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

初中教育辅导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6-01

目前,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由此我认为,我们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把心理疏导放在教学的首位,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一名初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心理健康应该重视环境因素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很是重要。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同时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例如对于初一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而对于初二的同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对于初三同学,要求也随之提高,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有了目标,下一步就该实施内容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2)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3)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重视心理教育的意义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了检索、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试图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更好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6]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33-37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谈心 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工作

“谈心”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一种形式。谈心的目的在于沟通思想,解决矛盾,增进团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先生不应该只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谈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线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因此,在工作中,“谈心”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工作中,“谈心”存在时间长与效率低的问题,是困扰和限制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谈心”工作的效率,本文就这问题做以下论述,供大家一起讨论与提高。

一、“谈心”的有效性是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谈心”方式的特殊性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谈心的针对性比较强,可以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人是情感的动物体,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矛盾与问题不能及时化解时,就可能造成思想和情感障碍。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化解矛盾、疏通障碍。谈心这种工作方式,是通过研究分析个别问题,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谈心”的有效性是辅导员改善与学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有情绪的动物体,工作内容杂而碎,不免在工作中会出现烦躁情绪;其次,现高校辅导员大多是“80后”,缺乏人生经验,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学生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信任感;再次,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与学校教育建设的高度有时会出现脱节,难免会出现一些思维的碰撞。因此,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会与学生产生这样与那样的摩擦。“谈心”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可以化解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工作效率。

(三)“谈心”的针对性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丰富,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内部深层次的问题,那么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无法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甚至会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现在高校中,每位辅导员至少负责200名学生,人数多,个性差异大,单纯的教育无法发现与解决深层次问题。面对面的“谈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展开有意或无意的“搜索”,挖掘学生内部深层次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针对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二、“谈心”工作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谈心时间过长,造成各方疲劳,日渐缺乏重视。

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均有“谈心”要求,但谈心工作普遍存在时间长、各方疲劳的问题。一方面,辅导员是谈心的主导方,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丰富,精力有限,谈心时间长,延长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造成辅导员工作积压,加班开夜车成家常便饭,谈心在辅导员思政教育中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另一方面,谈心时间长,会造成学生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当学生被叫往辅导员办公室时,必然产生“短时间走不了”的怪思想。这样,谈心只流于形式而疲于应付,不仅问题无法解决,而且增添了学生的疲劳与抱怨。

(二)“谈心”缺乏原则与重点,造成辅导员形象欠佳,工作成效不高。

现在,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靠学生测评来体现。因此,很多学校辅导员以通过“谈心”为筹码,增进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经常是缺乏原则与重点,天南地北随便谈,给学生形成“辅导员没事做,闲得很”的印象。这不仅无法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还会使辅导员专门性的“谈心”工作成为表面文章。

三、提升“谈心”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升“谈心”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整合学生资源,拓宽辅导员谈心渠道。

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是辅导员的独角戏,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是主要人物,但不是唯一人物。学生干部生在学生群体,处在学生群体,玩在学生群体,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调动各方力量进行谈心。(1)在班委团队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增添“温馨话家园”职能。每位班委联系几个相应的学生群体,在日常交往中进行无意识的谈心,收集潜在的问题。(2)在每间宿舍物色一名得力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夜谈”,在“夜谈”中收集信息,巧妙解决问题。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这些学生负责定期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无效后,再由辅导员介入处理。总之,要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整合学生力量,多管齐下,为辅导员“谈心”工作的有效性开展提供准确的信息。

2.利用现代化资源,拓宽辅导员谈心渠道。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及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度的提升,高校85%以上的学生喜欢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工具,表达内心情感。因此,辅导员要借助专门的现代化工作设施,以暗访身份、公开的电子邮箱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各项动态。

3.整合辅导员团队资源,拓宽辅导员谈心渠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辅导员工作已日渐形成团队化态势。因此,我们要一改“谁家孩子谁抱走”的个人主义思想,成立辅导员团队联盟。以经验丰富、个人谈话能力强的辅导员为主体,定期开展“今日话题”栏目,让有需求的学生在陌生、信任、可选择性的环境下找到真正交谈的对象,提高交谈有效性。

