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综述

一、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的目的

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其核心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构成冷链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保障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转。值得注意的是,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高度配合、高度协调。因此我们在对每一个关键环节或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并不一定是选让其达到最高效率为最佳选择,还要注意让其与整体物流规划过程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平衡,最终达到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

-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其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最大服务

冷链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具有更高效率的配送服务,以确保用户需求。但这种战略会受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所能承担的物流成本所限制。冷链物流系统由于其特殊性、专业性、技术性,与常温供应链相比,冷链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必然要求货物周转速度更快,信息传递更及时,供应链节点间协调更加紧密;低温设备等额外投资又使冷链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更高,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营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客户服务质量,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大服务很难实施,多是用于某些特殊的,诸如药品、血液或生物供体等价值高、体积小的冷链产品的物流服务。服务于同一个客户的最小成本和最大服务系统之间的总成本变化是相当大的。

2.获得最高利润

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言,进行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追求物流系统利润的最大化。运用运筹学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对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个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配置,力求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相对利润。当然,在设计物流规划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从短期来看,企业物流成本增高,相对利润减少,但是改进的服务会增加客户满意度,从长远来看,还是会得到利润增值的。

3.资源最佳配置

冷链物流规划的设计期望投入物流系统的资产最小化。因此,必须注重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时,这种资源配置的活动可能不仅仅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内部进行。冷链物流对运输设备、运输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对冷链物流产品进行配载的时候,由于产品直接不相容很有可能发生多辆运输设备不能满载工作的情况。这时候,第三方冷链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企业联盟发力,进行拼车运输。这样既分担了物流成本,又提高了冷链物流效率。这样,冷链物流系统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小,通过对行业间的资源进行最佳配置,达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4.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规划设计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的物流规划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进行更好的服务。同时,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方的企业竞争力。第三方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它为自身客户提供服务的优良,将直接影响到其客户在它自身客户心中的企业形象。而且,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冷链物流企业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物流咨询、制定相关物流规划,让客户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核心产品的开发,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规划设计的原则

冷链物流规划设计必须以物理系统整体的目标为中心。通过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加强各子系统参与主体运营的紧密度和协调度,力求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获得整体收益的最大。

1.系统性原则

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最终达成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最优。其次,冷链物流系统本身就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承接、相互促进,但也同样存在相互制约,甚至存在相互背反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时,必须用系统的、全盘的思想去综合考虑、系统分析所有对规划有影响的因素,以获得优化方案。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对物流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使规划中各要素满足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冷链物流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物流成本较高的特殊物流形式,在技术改良方面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大。在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时,我们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现有可支配资源情况,寻找经济投入和技术回报的最佳契合点,以保证系统持续、长期、健康的运营。

3.绿色性原则

冷链物流的规划的绿色性原则是指在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考虑经济利益目标之外,还考虑到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一个好的物流系统应该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是杰出的一个规划不合理的物流系统会由于其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迁回运输,从而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浪费资源、引起城市交通堵塞;对于冷链物流系统来说,制冷设备所排放出来的氟利昂等气体也会对大气层造成破坏。近几年来,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绿色物流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内容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本连载分为六讲,主要内容包括:冷链物流中心规划概述、冷链物流中心的统筹规划、冷链物流中心主要工程项目内容与项目进度计划、冷链物流中心工程项目执行与工程项目管理、冷链物流中心工程建设验收、冷链物流中心工程完工后的试营运。

本连载中描述的冷链物流中心,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以对外提供冷链物流服务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冷链物流中心,而不是单纯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冷库。

不同的冷链物流商业运作模式,决定了冷链物流中心不同的功能定位,其统筹规划方案与工程建设标准也有所区别。

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

冷链物流中心是整体冷链体系中的一个节点,由于节点所联接的供应链的上下游不同,上下游对节点的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冷链物流中心不同的功能定位。最大化地满足冷链上下游的需求,是冷链物流中心的价值所在。

冷链物流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部分是与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及工程建造相关性较大的功能定位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应重点分析上述功能的特点、商品流量、存量水平及需求环节,在确保最大化满足上述功能的情况下,达到物流服务水平最高、物流效率最高、综合投资最低的目标。

1 多温层仓储管理。直接影响冷链物流中心冷库的温层设计与制冷系统设计。例如:50℃高档海鲜类商品的存储,-25℃海鲜类商品、冰淇淋类商品、长期存储的冷冻品储存,-18℃一般冷冻商品的储存,0~4℃冷藏品的存储,2~8℃蔬果类商品的存储,15~18℃空调类商品的存储等。

2、流通加工。当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中有流通加工服务时,在规划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加工作业区、原料库区与成品库区,以及加工作业流程等因素,依据加工工艺设计各区域温层及设施配置。

3 退货服务。在退货方面。冷链物流中心的理想状态是无退货,但在实际运营中,退货不可避免,由于冷链商品大多数是食品类商品,有保质期及冷链不能间断等条件限制,退回物流中心的商品大多在品质或包装方面出现问题,因此,退回的商品是不能与正常商品存于同一库区的。在规划设计时,需考虑退货商品独立的保存库区及销毁处置区。

4 保税业务。提供保税业务的物流中心,必须单独为保税商品建立独立的各温层库区,或是在各温层库区做单独隔间。

5 宅配与快递。宅配与快递冷链商品多为单件商品,在规划时需考虑拆零低温拣货区与分货区的规划。

6 运输配送。此项业务是冷链物流中心的常规业务,通过对物流配送车辆尺寸的数据分析。规划设计码头的高度与场区回车场的距离,在内部更多考虑码头分拨区、出货暂存区及封闭式码头的设计。

在图1中,其他所有的功能虽然不直接与冷链物流中心的建筑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相关,但上述的商业模式仍通过影响标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加工工艺流程、标准物流服务商务流程等间接地与之相关。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方式及自动化程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设计之初,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业主需要对以下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确定:

1 建筑结构形式。是用土建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如库架合一)。

2 建筑楼层。是单楼层还是多楼层设计。

3 建筑的自动化程度。是否考虑自动化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等设计。

4 制冷系统。一般是氨系统或氟系统,其中还有其他冷媒可进行选择,但不具普遍性。

5 预估的存储容量。

在建筑结构选择方面,本文对3种差异性较大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1。其中部分资料是启达乔泰公司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近30年的冷库建造经验的总结,可能会在不同情况及条件下有所不同。

在建筑楼层设计方面,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在用地不是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基于物流动线及物流效率以及投资成本考虑,一般建议采用单楼层式的高位货架。

在自动化设计的选择方面,冷链物流中心应比常温物流中心更为谨慎,低温环境中设备运行的风险及故障损失均应纳入考虑范围。在冷链物流中心规划中,常采用的几种自动化方面的设计包括:制冷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低温环境中的自动仓库系统、低温环境中的自动流水线及传送带系统、低温环境中的DPs(数位拣选或分拨)系统,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

在制冷系统的选择方面,国内大多数业主会综合权衡氨系统和氟系统的利弊与适用性,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主要冷媒。两种制冷系统的比较见表2。当然,氨与氟内部在环保性、机组的适用性、安全性能、经济性、配套主机价格等具体细分不同的冷媒型使用形式。

