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领导力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式课程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之洪(195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李明辉(198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201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作为向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社会吸引力、人才质量尚有待提高。麻省理工学院2007年开始实施一项工科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领导力计划,在能力培养、学习模式、企业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这项计划已引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高度关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对此项计划给予充分重视。

一、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概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工程教育,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美国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美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但美国本地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短缺。这种现象引起美国政府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科研投资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①。这项计划得到美国工程院的积极响应,美国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高超的领导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坚持很高的道德标准,并且培养职业主义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纷纷行动起来。其中,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多项以培养美国工程领导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措施,工程领导力计划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工程领导力计划是一项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改革计划,其目标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学分结构等;二是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种的作用,延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术。这项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伯纳德・戈登资助2000万美元,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项目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极大重视,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由于这项计划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示范作用,从2010年开始,美国其他10所大学也陆续推出此项计划。

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特点

作为对美国工程技术人才急切需求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程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目标。首先,该计划对其核心理念“工程领导”做了界定:在工程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够引领技术变革而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产品制造、工业流程、项目管理、材料科学、分子科学、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等②。其次,该计划将“高效能工程领导”分解为六项能力:一是领导性格,即领导者在工程管理中具有果决、责任感、忠诚、自我意识、奉献的精神;二是理解认同,对下属和团队成员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实现有效沟通和认同,凝聚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意义建构,即对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工程前沿,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和甄别;四是目标愿景,了解产品和工程的制造与设计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对产品进行规划,提供解决方案,对产品概念进行实物化;五是实现愿景,能够带领员工进行团队组建,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实施项目运作与监管;六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最后,该计划明确了本科阶段的工程领导培养目标。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周期仅为1~4年,仅从人才养成的全过程来看,如此短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工程领导,但是该计划为工程领导人才的后续或接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核心价值或工程领导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领导力计划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各种能力进行有效整合。该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课程模块。具体而言,第一层次是普及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工程学院所有本科学生(约600人)学习完全相同的工程项目课程模块,培养团队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创新和发明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为部分学生(100~200人)开设选修课程,包括一些学习模块和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戈登”工程师证书。第三个是层次最高的精英课程,对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模块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学生(通常为20~30人)进行选拔。旨在通过更加个性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工程领袖,并颁发“Gordon ELP(工程领导)”证书。至此,三个层次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课程全部完成。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离不开实践,因为在高效能工程领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必须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该计划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工程实践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亲自领导和管理,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产品,而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则提供与现实项目中相同的设备、资金等生产环境。学生围绕产品生产体验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这些项目既有实验室精心设计,也有来自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学生可以24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材料,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大项目研究。③

同时,该计划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比如,与企业签署协议,由学生定期完成企业交付的产品订单,从而为学生提供后续研发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对学生管理和研究的项目提出高于实验的质量和工艺要求。由于企业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对质量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领导自己的研发团队,经历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组件供应、生产与质量管理、整机调配、营销与财务管理等。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提供给企业销售或者作为重要组件使用。

4.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工程领导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负责管理团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管理或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亲自参与管理。整个计划的管理团队由专家、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管理。这种公司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计划得到顺利开展。

在三个层次的工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考核也有详细的要求与标准流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项目实施前,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比如资金要求以及对成本、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产品交付给企业以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参与的工程实施进行答辩,从事先规定好的六个方面逐项陈述,最后由工业界领导和校方代表进行联合评判和鉴定,给予相应等级的成绩,并颁发证书。

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④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许多院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不重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时数严重不足。二是根据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操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动力。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作为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先进的组织和实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潜质的工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但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传统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一是在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与科研,轻实践技能与操作,在教师年终工作量考核时,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还要求必须和承担科研任务;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通过为期几天的短训拿到所谓的“双师”素质资格,而不愿意去企业深入学习生产技能;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兼职队伍,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要求必须有硕士文凭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2.优化高职生能力的结构,突出岗位垂直迁移能力。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等。这种课程划分方法极为笼统,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更没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对学生的岗位垂直迁移能力关注不够,造成目前高职生“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奇怪现象。笔者曾对某专业47名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以后会选择离开,其理由是“不甘心做一辈子操作工”。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看,高职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与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到的人员基本相同,专业素养乏善可陈。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即应制定一些像工程领导力计划那样的项目,不仅培养高职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通过特别训练,提升他们在承担一定时期的操作工作以后往更高职务升迁的能力和机会。

3.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式课程的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许多来自计算机、网络、建筑、医疗仪器、材料、能源等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和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真实项目或产品设计与生产,为学生带来全真的学习经验。⑤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项目式课程,但由于重视不够,项目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理论教学或简单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因此,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投入充裕的资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引企业参与,尤其是招聘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兼任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②雷庆,巩翔.本科阶段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以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

③雷环,(美)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2.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招生计划

招生大类/专业

大类所含专业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师范)

/

四年

61

浙江、江苏、安徽

设计学类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靴设计)

四年

157

浙江、江苏、安徽、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西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二、招生省份及计划数(具体计划数以各省考试院最后公布为准)

省份

美术学(师范)计划数

设计学类计划数

学费

浙江省

43

89

    

学费按浙价费   【2014】240号文件收取。我校目前实施学分制收费,

美术类专业每年学费10350元左右。

江苏省

8

8

安徽省

10

10

黑龙江

8

山东省

12

河南省

10

湖南省

10

广西区

10

总计

61

157

 

