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民生工作思路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特点;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4902

每个时代的青年身上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广州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刚从高职高专技术职业类院校升格为本科的普通高等院校,主客观条件都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不可能是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地方性经济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各行业中从事专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直接面向社会第一线,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体到行业,针对行业特点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但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学校本科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本科学生为例,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体会,在研究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1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的特点

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横向上不同于公立的、研究型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纵向上看又有别于本院的专科学生,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等,又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本科学生进行调查,进行了解和分析,总体上归纳出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1)学习方面。本科学生的求知欲与专科学生相比明显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出勤率高,自主性强,较多地关注所学的内容和所练习的专业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口行业要求接轨,关注就业前景,部分同学有考研的想法,很多学生都能主动走进图书馆学习。但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比专科学生有优越感,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深度不够,为此,对教师的教学和引导重视不够,而自身的实际专业水平并不高,期末总成绩不理想,专业实操能力提高的幅度不大。

(2)思想方面。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理想信念不坚定,尤其广东地区学生政治敏感度不高,是非观不强,容易被腐朽思想所迷惑,爱国爱校情愫低于内地同等学历的大学生。通过对广州工商学院2015级1077名本科学生录取资料的分析,发现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学生有535人,达总录取人数的一半,尤其以广州和佛山为主,这一地区学生的特点是重利轻义现象比较严重。

(3)心理方面。自尊心强,遵守纪律,个性张扬但不乐于表现,选择学生组织和社团比较理性,参加的积极性不高,追求平等和维权,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淡薄。典型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学生,占总录取人数三成以上的潮汕地区的学生,虽然相比较而言较团结,纪律性稍差,但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家庭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也比较严重。心智不成熟,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和困难喜欢放弃或逃避,容易走极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不善于人际交往,同学矛盾时有发生,以女生为甚,因此,调解学生宿舍矛盾成为了高校辅导员的一大工作难题。

(4)内涵方面。综合素质明显高过专科生,对起哄闹事问题基本都表示强烈反对。礼貌方面虽然好过专科学生,但依然缺乏基本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或换位思考,不懂感恩或是不会感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在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

(5)生活方面。贫困的学生的数量高于专科学生。贫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自卑感较强,是学校和辅导员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从学生使用的手机、电脑的品牌、型号及欠缴学费的统计方面就可看出。

(6)就业方面。缺乏就业的基本技能,比如简历的制作,求职的技巧等。就业的观念不正确,想一步到位、进大企业有面子、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地点等要求都不低,有的同学对学校和老师介绍的工作不信任,宁可找不到工作。

2“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文章中的“渐进式”是在分析应用型同类院校、本校其他系本科学生和财金系专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分年级、分层次、有重点的和循序渐进的对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以年级为单位,抓住三个关口,教育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

2.1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以开学的第一个月为主,贯穿于整个大一的全过程。初步安排五方面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有讲座、咨询会、场景模拟、班级素质拓展等。

(1)内涵教育。我曾经看到过一条标语“一个人在街上的言行代表了你的修养”。所以,提高修养的第一步要从最基础的文明礼貌抓起。具体操作由辅导员指导,班委和团支部策划,以场景模拟的形式来完成,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礼貌和不礼貌对比表演的真实感受,活动完后,班级的文明礼仪工作由团支部负责监督和定期组织自检,直至同学们形成习惯。此项教育活动重在教会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讲文明,懂礼貌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同时对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2)学习生涯规划。新生入校后,每人发一张学习生涯明信片,封面内容为“大一的你是一张白纸,未来美好的大学生活需要你去涂鸦和创造,给现在一个期许,给未来一份回忆,致大一的自己”。指导学生制定好四年大学生活的总目标和每一年的阶段性目标,然后填写大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每学期开学初都召开一个自我评估的班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更大的进步。此项教育工作重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走出迷茫,树立目标,走进图书馆,教室,实验实训室,用知识充实自己,夯实人生的基础。

(3)组织班级在校内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此项活动由心理辅导站负责,以班为单位,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校史和专业教育会。此项工作主要通过讲座和咨询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的前景和优势,引导学生爱校如爱家,帮助学生树立校荣我荣的正确观念。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举办沟通技巧讲座,《同在屋檐下》人际关系拓展训练。此项工作由心理辅导站完成,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减少宿舍人际矛盾,学会与人相处,愉快渡过四年的大学时光,给未来一份美好的回忆。

2.2二、三年级专业和学习生涯教育

(1)继续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引导。稳固唯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才有更好发展的观念。

(2)理想信念教育。党总支与学生工作联合举办唱红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视频等“红色”经典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刻理解祖国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和专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和部级比赛。

(4)强化“五进”教育,即“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5)组织好贫困学生“诚信感恩”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和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懂感恩,会感恩,提搞学生的自信心,用心播撒爱的种子,用爱点燃心的力量。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热心,温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2.3毕业生教育

(1)强化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一步步实现预期的目标。开展就业创业成功事迹报告会、举办就业服务活动月、成才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就业技能培训。举办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减缓就业压力。

(3)继续做好毕业生返校“四个一”教育工作,一次“忆过去,展未来”主题班会,一次离别赠言,一次爱心捐赠,一张毕业留言明信片。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让毕业生再一次接受“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再一次感受到母校和老师的期许,再一次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着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一线生产、管理与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教育工作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和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广州工商学院邝邦洪教授提出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培养人才的标准和单位用人的标准是一致的“德才兼备”。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育人为主,德育为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有新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优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左海静.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2,(11):180184.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把握时展的新特征,科学认识民生问题

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翻阅中国历史典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论述,充分反映了历代先贤以及当政者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国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党和国家从政治的高度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一贯治国思维。对丹徒而言,努力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不仅是当前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长远来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导向。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我区情况来看,2008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再攀新高,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5.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7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76部,电脑拥有量45台,恩格尔系数为36%;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9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1.2分。这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丹徒已全面进入小康时代,民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比先进地区,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少数特困群众生活困难问题还比较突出,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文化娱乐需求等问题也亟待更好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民生问题。不断寻找差距和不足,努力研究如何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当前,丹徒的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2008年全区人均GDP达到3.63万元,这既标志着丹徒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们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这一阶段鲜明特征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时也伴随着就业压力凸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等民生问题突出。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二者之比由1.68:1扩大为2.25:1。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继续存在。如果这些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就会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工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民生工作的几个重要关系

