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4]张金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朋辈辅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硕士三年级学生 学业压力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压力的概念;教师心理压力;研究状况;总结;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6-02

一、压力的定义

1.压力的物理概念和心理学概念。压力(Stress)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e,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物理学术语运用在工程和建筑学上指压力、负荷、应力、应变,后来借用于人类,特指困苦与逆境。压力也叫做应力,是指在物理学与工程学中,材料内部由于受外力作用,受热不匀或永久变形而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力,它可用来精确描述材料的弹性、塑性和流变性状。19世纪初开始,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很多的百科全书中Stress更多地被翻译成“应激”的概念。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到:“应激又称紧张刺激,紧张状态。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物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或防御反应不当,就会造成心身疾病或精神障碍。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技术社会中一个特别复杂的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控制应激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在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中提到:“应激可以定义为对于一个个体心理或生理完整性的威胁、真实再现或暗示。尽管应激一般被声称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但它对压力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上的或生理上的反馈与衡量健康是有密切联系的。应激包括动因(Stressor)和应激反馈。”

2.心理压力的构成。①关于心理压力构成的理论简介: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最早提出的生理医学的压力观——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压力刺激理论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疾病、灾难、失业、经济困难等。拉扎罗斯(lazarus·R)和福克曼(Folkman·S)等人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应激作用理论,该理论是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起到何种作用。②现阶段心理学普遍认可的心理压力概念。压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源做出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压力源也称为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生活事件和文化性应激源四种,如生病、噪音、遇到挫折、每天在家庭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社会孤立、语言文化环境的改变等。压力源产生的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组织环境(工作和团体等)和个人环境(身体素质、人格、家庭等)。每一个个体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都是不同的,而且根据自身体验的压力会表现出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变化,例如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速、出汗、头疼、失眠、精神不济、疲劳、溃疡病、心血管病变等;情绪上表现为紧张、兴奋、忧郁、焦虑、敏感、多疑、焦躁不安、难以放松等;行为上表现为语言的不妥、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持续性地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角色转换中,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压力。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同一个压力事件(压力源)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乃至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变化;第二,不管生活压力事件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造成神经紧张。积极性的压力称为良性压力,即适度的心理压力,它给予个体精神动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消极的压力是有害压力,即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压力,会导致人们出现不良症状,体现在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上。

二、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20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引起的。心理学家马特·贾维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三类:教学工作本身的因素、对压力的认知不足和系统因素。斯劳特(Slaughter·S)和勒斯里(Leslie·L)对澳大利亚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是为分配学校内部资源,绞尽脑汁想出所需要的竞争手段,而所需的竞争手段还在日益增加。费希尔(Fisher)发现心理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特点,因为教师们具有多样化的角色,其压力的因素复杂多样。英国的阿伯瑟里运用生活压力量表对英国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压力源及压力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他依次是家庭需要、时间限制、经济困难、与他人关系和健康问题;而在工作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因子是科学研究,其他依次是时间限制、与同事关系、教学、领导行为及学生需求。瑞典的Huberman以160名不同教学年限的教师作被试,调查发现导致教师离职的原因中,最普遍的是疲劳、沮丧、精神紧张、例行公事、人性弱点和适应学生困难。综上所述,国外大量调查数据表明,教师行业确实是一种“高压力”职业,并且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

2.国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①多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危机不容忽视。《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2日)、《光明日报》(2003年7月26日吕晓芹、吴春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8)等一些研究都曾报道:多数高校教师感到压力太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瞭望》新闻周刊也新闻:近一年来,我国各地高校频频发生教师自杀事件。2012年2月,浙江大学副教授韦亚平在浙江省舟山市住建委挂职期间跳楼自杀。2012年3月,39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炳在校园内坠楼身亡;2013年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郑晓江在自己的住宅小区内坠楼自杀身。2013年4月1日,中山大学法学院37岁的副教授谷德近在家里跳楼自杀。众多的研究显示,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行业已成为“高压力”职业,高知群体特别是高校教师心理危机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凸显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危机。②有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研究。潘欣等人从2001~2003年3月通过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个别心理咨询及访谈的方法,采取开放式随机调查,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公认的3个维度15个因子:职业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个体人格因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李虹老师在2004年以北京两所高校187名教师为被试的研究中,编制了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量表,提到了教师的压力源来自以下五个纬度:工作保障因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乐趣因素。尹平等人在2005年编制了一个由50个项目组成的“高校教师压力量表”进行调查后发现,总体上,高校教师的压力感受偏高,其中男性的压力显著高于女性;存在压力的学历差异。同时,影响高校教师压力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自我身心、工作负荷和学生方面等。李兆良、高燕等在2007年采用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522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主要压力源位于前三位的是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佳,被科研和文章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个性化;学者苏琴在理论研究中认为教师心理压力来源有三方面: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李逢超学者在2008年编制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量表分为9个因子:领导与组织结构因素、人际关系与自我身心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无乐趣因素、工作适应因素、职称评聘与科研因素、学生因素、家庭生活因素。不同职称、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在不同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国内外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压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应用最广泛的判断教师压力的手段是自我报告调查表和主观编制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问卷调查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当面询问访谈法、个案研究等。

三、对前人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以上研究的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及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并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以免形成心理危机,甚至是心理疾病提出大量建议。综合我国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虽然从多方面列举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导致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对高校教师压力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定性分析,相关实证研究却相当少。许多学者虽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关注的焦点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和意见却大致相同。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虽然已列举出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但重点都是围绕着教师职业特点来展开,认为教师的压力主要就是工作压力,多从工作负荷、工作乐趣、职业倦怠等方面,忽略了压力源的多样性,缺乏对工作因素以外压力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应对方式作深入分析。三从实证研究的研究工具来看,还缺乏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方面的权威量表,多数学者还在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此量表的常模也很久没有修订过了。即使是国内外通用比较权威和成熟的量表,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含国家、种族、地区、、社会团体等),都会对测量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尝试编制量表,但受作者本人主观意识的认知和偏好,对压力源的相关因素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四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范围还比较单一和狭窄,多为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或某一类学校教师的心理状况。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种类繁多,不同群体的教师,所处工作环境、面对对象、事情操作难易程度、所培养的人才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体系等的不同,体验的压力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仅从某个单一群体来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如何科学全面地剖析教师的心理压力,还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56.

[2]Robert.A.Wilson,Frank C.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06..

