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 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定位,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新时期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必将打破原有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在计划、组织、控制、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稳步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变革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职能,肩负着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重通过学术积累,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前,大部分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专长,习惯埋头于文献资料或实验室中开展纯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对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及合作对象,也多局限于纵向科研项目及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与考核,也主要从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得政府评价的等级等方式来认定其质量与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科学研究工作将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上至下,从学校到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与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和评价考核标准。一方面,学校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引导老师以学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生产生活一线所需要解决的技术等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打破科研伙伴完全由学校、科研院所等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局面。最重要的,学校要变革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例如从单一的认定EI、SCI、CSSCI等学术性期刊发表情况转向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从单一的刊物级别、获奖级别等评价方式转向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的评价方式上来。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重要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工作为主要任务,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科研平台优势、科研成果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赢的目的,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知识创新与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职能部门,也无法回避对转型后新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变革问题。为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转型发展这一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变。

1.科研管理部门在计划职能方面应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职能是科研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指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总体科研目标以及明确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手段的管理活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工作目标和计划时,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这种由上至下的编制方式,过于封闭和狭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由于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和计划时,必须打破原有的局限,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与本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和计划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地方重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进行整合,寻求并定位好最恰当的切入点,为学校在这一时期科研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目标以及相关措施、保障予以明确,为整个学校科研工作指明方向。只有这样的导向,教师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才会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才能以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2.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职能方面应由对内型向内外结合型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组织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师生自主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对外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及企事业机构的合作研究项目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队伍的组织主要基于自由组合方式,教师也非常习惯在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寻求合作伙伴。部分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工作的地方本科院校,也主要是将校内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方向进行归队,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内部人员和力量的整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要开展应用技术性研究,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因此联合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攻克科研难题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科研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搭建各种科研合作平台,将原有的对内型组织职能向内外结合型组织职能转变,才能实现外联内动,不断提高学校科研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需求准确对接的切合度。

3.科研管理部门在控制职能方面应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科研管理部门的控制职能主要是指对科研工作开展过程的具体跟踪与管理,其主要依据是科研计划,具体方式是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科研工作偏离计划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工作的计划性非常突出,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鉴定结题等工作都有明显的指令性。学校转型发展后,由于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各种包括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合作研发、技术出让、技术授权等模式在内的横向项目合作方式也愈发增多,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难以面面俱到,对此类项目的过程管理往往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由于横向项目的委托方与项目承担者之间通常签订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因此,整个研究过程控制的需要明显减弱,科研管理部门应将控制职能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即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将控制职能的重点放在项目能否最终完成、成果鉴定(出版)应用上。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成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等方式来认定科研工作的最终成效性,从而解决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单一性的问题。

4.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应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师生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提供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由于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工作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指令性工作为主,因此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被动、滞后。学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真正落实在有效服务上,科研管理部门如何从过去扮演的上传下达的“传令兵”或简单意义上的文件“收发室”功能中脱离出来以主动的姿态为科研生产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应用技术性研究在对外合作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必须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参谋、决策服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对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能的重要转变,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要求,胜任新时期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和改变:

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成为外交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由校内扩充至校外。作为管理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主动走出校门,走进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为学校老师与地方企业行业技术人员牵线搭桥,做好外联内动工作,扮演好学校科研工作“外交官”的角色。

2.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部门不再仅仅承担管理责任,许多时候还为教师们开展科研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参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掌握区域科研发展需求,熟悉科研管理工作要求,更要加强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只有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才能在学校转型发展后,轻松地驾驭好日益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

3.服务至上,满意为先,成为奉献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横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额度不断增长,但这对科研管理工作者而言,除了工作量的增长,并无其他明显的好处。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上,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学校师生满意度为工作评价标准的理念,为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以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明.谈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转变及其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05).

[2]黄晓昀等.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4).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部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32-02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强化社会参与办学的特色,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组建适合学院发展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浅谈如何组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文章从目标与要求、方法与步骤、组建重点、组建内容及组织保障等监控点等展开,构建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为主、外部教育教学环境质量保障为辅,内外部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一、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组建的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障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这一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涉及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带有鲜明的导向性。因此,质量监控中的各项指标体系确定必须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奖惩结合等原则,克服随意性,力求该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高职院校可根据学院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相应的指标,并协调各种保障要素,力争将影响学院办学质量的诸因素有机地协调、统一、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机运行,形成全面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学院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行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保证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的基础上,需融入企业参与度、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现代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等主要监控内容,必须适应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

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组建的方法与步骤

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可由负责质量控制的部门制定学院质量控制主要监控点,各相关部门结合监控点及本部门工作内容,成立教学督导组、教学运行组、素质教育组、运行保障组、综合监控组五个质量监控工作小组,分组制定监控细则,由负责质量控制的部门组织研讨分析并汇总,进一步明确责任,初步组建出适合学院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实施。

三、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组建的重点

着重抓住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加以监督、控制、调整,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组建教育教学输入质量的监控计划、教育教学辅助保障质量的监控计划、教育教学运行质量的监控计划、教育教学输出质量的监控计划,围绕招生、基本办学条件、服务质量、课程、专业、师资、教科研、学团工作、顶岗实习、社会评价这十个监控点实施展开。教育教学输入质量的监控计划主要工作重心和内容围绕招生工作展开;教育教学辅助保障质量的监控计划主要工作重心和内容围绕基本办学条件、服务质量、师资和教科研四大方面展开;教育教学运行质量的监控计划主要工作重心和内容围绕课程、专业和学团工作三方面展开。教育教学输出质量的监控计划的工作重心和内容围绕顶岗实习和社会评价两方面展开。

四、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组建的内容

(一)教育教学输入质量监控计划的组建

教育教学输入质量监控主要体现在招生工作中,包含招生计划制定调整、招生宣传工作、招生计划完成效果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招生之前,各部门对于投档和专业调研情况进行招生专业及录取计划调整是否合理到位;招生过程中,各部门按照要求完成招生宣传的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实施、反馈、调研等力度是否到位;第一志愿率;新生报到率;录取新生文理科比例以及新生录取成绩、分科成绩等。

(二)教育教学辅助保障质量监控计划的组建

1.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条件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学院日常运行过程中,包含资产、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机房多媒体语音比例、图书资料阅览室比例等。为结合学院办学目标与定位,进一步突出学院办学理念与发展建设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监控:学院办学目标与定位;学院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学院机构设置,人员匹配情况;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结构,教学经费、专项经费、科研经费等投入与使用状况;办学资产生均占用状况;图书资料比例、更新比例;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阅览室座位数比例;校园网占用状况;实践实训基地数量、条件等是否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规定,是否能保证学生实际操作的学时和质量等。

