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篇

1.1急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所以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处理。这决定急诊护士应有巨大的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1]范静.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8621087.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门诊化疗 医疗安全 治疗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5月共完成化疗100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肺癌58例,食管癌25例,乳腺癌11例,其他癌6例。应用化疗药物:5-FU、ADM、PDD、MTX、盖诺、健择等。方便了患者,提高了生存质量,并减轻了经济负担,收到很好效果。特别是2003年12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院加强了门诊化疗病人的安全管理,预防医疗隐患,使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

门诊化疗病人不安全因素分析

主管医生分散:我院由于特殊原因,未设专门门诊医生,门诊病人管理均由各科医生兼管,难免造成护理、观察、治疗及医护协调诸多困难与不便。

化疗药物繁杂:化疗病人多数自带药品,药源复杂,质量问题多。加之病人又是多位医生主治,化疗方案,用药剂量和方法很不一致。

患者病情较重:化疗病人多数失去手术的机会,一般是肿瘤晚期、复发转移或经多种治疗失败者。患者身体虚弱,癌痛明显、营养状况差,常合并心理障碍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无望、无助感,情绪上抑郁、沮丧和心理活动的明显减退[1]。

缺少理解与关爱:绝大多数肿瘤病人承受癌痛折磨,尤其晚期患者更是如此,抗肿瘤化疗又对身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加之经济困难,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肿瘤患者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整体护理实施困难:门诊化疗病人不如病房好管理,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一般做完治疗都离开医院,门诊护士不能全面观察到病人化疗前情况、化疗反应,睡眠、饮食、大小便等。

化疗安全管理对策

加强制度化的管理: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重视医疗安全教育应是护理安全质量的保证,各级护理人员都应认真学习《肿瘤内科化疗常规》、《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整体化护理管理标准》、《医疗事故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和医疗护理常规。

规范治疗操作避免医疗差错:根据肿瘤专科医院特点,许多病人常选择门诊治疗而门诊又缺乏病房管理规范性。

加强病人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和心理护理:医院是社会服务窗口,而护士又是医院窗口的体现,尤其门诊护士要有全面高素质水平。尽最大努力解决不和谐的因素,从感情上、生活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还可利用手册、图片、宣传栏等形式,鼓励病人珍惜生命,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强化护理质量控制措施:护理质量控制是病人治疗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任务,每位护士都要格守其责,认真踏实完成每一环节的治疗、护理与管理。

结 果

2年来,我们加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执行规范化疗,操作和门诊工作制度,使100例门诊化疗病人都能顺利完成规范化疗,未发生1例医患纠纷和严重差错事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量;门诊;护理;控制;患者满意度

0引言

门诊应该说是一个医院的门面[1-2],由于门诊具有患者人流量大、空间有限、病情复杂、涉及内容多等特点,所以门诊易出现风险问题和医患冲突。本文根据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说明门诊护理质量控制在门诊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所显现出来的积极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资料均来自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460例门诊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有患者230人,男性147人,女性83人;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0.61±1.37)岁;其中常规病例183人,急诊病例47人。护理组有患者230人,男性129人,女性101人;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5.71±1.65)岁;其中常规病例169人,急诊病例61人。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主要包括:给药换药、辅助治疗、辅助检查、疏导秩序等。治疗组采用护理质量控制对策,主要从常见问题控制和风险因素预防两个方面进行。

(1)常见问题控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长居居民体质、流动人口数量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医院的门诊有着不同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门诊护理人员要能够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发现并且总结这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常见问题作出相应有效的预防方案和对策。如某院所处地区城市绿化面积较大,赏观花较多,所以在春季易出现大量的花粉过敏患者,这就是该医院门诊的常见问题,该院开设了相应的花粉治疗通道,这样就可以将花粉过敏患者与其他常规患者区分开,从而提高了就诊速度和治疗质量。又如本院门诊在春秋季易集中出现儿童感冒患者,这样本院门诊就在春秋两季开设了儿童感冒绿色通道以提高就诊速度和治疗质量。

(2)风险因素预防,门诊存在一定风险因素,主要分为技术风险和患者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进而导致的护理风险,院内应该以月为单位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较佳者着重表扬,对考核成绩不理想者督促其改善和进步。另外就是要对门诊护理人员的德行做重点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全程微笑服务,提高患者好感。患者风险是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磕碰、突况等,应对这类风险门诊护理人员要合理布置门诊设备和摆设,对一些尖锐物品做好包裹,并设置警示牌。护理人员要做好每日的门诊消毒工作,以降低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可能。对于急诊病患制定突况的预防对策,将急救用品放在安全、实用的地方,方便使用,并开设急诊绿色通道,以提高急诊的治疗速度和治疗质量。

1.3疗效评估。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治疗或住院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判定对比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另外,两组急诊患者均无死亡案例,死亡率为0%。

3讨论

治疗和护理是保证门诊治疗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3],而护理又起到协调医患关系、辅助治疗计划、协作患者就诊的作用[4],可以说门诊护士与患者发生最直接的接触[5],而门诊护理质量的好坏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门诊的就诊秩序和治疗质量。所以在日常门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本院门诊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门诊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解决方法,提高对门诊护理质量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就诊速度和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护理对门诊日常工作十分重要,有针对性、有效果、有方法的护理质量控制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门诊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治疗质量,而且还能提升门诊的治疗速度,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改善医患关系,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瑞霞.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门诊的运用[J].中国护理杂志,2012,12(01):323-324.

[2]李秋红,郭彩霞.浅谈人性化护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1):1172-1173.

[3]聂玉洁.运用人性化理念进行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8(12):353-354.

[4]王伶莉,黄健,宋宏.门诊、分诊系统的应用体会[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03):221-222.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实施效果,旨在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口腔科诊疗患者134例作为细节护理组,实施细节护理;同时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诊疗的1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细节护理组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科患者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诊疗感染率,提高护理效果,并且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口腔感染;细节护理;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42

Effect analysis of details nursing in control of dental infection

HUANG Jie-ying

(The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52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effect of details nursing in the control of dental infection,to reduce infection rate.

