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宝财 李宁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

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

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

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

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因其僵硬的制度、单一的管理方式以及落后的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实现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才能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管理中的历史意义,才能使商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勇前行,才能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管理中的地位。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商行内部的财务以及各项业务进行审计、评价分析、控制管理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能够实现企业盈利、杜绝腐败、规避风险等目的。所以,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时期下,我国商业银行自我发展以及开阔创新的突破口。

一、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制度面临的现状

(一)财务型审计模式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行政监督的特点。这种环境下还形成了双重领导的现象,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银行进行审计,二是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进行审计工作。这种双重审计的模式下,审计工作的价值难以得到增值,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难以开发。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以财务为审计对象,审计业务过于单一,不带有其它复杂的目的,只是为了监督银行内部的财务状况。这种范围过窄,程度过浅的审计制度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的竞争中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来。

(二)形式化审计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只停留在审计程序的表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监督和评估银行的工作,并未真正的开发出内部审计工作更多的价值,例如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等作用。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式化过于严重,审计部门更加注重程序的严谨性以及规范性,而不注重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意义。而且商业银行对内部的审计部门的观念和地位就存在质疑,许多商业银行都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只是为了响应大政方针而设立的机构,内部审计制度根本无法真正落实。

(三)单一化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还表现在:自内部审计制度成立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采用报表、数据的手段,按照向上级层层汇报的模式进行开展的。这些层层上交的报表以及数据都是根据人工统计而来的。人工操作并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往往由于人工统计的失误,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大大折扣。审计理论和技术的落后还体现在方法的落后性上,审计的内容过于陈旧,数据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如果人力和时间都不够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及时上报的效果,特别是数据没有针对性,一锅端的现象时常发生。对银行各项业务的事前分析、事中监督力度不够,更别说达到风控的目的。

二、我国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理念创新

现阶段,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就要转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传统观念。首先,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特别是我国已近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利于银行的持久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奋勇前行。其次,树立管理审计的观念。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围绕银行的财务收支展开的,实现监督银行内部财务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要想创新,就必须要将审计工作渗透到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去。将审计工作扩宽到银行内部的各个业务中,这种管理审计理念才能体现出审计的动态性、系统性、全面性,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内审制度在整个风控中的作用。最后,树立增值审计的观念。将传统的依靠财务的审计工作转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审计工作,扩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开发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实现审计工作的价值的增值,才是内审模式创新的根本追求。

(二)组织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建立相应的审计部门,但其内部结构还是比较落后和单一的。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结构创新,就要做到:一是重设内审机构。重设的内审机构要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架构设置采取业务或区域划分的方法,又或者交叉运用两种模式,并将商行的内审机构更加贴近实际。二是重设内审步骤。由下级审计部门直接向中央审计部门负责和报告审计工作,同时减少银行内部审计的上报层次,程序越复杂、层次越多,贪污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削减各分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有效的配置、利用资源,以防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精简的组织和简化的审计步骤,才能杜绝贪污的风险,才能保障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安全性、科学性以及时效性。

(三)方法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方法创新,就是指利用新的内部审计手段实现内审模式的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创新体现在:一是多样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审计工作流程,实行收支平衡的审计管理制度。同时,丰富审计的内容和扩大审计范围,为审计工作带来更多空间。二是网络化;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录、计算、审核的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网络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审计,这样可以提高工作的便捷性。三是系统化。建立内部审计资料库,实现内部审计系统化的模式,实现账户自动化管理。银行内部审计的手段向多样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三、结论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需要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衡量一个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也是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不仅要关注盈利水平,更要关注股东回报。为此,要引入经济增加值等核心指标,完善预算评价、资源配置等管理职能,通过建立更为明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和要求切实贯彻到各项管理中去。

(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推动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经营战略转型时期,正在逐步实现由以资产负债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促使财务资源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在地区、部门、专业和产品之间合理配置、调整和流动,切实解决好资源配置的结构和效率问题,使有限的经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引导优化业务结构,推动全行战略转型。

(三)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需要

实行以分支机构(“块”)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能有效发挥对分支机构经营的调控作用。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按市场方式引导资源有效运用。随着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盈利压力逐步增大,迫切要求细化财务管理,清晰分部门、分产品的预算和业绩管理,强化专业调节和系统调控机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分块”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分专业、分产品(“条”)的预算考评机制,建立“条块结合”的财务宽模式已势在必行。

(四)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银行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财务指标。穆迪对银行评级特别重视银行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国内外先进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陆续实施财务集中

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已陆陆续续地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于改制当年2009年开始着手计划财务管理向总行大集中的措施,计划财务管理大集中改革主要包括计划管理大集中、财务管理大集中、价格管理大集中、信息管理大集中等四大改革内容,其中,计划管理大集中是指改变计划制定、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计划管理工作由总行和支行两级共同参与完成、以层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条线管理为主、层级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大集中是指统一全辖财务制度、集中管理财务资源、集中管理财务开支、集中财务核算;价格管理大集中是指由总行统一制定全辖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利率(费率)政策和制度,各支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按总行的统一管理要求确定业务定价;信息管理大集中是指集中全行信息资源,集中处理信息报送和工作。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开始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

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在2010年的支行考核办法中首次引入经济增加值和存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指标,核算内部资金占用成本。

(三)初步建立“条块结合”的考核体系

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条块结合”的考核体系: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块”)将机构从上至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或业务(“条”),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考核体系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对支行的考核办法已逐步体现了以业务条线为主、机构层级为辅的“条块结合”考核精神。

三、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

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促进了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电子化建设不够先进,面向客户服务端的业务系统建设效果尚可,但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处于彼此分割、数据难以共享的状态;二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搭建起来,但存在“重算轻管”现象,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财务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等。在今后的管理会计建设中,农村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等系统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二) 实现财务管理的逻辑集中

财务管理集中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应仅限于处理好账务核算和事后简单的财务分析,而忽视深度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发挥。应在实现财务管理的物理集中基础上,利用集中后的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协调各部门的整体联动作用。将关注的焦点由交易的过程控制,转向提供决策支持和财务控制,帮助领导运筹帷幄,实现财务管理的逻辑集中,最终实现全行高度的战略化分析和决策。