三、报考形式和条件

我校美术类专业考试均采用各省统考成绩,不另行组织校考。报考对象和条件参照各省美术类统考安排和要求执行。

四、录取原则

报考我校的美术类考生(使用联考成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参加生源省的艺术联考并取得合格证;2.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省划定的艺术类分数线;3.英语单科成绩达到规定的分数。符合上述要求的考生,我校将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录取:

(一)分省按综合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录取,综合分折算方式如下:

综合分换算方式:文化总分(高考总分按750分制计)×50%+专业成绩(总分折合100分制计)×7.5×50%。

备注:江苏省综合分换算方式:文化总分(高考总分按440分制计)×50%+专业成绩(总分折合100分制计)×4.4×50%。

(二)英语单科成绩要求

浙江省

江苏省

其他省

≧60分

≧40分

≧50分

五、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及专业介绍

(一)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简介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设立于1984年)和原温州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1988年),属国内同类院校中较早创办美术、设计、服装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8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人。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4人,博士5人、硕士46人。

学院设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2003年服装设计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艺术设计专业(鞋靴设计方向)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艺术设计(鞋靴、服装)为校级重点特色学科(B类)。2012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被评为精品课程,2013年2门课程成功入选精品资源共享课。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团队为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意大利新美术学院、欧洲设计学院、韩国及台湾等高校艺术学院建立合作交流项目,联合培养交流生、交换生,每年暑假定期组织专业设计营活动。

近年来,师生作品获国际国内展赛大奖20余人次,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经过全体教工多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人才质量、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学院已成为一所融纯艺术专业、设计应用专业于一体的高等艺术学院。

(二)学院专业(方向)简介

美术学(师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中小学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素描、油画、水彩、山水、花鸟、人物、版画、书法、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

视觉传达设计: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系统基本知识,注重艺术创造性思维及能力,能在学校、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媒体、报社、数字媒体单位、品牌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品牌设计与推广、传媒研究、视觉表现研究、数码交互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系统设计、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

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具备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科研机构或者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公司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和设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娱乐餐饮设计、宾馆设计、居室与办公空间设计等。

环境设计(室内与产品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工业产品设计部门、工业产品制造企业、产品设计策划与咨询行业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创新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快速表现、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效果图)、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基础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快题设计、产品设计(一至五)、专题创意设计(一至二)。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培养具备服装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能从事服装设计、品牌策划和服装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材料学、时装绘画、服饰色彩、服饰图案、图形软件及其应用、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女装工艺、男装设计、服饰品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时装市场与商品计划、服装CAD 、立体裁剪应用、专业英语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展示设计):培养具有展示陈列的系统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有较宽广的专业口径,能从事橱窗设计、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营销策划、展览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软件与应用、色彩构成、基础摄影、服装陈列基础、展示效果图表现技法、店堂规划与设计、服装展示与陈列设计、陈列手册、橱窗设计、服装搭配等。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城镇规划专业 生产性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85-02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城镇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成为人才培养当务之急。目前,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已经逐渐转向技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专业,城镇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必须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将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法应用其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应用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以建立生产性实训理念为目标,建立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内容,充分发挥出实训的功能与作用,将城镇规划专业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充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学校与社会服务的高效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加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实现毕业与就业的良好过渡,因此,应积极有效地开展实训课程教学,利用生产性实训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面对模拟环境甚至是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了解单位的工作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与归属感。

(三)实现企业、院校的互利共赢。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院校需要结合多方资源,与企业联系加强双方交流。企业为院校提供技术与经验的支持,将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技术的人才引入进院校中,为院校内部的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开发、教学进行实训指导,利于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高职高专的学生进入到单位进行实训、见习、顶岗,替企业分担工作任务,注入新的活力,在推动工学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与院校的互利共赢。

二、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践

(一)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城镇规划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能够从事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城镇建设管理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等工作,这就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需要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体现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主线,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多方位、多元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法。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镇规划专业至2011年来,先后获得自治区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依托三个项目建设,构建了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长效机制,有效保证了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能够良好运行与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城镇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将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纳入其中,校企共同参与到决策工作中,协调与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规划,解决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城镇规划专业因此在实践岗位数量、实践、生产项目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保证了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效果。

(二)构建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构建生产性实训体系,需要充分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目前社会中先进成果,针对性地改革实训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适度减少各种演示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实践性实训,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学设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实训教学的开展,利用产学结合的方式最终构建出一个操作与实践、专业应用与专业技能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充分发挥出其教育与实训的作用,保证建设目标的达成,制定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实训守则、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了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性,实现该院校基地的正常运行。

(三)推进校企对接,构建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加快推进广西城镇化建设发展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专业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在于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同时,更加深层次地实现了校企合作。目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已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组建工作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总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实训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教学实训、技能考证、社会培训三个功能,并长期与广西区内多县市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院等开展了合作,开展培训、咨询、学生“三下乡”活动等技术服务,辐射全区50%以上县市,范围广、效果好、影响力大。在实训基地建立的过程中,与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等1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完成生产性实训,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连接。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间由学院提供场地,由企业投入资金、技术、设备,双方共同管理的实训基地――设计中心,方便学生学习和企事业员工进修回炉。

(四)建立适应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项目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实训基地功能的最大化。