Methods: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in our dental department,134 patients with details were selected as detail nursing group,used details nursing.Chose 134 cases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2 as control group,used routine nursing.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effect of nursing of the details nurs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dental nursing,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linical infection rate, improve the effect of nursing,and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Key wordsDental infection;Details nursing;Nursing quali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口腔门诊进行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加。目前口腔诊疗修复技术成功率高,但诊疗修复作为侵入性治疗,容易给患者脆弱的牙齿带来潜在的医源性感染,这不仅要求医师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技能,也要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因此控制和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细节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从细节入手,加强各个环节的防范,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将意外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积极治疗是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的[1]。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对在我院诊疗的134例口腔患者实施细节护理服务,并与实施常

作者单位:528000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口腔医院院感科

黄洁英:女,本科,主管护师,院感办副主任

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口腔科诊疗的患者134例设为细节护理组,其中男84例,女50例。年龄18~78岁,平均(40.05±2.05)岁。同时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80例,女54例。年龄18~75岁,平均(42.05±3.0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细节护理组实施细节护理,具体如下:(1)强化细节管理观念。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护理规范化专业培训,切实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培养慎独精神和严谨态度。医务人员定期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消毒技术规范,并定期对口腔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考核,增强消毒隔离及无菌观念,使护士意识到细节护理的重要性。(2)改善诊疗环境。口腔诊室是集检查、治疗为一体的空间,人口流量大,易对空气和物体造成污染,为改善诊疗环境,每天诊疗前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至少1 h,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清扫2次,保持诊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浓度,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2]。(3)加强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口腔诊疗器械多属于精密器械,腔隙多,结构复杂,治疗后不易清洁消毒。根据诊疗器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确保器械不受损害。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流程,确保消毒灭菌质量,所有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3]。(4)强化防范意识。不允许与治疗无关的物品带入诊疗间,避免交叉感染,规范护理人员正确戴口罩,避免感染性碎屑溅入呼吸道。重视护理人员手污染是预防病原菌传播、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操作前后进行手清洗和消毒,避免锐利器械伤。

1.3观察指标分别从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护理效果根据口腔黏膜是否完整、牙龈是否肿胀出血以及是否感染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并按照满意程度的不同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重视个人的外在形象,以致到口腔门诊进行口腔诊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以往,我们仅注重诊疗技术的提高而忽略了制定完善的诊疗护理程序,导致患者治疗成功率的降低和医源性感染的提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由于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增强,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口腔诊疗感染是目前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降低诊疗感染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必须高度保持风险意识,做好诊疗的全程工作[4]。细节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加强口腔诊室环境消毒,保持环境清洁,严格执行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诊疗中以娴熟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和麻醉师[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细节护理组预防口腔感染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通过在我院口腔科诊疗患者实施细节护理服务模式,确立了以患者满意为中心的服务标准,使护士具备了更加严谨周密的无菌操作技术,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态度,最大限度控制了口腔诊疗相关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相关研究一致[6]。综上所述,我院加强细节护理管理措施,增强无菌观念,使护理无菌操作程序规范化、标准化,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口腔诊疗过程中的医源性感染,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满意的服务,从总体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真正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立平.口腔科诊疗中的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78-79.

[2]戴杰,施更生,林海升,等.口腔诊疗机构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33-935.

[3]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20-3221.

[4]尹美女,施更生,林海升,等.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623-1624.

[5]周凤伟.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7-238.

[6]李立平.口腔科诊疗中的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78-79.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930-01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门诊管理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口腔科门诊的感染问题要根据这个科室的自身特点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感染的措施,对于口腔科门诊的管理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患者在诊疗效果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但不可否认的是患者的口腔感染几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口腔科的医疗器械管理以及医护人员院感意识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加强门诊口腔科的管理,有效控制口腔科的院感问题,本文对于门诊口腔科的院感问题的管理与控制进行有关的探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的门诊口腔科作为研究对象,我院的门诊口腔科具有医护人员6名,其中口腔科医生共有4名,(主治医生3名,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1名,护理人员1名,平均每天接待患者约100例左右。

1.2方法

为提高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我科采取的的主要措施是:针对门诊口腔科的院感问题,制定管理方案,健立与完善门诊口腔科的规章制度,提高门诊口腔科的管理质量;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科学合理处理医疗废物;提高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对口腔科的有关感染项目的监测;不断加强门诊口腔科的环境卫生管理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在门诊口腔科推行四手操作方式,即一名护理人员专门配合一名医生的工作[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等。

2 结果

针对我院门诊口腔科的院感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医护人员院感意识的培养,加强诊疗用品的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等措施来提高我院门诊口腔科的院感管理质量。使我院的门诊口腔科院感管理更加地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门诊口腔科的医护人员对于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问题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更加自觉地规范自身的日常医疗或者护理行为,强化了自身的职业防护,降低感染概率。自从建立与完善了我院的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我院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大降低,医护人员以及医疗器械的监测合格率达到100%,没有再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对我院门诊口腔科的治疗与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3 讨论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门诊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接受门诊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关系到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问题。门诊口腔科是门诊部的重要部门,对于医院感染问题的控制与管理,可以提高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感染问题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对于门诊口腔科以及整个医院都有重要意义[3]。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涉及多方面的学科,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科、社会学科、流行病学科等多方面的研究,感染事件的引发,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没有规范操作,没有认真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在日常的清洁与消毒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未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等。这些因素会诱发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健康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都是不利的[4]。

针对上述问题,在我院的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质量。我们主要实施的管理措施是:首先,针对我院的门诊口腔科的院感管理问题,在整体上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性的管理方案,将实施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与施行,这样可以总结控制与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而可以进一步健立与完善门诊口腔科的规章制度,提高门诊腔科的管理质量。其次,为了较好的控制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对于门诊口腔科中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所有医疗器械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所有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在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防护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我院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手卫生规范的正确执行率,这更加有利于患者与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门诊口腔科的有关感染项目的监测工作,强化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管理,根据监测数据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这样将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不断加强我院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严格执行日常的空气消毒工作,降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需要在我院的门诊口腔科逐渐增加护理人力资源,推行“四手操作”方式,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 金顺贞,袁季华.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原因及控制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 18) :182 -183.

[2] 张珑,李芳萍,陶洪.口腔科门诊感染管理问题与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 5) :619 -620.