在冷链物流中心存储容量及物流中心总面积预估时,最好先做数据分析及流程设计,再最后确认存储方式、作业区面积及各配套设施的布局方案。确认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计算各区域面积及存量水平。这样可使冷链物流中心在建成后使建筑与实际营运需求偏差最小。

冷链物流中心的预期使用寿命及建成后对营运的影响

一个大型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后使的用寿命是多少年?设计院可能会说是50年或70年,他主要考虑的是建筑部分;制冷系统厂商可能会说是10年或15年,他主要考虑的是压缩机及其他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货架厂商可能会说只要不拆就一直能用,等等。但作为即将投资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的业主,应综合考虑各项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来决定设备设施的重点投资方向与策略。

在使用寿命方面,经常会提出“经济使用寿命”这个概念,它对业主后期的营运至关重要。经济使用寿命包括三方面含义:

1 不会因为后期的高能耗或温度不到位而再追加投资,比如原面积内增加制冷机组等。

2 不能因为后期达不到设计温度而降低最初的温度要求。比如,原设计-25℃,三年后由于达不到了,冷库调整为-18℃。

3 制冷系统不能处于非正常能源耗用状态。比如,在容量未变时,原来夏天的开机率为65%,两年后开机率变为80%,因此带来的是制冷系统电力耗用加大。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冷链物流中心如果建造的“不经济”,有可能会给后期带来较

高的营运成本,表现在:后期追加制冷投资、温度降不到设计要求、耗电量加大等。

冷链物流中心的实际经济使用寿命是很难计算的,但在现实中也经常会听到拥有多个冷库的业主会报怨自己的某个库用起来已经不合算了。电费高,只能存多少商品收多少租金,还需要多人维护。实际上,这类冷库已超过经济使用寿命,虽然能用,但对业主来说已经属于“鸡肋”。

如要改变这种“鸡肋”的状况,需要在以后的新建项目中审慎考虑,不能一味地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忽视后期的营运成本。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的成败判别及成因分析

这里出现了判别标准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冷链物流中心建筑结构能保证50年甚至70年不出问题,如果各库区的温度均能降到目标温度值。如果各功能区域均已配置到位、能基本符合物流运作的需求,那么它是成功的吗?目前大部分验收标准是这样的,应该算是建造成功。但如果再加进另一些情况:营运一个月后,冷库的外侧库板布满冷凝水、外侧地面湿漉漉的,内侧制冷风机布满冰霜,高位货架的冷冻库内地面有薄冰、货架结霜,冷库门组内外两侧结冰严重,封闭式码头区或穿堂区雾气腾腾、地面湿漉漉,等等。那么这个冷库的建造还算是成功吗?如果这类问题不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短期内无法根治的话,依照笔者的判断,整个冷链物流中心的建造是失败的,用户将很快进入“不经济”的使用状态。而且整个冷链物流中心将很快“老化”。

主要原因在于:

1 如果冷库降温后外侧墙板布满冷凝水,大多数情况是保温库板的材料品质不达标、保温性能不够所致。大面积使用保温库板的冷链物流中心,很难将库板全拆掉再重换,所以认定为失败工程;

2 若是外侧空间的顶板布满冷凝水,而墙板是干燥的,大多数情况是外侧顶板与内侧顶板在施工时断热未做好,造成热传导致外侧顶板出现冷凝水,这是施工的问题。如要拆了重建也很难,所以认定为失败;

3 冷库的外侧地面湿漉漉,如果不是管理的问题,则大多数情况是在建造时,冷库内外侧在做地面扎轧筋时,未做断筋处理,冷库地层下的钢筋内外侧相连,同时也未做断热处理。地面施工更是无法返工,因此认定为失败。

以上各种情况可能在整个冷链物流中心大大小小找到上千个点,但基本可归结为四类:气密不足、断热不够、冷桥未处理、材料不达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不易下降、耗电量超高、库存商品因冷凝水或冰霜致使品质受损,物流作业也因冷凝水、冰、霜受阻,甚至产生危险。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冷链物流中心的统筹规划)

物流技术与应用征稿启事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创刊十多年来,广泛分析报道物流行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以及业界最新资讯,已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精品名刊。

“权威”栏目是《物流技术与应用》的特色栏目之一,定位于刊登权威专家、企业、科研院所的综合型、应用型、实用型文章,现已成为物流界人士推广新技术、交流新观点、介绍先进管理与运作经验的平台。为了使杂志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可读性,特向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诚征稿件。

“权威”栏目来稿要求如下:

1 可以就某一专门领域或具体技术问题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应突出先进性、实用性,避免空洞的理论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完整。每篇文章不超过6000字,正文前要有中文摘要、关键词,最好附英文标题。

2 希望能够提供相关配图资料,图片、图表清晰可用。

3 欢迎深入分析介绍国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特别是物流技术应用状况、发展趋势的文章。

4 作者须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包括单位名称、联系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文后请附作者个人简介,以便于我刊编辑部与作者建立长期定向联系。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特点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起了水运、铁路、公路、民航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与加拿大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冷链物流网络。主要有三大冷链运输走廊,一是以哈利法克斯港和蒙特利尔港为中心的东海岸运输走廊,覆盖大西洋的主要海运业务;二是以温哥华为中心的西海岸运输走廓,主要处理加拿大与亚太地区和国家的贸易货物;三是以五大湖地区为中心,由公路和铁路组成的跨越美加口岸的南北运输走廓,联系着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往来。此外,东西海岸间形成了沿美加边境、贯穿东西的加拿大铁路公司(CN)和太平洋铁路公司(CP)的铁路运输通道和畅通发达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以及联接五大湖地区与东海岸的圣劳伦斯水道系统。

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与其人口、经济分布及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首先是人口因素。加拿大幅员辽阔,但人口总数仅3200万,并集中分布在美加边境一线,其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十大城市之中。与人口分布相对应,形成了加拿大相对集中的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经济结构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加拿大的冷链物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和魁北克等,形成了有效连接各大城市的长距离运输通道。同时,加拿大的原材料产地与加工业中心距离往往较远,也要求加拿大必须有一个良好、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其次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加拿大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出口贸易中,美国占83.6%,欧洲5.5%,日本3%;在进口贸易中,美国占71%,欧洲8%,日本3.2%。大量的进出口贸易要以发达的、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为基础。第三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因其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昂贵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较高,企业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把有污染的生产环节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产生了大量生产过程对运输以及配送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加拿大要有一个先进的、高效的和低成本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20世纪30年代):19世纪冷冻机发明和20世纪电冰箱的出现,使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随着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物流在商品流通及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战的爆发虽然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战后又很快重建。这一时期是加拿大冷链物流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50年代至80年中期):进入50年代后,冷库在加拿大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开发了能在低温下工作的电动叉车,有力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60年代末,家庭、商店、旅馆、餐馆中低温冷柜的普及、公路运输鼓风系统的运用,特别是超市的发展使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DRP(分销需求计划)、DRPII,Kanban(看板制)和Just-in-time(即时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产生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从中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各类农协和运输协会的相继成立,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得到规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和物流量大大增加,使物流业在加拿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开始,第三方物流在加拿大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加拿大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的发展,物流业向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信息系统、EDI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卫星定位系统(GPS)及无线射频技术等在物流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目前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冷链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系统,从为社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进入了一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阶段。三是社会化趋势。从原来供应商或销售商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逐步转变为由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中心,节约了大量社会流通费用,实现了资金流的合理化。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现代冷链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综合形成物流集成,实现三流合一。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差距