(三)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的核心工具,也是计算经济增加值等管理会计指标的重要基础。要逐步推动经济资本在综合计划管理、经营绩效考评、资产组合管理等职能工作中的应用实施,充分发挥其平衡风险和收益、统筹激励与约束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科学发展。要以资本充足计划引领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依托经济资本手段,将资本约束风险、资本要求回报的理念体现到各项计划中,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财务收支计划的有机协调。要在辖内支行全面推行经济资本配置计划管理,通过资本限额和资本回报的激励约束,引导条线管理部门和各支行积极调整资产组合,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

(四)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

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管理会计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五)采用全面业绩评价方法

采用单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企业的战略、文化以及员工等都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引入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两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把企业的业绩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财务指标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以及成长和学习成长维度。其中财务维度是考虑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执行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指标的计算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基本一致;客户维度是从企业外部对企业进行评价,站在价值链的角度,体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和业绩评价思想;业务流程维度则是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是否能够为创造价值做出贡献,是否通过内部价值链的提升满足外部客户的需要;成长和学习维度通过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创造更持续的和长期的价值。因此,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将各种业绩评价维度统一到一个战略框架中来,实现全面业绩评价,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提供有效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必须因势而变,不断提升管理会计水平,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需要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衡量一个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也是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不仅要关注盈利水平,更要关注股东回报。为此,要引入经济增加值等核心指标,完善预算评价、资源配置等管理职能,通过建立更为明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和要求切实贯彻到各项管理中去。

(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推动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经营战略转型时期,正在逐步实现由以资产负债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促使财务资源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在地区、部门、专业和产品之间合理配置、调整和流动,切实解决好资源配置的结构和效率问题,使有限的经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引导优化业务结构,推动全行战略转型。

(三)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需要

实行以分支机构(“块”)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能有效发挥对分支机构经营的调控作用。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按市场方式引导资源有效运用。随着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盈利压力逐步增大,迫切要求细化财务管理,清晰分部门、分产品的预算和业绩管理,强化专业调节和系统调控机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分块”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分专业、分产品(“条”)的预算考评机制,建立“条块结合”的财务宽模式已势在必行。

(四)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银行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财务指标。穆迪对银行评级特别重视银行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国内外先进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陆续实施财务集中

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已陆陆续续地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于改制当年2009年开始着手计划财务管理向总行大集中的措施,计划财务管理大集中改革主要包括计划管理大集中、财务管理大集中、价格管理大集中、信息管理大集中等四大改革内容,其中,计划管理大集中是指改变计划制定、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计划管理工作由总行和支行两级共同参与完成、以层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条线管理为主、层级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大集中是指统一全辖财务制度、集中管理财务资源、集中管理财务开支、集中财务核算;价格管理大集中是指由总行统一制定全辖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利率(费率)政策和制度,各支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按总行的统一管理要求确定业务定价;信息管理大集中是指集中全行信息资源,集中处理信息报送和工作。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开始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

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在2010年的支行考核办法中首次引入经济增加值和存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指标,核算内部资金占用成本。

(三)初步建立“条块结合”的考核体系

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条块结合”的考核体系: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块”)将机构从上至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或业务(“条”),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考核体系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对支行的考核办法已逐步体现了以业务条线为主、机构层级为辅的“条块结合”考核精神。

三、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

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促进了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电子化建设不够先进,面向客户服务端的业务系统建设效果尚可,但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处于彼此分割、数据难以共享的状态;二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搭建起来,但存在“重算轻管”现象,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财务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等。在今后的管理会计建设中,农村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等系统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二)实现财务管理的逻辑集中

财务管理集中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应仅限于处理好账务核算和事后简单的财务分析,而忽视深度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发挥。应在实现财务管理的物理集中基础上,利用集中后的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协调各部门的整体联动作用。将关注的焦点由交易的过程控制,转向提供决策支持和财务控制,帮助领导运筹帷幄,实现财务管理的逻辑集中,最终实现全行高度的战略化分析和决策。

(三)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的核心工具,也是计算经济增加值等管理会计指标的重要基础。要逐步推动经济资本在综合计划管理、经营绩效考评、资产组合管理等职能工作中的应用实施,充分发挥其平衡风险和收益、统筹激励与约束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科学发展。要以资本充足计划引领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依托经济资本手段,将资本约束风险、资本要求回报的理念体现到各项计划中,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财务收支计划的有机协调。要在辖内支行全面推行经济资本配置计划管理,通过资本限额和资本回报的激励约束,引导条线管理部门和各支行积极调整资产组合,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

(四)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

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管理会计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业绩考核

从近几年商业银行系统发生的重大案件来看,大多和商业银行执行会计制度不严、监督乏力、内容薄弱等有着密切关系。银行会计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对银行资金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进而扰乱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经济秩序,导致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发生支付危机,引发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管理会计作为贯穿商业银行业务处理始终的特殊手段,对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会计运行流程与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低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进行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进,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取得了较大的改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也进入了崭新时代。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应用专门的技术与对策作为实施主体,将各类经济信息通过收集、分类、汇集、分析等,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世界商业银行迅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正在不断的上升,重视管理会计现代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各商业银行发展中明智的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注管理会计应用,并且在努力地探索怎样利用管理会计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商业银行拥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多数的商业银行仅仅是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作指导,并没有实际的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管理会计在应用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核算权限分散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遍布各级城市,尽管整体看来是属于统一的机构,但是由于规模庞大的影响,很难实现集中的财务核算,不得不把财务核算权限划分到不同的阶层中。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财务权限的分散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导致资源的大量损失;第二,逐级汇总方式在获取整体信息时很繁琐。所以,将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统一化整改作为建立管理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从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银行基本上按要求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集中。解决财务核算权限分散问题,可以实现财务收支行为的合理化,减少了财务损失量,更能确保获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二)业绩考核不够健全,责任机制不完善。