既要注重加快发展,也要注重优化发展。民生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最终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既不可能,更不现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特别是推动大项目、好项目等税源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优化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优经济结构,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建设生态文明,突出重视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决不要只看GDP但损害民生的发展。

既要关注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性问题。民生的共性问题涉及广大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养老、文化需求等基本保障,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来逐步解决,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民生的个性问题主要是针对部分困难群体而言。从我区来看,目前还有为数不少农村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人员。这些弱势群体的困难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或改善,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提高保障水平、扩大普惠性的同时,通过政府救助、社会帮扶等层面多措并举,解决好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逐步减少和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才能真正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既要坚持尽力而为,也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的是负责的态度,量力而行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需要制度上的支撑,也需要财力上的支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事关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解决,最大限度地缓解人民群众的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尽力而为。但同时,也要做到量力而行。近年来,我区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较多、负担较重,特别是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情况下,我们改善和保障民生,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稳步扎实推进,切忌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造福一方百姓

进一步提升富民水平。突出富民的鲜明导向,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以全民创业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重点做好创业、就业,扶贫帮扶和农民增收文章。不断增加群众工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努力营造“政府营造环境、群众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以培育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为目标,加快建立百姓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结合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之路,提高农民群众的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抓好结对帮扶工作,强化扶贫帮困,最大限度地改善弱势群众生活,尽力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比重。通过多方帮扶、自我发展、财政转移等方法,确保在年内消除年人均收A2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消除年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军训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P2)开展大学生军训,让大学新生体验军旅生活,接受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增强国防观念,增加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世界局势下,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既承担着“课程教学”任务,又承载着重大的政治任务。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必要在入学之时就接触国防军事教育,这是强国兴兵的必由之路,又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还是民族稳定社会和谐的教育之基。

一、军训工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相关制度保障不足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地区高校起步较晚,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对军训的投入资金不足,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军训执行不够严格,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开展大学生军训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管理者、教练员、医务人员、安保人员等,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学生使用的教具、器材、服装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加以保障,无论哪一方面的投入不足都会影响到训练的实际效果。

2.后勤保障机制不足。后勤保障顾名思义就是为参训的学生和教官提供后勤服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改善训练条件,保证军训的顺利开展。然而,在实际军训过程中由于军训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后勤服务保障不足。学校医务室派出一两个医务人员值班,负责给学生开具不能参训的请假证明,对于军训过程中发生突发意外状况如昏厥的学员则丝毫无对策。

3.成果检验机制不健全。对于军训成果的检验,则停留在军训汇演时候的踢正步,行瞩目礼,哪个方队走的最整齐,口号喊的最响亮,谁的得分就最好,谁就是优秀。国家对大学生军训内容是有具体的要求的,军事训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学生的军事理论如何检验、采取何种方式考核、成绩的比例如何设置,这些似乎毫无制度体现。

(二)军训师资力量不强

1.师资不固定。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基本将新生军训时间定在入学后的一个月内,时间较为集中,有限的承训人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学员。面对各自时间紧迫的军训计划和部队内部的军事任务,在择教官方面随机性很强,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优秀、有经验的师资缺乏,影响军训效果。

2.全科人才缺乏。大学生军训绝不是教学生基本的军事动作那么简单。如何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行为习惯和军事理论知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这些都与一个教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用得着的全科官兵实在太少,因而不能有效提起学生的军训兴趣和爱国情感。

3.“杂牌军”充斥。民族地区军分区的维稳任务较重,难以抽出足够的、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教官对新生开展军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量巨大的训练任务,这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难题。很多情况下,已经离开部队多年而又没有进行相关专业训练的的交警、消防队员也被拉入承训队伍。这样虽然影响整体的军训质量,但也属无奈之举。

(三)日常训练内容不多

1.理论学习较少。军训主要是由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组成。而安排理论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只是“有计划、无安排”,很多学校把不宜进行户外训练的下雨天来进行集中学习军事理论。广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强烈愿望和学校安排较少不能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操练内容单一。立正、稍息、站军姿、踢正步…这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军训的主流动作,基本与高中入学军训的内容一致,学生缺乏兴趣。少数学校安排部分方队学习“擒敌拳”、“匍匐刀”这成为他们乏味训练的最大调适。

3.大纲要求无法保证完成。在刚开学的军训期间,学校或是院系常常需要集体去处理很多事情,正常的技能训练时间被耽误。在有限的军训期间内可能因天气原因不能训练,正常的训练任务将无法完成。

(四)军训成果持续不够

1.政治思想松懈。军训期间,每天沉浸在激动人心的军歌声中,接受军事理论老师对国家安全局势深入细致的解读,心中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然而,短暂的军训生活后,又进入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我不关心”的境地。

2.组织纪律涣散。军训过程中养成的统一步调,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也随着汇报表演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上课迟到、旷课的风气又开始涌动。集体活动表现的拖拖拉拉,松松散散,集体观念荡然无存。

3.意志品质下降。军训过程中养成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也不那么浓厚,遇事躲着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生活;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自信、不作为的惰性开始蔓延…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的路径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军训严格开展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倾斜,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体现,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举办有民族中学、民族预科班以及高考加分等教育扶持政策。并在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对人才需求日趋加大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甚至于在有的高校专门针对民族地区急需专业人才还开班有专门的民族学生班。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是否得以贯彻落实。笔者结合在民族地区高校从事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述

江泽民同志曾说: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1]目前我国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总体稳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都具有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从民族集居地来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缘、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存在学习进度跟不上,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学业;有的难以和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还有的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些问题都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路径构建 ――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三个离不开”、“五观”、“五个认同”教育,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笔者在阿坝师范学院开展调研的情况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重视和关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必须采取系列工作举措,特别是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

