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

数字化教学论文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推行数字化教学方式是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作为高等教育补充的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更关系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然而职校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普遍不适应‘书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我们无法短期内解决职校的生源素质问题,但我们可以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去适应学生,让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字化教学因其利用数字化幻灯、投影、音频、视频、网上教学资源等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具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符合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数字化教学在扩大课堂容量、弥补职校实训实习基地不足、教学模式改进、师资培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教学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在职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下面就我校教师教学中的数字化应用情况做一简单概括。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计算机课程flash制作的教学中,在悠扬的音乐旋律中,几片叶子飘飘晃晃的从树上落下来……,在此过程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阐释“落叶归根”的真谛,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自然而然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flash”软件,制作优美的落叶画面?2.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经常会有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而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这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通过利用视频、flash等动感较强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重难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血管”这一教学内容是畜牧兽医专业课《畜禽解剖生理》中非常重要且又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在讲到及特色时,教师通过提问“我们肉眼可见的手上血管中流动是静脉血还是静脉血?”引导学生思考、谈论,接着通过播放‘动脉血—心房心室—静脉血’的小动画,形象、直观的总结出了动物体内血液流动的大途径。由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3.数字化在实验、实训课中的应用利用传统方式难以完成的可视性差的实验通过数字化模拟或者其他手段再现场景,并形象的演示实验过程或结果。纵观全球置业教育发展我们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国内职业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虽远未达到普及地步,但已经在数控机床、模具、汽修、机械制作、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将抽象、难懂或看不见的东西通过模拟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实训费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着数字化教学方式能否在职校得到推广应用及能否引领、推动职校的教学改革。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要以“突出职教、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为宗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除此之外,个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

认识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应仅局限于单一课件、视听媒体,来自行业、企业的数字化专业使用手册、工程案例、虚拟技能训练的软件等更应该成为我们职校实现培养企业合格技能人才的数字化资源。认识二: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资源,但也可以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或是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因此资源建设不仅仅是开发部门的职责,教师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应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角,可成立教师团队集体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每个团队再配以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与计算机教师提供技术与专业支持。由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三:在设计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时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坚持实用原则,又要不断创新,兼顾学生兴趣,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体系化、标准化建设

目前,数字化教学方式在许多职业院校被逐渐采用,但学校各专业、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各自需求开发课程素材或讲义,比较单一分散且缺乏专家层面的标准支持,不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因而无法有效支撑教学和促进课改。因此,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及资源建设规范,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规范开发和有效管理,以期实现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标准化。

3.科学开发与建设三维模拟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和普教,它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学生都是在固定的模式下,学习固定的设备故障,那么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还是不能学习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具备有容错能力的交互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为培养出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要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学校教学使用的三维课件必须是可以编辑的,这样教师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用工情况和要求,进行个性化改造,使学生更符合企业用工需求。

4.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是职校实施数字化教学可靠保证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字化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为人们构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环境,教育也面临数字化环境的改革。多年来,信息技术已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辅助教学,而且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的数字化优势,强化信息技术与的课程整合。

越来越多的高中实现了“校校通”,多媒体网络已遍布课堂、图书馆、阅览室、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全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素材随手可得,信息检索、提取、组合工具及学习平台多种多样,这些为我们进行数字化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上因素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浪潮推动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已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建立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理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教师也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语文课堂,课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个又一个琐碎的质疑、讨论、习题填空把优美的文章变成了毫无生气的词语拼盘,虽然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动下,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方向,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往往被淡化。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尽快应用于教学实际中。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数字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因此,数字技术在教育上的普及和应用,为营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课改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课改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达到“三变”:由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由边教边学变为先学后教、由课后训练变为当堂训练。把教学的价值取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分析所有学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上,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谋略艺术上,再也不是把教师的表演艺术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学生学习要实现“三改变”:改变学习的空间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学习不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的时间观念,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改变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探索式学习转变。

学生要改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每个学生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学习水平不是看获得知识的数量而是看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开发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开展新课改下的数字化学习,必须有充足的适应新课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目前,网络上与中学语文的教与学有关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能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充足,也不系统,有待于增加和改进、整理。

首先应当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走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数字化教材不应是印刷文本的翻版,应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逻辑性基础上,充分体现数字教材的超媒体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数字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不是学生学习的提纲,不是限定学生的视野,而只是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方便学生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方便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性地“读”教材。严格地说,数字化教材应当是数字化“学材”。

其次要广泛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和开发网络课程。把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与学环境,也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电子论坛、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要发挥语文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团队优势,网站不应是知识资源的简单堆砌,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与知识的自身结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密不可分。网络课程应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这一认知过程,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为单位的备课程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都应以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语言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因此在数字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图文并茂,情、声、色、意俱在,创设各种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将教师想象的结果直接展现给学生,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声像泛滥,过分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教师和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态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包括: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检测工具。

四、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语文学科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工具性,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增强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必须给予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以便他们模仿学习。数字化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方式和机会,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练习,提高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广泛性、即时性,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创设课文情境,再现写作背景,渲染氛围,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运用数字化技术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写作能力包括观察力、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直观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练习,既能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练习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运用数字技术把稍纵即逝的情景、受观察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场景展现给学生,能提高观察效率,引导学生思维。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说话情境,为学生创设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开展网络讨论,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跨越空间限制,不同地区学生都能加入训练中来。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而且在同一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五、探索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学习已经逐渐普及,但学校教育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要的中学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优势,就必须探索数字化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应该不是唯一的,适应不同的教育目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涉及不同的网络范围等都会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教给学生知识,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的语言,基本的手势、体态语言、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课堂教学要把数字化教学演示与传统的板书、朗读、表演等现场活动结合起来,不要认为把老师讲解变成计算机演示就是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理念不改变,只是用数字化技术教知识,课堂结构还是“满堂灌”,只是由“人灌”变为“机灌”,由“照本宣科”演变成“照屏宣科”,淡化了现场感的刺激效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新课程和数字化教学的更好实施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但应具有超前意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数字化教育环境正在促进教育的革命和学习的革命,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完善的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数字化教学必将推进新课改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2]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微电脑世界,1998,4.

[3]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4]颜韵,邓杰.论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英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2.

[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2000主页制作Html

PhotoShop6.0图形处理png/bmp/gif/jepg

Flsh6动画制作fla/swf/htm/gif/jepg

ACD图形浏览png/bmp/gif/jepg

Netant资源下载所有网上文件

Word2000文字处理Doc

RealOne视频转换Rm

三、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四、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课题组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学习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45min的束缚。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中国环保网)上网游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境

确定问题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究的问题作为子课题

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1、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交流协作1、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1、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

2、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自我评价设计网上作业、网上测试题,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上网练习,提交答案,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该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建构主义“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五、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利用数字环境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多样性,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超链接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协作,大大提高了思维深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育手段必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而新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数字环境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化学课都适合,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教师的讲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所代替,减少了师生互动,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办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两种模式可以参考: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恰当的课件及媒体为辅助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线,以传统教育手段为辅助。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要处理好化学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本末关系

化学实验操作真实具体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品质和技能。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顺利简便,可避免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经历和感受,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模拟实验是辅助教学,仍是从属地位,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数字化学习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模式的日渐完善而日渐显著。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化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教师来说,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创出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林迵,化学数字化学习的构想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18

2、文庆城,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17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它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具有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特点。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是可行的,它将为声乐教学带来新局面。

[关键词] 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 、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 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 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高潮“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

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 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声学 教学手段 数字化 音序器 软件 硬件 MIDI 多媒体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一、前提条件

     1.MIDI协议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即乐器数字化接口,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电缆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音乐设备连接起来的协议,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首先提出通用乐器数字化接口的设想,1983年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大的电子乐器生产厂家共同制订了MIDI明细规格,即MIDI 1.0 Detailed Spec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IDI协议。此协议的提出,使得不同厂家的电子乐器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硬件兼容性。

