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

硕士学习计划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南 “硕师计划” “硕师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06-02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和公平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的实施无疑是我国在创新农村教师培养与补充机制、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有效方法,也是拓宽优秀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的宏观层面,即探讨政策的执行力、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课程设置、质量保障等方面;而缺乏微观层面,如对某一学科具体视角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正是基于此,以河南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2010级体育“硕师生”的培养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河南省“硕师计划”培养体育学科师资人才(以下简称“体育硕师生”)的实情分析,探讨实施效果、探究存在的困局并探寻破解的措施。以期从区域性视角出发,研究完善“硕师计划”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乃至同质性区域相关部门与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运行策略。

1 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基层工作与学习状况

1.1 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实情

调查发现硕师中从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比率为45%,兼职体育工作比率为15%,合计比率为60%,而非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人数比率为40%。说明虽然有完善的“硕师计划”推荐制度,但“硕师生”在基层工作岗位的现状却与“硕士计划”实施的目的有偏离。

1.2 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

任教期间的学习是保障“硕师计划”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是保证教育硕士顺利毕业的关键,同样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对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参加过学习,但深究发现所谓的参加网络学习与集中学习是指参加学校或地区的“国培计划”网络学习与地区组织的地方性学习,并没有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2 体育“硕师生”的集中学习

2.1 “硕师生”的困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硕士学位性质中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一般需要学习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其中专业课依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不同”。“硕师计划”培养的教育硕士同样应该符合教育硕士的要求,那么,这里就将基层工作中所遗留下的问题放大:一年的时间需要完成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且要完成毕业论文,给“硕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培养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硕师生”的论文往往以工作实践为主体,但现实是实践与学习的脱节,加之“硕师生”系统方法的缺失,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很难对自身产生帮助。调查发现课程安排较多、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工作的指导效用差是“硕师生”关于集中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2.2 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

《通知》中规定:“硕师计划”推荐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硕师计划”专项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培养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等学校。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是统一的,即推荐与培养单位是一致的。当然这样做便于“硕师生”的管理,但从人才流通方面看却是消极的,且培养单位学科建设水平的不同很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2010级体育“硕师生”虽然仅仅是河南省“硕师计划”的一部分,但在他们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硕师生”亲身感受却具有普遍性,且对于体育这一薄弱学科而言问题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家“硕师计划”顺利推进的同时,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基础环节必须予以重视,关注体育“硕师生”,必须做好教育部门、“硕师生”、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三者间的协同配合。

3.1 强化教育部门的实施措施

3.1.1 加大“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

2010年“硕师计划”的推荐与培养学校数量分别为86所、73所,由此可见“硕师计划”的实施是在有选择性的高校进行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对这一类高校群体做好“硕师计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参加单位的积极性,对高校的培养质量提出严格要求。

3.1.2 完善教育部门的监督职能

监督机制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政策与实施。对于“硕师计划”而言,相应的监督政策已较为完善,而在监督的实施方面存在空白。只有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护“硕师生”的合法权益。

3.2 发挥体育“硕师生”的主动性

3.2.1 注重自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体育“硕师生”的现状来看,较强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硕师计划”的关键。在现今的农村学校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任务是“硕师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这与“硕师计划”的目的存在偏差,但这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客观事实。多学科的教学能力成为农村体育教师开展体育工作的前提,因此体育“硕师生”及农村体育教师的早期培养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

3.2.2 “先客后主”,盘活全局

农村学校体育的薄弱学科地位不仅仅表现于师资的薄弱,更重要的是人们体育意识的淡薄。接受现实,并不等于向现实服输,体育“硕师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育潜能,“从点做起,以点带面”。这既是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最好回应,也是对未来农村学校体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好积累。

3.3 加强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互动

3.3.1 实现学校间的衔接

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间良好的衔接是保证“硕师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培养能够使“硕师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依据教育硕士培养要求的同时,要结合“硕师生”的实际,实现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沟通。

3.3.2 注重培养方法的实用性

“硕师生”就职期间的学习以远程培训与暑期集中培训为主,但就现状而言远程培训的可实施性以及有效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而暑期集中培训的方法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究其原因监督制度的缺失是关键,监督的结果应保证“硕师生”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以及享受政策规定的权益。培养的实施是培养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完善培养的方法体系必须实现与“硕师生”和就职学校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黄小芳.“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3-45.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型专家教师;教育硕士课程;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2-04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课程以脱离教育实践的理论讲授为主,学位论文多为脱离实践问题且缺少可靠证据支持的空洞议论;其次,近两年招生困难逐步萎缩;最后因得不到一线学校的支持,教育硕士学制一再缩水,由创制初始规定至少脱产学习一年“变通”为平时在单位工作,寒暑假集中理论学习。这些问题导致本应培养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硕士课程变成了“打折的”教育学硕士(学术学位)课程。质量下降又进一步降低了基层学校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要想打破僵局,我们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扭转教育硕士培养错位,让教育硕士课程回归教育教学实践,将其重新定位为培养实践型专家教师,从而唤起基层学校对教育硕士课程的信心。这也是国际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英国的PGCE(教育硕士学历)课程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日本更是建立专门的教职大学院,培养中小学教育实践各专攻领域的骨干教师。 本研究所选取的s大学是在参照日本教职大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课程改革。本文拟对该校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待对我国教育硕士相关政策制定及课程改革实践有所启发。

一、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后的新方案

为了对教育硕士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而持久的改革,s大学建立专门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专家小组,并针对“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初稿)”进行了4轮小组集中研讨和研讨后分工修改,最后确定了S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及实施措施。这些课程目标旨在使教育硕士在专业实践中体现优良绩效教师的专业行为,从而发挥实践领袖作用。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由“系列专题讲习”“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教育现场实习”三大块构成,其中“工作坊研习”是以往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缺少的,而在新课程体系中起核心纽带作用。学员带着工作坊研习的任务或问题,走进每个专题的各个主题的讲习中,回到教育现场的实践中。这样通过类似“任务学习”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学时与质量有了统一的要求与保障,同时时间安排与研习形式也更加灵活,给学员以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