2.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监控主要体现在职能部门岗位职责与制度、计划与总结、工作作风、资产管理、安全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职能部门的机构健全,结构合理,岗位职责与制度健全与合理性;职能部门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年度和月度工作计划与总结;教职员工队伍建设与管理、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资产与财务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宣传报道、网站、档案报表等管理;教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创新;向社会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状况;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开展状况等。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质量的监控主要包含生师比、学历职称比例、专业结构、培训进修、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生师比;学历学位比例;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师资专业结构;师资培训进修;专业课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结构;专业课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时间;“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比例;人才梯队建设等。

4.教科研。教科研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教科研立项、教科研经费、教科研成果、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平台等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年度科研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专人负责;教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审定批准;教科研经费支持与保障;教科研成果的展示与奖励;教科研团队建设;教科研平台建设等。

(三)教育教学运行质量监控计划的组建

教育教学运行质量监控体系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围绕“教学”与“学生”两条主线展开,包括课程质量监控、专业质量监控和学团工作质量监控三个方面。

1.课程。课程质量的监控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与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改及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课程设置前期的调研考察;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审批;教材的建设与选用;师资配备;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与调整(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教学大纲的实施、授课计划、教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与试卷质量等);课程评价及反馈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精品课程、优质重点课程的建设等;

2.专业。专业质量的监控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与发展目标、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工学结合的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配比;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学生掌握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本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央视扶持专业等建设;师资配比等。

3.学团工作。学团工作质量监控主要包含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团组织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素质养成建设、学生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学生思想教育与主题活动;学生宿舍日常管理;学生资助(评优奖惩工作、勤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金等)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团组织工作的安排与管理;学生素质教育养成计划的建设与发展;学生业余活动(社团)方案的设定与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等方面。

(四)教育教学输出质量监控计划的组建

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基本素质的养成。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展工作结合的结合学习模式,教育教学输出质量的组建,可从顶岗实习及社会评价“双率一度”着手,有效监控。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主要包含管理模式、顶岗实习情况、获证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控: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制度的健全与合理性;顶岗实习过程掌控力度;获证率;用人单位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人数;顶岗实习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顶岗实习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包含对口就业率、高端就业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控:就业率及就业层次;对口就业率;高端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

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组建的支撑与保障

学院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建,应引起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应专门成立“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长担任,负责全面指导和管理教育教学运行中的质量监控的工作;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质控副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委员包括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负责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各项实施工作;各院系成立“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实施小组”,负责本部门的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监控与保障工作。在负责质量监控的办公室设置质量管理监控岗,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监控与跟踪工作。同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学运行组、素质教育组、运行保障组、综合监控组五个质量监控工作小组,各组结合工作重点制定本组监控细则,由负责质量管理与监控的职能部门组织研讨分析并汇总,明确责任,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顺利组建并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本科院校

一、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庞大的上亿人基数使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基础,郑州净流入人口数量居全国第7位。但郑州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水平、科教水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高端资源的集聚和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教育资源一直是郑州的硬伤,必须正视这种差距。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有129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本科38所,民办本科17所,公办大专院校54所,民办大专院校20所。在校生180万,教职员工9.8万人。我们根据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主页上公布的数据,以这38所高校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分析。师生数量方面:郑州大学教职员工总数为5171人,在校生总人数为73600人,位居河南省之首。郑州师范学院教职员工为588人,在校生总人数为13400人,在全省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最少。生师比方面:生师比最低的是郑州大学,为14.23。最高的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28.17。其他学校的生师比都保持在18以上,生师比普遍比较高。

好的大学生师比会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教学,又能保证没有“闲人”的存在,从而避免了教师不够或者冗余情况的出现。学历结构方面:河南科技大学博士比例48%,河南师范大学博士比例44.7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比例44.69%,郑州大学博士比例34.38%,河南中医药学院博士比例29.73%,中原工学院博士比例27.78%,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比例22.3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博士比例20.12%,最低的是郑州师范学院,博士比例8.00%。由此可以看出来,理工类院校的博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河南省本科院校老师的学历构成主要为学士和硕士,博士所占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重点大学教师博士比例平均值为42.39%,河南省本科院校2016年的博士比例最高的也才48.00%,与重点大学相差甚远,好的教师资源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优良师资配置的前提条件。高层次人才方面:郑州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3.48%。河南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6.67%。河南师范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0%。郑州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58%。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本科院校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省大多数高校讲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为了自身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办学质量,势必会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高级职称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可避免的增加。兼职教师方面:河南省高校多为聘请科研机构、企业、医院、政府类的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据调查可知,河南省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均不超过10%,一般都在6%~10%。郑州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兼职教师多为科研机构类和医院类人员,特别是郑大的理工类和医学类院系兼职教师的数量多。河南中医学院的兼职老师数量也很多,有着诸多附属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显然有着优厚的兼职教师资源。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数量除理工类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外,都比较少。

总的来说河南省本科院校专兼职的比例不高,但是并不是说兼职教师越多就越好。教师学缘结构方面:该省高校教师本科学历多是本校的,然而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其他学院的。郑州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学士学位60%为郑州大学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的教师超过50%有着本校的学士学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具有本校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占40%。学缘结构单一是河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高校在学缘结构上普遍存在“近亲杂交”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方面:郑州大学要求所有在岗教师每年完成培训不少于5个学分,各院(系)每学期完成培训的项目不得低于两项。河南理工大学要求每学年暑期举行一次教师培训会议,由校领导组织讲话,并特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河南师范大学要求一般每年共有12个进修培训计划,每个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固定的规定指标。郑州轻工业学院要求每年度举行一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会、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专题培训班。新乡医学院要求2016年开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开通网络直通培训讲座。洛阳理工学院要求每年为特殊需要培训的教师开展年度培训工作。南阳师范学院要求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岗前培训,若有留学教师,再进行特别的英语培训。综上,河南省大部分本科院校在教师就职后的培训工作方面完全不重视,甚至直接忽视的现象也很多,相比起一本院校有定期定量的规定培训更显得不上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学校想要的效果。

二、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引进情况

按照引进人才类型,该省本科院校人才引进政策计划引进的人才均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除此之外,郑州轻工业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引进的人才中还有优秀学科带头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引进的人才还包括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但从总体来看,河南省本科院校对于人才概念的界定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如大多数都包含了两院院士、“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杰青”。郑州大学还希望引进各相应层次的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河南大学还希望引进“百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首席科学家、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博士或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还希望引进省级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还希望引进教授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研究员、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学者”、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优青”、部级教学名师、省级特聘教授、博士和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还希望引进一些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安阳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希望还引进特聘教授、特聘兼职教授、“中原学者”、国外高水平大学教授、“太行学者”及优秀海内外博士。从引进规划来看,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新乡医学院均对引进人才及相关待遇做了一定的分类规划,出台了相应的特色分层次规划。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博士进行分层次规划。河南农业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领军人物、卓越人才、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优秀博士毕业生和优秀创新团队进行分层次规划。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蓝天杰出人才、蓝天领军人才、蓝天骨干人才进行人才分层次规划。洛阳师范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两院院士、各类部级优秀项目人选、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新乡医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高端人才、学科领军型人才、优秀海内外博士进行分类规划。安阳工学院按照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引进规划。从引进渠道来看,大多数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都是来自学校官网、人才招聘网等,并没有通过更多其他渠道搜寻人才,引进模式较为单一。从引进方式来看,除普通的岗位聘任方式外,郑州大学采取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引进方式,新乡医学院提出了特聘兼职教授的引进方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提出了柔性引进政策,其他院校的引进方式相对缺乏灵活性。

