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其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的构建者,并且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课堂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大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我校实施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还是应该应用一些形象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课程内容。

2.七年级学生渴望社会、学校、家庭等能给与他们关注、尊重和信任,所以在课堂上尽量多鼓励,多肯定。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准备:微课视频、PPT课件

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的交互性、丰富性、跨地域性等特性,改变了人们信息利用的方式。因此,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是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今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重重,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变?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多年,对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比,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1.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受到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起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就存在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上的较大差距。

2.教师对学生信息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点了解不足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究竟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薄弱,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握住难点,这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不能有效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问到具体某个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很多教师都不能真正地说出来。因为对信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和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也不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4.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信息技术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现代的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很快,落后的教学资源并不适应现代的教学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对原有教学资源重新开发,但是部分教师只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很少更新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现状

1.自动生成学习计划,针对薄弱点加强训练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因为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套自动生成学习计划的系统,这个系统要能够测出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点,并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为他们自动生成一套学习计划,让他们能够弥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不足,凸显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文件搜索》这节掌握比较差,在自动生成的学习计划中,就会包含各种搜索任务,促使学生不断练习针对文件的不同途径的搜索,从而促进他们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个环节中,也不能将教师的作用摒弃,在学生的学习计划生成以后,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当然最好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和问题的讨论,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

2.数据收集处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比如,在上《网上收集信息》这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目,让他们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而系统(如数据挖掘技术)就会自动采集他们收集过程中的路径、时间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清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变化。

3.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也渗透到了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信息技术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对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理念进行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更新自己的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当然,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监督,避免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总之,正视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GBS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与教材开发

From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Goal-Based Scenarios, we can find method to desig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IT education. The method is stated as below: a) establish the target skills of IT education; b) create a cover story cored with the target skills; c) plan the operations following the story; d) thought the operations, apply the target skills to solve problems and finish the study, then make students grasp and are skillful of target skills.

Here, the target skill can be generalized as flexible apply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 of IT education basing on GBS is to gain the flexibl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using them again and again, for Knowledge and similar cognition scene make flexible us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T easy to be learned.

Key words:Goal-Based Scenarios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lexible apply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

1 问题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目前,根据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信息素养教育,即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交流等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造、展示、交流等活动的教育,这一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所有学科课程之中(徐晓东,2001a)。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用更为具体的学习行为来展示这一目标具体内容,为此,美、英、日等国相继建立起各自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或行为准则。如,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8)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九项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或评价标准(张倩苇,2001;任友群,2001)。同样,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的《新·信息教育的指南》(2001)中也从“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科学地理解信息”、“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三个方面提出七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美、日两国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其重点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为了使读者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和便于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目前,笔者正组织开展教育实践研究的一线教师和大学里的研究者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修订,这一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在此只将日本文部科学省《新·信息教育的指南》中“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的第二项“课题解决中自主灵活地运用信息能力”的主要内容提示如下:

(1)发现问题和建立计划

(2)自主选择课题并建立计划

(3)自主发现课题并能够借助洞察开展活动

(4)在回顾学习活动中建立新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和进行评价

(5)收集信息

①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课题所需的信息

(6)整理加工、分析判断、选择利用信息

①能够比较归纳收集到的信息

②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③利用信息媒体与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判断

(7)发送或传达信息

①把自己归纳整理的内容发送给他人

②明确想要传达的事情、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

③从接受者的立场出发有效地利用媒体条理清晰地传达信息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问题

根据上述内容以及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可以简单概括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内容为:与信息有关的“知识、理解”的部分;通过具体的体验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的“实践能力”、“态度”这两方面不同性质能力。

根据笔者(徐晓东,2001a)的分析和考察,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知识、理解”以及“实践能力、态度”在一个具有信息素养人的行动中表现为一种知道“如何做”的特征,即表现出一种娴熟的“技能”,因此它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支撑这一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再加上类似的“认知场面”。

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学家(如:Chi,1981; Cohen,1989)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的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的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两种形式。其中陈述性的知识即有关“是什么?”的、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述的知识,所以它可通过传授而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即有关“怎么做?”的、有些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只能根据个人无意识的提取线索,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皮连生,1997),因此,他要靠实践和反复的体验来获取。

皮连生(1997)曾对技能的定义进行过考察,他指出:所谓的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另外,伊藤(2000)指出:技能是一种与有意识的内省性认知相对的体验性的认知能力。Schank, (1992)认为:技能是指你怎样去做什么,技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根据Norman(1993)的研究证明,技能形成在初期阶段时需要基于内省性认知的重组学习,到了后期经过积累和调整逐渐地转换成体验性认知的模式。并且,技能的获得也有和通常的学习一样的过程或方法,将需要掌握的技能埋藏在学习者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行动中,即作为在内部动机驱使下的行动给予支援、根据评价进行反馈时可以使用的手段而获得。由此可见,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如何做的知识”即技能的学习方法与事实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事实的知识可以通过“脱文脉”的方式获得,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来掌握。

因此,想要获取“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只靠一节课或一学期的学习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根据传统的技术手法即将一个整体分解为几个因素,逐个进行训练,分析效果从而揭示其法则而策划教授策略这种实验研究方式来实现,而是在类似情景或场面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错误”获得同一感觉、体验性获得的。因此,“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是在日常实践的所有状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而逐渐形成的。

既然,这种信息技能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学习的方式来培养。

关于在综合学习中应采用什么课程类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点,笔者曾建议采用“主题学习”、“方案学习”、“作业学习”等课程类型(徐晓东,2001a)。但根据开展试验研究的试验学校教师的实践得知,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利用上述几种课程类型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缺少详细的中间过程,很难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控制学习者学习过程按照设计者意图开展活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此,笔者通过本论文提议:利用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即“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以弥补上述方法中的不足。

2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2.1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GBS)

“Goal-based Scenarios”简称GBS即“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 Schank, (1992,1994,1996)创案的,它是以获取现实的问题解决技能为目的,提供了一个获取各种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2 GBS中主要组成成分

(1)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

(2)任务(mission)

(3)主题故事(cover story)

(4)焦点任务(Focus)

(5)行动计划(operations)

2.3 建立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通常,基于目标学习计划需要经过下面六个步骤来建立:

(1) 确定目标

(2) 制定需要目标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3) 从众多的任务中选择焦点任务

(4) 设计包含焦点任务的主题故事

(5) 制定行动计划

(6) 构建支持目标技能的学习环境

3 今后的课题

近年来,由Lave& W enger(1991)提出的“状况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徐晓东,2001b、c)。这一理论强调:学习并非是在个人头脑中发生的事情,相反地,它是在一定的状况中发生和发展的。这里的状况是指担负一定的责任或角色在某个社会共同体中参与实践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建立的“正规性周边参与论(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强调:⑴学习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即在共同体中“做中学”;⑵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过程;⑶学习是形成自我的过程;⑷学习是在共同体的再生产、改观、变化的周而复始中产生的;⑸通过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控制学习。状况学习的理论孕育了众多的与传统教育相异的教育实践。

GBS就是一个实现“状况学习”环境的典型例子。Schank, (1992)在他的论文中曾反复强调,课程设计必须是学生喜爱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参与三个过程:“交流”、“人际关系”、“推理”,并且他认为这些技能是不能直接传授的,要通过“做中学”来获取。另外,GBS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是目标指向的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即,人类在产生“想要干点什么(目标)”这一想法时,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徐晓东,2001c)。因此,GBS是经过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实践指针,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事实。但是,正如Collins(1994)指出的那样,由“学徒制”所代表的状况学习在应用到教育中时表现出以下不足:

(1)灵活性问题:特定的问题只能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

(2)学习的问题:很难将问题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进行体系化。

(3)迁移问题:获得的技能很难适用于不同文脉的状况。

因此,并非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GBS获得。本研究之所以提议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和相关的技能通过GBS获取或达到熟练化,其主要理由是因为,上述的知识与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技术不同,它不具备由浅入深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并且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的载体即学习内容几乎没有必然联系。例如,制作图表的技能与使用哪一个软件或哪一个版本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可以通过GBS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然而,要想通过GBS获取其他学科领域的全部程序性知识或技能,需要有计划地开发一系列更为复杂的GBS教学系统,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Collins, A. (1994)Goal-based scenarios and the problem of situated learning: A commentary on Andersen Consulting’s design of goal-based scenari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9), 30-32.

[2] Lave,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Norman,D.A., 1993. 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Addison Wesley .(日)佐伯胖(主编),使人聪明的工具,认知科学丛书,东京: 新曜社,1996.

[4] Schank, R.C.1994.Goal-based scenarios. http//ils.nwu.edu/e-for-e/nodes/NODE-227-pg.html.

[5] 皮连生.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语实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任友群. 美国《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述评.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文部科学省.(日)新·信息教育的指南. 东京: 行政出版.2001.

[8]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编. 改善学习.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a.154-158.

[9] 徐晓东. 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构建与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1(178):133-142.

[10] 徐晓东. 2001c Web-based Course(WBC)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编.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用户分析河南省现有中小学4917所,按照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初步统计到2015年,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将增加到5383所,共计增加466所。河南省大约有中小学教师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我省整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不能都离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也不能惠及每一个人。显然,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因其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灵活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程为单位的MOOC环境应运而生。MOOC的规模大,优质学习资源多,必将成为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面向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在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世界的奥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MOOC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组织,按课程模块划分学习内容,共分为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介绍、文字处理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等七个模块。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下面根据1.3节划分的知识模块,从选择MOOC环境、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和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一)选择MOOC环境首先为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平台,该平台应满足既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又能让学习者随时自己的课程,经过对MOOC环境的分析比较,Udemy提供了一套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工具,满足本文的需求,最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采用了Udemy课程平台作为微课程的平台环境。Udemy是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成立于2010年,该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UdemyMOOC平台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制作两部分内容。Udemy中的课程管理允许者可以通过个人课程主页,按照自己计划自由规划课程的开展,每一门课程都存在于一个独立区域,在该课程学习的用户如同进入了一个专门、独立的课程区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讨论相关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MOOC环境,课程制作功能简单易用,既能降低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课程设计中给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设计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内容决定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摄像机、手机、相机、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来制作。

(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动活动。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练习、下载相关支持材料、记录笔记(在笔记区)等内容;人际学习活动包括提问和回答(在提问区)、在本课程内与他人交流等内容;社会化联动活动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和通过微博或微信互动。

(四)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有无评价和评价内容。

(五)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微课程视频、参考教材、个人笔记、课堂讨论、微博、作品展示、课程共享等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实现

(一)微课程MOOC功能模块本文在Udemy中创建的7个微课程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分别介绍。课程提纲模块:课程者需要先创建一个基本的课程提纲,将课程分划分成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包含几节课这类信息全部数理清楚。资源模块:课程者可以为每一节课添加包括课程资源,其中视频、音频、pdf文档、演示文稿、文本、压缩文件等一概支持。测验模块:Udemy提供了编辑测验试题,设置习题的答案,成绩反馈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同时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对于这道题的完成情况。问答模块: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块区域随时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回答。笔记模块: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包含了笔记页面,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记录笔记。聊天模块:Udemy中设置了聊天模块,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通知模块:课程者话题、课程安排或者学习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背景效果”、“媒体效果”、“背景音乐”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导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旁白使用PremiereCS6录制,并在其中进行视频合成片头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环境下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在UmdeyMOOC环境中实现,本课程未来可以与国家微课程平台连接,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微课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几个参数应重点关注。

(一)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本文的初衷是紧密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微课程设计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同时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案例。所以,在线人数决定了本课程的效益。

(二)微课程的互动性本文结合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潜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以,互动程度是评价本课程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依据,从学习者互动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习者能够针对微课程中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给予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予回答,其他学习者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给出自己观看微课程后的建议,以促进微课程MOOC环境更好地完善。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研究学生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以结果和成绩为导向的教育弊端。教师通常只能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是否学习了,是否学会了。然而,学习分为学的过程和习的过程。现在的考试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关注其学的过程。换个说法,教师无法有效检测学生学的过程,也无法观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思维运作的情况,更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工具,能够让学生学的过程清晰明了,或者说,能够演化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能显而易见地发现或判别学生学的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这一思路出发,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工具,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偏差,从而观测学生学的过程,实现有效指导。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地图”。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先提取关键信息点,再由关键信息点发散出与之相关的次关键信息点,用有颜色的曲线将主信息点与子信息点联想在一起,在曲线上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其优点是:①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图示等,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②具有思维暂存的作用。人在思考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③它能将碎片化知识变得更有逻辑和体系化。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要素。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信息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上述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相关的问题解决之中;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导图设计举例

在讲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最后一节《信息技术基础》时,笔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几节的内容,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生按照课本模式,采用了电子表格的方式进行旅行计划的设计。表格设计由于是线性结构,无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无法达到恰当处理信息的目的。于是,笔者尝试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旅行计划的思维导图。

