对建设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建设项目未能按原定目标完成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力等,如应进行项目论证而不论证、应进行集体决策而不进行集体决策等;而管理能力有限则包括决策没有前瞻性、细节考虑不周全、忽略关键点控制等。建设项目要防控管理风险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严格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力风险则是指由于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勤政廉政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给建设项目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要防控人力风险,必须配齐包括专业人员在内的项目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责任意识强,勤政廉政,同时还要互相牵制,以防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及其风险管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原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是关键,否则就会输在起点。风险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既可以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又为降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需要把建设项目和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从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使建设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管控

高校应成立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由具备必要的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在对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招标程序选择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初步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出来后,经工程指挥部集体研究、讨论和质询,提出修改意见;再交由校内相关部门领导和教职工代表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达成的统一意见修改设计方案和图纸;将修改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在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意见后再交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设计;最后将设计单位再次完善的设计方案和图纸上报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建立这样一整套“专业+民主+集中”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有利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节俭性,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外部风险中的人为风险和内部风险。

(三)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管控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规范、健全的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要实行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均实行公开招标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环节均能做到合法合规,既有效控制人为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政策性风险,又有效控制人力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责任风险和腐败风险。

(四)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和签证部分都应是高校建设、审计、纪检部门监督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设项目清单报价(包括合同内和合同外部分)是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高校审计、纪检、财务部门共同配合、严格审查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建设项目的台账,确保高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控制在原定的预算限额内。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高校完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要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使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合法规范,“阳光”运行,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人为风险中的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中的执行力风险和人力风险中的责任风险。

(五)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用料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特别是对隐蔽工程、项目变更及合同外签证部分的验收应更加严格,必要时应抽样送权威部门检验。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加强整改,并再次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向校方提供完整的建设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学校财务部门根据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办理完工项目的工程结算并送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审计完成后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复。最后,学校财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批复的工程结算报告,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并登记固定资产账。通过强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有利于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考核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人为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

(六)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的管控

建设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节约有效”的原则。从可行性论证开始到竣工验收都必须处理好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根据建设规模和进度,拟定筹资规模和筹资时间,注重筹资结构,争取财政拨款,合理自筹资金,适度贷款。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搞建设,应特别注意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还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财政化债资金,以确保还本付息。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施工实际进度和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办理付款手续,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严格办理付款手续的审批程序,建立施工单位请款、监理单位出具意见、学校工地代表签署意见、造价员初审、项目负责人复核、建设部门负责人审查、审计部门实地审计、财务部门复审、学校领导审批、财务部门付款的一整套审批流程,以便有效防控建设项目的内外部风险,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与高效。

二、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设计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国家关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要求,以实现既定目标为目的,以规范工作流程为基础,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理顺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权限,完善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环环紧扣,相互协调,相互牵制。

(一)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协同原则

建设项目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对硬件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是高校对建设项目资产配置各环节的流程管理,主要考察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侧重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一方面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建设投资的效益和科学性。财务管理是在为学校战略发展服务的整体目标下,对学校资源的配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结余分配的管理过程,财务管理通过以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优化配置和整合高校的各项资源,最终实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建设项目配置的合理性和单位投资的科学性,决定高校内涵式战略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业务流程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遵循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与效益相协同原则

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环节,都要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加强中长期规划和预算管理,确保项目支出不超出预算,保证基建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降低风险的目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资金、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基建投资的科学性,严格控制基建投资的成本,满足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建设项目不能仅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还应进行财务可行性论证,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成本与效益相协同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员参与。高校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对学校民生的影响巨大,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的内控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运行的有效监督,确保建设项目资金的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内控体系建设的完善。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赢得教职员工的广泛支持。学校要想赢得教职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实施校务公开制度,而校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本建设信息公开,要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运行、投入情况,理解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的原则,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管理目标,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服务和统一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业务流程,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所运用的业务流程应既有利于业务的办理,又有利于目标的控制;三是组织机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使高校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形成有效的互动。笔者设计的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以上框架设计坚持以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体现了风险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四、规范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高校战略规划委员会、经济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协同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承担相应的建设项目内部管理责任,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指引,逐步改变原来基建部门作为建设项目单一的投资业务主体,既是建设项目的实施者和资金支配者,又是建设项目管理者的状况;改变建设项目管理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状况,形成“立项科学、实施规范、监管有力”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