[3]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4]李逢超.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的编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压力;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2-02

一、引言

人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并竭尽全力为此而奋斗着。而当自己处于过于复杂的外部世界时又不能很好调节自我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就会很容易受到压抑和排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展,处于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而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与同代的男大学生相比,有更多的困难与阻碍将要面对。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比例逐渐上升,其相应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因生活压力女大学生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二、心理压力的内涵与界定

说起压力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几乎都感受过压力。压力最初来自物理学是指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压力的认识这个词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关于压力的定义主要有早起代表Weiss刺激说,他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和刺激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紧张的反应。另外一个学说即反应说认为压力是指个体受外界环境刺激物的影响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反应。而刺激反应学说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在此理论中既强调了外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也强调了个体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同时该理论也注意到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应对侧略的不同。

三、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研究已逐渐重视起来,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不断的提高,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的也越来越多。自1973年,在美国诞生了女性心理学后,女性心理学才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合法的领域得到承认。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了女性心理学的研究。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在女大学生压力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正当我国社会变革的今天,当代的女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女性这个普通又特殊的身份,使得女大学生将要在社会中要担任着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的双重压力。学校环境: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经历了小学、中学教育,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地位的人,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压力去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家庭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对每一个身负责任的孩子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主观因素

女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的中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并未成熟。其思想同时兼受着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冲击。作为现代社会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活力的成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女大学生们与她们缺乏社会验的现实相冲击。自从女权主义诞生那刻起就决定了未来的女人要和男生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正处于当代接受高等教育、思想解放、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女大学生们,自然要比社会中的一般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面。而对于压力产生的因素大多数考虑到了外界环境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压力与个体人格特质、认知的相关研究的较少。其中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的女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从而彼此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一个具有积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具有消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对生活实践的反应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挫折,积极的人则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消极的人则会灰心丧气。另外可能会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会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不同,例如,以民主风格家庭被教养的孩子会是一个活泼、开朗、自立的人,而以权威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个消极、被动人格的人。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不同性格的孩子,因此学者们也应该多关注对女大学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压力的影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但不可置疑的是在生理神经系统方面大部分来之于遗传,而孩子的心理压力的形成机制是否与遗传父母的心理神经机制有所相关,这需要近一步的研究证明,而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最后,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的研究应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目前主要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应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而非单一的采用自陈量表的方法是。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较少。由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可知,个体的心里的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女大学生经历了从家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这些不同时期的环境教育下,其心理的应对压力必然会有所差异。

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还是当今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压力,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身心调节的能力,为当代女大学生健康心理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冷瑾,何剑锋,何艳玲.新时期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2\]杨瑶.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

\[3\]李亚林.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精神生活质量

分类号 B842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8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并有效应对心理压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期望。大学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不仅事关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复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与精神生活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安院校作为具有明确职业定位和鲜明行业色彩的特殊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将在未来肩负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法工作,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如何,从短期来看,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态,关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则事关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心智健全和专业素养优异的警务人员,能否有效处理心理压力对其规范有效地开展执法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压力”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205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王宇,2007);二是编制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压力测评工具(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2003);三是部分论文运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张林,车文博,黎兵,2007);四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应对措施与缓解策略(周曼,2010);五是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力图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作用的心理机制(周林,宋海娟,2013)。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精神生活”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17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分析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温梅,吴子国,赵艳萍,2007;李燕华,2001);二是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葛操,2000;陈春雷,2012);三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影响、干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李继兵,周小宁,2008;刘春兵,2000);四是研究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评价标准(吴子国,路宝剑,赵艳萍,2008)。

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缺乏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当前研究偏重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多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对这两个重要心理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四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干预引导策略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缺乏指导价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考察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减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应对策略。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采用崔丽娜(2009)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括突发性压力(7个题目)、经济压力(6个题目)、就业压力(7个题目)、学业压力(6个题目)和人际关系压力(10个题目)5个维度,共36个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3,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且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80到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突发性压力”是指一些重大与突发的事件或对大学生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压力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面临退学、违纪处分、亲友死亡等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指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没有足够的学习与生活费用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心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学习负担沉重导致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是指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

采用焦岚博士(2012)编制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共包括价值判断(16个题目)、心理健康(11个题目)、生命质量(6个题目)、幸福体验(4个题目)和心理成长(3个题目)5个维度,共40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介于0.83~0.90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x2/df为2.04,IFI、GFI、NFI和RMSEA分别为0.92、0.90、0.86和0.04,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价值判断”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协调发展方面的认知水平、情绪反应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生命质量”是指大学生涉及生存质量方面的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及劳动质量方面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幸福体验”是指大学生主观体验方面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客观体验方面的幸福指数、幸福比较;“心理成长”是指大学生心理成熟方面的认知统一、人格完善及心理创造方面的内心生活、心理环境。

2.3 调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9名,剔除无效问卷22名,获得有效问卷207名,问卷有效率为90.4%。所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下文的具体研究。

2.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具体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均分为2.00,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心理压力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1.85~2.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为2.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为1.93。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得分的均分为3.89,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精神生活质量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3.65~4.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为4.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为3.65。

3.2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越高,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会越低。

3.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

为了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明晰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以心理压力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价值判断”、“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成长”得分和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压力”可以解释“价值判断”3.6%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2%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生命质量”12.0%的变异;“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可以解释“幸福体验”9.6%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成长”5.5%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精神生活质量”9.2%的变异。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分别能够显著预测精神生活质量诸维度,其中“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着更为普遍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改善和缓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心理压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压力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时需要参加竞争性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参加公安工作,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从警的业务能力,达到公安院校的毕业标准,而且还需要通过“门槛性”的公务员考试,这就给其顺利就业增加了双重的压力。因此,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为就业压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研究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看到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得分较高的心理压力维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特别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课程设置与教育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公务员考试能力。

4.2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在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公安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教育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最低,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心理健康在整个精神生活质量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人,会有着较高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可以从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入手,以“心理健康”等得分较低的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生活质量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越低,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进行引导与干预时,应从关联性与互动性的角度采取相关措施,即对二者的引导与干预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同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水平。

4.4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效果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人际压力”对“价值判断”有预测效果;“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预测效果;“学业压力”对“生命质量”有预测效果;“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对“幸福体验”有预测效果;“学业压力”对“心理成长”有预测效果;“就业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总分有预测效果。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分别对精神生活质量诸维度产生预测效果,其中“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着更为普遍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要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固然要结合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安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对其精神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发挥着更为明显的影响效果,根据上述压力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不仅有助于直接缓解相关的心理压力,而且还间接对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车文博, 张林, 黄冬梅, 张旭东(2003).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应用心理学,9(3), 3-9.

陈春雷(2012).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分析. 中国统计, (8), 57-58.

崔丽娜(2009).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葛操(2000).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 河南社会科学, (3), 114-117.