1.机房环境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安装XMIND8.0版本软件,机房内有多媒体投影设备。

2.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明确了任务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合理进行了小组划分。

3.课堂实施

(1)布置课堂任务

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旅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交通工具、成员以及其他因素等),讨论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教师展示XMIND设计的旅行计划思维导图的任务流程,讲解设计旅行计划的框架(如图1)。

(2)学生活动

学生在任务流程思维导图中添加详细的小组成员和旅游因素,根据旅游因素在内容修改中完善旅游计划表,并由小组成员讨论该设计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完善,最后进行活动任务,将其在QQ教学群中,这也为后期开展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3)学生任务

学生根据前期所制订的旅游规划流程图,设计合适的思维导图,有的小组以旅游目的地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则以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教师将两种设计的优劣作为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比较哪种方式更合适自己的旅游习惯。这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由于以旅游地点或旅游时间为关键信息点所表现出的设计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很多小?M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小组特色的旅游计划思维导图。例如,有的学生用形象的飞机、火车、汽车图标代替文字,并将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核心的信息点,其分支还包括了花费、游玩地、美食等,配以各类鲜艳有趣的图标,让整个旅游计划变得生动形象。

(4)作品评价

学生通过QQ教学群上传小组作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旅行计划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介绍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学生绘制的旅行计划如图2所示。

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1.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效率

思维导图的主干为关键词,也就是信息的关键点。教师要对目标任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清任务的主次,将任务分为主关键点和次关键点,并通过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确完成一项任务的核心是找准任务的问题所在,同时了解制约解决任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任务有哪些影响。由此得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2.能综合运用现有信息,进行问题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进行研究,对产生的疑问通过网络工具进行求助。在思维导图绘制模式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浓厚,更能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判别的能力。

3.能有效运用各类信息碎片,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战略演变

早在1996年,新加坡就制订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7年启动实施,2002年结束,其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

2003年开始,新加坡启动了为期4年的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二期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持现有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融入新教学体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006年6月,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李文献部长公布了新加坡第六个国家信息化蓝图――“智慧国计划”。这是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主导的一项为期10年的国家总体规划,预估耗资上百亿新元,旨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化国家,使信息通信技术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8年8月5日,新加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三期规划,旨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过程的核心,寻找信息技术应用的突破口。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目标与发展趋势

在2010年3月1日召开“新加坡教育大会”上,新加坡提出了“无边界学习”的理念,将致力于充分释放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潜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其2015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如下。

所有学校都有能力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其中有10%~20%的学校是“实验学校”,它们将能在教学中试用最新的应用软件;有5%的学校为“未来学校”,它们是走在信息技术应用最前端的学校。

所有学校中至少有20%的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我管理和合作学习;每所学校都拥有1名“网络健康大使”、4名“信息技术顾问”,以促进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应用于学习与教学。

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接入课本、课程和学习项目的个性化信息技术设备,并促成网络化学习应用工具和内容的开发,以实现“没有墙壁的课堂”的梦想。

新加坡家庭宽带渗透率达到90%,电脑在拥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中的渗透率达到100%。

在学校中,所有学生都具备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能够选择正确信息,并能从一大堆信息中区分出重要信息。教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让学习更加灵活与机动,学生将从教室的物理空间中解放出来,从经过组织的、刻板的课程时间中解放出来。

从该目标不难看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个趋势。

1.关注有意义的整合,并深层次改变师生的思维

截至2007年年底,新加坡74.2%的家庭均使用了宽带服务, 其中在15岁(含15岁) 以上的网民中,90%的用户使用网络作为交流工具。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学生,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处理信息的方式,这为教育者带来严峻挑战。充分利用ICT的潜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投资,而是要实现ICT与教育实践有意义的整合,并使师生的思维发生深层次改变。

2.关注“数字鸿沟”的消除,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在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阶段,政府对弱势群体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宏大的“智慧国计划”并不是“空中楼阁”,其相关的子计划早已推进得如火如荼。在教育和学习领域,在大的教育和学习规划之下又设立了若干子计划,如在其名为“教育优势项目”的子计划中,新加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接入课本、课程和学习项目的个性化信息技术,并促成网络化学习应用工具和内容的开发。

3.重视培养精通信息技术、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智慧国计划”中,IDA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全国信息技术技能框架”,进一步为学校培养拥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将来,新加坡将培养更多精通教育的技术战略家和技术专家,以推动新加坡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技术战略家是具备技术和教育知识的决策人,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信息化中,技术专家拥有专业知识,能推动研发,如互动与数码媒体、信息技术安全和通信工程,他们都将为教师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保障。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1.始终围绕学生和课堂执行连贯的总体规划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推广。从1996年开始,每隔5年就推出一个教育信息化策略文件,政府在教育信息化中自始至终充当了规划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推动教育信息化自上而下、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推进。整体规划可以保证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有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连续性。

从一期规划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到二期规划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再到三期规划的“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者”,三个规划的落脚点都指向学生和课堂教学,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学生,使教育信息化不仅仅停留在生机比、宽带接入率、网速等指标上。

2.始终强调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2009年召开的国际教育圆桌会议上,来自各国的教育部长们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效应用,除了考虑硬件、软件、网络维护外,必须增强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信息素养。教师还迫切需要交流和分享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因此,在三期规划中,政府将致力于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与合作。教育部最近开通了专门的网站,为教师提供大量在线工具,如博客、论坛和维基。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新的电邮和合作系统,鼓励教师之间定期讨论、争鸣和资源共享。此外,新加坡教育部还支持“教育实验室网络”的建设。在这里,来自教育部的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与教师一起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途径,并成为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培训基地。

3.与企业及高等教育机构结成战略伙伴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下展开的,体现了教育部与IDA的密切配合。其中,教育部负责制订教育发展计划、配置教育资源,而IDA则发挥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作用,负责总规划与协调工作。例如2006年,在IDA“智慧国2015计划”及《2015教育和学习远景》之后,新加坡教育部立即配合该规划启动了“未来学校”计划。

新加坡教育部还帮助学校与高校及产业伙伴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实验新的学习技术,并将经过验证的教学法应用于实践。其中“未来学校”计划的关键实施策略就是与企业及高等教育机构结成伙伴,推进信息技术尖端技术的运用。新加坡教育部则充当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纽带,并建立由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团结所有合作伙伴,推动研究与创新成果的交流及向课堂的转化。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10[DB/OL].moe.gov.sg/education/ 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esd-2010.pdf.

[2]申军霞.中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践综览[J].基础教育参考,2009(10).