[3] 贾美娜,孙凤娟,倪雪娇.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 33) :8241 -8242.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口腔诊疗感染;细节护理;常规护理;控制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也越来越倾向于注重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方面,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观念发生明显变化[1]。口腔门诊在医院门诊部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其就诊患者不断增多。现代口腔诊疗技术虽然较为先进,但是由于诊疗修复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容易给患者的口腔带来潜在的感染风险[2]。要降低口腔诊疗感染的发生率,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细节管理意识及具备严格的感染质量控制措施。细节护理模式是现代新型的护理模式,注重护理细节,加强各个环节的预防措施,按照护理操作规范严格实施,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口腔诊疗[3]。本研究采用细节护理措施对我院口腔诊疗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口腔科接收的患者270例,其中男155例,女115例,年龄20岁~80岁,平均年龄(41.0±2.9)岁。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35例,男75例,女60例,年龄20岁~80岁,平均年龄(41.0±2.5)岁;对照组135例,男80例,女55例,年龄20岁~80岁,平均年龄(41.0±2.8)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细节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如下。1.2.1加强护理人员的细节管理意识建立系统、规范的制度控制医院感染,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认真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实施医疗服务,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养成认真的工作习惯。对口腔科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内容主要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消毒技术规范,并且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对细节护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1.2.2改善口腔科诊疗环境口腔科诊室不仅是口腔检查的空间,还是治疗的场所。因此,人员流动量较大,容易引起空气浑浊,对诊疗室的环境造成污染。为了保持诊疗室的干净整洁和卫生,规定除正在诊疗或治疗的患者外,其他候诊或陪诊人员不能进入诊室,以减少室内人员流动。设定每天早上、下午上班前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各1次,每次1h。每位患者治疗结束后更换牙床套,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牙床操作台、推拉手、接水槽及各治疗连接管后再用清水擦拭,医师工作台、诊疗室地面每天上班前用消毒液及清水先后擦拭。确保室内通风条件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降低病原菌的浓度,避免感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舒适、无菌的诊疗环境[4]。1.2.3注重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及灭菌后器械的摆放口腔诊疗器械存在多个腔隙,并且结构较为复杂,难以彻底清洁和消毒。应当根据诊疗器械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清洁,同时注意保护诊疗器械,切忌使用腐蚀性液体浸泡诊疗器具。制定严格的消毒灭菌流程,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对器具进行清洁消毒,坚持一人一用一消毒[5]。诊疗器械清洁干燥后用纸塑密封包装,注明灭菌时间后高压灭菌,有效期为半年,凡打开包装超4h后即使未用亦必须重新包装并高压消毒灭菌后再用。器械按种类及型号大小分类并按消毒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放置以方便取用,避免翻找磨擦引起外包装破损,每日检查每件器械纸塑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对有破损重新包装灭菌,确保各种灭菌用品无菌。1.2.4加强口腔诊疗感染的防范意识禁止与口腔诊疗无关的物品进入诊疗室,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手套及穿工作服,接触每位患者前后按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注重手部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牙床操作台用贴膜覆盖,牙床治疗台及治疗照灯推拉手套上治疗时拆下的手机头、洁牙器的纸塑包装套,平时收集好这些纸塑包装套,每次治疗结束撤离包装套及外贴膜并放置到加盖的垃圾桶,以免治疗时患者的血液、唾液飞沫对推拉手柄及操作指示台的污染。严格执行一人一套灭菌器械及用品,一次性物品用后分类置入加盖的容器,手机头、牙挺、牙钳、针头等非一次性物品立即转移到清洗间清洗,避免留置在诊疗室造成空间污染。每位患者在使用口腔器具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手部以免被器具所伤[6]。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一共包括4个级别,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的评估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态度、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的意识等。护理效果评估内容包括口腔黏膜完整度、牙龈肿胀程度和感染的情况,一共3个级别,优、良、差。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口腔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护理优良率达到92.59%,口腔感染率为1.48%;对照组护理优良率为81.48%,口腔感染率为3.7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优良率明显更高,口腔感染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例如牙周病容易导致患者的心血管组织受到感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研究证明,血液疾病的发生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7,8]。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改变自身的口腔保健观念,现代人口腔健康意识显著提高,也导致口腔科患者明显增加。过去临床诊疗技术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忽略对相关诊疗护理流程和制度的完善,致使患者治疗效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的身心和经济均带来损失。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护人员所承担的风险明显提高,目前口腔诊疗感染已经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的干扰,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自身工作风险的意识,注重诊疗卫生及无菌操作,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医护的安全程度。细节护理模式是现代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从护理细节入手,注重每一个护理环节的工作实施,充分体现出现代护理人性化的特点。在口腔科细节护理中,注重口腔诊疗室的消毒和清洁,确保诊疗器具无菌,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具备纯熟的专业操作技术和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细节护理还注重制度执行的监督,要求口腔诊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落实每一个细节,通过监督反映落实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细节护理对我院口腔诊疗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优良率达到92.59%,对照组护理优良率为81.48%,观察组护理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8.5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8.8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见,细节护理措施应用于口腔诊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在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洁英.细节护理对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71-72.

[2]刘丽.细节护理对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4):160-161.

[3]胡学兰.细节护理对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4(11):296.

[4]吕惠.细节护理对控制口腔诊疗感染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6,3(2):85-86.

[5]谭文宏,牛林,崔蜜,等.浅谈口腔修复生产实习教学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96-197.

[6]谭文宏.从护理角度分析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C].2015年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347-350.