焦岚(2012). 心理生活质量――基于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李继兵, 周小宁(2008).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精神生活. 思想教育研究, 10, 29-31.

李燕华(2001). 当前河南省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 52-56.

刘春兵(2000). 大学生精神生活: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 45-47.

王宇(2007). 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社科纵横, 2, 250-252.

温梅, 吴子国, 赵艳萍(2007). 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中国成人教育, (5), 73-74.

吴子国, 路宝剑, 赵艳萍(2008). 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探讨. 科教文汇, 14, 6-7.

张林, 车文博, 黎兵(2003).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 心理学探新, (4), 46-51.

周林, 宋海娟(2013). 大学生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犯罪研究, (2), 61-65.

周曼(2010).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对策研究.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23-125.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6篇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8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并有效应对心理压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期望。大学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不仅事关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复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与精神生活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安院校作为具有明确职业定位和鲜明行业色彩的特殊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将在未来肩负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法工作,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如何,从短期来看,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态,关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则事关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心智健全和专业素养优异的警务人员,能否有效处理心理压力对其规范有效地开展执法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压力”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205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王宇,2007);二是编制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压力测评工具(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2003);三是部分论文运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张林,车文博,黎兵,2007);四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应对措施与缓解策略(周曼,2010);五是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力图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作用的心理机制(周林,宋海娟,2013)。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精神生活”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17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分析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温梅,吴子国,赵艳萍,2007;李燕华,2001);二是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葛操,2000;陈春雷,2012);三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影响、干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李继兵,周小宁,2008;刘春兵,2000);四是研究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评价标准(吴子国,路宝剑,赵艳萍,2008)。

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缺乏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当前研究偏重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多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对这两个重要心理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四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干预引导策略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缺乏指导价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考察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减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应对策略。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采用崔丽娜(2009)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括突发性压力(7个题目)、经济压力(6个题目)、就业压力(7个题目)、学业压力(6个题目)和人际关系压力(10个题目)5个维度,共36个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3,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且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80到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突发性压力”是指一些重大与突发的事件或对大学生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压力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面临退学、违纪处分、亲友死亡等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指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没有足够的学习与生活费用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心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学习负担沉重导致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是指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

采用焦岚博士(2012)编制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共包括价值判断(16个题目)、心理健康(11个题目)、生命质量(6个题目)、幸福体验(4个题目)和心理成长(3个题目)5个维度,共40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介于0.83~0.90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x2/df为2.04,IFI、GFI、NFI和RMSEA分别为0.92、0.90、0.86和0.04,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价值判断”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协调发展方面的认知水平、情绪反应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生命质量”是指大学生涉及生存质量方面的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及劳动质量方面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幸福体验”是指大学生主观体验方面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客观体验方面的幸福指数、幸福比较;“心理成长”是指大学生心理成熟方面的认知统一、人格完善及心理创造方面的内心生活、心理环境。

2.3 调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9名,剔除无效问卷22名,获得有效问卷207名,问卷有效率为90.4%。所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下文的具体研究。

2.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具体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均分为2.00,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心理压力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1.85~2.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为2.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为1.93。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得分的均分为3.89,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精神生活质量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3.65~4.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为4.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为3.65。

3.2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越高,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会越低。

3.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

为了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明晰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以心理压力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价值判断”、“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成长”得分和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压力”可以解释“价值判断”3.6%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2%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生命质量”12.0%的变异;“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可以解释“幸福体验”9.6%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成长”5.5%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精神生活质量”9.2%的变异。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分别能够显著预测精神生活质量诸维度,其中“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着更为普遍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改善和缓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心理压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压力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时需要参加竞争性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参加公安工作,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从警的业务能力,达到公安院校的毕业标准,而且还需要通过“门槛性”的公务员考试,这就给其顺利就业增加了双重的压力。因此,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为就业压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研究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看到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得分较高的心理压力维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特别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课程设置与教育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公务员考试能力。

4.2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在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公安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教育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最低,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心理健康在整个精神生活质量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人,会有着较高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可以从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入手,以“心理健康”等得分较低的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生活质量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越低,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进行引导与干预时,应从关联性与互动性的角度采取相关措施,即对二者的引导与干预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同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水平。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延边大学;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对比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文理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差异,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缓解恋爱心理压力,本文从延边大学学生的能力相关、家庭影响、人格特质、相互感受、价值倾向、学业负担等六个维度进行其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延边大学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和文理专业的本科生共320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243人;大一学生60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130人,大四学生30人;文科生155人,理科生165人;汉族168人,朝鲜族118人,其他民族34人。

(二)研究工具

运用张炜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量表计分从A到E依次代表“很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0,折半信度为0.774;Amog5.0检验结果显示,量表主因子间的相关性(χ2/df值接近1)、近似残差均方根(显著水平<0.05)以及各拟合优度指标(均大于0.90)均能较好地符合教育心理测量的相关要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六种恋爱心理压力源对大学生的恋爱有较大的影响,但各压力源之间差异不大。其顺序为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家庭影响>能力相关>相互感受>学业负担。

(二)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数值都比较大,且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都略高于女生,在能力相关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专业文理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各因素在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理科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略高于文科生。

(四)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能力相关、家庭因素、人格特质和学业负担四个维度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这几个维度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五)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民族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不同民族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几乎在各维度上较汉族学生略高一些。

四、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恋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因不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类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还有一些具有天真型的恋爱观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时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价值倾向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恋爱时的方式、感受、表现等方面都会受到价值倾向的巨大影响,价值倾向影响着大学生恋爱的整个过程。

人在成长的过程受到的影响中最为有力的因素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恋爱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情况。中国的家长因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会主动向子女讲述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的较少,造成中国大学生在恋爱时很少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文理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冲突也就会更多。男生恋爱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双方家庭情况等等,当男生的能力不能承受其所被给予的期望时,男生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总体压力源最大。这主要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有关。他们对将要开始面对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他们要参加多种校园活动,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意或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恋爱心理压力源。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与文理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访谈结果这可能是因为今非昔比,民族之间面临着相似的恋爱问题,进而有相似的恋爱心理压力源。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差别较小即各民族可自由恋爱而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干预较少。据访谈结果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恋爱心理压力源上的观点与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无很大差异。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但他们面对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同小异。

五、结论

1、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和家庭影响这三个因素是延边大学学生主要恋爱心理压力源。

2、延边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存在差异。

3、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2]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06)

[3]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4]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 体育教育 本科生 就业压力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4-03