(一)学员入校即进入系列讲习阶段

首先,根据国内外教师专业标准及教师实践知识体系中的共同特征,确定5个专题及围绕专题的若干环环相扣的主题单元(详见表1)。这种依据教师专业实践逻辑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从根本上摆脱了单纯依照学科逻辑的“老三门”,符合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学位的定位。其次,专题讲习的实施与评价也不同于以往理论讲授式教学辅之以小论文考核,而是灵活地将主题内容融于教师专业实践中。它要求学员运用主题单元讲习所学。以合作研讨的方式解决专业实践中各种棘手问题,并将方案记录下来作为考核依据。再次,为了既保证教育硕士的学时与培养质量又考虑在职学员时间与精力的限制,5个专题讲习课程同时实施,总共10周160个学时,每学期两轮循环进行。每个专题都是必修课程,学员在保证能够修满五个专题及其所有主题单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时间段(即可任选其中一轮完整课程,按照学校统一进度进行,也可选取多轮中的部分单元组合,按自己的研修计划进行)。最后,考虑到s大学师资结构以理论型教师为主,习惯学科逻辑的教师们很难独自担当起一个完整专题讲习任务,因而每个专题讲习课程配备两位以上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同时为使学员迅速进入状态,以便选择专攻方向与导师,在每一轮专题讲习开始时所有教师都到场与学员见面,介绍各自研究专长与课题,专题讲习教师还要介绍各自负责的主题单元课程的计划与要求。

(二)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  学员入校后第一个月属于调试定位期,主要通过集中专题讲习激活学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及单位实际,并结合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安排,选择导师及实践专攻方向,最后递交自己专供领域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研习计划”是向培养单位递交专业发展目标与方案,主要包括:对自己在实践专攻领域的优势与不足有具体深入分析;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提升自己的哪些专业特征;大学研习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分割及具体安排。“实践改良方案”针对的是如何发挥实践专攻领域领袖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发展,相当于向工作单位递交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对所在单位及其教师在这一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全面而具体的描述;改善所在单位存在的不足,提升其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操作方案;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计与解决方案。如此一来,脱产学习与学校工作得到了有机结合,既利于教育硕士课程回归实践,又易于得到工作单位的支持。

递交“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即进人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学员在研修系列专题讲习课程的同时,与导师及其他领域相近学员一起组成临时工作坊,共同研讨各学员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中的不足及实施的可行性,从而在调整、优化及充实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的同时起到成员间相互磨合的作用。在历时3―4周的磨合期内,如果学员对自己的研习计划、实践改良方案、临时工作坊或所选导师不满意,可以重新选择,并依照前面的流程重新递交新计划与新方案进入新的临时工作坊重新磨合。磨合期结束时,学员要递交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研习计划及改良方案,作为定稿上交(一式5份,分别递交S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导师、工作单位、主管教育局及自己保存)。之所以要递交工作单位与主管教育局是为了便于S大学与学员所在单位及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沟通,保证学员在工作单位不被单位日常工作及琐碎事务拖累,而能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与其实践专攻领域相关的专业实践或学校改良中,同时通过所在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员保质保量完成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其中,实践改良方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但每次都要有详细记录,而研习计划定稿后就不能做大变动。

(三)正式进入“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阶段

这一阶段学员主要以工作坊为活动单位、以工作坊的主题单元为课程组织单位,并根据个人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进行研习。具体内容由工作坊自行确定,不做硬性规定与限制。首先,以工作坊内主题单元活动为主并配合工作坊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展开研习,与此同时学员逐渐为第一轮现场实习及实践改良行动做好准备。学程持续2―4周时间,主要研习形式有实践经验分享、案例研究、互动游戏、分工合作、集体研讨、模拟实践情境训练等。

然后,学员带着方案回原单位或进入合作校。围绕主题单元研习内容进行见习或实习,并同时实施实践改良方案,时间持续2―4周。在此期间,要求学员通过文字或音像材料详细记录课堂教学、课后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等过程,并对各环节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学员考核的依据。同时,要求导师在学员每次实习中,至少与每个学员都要有两次现场或网络指导,并以文字或录音记录作为对导师考核的依据。另外,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学校,避免学校向学员摊派与研习内容不符的工作,并保证学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而后,学员带着在实践体验与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工作坊,与其他学员分享经验,研讨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提升专业胜任力水平、优化实践改良方案,并为进人下一主题单元研习做准备,这一环节持续时间一周。如此每个工作坊经过6―12个“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后,不仅学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可得到飞速发展,而且在学员带动与辐射下,其所在单位其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学校的实践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多轮循环积累的“工作坊研习一现场实习”循环式教师培训方案,也使得s大学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对学员的评价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以学习绩效档案袋的形式呈现整个学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及当时的考核结论;二是将各个环节记录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类与综合以及提炼与分析,这样做是为了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递交学位论文的现行要求接轨的一种妥协的办法。大量国外经验更倾向于取消递交学位论文的强行规定,如日本培养实践专攻领域领袖教师的教职研究生院的教育硕士课程对学位论文不做要求。至于有人担心取消学位论文要求,可能更难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的问题,则是不必要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完全可通过加强对教育硕士课程实施各环节的评价及监管力度得到保证。

二、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专题讲习环节,多数教师选择第一轮,少数选择其他时间段,导致课程不好安排。另外个别专题及主题单元(如“教育统计及SPSS运用”)反映偏难,但学时却有限。第二,在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学员缺少更详细的指导,递交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笼统模糊,很难据此划分专攻领域以进入相应工作坊研习,因而大体还是按照所选导师组成了工作坊。第三,在工作坊研习阶段,由于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又缺少详细的关于工作坊活动内容、形式及流程的指南,因而第一轮研习效果不佳。第四,现场实习中,同样由于缺少详细的实习实施指南,因而第一轮实习效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经过多轮研讨,制定了系列应对措施。

