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据了解,“邮爱公益平台”首批推出四项举措――设立“邮爱公益基金”、实施“邮爱成长计划”、成立“公益志愿者协会”以及设立“邮爱公益日”。

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介绍,“邮爱公益平台”是邮储银行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内部外部资源和线上线下资源,系统性、持续性开展公益事业的重要举措。

把普惠金融向公益领域延伸

邮储银行成立以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去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

据了解,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同时,邮储银行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与文化教育、青年创业、社区关爱等公益活动,积极参加抗震救灾。

邮储银行拥有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员工众多的队伍优势和数量庞大的客户优势,是做大做强公益事业的坚实基础。目前,邮储银行拥有约4万个网点,覆盖近99%的县域地区,为各领域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组织支撑;十几万员工扎根城乡,了解贫弱群体现状,为打通公益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人力支撑;5亿多客户和众多实力雄厚的境内外合作伙伴,为“邮爱公益平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同时,邮储银行具有发展公益事业的企业文化基因。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围绕如何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事业这一世界性难题,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了便捷、均等、有效的基础金融服铡

作为普惠金融的积极践行者,建设“邮爱公益平台”是邮储银行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国家队”优势,在落实金融扶贫、精准扶贫的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支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邮爱公益平台”改变了以往简单捐赠、短期帮扶为主的公益模式,将与邮储银行经营领域的扶贫措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用行动力树立中国公益领域新标杆

李国华表示,“邮爱公益平台”正式成立后,今年将按照“发起一只基金,实施一个项目,完善内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的思路开展工作。

其中,“发起一只基金”,即邮储银行已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邮爱公益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介绍,“邮储银行首期向‘邮爱公益基金’捐资500万元,同时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贫困群体、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队伍当中。所募资金将用于教育公平、健康卫生、社区发展、灾害救援、国际化、公益倡导等相关领域项目。”

目前,邮储银行已成立专项工作机构,负责配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做好基金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据介绍,邮储银行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均已开通“邮爱公益基金”捐赠入口。信用卡积分捐赠、业务发展配捐活动等也将在近期陆续推出。

据了解,“邮爱成长计划”是“邮爱公益平台”的重要举措之一。“邮爱成长计划”包括四大举措――“邮爱自强班”“成才支持”“爱心传递”和“千人招聘计划”。“这一计划有效衔接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对贫困学生核心成长阶段的全方位覆盖,形成了扶助贫困学生发展的完整链条。”吕家进说。

“实施一个项目”,即“邮爱成长计划”的首个资助项目――“邮爱自强班”。吕家进介绍,“邮爱自强班”,即借助“邮爱公益基金”,计划资助165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生完成高中学业,3年合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新生1000名。随着募捐金额的进一步增加,资助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

“邮爱成长计划”的另两个项目――“爱心传递”,即借助邮储银行点多面广、深入城乡的独特优势,通过邮储银行公益志愿者协会将为远离家乡求学的贫困学生提供跨地域的持续关注和志愿服务,还将为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假期实习和勤工俭学的机会;“千人招聘计划”,未来3年,邮储银行将定向择优招收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毕业生。

“完善内部机制”方面,邮储银行将贯彻全员公益理念,整合各分支机构的公益事项,统一打造“邮爱”公益品牌,做好统筹规划和跟踪评估,形成“邮爱”公益活动长效机制。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理财 直接融资工具 债务风险 金融创新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超级货币宽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一次主动加杠杆的盛宴,杠杆周期向上带来了债务活动的活跃和经济体债务率的迅速提升。在杠杆上升的过程之中,中国的金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孕育出新的金融产品。

推出背景及基本情况

利率市场化压制银行净息差,而表内资产扩张又受资本充足率限制,银行资产扩张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到201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骤降至13.5%,较2012年年末17.7%的增速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影子银行”体系迅速扩张。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所从事的类银行贷款和债券业务,以委托贷款、商业承兑票据等金融工具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再加上小额贷款、民间融资工具等形式构成了外延广泛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

银行理财的发展尤为迅速,新发产品规模从2004年的0.04万亿元,到2012年的30.36万亿元,十年间银行理财市场以年均近100%的规模增速迅速崛起。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达到9.8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缓解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提升了居民投资收益,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在近两年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刚性兑付问题、自营和客户资金未有效隔离、资金池业务的庞氏特征、逃避监管等问题不容忽视,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理财定位和法律地位目前仍较模糊。

为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明确银行理财法律地位,银监会在继3月份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之后,开始进行银行理财业务方面的创新探索,并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10月15日,备受关注的首款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试点产品由工行正式发行,募集资金75亿元,募集日期是10月15日—20日,认购起点虽然是10万元,对象必须是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个人超高净值客户,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净值型)产品;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在此之后,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纷纷启动募集,上限金额合计约为200亿元。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对应的具体投资品之一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定义为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单一企业的债权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的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统一托管,由合格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和转让,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2013年10月23日,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试点发行的103亿元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正式报价转让,首批直接融资工具的期限在一年至三年不等。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设立将采取注册登记制度,各家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认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该份额在经过登记之后,能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上进行双边报价及转让。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必须与单个企业的债权融资相对应,单家银行管理的所有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任一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份额比例不得超过该工具总份额的80%。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及其他操作后,相关信息将通过此前上线的中国理财网完成信息披露。创新试点阶段,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若投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必须在中央结算公司单独发起设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托管账户,并在该机构完成登记,一个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只能开立一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账户,同时,管理人还要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开设独立的资金清算账户,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的投资转让,必须通过资金清算账户完成资金划转。

该创新的核心要素比较

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处于资产端,解决基础资产如何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变成标准化产品的问题;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处于资金端,实现银行理财风险隔离。

而银行在资金端资产端,分别承担不同角色,在资金端担任理财管理计划管理人,为理财客户管理风险和收益,收取管理费,有些银行根据合同还可以参与超额业绩分成;在资产端担任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起管理人的银行募集资金后投资于某一融资企业,通过管理融资项目风险和收益,以及连续报价和信息披露服务等,获得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管理费用。

(一)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的比较

一般来讲,银行通过设立理财产品向客户销售,从理财客户获得资金,按照比例配置交易市场中的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交易债券等。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存在明显区别。

1.期限

存续期方面,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为30天、60天、90天、180天左右,其中以1个月至3个月的产品为主,而投资直接融资工具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设置成开放式结构,存续期限长,定期可赎回,只要投资者在赎回当天不操作,即可自动滚入下一个期限。

2.客户群和收益率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一般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采用净值收益,收益率相对高于一般的同期限理财产品。某银行的此款产品认购起点为5万元,首个封闭期的年化收益率为5.18%和5.32%。

3.投向

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取代了以往投资者在产品说明书中常见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基础资产。

4.估值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更像证券市场中的债券型基金,每个交易日都有估值,而原有理财是以预期收益率来做报价,没有公开的估值,类似于短期存款产品。

5.信息披露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需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披露期限、净值、成立报告、管理报告、到期清算报告等信息。而传统银行理财信息披露不及银行理财管理计划。

6.刚性兑付

按照监管的政策思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要尽量摈弃原有理财的隐形担保,力图解决刚性兑付问题,但无隐性担保等特性可能也会限制其完全取代其他类型产品。

(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各债券品种的比较

1.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品种

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类融资的标准化,所以它在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债券品种。(1)目前来看它的投资主体仅限于此次试点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它的交易不能脱离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独立进行。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至少涉及发起管理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作为投资者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融资企业、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主体。(2)其融资主体和融资投向上可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目前具体的信息披露还不够,但预计监管机构对通过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的资金投向会进行明确的规范;(3)期限,一般来讲,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主要是替代原有的通道业务,所以预计工具的期限会以中短期为主。利率上可能因非标转标准,使得高于一般债券,低于一般非标融资利率。(4)债权融资工具具有私募性质,类似于没有交易平台的保险债权计划,但由于中央结算公司为其提供一个交易转让平台之后,则类似于为保险债权计划提供一定流动性。

