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会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会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数学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取标新立异快速简洁方法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还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解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掌握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答。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通过解决问题实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给教师反映上课时听得“明白”,但自己做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有些学生当听到教师解答时,便恍然大悟。其实并不是这些题目解答困难,而是学生的思维形式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存在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在了解研究高中学生的思维障碍之后,教师才能让学生放飞思想,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一、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面对的思维障碍

学习新知识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原有掌握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联的旧知识汲取新知识,也就是为旧知识和新知识找到“桥梁”。这样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升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但是在认知新事物新知识时,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是在学生和教师双方作用下进行的。如果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自顾自一味地讲解新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困难之处;或者当学生不能在新的知识和原有知识中找到“桥梁”时,便会形成思维障碍。

学生一旦形成数学思维障碍,就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并且导致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弱化。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产生的思维障碍也不同,具体有以下方面。

1.肤浅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或者原理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形势,只简单理解其表面含义,从而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产生抽象的概念,最终导致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缺乏空间想象力:高中学生往往对于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不能直观地洞察到本质,从而不能转化成熟悉的数学模型去分析。

3.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与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致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差异。

4.思维定势: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积累了相当多的解题经验,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往往采取陈旧的解题思想,思想陷入呆滞状态,不能灵活应对。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也是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防止产生思维障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点事,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兼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一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在教学中防止学生产生思维障碍。

例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普遍困难是二次函数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刚入学的第一堂课,我们应该复习一下以往所学的二次函数内容,为此我设计了几道数学题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

这三道题目是对知识点的递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适时讲解要点,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重视教授思想方法,指引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有些学生在面对数学试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该套用哪个公式,模仿之前类似试题的解答过程,这就导致学生面对新试题时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数学意识的表现,数学意识引导学生面对试题时思考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引学生由意识推动双基,将数学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具体问题的讲解中。

在解答这道题时,利用了“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当学生面对试题心中存在数学意识时,才能随心所欲、胸有成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重要环节。

3.暴露学生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学生思维定势是由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框架,帮助其消除思维定势。让学生暴露思维框架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数学试题,可以将试题设置为易错试题,混淆概念试题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对试题进行多种方法求解。当学生面对多解试题时,往往不满足一种解题方法,则会尝试探索更多的解答方法。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结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有意识地渗入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更能掌握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敏.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4).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4篇

在21世纪经济时代下,创新意识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人才培养观念的不断更新,如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

美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视的,所以,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大力培养,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设计教师在对美术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还应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美术设计以及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核心以及本质在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物质材料以及相应的艺术手段实施“造物”的活动[1]。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般情况下都应首先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设计任务在于创造物质功能以及使物质自身的外在形式可以相对科学地满足物质需要。凡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视觉所触到的用品以及周围环境都属于美术设计所要服务的领域。美术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美术设计还应该设计以及创作出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相关物品[2]。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等进行改变。因此,在美术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因素、技术条件、材料以及工艺等,并从经济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实用学角度出发,运用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有效指导以及设计人员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大胆创造,进而对美术作品的构思实施定位设计。并借助相应的表现形式、表现方式、表现技巧以及表现手段等,实现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从美术设计内容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广,第一是平面设计,例如图案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画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等;第二是立体设计,比如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设计。此外,从广义层面来看,美术设计还能够引申到相应的空间设计,包括园林设计、照明气氛设计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等。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美术设计中已经被注入了一些新概念,具体来说,传播设计从几年前的平面广告设计很快转变到网络设计传播以及多媒体传播这样的概念[3]。且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都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一)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目前,美术设计学科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以及培养发散思维。比如《装饰设计》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美术类基础性知识包括色彩原理以及创意构图等,还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较强的发散性思维,然后再使用新材料以及开发新工艺。美术设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能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有利于对知识的有效迁移。此外,教师在美术设计作业布置环节中,必须要判断所布置好的作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供其想象[4]。对美术设计作业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沿着多个途径,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途径,大胆突破传统形式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更新美术设计教学方式,扩展创新思维