1.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

首先,制定积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观”培养纳入成长成才计划,以养成基础文明习惯、维护良好秩序为重点,将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日常工作点滴。

其次,开展专题讲座,拓宽教育渠道。邀请学者、专家,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专家,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当前局势”等热点话题开展“五观”教育,引导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判断能力。

其三,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民俗文化等课程,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增进对建设祖国、家乡的重大意义,鼓励他们将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

其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好动、好唱、好跳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紧扣民族与时代主题的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了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了正确的“五观”教育。

其五,抓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节点,开展寓教于乐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阿坝师范学院除汉族外,主体少数民族为藏、羌、回、彝,因此,学校每逢藏历新年、羌历新年和彝历新年,都会组织本民族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桥梁。

2.搭建各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认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开展多元文化交流融通平台,并将党的民族政策寓教于乐。学校积极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的优势,积极调动学子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加强了各民族学生的沟通及交流。为广大新生学子提供了一个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也为新老学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渠道。

其次,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统战工作。高校一定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统战工作中来,从阿坝师范学院的工作成效来看,学校长期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机构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定期性的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征求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重点了解和尊重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和宗教禁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简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拉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3.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激励机制,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业负担,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立足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切入点。

首先,充分使用国家奖助学政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奖助贷勤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在政策范围内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倾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对他们的资助。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除了常规的“奖、贷、减、免、勤、资、补”等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外,还在评选各项奖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有的学校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其次,搭建学业提升平台。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数学基础薄弱,听不太懂老师授课,许多课程跟不上教学的情况,许多学校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进行互帮互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并在学分上采取与汉族学生有差别的方式给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院系还为少数民族学生无偿开展职业技能测试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建立导师制度、学生学习小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艺术素养培训等长效机制,并通过开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学生活动,全方位展示少数民族学子风采,并将获奖学生纳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库,为学生应聘、公招考试等积极创造条件。

4.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因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特困生的比例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并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是一个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深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渠道,如奖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物质援助问题,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特点。

1.贫困生来源复杂,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父母以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匮乏;或者来自城市的下岗职工、待业或失业的城市贫民,或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以及多子女的家庭,等等。大学生每年所缴纳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已让一般家庭都难以支付,更何况这些贫困家庭。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生活非常困难,并且所占比例较大。以湖南省吉首大学为例,截至2010年6月的调查表明,在校学生月生活费200元以下的贫困生6329人,占总学生的43%,月生活费150元以下的贫困生210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1%。

2.贫困生学业发展受影响,引发的问题多。

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水平。贫困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双困生”。此外,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仅学习、生活条件欠佳,学业上也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因四处奔波打工而使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专心学业,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甚至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过度贫困,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导致对未来感到迷茫悲观,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基础。

1.牢牢把握“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加强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更应特别注意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中,加强科学知识的科学逻辑思维的训练的熏陶,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适应形势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树立以伟大的社会理想为向导,去追求事业,把个人志向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上,自觉地把国家需要化为个体需要,为人民造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激发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绝大多数都处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也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国家民族政策与各类资助。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是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同学不能把自己升学的机会同党的民族政策联系起来,不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中发现,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别人的帮助,形成了经济上的依赖、等待,学习、生活上缺乏上进心。甚至有的贫困生在得到援助之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将受资助的钱用于谈恋爱,用于高消费;有的还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勤工助学的工作太累。乃至当他们成长成才之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他的党和国家、社会和他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对贫困生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以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感情,并适时开展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在成才之后,才能够怀着满腔热情来回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3.引导贫困生学会辩证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贫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困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校园中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承认贫富差距,但最终要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贫困学生要正确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要面对现状,承认现实,但又不屈服于现实,认识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要成为精神生活上的富有者。所以,对有志大学生来说,贫困也只是暂时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技能,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改变贫困。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把握的几种技巧。

1.以宿舍为阵地,为贫困生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之“家”。宿舍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是校园和谐的主阵地。由于贫困,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往往心灵闭锁,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在别人眼里显得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因此,以宿舍为阵地,创建健康向上的宿舍文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略的地方。一方面,鼓励贫困生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树立积极的、正常的交往观,不应该自我封闭,勇敢地从“自己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投身外面的精彩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自己的“富”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湎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将一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学生,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主动地走进贫困学生,团结关爱他们,为贫困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巧用情感艺术,做贫困学生的贴心人。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只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有了感情,工作才能产生成效,问题也就不难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谈心对话、解决需要、激励吸引等方法,坚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靠真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塑造、感染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思想纯朴,特重感情。因此,开展贫困生工作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做到怀着真挚的感情去关怀体贴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真诚爱护学生,他们也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增强教育的效果。同样,从被教育者方面来讲,教育者的关心与爱护能产生其他教育方法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更能使被教育者“铭记在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情感艺术,以真诚的爱心、透彻的道理联结相互之间的感情,创造温暖的育人环境,尽可能多地给予贫困学生心灵上的抚慰。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

3.以榜样为载体,教育和激励贫困学生自信、自强、自立。

榜样教育法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年轻人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宣传各类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发挥个性,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在高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贫困生典型。他们中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的成绩优秀,成为社会上的精英。这些典型虽然只有少数,但是他们的事例容易在贫困生身上引起共鸣,并对对贫困生群体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少数民族贫困生群体中发掘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感染贫困生。通过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让优秀的同学主动与贫困生开展“传,帮,带”活动,多介绍调整心态、学习方法、勤工俭学等方面的经验,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生自信、自强的精神,树立自立意识、成人意识,提高贫困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接触的事物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生中的贫富差距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增大,贫困生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同时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的心理,战胜心理的困扰,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人从事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门诊、电话、网络等途径,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其次,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心理状况。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及时地发现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和宣传等各种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程度,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最后,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指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组织,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社团活动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找回自信,充实生活,增强能力。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乏所带来的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更需要对他们“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为党和国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12-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5.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管理处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高速公路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探索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夯实党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群众基础,增强执政能力是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在实际工作中,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展同步、与民主自治同步、与服务职工同步。在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养护、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初步走出了一条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路。