2.不能简单将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解为资产证券化

之前有分析认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个SPV,且有很强流动性,是不是变成了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把未来的现金流打包分级再证券化,主要是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产生变化;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主体是企业,具体并不对应企业进行打包分割后的某一资产或现金流,是一种企业原始债权性融资,主要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端;虽然中央结算公司为工具提供了交易平台,但这种交易平台是为了发现工具的价格、提高工具信息透明度、促进理财投资的工具流动性而设的,只是提高了某项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水平,并未经过再证券化过程。

推出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和债权融资工具的意义

(一)降低“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崛起但刚性兑付无法打破,造成金融体系“庞氏化”。影子银行体系是国内金融体制、金融管制和债务周期波动共振而形成的,作为银行的补充,最近2—3年内迅速成长,初步估算目前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超过20万亿元。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一些特征。

1.金融工具非标准

如信托计划等均不是标准金融工具,流动性较差,缺乏统一的估值规则,市场透明度不够。

2.收益率偏高

由于缺乏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较高,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成本一般高于正规融资工具,一般来讲,信托收益权收益率较同评级债券高3—4个百分点。

3.运行机制不透明

如资金池类信托其内部运行机制往往不规范,特别是由于规则制度的缺乏,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整体监管和风险把控不够。

4.刚性兑付不破造成影子银行体系呈现庞氏特征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工具如信托计划一般都是在到期前通过续发来完成前一期兑付,这种运行机制造成对信用风险的隐形担保,加剧了风险的累计,使得金融运行庞氏化。

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可以使理财风险显性化、透明化,从而有助于监管层对系统风险的把控,并限制金融套利行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迫使银行提高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能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利率水平、流动性、估值等多个方面较非标工具有明显优势,推动企业将非标融资向标准债权融资转移,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利息支付压力,提升盈利水平;也有利于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推动原有理财“非标”业务透明化、标准化,促进金融风险的缓释和化解。

(二)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

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就对理财业务定义做出规定,其中第9条是“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但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仍未明确,银行理财到底是委托、信托关系还是债权债务关系莫衷一是。法律地位模糊导致银行理财的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一般均不负有向投资者承诺兑付本金的义务,但银行理财业务往往需要银行为其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承担最后兑付责任。此次推出的银行理财计划,银行的独立管理人地位与信托公司的法律地位类似,有助于解除银行在理财业务运作中的刚性兑付义务,逐步确立在银行理财业务运营中的“卖方有责,买方自负”的理财观念,真正实现风险隔离。

(三)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业务发展方向

目前银行理财的规模逼近10万亿元,规模很大但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规范监督,特别是2012年以来,政策出台得非常密集,银行理财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业务方向的转型。与此同时,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产管理法规,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松绑,给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一定竞争压力。银行理财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运作中给银行理财部门更多自,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向真主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利于银行理财的长期发展。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试点阶段只有200亿元的规模,眼下还不会对动辄以万亿计的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预计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以下影响。

(一)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无论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还是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都使原有理财非标资产业务透明化、标准化,无须再通过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绕过监管,因此将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8年4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对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产品设计、客户评估、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产品营销和投诉处理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商业银行尽快整改。理财产品遇到的问题,深刻而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缺陷。

产品管理已经成为今天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大症结所在,银行产品管理落后,使银行营销容易变成同质化的恶性竞争,风险管理往往缺乏坚实业务基础而陷入空洞的数据分析,财务核算粗放,无法准确核算和评价产品经营绩效,银行前、中、后台业务流程衔接不畅,IT系统落后、重复建设问题难以解决。因此,要改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首先要解开产品管理这一个结。解开产品管理这个结,决非开出一个“领导重视、加强投入、广泛动员”的简单药方就能够解决,而是一个需要银行进行整体规划的系统工程。

银行产品管理的任务及流程

银行产品管理内容的范围相当宽泛,银行内部绝大部分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是围绕产品展开的,产品管理与财务管理、营销及渠道管理、风险管理、营运支持等领域相互影响和交叉,但要从中提炼出一个单独的产品管理似乎又有困难。过去,我们大多把银行产品管理理解为产品研发和创新管理,但实际上是把问题简化了。

银行产品管理管什么?它的任务和流程是什么?我们需要单独的产品管理吗?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经营管理问题谈起。

首先,我们来看新产品研况。商业银行一项产品从开发到客户营销,其流程经历了若干环节,比如产品研发、IT系统开发、业务制度制定、宣介和推广等。这些环节需要银行多个部门联合工作、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完成。这种情况下,银行每个部门都成为产品研发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身处其中,难窥全貌,使我们对产品管理这样天天都在处理的工作反而变得熟视无睹。其结果是银行每个部门都参与了产品研发,但都是拼接串联式的工作,缺乏总体设计和控制,影响了产品的整体质量。其次,我们来看已有产品的营运情况。商业银行产品营运管理通常包括制定经营计划、业务督导、定价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日常经营开展由基层营业机构承担。在产品运营管理中,商业银行遇到了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即产品的标准和口径不能统一,部门之间各搞一套,各执一词,业务数据交叉重复,既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又严重影响了管理层对产品经营绩效和存在风险的判断。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管理现状可归纳为:有小规则,缺大规则;有细节管理,缺总体控制;有创新冲动,缺质量标准。管理基于需要产生,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管理的重点应是以产品质量标准、分类规范为基础的综合控制,这些方面恰恰是当前商业银行产品管理的空白。

如何建立商业银行产品的综合控制?通过对大多数银行产品管理实践的比较分析,我们把商业银行产品管理活动划分为产品规划、研发、经营和考核前后衔接、互为基础四个主要环节,产品综合控制则为这四个环节提供质量标准、分类规范、协同管控。产品规划主要内容是基于发展战略和能力评估,制定产品规划与战略,提出产品研发建议。产品研发主要内容是基于产品规划和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并投入市场,产品研发应遵循规范的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产品经营主要内容是向客户进行产品营销以获得收益,囊括了银行大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产品经营按流程通常划分为前、中、后台三个主要部分:前台负责产品营销、售后服务与渠道建设,负责产品风险管理和控制,后台负责产品项下交易的交割和执行。产品考核主要内容是依据产品的经营业绩,对产品责任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为管理层提供经营决策支持。在上述流程下,产品综合控制以产品质量标准、分类目录为基础,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实现对产品规划、研发、经营、考核的协调与管理,建立银行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标准化是改进粗放式经营的关键

产品标准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很涩的话题,一方面,大多商业银行很难拿出一份标准化的产品清单;另一方面,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相伴而来的经营粗放、业务同质化、创新能力弱、IT支持能力不足等问题,给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靠IT系统建设来倒逼和规范业务,有的靠大力创新来实现差异化经营,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找到病灶所在,效果也不明显,往往按下葫芦起了瓢,经营粗放、数据混乱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银行产品的标准化。

银行产品标准化包括产品内容标准化和产品流程标准化。

产品内容标准化是指银行在定义每一个新产品时,应当按照一定结构和规格明确产品要素内容,讲清楚这个产品的特征、功能和用途,让客户、银行内部人员对产品有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产品流程标准化包含了客户服务流程(对外)和产品管控流程(对内)两个方面的内容。客户服务流程标准化,是指银行向客户销售产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事项、办理条件、质量要求、交付结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有利于客户了解和熟悉银行的业务规则,提高交易效率和质量,控制银行操作风险。产品控制流程标准化则是银行内部制定的,关于银行内部处理各环节,如风险审查、合约签订、资金交割、会计核算、文档管理等操作流程的规范。