加拿大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济济;政府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损耗浪费惊人。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

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kg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

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果蔬采后损失率5%,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20%~40%、10%、0.3%,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儿点建议

为了尽快推动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制定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根据目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整体设计、梯度推进。选择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先行试点。充分调动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高价值量农产品,如热带水果;易腐败产品,如肉类等)建立冷链通道试点。一是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二是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辐射、推广。

加大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是物流企业、批发市场。还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微观技术和宏观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从“田间一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一家企业难以完成冷链物流系统建设。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更需要政府对现有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各环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据冷链物流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目前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据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种形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要求,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对象,一是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产地加工企业。支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分析检测设备、标准的制定与人员培训等。

高度重视科技对推动冷连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连物流跨越式发展。一是继续加强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改造,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二是鼓励GPS、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承运人、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的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等单位联结起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监控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会整体运输效率;三是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改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迅速城市化,人民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对简便、西化、冰冻食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对即食文化也有相当程度的接受。带动冷链物流业迅猛发展,冷链仓储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冷链仓储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也要适应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本文结合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实例,对冷链仓储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的一些理念进行探讨,以资参考。

【关键词】

冷链仓储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引言

而今冷链仓储技术的发展和冷链仓储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要适应各种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通过冷链物流对温度、湿度及时间等的控制,使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安全保障,避免食物遭受有害物质的污染,大大减少食物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危害。

1.2科学合理

根据冷链仓储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减少食品损耗和保障食品安全。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满足新的仓储管理模式的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节能和环保,详细分析人流和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分区与分流。

1.3绿色生态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1.4可持续发展

现代冷链仓储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冷链仓储模式的发展,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现代冷链物流模式的发展,加强科学管理,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能耗大的设备,合理堆垛,提高库房利用率。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冷链仓储是一种功能复杂的仓库建筑,冷链仓储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布局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物流分区合理的原则,将冷冻区与冷藏区合理布置,防止能源损耗。就一般的冷链仓库而言,采用的设备技术落实,能耗损失大,制冷机房中的制冷剂由制冷效果不佳的R22共沸混合物组成,本次设计采用目前制冷效果最好的R507A属共沸混合物。外墙体保温材料由一般的聚苯板,本次设计采用聚氨酯喷涂,为减少造价,同类型的冷库隔墙采用成品双面彩钢聚氨脂保温板。既保证室内分格的灵活性又扩大了库房的使用面积。单体布局由冷冻,冷藏,超低温库,其他配套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组成。各功能之间通过物流通道和过道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对冷链仓储在室内环境的确认:完善冷链仓储的发展系统;形成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预冷间等各库房之间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货物流线和人流互不干扰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冷链仓储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2.1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根据库房的不同温度要求集中式布局,根据冷链仓储功能特点以及冷链仓储的可持续发展,将冷链仓库分为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通过中间设置冷库叉车通道保证货物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又紧密联系。在保证冷链仓储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冷链仓储在现阶段的合理运营。

2.2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冷链仓储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运营效率的空间布局是本次冷链仓库建筑设计的重点。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四周均设有道路与园区道路相通,在本建筑的南面设有大型货车出入口与园区道路相接,根据“人车分流、库区和设备间分区”的原则,对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与办公用房之间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设备区与冷库之间通过过道加以联系。各功能之间互为联系,互不干扰,均设有直接对外的人流和物流出入口。

2.3景观绿化

现代冷链仓储中,除了需要现代化得设备技术和冷链仓储运营模式,良好的运营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冷链仓储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运营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冷链仓储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冷链仓储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冷链仓储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冷库设计的各项规范”的设计要求。冷库的室内,室外及室内外物流通道和附属配套用房,都要符合卫生要求,冷库具有通风设备,可随时除去库内异味。冷库中有完善的消防设计。不同食品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存库。冷链仓储各库房之间通过冷库叉车通道相连通,通道和月台均为封闭空间,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各项货物在上下卸货之间不会受温差的影响,同时保证食品安全。冷链仓储地上一层,层高6.0m,布置了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同时设计了查验室、取样室、工作用房,设备用房有恒温库室、制冷机房和控制室、配电房等,配电房保证冷链仓库的正常运营,不受市政用电的影响。各功能之间分区合理。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冷链仓储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冷链仓储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冷链仓储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冷链仓储建筑的使用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与园区内其他建筑物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冷链仓储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仓库建筑而言,冷链仓储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冷链仓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储藏功能要求,还要保证建筑与设备之间的协调,保证冷链仓储的各项合理使用要求。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作者:孙春艳

参考文献

[1]冷库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9年以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学院升本后,根据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我系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需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探索、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几年的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让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最关键就是我们扎扎实实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走校企合作之路,就不可能有创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一、校企合作联合制定并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开设几年间,我系与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广州拜尔冷链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等冷链行业与企业积极合作,三方对冷链物流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问题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共同设计与确定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几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2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升本后,作为首批升本的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次与行业、企业进行讨论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我系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尤其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新的专业特色来发展。与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双方多次讨论,形成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双方于2015年又签订了“递四方班”订单班协议。

二、校企合作联合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

为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发展,我系联合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等行业、企业联合编写了4本冷链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冷链物流管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两本教材现正进行校企合作的联合修改,计划于2016年6月正式再版。

2015年6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教改方案,双方计划共同编写5本跨境电商物流的教材,目前《跨境电商物流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信息技术》三本合编教材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跨境电商物流实务》、《跨境电商物流英语》等两本教材正在编写中,预计2016年6月份正式出版。

为加强实训教学,完善实训体系建设,我系与企业联合编写实训教材:《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物流综合实训》3本教材。

为做好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工作,2015年以来,我系校企合作计划共同编写的10本教材,预计将在2016年内全部出版。

三、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我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几年来我系王身相、宁鹏飞、张u、丁玉珍、杨雅斌、丁艳等教师分批到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深圳敏捷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怀远物流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先后发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关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与编写校企合作的教材5本。

2015年底,结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的校企合作教改方案计划,根据教材编写需要和学术研究需要,系内6位教师组成考察小组,赴美国洛杉矶相关公司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这对提高我系教师教学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次赴美交流开启了我系开展国际学术实地交流的先例,接下来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际和境外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校企合作联合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

2014年以来,广东怀远物流有限公司与我系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的建设,包括共同商讨实验室规划、制定实验室设备计划、规划实验室实验项目、完成实验实训室的招标、采购、安装、培训等实施工作。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动培训我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力。后继计划利用我系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和企业在领域的前沿技术,共同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培训。

