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平行四边形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篇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公安县胡家场中学刘小平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推理能力。[情感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教学用具:CAI课件、剪刀、学生用三角板、透明胶布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投影:让学生走进央视栏目“开心辞典”节目现场,观察图形。[学生活动]观看影片后抢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师:是的,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拼出下列图案:

师: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刚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问题(1):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四边形的纸片吗?[教师活动]演示课件,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个叠放的三角形纸板。[学生活动]按照课件的演示,两个同学合作,叠、剪、拼。2、问题(2):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交流的结果。[教师活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形:(甲)(乙)3、问题(3):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着平行四边形。并指出: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4、做一做:先复制一个刚才拼的平行四边形,再绕其顶点旋转1800,然后平移,看能否与原平行四边形重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运用新知,反馈练习例、学校准备修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要想使其一个角为450,那么其它三个角应是多少度?[学生活动]作尝试性解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要求学生学好几何,设计更多更好的图案,美化我们的家园。A30C随堂练习:1、填空:如图,ABCD中∠B=560,AB=­­­­(),CB=()25∠D=(),∠C=(),∠A=()。BD2、在ABCD的四条边中,哪些线段可以通过平移而相互得到?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五、快乐套餐1、P85习题4.1T1、2、3;2、请你以平行四边形为主设计一个图案,并制作成网页在互连网上;3、数学日记(小组交流,口头完成)

本节课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本节课我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的方法本节课我感到疑惑的部分我还想知道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3篇

1、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或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用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学校正在将操场隔壁的地方改造为校园一角,专门留出两个空地作为我们同学们的学农小基地(在黑板上贴出两个图案,一块是长方形——甲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乙地)。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两块空地是什么形状的?学校啊,又决定将甲地分给四年级,乙地分给五年级负责除草,那么大家知道哪一个年级负责地方要大一点呢?

师:现在我们先看一下甲地。我们要求这块长方形地的面积,只要量出什么啊?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点出长、宽)。

师:现在老师已经量出来长15米、宽10米,那么它的面积是什么?

生:(计算)150平方米。(要求学生回忆起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现在都能很熟练地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啦!那么,这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啊?我们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啦!(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

师:以前我们是用面积器量数出长方形有多少个小格子或是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来用面积公式来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那我们可不可以运用以前的知识或是我们的经验,想出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有哪位同学已经想到办法来?

生: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再拼成长方形,再用尺子量出底(长)18厘米,高(宽)10厘米。面积是180平方厘米。(让学生把操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是沿着高来剪,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那老师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剪拼成长方形?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而长方形面积我们会求。

三、得出结论:

师:沿着这条垂线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三角形移到梯形的一边,就变成了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所以我们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板书)。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割补法”(板书)。如果我们用s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你能自己写出平行四边形的字母公式吗?

生:s=a×h

师:我们还可以将这条公式缩写为:s=a·h或者是s=ah。

四、巩固提高:

练习: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为4.8厘米,高为3.5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解答:4.8×3.5=16.8(平方厘米)≈17(平方厘米)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在探究和尝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

2、问:如果我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想知道哪些数据?

二、探究

(一)、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测

2、各自表述理由

3、二次修正猜想

(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小组借助工具验证猜想

2、交流汇报

3、三次修正猜想

4、借助课件进一步理解

(三)自主验证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高求面积

(四)得出结论

结:如果用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a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

用h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ah

三、巩固练习

1、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

2、3、你能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机动)

四、总结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猜想:

拉动(面积变化)

转化(面积不变)

验证: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5篇

一、设疑而问,引发思考

[片段一]

教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纸剪的一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长度,学生量出了长度:底边为7cm,邻边为5cm,高为3cm。教师设置疑问:现在要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方案1:(5+7)×2=24(cm2);方案2:5×7=35(cm2);方案3:7×3=21(cm2)。此时教师追问:(5+7)×2=24(cm2)是求什么?学生展开思考,发现这种方案是将两条边相加再乘2,这种做法求出来的是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和,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此时教师追问:这种算法算出的结果是周长,那么计算结果单位应该用什么?学生指出,周长的面积单位应该是cm,而不是cm2。教师对方案1点评:如果是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现在我们要求的是面积,这种方法你认为可行吗?学生立刻否定了这种方案。教师随即将这种方案删掉。