在商业银行定义标准化产品时,要注意综合平衡和把握好各方对产品定义的需求,不能把产品定义做成一个面面俱到、缺乏层次、没有目标的大杂烩。对外营销角度看,产品定义需要包括产品结构、功能、定价和用途,产品客户对象、办理条件和服务流程等标准化的内容;从内部管理角度看,产品定义要在统一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前、中、后台对产品管理的重点和差异,前台关注客户营销,强调风险管理,后台侧重业务操作。

产品目录的构建及其应用

实现产品科学分类和编制产品目录十分重要,从很多商业银行对外宣介材料看,产品交叉重复情况普遍,给客户营销和内部管理都带来了很多困难。商业银行产品为什么要分类管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际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演变规律,它是银行长期经营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和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产品概念,通常以笼统的业务分类代替,既不注重客户需求,也不注重专业分工,经营粗放,效率低下。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专业分工和精细管理日益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趋势,产品分类管理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无法忽视的问题。

银行产品是指银行以获取收益为目的而向客户提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产品分类,看似简单,但做好却非易事,能够运用好产品分类成果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种类划分应遵循金融行业及市场惯例,金融工具主要按照交易结构、期限、现金流、计量货币等进行分类,金融服务主要按照相关金融工具、服务内容及方式、收费方式等进行分类。银行产品按创设性质和经营特征分为三类:直接产品、经销商品和提供服务。

实现产品的科学分类,首先,要明确产品分类的目的和用途。从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看,产品分类不外两种用途:一是面向客户宣介,即向客户介绍不同产品线及产品线下的具体产品,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牢牢抓住客户,实现银行整体营销;二是面向内部管理,即在清晰和共同的产品分类基础上,理顺银行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会计政策、业务统计、法律事务和绩效管理等,没有这样一个基础,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恐怕是寸步难行。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品分类应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方法,需要有清晰的分类脉络和线索。经过对国内外多家银行产品分类的调查总结,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产品分类可遵循以下标准:(1)按照银行产品属性将其区分为产品、商品和服务;(2)按照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大类,进而将银行产品划分不同产品板块,如贷款、信用卡、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3)按照客户和市场特征,将银行产品划分为不同产品线,如储蓄存款、对公存款、同业存款等;(4)按照交易结构和功能用途,将银行产品划分为不同的产品组。第三,产品分类要保持连续性和开放性,要形成持续稳定的工作机制,在产品分类结果基础上,构建银行产品目录,随时增加新开发的产品,随时终止已经退出的旧产品。使银行产品更新换代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

产品分类的结果形成了商业银行产品目录,有效运用产品目录是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统一的基础。产品目录为每一个产品编配了ID,载明了商业银行产品的分类信息和属性信息,规范了产品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首先产品目录是银行前、中、后台的协同和衔接的基础,是银行营销人员、风控人员、会计人员沟通交流的共用标准。其次产品目录是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资金交易系统、风险管理系统、财务总账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中产品代码的基础,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交换和传输必须以产品代码转换和映射为基础,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产品目录是不可能的。第三,产品目录对提高银行创新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研发人员判定所提创意和概念是新产品,还是仅仅是旧产品的翻版,还能帮助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已有产品,实现组合产品创新。最后,产品目录也是银行营销的有力工具,它帮助客户了解银行整体产品情况,大大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交叉销售和组合营销。

从产品视角看银行前、中、后台划分

合理规划和设计银行前、中、后台,是建立流程银行的基础。但对于什么是商业银行的前、中、后台,具体包含那些内容,银行业一直没有清晰的结论。有的认为凡有与客户直接往来的部门应列为前台,间接往来部门,可归入,没有往来的部门,则属于后台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一线营业机构为前台部门,分行或总行等业务管理机构则为或后台。前、中、后台的划分及设置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议题。

其实从产品这个视角,我们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结论:前、中、后台是从银行业务流程中专业分工角度对职能部门的划分。一般地说,负责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部门属于前台,负责产品风险控制的部门属于,负责产品交割和合约执行的部门属于后台。不同产品,其营销模式和风险特征差异很大,因此其前、中、后台的设置和划分也有较大区别。对于贷款类产品,受理客户申请并与客户协商贷款合同的部门为前台,负责贷款审查、客户授信、限额管理、法律及合规审查、定价审查等部门则应归入,负责贷款核算及结算的部门列入后台。对于存款类产品,由于其全员营销和操作风险为主的特征,通常没有清晰和独立的前台部门,也没有单独的风险审查部门,会计结算部门成为负责处理存款业务的主要部门。对于服务类产品,如支付结算、收付款、委托理财等,其营销模式和风险特征与存款类似,因此会计结算部门是办理此类业务主要部门,前、中、后台的区分不是很明显。与此同理,商业银行总部组织机构设置也应遵循前、中、后台专业分工的原则要求。一般而言,前台管理部门通常按产品板块设置,如零售业务部、公司业务部、金融市场部、贸易融资部、信用卡部等;部门按职能分工设置,如贷款审查部、授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等;后台部门按工作内容设置,如营运管理部、会计结算部等。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纷纷启动了流程再造和机构调整工作,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将能够为机构调整提供方向指导和路径支持。

规范产品研发流程,提升产品研发质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层次不高,原创性的创新少,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结构失衡,在已有的金融产品创新中,能够兼顾收益、便于流动、转嫁风险的低成本营销型产品匮乏。三是效益欠佳,产品设计和开发上,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需求方案,服务、科技手段不配套,新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四是隐患较多,产品创新和制度规范之间间隔较长、空间差异较大,时间上往往是产品创新在前,而制度规范在后,空间上各地区和各分行之间进度不一、方法各异,这就给新产品投入营运带来了很大隐患。

克服产品缺陷,关键是要保证和提升产品研发的质量,建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在这点上,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工商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的成熟做法。工商企业通过制定和执行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保证了产品的品质。目前我国已有约35万家工商企业通过了国际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标准,而商业银行在质量控制方面才刚刚起步,除了招商、民生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的会计、个人金融、票据等部分业务线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书外,其他银行似乎还没有什么动作。尽管通过质量认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商业银行可以从建立规范的研发流程和控制标准两方面入手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

规范的产品研发流程,一般具体包括以下七个环节:一是创意产生,广泛收集产品创意,严格进行创意筛选和审查;二是概念认定,即对审查通过的产品创意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构成创新产品;三是研发立项,即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合规、风险、财务分析,编写立项报告,并进行立项决策;四是产品开发,包括详细功能设计,制定新产品相关的制度和办法等;五是产品验证,即产品验收和宣介试销,进行面世决策和面世准备;六是投入经营,宣布产品面世,组织执行产品营销和推广计划;七是后评估:在产品推出市场后,对产品市场表现及客户反馈进行评估,建立持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创新产品的控制标准,就是要对产品研发各环节的交付成果提出要求和规范,克服产品研发中的随意性。产品研发各个环节都需要提交合格的交付成果,其中产品立项报告和开发文件尤为重要,产品立项报告要对创新产品的交易结构、市场规模、客户需求、合规要求、风险评估、财务绩效、实施周期等内容提出明确的分析意见和实施建议;产品开发文件,则需要对产品的法律文本、业务流程、核算制度、风险控制、定价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IT系统开发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和明确定义。规范的交付成果是创新产品质量保证的基础,它能够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残缺不全、制作粗放和品质低下的问题。

产品管理的组织分工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机构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与会计机构大体经历了两轮大的调整。