在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美术设计教师如果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则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足。美术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要想办法将这张白纸塑造成不同的“作品”,让他们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美术设计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长了,学生对美术设计教师容易形成依赖性,不愿意独立地思考问题,更不会独立地创造[5]。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美术设计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很难有创新。美术设计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情感,求新求异,扩展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美术设计中,美术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然后从概括性形象角度出发来开拓学生思维,之后再过渡到具体形象的科学描绘,在整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创造形象所需要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思维上开拓得越广,则创造形象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美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其真正发挥想象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融入创作作品当中,丰富绘画内容[6]。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开拓思维,借助一题多画以及一画多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实施作品创作,积极训练学生的求新思想,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达到创新目的。此外,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期间,任意一种美术教学活动都能够用来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改变美术教师“一遍遍地讲,手把手地教”的教学方法,防止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阻碍。而在素描头像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运用统一纸张或者是铅笔等工具进行作画,可以借助铅笔、木炭条以及有色粉笔,而且不需要追求线条完整性与好看。教师只需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画好素描的基础性造型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7]。从表现方法上来看,不管是绘画结构,还是相应的光影素描,都必须要将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不管利用哪一种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最终都要确保情感的充分表达。实际教学期间,美术设计教师应积极鼓励以及肯定学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性质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四)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美术设计中运用实践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以及团队意识的大力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积极联系以及建立校外的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中的艺术设计是活的,属于多学科专业化知识的综合体。但是,目前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用与学之间脱节的问题,一些专业学生是没有相应实习场地的,而走向社会之后工作岗位一般情况下又不允许利用实践学习方式进行工作。因此,美术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教学方式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姻,进而建立起相应的校外实践产学合作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都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借助“专业设计制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产学合作单位中进行具体化的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最终实现“实题实做”,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相应的设计课题,进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美术设计的学习,并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作品,利用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属于美术设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是创造新生活以及创造新时代的中坚性力量。因此,教师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中,必须要多思考,积极探索出合适学生学习需求,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美术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设计学习的兴趣。此外,美术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扩展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手段,让美术设计学生在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创造,更好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价值。

作者:李韶恒 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美术设计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1.

[2]封顺.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2(7):158-159.

[3]管红增.美在创造中——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2(3):38-40.

[4]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4):151.

[5]王楠.浅议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11):83.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5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有几下几点:

1.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老师可先分析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我们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差异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例如在讲到“五种社会形态”这一理论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细的分析,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创新性观点:“五种社会形态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固定不变的东西,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现象,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知识创新”。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积极性 主动性 多向性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18-01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民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迎接未来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下面是作者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就任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

1 创设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友好而平等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唯我独尊,学生唯命是从、循规蹈矩,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友善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在介绍完《微生物的分布》这一内容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微生物的分布》的内容学习后,你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卫生的?通过讨论,学生发现除了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不良习惯外,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不注意或自认为是卫生的现象。如:用普通的纸张包油条、馒头,把饭票、钞票咬在嘴里等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能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记得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并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对某件事没有兴趣而要想做好它,那是可以想象的,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微生物的分布检查实验》中,让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指导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项目来检查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学生设计出除实验指导中几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外,常常会有一些新的而又可行的方法。如:甲垢中的微生物检查、钱币上的微生物检查等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3 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如:在介绍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首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诊断沙门菌感染?有同学提出可以做病原体检查,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做血清学检查。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诊断沙门菌感染,只是要根据不同的病程来选择。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实验室诊断沙门菌感染的实验方法和不同病程标本的采集。

4 允许怀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批判性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7篇

一、在激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亦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兴趣爱好值得重视,如他们钟情动漫卡通,喜欢奇趣幽默,关注明星娱乐,看重流行色,醉心流行曲,痴迷花花绿绿的杂志,同样也咀嚼《意林》、《读者》里的哲理性情感性故事。这些读物摆在面前,像春意盎然的画卷,有鲜艳的色彩,有迷人的动感,是很能抓住人心的。可采用表演、竞赛、讨论等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兴致勃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采用生动有趣的教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氛围与学习成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课堂秩序好,学生愿意学,教师心情舒畅、愿意教,成绩的提高如同“顺水行舟”;相反,学习氛围淡薄的班级,学生调皮捣乱、影响课堂秩序,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看着就头疼,还要不时地维持纪律,在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成绩的提高则如同“逆水行舟”。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是“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你在哪里》时,我先用深沉语调讲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的一些动人故事,再反复深情朗读。诗尚未分析,但师生与作者已情感共鸣,诱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动脑能力。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头评讲作文,课后写日记、周记、文化随笔,等等,可以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定期开展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锐性;影视(选择经典名著)赏析与影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感受能力;开展书法比赛,可以在书写中掌握写字的技巧,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成语接龙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培养积累成语的习惯;办手抄报、黑板报,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有效利用校内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关注社会时事,拓展学习视野。