[赏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便是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性。朱老师在课堂之初就提出了疑问:如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这个疑问的驱使下,找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朱老师又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到底哪种方案才是正确的呢?由此对方案一展开探究。朱老师进行了三次提问:这是求什么?如果求周长单位应该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方案求面积可行吗?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厘清了面积和周长两个不同的概念,并由此明确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展开自主探究。这些有效的问题设置,让数学课堂节奏紧凑,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门。

二、以问探路。激活思维

[片段二]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另外两种方案,并让学生交流:5×7=35(cm2)是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求?学生指出,这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教师出示一个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将其拉成一个长方形,而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哪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哪个是邻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了,宽并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因为将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不但形状变了,面积也变了。

[赏析]

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S,使之思路清晰。学生对底边乘邻边的算法存在疑问,此时朱老师通过活动演示,展开思辨性的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了,从而为下一步学生深入探究做好了铺垫。

三、巧妙设问,提升思维

[片段三]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拉动的过程,追问学生:现在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没变,但面积变了。教师追问:该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认为,运用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然后移动到左边,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底边就是长方形的长。教师再追问: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哪种方案是正确的?学生指出,底边是7cm,高是3cm,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高即7×3=21(cm2)。教师继续追问:同样是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为什么刚才的底边乘邻边不对呢?学生认为,将平行四边形拉成―个长方形,面积变了;将平行四边形剪拼为长方形时,面积没变。教师追问:在拉的过程中什么没变?剪拼的过程中什么变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拉动为长方形,周长没变;拼接为长方形时,周长变了。

[赏析]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6篇

一、借助四边形章节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初中生探究的内在情感

四边形章节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边形章节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四边形章节包含了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菱形、矩形等四边形知识。四边形章节的这些丰富的特性,为激发初中生探析的内在情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四边形章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四边形内容的生动性,抓住学生情感兴奋点和聚焦点,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初中生主动探析的欲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应用性,在引导初中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小明现在有12厘米、13厘米、13厘米的三根木棒,如果小明想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现在需要再准备一根多长的木棒?”的问题,这样,初中生在感知现实问题案例中,主动探析的积极情感得到了激发,为有效探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发展实际,否则事倍功半。

二、利用四边形问题案例探究性,锻炼初中生有效探究学习技能

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对四边形章节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四边形问题案例中所提的一些解题要求,都是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内容,需要学生借助于现有知识内容、解题经验,进行探知分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的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性问题案例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初中生探析活动的指导工作,及时归纳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提升初中生的探究活动能力。

问题:如图,在 ABCD中,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AD上一点,EF交AC于点G,AF=2cm,DF=4cm,AG=3cm,则AC的长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案例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学生得出解题方法:“作辅助线:延长CD、EF,交于点H。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F∽DHF,由AF=2,DF=4,得,HD=2AE。又点E为AB的中点,CH=4AE。同样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G∽CHG,由CH=4AE,AG=3,得CG=12。因此AC=AG+CG=3+12=15。”解题过程略。师生共同总结问题案例解答策略和规律。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做指导工作。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间接点拨”的双重作用下,探究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

三、挖掘四边形章节内涵深刻性,提升初中生综合探究的素养

通过对四边形章节知识体系结构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四边形章节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其中平行四边形又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由此可见,四边形章节具有显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综合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考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点。因此,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探究活动,成为培养教师能力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章节阶段性教学活动中,应该设置包含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借助于多个数学知识点,采用多种解题策略,进行问题案例的探究活动。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学习能力;素质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能力培养一直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更是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义,并且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等三方面能力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章节知识及案例的教学活动,笔者深刻感受到能力素养培养在该章节教学中的深刻作用。本人现就平行四边形章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策略举措,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平行四边形知识形成过程性,培养学生合作探析的学习能力

数学发展史认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补充、不断严密的反复前进的过程,数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过程性,是其根本特性之一。平行四边形章节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机构网络的一个“点”,也就具有了发展过程性的特点。同时,学生学习活动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或问题教学时,可以有意识的的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知活动,从而在逐步探知知识“真相”时,合作探析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新知教学中,教师采用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内容,根据正方形、长方形性质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元素――边、角、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入手,来观察、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有的性质如下: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化归的方法对性质逐一进行证明,学生在小组合作探析中,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很快证出性质①,④,③。接着启发学生添加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出性质②,⑤。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循序渐进原则,较正确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内容,同时,合作探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平行四边形问题内涵综合性,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对平行四边形问题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案例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内在知识内涵进行外在呈现的有效载体,问题案例可以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设置出具有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这就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平行四边形问题案例教学中,通过设置综合性数学问题,将问题解析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分析问题活动,从而在有效解答问题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如在“平行四边形综合运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抓住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矩形、菱形等方面的联系,设置了“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中,E在AC上,AE=2EC,F在AB上,BF=2AF,如果的面积为2cm2,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问题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初步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其他知识点方面关系,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点,找到了进行该问题解答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该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综合性问题解答中,不仅巩固了平行四边形内涵认知理解,还实现了探究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