(一)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财、会部门分设,强化了财务部门在资源配置和会计部门在基础管理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根据业务领域分工逐步建立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国有银行体系。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各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1995年我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为商业化改革进一步提供了法律基础。《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自身改革,强化经营责任,但同时,银行无序竞争情况较为严重,内部管理薄弱,经营风险急剧扩大。如何加强管理,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初,建设银行率先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了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将原来的财会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即单独成立了会计部,同时将资金计划部和财会部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计划财务部。随后不久,工商银行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对财会部进行分设,组建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中国银行虽然在总行层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在分行层面将财务管理部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门和会计结算部门。交通银行将财会部分设,成立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结算部。农业银行尽管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调整,但也进行了有关讨论和酝酿。

(二)近几年的财、会部门合并,强化了运营和现金管理的职责,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一体化运作2003年12月,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掀起了新一轮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潮。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成国有商业银行,并陆续成为上市公众公司。伴随着重组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2006年,工商银行率先将计划财务部、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成立运行管理部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随后,建设银行推行了会计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营运管理的职责,并于2008年将计划财务部与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将原会计部中的支付结算、柜面管理等相关职责进一步整合,成立资金结算部。

2009年,中国银行在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职能的同时,将部分操作性会计核算职能划转运营部(后又将部分职责调回财务管理部)。在分行层面,对会计结算部门职责进行了相应调整,将会计制度、运营等职能分别调整到计划财务、运营部门,并成立了收付清算、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等部门。农业银行于2006年将资产负债部与财务部合并,成立计财部,并同时成立了会计结算部。2008年上半年成立运营管理部。2008年下半年,又将财务、会计合并,成立财务会计部,单设资产负债部,同时成立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交通银行2007年将计划财务部改为预算财务部,并于2011年将会计结算部改为营运管理部,其中的会计政策等职能调整到预算财务部。

二、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演变

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部门先分后合的调整,看似简单的回归。但实际上,在这两轮改革中,此会计已非彼会计,不仅会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会计部门职责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柜面人员大多叫会计人员,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动辄有十几万会计人员的原因。实际上,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核算职能外,银行会计部门还承担了柜面管理职责以及业务处理角色(如资金清算、结算等)。后来有人把当时的营业网点称之为“交易核算型”网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责,与西方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型商业银行财会人员最多只有几千人)。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是围绕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等核心职能,那么这个阶段的会计更多的是营业会计,承担了柜面交易处理、资金清算、会计核算等多重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商业银行会计更多地是承担了现在意义上的营运职能。而在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后独立成立的会计部门,除专司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职责外,更多地是面向柜面服务、业务流程和后台处理。实际上,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会计部门在运营、交易处理和柜面流程等方面的职能,而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等会计核心职能方面,反而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政策,更多的是通过财务政策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会计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意义并不大。

(二)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表面上是回到原点,但实际上会计职能已经完全不同。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已非常接近,至少是在语境上能够基本达成了一致。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和内控控制等核心职能方面得到了强化。原来会计部门的集中处理(如清算)等职责调整到运营部门,支付结算、柜面服务等也移交不同的前台部门或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改革后的会计部门职责,已逐渐演化成一般工商企业意义上的会计职责。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回归。第一次改革,强化了会计的营运、流程及前台管理的角色,强调会计在对内基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大会计”。这时的会计,更多地体现了国外银行的营运色彩。第二次改革,将预算、考核、会计政策和信息披露等一体化,强调对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如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及对外披露等),并将原来会计的营运、流程和前台管理角色分别剥离到营运及现金管理部门。至此,“大会计”变成了“小会计”,由“矮胖”向“瘦高”方向发展:一方面,由“矮”向“高”,突出重点,在规则和反映方面的职责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由“胖”变“瘦”,职能收缩,从前台柜面管理、结算产品及营运中后撤出来。

三、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变迁的原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变化,是在商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会计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体现并很好地顺应了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的内在要求。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是在亟待加强资源调控和基础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经历粗放经营,急需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升资源配置和基础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强化约束,树立统一法人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和分配的力度。因此,通过成立计划财务部,整合预算、计划等方面职能,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和经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基础管理职能,加强柜面基础管理,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同时,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初期更多地体现在“会计电算化”上。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过程,自然需要会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单独设立会计部门对强化银行的基础管理,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客观地说,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会计职能难免顾此失彼,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职责非常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时基本上处于“两则”、“两制”阶段,财务政策在银行的会计核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二是银行虚盈实亏,盈余管理的空间非常大,加之缺乏严格的会计信息管控机制(如外部审计和强制披露义务等),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财务报告主要是围绕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信息相关性也不够。因此,财务报告的职责也相当弱化。这正如前文所说,这一阶段的会计,从现在意义来看,是有会计之名但并无会计之实。第二次财会体制改革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背景下进行的。各家银行积极推进管理改革,转变经营理念,管理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监管和强制披露要求,外在约束得到了加强。会计部门在这个阶段的职能,逐步由前台退回到后台,从后台流程又进一步收缩到政策和报告层面。一是营销职能得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深化,网点逐步由交易核算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前台更多地是要面对客户,而不是账户,与之相适应的,前台的劳动组织和流程设计更多地要考虑客户的感受。这必然要求会计从前台收缩,或自觉向业务转变,原先的会计职能得以弱化。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上,也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突出客户和产品,强调客户体验和员工体验,系统设计思路都围绕这些要求改变,会计在信息化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为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产品管理职责。所有这些,都势必要求单独成立现金管理或资金结算部门。二是流程变革进一步深化。银行纷纷依赖信息技术,实施前后台分离等一系列的流程变革工作,重点是将前台的工作往后台上收;同时,发挥集中作业、流水化作业的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因此,运营的职能和角色得以进一步强化,各家银行或新建运营部门或强化其职能,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披露义务大大强化。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加强在财务政策与会计政策、计划预算与财务报告、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等方面衔接,实行一体化运作。同时,伴随着会计准则改革和国际趋同,原来的财务政策作用逐渐被会计政策所替代。在上述要求和变化的推动下,财务、会计部门合并已顺理成章。

四、几点体会

关于商业银行会计职责定位,讨论很多,见仁见智。但不论是第一轮的否定还是第二轮的否定之否定,都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加以评判。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即使是今天的会计定位,也毫无疑问不会是终点。但客观地总结这段历史,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还是非常有裨益的。

(一)会计部门职责演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几家银行在改革的步伐和方向上呈现一定的同向性和同步性,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了商业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比如,第二轮调整全面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流程银行的建设、监管要求和披露义务,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改革,反映了特定阶段的历史要求,改革也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的演变与商业化改革步伐是一致的,是与时俱进的。

(二)会计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

观念和思维惯性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通过一纸文件可以清晰界定的。即使到今天,很多认识和看法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一些职责和边界还在不断的讨论、调整中。两次改革,四家银行看似相约而行,但又有所不同。改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财会的外在语境,但内在语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种认识的统一,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持续的改革推动和管理人员理念的更新,同时也需要在监管上进行相应调整。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传统意义上会计核算方法、组织形式等(如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效力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在法律监管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必然会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滞后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会计职能变迁体现了会计人对会计本质的执着追求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2月底,是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几大部委,要求各地上报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的大限。同时,“四方会谈”(银行、政府、企业、相关担保方)也处在讨价还价中。银行风险几何

有人说,地方投融资平台能够在各地不断涌现,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剧增,银行绝对是“帮凶”。曾经一段时间,各地市长、县长成了各大银行的座上宾。正是有了银行的摇旗呐喊,各地方投融资平台才不顾危险,纷纷冲锋陷阵。

11月初,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取得了利润近30%高速增长的业绩。但是在外界非常关心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问题上,监管层和银行却出现不同的声音。