尽管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运用了特定的业绩考核制度,但是它们应用的依然是落后的财务业绩考核指标,在经济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样落后的考核制度必然是满足不了当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以前的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依靠财务报表来获取数据信息,因为财务报表是针对银行发生的经济活动所做的记录和分析,所以不能用来作为衡量企业过去历史经营状况的指标,应该划分到商业银行时候管理的范畴,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策略的需求。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以纵向上的各级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在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各级银行与责、权、利统一体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一直游离于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之外,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目前已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落实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却常常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与平衡,这也违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三)资金管理及划转定价不足

尽管商业银行的阶层管理中有了极大改善,银行高层已经不像以往那样对下级部门的各项活动进行直接干涉,而是将经营管理决策权分配给各附属部门,基本实现了分权管理。可是受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类别与服务范围的影响,经营手段日益更新,导致其规模在继续壮大。一个银行会有很多分支行,在分支行内又设立不同的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严重制约授权管理制度的推行,甚至产生过分强化强化与上级分行资金调度能力及过分权利化的不良现象。因此要强化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使得银行内部部门设置更具科学性,对银行各级间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管理会计实质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范畴,要将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要把管理责任制作为改进的中心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实现现代商业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做好决策分析及编制的全面预算工作

为了赶上当代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快速变化,就应该运用形式各异的预计分析与战略的分析的手段,以便于银行管理层中在所提众多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之后在对其方案进行细致的预算方案编制。可以通过综合经营化方案的实行,将预测与觉得所构建的目标机职责利用表格信息真实的反映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要将银行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银行经营计划编制的核心,结合银行整体的发展目标,把计划编制的过程当做实现资源优化的载体,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通过计划编制流程、计划编制内容、计划编制方法的健全,提高总行政部门在业务目标管理目标的领导职能,使得银行资源配置和计划目标做到透明化,保证全性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二)科学完善传统的考核制度

要对各责部门的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分析,然后结合本行内部管理的实践需求,详细编写业绩报告。将实际数和预算结果的不同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有利于对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成果做出正确的考核,这也是目前国内考核制度衡量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的业绩报告要实施时时检测,定期考核。各级银行财务部门依据所属行政绩效完成、财产数额、业务计划的完成状况的检测,并把实际的检测结果及时犯规给各级部门。考核制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指标,把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划分,实行考核的百分制,将考核的结果相民众公布。银行内部要确立严格的奖罚制度,对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各部门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不能如期完成规定业绩的部门要给予惩罚,以此来提高此单位下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

结合银行的实际状况与管理的需求,要在银行内部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以便于职能的充分体现。一是在银行内部划分出不同的责任部门。二是根据则、权、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应用理论知识作为指导,确立责任会计制度。三是将整体预算的统一指标进行层层划分,对各个责任部门编制责任预算,有利于对进行全面的掌控。管理会计不仅是简单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实现银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现代商业银行为了缓解竞争压力,纷纷将会计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在经济收益和服务范围扩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未来的商业银行发展中,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会有更多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楼文龙.中小商业银行案例解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团组织,2007.

[2]张辉.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科技,2010,(12).

[3]吴凡.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4]刘锋玉.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利率管制、银行业务范围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的债券、外汇、黄金及衍生产品交易规模日趋扩大,交易性质日渐复杂化。在市场风险管理中,交易账户的设立至关重要,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和资本计提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各国监管当局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交易账户,国际先进银行普遍制订了详细而明确的划分交易账户的操作规程。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目前正根据监管当局的要求进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划分,但总体上看,国内银行普遍缺乏交易账户设立和管理的理论认知和实务经验。

一、新资本协议对交易账户的规定

新资本协议对交易账户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根据新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同时,新协议强调,这些金融工具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条款限制,或是能够完全规避自身的风险,银行对这些头寸应经常进行准确估值,并应积极管理该项投资组合。对于金融工具的定义,新协议完全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这无疑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巴塞尔委员会相协调的结果。新协议对交易账户的有关规定引起了银行业的关注。为研究新协议实施可能给交易账户划分带来的问题,2004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组成了联合工作组(JointGroup),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研究调整原有的交易账户处理方法以适应新协议和交易业务的最新发展。

二、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在交易账户划分标准上的差异与协调

在银行的实际管理和操作中,交易账户的划分必然要建立在特定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设置基础之上,但由于交易账户划分标准与会计准则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二者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差异,并且可以预见这种差异将长期存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修订稿和实施IAS39的指导原则已于2003年12月正式公布,IAS3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较大调整。但与此同时,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修订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仍然从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角度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进行了划分。

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fairvaluethroughprofitorloss)、持有待售(availableforsaleassets)、持有到期的投资(heldtomaturityinvestments)、贷款和应收款(loanandreceivables),其中,前两项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仅从计价方式看,这两项资产最接近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交易账户头寸,但后者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的持有供交易的金融工具和“持有待售”类中的部分金融资产等。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在交易账户划分方面很难建立起明确的对应关系。

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对交易账户划分标准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所服从的目标不同。国际会计准则(IAS39)的目的是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其对交易账户划分的第一标准是以公允价值计价。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的划分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不同账户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同;二是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需要。若账户划分不当,会影响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的准确程度;若银行在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则会为其调整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提供监管套利机会。因此,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划分的第一标准是特定业务目的,即必须是以交易获利为目的而短期持有的账户,在此基础上,才把以公允价值计价(或市场计价)作为它的特征之一。