     MIDI音乐,则是在MIDI协议下,给一个或多个音源(电子乐器)传输一组指令性的数字信号,指挥这些音源发出的音响序列。MIDI音乐的创作,即是这些指令性信号的书写。所以MIDI音乐就象一些文本文件(TXT)一样,所占用的存储空间非常的小。以前20张CD的音乐(WAV),现在用一张软盘就能装得下。《和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谱例,MIDI的出现使谱例——音响的转换,变得轻松自如。

     2.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的构建

     组建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a硬件

     电脑

     CPU(中央处理器)主频越来越高,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传输效率越来越快,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使电脑普及率大为提升,使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了保障。

     MIDI接口

     MIDI设备中,有一到三个端口,它们分别是MIDI In、MIDI Out和MIDI Thru。MIDI In接收其它设备发来的信息,MIDI Out发送本设备生成的MIDI信息,MIDI Thru将从MIDI In接收来的信息发送到另一台MIDI设备上。MIDI接口有专用的也有集成的。根据资金与设备的多少,可选择一进两出、两进两出……八进八出等型号,也可用MIDI电缆,直接连接到多媒体电脑中的声卡上。

     MIDI键盘

     MIDI键盘是用于输入MIDI信息的设备。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在编曲软件里用鼠标输入各种MIDI信息,但实际上比MIDI键盘要烦琐得多。假如资金允许,最好还是要配备MIDI键盘。有MIDI接口的普通电子琴,也可以作MIDI键盘使用。新加坡Creative公司最新推出的普及型MIDI键盘非常适合于高师《和声学》课堂教学。

     音源

     音源是MIDI音乐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资金条件,配置音源可以有如下方案:

     经济型:普通声卡 + 软音源(GigaSampler、Reality等)

     普通型:中高档声卡(附带有音源)(Creative公司LIVE系列声卡、YAMAHA724、744等)

     专业型:专业外置音源(Roland公司的SC系列、YAMAHA公司的MU系列价格适宜,功能强大,在国内广泛使用;更专业化的顶级音源有Roland JV-2080、Akai EWI3020等;广州凯诺公司推出的DY系列民乐音源是民乐MIDI音乐实现的保障)

     调音台、音箱、投影仪

     调音台、音箱主要用于示范演奏,投影仪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的替代教具。在一个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中,调音台、投影仪各一,音箱一对就行了。此外,每生配备耳机一副用于个人作业试听。

     b.软件

     乐谱编辑:Encore4.X、Finale、MW3等。

     MIDI制作:Cakewalk9.X、Cakewalk SONAR v1.31等。

     音频编辑:Cool Edit、Sound forge等。

     课件制作:Power Point等。

     批改作业:Tonica等。

     二、课件制作

     1.文字录入

     录入相应章节内容。注意标题、要点、重点、难点的字体、字号、颜色等的选择与编辑。

     2.乐谱制作

     用乐谱编辑软件制作谱例。

     3.MIDI编辑

     把乐谱制作软件生成的文件另存为MIDI,用MIDI制作软件重新读出,作精细编辑。

     4.文、谱、音、像多媒体混编

     把乐谱制作软件制成的乐谱,用抓图软件(如SNAP等)实现乐谱——图片的转换(FINALE本身具有乐谱——图片转换功能)。把乐谱图片插入课件。

     把MIDI制作软件生成的MIDI文件,以MIDI(或用音频编辑软件录制成WAV,或转换为MP3)的形式插入到课件中。

     把相关视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

     5.添加动画

     为课件中各种事件,添加动画效果,增强趣味性,作最后综合编辑。

     三、课堂教学

     1.用Power Point播放课件

     采用数字化的课件教学时,老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烦琐的板书在这里也变成鼠标的轻轻点击。老师的教案不用再做第二次的抄写,学生就能轻松阅览教学内容。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中的叙述,今天变成了现实:老师带一张光盘来到教室,打开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数字化设备,本章节的标题经过渲染处理,象电影一样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许许多多的参考书被集成到一张光盘上,有内容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有每个例子的影音实况,预先设计的播放效果,吸引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按动课桌上的按扭,进行电子举手提问题。老师随意检查着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后轻触键盘发送给学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跃。

     2.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

     Encore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3.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进行习作示范与作业讲评

     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示范时,利用该功能常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和弦连接中最常出现的平行、反向及隐伏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可以利用乐谱编辑中的拷贝(Copy)功能,将包含上述错误的和弦连接片断拷贝到下方相邻音轨的同一节拍位置,并在新音轨上利用编辑功能将多余声部删除,只留下构成平行进行的两个声部,学生视、听后就会对问题一目了然,无须再作过多的说明。

     在做习作示范时,教师可将同一条习题拷贝到同一节拍位置上的不同音轨中,通过启发讲解,让学生对同一习题做出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然后,利用MW3的单轨放音功能,把通过课堂讨论所得到的各种和声配置方案分别放音让学生倾听,视听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并培养其高雅的和声审美趣味。

     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习题原样输入到计算机内并拷贝到不同音轨,在新的音轨中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错(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音轨里,各个音轨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随时单独放音倾听)。改题结束后,通过新旧配置方案的音响对比,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声学 教学手段 数字化 音序器 软件 硬件 MIDI 多媒体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一、前提条件

1.MIDI协议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即乐器数字化接口,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电缆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音乐设备连接起来的协议,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首先提出通用乐器数字化接口的设想,1983年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大的电子乐器生产厂家共同制订了MIDI明细规格,即MIDI 1.0 Detailed Spec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IDI协议。此协议的提出,使得不同厂家的电子乐器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硬件兼容性。

MIDI音乐,则是在MIDI协议下,给一个或多个音源(电子乐器)传输一组指令性的数字信号,指挥这些音源发出的音响序列。MIDI音乐的创作,即是这些指令性信号的书写。所以MIDI音乐就象一些文本文件(TXT)一样,所占用的存储空间非常的小。以前20张CD的音乐(WAV),现在用一张软盘就能装得下。《和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谱例,MIDI的出现使谱例——音响的转换,变得轻松自如。

2.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的构建

组建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a硬件

电脑

CPU(中央处理器)主频越来越高,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传输效率越来越快,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使电脑普及率大为提升,使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了保障。

MIDI接口

MIDI设备中,有一到三个端口,它们分别是MIDI In、MIDI Out和MIDI Thru。MIDI In接收其它设备发来的信息,MIDI Out发送本设备生成的MIDI信息,MIDI Thru将从MIDI In接收来的信息发送到另一台MIDI设备上。MIDI接口有专用的也有集成的。根据资金与设备的多少,可选择一进两出、两进两出……八进八出等型号,也可用MIDI电缆,直接连接到多媒体电脑中的声卡上。

MIDI键盘

MIDI键盘是用于输入MIDI信息的设备。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在编曲软件里用鼠标输入各种MIDI信息,但实际上比MIDI键盘要烦琐得多。假如资金允许,最好还是要配备MIDI键盘。有MIDI接口的普通电子琴,也可以作MIDI键盘使用。新加坡Creative公司最新推出的普及型MIDI键盘非常适合于高师《和声学》课堂教学。

音源

音源是MIDI音乐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资金条件,配置音源可以有如下方案:

经济型:普通声卡 + 软音源(GigaSampler、Reality等)

普通型:中高档声卡(附带有音源)(Creative公司LIVE系列声卡、YAMAHA724、744等)

专业型:专业外置音源(Roland公司的SC系列、YAMAHA公司的MU系列价格适宜,功能强大,在国内广泛使用;更专业化的顶级音源有Roland JV-2080、Akai EWI3020等;广州凯诺公司推出的DY系列民乐音源是民乐MIDI音乐实现的保障)