(二)提升“谈心”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1.“谈心”前要原则明确,目标清晰。辅导员在找学生谈心时,如果天南地北地找学生聊天,会降低学生对辅导员能力的信任度,更会造成问题扩大化的态势。因此,在与学生谈心前,辅导员一定要对学生的问题充分地搜集与了解,制定出周密的谈话方向、目的与内容。这样,有利于谈话时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及解决问题的目标性,减少谈话中不必要话题的插入,提高整体谈话的速度与效率。

2.“谈心”时要以“倾听、专注与共情”相结合为主、教导性为辅。在谈话中,辅导员的角色更多地应该在“倾听、专注与共情”上,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的亲切感,这样容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真情流露”。辅导员在运用教导性的语言进行交谈时,学生更多处于听众的角色,因此,语言应尽量简短、有力,并能发人深省。

3.“谈心”时,辅导员的角色应进行切换。辅导员要一改以往“解决问题”的教师角色,让学生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位置。这样,在谈话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谈话中有所思、有所欲、有所改,使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发挥作用。

4.“谈心”后要分阶段进行跟踪、反馈,应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他们带着目标实践谈话内容,履行谈话承诺。这样做,既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又有助于辅导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使思政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总之,要提升“谈心”工作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以“谈心”搜集资料、发现问题的方式,将发现问题的环节安排至辅导员找学生谈心前。谈心时要注意拓宽途径、改进方法,在综合协调中将“谈心”工作落到实处,迸发正能量,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玮石,江素华.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形式.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冯萍.心理咨询在高校师生谈心活动中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的比例逐年上升,各种应急事件接连发生,甚至多次出现大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恶性案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青年学生的重要问题。据统计数字显示,现在大学生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4.4%[1];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达到轻度及以上者有28.08%中度及以上者3.35%,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等症状[2]。笔者所在的学校对3682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SCL-90结果显示有1362人(占总人数的36.99%)至少在一个指标上超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321人(占总人数的8.72%)的学生存在中重度困扰;UPI结果显示有617人(占总人数的16.75%)的新生需要重点关注。

大学生中如何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来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一名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同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辅导教师,我对此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分析

新生在这三个方面症状突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处于适应期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指所学专业、学校所处地域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指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及个人因素等。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从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复杂、多变、要求高的环境里,个体必须在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个体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因某一方面不适应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连锁反应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由于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的独立性都不强,中学阶段对家长、老师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思想较为理想化。一旦跨入大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而不能准确定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如果这些消极心理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疾病,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学生在适应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对专业和学校产生的不满和失落感

由于各种原因,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与学生本人志向不相符合的情况在新生中比较多见。许多学生入学后要求换专业,有的学生发现大学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就会产生失落感。他们因长时期沉浸在悲观、失望、苦闷、后悔、自卑的情绪体验之中,学习失去动力、生活缺少情趣、交往没有热情,奋斗目标缺失,个别学生甚至整天沉迷网吧,产生“混日子”的想法。

2.不适应生活环境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

现在的大学新生入学前大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需要自主安排个人事务,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中学时期从未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来说,早已习惯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私人天地和学习空间,而进入大学后要住集体宿舍,个人的生活习惯要与学校的管理规定、他人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不少人在适应住校生活方面存在困难。新生因不适应生活环境所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若不能及时消除,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3.学习方法不适应而产生的压力和矛盾感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大学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区别,中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以听老师讲课为主,学习内容相对固定,学习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学习上大多处于被动状态;而大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少、讲授量大,而且不完全按教材授课,没有重复的讲解和长时间的辅导并且布置大量的作业。面对如此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反差,很多学生很想学习但又感到无从下手,处于压力和矛盾之中。

4.人际关系协调不好而产生的孤独和压抑感

大学生在彼此间缺乏了解的情况下,集体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大家的地域风俗、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作息习惯不同,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容易起冲突。若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则会让学生感到孤独和压抑。

5.新的理想信念尚未确立而产生的茫然和空虚感

在对大学环境、专业特点、行业发展方向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许多新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确定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很多学生习惯了高中时代紧张有序的生活,对比之下,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学生在感到轻松之余,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感到大学生活没有中学生活那么充实,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