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划分的优点在于,它是基于会计核算的划分,与银行账户、科目等体系有直接关系和相互协调的,而且其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严格界定了进入四类账户的标准、时间和数量,以及在账户之间变动,终止的量化的标准,有强大的会计核算理论和银行流程构架、基础信息支持。缺点是财务会计意义上的划分着重强调的是权益和现金流量变动的关系和影响,不直接面对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与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要求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有所不同,不能直接把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类资产与市场风险管理和资本要求计算中的交易账户对等。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对交易账户划分的优点是直接面向风险管理,缺点是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对于如何通过会计核算实现在风险管理角度规定的一系列交易账户划分原则,各国都没有明细的操作规程。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关于交易账户的划分要求,也与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国内银行交易账户划分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解决思路是,以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按照持有目的进行账户的四类划分,进而按照产品线进行会计科目设置;在账户划分过程中充分体现银行监管部门关于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的原则,并通过科目设置体现;划分完毕后,通过科目归集和管理意义上的处理,实现与银行监管部门要求的交易账户相对应。这种方式既可以使账户划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能为分地区、分部门、分产品进行市场风险资本配置和绩效考评奠定基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设立和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设立和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在2004年监管当局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进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之前,银行普遍都没有设立交易账户。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银行缺乏对市场风险的认知和重视;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欠佳;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完全不了解交易账户的概念和内容等。从事资金交易业务的交易员尽管应该熟知交易账户设立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戴上这样一个紧箍咒。因为一旦设立交易账户,自营交易的盈亏就会由暗变明,交易人员将很难再进行“寻利易”(gainstrading)。同时,由于交易账户头寸转到银行账户会受到严格限制,因此,交易员基本不可能再通过利用银行账户将交易类证券转到投资类证券等方式而隐瞒交易损失。可见,交易账户的设立将对资金交易业务和交易员建立起严格的回报和风险约束,显然从利益驱动角度看,交易员自身通常没有划分交易账户的积极性。

为了督促商业银行设立交易账户,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资本监管,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下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商业银行应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设立交易账户,交易账户中的所有项目均应按市场价格计价。同时明确了交易账户包括的三项内容:商业银行从事自营而短期持有并旨在日后出售或计划从买卖的实际或预期价差、其他价格及利率变动中获利的金融工具头寸;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及做市而持有的头寸;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头寸。《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还规定了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涵盖的风险范围,即交易账户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全部的外汇和商品风险。2005年初下发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重申了银行设立交易账户的要求。2004年底银监会的《关于下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算表、计算说明的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区分结果报送银监会。

由于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交易账户划分的经验,不少银行希望监管部门能出台更为详细和具体的交易账户划分指引。但监管部门出台更为详细的指引既不合理,也不可行。一方面,交易账户的划分首先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不是仅为了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或只用于监管目的。没有设立交易账户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机会,建立完善的交易账户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划分交易账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银行自身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过程。其次,不同银行交易账户的复杂程度会存在巨大差别,银行监管部门不宜也难以作出过细的规定。各家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量身定做操作规程。因此,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对交易账户设立出台过详细指引。根据香港地区的经验,交易账户可由监管部门提出原则性要求,商业银行根据监管原则,结合本行的实际建立明确的政策、程序把业务列入交易账户还是银行账户,并向监管当局提交相关政策文件,文件内容主要包括:交易业务的定义、列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种类、项目在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转换的原则等。

从国际、国内银行的良好实践看,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划分的政策和程序应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内容:(一)交易账户划分的目的、适用范围、交易账户的定义。交易账户的适用范围应包括银行的所有表内外头寸。交易账户的定义可以借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有关交易账户内容的规定,但不能简单照搬。定义应该充分考虑本行的业务和管理实际,体现可操作性。

(二)列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种类。从各国监管当局和银行业的实践看,交易账户涵盖的金融工具种类一般包括:可转让证券、集体投资项目中的单位、存款证及其他类似的资本市场工具、金融期货、远期合约、掉期合约、期权等。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交易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应明确本行交易账户包括的金融工具。

(三)列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应符合的条件。为了突出强调交易账户中的头寸具有“交易目的”属性,国际先进银行和新资本协议对纳入交易账户的头寸从政策、程序上进行了限制。一是要有明确的、经高级管理层批准的交易策略。二是要有明确的头寸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头寸在交易室进行管理;设置头寸限额并进行监控;交易员有权在批准的限额内,按照批准的交易战略管理头寸;交易头寸至少应每日按照市价计价;交易头寸定期报告给高级管理层;头寸应进行积极管理等。三是要有明确的政策和程序以监控头寸是否符合银行交易战略,包括监控交易规模和交易账户头寸余额。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对管理会计有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在我国,“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非货币性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数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多维度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调动各方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如何描述,管理会计都被认为是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外部会计有所区别,主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战术、日常业务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和绩效管理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监管的刚性约束、客户服务需求的明显提升以及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随着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正在形成多维度的经营体系,在各层级机构中,不断涌现以特定客户群体或特定业务范围为经营职责的经营主体(比如中小企业部、财富中心、大客户部、票据中心和各类业务团队等),迫切需要对这类新兴的经营主体进行计划制定、贡献度分析评价,但商业银行的总账系统或其他财务会计系统无法完整、及时、快捷地提供这些信息。在目前越来越依赖多维营销实现最终收益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切需要满足各方面对客户、产品、渠道等各维度绩效评价的需求,进而进行多边考核。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完善条线、产品、客户贡献度和解决各种经营主体盈利数据的计量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计划指引和绩效考核。

    (二)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适应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机制的需要。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价值的来源,各类客户群体在所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区域、规模、发展阶段等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必然导致其风险、金融需求和对银行贡献度的巨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营销、定价、产品覆盖等经营管理活动。但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盈利性相关数据均散落于相对独立的系统中,收支数据残缺不全,基本依赖人工进行汇总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较差,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客户经营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客户盈利性分析结果,实施细分的市场策略,开展精准化、差别化的客户营销;需要应用客户及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功能,实施客户综合定价策略;需要应用产品盈利和覆盖度分析功能,制定产品经营策略,选择重点产品,抓好产品的组合服务;综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尽快实现商业银行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多维度的业绩计量,切实提升客户和产品精细化、差异化经营水平。

    (三)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商业银行决策的根本在于保证投入产出的效率,这就必须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从而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而要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就要增强对客户、产品、渠道的分析研究能力,在算细账、算准账、算清账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最赚钱的地方,才真正能够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客户和产品的盈利性,识别不同客户、产品和渠道对商业银行的差别贡献。当前,如个人住房贷款等敏感产品的效益判断、自助设备等新兴渠道的贡献度衡量,超大型集团等重点客户的盈利分析等,都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都需要财会部门给出公允、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经营策略。再譬如我们需要得知在许多大集团客户中,哪些客户是真正产生贡献的,哪些客户的贡献率较高,以此来确定相关资源的安排。没有可靠的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因此,依靠管理会计系统可靠的数据和系统支持,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为业务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条件