从引进后的待遇来看,部分本科院校均在引进计划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给出了明确的引进后的相关待遇。主要从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工资四个方面做了规定。安家费6万、10万、20万、30万不等,最高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在住房补贴方面,每月2600元住房补贴或者100~200平方米以上住房一套。科研启动经费方面,文科类在3万元~30万元不等,工科类8万元~3000万元不等。其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安家费和住房补贴等物质待遇上较为丰厚,第一层次的蓝天杰出人才给予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和340万元的住房补贴,河南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供科研经费较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工资方面,一般按照10万~150万不等的年薪制,或者按月补发按年补发以津贴补助方式,或者面议、一事一议的方式。从引进后的考核管理机制来看,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出台了明确的考核管理方案。也就是说,大多数高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对于引进来之后的管理因某种原因没有公布或者根本没有考核管理。综上,河南省本科院校虽然从总体来看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但由于院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办学定位千差万别,部分院校的引进规划不够合理,引进模式过于单一,引进方式不够灵活,引进力度较小,缺乏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办法等。

三、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河南省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只要有着“办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大家一起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问题总会被解决。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学校办学治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优秀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使得目前院校的管理模式由以前的传统管理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高等院校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正确的认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括教师的招聘和录取、发放工资等基本流程,还包括了管理机制的创新、教师的激励考核、教师的提升培训等重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科学有效地开展激励、培训等重要活动,使学校在整体综合素质上有所提升。在学校整个教职工群体里,不只教师应该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管理层的人员更需要深化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根据社会整体的发展对管理制度进行相对的革新,不守旧,求创新,相对而言,决策人才是确定学校综合发展的重要角色。

2.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河南省部分院校应该根据本院校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一个再好的规划若不合时宜,效果就不会明显,甚至可能会导致发展滞后,所以首先应该明确在管理中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对每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适宜的定位,其次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高质量的人才引进上,在河南省本科院校研究调查中可知相较于一本院校,大多二、三本院校主要缺少的就是高质量人才,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最后做好已有教师的培训和人员稳定工作,两方面结合,为河南省部分高校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进步的良好环境,科学合理地做出发展规划。

3.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应该考虑到院校的发展目的和长远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该根据院校整体实力,学科专业的匹配需求以及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对引进人才做出准确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需求做好进一步的细分工作,明确引进人才层次的各项指标,逐渐完善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应该盲目引进大量与院校专业学科不对口的人才,造成人才的重复和浪费,也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学校应当按照需求将引进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待遇和管理办法,可以参考其他院校的政策,结合自己院校人才现状,在尊重学科规律和学术方向的原则下,事先对引进人才做好科学的配置,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应该尽量使人才的引进程序更加规范,可以专门成立人才引进小组,由人事部门和具体用人部门成员共同组成,要积极发挥具体用人部门的行业鉴别能力,同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出科学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规划,并且要对引进人才的层次、类别、数量和来源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保证后续的引进工作顺利进行。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河南省部分发展较慢的本科院校要打破“编制”的束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首先,要按照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地引进有需求的人才,不断调整整个师资的年龄结构,大胆把某些专业中过剩的人才还有不合格的流出去,使人才能够自由流动,转变传统的观念,使学校的人员配置结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达到最优化。其次,不再使用教师终身制等传统体制,打破其束缚,应该积极地引进“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使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教师都有危机意识,有效减少多余的人员,又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使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有效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领导力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式课程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之洪(195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李明辉(198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201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作为向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社会吸引力、人才质量尚有待提高。麻省理工学院2007年开始实施一项工科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领导力计划,在能力培养、学习模式、企业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这项计划已引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高度关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对此项计划给予充分重视。

一、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概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工程教育,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美国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美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但美国本地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短缺。这种现象引起美国政府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科研投资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①。这项计划得到美国工程院的积极响应,美国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高超的领导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坚持很高的道德标准,并且培养职业主义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纷纷行动起来。其中,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多项以培养美国工程领导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措施,工程领导力计划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工程领导力计划是一项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改革计划,其目标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学分结构等;二是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种的作用,延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术。这项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伯纳德・戈登资助2000万美元,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项目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极大重视,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由于这项计划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示范作用,从2010年开始,美国其他10所大学也陆续推出此项计划。

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特点

作为对美国工程技术人才急切需求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程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目标。首先,该计划对其核心理念“工程领导”做了界定:在工程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够引领技术变革而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产品制造、工业流程、项目管理、材料科学、分子科学、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等②。其次,该计划将“高效能工程领导”分解为六项能力:一是领导性格,即领导者在工程管理中具有果决、责任感、忠诚、自我意识、奉献的精神;二是理解认同,对下属和团队成员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实现有效沟通和认同,凝聚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意义建构,即对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工程前沿,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和甄别;四是目标愿景,了解产品和工程的制造与设计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对产品进行规划,提供解决方案,对产品概念进行实物化;五是实现愿景,能够带领员工进行团队组建,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实施项目运作与监管;六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最后,该计划明确了本科阶段的工程领导培养目标。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周期仅为1~4年,仅从人才养成的全过程来看,如此短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工程领导,但是该计划为工程领导人才的后续或接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核心价值或工程领导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领导力计划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各种能力进行有效整合。该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课程模块。具体而言,第一层次是普及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工程学院所有本科学生(约600人)学习完全相同的工程项目课程模块,培养团队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创新和发明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为部分学生(100~200人)开设选修课程,包括一些学习模块和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戈登”工程师证书。第三个是层次最高的精英课程,对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模块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学生(通常为20~30人)进行选拔。旨在通过更加个性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工程领袖,并颁发“Gordon ELP(工程领导)”证书。至此,三个层次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课程全部完成。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离不开实践,因为在高效能工程领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必须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该计划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工程实践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亲自领导和管理,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产品,而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则提供与现实项目中相同的设备、资金等生产环境。学生围绕产品生产体验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这些项目既有实验室精心设计,也有来自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学生可以24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材料,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大项目研究。③

同时,该计划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比如,与企业签署协议,由学生定期完成企业交付的产品订单,从而为学生提供后续研发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对学生管理和研究的项目提出高于实验的质量和工艺要求。由于企业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对质量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领导自己的研发团队,经历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组件供应、生产与质量管理、整机调配、营销与财务管理等。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提供给企业销售或者作为重要组件使用。