[7]赵树红,张晓洁.口腔诊疗医院感染的因素与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75-276.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神经功能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出现发病率不断增长情况,不仅会损伤患者的局部脑神经功能,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1]。近年来本院一直在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改善,旨在缩短急救时间以及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故将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并以常规护理流程为对照,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病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中关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临床检查显示患者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病变;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comascale,GCS)在3-8分之间。排除标准:①存在颅脑外伤、脑部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存在难以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③近期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的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n=44):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2~77岁,年龄平均值(63.52±5.1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05±0.98)h。疾病类型:脑梗死17例,脑实质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观察组(n=44):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4~79岁,年龄平均值(63.63±5.2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11±1.02)h。疾病类型:脑梗死18例,脑实质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流程。在接诊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快速评估并进行抢救;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为其挂号,并根据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诊。诊断后,对其生命体征、意识、呼吸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和予以吸氧,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在确诊后及时转到对应科室进行治疗。观察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1)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制定:急救中心主任、医生和护士长按照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设计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并根据专家建议、信息反馈对流程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实用性、科学性均较高的急诊流程。(2)强化培训: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前,先开展相关讲座并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学习,将有关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资料发放到护士手中,由行政管理部门、神经内科医生、急救中心主任以及护士长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知识以及急救技巧等方面培训,同时借助视频教育、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活动。(3)具体实施方法:①出诊: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进行检查,确保物品齐全、有效。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并通知医院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开放静脉通道,予以吸氧。在救护车达到医院前的5min对相关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反复确认。②抢救护理:在为患者进行现场抢救时,护理人员应团结协作并严格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对症处理。如对于出现呼吸紊乱者,予以吸氧;针对出现脑疝者,及时予以脱水剂,以控制颅内压。③接诊:医院急诊科人员在接诊后,在10min内完成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医生抢救患者的同时,护理人员快速将患者的相关标本送检,在20min内完成心电图、CT等各项检查。在必要情况下,与专科医生进行联合会诊,以制定出更理想的治疗方案。④转运护理:针对具备溶栓条件者,将其送入溶栓绿色通道,在1h内完成溶栓治疗;针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检查及准备时间控制在30min内,留置专用的耐高压留置针,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治疗准备。严格按照规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转运,开启急救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护士护送患者到手术室进行治疗,转运期间,注意确保患者的头部平稳并偏向一侧,将呕吐物进行及时清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②使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救3d后的血氧饱和度;同时评估两组的GCS评分,共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③统计两组的致残率、死亡率。④评估两组中存活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Barthel指数(BI)共有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差。⑤两组存活患者在出院前填写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从抢救护理流程、操作技能、护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百分制,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则为基本满意,7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_x±s)、[n(%)]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详见表1。

2.2血氧饱和度、GCS评分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明显,且均比入院时数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致残率、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更低(P0.05)。详见表3。

2.4NIHSS评分、Barthel评分

两组存活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区别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同入院时相比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4。

2.5满意度

观察组存活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5。3讨论临床相关研究[2-3]数据显示,急性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在6h内,因此急诊急救为此类患者争取更宝贵的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常规护理流程存在流程冗杂等问题,会导致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故临床应对急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以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急诊科是医院内专门用于院前急救和抢救的重要科室,对于后续治疗的展开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急诊科结合循证依据、临床经验等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路径进行完善和固定,一方面能够避免护理人员盲目工作,减少护理环节遗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各科室协作能力,促使流程无缝隙连接,减少交接时间[4]。另外本次实施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救流程进行的简化,并对各个环节的护理用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能够避免等待,促使救治时间缩短,另外对每个护理细节进行了规范,可防止护理措施重复性,促使护理细节质量提升。对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修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提高急救流程的简洁性、完整性、科学性。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同常规护理见表2。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室;护理纠纷;防范

护患纠纷(conflict),一般表现为患方对医护服务的不满意而发生的冲突。护患纠纷不仅严重恶化护患关系,给医护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它还降低社会和谐度。要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分析造成护理纠纷的主要症结,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控护患关系。

1 护理纠纷的含义

护理纠纷,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发生的争执。即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产生的一切分歧,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机构及其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或诊疗护理结果不满,或者由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出现失误,导致患者痛苦增多及人身损害引发的纠纷。护理纠纷属于医疗纠纷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常常与医疗纠纷交织在一起。单纯的护理纠纷约占整个医疗纠纷案件的10%~15%[1]。

2 急诊室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经济改革的利益调整在护患关系中的反映 医疗纠纷数量增加的一个社会原因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实行以控制费用减少浪费为主要目标的医疗制度改革,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变化无不反映到医疗服务中来。一些护理纠纷的发生实际上是经济改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医患关系中的反映。最为典型的是费用纠纷的增多。由于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个人承担能力有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自费患者往往会因为费用问题提起医疗纠纷。高费用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护理纠纷中,护理人员不一定有过失,不一定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常规,也不一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2.2护理管理存在缺陷 如缺乏诊疗护理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卫生法制教育;对护理人员工作安排不当,甚至招用非医务人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对护理过失不按规定严肃处理等[2]。

2.3护士工作因素的影响 护理人员必须整天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除了常规护理外,同时还要随时去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因此护士的忙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相对而言,患者则处于一种专心养病,看似"休闲"的状态。然而实际上,疾病给患者造成的较大压力不可能使他们有真正的清闲,有些患者几乎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对自己疾病的考虑上,对外界的许多事情包括对护理人员的忙碌常常"视而不见"。当个别患者的急需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发生冲突时,患者可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指责护士不尽责;护理人员可能在疲惫忙碌的状态下对患者失去耐心,埋怨患者不体谅自己。如果此时个别护理人员只是强调自己的理由而不能宽待身心失衡的患者,护患关系将进一步受到损害。

3 急诊室护理纠纷的防范管理措施

3.1护理组织管理 ①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必须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较高的业务水平,熟悉各专科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动作迅速,治疗及时;②要有严格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分诊台、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处的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如有事离开,必须有他人代替;③要有健全的院内抢救组织,遇有特殊情况,可以通过信号系统,立即组织人员赶赴急诊室进行抢救;④急诊室工作人员要有严格的时间概念,规定的患者从来院时间到接诊时间、抢救时间、治疗时间,任何人不得延误,否则追查责任[3]。

3.2护理业务管理 ①急诊室护士应具备的条件。要经过急诊专业和抢救技能的定向培训,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熟练的抢救技术、迅速敏捷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时间观念和救死扶伤的精神;②抢救定位工作。训练对常见急诊,按抢救内容顺序,规定医师与护士的工作职责,制成文字条款与图解,并经常练习。这样,可在抢救时,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地工作,抢救成功率按标准应达到80%~85%[4];③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分诊台护士要掌握急诊就诊标准,分诊准确率应在90%以上,并应认真登记统计;④抢救记录应详细、时间概念清楚,药名、剂量准确无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医师未到床前,护士应根据病情,及时处理,为患者吸氧、吸痰、止血,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血型交叉检验等,为顺利抢救创造条件[5]。当护士由于其他重要工作而无法立刻满足患者需要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原谅。在注意语音、语速、语调的同时,应注意应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告知性、询问性语言,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进行"开放式"交谈,增加护患双方交谈的信息量。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急诊室护理纠纷及防范管理措施的分析,可以增强与患者间的亲和力,在尊重理解和关心患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了许多护患间潜在冲突,既维护了患者的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甘玉华.急诊室护理安全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690-691.