在确定建设项目内控体系框架后,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制度是组织框架运行的基本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建设项目内控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建立能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并以此统一目标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实现建设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建设项目效能的最大化。

建设项目经科学论证获得立项后,在实施阶段,高校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等行为的发生,如审核材料、设备的市场价与施工单位的报价,督促监理单位严格监理。在这一阶段,把好工程变更签证关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变更签证是否把关严格,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

施工单位提出的合格工程量支付申请和根据工程实际提出的合理设计变更,工程款的支付须经过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防控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特别是防控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腐败现象。笔者设计的建设项目付款业务流程如图2。

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建立,要求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树立起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理念,共同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业务流程和联动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引,运用预算管理调节建设项目的资源配置,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从源头上控制盲目购建和重复购建;坚持对建设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绩效评估,避免随意购置和盲目攀比;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实行集中、统一审核,最终防止建设项目的成本过高,提高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对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今后高校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还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总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构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遵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符合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S].2012.

[2] 宫伟.浅谈高校工程项目内控[J].教育财会研究,2011(4).

[3] 许青云.高校基本建设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9).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点;化解策略

一、引言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针对试行规范的实施,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具体的实施指南。同时,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且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2013年,教育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助推内控规范在教育系统的落实。2015年,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行政事业单位应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1]。对高校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建立现代高校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是提高高校经费监管与使用绩效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建立长效廉政机制的必然途径。对全面推行过程中高校内控建设中的典型风险点加以梳理,有的放矢地提出化解策略,有助于高校对标,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前期建设成果。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典型风险点

高校内部控制分为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以下分别从两个层面,根据高校近年来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实践情况,对其典型风险点进行梳理与剖析。

(一)单位层面的典型风险点

1.风险评估流于形式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高校应当基于内部控制目标,定期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应包括战略目标、合规目标、运行目标、财务目标及资产管理目标,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即判断高校的各项活动是否满足以上五项目标的达成[2]。在风险评估中,高校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点在于:一是缺乏合理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导致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对高校内控开展风险自评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如果不建立一套完善、定期的评估机制,深入到每项业务活动、每一项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就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见到实效。二是可能存在风险评估没有指向高校的战略定位,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对风险的揭示无深度,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无法助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等现象,例如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战略实施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开展产教融合、与行业协作联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导致学生的就业无法跟上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变化。2.组织及业务流程再造意识薄弱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对组织及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再造。但在高校内部控制初建期,对于组织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意识相对薄弱。这一时期较典型的风险点包括:一是业务流程控制过度,缺乏对流程再造的认识。如一笔常规的教学质量项目开支需要多达5位领导的签字授权控制,为了把好“控制关”,业务流程设计异常繁杂,经费报销难上加难。这样的内控看似“严密无缝”,其最终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反而抑制了高校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偏离了一个好的内控应助力提高组织绩效这一根本的内在需求。二是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定位中,不相容职务未能分离或岗位职责手册未详细描述核审批与申请、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执行与信息记录、监督职能相分离等情况,结果可能造成考试信息泄密、财务收支管理出现漏洞、采购不规范等问题。3.权力运行监督不力高校应采取措施确保本校的权力运行机制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的行使既相互制约,又能相互协调。如2019年某省纪委针对10所地方高校的巡视中,发现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优亲厚友、院长助理配备不规范、“小圈子”“三转”不到位等权力运行监督不力的典型事件。与此相关的风险点包括:一是未建立权力清单机制,导致高校党委与校长办公会、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决策权、执行权等权力行使边界不清,造成相互推诿、执行不力的情况。二是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全,对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缺乏发现机制、纠错机制和改进机制,缺乏审计、纪检监察的联动监督,权力运行的考评机制缺位或流于形式。三是权力运行监督浮于程序合规等表象,未能深入到具体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战略目标实现贡献的绩效,由此造成权力运行监督的实质性缺位。4.内控制度建设不全面高校应当建立预算、收入、支出、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至少应涵盖“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分级授权的决策机制。建设中典型的风险点在于:一是预算绩效评价在制度层面停留在预算资金额度的控制使用上,未能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深度测评。二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尤其是招投标、工程变更、资金控制、验收决算等制度不够细化,执行容易走偏。三是“三重一大”事项的边界不清晰,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定性定量标准。四是制度在内容上统筹协调不够,有的高校预算、教学、科研等相关管理制度看似全面,但由于管理上部门分割化,使这些管理制度在内容上不能相互印证和衔接,在实质上是碎片化、不系统的。5.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不全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试行规范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六个方面的业务。在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主要风险点在于:一是缺少非常规性的整体内部控制系统,高校建设比较健全的是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收支管理系统,不足如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导致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覆盖不全。二是预算管理系统在功能上重预算分配和事后控制,轻收支过程的事中控制,不利于预算的适时控制。三是已有的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割据、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数据在各系统中的比对、横向勾稽不利,不容易适时控制风险,如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收支管理系统未衔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控制、各项费用按额度分期使用仅靠人工,容易失控。