一、与时展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滞后

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样化。时代的发展给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高速公路管理处成立之初,有些党员存在“高速公路如何运营主要是行政的事,与党的工作关系不大,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沿用在公路局的老一套”的错误观念。面对这种情况,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创新理念作为做好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把深入了解驾乘人员和职工的思想状况作为创新理念的前提。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五进职工中”宣传调研活动,即十七大精神进职工中、公民道德知识进职工中、法律法规进职工中、文明礼仪进职工中、文体活动进职工中。采取了“管理处处长带站、站长带中队”的方法,把7个单位划分为4个工作区,由5名处领导干部分别负责,各站4个中队由两个站长分开代,形成了“人人都参与、个个做教员”的良好氛围。这样,既对职工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又为创新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党总支学习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分析形势和把握趋势,细化“服务人民、奉贤社会”的指导方针,在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的前提下,根据高速公路管理处发展确定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按照高速公路管理处需求,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一是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立足改革创新、引领民主自治、服务驾乘人员、着眼人与路的和谐。”二是“做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三是推进职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实际工作中,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积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开展工作,努力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处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与民主自治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错位

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对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是: 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是高速公路管理处民主自治的主人,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的工作主要是引领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在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实现高速公路管理处民主自治。

引领职工树立民主自治意识,充分调动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参与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速公路管理处从构建民主自治体系入手,建立了各站职工自治组织――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会议。开始,有些职工对此热情不高,认为不过是“走形式,给领导脸上贴金”。高速公路管理处及时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建设文明高速公路管理处与温馨家园的关系,使职工认识到构建民主自治体系是为了实现大家的共同利益,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引领职工参与民主自治活动,实现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高速公路管理处积极引导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和群众参与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高速公路管理处成立八年多来,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和职工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条条有着落,件件有答复,能办的及时办,一时不能办的创造条件尽量办。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们由衷地感慨:“原先以为代表只是摆摆样子、举举手、鼓鼓掌,没想到是真民主,没想到是真透明!”

三、与服务职工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落空

高速公路管理处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使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与服务职工同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职工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务求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满足职工群众基本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做民所需、帮民所困、想民所想、听民所提、解民所忧”,高速公路管理处开展进“百家门、谈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解决与职工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把心思用在服务职工上,把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上,架起党与职工的“连心桥”,使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既发挥了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作用,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促进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的全面发展,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处服务的内涵也随之从关注人的衣食住行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

根据国际经验,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会出现经济增长徘徊、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也就是俗称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就正面临着这类挑战,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社会环境,需要通过我党的制胜法宝―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国家顺利度过关键期。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理论和方法为我党在战争年代夺取政权战胜敌人,以及在建设时期聚集群众力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必须走群众路线。接下来,笔者就这一主题一一展开阐述: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大挑战”。这样急剧转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不断震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人民大众,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应呈现出以下的新特点。

(一)对象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形成了多样性的新时期社会群体,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家干部,还有合同工、临时工、离退休干部等。

(二)内容的复杂性

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政治问题,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奏效。

(三)角色的对立性

在新时期,一些干部的腐败、作威作福的坏作风,使得干部和群众形成人为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上加难了。

(四)方法的滞后性

现在,很多地方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在运用学文件、听报告、写心得、谈体会等老一套方法,这些方法显然是穿着旧鞋走新路。

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认识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

(一)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任务的转化而调整内容,但是有一个根本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群众路线。因为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群众路线始终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认识路线

同志说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揭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认识路线。

(三)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法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强调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监督,始终值根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必须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党的根本宗旨在于执政为民,也就是说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这决定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二)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先走进去,贴近群众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然后再走出来引导他们去改造社会,最后满足他们的所需、所求,这决定群众路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人民群众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它的实现绝对离不开人民群众,加强和改进之也就必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当前,国外敌对势力试图对我们进行西化和分化,国内部分干部的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干部产生了怀疑、不信任,甚至是埋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必然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失效。所以,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它仍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运用群众路线理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感情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与人民建立深厚感情,带着感情去做思

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情感共鸣,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充分信任,才能凝聚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二)贴近群众,深入群众

贴近群众,既是要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这个距离包括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步。只有将距离缩短到最小,才能把工作做到最佳效果。深入群众就是要充分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帮助群众,办实事

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要给群众办实事,不说空话、大话,必须要让群众看得到利益,无论是物质上的利益,还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比如劳动就业、医疗制度、住房、物价等。

(四)引导群众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环境、氛围、条件,引导群众通过有效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实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奉献和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等.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春贵.赵理文.政策策略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3]杨春贵.党的思想路线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杨焕章.秦锡瑜.梅岱.政策策略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李景源.方法论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和根本路线。正是由于在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自觉地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奇迹。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项重要工作,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而言,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一、群众路线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条“生命线”,始终具有发展轨迹的同向性,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和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斗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29年9月28日“九月来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①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将“群众”与“路线”概念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延安时期,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阐述,表明党的群众路线已达到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载入。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转折点,群众路线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不同的境遇和状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路线遭到严重扭曲,给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惨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路线在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征程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丰富的历史经验表明,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坏甚至扭曲。

二、群众路线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首先,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对象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②因此,“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都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动和组织本阶级的群众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意义和普遍形式,以引导和影响全社会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既以群众为工作对象,又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次,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属性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用性科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并进一步改造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众路线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其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群众路线仍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列宁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就曾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⑤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⑥2013年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群众路线为重要抓手迈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大局中。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对党员干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基层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力度成为考核党员的重要标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成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严格要求。面对人民群众,他深情地表达:“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⑦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深刻表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紧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和党建工作的大局。思想掌握群众、理论武装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坚持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对象上看,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达到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注释:①《选集》上卷,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第3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9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⑦《国家主席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新华社,2016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党员思想;党政教育;群众路线;政治水平