[2]陶凤萍.急诊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607-1608.

[3]尤丽,李丽,王梅玲.急诊护理纠纷的风险因素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9:810-811.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诊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现行诊疗、护理常规,制订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102例急诊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急诊救治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依据设制临床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结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急救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显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救治、护理急危重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及综合医院的护理急救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急危重患者; 急诊一体化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01-01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制定的日程计划表,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急诊接诊危重患者的最大要点是迅速、准确、及时抢救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肢体障碍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救诊治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大[2]。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起针对急危重患者的特点,参照、制定、实施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0年3月我科院前急救共收治204例危重患者,年龄20~105岁,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急诊医学》中院前急救病种[3]:其中心肌梗死50例,急性左心衰竭19例,严重创伤53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7.5±1.8)岁,采用常规的救治方法;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小组,拟定临床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护理临床路径表格,并设置健康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测试表、护理满意度问卷等表格。

1.2.2人员培训 实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路径实施内容、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规范护理行为,使每人对路径的实施步骤均熟练掌握,详细记录、描述。

1.2.3实施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急诊护理规范进行急抢救、护理。观察组:出诊组护士接诊患者后,急救组护士的按路径的指示进行救治护理,每人次抢救结束后,由各组长对该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有无并发症、满意度、家属或患者的意见等各项表格内容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X±s)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U36.68P<0.01

3 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以计划表的形式辅以形象的图标,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急诊临床路径的制定基于急救临床实践,并经多学科共同拟制,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相比,具有多功能和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增加患方的介入,使得急救护理更加整体有序,明显提高急诊工作质量。

3.1 在本次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格有计划、快捷地实施护理急救措施,如接诊危重患者后,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通知相关科室,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救治、护理、分诊,救治过程流程规范,各人职责、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有效保证了急诊绿色通道的通畅性,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后续治疗和手术机会,护理不再是盲目机械执行或等医生医嘱后实施治疗与护理,而是有计划、快捷、高效的实施抢救措施,规范了救治流程,[6]。同时在实施中当目标发主偏移标准后,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置,避免由于等待医嘱造成延误治疗、或护理工作繁忙、换班、能力水平不均及疏忽所致误差,做到合理、准确、持续观察病情,使患者从接诊到急救处置、完成治疗检查等时间比实施急救常规护理的明显缩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水平,保障急诊护理安全。

3.2 增进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满意度CNP使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增强了病人自我护理和意识的能力,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4]。由于从接诊病人到急救处理结束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治疗、检查,把病人的等待时间降到最低,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使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都大大的减少。同时临床路径工作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可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避免与医生的告知制度内容重叠,明确护士的职责范围,加强与医生的分工合作,规范了操作程序,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使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3.4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使抢救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让病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治疗和护理,加速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病人满意度。提供具有强竞争力的“快、好、省”服务[7]。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医疗市场实施CNP使医疗、护理优势互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以缩短了病人住院日期,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住院费用,以最低廉的收费让病人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病人满意度上升。“安全、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患者就医,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急诊一体化救治危重症病人中应用CNP是可行的,它可以提供持续性、科学性的医疗护理,使护理工作达到迅速、准确、安全,进一步提升急诊抢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邵孝金共.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3.

[2] 卢青.程序化院前急救护理.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6):275―276

[3] 徐慧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4] Cheah j.Clinical pathways―an cvaluation of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n acute care j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J].Singapore Med j,2002,41(7):335―346

[5] 郭锦丽,天江华,李佳慧.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A):2124.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病房;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在预防风险事件及寻求处理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急诊病房的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和风险性,加之患者的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难度大,因此急诊病房属于高风险区域。一旦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大意,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对医院近期随机选取的47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医院急诊科病房中接受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患者46例,车祸患者28例,外伤患者20例,基于随机分组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为26~8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24~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①进行检查。医护人员需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实施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患病史和过敏史。②与患者家属沟通。通过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告知患者家属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严格规范患者的饮食和生活问题,禁忌烟酒。③做好预后工作。手术结束后,经观察无大碍可将患者从急诊室转至普通病房。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1)完善急诊病房管理制度。规范的急诊病房管理制度,是保障急诊病房舒适环境的基础,应严格规范家属探视制度、患者出入标准等。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带头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制度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去[3]。(2)成立护理风险小组。由具备丰富护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护士长和护士组成护理风险小组,分析和评估在护理急诊患者时容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还要制定急诊护理的紧急预案,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持续性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性管理,从而完善护理风险制度。(3)完善医疗设备及备用药品。急诊科患者通常病情复杂且危急,如果护理人员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就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急诊科护理人员完善医疗设备及备用药品,同时还要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熟知各类急救药品的适应症及用法和用量,定期检查抢救药品,以避免药物过期[4]。(4)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大多数急诊患者由于担心自身病情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长期处于低沉的情绪中,极易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对自身恢复不抱希望,便会不愿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从而降低康复速度。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非常重要。从精神上鼓励并支持患者,教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缓解自身不良情绪,从而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5)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保障。在护理人员开始工作时就应接受严格的考核制度进行筛选,并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避免引发医疗冲突,还需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沟通能力,避免患者出现抵触情绪,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可以冷静、准确地处理[5]。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94例急诊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总共有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以%表示。统计患者的投诉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发生率越高表明护理效果越差;患者投诉率的百分比越低,说明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投诉率为8.5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3%;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为0.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7.23%,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87%,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危急,因此急诊科是医院中护理难度较大的科室之一,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对整个医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护理人员在对急诊患者的护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显得格外必要。以往急诊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问题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急诊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其在护理工作中不能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急诊患者自身疾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之急诊科新业务的开展,增加护理工作的风险性。没有制定完善的急诊科制度,加之缺乏对制度的监督和落实,因此会出现无章可循、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急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全,扩大了患者治疗风险。急诊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和沟通方式不当,加大了护理风险。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增进彼此的信任感,以便于后续的治疗,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另外,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并尽量用轻松、易懂的方式为患者解疑答惑。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态度要和蔼[6]。综上所述,在急诊病房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降低患者投诉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迎今,徐长妍,初喆,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观察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237.