(二)业务层面的典型风险点

1.预算管理的风险点高校预算管理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预算编制中,对各部门预算资金额度的分配不够客观、合理,预算资金的分配未能紧紧围绕高校的战略目标展开,缺乏科学分配的依据,在采用协商制解决的情况下,忽略真正的朝向战略目标的事项,而夸大了个别强势部门的预算资金,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当倾斜。二是在预算决策中,由于高校预算需要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规定,在对高校预算进行决策时,应有不少于2/3的教职工代表到会、需要超过2/3的教职工代表同意方可通过预算的决议等,教职工代表中教师代表未达60%,导致职工代表组成不合规、到会人数不符合规定、表决同意人数比例未达要求、表决程序不符合规定等均是这一环节的风险所在。三是预算执行中,可能因控制不严导致预算执行差异率过大,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预算变更程序、授权不合规[3]。在预算绩效考核中,未建立系统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从而难以反映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缺乏对预算绩效差的处罚与后续纠偏机制。2.收支业务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的收支业务管理中,主要风险点体现在:一是在收支业务的过程管理中,财会部门未定期检查收入是否与相关的合同所注明的内容相符;未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对票据进行专门管理,未建立票据台账,对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未进行序时登记;对支出事项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支出事项的记录与呈报不规范,支出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缺乏清晰界定,实务中对支出超出预算缺乏适时的监督与控制;各类支出业务事项所需提供的外部原始票据的标准、细节不明确,缺乏对内部审批表单和单据审核重点的说明;支出业务的口令与U盾管理松懈,缺乏严格的保密与交接管理制度,容易使口令外泄,U盾缺乏严密的控制容易导致非专管人员擅自使用U盾进行操作的风险。二是在收支业务的事后管理中,未及时对支出业务事项实施分析控制,对支出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成因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3.政府采购的风险点高校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风险点如下:一是单位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未能按照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标准执行,未在采购前与实际使用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导致采购的货物未能满足实际使用部门的真实需求。二是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未能把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贯彻到位,政府采购负责人员对招标采购的法规和相关政策不熟悉,或者在实际招标采购过程中对政策的执行不严格[4]。三是对应当公开招标的采购采用非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超过公开招标数额的货物或服务或进口产品,未按照相关采购规定进行申报和审批,可能导致采购超标或采购流程不规范,采购过程缺乏必要的监控。四是采购程序有违规定,如招标信息公开未达规定天数即开展招标,参与招标的单位未达到规定数量却不中止而仍旧继续进行,等等。4.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的资产管理中,主要风险点在于:一是资产保管与清查制度不健全,未建立规范的、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资产清查制度,未定期对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权等资产进行核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从而无法及时识别资产的减少,甚至可能失去追踪资产毁损、被盗等意外情况线索的最佳时机。二是针对债务、对外投资缺乏预算管理,事前论证不够充分,对债务的形成及其担保机制缺乏科学论证和适时监督,未进行跟踪管理,债务规模可能超出高校可承受范围,对外投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可能存在投资损失风险。三是在配置、使用及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中,未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未经过适当批准自行配置国有资产或利用国有资产开展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或自行处置国有资产[5]。5.建设项目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建设项目管理中,主要风险点体现在:在项目开始建设前,缺乏对项目的成本与效益、使用用途与配置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存在重复建设,建设投入大、产出小,存在建成效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可能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按照批复的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对确需进行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的,建设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未能进行严格审核,未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对重大项目的变更未参照项目决策、概预算控制的要求重新进行审批,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导致建设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未能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在验收合格后未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的相关手续,建设项目超概算时,未对产生超概算的原因及时进行查究。6.合同管理的风险点高校在合同订立及归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点体现在:合同签订前,未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未对合同统一分类、连续编号。对影响重大或者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没有及时组织业务、法律、财会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核;合同履行过程中,未对合同履行的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执行的相关责任人不明确,没有及时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对无法按时履约的没有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对需要补充、变更或解除的合同,未按规定进行严格审查。对合同履行情况相关的所有检查记录、合同验收文件、合同补充、变更或解除的监督审查记录等未能完整、妥善地保存。