一、群众路线的思想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党政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在现代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采用群众路线方法来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性教育活动来说,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切以人民群众出发,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作为自身的根本立足点,采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党员思想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让党员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完全立足于自身的社会实践,通过不同的行为组织模式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完全的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深刻体验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仔细感悟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来丰富自己的党性认识。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广大人民百姓为自身的工作出发点,紧密的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不断形成多元化的党性思想来指导党员干部来树立自己的党性价值观。

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对党员思想塑造的影响

在群众路线下工作方法下,我们党不仅坚持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还以身作则,以群众智慧作为党政建设的立足点充分的运用群众智慧来紧密联系实际,保持向上发展的活力。因此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下,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党性思想来塑造党员的价值观,以创新突破的思想将党员干部与群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坚持走群众发展路线,群策群力的集中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来增强我们党的文化,保持我党的生机与活力。虽然在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各种资源的运用也更加趋向于体系化和标准化,但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广大人民的力量,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表性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紧密的团结人民群众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价值认识,高度的集中民智,形成人民合力,紧密的团结人民来丰富自己的价值认识,增强自己的党性。因为党员只有虚心的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请教才能完善自己的价值认识,形成完善的党性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党员才能理解群众的智慧,才能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认识,才能集民智,聚民意,群策群力的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不断用创新的方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作为共产党员要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不断地向人民群众请教问题,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将群众与自己牢牢的绑在一起,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思,加强自己的思想价值认识。

三、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对党员党性塑造的影响

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不仅能帮助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政治情操, 而且还能帮助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价值认识,能够扔党员干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认识到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性,要立足实践,着重预防,明确在岗位职责履行的过程当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坚持,什么要彻底反对,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实践者。同时,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帮助T工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让其明白什么是积极的人生观,要坚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在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下积极的做出实践,将百姓的利益与党员的岗位职责放在首位,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抵制不作为、不积极工作的思想。另外在现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党员还要把优良的党性传统与自己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党员愿意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加强自身抵抗诱惑的能力,抵制和反对种种的错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百姓解决问题,深化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始终将自己的工作职责与百姓的利益牢牢的绑在一起,切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同时在现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群众路线,对于复杂的问题要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的帮助人民解决问题,切实的维护好百姓的利益,保障党员的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党员就要坚持在工作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因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紧密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坚持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工作。我们党不仅是广大人民百姓的代表,而且以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为己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百姓谋福利,创造福祉。因此,在现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好党员就要让党员干部坚定自身的信仰,从党的科学工作原则出发来实施具体的组织方略。因为群众路线实现的基本意义在于如何做好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的集中民智,运用人民群众的智慧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帮助党员塑造积极的思想,坚持从人民群众角度的出发运用群众工作方法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党员干部在自身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依托群众路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J].杨大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 群众路线 特权思想 根除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4月19日召开的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起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自上而下”、“领导带头”进行的,领导干部必须在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疾病”并进行治理。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最为严重的“疾病”在于特权思想,因此,领导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首先必须根除特权思想,从思想认识的本质上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唯此才能更好地带头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群众路线是我党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均必须认真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才能够保持“人民性”,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1929年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被最早提出,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得到重视、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针对我党一切工作人员而言的,同时更是针对领导干部而言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带头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在任何阶段开展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当前,我们党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一切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凝聚和激励群众,将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和问题点作为我们开展群众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获得实惠、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我党亦同样高度重视践行群众路线,将其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传家宝”。党的十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就是按照党的十要求,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各项工作的具体实际而提出的,表明我们党并没有丢弃坚持群众路线的“传家宝”,而是试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发挥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根本路线的功能作用,有效促进我们党在新阶段群众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民众获得新实惠、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特权思想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硬伤”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无论是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永远将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区别开来,永远不搞党的特殊利益。但是,党在长期的执政条件下,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官本位”错误思想的腐蚀,长时间担任领导干部之后便养成了特权思想,群众观念淡化甚至丧失殆尽,在某些部门的少数领导干部出现了、形式主义、特权主义,将自己置于高于人民的位置,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质疑,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硬伤”。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中央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十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中央政治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中央做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反映中央对于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已经具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已经充分认识到党内极少数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所以必须切实开展好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完全确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给党群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主要体现在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颠倒了党员领导干部和民众的“主仆关系”,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谋取一己之私、谋求本单位的利益。

比如,2013年5月10日《南方周末》报道,10多年来,广西省交通厅通过三种模式为其职工谋得3套低价福利房,广西省交通厅210多名职工于2000年就已经人手一套“房改房”;2004年时又以变相的低价福利购房方式,获得247套别墅;2008年又几乎人手一套获得了市场化运作的所谓“集资房”。广西省交通厅职工所获得的住房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其职工如果转手卖出住房可以赚取7倍的差价。实际上,早在2005年出台的《关系经济适用房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之后出台的相关文件早就取消了“党政机关机制合作建房项目”,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广西省交通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本单位谋取职工福利。又如,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2012年6月19日,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车无牌照上路遭到了交通警察的“惩罚”,城管执法人员以及城管大队长却称驾驶无牌车上路进行执法是“领导安排”,并称违法也是为了执法的需要。

类似于上述情形的案例在现实当中还有许多,虽然是简单的两个案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特权思想在现实的某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当中还有巨大的市场,这些极个别的党员领导干部长期在领导职位上、在特权部门工作之后放松了党性要求,逐步脱离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人民公仆”转变为“视人民为自己的公仆”,最终导致了权力观出现问题,遭到人民群众的极度反感。按理说,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源自人民,必须为人们服务,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被特权思想控制之后,这些“变质了的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产生了根本的改变甚至是畸变,将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作为“可供炫耀的资本”,为自己、家人、单位谋取私利,且在现实中随时享受“高人一等”的“特殊礼遇”。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各项事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某些物质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少数人当中具有一定市场。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本身的党性修养就不够好,在物欲化的时代往往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红线”满足私欲。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不根除,就无法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名所谋”,就无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心同德、共同克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中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和风险问题,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共产党在我国的执政地位就会遭受严峻考验。为此,我们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的美好中国梦,就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别是要坚持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