4.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工程领导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负责管理团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管理或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亲自参与管理。整个计划的管理团队由专家、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管理。这种公司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计划得到顺利开展。

在三个层次的工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考核也有详细的要求与标准流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项目实施前,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比如资金要求以及对成本、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产品交付给企业以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参与的工程实施进行答辩,从事先规定好的六个方面逐项陈述,最后由工业界领导和校方代表进行联合评判和鉴定,给予相应等级的成绩,并颁发证书。

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④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许多院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不重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时数严重不足。二是根据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操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动力。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作为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先进的组织和实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潜质的工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但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传统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一是在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与科研,轻实践技能与操作,在教师年终工作量考核时,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还要求必须和承担科研任务;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通过为期几天的短训拿到所谓的“双师”素质资格,而不愿意去企业深入学习生产技能;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兼职队伍,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要求必须有硕士文凭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2.优化高职生能力的结构,突出岗位垂直迁移能力。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等。这种课程划分方法极为笼统,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更没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对学生的岗位垂直迁移能力关注不够,造成目前高职生“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奇怪现象。笔者曾对某专业47名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以后会选择离开,其理由是“不甘心做一辈子操作工”。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看,高职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与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到的人员基本相同,专业素养乏善可陈。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即应制定一些像工程领导力计划那样的项目,不仅培养高职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通过特别训练,提升他们在承担一定时期的操作工作以后往更高职务升迁的能力和机会。

3.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式课程的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许多来自计算机、网络、建筑、医疗仪器、材料、能源等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和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真实项目或产品设计与生产,为学生带来全真的学习经验。⑤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项目式课程,但由于重视不够,项目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理论教学或简单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因此,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投入充裕的资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引企业参与,尤其是招聘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兼任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②雷庆,巩翔.本科阶段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以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

③雷环,(美)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05-03

虽然担负着高等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一些年来,在招生规模、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步向多元化迅速扩大,但完善可靠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难以保证。这不仅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瓶颈,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配置好相应的课程资源,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其差异性体现在它有极其鲜明的人才培养的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与同一系列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又具有明显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满足社会中的某些职位(组)技术技能和专业品质的特点,体现以职业教育为背景,有一定职业经验,适应就业生存的必需。二是满足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掌握终身职业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素质和技术领域开发所必须掌握的理论框架。三是符合高等教育这个本质属性方面,还应当体现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学会思考和生活技能的职业人的素质,为学生的完满人生奠定坚实基础。[1]

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上,要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个性发展,在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设计方面,做到科学化;与此相适应的配套教学管理,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发出人性化的选课程序,选课进程和学分安排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体现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体现围绕该专业而构建课程群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实验教学。结合生产应用培训(学校),并在学校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建立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对独立的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会需求。在开设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把行业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当中来,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和目标。形成基础、能力、专业的合理比例的课程群,使人才培养计划具有更加显著的时代性,逐步形成主动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

2.和谐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个大前提。同时要让所有学生达到“智、德、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内。在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理论和实践、观念和行动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并让学生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

3.体现实用性。按照办学特色而制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必须体现本专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开发为主体。基本理论知识传授部分,讲明概念,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突出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应用型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岗位技能。

4.集成性原则。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很好地实现学校内、外部环境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实现有机融合,优化配置。研究开发出一批有价值的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和短学期课程。在学生就读期间的总学时中,公共选修课程,要占有相当的比例。教学内容的整合、呈现方式、编排顺序,都要合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各二级办学单位,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要求上,体现其办学的目标,形成亮点。

5.灵活的原则。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是产业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确保专业基础课程核心地位的同时,站在市场的前沿,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其研究成果,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做好合理的调整,积极稳妥地解决好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多级化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之间要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6.操作性原则。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因此,制定人才计划时,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到实践操作这个环节,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学生修读的总学时当中,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40%以上。减少示范性教学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和开放性试验。学生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时间,相应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要单独开设,使学生得到更加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7.产学研优化组合原则。产业(行业)、学校、科研机构三者相联合,打造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在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当积极主动地赢得企业的参与,获得科研机构的支持,三方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各二级办学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形成过程中,应当通过二级办学单位和学校层面的两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充分酝酿、讨论和论证,使人才培养计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反映生产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大胆创新,突破“先通识课后专业课;先理论课后实践课;先学历课后工种操作课”固有的教学模式的藩篱。学生所学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以及有关工种考试课程,职业技术能力鉴定工作在高职院校也要扎实、稳步、有序地推进。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也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用人的实际需求状况,做出合理安排。“学工交互、学研交替、企校联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

1.有关课程的词源。“课程”这个词的开源:在中国,课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宋年间。孔颖达为《诗经》作疏时(“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就曾经是用过“课程”这个术语。他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论学》当中,也多次提及“课程”这一术语,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等。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的开源,来自于拉丁文的意思是“轨道”(赛道)、“学习过程”(研究的进程)。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倾向于“道”,有的倾向于“跑”。倾向于“道”,则强调学习内容的设置,促进了后来的学科中心论的发展;倾向于“跑”,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感受,促进了后来的儿童中心论的发展。

2.有关课程的若干定义。(1)课程就是这门课程实施教学的具体科目。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课程又可以分为广义课程和狭义课程。广义课程是指人们所有的学习科目。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具体的学科科目。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把课程当作是“道”。(2)课程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课程就是所有教学元素和它们诸元素之间的运动进程。教学元素不仅仅包含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习者,还含有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3)课程就是预先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课程就是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过程。(4)课程就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课程就是学生自身所感受到的意义,而不是事实、知识、信息单纯的呈现。较少受到“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课程安排的限制。(5)课程就是对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再生产,也就是对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这方面来看,课程就是社会和文化生活在学校生活当中的体现。(6)课程就是对社会的革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生适应或服从于社会,而是使他们勇于营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3.课程设计和安排。课程设计和安排是指某一学科专业所有教学科目、实施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时间进程,进行全面的组合和合理的安排。从学科专业教学的这个维度上来看,人才培养计划是对某个专业进行整体研究、深入思考、科学规划后,编撰而成本专业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具有导向型和方向性。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是人才培养计划当中的核心,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根基所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有条不紊的教学工作方面。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要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人员,要能够在生产实践、经济建设与管理等领域,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设计方案,转化并推广到一线去,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其具有一定的理论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和高素质的社交技能。培养在某一领域能够独当一面、完成好专门任务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体现培养目标。从这个角度讲,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的过程。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职前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安排成将来职业行动的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课程也被称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研究,使他门可以学会完成职业生涯中某个专业的核心任务;通过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从事该职业的专业资格。那么怎样建立起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模式群呢?学习领域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群,它是完全用某个职业的核心工作任务为根本,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是由“工作区”的具体典型的任务,转变而来的,通常表现为抽象与具体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综合性学习任务,其核心特征是确保整个工作任务过程的整体性。学习领域课程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来自于极其具体的职业领域,是理论与实训高度融合的整体性学习任务。这个课程集群的建设,需要引入专业化的课程研发方法和研发技术。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也就是引入先进的专业研究和技术发展计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工作任务分析方法”和实训专家座谈会,通过全面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鉴定与研究,按“照”职业发展的规律和模型,重构学习领域模式的全面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集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学习和工作态度,以及文化素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技能或能力的要求上面。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社会,科学和技术不断更新,社会职业岗位处于相应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与之相应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变化。所以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不仅着眼于目前的就业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基于专业职位变化的适应性。同时,现代化大生产,往往使得许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成为一个团队,进行整体性的活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全面而专业的职业组成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解危机的能力、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也要把这些非技术(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当中,共同构成高职院校课程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