[2]吴杨玲,黄晓铭,陈秋云.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综合病房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64-65.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1篇

通过现场调查及询问的方式调查其口腔诊疗操作中的消毒现状,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至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口腔消毒制度、设备配备情况、诊疗环境布局、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消毒效果检测情况、口腔诊疗操作消毒管理情况、医院人员配备情况等。并以相关规范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调查表,逐项查看及询问拟定的调查项目,并认真填写表格,同时认真描述分析收集的数据。

2结果

2.1环境布局情况

本次所选取的15家医疗机构均严格将诊疗区域和清洗消毒区分开,均设置有诊疗区域、消毒区及器械清洗区;然而仅8家医疗机构在无菌区、污染区、清洁区设置有专用区域标志;其余7家医疗机构因受面积过小等因素的影响仅分为某两个区。

2.2设备配备维护

本次选取的15家医疗机构中3家存在口腔收集配备不足现象,其中二级医院一家,民营诊所一家;12家医疗机构均配备有压力蒸汽灭菌器,仅3家医疗机构未配备该设备;其中2家为诊所,一家为民营医院。器械维护情况:3家医疗机构存在有存储过期牙钻手机现象;5家医疗机构未严格一人一手机一用一消毒制度;且仅5家医疗机构在使用后严格利用酶洗液对口腔器械进行清洗;2家医疗机构存在有灭菌器械包装不合格现象。

2.3口腔医务人员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个体口腔诊所及基层诊所普遍存在有专职护士不足现象,5家一级医疗机构中护士仅2名,7家民营诊所中只有3名护士;口腔诊疗单位医护人员均为中初级职称,15家医疗机构中仅3名医师为高级职称。

2.4规章制度情况

本次选取的15家医疗机构均建立了系统的消毒隔离、废物处理、消毒产品采购验收、职业防护等制度;其中11家医疗机构制定了专门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12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标准操作规程,13家医疗机构建立专门的消毒灭菌状况监测制度;1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专门的人员岗位管理制度。

2.5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选取的15家医疗机构中12家开展生物监测,对口腔科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仅2家医疗机构利用微生物监测方式对消毒剂进行监测;仅6家医疗机构开展环境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3讨论

口腔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在诊疗期间多使用的器械往往会在接触患者唾液的同时刺破组织,并与血液相接触,因而,口腔器械使用后往往会携带较多的微生物。而口腔科就诊患者中有多数患者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甚至部分患者还携带有艾滋病病毒,从而极易对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而现阶段我国口腔诊疗时往往难以对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血液筛查,难以有效的隔离健康人群与感染性人群,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因而,严格口腔科诊疗操作消毒,以有效的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现象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口腔诊疗消毒的基本现状,本次研究对选取的15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且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单位仍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消毒管理缺陷。笔者认为为有效的提高诊疗消毒灭菌效果,医疗机构必须要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1)建立口腔诊疗单位时应加强对硬件设施审查的重视,且在年度校验中还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不均的重视,确保医疗机构各功能区域设置齐全、标志清楚,从而有效的减少医源性感染现象发生。

2)建立健全的医疗规章制度,且要严格落实执行各项制度,对于日常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从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医疗性感染现象发生。

3)加强口腔科手机使用的重视,应严格落实一人一手机一用一消毒制度;同时口腔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专职口腔护士配备及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视,保证口腔诊疗职业行为的规范性。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自我保护;认知

1急诊护理风险因素

1.1主观方面急诊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服务意识,工作中就会因责任心不足、不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方法产生护理风险[1]。

1.1.1专业知识技能因素急诊科是全院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各系统危急重患者皆有,所以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理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对各类患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接诊、分诊、抢救;对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娴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1.2语言沟通技巧因素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很多风险源于护患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注意沟通技巧,对患者家属不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解释不耐心、言语生硬、回答简单、处事行为不当,即会导致患者家属误解,给护理工作埋下巨大风险隐患。

1.1.3责任法制意识因素急诊护理既是一项医疗活动,同时也是医院的服务窗口,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家属通常感到恐惧和紧张,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服务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就会成为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的直接风险因素,其风险程度也较严重。

1.2客观因素急诊护理风险除来自护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来源于医院、科室领导管理和患者家属方面的因素。

1.2.1患者家属心理因素患者所患疾病的危险程度、复杂性以及医疗技术难度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医疗风险概率较高,因为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恐慌产生对医院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苛刻要求,表现出一些过激言行,如不冷静的认真对待,是引起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1.2.2医疗设备器械因素医疗设备器械不到位,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技术的有效发挥,而延误患者的诊断、治疗、抢救,此也是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之一。

1.2.3护理文件管理因素护理文件是后来工作的记录,是判断护理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法律上落实医嘱情况的举证依据。如不遵守抢救记录的书写规定,未及时认真详细书写抢救过程,事后根据回忆记录,造成抢救记录书写不及时、不准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在证据提供方面就处于被动地位,也因此给护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另外如果领导管理不得力,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护理风险的隐患。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措施

2.1强化技能培训法制意识提高护士法律观念,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是杜绝护理纠纷的关键,而过硬的业务本领是干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所以急诊护士应积极参加院、科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医疗安全学习,同时理顺就诊环节,加强急诊理论学习,规范抢救技能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水平、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指数。

2.2增强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护理工作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施更快、更有效、更舒服、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建立“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是现代急诊的服务模式[2]而急诊护士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病人和家属,为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有必要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采取恰当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家属的各类过激言行进行亲切、自然的耐心解释和回答。

2.3加强制度管理文书规范院、科领导应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尤为急诊风险管理制度、抢救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以及规范文书书写,急诊护士应认真执行。因为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而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是防范护理风险的保证。

通过对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和采取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措施,不仅能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技能和管理水平,还能增强法律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大大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内镜;集中管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2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8-02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病人医疗要求的提高,医院各种内镜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镜诊疗因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或大多不需要住院、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日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推崇。但由于内镜精密度高、配套购置价格昂贵等原因,导致医院内镜购置数量有限,与需要内镜诊疗的病人量较大之间存在矛盾。内镜使用后如何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难度,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内镜诊疗业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那么,医院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内镜资源?如何规范其诊疗技术操作?如何标准化内镜消毒隔离及质量控制制度?如何进行内镜的维护和保养?如何提高内镜的诊疗效率?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我院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适时地对全院存放在各科室的内镜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较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1 情况简介

