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街道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构成中,街道是首要要素,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部分。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景观两种。对于动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交通和人为活动。在街道交通景观中,不仅要解决由于街道带来的视觉狭窄问题,而且还要把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好,带动周围的经济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人为活动也是作为街道空间景观的主体存在,在设计前,要充分考虑人们在街道的主要行动和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若是交通比较拥挤的街道路段,应以车辆通行顺畅为主要考虑因素;若行人为街道的主体,应该注重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的行走环境。静态景观,顾名思义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城市街道建设会更加优美;人工景观,实际上是街道空间的构成元素,例如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等等。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
2.1街道设计思路的多样化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街道交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街道景观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今人们生活的需求,不仅在速度上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应在古朴的街道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街道文化的同时,也给行人带来不一样的行走空间。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要从不同的视角,多方面去设计街道,要结合当地街道的文化,在展现街道特色景观的同时,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能从城市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设计素材,满足人们对过往经典的留念,而且街道文化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2.2林绿带化与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的绿化,对街道和人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街道周边生活小区的环境和气候,净化由于行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且还能减少由于车辆和行人造成的嘈杂声响,对交通路线的划分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还能起到预防火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在街道绿化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的设计:防护绿带,一般设置在人行道和街道旁边的建筑物中间,主要是降低由于行人和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人行道绿带,又称步行街道绿带,位于人行道和行车道中间,一般种植乔木等,有助于防止尘埃飞扬和降低噪音;分车绿带,主要是把快车道与慢车道分开,保障行车的安全;最后是其它区域的绿化,如广场、停车场等位置,也要注意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绿带的植被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树冠较大,树枝比较浓密、生命力顽强,并且不易引发虫害、落叶晚的植被,这样的植被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能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建设。
2.3标识系统和细节设计
在城市街道的通行过程中,必要的交通标识符不仅能帮助车辆的行驶,为其指引方向,而且完整的标识系统标志着一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健全。随着交通系统的不断升级,标识也逐渐趋向于人性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街道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行车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在保障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对街道景观细节的设计,设计要呈现出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的考量,因为街道细节的设计直接关乎着城市的特色和城市的文化。例如,铺在街道上的石头材料,在满足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要达到美观、环保的效果,同时还要和周围的环境设施相适应,起到相互辉映的效果。
3结束语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间。绿化不足,同时缺乏景观构成元素。
(4)车辆占道严重,造成视觉环境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东昌文化、临清文化、战国高唐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聊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特点的茌平剪纸,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的郎庄面塑,流传在茌平县的洪屯乡泊渡口村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发挥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两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观内涵的代表,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该积极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地域文化,强调整体与统一,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有个性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来营造街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整体性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街道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统一的基础出上求变化,在变化中找统一。
(3)以人为本原则
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需要。人群的活动也是景观角度的一个方面,因此景观应该服务于不同人群,根据不同的爱好、行为习惯,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四、古城区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
聊城市古城区的街道大致可以分为交通、商业、步行和其他生活类街道。街道的景观特色可以根据城市或某个区域的个性,结合整体形象来营造。
(1)承担交通的街道往往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路幅宽、交通量较大,道路除了车行道,还有人行步道。当路幅宽度超过30m时,人的视觉尺度已经无法与空间进行连接。这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快速行进过程中的欣赏。沿街建筑物、行道树、标志物等构成的街景是这类道路中比较典型的景观,因此,建筑物的连续性、建筑轮廓的统一性、绿化的完整性都是为了营造均衡、适度的空间。可根据道路所在的地区的个性,布置标志物或雕塑来丰富景观,通过道路铺装和地域植物来强化地域特色。
(2)商业街通常地处城市核心区,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3)步行街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还承担着展示城市魅力的职能。东昌楼东大街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楼东大街是聊城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长400米,宽18米,既短又窄,却“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新的楼东大街集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应只集中在个别要素的设计上,而应采用反映街道整体个性的设计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活类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这类街道的氛围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聊城市古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和历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补应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遗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尽量保留,它们可以还原老街的生活场景,展示当地百姓长年积累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街道承担了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使命,街道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为“城市窗口”,其内容性质都是丰富而复杂的。营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要从环境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地域的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景观要素,揭示要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对城市既有街道进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的城市街道,则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建筑学报》,2001
关键词:环境小品;原则;方法;定向;自然;模仿;人工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ity streets in shaping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details design problems, causes, to the city streets characteristic mould in environment design sketch a new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design key po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ity streets in grapp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sh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environmental embellishment;principles;method;orientation;nature;imitation;artifici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23-03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已经逐渐演变成表达城市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在沟通文化、连接空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也从过去孤立的、单独的个体化设计模式,逐步向能融合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性设计模式转型。这类模式的转换,不仅增强了环境小品设计的现实意义,而且为现代化城市环境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精神内涵。同时,基于城市街道特色的环境小品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能为国内街景整治规划及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基本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不仅要与环境相融合,还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人对生活舒适的需求,考虑实用性以及观赏性。