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要让学生具有创造性的高级别的技能水平。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也应包括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其内涵是质的变化,是在以往经验技术层面上的理论提升。目前,大部分工作岗位均是科学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有机的组合。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唯有具备了科学理论技术,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所以,高职院校所设计的课程,应该包含占主导地位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实践运用所需的理论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国际通行的分类法,可将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而前不久,英国教学理论研究专家――罗米索斯基对此项分类方法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即从另一个角度,把技能分成创造性的和再生性的。可再生技能的特点是在技能重复的活动,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没有大的变化,体现在固定程序操作的模式,比如利用计算机精心打字。创造能力的特点是在技能活动方面,要预先制定计划并使用任务绩效理论或在决策方面,表现出相当高的灵活性和权变性。电脑和其他高科技的出现,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在生产和应用领域也日益增多。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其职业发展和定位是高技能岗位,这就要求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比例较高。所以在具体的课程安排和设计中,要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3]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孔小利.研究高职办学规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办学规模均不断扩大,学校对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对科研方面也越来越重视,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档次也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多所中专合并而来,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水平较低,但为了晋升职称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申报科研项目,造成许多科研项目虽然立项,但研究水平并不高,成果平平甚至难以结题等现象。以上种种,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某科研项目为例,探索基于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方法。

科研项目是一次性工作,从产生创意到立项、实施、结题整个完整的过程,以下将结合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阐述其全过程管理方式,并着重论述该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的管理与控制。

一、申请立项阶段的管理

申请立项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主要是项目启动和项目计划两项工作内容,包含填写项目申报表、组织评审、签订项目合同等。

科研项目的申报表相当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议书,论证评审时主要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案、经验、成本、进度计划几方面。《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在申报前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考核模式、调研方式、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应该说建设方案是不错的,项目负责人也有多次做省市级课题主持人的经验,但申报表上没有明确列示项目开展所需要的成本,进度计划也不够详细,仅有笼统、含糊的建设步骤。

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处在审核项目申报表时应该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严格把关,指出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责成负责人修改后再上报,而不是简单地整理汇总后上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立项通过率。

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来说,可以根据全成本管理理论、工作分解结构理论、制作甘特图等方法,完善项目申报表的内容,编制合理的项目计划。

根据申报表中对于该课题建设步骤的笼统表述,可将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厘清为:协商和讨论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进行前期调研;收集调研数据;撰写论文阶段并发表;撰写研究工作底稿并结题。但以上建设内容阶段性进度不明,不利于今后的管理,因此,应根据以上内容,编制出更为细化的项目计划:

(1)2012.11-2012.12:讨论协商阶段

召开课程项目建设会议,广泛调研,征求项目组成员、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和学生的建设意见。

(2)2013.1-2013.3:前期调研阶段

课题组将按方案确定的分工、时间,以问卷调查、访问座谈、资料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围绕“个人理财课程建设规划”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学校和社会展开前期调研。

(3)2013.4-2013.6信息数据搜集阶段

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积累下内容丰富、完整、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

(4)2013.3-2013.8实证研究阶段

在进行以上2、3项工作的同时,推荐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证性课题研究。

(5)2013.6-2013.10编写校本教材阶段

在积累素材和前期调研、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分岗位模块教学”的校本教材。

(6)2013.11,撰写论文和征求意见阶段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形成文字,在期刊上发表。撰写课程项目研究总报告初稿,对课程项目建设情况征求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7)2013.12结题验收阶段

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制作现场答辩的PPT,参加验收评审会。

根据项目计划的具体内容,可编制WBS工作分解结构图,以明确为达到项目目标所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囿于篇幅所限,以下以编教材为重点进行工作分解:

二、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

研发实施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指从通知立项开始到结题验收之前这一阶段,该阶段包括项目的执行与控制两项内容。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确保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达到最优状态,并尽可能减少项目执行的风险。以下从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这三个目标考核和过程控制的关键点及科研团队管理方面来分别论述。

(一)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非程序化的,其质量目标很难用完全量化的方法来控制,因此对科研项目进行质量管理不能照搬项目管理的一般方法,而是要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根据影响该科研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科研处和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绘制因果分析图(鱼骨图)来进行质量控制。

其中,图的上半部分为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内因,包括选题是否先进、科学,预期成果对学生是否适用、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显著。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这一点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图的下半部分为外因,其中研究基础条件一项中,由于团队缺乏凝聚力和通力合作,科研经费管理松懈,“团队构成”和“研究经费”两项因素成为该科研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因素,是关键控制点。而“网络技术”方面,因为有校网络中心的鼎力支持,是课题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类科研课题的特殊性,开发过程中一般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物资保障要求不高,所以也不会对项目质量有很大影响。

(二)进度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是指在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活动进度和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对《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进行进度管理,就需要首先制定出合理的经济的、进度计划,然后在该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如果出现偏差,就应该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调整原来的进度计划,从而确保该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不同的项目,其进度管理内容所适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PERT分析法、GERT分析法等。由于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通常较为宏观,一般都通过合同进行管理,又由于科研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项目不能按时完成而导致延期、撤项的情况,对相关部门和项目团队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项目的进度。考虑到校级课题项目相对于大型工程项目来说,还是比较单纯和小型的,一般不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计算,所以可以运用甘特图来进行进度控制。根据前面编制的总体项目进度计划,可制定如下甘特图:

由于甘特图的直观性,可以使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之间产生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及时弥补,确保如期完成项目目标。因此,利用甘特图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进度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值得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推广。

(三)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包括事前的成本计划(预算)、事中的成本控制、事后的结余经费管理等三项内容,其中前两项是重点。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缺乏对成本的正确预算,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经费管理混乱,此种局面亟待改善。

根据校级课题的特点,本文认为,重点应该在经费管理流程上做改进。在经费管理流程上,该校一直是由科研处和财务处直接管理,分院虽然实行二级管理办法,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仅限于院长签字一项常规手续,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因此在经费使用和报销方面存在漏洞。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项目经费分级管理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四)科研团队管理的改进措施

鉴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科研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的现状,本文认为除了校科研处和项目负责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缺陷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科研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