三、紧扣平行四边形章节体系整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

平行四边形章节作为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体,各知识内涵要义的“点”构建成了平行四边形章节体系的“面”,从而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有机整体。在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时常出现不同问题同样解法,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殊归同途”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体系的整体特性。因此,笔者在平行四边形阶段教学过程中,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通过不同解题思路,采用不同解题策略进行同一问题解答活动。如在“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BD平分∠ABC,DF∥BC,EF∥AC,试问BF与CE相等吗?为什么?”问题案例解答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该问题解答活动,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条件和要求内容的分析,能否找寻出该问题解题方法,经过思考分析,找出该问题案例解答实际上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建立等量关系方面入手,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思维的创新性得到实践,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与回顾

师:请大家说出你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生列举了各种常见图形)

师: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呢?

学生能够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往的知识学习中这部分内容有学过。

师: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种最为常见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

二、新知导入

1. 教学案例1:教师出示两个底边长相同,高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随后问大家:这两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是否相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地探讨起来,得到的答案各不一样。有的觉得是一样的,有的觉得这是两个图形,面积肯定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学会了计算方法后大家就可以很好地分辨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否一样了。

2. 教学案例2:

师:(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想想可以通过怎样的转换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学生积极思考起来,大家想到了各种不同方案。

方案:①将平行四边形右边的那个三角形剪下来;②将这个三角形平移到它的左边;③将两个斜边相互重合,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长方形了。

3. 组织学生相互讨论:①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仍然一样吗?②平行四边的长和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呢?③平行四边的宽和转换后的长方形的宽又有什么关系呢?

4. 知识归纳与总结:转换后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宽都和长方形的长与宽一致,故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底×高。

5.知识提问:

师:从上面的推导中让我们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那么请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换为长方形呢?并且进一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大家请翻看教材的第113页,从中选取一个任意平行四边形,然后计算其面积。

三、巩固练习

1. 透过试一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应用时需要两个条件,即底和高,教师进一步给学生强调底和高的相互对应关系。

2. 教师给学生列举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且分别给出图形的底和高,让学生来对它的面积展开计算。以此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知识总结

师:大家来说说,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怎么将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把它变成长方形就能够求它的面积了。

师:大家的总结都非常好。

教师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和学生进行梳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9篇

摘 要: 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知识章节讲授和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都应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和根本任务。作者结合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论述了初中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平行四边形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其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内容和“解疑释惑”,还承担传授学习技能“明智”的重任。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由此可见,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策略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授”知识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忽视学生学习技能水平的培养,导致学生“解题能力强,学习能力弱”。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实际,采用行之有效、方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实现初中生在有效教学中学习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基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探索,现结合平行四边形章节教学活动,论述培养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平行四边形知识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积极、能动学习情感基础之上的。良好学习情感,是学生能动、自主学习、探知的首要前提和思想保障。平行四边形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构件“要素”,同样具有数学学科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激励特性。这就为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动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要将平行四边形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平行四边形内容与生动事例有效融合,创设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促动下主动参与学习探知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抓住该知识点内容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等特性,利用情境性教学手段,设置出“星期天,小明在家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需要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你能帮助他完成这一任务吗?”现实生活情境,激发起初中生群体的学习欲望,带着任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利用平行四边形问题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知识点内涵要义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展现。教育实践学认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借助自身知识素养,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探究分析的发展前进过程。探究实践能力作为学生所必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重点训练和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章节教学活动中,应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初中生开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活动,传授解题策略和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在?荀ABCD中,E是AD的中点,请添加适当条件后,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平行四边形阶段性教学活动中,所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案例。设置该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考查初中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案例条件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构建全等三角形。这样,学生认为应该添加的条件是连接B、E,过点D作DF∥BE交BC于点F,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是ABE与CDF。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策略归纳,学生结合问题解答活动,认识到该类问题解答时应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入手,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其解题过程如下:

解:添加的条件是连接B,E,过D作DF∥BE交BC于点F,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是ABE与CDF。

理由如下:

平行四边形ABCD,AE=ED。

在ABE与CDF中,AB=CD,∠EAB=∠FCD,AE=CF,

ABE≌CDF。

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学生在探析平行四边形案例过程中,对问题解答规律有了初步掌握,探究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平行四边形知识丰富特性,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0篇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 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 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 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 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 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 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 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 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 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 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 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 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 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 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 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 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由解放军的红领章引入,通过度量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 2)解释说明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特征;(3)通过教具演示和插图等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这 一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4)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5)用韦恩图说明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 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 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热爱解放军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为了实现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目标,我们可选择或设计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下表)。当然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设计还远远不止这些。从表中四种教法的选择和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1主要采用的是阅读辅导法, 另配合练习法和讲授法,体现了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思想。方案2、3、4则是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 机组合的结果,是一种被人们广泛采用的做法,体现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思想。在假定暂不考虑学生实际 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都是可以的。但若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小学习的难度来看,采用方案4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1篇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 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 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 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 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 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 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 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 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 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 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 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 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 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 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 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 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由解放军的红领章引入,通过度量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 2)解释说明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特征;(3)通过教具演示和插图等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这 一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4)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5)用韦恩图说明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 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 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热爱解放军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2篇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由的红领章引入,通过度量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2)解释说明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特征;(3)通过教具演示和插图等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这一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4)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5)用韦恩图说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热爱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运用

学案导学法属于新课标教学改革后的创新性实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为教学原则,有助于培养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大力度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应当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是知识信息的主动参与者。在新课标大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单纯的数学知识教育转变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并加强学生彼此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桥梁,以教师为主导,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转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探究和拓展,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学案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必要性。

2 学案导学法的应用价值

2.1 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形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教师能够依据学案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并通过数学模型以及教学实物的有效运用,将数学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演示,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学案导学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对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利用,创建优良的数学教学情境,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合作探究,从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学案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案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CAI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包括平行四边形玻璃、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等,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并互相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每组准备几根长度不一的竹签,让学生自行拼接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学案设计,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存在的密切联系,并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加强了教学过程分析

学案导学通过感知预习-课堂活动-教师讲解-检测评价-复习反馈五个环节,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教师是学案的制定者,也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依据学案,教师可开展针对性的提问与练习,深人剖析例习题的功能,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他们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2.3 拓展了数学知识范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利用文字材料、音视频媒体、图形动画等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的足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2.4 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学案的检测评价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能力探究习题:请你为张师傅弹一条墨线,将锯下的这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图略),你有多少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作直线,观察并求证被分割的两部分面积大小总相等。在不断的质疑、分析、释疑过程中,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在复习反馈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课堂活动以及检测环节,首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是否实现,重新调整教学方案,对学生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提高辅导的针对性。

3 学案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学案导学法时,应当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加以全面化分析,合理设计数学学案,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浅显易懂的原则设计预习环节的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数学习题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而合理运用数学模型、教学实物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开展数学教学,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构建一套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针对数学复习反馈环节,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环境下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视,通过实践探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针对性的运用学案导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实现了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通过学案的有效利用,为数学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可控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4篇

浙教版七册下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的最后一课,教材上安排了课题学习“镶嵌”的内容,教材给出几幅图片与几个问题。面对新的教学内容“课题学习”,我在深深地思考,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呢?构建怎样的教学模式,搭造怎样的学习平台,才能上出课题学习的味道。才能让数学中的“课题”学习真正发挥出它的光点。教师应如何发挥教学潜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全体学生进入探究的角色,积极参与到课题的学习与探究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呢?为此,我以《新课程目标》为指导,构建下述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践与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请你欣赏美丽的图案:壁砖、壁纸、地砖、图案;让学生观察

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去分析,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板书课题:平面镶嵌)

设计意图:多边形的镶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家庭装修中出现这样图案很多,学生家中也有很多的这样的图案,用这四幅图片来引入,学生即熟悉又亲切,使得知识衔接较为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多边形的镶嵌创设了条件。

二、设置问题动手操作探索结论

问题一:你能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中的一种图形镶嵌成平面图形吗?请你想一想,拼一拼,你有什么发现?

操作活动: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拿出准备好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纸片分小组开展拼图,在边实践、边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展开交流讨论。

探究1:如果只允许选择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有哪些正多边形可以做到呢?