(一)分班与合班研习相结合

将集中时间段的130名学员按专业分为5个班,保证小班化教学。由此造成的师资紧张,通过调整主题讲习顺序得到了缓解。分散时间段由于选课人数过少(分别为5人、16人、9人),经与学员协商后,合并成两次。另外,针对有学员反应个别专题的个别主题单元学时不够的问题,通过打通5个专题,将每个主题中的难点主题单元合并为一个主题课程,同样10周为一轮,循环进行,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间安排,有选择地强化学习。

(二)通过与实习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部分学员后顾之忧

在与部分学员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学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并未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单位关系很微妙,单位要求尽量缩短学程回校工作;有些甚至与单位关系搞僵,寄希望于毕业后另谋高就;有些已经脱离关系准备毕业后重新就业。针对了解的情况,S大学采取了两套应对措施:一是对确实已经与原单位脱离人事关系的学员,借助s大学教师及附属或实验校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实习场所与支持;二是对还没脱离关系但关系紧张或微妙的学员,S大学出面直接与其单位协商或通过教育局争取双方缓和矛盾,主要是通过帮助学员制定详细具体的、利于其所在学校发展的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说服学员所在学校予以支持。

(三)建立教育硕士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活动指南

学员制定研习计划与选择工作坊时的彷徨以及工作坊教师缺少经验而导致的不知所措,都是由于缺少详细的工作坊研习指南造成的。针对此问题s大学及时召开研讨会,将专题讲习中的主题单元进一步细化,部分参照英国PGCE课程及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职院实践专攻领域领袖教师培养课程中“专门科目”及“实习科目”的设置,部分考虑到S师范大学的现有师资及可利用的校外师资,建立了10个工作坊及其活动指南(详见表2)。针对实习中无章可循的问题,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小组的行动更迅捷,参照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PGCE课程中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及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学院学生实习指导手册等,建立了s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现场实践指南。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以下简称“软件所”),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2017 年计划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三个一级学科招收 45 名学术型学位博士研究生,同时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具体招生专业和方向详见软件所 2017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一、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德端正; 3、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或为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为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同等能力人员的范围及其报考要求参见国科大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两名计算机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考。

(二)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学制或两年半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需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申请;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申请。

(三)在学的硕博连读生转博,按《软件研究所关于硕博连读的暂行规定》报考。

(四)在高校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称为直博生),按软件所《2017 年接收推荐免试生(含直博生)办法》报考。

(五)“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参见国科大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六)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3、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七)我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报考工程博士的考生,应在报考时向报考单位和导师说明,并征得同意。

(八)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二、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1、报名时间: 博士生网报时间:2016 年 12 月 12 日-2017 年 1 月 12 日。本次网报包括硕博连读转博考生、普通招考工学博士(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已被确定录取的直博生,必须在软件所通知时间内(具体以邮件为准),与软件所完成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中网上接收与拟录取手续。

2、报名方式考生报考前需与报考导师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网上报名。考生登录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或“硕转博”,进入报名系统进行注册报名。

3、提交报名材料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 2017 年 1 月 23 日前,将 200 元报名费及以下申请材料寄送到软件所研究生部:(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签名);(2)两名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推荐书(推荐书模版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3)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先提交学生证复印件);(4)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同等学力人员免交);(5)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如英语六级、托福、雅思等);(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拟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设想或拟开展的研究计划;(7)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8)其它可以体现本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相关材料(如考生已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及时交到研究生部。

三、普通招考选拔方式

(一)普通招考工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除外)将采取“申请- 审核制”方式进行选拔,分申请、初评、综合考核三个环节。

1、申请:满足申请条件者应与报考导师联系,征得报考导师的同意后,在规定时间进行网报、提交申请材料。 2、初评:软件所按学科专业组织专家组,集中审阅申请材料,进行初评,并按招生计划的 2 倍左右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未获准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其申请终止。

3、综合考核:以面试为主,辅以笔试、专业外语水平测试,必要时进行实践考核。同等学力考生在综合考核时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具体科目请咨询研究生部)和政治理论。

4、初评时间:2017 年 2 月 13 日—14 日; 5、综合考核时间:2017 年 2 月 27 日-28 日(暂定时间,具体以研究生部的综合考核通知为准)。

(二)普通招考工学博士学位研究生中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仍然采取统考方式。考试科目见软件所网页上的 2017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考试时间:2017 年 3 月 11 日—12 日复试时间:4 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录取

1、对于普通招考工学博士的考生,我所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综合申请材料审查评价结果、综合考核成绩,结合考生体检情况等,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 的原则,从中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2、硕博连读生转博考核与录取,按《软件所关于硕博连读的暂行规定》进行。

3、直博生的考核与录取,按软件所《2017 年接收推荐免试生(含直博生)招生简章》及推免生面试办法进行。 4、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

五、收费及奖助学金按国家有关规定,博士生入学需缴纳学费。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 10000 元/ 年·生,按学年收取.经另行批准的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按原批复意见收取. 国科大及软件所设有多种奖助学金,用于支持优秀博士生潜心学习,较好地完成博士学业。

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主要包括:1)国家助学金(12000 元/年·生,非定向博士生)、

2)国科大学业奖学金(分三档:10000、13000、16000 元/年·生,缴纳学费的博士生)、三助津贴(生均不低于 14400 元/年·生)、软件所奖学金等(详见软件所有关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规定)。

六、违纪处罚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七、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 6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5 年,最长不得超过 8 年。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刘伟闫春工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企事业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个人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教学学院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办学学校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教育部门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52―06

引言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1]。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体体现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使用技能水平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然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全面、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2]。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包括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重点调查了在职中小学教师与本科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4]。从2009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中全日制教育类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又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师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未来的专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主要指向了解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新生力量――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现状与发展期望,并探讨相关培养对策。

一 调研内容与方法

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本次调研仍然遵循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沿用前期研究成果的调研设计思路[3],以2004年底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参照,按《标准》中界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层面划分以下调查项目:

(1)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对应《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层面)

(2)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现状(对应《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层面)

(3)全日制教育硕士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对应《标准》中的“应用与创新”层面)