银监会认为,地方融资平台仍是首要风险之一,并已经实施定期动态管理的平台贷款统计监测制度等。融资平台贷款的整体偿贷情况存在重大隐患,这些贷款大多采取整借整还方式,风险集中并滞后显现。银行的贷款准确分类和相应准备计提、资本权重等必须与早期风险信号匹配。

但银行方面似乎比较乐观。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平台贷款余额为83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项目自身现金流可完全覆盖本息还款的约6200亿元。建行的情况类似,该项贷款余额为7586亿元,占全部总贷款的14%,全覆盖比例为54%,约4063亿元,且两家大行平台类贷款的不良率均在1%以下。

工行相关人士近日表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本身有足够现金流来支付本息的平台贷款占比达到75%,且绝大部分还款来源还是项目本身。另外,建行方面介绍,该行超过四分之三的融资平台贷款已落实有效担保,不良率远低于总体不良贷款率水平,贷款减值计提充足。

“有不同的态度也正常,银行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口径去统计,同时,地方政府对第一还款来源界定的标准也不同,灵活性很大。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会好于监管层的风险判断。”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但同时他坦承融资平台风险还是比较大。首先是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截至8月末,地方政府为平台贷款提供的财政性担保估值达3.6万亿元,是2009年全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其中有七个省的财政担保在其2009年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

其次还款周期较长且集中。目前平台贷款中八成是固定资产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贷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

第三是抵押品受土地价格波动大。目前平台贷款抵押品绝大部分为土地,未来变现价值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极大,且部分土地抵押贷款尚未取得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权证,存在重大合规风险一

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明确地方政府的还债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对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本息的贷款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定还款计划并落实还款措施,必要时应督促地方政府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存量贷款。

整理路线渐明

早在今年年初,监管层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整肃大幕已经拉开,财政部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的文件,其中在保证在建项目完工的前提下,将地方投融资平台分为三大类,“新老划断”、“分类而治”是最令人关注的地方=

7月份开始,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成为整理主线,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四大环节”和“六步走”计划走上前台。其中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可概括为核清数据、建立台账、分类处置、缓释风险四大环节。平台贷款清查工作遵循的是“六步走”计划,即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检查、统一会谈、现场检查。

据了解,定性分析是整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按照借款主体本身是否具有还款能力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覆盖比例依次为100%以上、70%(含)到100%之间、30%(含)到70%之间、30%以下。

据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最担心的就是地方政府“多头融资、多头授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其整体负债情况。为此,银监会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定期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台贷款进行明细账统{十。

所谓动态台账管理,就是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和还款来源。

目前,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除了按照监管要求实施动态台账管理之外,监管层还要求按照现金流覆盖原则开展分类处置工作。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平台贷款可通过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清理回收、仍按平台贷款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银行会逐步把‘融资平台’的概念在贷款口径中取消,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融资平台项目分开,银行将把非公益性项目看做一般企业贷款来运作。”据相关银行人士介绍,从2011年开始,除了原有存量平台贷款陆续到期外,银行新发放给平台公司的贷款将与公司类贷款一视同仁,按照公司类贷款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发放。

理财思维待变

地方融资平台不是个怪物,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发挥其有利优势。

提及2008年的天量信贷造成的融资盛宴,某财政局局长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市长,多次召开会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各投融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思想一定要解放,行动一定要迅速,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

现在回过头看,地方投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确实有现实的需求。如果没有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刺激,我们也难以这么快就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但在应急之后,应该寻找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理念。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近出台l--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要区分融资平台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来做,经营性项目应由民间资本来做。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满满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的局面下,利用民间资金搞公共建设成为重要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广为使用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应该得到大力推厂。

“更需要重视的是,不仅仅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更深远问题是,融资平台无所不为,大大挤压了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是饱受争议的‘国进民退’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认为。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正是农历新年,家长们少不了要给家中的小辈准备压岁钱。不少家长都很希望借助于压岁钱的使用给孩子上一堂理财课。

"每年孩子都会收到数千元的压岁钱,我很希望借助于压岁钱的契机,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王女士的女儿已经10岁了,女儿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带着女儿一起到银行办理了儿童账户,让女儿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在银行账户上。"不仅是管钱、花钱,我也希望她能够用自己的压岁钱参加一些慈善项目,让她懂得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的确,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财富不仅仅意味着少花钱、多挣钱、钱生钱,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豁达地对待财富,用财富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新年之际,我们的建议是,家长们不妨给孩子的压岁钱理财课堂中多增加一些慈善的元素。近期,有不少银行的金融平台开发出了"月捐计划",一次性或是按月定期捐献出一小笔资金到慈善项目中,在帮助他人、体验慈善的同时,也是教孩子学习使用金融工具的绝好机会。

腾讯公益:散捐+月捐

这是腾讯公益面向个人用户所推出的一种新型的网络公益的方式。主要的特点是涵盖的捐款计划项目多样化,目前上线的捐款项目有针对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捐助计划、为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提供手术费支持的网聚光明公益项目、种植沙棘改善贫困地区环境的幸福家园爱心小树苗项目、与壹基金合作的月捐计划、农村孤儿助养项目等。同时,腾讯公益月捐计划可支持多项银行卡支付,利用腾讯的"财付通"平台,就可以按照每月定期扣款、一次性扣款的方式进行爱心捐助。

开通月捐计划的方式也很简单,在腾讯月捐计划的网页上选择想要捐赠的计划,就可以按照指定金额(10元/月)进行捐赠。此外,在捐赠时,捐赠者需要签订财付通的委托代扣协议,今后的每个月,月捐计划就将从财付通账户余额中自动扣除捐款,为所选择的月捐计划持续地献上爱心。

参与月捐计划,不仅是家长们带领孩子亲身体验慈善力量的机会,也是一个孩子们学习网上支付工具的机会。

像为财付通账户充值,可以使用到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网上银行的平台为"财付通"账户进行充值,财付通所支持的银行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二是利用银联的支付平台进行充值,如中国银行、广发银行、邮储银行等的账户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支持。

除了定期的捐助外,腾讯公益还可以支持"散捐",也就是进行一次性捐赠。选择合适的捐款项目和捐款的资金,同样还是以财付通账户扣款或是银行卡扣款的方式,就可以将资金转入到捐款账户。

针对"压岁钱如何用",我们的建议是家长们不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散捐"+"月捐计划"的活动中。从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爱心捐助的项目中,让孩子们亲身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建议孩子们从自己的零花钱中定期拿出10元来以"月捐"的方式献上绵绵的爱心。

为儿童账户开通月捐功能

"扶贫月捐"是中行去年12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项目,活动的主旨在于"让家庭传递爱",帮助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脱离贫困。

其实,中行的"扶贫月捐"平台与腾讯"月捐计划"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在"扶贫月捐"平台上支持两种捐赠的方式:一种是"次捐",一次性进行捐赠,"次捐"需要在中行的网点柜台上进行办理,金额也没有限制;一种是"月捐",在与中行签订授权书后,将每月从指定账户上扣除月捐的金额,月捐以每个月10元作为起捐额。

值得一提的是,"扶贫月捐"对捐赠人的年龄没有限制,对于18岁(含)以上的捐赠人均可申请在中国银行境内网点开办该业务;对于18岁以下的捐赠人,在监护人或陪同,并出具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进行办理。

现在不少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办理了儿童账户,通过儿童账户,孩子们可以学到不少基本金融工具的使用,利用中行的这一平台,还可以为儿童账户增加一项新的功能,那就是爱心捐助。

像在压岁钱的管理上,家长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亲身体验开户、办理银行卡或是银行账户,如中行就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中行宝贝理财当家卡,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到宝贝理财当家卡中。与此同时,还可以为这张儿童卡开办"扶贫月捐"的功能,从儿童账户中转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次捐"或是与银行签订协议,定期从儿童账户中进行扣款。