1.建立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要,实现初步的课堂学习与实训结合。在中级发展阶段,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逐步进入到生产性实训阶段,从企业中聘请专家参与到教学中。在实训的高级阶段,完全按照企业制度和要求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和设计任务。

2.针对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只有通过真实产品以工作项目转化成为教学项目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既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又需要真正达到落实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镇规划专业深化“2+0.5+0.5”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一体化”特色的“设计工厂”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依据城镇规划工作过程开展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建立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主体的“设计工厂”,课堂与实训室、工作室、设计院等多渠道方式,促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获得职业经验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考评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灵活多样促进发展。例如,教学资源库信息化,运用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又如,建设专业课程群,以5门专业课程(居住小区规划、建筑构造、园林景观设计、城镇规划、构成)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各课程改革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考核评价体系、学材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五)利用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在企业中选聘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实训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在企业中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并将这种经验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镇规划专业既充分发挥原有师资的优势,又积极发现原有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采用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方式补充师资队伍。将兼职的教师补充进师资队伍当中,可以缓解目前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实现了生产、教学、技术的共同发展。我们进行的整体师资结构的优化工作,从年龄、学历、职称进行考虑与调整,建立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建立一个兼职教师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在聘请的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聘任与考核体系,针对进入院校的兼职教师加强岗前培训,主要是因为兼职教师大多数为技术人员与专家,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但是并不十分熟悉高职教育规律,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对兼职教师采取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特别是针对实训效果良好的兼职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同时也鼓励兼职教师多对院校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化蓉,曹仁勇,管斌.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建设内容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8)

[2]王玉华.现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城镇规划课程体系的重构[J].当代教育论坛,2013(13)

[3]徐彦卿,等.浅谈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JGA341)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体制改革,事在必行;事企分离,责权明晰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我院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院属产业要发展,必须走企业化道路,因此,对于院属产业必须进行改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下半年,我处将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在狮麟驾校改制的经验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他院属产业实体逐个改制,使其真正走向市场,充分挖掘学院潜在资源,将“经营学院”的办学理念融于其中。

二、科学预测,合理调配资金;统计分析,发现潜在问题

半年来,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与年初制定的综合发展计划较为吻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接下来,我处将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发展计划,特别是系部校区下半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需重新制定计划。

在做好年度发展计划的同时,为了计划与实际大体上不出现偏差,我处将按月分解年度计划,实行按月考核。日常资金审核工作将做精做细,严格按照月度目标计划执行。每季度对学院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研究解决方法,避免2004年学院发展出现重大资金问题。

三、多头融资,扩充战略伙伴群;项目包装,做出学院特色

现今,我院品牌效应日见升温,发展态势也是空前绝后。但我院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多为学院自行支付。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我院有必要也必须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多方式、多渠道引进资金,原创:确保学院快速发展。下半年,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在不影响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出让资质、租赁土地、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融资活动。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开发潜在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推向市场,将我院汽车品牌特色做亮做实。

四、强化内部管理,做大做强产业实体

再雄厚的资金后盾,再优厚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企业必将走向灭亡。我院产业实体大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处作为其归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机能,增强管理力度。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产业实体考核标准,规范产业实体考核制度,执行产业实体考核程序,确保其经营活动顺利开展,逐步走向市场、占领市场。

五、规范招投标采购程序,精简不必要环节,为学院节省不必要开支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机械制造;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75-02

我院作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于2010年2月派遣部分教师赴德国的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职业教育模式学习。本次学习直接涉及德国职业学院的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有了具体的了解。

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德国职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必须按照各州的官方指导文件制定,官方指导文件对各专业必须开设及有选择性开设的课程(不能理解为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各门课所讲述的内容、上课时间及课时数也有具体的说明,但对所选的教材不作规定,各学院在那些选择性地开设的课程方面也有所不同。德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州是巴伐利亚州,其官方指导文件的制定、者为“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在其官方网站(http://isb.bayern.de)上详细列出了作为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各专业、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各工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由州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学院及企业界有关人员组成。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两年)的教学计划如表1、表2所示。其特点是:

1.注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如德语、英语、数学及物理都是典型的文化基础课,其课时都很多,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29%,特别是英语、数学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2.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工程力学、工程绘图、化学与材料科学、机械零件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33%,工程力学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学期有5课时,机械零件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3.开设与企业、社会的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和社会学、心理学、工业管理等课程,其目的是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与社会。

4.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如项目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工程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15%。

5.重视环境保护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教学,开设如环境与质量、新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6.不以学期划分每门课的授课时间段,可在每学期交叉授课,如机械零件及英语等课程。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是在职业学院机械制造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其教学计划(一年制)如表3所示。

其特点是:

1.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手动工具的使用及普通机床的操作占了相当多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如零件制造手动工具、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制造、普通机床机械部件制造等。

2.注重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保养而非数控机床的原理,因为作为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主要能力在于数控机床的使用,而不是数控机床的研发、改造及维修。

3.无论是普通机床还是数控机床,都以单个机械零件的制造作为基础,再到有配合关系的机械部件制造,将公差配合的概念贯穿于零件的制造过程中。

4.侧重于零件制造全过程的教学,从设计到生产规划、生产管理、制造、零件检测,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教学为课程导向。

5.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的教学,因为数控加工的最先进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在教学中同样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每门课程就是一个项目。另外,还需通过由德国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考试,取得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同时参考德国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由州政府颁布各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因此,各职业学院或职业培训学校都有法可依,做到各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大致相似,又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缺乏一个统一、明确、具体的指导文件,使得各学校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差别很大,而且每个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教学计划是最合理的,甚至为了一些概念随意、频繁地改变教学计划,但少有真正的特色与精品。