    (一)随着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相对统一、规范和稳定的总账、存贷款账户余额生成、账户利息收支核算、交易流水生成等规则;同时,商业银行也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该系统又积累了账户级、交易流水级的加工数据,存储了大量明细可用数据,这些海量的交易明细数据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二)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建立了基于“机构+责任中心+自然科目”级别的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即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ERP系统根据成本实际支出和受益情况,依据“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费用、成本和资产直接认定到责任主体,或依据一定的管理参数公平、合理、科学地分解分摊到相关责任主体。而且有些起步比较早的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已经能够细化到业务条线、产品维度甚至是客户维度,这种多维度成本分解系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一定业务基础。

    (三)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系统)的建设,为每一项产品、甚至每一笔交易都相对准确地匹配了转移价格,这为清晰、客观地核算某项产品、某个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贡献提供了数据;同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系统通过对单个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角度等来准确计量其经济资本的占用,这些系统的不断完善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也提供了相应业务基础。在具体实施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上,管理会计系统就是将商业银行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以机构、条线、部门、产品和客户为基础,通过从核心业务系统中直接提取前台业务交易明细,并对ERP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定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经济资本计量系统等后台关联业务数据的加工和集成,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多维度绩效指标的计量。

    四、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运用取决于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清晰认识和持续推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自发的管理行为,由于在历史发展、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内部组织架构等方面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也正因如此,管理会计工具能否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层自身的意愿。特别是有些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实施的过程较长,效果有时候不能立刻显现;有些还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造,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只有依靠管理层的清晰认识、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的坚定决心,才可能顺利推进这些工具的应用。同时,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应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工具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如经济资本的计量就需要几年的数据积累,因此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实施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需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管理会计结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持续调整,责任体系的划分和职责定位尚不清晰,未来情况比较复杂,较难预测,因此,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在架构设计、系统设计、逻辑流程、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等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对管理会计有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在我国,“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非货币性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数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多维度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调动各方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如何描述,管理会计都被认为是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外部会计有所区别,主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战术、日常业务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和绩效管理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监管的刚性约束、客户服务需求的明显提升以及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随着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正在形成多维度的经营体系,在各层级机构中,不断涌现以特定客户群体或特定业务范围为经营职责的经营主体(比如中小企业部、财富中心、大客户部、票据中心和各类业务团队等),迫切需要对这类新兴的经营主体进行计划制定、贡献度分析评价,但商业银行的总账系统或其他财务会计系统无法完整、及时、快捷地提供这些信息。在目前越来越依赖多维营销实现最终收益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切需要满足各方面对客户、产品、渠道等各维度绩效评价的需求,进而进行多边考核。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完善条线、产品、客户贡献度和解决各种经营主体盈利数据的计量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计划指引和绩效考核。

(二)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适应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机制的需要。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价值的来源,各类客户群体在所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区域、规模、发展阶段等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必然导致其风险、金融需求和对银行贡献度的巨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营销、定价、产品覆盖等经营管理活动。但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盈利性相关数据均散落于相对独立的系统中,收支数据残缺不全,基本依赖人工进行汇总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较差,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客户经营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客户盈利性分析结果,实施细分的市场策略,开展精准化、差别化的客户营销;需要应用客户及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功能,实施客户综合定价策略;需要应用产品盈利和覆盖度分析功能,制定产品经营策略,选择重点产品,抓好产品的组合服务;综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尽快实现商业银行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多维度的业绩计量,切实提升客户和产品精细化、差异化经营水平。

(三)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商业银行决策的根本在于保证投入产出的效率,这就必须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从而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而要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就要增强对客户、产品、渠道的分析研究能力,在算细账、算准账、算清账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最赚钱的地方,才真正能够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客户和产品的盈利性,识别不同客户、产品和渠道对商业银行的差别贡献。当前,如个人住房贷款等敏感产品的效益判断、自助设备等新兴渠道的贡献度衡量,超大型集团等重点客户的盈利分析等,都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都需要财会部门给出公允、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经营策略。再譬如我们需要得知在许多大集团客户中,哪些客户是真正产生贡献的,哪些客户的贡献率较高,以此来确定相关资源的安排。没有可靠的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因此,依靠管理会计系统可靠的数据和系统支持,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为业务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条件

(一)随着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相对统一、规范和稳定的总账、存贷款账户余额生成、账户利息收支核算、交易流水生成等规则;同时,商业银行也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该系统又积累了账户级、交易流水级的加工数据,存储了大量明细可用数据,这些海量的交易明细数据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二)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建立了基于“机构+责任中心+自然科目”级别的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即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ERP系统根据成本实际支出和受益情况,依据“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费用、成本和资产直接认定到责任主体,或依据一定的管理参数公平、合理、科学地分解分摊到相关责任主体。而且有些起步比较早的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已经能够细化到业务条线、产品维度甚至是客户维度,这种多维度成本分解系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一定业务基础。

(三)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系统)的建设,为每一项产品、甚至每一笔交易都相对准确地匹配了转移价格,这为清晰、客观地核算某项产品、某个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贡献提供了数据;同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系统通过对单个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角度等来准确计量其经济资本的占用,这些系统的不断完善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也提供了相应业务基础。在具体实施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上,管理会计系统就是将商业银行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以机构、条线、部门、产品和客户为基础,通过从核心业务系统中直接提取前台业务交易明细,并对ERP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定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经济资本计量系统等后台关联业务数据的加工和集成,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多维度绩效指标的计量。

四、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运用取决于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清晰认识和持续推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自发的管理行为,由于在历史发展、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内部组织架构等方面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也正因如此,管理会计工具能否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层自身的意愿。特别是有些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实施的过程较长,效果有时候不能立刻显现;有些还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造,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只有依靠管理层的清晰认识、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的坚定决心,才可能顺利推进这些工具的应用。同时,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应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工具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如经济资本的计量就需要几年的数据积累,因此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实施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需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管理会计结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持续调整,责任体系的划分和职责定位尚不清晰,未来情况比较复杂,较难预测,因此,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在架构设计、系统设计、逻辑流程、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等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银监会要求国内的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分批分期实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发执行,涵盖了银行的经营状况、发展目标、风险控制及人才培训等多个层面,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商业银行中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是规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的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新会计准则下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稳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