四、在作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业是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比重最大的教学环节,它在反馈矫正、巩固旧知、诱导达标等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科学设计作业,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抄写这类书面作业是机械的,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书面的,又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要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语文活动,又要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前,可让学生上网搜索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带着兴趣上课,印象更深;在学习《巴东三峡》前,让学生查阅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设计学生乐意做的作业,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有利的保证。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疑问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开展写字比赛,就可以培养学生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开展小记者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走向社会的其他领域,了解一些社会知识;开展热点辩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去留心周围的生活,去分析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视野。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拓宽学习空间,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语文知识迁移与能力的形成。同时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素质能得到发展,随之质量也就会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很好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陆继椿,王文琪.高中素质教育专题作文[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8篇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会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事迹与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求知欲;好奇心;质疑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体验快乐、成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创新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途径之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而且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兴趣产生于思维,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情境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而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创新教学。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有必要的。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生因为好奇,为弄清事情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这种欲望就是求知欲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学生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程度递减,而创造性的特点却是永驻的,教师应用好奇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成才的人,对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2.鼓励质疑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教师不应不屑一顾或简单喝斥学生,而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最初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不理解的问题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步提高质疑能力。他们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几幅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如《比尾巴》一课,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等。有的地方体现得不是很明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如《秋天》这一课,把学生带到室外亲身观察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积极联想、改写,用自己的思想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扩写、续写,给予学生广阔的拓展空间,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可见,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三、渗透创新素质评价

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素质评价,当前特别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语),是如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重新组合并且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正是长期以来被应试教育忽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教学,往往忽略知识的来源和应用。须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乃至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切断了学生创新的途径。正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0篇

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指思考问题时,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对分析对象作多起点、多角度、多途径的分析,进而得到与以住不同的答案。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来看,各种矛盾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在创新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复杂问题和困难,有的囿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会作多角度思考,难免会变得缺乏创新能力;反之,能够多方向、多视点审视对象,分析问题,寻求答案,则往往于山重水复之时,求得柳暗花明,取得突破。

多向性的特点在于突出一个“多”字。惟其多,才能别出心裁;惟其多,才能异想天开。

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这样结尾的: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对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接下去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补充,结果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大胆设想了多种结局,并作了生动的叙述……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本可以隐瞒丢失的是假项链的真相,占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便宜,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这样的结尾对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又结合玛蒂尔德辛苦十年,赔偿了佛来思节夫人一挂自己认为价值相当的项链,这就客观反映作者的立意和小说的主题――肯定诚实的做人道德从而打破传统的说教分析。教学至此,还可再延伸一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除了通常的见解外,学生又谈了三点新看法:

1.她们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何况是朋友?如果事发后,她们能够坐下来沟通,弄清项链的真正价值,玛蒂尔德就不至于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辛苦十年。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应该加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警惕赝品。玛蒂尔德十年辛苦劳作的价值等于五百法郎,这个结果固然不公平,但足以说明项链可以假乱真。我们对当前国家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表示欢迎。

3.佛来思节夫人和玛蒂尔德在做人这一点上都是诚实的,这对当前我们国家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有启示作用。

又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鲁有执长竿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这是一段虽然短小但利于多向思维训练的典型材料。如果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寓言的主旨、不同的人物对象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言行来思考,阐明感受,学生很快就可以有多种可贵的立意:1、从执长竿者开始的做法角度看,可有“遇事应多方面思考”、“防止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的立意。2、从老父所出的主意角度看,可有“经验主义者往往自诩见多识广”、“夸夸其谈者未必有真知灼见”的立意。3、从执长竿者“依而截之”的结果看,可有“轻信盲从难免会吃亏上当”、“采纳各种意见和建议时必须加以甄别”的立意。

此则材料的典型意义还在于,学生从执长竿者只想到“竖”、“横”两种入城角度,直观地感受到多向思维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多向性的“多”并不是唯一的。训练时,教师应当对特殊的答案作出科学的点拨: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难以成立的结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否则,教师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时突破传统知识的束缚,超越常规的分析方法,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甚至逆向求异,获得认识问题的全新理念。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许多新观念的提出,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旧观念、旧事物大胆挑战的结果。布鲁诺向地球中心说发出的冲击,使人类对大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哥达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正是另辟蹊径的结果。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活的思维方式,可以避免诸如“钻牛角尖”、“钻死胡同”的毛病。

灵活性的特点在于突出一个“活”字。只有活,才容易拨开迷雾;只有活,才容易打破僵局。

有一则真实的材料,我所看到的蚂蚁爬墙的事:

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只蚂蚁在往墙上爬,就饶有兴趣地观看起来:它蠕动着身子,奋力地艰难地往上爬,可爬了一段,突然掉下来,少顷,它又继续沿着原路爬上去,一会,它又掉了下来,少许,它又继续沿着原路爬了上去……就这样,它不断地周而复始……

谈谈蚂蚁爬墙的启示……

学生们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总结出蚂蚁爬墙的启示为:

1、蚂蚁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屡败屡战精神。

2、蚂蚁钻牛角尖,不识变通,机械、教条、循规蹈矩。

3、蚂蚁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点像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精神。并有学生引经据典:“水滴石穿、非力使然,恒也。”但蚂蚁是不会成功的。

4、对蚂蚁提出忠告: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爬墙。并举例说,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智取华山战斗中,正面攻不上,就从侧面攻,终于打垮了固守华山的敌军。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目标,教学中的一些设计是手段。有时“灵活”的结果可能出现不如原作的情况。如鲁迅《拿来主义》中关于“大宅子”的那段比喻,如果换成直言判断来论证,显得明确些,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意味。这样的练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之外,往往能使学生感觉到范文的示范性。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学习兴趣

一、具体讨论小学美术的先进作用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完善的认知体系,对小学生的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小学教育应当是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开设美术课,迎合了小学生喜欢“创作”的特点,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的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锻炼的美术课至关重要。

美术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是对事物认识的起点,教师要做好合理引导的工作,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要让学生因为进入系统的学校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在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就是对创新思维的最好锻炼,教师要以简单的美术知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发现学生特长,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过渡课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小学生还停留在以玩为主的观念,教师在美术课上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要具备新的学习态度。这是小学美术课衔接学前教育,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重大作用。

二、小学美术课科学的开展道路

小学美术课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多维能力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循循善诱,切不可急功近利,使学生失去信心,耐心引导,亲切的教育态度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2.小学美术课堂要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科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3.小学美术也要讲究专业性。小学美术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的课堂,而是有合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艺术兴趣、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做好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其他教育的开展将有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趣味教学;创新思维;新鲜感;互动

一、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创新趣味的导入

7到14岁的小学生身心结构尚处于发育初期,心性不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语言、思维、注意力很好的控制,好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从上课开始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开始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在上课开始的5-10分钟,应该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开始的这几分钟,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手工做一些课堂小道具,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激发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开发他们的动脑创新思维,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趣味问题的设立

为了学生更加深入感知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趣味性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好汉查理》一文,老师可以设置提出“查理看起来是个调皮、爱捣乱的孩子,为什么查理在杰西心中却是个好汉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同时也要达到有趣味能让学生充满好奇的目的。

(三)趣味游戏的设计

小学课文大多生动有趣、篇幅短小,还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掺杂在其中。这些生动有趣的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寓言故事课文教学中,可以提出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故事中人物,让学生可发性思维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从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启发”等等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小游戏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焕发活力。

二、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实施好创新趣味的导入、趣味问题的设立、趣味游戏的设计策略,能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并且能发挥出趣味教学的最大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策略只是起到了大方向的指向作用,在课堂上具体应该如何实施还应该有具体的应对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趣味融入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要两抓手,一是通过实施策略外部激发,二是应用具体方法内部挖掘。这样双管齐下,通过趣味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保障趣味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根据策略提出相应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主导课堂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真正把学生当做有着内在规律却又独具个性特征的完整生命个体。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被别人肯定、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等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趣味教学法结合并用,抛出一些简单有趣、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与团队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探求真知的趣味感,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求知的快乐。教师要注意,设计的活动、问题的都不能超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动一动脑就能收获胜利的果实”的乐趣。以三年级下册教材《画杨桃》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准备一个杨桃,上课开时教师拿出杨桃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又来了位新同学,它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杨桃”(创新趣味的导入策略)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它有关,同学们看见课文题目想知道什么吗?”学生1:“我想知道杨桃谁画的?”学生2:“我想知道画杨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学生3:“我想知道作者在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教师:“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现在你们都是小侦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各种猜想,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自主找出问题答案。这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老师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自由式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融入游戏互动环节。一方面可以利用设立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应用趣味教学法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乌鸦喝水》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五分钟课文,然后,老师把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共同谈论课文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创建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实现趣味教学,有效的运用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对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不当会使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一旦开始了积极大胆的说,就很难保证课堂纪律不出现混乱。这样一来,教师对于控制课堂纪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不但影像了教学进度,而且还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特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教师在运用趣味教学法的时候,要对学生提出几点纪律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适当地对纪律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建议教师把纪律这一条纳入考核评比结果的范围之内,把课堂与一定的奖罚机制结合起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能及时集中注意力听课,控制自己课堂上言行举止规范的良好习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创建兴趣活动运用方法,结合策略以《七颗钻石》为例设计活动: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讨(每组五人)活动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活动过程: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先需要做一个课堂纪律行为示范,然后向学生明确活动要求与活动时间,每一个人的责任要求,确保学生明确此次活动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走入到小组中,提问或者指导与学生活动,并且随时观测学生的活动进度,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参与活动中。活动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3篇