6.相互比较中产生的失落和自卑感

大学新生在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个人能力、外表相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高中时的佼佼者,在新的竞争中落伍或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时也会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失落感,导致学生自我评价失调。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辅导员;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206-0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之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全面且正能量的影响,它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影响,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辅导员怎样运用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内涵,怎样将其纳入德育工作,使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能传承和延拓这一文化精华[1],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素质。但是由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因素的碰撞交织,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思想困惑及迷茫,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呈现其特殊性。

第一,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部分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对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与信念,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特点。当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比较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的选择和实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

第三,开放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区别。对于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然而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却被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对社会上出现的部分不良现象和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第四,诚信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如考试舞弊、故意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求职造假、美化简历等。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现状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

第一,现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多数采用说教灌输方式,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学生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越规者处之以罚。而没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把德育工作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第二,高校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对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应付参加,辅导员没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不少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触及世界每一角落,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提高全民族素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必要。

第一,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情操,促使道德品质的优化。

第二,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们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第三,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性质和目标的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质,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更要靠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这一要旨提出的,是根据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途径

第一,开展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如茶艺、陶艺、古诗词、剪纸、围棋等。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教育。在班会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开展主题讲堂,把我们日常碰到的道德现象,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存在较多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大学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塑造,而且对于建设整个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力量[3]。它必将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第三,充分发挥武术操、太极拳等体育选修课程的作用。武术的“严谨规范、勃然进取、平和浩大”的特点使学生于健身中感悟立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勇敢、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通过高雅艺术进课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强烈的震撼力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平等和久违的对生命的关注。将“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重要尝试。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开展以社区为空间、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社区化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身心素养,成为“正品立德、文武兼修”的思源学子。以社区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体验。如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除了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外。还积极为老人表演武术、剪纸等民族节目,教老人们打太极拳,与老人们下围棋。学生们在老人们热烈的掌声、舒心的微笑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感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了“仁爱”的品质。

五、结束语

把德育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学习、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升华,成为道德的主人,充实了高校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它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J].学术研究,2012,(7).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7篇

一、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学校仅仅依靠一两名专业的心理教师上心理辅导课、做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需要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心育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心理专业教师的数量远远不够;二是教材的适用性差;三是课时被严重削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就是在这种人人认为应该,但不急需;人人认为有用,但不实用;人人认为重要,但不肯投入太多人力物力的夹缝中建立起来的。

二、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尝试

1.课程目标的确立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学校确定了初中阶段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提高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会学习和生活;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及时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

(1)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由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重点针对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分享,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初一年级将“心理活动课”列入课表,每周0.5课时,初二、初三年级利用班团会课开展专题辅导。初一年级以自我认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主题;初二年级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好青春期情绪为主题;初三年级以学习能力辅导和考试心理调适为主题。同时,专兼职心理教师也要指导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围绕本班学生近期的突出问题,开展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心理辅导专题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围绕学生开展,还要面向家长。“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虽然教师无法改变家长的学识、性格,但至少可以对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略施影响。在不同年级的家长会中进行不同的心理专题辅导和讲座,能够团结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初一年级的主题为“给一些空间,做个‘懒惰’的父母”;初二年级的主题为“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父母做什么?”;初三年级的主题为“陪伴是最好的助力”。

(2)学科渗透课程

学校参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年级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了学校各学科重点渗透的教育内容。实践检验发现每个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项目不宜过多,最好是一至两项,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心育效果。学科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时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渗透教育;二要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联系;三要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物理、化学学科要重点渗透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学生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的心理社团有两种,一种为长期社团,如学生心理教育志愿社团――欣心社团。社团成员作为心理教育通讯员,一方面及时将各班学生心理需求以及个别学生的异常情况与心理专兼职辅导教师沟通,另一方面将心理辅导工作的新内容及时传达给同学。还有一种为短期社团,通常活动课程周期为十周。根据学生需要不定期以小组为单位开设团体辅导课程:对一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开展“自信互动”辅导,对一些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学习策略培养”的辅导,为班主任组织“累并快乐着”心理沙龙等。同时,社团还要经常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学校公众微信号,不定期地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小贴士,使其入眼、入耳、入心。