[3]张永军.新加坡智慧国计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

[4]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07[DB/OL].moe.gov.sg/education/ 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esd-2007.pdf,2008-05-26.

[5]新加坡政府推出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iN2015” [DB/OL]. 61.163.246.128/ detail_info.jsp?id=636,2007-08-22.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九年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全体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具有重大使命.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展开课程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经历,行使信息技术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还必须从基础教育的特性出发,为打造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人生平台,进而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上机实习对学习计算机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是无法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学了也记不住.以"实例操作"展开教学内容,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上机操作,能够边讲边练,方便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当然,由于我校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上机的机会很少,我在注重上机的同时,也要对书本中的重要概念做加强讲解。

三、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对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跳出学科本位,从教育的高处来看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学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活动因此,我觉得可以应用以下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特殊媒体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在班级组织形式下的教学,对于基本操作的教学显然不能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只能采用广播方式,把操作步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依此为模仿的对象,进行初步操作的模仿,从而达到基本操作的入门.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探求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评估.

五、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七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并且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并不大,导致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具体工作: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灵活制定学习内容,上课以实践为主,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加大课堂管理力度,教育学生严格按照上机守则操作.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一样,写出你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你知道2021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_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1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们在本着学校各部门的计划要求及学科组的计划结合,为了把本学期的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我本人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工作:

一、教学简析

《网络技术应用》这本书以“解读写思路、探讨教学方法、带给教学案例、拓展教学资源”为主线,从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学习学生陶醉的网络学习。这天,我们是网络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网络家园的建设者,层层导入网络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状况分析

好的方面:此刻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由于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且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用心,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

不足之处: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求掌握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这并非我们中学生学习网络的方向,而应当想方设法把网络变成为为我们学习的每一个方向来学习网络。

为了做好以上的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按以下几点计划措施来要求我自己:

(一)、精心备课,认真上课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明确重点和难点,认真写好教案。

(2)教师平时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打下理论基础。

(二)、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1)面向每一位学生。应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课程资料互相衔接,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2)关注个别差异。教师应对所有的学生,要承认和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差异和认知特点的差异,真诚对待全体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带给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表达创造性思想,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存在个体差异就有各种各样层次不同的见解,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潜力

(1)适应知识的更新。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原先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培养高中学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2)促进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仅是信息技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要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透过合理的探索,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到达利用知识技能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用心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教学中,结合上学期工作中的得与失,全面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培养学生做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同时,渗透德育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好各年级教学进度表,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新理念真正渗透在每一堂课中。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学校电脑及所负责机器的管理。

学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机房、备课室及教室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随时发现问题尽自己的潜力随时解决。

2、加强自身建设,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用心听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做好听课记录。

3、用心参与20__年阳泉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辅导学生电脑绘画,争取获得省市奖项。

4、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进一步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潜力。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安排学习资料。

5、合理利用博客,做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

另外,引导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讨论。

6、对于学校的大型活动用心参与,尤其是本学期的庆六一活动,用心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对多媒体的操作用心参与。

三、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透过网络,倡导学生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礼貌上网,团结合作,创新求异,使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加强机房管理,保证设备不被损坏,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在上、下课纪律中反复强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有秩序的上、下课。

3、尽可能帮忙其他老师掌握操作多媒体的潜力,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忙年龄大的教师完成课件制作。

4、合理利用时间,把教学工作和复印打印工作安排好顺利完成各方面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3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和我校本学期教导处及教科研制定的工作要点及精神,根据信息技术教研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落实课改理念,组织全组人员深入地学习新教材,掌握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推进我校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问题,努力为教学服务。

二、认真开展教研活动。严格围绕我校学习、实践、反思、写作的教科研主题,用心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个性是联片教研和中心备课组活动,配合区教研室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的博客管理。经常持续与校外的沟通和联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组织全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学科的新教材培训、区市级优质课、校本课程的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课等,在活动中学习借鉴全区各校优秀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潜力。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积累。

三、加强常规管理,严格要求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规范本组教师的教案书写、反馈、导言、板书设计等环节,使教案充分的为教学服务,提前备课,提前设计,严谨教育教学。

四、加大本组教师的业务理论拓展学习,在本学期之内提高本组人员的多媒体软件应用技能,为学校制作多媒体宣传片和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学生第二课堂辅导服务,同时也提高本组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园网建设,加强校园网站的维护与更新,使网站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宣传窗口,成为学校管理的平台。继续丰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为广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带给资源保障。加强全校各室及班机微机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满足正常信息技术教学,落实各项电教设备的管理制度,并做好学期工作小结。

六、配合办公室、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做好材料打印工作。

七、组织高中学生信息技术会考的考试辅导。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用心探索在新课程吧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教学中,结合上学期工作中的得与失,全面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培养学生做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同时,渗透德育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好各年级教学进度表,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新理念真正渗透在每一堂课中。

二、主要工作

1、加强自身建设,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用心听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做好听课记录。

2、用心参与学习举行的风采课大赛。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本学期我要用心的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争取让自己的授课技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平时注意认真地听、评课,用心地参与本组的教研活动,尤其在评课方面要加强学习。

3、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进一步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潜力。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安排学习资料,导入方式要新颖,选取题例应典型,响应学校加强《弟子规》学习工作,让弟子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4、合理利用博客,做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

另外,引导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讨论。

5、对于学校的大型活动用心参与,尤其是本学期的庆六一活动,用心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对多媒体的操作用心参与。

三、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透过网络,倡导学生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礼貌上网,团结合作,创新求异,使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加强机房管理,保证设备不被损坏,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在上、下课纪律中反复强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有秩序的上、下课。

3、尽可能帮忙其他老师掌握操作多媒体的潜力,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忙年龄大的教师完成课件制作。

《信息技术》这门课是新兴的课程,在探索与学习中慢慢寻求进步,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就应不断地去学习,适应信息的更新,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又是琐碎的,不仅仅仅有教学工作,还有平时学校安排的工作,更有协助其他老师使用多媒体的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认真”永远是前提,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自我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本学期工作计划,争取迈上一个新台阶。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1、根据信息学科的特点:技能性、实践性强,知识专业且深奥

2、根据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兴趣与信息素养

3、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及信息学科课时规定:一周一节信息课

4、教学过程中既教书育人又要提高自已的综合业务水平

5、我们将继续发扬信息技术学科用心拼搏精神,认真落实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认真用心负责的态度,用心创新,优化教学结构,在提高效益和教学水平方面多下苦功,努力成为全市信息技术教学学科强校。