我院原来多种内镜都分散在临床各科室,也就是说,有的在门诊,有的在病房;有的在内科、有的在外科、有的在妇产科。2006年2月医院成立了内镜诊疗中心,将分散在各科室的胃镜、纤维支气管镜、膀胱镜、宫腔镜、肠镜等多个镜种,由内镜中心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医院内镜中心配置护士长1名、专职医生、专职护士若干名。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运行,内镜中心集中管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内镜诊疗业务量持续增长,内镜诊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内镜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

2.1 共享设备资源,减少资金投入

医院医疗内镜属精密医疗器械和设备,一般来说,购置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原来内镜分散在相应科室管理,还需要配套的相关器械或设备,才能完成相应内镜诊疗业务。科室内镜实行医院集中统一管理后,有些配套性用品、工作站、灭菌器等可以多镜种共享,原来内镜分散管理导致的设备或器械的重复投入的资金,可以节省下来用于购置临床急需的新型的内镜设备,用于扩大内镜的诊疗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不断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内镜诊疗的需要。

2.2 节约人力资源

目前,我院内镜中心拥有6个镜种,可以同一时间独立开放或协调多个镜种进行诊疗并承担相应急诊工作。内镜分散在科室管理时,配合护士的设置非常矛盾。若设置的少,存在节假日值班、三班倒困难;若设置的多,不接诊时存在闲置问题;若设置兼职配合护士,就会影响到专职护理岗位的专业性和责任心。因此,内镜集中管理较科室分散管理节省护理人员近1倍,况且还有利于提高配合护士的责任心、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3 有利于内镜专业护理队伍的建立

内镜中心需要配备数名专职护理人员,用于配合内镜医师的诊疗。这些护理人员在诊疗配合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会逐步熟悉、掌握内镜及配件的构造、操作流程、清洗消毒和灭菌以及维护和保养等相关知识,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会不断积累丰富。加之集中统一的内镜管理,使其护理人员获得专业技术培训及交流的机会增多,内镜新技术、相关信息的获得及运用推广就比较容易。这样,一支集各科内镜的使用配合、消毒灭菌、维护保养等技能于一身的内镜专业护理队伍,就会在实践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

2.4 消毒隔离工作更加规范

内镜集中统一管理后,我院引进了一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内镜清洗消毒专业设备,该套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或配置,可用于多个镜种的清洗和消毒。由于专用清洗消毒设备成套,操作流程化、成本低耗化、环节质控标准化,便于医院质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所有内镜在使用后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清洗、消毒和灭菌,这是独立临床科室没有能力达到的。

2.5 内镜相关规章制度及收费标准便于制订和执行

内镜医院统一管理之后,由于人员和设备的相对集中,便于制订、执行和规范各科内镜管理规章制度和收费标准。我院内镜中心在护士长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各专科内镜都实行了统一的约诊制度、基本情况登记制度等,充分整理、完善和规范了各种相应制度。如内镜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内镜室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内镜室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内镜室收费管理制度等。内镜的集中管理又便于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改进,使医院内镜诊疗工作的业务管理和安全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内镜集中管理的几点体会

3.1 合理布局,避免交叉感染

内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之后,由于内镜种类较多,不同镜种的安装要求、消毒隔离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还差别较大。因此,如何合理布局、避免交叉感染是内镜中心管理的首要问题。首先,应从建筑结构设计上考虑候诊区、诊疗区、办公区的相应分离。其次,各镜种诊室间的布局应遵循从污染区、清洁区到无菌区的渐进原则,要力求做到避免镜种之间及诊疗区与办公区之间的交叉感染。

3.2 作好病人的分诊和预约工作

3.2.1 根据内镜申请单数量和病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内镜中心各镜种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准备情况,分诊预约病人,合理安排诊疗顺序,缩短候诊时间,以保证各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合理分诊预约患者就诊也是确保内镜就医安全的重要前提。

3.2.2 分诊预约病人时,对急诊病人、一般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要根据轻重急缓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预约。特别是对住院患者要注意事前与临床科室主管医护人员进行协调或沟通,以便取得积极配合,保障病人诊疗的顺利进行。

3.2.3 按人性化原则进行分诊与预约。例如,一般消化道内镜多需禁食准备,为了减少患者禁食时间,一般其内镜诊疗应安排在上午进行。而对饮食限制相对较小的膀胱镜等,应尽量安排在下午进行。人性化分诊与预约病人,还要相对体现病人的年龄、性别、工作时间和个性要求。

3.2.4 按时间段进行约诊病人。即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准确告知患者进行内镜诊疗的具体时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镜候诊区的病人数量,又能节省病人的候诊时间。对住院病人更需要计划好诊疗时间,到时电话通知病房即可,无需病人等候。

3.3 认真做好内镜室的护理工作

3.3.1 内镜中心必须设置手术及危重病人的专用观察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器材和相关物品。内镜室护理人员利用观察室对手术病人、危重症病人进行集中管理,必须熟练地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能延续住院部病人的液体治疗,特别是要做好术后病人病情的短期观察等工作。

3.3.2 内镜室护理人员在进行分诊和预约病人时,要按照约诊制度,丰富约诊内容,要让病人明白内镜诊疗前的各种注意事项,要让病人了解在诊疗过程中会出现的不适情况,更要引导病人学会配合诊疗过程中放松应对的技巧等。可以说,预约护士的工作质量与内镜诊疗能否顺利进行是息息相关的,预约护士的工作效率是和病人满意度成正比的。

3.3.3 内镜中心采用手术室的管理模式,对内镜室护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及医疗安全是大有好处的。病人就诊前换鞋、病人家属不允许进入诊疗区。配合护士从候诊区引领病人进行检查,治疗结束后,将病人送出或交送家属,做到全程陪护。全程陪护对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也非常有效。

3.4 强化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4.1 内镜中心必须对消毒隔离工作常抓不懈,要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建立统一的软式和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切实提高内镜室工作人员的消毒灭菌观念。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经过内镜消毒隔离知识、维护保养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4.2 建立集中的内镜清洗消毒室。根据不同镜种对消毒隔离的要求不同,集中统筹安排清洗消毒区域及洗清设备。配备专用计时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干燥箱、蒸馏水发生器等。