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就没有太多机会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另外,在学校里打好理论基础,有利于工作之后的继续学习。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对其大幅度地删减或压缩,所谓以“够用”为原则,很难明确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为“够用”,对专业基础课也进行压缩,将其“揉和”到专业课中,不能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

德国在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中有“二元制”的教学方法,但不是主体,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中,“二元制”教学法才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另外更加强调的是项目教学法。我国各职业技术学院陷入了对一些名词解释的困惑中,如“二元制”、“工学结合”等,大家一味地跟风,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去“工学结合”。有的学院简单地将一门课集中到几周上完,全是“学”,没有“工”,教师、学生都叫苦。这样做违背了教学规律,如同早、中、晚三顿饭都放在早上8点,连续吃饭,而且仅有一个品种的饭菜,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校即使有“工”,但很多时候都是到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企业中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简单工作,有时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最后变成了“空学结合”。因此,对待“工学结合”,应按照硬件优先、资源整合的原则,在硬件上不能过分依赖企业,因为企业所投入的硬件,首先以创造利润为目的,学校则应在保证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与企业的硬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互利互惠,同时配合有效的管理。

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方式及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就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意义,旨在理清高职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严谨地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教学规律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9.

[2]刘玉东.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58.

[3]程忠国.德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87-90.

[4]孟利前,肖海峻.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55-157.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体制改革,事在必行;事企分离,责权明晰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我院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院属产业要发展,必须走企业化道路,因此,对于院属产业必须进行改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下半年,我处将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在狮麟驾校改制的经验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他院属产业实体逐个改制,使其真正走向市场,充分挖掘学院潜在资源,将“经营学院”的办学理念融于其中。

二、科学预测,合理调配资金;统计分析,发现潜在问题

半年来,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与年初制定的综合发展计划较为吻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接下来,我处将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发展计划,特别是系部校区下半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需重新制定计划。

在做好年度发展计划的同时,为了计划与实际大体上不出现偏差,我处将按月分解年度计划,实行按月考核。日常资金审核工作将做精做细,严格按照月度目标计划执行。每季度对学院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研究解决方法,避免2004年学院发展出现重大资金问题。

三、多头融资,扩充战略伙伴群;项目包装,做出学院特色

现今,我院品牌效应日见升温,发展态势也是空前绝后。但我院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多为学院自行支付。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我院有必要也必须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多方式、多渠道引进资金,原创:确保学院快速发展。下半年,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在不影响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出让资质、租赁土地、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融资活动。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开发潜在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推向市场,将我院汽车品牌特色做亮做实。

四、强化内部管理,做大做强产业实体

再雄厚的资金后盾,再优厚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企业必将走向灭亡。我院产业实体大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处作为其归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机能,增强管理力度。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产业实体考核标准,规范产业实体考核制度,执行产业实体考核程序,确保其经营活动顺利开展,逐步走向市场、占领市场。

五、规范招投标采购程序,精简不必要环节,为学院节省不必要开支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技职教育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岛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台湾社会转型、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技职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学结合失调,毕业生的学用落差较大,就业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台“行政院”主计处2009年5月进行的人力资源调查,失业期在1年以上的劳动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1.95%;从就业者更换工作的频率来看,15~24岁之间就业者的转职率为12.35%,大专及以上者为6.48%,①均为同类比较中的最高值。这说明岛内大学生由于较少接触劳动市场,工作经验缺乏及对工作认识不足,导致毕业后不易寻获长期稳定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实用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不仅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还容易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台湾岛内学、官、校、企四方联动,推出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实施计划,试图解决技职院校中存在的产学结合问题,以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

学界率先提出“最后一哩”学程设想及方案

“最后一哩”(Last Mile)一词原为电信专业术语,指电信网络从机房至用户端之间的那条线路。2001年,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沃夫(Jason Wolf)、吉依(Natalie Zee)出版的《最后一哩:宽频和下一个网际网路革命》(《The Last Mile: Broadband and Next InternetRevolution》)一书中。2003年,著名华人企业家、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将这一术语引入技职教育领域,提出了“最后一哩”学程(Last Mile Program)的概念,希望在技职学校与企业界之间置入一个新机制,将学校与企业界之间“最后一哩”的距离衔接起来。温先生还将“最后一哩”学程分为态度学程(Attitude Program)、知识学程(Knowledge Program)、技能学程(Skill Program)和创业学程(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四大类,强调“最后一哩”学程应成为培养 “K+A+S+E ”,即“知识+态度+技能+创业”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最后一哩”学程的设想提出后,得到了学界,尤其是岛内技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台湾的“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成为该方案的主要推动机构,按照其实施阶段的规划,将在岛内所有技职院校设置“最后一哩”工作站,每年都会推出电子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举行网上产学对话等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是,首先倡导对话,由技职院校的教学者与产业界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界的发展趋势与用人需求。然后帮助学校进行学程变革,即技职教育的教学架构和内涵必须能够与企业求才、用才、育才的结构相衔接,要求技职院校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开设“最后一哩”学程,课程由企业界的企业家、专业经理人或技术专家讲授,或将职场上应学习掌握的知识、态度、技能设计成电子学习课件(e?蛳Learning Object), 通过网络或制作成学习软件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的教师加以指导。最后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将设计好的精品“最后一哩”学程教学资料放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上向技职院校推广。学生完成学程后,到“最后一哩”工作站指定的网站进行相关技能或资格的认定,取得进入职场所必需的相应资格或技术证书。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将联系一些产业界领袖及人力资源主管、专家等举办产学交流活动,沟通企业界所需人才的职能规格、需求及对应课程,帮助毕业生顺利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最后一哩”学程可增加学校与企业界对话的机会,对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导引作用,同时也可降低企业招揽人才的成本,更容易定义及选择可用人才,可谓一举数得。