同样的,民生银行不仅推出了适合儿童的"小鬼当家"卡,家长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开通民生卡的慈善代捐功能。

据介绍,"小鬼当家"卡是主要针对18岁以下少年儿童设计、开发并由少年儿童使用的专属卡,除了拥有银行卡的各项功能,还针对少年儿童的需求进行了不少服务与功能的整合。

民生银行提供的"慈善代捐"功能主要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慈善项目,每月的25日民生银行就会自动从委托人的账户中扣除1元人民币作为慈善捐款,款项将汇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账户内。民生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所有的民生卡,包括少年儿童使用的"小鬼当家"卡都可支持这一功能,家长们只要带着孩子在民生银行的柜面申请开办这一功能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慈善用卡

在其他银行的一些借记卡、信用卡产品中也有不少通过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开设了定期捐赠的机制,申请了这些银行卡并签订相关协议后,就可定期进行爱心的捐赠。

如招行的"壹基金爱心一卡通",除了具有招行"一卡通"借记卡的全部功能外,就特别设有爱心捐赠功能。为了体现"壹基金"所倡导的"每1人+每1个月+每1元=1个大家庭"主题,在定期捐款中设置有每月1元、每月11元和每月111元三个爱心额度。按照持卡人的意愿,选定的捐款额将每月扣除,转至"壹基金"的慈善捐款账户中。当然,利用"壹基金爱心一卡通"也可以不定期、不定额地一次性捐款。在招行的"壹基金爱心信用卡"中也有同样的设置,信用卡持卡人可以通过先捐款,后还款的方式进行捐赠。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146-02

1 引言

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六五”时期的准备和“七五”时期的基础建设,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金融数据通信网络的基本框架并已开始运行各类金融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金融卫星通信网是金融系统信息的主干线,目前已建成1个中央卫星地面站和几百个远程地面卫星小站。中国人民银行已在175个城市建立了同城资金清算系统,并陆续建成并运行了十几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网。我国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均建立了从总行到基层行的基于分组交换网、电传电报、电话专线等多种通信方式的系统内全国远程通信网络系统。电子化营业网点发展迅速,金融电子化已从大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县和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新型电子化服务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然而,限于技术条件,我国金融电子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银行计算机网络领域,当前还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架构问题,网络架构难以适应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二是网络安全问题,缺乏总体的安全策略、关键区域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够、多层面的协同安全防控不够;三是网络管理问题,网络管理手段不够先进、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四是网络服务问题,对服务融合、应用承载变化等支持不够。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原则,应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经济性等因素,要符合“更安全、更高效、更集约、更方便”的绿色智能发展趋势。

2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架构规划

2.1 网络架构总体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应建设以总行为核心的树型网络结构;将目前分离的各网进行融合;各类服务集中上收到总行和一级分行;提升一级骨干网的链路带宽及综合利用率;提升全行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在网络路由规划方面,应充分考虑各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OSPF路由协议、BGP路由协议或静态路由协议。

2.2 数据中心局域网规划

新一代银行数据中心局域网应遵循水平分区、垂直分层的原则进行建设。水平分区是将承载相似业务、具有相似安全级别的网络设备归集为一个网络分区,便于实施安全策略和最优数据交互。分区是根据安全性、可扩展性原则进行的,包括主机区、开放平台区、开发测试区、运行管理区、Internet区、Extranet区、用户接入区、城域/广域区等,各分区均支持系统和业务的平滑、灵活扩展。由于每个分区内部仍然有不同业务,可继续通过VLAN和IP地址再细分,进而实现不同安全细微差别控制和传输保障。垂直分层是将不同网络功能界定清楚,独立成为一个层面,包括核心层、分布层、接入层。其中核心层与分布层紧耦合,高效可靠;分布层与接入层松耦合,可以很好的支撑虚拟化资源池技术。

2.3 广域网规划

新一代银行广域网规划,核心网可概括为高速转发、业务分离、降低耦合、控制风险;一级骨干网可概括为就近接入、提高效率、缩短距离、节省投资;二、三级广域网可概括为层次化、扁平化、按需配置、带宽动态扩展多业务承载。

3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规划

3.1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从技术维度上讲,包括安全技术体系,具体有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从管理维度上讲,包括安全组织与制度体系,具体有安全流程相关制度、安全策略相关制度、人员安全、安全培训、安全组织与职责等。从运行维度上讲,包括安全运行体系, 具体有安全运维服务机制、长期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安全运行学习改进机制等。

具体到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标准、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以及行业特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规划:安全域划分、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防拒绝服务攻击系统、虚拟专用网、网络设备自身安全、身份鉴别、特权用户权限分离、边界完整检查/入网检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入侵防御系统、异常流量监测和网络审计系统等。

3.2 网络安全策略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概括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安全域的划分,根据信息资产的安全属性及安全防护需求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安全层次(即安全域),安全域内可以根据安全等级再划分安全子域;二是网络安全技术部署,根据要保护的信息资产重要性,在各个安全域中部署多方面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实现多方面协同防护、纵深防护;三是网络安全管理,对整个安全防护体系的所有安全措施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四是多层面协同工作,与其他技术条线协同工作,共建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对信息资产的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4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应具备网络管理平台(包括网络性能管理、业务影响管理、网络事件管理等);网络服务平台(包括服务支持流程、服务提供流程等);网络操作自动化平台(包括网络操作管控、网络配置管控、网络授权管控等);网络运行质量分析平台(包括服务水平、网络可用性、网络连续性、网络容量规划等)。

5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服务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应具备IP地址管理(包括IP地址管理规划等);应用交付(包括内容分发平台和应用等);网络应用规划(包括视频、语音、监控系统;无线网接入;Internet接入等)。其中,互联网与内部网有互联的应用系统(如网上银行),应用须在DMZ区落地;高安全等级接入用户(如境外机构接入),须增加VPN加密隧道等安全措施;外网邮件系统与内网严格物理隔离;严格执行网络准入策略,做好联网终端与信息点绑定等管理工作,保证联网终端的安全性。

6 结论

篇幅所限,本文仅阐述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宏观规划,具体的实施细节就不赘述了。在“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持续改进、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将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杜英等.银行计算机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2]帅青红.银行信息系统管理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3]屈延文等.银行行为监管---银行监管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监督 风险防控

一、引言

当前国内金融业发展迅速,各商业银行在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同时,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相对滞后,内控执行力、案件防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案件频发,导致商业银行屡屡遭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既造成银行资金损失,又损害银行的社会形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实现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信息技术迅速应用,商业银行未能建立配套的内控流程

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使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核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规模的会计核算成为可能,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但是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未能根据新的核算模式,及时完善新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流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数据集中,会计监管手段发展滞后;网上银行业务迅速发展,犯罪分子从中找到洗钱等非法活动的可乘之机。

(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当前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相当激烈,金融产品创新周期缩短,新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必须具有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制定新的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流程与之相适应,来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和业务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但实际工作中,为争抢市场份额,有的新产品未经过充分的论证或试运行即对外推广,新的会计核算规定和内控流程难以及时制定、更新和完善,在业务运行过程中极易产生内部会计监督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各行重业绩轻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各项新业务的学都由会计主管等少数人参加,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柜员学习,一线会计人员和产品推广人员难以及时、准确掌握新产品知识,不能准确指导客户使用新产品,客户在新产品应用中与银行产生矛盾,银行因此承担相应责任。

(三)金融机构实施网点转型过程中,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当前各银行秉承“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深化改革,进行网点转型,就是将银行网点由以前的核算型向营销型转化、网点会计人员也由核算型向营销型转化,并在网点考核激励机制和网点柜台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此过程中,内控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现行考核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的传导作用,不利于内控执行。