活动1:学生分小组用准备好的正多边形进行拼图试验。

结论1: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问题二:只有以上三种正多边形能够平面镶嵌吗?还有哪些正多边形能单独镶嵌?例如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能单独镶嵌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多边形内角和的知识进行验证。

同学们通过计算,讨论、交流又发现:其它的正多边形都不能单独镶嵌。理由是:360度除以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若能整除可镶嵌,若不能整除不能镶嵌。

探索结论: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发现了两个结论:(1)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都能单独镶嵌,正五边形不能单独镶嵌;(2)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各小组将镶嵌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教师边点评,边电脑演示以下几个图片。

设计意图:改变教材直接拿出拼成的图形做法,围绕问题,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过程,得出相关结论。学生自觉地运用计算的途径得出一般结论,学生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是学生认知中的一个飞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即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解决了正多边“镶嵌”的一般问题,顺利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三、延伸思考拓广探究

问题三:你能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中的其中两种图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吗?请你试一试。此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想再试试。

操作活动探索结论:四人合作边拼图,边计算,边讨论,边思考,争议激烈。最后四人达成共识。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方形能镶嵌,而正方形与正六边形不能镶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镶嵌效果。

意外发现:同学们通过计算,意外发现:1个正方形与4个正八边形、1个正三角形与3个正十二边形式形、2个正五边形与1个正十边形也能镶嵌。1个正三角形与2个正方形及1个正六边形这三种正多边形也能镶嵌。三种正多边形能镶嵌的还有:正三角形与正十边形与正十五边形;正六边形与正方形与正十二边形。

设计意图:多种多边形的镶嵌是较难的问题,思考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边动手,边计算,边讨论,边思考,让同学们争个够,争得明明白白,使问题突然明朗。只要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相加能达到3600,就能镶嵌。意外的发现也是让教师获得意外的惊喜。这是合理的教学设计与良好的学习平台所获。也是“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所获。科学合理的探究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思考的能力。

四、运用新知探究变式

问题四:能用若干个全等三角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吗?,用若干个全等的四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吗?

学生运用上述方法,经过拼图,思考,很快得出结论——能镶嵌。学生拼出的图形都是只有一个公共点的平面。教师接着问:你能拼出一大片的平面图形吗?有些小组说能继续拼,有些小组说不能继续拼,教师继续问:你们的拼图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拼才能继续?小组活动继续展开:有动手拼的,有画图的,有想象思考的,经过激烈讨论争议,总算达成共识。相等的边要拼在一起……

设计意图:问题四是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前面的探险究过程只重视角的问题,忽视边长的问题。通过本例探究,引领学生的视角:镶嵌问题即要关注角能否拼成一周角,同时要求边长相等的拼在一起,这样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

五、图片欣赏升华课程

介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和他的画作。埃舍尔在他的镶嵌图形中利用了基本的图案,并用几何学中的反射、平滑反射、变换和旋转来获得更多的变化图案。他也精心地使这些基本图案扭曲变形为动物、鸟和其他的形状。这些改变不得不通过三次、四次甚至六次的对称以便得到镶嵌图形。这样做的效果既是惊人的,又是美丽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神奇美丽的镶嵌图案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运用规则的几何多边形进行镶嵌图案的设计,一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通过几何变换之后,形成令人惊叹的美丽镶嵌图案。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体会数学美的存在。

六、课后作业思维延伸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创新

创新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就以一节几何课的教学案例,简要发表一下我对创新教学的一些看法。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几何》第三册《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习旧引新

(1 )在 O 上,任取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2)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概念学习与探究

1 、概念学习

(1)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2)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2 、探究

( 1 )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 2 )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 3 )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 4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 3 )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5)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 2,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求证:

∠ BAD +∠ BCD = 180° ,∠ ABC +∠ ADC=180° ,

∠ ECD= ∠ A 。

知识运用

1 、尝试解疑

问题 1 :已知:如图 3 , 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 。

求证: DB=DC 。

问题 2 :如图 4 , O1 和 O2 都经过 A,B 两点,经过点 A 的直线 CD 与 O1 交于点 C, 与 O2 交于点 D, 经过点 B 的直线 EF 和 O1 交于点 E, 与 O2 交于点 F 。

证明: CE ∥ DF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 CE ∥ DF 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 AB )

四、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 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 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 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应大力提倡。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 “ 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 “ 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 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 “ 开放题 ” 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 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 “ 发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