反对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是党历来的鲜明主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党员领导干部当中的特权思想是我们党历来的鲜明主张。在经过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和推动之后,对于反对特权思想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到1956年不同级别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达到了25倍。高福利和高工资的享受导致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率先有钱”,逐步脱离了民众而形成了新的“阶层”。对此,同志发现之后异常忧虑。因为在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必须是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①

1957年11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以及我们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人员,……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贵族阶层’”。②在同一次会议上,就警示全党,认为国家的命运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如果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同志警示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此后,提出为了实现社会平等,必须反对特权这个重大的历史命题,认为,绝对不允许特权思想存在,如果允许特权的存在,必定影响社会的平等,影响国家的稳定,因此他将特权提到了“”的高度来论述。

邓小平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的危害有深刻认识,认为搞特权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邓小平还指出,如果领导干部产生了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就是帮助党的敌人腐蚀我们的党,就会导致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堕落,就会使干部严重脱离广大群众,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则提出了防止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的警示,则在2010年的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传递了“消除特权”的愿望。在党的十报告提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根除特权思想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公路线首先要根除特权思想,特权思想不除,群众路线难以真正得到践行,整个社会、政治中盛行的只能是“官僚路线”、“特权路线”,而不可能是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和民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将不复存在。如果特权思想在党内领导干部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根除,必将影响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必将导致党最终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从而无法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此,根除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是我们真正解决党群、干群关系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迫切需要,是正确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迫切需要。

党员领导干部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但是由于其手中拥有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力,所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一言一行均和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慎重使用手中的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谋取利益,特权思想作怪就容易发生一些和民众争取利益的事情。当前新闻媒体时有报道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不择手段谋取特殊利益,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遭到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和民众的唾弃,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导致重大社会利益冲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目前开放度较高的社会中,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发生之时往往容易成为矛盾的中心,如果按照特权思维处理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扩大升级。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证明了这点,比如,2008年7月发生的影响全国的云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县的“7·19”群体性冲突事件,500多名群众围攻执行任务的民警,民警使用防暴枪自卫,2人被击中导致死亡、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孟连事件折射的是民众的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正常的法律途径、途径已经无法解决其诉求,但是当地主政者认为是农村黑恶势力作怪,跨县调用警力进行打击,最终引发了,给党和国家、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失。

《人民日报》也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孟连胶农和橡胶公司的矛盾由来已久,胶农私自出售胶乳,“遭遇”了橡胶公司派出的保安人员的阻止,彼此发生了多次冲突。但是当地以简单的治安案件进行论处,反复动用警力介入,孟连“7·19”之前,就已经累计发生了7起相应事件。③《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反思了“孟连事件”的发生,认为是由于少数领导干部“屁股坐歪了”、“路子走偏了”、“基层组织涣散了”、“干部作风漂浮了”造成的。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矛盾“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中爆发,近年来全国所发生的居高不下,还存在许多“孟连事件”的“翻版”,许多爆发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不注重群众工作、对民众疾苦关心不够造成的。

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首先必须根除特权思想,而根除特权思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长久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教育和监督并重的反对特权主义的体系机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及时给大脑“洗洗澡”;要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及时堵住各种特权主义盛行的“通道”;要切实加大监督制约力度,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三管齐下”有效防止特权主义。

于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同时,也向全党全国宣示: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必须根除。

【作者为贵州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注释】

①《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党的十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是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与探索。在学生工作中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为大学生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并且会使学生工作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依据这个基本观点,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依靠这条路线的指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切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它是我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与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属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高校学生学生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可行性

(一)高校的主体即广大大学生群众

高校的首要职责是教育学生,而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正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充分的说明群众路线的理论在高校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学生学生工作,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深入了解学情,充分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密切联系学生,随时听取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情绪,代表学生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顺利完成学生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高校具有良好的党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法》规定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大学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将大学生教育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群众路线正是以上指导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会成为高校学生学生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创新和发展

高校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精英的聚集之区,是人才培养的生产基地,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引领之地,所以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群众路线更加充分的应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会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新的转机和希望。

三、高校学生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

(一)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往往采用行政化的命令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这种权利式的命令方式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应当转变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从工作的行政化向民主化转变。我们要真正将群众路线应用到学生工作当中,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处于一个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以学生为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保持经常性的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转变工作理念的关键步骤,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学生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二)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谈话等深度交流的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可以通过多人进行的座谈会,和一对一深入沟通的谈话等方式进行。座谈会是对一小群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是在有经验的主持人的主持下,受访者互相之间产生一个互动作用,一个人发言后的效果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刺激,这种互动作用会产生比同样数量的人做单独陈述时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信息,产生更加深刻的教育效果。一对一交流,即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的谈话。在谈话中要更加重视谈话的深入性和生动性。一个正式、严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自然化的交流方式,从学生们的生活琐事着手,逐层深入,循序渐进,围绕谈话的主题有目的性的不断深化。谈话中注重灵活运用群众语言,所谓群众语言,实质是用学生群众容易理解的语句,采用当前热门话题的事例,也可以使用网络流行语等。深入谈话是一对一做学生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和辅导员老师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使他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本次谈话,使谈话完成预期的目的。

四、高校学生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和根本路线。正是由于在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自觉地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奇迹。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项重要工作,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而言,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一、群众路线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条“生命线”,始终具有发展轨迹的同向性,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和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斗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29年9月28日“九月来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①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将“群众”与“路线”概念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延安时期,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阐述,表明党的群众路线已达到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载入。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转折点,群众路线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不同的境遇和状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路线遭到严重扭曲,给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惨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路线在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征程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丰富的历史经验表明,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坏甚至扭曲。

二、群众路线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首先,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对象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②因此,“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都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动和组织本阶级的群众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意义和普遍形式,以引导和影响全社会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既以群众为工作对象,又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次,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属性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用性科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并进一步改造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众路线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其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群众路线仍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对党员干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基层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力度成为考核党员的重要标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成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严格要求。面对人民群众,他深情地表达:“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⑦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深刻表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紧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和党建工作的大局。思想掌握群众、理论武装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坚持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对象上看,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达到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8-03[ZW(N]