银行网点由核算型向营销型转变,会计主管转为营运主管,前台柜员由核算型向营销型转变,并施以严格的以营销业绩为核心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在这种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压力下容易形成会计内部监管疏漏。各行均以营销业绩作为衡量机构负责人提拔任用和业绩考评的主要标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形势面前,各机构负责人在上述双重压力下,重业绩轻风险,很可能自身直接作出或强令会计人员作出一些短期行为。此外,考核激励机制明显向营销岗位倾斜,一些优秀的会计人员转而竞聘专职营销岗位,会计人才的流失使现行会计岗位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风险防范能力大大降低。

2.柜台设置分类简单,存在风险隐患。

各商业银行根据结算业务是否涉及现金,分设高柜区和低柜区。将涉及现金的业务放在封闭式的安全系数较高的高柜,而一些非现金业务则在开放式的低柜区办理,以方便客户和银行员工的交流,促进产品销售,但低柜区的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不仅存在重要空白凭证和印章等重要物品遗失或被盗用的风险,还存在系统被他人冒操作风险。

3.相关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有章不循。

我国《会计法》 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但在实际工作中,机构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简化流程、有章不循;个别会计人碍于情面,凭着自己对风险控制的理解,打内控制度的“球”,有章不循,埋下了风险隐患。

(四)一些业务流程不合理,相关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风险

比如法院查询、冻结、扣划方面,尤其是扣划流程上,各行做法不尽相同,常见的做法有二种:第一种做法是:银行要求法院同时出具《解冻通知书》和《扣划通知书》,由柜员先解冻,再扣划,在此过程中需人工压缩解冻和扣划时间差,以防在解冻与扣划的间隔期间款项被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划转或在其他柜台支用。这样操作一方面法官有异议,认为法律没有要求其在扣划的同时出具《解冻通知书》,而且在上述时间内资金被划转的风险被转嫁给了法院,所以不予配合;另一方面尽管柜员争分夺秒地操作,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第二种做法是:商业银行先受理法院扣划通知,并根据客户当时资金情况出具扣划回执,在非营业时间解冻后将款项扣至内部账户,然后划至法院指定账户,这种做法与第一种做法相比,资金被客户划转的风险小一些,但是一旦被客户从电子渠道划转,则银行无法按照扣划回执内容扣划相关款项,结果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即使能够足额扣划款项,但是在未划出款项时即出具扣划回执也不恰当。以上二种做法的差别就在于操作的时间不同,流程相似。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议对策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6年了,两岸银行往来一直处于不对称状态。早在2002年,7家台资银行就已获准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然而,台湾方面却迟迟未允许大陆银行到台湾设点。

据称,台湾当局有意加速推动开放祖国大陆银行赴台设立办事处,时间将由“行政院”作政策决定,开放初期则拟以规模较大的大陆银行优先。

台湾方面已授权主管机关制定办法,规范大陆资本赴台投资的资格、条件等,相关单位已有共识,将大陆银行赴台设立办事处列入第一阶段开放项目中。“金管会”已配合“陆委会”作相关开放的规划。

据报道,台湾“金管会”正在考虑允许内地银行及保险公司到台湾开设办事处。大陆银行进入台湾设立办事处,具体资格条件将比照外国银行的相关要求,按台湾当前规定,要到台湾设立办事处,必须是全球前1000大银行,保险业则并无明确性限制条件。

尽管目前还仅是个“有意”的意向,有关专家及台资银行驻大陆代表却乐观地揣度,虽然还存有很多阻碍,但“双向、对等、公平”的两岸金融往来局面,却足资期待。

目前,大陆方面已有招商银行、工银亚洲、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兴业银行等4家银行表达意愿,并获大陆批准赴台设立办事处。其中,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是大陆上市银行;工银亚洲是中国工商银行旗下公司,而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另一方面,有多家台湾银行已在大陆设立代表处,其中彰化银行代表处设在江苏昆山:世华银行、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代表处设在上海;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代表处设在北京:华南银行代表处设在深圳。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高层透露。如可能,浦东发展银行准备赴台开设分行级机构而不是办事处,浦东发展银行当然想做商业银行所有业务,不过这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而招商银行已经由人事部机构管理室专门负责赴台设立办事机构事宜。招商银行对到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一直高度关注,目前高层正在积极筹划此事,具体安排还没有出来。

截至目前,共有7家台资银行、9家台资保险公司和1家保险经纪公司、12家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但大陆首批获准的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四家商业银行至今也没有通过台湾的落地批准。

据报道,台湾“金管会”副主委林忠正对中国人民银行高层负责人表示,“欢迎大陆银行来台设立办事处。”

林忠正表示,大陆银行到台湾设立办事处,以及台资银行在大陆升格为分行,都可以与两岸金融监理协议一并讨论,签署优于wro的金融监理合作协议。

开放人民币兑换现曙光

近日,台湾已传出要在今年7月全面开放人民币兑换。而事实上,两岸金融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两岸金融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潜力。

台湾省在金门、马祖试点人民币兑换业务成功后,前台湾“行政院长”谢长廷去年lO月20日与“工商协进会”早餐会时允诺,尽快推动台湾本岛兑换人民币。当天晚上台湾“行政院”召开“财经首长”会谈,会中即讨论台湾本岛兑换人民币的具体规范。谢长廷表示,开放人民币在台湾省内兑换,没有技术性问题,但需经过“陆委会”与“国安会”的确认。他说,禁止兑换如同掩耳盗铃。助长黑市交易,减少财政收入。

根据台湾“行政院”的规划,下一步将在台湾省试点兑换人民币业务,比照金马地区目前实施的条件,每人每天兑换金额以两万元人民币为上限。首先由国际机场及港口试点做起,再逐渐扩大至台北市、台中市与高雄市。

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从去年10月3日到10月20日,金马分行累计买入人民币约59万元,卖出人民币1100多万元。以12个营业日计算,平均每天交易额近100万元。卖出人民币的金额远远大于买入的金额,显示民众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很大。

台湾于2001年6月开放境外金融业务分行(OBU)办理两岸直接通汇后,两岸通汇业务与资金流量大幅增加。

根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显示,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将OBU作为资金调度中心。到今年年底,台湾已有70家银行经营OBU业务;OBU资产总额达到718.7亿美元。OBU吸收的非金融机构存款达183.37亿美元,较开放前增长60%,累计通过OBU汇到大陆的资金达526亿美元。

以前存在台商在内地资金调度上不方便的现象,虽然通过OBU可以进行直接通汇,但对象限于持有护照和境外法人,一般民众无法通过OBU进行两岸直接汇款。所以内地台商尤其是希望以台湾资产贷款的台商,十分欢迎内地银行在台湾设点,因为这样将使他们很容易获得贷款。

大陆银行赴台存在障碍

有关专家指出,一旦大陆银行获准赴台将对两岸经贸往来尤其是银行金融交流产生重大的意义,它将意味着台湾对大陆金融界的开放与大陆对台湾金融界的开放处于对等,可以打破过去两岸没有直接支付系统往来的局面,双方今后的金融交流将更直接,同时也能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降低业务往来费用和节约资金流动时间,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事实上,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的台资银行特别期待两岸银行业对等。彰化银行昆山代表处新任首席代表纪荣年表示,希望大陆银行能够早日获准在台湾设立代表处,这样两岸的金融交流会处于一种更对等的状态。也会对台资银行大陆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有帮助。