(4)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调研实施主要利用依据上述调研项目自制的问卷。由于在课题整体设计中主要关注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下通过构建基于网络支持的,由职前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师范生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相关支持人员(如高师院校的学科教法老师、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管理人员)等成员构成的实践共同体以支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5],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比调查与研究(比如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后期实证研究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中,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一个具体化的实证研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面向东北师范大学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共7个专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一方面,问卷进行了多次试用与修正,可以保证问卷本身的效度与信度;另一方面,调查对象都参加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40学时)的学习,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术语与各个问题有着基本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所有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文中的条形图由Excel进行处理。

二 调研结果分析

1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与态度状况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98.4%)全日制教育硕士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92.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教育技术在自己将来所授学科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95.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在自己未来的教师生涯中会时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有24.2%全日制教育硕士明确表明自己并没有主动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意识。可见,虽然绝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技术学习、应用意识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2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状况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媒体使用的技能、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技能。

(1)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途径

如表1所示,除了选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外,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查阅网络、看书等方式自学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或者选修本专业提供的相关选修课程,但在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教育技术能力途径比较单一,分散性比较大,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支持。

除了集中在课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之外,全日制教育硕士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教育技术的时间如图1如所示,可见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外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

图2所示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因素,其中“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时间”。

(2)教学设计技能水平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专家论述[6],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将教学设计技能划分为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案编写等七个评价维度[3]。

如表2所示,教学设计各个评价维度“非常熟练”与“熟练”比率之和都没有超过50%,可见一半以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能熟练完成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学习者分析与教学评价设计两个环节,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技能水平较低。

(3)教学媒体应用技能现状

依据媒体在交互性、信息表达方式的区别将教学媒体划分为传统教学媒体(粉笔+黑板、实体模型、挂图等)、常规电教媒体(录音机、电视、光学投影仪等)、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四种类型[3]。

如表3所示,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一半左右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使用常规电教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可见还有众多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常规电教媒体以及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技能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各种常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技能。

如表4,约 70%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制作PowerPoint课件,而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都不会制作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也不具备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视频课件、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开发网络课程的技能。可见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水平还比较低。

3 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读教育硕士,他们在硕士期间还没有参加教育实习,另外,调研数据表明,25.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调研主要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同时考查其是否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

(1)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当问及“自身现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否满足将来实际教学需要”时,仅有7.7%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完全能够满足”;23.1%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基本能够满足”;54.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14.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可见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技术硕士在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2)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评价。

如表5所示,虽然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而且对“教学设计”因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其它三种因素的认识并不充分,具体体现在各种因素“非常重要”的比率偏低。

4 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1)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期望

3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69.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接受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74.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65.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自己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

(2)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资源期望

97.6%的全日制教育硕士都期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技术的资源及相关支持。如图3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教育技术学习资源的期望,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期望学校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实践类学习资源。

(3)对人力支持方面的期望。

人力支持方面,52%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54.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本专业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专业教师能够提供支持;18.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合作交流以便获得相关支持;36.8%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一线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支持。

(4)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

如图4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由于平时其它课程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期望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间,但是期望在现有课时中安排专门的实践时间,同时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期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自己所学学科更为紧密,期望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

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建议

调研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单一;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但整体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对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方面还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都还有较大欠缺,对影响教育技术应用实效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也不够充分,缺乏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其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及相关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本文基于课题整体设计,尤其是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调研对象,由此势必影响到调研结论的可推广程度。所以本文并不指向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对策,而是仅结合此次个案性调研结果,从高师院校如何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力度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 系统规划――拓展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发展途径单一、缺乏系统的支持体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存在学制短、课程集中、时间紧等条件的限制,高师院校有必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做出系统的规划,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推荐一些适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选修课,使其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二是在各专业内提供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类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重视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其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三是可以提供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便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与学习时间;四是尽可能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体验教育技术、讨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在大学内举办教育技术相关讲座、学术报告、技能类短期培训班、开设教育技术网络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使全日制教育硕士深入了解、思考教育技术应用相关问题;可以举办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比赛、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更多教育技术学习机会。

2 注重实践――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比如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媒体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获取、设计与开发等具有实践特性的课程替代通识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并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二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特点,在本学科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与资源建设,鼓励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协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课程,使之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更多地考虑学科的实际需要与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更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三是要重视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比如要像面对本科师范生一样规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训练过程,可以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多种方式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机会。

3 资源保障――加强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传输与共享的数学化学习资源。在学校环境下,可以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来支持“混合学习”,以便有效地整合学生的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环节,支持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7]。调研表明,绝大多数(80.3%)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技术学习提供长效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面向具体学科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关注对已有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比如,关注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资源的建设,让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摩、分析、研讨,来反思教育技术应用策略、提高自身在教育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决策能力与行动能力;在提供拓展学习资源方面也要考虑学科特点,比如,可以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生推荐虚拟实验室相关的教学软件;为数学专业学生推荐几何画板等软件。关注对当前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二是关注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中教育技术相关资源的应用。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国内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完全基于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把握,建有系统的教材与相关培训资源。另外一个颇受关注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虽然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但也正是因为其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所以这些项目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另一方面,该类项目多为集中式、短期型培训项目,因此培训资源系统性强、内容含量大、信息化程度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资源。

四 结束语

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关注相应地也比较少。本文基于现状调查与分析,提议通过加强系统规划、重视实践环境与信息化培养资源建设来进一步推进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虽然由于样本选择上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结论与建议的可推广价值,但还是期望可以为关注职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在将来的研究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将进一步在实证层面对所提议的对策进行应用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EB/OL].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6.

[3] 郑燕林,李卢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0): 85-91.

[4] 郑燕林,李卢一.师范专业实习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11-15.

[5] 郑燕林,李卢一. “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概念框架:目标、构成、特征与培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4-49.

[6]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 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 “混合型-探究式”本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3): 50-54.

An Investig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ZHENG Yan-lin 1LI Lu-yi 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2 .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survey objects have high consciousness but lack readiness and experienc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st of them expect practice teaching and various support resource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y. Based on problem analysis, this study furth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cluding systematic plann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ource provision.