二、学生与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透过上一学期的整体训练,基本走上了轨道,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具备了必须的基础和潜力,但是打字速度各年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模块训练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初一学生这一学期还要按部就班的顺着课本的资料来学习,初二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还要加强会考模块模拟训练,初三的学生直接进行会考模块的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巩固。

三、教学工作具体措施:

1、根据信息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统一要求备好每一节课,吃透课本的资料,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把知识讲解明白;

2、信息学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好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合理配合,上机时间要稍多一些,这一学期上机资料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技能上;

3、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此刻特殊潜力的学生,组织培养兴趣小组,增加练习的时间,培养兴趣加深对电脑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

4、在教学过程中既教育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教学相长。

教师一方面要自学业各种知识,包括自学本学科相关知识,继续培训,政治学习,另一方面要用心参加听评课活动,教师之间互相请教,共同组建机房;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1.21世纪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21世纪教育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主要基于下列因素的影响:国际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爆炸式生成,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终身学习时代来临。为应对知识经济、信息总量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解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技术驱动教育变革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工业化,而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

新媒体联盟(NMC)每年《地平线报告》,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介绍最新ICT发展趋势,该报告编制过程由全球300多个机构的专家、学者依托Wiki等工具在网上完成。地平线报告的很多预估都已经成为现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3d打印等是我们需特别关注的技术。

(1)云计算

云计算使得我们像用电、水一样使用信息系统,云计算将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可显著降低能耗,有效整合资源,节约建设成本,快速部署计算资源,降低终端配置要求,显著降低信息化门槛等。

(2)大数据

大数据对学习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基于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受到学校的重视,智慧教育建设中将普遍采用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并逐渐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对接。

(3)3D打印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化、流水线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3D打印个性化时代的到来,3D打印技术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欲,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使工业化时代的制造转到信息时代的制造。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而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同质化、流水线生产。信息社会进入个性化时代,需要个性化的人才,需要创新的人才和创意人才。要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教育革新。

(4)移动终端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从图1看出,截至201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5%,其中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接近80%。手机超过台式机、笔记本,成为互联的主要接入方式,我们进入移动学习时代。Wifi技术,特别是4G时代的来临,使得移动学习全面进入宽带移动时代。

从图2可看出手机成为我国农村网民的主流上网设备。2013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1.7小时。

《0-8岁美国儿童媒体使用报告2013》指出:83%年龄在5-8岁的儿童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80%年龄在2-4岁的幼儿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38%年龄小于2岁的幼儿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如图3所示。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学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总之,技术远远领先教育发展,技术在军事、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技术在教育变革中举步维艰,传统教育已不适应现在的发展。

3.二十一世纪如何培养人才

(1)二十一世纪人才能力体系

著名的彩虹桥理论指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能力体系包括:通识知识和核心价值观(环保、和谐等)和能力技能(生活与就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技术技能)两部分。需要构建新的学习环境(三通两平台)、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新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新的评估和标准支撑以上能力体系。

(2)新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的转变:一刀切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需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极大丰富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即“连通主义”,未来的教师与学生、校内外资源都广泛连通,可随时提供协作服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协作者、参与者。教师需自我提升,可依托个性化学习网络实现能力提升,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未来教师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需要新的竞争力和专业技能。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彻底从知识占有者、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教教材”、 “教书匠”、“知识固守者” 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用教材教”、“教育研究者”、“终身学习者”方向转变。

4.各国的教育规划与应对措施

(1)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计划

美国于2010年颁布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0),内容包括: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教育体系重构等五部分。该计划强调教育系统必须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美国教育的整体变革,实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信息化教育理论与技术研究是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美国NSF所资助的12个研究分支的1962个研究计划中,学习技术相关研究计划高达72个,约占总数的3.7%。

(2)英国教育信息化战略

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了JISC 2010-2012发展战略,包括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共享服务、云计算等内容。

(3)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起步较早,2001年日本IT战略总署《E-Japan 战略》,关注超高速网络设施建设;2003年的《U-Japan 战略》,关注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建设;2009年的《I-Japan 战略》,关注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和远程教育;2010年10月文部省《教育信息化指南》,从信息技术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9个方面描述了今后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向全面纵深发展。

(4)韩国的智能教育举措

韩国智能教育计划推出五大战略举措:①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应用;②在线学习常态化与在线评价体系的构建;③加强教师的智能教育实践能力;④构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教育服务基石;⑤营造教育资源用于公共目的的环境与加强信息通讯伦理教育,该国于2011年公布了电子课本推广计划,决定到2015年全面淘汰纸质课本,普及电子课本,应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云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服务。

(5)新加坡教育信息化计划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计划经历了Master Plan I、Master Plan 2、Master Plan 3三个阶段。

Master Plan1阶段(1997-2002年):该阶段主要强调为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设施,对教师进行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基本技能的培训。新加坡政府从1997-2002为MP1拨款20亿新元,用于计算机、学校网络、设备更新、开发软件和课件、教师培训等投入。此外,还拨款6亿新元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开发新的教学软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Masterplan2阶段(2003-2008年):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满足不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的不同需要,并且使他们获得持续进步。在2003-2008年间,新加坡政府为MP2共投入6亿新元,平均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是300新元,平均每个学校的投入是450 000新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设备更换、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MP2的重点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改变教师的教学实践。

Masterplan3 阶段(2009-2014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期间投入了8.5亿美元,为新加坡超过50万名学生,4万校长、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全套信息化设备(包含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立足全局,积极应对,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力争在有限时间、有限投入的前提下,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较优的整体效果。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规划解读

1.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

“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了涉及科技、教育、人才等多个领域的一系列发展战略规划文件(如表1所示),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为使我国到2020年跻身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定了行动纲领和发展步骤。其中,《教育规划纲要》是一份重要的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它对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思路、方案和措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堪称今后十年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指南。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文件的名称中突出提到了“改革”二字,显示出国家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式变革和创新的紧迫要求和深切期盼。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单独一章(第十九章)予以专门阐述(内容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规划框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信息化规划》)主要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四部分组成。其整体内容的设计突出考虑了三方面问题:

首先,既要体现规划的指导性,也要体现操作性。作为一份国家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性文件,规划内容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必须足够宏观。但是,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指标、工程,使规划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规划的内容必须定位于兼顾指导性和操作性两方面的内容。指导性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主要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作为一份部级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十年发展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操作性的内容则包括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主要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体现了为达成发展目标和任务而需要实施的一系列具体建设内容。因此,规划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设计,其视角逐步由总体到局部,内容逐渐由抽象到具体,体现了规划兼顾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其次,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统筹和分类指导思想。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种类较多,主题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协调十分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此次规划编制过程中明确了统一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思路,将所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统筹到该项行动计划的框架内来考虑,分为五大行动计划“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同时,在设计各项行动计划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各地不同情况和各类教育的差异,不划定统一的发展指标,而是采用采用分类指导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试点范围。在设计各项发展任务目标时,采用了以指标维度而不是具体指标数据的方式来确定各项任务指标。