调音台、音箱、投影仪

调音台、音箱主要用于示范演奏,投影仪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的替代教具。在一个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中,调音台、投影仪各一,音箱一对就行了。此外,每生配备耳机一副用于个人作业试听。

b.软件

乐谱编辑:Encore4.X、Finale、MW3等。

MIDI制作:Cakewalk9.X、Cakewalk SONAR v1.31等。

音频编辑:Cool Edit、Sound forge等。

课件制作:Power Po

int等。

批改作业:Tonica等。

二、课件制作

1.文字录入

录入相应章节内容。注意标题、要点、重点、难点的字体、字号、颜色等的选择与编辑。

2.乐谱制作

把乐谱制作软件生成的文件另存为MIDI,用MIDI制作软件重新读出,作精细编辑。

4.文、谱、音、像多媒体混编

把乐谱制作软件制成的乐谱,用抓图软件(如SNAP等)实现乐谱——图片的转换(FINALE本身具有乐谱——图片转换功能)。把乐谱图片插入课件。

把MIDI制作软件生成的MIDI文件,以MIDI(或用音频编辑软件录制成WAV,或转换为MP3)的形式插入到课件中。

把相关视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

5.添加动画

为课件中各种事件,添加动画效果,增强趣味性,作最后综合编辑。

三、课堂教学

1.用Power Point播放课件

采用数字化的课件教学时,老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烦琐的板书在这里也变成鼠标的轻轻点击。老师的教案不用再做第二次的抄写,学生就能轻松阅览教学内容。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中的叙述,今天变成了现实:老师带一张光盘来到教室,打开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数字化设备,本章节的标题经过渲染处理,象电影一样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许许多多的参考书被集成到一张光盘上,有内容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有每个例子的影音实况,预先设计的播放效果,吸引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按动课桌上的按扭,进行电子举手提问题。老师随意检查着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后轻触键盘发送给学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跃。

2.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

Encore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3.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进行习作示范与作业讲评

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示范时,利用该功能常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和弦连接中最常出现的平行、反向及隐伏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可以利用乐谱编辑中的拷贝(Copy)功能,将包含上述错误的和弦连接片断拷贝到下方相邻音轨的同一节拍位置,并在新音轨上利用编辑功能将多余声部删除,只留下构成平行进行的两个声部,学生视、听后就会对问题一目了然,无须再作过多的说明。

在做习作示范时,教师可将同一条习题拷贝到同一节拍位置上的不同音轨中,通过启发讲解,让学生对同一习题做出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然后,利用MW3的单轨放音功能,把通过课堂讨论所得到的各种和声配置方案分别放音让学生倾听,视听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并培养其高雅的和声审美趣味。

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习题原样输入到计算机内并拷贝到不同音轨,在新的音轨中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错(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音轨里,各个音轨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随时单独放音倾听)。改题结束后,通过新旧配置方案的音响对比,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利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

Tonica是一款专门用来学习四部和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Tonica的界面设计不太友好,但对于和声教学来说,Tonica专有的练习功能仍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为旋律(或为低音)配和声的例题或学生课后作过的书面习题,利用Tonica的自动配和声功能,选择不同的和声风格另做几次不同的和声配置,让学生体会不同和声风格之间的技术差异。另外,可以将学生的和声习作以MIDI文件的格式导入Tonica,利用它进行和声作业的技术性改题。在目前许多院校的《和声学》教学采取大班上课的特殊情况下,采用tonica帮助进行和声改题无疑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和声教学方法。

5.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

键盘和声弹奏是高师和声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看和弦标记、心想连接规则、手弹四部和声,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弹奏时往往顾此失彼,弹错了音而自己却不知道。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在学生弹奏之前按下录音键,弹奏与录音就会同步完成,并即时生成乐谱,这样,转眼即逝的键盘和声弹奏转换成了具体存在的五线谱形式。以学生现场弹奏即时生成的乐谱为依据对其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问题。另外,为加强键盘和声练习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衔接,教师可将学生弹奏的四部和声在新音轨中演化成常见的伴奏织体(或简单的伴奏音型),通过四声部的和声轮廓与伴奏织体的鲜明对比,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延续课堂

数字化音乐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而数字化教学手段则不同,有着优越的延续性特点。具体实施的手段为:

1.课件复制

课件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基本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要点、难点等。老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轻松复制给每一位学生(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很难达到这一点),也可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意下载使用,方便学生查阅、视听。

2.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

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也是延续课堂的一个绝佳的途径。在《和声学》教学网站中,老师可以远距离、多方位地随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业以及作业批改信息。这样,教师的课堂授课可以延续到课后的任一时间,学生课后的练习可完全建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不致于在课后练习中走过多的“弯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力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科学与艺术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充分了解前期课程情况

首先,授课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中有哪些涉及前期的预修课程,并将所有涉及的课程和对应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全部学习过所有的预修课程和所包含的知识点。(1)对于已经学过的预修课程,教师逐一查阅相关教材,摘出本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所对应的应用条件、关键内容、主要结论以及必要的推导过程等。以《高等数学》为例,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反函数和复合函数求导、等比级数求和、欧拉公式、傅里叶级数和微分方程求解等。(2)如果有某一门课程没有学过,例如我校没有开设《积分变换》课程,那教师就应从更基础的《高等数学》课程出发,将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推导出来,以便在课堂授课中补充,或作为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自学。(3)有些知识点虽然在预修课程中有所涉及,但可能不是重点或不够系统,那教师就应根据前期所学知识,结合本课程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参阅。例如本课程中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授课的重点内容,其中需要掌握模拟滤波器设计的相关知识,但是预修课程中并没有系统讲述,因此教师就应整理各种模拟滤波器的公式、特点和设计方法并将其融合到授课过程中。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其中所有的定理和性质都是可推导或可证明的,而且推导和证明过程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就必须保证所有的推导过程都是学生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可以理解和独立完成的。

1.2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

首先,应转变观念,即使在大学高年级,课程教学也应该是以学生良好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而不应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通畅的交流渠道,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建议和意见等。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通知学生应预先复习的知识和应准备的材料、对学生提问的答复以及对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等。因此,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非常必要。我们认为师生的交流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的交流形式。(1)师生见面会:一般在课程开始之前或前期进行,所有参与授课的教师和全体学生面对面座谈,从而实现初步的了解。(2)课代表制:在学生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本课程的代表,负责收集学生中的问题、意见等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将教师的通知及时传达给所有学生。(3)公布教师的办公室地址、电话和E-mail: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教师,以便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辅导。(4)《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平台:本课程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课程,其中包括课程授课幻灯、教案、典型习题、课程电子公告片率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BBS)、其他参考资料等。(5)最新的即时通讯工具:例如QQ、微信等。(6)晚自习答疑: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由1名授课教师到学生自习的教室进行答疑,学生如有课程学习中的疑问可以自由提问。通过上述措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交流渠道,既包含了传统的见面辅导形式,也引入了学生中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从而可以保证学生面对面或不见面地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1.3在作业批改和实验过程中深层次了解

前面的师生交流,更注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寻求教师的答复。不过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有些学生不擅长或者不习惯主动提问题,而喜欢等待接受教师讲解的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就不容易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也就难以进行个性化教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每讲授一部分内容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习题作业。我们的要求是学生在作业中要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提倡学生抛弃草稿纸,将所有的中间过程都写到作业本上。通过对作业的批改,教师就能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安排了接近1/3的学时用于上机编程实验。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并将结果显示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一次完成。因此,教师应不停地巡视每个学生的编程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

2个性化教学方法

开展个性化教学,并不是进行个别教学,也不是要否定传统的课堂授课。我们认为个性化教学是对课堂授课的补充和完善。另外,个性化包含2层含义:一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调整或强调授课内容;二是不同学生之间知识背景存在差异,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