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财务会计管理核算程序不固定,银行工作人员依据本银行的需求而制定出相应的核算程序;二是银行会计管理人员给出的会计信息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三是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工作的终结目标是提升银行经济效益,因此围绕这个目标而给出相异的资源,银行各项活动则依据这些资源而开展;四是银行会计管理主体的责任主体不同,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执行评价;五是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不受银行会计制度的约束,只需从银行效益以及决策方面出发。

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不科学

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财务会计管理功能需求模式主要有: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责任会计模式以及量本利分析的模式等。目前商业银行选择全面预算模式以及责任会计管理模式更为适应当前的发展实际,其中,全面预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价值化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企业的计划管理变得更为全面。然而,许多商业银行主要还在应用责任会计模式,使得计划管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企业计划管理的战略思想,企业得不到多样化的发展,阻碍了银行朝着完善的管理模式进步的方向。

(二)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管力度不足,尤其是当银行实现综合化的临柜业务后,面临的风险在逐渐增加。例如现金支付业务,银行临柜人员操作着由记账到出纳的业务过程,虽然全部商业银行都设有摄像头等监控设备,银行也会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管理者工作中也十分注意整个环节的管理,但是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模式还缺乏完善,各个部门的配合力度不足,而且还缺乏具体的监督及管理流程方案,监督制度在更新时没有根据银行的具体实际来实施。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银行构成了风险威胁,难免出现临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发生盗窃等现象的发生。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商业银行实现了临柜业务的综合化,随着业务量在不断的增加,银行对临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和严格。目前,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是综合性的操作软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软件在不断升级和优化。此外,银行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更多高难度的工作,使得临柜人员在工作时难免出现错误。虽然银行设有专门的财务会计管理者,且管理者具备精通银行各项业务的能力,但是由于和银行的市场销售不相连,使得管理者只起到了辅助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作用。

(四)责任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没有实现责任和权利相结合的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机制。商业银行建立责任机制应该由每个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分支共同组成,并遵循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但是,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过程中,责任机制与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理念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银行的成本及效率不能够达到考核的标准,每个部门的工资收入分配与相应部门设立的绩效考核相脱离,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率低下。此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纵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把计划内的预算与计划分开执行,使得预算中既有执行人员,又有编制人员,导致责任和权利不能够达到有效统一。

四、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

(一)优化财务会计管理职责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优化会计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强化会计基本职能,并把处理中的监督、控制以及披露等信息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规范和完善会计管理系统,以便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的监督管理以及银行投资人提供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平台,并促进会计管理中的控制、监督等各个职能部门责任的落实。

(二)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发生率。其中,防范人为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银行制度出发,结合并采用现代管理学方法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便保障银行先进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促进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效能得到优化。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风险的出现。二是会计管理部门应该严格监督银行业务,具体可以不定期的进行突击检查,让检查结果变得真实可靠,同时促进各个部门自觉严格的落实制度。三是加强对银行各个阶层人员的思想培训,培养会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预防违法及违规操作。银行员工应该时刻具备风险意识,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促进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会计业务实行前后台分离处理模式

商业银行要想使会计管理实现能够集中化,并使营业网点的模式转变,主要应该建立起规范化的前后台分离处理模式。此种模式的推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不同类型的会计处理进行分离,划分银行前后台业务内容。划分依据则按照处理业务的实时性、批量性以及是否具有自动化特点来划分。通过这样的方式,网点的核算才能在分离后顺利的交由后台集中处理。二是建立功能强大的后台来综合处理核算结果,同时在后台中必须配备数量相当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则必须熟练掌握各项业务且能力过硬,这样有助于提高会计实物处理的效率。三是建立标准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保障后台核算过程受到严格监控,实现核算的有效性。

(四)丰富财务会计信息

商业银行实现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的共同需求,离不开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其中,具体的改革方案为:一是根据外部市 场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实际及银行内部管理需求情况,重新设置各个体系。二是重新设计账表系统,银行不仅需要帐表系统与会计准则相符,而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三是报表管理系统中应该包含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及要求,减少报告在国内外之间转换时产生的成本。四是改革会计信息生成管理制度,对银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编制及管理,并实现信息的集中。这样不仅保障了信息处理的真实可靠性,而且较大程度上缩减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成本。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得知,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成为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实践。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将会计管理理论知识及方法与银行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不断吸收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并总结实践经验,以便最终建立集经营和服务、核算和管理、反映和监督于一体的财务会计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丽.论新会计准则下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J].中外企业家,2012,6(11):100-101

[2]李润田.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5(14):238-239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与应用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到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国际银行业的巨头们纷纷陷入了沼泽中,但中国银行业在近些年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跻身全球银行业排行榜前列。归其原因,离不开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及对银行业严格的监督管理政策。自21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内部治理框架发生了变化,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但和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在于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水平上。所以,中国银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就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一个具有强大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实现资本增值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那么,这样的管理会计体系具有什么特色,如何科学的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成为了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历史与现状

会计学科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能对多数人来说,管理会计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又高深莫测,各种抽象的专业术语,让你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管理会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简单的说,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料。正所谓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管理会计就是决策者身后的”诸葛亮”,搜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据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战方案。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将管理学从经验管理阶段转向了科学管理阶段,从”成本会计”中萌生并成长起来的管理会计,为会计服务于企业管理开辟了新道路。管理会计至此之后开始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战略管理会计开始诞生,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运而生。在设计价值计量和管理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管理会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也已经将精细化管理推向了极致。