Keyword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competency; investigation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0-03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先后实施,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服务范围是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服务范围由部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完善科学培养机制,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准入门槛偏低。另外,“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只能放宽遴选条件,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观因素,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还缺乏指导实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社会兼职过多,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严把“人口”关。“入口”决定“出口”,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科学安排实践训练。“硕师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人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强化联合指导力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5.以学位论文质量为评价依据,重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位论文质量是检验“硕师生”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培养学校要健全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一是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制度。学位论文选题应突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原则,应立足基础教育实践,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中凝练选题,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开题环节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通过组建双导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和预审,实施对论文开题质量的监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中期检查,组织专家组检查学位论文进展和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三是实行学位制度。为杜绝学术失范、防止学术不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存在严重剽窃和抄袭现象的学位论文取消送审和答辩。四是实行盲审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评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论文盲审制度,对于盲审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五是实行答辩制度。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答辩工作,规范答辩程序,严格答辩标准,确保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1篇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法硕教育的关系要明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法硕教育的关系,必须弄清两者在培养目标和要求上的异同。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与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提出来的[1];同时,该计划也是在现有法学教育已具规模、但质量急待提升的大背景下推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张、研究生类别的增加,法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日趋明显,如法律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2];法学教育的大众化难以适应法律职业日益精英化的要求,……适应国际化要求、能处理国际纠纷和跨国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奇缺[3];法律人才呈现结构性过剩,低端法律人才供过于求,高端人才却相当短缺[1]。基于这一背景,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1]: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三种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探索“国内———海外联合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从该计划的这些内容、背景和相关资料来看,其主要目标应在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所谓“高层次”指本科以上层次;“高素质”强调德才兼备、综合能力强;“复合型”强调多学科背景和适应特定行业需要的能力,如从事医事法务的应具备一定的医学学科背景,从事专利法务的应具备一定的工科背景,从事涉外法务的应当具有很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要求一般应无异议,需要说明的是“高层次”,教育部虽未明确提出这一点,但笔者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高层次”的。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已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对缺乏多学科背景且必须先完成通识教育的本科生来说,在四年里很难被培养为“卓越法律人才”。一些高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践也能说明这一点:无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4+2”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的“4+2”、“4+1”模式,还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2+2”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3+3”模式[1]等,都将“卓越法律人才”定位在硕士层次教育。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硕教育的定位关于法硕教育,国务院学位办对各类法硕设定的培养目标分别是:全日制非法本法硕———“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4];全日制法本法硕———“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5];在职法硕———“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高层次的法务人才”[6]。比较这些规定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与要求,不难看出,两者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两者都强调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机结合[7],只不过后者更加明确强调分类培养,即强调根据不同实际部门的需要培养各类卓越法律人才[2]。

总之,笔者认为,法硕教育应该是体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和要求的主要载体。当然,这一计划也应当将本科阶段的教育纳入其中通盘考虑。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硕教育培养的实践审视既然法硕教育是体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标与要求的主要载体,那么目前高校法硕教育离该计划的目标与要求有多远?下文将结合湖南省几所高校近年来法硕教育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法硕教育的状况第一,办学已具规模。迄今,湖南省具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四所,即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2008-2010年各法学院法硕招生总数分别是:湘潭大学504人、湖南大学590人、湖南师范大学383人、中南大学379人[8]。根据各法学院网站公布的师资队伍情况,具有指导法律硕士生资格的高级职称教师(限全职,下同)数分别是:湖南大学45名[9],湘潭大学54名[10],湖南师范大学43名[11],中南大学29名[12]。2008-2010年高级职称教师每年人均新增指导的法硕生数分别是:湖南大学4.4个,湘潭大学3.1个,湖南师范大学3个,中南大学4.3个。如果算上每个导师每年指导的法学硕士生,这些比例将会发生变化。仅从2010年各法学院招收的法学硕士生来看,招生数分别是:湖南大学60人,湘潭大学171人,湖南师范大学91人,中南大学59人;高级职称教师与该年法学硕士生的比例分别是:湖南大学1∶1.3,湘潭大学1∶3.2,湖南师范大学1∶2.1,中南大学1∶2。这样总体来算,各法学院高级职称教师每年人均新增指导的硕士生数均在6人左右。三个年级的硕士生加在一起,各法学院高级职称教师人均指导的硕士生在18人左右,考虑到每个教师每年还要指导本科毕业生或博士生,应该说,指导数量已基本达到教师精力的极限。如果要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各校应采取措施提高师生比。第二,分类培养模式初显[13]。

目前,各法学院除了针对法本法硕、非法本法硕和在职法硕的不同情况,设定了不大相同的研修方向和课程外,尚未制定明确的分类培养目标和模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学依托法学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14],中南大学依托法学院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院”[15]和“医疗卫生法研究中心”[16],湖南大学开办“IT法律与知识产权”培养项目[17],推行“学院与学院共同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以期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对三类法硕生的培养上,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根据法律硕士的不同类型设置了不同的研修方向,如中南大学为法本法硕设置了宪法与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六个方向,为非法本法硕和在职法硕设置了司法法务、政务法务、商事法务等方向。湘潭大学为法本法硕设置了刑事法、民商事法、行政与经济社会法等方向,为非法本法硕设置了金融财税法、中非法律合作、知识产权等方向,为在职法硕设置了司法与行政方向律师实务等四个方向。两校为不同的研修方向开设了不完全相同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择业方向确定研修方向,选修相应课程。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则在选修课中提供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位方向课。第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具雏形。各法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聘请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等实务部门的人员担任法硕生的校外导师,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每个法硕生安排校外兼职导师,并明确其职责,定期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见面会等。二是选派法学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如湘潭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选派教师到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挂职锻炼,中南大学也将选派年轻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三是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中南大学还对全日制法硕生实行了较为特别的“双导师制”[18],即“学习导师+论文导师”制,第一至第四学期,为每个法硕生安排一名学业导师;第五至第六学期,学生可以另选论文导师。之所以要为全日制法硕生安排学业导师,一是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二是让他们与法学硕士生平等享用教育资源。第四,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展开。目前,各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一是开设法律文书、法律谈判等实践课程;二是模拟法庭训练;三是校外司法认知实习;四是强调课程教学中结合实务讲授;五是利用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开展诊所教育。各校实践教学途径虽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一是各校实践教学学分要求不一样,如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对全日制法本法硕学生要求的实践学分与总学分的比率分别是:10∶65、18∶62(知识产权方向的为12∶63)、15∶70、6∶54;湘潭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对在职法硕选修实践课程的学分要求分别是8与15,而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对在职法硕生没有选修实践课程的要求。二是各校校外司法认知实习的时间要求不大一样,如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和湖南大学对全日制法本法硕学生要求的实习时间分别是4个月、6个月、2-3周。三是对模拟法庭训练和校外司法认知实习的要求宽严不一、规范程度不一。实践中,有的法学院还采取了一些特别的做法加强实践教学,如中南大学法学院通过与法院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选择一些有教学意义的案子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将真实法庭审判引入校园,学生以旁听者的身份观摩庭审,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司法实务的校内平台[19]。