三、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一)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1.准确定位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高校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的执行,起到规范高校各项与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及高校发展战略相关的工作,从而防风险于未然,提升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具体而言,高校的战略目标、合规目标、运行目标、财务目标、资产管理目标五项内部控制目标中,运行目标、财务目标和资产目标的实施应贯穿战略目标与合规目标。战略目标是方向,战略目标没有制定好,整体内部控制将会跑偏,战略目标制定准确但执行不到位,将会导致工作无效率,甚至背离战略;合规目标是底线,高校的战略制定、运行,财务和资产管理各项活动都应以合规为底线,禁止以任何形式逾越合规这一底线。2.重视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文化是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基础。高校应通过业务培训、专题会议、制度建设、监督反馈等活动,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文化。首先,领导应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是内控建设宽严的风向标,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人,领导应从高校战略发展的角度定位内部控制建设,让一切内部控制活动为高校的战略发展服务,由此动员各部门、各成员参与内控建设。同时,从自我做起,建立明晰的权力清单,界定权责边界,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的监督;其次,部门应相互协作。一项业务活动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只有通过部门协作才能使相关控制落实到位,在制度建设上,也需要部门联合互查,才能确保各部门的制度相互协调与统一。建立制度运行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对有冲突、不一致的制度彻查其原因,通过联席会议诊断与探索改进方案;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自评过程中,可对员工工作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探索对员工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以及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相关薄弱点,以便提出改进对策,这对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内控建设中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3.建立内部控制自查与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内控制度建设的自查机制,定期对相关废止、生效的制度进行清理与合理性评价,探索制度的覆盖是否全面合规、是否存在应规范而未规范的制度真空、是否存在相关制度在内容、时间上的脱节、不连贯甚至冲突的情况。二是建立制度运行效果评价机制,如针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检查预算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用到实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各项内控制度是否正常运行,有无相关方面的投诉及不合规行为发生,开展制度运行相关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三是建立单位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点防控措施及运行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风险点的防控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以强化风险防控意识。4.再造组织及业务流程以提高效率再造组织及业务流程,首先应正确定位内部控制的战略、运行、合规、资产、财务五项目标。组织及业务流程设计应当与高校的战略定位相一致。高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教学管理岗位的充分配置,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行业导师进行师资补足是常用手段,但对行业导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程度应当进行监督,真正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其次,应改进业务流程,对每项业务按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科学确定相关流程,将授权审批、不相容职责分离与业务流程进行系统融合,兼顾风险控制与效率。目前,部分高校将科研管理经费、人才培养经费的使用等同于行政经费的使用,审批流程繁杂、使用口径狭窄,无法适应与高校战略发展所需开展的科研、人才培养活动的需要,有必要既从流程上简化,又使重要风险点得到防控,以守住经费合法使用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适当减少授权签字的部门,适用于一般性授权的事项由经办人、责任人签字即可,适用于特别授权的事项可增加主管领导签字,结合事后的审计监督,即可以达到相互牵制的基本要求。5.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要求,首先,应增加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部分高校对于常规性的收支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完善,但对非常规性的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模块有所欠缺;其次,加大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大系统之间的融合与对接,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管理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对接,使预算管理的控制由事后检查改进为事中控制、适时控制。二是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师的课时工作量核算与人事管理的工资系统、财务管理的工资发放系统进行对接。三是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经费管理系统、收支管理系统对接。这些子系统的对接,既能实现对数据横向比对一致性的控制,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相关信息,打通财务共享的壁垒。四是加强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保护,防止发生黑客侵袭、信息泄露等事件;其次应加强信息系统账号与密码的发放与保管,对于涉及财务收支的业务,可以通过U盾与口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系统加密,以防纯口令的系统进入控制被破解、窥探的风险,同时提醒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及时更改初始密码,设置安全系数高的个性化密码,防止相关信息被篡改。