二、商业银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必然性

20世纪末,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引入了管理会计。十几年间,管理会计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不仅为商业银行制定了发展战略,促使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帮助银行创造了经营收益,实现了自我价值。到20世纪90年代末时,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革,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利率管制已基本开放,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因此,银行业因利率管制所带来的重要利润来源不复存在,现如今的银行必须考虑定价问题,来应对激烈的同行竞争。2.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当今世界,资本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脱媒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准确衡量客户和产品的利润贡献,这时借助管理会计这样的定理管理分析工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3.监管要求不断增强,银行陷入资本困境2012年我国推行了新资本管理办法,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资本成为银行最核心和最稀缺的资源。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资本短缺的泥潭中脱身,必须要做的就是进行战略选择,通过对资本金的补充、业务结构的调整、资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4.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始终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建立一个以客户和产品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迫在眉睫,而管理会计对客户和产品的盈利化衡量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这个重重压力与约束的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只有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商业银行内部追求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需管理会计作为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力量。所以,构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三、构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不仅受到银行管理水平、会计体系的制约,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会影响着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使得它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1.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充分一直以来,银行都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侧重的是对财务的核算。虽然近几年来,银行经营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们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似乎还是有些不足,未能主动的学习管理会计的方法,利用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2.基础数据管控薄弱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会覆盖银行各个方面的数据,数据之多,管控难度可想而知,而管控难度的系数之大必然会造成数据质量较低;业务类型和统计口径的不同也会造成数据的标准不一致。如此种种,都体现了银行在基础数据管控方面的力度不足。3.信息系统实施复杂核算是管理会计运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为了实现核算的精细准确必然需要一个科学、有效、优质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但是银行业务系统繁多,各业务的复杂程度又不趋于统一,将这些数据分类进行整合,然后再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反映出来,实施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难满足管理会计系统假设的需要。4.成本分摊制度不完善管理会计对于成本的管理是十分重视的,为了衡量各个方面的价值创造能力首先要以取得准确的成本为基础。虽然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成本分摊方法,但是由于分摊设置不太合理,进而影响到了分摊结果,使得银行对于经营业绩准确性的评价有些偏差。因此,要想构建有价值的管理会计体系,必须解决好成本分摊模型在准确性和科学性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商业管理会计系统应做的准备

1.强化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管理学科,它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人员是个不小的挑战,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建立一个由银行管理层至分支机构自上而下的支持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促使管理会计工作获得认可和支持,方便工作的高效开展。2.优化基础数据质量银行内部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仓库,将业务相关数据设置统一的标准。对目前的数据进行整理,可用的信息留下,无用的信息进行清理,一些不完善的信息则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对数据加强管控,防范垃圾数据二次进入。3.优化信息系统建设开发新一代银行综合应用系统,完善银行各业务系统的建设,确保管理会计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能够从财务核算系统中自动采集出来,且效率高,从而减少时间的浪费。尽量避免业务手工记录的出现,为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4.划分责任中心,提高统筹管理意识一家银行想要维持高效的运转,离不开组织内部分工合作。如果缺少责任中心的划分,就容易出现权责重叠或者经济责任归属不清的情况。相反,划分责任中心,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明确划分,进而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五、构建独具特色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体系

天下大事,必精于细。管理会计体系是一种细节管理,但细节管理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耗费些时日,更需要持之以恒。商业银行现今运用成熟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来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银行价值。1.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产品主要是以货币的形态存在的。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负债业务,对银行来说,不仅仅是开展资产业务的资金来源,更是一种产品。但是,在引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前,由于我们无法获知银行”负债”和“资产”的盈利性,而只有将FTP引入后,这两类产品才可以独立核算,从而获得”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因此,FTP是实现银行产品、客户、行业等多维度的盈利性核算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FTP来明晰产品核算,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2.风险成本的划分与管理商业银行在日常的经营业务中,承担着各种类型的风险,如贷款的本金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或者汇率的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还有操作风险等。可以说,管理与经营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面对高风险的同时,银行就有机会获取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获取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需要银行自身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银行若想在承受住风险的压力下,实现盈利与资本增值,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能够准确的识别出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管理风险,从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获得收益。3.多维度盈利和分析体系银行涉及的业务很多,覆盖的员工也比较广泛,工作流程复杂,这使得运营成本的划分成为诸多成本中影响管理会计盈利核算准确性最关键的环节。运营成本的划分包括了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是运营成本的基础和前提,成本分摊为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商业银行制定成本分摊需要将银行的各个维度都兼顾到,但是各种维度所体现的多样性恰巧给制定成本分摊方案增加了困难。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多维度盈利和分析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管理会计为商业银行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精细化管理之门,所以推行这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不仅仅是顺应了当下价值管理的世界潮流,也是现如今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成为商业银行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国强.管理会计也时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时隔半年,已经到了监管部门考核商业银行落实情况的时间节点。目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等银行都相继建立或完善起自身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行业监管不手软

银行业的运营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系统资源和金融数据也趋于集中化处理,这给银行连续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一旦出现业务运营中断,其后果将导致单一银行业务停顿,极端情况下甚至产生可能诱发全行业的业务中断,所产生的损失不可预估。

为此,《指引》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战略规划,拓展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并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体系和流程做出规定和论述。

首先,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的跨部门和多部门全力协作的统筹特征,设立专门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将高级管理层和各业务条线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有关业务连续性的业务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其次,明确了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系统性”特征。业务连续性计划是灾难事故的预防和反应机制,是一系列事先制定的策略和计划,提供了银行应对中断事件之弹性预防准备与快速应急响应、及时恢复重启的流程,包含危机沟通计划、安全、撤离计划、恢复计划等。

第三,强化计划的演练、维护和持续改进。明确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对全部重要业务开展一次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在重大业务活动、重大社会活动等关键时点,或在关键资源发生重大变化之前,也应当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专项演练等硬性要求。

最后,开发最坏情境假设,提高商业银行巨灾下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的能力。目前,国内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和电力中断等大概率事件上,对遭受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等小概率大破坏的巨灾缺乏应有的计划和尚未建立完善,对巨灾情境开发和应对准备程度不够,这些因素将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的瓶颈。

居安思危常演练

“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个跨界的工作,不仅需要基于IT系统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更需要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共同参与,各类资源协同工作,建立以危机管理为核心的全面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中金数据系统公司咨询服务部总经理尹晖告诉记者。目前,中金数据已经为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城商行提供BCM管理和咨询服务。

尹晖透露说,目前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监管重点,除了银行IT基础设施环境、灾备建设、应急管理和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外,还对演练的频度、类型进行了明确要求,其中商业银行需要开展多形式、跨部门、跨地域演练和实地演练,这对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中金数据在中金业务持续管理软件CeBCM3.0版中增加了“应急和演练”功能,根据实际环境去检验、修正紧急预案的功能,通过演练,强化员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进行应对的方法,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中金数据咨询服务部副总经理李可说,对于行业用户来说,灾备管理和多种情况的演练非常重要,生产和灾备的切换更应该多次演练。