以下是矩阵式科研管理的组织结构图,本文认为也同样适用于《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首先,校级课题建设项目的上级职能部门主要有科研处、计财处,这两个部门必须加强项目的信息交流、共享,注重日常信息的沟通。同时还要兼顾和听取上级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建议。其次,该项目团队作为矩阵式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团队成员同时接受来自分院与项目组两个方面的领导。如团队成员有的来自工商管理分院,有的来自投资理财研究所,有的来自远程教育分院,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会计师事务所。他们一方面接受各院系及所在单位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从事项目负责人分配的工作。这样的矩阵式科研组织结构最主要的优点是扁平式、分权式的组织管理,便于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让科研人员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资源的共享,并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的管理

项目结题验收即由主管部门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最后一环。作为项目负责人,应该认真对待,撰写好验收报告,根据校级课题的验收要求,还应该制作精美直观的PPT形式的汇报材料,在主管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验收评审会上做详细的汇报。

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应事先编制项目结项程序,首先由科研管理部门初审,再由校级或上级评审专家组终审,主要检查评审的内容包括:项目是否完成、指标是否达到、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成果有无推广转化、成果转化效益高低以及汇报资料是否清晰明确等。

参考文献:

[1]王海,李建.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讨[J].价值工程,2010,(7):161-16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对口支援 互利共赢 对策研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年来,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展了对口支援高校活动,我院于2014年开始确立了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在两年的支援过程中我院从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师资交流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对口援建,在今后的对口支援中,我院将会继续贯彻对口支援的框架协议进行进一步的更深入的支援,以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良好发展,实现西部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我院对口支援的措施及方法

我院自2014年6月17日,在教育部于四川成都召开对口支援和四省藏区中职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确立了郑州财经学院与那曲地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在之后两年时间里我院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师资交流、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援。这种对口支援会继续坚持并向更广方面和更深层次发展。

(一)我院正积极创建支援平台 形成双方各层次互访机制的建立

2014年6月17日,双方基于对口支援互助共赢的发展战略签订了支援框架协议。2014年7月22日至23日,我院由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组成的考察组深入自治区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就对口援助当地中职学校发展事宜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对接,并对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双方下一步协商交流等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我院将对口支援计划写入了我院的的发展规划,列入了我院的年度工作计划,根据计划来认真落实并执行我院的对口支援任务。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对口支援双方支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保障。 我院正在建立专门的机构,设置相关领导兼任的对口支援工作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建立专项经费运作机制。两年来双方院校领导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互访,2014年10月14日,那曲地区教育局局长谢才波、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卡特、教务科科长尼玛德吉一行来到我院,与我院党委书记耿富德、院长李鸿昌、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14年12月26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一行来到郑州财经学院,就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深度交流,用于落实每一项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

(二)我院加强对口支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

对口支援两年来,我院对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师资培训和交流。2014年12月12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斯秋多吉、次仁顿珠来到我院,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2015年 6月27日,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杨齐忠一行15人来到我院,开始为期28天的学习培训,我院也派出了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机电工程专业的15名老师,参与了暑期的交流培训活动。我院并为每位参与培训的那曲老师在培训结束后颁发了结业证书。这种师资交流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加强了双方院校老师的合作交流,并促进老师们在一些科研项目上的交流合作。

(三)我院加强物资帮助,进行了图书实验设备的无偿捐赠

2014年9月5日,我院进行了第一批的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图书,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共593包,12825种,35047册。2015年5月23日,我院组成的工作队,在党委书记耿富德的带领下一行5人 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交流访问,并进一步在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帮助,并在教学系统的完善、图书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援助,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

二、我院今后进一步开展的支援合作措施及方法

(一)帮助支援学校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维护

我院会继续对支援学校进行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继续进行图书的捐赠活动,也会进行我院教师捐赠自己出版的相关图书项目,今后我院会在图书捐赠的基础上,帮助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捐赠提供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访问权,还将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以上所赠系统的软件集成服务,协助其进行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和相关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工作。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那曲支教

今后我院会在对口支援框架协议的安排下,进行我院教师的那曲支教活动。帮助其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开展,包括新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相对应的科研活动的开展,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慢点,我愿派遣骨干教师的支教活动也将促进该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促使其在短期内使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完善。我院的支教老师也将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鼓励一帮一的传帮带行为,鼓励并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参与相关的合作科研项目当中,进一步提高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前瞻性。运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我院精品课程的远程教学服务,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提供平台,是的我院的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加强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学术交流,将派我院的一些名师专家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名师讲座,拓宽支援院校师生的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强调学科耦合发展 致力学科人才培养

我院将加强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合适的时机下,将会逐步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帮助那曲学生的人才培养,并在学科共建的基础上,尽享双方学分的互认,在我院强大的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库里,也安排那曲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支援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那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四)加强两校学生的互访交流活动,拓宽支流范围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因此,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对口支援活动中,两校将携手开展各种学生交流活动,比如说互派学生进行社团交流,互派学生参与各校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互派交换生进入彼此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开展联合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开辟人才培养的第二学习课堂。

(一)促进提高对口支援院校学科建设层次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中将重点帮助该校在机电工程、物流管理、会计学院等专业学科,以帮助支援学校在这些专业上面进行学科建设,帮助其新开设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以发挥我院会计学院作为第一大系的优势,在专业申报、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其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上面更加合理,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更好发展。

(二)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

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我院计划在以后的支援活动中将加强同那曲的科研合作,比如联合申报一些横向合作课题,以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课题协作单位来共同申报,提高其科研水平,带动该校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科研水平向高校前列发展。进而提高该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准,为学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质量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心就在人才培养计划。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其人才培养也以应用型为目的。我对口支援中,我院也重点在加强受援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我院依托我们学校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我院拥有河南三全食品公司、河南百业财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将以此为平台,加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发展关键看其师资队伍的成长,师资队伍状况则往往成为制约一个学校发展的“瓶颈”,高效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我院将和对口支援院校达成师资力量定向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我院交流访问、组织进行院系干部队伍挂职锻炼、双方院校教师联合科研申报攻关等方式来实现对对口支援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提升。使对口支援院校逐步的实现自身内部教师的成长,建立起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进而提高其在西部地区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我国中西部高校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我院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对口支援政策下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国实施的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作为中东部对西部计划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实施,其实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管是从对口支援院校的选择、还是支援政策的制定、对口支援资源的分配都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实质上从法律层面上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还限制和保护,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同时再碰到一些具体的地方法规时,中东部和西部也是有一些冲突的,对这些法规的不一致,还缺少一部权威的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法律的出台,来保障支援工作的有效实施,并未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过程提供统一的法律口径。致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而没法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