五、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科研所,开展科研活动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广州工商学院批准于2015年年底成立了“广州工商学院现代物流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组织结构上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由系和企业领导担任研究所的负责人,所内成员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目前,已就研究的重点课题方向进行了讨论,确定物流信息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作为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已开始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科研事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本科教育思维的制约,加之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产业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根据自治区、上级工作部署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乡村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建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补齐季节性农产品短板。现将我区冷链物流仓储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冷链物流仓储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业正在探索以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冷链物流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的多元发展格局。全区已建成广西东糖糖业、湘桂糖业大型农产品保鲜仓库总容量约35万吨;新建成红河红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区、平阳镇三木蜜枣产业示范区、八桂粮油有限公司等规模性冷冻库17家、总容量15702.88个立方米,全区在建冷冻库容量1200个立方米;据统计,全区2020年计划新建中冷优吉屯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市润百家食品有限公司等冷链仓储12万个立方米。   

(二)先进技术逐步推广。

冷库建设正由传统冷库向现代化的钢结构单体拼装库快速转型,制冷工艺从高温、低温发展处理器,为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恒温、制冰等各种类型。运输车辆向高温、低温和常温“三层温”冷藏车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蔬菜真空预冷技术逐步推广。

(三)冷链企业稳步发展。

一批肉类食品、农产品批发市场、田间地头冷链物流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三类经营主体:一是以批发市场为经营主体的冷链物流企业,如桂中农贸万吨冷库;二是以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冷链企业,如广西红河红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区、平阳镇三木蜜枣产业示范区等;三是加工企业冷链仓储,如广西东糖糖业、湘桂糖业大型农产品保鲜仓库。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政策扶持、社会建设积极性不高。

近年我区冷链物流业迅速,不少社会企业建设冷链仓储需求量大,但相关扶持冷链物流业政策少、上级奖补标准过低;又因基础建设投入大,难以推动大型冷链仓储规模建设。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监控缺乏,冷链物流企业间资源共享程度低。一些季节性的生产性冷库在淡季时没有进行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冷库较长时间闲置易造成非正常损坏和老化加速。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除桂中万吨冷链以冷库租赁为主外其他企业经营模式多为自建自用,没有形成区域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服务网络,难以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编制产业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联合相关部门,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院编制《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三年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引导市场发展,结合我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冷链物流业发展布局,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寺山镇、蒙村镇、小平阳镇、陶邓镇等东、南片区区两条肉类冷链物流体系,以凤凰镇、迁江镇、大湾镇等西、北片区种植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二)加强宣传动员、注重社会参与。

联合发改、经贸、管委会等部门及时出台冷链物流建设优惠政策,强化政策落地见效,利用政府官网、广告牌、微信媒介加大政策宣传,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对接双汇、顺丰等冷链物行业巨头打造“兴宾牌”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动员社会参与投资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线上线下运营体系。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9年以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学院升本后,根据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我系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需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探索、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几年的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让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最关键就是我们扎扎实实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走校企合作之路,就不可能有创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一、校企合作联合制定并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开设几年间,我系与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广州拜尔冷链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等冷链行业与企业积极合作,三方对冷链物流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问题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共同设计与确定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几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2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升本后,作为首批升本的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次与行业、企业进行讨论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我系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尤其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新的专业特色来发展。与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双方多次讨论,形成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双方于2015年又签订了 “递四方班”订单班协议。

 

二、校企合作联合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

 

为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发展,我系联合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等行业、企业联合编写了4本冷链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冷链物流管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两本教材现正进行校企合作的联合修改,计划于2016年6月正式再版。

 

2015年6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教改方案,双方计划共同编写5本跨境电商物流的教材,目前《跨境电商物流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信息技术》三本合编教材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跨境电商物流实务》、《跨境电商物流英语》等两本教材正在编写中,预计2016年6月份正式出版。

 

为加强实训教学,完善实训体系建设,我系与企业联合编写实训教材:《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物流综合实训》3本教材。

 

为做好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工作,2015年以来,我系校企合作计划共同编写的10本教材,预计将在2016年内全部出版。

 

三、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我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几年来我系王身相、宁鹏飞、张塽、丁玉珍、杨雅斌、丁艳等教师分批到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深圳敏捷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怀远物流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先后发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关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与编写校企合作的教材5本。

 

2015年底,结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的校企合作教改方案计划,根据教材编写需要和学术研究需要,系内6位教师组成考察小组,赴美国洛杉矶相关公司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这对提高我系教师教学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次赴美交流开启了我系开展国际学术实地交流的先例,接下来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际和境外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校企合作联合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

 

2014年以来,广东怀远物流有限公司与我系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的建设,包括共同商讨实验室规划、制定实验室设备计划、规划实验室实验项目、完成实验实训室的招标、采购、安装、培训等实施工作。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动培训我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力。后继计划利用我系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和企业在领域的前沿技术,共同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培训。

 

五、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科研所,开展科研活动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广州工商学院批准于2015年年底成立了“广州工商学院现代物流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组织结构上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由系和企业领导担任研究所的负责人,所内成员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目前,已就研究的重点课题方向进行了讨论,确定物流信息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作为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已开始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科研事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本科教育思维的制约,加之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一、冷链物流概述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通常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达到对食品保鲜、保质的要求,冷链物流对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各环节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高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支持,因此在管理和投入资金方面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大。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方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蚀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范围有:蔬菜、瓜果、肉、禽、蛋等初级农产品;水饺、汤圆、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加工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

(二)冷链物流的特点

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物流的特点,冷链物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货物在时间、新鲜度、温度、潮湿度和卫生环境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出更大的升值潜力和能量,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的是生鲜食品,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温度越低,生鲜食品的品质越好,保持的时间越久。可见,温度是影响冷链物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运输条件不能满足低温保鲜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性的生鲜食品就会失去新鲜度,食品质量便无法保证,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食品损耗。2.运输设备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冷冻类食品对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运输过程对运输设备的要求较一般物流具有特殊性,需要配有防腐保质设备,同时还需要配备低温运输的冷藏车和保温集装箱等。3.时效性。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食品保鲜程度的好坏。在食品的分拣、包装和分发环节,需要提高作业效率,避免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运输环节,在成本可承担的情况下,也应尽量选择适合该商品的比较快捷的运输方式,以减少时间因素对于食品保鲜度的损耗。4.协调性。由于易腐性的生鲜食品不利于长时间储存,所以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环节能够互相协作、无缝衔接,以确保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5.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为了保证生鲜易腐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货物装卸、搬运和运输等环节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并配备温度控制的设施和冷藏车、低温仓库等特殊的保温装置,导致高运输成本和高风险性。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也随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多年来主要采用自营运输的模式,而现在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是由本身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只配备了电脑、条形码和简单的扫描设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不能对冷链物流提供全程的运输服务,缺乏冷链物流运输的影响力,阻碍了对接生产商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基础设施欠缺,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基础流设施、设备严重短缺,特别是冷藏保温汽车、冷藏集装箱等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现有设备陈旧,大部分冷库已超过使用寿命,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商品冷链物流的需求。此外,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水平较低、推广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投入到冷链物流系统中使用,无法满足现有生鲜食品对物流的需求。