如今人们承受的压力空前巨大,而大学生作为劳动市场的主力军、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巨大。该文以调查问卷形式展开,以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出发,调查所选取的三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的状况。且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的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特点,编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第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71份,回收251份,回收率92.61%;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1.63%。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维普网、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参阅了有关的教育理论、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专著以及国内外与此有关文献,对收集阅读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有所了解,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Excel、SPSS 17.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为了分析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计算总的就业压力及来自六个维度的压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了排序,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结果可见,总的就业压力均数M=2.81,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可认为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2.1.2 广州大学城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院校差异比较

(1)对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故认为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两所高校却有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对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可见广州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这两所高校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也不一致,广州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2 分析

(1)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2)三所高校总的状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被进行调查的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2.814,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与陈宇红[3]等的研究一致,也与该研究的预期结果一致。而且该研究的调查问卷测量时间是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程度的真实情况,这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首先第一位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他们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多,人才供过于求。由于本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生毕业后首一的目标就是当体育教师。而教师这个行业,工作相对稳定,一当上基本是干到退休。排在第二位的是缺少求职帮助压力,第三位是求职竞争压力。而排在第六位的才是职业素质评价压力。看来体育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的,是相当的自信。

(3)院校差异比较。从表2表3的结果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按预期结果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体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大。因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一个医学院校,医药类为主,体育系只开设体育教育这一专业,而华南师范大学是一个师范类学校,其体育系成立的时间早,还设立了两个专业,一个是体育教育,另一个是社会体育,广州大学也开设这两个专业,另外这两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也稍少。但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这可说明就业压力的大小与你开设多少个专业及招收多少个人没关系。而另一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同是广东省一本线重点院校,从两者看来,虽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理论方面稍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能较好地将医学与体育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就业途径。广州大学与前两者相较而言,著名度差不多,但由于招收广州本地的学生居多,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院校,在就业方面相对有优势。因此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不存在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就有差异了。广中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华师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广大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与学生所在院校,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在前三名中,三所高校所共有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说明本专业的就业面确实较窄,对口的岗位确实不多,可选择的机会确实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建设资金缺乏,学校不够重视,专业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等。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为中等程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3.2 建议

3.2.1 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生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命运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地缓解自身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3.2.2 从体育教师角度考虑的建议

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及时间的分配,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项技能大赛?授课大赛或师生经验交流会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等等,为将来走进职场做好准备。

3.2.3 从学校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校应该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心理疏导相关的课程。加强实习点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及法律条文等是形势所趋,十分必要。而开展与就业心理疏导的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利于学生端正就业的心态,平常心地对待就业。而加强实习点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并尽可能搜集单位用人信息并随时进行更新,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信息基础。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Goyne JC,Downey G.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1,42(1):401-425.

[2] Compas,B. E.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1):87.

[3] 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 岳庆利,赵冰,朱晓兰,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85-1192.

[5] 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

[6] 肖素霞.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20-21,41.

[7]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5-59.

[8] 武永花,薛倩.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3(2):69-70.

[9] 江勇,丛潜,杨浏,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29-30.

[10] 周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分析及指导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2,1(5):198-200.

[11] Lazarus R S.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12] 李航.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0):118.

[13]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2-35.

[14] 唐颖,吕东梅,李志清,等.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92-94.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压力 普遍概念 研究取向 发展趋势

一、压力的概念探讨

当stress被引入作为心理学术语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则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概念的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我国有心理学家则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二、压力研究的取向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压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类型:

1.将压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早期以塞里为代表的生物医学观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注重研究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应激综合症(gas模型),其观点和研究模式至今还在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将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关注压力来源的性质与特征

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历史上,与塞里研究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3.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如何其作用

例如,认知因素首先被认为是应激的决定因素,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其它还发现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中介作用。

三、压力研究的阶段

依照压力的研究取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对危机事件的研究是从压力源研究角度而言的。

主要研究:绑架、家庭成员杀害人(mayers&pitt;1976;morawetz;1982;petti&wells;1980);父母离异(steinberg,1974;yours,1980)以及创伤性事件(bulman&wortman,1977)等。身体疾病又是该阶段研究较多的另一个压力源。研究者主要考虑一些传染性小而残废率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脏病(mehler,1978),激素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症(earle,1979)等。该阶段研究明显不足之处在于被试年龄分布的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而成人研究则高达42%,另外过度重视危机和重大压力源而忽视了日常压力源的研究工具缺乏。

第二个发展取向研究阶段。自80年代开始,对压力的研究突破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从压力源来说,日常压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阶段的显著性标志。日常压力源主要来指家庭、学校、同伴等日常压力事件,例如学校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着重从发展任务的角度来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对的关系(oerter,1985)。研究考察了年龄、性别、种族和人格特征对压力的影响,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象,如压力问题此外,研究者开始从自我概念这一新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内部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四、压力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

1.反应理论——生理医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提出用生理参数(肌肉紧张度,皮肤电等)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比心理变量或其他的躯体状况在应激的评估和测量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此外gas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从生理系统的变化来揭示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这一新的突破口,也是阐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作用机制的关键。

gas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包含理解人类应激的重要心理因素,把人看作是对不良环境做被动反映的生命体。在强调生理指标的同时,忽视了人心理和行为的反作用。另外对于压力的评价也有较偏向的一面。

2.压力刺激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模型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失业,失恋,天灾,贫困等。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何种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紧张反应。

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推动压力源(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从而加速了身心医学的发展。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于揭示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病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型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将活生生的人物理化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

3.cpt模型——心理学的压力观

压力的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cognitive_phenomenological_transactional,cpt)模型,该模型的典型人物代表是拉扎罗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等人。该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模型包含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认知的观点,即认为思维和认知是决定压力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用,换言之,压力感能否产生,以什么形式出现,均取决于个体对其与环境间关系的评估。

(2)现象学的观点,既强调与压力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

(3)相互作用的观点,包含两大要点:其一,在压力过程中,存在许多中介因素,压力源与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最后的反应方式和结果。其二,压力产生与个体与环境间的特定关系,若个体认为自己无力对付环境需求则会产生压力体验。

该模型包含了压力研究的基本的四个要素:压力源、中介变量、生理或心理的反应结果。拉扎罗斯(lazarus和launier,1978)认为: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是环境或内在要求超出了个体的适应性资源,压力就会产生。

与刺激模型理论和gas模型相比,cpt是有下述特点:(1)不像前两种理论那样,只关注压力过程的两端,而是更注重中间过程的研究,尤其强调了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压力想象具有重要意义;(2)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对人的机械生物化的看法,不再将人看作是只受压力情景摆布的消极有机体,而是认可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3)运用该模型可促进对压力的干预方式的研究,如改变中介机制可有效控制压力反应等。

五、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纵观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压力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最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下表1所示:

从以上研究工具分析看,由于依据压力研究理论观点各异,出现了不同压力调查问卷和测量量表,但总体来看他们大部分是考察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源来评价压力,而对压力源研究主要是通过归纳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影响较大且产生压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则表明个体的压力越大。

六、压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三个领域,从上个世纪末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压力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压力的跨方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发展任务给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提出了不同的挑战(greenfield&cocking,1994)。markus,kitayama(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对压力的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压力与心理适应的研究结果是有明显的跨方化差异。对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社会团体中的个体的事件的压力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这无疑是取决于该文化规则、习俗和观念等因素。

有的研究者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学生生活应激量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量表部分因素的反应及其总分都与美国大学生有及其显著的差异,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应激状态的认知和应对反应不同与美国学生。

jose和anna等人(1998)近期对俄罗斯和美国青少年的压力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俄美两国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压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俄罗斯青少年的日常压力显著大于美国同龄人,这与俄罗斯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直接有关。

2.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压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常常是关注危机性或重大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如失业、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险性压力事件的影响(b.s,dohrenwent,1981)。后来研究者发现,由日常生活及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持续压力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由婚姻、育儿及家庭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与人的抑郁有密切相关(schnefer&lazarus,1981)。同时发现,时间压力,缺乏自主决策,工作角色含糊不清,工作中的绩效评价等与人的抑郁也有相关很大(billings&moos,1982;kasc,1978)。40多项横断研究均发现了压力与抑郁的显著相关(compas,orosan&grant,1993)。然而,这种相关不局限于抑郁。compas和howell(1989)等人发现,压力与内在心理问题相关(可解释11%的变异)要大于外在心理问题的相关(可解释5%的变异)。这可能表明,压力事件与抑郁等与其它症状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压力与各种心理和症状之间均存在普遍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七、压力研究的评析

1.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集中

被试的选择“重两端轻中间”,即重视18岁之前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轻视18岁之后到成熟的中间阶段压力的特点考察,青年时期,尤其是青年中期和晚期日常压力特点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青年中期的压力研究远落后于成人方面的研究,也落后于儿童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科雷汶(w.kleiwer,1991)指出,有关成人的压力与应对研究已处于“成熟期”,而对于青年的这方面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婴儿期”。这种现状与发展心理学的生命全程观不够协调。

2.重静态特点研究,轻动态发展考察。

已有研究对压力随个体成熟而发展变化的特点缺之考察,对18岁之后的大学生压力和应对的发展特点尤其缺之足够的探讨。

3.理论研究较多,干预研究较少。

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压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压力的来源、反应及中介变量等方面,而在压力的应对及干预方面研究较少,即便有,也是相关研究,如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等,实证研究则少见。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胡佩诚译.健康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43.

[2]古丽娜.大学生的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9.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0篇

近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上升。原发性高血压不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一些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已经成为致死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在我国,据资料介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其中有3/4的患者不知道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性,同时血压并没进行有效控制。近几年,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开展教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文章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岁。小学文化22例,初中29例,高中有18例,大专及以上31例。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情况:1级35例,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2级47例,3级18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5~82岁,平均71岁。小学文化23例,初中31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有24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36例,2级30例,3级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①心理的干预:对于初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存在担心。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干预,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入院后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的状态,让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危害性和治疗的控制效果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认知度,确保患者对治疗积极配合,增强信心战胜疾病,以减轻精神压力,让患者拥有良好心情并保持心理的平衡;

②用药的干预:因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在这个长期过程中,患者可能遇到很多情况,比如耐受性、规律性等情况。要对患者的病情采用个体化、特异化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用药。并对患者进行提醒,引导患者能自觉进行按时、按量服药,正确用药;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1篇

引言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稍有不慎,甚至会祸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本文就师范生目前的压力状况做了深入调查,简单分析一下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的差别程度,找出造成这些压力以及压力差别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一共发放200份,共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14人;大一51人,大二38人,大三39人,大四40人;文科106,理科62人。

(二)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了香港大学的李虹和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其中,该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此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的范围是0~9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压力值越大。该量表采用理论中数45分作为压力高低的分界线,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0.78,结构效度可靠[1]。

(三)试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周口师院全日制本科在校师范生中抽取被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由同一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让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相互之间不允许讨论。

(四)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电脑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7.0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的总体压力状况

从表1中数据看出,师范生的总体压力值的平均数是23.7,这个数字很明显是低于45分的,因此师范生压力值是偏低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6个同学的压力值是大于45分的,这个数字只占调查总数的3.57%,即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的压力较大。

(二)不同性别的师范生压力的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值的状况如表2所示。其中:F=0.106,P=0.74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男女两组压力均值的t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P=0.003〈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的压力总值是27.2,而女生的压力总值是20.4,所以,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个人烦恼方面,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的压力值,而在学习烦恼和消极生活实践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值的统计结果

大一学生的压力值是26.4,大二是20.7,大三25.4,大四20.3。大一学生压力最高,大二的压力迅速降低,大三压力值又迅速上升,到大四,压力状况又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压力值的方差分析结果,P=0.167,这个值远远大于0.05,因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四个年级师范生的压力值没有显著差异。

(四)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F=0.106,P=0.745,表明方差齐性,t检验中显示P=0.856〉0.05,差异不显著,其中文科的压力值是23.5250,理科的压力值是23.9459,即文科和理科的师范生压力基本不具有差别。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生的压力值大于女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越积越深;而女生则多是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而压力值较男生低。

(二)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西方研究(Pancer,2000)显示,大一压力最大,因为他们在开学之初就对大学的美好生活满怀憧憬,但是这些憧憬很少能实现,所以压力最大。国内的一些研究(樊富珉,吴淑荣等,2000;李虹,2004)却显示二年级的学生压力最大;但是,近年来很多非师范的大学毕业生也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造成师范生压力普遍变大。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三的压力大,初步分析原因:大一初入学,学习生活方式都同高中有很大差异;大二时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择业等前途问题,压力值偏大;对于大四,可能因为我发放问卷的时间是4、5月份,这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大方向已经确定,压力反而小。

(三)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徐长江,2002)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不同造成的,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在教育模式和就业方向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差异。

四、师范生压力来源及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心理压力来源

国内的许多研究将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归结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更在班级管理、教学成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师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师范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