[作者简介]龙飞(1973―),重庆垫江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1]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思想政治的教育阵地,也必须从树立群众观点角度出发,对照“”问题进行“亮亮丑、出出汗、排排毒”,从而彰显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推动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群众路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教师成长,一切为了师生利益”就是高校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实际内涵。践行群众路线,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在高校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的认知,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内涵,领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实际,就是要增强宗旨意识,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真正从思想认识层次方面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具体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加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发扬一切为民的风气,始终把师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民便民服务意识,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尽心尽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努力改善干群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主要围绕“为了学生成才”这一终极目标。然而,现实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性、差异性与多变性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性,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处于一种“放羊”状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是一句空话。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通过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好“三关”。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在生活管理方面,关心学生困难、倾听学生意见,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学生之中,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

二、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失表现分析

(一)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

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也使现实中的人的意识体现出多元化,高校中的师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认同,这会使得一部分年轻教师与广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在潜意识中忽略了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等优良传统。这可从他们的内在意识和外在意识进行具体分析。内在意识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弱化,经济意识、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强化;外在意识表现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这种现象也体现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特点和难点,就是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但还是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依然存在表面化的现象,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在意识与外在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存在的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接地气,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如部分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教育;有的做思想工作,说教味太浓,大道理成了空泛、生硬、僵化的教条,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课程教学依然存在空洞的说教现象,无法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多层次的心理需要;部分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实际效果不明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所以很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接受。

(二)损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形象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仅从便于自身管理和开展工作角度出发,不作调查研究,不征求师生意见,不顾师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规范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机制。这种的工作作风会引起广大师生的反感和抵触,也损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群众。群众观点比较淡薄,表现为轻视广大师生,高高在上,没有深入师生中调查研究,不倾听师生的意见,不关心师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工作不扎实,浮于表面,常常处于被动状态。[2]

2.脱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效果。部分思政工作者脱离实际,不了解情况,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师生所需、所愿、所求出发,主观主义地瞎指挥,不能从根本和长远着手,工作缺乏前瞻性。

3.责任意识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工作的事、学校的事、师生的事敷衍应付,表现在奉献精神差、责任感不够。学习只图应付,工作只重应对,不注意脚踏实地、全心全意。没有站在更高的立场想问题。[3]对思政工作敷衍了事,遇到难题尽量回避矛盾,能躲则躲。需要解决问题拿出具体意见时,往往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表面上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实际上干货不多,重形式、走过场。

(三)缺乏科学性,方式方法与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不适应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是套用过去的经验,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观察和思考校园内师生思潮日趋多元化的倾向,没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没有在工作实际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以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是脱节的。因此,工作表象就是无法从实际问题入手,不能解决师生的各种困惑、迷茫与不解。在教学检查和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只是简单的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受众和客体,没有顾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当然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部分思想工作者在处理师生问题时缺乏实践经验,求稳定,重表面,重堵轻疏,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甚至引起问题不断积累,引起矛盾不断发酵,最后造成不可收拾局面。

三、发挥群众路线的引领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弄明白“为了谁”,把“依靠谁”做到位,搞清楚“我是谁”。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4]就高校而言,“为了谁”,就是一切为了师生,真心服务师生,竭尽全力为师生谋利益、找出路,只有弄清了“为了谁”,才能找准工作的目标方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谁”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师生,从师生谋求学校的发展合力中汲取力量,回答解决好“依靠谁”,就能找到工作的力量之源,形成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推动各项事业的不竭动力;“我是谁”,就是把师生当成学校的主人,视师生为亲人,始终摆正同师生的关系,作广大师生的公仆、服务者,把握住自己的正确定位,情系师生、服务群众,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正确把握住“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科学内涵,就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克服思想和作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坚持把维护师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等根本利益的问题,改善民生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更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落实到高校,就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把维护广大师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完善决策程序,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做出的方案和决策要符合师生的利益,防止决策不当造成师生利益受到损害;要构建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加大办事的公开度与透明度,提高权力运行的公信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坚持把解决师生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工作的着重点与着力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实际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些小事,也会影响到师生切身利益与幸福指数。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赢得师生的理解和信任,就必须从解决和关心师生在教学、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紧盯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各种“小事”予以重视,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让广大师生在“小事”中看到、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反,如果不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光讲大道理,思想政治工作则无法奏效。因此“师生满意不满意、师生赞成不赞成、师生高兴不高兴、师生答应不答应”应该作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尺度与必须遵守的准则。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针对突出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制定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找准问题解决的关键,避免出现“一头热”“一阵风”的现象,让全面维护群众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得到长期坚持。

(四)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高校是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期,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高校中的师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滋生和蔓延;以低俗、媚俗和庸俗为特征的大众娱乐文化挑战以口味高雅、思想深邃、追求真理、忧思天下为特征的大学文化。[5]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新的实践环境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和根本工作原则。目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师生面对国际国内不断涌现的新思潮、新思想,极易产生不解和迷惑,思想政治工作对此应及时做好教育指导,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向广大师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精神之中,让广大师生明确方向、分清主流、明辨是非,让师生在“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走群众路线,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与师生的联系沟通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放低身段,从各个方面了解师生、关心师生,诚心诚意解决师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贴近师生、相信师生、依靠师生,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抓手,针对师生的不解和迷惑,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态度,从实际问题入手,找准问题的症结,破解师生心中的迷惘[6]。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加以分析和引导,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转化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教师成长、一切为了师生利益”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以群众路线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维护师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就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群众路线的成果就会内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之实,行为之果。

参考文献:

[1]贺国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J].求是,2004(5).

[2]王浩.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3]柴永柏.从信仰与责任角度思考改进作风[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10).