(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比较晚,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与整合。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藏链。大部分企业的冷链物流都是通过自营物流完成的,这就需要配备很多车辆,这些车辆不仅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运力的浪费。此外,我国冷链物流专业化的冷冻车、仓库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规范性的仓库,导致无法为生鲜食品提供适合的温度。在冷库建设上,缺少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很多冷库位置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为此冷链物流无法连贯执行,也造成冷库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目前大部分生鲜水果以传统的物流形式配送,除了顺丰的生鲜配送,其他都是以货车等形式对水果进行供应,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在非冷藏散装果蔬情况下,重复装卸、运输、配送和零售等过程会增加食品的污染机会,食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质量和安全要求也难以保证。

(三)缺乏统一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监管不到位

在冷链物流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冷链物流规范和准则出台缓慢,行业无法实施完整的规划,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另外,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缺少规范的监管系统,大部分的运输跟踪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也导致了监管体系不完整,阻碍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四)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目前,与传统物流相比,国内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对人才需求不同,需要配送人员掌握关于冷链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运输需要配备的设备使用方法并进行监管和维修,从而对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可以及时地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物流管理专业及关于冷链物流有关课程设置较少,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重理论教学但缺少冷链物流实践等,从而导致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冷链物流问题的对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地区内自提柜、冷藏柜等全新化的配送形式,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链条等问题。另外,各个地区政府也先后提出关于冷链物流的规划,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是大势所趋。为了大力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建议做到以下加点: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大力更新和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

根据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近况,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适应冷藏快运业务的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等设备,确保生鲜食品在物流各环节中对于温度控制的需求。与此同时,对冷链产品的温度控制,除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外,还可以注意控制车门、仓库门开关状态和次数,减少货物装车交换的次数等。对于旧的仓库应该及时更新设备,改装成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冷藏仓库。此外,从国内外整体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的蓄冷能力很低,存在较多冷库设置布局较远,设备老化现象。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在行业内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增加公共仓库的数量,减少独立自营仓库,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同时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和风险。

(二)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整合冷链物流资源

冷链物流好比一条流水线,由多个节点连接起来。目前,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安全和品质监控满足不了支持生产阶段到供应商的业务需求,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将冷链物流系统向两端延伸,建立并完善从供应商、生产企业、物流商到客户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开发具有冷藏车辆管理、仓储库存管理、温度监控和物流追踪等功能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冷链物流环节信息的共享,实现对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管理,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及时获得并满足客户对生鲜食品的需求。要想规划好冷链物流的整体效果,必须从起点到消费点对冷链流各环节活动和效益进行严格的控制,上游如果一直保持顺畅、稳定的状态,下游经营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循环的操作和管理中,要考虑生鲜冷冻食品加工和业务流程本身,对上游的生鲜产品采购环境和物流配送需要认真负责。通过对冷链物流全程的温度监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安心、保质”的健康食品。

(三)统一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冷链物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标准化问题要严格落实。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和业务准则,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建立并完善冷链物流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对冷链物流供应链进行全程的、实时的信息记录、监测和追踪管理,密切关注冷链物流各环节信息,如果有人违规作业,需要严格惩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政府应该鼓励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应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律,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应明确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深化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与从事冷链物流实务的企业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双方可以根据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和实习活动,提高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大力培养满足冷链物流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改善冷链物流的整体格局。此外,国家政府应提高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引导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标准化和正规化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监管力度,提高冷链物流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确保生鲜食品的保鲜度,降低生鲜食品的损耗和冷链物流的成本。同时,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冷链物流知识,提高对生鲜食品的保鲜意识。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借助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冷链物流企业的有效配合,冷链物流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3期。

[2]李学工:《现代物流方案计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3]冷凯军:《关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5期。

[4]左志达:《浅谈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管理观察》,2013年第14期。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标准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产事故、食品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疏忽将会引发生命健康、社会风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凸显了冷链物流标准的紧急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制定冷链物流标准的目的是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看,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通过找寻最佳秩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系统地规范和评估企业的管理现状,引导企业加强与完善冷链物流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现状

(一)农产品冷链发展促进标准出台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2]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3]

(二)全国物流标准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新的五年计划《全国物流标准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出台,提出的“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任务,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2011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至此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的全国物流标准体系确立起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物流标准267项,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展开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省市提出了物流标准化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一些的省市则通过加大资金投人,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还有一些地方结合区位特点,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域中,以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重要抓手,作为国标必要的补充。如,北京出台了有代表性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技术要求》、《道路货运及货运辅助业经营规范》地方标准。

(三)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然而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因此,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将制定标准的重点转移到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中。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类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制定了《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相对混乱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2011年的新制定的《规划》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13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任务。主要可以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专业类物流标准。上述《规划》中冷链物流标准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单,见表1。然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整个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中也比较混乱,各规范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且各规范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叠。从长远看,这些标准将会导致标准的各方主体在实施标准时无所适从。

(二)标准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前瞻性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需要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职能进行开发、维护、运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等管理。众所周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比一般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风险更大,产品的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农产品相关标准并没有强调风险管理在其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仅仅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完全控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也仅是在各自的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内部体现出来,这反映出标准的制定者对于风险管理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体系缺乏前瞻性。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存在严重的障碍

许多标准,尤其是地方性的标准是由与冷链物流关系并不十分相关的单位或者专家制定的,而制定标准时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协商。因此,标准颁布后,存在着科学性、权威性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到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实施效果蒙上了阴影。上述地方标准在实施之前的宣传也存在问题,许多规范从颁布到实施之间期限很短,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很难给企业足够领会了解的空间。加之,有些对风险管理的标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标准都是对现状的反映,缺乏对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审视,缺乏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难以与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相结合。此外,一些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规范是推荐性标准,制定者往往对此关注度差于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被人为地制定出来,此类标准往往达不到社会需要,实施效果较差。

三、构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中,国家是制定者,是主体,但在具体实施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时,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予以实现。因此适时建立适应企业实施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绩效和全面把握冷链物流标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才能确保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实施取得成效。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中对供应链全过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描述性和指导性的标准,而供应链流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利于企业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4]和潜在风险的防御和应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针对冷链物流在企业经营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流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高效率地将运营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标准化管理体系也应该体现出对冷链物流风险的审阅贯穿于冷链物流供应链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的全过程。

(二)基于SOCR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框架

此处借鉴供应链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结合现有的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帮助企业开发标准化管理,改进现有的管理机制。SCOR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5]供应链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将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在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要素,将管理环节和措施进行固化,对冷链物流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避风险。因此,基于上述探讨,结合了SCOR模型的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业务流程,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模型在套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识别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关键因子,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指标,得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发现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务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SCOR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流程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监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高冷链物流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发展,同时对保证国家的经济、国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作为企业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为企业提供了规范性的标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实施依据。然而,将分散的冷链物流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企业冷链物流工作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特色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冷链物流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Rediers,H.,M. Claes,L. Peeter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 [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1(2):257-262.