2.1课堂上重点讲解共性难点

通过前期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应该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掌握可能缺失的知识点。在课程备课和幻灯制作过程中,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准备,例如对涉及前期预修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示或回顾,对学生缺失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前期不系统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多数人有疑问时应反复讲解,必要时辅以板书推导。同时,鼓励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主动提问,并在每次课结束前预留3~5min进行简短答疑。另外,对后续课程学习中可能涉及的预修知识应要求学生进行复习。

2.2合理布置作业并认真批改

教师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应涵盖主要的授课内容,应有一定的题量,期望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重点知识,特别是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逐步审阅,并明确指出出错或遗漏之处,如有需要可给出修改思路的提示。曾出现过某一道并不难的作业却有很多学生做错的情况,对此种情况,教师要不怕麻烦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纠正,避免疏漏。而且《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习题的突出特点是一题多问,后面的问题需要前面问题正确的结果作条件,常常出现第一问解题错误,导致后面几问即使方法得当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对此种情况,教师不仅要指出第一次出错的地方,而且还应对后续求解的方法予以评价,便于学生自己改错。教师对所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还应及时归纳。由于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会有2周的延时,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后续授课中的点滴空闲时间或少量的课后时间,进行作业情况的分析。这一做法往往颇受学生的喜爱。

2.3利用课间进行个别辅导

一般每次授课是2个学时连在一起上,学时之间有10min的休息时间。教师应注意在课间主动走到学生中间,这样会无形之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学生要提问可能需要更多的勇气;而如果教师走到学生身边时,学生会感觉与教师的距离缩短了,从而可能较随意地提问。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几次之后就有助于树立一种主动提问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效果,节省了猜测和估计的时间。

2.4在线响应学生提问

除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外,教师应接受并适应学生通过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交流方式提问,并及时作出响应。上述2种提问方式类似于实时和非实时的关系,这本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突出优点,而且新的交流工具实际上也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步的体现。作为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感觉与教师之间没有代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2.5让学生独立完成编程实验

计算机编程实验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给学生提供单人单机的实验条件,虽然实验内容相同,但强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仅仅应关注最终的实验结果,还应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回答学生提问,或发现学生有疑难主动给予帮助。每个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存在的难点也可能有差别,而且实验的进度更是差别明显,因此集中讲解并不必要,个别辅导才是更佳的选择。

2.6确立每周一次晚自习答疑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有限,在制定教学进度时无法留出完整的学时进行答疑。为此,我们尝试每周安排1名授课教师在学生晚自习时到教室答疑。通常教师不站在讲台上,而是在教室后面等待学生个别提问并解答。没有问题的学生则正常自习。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这种方法效果较好,我们将其固定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3结语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许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都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以纸质和实物载体为主,在安全保管、快速查阅、有效利用方面存在缺陷。为了确保教学档案长期保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纸质和实物档案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对保管的环境和储藏室要求也比较高,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教学档案大多是纸质档案,在查阅过程中,由于对纸质档案反复查阅,很容易损坏档案原件,保存的难度也加大。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学档案数字化也是学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丰富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以电子档案为对象,以电子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为手段,基于网络实现教学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共享利用的档案管理模式。它既是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手段的补充和延伸,更是传统教学档案的发展和革新。一方面,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应该具备传统教学档案的基本功能,它包括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编目、保护、利用等;另一方面,它也与传统教学档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加快学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必然所在。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内涵

学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在于加强综合档案馆(室)软件和硬件的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网络化和分层级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内运行,方便快捷,设置校内外访问控制列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其次,为了达到教学档案存储的安全性,要建立多级存储系统。教学档案的数据存储可采用磁盘、磁盘列阵、磁带库等多级存储方式,通过数据多级存储,确保数据安全。最后,为提高档案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实现检索工具的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要设置分类目录、专题目录、案卷目录、全宗文件目录。对档案中的一些关键词、档案号等进行编排,提高检索和查询速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实现快速查阅功能。教学档案在收集归档时,对纸质和实物档案的归档要进行处理,完成教学档案的电子化。鉴于电子文档可以修改,其载体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因此,纸质和实物载体的保存显得尤为重要。在归档时做好纸质、实物档案与电子文档的相互印证和标注,同时做好归档工作。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要对档案实体进行扫描,然后进行数据采集。档案采集同时对图像进行纠偏、去污等处理。要核对电子信息,对档案原件及数据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对电子数据进行归档,为档案的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在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各部门、各操作环节相互配合,协同操作,以流水线方式完成教学档案信息的采集、审核和入库工作。教学档案的查阅实行分级审核方式,按管理和使用权限查阅,确保信息安全。教学档案数字化查阅,以校园网为网络基础,在校内外实现查档、阅档功能。学校综合档案馆(室)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多方考虑:可按日期、按时间或长期有效等多种方式,完成阅档授权。按阅档权限审批,对教学档案阅档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教学档案信息采用加密信道传输等多种方式,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档案数字化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首先,提高了管理的效能。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费用为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教学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省了保管费用和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迅速快捷,从而避免了纸张和人员的浪费。其次,提高了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教学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使教学档案的查阅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加速了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教学档案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存储和控制中心。最后,增强了教学档案原件的保护。将纸质的教学档案转变为数字电子档案以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许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尤其对历史久远的教学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地保护。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篡改、损害和销毁的行为。因此,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利用价值。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档案是一所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材料。由于学校都是按照各个学科教研室进行教学管理,由各科室完成教学档案,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档案管理理念滞后。一些学校管理理念滞后,不注重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没有及时开发和利用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由于长期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教学档案没有开发利用。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术水平低下,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影响了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第二,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低。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学档案收集、管理中还是采取最原始的方法,管理信息化还处在原始阶段,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效能低下。大多数教学档案以纸质载体为主,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过程中都是采取手工操作为主的方法。由于学校教学档案数量较多,电子档案的管理没有建立系统化,没有在校园网管理系统下运行,不利于教学档案的利用和快速查阅,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第三,教学档案目录查询系统不完善。学校教学档案的管理,一般采取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没有建立电子档案查询系统,教学档案查询时效低下,无法适应和满足教学的需要。电子档案在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系统管理在受到“黑客”攻击时,致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第四,教学档案信息缺乏系统管理。由于学校教学档案都是由各科室、教研室独立完成后归档,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管理,没有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教学档案资源不能共享,以至出现重复建档、利用手段单一的现象。由于一些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一是提高档案管理者信息素养。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中,不仅仅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更要体现的是人与管理技术之间的集合。所以,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计算机管理软件,熟练掌握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工具,为学校教学档案信息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查阅者获得更多信息资源。要逐步提高对学校教学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是推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学档案数字化能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它具有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不可比拟的优点,使信息检索更方便,传递速度更快,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学校信息化进程是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充分显示其对教育的变革作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文档一体化管理。学校要把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之中。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学校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的独特优势,将教学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单一功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等多项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为学校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快速、优质的教学信息支持学校的教育管理决策。学校要把教学档案信息化纳入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中,实施数字化校园发展战略。要不断加大教学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大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要配备数字化设备,如扫描仪、数码摄像、摄影设备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三是创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推进学校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机制,加快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学档案数字化是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学校要对库存的传统载体档案加工成数字档案,通过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教学档案一体化建设,通过档案数字化建设完成电子数据备份系统建设。首先,将教学档案的纸质载体与数字档案相结合,逐步推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对纸质文件做好收集、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等工作,同时要对纸质文件建立机读目录、扫描、刻录、脱机备份,实现信息化管理。其次,建立学校教学档案的基础数据库,让学校档案数据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完善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性所在。将学校档案馆藏的档案通过扫描转化为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收集电子文件归档存储。建立电子档案字符内部编码标准和数据处理格式标准。在数据利用方面,建立数据输出标准。在引进、开发、研制学校教学管理档案时,必须建立符合计算机系统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教学档案的收集标准,分类、录入等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建立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对教学电子档案的归档、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数字档案的保管与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达到资源共享。