(二)支援双方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国家、包括地方并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支持,其在支援过程中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支援双方高校自己的固定的办学经费,在后续的支援过程中,就会凸显出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会出现由于经费的短缺,使得对口支援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开展,造成支援工作开展的瓶颈,也会为未来对口支援工作的认真落实带来缺陷,尤其是在科研合作、学生师资交流方面带来问题。希望政府在对口支援活动开展后期,能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进而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三)支援双方还未在支援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支援和受援高校间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在支援行为的前期,双方都进行了一些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精力的投入,在后期,随着支援的深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就会出现支援积极性的下降。如何提高支援高校在支援过程中的积极性,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其对口支援工作的互利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长期顺利的开展下去。对于我院这种民办院校而言,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更是迫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构建双方高校互利共赢机制。目前,构建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互动双赢机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机制。这种“共A”型模式,就要求我们支援双方高校,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不仅仅要考虑高校双方的资源,还能很好的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和资源,主动积极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实现互利共赢机制。比如引入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资源,进行互利共赢机制的探讨。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西部高校的发展。对支援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与光荣使命。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两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图书捐赠、高层交流、师资培训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扎实的实施。我院将会在以后的支援工作中,继续努力,以实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良好发展。为西部发开发战略提供核心竞争力,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群.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高亢.高等学校对口支援互动双赢机制研究[J].石河子大学,2010.

[3]孙杰.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2014.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overall thought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faculty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rried out "Four Mechanisms" with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ed "four plans" of faculty building roundly through approaches, such as resources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college-enterprise ba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school;faculty;college-enterprise base;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18-03

0引言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7).

[2]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5(7).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双师型 高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划,从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通过改名或合并升格而来,教师来源主要是原学校的教师和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本科或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途径,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拔尖、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要,成为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鲁教师字[2011]3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80%。”按照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到2015年要达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的规定,各高职院校还必需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结合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政策,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重点考虑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设立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4个项目,为此,中央财政将投入至少26亿元,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目标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件中指出:2011-2015,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内涵建设,完善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国家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将按照“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的思路,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推进,大幅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对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二是帮助选派的教师制定培训计划、目标和任务等;三是要对结束培训返校的教师做好培训考核工作,确保培训效果。对兼职教师岗位的设立,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二是对所聘兼职教师的条件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聘到的兼职教师是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考核和薪酬管理,确保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

3.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挂职锻炼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兼职或阶段性任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方法,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科研单位,采取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等形式,进行为期不少于一年的专业挂职锻炼。教师跟随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工程师、岗位技术工人上岗实习,了解和掌握生产现状、工艺过程和岗位特征,特别是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记录生产运行参数,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环境保护及生产、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获取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检修、故障诊断排除、工程预算编制、网络系统维护等第一手资料,为运用实际案例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储备资源”。为确保教师挂职锻炼效果,学校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此项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如检查调研记录、实地查看查访,组织企业、科研单位专家对其进行考评答辩等。

3.3、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联系的纽带,可组建一个网络搭建校企信息沟通的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基地和实验实训基地。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经科教结合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建立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式的联系,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参加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学校也可以利用本校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或直接兴办校办产业;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勇于承担教学研究与改革、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实战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联系,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4、利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以在职培训为主,重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兼顾后备教师的培养、在职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工作原则。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网络。职教师资基地的专业设置覆盖所有的职业领域和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培养培训内容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需求,各职业院校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学习培训,或者聘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3.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有利于激活竞争机制,有利于校企结合,拓宽学校办学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聘请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聘用富有经验的一线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能为教学注入强烈的职业信息。兼职教师将行业中最新的技术、规范、信息引入教学,将熟巧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职业意识的强化。兼职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兼职教师所引入的职业营养也会不断滋润专任教师,有利于专任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兼职教师来自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他们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对学校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开发新专业和优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性、针对性较强的高等技术性应用人才,为地方和行业服务。聘用兼职教师可以缩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距离,使学校的教学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兼职教师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校可通过聘任兼职教师来增加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这对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实习上岗的安排和毕业生就业都会带来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异地办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就业指导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教育,学生入学前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原毕业专业为非法学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型、应用型的法律职业人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三年,前两年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习,第三年回北京校本部学习;在深圳研究生院学习期间,其培养计划也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统一安排,并由法学院教授来深圳授课,深圳研究生院则负责包括培养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工作。

一、异地办学条件下法律硕士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遇到的特殊情况

1.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律硕士对于可能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前景的困惑和迷茫。虽然法律硕士都已经经历了大学本科的教育,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本科专业均为非法学专业,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再加上每个人报考法律硕士的不同初衷,因此大多数人在学习了法律专业之后,对自己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前景也是困惑和迷茫的。这也说明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是没有规划的,这一点也在与同学的接触和了解中得到了证实。

2.就业指导工作遇到的特殊情况――法律硕士求职活动的特殊性。按照培养计划,法律硕士第三学年将回到北京,在校本部完成学业。这就意味着,法律硕士的求职活动也基本发生在北京,大多数同学会在北京一边完成剩余课程的学习及学位论文,一边求职;只有少数同学会到深圳求职,但他们也大多是会在北京和深圳两地往返,有时可能会在深圳停留一段时间。这也就是说对于法律硕士在深圳求职活动的指导不是主要的,但又是必要的。

二、探索异地办学条件下的法律硕士就业指导工作

1.就业指导工作重点放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生涯发展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成长:幻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明确、细化、实施阶段;确立:稳定、巩固、进步阶段;维持:把握、更新、改革阶段;脱离:减速、退出阶段。而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是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目标及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帮助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方法的了解,帮助同学能够应用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和管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为今后的求职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内容:自我分析与认知,职业环境探索,确认职业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形成职业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具体措施。(1)完善就业资讯和沟通交流渠道。在学院网页上增设就业专栏,将搜集到的就业资讯(招聘信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及时上传网站,供同学浏览、学习;开设了专用FTP,将就业资讯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分类保存,供同学下载、学习;编制《就业指导手册》,从就业一般程序、重要的时间点、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如何准备求职材料、笔试、面试技巧、院校相关部门联系方式等全面、系统地提示毕业生一些应注意和关注的问题;设立了专用邮箱,利用邮件发送就业资讯,将就业资讯根据内容分类,有选择性地发送给不同的同学;对于非毕业生主要是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资料,而应届毕业生则偏重于招聘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信息;建立职业交流QQ群,便于与同学及时沟通和交流;向深圳地区的用人单位邮寄联系函,争取并加强与深圳当地用人单位的联系;同时与在深圳校友保持联系,希望能从校友处得到就业资讯及支持。(2)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数据库。每学年初,建立当年毕业生数据库;学年末,整理统计毕业生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3)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及座谈。邀请专业人士和校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及座谈会。(4)组织同学参加企业宣讲会、招聘会。