[2]吴远开,朱俊,朱道立.全球物流环境下的冷藏链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3 (2):12-15.

[3]陈红丽,栗巾琪,刘永胜.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研究述评[J].物流技术,2011(19):32-34.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明确冷链的定义为:“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适合冷链的产品主要有: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食品、疫苗药品等。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强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全程低温,若有一个环节温度失控出现“断链”,就会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之前的所有付出将前功尽弃。

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2.1冷链物流流通比率偏低

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禽蛋产量多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国果蔬、水产品、肉蛋奶产量合计为11亿吨。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产品流通率和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资料显示,我国果蔬、水产品、肉类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23%、15%,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40%、30%,使用全程冷链运输的禽蛋制品比率不足1%。报道显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肉禽冷链流通率达到100%,美国销售的禽蛋已全部使用冷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2.2冷链缺乏制约产品出口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不仅使我国生鲜农产品损失浪费严重,还削弱了其在生产及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率很低。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出口802.7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3%;2008年我国果品(含加工品)出口484.1万吨(其中鲜果306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2.52%;2010年我国肉类出口88.4万吨(含活畜禽出口折肉13.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12%;201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333.8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6.22%;目前我国禽蛋年出口量约8至10吨,占年总产量的0.3%左右。二是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等80%为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我国对生鲜农产品在低温条件下的加工规模不足、温控手段不够,无法满足发达国家对冷鲜、冷冻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频现及升级,我国出口时受到发达国家在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方面的制约较多,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策略逐渐失效,生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2.3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的发展目标。政府还加快了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2008年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2009年《食品安全法》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制定了《肉与肉制品物流规范》、《鲜、冻肉运输条件》等国家标准,《初级生鲜食品配送良好操作规范》、《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链运输要求》等行业标准。商务部、农业部、地方政府等积极推进“放心菜”、“放心肉”、“农超对接”等多项工程,不断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引领和支持。

3制约因素

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并未使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出现“井喷”态势,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3.1冷链基础设施较少,增长缓慢

生鲜农产品的预冷、低温加工、低温存储及运输、低温装卸、低温查验及销售等都需要专门的设施。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投资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冷藏保温车约6万辆(其中冷藏汽车约2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0.3%左右;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一些关键物流节点(如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配送中心等)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冷链设施价值高所需资金多,其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我国冷链基础设施的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的需要。

3.2冷链物流技术及信息化建设滞后

冷链物流对技术及信息化建设要求较高。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产后预冷、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和包装加工、全程温控等技术在我国尚未普及。我国的蔬菜、水果往往不经过快速预冷环节直接进入冷库冷藏,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落后,很多企业只测量到货时的车厢内温度和产品的即时温度。发达国家运用传感器、RFID、GPS/GMS等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温控和综合管理的做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对信息化建设有特殊要求。我国多数冷链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冷链规范化运作的要求,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协调一致的冷链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3.3市场环境和行业监管尚不成熟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和西方人在超市购买冷冻、冷鲜肉习惯不同,更多的国人愿意在农贸市场买活鸡活鸭,现场宰杀,不少人认为冷冻过的鸡鸭、肉不新鲜,味道差,很多消费者对冷却排酸肉的更卫生、更新鲜、更营养、更美味的好处缺乏了解。消费者对全程冷链操作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不愿意为冷链产品的额外成本付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整体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冷链物流的普及、规范和发展。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规范冷链物流各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要求、冷链操作规范、温度控制要求等方面我国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缺乏协调,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办法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3.4企业规模及运作水平有待改善

我国部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商通过业务与资产重组、与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完善冷链网络,重构冷链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冷链物流大多由生产商、零售商自己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所占份额很少。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规模小、实力弱、服务标准不统一,实际运作中冷链的“断链”现象非常普遍。少数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处于探索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与管理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3.5冷链物流人才缺乏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从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运营,到全程温度控制等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及管理业务,同时,冷链物流工作环境欠佳,岗位工作辛苦,因此,冷链物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较高要求。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基本是“师傅带徒弟”在岗位上培养,高校基本没有对应的专业设置,有些相近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需要在企业岗位上学习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和运作经验,有部分实习生和从业人员因工作辛苦流失。因此,目前冷链人才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也是近期制约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4完善措施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建设的措施有:

4.1及时了解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

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将逐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产业链长、环节多,体系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优惠政策制定及实施等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已列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会继续完善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尤其对冷藏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车辆的载重量核定,以及车辆的跨区域作业及管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超市进场费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企业必须紧跟形势,及时了解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冷链产业的协调政策、优惠政策、重点建设项目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使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增强发展的实力和动力。

4.2跟踪行业标准,降低企业违规风险

为使冷链规范发展,政府部门会联合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和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制订生鲜农产品产后各物流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设施设备及工程设计安装标准;制定重要信息数据的采集、交换、管理等标准;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同时,针对肉类、水产品等密切关系消费安全的产品,要求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等。企业必须及时跟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步伐,深入学习这些标准的内涵及执行要求,使企业的运营、发展符合相关规定和规范,减少企业由于不了解、不清楚而违规落后的风险。基础较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技术创新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工程”,指出要在产量集中的产地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和低温存储加工设施,在大型批发市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企业应认真论证,加强规划,选择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要求的领域,加大对冷链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基础较好的企业应制定政策,鼓励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尤其在真空预冷、冰温预冷、冷库保鲜、多温控技术、RFID电子标签及GPS/GMS相结合的物联网技术等方面,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企业创新战略,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4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生鲜农产品冷链运作的成本价值未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但一些知名企业以冷链运作的农产品却能卖上好价钱。如在我国大陆拥有100多家餐厅的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地区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工艺设计方案,建立了2万多平方米的低温物流中心,按冷链产品存储及牛肉加工流程对温度的要求,物流中心设计了-25℃、-18℃、-7℃、0℃、-7℃—4℃、-4℃—4℃、12℃等多个温层,采用全程冷链管理的高品质运作流程和全程温控的物流配送体系,对餐厅的牛肉等生鲜产品实行一日一配或一日两配,保证了各门店产品的品质、新鲜度、口味的一致性,企业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信誉。让消费者接受冷链产品并愿意为之付费,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冷链的宣传,同时需要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建设。在食品质量良莠不齐、全体国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良好的品牌信誉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所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提升品牌的内涵,品牌较高的美誉度、满意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培育出大量的忠诚顾客,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优质的品牌为企业不断拓展业务提供坚实的份额保障,帮助企业获得先天优势。

4.5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运作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体系,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普遍较高,德国CITTI、加拿大ThomsonGroup等均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的在途温度、车厢开门次数、油耗等实施全面管理。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后损耗率为5%左右,美国只有2%。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低温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先进经验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的模式和路径。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国家政策

一、食品冷链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像以往一样,吃市场上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现在的人们对异地的,反季节的食品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食品品质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二、中国食品冷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食品冷链发展中,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运输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物流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食品冷链工业仍然还留有巨大的发掘空间。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 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据统计,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这也就严重影响了食物品质,阻碍了中国食品产业及食品产业安全的发展。