3.课程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通常具有内隐性、个人性、长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初中生的心理辅导课程的评价,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占50%,分为三个维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呈现作品的成长性、活动中的合作性和交流性;学生小组评价占50%,通过累积历次活动中每个小组在竞争和合作中的得分而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倡导的是鼓励学生乐于认识自我、敢于开放自我、勇于完善自我,使学生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认真的学习态度、健全的人格。

三、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成效与反思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团体辅导

对于团体辅导来讲,其同一般的个人辅导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其是以团体情境为基础开展的一项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其面对的人群并不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完整的一个团队。例如:一个班级、一个队伍等。团体辅导不但要求队伍中的每个人利用学习或思考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也要求队伍中学生们互相沟通、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作为初中的德育教师,应利用适当、科学的辅导技巧,激发学生们的自身潜能,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从而促使同学之间,团体之间的和谐、愉悦发展。以下简要探讨了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团体辅导的优点,具体的应用方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应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初中德育教学活动的优点

(一)促使学生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对个人辅导来讲,学生们所要面对的沟通、交流、学习人员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衍生出过强的自我观念,缺少团队合作能力,影响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相反,在团队辅导方法中,同学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增强了交流的对象,同学们可以在小型的团体中提出自身的特殊认识,帮助他人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们形成一种他人对自身很关键,自己对他人也很重要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带来欣慰感与自豪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在团队辅导中,由团队产生的优良成果是一项积极的人生感悟,这种感悟同学们不但能够在队伍中全面体会,同时也可以衍生到将来的工作与学习中,培养学生们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二)提高学生们的归属感及认可感

人都是群居的生物,通过团体辅导的长时间合作,同学们就会对队伍产生一种归属感及认可感,而且会伴随着团体辅导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浓厚,从而在将来的学习及工作中,个人就会主动的基于团体的层面看待问题。当遭遇困难时,队伍中的成员就能够自主的认识到自身是团队中的一员,应同团队保持共同的评价与思想,以团队为荣,保护及爱护团队中的荣誉及形象,而且,会以荣辱与共的思想面对困难。这种浓厚的团队归属感及认可感是学生们步入社会后较为重要的思想与经验。

(三)完善学生们的自身发展

对于团体辅导来讲,其为队伍成员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社会活动环境,创建了一种温暖、和睦、互相信赖的团队气氛,从而使每一名团队成员都置身于一个较为温馨、安全的环境中,所以,较为适宜用来树立团员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能够更好的完善自身发展。

(四)促使学生们进行多元化的信息交流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提供详细的资料与数据信息是其极为关键的内容之一。不但包含辅导人员提供的资料信息,队伍人员间也需要经常进行资料互换,互换的资料包含:社会数据、就业信息等。由于队伍成员的家庭环境、经历、文化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对事件的理解与思路也各部一样。这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多元化资料能够进一步拓展人们的思维,开阔成员的视野,激发团员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更自主、成熟的面对困难。

二、应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初中德育教学活动的措施

最近几年,伴随着团体辅导研究的不断深入,团体辅导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应用措施源源不断,那么,怎样在初中的德育教学工作中应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呢?以下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角色演绎法

在团体辅导中,角色演绎法是其较为常用的措施之一,指的是为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划分不同的角色,在相应的场景中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团员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员自身的综合才能。角色演绎法又可以将其称为分配位置法。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寻一些情景丰富、人物灵活的文章,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朗读:小红用手托起向日葵的花盘,伤心的说:“这株向日葵可能活不了多少时间了。”小江看看向日葵的花叶,又观察了一下向日葵折断的位置,信心十足的说:“花叶还没有打蔫,伤的不算严重,肯定可以救活。”当学生在表演期间,教师应从旁发挥指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对话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融入自身感情,从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团队讨论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出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很难主动询问他人,害怕打扰到对方,但是,如果长时间应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教学,同学们就会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想到团队,让大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寻相应答案。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提出自身的观点与见解,成员之间在获取他人答案的同时总结自身观念,经过分析与整理之后,获取统一、客观、精准的结果。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假如团队中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对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无法商洽时,就可以在整个团队中进行讨论,有针对性的组织一场辩论比赛,从而使学生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当然,教师也可以有组织的举办一些辩论赛、知识问答等活动,从而拓展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一个“学校管理应严管还是宽松管理”的命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认识,为将来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