政府部门及时出台配套措施,

鼓励学校积极组织实施

“最后一哩”学程由民间基金机构在台湾岛内大力铺开后,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同。2003年9月,台湾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在全台教育发展会议中鼓励技职校院应发展特色,培育各级各类实用导向人才,师资及课程应朝向产学合作方式重新检讨规划,应结合区域或相关产业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学程计划,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的综合(再学习)及实务经验,建立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的平台。2004年8月18日,台“教育部”决定从2004学年度起,启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试办计划,第一批预拨1000万元新台币资助技职院校与产业界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于9月组成审议委员会,针对各校提交计划的特色择优提供资助经费。试办计划中提出了考核的具体指标,要求参与该计划的技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修习完就业学程后,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除服兵役外),台“教育部”审查达标后方可择优提供资助经费。其具体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1个方面:

1.校方寻求产业界合作。技职院校通过当地就业辅导机构、产业或同业公会及产(企)业人士等渠道了解当地或邻近区域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产业同业公会及地方厂商,了解当地产(企)业对技职校院设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支持度与配合度,进而筛选出具备合作意愿的产业同业公会及产(企)业单位。

2.配合合作产(企)业界遴选合适系科或规划学程办理。学校成立专门单位推动就业学程建设,受资助的系科要邀请邻近学校相同或近似之科系共同参与规划或开设课程。

3.建立对话平台。学校系科与合作厂商共同成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通过举办座谈会及既有的产学合作、实习合作等交流渠道,建立多元双向的对话平台。

4.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应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依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

5.开设课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既可以在各系科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也可以增加新的课程,按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指与产(企)业界直接接轨之课程(含专业知能、实务、态度等);“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指现有系科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就业学程的教学方式包括参观、见习与实习等。

6.规划师资。师资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产业界师资以讲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务经验课程及实务专题(制作)为主,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7.设备。利用产(企)业的设备或使用校方现有设备。

8.建立学生能力评量机制。所有选修“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学生要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收集学生的就业期望、基本能力(知能、实务能力、证照认证)、学习与工作态度、实习表现、专题研究(制作)成果等重要资料,确保未来学生的能力符合对口企业的需求。

9.教学实施。确认课程、师资、场地与设备准备就绪后,学校辅导学生选课,并严格考查学生出席状况与教学成效,调查学生学习成效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

10.辅导就业。学校应于计划实施日起,至少每两个月与合作的产(企)业、就业辅导机构及相关单位召开一次就业媒介协调会,并采取多种措施辅导参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毕业生适才适所、充分就业。

11.回馈修正。就实施结果检讨修正相关课程与配套措施。

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执行完成后,各校须提送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并将执行成果公开上网,“教育部”将召开审查会议,审核各校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根据执行绩效成果评鉴给予经费资助,并择优选取执行绩效良好的学校在全台进行观摩活动,倡导其技职教育特色。2004学年度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原本以10所学校为试办单位,但实际上该年度共资助了22所院校的学程计划,资助金额总计约新台币1156万元。②

为了促使岛内技职院校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列为例行性课程,切实落实辅导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目标,2005年8月1日,台“教育部”向各公立、私立技职校院了《九十四年度“教育部”补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奖助要点》,以奖励机制奖助办理绩效良好的学程。该要点公布了“教育部”奖助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绩效指标,包括计划的准备度、计划的实施情况、计划实施后师生表现及学校配合情况等20项细化要点,鼓励各校扩大办理。2006年,“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又被纳入另外两个同样由“教育部”主导的奖助计划——“专科学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项目计划”和“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继续扩大更多技职院校参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2007年6月20日,台“教育部”以台技(三)字第0960086835C号令修正了《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规定凡公立私立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只要学校财务及会计制度健全,且最近一年内无重大违规事件,并且具备三项要件③中的两项,即可申请资助。该年度各技职院校共申请奖助项目48项,经审核择定,最终奖助了19所院校的41项学程计划,奖助金额合计新台币700万元。④

2008年8月4日,台“教育部”和“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委会”)联合召开了大专院校就业学程相关计划第三次协调会议,商讨和修订《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决定由两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实行垂直分工衔接性整合。即先由“劳委会”对相关技职院校的就业学程计划进行实质资助,再由“教育部”根据其前一年度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情况及成果进行绩效审核,择优核定奖助经费,每项最高奖助新台币30万元。为规范此项计划的执行,2008年9月4日和2009年12月16日,台“教育部”先后以台技(三)字第0970159235C号令、台技(三)字第0980064846C号令的形式修正了新版《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鼓励学校联合区域或相关产(企)业,协助志愿就业毕业生与产(企)业界接洽,并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在学最后1~2年的综合(再学习)、跨领域创新及实务经验。2008年度,“教育部”依照“劳委会”对技专院校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鉴成绩,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2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10个领域37项;⑤2009年度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3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9个领域45项。⑥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价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体现了台湾技职教育以实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实用是决定技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课程设计强调专题制作、实务取向、结合证照考试等,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教育与市场人力需求密切连接,通过培养能立即上岗的实用型学生,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找到对口的就业单位。