[4]刘云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1(16).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一)“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群众路线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价值范畴中,客体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符合、相一致是价值产生与否的前提和关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自觉投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即满足各民族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需要,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全完美人格,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各类人才。在二者的关系中,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拓展、映射和验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努力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二)“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党的根本工作在于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因此,能否切实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能否自觉走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以及取得工作实效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分析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注重情感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深刻认识时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趋向,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

二、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有认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目标存在着片面向普通院校学习,忽视民族院校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民族院校开展的“四个认同”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部分民族院校仅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依托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中进行,没有开设专门性的课程,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也较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展开讲授。二是部分教育内容薄弱甚至缺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诸多新趋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相对而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还难以有效回应这些变化。诸如普遍缺乏对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评价和介绍,对网络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也较为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民族领域的一些问题难以做出科学的回答,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辨明是非。三是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保守单一,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简单粗糙、流于形式等弱点。“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已经成为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桎梏”。因此,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办学地位的重要性、教育内性、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的独特性、民族意识的自觉性、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贫困生问题的突出性等特点。其次,以此为切入点,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民族院校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特殊性的结合。既要善于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思想信仰、思维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特殊性而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情感上疏离、人格上不平等等问题,要把民族团结互助、包容并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统一于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上来。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既要注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又要着眼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新问题、新任务的研究和关注。要关注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勇于涉足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敢于剖析物质利益和价值规律,充满信心地关注网络世界。”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不够。”等缺点,既要增加灌输原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采取民主和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党的十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因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和集体利益的维护以及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使个人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单纯灌输式、命令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抑制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对上述新问题、新要求做出有效的回应,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解。因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要以学生为本,就要做到: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一方面,不能忽视、弱化、否认课堂教育的主导功能,要强化其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其次,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大学生实用性、利己型价值倾向日益凸显。因此,要主动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规则制定、政策适用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自觉做到办事公正、程序公开、民主规范。

再次,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要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开发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各项载体建设,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拓展创造条件。加强传统党团活动、主题实践、社团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尊重和关爱学生。邓小平同志讲过“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要善于分析把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对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关注。坚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妥善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奖勤补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身育人,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防御功能弱化,舆论导向控制能力弱化,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各个方面也无法应对新的时代变化。”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不仅是民族院校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还是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嫁接、套用或者简单移植,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导不强。二是由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工队伍等,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独立开展研究在时间、精力方面难以保证,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支撑、融合的不够好。三是理论研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权威和领导权威合二为一,阻断了研究者创新突破的路径,加上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实现其理论创新和突破就更加困难。”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一是理论研究要体现整体化、互补性。整合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与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共享。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二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广泛性。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打一”局面,鼓励团队或个人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既注重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的考察,又要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理念等宏观问题的研究,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基点始终放在大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是逐步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出高度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长远看,建立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理论自足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命题、新挑战的需要。①

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不能只靠提倡,根本上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为保障群众路线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需着力加强以下制度机制建设: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参与制度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面及党政工团工作人员,各部门各自为战、合力不强的状况,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科学设置各类课程,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民族地方史教育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等制度,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要在各部门、全体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将育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体制中,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功能,坚持“学术无,课堂有纪律”,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参与、指导学生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要以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骨干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识。

(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制一是科学设定考核内容。要把业绩考评、素质考评、思想考评、学生考评纳入考评指标体系中。特别要增加教师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参与学生指导等育人环节的考评比重。二是明确考核标准。从宏观上要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进步,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是否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等作为考核标准。在微观上要建立群体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原则,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标准。三是完善考核手段和方法。开展面向包括教育层、管理层、受教育层、用人单位、所在社区、生源所在地在内的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多维度地考察体系。综合运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证调查、抽样调查、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等在内的手段,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继续解放思想给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计生部门党总支部书记,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必须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计生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突出“三靠前”,扎实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做贴近群众的“计生人”。一、突出靠前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去贴近群众解放思想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靠前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强化服务理念是每一位“计生人”的基本要求。要彻底改变以往将群众当作管理对象的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把群众真正放在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和主人翁的位置,树立“群众至上”、“工作就是服务”的意识,尊重人民群众是计划生育主人公的地位,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树立计生就是民生的理念,切实让普惠政策落到实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要求。“计生人”必须要站在计生就是民生的高度,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工作部署,将抓好抓紧人口计生工作同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结合起来,维护计生家庭的切身利益,把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办好办实,让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实惠。三是要树立“履职为民”的理念,当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模范。要树立“履职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人口计生工作的人本意识,心与广大群众贴近一块,靠前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端正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优惠优先优待计生家庭,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当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模范。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计生服务,使人性化服务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进一步树立新时期“计生人”的良好形象。二、突出靠前宣传,坚持人文关怀去贴近群众解放思想一是坚持把宣传融入百姓家,突出“人文关怀”的新理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宣传教育模式,确立宣传教育新的目标定位,突出“人文关怀”的新理念,积极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口计生文化精品。通过加强计企联手,使生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要把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进一步促进生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与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促使婚育新风吹进工厂企业,吹遍社区,融入百姓家庭。二是坚持社会“大联合”,突出“参与互动”的新方式。要按照“大宣传,大联合,多渠道、多层面”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创建新型生育文化区活动,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在我市初步形成。通过靠前宣传,把群众参与程度、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以舆论造势为先,实现人口计生宣传与群众相互动,进一步去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引导人、塑造人。三是要坚持“出精品”,突出建设“先进人口文化”的新思路。先进的人口文化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旗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灵魂。要按照“出精品、求创新”的工作思路,突出建设“先进人口文化”的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先进的人口文化,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三、突出靠前管理,坚持推进工作去贴近群众解放思想一是要坚持调查研究,贴近群众去破解问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做为“计生人”尤其要掌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要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针对阻碍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围绕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等重点、突出问题开展调研,着力探索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通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努力寻求破解难题的思路,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新一轮大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拓宽管理思路。管理要创新,关键是思路要创新,只有思路创新才会有突破。“求实、创新”是“计生人”精神风貌之一,要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中心任务去解放思想,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最终形成新思路、新措施、新途径。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之中。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克服制约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之中。要紧紧结合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深入贯彻十七大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计生人精神,在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