(二)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内部控制 制度 体系

一、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了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建立了一系列的财务会计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规范了高校财务会工作,在学校层面尚未建立涉及内部所有部门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第二,高校章程的制定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脱节。部分高校章程的制定还未完成,内控制度建设没有章程作为指导,导致与之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不规范。

第三,高校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内部控制工作实施不力。高校领导还存在将内部控制活动视为财务部门的事情的情况,认为只要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就可以防范高校办学风险,缺乏主动建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意识,没有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第四,没有明确监督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结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和考核体系。实施内部监督机制,可以发现在内控建设和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减少内控设计环节缺陷,避免内控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二、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

1.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环境治理,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以《高等学校章程》为依据,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校内治理结构,明确领导层的职责,建立完整的学校组织机构,使内控建设在章程规定的框架下运行。

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高校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应当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学校的“一把手”,高校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负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倡控制意识、完善治理结构、规范意识规则、明确授权和分权,做好顶层设计。

2.内部控制建设应该全面、系统、职责清晰

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贯穿于学校日常管理运作的全过程,遵循全面性和制衡性的原则,在学校内部的部门管理、责任分工、流程设计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前置机制。对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和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人人参与。

3.在各业务层面建立完整的内控体系

高校需要在预算管理、收付业务、支出采购、资产管理、基本建设、合同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业务层面设计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业务控制包括合理设立预算编制、审批、控制、执行、监督和考核机构,严格按照预算政策编制上报预算,监控预算的执行,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和预算执行结果绩效考评。

收支业务要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立管理岗位,合理设置收支流程,加强各环节的审核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依法依规收费,加强票据管理,建立票据管理制度,杜绝账外账。

采购业务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采购业务中的申请、审批、合同签订、执行、验收与付款等部门的岗位职责与权限,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及时入库,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落实资产清查制度,掌握资产使用状况,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基本建设的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应该完善基建决策机制,基本建设项目要做可行性研究和论证,该预算的编制、审核,项目实施,款项的支付,竣工决算审计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严格执行工程招标规定,确保招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合理设计合同管理流程,合同的起草、审核、订立、执行、管理等环节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付款。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1篇

一、开工前跟踪审计

工程开工前,内审机构可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有效等。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基建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越是完整有效、岗位职责越是明确合理,工程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越是有保障。内审机构首先要审查基建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以及审查工作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基建制度为基建各部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供保障。

(二)建设程序审计

建设程序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的重要管理控制流程制度,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领域的制度,保证建设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为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设程序的合规合法也是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以服务工程为目的,也应该关注建设程序。建设程序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

资金安全也是跟踪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审查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资金使用、拨付的审批和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是否能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四)招投标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确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为顺利通过最终工程造价决算审核,内审机构开展招投标审计可重点督促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等方面。