(二)法硕教育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省四大法学院虽然在法硕教育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存在以下问题,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一些差距。一是分类培养模式不够明确,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各法学院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法律硕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有的法学院进行“学院与学院共同培养”模式的尝试,但总体而言,在针对不同行业法律事务的需求、结合各自学校学科优势,制定实施各有特色的分类培养模式方面,仍显不足,使得各法学院办学特色还没有充分体现。如有的法学院虽然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但在法硕培养方案中却没有充分利用本校的工科优势设置相应的课程,聘请本校相关学院的教师授课;有的法学院虽然与本校其他学院联合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院”、“医疗卫生法研究中心”,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培养相应方向的卓越法律人才,具体方案还未明确。另外,各法学院虽然聘请了实务部门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与特定实务部门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上,还没有找到切入点。这些使得各法学院的法硕教育还难以“生产”出“品牌产品”或曰“特色产品”。二是校内教师实务经验尚待增强,校外导师兼职授课的制度尚未形成。目前,从各法学院师资的整体情况来看,校内教师实务经验存有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各校都非常强调教师科研[20],发表文章、获得课题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职称升等和岗位津贴的多寡,形成了不鼓励教师兼职从事实务的倾向,使教师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无暇积累实践经验[21]。各法学院虽然派了或将派一些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但能获得这种机会的教师毕竟很少,所以对教师队伍整体实务经验的积累作用目前尚不明显。同时,虽然各校也大都聘请了实务部门的人员做兼职教授或兼职导师,但由于对他们的责权利规定不明确,缺乏相关制度,兼职教授的作用仅限于偶尔作个讲座,兼职导师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实习机会,鲜有校外兼职教师定期讲授特定实务课程的情形,因而对各法学院整体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目前还不大。三是实践教学制度有待完善。各法学院虽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法硕生制定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司法认知实习,由于法硕生一般都是自行联系、分散实习,但由于指导约束机制不到位,学生实习与不实习,随意性较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更主要的是,由于对实习内容、方式和目标等的要求不够明确,校外导师的责任心不强,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另外,法本法硕生在现有实习模式下进行司法认知实习与本科阶段没有什么区别。关于各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诊所教育,由于缺乏经费、指导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还难以发挥其促进实践教学的应有功能。四是教学方法难以适应需要。目前,各法学院法硕生每门专业课的课时一般都比本科生相同专业课的课时少,教师要在更为有限的时间内讲完相应课程,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各法学院不少教师要同时给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或者法律硕士等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开设课程,限于精力和现行的教学科研考评体制,他们往往难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把法硕生当成本科生来对待,使用相同的教案,不善于利用学生多学科背景、社会阅历较丰富以及自学能力强等优势进行教学,结果只能通过减少教学内容以“完成”课程教学。有的教师把法硕生当成法学硕士生对待,仅仅讲授课程中自己深入研究过的内容,使得法硕生难以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授课方式上,有的法学院法硕生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学生相对较多,教学班人数最多的超过百人,因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有效交流与互动。上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硕教育质量的提高,法硕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离“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全日制法硕毕业生,一方面,其法学功底可能不如法学硕士生深厚,甚至不如法学本科生;另一方面,实践能力比法学本科生也没强多少,而他们专业复合型的优势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与开发,一时还难以体现。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硕教育制度的完善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完善法硕教育制度,实际上就是这一制度本身在其原定目标下的改革、提升与完善问题。结合我省法硕教育的实践情况,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法硕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目前,我国各法学院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有逐步收缩的趋势。同时,在当前和今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教育的双重挤压下,法律本科教育难以继续占据法学教育的主导地位,法硕教育地位凸显应是大势所趋。有专家也曾指出,应逐步压缩法律本科和法学硕士教育,扩张法律硕士教育,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22]。截至2010年,我国具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已从1996年的8所增至131所,高校之间法硕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争夺有限优质生源,各法学院应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高度重视法硕教育,将这一教育作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虑,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二)明确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特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三种类型的法硕教育即法本法硕、非法本法硕和在职法硕教育将同时存在,考虑到这三类法硕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各法学院校可以在加强与实践部门、国外法学院校合作培养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特色。同时,应结合各校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在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方面下大功夫。对于非法本法硕,建议进一步借鉴美国J.D.(Jurisdoctor)教育经验,在三年基础学制的前提下,前两年半时间用于法律专业课程学习,压缩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半年,甚至可以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将三年时间全部用于法律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促使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夯实法学功底。同时,结合他们的本科专业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选修课程供他们选择,使他们向专业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发展,如对本科学金融的,设置金融法、证券法、银行法等课程供他们选择;对本科学计算机的,开设网络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课程供他们选择;对本科学医的,开设卫生法、医疗事故鉴定等课程供他们选择。对于法本法硕,在两年基础学制的基础上,建议第一年时间用于在本校其他学院如医学院、软件学院、金融学院等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再花一年时间选修相关法律专业方向课程即可,不必写毕业论文。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所在学校的专业优势,更有利于培养适应各类实际部门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也避免与法学硕士培养模式混同。对于在职法硕,应重在法学理论素养的提升。