台湾的大多数高等技职院校由民间产(企)业界创办和经营,有利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大力推动和实施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借助民间的力量,企业界直接办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台“教育部”统计处2009年8月的统计数据,台湾岛内的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总数为78所,其中公办院校只有17所,占21.8%,私立民办院校有61所,占78.2%。⑦由此可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与产(企)业界的联系甚为密切,产学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极大地保证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积极主动推行。

台湾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教育部”先后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支持的力度,都使各技职院校在具体操办“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时有法可依、心中有数。此外,台“行政院”劳委会也会同“教育部”一起建立了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为“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设置了保障体系。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启示

台湾岛内各高等技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对大陆的高职教育,尤其是在产学结合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即将组织实施,国内也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结合能否落实到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台湾推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经验来看,职业校院尤其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应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实时对接,这就需要建立产(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在这个嫁接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校企双方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构官、学、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体系。此外,学校要大胆进行课程体系创新,要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规划,编写能够紧跟技术更新的实用对口教材,确实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教、学、用三方的需求。

注释:

①台“行政院”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2009年统计结果综合分析,http://stat.gov.tw/ct.asp?xItem=25746&ctNode=184

②台“教育部”秘书室:2005年度施政绩效评估,http:/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66

③1.2004学年度课程小组内业界代表人数在30人以上;2.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专任教师至业界服务总时数在100小时以上;3.2004学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60%以上

④(台)《高教技职简讯》第11期,http://news.high.edu.tw/news011/2007103

105.asp?c=0500&vers=011,2007-11-10

⑤(台)《高教技职简讯》第25期,http://news.high.edu.tw/news025/

2009010902.asp?c=0500&vers=026,2009-

1-10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交通十分便利,距武汉市50公里。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下设20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58万元,馆藏图书107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56人,其中高级职称423人、硕士学位以上617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58人。设有一个院士工作站。在职教师中,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1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主讲教授、楚天学子7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渗透、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学科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特色专业和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为湖北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1个为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建有17个研究所,与企业共建18个研发中心。

学校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声誉美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学校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而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学校是湖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高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创建于1992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条件完善的专业教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湖北省“彩虹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东楚学者”讲座教授1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博士(含在读)4人、硕士50人;教授3人、副教授22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武汉市和黄石市艺术界和服装界知名专家10余人为学院兼职教师,为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学院高度重视平台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黄石美岛工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近几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校生近800人,本着“管理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开展中外合作本、专科及留学生学历教育;与国外大学和文化机构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10多所高校或机构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二、专业介绍

服装与服饰设计(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扎实、艺术创新思维较强,具有服装造型设计、创意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品牌形象策划、服装流行资讯分析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服装营销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Ⅰ、服装设计Ⅱ、服装设计Ⅲ、时装效果图、中西服装史、服装样板与工艺Ⅱ、服饰配件设计、服装产品开发与实践、服装商品企划、女装结构设计Ⅰ(裙裤)、女装结构设计Ⅱ(女上衣)、服装材料学、创意立体裁剪。

就业方向:在服装生产和销售、服装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服装产品开发、服饰设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

环境设计(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及室内外空间设计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制图与识图、设计概论、环境设计原理、建筑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装饰材料与构造、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在建筑业、室内装饰业、环境艺术、园林等单位或部门,从事方案设计、施工设计、设计管理、营销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电视台、出版机构、广告与媒体公司、各类展览展示机构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能够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手段进行企业生产的一线高素质技术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版式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形态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民间美术实践、商业设计考察、专项设计。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单位、媒体宣传机构,从事平面广告设计、书籍形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印刷媒体设计、商业广告摄影、网页设计等工作。

动画(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动画专业基础理论和动画制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和参与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数字绘画、数码影像、影视特效等相关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漫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三维设计(1)、三维设计(2)、影视特效、故事与绘本创作等。

就业方向: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和学校从事影视动画创作、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产品设计(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家居陈设及配饰设计、信息设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家具设计、专题设计、交互设计。

就业方向:在制造业、专业设计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题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家具设计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 (中新合作办学)(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视觉传达设计、包装设计学和文化传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在艺术设计教育、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设计、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单位、出版、媒体宣传机构从事教育、编辑或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印刷媒体设计、商业广告摄影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设计色彩、视觉文化、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动画设计、专项设计、产品设计、CI设计、广告创意与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设计、商业设计考察等。

三、招生计划

2016年面向全国计划美术类招生505人 (最终计划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招生专业

层次

计划数

学费(元/年)

考试科目

环境设计

本科

115

9000

素描(100分)

色彩(100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

115

9000

视觉传达设计

75

9000

动画

70

9000

产品设计

70

9000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60

22800

四、美术报名、测试时间及地点

省 份

2016年招生计划

报名(测试)地点

拟定报名时间

拟定测试时间

  山西省

35

太原师范学院

2016.1.16-17

2016.1.19

江苏省

44

江苏教育学院

网上报名

2016.1.27

甘肃省

35

待定

2016.1.26-27

2016.1.29

河南省

30

郑州市106高中

2016.2.16-17

2016.2.18

新疆

25

新疆师范大学

2016.2.24-25

2016.2.26

广东省

30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网上报名

2016.3.6

注:1、江苏省考点网上报名时间将在2016年1月19日-23日开通网上报名系统;