最后,必须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体制机制缺乏、标准化程度低、人员短缺、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网铺路的初期阶段,这一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硬软件基础能力建设。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并将其重要性摆在基础能力建设之前,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分重视。

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1)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教育信息化两个发展层面:量变层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质变层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量变层面:教学方面,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打破;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运行效率,但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和一般业务流程并没有被改变。

在质变层面:教学方面,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整合”成为新的发展重点信息技术深度渗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方面,优化业务流程是信息化引发教育管理体系“质变”的开端,变革组织结构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管理体系的必然发展趋势。

(2)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5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如图4所示)。在起步阶段,一般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应用水平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第二、第三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这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必须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予以充分重视和强调,因此,《教育信息化规划》将此作为规划编制的核心理念予以专门强调。

4.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和权衡的结果。规划的目标定位最终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2015应用整合阶段达到:技术全面应用、资源广泛共享、基础能力全面覆盖;2020融合创新阶段达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逐步融合创新。

5.《教育信息化规划》主要内容

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概括为:四点方针、五大目标、五大行动计划、八项任务、四项保障措施,如图5所示。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举措

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如图 6 所示,从 1996―

2012 年以工程的形式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思路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突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2013年4月26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把三通工程、两平台建设、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培训作为近期工作重点。

3.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举措

(1)三通工程

1)宽带网络校校通:为每一所学校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和软硬件设施,形成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每所学校提供必要的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宽带网络广泛通达各级各类学校校内网络基础条件显著提升形成有效的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运维机制;为每间教室配备必要的设备、软件和资源,为每间教室配置基本的信息化设施,为每位教师提供必需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为每个班级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每位教师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教学能力,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提供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设机制是: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整体规划、整体要求和政策指导,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电信运营企业为学校建设并提供优惠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学校持续使用并按协议付费使用。

2)优质资源班班通:为每一个班级提供必要的优质资源,使信息化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到2015年初步建成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输送到所有班级。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快速便捷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使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目标,生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以及跨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成为常规行为;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成本的降低和学业负担的减轻;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重构,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形态探索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优质资源班班通”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支撑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网络学习空间这一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支持平台为依托,集教学组织、资源交易、社区交流、管理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每位学生和教育者提供实名制的网络空间,探索适应新一代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一个网络化的互动交流平台,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建立学生网络学习社区,形成教师研修社区,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和教师能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快捷地获取资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支持教师网络研修、协同教研、专业发展;构建灵活、方便的资源交易、共享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保障资源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保障资源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积极性,形成资源准入门槛和淘汰机制;建成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空间服务体系,保障网络学习空间的有序组织和有效管理,保障个人空间安全可靠,提供有效的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建设机制是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推进原则是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网络学习空间依托企业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省自建、国家开放大学等建设。

(2)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服务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的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如图7所示。

(3)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如图8所示。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两级建设(教育部级、省级),五级应用(教育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校级),统一管理(一人一号、一校一码、终生使用)机制建设和运行。

“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六项重点任务如下:

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三大基础数据库。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学校资产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

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教育部建立中央级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从学校到县、地市、省和中央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维服务体系。

(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育部于2012年11月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全国6.7万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中央对各省(区、市)实行目标管理,各省(区、市)负责具体实施,教育部负责项目总体统筹协调,各省(区、市)负责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制订本地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5)教师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已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是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国内十多所知名师范院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教师教育创新项目,旨在整合各单位优质资源,依托网络支持平台改变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联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良好创新意识,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2012年6月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开通,服务对象是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免费师范生、在职教师。服务方式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终生学习档案。目前已有10余所师范院校加入该平台,超过50万学生的用户规模。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和计划已制定完毕。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标准、培训制度、模式、资源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计划。计划到2017年底要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1.全国教育信息化进展调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承建了全国唯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并承编了教育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规划颁布一年以后,我们于2013年年初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初步了解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为例,中小学最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学科是语文,数学次之。最常应用信息化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其次是备课,其它环节比较少。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1)实践主要依托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依托平台主要有: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部级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究和工程开发基地。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部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分析和绩效评估研究机构,是教育部指定的负责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决策支持的专门研究机构,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建设,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下开展工作,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究中心,教育部设立首批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机构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我国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发及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该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首批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机构。

(2)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2012),试点主题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教育管理信息化

华中师范大学现已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做到了精细化管理预约服务、快捷服务管理有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并率先实现新生网上报到。2012年实现新生网上选宿舍,2013年推出新生网上自助报到,学生可在网上选定宿舍、选购生活必需品、缴费、特殊申请、注册等。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教学信息化应用

教学创新和应用创新: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打造云课堂,推行智能评价。全体教师建设个人教学空间,要求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在线资源达课程总量的50%以上;建设快捷方面的信息网络,适应学生基于信息化的自主学习。

教师培训创新:参加教师网联,率先建成教师教育MOOCs。

培养模式创新:创新数字教师培养模式,搭建了华师研究生院免费师范生教育平台。

装备研发:未来教室装备,面向课堂教学需求,集成双轨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提供高质量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强调教学模式、内容、空间、装备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创新,建设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

教学服务创新:提出了云端教学服务解决方案――覆盖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评估监管和管理业务。如图13所示。

3)对外服务:教育信息化规划制定和培训

先后给湖北省、洛阳、荆州、襄阳、岳阳等市提供信息化培训和制定教育信息发展规划。

此外,对外提供数字课堂教学解决方案服务,面向教育教学需求,打造专用课堂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优质资源、灵活互动、双轨展示等先进理念,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引领课堂教学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提出了近20种个性化解决方案。