研究者指出,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这个结果说明中国人主要的心理调节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压力是难免的,我们要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有放松法、宣泄法、转变认知等。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2篇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在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快,政府各方面的职能发挥尤为重要,公务员作为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者,他们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乡镇作为最小的行政单位,政府的公共服务直接作用于农村和农民群众,乡镇公务员面临的工作内容较国家、省、市、县级的公务员工作内容更加细致、琐碎和繁杂,承担的责任越大,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就越大。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工作运转,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服务的质量,所以探寻乡镇公务员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本文力图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一个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调查采样,分析该地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发现大多数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迫、晋升竞争的激烈、乡镇环境的限制、工资福利的缩水、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导致个人产生抑郁、暴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进而阐明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将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调适方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公务员,尤其是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重视起来,在思想上强化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工作上完善各类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晋升、奖惩、绩效等激励机制,为乡镇公务员提供更多提升素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生活环境,让乡镇公务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Abstrac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djustment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n Ningjiang district of Songyuan

Currently Chinese reform has entered a phase of toughness and hardness.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re developing rapidly. Social revolution is speeding up.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 all direction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ivil servants,as the executor of party and the countrys various line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reconfront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pressure. Township-village, the smallest administrative unit, the public service of its government plays a direct role on the ruraland peasant masses. Compared with the civil servants at the state, provincial,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the job content of the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s more detailed,trivial and complicat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is greater .and the test of thei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city is more rigorous. Being the bridge and link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but also possibly affect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ocial services. Therefore, seeking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r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n some district by the forms of questionnaires and conversations. When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generated among the civil servants in this district,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sure is principally originated from public opinions, fierce promotion competition, shrink of wages and benefits and stressfu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hich lead to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sense of loss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It further clarifi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the state, society, the others and themselves.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method is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roblems of civil servants, especially at grass-roots in township.

Mentally it is deserved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by mean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ch could be provided by relevant government. Practically various assessment system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omotion, reward and punish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ing and studying to enhance self-capacities should be provided and a healthy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life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In this way, the grass-roots works in the village and towns can have a benig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offer a better service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执政基础,是社会的基础层面,为三农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都要由乡镇公务员去逐项实施。乡镇公务员担负着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要职责,乡镇公务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直接影响到民心向背、事业兴衰。

乡镇公务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由于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大、困难多,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研究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调适方法非常必要。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现阶段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现实情况和表现,结合国内外关于公务员心理压力的相关理论及缓解心理压力方法的研究,对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备可行性的调适方法,帮助乡镇公务员改善心理素质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各类学者大多从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务员激励机制、公务员绩效考核、公务员反腐败及政府廉政建设等方面探讨公务员的管理问题。就相对有限的关于公务员心理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多局限于中央、省、市等较高层次的政府,少数对乡镇公务员的研究也是着重于领导干部级别。本文从乡镇普通公务员的层面研究其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调适方法,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增强了对于公务员心理方面的研究力度,而文章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结论同样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一种补充。

(2)现实意义。

由于国家、省、市级的公务员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位置,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着眼于统筹规划,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工作的科学性、规律性、可执行性的不确定,与国家、省、市级公务员相比,乡镇公务员处在政治体制的最基层,除了要负责对上级下达政策的贯彻实施,更要肩负提高最底层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重任,这样的工作更加琐碎、事务更加繁杂,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更大。针对这一情况,很多地方都开始对公务员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但往往侧重政治说教,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缓解公务员面临的心理压力,解决公务员因压力大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未能起到良好作用。

本文通过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在乡镇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有效发觉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源,找到导致他们工作兴趣减弱,敷衍,搪塞,推诿,效率不高,工作失误增加等问题的原因,进而消除干扰其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阻力因素,大幅提升乡镇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也为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心理素质建设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心理压力概念的研究。

在 20 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心理压力的研究就已经起步,但是对于心理压力的本质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卡农最早将压力一词纳入心理学的范畴。[1]美国的心理学家谢耶斯在 1958 年提出压力是身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应。[2]约翰M伊万诺维奇和迈克尔T麦特森将压力表述成是个体对于环境的反应,[3]特里贝尔和 J.E.纽曼认为压力是由于人与工作发生了内部反应后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4]后来弗雷德卢桑斯对这两种说法进行了提炼,认为压力就是各种外部因素致使组织里的成员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5]20 世纪 90 年代,着名学者徐长江对压力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压力是在工作中压力源经常性的对个体进行影响,从而造成了该个体生理和心理以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和反映。[6]李中海和廖建树认为压力是当个体感知到结果与目标不能成正比的时候,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7]朱敬先提出压力的内涵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压力源、对威胁的感知和表现出的焦虑,[8]石林认为心理压力是人们对于那些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所产生的心理反应。[9]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工作压力开展研究越来越多,以工作压力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报告数量激增,成为了各类相关学科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压力概念的阐释,本文中将所探讨的心理压力界定为人类在遭遇一些超越自己认知范围和承受能力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反应和感受。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

(一)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分析

二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制度因素

(二)地域因素

(三)人文因素

(四)自身因素

三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影响

(一)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对集体团结的影响

(四)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四 关于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调适的建议

(一)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为乡镇公务员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提高乡镇公务员自我调适的能力 结 论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五个乡镇的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心理压力的成因、影响的讨论和列举,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有可行性、普适性的调适方法,力图帮助宁江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缓解工作和生活给予的心理压力,提升乡镇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工作岗位,大多数乡镇公务员都表示,自己内心经常会感到空虚,乏累,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有的来自于工作内容、有的来自于人际关系、有的来自于职业前景,但是却往往找寻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途径,心情经常处于低落、无助、甚至暴躁的状态,只能通过吸烟、酗酒等不良的习惯进行缓解,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临床实习阶段是每个护理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是学校与医院相互连接的桥梁。在临床实习中,实习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何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就成为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职 护理 实习 应对方式

临床实习阶段是每个护理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是学校与医院相互连接的桥梁。在临床实习初期,实习生离开原来熟悉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临床实习中,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入人心和得到广泛的认同,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往往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全方面的照顾,现代护理模式对护士岗位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列》的颁布实施及“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患者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被投诉的危机意识不断强化,护士尤其是处于实习期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就处于一种经常面对社会、患者和医院的压力状态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应付,必然将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实习效果。

目前我国已有90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高职专科护理人才是护理人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了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就成为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正确认识压力:

压力(stress)是一个外来词,有“紧张、压力、强调”等意思,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压力源的存在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我们能够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即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也可以说,是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消极情绪。

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适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往往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