(三)竞争对比法

常言道:有了竞争,才能够进步。对于初中教师来讲,在应用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难题,使团员互相竞赛,看谁回答的问题快速、准确,激发队伍成员的个人荣誉感,促使学生们更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小的习题,让学生们互相抢答,习题的内容可以包含语文知识、生活常识、文学常识、自然科学等多种类别,从而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见识。另外,教师还应采用奖励的制度,对一些竞争胜利、表现良好的学生以奖状、物资等奖励,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们完善自身成长。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教师来讲,在应用团体辅导方法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深入分析团体辅导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对初中德育工作中团体辅导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秋英.农村地区初中德育教育整体发展研究―以云亭中学为例[J].科技新报(教育科研),2010(30).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9篇

关键字:初中生 青春期 常见问题 辅导对策

前言

青春期是指个体12至16岁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人们大多都处于初中教育阶段。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对自身的身心变化大多适应不良,加之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的局限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大多数初中生都存在着青春期的困扰,并由此诱发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加强对初中生青春期的教育和指导,认真地分析初中生青春期的常见问题,并悉心地加以辅导,让初中生对自身身心的变化有正确地认识,促使初中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一、初中生青春期常见问题

(一)初中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

1、负面情绪。初中生在青春期时,情绪强烈、多变、失衡,初中生难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初中生由于生理急剧变化,加上学业压力、情感挫折、家庭矛盾等因素,常会产生郁抑、焦虑、烦恼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负性情绪不能得到有效排解,就将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初中生产生自杀心理和行为。

2、人格冲突。初中生在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在心理的发展上出现了许多矛盾,不能很好地整合人格,从而产生了人格冲突的问题。比如大多数初中生都会出现反抗和依赖、勇敢和怯弱、闭锁和开放、高傲和自卑并存的矛盾现象,这就是初中生人格冲突的表现。

3、性心理问题。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性发育日益成熟,但是由于他们对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缺乏了解,因此经常会产生性困惑、性价值观混乱和性保健意识薄弱等问题。性心理在引发初中生犯罪或自杀的因素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二)初中生青春期常见行为问题

1、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是一个“大人”了,因此觉得自己理应有“大人”的行为,加之家庭成员和社会成人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极易产生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并以此为傲。

2、早恋行为

初中生性意识的出现导他们脱离集体,喜欢单独和异性在一起,开始早恋,甚至产生。如果对此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3、网络成瘾

现在社会上网络游戏泛滥,加上社会环境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引导,初中生极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等,导致初中生网路成瘾。网路成瘾对初中生的危害极大,如果不加以治止,就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

4、逃课、打架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内心对新生事物极度渴望,加之自控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因此常常逃课出去游戏、娱乐等。同时,初中生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极易暴躁,又没有良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打架是男子汉行为,是一种义气之举等,因此常常出现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初中生青春期常见问题的辅导对策

初中生出现的种种青春期问题,如果不善加教育和辅导,就将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初中生进行必要的青春期辅导。青春期辅导的对策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

教师在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时,应该给他们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让他们对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青春期知识讲座的内容,应该以性知识和性心理知识为重,为初中生开展必要的性心理辅导,因为性问题在青春期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性心理辅导的重心是教师向初中生讲授科学的性心理知识以及正确的性价值观和伦理观。辅导应该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老师来开展,辅导方式最好是以讲座的形式。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不是要向初中生灌输青春期知识,也不是对初中生进行说教,而应该以启发和引导初中生科学地对待青春期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为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开放式、参与式和探讨式的讲座方式,对初中生进行适当的辅导。

(二)开展课堂集体讨论

教师开展初中生青春期知识讲座是面向全体初中生的正面引导,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针对初中生共同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青春期问题,教师可以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辅导,课堂讨论既可以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共同分担青春期问题与困惑的机会,又可以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分享同伴经验的机会,还避免了来自教师的压力以及出现尴尬的情况。比如,关于早恋问题,如果教师以开展讲座的方式来进行辅导,效果就可能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大打折扣。但是同伴效应却非常有效,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课堂讨论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与青春期知识有关的活动