五、未来趋势展望: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

“十”已把信息化列入新四化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宽带中国”战略中教育行业被列为信息消费的重点推广行业。教育部评价制度改革拟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招考分离,需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评价体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尤其重要的是生态的建设。教师、学生、政府、学校、企业各施其职,最后才能构成一个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学习环境和生态,它既有政策层面的、又有管理等层面的,所以进程就是生态系统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都有责任来作为一个生态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信息技术学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1-0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学习和研究呈现与众不同的光彩,令人耳目一新。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来不认为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是值得研究的,它认为学习理论不能仅仅从观察者的立场进行描述,更多是要从学习者本身的立场和意义出发,也就是说只需要针对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即可,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还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就像一颗种子,只要能给予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而学习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实现自我潜能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基于这样的理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开看待世界,达到最高境界的自我实现。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经验是使学习者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联想到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这是因为:其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偏重的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信息技术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没有必须考多少分的要求,这也就让我们有更大地空间留给学生本人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其三,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计算机世界里,他们总能找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们在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把这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环境,提供应有的软硬件资源,但不要去设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学生在开课初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方向,自己做一个学习计划,在一学期或一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内做什么样的学习和研究,预计将得到什么形式的成果(例如研究报告、软件程序、计算机作品……)。在学习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具体学习情况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例如:原本计划一学期的学习研究,发现可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那么就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其间可以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或成果;再例如,如果进行的计划发现走不下去,也可以随时改变方向,那么对前面失败的方向也只要做一个总结报告,分析失败原因即可。毕竟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也不可能不面对失败。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更应该是督促者、帮助者,他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本质应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不只是通过控制知识呈现的次序向学生灌输知识、然后期望学生通过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将老师所讲的某个内容搬到大脑当中,这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变成高技巧的问题解决者,但对于这些知识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和自身的情感世界、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师只教会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瞬间变化的复杂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和人格修养以及创造力没能起到任何作用。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只有深入学生内在的情感世界,才能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最终以师生间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教师作为督促者、帮助者,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计划的实施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和帮助,并适当的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计划。而学生由于选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在整个学习计划地实施中充分反映健全的个体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而整个学习过程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发挥自己不为人知的潜能,使之成为一项自我重视、自我发展、自我挖掘的生命的活动。此时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每个学生学习的方向都不同,有些学习内容如果老师也不懂,怎么办?其实老师不需要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没有关系,老师只是帮助者的角色,他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也可以只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也才能够真正形成“教学相长”。

下面我们以此为例假设一个学习方案:

教师:提供机房、网络、课时;

学生A:从小喜欢看动画片,对电脑动画觉得非常神奇,也很感兴趣,总想能够自己用电脑制作出一套动画作品。于是他选择的学习方向是计算机动画。学生所列学习计划如下:

教师在看过此计划后,对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是:

学生的计划获得通过,可以先着手进行。

在计划进行到第三步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又对计划做了实时的修改与完善:

学生修改的这个计划,可以说更详尽,更具有可行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学习动画补间动画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有轨迹的运动方式,即引导线动画;在学习遮罩动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在学生选择动画作品主题时,教师要给出建议:即作品的完整性、美观性和作品应具备的正能量。

当学生完成该学习计划后,提交动画作品和学习心得报告,此时教师可根据动画作品的水准征求学生本人的意愿,是继续深入学习动画制作,还是改换另一个学习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并不需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强调每个学生的都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的环境去鼓励他们运用内在的潜能并挖掘出来成为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好,而是注重如何帮助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实现他们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学生也不是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作为一项任务,简单模仿,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现自己的意志和创造。

当然,上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能否应用在如今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又如何在现今以升学考试、课程标准指导的教育体制下寻找到生存的契机,仍是我们探寻的方向。

(南京市二十九中,江苏南京210013)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1篇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一次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全球正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无所不在的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带来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指标,并列入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之中,还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国内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韩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为此,韩国政府试图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来提升产业结构。另外,韩国政府还确立了未来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由于当时的韩国政府把信息技术看做是可以替代劳动力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手段,所以信息技术迅速扩散到韩国传统产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韩国中小学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环境变得非常恶劣。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显著。

基于上述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韩国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实施了计算机教育。

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以及特点

韩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人才,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

1.准备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1)战略规划

1970年7月,文教部(指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教育计划”。1971年8月,文教部第286号令文件明确指出,在商业高中开设计算机必修课,还增设了COBOL、程序设计等四门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1971年12月,首尔德寿商业高中购买了KIST计算机终端设备,该设备被记录为韩国中小学最早引进的计算机。1974年12月,文教部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从此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开始进入普通高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教育开发院开始着手研究各级学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课题。例如,在德寿商业高中,对教师进行了信息处理方面的培训,还配备了8比特的计算机;在普通高中《产业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单元里,增加了“计算机概要”和“计算机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高中《数学Ⅰ》中增加了“逻辑关系图与算法”,初中《技术》课程中增加了“信息社会计算机的作用”的内容。[1]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信息通信部门以及信息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开始从国家层面上有计划地实施计算机网络建设项目。80年代后期,为了快速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韩国文教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相关的内容,还提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方案”。该方案作为其实践方向指明了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从此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特点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应对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国家竞争力,首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计算机教育,还把无线广播和有线电视等新媒体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在教育领域引入新媒体来改革教与学的方法。而且,韩国部分高等院校该时期还设立了广播通信大学和广播通信高中,为今后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快速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首先,在教育领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增加计算机方面的教育课程内容、大学增设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设立教育审议会来提出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案以及计划,如《加强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方案》和《支援以及开展学校计算机教育的计划》等;其次,在社会公共领域,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基干网建设项目,而且还通过制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如《普及与应用以及促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2.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政府在借鉴美国、英国、日本、苏联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第六次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中,韩国教育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其主要的特征为增加了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以及科目。即规定各级学校学生应达到的计算机素养水平以及所需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

该时期,韩国政府以首尔大学为中心,构建了教育计算机网络,还制定了构建校园网的标准以及教育用计算机的规格。之后,韩国的中小学按照这一标准来构建校园网以及配备教育用计算机。

韩国政府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促进国家层面的信息化项目,于1994年5月设立了以“科”为单位的信息化专业机构——电算责任官室,并由该机构来承担对计算机教育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和国家层面的执行业务。

与此同时,韩国教育开发院与韩国通信公司一起合作,构建了计算机通信学习服务系统,并通过EBS等专业广播媒体来播放教育相关的节目。1995年5月,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未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构想,其主要内容为构建一个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的平台。同时,教育部还公布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紧接着,韩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该综合计划每隔五年制定一次,目前韩国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2]该时期,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阶段:构建了教育信息化项目的促进体制、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建设。

从1996年至2000年,韩国政府完成了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其取得的具体成果如下:第一,设立了教育与学术信息化专业组织——教育学术信息院;第二,开通了教育信息服务系统(简称RISS),设立了教育电视台;第三,通过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来扩大师生接触信息化设备的机会。[3]