五是加强教学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强教学电子档案的管理,确保数据存储安全。随着数字化的建设,网络的不安全性也日益凸显。要注重对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教学电子档案的安全。要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在查阅、利用上设置访问权限和身份认证,防止数据被更改、删除和复制,确保档案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做好电子档案的数据备份。在安全措施方面,可采取物理安全措施、信息加密措施、网络安全管理措施、访问控制措施等。在访问控制方面做好入网访问、权限、目录、网络服务器、网络监测、网络锁定、网络端口和防火墙等控制,通过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教学档案信息安全。六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学校教学档案数量较大,给归档工作和数字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审核、指导工作,兼职档案人员完成具体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及数字化工作。基础材料的装订整理和数字化处理由兼职人员完成,立卷、审核和指导则由专职档案人员完成。由于教学档案的形成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广,数据的收集整理按类同步分别进行。教学档案的数量比较大,为了规范管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提高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进一步推进管理的效能。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办刊思路清晰

什么是数字教育?只有弄清楚概念才好定位。数字教育就是数字化教育,是把数字技术有效地、充分地运用到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数字教育属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学范畴。该刊的定位在哪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四个字。四句话是读者定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中小学一线教师、数字教育实践者和技术研发者。四个字是发文定位:纵、横、实、热。纵,就是该刊发表从研究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横,就是发表对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学现象与本质规律进行探讨的文章。实,就是发表一线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数字教育研发者的理论、实践和宝贵经验的文章。热,就是发表对数字教育的时代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探讨的文章。

二、理论联系实践

《数字教育》2015年第1至4期每期都有七个栏目,分别是《特稿》《理论探索》《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微课有效设计》《实践案例》《域外观察》。从这七个栏目当中可以发现,《特稿》和《理论探索》两个栏目探讨数字教育热点问题与前沿理论,具有高端学术品位;《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两个栏目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践案例》栏目侧重对“三通两平台”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探索,具有典型的教学工作参考价值。《域外观察》栏目,是通过介绍国外的数字教育先进理论和教学案例供国内同行研究者参考。《数字教育》第1至4期共发文68篇,理论学术文章16篇,应用实践文章36篇,其他文章16篇。从中可以看出,该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更侧重基础教育,侧重教育技术理论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三、作者构成合理

在68篇文章的作者中,博导有1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28位,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一线教师有32位。从作者的层次和分布来说具有广泛性和高端性。12位博导中,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盛群力,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王以宁,有陕西师范大学的乜勇,还有河南大学教科院的汪基德等。从作者层次的梯度讲也十分科学合理,除博导外,也有许多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邵水潮,有被教育部树为数字校园典型的郑州市第二中学的优秀教师王瑞,还有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胡铁生等。

四、办刊方向具有国际化视野

第一,封面顶部《数字教育》刊名具有醒目的英文译名,紫色封面配上黄色英文字母,特别抢眼。第二,每个栏目名都有英文译名,汉语目录后紧跟英文目录,让国外教育技术专家同行可循着英文栏目名寻找自己需要的文章。第三,每篇文章都有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便于国际学者快速阅读文章梗概。第四,《数字教育》已进入大数据。被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认为,通过把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用合作、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发数字化学科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等。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即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开发多媒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整合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与“印刷品”教材比较,多媒体教材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可以容得下1000多张图片、3张光盘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满一间屋子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光盘的容量和运行速度还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多媒体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也很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开发网络课程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学习的内容编成超文本结构的HTML或Java语言,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和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Excel和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信息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盘、硬盘和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网上传真和论坛等;模拟情景的工具——虚拟技术。

将数字化学习工具整合到课程中,必将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显著表现在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之鼎的三足——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的革新上,从而产生了数字化时代人类文化的新三足:数字化阅读、数字化写作和数字化计算。

1.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阅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由印刷文本走向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对读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吴伯凡在《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比较了印刷文本和超文本的差别:印刷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只读媒体”,其文本是一种“只读文本”,或者说是一种线性的等级森严的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面向对象”。他还指出,“作者”的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读者”的阅读模式。作者再也无法强行划定“读者”的视野,再也无法高高在上地将单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推”向读者,相反,“读者”是从信息库中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拖”出来,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可见,超文本的出现和使用,使读者由被动地、线性地“读”变成了主动地、互动地和反馈性地“读”。

2.数字化写作

数字化写作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书写工具上。用笔书写的方式演变为用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或语音输入等。书写工具的变化不仅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而且使书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可以随意修改、复制、增补、删除和打印等,这就将作者从大量的抄写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数字化写作的思维方式有了变化。以前作者是以线性的文本结构来构思的,而在超文本环境中,作者必须用网络化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如制作脚本、制作课件和制作网页等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写作的。再次,在数字化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只是用文字,还可以用符号、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来表达思想。另外,作者也不再是单向地表达,同时也是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探讨。

3.数字化计算

数字化计算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计算工具上。传统的通过心、笔、算盘或计算器来进行的计算转向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而把人从繁琐的计算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是表现在计算的概念上。在传统的观念中,计算是和数字或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数字化环境中,计算越来越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并使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而大大拓宽了计算的概念。再次是表现在计算思维过程中。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思维的重点在于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即计算本身;而数字化计算的思维重点不再在于计算准确

性和速度,因为它们可以由计算机代劳,它的思维重点在于思考“怎么算”,数学思维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三、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应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数字化学习的技术基础,包括:⑴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⑵ 资源,如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应用软件等;⑶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⑷ 通信,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⑸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硬环境为知识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是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在现代学习理论中独树一帜,它的创立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2001.8)。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学科课程学习的内容置于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和理论环境之中,进行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2.对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

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⑴ 基于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② 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

③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力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重组,实现意义构建。

⑵ 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视野从“死抠”教材转向广阔的网络信息背景,锻炼学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中搜索、发现、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指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确定“感兴趣”的对象。

②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探索,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

③ 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

④ 验证假说。

⑶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像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上网浏览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② 具体解决问题阶段。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资料,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结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初步的交流。

③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成果。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是在辩论会、研讨会上发言,在展板、墙报、刊物和网站发表。

以上探讨了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如果说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还属于单方面的、局部的整合的话,那么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则属于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整合,它不仅要求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更要求学科课程的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建构数字化学习模式。所以,数字化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 8、9。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3.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载《微电脑世界》,1998.4。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 王 跃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认为,通过把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用合作、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发数字化学科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等。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即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开发多媒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整合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与“印刷品”教材比较,多媒体教材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可以容得下1000多张图片、3张光盘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满一间屋子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光盘的容量和运行速度还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多媒体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也很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开发网络课程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学习的内容编成超文本结构的HTML或Java语言,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和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Excel和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信息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盘、硬盘和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网上传真和论坛等;模拟情景的工具——虚拟技术。

将数字化学习工具整合到课程中,必将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显著表现在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之鼎的三足——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的革新上,从而产生了数字化时代人类文化的新三足:数字化阅读、数字化写作和数字化计算。

1.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阅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由印刷文本走向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对读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吴伯凡在《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比较了印刷文本和超文本的差别:印刷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只读媒体”,其文本是一种“只读文本”,或者说是一种线性的等级森严的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面向对象”。他还指出,“作者主权”的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读者主权”的阅读模式。作者再也无法强行划定“读者”的视野,再也无法高高在上地将单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推”向读者,相反,“读者”是从信息库中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拖”出来,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可见,超文本的出现和使用,使读者由被动地、线性地“读”变成了主动地、互动地和反馈性地“读”。