(三)鼓励校内外教师双向流动,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法学教师尤其是部门法学教师应该像临床医学、土木建筑、软件开发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师那样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所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70余名教师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在成为教师前,在法院、律所、公司、政府机关等单位已有较长时间的法律实践经历;二是在成为教师后,由于有学术休假制度和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等兼职从事法律实务。同时,学院还聘请了法院、律所、公司等实务部门中的160余名法律实务工作者担任兼职讲师(part-timelectur-er),并定期承担特定的课程教学任务[23]。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经验,适度淡化目前的科研“高压”态势,鼓励教师兼职从事实务,促使教师从教学科研型向教学实务科研综合型转变。同时,要用好用活校外兼职教授、导师制度,严格校外聘请制度,宁缺勿滥;协调、理顺与校外兼职教授、导师所在单位的关系;明确校外导师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实务经验丰富的优势。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3]刘惠林.我国重点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3篇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规模及方式

2018年,我校以普通招考、申请-审核制、硕博(本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方式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约270人(含国家专项计划和我校创建一流学科博士生专项指标等约30人),实际招生人数将以教育部当年下达的计划为准,各学科专业、导师招生名额在录取时根据报考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做适当调整,目录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供参考。

二、报考条件

(一)普通招考方式报考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只允许报考定向就业且不允许跨学科、专业报考。具体报考条件和提交的材料详见《中国矿业大学关于同等学力人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规定》。

(二)硕博(本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方式报考条件是:

1.符合(一)中的第1、3、4各项的要求。

2.其他要求详见中国矿业大学以硕博(本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方式报考博士生相关文件。

(三)申请-审核制方式报考条件是:

1.符合(一)中的第1、3、4各项的要求。

2.其他条件及要求详见相关单位的《2018年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工作实施细则》。

三、学习年限

直接攻博生学习年限为5至7年,其他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至6年。

四、报名及手续办理

(一)网上报名及时间

所有参加2018年博士生入学考试的人员均须进行网上报名。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博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网址:222.187.120.13:9000/)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网上的提示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缴纳报考费、打印准考证(学校不再寄送书面准考证)等。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报名缴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报名时间:2017年11月13日-12月13日。

(二)报考材料提交

1.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

考生网报成功后2018年1月13日前应向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寄送以下材料:

(1)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系统打印,考生本人必须在相应栏目内签名)。

(2)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复印件一份(应届硕士毕业生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报到时补交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专家推荐书2份(报名系统下载表格,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填写)。

(5)少数民族骨干考生须提交所在单位及所在地民族教育主管部门签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6)在职人员须提供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

2.以申请审核制方式报考

考生网上报名且缴费成功后2017年12月15日前应向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寄送以下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系统打印,考生本人必须在相应栏目内签名)。

(2)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一份(应届硕士毕业生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报到时补交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须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5)专家推荐书2份(报名系统下载表格,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填写)。

(6)在职人员须提供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

(7)招生单位要求的其他材料,具体详见招生单位的《申请审核》相关文件。

3.硕博(本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方式报考的考生请按相关文件要求提交报考材料。

硕博(本硕博)连读申请工作另行公布。

普通招考、申请-审核制考生报考材料可于2017年12月15日前的工作时间直接送至我校文昌校区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也可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中国邮政EMS寄送至我办。不接收非中国邮政EMS以外的任何邮件,邮寄材料截止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不再受理。

(三)资格审查

1.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

2018年3月12日—15日,考生须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并携带下列材料到研究生院进行报考资格审查:

(1)上述所有需要提交复印件的原件,包括学位学历证书原件等。

(2)提交本人从报名系统打印的准考证,通过资格审核后,我校盖章确认考试资格,未盖章准考证无效。

2.以申请-审核制、硕博(本硕博)连读方式报考

经学院初审、学校审核并公示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复试报到时,须本人亲自携带下列材料到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进行资格复审:

(1)应届生(含硕博连读生):本人有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相关证明材料原件。

(2)往届生:本人有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与提交的报名材料复印件对应的原件,包括学位学历证书原件等。

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对考生学历学位(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招生单位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五、考试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1.初试

(1)准考证下载日期:2018年3月12日-15日。

(2)初试日期和地点:

日期:2018年3月17日。3月17日上午英语;3月17日下午业务课一。

地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业务课二、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的考试在复试时进行。

(3)初试科目:英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科满分100分,考试时间3小时。同等学力考生另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考试科目另定。

2.复试(综合考核)

普通招考复试拟安排在初试后3日内进行。

(二)以硕博(本硕博)连读方式、申请-审核制报考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资格审核、材料审核以及综合考核(复试)等。

硕博(本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考生复试(综合考核)拟安排在2018年1月进行,具体安排详见学校研究生院网站相关公告。

复试(综合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一)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择优录取。

(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和申请-审核制“技术创新型”除外)。

1.“非定向就业”考生,在拟录取资格确定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全部人事档案、组织关系调转手续,经审查合格,发给录取通知书。未按规定办理档案调转手续和档案、政审不合格的考生,将被取消录取资格。

2.“定向就业”考生,录取前,我校须和考生及其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合同书,不转户口、人事档案等,学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在职考生在报名时须征得所在单位的同意,与所在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等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我校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形式为“全日制”( “技术创新型”除外)。

(四)正式录取通知书拟于2018年7月发放,录取考生于2018年秋季入学。

七、学费及奖助政策

(一)学费标准:1万元/生·学年。

(二)助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博士生每生每年1.5万元。

(三)奖学金:非定向就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均可以参加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评定,评定按照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每生每年3万元。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其中,优秀创新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奖励标准每生每学年4万元,且免获奖者当学年学费;一等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8万元;二等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2万元。

(四)学校设有“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及研究生导师配套提高生活补贴制度,多渠道提高研究生待遇。