其次,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与现代冷链物流管理存在差距。中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在中国,众多冷库建造于90年代,设备陈旧,效率地下。冷藏车的数量于设备也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话的物流运输需求。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 80%~100%、果蔬采后损失率5%,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20%~40%、 10%、0.3%,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生鲜食品的腐蚀浪费,给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是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最后,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 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食品冷链产业的发展思路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势在必行,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促进冷链的发展于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1.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支持促使食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在我国地域分割与行业分割已经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商若要提供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就必须取得按省份的和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这种做法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业的整合与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同时与行业及相关企业联合,制定冷链物流标准。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发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是各冷链企业在运作中有据可依,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

再者,以政府为主,整合冷链上下游企业。协调规划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与下游企业的配合,使资源得到整合,整体规划冷链的资源。

2.加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要迅速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使用先进技术改进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设备。努力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冷藏装备。发达国家在大规模使用冷藏集装箱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如美国、日本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和欧洲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都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也应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

3.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四、小结

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市场,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动向,从而实现我过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保障人们的需求和国家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莹马,羡平.浅析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策略[J].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2009:371-374.

[2]文力,黄翔.我国冷链物流现状及优化措施[J].第3届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2008:148-151.

[3]苏永玲.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2009:341-343.

[4]谭兆涛.浅述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提升[J].肉类工业,2010(3):43-45.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1.缺乏针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策

物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但仍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机制的政策扶持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的缺失必然会降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对低碳运营管理的积极性。

2.物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太泛化

笔者在查阅有关物流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情况时发现,统计年鉴中关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指标极少,且物流业与诸多行业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无法得知物流业在各个环节中碳排放的真实数据,更无从得知冷链物流碳排放各项统计指标,给各位学者研究低碳物流造成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低碳物流的发展速度。

3.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的食品冷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除冷冻食品情况稍好外,多数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以及奶制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冷冻措施,冷冻食品有时也因为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当下低碳的环保理念提倡降低损耗、避免浪费,而食品的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处于常温状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显然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4.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闲置

目前中国诸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及闲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存在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有两点:一是运行这些技术与设备会产生大量成本,如能源的消耗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人工成本远低于设备的运行成本。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企业仍更乐于使用传统冷链物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不符合低碳运营管理的理念,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5.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一些食品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经常违规操作,使人为冷链物流断链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多数零售企业都缺少专门用于低温食品的装卸场所以及存在冷藏食品堆放不规范,影响制冷效果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个人的冷藏车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的危险,很多批发市场露天经营且运输方式只是简单的敞篷车或金杯车加冰,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低碳时代需要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低碳运营管理的发展。

6.缺少供应链脱碳意识

尽管低碳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很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低碳经营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在没有能源能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企业产生供应链脱碳意识,更无法就食品流通过程来制订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意识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性,尤其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环节上,如食品储存冷藏冷冻设备、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缺少相应碳排放的测量与计算。

二、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致力于开始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的冷链物流量已占国内销售总量的50%以上,日本食品物流中已有98%通过冷链物流,并且在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上也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经验。

1.建立完善的政策与标准

为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美国政府采用了税收优惠的政策。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以规定生产轻型卡车、小轿车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在低碳交通领域,美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日本颁布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同样也促进了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的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2.物流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将政府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完善物流业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多了解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还可以代表企业的利益对相关政策提出意见,以促进其更加完善。如2003年欧洲成立了冷链协会(CCA),其中会员公司多达48家,同时为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协会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指标(CCQI),从而大大减少冷链物流中的浪费。

3.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容小觑,因此从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进出口食品也有严格的把关措施。如美国、加拿大通过制订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较好地实现了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

4.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如法国发明出一种餐饮业的“冷链”新技术,不仅可以将提前制作的食品妥善保存直至供应给餐饮场所,还可以抑制食品中致病细菌或微生物的繁殖。再如美国推出了一种新的冷链包装技术,即温度保护,此工艺可以确保温度敏感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5.共同配送策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共同配送策略,它具有避免重复、交叉运送问题,提高车辆装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降低由于货运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势。如日本7-11便利店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共同配送系统,按照不同的地区和食品类别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自实施共同配送后,其门店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

6.深入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理念

国外很多企业意识到低碳理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境中去。如美国Con-way运输公司通过培训驾驶员以掌握节油技巧,从而降低车队运行速度,以及采用翻新汽车拖架、设计运输网络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再如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优化网络设计,实现回程载货、拼装集运,从而减少运输里程数和碳足迹;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全部采用新型节能灯,比普通灯可节约20%~30%的能源,仓库自然采光并安装空调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三、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改善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情况。

1.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附加值较高的物流业务,降低其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到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和冷藏销售等环节中进行价值分析,从而找出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拓展价值工程公式以推进低碳运营管理

价值工程的拓展公式是指将碳排量代替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中的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探求出如何以最低的碳排量,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最终提升产业价值。食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由制冷设备的“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软件”构成的,两个方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应将价值工程拓展公式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寻求出低碳运营的有效方法。由于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价值工程拓展公式是分别从寿命周期成本、碳排量的角度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分析的,难免会出现结论的矛盾性。所以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将寿命周期成本和碳排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实现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的最优策略。

3.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

为了保障食品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低碳化,政府应当建立制冷设备能耗标准、冷库建设单位认证标准和冷藏运输车工艺标准等体系,从源头保证冷藏物流设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同时,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方式引导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要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预冷制度和人员生活用电标准等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加强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

4.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

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郊区扩展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并发展订单农业。二是从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并集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接起来构建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5.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

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冷链设备与设施,增加其利用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设备与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技术,比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从而降低机动车污染,实现治堵和治污双赢的目的。

6.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需求的增加,显然只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无法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导向和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是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运营效率,克服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还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

7.低碳应追溯到食品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加强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低碳效应应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之初。高碳食品生产模式所引发的食品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应以使用生物有机肥为主,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时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创新低碳系统,从而减少碳排量。

四、结论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

一、“农超对接”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大意义与内涵

近年来,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新名词流传于网络。显然,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有成本上涨、产量减少的原因,也有人为炒作的因素。此外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很多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因为冷冻保鲜能力不足,收获后腐烂变质,还有销售渠道太长,使得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成本过高,这些都极易造成价格的季节性波动。

1.“农超对接”──发展农业经济的新模式。2008年12月11日,为了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控制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通过这种模式,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直接采购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2.农产品冷链物流──控制农产品销售价格的物流保障方式。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其中高度重视农业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农村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粮食、鲜活农产品以及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现代物流,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同时还明确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要制定“专项规划”。2010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2015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这份专项规划的出台,将使农产品冷链物流业迎来发展新契机。通过规划实施,我国将再增加1000万吨冷藏库的能力,预计将带动社会投资2000亿。

所谓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零售等环节始终处在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独有的鲜活性、易腐性等特性确定了农产品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严格标准。但由于冷链不足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较高,因此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二、“农超对接”给农产品冷链物流带来的机遇