2.数字化写作

数字化写作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书写工具上。用笔书写的方式演变为用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或语音输入等。书写工具的变化不仅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而且使书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可以随意修改、复制、增补、删除和打印等,这就将作者从大量的抄写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数字化写作的思维方式有了变化。以前作者是以线性的文本结构来构思的,而在超文本环境中,作者必须用网络化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如制作脚本、制作课件和制作网页等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写作的。再次,在数字化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只是用文字,还可以用符号、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来表达思想。另外,作者也不再是单向地表达,同时也是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探讨。

3.数字化计算

数字化计算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计算工具上。传统的通过心、笔、算盘或计算器来进行的计算转向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而把人从繁琐的计算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是表现在计算的概念上。在传统的观念中,计算是和数字或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数字化环境中,计算越来越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并使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而大大拓宽了计算的概念。再次是表现在计算思维过程中。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思维的重点在于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即计算本身;而数字化计算的思维重点不再在于计算准确性和速度,因为它们可以由计算机代劳,它的思维重点在于思考“怎么算”,数学思维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三、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应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数字化学习的技术基础,包括:⑴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⑵ 资源,如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应用软件等;⑶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⑷ 通信,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⑸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硬环境为知识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是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在现代学习理论中独树一帜,它的创立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2001.8)。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学科课程学习的内容置于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和理论环境之中,进行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2.对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

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⑴ 基于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② 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

③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力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重组,实现意义构建。

⑵ 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视野从“死抠”教材转向广阔的网络信息背景,锻炼学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中搜索、发现、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指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确定“感兴趣”的对象。

②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探索,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

③ 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

④ 验证假说。

⑶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像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上网浏览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② 具体解决问题阶段。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资料,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结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初步的交流。

③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成果。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是在辩论会、研讨会上发言,在展板、墙报、刊物和网站发表。

以上探讨了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如果说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还属于单方面的、局部的整合的话,那么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则属于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整合,它不仅要求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更要求学科课程的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建构数字化学习模式。所以,数字化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 8、9。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sijiehe.com/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3.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载《微电脑世界》,1998.4。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后喻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也比较有趣的文化现象,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提出的。在她的著作《文化与承诺》中,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从文化传递方式出发,把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以及“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是最为传统的文化传递形式,文化自年长一代传至年少一代,代际之间泾渭分明,顺延有序。如多年来处于三尺讲坛上的老师扮演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同喻文化是指文化主要在同代之间传递。而本文所论述的“后喻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由于普遍对新鲜事物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他们的观念新,易于接受新的科技和新的观点,长辈反而需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虽然后喻文化带来的代际之间权力的交替更迭颇具颠覆性,但是环顾这个我们身处的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世界,这种颠覆又显得如此理所当然。由之带来的破环性和创造性,也同样影响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破坏”指的是高校教师从神坛到讲坛甚至学习者角色的转身,而相应地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以“数字娱乐产业”课程为例,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群体,其实也正是中国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字娱乐的受众,是为“数字原住民”。如何把握他们的需求,通过探索这种新型教学关系,设置和优化教学程式和内容,如何言传兼身教地履行社会文化传播圈的微观分子的职责,是本文最微观的实践价值所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数字娱乐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教学

“信息化生存”已经成为了信息社会普罗大众的生活常态,而娱乐,发乎人之本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数字娱乐产品因其娱乐性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数字娱乐产业搭乘信息大变革时代的东风高歌猛进。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蓄势已久的数字娱乐产业注入了“兴奋剂”。虽然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特殊重要性,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但是业界对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却相当缺乏[1],在理论研究上完全是一个全新又空白的领域。国际上没有专著引进中国供业界和学界学习参考,国内也只有浙江大学李思屈教授的一本专著《数字娱乐产业》,这对高校课程教学也形成极大的挑战。数字娱乐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产业平台近乎无限的可扩展性,应当说任何传统的娱乐方式或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的平台加以扩充[2],这也赋予本课程一定的设计灵活性。

三、后喻文化在数字娱乐产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间的“文化反哺”2001年,当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之时,美国作家、教育家和游戏设计师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提出,近20年来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划分出了迥然相异的两代人:数字化土著,亦可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s)”和“数字化移民(digitalimmigrants)”。前者是这几十年间与网络技术一起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成长于其间的生活环境的必然组成部分,使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如同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数字娱乐几乎伴随着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成长。与“数字原住民”相对应的是“数字移民”,指那些出生于网络时代之前,需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融入数字化生活的一代人[3]。后者,如果单从年龄上而言,估计应该是岁数在30岁或者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难发现,这一代人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然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新的数字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刚刚迁徙上岸的新大陆。这种影响之于高校教授传播学的教师来说尤为甚,他们必须去适应自己面临的新媒体环境。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总是保留着自己的“口音”。也就是说,他们的足迹还留在过去。这使得我们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或者数字媒体传播教育面临着一大困境:我们这一代说着过时语言的数字化移民,却在教育着那些掌握了全新语言的数字化土著?2.后喻文化对数字娱乐产业教学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前行了近40年,我们这个国家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社会转型。在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第一次变得模糊了,甚至出现了颠倒[4]。中国社会学家周晓虹教授首度提出“文化反哺”这一概念,这是我国学术界对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后喻文化”作出的最好回应和诠释。他认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年长一代正在向年轻一代学习,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等。显然是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前提下,教学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学为主的、学生主动与教师探寻、求教,甚至有的方面提醒教师的一种教学生存状态[5]。以“数字娱乐产业”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数字娱乐产业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竞争态势与竞争战略,数字娱乐产业竞争中的营销战略、品牌战略和内容战略。学生学习该课程,是为他们毕业后进入动漫、网游等数字娱乐产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让他们具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研究和分析的能力。高校是向数字娱乐产业输送人才的摇篮,而顺应数字大潮发展的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应当是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一项活动。因此,数字娱乐产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把握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以新的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后喻文化在创建鲜活的生态课堂和充分发挥新一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作用积极和显著。