内审机构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核招标方式是否合规,招标程序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方式、开标、评标等过程是否合法、合规;评标结果是否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各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内容是否与投标书承诺内容一致,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标底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等。

(五)合同审计

有效的合同管理可减少和消除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内审机构可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合同的执行及变更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管理制度、管理台账、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

为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内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能起到控制与促进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造价控制审计

工程造价主要由合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决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及工程中间量变更的管理及控制流程是否有效。内审机构主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价款及其现场变更签证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

1.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审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首先审查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工作流程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逐级制衡、控制造价的目标。

2.材料价款审查。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 同条款进行区分。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审查。如果合同为统包价,材料价格跟踪审计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

3.变更签证的确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审机构要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流程。其次,审查根据变更的提出方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流程,同时,审查控制流程中工程现场监督和工程量的核实工作有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变更签证单的内容决定了签证流程的不同,只有发挥监理、造价咨询机构监督、鉴证职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审计

工程质量审计是跟踪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免疫系统”功能最好的诠释。首先审查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完善,参建方有否有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管理流程是否健全有效。内审部门主要审查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审核质量控制措施、进度控制措施是否真实有效,重点审查和评价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中间环节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

工程竣工验收后,此阶段内审机构要严把审核质量控制关,重点关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是否有效履行职责。审计首先要查看工程结算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就争议费用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对施工方提请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控制指标

Abstract: urba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need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o protect the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plan as a whole, control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so on cont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role start introducing, and gradually introduc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ntrol elements and their control target for city analyzing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elements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1控制作用

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1.2协调作用

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与建设时序。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必须通过编制前编制公告、编制中公示规划草案、编制后公布规划成果等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并要求形成公众参与报告。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

1.3引导作用

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其中地块用地性质、兼容性、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公共绿地面积等作为法定条文规定下来)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

2.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项,相应延伸的指标还有空地率、人口密度和人口容量等。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分为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和城市人工环境容量两方面。

2.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应该注意,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建筑建造的控制,并非是针对个别建筑的具体控制,即不是针对具体某一建筑规定它有多高、与其他建筑问距多少等,而是对地块内建筑建造活动的一般性规定。

2.4城市设计引导控制

城市设计引导控制主要是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空间序列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

2.5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2.6行为活动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交通活动控制,即对路网结构的深化、对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的控制;定道路红线、横截面、道路主要控制点的坐标、标高、交叉口形式;对交通方式、出入口设置进行规定;对社会停车场进行定位、定量、定界控制;对配建停车场进行定量、定点控制。另一方面指环境保护规定,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噪音保护、固体废弃物控制等内容。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在控规的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大量的控制指标调整申请诉求。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因此,笔者对不同地区控规指标体系的差异性、指标的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为对控规指标科学确定、控规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控制要素;规划法律体系;规划实施;弹性控制

前言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套控制和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体系,它们控制的内容各有侧重。城市设计通常以控制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为主,但在现行规划法规中并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以弹性形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重要的控制要素,将两者控制内容和优势相融合,使其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同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和可控性。

1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

城市设计通常指以城市整体或某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并且对规划功能分区、街区的界面、建筑形体间关系、建筑色彩、公共空间、景观处理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它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别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为地块性质、范围、道路、管线、配套设施、容积率等,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的三维空间性的系统设计。

2城市设计法律定位

两者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的方面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国内规划界也逐渐对城市设计渐渐重视起来,逐步通过这种空间系统性控制方法指导规划设计的落实。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的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或者说法律没有对城市设计赋予法律的意义和具体技术的定义。《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因为城市设计难以有效和规范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因为缺少法律的支撑,城市设计终不能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样予以落实,无法有效引导城市在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等方面有序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的主体对地块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而形成的。不同背景的开发商是城市开发里的主体,房地产的开发又是城市开发中重要的形式。所以开发商尽可能地追求高利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指标条件框架下,将以各种方式去达到尽可能高的利益,所以这样必然会造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没有硬性规定的诸如建筑色彩、景观环境、街墙①,贴线率等控制要素的缺失,最后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将是杂乱无序、缺乏联系,无法真正达到城市规划的目的。