教师对初中生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和青春期问题讨论主要解决的是初中生对青春期知识和问题的认识以及态度问题,如果能设计一系列与青春期知识有关的活动,让青春期有关的知识和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中去,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情境短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方式。

(四)开展针对初中生个人的个别辅导

许多青春期的初中生对性问题非常敏感,同时又心存压力和顾忌,因此,讲座、课堂讨论和活动等团体辅导需要与针对初中生个人的个别咨询相结合。个别咨询可以采取师生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师生电话咨询和通信咨询的形式。初中生在面临困惑的时候,尤其是面临情感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向父母讲,也不愿意和任课老师讲,却特别信赖心理辅导老师,他们通过书信、电话,或在咨询室里向心理辅导老师宣泄出自己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初中生在父母、教师或同学那里不仅找不到接纳感,还会添上新麻烦,担心会被当做异类,所以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他们都不会公开讨论,而喜欢接受心理辅导老师的个别咨询或辅导。青春期常见的男生的以及女生的未婚先孕等敏感问题因具有极度的私密性,应该采用个别咨询。

三、结语

初中生在青春期时生理与心理发展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初中生青春期的教育和指导,认真地分析初中生青春期的常见问题,并悉心地加以辅导,让初中生对自身身心的变化有正确地认识,促使初中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 樊轶华.初中生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及辅导的有效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0,(4):182-183.

[2] 文华.中学生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30):12-14.

[3] 王长虹,李晏,苏林雁等.青春期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2):958-961.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0篇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个别机构校区差异辅导范围有所不同,建议家长拨打电话了解情况)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奥数 小升初 中高考

【辅导介绍】根据不同孩子的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配备辅导经验丰富的课程老师全程指导,各机构收费标准、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详情请家长们拨打电话详细了解。

【热门辅导】

小学:小学各年级奥数拔高、举一反三的解题思维及应变能力提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串讲、作文框架脉络梳理提高、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讲解;小学数学重点难点查缺补漏等;

初中:初二物理力学、电学等重点难点基础夯实;初中英语语法、数学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初中语文作文及阅读理解等得分点提升;中考重点难点辅导、各科基础夯实;

高中:高考理综、文综重点科目得分点突破讲解,针对基础薄弱的考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艺考生、特长生文化课针对性辅导;高中各科重点知识点梳理,高考冲刺辅导。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结合所在城区位置,寻找离家就近的机构和校区,先输入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把您孩子的学习情况跟老师详细描述一下,老师会给您做针对性分析。

【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道里区学大教育道里(新阳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道里区学大教育道里(顾乡)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龙塔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91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和兴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92

哈尔滨市南岗区京翰教育军工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217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南岗(果戈里大街)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菁英学堂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长江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和兴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建设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大教育南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62

【佛山市】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汾江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卫国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亚艺公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禅城区学大教育禅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佛山市南海区学大教育南海万科广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56

【福州市】

福州市仓山区学大教育金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屏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杨桥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鼓楼区学大教育鼓楼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福州市台江区学大教育台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8

【抚顺市】

抚顺市顺城区学大教育顺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09

【阜新市】

阜新市细河区学大教育解放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0

【贵阳市】

贵阳市南明区学大教育南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1

贵阳市小河区学大教育小河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1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1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2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论文网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网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1.2研究意义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3篇

小升初1对1冲刺课程-课程详情

课程简介

小学阶段**重要的就是小升初考试了,考试成绩好,那么就可以直升重点中学,要是成绩不好那么就只能进入普通的中学学习,差别是很大的,为此考生们都想拿下高分成绩!

学大教育为想要冲刺小升初考试的考生们,推出了1对1冲刺课程,学大教育的考试根据小升初考试要求,个人学习情况,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夯实基础知识,学习解题技能,小升初考点精讲,直击考试精髓,助力学员升入理想中学!