2、广东省考点在2016年1月26日-2月26日进行网上报名,2月27日-3月4日在湖北理工学院招生工作处Http://zsxx.hbpu.edu.cn网站打印准考证,3月4日-5日到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现场确认,3月6日考试;

3、具体报名考试时间以考点公布时间为准。

五、报名考试及成绩查询

1、考生报名:考生凭所在省美术类专业准考证和身份证到各考点现场报名,考生不得跨省报考。

2、报考费用:150元/人。

3、成绩查询:2016年3月底前对外公布成绩,公布方式为湖北理工学院招生信息网(zsxx.hbpu.edu.cn/),原则上不接受电话查询。成绩公布两周后,进行专业划线,并向成绩过线考生邮寄专业合格证,未上线的考生不单独寄发成绩单。

4、合格线划定:按照招生计划与合格人数1∶4的比例,根据考生专业成绩,划定专业合格线。

六、高考录取及其他注意事项

1、专业录取规则为文理兼收,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双过线后,按综合成绩(美术专业校考成绩×60%+高考文化成绩×40%)从高到低录取。

2、我校在新生入学后,要对新生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并对新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凡经复查发现有不符合录取条件、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七、联系方式

电话:0714-6350612

传真:0714-6356616

邮箱:hbpuzs@163.com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北路16号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6月16日,夏日炎炎,刚刚收割完小麦的河南濮阳田野里,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正在利用无人直升机对汇源(濮阳)羊业有限公司的羊场进行航拍,这是河南畜牧划设计研究院无数个规划设计场景中的一幕。无人直升机对整个羊场的布局、粪污处理、畜舍布距、生活区和粪污区布距等进行详细拍摄记录,为养殖企业改扩建提供规划设计原始资料。

6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这个现代畜牧业的“引路人”进行了专访。

应运而生的“引路人”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早在2010年之前,河南有40%的猪、2/3的牛羊处于散养状态,很多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选址不科学,场区内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不能节约使用,防疫、环保设施不健全;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过程组织管理不规范,生产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饲料、兽药生产没有专门的设计机构。这都阻碍着河南畜牧业科学、持续发展。

为转变河南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2011年5月,河南省畜牧局决定成立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成立的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有三项职能。”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赖登明说。接着他详细解释道,“一是规划咨询职能,主要是把农牧园区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牧企业发展规划、畜牧工程规划咨询、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评估咨询;二是工程设计职能,主要是为各种畜禽养殖场、实验动物房、生物制品厂、生物实验室、草场、饲料厂、屠宰场等进行工程设计;三是技术研究和推广职能,主要是研究与推广畜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

经过6年多的发展,在河南各级畜牧部门和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安全化、环保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5%、98%、78%和87%。“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小散养殖场户减少272万户,万头以上猪场、5万只以上蛋鸡场、10万只以上肉鸡场、千头以上牛羊养殖场总数达2548家,较2010年增加624家。

发展畜牧业,规划设计先行

河南省栾川县,古称鸾州,因远古时期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栾川境内高峰深谷、气象万千,形成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异景象。旅游业是栾川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面是畜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如何在不影响栾川县“绿水青山”的情况下发展生态畜牧业?为此,2015年,栾川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栾川县“十三五”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掌握栾川县及周边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综合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栾川畜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总体定位和发展路径,规划了产业空间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创新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和生态休闲观光畜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科学可行的保障措施。”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学君说。

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和征求多方意见,历时两个月编制了《栾川县“十三五”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并顺利通过了栾川县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

《栾川县“十三五”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通过构建生态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使养殖业与种植业深度融合,使栾川县畜牧业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该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栾川县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栾川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完善疫病防控体系、保障生态养殖环境、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畜产品,最终做强现代畜牧业。

该规划分析了栾川县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评估了各乡镇土地可承载猪单位数量,并对可新增猪单位定额进行了分配,确保农牧生态有效循环。规划以创新、绿色、高效、健康为发展理念,对全县畜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废弃物治理、支撑体系、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其实,很多地方的畜牧业都缺少一种战略规划,在这一方面,栾川县已经走在了河南前列。”赖登明笑着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规划院就相当于这个‘谋全局者’。要想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规划设计先行。”

发扬工匠精神,树工程设计样板

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4755.1695万元,是全国同行业中投资早、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之一。该公司拥有浠水牧业、泰美畜牧、龙王畜牧、金旭爵士、英德畜牧等多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生猪产能每年近30万头。

2016年年底,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钟祥分场年出栏1.5万头商品猪场改扩建为存栏1万头的母猪场,将设计工作委托给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因为该场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马场,仍然实行落后的人工喂料、人工清粪、人工环控等生产工艺,改造难度很大。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结合现有条件,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设计理念,对老场进行改造提升。

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后的猪场,平面规划设计上将原有场区划分为功能明确的办公生活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净污不交叉,雨污不混流。生产工艺上将原有落后的人工喂料、人工清粪、人工环控等生产工艺升级改造为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的清粪、喂料、环控方式。猪舍设计方面:在原厂址扩建用地上新建联栋式猪舍,节约建筑用地和建筑成本,并实现节省猪场后期的运行成本。通过此次改扩建,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节省了劳动力,实现了猪场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在,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我院的设计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十分认可,这个项目也成为我院在省外的一个宣传窗口,起到了样板工程的作用。”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春花说。