3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考虑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律的效力,控制指标大多具有强制性,是指导城市规划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如果另外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效力,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两套标准与流程进行管理,将可能造成实际操作时管理难度增大,规划审批变复杂以、编制难度上升、调整程序繁琐等问题。所以笔者建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在其基础上以非强制性内容的方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的要素,使两者有机的融合,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城市发展。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系中增加如下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建议:(1)、开放空间,提倡在地块用地红线内建设全天候的公共开放空间,弥补高强度开发中造成的缺乏地面公共空间的情况。此类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地块内部场地、建筑内部首层开放空间、架空层及屋顶花园等形式实现。(2)、建筑间口率②,通过该要素控制高层塔楼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互相不遮挡,同时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3)、街墙连续度与贴线率③,通过此要素控制沿街建筑面的连续度和规整程度。鼓励形成整齐、连续的界面景观,鼓励建筑底层宜提供零售、餐饮、展示、休闲娱乐等商业、文化设施。(4)、建筑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形式、材质等,通过此要素控制和引导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想象。(5)、街墙退界区④,鼓励在形成较为活跃和宽敞的步行开放空间,宜结合建筑底层设置公共服务功能,提供餐饮、休憩、展示等设施。

如果地块的开发者在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满足上述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内容,将得到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开发者按照规划的引导进行开发,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和城市空间。(上述要素具体的控制体系及奖励机制需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及地块功能性质制定)例如在用地红线内(除建筑退界区)为城市提供永久性场地开放空间,无条件为公众使用时,该用地建筑密度可适当提高。

4结语

笔者认为将城市设计的要素加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控制体系中是为了加强两者的衔接及从各方面指导城市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宜人的开放空间。使地块开发迈向更高水平,并鼓励营造更多更丰富的公共空间。从法规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暂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无法通过从城市设计的方面知道城市的开发建设。基于这点笔者提出了上述建议,希望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能有机融合。

注释:

①街墙:指街道两侧地块内的沿街建筑立面。

②建筑间口率:地块一侧基地面宽与同侧高层建筑面宽之和的差值与该侧基地面宽之间的比值称为建筑间口率。

③贴线率建筑有效贴线界面的垂直投影长度(贴线率计算长度)与规划贴线基准长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计,不保留小数。

④街墙退界区:建筑红线与对应一边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区。

参考文献:

[1]王世福.试论城市设计的作用[J].规划师,1999,16(5):112-115.

[2]戴冬晖.试论城市设计的设计特征与管理特征[J].华中建筑,2009,27(05):133-135转139.

[3]陈宇,朱忠东.基于法规体系角度下的城市设计作用和地位探讨[J].中外建筑,2010,1:79-80.

[4]权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硕士论文,2009.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4篇

集团化企业都建立了宏伟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最终需要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发展路径方面,通过推进金融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控股集团管控模式转变,构建以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四大业务为支柱的核心业务体系,进行“集团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国际化发展、品牌化建设”的四化建设。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可以理顺集团化企业与成员单位之间的管控模式与工作界面,实现集团管控与企业理念、职位授权、规章制度和控制流程有机的结合。通过风险评估与预警、信息共享、流程监控、有效评价、缺漏改进等控制活动,加强集团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为市场化经营、国际化发展、品牌化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持。

二、国家有关部委及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8至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明确了我国集团化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012年5月,国资委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在2013年底前建成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从2014年起每年向国资委报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针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别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适用于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试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时,一行三会的各项相关监管文件也对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流程提出了具体的内部控制要求。

三、建设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

1.全面建设原则集团化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包括集团化企业以及各成员单位及分支机构,全面覆盖集团化企业及各成员单位的内部环境、管理流程以及业务流程。

2.突出重点原则集团内部控制建设根据金融集团的管控重点与金融企业的业务重点,逐步实现各业务板块内流程的标准化与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化升级。

3.业务融合原则将内部控制有关要求嵌入企业业务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职责,推进内部控制与经营业务有机融合。