1.在教学中,我们要奉行一种自由畅想原则。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地解放思想,无拘无束,不用顾虑自己的想法是否“离经叛道”和“荒唐可笑”,特别鼓励求新、求奇,与众不同。我们要想办法创造一种自由畅想的局面,充分诱导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大胆的、独特的设想。

2.消除思维定势。在我国古代名著《庄子》首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为业,他家祖传一种不龟裂手的药,可以在漂洗工作中保护双手。有个客商听说后,愿出百金购买其药方,这个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代以漂洗为业,只赚很少的钱,今天卖出药方,可得一笔巨款,就卖了吧!”这个客商得到药方后就去游说吴王。原来这时正值越国攻打吴国,因为天寒地冻,又逢水战,士兵双手多有冻裂,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客商献的药方,派上了大用场,吴国士兵一鼓作气,大败越军。吴王非常高兴,对献方人予以重赏,并封地给他。用同样一种不龟裂手的药方,由于客商能突破思维定势,由“漂洗护手”联想到“作战护手”,其作用价值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见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创造财富,创造奇迹。所以我们必须要消除思维定势。

3.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让学生不断吸纳新的理念,新的知识,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动。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拥有进取向上的探索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到底,勇往直前,顽强克服困难,拥有坚强的意志。

4.让学生多提问题。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东西有1600多种。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人类文明史至少要往后推迟200年。那么,爱迪生是如何激发他的创新潜能的?对他一生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指出,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来自质疑。平时爱迪生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许多个“为什么”。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创新、培养、初中生物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来验证前人得出的结论。学生做实验也主要是按照教师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新的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管理和实验计划的制定。

在农村生物实验所需的大多数材料学生都可以收集到,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我不准备谁准备,我不管理谁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

3、重视实验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理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去实践而只注重理论,就不能体验前人所经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手、脑并用,即使实验结果不正确,也不能表明一无所获,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可能会有其它新发现、新收获。因此,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出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是喜欢创造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与莎士比亚、牛顿、袁隆平等大师一样的潜能。花季年华的中学生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临管者、说教者,而是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教师除了提示学生注意有毒的或易燃易爆的药品外,其他方面一律让学生先去尝试。如显微镜的使用(观察植物的细胞),大多数学生都用自己准备的叶、头发、手指等放在载物台就开始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什么都看不到,议论纷纷。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给学后纠正错误。这样,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然后教师再引导,使学生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进步。

5、提高实验分组开出率。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吸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6、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后的讨论。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等内容不能晴蜓点水,一代而过。应认真组织并引导学生去讨论。通过计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7、改变实验报告单的写作方式。

实验报告单是实验过程的文字反映,是对实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现。所以实验报告单的写作是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实验报告单的写作有统一的格式。学生不做实验也能按书上的步骤写出来,有时换了实验器材也会按教材上的写下来而不写代用品。这种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有悖于“课改”精神,同时,统一的格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最好不要统一标准,让学生按自己进行的步骤实事求是的写,可以写在实验中的体会,感受或收获。得不出正确结果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后分析一下原因何在,重做该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的写作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空间,让们自由去发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8、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第15篇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角色对换的同时“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等,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的创新想象力;通过梳理知识、联想等方法去鼓励其发散性思维;利用逆向思维的独特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通过“针锋相对”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使问题的发展“出乎意料”,甚至“柳暗花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行教材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把身边的物理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但也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这是上好创新课的根本保证。

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单纯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一定情境设置新颖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深化所学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是很难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大部分物理题目也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当讲到竖起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条件的应用时,很多学生对单独的杆、线约束下的物体的临界速度的掌握是到位的,但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却不令人满意。有一道关于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要完成“单臂大回旋”的问题,要求解决其单臂受力大小,结果学生的出错率相当高,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中找到简化的物理模型,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有关“轻杆”类型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