测试和演练是验证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资源的可用性的必要保障和基础环节。通过对各种相关计划定期的进行测试和演练,根据发现的问题、变化了的人员、资源以及环境,不断对计划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确保这些计划能够在中断事件中成功的实施。

记者了解到,2011年9月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协调总行安保部、总务部、营运管理部、电子银行部、公关部、个人存款与投资部、信息技术管理部等7个部门,先后前往四川、广西等省,组织分行开展了以地震、洪灾、火灾为场景的业务连续性综合演练,重点的内容包括极端灾难场景下的备用场地恢复、人员救治和疏散、手工业务恢复和替代以及媒体应对和危机公关等,实现其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贯穿总行、分行和支行各个层面。

此外,在演练中业务系统和灾备系统之间的切换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李可告诉记者:“切换时有风险的,尤其是系统回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交通银行在BCM项目中引入了面向日常演练和应急保障的业务持续性管理平台和相关资讯服务,提高了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的工作效率,改进了应急预案质量。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即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当前,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l、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着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 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像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献出来了。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很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讲究的考虑,象哈佛大学着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着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业务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收益和成本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像真正的市场行为一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本(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工作,既不能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必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

,!<,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人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预期,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只要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花。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现金流量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紧紧围绕上述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化,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看来,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值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人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似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妨也可以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计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 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文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在利率市场化下,外部环境对银行经营模式形成了持续的、愈益增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和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增长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摆脱以往的“规模情节”与“速度偏好”,走内涵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而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每个产品、客户是否盈利,到底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只有依托现代化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通过全成本与收入的分摊与归集,满足多维度成本核算与盈利分析的需要,实现对客户、产品的盈利性与价值的科学衡量和有效挖掘。由此可见,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成本管控能力、价值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管理会计也就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良业绩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通俗地理解,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通过为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分机构、分条线、分客户、分产品、分行业等多维度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甚至员工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为相关业务种类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西方商业银行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本身已远远超越传统会计原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概念和范畴,逐步融入了商业银行众多最前沿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如:美国花旗银行,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部门,首要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为银行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核心业务与产品提供重要依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较早地开展了管理会计相关的多维度核算工作,并开发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使管理者可以实时分析和监控每个机构、每项产品、每条分销渠道直至每个客户的情况。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其全部业务在宏观面上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在考核手段上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和部门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按业务条线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并定期监测。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应用与国外同业相比晚了大约2O年,如工商银行从2001年、上海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从2003年、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从2007年开始启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项目,虽目前都已实现了系统功能上线,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内行政管理体制约束,以及总分行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较高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为中枢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的决策支持,在组织保障、规范流程、细化费用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全球次贷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银行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内在自我修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其建立了以定量化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有能力在完全的市场利率化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战略,精确地实施市场与客户定位,依托其强有力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业务整合及产品创新,从而迅速集聚、恢复实力。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与应用,面对利率市场化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尽早实现精细化的多维度盈利分析,谁就取得了竞争先机;谁能技高一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形成前、中、后台管理营销的协同效应,谁就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成本管理,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金融产品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建立成本科学划分、归集的责任中心体系、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定价管理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用管理会计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的责任中心体系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内部责任单元。对于银行来讲,一个分行、一家支行、一个部门,甚至一名客户经理都可以是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清晰界定,通过责任中心,实施责任单元核算、考核,清楚界定责任单元的责、权、利,强化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意识,有利于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理论上,责任中心的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银行对责任主体的核算与管理,也越有利于管理会计对于产品、客户等维度的盈利衡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银行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责任中心的精细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当把责任中心细分后,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配套系统建设、运营支持等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因此,科学的责任中心划分细度尤为重要,过分的细化既无必要也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常见的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成本中心划分方面,通常以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设置;在利润中心划分方面,则根据经营管理体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以业务线为主体,将每个对盈利负责的业务条线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完整的利润中心体系;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则通常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实行总、分、支行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入,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强化了业务主线垂直管理职能,加大了主线资源配置与考核权重,由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是经营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但业务线盈利情况仍是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为明确业务线责任定位,银行在设置以分、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利润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总、分、支行机构层次,将不同层面业务线与相应业务部门进行组合,从而把业务线视作利润中心,可称之为“虚拟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同时将业务线作为“虚拟利润中心”,形成从上到下业务贯穿统一的利润考核中心,实现管理为经营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的业务运营格局。

(二)分步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责任中心的划分为责任单位的独立核算创造了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就必须解决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的利益转移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责任单位间最频繁的利益转移实际是资金的转移,只有明晰内部资金收入与成本,才能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提供最基本的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之间或者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全面模拟市场运作,全额虚拟有偿转移资金,以核算业务资金成本和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引入FTP后,商业银行内部也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买卖”,吸收负债(如存款)“卖”出去会有“转移收入”,投放资产(如贷款)需要先“买”入资金、支付“转移成本”。通过这样市场化的“交易”,收支匹配使其盈利核算成为可能。FTP作为统一、公允的价值尺度,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强化利率定价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价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应广泛试点后再全面推广实施,同时建议在推广阶段实施“双轨运行、分步推进”的审慎策略,即FTP利润和传统账面利润两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同运行,并逐步提高FTP利润占利润考核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建立内部资金成本和效益的FTP定价和考核机制的目的,实现以全面的资金效益考核引导业务发展。

(三)建立完善定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作业成本法

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和思考,在为管理者提供竞争对手或顾客等与战略相关的外部信息的同时收集、整理企业内部战略信息,使高层领导不论制定竞争战略还是实施战略规划都可以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发展,以此可以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是结合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战略业绩评价的循环过程。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1]。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2]。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3]。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4]。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5]。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都决定商业银行选择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金融环境中占有优势,才能满足战略决策的需要,达到战略管理的要求,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所以应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韩海燕.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邹志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中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杨蒙蒙.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阚天天.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3(0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