第二阶段: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2001年至2005年)。

此阶段的重点为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上,[4]具体如下:第一,增加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活动;第二,向人们扩散和普及电子学习的社会意识;第三,通过升级教育行政系统(简称NISE)来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第四,通过升级学术信息的流通体制来供给与扩大优质的学术信息;第五,正式开展消除信息差距的支援项目。[5]

第三阶段:升级和扩充信息化基础设施(2006年至2010年)。

此阶段的重点是构建了U-Learning(泛在学习)的教育体制,升级和扩充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另外,该时期韩国政府还通过国际协作,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设备,此举既向世界宣传了韩国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还为今后进军海外IT市场奠定了基础。

3.成熟期(2011年至今)

2011年开始韩国政府正式实施了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以及智能教育战略,从此韩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从快速发展阶段迈向了成熟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为构建终身学习的智能型教与学体系。

(1)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

该计划的重点如下:第一,克服之前普及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技术本位的信息化政策,以促进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为中心的“先进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信息化”;第二,促进以沟通和整合为基础的、支援积极参与和协助人才培养以及实现科学技术强国的信息化政策;第三,为了构建有利于绿色生长和终身学习的良好的教育循环系统,引入“数字学习与研究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此来调整整个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结构,推动教育与科学系统的信息化。[6]

(2)智能教育战略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指教育部)根据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的变化,于2011年建立了智能教育促进战略以及实施计划,并从2012年开始有体系地实施该计划。韩国政府并行推进智能教育计划和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上述两个计划都属于教育信息化战略,因此都通过学校教育来具体实施其政策。而智能教育是指通过构建适合21世纪知识信息社会所需的智能型教与学体系,让所有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智能教育战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促进课题:数字教材的开发以及运用、网络教学以及评价制度的引进、自由地运用教育课件的著作权制度的改革、教师智能教育实践能力的加强、所有学校无线上网环境的构建。

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不同时期对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制定较高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

从韩国各阶段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中可以看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大国以及科学技术强国的强烈意志。

2.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应紧密结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

韩国政府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来选择符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首先选择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计算机教育,然后逐步扩散到普通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因此从各级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的顺序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战略时,比起教育上的需求,更关注了经济方面的需要。

3.较早出台相关法律以及标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政府为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较早地出台信息化相关的法律以及标准。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普及与应用以及促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构建了校园网的标准以及教育用计算机的规格。

4.政府鼓励教育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

韩国政府为了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鼓励教育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进行合作。例如,韩国教育开发院与韩国通信公司一起合作,构建了计算机通信学习服务系统,并通过EBS等专业广播媒体来播放教育相关的节目。

5.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环境[7]

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为了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从2001年开始,韩国教育部每年对900所学校的4.5万名学生家长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依此来扩大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社会意识,从而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1998? ????? ??[R].??:???,1998.17.

[2]崔英玉.韩国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29-32.

[3][5]???.2011? ????? ??[R].??:???,2011.20.

[4]崔英玉,孙启林,董玉琦.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7-41.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3]徐洁. 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3篇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文章就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合理选择项目,在学生间成立学习小组;制定项目计划;进行项目探究;制作作品;交流作品;对活动进行评价六方面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作品

项目教学法属于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主要强调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该学习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一特点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极为相似,而且该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适合利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项目教学目标相同

项目教学法属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科中的原理概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对已学知识进行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为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建构主义教学与学习理念,着力于自主探究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强调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需要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学与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的总体目标上是统一的。

(二)项目教学法能够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联系

项目教学法重视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以学习设计和规划网站为例,当学生选择建设与某学科有关的主体网站时,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教师需要做好项目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到学习环境、分析工具、研究方法、设计项目内容、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等所有细节。其次,教师依据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确保设计的项目内容富有挑战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合理选择项目,在学生间成立学习小组

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合理选择项目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而项目学习小组则是完成项目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对项目进行介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对学生的选择进行评价。学生对于项目是否有兴趣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生间成立学习小组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小组人员控制在4~6人之间。

(二)制定项目计划

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对于项目成功完成有重要的作用。项目小组成员均需参与到项目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了解项目总体规划中的细节,清楚自己的任务,增强每个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文献调研法与统计分析法等,同时对于研究性学习策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合理建议。

(三)进行项目探究

项目探究是整个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对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实施方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完善与优化解决方案。在学生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制作作品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需要把学习成果制成成品并进行展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其项目的结果本身即为作品。例如,制作学校主页项目的作品即学校主页,一般情况下,项目探究与制作成品的环节是融为一体的。例如,PPT、课件等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成品。

(五)交流作品

完成作品的制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学习中的体会与经验,在分享成功的同时,发现新创意,取长补短,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六)对活动进行评价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评价需要有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注重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选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品的制作与展示。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应当广泛应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作者:顾丹 单位: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俊岭.初探项目学习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6(3):33.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概述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学讲计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落实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核心。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效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对“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浅析。

一、“学讲计划”

“学讲计划”,主要指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到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

1.科学制订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讲计划”教学理念尤为看重的是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初识Flas》一课为例,通过分析Flas源文件,初步理解Flas制作思想和动画制作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制作“移动的小球”的体验,了解Flas制作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教师需要事先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从中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如,Flash 8界面的认识及相关操作;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等概念的理解等。通过有效启动Flash 8,对其界面及基本操作进行简单介绍。其中Flash的特点:Flash是一个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的网页动画制作工具。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不但占用的空间小,而且动画品质高,不管怎样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画面质量。从而使初中生了解并掌握如何依据操作要求,选取正确的实践形式,进而深刻体验不同类型Flas的迷人之处。通过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来控制动画播放,甚至可以制作成小游戏。有效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将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树立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此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精心设置学习问题,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当前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及时有效地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有效掌握学情、深化学习问题、教学点拨、针对性指导等。在实际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设置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文中主要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以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为例,通过为学生展示作品样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主题和素材进行作品的制作。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作品时,会激发起好奇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老师的样例作品,感受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萌发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愿望,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教师提供作品参考页面,提出适量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部分页面的制作。如,你想要如何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插入与编辑?本次作品的主题你想要设定在哪一个方面等。教师则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提示或讲解。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在课程教学网站上,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增强学生协作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精心设计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学习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小组讨论,其主要是指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由于初中生家庭情况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素,导致班级中学生出现严重的学习失衡问题。教师需要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分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展示自我学习优势,使学生真正实现将已有的学习基础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中学生互爱互助,取长补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习反思

学讲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学习反思。通过有效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的自觉性。有效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发展目标,从根本上发挥“学讲计划”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学讲计划”作为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讲计划”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