八、 专项招生计划

(一)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招生计划考生,招生名额2人,不接收汉族考生报考。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在初试前将加盖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公章的考生登记表寄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不予准考。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做好2017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16]33号)的精神,我校在2018年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计划以当年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具体招生办法及安排另行公布。

(三)创建一流学科博士生专项指标

2018年我校继续安排专项指标约20名,支持地球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创建ESI一流学科。以ESI专项指标录取的博士生,可参照优秀创新博士标准给予奖学金,并根据ESI论文引用情况另行奖励,具体奖励情况、招生条件和要求另行公布。

九、其他说明

(一)我校每位博导每年的招生名额有限,请务必在报名前与拟报考导师联系,并经该导师同意后方可报考。

(二)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我校将根据有关规定处理。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三)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招生目录中各学院拟招生数不含“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等国家专项计划和“创建一流学科博士生专项指标”等我校专项计划名额。

(五)申请-审核制考生,材料初审未通过的,仍可以普通招考方式参加考试。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金山东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21008

咨询电话:0516-83885990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育领导硕士及校长证书计划;培养标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25-06

1996年,美国州际中小学学校领导认证协会(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ISLLC)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学校领导标准》。该标准涵盖了学校领导所肩负的创建学习愿景、建设校园文化、领导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效能,以及改善公共关系等6大专业职责,并针对每一项专业职责分别从知识、态度(disposition)及行为表现(performance)等三个专业要素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明确规定,由此形成了182个条目组成的标准基本内容。

2010年春季学期,为了提高幼儿园及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专业领导水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专门启动了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the Master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rincipal Certification Program)。州教育委员会委托本州的林肯大学负责该计划培训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工作。这一计划可以说是自具有全美通行意义上的专业标准制定以来,旨在促进幼儿园至高中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进一步行动,因为很明显,后者把专业标准进一步落实到了培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层面。

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规定,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获得经过资质认证的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2)大学所修课程平均绩点(GPA)在3.0及以上的书面证明;(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4)在公立或私立的学校机构工作达5年及以上的书面证明;(5)所在学区的三名荣誉教师或资深督学提供的推荐信;(6)一份附有个人简历的职业发展规划。[1]

一、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

为了规范上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以及确保最终的质量,林肯大学还特别构建了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以指导该计划的执行。

该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共有八条,每一条标准都分别从知识、能力以及行为表现三个方面予以明确的解析。战略性培养标准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2]:

表4 规定的实践课程及学分

三、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学习要求及评价

1.学习要求

负责该州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林肯大学规定,所有规定课程的研共要达到360学时,必修课程和规定毕业课程的研共占180学时,规定实践课程占剩下的180学时,其中见习I和见习II各占90学时。[4]

经过导师同意或教育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意,每一位学员最多可以用先前在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得的相关课程的学分替换该计划规定的必修的6个学分的学习,但对于规定毕业课程和规定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能替换。五年内,每一位学员每一学期(全年分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学期)至少要申请两门课程的学习,完成申请研习课程所有的作业,并且平均成绩(GPA)要达到3.0及以上。

四次缺课算作从本学科的研习中自动退出,三次上课迟到算作一次缺席。如遇到疾病等各种确实不能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应直接向学院主管学生事务和注册管理工作的副院长提交书面申请。

2.学习评价

林肯大学同时规定,学员每一门课程学习的成绩总分为120分,主要由以下一些评价方面组成:(1)相关文献的综述,满分15分;(2)案例研究,满分20分;(3)课堂表现,满分20分;(4)出勤,满分10分;(5)课程中期和结业两次笔试,满分30分;(6)课程结业面试,满分25分。

最后,按学员每一门课程获得的分数在120分满分中占的百分比,确定等级,如表5所示:

表5 分数百比分及等级

四、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借鉴价值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现行实践,对于我国倡导“教育家办学”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中小学校长的培养培训目标切实体现专业标准的精神内涵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具有引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方向的作用,是指导中小学校长专业培养、在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依据。美国1996年颁布的《学校领导标准》比较明确地把中小学校长定位为领导者的角色,在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等三大领域发挥着领导的作用。

2010年春季学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启动的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在战略性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比较紧密地回应之前学校领导标准的基本内容。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战略性培养标准可以比较清晰地概括为针对这样一些方面的内涵要求:战略规划、科学决策、宏观思考、文化建设、资源统筹、公平公正、卓越实践以及学习成长,特别突出了对中小学校长以战略决策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能力、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价值领导能力,以及以大教育观背景下的宏观思考为核心的教学领导能力的强调与侧重。

2.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课程是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完整系统

美国林肯大学接受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发的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包括了9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2门规定的毕业课程以及2门规定的实践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其中,9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是针对中小学校长所肩负的三大领导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表现所开发的一系列核心课程。2门规定的毕业课程比较好地与一般的培训课程区别开来,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类课程的学习还要体现学位获得的专业要求。最后2门规定的实践课程则有效地回应了校长作为一门专业,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即所有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实务之中,即理论转化为有力实践的关键素养是一切培养培训的落脚点。

3.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课程的实施需要充分适应一线实践的需要

美国林肯大学在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小学校长申请者在职学习的特点。该计划设计的3分共360学时的课程学习可以在五年时间内完成,并且每个学期选什么样的课程也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而不是单方面地以传统的、依据固定课程表学习的象牙塔经院模式来展开,因此很好地适应了在职学习者的弹性学习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吸纳了在职学习者工作之余的参与介入。

参考文献:

[1]Pennsylvi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ucate Leader Proposal[EB/OL].http:///principalcertificate,2010-3-9/2012-7-16.

[2]University of Lincoln. Objective of Principals’ Training Curriculum[EB/OL].http:///teacher.aspx,2010-3-7/2012 -7-16.

[3][4]University of Lincoln. Curriculum Program for Principals. [EB/OL].http:///lincolnhomepage,2010-4-26 /2012-7-16.

Research on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rincipal Certification Program in Pennsylvania, USA

HU Qing-fang

(Shanghai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Shanghai 200032, China)

硕士学习计划范文第15篇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

[2]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