海口小升初数学学习哪里好-学大小学数学辅导

课程特色

学大教育1对1辅导优势:

课程详情

招生对象:想要拿下小升初高分的学员

开设科目:语文、数学、英语

课程效果:英语过级数学精炼确保无忧

课程特色:多年任课经验老师任教,章节板块梳理,指导复习策略与备考技巧。拓展解题思路,考题专项突破,把脉得分要点,应考心理辅导

课程推荐:中考1对1精品课程

海口小升初数学学习哪里好-学大小学数学辅导

师资介绍

**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在读学校教学水平等综合分析。

NO.2找出所有知识盲区。

NO.3充分挖掘考生潜能,预测增分趋势。

NO.4老师团以总分为目标围绕各科要点制定有效增分计划。

NO.5进行靶向定位强化训练,专职老师一对一授课。

NO.6学习管理师全程监督指导,及时反馈随时修订辅导方案,**效果。

6对1服务

1、学大教育将1对1个性化授课与重点学科串讲相结合,实现4倍学习效率,强化解题思路,提升应试能力,使学生完成学科知识和考试分数双丰收!

2、从专业的授课、舒适的陪读教室到班主任的学业管理,及必要时心里咨询师的有效参与,学大教育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辅导体验和效果。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班主任是与其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因此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能否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相较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心理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心理发育的三个矛盾上:其一,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身体的第二性征开始显现,而伴随着这些身体上的变化,其心理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对异性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但是由于心理发育的迟缓,多数中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二,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和社会性形成相对迟缓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学生成人感意识觉醒,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并注重他人的评价,但是由于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他们在塑造自我形象时往往以崇拜的明星为标准,从而导致其在外形塑造与年龄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自我分化,形成理想我与现实我这两个形象,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的意识。其三,感情需求外露与内隐的矛盾。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但是对于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学生们一方面希望找人诉说,一方面又羞于启齿,从而导致心理矛盾。

二、初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针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上文分析的初中生心理特点,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谈话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干预,班主任在干预中应该坚持几点原则:①保密原则。对于学生诉说的心理问题,教师要严格保密,在未经学生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把谈话内容透漏给任何人,包括学生家长。②倾听为主,辅导为辅。许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缺乏倾诉对象,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做好倾听工作,让学生主导谈话内容,待学生倾诉后再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③科学提问。初中生由于思维发育不成熟,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班主任就要根据教学经验和心理学知识,用提问的方式主动帮助学生定义心理问题。

(二)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班级的状态、风貌、活力等因素都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班主任在对班级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善用多元智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心理健康知识的表现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形象,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优化教学活动,利用观察、合作学习、演讲、推理、角色扮演等形式活泼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优化因材施教,例如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利用活动中的分工,充分尊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优化评价效果,利用多元化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以形成自尊、建立自信。其二,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即班主任在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班级活动,以实现对班级整体心理辅导。心理班会课是实现班级辅导的有效形式,心理班会课可分为专题讲座课和心理训练课两种,前者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后者适用于班级全体参与,并解决某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嫉妒”这一情绪问题出示题目,或者讲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情景,并让学生分角色演示情景,教师可以在高潮处设置疑问,让全班讨论,以引起学生对嫉妒危害性的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并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

三、结语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初中生心理特点,了解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建立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从而使初中生在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快乐地成长。

作者:胡强 单位: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黄立君.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世纪桥,2016(3):93-94.

初中教育辅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辟了创新之路,符合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特征。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合的可能性

1.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的对接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实现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因此,新版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与中学心理辅导在根本目标等方面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把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班级制的对接

目前我国中学大多实行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要求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因此,班级里面的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而团体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能够围绕某一共同的问题互动和探究,在活动中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这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特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的运用不仅能使个体通过其他学生来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应用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探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结果。

同时,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初中生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更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通过设计班级群体的各类专题心理辅导活动,以团体辅导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得到提高,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目前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德育与智育统一的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繁多、枯燥和抽象,部分教师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于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虽然根据《中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许多中学都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更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和学校都可以接受的形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思想品德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科学,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进行有效性整合,这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1.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

这两者的整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学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说教、训导等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干预,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师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扩充心理学知识

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应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改编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教师转变评价方式

团体心理活动的授课形式、评价方式比较特殊,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所以,在进行活动前,教师要卸下学生的思想包袱,告诉他们在活动中不需要背东西,只要体会和感受。教师在活动后只要做出适当的引导即可。

综上所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整合,不仅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也充分挖掘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功能,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