二 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压力源

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上接本科、下有中专的专科学生,既有其特殊性,又有所有护理专业实习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具体来讲,引起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压力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带来的压力:虽然现在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校学习期间经历了大量的实训操作,但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陌生的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校园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理学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二)工作价值感低下带来的压力:在校期间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护理工作是崇高的事业,护士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是当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却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岗位存在偏见,存在重医轻护,认为医生能“开大刀,收大钱”,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发展机会、外出进修学习等问题上也存在不合理状况,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造成实习生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压抑、自卑、失望、焦虑,直接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带来的压力: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人际关系相对单一,参加到临床实习中后,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如与带教老师之间、医护、护患、护护同事关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发生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临床实习工作。尤其是涉及护患关系时,实习生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从职业要求的角度,实习生都必须保持冷静和平和,以宽容大度的胸怀继续承担护理工作,往往压抑了自身感受。由于实习生所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有较大距离,大多数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够,一旦在工作中受挫,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容易造成护患冲突,产生人际障碍,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

(四)高负荷工作强度带来的压力: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女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作息是有规律的,但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由于目前国内医院护理岗位严重缺编,实习生往往一开始被作为正式护士安排了大量正式工作,一直工作在第一线,经常面临突发性抢救工作、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以及常规倒夜班工作。这种高强度、无规律的工作往往在临床实习初期让实习生苦不堪言,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五)接触濒死患者带来的压力: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情绪起伏波动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护士经常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不同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又要承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面对生死弥留,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原本就让护士感到悲哀与压抑,当碰上患者死亡,护士往往还要执行终末处理,这时往往令半数以上的实习生感到恐惧,这种不良情绪刺激甚至会影响部分实习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六)就业带来的压力: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护理专业的本科生开始大量毕业,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理学生对于本科护理学生没有优势可言,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开始非本科生不用,而乡镇医院高职学生又不愿去,所以就业就让高职护理学生开始纠结,高职护理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就业也就成了面临的最大压力。

三 应对方式

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各种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应对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帮助。

(一)做好知识技能储备,培养自身继续学习的能力。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重视实训课程的安排,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堂实训及临床见习时间。同时注意学校教育与临床的衔接问题,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还可以在临床实习前开展护理技能强化培训,可以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减少学生实习期间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失误,减轻学生因担心操作失败导致医疗事故引起的压力。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展自身人文素质

1 学校教育及岗前培训中设置人文关怀课,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人文素质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护理专业是最具人性化的专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就对她们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不能一味只重“妙手”而忽视“仁心”。“仁心”教育不仅是要护士对待病患及其家属,更重要的是要善待自己。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教育理念上就应该进行变更,注重社会实践、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多开设伦理课、人际交往、文学欣赏、美学、心理健康课程等内容,使我们的护士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了健康的品格、良好的道德和过硬的抗挫能力。

2 设置健康、亲切友好的人文环境。讲究实效、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对实习生熟悉岗位,增强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医院在接受实习生的时候都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据了解大多都是走过场,落于形式。作为医院,应该了解到岗前培训是护生接触到医院的第一站,对护生在实习工作中的状态和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医院在实习开始前集中组织岗前培训,介绍医院文化与实习相关的各个部门、医院的服务理念、护理核心制度、护士的修养与礼仪规范以及如何关爱病人并与其进行有效地沟通等人文关怀课,使她们进入新环境后,能尽快接触、理解新的文化模式,完成由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消除或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

带教老师对护生实施人文关怀能帮助实习生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效抵御消极情绪的影响。临床实习环境的融洽与否是影响护生实习经历的一个重要因素。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接近师生距离。做到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了解,学习上多帮助与督促,交往上多指导,并注重优化整体环境,使学生进入医院就能感受到友好、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同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鼓励护生多与病人沟通,逐渐适应简单常用的地方性语言。指导护生在生活上多帮助病人,如何进行护患交流与收集资料,如何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满足他们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要,让病人对护生建立起信任感,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减轻护生的心理压力,利于她们开展实习工作和稳定其专业思想。

临床带教老师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榜样作用,将会对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产生同化力、促进力、导向力和约束力,影响着实习护生的行为规范。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以积极快乐的情绪去正确地感染和引导她们。带教老师应努力增加护生的实践机会,并予以细心的指导、真诚的鼓励,在实习生成功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后,充分应用赏识教育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她们克服紧张胆怯的心理,建立起自信。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在临床实习中,实际上知识技能无论准备如何充分,学校医院无论多么关心,实习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自身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关键,实习生自身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就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首先需要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识。要求学校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班团活动、校园文化、宣传展板、广播等形式充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理解掌握压力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需要加强应对策略和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在面临压力时做到有备无患。

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学校医院应重视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根据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主动积极介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高林春,林虹,徐维,《实习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3年第三卷第三期.

[2] 李春花,李现文,《护理专业本、专科学生实习压力的调查分析》,教育与职业杂志2010.1.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压力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机构的报告,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疾病是生产力减弱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可造成经济损失。田野以及缪丽华(2008)援引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现阶段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企业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企业更应该重视压力管理,没有或者不适当的压力管理都将会影响生产效率,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压力的概念及理论

晏英 (2005)在先前文献后,认为压力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者环境。第二方面,压力是指一种主观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一种心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过程。第三方面,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者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胡春光 (2005)认为,人类存在着广泛的跨越文化的基本需要,在工作环境中,基本需要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形式,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基本工作压力。

二、与组织压力管理相关的重要模型

关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预测意义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压力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JRC)是出现较早的一个关于工作场所的模型。它是对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所面对压力的解释。工作控制包括决策权(能够选择任务完成的方式和时限)和技能判断力(指一个工作是否是枯燥的和重复性的,需要的技能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进行拓展和开发)。后来这个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来自同事和上司的社会帮助也可以减缓工作的紧张性。

2.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适应于各类的职业,应用最多的是服务型行业。该模型认为,工作角色是个体需求(自尊和自我效能)和社会需求的连接纽带。工作可以从社会交换中获得回报,在付出与获取之间不能互惠时(如高付出/低回报的条件下),就会在情绪和生理层面产生持续的紧张反应。在我国,目前由于付出/回报不平衡引起压力的案例很多,如工作要求苛刻却不稳定、获得了很好的业绩也不能得到升职等等。

3.压力应对的层次理论。这套理论认为,管理压力的最好的办法是创造和规划出一种没有压力源的新环境,他们将这种策略称为“规划策略”。第二个策略是要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技能,称为“前摄策略”。这种办法可以使组织或者个体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活动水平。第三种策略是消除压力不良影响的速效药。当压力产生后,个体采取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如暂时的放松技术等)来应对紧急情况所造成的压力状态,称为“反应性策略”。

三、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危害

赵娅 (2012)指出,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压力对企业核心成员的危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对于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来讲,他们对压力过度反应所引起的恐慌可能会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最终使部下的压力感剧增,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组织解体。

