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方法;经编产业;经济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近年来,我国经编产业在广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经编产业呈现出稳步高速成长的势态,不仅经编服装及面料品种更加丰富,而且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经编产品,在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经编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资料比较缺乏、研究方法比较滞后,我国经编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管理以及产业决策等方面受到明显制约。因此,必须要从产业统计的角度,把统计方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经编产业的基本信息,而且有利于搜集积累国内外经编产业的数据资料,为建立我国的经编产业统计制度及经编产业统计方法,加强我国经编产业的研究、预测以及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经编产业统计分析指的是在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统计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掌握经编产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及运行规律。结合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实际,可以运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评定分析方法等。

一、成本分析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在统计学中,成本分析指的是利用有关成本资料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产品成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我国经编产业的生产潜力,在有效利用资金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编产业的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编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内容

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深入研究并分析成本计划的执行以及变动情况的主要原因。2.比较不同的经编企业之间的经编产业成本差异,并研究出现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3.研究单位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情况、单位生产费用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影响产品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4.分析经编产品的成本项目,深入分析构成经编产业产品成本项目的结构及其特征,全面把握经编产业产品的各个成本项目对经编产业成本变动的影响情况及其程度。5.还要对经编产业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把握经编产品的盈利或者亏损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二)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

根据经编产业的特点以及成本分析内容的相关要求,经编产业成本分析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保本分析法等进行。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相对简便而且应用广泛的经济统计及分析方法。在一般的成本分析活动中,通过对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基本分辨出成本水平等情况以及成本管理状况。把比较分析法运用于经编产业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经编产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

在检查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过程中,要把实际成本指标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及其程度,并且可以采用百分比法等来计算出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2)判断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差距

经编产业的企业要了解本企业与其他经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水平上的差距,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了解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

了解经编生产企业的成本变动情况时,可以将某一个时期的实际成本与历史同期的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2.因素分析法

在进行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并且要分析各个因素在成本变动中的作用时,就应当采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不仅可以分析各种因素在经编产业成本变动中的作用及其影,而且能够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保本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的生经营产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变动会对经编产业相关的企业出现亏损等问题。因此,要推动经编产业的发展,使经编企业获取经济效益,防止由于经济形势等的变动而出现亏损等局面,就应当认真做好包括生产成本核算在内的经济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分析等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经编产业的发展。而保本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由于我国经编产业基础薄弱,对于成本计算以及分析等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在把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工作:1.提高经编产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成本分析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意识。2.重视并加强成本核算等基础性工作,根据经编产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选择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3.对于成本分析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应当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妥善解决并进行有效控制。

二、趋势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三、综合评价分析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四、结语

随着经编产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编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经编服装以及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经编产业资料缺乏以及经编产业研究方法的滞后,我国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对经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经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经编行业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娜.当前国内外经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2(8).

[2]陶云彪.基于集群竞争力的海宁经编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11(2).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统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41-02

客观上来讲,经济产业结构是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为了加快县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当抓住关键性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不能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应当结合县域情况,全面协调三种产业类型的比例,实现经济发展最大化,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和劳动力都在向着第二或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带动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变基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展望,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来了三种类型产业的比例不协调问题。(2)就是在寻求发展是产业升级转型中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处理这两个问题要统筹规划,要协调统一,注意均衡。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为了转变我国“加工产业”的落后局面,想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市场比重,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转变过程中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准则,在重视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真实层次和水平。根据各县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基于高品质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工业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更应当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当今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由于各个县域的经济状况以及工业发展程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实际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升级,向工业化产业转型。对于目前将工业发展当做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我认为主要是有下面几点原因:(1)想要发展第三产业,想要发展服务产业,就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撑,同时工业也需要服务业的协助,两者共同促进,拉动社会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2)县域相对于城市的服务产业需求较小,这就要求在发展服务业的时候重视突出地域特色,有效控制服务产业类型和规模,避免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浪费县域资源,形成不好的市场竞争环境。(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众多产业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税收,就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因此想要为县域经济做好保驾护航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产业,达到县域经济高水平的硬性标准。

国家在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将工业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对象,这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价值,同时还对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效应。一个优质工业产业的形成,能够带动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的首选。

三、从关键位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

新形势下,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想要完成逆转,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县域产业为了应付一时的任务,在薄弱的实力下进行发展,没有创新的生产技术,没有独特的核心产品,这给工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挑战。为此,笔者研究分析得出下面几点,用来作为产业调整的发展意见。