2.1系统性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作为一个特定范畴,设计时要与街道特色风貌和精神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设计,综合考虑环境相关的各类因素。
2.2以功能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应满足人们对环境小品物质功能的要求,还应传达出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功能原则的范围内还应注重作品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创造出功能齐备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
2.3人性化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出人文思想,设计时,考虑不同人群对环境小品的不同使用需求,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提高人们在户外环境活动中的生活质量。
2.4与环境协调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要注重设计本身,也要充分考虑与街道其他元素相协调,使环境小品与环境空间相融合,展现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共同塑造街道特色风貌。
2.5美学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该注重现代审美原则,遵循协调性、层次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美学原则。实践中,应该将美学原则贯彻到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创作中。
2.6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空间环境的影响,选用低能耗、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图1-垃圾桶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3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师应在确定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依据相适应的设计原则,最后选用较为合适的方法来设计。通过对目前国内部分城市街道相关的环境小品设计的调查,以及对家具与产品等相关设计方法的归纳与剖析,结合深圳市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的实际,在此归纳出三种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即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
3.1定向设计法
所谓定向设计法,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方法,它是依据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不同特点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同时它也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是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定向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受所处街道环境及该地区人文、地理条件和使用人群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想设计出一件满意的作品,这些因素在设计时都应该纳入考虑范畴。
现有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因功能欠缺而引起的形态问题,周围环境不能与小品自身相融合以及地域特色无法体现等问题。具体而言,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呼吁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使用绿色节能、可回收利用的产品,现在城市街道上虽然看到很多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但仍然存在一些并未分类的垃圾桶,这样不仅削弱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便于人们的使用,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定向设计法,将垃圾桶的形象具体化、定向化,从而体现出垃圾桶的形态意义与使用价值。图1所示的垃圾桶设计除标注了可回收、一般性垃圾的投放,还设计了废旧电池的投放口,使垃圾的分类更细致,也使环境保护在行动上更为人性化。
3.2组合设计法
组合设计法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和艺术形式将现有技术、原理、形式、材料等有效地组合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组合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够使环境小品的形态更为丰富,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比如空间的节省和成本的节约。组合设计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附加型组合、异类组合以及同类组合。
3.2.1附加型组合
主体附加型组合是在原有小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或形式。这种“锦上添花”的组合形式,是通过在原来已经被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上,利用其他产品现有的多种新功能来改进原有产品,给它带来新的亮点,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有生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主体附加型的设计应用颇为广泛。许多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在未进行改造之前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人们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样的设计存在着某些缺憾,渴望更好的设计概念融入其中。如可移动式的售货商亭,在原有商亭的设计上,加上了滚动的滑轮,与之前相比,整个设计就显得更加实用方便,整个设施的维护和移动也更加自如,使用起来也倍感舒适。
3.2.2异类组合
异类组合是将不同特点的两个物体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将功能作加法,将形态作减法的设计理念,从而使设施更方便人们的使用,节省街道环境空间(如图2)。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异类组合的实例非常常见,如广告牌和车站、花池和车档的组合;广告牌与导向牌的组合等等。异类组合设计是一种更加具有开发价值和说服力的设计,这种组合方式需要构成组合的环境小品间存在一条可引导组合设计的主线,就像路灯与广告牌的组合,二者都需要支撑杆,这样的设计组合方式不仅节约空间,还能使广告在夜间有更好的宣传效果,一举两得。人的精神审美需求也是异类组合的重要主线,如花池和车档的组合,在步行街上逛逛摆放车档,难免会显得有些单调,而将车档和花池组合在一起摆放在步行街上,视觉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功能上也完全发挥了作用,既美化了环境,也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
3.2.3同类组合
同类组合是把若干个同一类环境小品组合在一起,在保留自身功能和外形特征的同时,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契合,为人们的使用带来更多的便利。
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同类组合的表达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的重复与叠加,如指示牌的组合、休息坐具的组合等等。这样的组合形式能够产生群体效应,它们的功能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能使整个街道更加有秩序感。
总而言之,组合设计法着重体现在对其功能上的研究。如今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分类不断细化,组合设计的方法也日益增多,组合设计法已然成为当前小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3.3模仿设计法
模仿设计法是一种通过对已经存在的形态进行提炼、简化或变形而得到的物质形态的造型方法。根据模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可分为自然形态模仿法和人工形态模仿法两种方法。
3.3.1自然形态模仿法
自然形态模仿法是指模仿自然界的形态或动植物形态的一种设计方法。根据模仿对象的有无生命性,还可细分为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和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如图4)。
3.3.1.1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
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是指对自然界中行云流水、山川怪石等无生命的事物进行模仿的方法。这种方法使设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与向往,使用时也会感觉更加亲切,更能接近自然。由于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
3.3.1.2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
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俗称仿生设计法,是通过模拟的形式,将生物系统的某些原理进行整理、分析、构思和提炼,设计出与生物系统的某些特征相近的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法。
产品设计中,仿生设计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大自然中的部分物种在某些方面都具有特定的能力,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原则也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如果将这些好的部分应用到生活中,融入到设计中,便能设计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设施。仿生设计,就是将产品赋予生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与自然争斗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往与追求自然。仿生设计的出现,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仿生设计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中的应用更多体现在造型上,将小品赋予生命,使小品显得更加生动,富有灵气,从而能够与人们产生互动,也能张扬出小品自身的特点与个性。
3.3.2人工形态模仿法
人工形态模仿法是把前人或他人创造的某种类型形态用于其它类型产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图5)。
置身于城市街道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其风格要与街道周边环境相一致。特别是一些具有独特地域风貌的街道上,其环境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小品的设计,所以人工形态模仿法在这里就更加得以体现。如对周围建筑及结构的模仿就是人工形态模仿最常见的例子,这样的设计组合能够使街道在空间上的风格更加统一、整齐。
图2-路灯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3-同类组合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4-石凳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5-公交车站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4 结语
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各有侧重点。定向设计法更加注重设施本身的形态个性,如在功能上、地域上更加突出城市环境小品的特点;组合设计法使环境小品的功能更加集中,使形态更加丰富;模仿设计法则是从环境出发,让城市街道空间与环境小品的相互融合、协调,同时也能与人的精神产生共鸣。三种设计方法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可相互补充,而非孤立独行,根据街道功能不同,环境不同,设计要求上各有侧重,具体设计时,可两种或三种自由组合。
参考文献:
[1]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鲍诗度,王淮梁,孙明华. 城市家具系统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