四、基于后喻文化的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结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的新媒体成长环境,及其数字化生存路径,笔者尝试着在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实践中,探索基于后喻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1.回归娱乐本体,营造生态课堂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为教育走出困境,做出了各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未必真能解决问题,但是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的两个思考前提却颇具价值: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年轻一代暨数字化土著们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承认对他们所处的新世界不甚了解,从而虚心地利用他们的帮助去学习和融入这一新世界。第二,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同他们交流,这意味着加快学习速度,减少按部就班、增加共时并行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巨大的断裂之后,人类的学习内容已经一分为二:其一,传统的内容,包括经典的逻辑思维、专业理论、了解过去的作品和思想,等等。其二,未来的内容,它们大部分与数字化和技术相关,包括软件、硬件、数字技术,也包括与此相伴随的新的传播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等。显然,这对今天的高校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挑战巨大,但如果我们希望继续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就需要设法学习运用数字化的土著语言,去教授上述传统和未来的内容。一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第3部分第4章的标题,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开出的网络时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路径也是:“从游戏中学习。”一般的课程在最初的教学阶段皆是进行理论的铺呈,是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好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囿于数字娱乐课程特点,本课程将这个顺序倒置,娱乐是人类最本能亦本真的体验,所以课程的最初,便采用“沉浸式教学法”,引人入胜地将学生的娱乐体验进而是数字娱乐体验激发,由此开展后续课程中波澜壮阔的数字娱乐之旅,而将理论的部分放置课程的最后,作为总结和梳理,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沉浸式教学法”,并非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在国际流行多年并有许多成功范例的语言培训方法——沉浸式外语培训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在游戏和数字展示领域广泛运用[6]。无论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还是网络游戏设计师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他们都一再宣扬,我们可以将技能学习嵌入到游戏之中。2.数字娱乐产业子产业专题设置教学目前,国内数字娱乐产业尚属前沿研究,教材较为匮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设为以下模块。一是认识数字娱乐产业,这包含了数字娱乐产业的概念、特征、相关理论。二是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论,解决的是当今国内外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包含了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政策,以及数字娱乐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等内容。三是数字娱乐产业的产业属性和原理,也即数娱资源何以能够成为商品并实现利润的问题。这部分将涵盖数字娱乐产业的诸多子产业,覆盖学生感兴趣或者有深度娱乐体验的动漫产业、数字电影产业、游戏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网络文学等,同时也兼顾选用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正在进行的专著,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为是专题设置,要合理考虑学生的兴趣专注点和专长。进行专题分组,以便于学生合理规划课程的学习,并结合经验和体验自我学习,从而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3.课堂讨论和教师讲授及点评相结合课堂讨论和专题设置,其实是并置的过程。专题设置之后学生自主分组和组队,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分组指导。组队完成后的各组学生,开始自己专题板块的资料搜集和学习,以便进行后续的课堂讨论。同时,也要辐射其他专题的了解,因为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还会加入和穿插其他组点评的环节,形成争鸣的学习氛围。经课堂实践,这一部分是后喻文化式文化传递最集中的体现。90后尤其是95后学生正是所谓的数字原住民,因其身处数字化成长环境,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有很好的领悟和学习驾驭能力。尤其是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学生来说,数字娱乐接触较早且较为深入,而教师群体作为数字移民,这种环境并非他们成长所熟悉的,常需要后天学习他们下一代运用自如的技术。囿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对于数字娱乐产业各子产业的了解,可能不及学生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这深刻地反映出数字化时代中,数字移民在数字原住民面前失去了他们曾经言传身教的话语权,甚至不得不去向数字原住民请教,这种“文化反哺”现象与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论一脉相承[7]。4.调研活动的开展这部分是本课程的难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脚”学习,为所进行的专题进行实证调研,包括观察实践、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对杭州市或熟悉的其他城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1)选取代表性的数字娱乐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如内容创作主体)进行访谈。以了解从业者在内容生产和产业运营中的诸多具体情形,一方面从业务操作和细节问题及解决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对数字娱乐产业的从业者生存现状进行立体了解,发现问题和把握趋势。这部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如访谈对象的选取、联系以及访谈大纲的撰写。(2)是针对代表性的数字娱乐产业黏性较强的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把握文化娱乐需求的变与不变。这部分教师干预较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字娱乐产品使用主体的特性,选择访谈对象,且便于选择适合学生社交特点的滚雪球式访谈法。同时,可让学生选定以杭州为主要城市,辐射至北京、上海和浙江其他城市作为发放样本的地区,向选定样本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并作追踪调查。5.学生汇报和教师理论总结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将权威分为: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被赋予了传统权威和法理权威。随着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不适应被动地灌输,渴望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应该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做教学的促进者,指导和引领学生学习,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而最后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是对一学期来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教学检验,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后,对调研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制作调研报告和展示讲稿进行演讲汇报。这部分,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说明和评价。

五、课程重点思考:文化主体意识的培育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即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展现了我们党从高度的文化自觉向着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阔步迈进。文化自觉体现了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特性的体认,明白自身文化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并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清醒判断与态度选择,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信自身文化具备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我国,“文化自觉”的命题最初是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总体来看,费孝通“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之间张力的思考[8]。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建设主体,一直浸淫在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全球布下的数字娱乐大网之中,光怪陆离且令人目眩神迷,设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文化把关人作用缺位,极易陷入文化他者化的迷思,不利于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教师的文化把关人角色,应该是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的,教师对数字娱乐产业进行抽离表象的理论溯源与文化自觉审视,帮助学生以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以下命题的体认和思索:全球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民族文化特色差异探索;比较视野下发展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文化特色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在产经框架下,运用产经规律发展中国数字娱乐产业与发掘文化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作者:李婷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莉.我国数字娱乐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行政     学院学报,2013(4):70-73. 

[2]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关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2):29-33.  

[3]王言.“十三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N].     焦作日报,2016-01-08(06).

[4]姜宛彤,王翠萍,张艳婷.后喻文化视域下师     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6(1):66-71. 

[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     社会学研究,2000(2):51-56. 

[6]徐龙.基于后喻文化时代的生态课堂构建思考     [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8-120.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活动理论;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6-73-03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earner'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ctivity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activity theory to digit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in digit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n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existing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arrie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gital environment; activity theory; learning activity;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0 引言

数字化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迅速造就了传统课堂教育向网络数字化教育发展。数字化环境教学应运而生。

这里的“数字化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课程资源融为一体的远程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习个体与群体选择了数字化环境进行学习,如校园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公开课,甚至新兴走红的MOOC等,学习空间以分布式的方式置于一个超越了传统课堂边界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探索与设计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化环境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如何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计并实现数字化环境符合学习者行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这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1]。

活动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学习看作是学习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主要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2]。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并强调从文化――历史和辨证的角度对实践中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进行解析[3]。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通过对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活动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代[4],将活动和活动系统作为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并提出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活动系统中包括主体、客体和群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三个次要要素。主体是活动系统中的个体要素,是活动的执行者;客体是主体通过活动想要影响、改变或产生的东西;共同体是活动发生时活动主体所处的群体;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规则是活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规定、规范、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隐性的社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六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活动系统,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与生态系统一样,在人类活动系统中包括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交换子系统。

人类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活动,活动又进一步发展意识,如此循环。因此,活动理论体现了人类意识与活动的辩证统一。另外,活动理论强调工具的作用。工具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是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手段,反映了他人在早期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发明或改进工具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

2001年,恩格斯托姆在上述活动系统结构基础上,引入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活动系统更加开放,如图2所示[4]。 某一特定活动情境中的客体(客体1) 可以从初始状态经活动系统建构为集体意义的客体(客体 2),甚至转换为多客体共享的客体(客体3)。

因而,客体活动的目标并非短期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至此变得丰富和开放,恩格斯托姆进而提出活动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

2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学习生态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造和维护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5]。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共同体以及数字化环境和虚拟学习工具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六个基本要素,如图3所示。主体是学习者个体;客体是学习内容;共同体是基于课程、目标或任务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工具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指数字化平台、教学组织者的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资料和中介符号,以供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和解决问题;规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协调形成的规则,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应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责和系统权限。劳动分工是学习活动或任务的分工,即学习分工。

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个体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生产者”,也可以作为设计者,利用数字化环境中提供的工具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并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和评价,把初始状态的学习内容转化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新的学习资源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升华为新的学习内容,如图3中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发展的学习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学习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习者学习,在某课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体生产并发展的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多个学习共同体共享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客体)并非静止的,而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着活动理论的意识与学习活动的辩证统一,并且强调了资源(工具)的重要作用。

2.1 主体――学习个体

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从事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活动包含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学活动只存在惟一的主体――学习者。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学习者个体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及交互协作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帮助并指导学习者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组织并协调学习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客体――学习内容

客体是主体追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客体激励着主体,进而驱动活动系统,使得活动系统以客体为导向。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学习内容则是客体。学习内容承载于视频、音频、文本、图片,教学组织者辅助支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发展出新的学习成果。

2.3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即是活动系统参与人员的集合体。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是封闭式的进行学习,而是往往以群体形式学习,与教学组织者沟通、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教学组织者扮演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作者角色,促进学习个体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引导学习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实现自我的同一性。

2.4 工具――资源

工具即是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学习材料。工具是帮助共同体成员学习的手段,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认知和交互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资源”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达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之和,包括数字化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中介符号等。“资源”的这一界定则完全能和活动系统结构中的“工具”对应起来,既不存在“工具”一词直接引用带来的过窄问题,也不存在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资源”界定过宽的问题[6]。

2.5 规则――角色

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建立起来的规范和标准,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用来协调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源于社会群体中各种角色的冲突和调解,是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契约。角色就是在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动的一类人。角色是规则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对应,代表了某一类社会群体、各种角色及其规范的总和,即构成社会的总体规则。数字化环境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体现在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不同角色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权限和职责。教学组织者处于学习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角色,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中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履行相应的权责。因此,结合数字化环境的特点对“规则”进行具体化,取“规则”的子概念“角色”对应“规则”。