1.从基层抓起,对县域现有企业进行统筹规划,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奉行“重点发展,整体提升,全面协调”的发展原则。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基于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选择升级转型产业、企业,对它们进行改造和提升。从根本入手,重视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改进,摆脱之前的简单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突破的过程中,注重政府的有效干预和配合,做好企业调查,下达最为准确的调整指令,为成功实现突破做好铺垫。

2.重视产业内部的提升和发展。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关键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提升,重视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研究。目前,我国县域产业的高新设备和材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口,这不仅会提高产品的造价,同时也会浪费不少的经济资源。因此,应当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高科技人才搞技术、搞创新,对关键设备和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尽量减少技术垄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应当突破国外相关企业对其的技术壁垒,为县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当然,发展就离不开合作,积极进行技术融合等,还应当努力将第一第二产业转型至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四、重视市场主体的增长质量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探索,发现民营经济能够在县域产业构成中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够为整个经济领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对这些产业重视,用市场来考察最优质的产业构成,积极解决下面几个影响产业质量的问题:一是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无特色,企业重复性高,应当对其关键性事物进行重点突破,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二是民营经济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改造,对其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现代化程度进行提升,同时国家放宽政策,给予相应的扶持。三是招商引资向来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路线之一,但是不能空喊口号,应当基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填充产业空档,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为整个县域经济产业Y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整个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三点都是为了提高市场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精益求精,做大做强

在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县域产业中的特色企业予以保留,在这个追求高品质的时期,应当抓住精品产业,有计划的去做大做强,避免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打个比方说,瑞士手表,其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品质优良、有独特的品牌色彩,拥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学习,重视精品产业的发展,在保留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特色转型,从而推动整个县域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重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应当实事求是,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发展产业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做好科研攻关。同时,应当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填充空档,寻找特色产业,争取做到精益求精,并将其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参考文献:

[1] 任凤,李豫新.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31.

[2] 欧向军,沈正平.产业结构转换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初探――以江苏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3):31-34.

[3] 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5-7.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多元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49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力度不同,也影响到了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分析出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 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时,不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上进行改善,还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变革,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栽培技术、育种方式等。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农药的更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1种农药,进而使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失去防治作用。在进行化肥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化肥的选择和化肥的搭配,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化肥,化肥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这样才能促进农作物的全面生长,化肥之间不要存在一些酸碱性的冲突,要牢牢把握好化肥的用量,过多造成浪费,过少达不到增长目的。育种方式以及栽培方式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也非常重要,好的育种方式和栽培方式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成活率,提高产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能够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结合多项统计指标清楚地掌握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出符合农业发展的策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 统计分析 企业经营

目前企业分析可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准确化,也能更好的使企业把握市场行情,通过真实的数据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中的“资源配置”,同样一个企业重视企业统计分析,其统计分析的员工必须是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统计分析工作者越来越受到老板的青睐。

一、企业的统计人员应注意统计分析的选题

选好统计分析的题目是做好统计分析的关键。因而企业统计分析的选题非常重要。主要其原因是:企业统计分析目的是为了协助企业的领导者更好的管理企业。因此统计分析的题目应能吸引企业领导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在选题时要做到:选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首先统计人员应做好统计分析的选题,主要包括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三个方面。

(1)针对性。统计分析的重点在于一个好的选题,当然一个好的选题正是这些专业的统计分析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选出来的。统计分析的选题要充分体现出当前的国家经济政策、市场动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出发点、国家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新动向以上是大的方向,对于企业来说要反映出企业领导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2)实用性。企业统计分析的最为关键就是实用,如果没有实用性就如同一纸空文、大白话。所以统计分析必须科学的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经济指标,只有真实的经济指标才能反应出这个企业中最为实际的问题。

(3)可行性。企业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析使企业最终达到增值。因此企业统计分析要建立在以资金为基础的,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导的,然后能提高企业效益的本质出发。这体现了它的可行性。

二、企业的统计人员应注意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

(1)生产方面。企业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析使企业最终达到增值。因此企业统计分析要建立在以资金为基础的,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导的,然后能提高企业效益的本质出发。这体现了它的可行性。

(2)销售方面。企业统计分析在销售方面要抓住两个点,第一客户,第二产品。每一个客户都是企业的老板,客户的产品信息反馈是企业需要及时掌握的,这样便于企业能够更好的以客户的思想去生产产品、改进产品。只有产品顺利的售出企业才能生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因此企业统计分析要着重产品的销售市场、产品的质量及寿命还有产品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到疏而不漏。

(3)经营方面。及时收集企业经营方面的数据能够发现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经营数据主要从企业的发展策略、经营目标、重大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企业对某个领域的额新增投资、等资料入手,针对以上资料找出企业领导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建议。

(4)企业的财务资料。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中可以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工资报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以促进其企业的发展。