3.4.3 严格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按照消毒隔离相关要求,不同镜种要设置专用清洗水池,制订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使用的硬式内镜,凡能耐受压力蒸气灭菌的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气灭菌。对于软式内镜且需要进行高水平消毒时,要根据内镜的诊疗目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或特殊的专门消毒方法,切实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3.4.4 加强内镜诊疗工作的环节质量控制,设专人担任质量控制员,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的全过程控制,要做到每日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每月或每季度对所有内镜及其配件进行化学、生物学监测,确保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

3.4.5 定期对所有内镜及其配件进行集中维护和保养,分析所有内镜的使用情况,找出影响内镜使用效率的关键要素,不断进行诊疗工作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内镜诊疗业务量和诊疗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3.5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念和知识,指导内镜室的护理工作

3.5.1 准确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特别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护理,运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根据病人病情和个体的差异,为病人提供温馨、细致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3.5.2 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要教育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的操作,加强消毒灭菌的管理工作,提倡规范性护理行为,避免习惯性护理行为。护理语言和行为要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要特别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在内镜的诊疗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合理的遮蔽,避免不必要的暴露等。

3.5.3 建立完善的知情同意制度,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视频手段,增加内镜相关诊疗过程的透明度,增加病人及家属对内镜检查或治疗的信心和理解。同时,完善科普宣传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延伸。

4 小结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内镜的诊疗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内镜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院临床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综合性的内镜中心从体制上已不再隶属于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妇科等某单一科室,而是全院共享的诊疗科室。随着内镜业务内涵扩大和外延扩大的发展,对内镜消毒隔离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严格的内镜感染控制管理是保障病人诊疗安全的关键。我院在实践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推广实行了内镜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在各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富贵,王海森,郝顺霞,等. 河北省56所医疗机构消化道内镜消毒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9):693-695.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两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

(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

(3)、必要时由组织组织医生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院内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门诊随访。

(2)、好转——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住院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院办;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院办;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院长。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务人员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医护人员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60%为重度缺陷。

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护理诊疗常规制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13-01

在护理学科及其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成为各级医院的工作重点。作为医院抢救急病危患者的“窗口”,急症科具有病种复杂面广、来势急等特征,正因为此,使得急诊护理存在较大的风险。为逐步改善急救护理水平,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及效率,我们就应认真分析各类护理隐患,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医疗护理事故及矛盾出现。

一 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带来的风险: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患者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设备和医院的服务态度。他们对抢救和治疗的效果大幅增强,然而,其对医疗护理风险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此外,当前许多医院的急诊科患者居多,而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医疗条件差,设备不全,药品准备不充分,等等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导致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加大了医疗纠纷的隐患,从而使医疗机构产生某种不良的看法,对医院护理人员不信任。

1.2 科室管理因素带来的风险: (1)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例如护理人员的职责、三查七对制度、交接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由于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医疗人员不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患者抢救不及时,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2)抢救仪器利用度不高,例如,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这势必会影响急救人员的护理水平,同时还会出现许多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非正常操作规章、设备出现故障等等。(3)没有规范的抢救记录。这主要表现在医疗人员只注重抢救,而没有及时的进行记录,导致对患者的抢救记录不全面,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

1.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1)近几年,急诊科护士都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缺乏对病情的观察,操作技术也不够到位,也就无法正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也有部分护士对患者缺乏耐心,不能细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的不满,从而出现纠纷。(2)护理人员因素,如操作规程所导致的风险。这是因为急诊中有一部分操作有护士来完成,如: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配药、使用抢救仪器等,上述均为医疗护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然而有时因护士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很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3)护理职业损害带来的风险。急诊患者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急需得到救护,但医务人员在急救时不知道患者有没有患上肝炎等传染病,与患者接触时也没有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因此很可能会导致其自身感染,这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1]。(4) 护士心理损伤带来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时间都处在紧张、喧闹的环境下,在各类急救患者面前,他们的精神极度紧张,很容易出现厌倦心理;加上患者的素质、病种不同,面对护士,他们很可能变成施暴人群。

1.4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较快、病情危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且容易产生忧虑和恐慌心理;不同的患者,他们的基础健康质量及机体免疫力都会有所不同,疾病的发展、蔓延状况相对来说也更加复杂性;患者与护理人员未经常性接触,因此不能彻底掌握他们的病情,同一种疾病,其症状可能不同;而不同的疾病,却有可能出现同一种症状,这些对诊断与治疗疾病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需要在患者的配合与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一旦患者出现了冒险心理、消极排斥的诊治态度等,都会相应地增加护理风险。

二 急诊护理中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2.1 制定突发时间应急预案:医院各部门应给与急诊工作人员、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相应的支持,使其能全天二十四小时保持待命和应急状态。一旦医院进入了大量的就诊患者,值班人员应即刻通报医务处,并快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有效的为患者开展抢救与治疗。急诊科实施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如针对大批车祸患者、传染病患者、集体中毒患者应急预案等,能更好的协调医院各科室、员工一起,全身心抢救患者,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的概率[2]。

2.2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护士应努力学习法律意识,严格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做到知法、执法,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章程,了解和掌握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要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出发,逐步增强法制与证据意识,对任职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

2.3 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一、逐步完善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这是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基础,也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保障。护士应做到纪律严明、在岗位上保持应急待命之状态,在护理操作中应按规定进行抢救。第二、应学会总结和借鉴护士长与护理业务骨干的先进经验,要从急诊科的工作状况出发,对科室中的常见护理风险,如心跳骤停、抢救仪器不完善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第三、要从科室特点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过程中的某些高风险项目,如吸痰、洗胃等,应实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避免护理纠纷、投诉现象发生。

2.4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首先,应对护士开展基本业务培训。培训应涉及法律意识、沟通基准、急救措施等内容,要全面提升护士的服务、救护质量,并按期对护士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情况进行考核,让他们了解各种病症的观察、护理要点及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概率。其次,应对护士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要让他们了解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动静脉穿刺、简易呼吸器、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护士长还应带动年轻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让他们了解如何使用急救药品、常用的药品剂量等知识。

三 结论

总之,急诊护理工作应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病人为工作核心,认真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将社会、医学、心理等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急诊护理工作中。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与忧患意识,并掌握了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使护理服务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进枝. 急诊护理隐患管理的应对措施[J]. 中国中医急症,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