2.6 劳动分工――学习分工

这是主体在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经过一定的劳动分工而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共同体通过劳动分工,落实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内容,履行相应权责,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劳动分工即为学习分工,由教学组织者或群体协商组织实施,用于规定学习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横向任务安排和纵向权力及地位分配,是共同体成员用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方式。

3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3.1 现有数字化环境教学分析

数字化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搬到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资源共享平台以及课程资源是数字化环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主要元素。

MOOC诞生之前,优质资源共享是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教学组织者在网络课程中担任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教学资源自之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者的交互较少,没有师生交流答疑的专用平台,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检测的手段;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网络课程学习的单一性。

MOOC主要目的并不仅是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服务。MOOC中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测试、在线论坛、交互工具以及模拟实验等相互匹配的系统资源。教学视频不再是一个学时的教学录像,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短片,并由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短片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MOOC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学习视频课程,并可向教师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也可通过课程论坛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教师则对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提出反馈,这些措施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缺乏互动的不足。课程的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MOOC在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学习交互方式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这也是MOOC课程能够获得教育领域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的主要原因,并为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思路。

3.2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良好的交互、客观的评价是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

知识点微课程化和系统化是课程资源组织的重要手段,这也适合于当今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专注时间的角度来看,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易为广大网络学习者所接受。教学组织者根据教学目标把某课程的知识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微知识点,有机地以微课程的形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与其对应的演示文稿、视频、测试等配套课程资源,同时提供良好的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建议。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一课程进行学习时,将在课程论坛、微博、微信、线下见面讨论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学组织者,并由组织者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并推送给学习者,如图4所示。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3.2.2 学习交互设计

学习交互设计得是否合理是数字化环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与教学组织者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三种类型,如图5所示。良好的导航策略、学习指导和交互媒体等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互。教学组织者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过程监测等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协作会话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浏览学习任务、在线答疑和讨论等记录在日志当中的行为来展示学习者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组织者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

3.2.3 学习评价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保证课程资源处于动态生成状态的重要因素[7]。良好的评价应该呈现出客观性、多元化、多维度等特征,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图5中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在线测试。数字化环境下,由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日志文件中需要记载学习者进入该课程点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在线提问的频率、参与讨论的时间与发言内容相关度、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学习成果创新指数及反馈次数、客观作业题和测试题的得分情况等反应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变量,日志文件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定期从日志文件中提取出与学习状态相关的变量,并将结果推送给教学组织者。

4 总结

数字化环境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效果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出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结构模型,并进行课程的组织与生成设计、学习交互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以期为数字化环境教学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清堂,叶杨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2] 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有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单迎杰.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教

育技术,2006.3:54-57

[4] 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1):133-156

[5]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

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I(3).

[6]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

育杂志,2014.1.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外文医学;数字资源宣传机制

1背景和基本情况

电子资源评价是对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内容质量、运行能力、服务效果等因素的综合考量,[1]图书馆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利用率统计等方式对引进数字资源展开调查,了解数字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学校师生和医务工作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引进工作的满意度,听取用户数字资源的需求和意见,为科学、合理优化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依据,为学校师生和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评价的目的在于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了解阅读群体对于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占有、配置情况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对于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电子资源而言,较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式馆藏资源,可以使用依赖于对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应用实现。[2]2018年5月,牡丹江医学院图书馆开展了数字资源用户满意度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为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问卷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回收、去除无效问卷后共657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人员中教师和学生比例大,医务工作者较少(图1),本科和硕士学历占多数,博士学历人数较少。经过对所有问卷的汇总、统计和处理,文章将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本次调查的结果:教师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学生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医务工作者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横向对比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数字资源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意见填写两部分。客观选择7个题目,分成5个主要调查项目,分别是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主要目的和用途,用户对经常使用数字资源类型,现有数字资源使用频率,使用数字资源主要途径,以及对现有数字资源的信息满意度。主观意见为开放性问题,经过汇总和分析调查结果,用户对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工作满意情况总结如下。

2.1教师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

2.1.1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学生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集中在专业学习、辅助考试、阅读和写论文四个方面(图2),信息需求主要围绕日常学习、考试复习、论文写作和休闲娱乐方面展开。

2.1.2数据库使用统计从问卷调查来看,教师目前集中使用的数字资源有三个阶梯(图3),第一阶梯为高频使用资源,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第二阶梯为中频使用资源,有Springer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数据库和超星电子书数据库,第三阶梯为低频使用资源,馆内引进其他数字资源。

2.2学生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

2.2.1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学生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集中在专业学习、辅助考试、阅读和写论文四个方面(图4),信息需求主要围绕日常学习、考试复习、论文写作和休闲娱乐方面展开。

2.2.2数据库使用统计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使用数字资源集中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字资源上,其他数字资源使用也较高。

2.3医务工作者数字资源满意度分析

2.3.1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医务工作者使用数字资源主要目的集中在医疗、教学、科研、阅读和写论文方面,信息需求较为多元。

2.3.2数据库使用统计从问卷调查来看,医务工作者目前集中使用的数字资源为中文数字资源,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其他数字资源使用较少(图5)。

2.4横向对比分析

2.4.1经常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类型对比(1)不同职业经常使用中文学术论文数字资源横向对比。由表1可以看出,教师组、学生组和医务工作者组对图书馆中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数字资源使用情况有差别。经过卡方分割得出:教师使用中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明显高于学生;医务工作者使用中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与教师、学生没有明显差异(相同)。(2)不同职业经常使用图书馆外文学术论文数字资源横向对比。由表2可以看出,教师组、学生组和医务工作者组在使用图书馆外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即三种职业使用外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情况基本相似。(3)由表3可以看出,教师组、学生组和医务工作者组对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数字资源使用情况有差别。经过卡方分割得出:学生组使用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与教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要高于教师组。医务工作者使用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与教师组、学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即医务工作者组使用电子图书数据库数字资源情况分别与学生组、教师组相似。

2.4.2满意度对比由表4可以得出,三种职业利用手机使用数字资源情况有统计学差别。经过卡方分割得出:学生利用手机使用数字资源明显高于教师和医务工作者;教师利用手机使用数字资源与医务工作者无明显差异(相同)。

3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3.1.1数字资源数量不足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信息资源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应用的深入,研究数据、原生资源、开放获取等新型资源逐步增多,图书馆所收集、加工的电子资源种类不断丰富。同时,图书馆联盟或个体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模式也发生变革,促使数据管理的任务逐渐细化,个体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日趋自主化。[3]本校现有数字资源围绕医学专业核心建设,然而随着学校科研实力逐渐增强,科研团队逐渐形成,外聘专家、院士来校工作,教师的科研文献需求日益迫切;研究生招生工作逐年顺利开展,高层次教学的文献需求逐渐上升;学校有计划增设新学科,新学科文献保障需求紧迫;学校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多门类数字资源需求增加。本校数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快速发展。

3.1.2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宣传,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依然存在着用户对新引进的数字资源知之甚少的尴尬局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需要多层次、多场次广泛进行宣传。

3.2改进措施

3.2.1增加数字资源数量和种类为适应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建设的工作重心,坚持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切实优化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与整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支持,增加数字资源数量和种类,增加非医类中文数字资源、医学类外文数字资源、外语学习资源,以及引进远程访问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丰度和泛在化使用。

3.2.2建立新增数字资源宣传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形成新增数字资源宣传机制,用以约束数据服务商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建立覆盖全校的宣传机制,不仅限于馆内网页、微信平台的宣传;注重新增数字资源宣传效果,实现全校师生、医务工作者了解并熟悉数字资源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