根据法律硕士的特点,并结合深圳研究生院的情况,除了一些常规的就业指导工作之外,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作为工作重点。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又将重点放在了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具体措施:(1)邀请校本部就业中心的老师在深圳开设《研究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为同学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同学有机会系统学习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2)开设职业生涯咨询辅导。根据生涯规划的理论,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准确自我定位,引导同学们科学规划人生,理智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开展职业生涯咨询辅导活动,由深圳研究生院心理中心老师通过一对一或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3)推出“职业导师计划”,促进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探索,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本着培养“国际性、创新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的育人目标;根据学校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总体就业指导方针要求,同时也是根据深圳研究生院“根系清华,立足深圳”的办学要求,结合深圳地区拥有众多优秀校友这一优势,2007年4月深圳研究生院正式推出了面向在校研究生实施的职业发展指导实践项目――“职业导师计划”。“职业导师计划”旨在聘请院外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友或用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担任在校研究生的职业指导师,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提供指导和帮助,就自身工作成果及成功经验提供学生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环境,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推荐就业和实习、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成才。

深圳研究生院在很多方面与校本部各院系存在着相当多差别,其中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开展相对于校本部各院系,更要求要有自己的特殊性。尽管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发挥深圳优势,并根据深圳研究生院的特殊性,在远离校本部的深圳,在异地办学条件下对法律硕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在将来工作中要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王东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07,11:134-135.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对口支援工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为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管辖,专人负责的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校党委把“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精神、新安排、新部署,研究解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各单位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有利契机,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西安交通大学

2004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对我校的支援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在一年内四次访问我校,磋商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5月,我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讨论对口支援工作,双方在干部挂职交流、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

1. 学科建设

两校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是对口支援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在2006年全国第十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郑南宁多次来新疆大学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派遣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博士点申报事宜。

2006年在全国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7博士点,其中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切相关。通过新增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西安交大的专家的力量,加强了我校工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2. 干部挂职交流

2006年3月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陆续派出4名干部来我校挂职,分别任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这些挂职干部不畏艰苦、勤勉敬业,特别是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挂职任副院长的尚春阳教授,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新疆大学工作半年,以帮助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与力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亲自将王小力同志送到新疆大学,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帮助新疆大学加强工科建设。与此同时,我校也派出2名干部赴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挂职图书馆副馆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3.师资培养工作

200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聘任我校15名教授为其博士生导师,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生。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接收了我校经管、信息和电气专业4名推免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我校的师资。同年11月,为加强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向国家学位办积极申请了3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专门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单独组织考试。与此同时,我校15名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也开始进行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2006年春季,我校兼职导师共招收博士生13人(13人均为我校在职教师,其中物理学专业2人,机械工程专业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7人,电气工程专业2人);2006年秋季,西安交通大学招收我校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单独考试方式招收我校12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4.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

2005年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大学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等领导同志和新疆大学师生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与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建设方案》。研究生分院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争取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教师讲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卢秉恒教授、王兆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来我校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科前沿讲座。2004年7月~2005年7月,选派李旭祥教授到我校相关院系讲授环境工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刘仁江教授系统的给本科生讲授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兆安教授、电气工程学院索南教授等曾先后来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于2006年3月至7月委派博士生导师彭济根教授来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收益颇多。同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宗本教授也前来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6.图书馆信息建设和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向我校图书馆免费提供自建数据库:《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录)》、《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联合书目信息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2004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向我校赠送了1200个品种、6000余册、价值11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还为我校专门培训了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给我校价值八万元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帮助我校建立了一个校内地面卫星接收站。

7.实验室建设

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王建华书记亲自带队,赠送给我校价值25万元的实验设备,用于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业系统测量和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

(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支援学科为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数学。

1.干部挂职交流

武汉大学法学院皮勇博士到我校法学院担任副院长,为我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2.交流与合作

2006年6至7月,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莫洪宪、院长曾令良来学院就对口支援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进行指导,同时就援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赠送给学院5000余元的专业书刊。

在“数学学科战略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武汉大学数学学科有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这两个协议更加完善。此外,武汉大学还为数学学院复制了近1000册最新外文期刊和图书。

3.师资培养

我校建工学院测绘系系主任阿里甫、易学锋于2006年年底前往武汉大学签定了对口支援协议。该校于2007起,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校特殊政策。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7年接受我校法学院两名青年教师进修,1名博士进入其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7年9月将接受法学院2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前往武汉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上,武汉大学将于9月接受我校一名教师去武汉大学进修。

4.教学指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允平教授、副院长谈顺涛教授一年来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学院两次派人去武汉大学进行短期调研、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法学方面,2006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选派了法律史学柳正权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并对法律史硕士点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派出赵宗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具体落实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协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

1.师资培养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赵宗昌副院长主动和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争取适当减免培养费,并为考生联系博士生导师,去年10月已经有4名考生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其中三名教师被该校录取。

2.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助新疆大学申请“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在2006年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这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了批准。

3.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6年下半年,赵宗昌副院长为学院30多名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同时,为学院全体师生举办了专题报告,学生对讲座普遍反映良好。

4.实验室工作

2007年,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在新疆大学建立“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赵宗昌副院长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并为该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

5.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太阳能特点,赵宗昌副院长整合两校的学科力量,主持开展了“太阳能空调关健技术研究和示范化装置”项目,并同新疆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经费20万元),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设计研发工作开展顺利。

(四)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工作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西部地区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关规定,我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接受我校孙素荣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时间一年。今年3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有1位教师考取北京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北京大学积极协助学院申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两校在该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两校学生实习基地,并无偿提供本科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光盘以及各类教材等。我校选派三位教师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修。2007年,我校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同济大学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同济大学派遣2名博士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3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及3名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授课。

北京外国语学院著名学者王福祥被我校外国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对我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给予了大力帮助;并提供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帮助我校对现有的英、俄语本科专业进行学科调整。每学期派2-3具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来我校任教。2007年招收我校俄语专业博士委培研究生1名。同时,委派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并派教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先后接受我校3位教师和2名研究生调研和短期学习。2006年暑期,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电机系的梅生伟教授先后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讲学和业务指导。

东华大学帮助和促进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合作领域涉及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

2007年4月,我校塔西甫拉提副校长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就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进行接洽。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收我校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内地高校不论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还是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都予以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 对口支援中,我校一些院系由于承担的费用过大,成本过高,对口支援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 现有支援高校在学科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我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希望增设援疆学科数量,以促进这些学院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3. 对口支援双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更深入地推进支援和合作。

三、今后的工作计划

通过一年的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已与上述11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大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贾殿赠、人事处处长李永晟等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学校达成共识。

(一)继续狠抓落实援建工作,把援建工作纳入到我校“十一五”规划中,作为本校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应配套措施,调动各学院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援建工作实施效果作为校各学院领导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二)计划今年8月与各支援高校举办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例会”,检查、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进行协商部署。

(三)积极保持与各支援高校的密切联系,就援建事宜进行沟通接洽,根据我校和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口支援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具体的合作,落实协议中的各项意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一年来,优秀干部来我校挂职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得到一定改进。我校将在管理工作水平和推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各支援高校的合作,计划下一年度相应增加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挂职人数。

(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院校的优势,积极把握有利条件,实现我校我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