四、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阶段

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要有序推进,一般分为现状诊断与框架搭建、梳理流程并优化方案、完善评价并建立规范、具体实施与评价验收、最终提升与持续发展五个阶段。

1.现状诊断与框架搭建阶段通过对集团化企业对各成员单位开展业务调研,初步分析成员单位管理现状,归纳总结业务类型,明确内部控制建设范围及主要内容。结合调研和诊断分析情况,明确内部控制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工作步骤、时间安排和组织分工,编制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细化方案。围绕内部控制要求确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以及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的内控相关指引,参考集团化企业工作成果,结合金融业务特点,确立业务流程框架。

2.流程梳理与优化阶段首先,制定集团统一的风险分类框架,形成集团化企业风险信息库,建立风险信息库模板。其次,编制并审核内部控制矩阵、流程图,依据集团化企业风险信息库,结合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分析业务内容、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工作职责,绘制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矩阵、流程图。再次,编制并审核内部控制岗位授权规范。依据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控制要求和控制措施,梳理集团化企业组织架构,编制内部控制岗位授权规范。最后,完善制度(标准)规范,整合内部控制标准,整合各类规范标准。

3.具体实施与评价验收阶段通过开展集团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应用培训,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在业务信息系统固化工作。建设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平台,满足在线集中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需求,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内部控制执行责任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改进机制和协同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最后开展内部控制建设验收。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两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但是,对省属高等学校而言,还需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符合实际,全面覆盖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西部地区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内控提出明确要求:“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按照财政部的内控建设的时间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有关要求,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工作。

内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石。内控规范实施两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控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充分理解内控建设对推动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内控可做可不做;二是对全面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认为内控仅仅指财务方面的控制,财务部门做好就行了,与单位其他工作无关;三是对内控建设不知从何处入手,没有真正掌握内控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省属高校应尽快在本单位开展内控基础性评价,充分了解本部门本单位内控现状,制订建立健全内控计划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单位内部制制度体系。

(二)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制衡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在学校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内控规范就是抓住单位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实施流程再造,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管理工作当中去,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其次,内部控制要坚持“关口前移”。要通过制衡机制、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运用,对单位业务管理活动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事后的监督和纠正,及时堵塞制度漏洞、消除管理隐患,不给极个别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

第三,单位领导重视和推动是实施内控规范的关键。内控规范的实施要靠各单位全员参与,但关键是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单位内部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通力合作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领导重视是内控建设与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保障,没有单位领导支持的内控建设,往往会流于形式,有了单位领导支持的内控建设,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第四,内部控制建设要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内部控制将单位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现了有机的结合,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可以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信息“孤岛”的局面,可以使单位领导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日常管理向例外管理转变,集中精力处理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二、建设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于规范财经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涉及学校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决策管理机制等,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用于规范学校各层级全体人员的工作行为。因此,要牢固树立内部控制建设的全局意识,使全体教职员工理解内控建设的基本内容、基本情况,积极参与内控各项建设和完善工作,自觉执行各项规定,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用内控,个个受约束”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三、建设管理顺畅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一把手”工程,推进内控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能有效规范学校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内部控制建设是推进学校高效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一环。省属高校应成立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涉及内控建设流程的各部门。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我校内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要探索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建立财务、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业务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运转顺畅、管控有力、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内控建设和实施组织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实现“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全口径、资产管理和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政府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全方位”的控制目标。

四、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建设

省属高校要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逐条分解任务,落实人员责任,确保内控建设工作如期实现。省属高校内控评价分为:学校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

动员和培训:高校应择优选定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安排对校内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理论培训。

风险排查:高校相关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沟通协作。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摸底诊断,找出学校内控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有待健全完善的控制流程,提出整改措施和完善方案。

规范流程:由会计师事务所指导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补充完善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形成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接受有关机构同步跟进指导、监督和检查。

总结推广:省属高校要重视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明确下一步学校内控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最终形成《大学内部控制手册》。

内控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省属高校要确保内控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逐步实现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内涵式发展。(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