其次,工作压力问题会增大企业的管理成本。很多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过大会提高员工的跳槽率。这必然就会增加员工招聘、职业定向和培训等方面的相关成本。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工作压力引发的法律诉讼问题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往往以企业的高额赔付而告终。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10年间,压力伤害案件增加了3倍多。国内工作压力过大引发的员工赔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天要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中国的企业界每天都为他们支付约2000万人民币的损失。

最后,压力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大量的研究表明,压力与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适当的范围内,压力会提升工作绩效,压力程度无论是超过或者低于一定的水平,都会引起工作绩效的下降增加对人力资源进行压力管理方面的投入。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在1995年的报告,美国对员工的压力与职业健康投入1美元,将有5-7美元的回报。总之,随着社会和企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压力管理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人本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从组织角度解决员工的压力困扰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四、组织中的压力管理模型

查阅近几年有关组织压力管理的文章,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与从个人、组织、社会三方面着手。胡春光(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专门研究了三层面压力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层面策略:减少、消除或控制组织因素压力源。例如,改进工作本身(包括工作丰富化、合理安排工作负荷),改进管理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减少角色压力等等;

第二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员工压力的应对。员工个人压力应对包括三个部分:自身存在的压力源的管理、认知改变、压力症状的消除;

第三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过度压力的治疗。在组织中,即使实施了压力源的减少、消除与控制等预防措施,员工也掌握组织工作压力管理研究了一些压力的自我应对方法,员工仍然可能承受着过度的压力,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及健康。

五、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压力管理相结合

从一般意义上讲,细致认真地执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同管理职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的关于类似观点的论述已经很多,本文不再赘述。以下仅在指标和维度的设计上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

1.通过工作分析确定职位对压力承受力的要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职能,其作用主要是获取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和工作环境等信息,最终达到人职匹配。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管理实践来看,很少有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系统考虑职位对个体心理压力承受力的要求。根据心理生理学的观点,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天赋性和遗传性。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压力情境下工作已经几乎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常态。

2.针对不同的压力源制定人员测评方案。马可一和王重鸣 (2003)认为,从组织因素看,降低压力危害的努力应该从员工甄选开始。在人员的甄选中,考察压力所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压力面试。不同个体应对不同压力源的敏感程度和承受力也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个体可能更多地感受到时间压力,有的个体可能难以处理人际压力,而有的个体可能难以应付突发性的情景压力。因此,应该根据不同职业性质来确定压力源的类型,然后在选拔测评中根据不同压力源类型设计出不同的压力测试方法,对应聘人员的抗压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3.增强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田野及缪丽华(2008)等人提出的“增强薪酬管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感。薪酬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的一种回报。而有的研究者认为,还有另外一类劳动是被人们所忽视的,这就是情绪劳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情绪劳动就是为了挣钱而出卖情绪。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工作都属于情绪劳动,如演员、医生、教师、服务业从业人员等。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应该将情绪劳动纳入到回报的范围之内,以增强薪酬体系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公平性。

4.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培训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开发员工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公司在缓解员工压力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工作技能培训可以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培训管理的相对滞后,培训在实践中都没有很好地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事实上,部分压力是员工的个人因素造成的,例如认知问题、态度问题、个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减压来解决的。然而,有很多问题是由于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例如,薪酬分配不公、绩效管理系统存在巨大漏洞、并购、扩张等,这些问题单纯通过心理培训不能够得到根本解决的。特别地,如果采用培训的手段缓解由于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压力,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5.转移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重心。张佳睿 (2007)指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组织和员工为了满足各自和对方的需要而采取的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意识管理的行为。随着商业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剧烈程度日益加深,组织和员工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冲突。企业越来越难以保证为员工提供持续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机会,员工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面对职业危机。在这种形势下,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保证员工的工作安全感,注意开发员工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开始转向如何开发员工的受雇佣能力,提高他们对工作的心理成就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员工由于并购、裁员和职业变化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胡春光.组织工作压力管理研究.硕士,中国海洋大学,2005

[2]马可一,王重鸣.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5):864-865

[3]田野,刘兰静,缪丽华.企业压力管理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49-51

[4]晏英.工作压力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吉林大学,2005

[5]张佳睿.基于压力管理的员工帮助计划(EAP)研究.硕士,兰州大学,2007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5篇

现阶段压力研究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将对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工作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症状分析了员工压力的具体情况,并从企业和员工自身角度提出了员工压力管理的具体方法。论文频道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针对员工工作压力展开讨论,论员工的压力管理(1),内容如下: 论员工的压力管理(1) 目前“压力”一词已经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机构的报告,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疾病是生产力减员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可造成经济损失。 简单地讲,压力就是指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适应性转变状态;压力管理是让个体的压力处在适当范围的一系列方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针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方面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员工保持健康,有效地提升工作士气,更会对企业的整体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员工工作压力的来源 不同的人群感知压力的程度是不同的:同样的工作,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具有压力的,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未必如此。工作压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比如刚刚贷款买了房子的员工,因为财务方面的支出变大,更容易产生工作压力。一般而言,工作压力有4个主要来源,如图1所示。 (一)重大的人生或工作变故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重大的变故总会对人产生压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证明,人类在生活或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最容易产生压力;变化发生的时间越短,程度越大,则压力也越大。常见的例子如结婚或离婚、升职或降职、亲人生病或离去等,在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刻,员工最容易产生压力。 (二)工作中的角色问题 员工在工作中担负一定职责,扮演特定的角色,这是产生压力的重要来源。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办事员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美国一项涉及400多名不同类型公司员工的研究显示,无论负担过重还是过轻都会产生压力,工作太少所制造的压力比工作太多所制造的压力更多。 (三)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员工会因为担心公司被兼并、收购或者组织结构重组而失去工作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工作中的政治斗争会比以往更加激烈,员工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常常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薪酬、减少福利要求,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失业比没有工作安全感所造成的压力更大。失业的员工比一般人更有可能会抑郁、自杀、犯罪。美国近年来枪杀公司同事之类的办公室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就与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四)恶劣的工作环境 权威的健康机构曾指出,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样可以制造工作压力。危险的办公地点、混乱的办公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设施等,都会加剧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工作中偶尔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9.11”恐怖袭击就是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工作灾难,至今仍有不少美国白领担心类似袭击会再次发生,对在高楼中的工作产生了压力。 现阶段压力研究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将对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工作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症状分析了员工压力的具体情况,并从企业和员工自身角度提出了员工压力管理的具体方法。论文频道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针对员工工作压力展开讨论,论员工的压力管理(1),内容如下: 论员工的压力管理(1) 目前“压力”一词已经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机构的报告,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疾病是生产力减员的一个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