(5)企业资本运作情况。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资本运作不能局限于企业之间,企业的资产重组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企业统计人员要以全新的思维角度去辩证的分析企业的资产重组情况,从而更好的做出统计分析结果。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主要统计方法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网络统计做为一个新兴统计分析工具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统计方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更新,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好的统计分析方法腾空出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企业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1)投入产出法。这种方法是企业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产品的销售去向、市场占额、生产产品的成本及生产产品过程中主要的消耗。

(2)时间数列法。这种方法主要分析产品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的各种变化。对发生的变化进而采取积极措施向有好的发展态势的方向挺进。

(3)因素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影响企业经济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可能影响企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例如建立经济模型等。通过分析的原因可以更有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风险因素的预控。

(4)柯步一道格拉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企业生产投入成本及各种要素能否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这种利用函数与方程相结合的方法能够理论的显示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理论增长量。

四、企业统计制度的四要点

(1)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要重视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分析制度,充分认识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企业统计分析部门的经济投入,逐步提高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为保证企业统计工作的质量,落实企业统计制度在企业中切实有效的实行,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统计监督。

(3)企业统计制度要有严密的分工,要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杜绝“吃独食”的恶性工作习惯。

(4)要合理配置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有序的开展各项企业统计分析工作。

五、总结

做好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犹如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可以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高质量的企业统计工作能够减轻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营压力,能够科学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各种因素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的影响,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前提是每一个企业统计分析人员都要积极、主动、认真、细致的对待他们各自的本职工作。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7篇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

(一)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时,通常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将多个统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化肥、农药等条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条件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制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统计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为了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多元统计意义重大。农业多元统计包括影响农业经济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来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的结果来改善土壤、规避恶劣气候,保护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多元统计的过程也是优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合理配备农业生产人员,配置或更换农业设备和设施,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条件有:农用固定资产、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药用量、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等,在不同的时期,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期,农用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始终高于其它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并且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相对稳定。

(二)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劳动力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低。表明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可见,农村劳动力人数并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必然要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业部门,使得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提高,说明农村劳动力过多、过快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由此看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

(三)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经济与耕地面积的关联度也较低,表明耕地面积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度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提高,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在考察不同时期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近年来,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的关联程度有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耕地的大幅减少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1991~1995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村用电量、农膜用量、农药用量、化肥用量、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从1996~1999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从2000~2004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机总动力、农膜用量、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在物质条件的首要位置,当时的农村用电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90年代后期及近年来,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降低,在物质生产条件中,由首要位置降低至末尾的位置。究其原因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用电量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电量比例逐渐减少,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得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减小。

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完善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一)保证报表的质量

以往由于基层农业报表频繁、数量较多,一些农业统计部门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随意填写报表,使得农业统计报表失去了真实性。所以,必须减少基层农业统计的工作量,减少农业统计报表的频率和次数,比如只做年报和定报,“定报”可以结合夏收、秋收填报。通过减少农业统计的工作量来提高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以保障农业报表的真实性,使上报的数据既真实又准确。针对畜牧领域的统计,可以减少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只对当地代表性较强的畜类进行统计。果蔬类也可参照畜类的方法进行统计,合并相似的指标,精减数量较少的统计对象,通过减少农业统计人员工作量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年报工作中,可以向先进的农业统计地区和单位学习,将本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消耗值以及特色指标纳入农业统计体系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将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体现在多元统计体系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参考。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

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是由技能统计站报上去的,数据多数来源于乡村统计员,这些基层的统计员大多数是由乡村干部兼任,这些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统计知识知之甚少,不可避免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致使报上去的数据根本不准确。这就使得上级部门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分析的数据难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使得农业经济的统计效率大大降低。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和统计质量,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统计方法,改变农业调查的传统方式,抽样调查要做到周密和全面,记录要准确。如今是农田家庭联产承包,统计涉及到千家万户,跟原来的集体制相比,统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若依然采取原来的老一套统计方式,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采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如由村镇两级来填写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报表,村镇必须准确掌握有关数据,以保障县市级制作的统计报表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统计质量。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8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n what content of statistics innovation? Obviously, considering these questions is important to reclaim statistics business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the brief discus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statistics innovation system is given.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 words: statistics innovation; feature;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统计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国统计技术与发达国家统计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统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新计算设备、高级统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装备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对西方统计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程度低。这种现状直接影响我国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统计市场的对接,导致我国统计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9篇