1.“农超对接”前景较明朗。2007年,在商务部和农业部的支持下,沃尔玛、麦德龙等9家大型连锁超市开始采用“农超对接”模式。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安排4亿元资金,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2006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累计安排3亿元资金,共支持16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与改造农产品冷链和配送中心项目277个。2009年,则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所在县域内当年建设完工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覆盖农产品流通全程的冷链和物流配送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平。

2.“农超对接”需要冷链物流。农产品进入超市,一般要经过菜农、采购商、批发商、供应商、超市等多个环节,许多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受外界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而腐烂变质。为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在运输途中避免腐烂变质和耗损,提高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实现最佳物流,农产品需要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冷链运输。

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果蔬、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40%,产品腐损率较高,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就达25%。每年约有近1.3亿吨蔬菜和1200万吨果品在运输途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需求。不恰当的运输方式造成生鲜农产品损失,如能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引入冷链物流,可最大限度减少果蔬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取得的成绩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取得了不少成绩: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些国家的生鲜易腐农产品冷链流通量(以价值论)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0%,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在我国,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侧重于数量保证,对品质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尽管我国冷链物流并不发达,但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产品流通量大幅增加,冷链物流在保障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冷链物流应如何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通过调查研究,笔者把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希望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发展冷链物流的核心: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

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都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容器和包装、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对农产品进出口也有严格的检验和认证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作为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国际通行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制定了食品安全督促计划(FSEP)。该规划不但在肉类和家禽加工厂普遍实行,而且在乳品、蜂蜜、鸡蛋、蔬菜水果加工业内也广泛应用。该规划实施以来,已经有664个加拿大联邦政府注册的食品企业(共2003个)提出了认证申请,其中已有327个得到了HACCP认证。此外,CFIA还向一个由加拿大农业联合会管理的规划“加拿大农场生产食品安全规划”(COFFSP)提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该规划覆盖了从田间(畜舍)到屠宰加工企业门户的食品安全问题。它通过联邦政府和产业界的合作,鼓励国内初级产品协会开发发展战略和必要的工具,以便使生产者在农场的食品生产环节实施与HACCP原理相一致的食品安全措施。CFIA对FSEP和COFFSP计划的参与体现了其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的承诺,即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包括冷连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依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各国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在促进各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加拿大政府在运输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1987年基本放松了对运输业的管制,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和企业间的竞争和发展。1990年后,政府进一步放开市场,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私有化和民营化改造,通过下放港口和内河运输的经营权、国家铁路公司民营化等措施,使企业真正自主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建立起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机制,促进了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路铁海空多式联运,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多方参与、并存共赢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加拿大既有以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国家铁路公司(CN)和加拿大最大的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产地加工企业模式),也有以北美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Ontario Food Terminal Board与加拿大最大的配送中心Sobey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模式),还有以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撑:加大政府投入,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国家铁路公司扭亏为赢,盈利率由过去的3%提高到30.4%,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通过注入启动资金扶持,使Ontario Food Terminal Board成为拥有5000个客户、交易量540万磅/天、交易额9.6亿加元/年,纯利润100多万加元的北美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日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以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的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财政出资为农协会员购买标准托盘及物流相关设备提供政府补贴,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集装箱运输卡车。为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根据相应的农产品包装法,由政府出资80%,农户出资20%对出售前农产品进行包装,施行低温储存与运输,推进冷链物流。荷兰政府对于建立面向全欧洲的配送中心建设的企业给予选址、规划及经营方向的指导,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

各国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一方面积极宣传政府的交通方针、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的呼声,对完善物流政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起到沟通情况、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如加拿大卡车协会,是由加拿大运输企业、农

产品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等人员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协会主要协助CFIA制定冷链物流指导原则与标准,协调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关系,组织制定本行业企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并配合CFIA对协会成员进行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在推动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完善相关法律及标准,推进专业认证

农产品冷链物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从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各国政府为了确保冷链物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方面。如在原料生产环节,为了规范农药的注册登记、使用和管理,加拿大卫生部、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会同渔业海洋部、环境部及自然资源部共同制定了《防虫产品法》,该法明确了农药的注册登记办法。以及需要提供的数据、农药用量等。加拿大环境保护法规定,要对污染物和有毒物品进行评价;农药残留补偿法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农民可以因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导致损失而获得补偿。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温度标准,如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

另一方面,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如加拿大近年积极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加拿大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有机农业的总产值为6亿加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5%。通过认证后,认证机构向有机种植或加工者授予证书,并授权其使用有机产品标识,而后方能进入流通与消费环节。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间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保障: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

各国冷链物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积极采用GAP、GVP等先进的管理规范,使用环境友好型栽培(养殖)管理技术和先进、快速的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等,从源头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质量与安全。

其次,使用先进的产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鲜期。许多发达国家把预冷保鲜作为冷藏品生产加工中的第一道工序。预冷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包含了许多在不伤害产品质量的情形下快速降温的先进技术。如加拿大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有效消除田间热,降低蔬菜的呼吸强度,延长保鲜期。

第三,在储藏技术装备方面,积极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贮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其贮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贮藏是当代最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贮藏技术。英国的气调贮藏能力为22.3×104吨,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等国也在大力发展气调技术,气调苹果平均达到苹果总数的50%-70%。

第四,在运输技术与装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经历了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欧洲具备通畅的交通网络,公路运输快捷灵活,装卸环节少,减少了装运中的损耗,可进行“门对门”的服务。冷藏运输将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和标准化、法规化的方向发展,节能和注重环保将是冷藏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铁路运输在易腐品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铁路易腐品运输的运量占总的易腐品运输量的55%左右。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冷集箱与铁路冷藏车的配套使用,克服了铁路运输不能进行“门到门”服务的缺点,大大提高了铁路冷藏运输的质量。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食品冷藏能力达到10亿立方英尺,其中冷藏集装箱能力超过60%,超过6亿立方英尺。如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除具有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冷藏设施外,还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制供电器(PTO)驱动、自动控温与记录、卫星监控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货物。

冷链物流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品(略)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它所适用的食(略)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

关键词:食品冷链;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一、食品冷链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像以往一样,吃市场上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现在的人们对异地的,反季节的食品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食品品质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食品冷链中第三方介入很少,市场化程度很低

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2.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完整独立,损耗浪费惊人

在我国,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工业为企业所带来的益处。食品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3.食品冷链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不衔接

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中国食品冷链未来发展对策及思考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未来的中国食品冷链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1.建立政企联动机制,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

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2.大力推广多种模式的食品冷链体系建设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根据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应该推进多种冷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农产品绿色大通道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物流主干网络,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3.加快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冷链物流有效运转的关键。为此,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培养既懂物流又懂冷藏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建议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中设置冷链物流工程方向,并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进行在职培训学习国外冷链物流技术。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四、小结

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市场,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动向,从而实现我过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保障人们的需求和国家食品安全。(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卫君.食品冷链:一片不容忽视的“冻土”[N].科技日报, 2007

[2]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营销物流运作机理及模型[J].农业经济,2006

[3]张计划.我国食品冷链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5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6—200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