钟祥猪场改建设计项目只是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众多设计项目之一。据了解,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果。截至目前,河南畜牧划设计研究院承接了近1000个农牧业规划设计项目,为河南农牧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

“通过对项目单位进行科学的引导,疏导项目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不同的产业,使市场资金向产业优势不强的方向流动,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导企业完善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创新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畜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赖登明说。

走出国门,力争成为“行业标杆”

安哥拉共和国(以下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安哥拉库茵巴综合农场是2014年国务院总理访问安哥拉时提供的贷款建设项目。

2015年1月,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了安哥拉库茵巴综合农场设计项目,负责现代化蛋鸡、肉鸡产业一体化园区设计工作。库茵巴农场的现代化蛋鸡、肉鸡产业一体化园区包括种蛋的孵化、育雏、蛋鸡养殖、肉鸡养殖、配套饲料厂、肉鸡屠宰场、冷库、发电站、办公区等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面积130亩,项目建成后,达到存栏5万只蛋鸡、年出栏并屠宰15万只肉鸡的规模。

经过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大量的调研、论证,安哥拉库茵巴综合农场设计项目顺利完成。该项目受到了安哥拉农业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该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活跃地区经济,传播先进的养殖技术,增加畜产品供给,提高安哥拉人民生活水平,以项目带动农牧开发,为安哥拉农牧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赖登明说。

安哥拉库茵巴综合农场的成功规划设计是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快速发展的见证。经过6年多的发展,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现已形成了“院长1名,副院长2名,总师2名”的领导核心和“一室五部”的技术核心团队,管理与技术构架日趋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现在的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已拥有了农业工程咨询乙级资质和农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设计院畜牧业工程规划设计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农业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创意农业、土地治理、农业园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可再生能源等工程,规划设计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策划、规划和顶层设计。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是独具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实体,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近年来院教师的教研成绩显著,出版专著10多部,论文和作品多次获得部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学生获部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50多项,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7年,开办有新闻学、广告学2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14年入选“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是全省高校唯一以新闻学入选该计划的学科。学院目前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7项,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及厅级研究课题30余项,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科研成果被政府与企业采纳。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是华中地区最早的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专业设计院,坚持构建技术品牌、关注技术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先后圆满完成多项设计作品,获奖过百项。在风景园林设计、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编制及评估、工程建设监理及园

林绿化施工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和实力。

《锋绘》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武汉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文化艺术教育类综合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20/J,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251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读览天下网等全文收录期刊。《锋绘》杂志2015年全新改版,主要栏目有:文艺与设计论坛、文艺与设计教育、企业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建筑艺术、建设园地等。

合作双方决定自2015年起借助《锋绘》杂志平台,进一步宣传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品牌和形象,推动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同时由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的教授、专家、学者为杂志编辑出版和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优质稿件,共同打造优秀期刊,为促进学术科研和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土建大类,专业发展,调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参考文献

产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安徽合肥,籍贯山西夏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

1974~1978 在安徽省广德县插队落户,曾任生产队、大队基层干部;

1978~1982 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1983 机械工业部河南新乡机床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3~1988 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计划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2003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任长期规划司主任科员,经济师,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处长,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组长;

2005~20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6~2007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2007.04~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参加研究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参加起草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二、三、四、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研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业交通等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学斌

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会宁刘寨乡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1983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83~ 甘肃省水泵厂团委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

1986~1989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处长、处长;

1992~ 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局长(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 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2008.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8.12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守宏

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范县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经管系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3~ 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2008.04~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

2009.10~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分管工业交通贸易和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工作。

2013.06~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编委等职。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韩文秀

男,汉族, 1963年9月生,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

1980.09~1984.08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9 在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6.09~1989.01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01~1997.07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处长、处长。(1992.09~1993.09 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习);

1997.08~1999.03 国家计委财政金融司综合处调研员;

1999.03~2000.0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预测监测处处长;

2000.04~2005.03 先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巡视员、副司长 ;

2005.03~201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经济一组)组长(2006.09~2010.01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在职),获金融学博士学位;2010.07~2011.08挂职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2011.08~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曾出版《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等著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

男,汉族,1958年9月生,安徽桐城市人,工学硕士。

1982.07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 在安徽省合肥市无线电三厂工作;

1983.09~1985.12 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01~1997.03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

1997.03~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为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

2006.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司长,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全面工作;

201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3.07~ 兼任总理办公室主任。

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

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73.03~1976.12 湖北省天门县知青;

1976.12~1980.01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1980.01~1983.08人民日报社技术处干部;

1983.08~1986.09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9~1993.08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部助理研究员(1991.10~1992.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3.08~1994.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负责人(副局级);

1994.02~1995.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情报中心副主任;

1995.06~1996.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正局级);

1996.02~1999.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1999.10~2006.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09~2001.11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7~2003.09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

2006.10~2008.05 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7.12);

2008.05~2008.09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8.06);

2008.09~2013.03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13.03~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广西陆川县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

1972~1977 广西贵县钢铁厂工人、干部、广西玉林地区工交办公室干部;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2~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3~1994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干部;

1994~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93.09~1995.04 在中南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0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200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