市场经济环境产业经济需要不断调整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经济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主要需要两类信息,一类是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可以促进产业经济进行经营决策,提高产业经济综合服务水平,另一类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内部信息,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部信息可以更好促进产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提高产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完善的统计制度,只有建立产业经济统计模型,才能更好的获取优质的信息资源,促进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和模式调整。产业经济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经营环境信息、市场商品需求信息、市场商品供给信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信息、与产业经营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参数等。市场经营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环境、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等。市场商品信息主要包括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社会商品购买总额与投向、市场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结构、市场总体占有率、商品需求价格和消费者偏好等。市场商品供给信息主要包括潜在商品资源量、商品资源量、商品资源供给渠道等信息。同行业市场竞争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之间的经营策略和方针、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市场占有状况信息等。

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产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其主要包括产业生产、销售、存储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还包括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事、物质技术、财务、燃料、原材料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统计基础工作信息,产业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产业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还包括各个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相关信息,产业运行状况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产业经济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市场经济模式下,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统计市场供需总量和结构优化平衡,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控市场状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把握,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保持一致,推动产业层次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信息统计过程中需要对国民经济生产消费、积累及结构比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进行统计,可以更好的分析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推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促使市场管理更具组织化。

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营决策二者综合作用,最终才能促进统计模式创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建立完整的产业经济发展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整理、调查、传输、分析相关统计参数,统计过程是任何单位和部门都无法代替的,从根本上保持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错综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从而能够分析复杂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经济不断发展。通过产业经济统计模式的转变,可以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制定科学有效的统计策略,能够更好的获取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市场是连接产业经济和政府的纽带,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行为,不断履行市场职能,通过市场的有效机制带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

二、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权、责、利关系调整研究

通过对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方法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与市场信息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解决二者的矛盾,产业经济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和产业经济之间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政府主要看重产业经济的总量,而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看重行业发展、市场细分、市场信息等。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与自身有关的目标信息,因此在统计模式设置过程中主要偏重行业目标信息,而政府关注的总体目标信息,所以统计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处理好权、责、利的关系,才能实现统计信息互动,消除政府统计和产业统计的矛盾,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学 市场经济体系 企业生产 社会生活

一、引言

统计学,从专业划分上来定义,隶属应用数学专业。其主要运算过程,初步建立数模,利用各种专业软件系统进行资料汇总,从而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其系统计算结果,实现最终的统计决策。其运用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本国市场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国企业生产经济、社会生活经济以其管理运营等多方面,保障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支撑。利用统计学,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把握国内外的市场经济动态,从而实现不断地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

二、统计学在市场经济下的运用范围

(一)统计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保证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基于人口普查、农业收成、经济建设等多方位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与运算,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发展。近些年,统计学专家们愈加推崇,对于系统化、科学化与专业化的统计方式研究,形成了切合实际的统计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例如:上海人口普查过程中,基于男女的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等多方面,从把人口增长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表单,与统计学进行成功结合,从而实现对于上海城市计划生育政策、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社保政策,进行下一步更好地规划。

(二)统计学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

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企业经济的正向发展,必须对于其企业生产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统计,如市场分析、产品研发、工艺流程与技术、风控与市场管理等方面。通过进行统计学的运算与分析,从而调整企业生产的各个过程,降低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维系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让公司盈利得以显著提升。

然而,企业生产统计过程控制,称为“SPC”。其整体模式,是在于利用企业化的管理系统进行资源价值的调控,是一种高素质、高科技与高四维的方式。相对整个SPC而言,其技术层面相对优化,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企业潜力发展,提升企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对于企业生产而言,SPC运用周期贯穿整个产品生产流程,愈早运用其效果愈明显,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愈加提升。

企业中常用直接调控统计产品质量的应用型统计技术:1、直方图,又称质量分布图,柱状图。采用直方图能够分析资料的规则性,相对直观地审查产品质量特征分布图,对于产品质量资料分布状况十分明了,有助于判断它的总体质量分布大致状态;2、控制图,利用观察产品质量的控制图显示的产品特性值分布状态,解析生产流程中的异常与否,保证第一注意与解决异常的产品生产状态,让其生产过程能够趋于稳定话,实现生产控制中的统计调控作用;3、验收型抽量法,从全部的产品中选择若干规模相等的单组产品,确定每个单组产品抽样检查的数量以及允许样本中出现的错误个数,实际抽样检查过程中直接被发现的错误子产品数,做出抽样结论的属性抽查法,从而实现产品质检;4、公差、方差与回归三种分析方法,直接切合统计学基础原理运算,具有科学化与专业化地进行工程设计与工序质量的特征分布状况解析。

(三)统计学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的运用。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高危病患数量逐年增长,尤其以癌症、肥胖症、艾滋病等较为普遍,其发病率逐年递增。

以“上海癌症”为例,通过患病人数、年龄、饮食、卫生环境等进行统计,发现上海癌症发病率1980年比1963年增加了一倍,超过北京、天津的25%,为全国第一。根据最新的2012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的癌症检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上海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了一倍。反证:愈加发达的城市其发病率愈加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使得发达城市人们物质生活改善,迷恋高脂饮食、饮食习惯不规律、城市化老龄化、环境工业污染等。

上诉的例子,正是对于统计学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的运用,敲响了警钟。其统计方式的大致范围:分子生物、生物制药技术、流行高危疾病、人类染色体基因工程等,通过切合研究课题与专业的统计学运算,来实现对于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中,统计学运用领域地广阔发展。

(四)统计学在经济法律上的运用。

经济法律,作为对于市场经济的一个保障与维护,使其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市场竞争力地不断提升,基于许多复杂的主观与客观的综合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市场经济下的犯罪也随之增长。通过利用统计学的计算方式,以经济犯罪的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实现对于市场经济犯罪的一个整治管理与预防调控,为我国社会综合整治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参数,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犯罪统计学的发展与完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当代我国信息化与经济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统计学的作用范围包含社会生活、企业生产、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领域以及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运用,从结构上来探析,囊括了市场经济的基础与保障、运营与管理、发展与完善的统一,采用统计学去迎合实际状况来进行整理、分析与运算,从而实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月琴.统计学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2,(04).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实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作者:张勇 单位:太原市迎泽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胡建等: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4篇

物资供应统计分析按其包括内容的范围和分析的时机不同,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进行综合评价,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从企业各主要指标之间的联系,找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从企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找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原因,存在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综合分析时间的间隔,一般为月报、季度、年度分析,可先观察企业和生产成果指标,将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效率、资金占用、成本利润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分别与计划比、与上期比、与同行业比、与历史较好水平比,计算其相对差和绝对差。从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和、销等方面的情况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好坏,根据主要指标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专题分析是指对某项专门问题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所作的统计分析,一般是对某个关键问题、典型事件或中心工作进行一事一议、短小精悍的分析,其形式灵活多样,不定期进行。一般来说,为了便于观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查找出基本线索,物资供应统计分析时,有必要将主要经济指标根据它们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如收入量、消费量、产量、品种、质量、成本、资金、利润等。收入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到达本企业,并经验收办理入库手续的全部物资数量。通过收入量的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物资的主要来源和进货数量,可以检查物资的执行情况。消费量指本企业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全部物资数量,它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检查生产进度,进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通过消费量的统计,可以研究分析物资的消费方向、消费水平,物资使用及其消费比例关系。产量、品种、质量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指标,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调整劳动组织,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降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消耗,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增加产量和利润。在劳动生产率、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以及固定资产利用率3项指标中,劳动生产率处于突出地位,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大幅度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有效地提高其他各项经济指标的水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采用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操作技术及合理的劳动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时间。成本、资金、利润是反映企业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占用,人力、物力支出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生产经营活动每个环节上的好坏,通过经济核算,最后都以价值的形态反映在成本、利润和资金指标中,但这3项指标的关系是:只有首先降低成本,节约资金占用,才能增加利润。

2物资供应统计分析的内容要求

物资供应统计分析一般应做到3个方面:一是分析本厂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本厂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综合评价。要求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联系起来分析,透过各项指标之间的联系,考查生产任务是否全面完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以便对企业的主要生产任务进行合理调配。二是分析、研究生产任务过程中的情况和薄弱环节,将主要指标和上期比、和历史比、和同行业比,分析存在的差距和原因,为改进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三是对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和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项平衡关系,如供、产、销的平衡,制造与维修的平衡,主机与配件的平衡,对不同时期的各项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影响指标的各项因素作出判断,预测其发展趋势。

3物资供应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物资品种数量不多的单位,物资供应统计一般由主管供应科直接管理,它的特点是由主管供应的科室统一搜集全部的物资统计原始资料,一切单据、资料都经过主管供应的科室,由主管供应的科室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台账,反映本单位的物资供应活动,物资供应统计员负责提供各种统计资料,整理并向上级报送物资统计报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物资的品种数量较多,供应使用的基层单位也多,并且地点分散。如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一二十个基层单位,但不论哪个基层单位,都有物资的收、支、存活动,都有原始单据资料卡片、账簿。这些基层单位,一般指定专人收集、保管并整理物资供应的原始资料,建立物资供应统计台账,形成一个物资供应统计网点。这些网点定期向上级机构或企业主管部门报送物资统计报表、物资供应统计资料手册等。

4结语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胡建等: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