有关专家指出,鉴于政治原因,虽然两岸在经济层面方面不存在技术问题,但台湾当局如果不放开政策,很难预料大陆银行赴台何时能真正成行。

对于大陆银行“进攻”台湾的态势,台湾业内人士表示,台湾本地银行对于大陆银行的进入并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如果缺乏好的赢利模式,其生存状况会比较困难,原因是台湾金融市场本身比大陆更接近市场化,其运作模式也比较成熟,而且一些金融品种相对于内地也比较多。可以看看最近内地的金融机构,很多高级人才都是从台湾来的,这已经说明问题。无论是管理,还是创新意识,台湾的金融业都比较超前。

这种善意的提醒同样也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兴业证券金融分析师戴涛认为,大陆银行进入台湾,肯定需要一个适应并了解的过程。就如同外资机构到内地一样。市场本身就存在很多变数,因此金融机构肯定会制定战略计划,只要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就会有生存的空间。

对于台湾而言,金融尤其是银行业的空间本已显得狭窄。台湾世华银行的许先生说,台湾的银行业已经是超负荷运转,由于竞争加剧,因此在台湾银行业开始出现合并潮流。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 汇集核算 综合柜员制

综合柜员制是指在严格授权管理下,以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较高的人员素质为基础,集各业务种类和业务流程为一体,以计算机作为账务操作载体,由柜员单独临柜,独立处理业务并经后台复核确认的会计处理方式。可以采取调整劳动组合形式的措施,缓解平均业务效率低下、各岗位人员之间业务量不均等的情况,这无疑将是基层央行在管理工作开展中具有创新改革意义的一项制度。

一、现在基层央行业务部门业务核算及管理工作开展的状况

(一)当前银行业务的开展现状

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合部分,它同时负责了国库财政流转、货币流通及发行、确保支付系统保持安全运行状态等十四项工作。而基层央行,以巴州中心支行为例,营业部、会计财务科、国库科分设三个科室,在各个岗位的开设上一般会结合每一业务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最终设定一个岗位,并完成人员配备。通常情况下像央行财务核算系统以及财务报表管理系统在内的这些系统,操作起来十分繁琐,内部控制流程差不多就是按照人工操作方式来设置的,因此这类系统需要很多的人力来操作完成。就拿银行的两个主系统来说,央行会计核算系统的特征决定银行营业部要设立三个岗位,分别负责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复查审核、以及整个工作的管理,按照银行相关规定,这三个岗位必须由专人专岗负责,不可以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岗位的工作。所以,即使有些支行内所接受的业务量不多,但是也必须按照这一程序执行,要满足这一规定,就必须安排三个及以上的员工来负责这一系统的核算工作。而另外一个主系统——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更具岗位开设的标准,银行必须安排六个及以上的员工来负责,同时还规定位于会计主管岗位上的人员不得兼任系统管理岗,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岗,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员不可以同时担负其他岗位的工作任务。如此一来,如果想要达到岗位开设的规定标准,确保整个银行业务系统能够维持在正常运作的状态,就算是可以允许人员同时担任两个岗位,银行营业部门、国库科室以及会计科也要大概5到10个的人员配备。

二、新形势下实施综合柜员制的必要性探讨

(一)银行内部人员配备的齐全以及所接收业务越来越少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级市的支行营业厅以及各基础业务部门需要对岗位的设置进行统一的调整规划,确保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比如说营业厅,当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更新换代以及先进支付渠道的开通,网络覆盖领域的扩大使得用户在银行营业厅内能够更便捷地通过自助的形式完成所需办理的业务,因此营业厅内各个岗位所要处理的业务量也就相对下降。

各个系统的开通及推出,让营业厅办理银行业务的人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流,就算是银行内部相对来说业务办理量较高的岗位,一天的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刻也只有中午的一段时间,其他时刻基本都是比较闲暇的状态,出现业务开展过于密集化同时劳动量降低的情况,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地影响及控制,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时只能把核心人物放在确保所有系统的顺利运作、提高财务资金的流通安全性的问题上,对于账户管理、国库监管以及调查研究这些问题上却因为人力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工作所需,在工作的开展中始终停留在表层功夫,反而是限制了别的职务功能的发展。

(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控制核算费用所需

当前对于核算制度的管理一般是从环节下手,负责该工作的岗位很多,相对的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就有所提升,但是银行柜员制度的规定,是每一个柜员必须一个人单独的做完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也就是说通过更低的人力资源完成业务操作工作,尽可能地提升银行柜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控制核算费用所需的目的。

(三)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核算工作的管理

当前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考核主要准则是业务办理的水平,太过笼统,各岗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彼此约束并且也逐渐地彼此依附。而制定各岗位彼此独立的绩效考评制度,能够使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更加清晰,使员工培养出更强的岗位责任感,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地市中心支行实施综合柜员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逐渐完善的会计集中核算给综合柜员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历史包括最初的人工操作,以及后来的各大系统的改进与调整,在24小时电源供应、网络环境可靠安全、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故障的应对处理等问题上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提升,慢慢地形成了会计系统网络覆盖,营业厅柜台办理与后台监管工作的独立运作。该工作开展模式满足了柜员体制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具备先进的监控技术,便于对重点岗位及科室进行随时地监管控制,这给综合柜员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技术的提升给综合柜员制度的实行带来了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技术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确保各种支付业务办理能够正常开展,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付体系慢慢衍生出来了。这种系统包括大额度支付以及小额度支付这两个部分,同时还设置了清算账户的管理系统以及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协作整个系统能够正常安全的运作。其中大额度的支付系统采取的在每一笔资金交易的同时进行统一清算。而小额度的支付系统则是选择一定长短的时间区间,定期对这期间所有的业务进行清算处理。当前具备先进技术水平支付系统的推行以及会计数据的统一归算,地级市的支行核算业务慢慢地覆盖了整个管辖区域。并且,财税库行互联网络的覆盖,给综合柜员制度的实行带来了技术支持。

(三)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支付系统给综合柜员制度的实行带来了可靠保障

当前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使得整个核算流程太过繁琐,资金的流转一定要经过中间很多环节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当前会计核算前厅柜台与后立运作的模式可以帮助资金的流转更加安全可靠,因此也给综合柜员制度的实行带来了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四、对于地市中心支行综合柜员制实施的应对提议

(一)确保制度的规范化实施,加强内部管理工作

去掉当前会计制度中柜台业务一定要两个人来共同办理的规定,不再安排专人专门负责记录账务、复查审核,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调整岗位开设及人力资源配置,建设根据业务开展,人员权限为准则的综合柜员体系,科学划分前厅及后台的责任领域,引入“经办一审核”制度,在明确事权分离、完善审批授权制度的前提下,设定柜员业务处理权限,由其独立完成相关业务处理,以会计主管事前审签和事中授权、后台监督等制度实现对柜员的柜面监督,强化业务交接、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以综合柜员制为核心的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确保业务处理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经办一审核”为基本操作程序的业务流程。实行综合柜员制需对核算业务重新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事权划分,以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即在核算组织形式上明确划分出前后台,将各类柜面业务划归前台,将对柜面业务的复核职责及其他需内部处理的业务划归后台,同时区分各类业务风险和相关管理要求设定业务处理权限包括业务种类和金额,以便落实监控措施。

(三)科学进行岗位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打破营业室、国库部门各自独立的业务界限和管理模式,按照同类归并、分级授权原则,对二者岗位设置、业务系统、操作流程进行最大程度的归并、整合、简化。依据整合后的业务种类划分,区分前台和后台进行岗位设置如下岗位:前台核算综合柜员岗位,以现有的地市营业部门从事核算业务的7人,国库部门从事核算业务的5人,合计12人中,根据综合柜员业务量均衡原则,设置8人左右为综合柜员,分别负责前台一般核算业务和支付清算业务,并负责凭证签收登记,负责掌管和使用对应的业务公章、转讫章等,可以节约4名核算人员从事综合分析、业务监督等其他岗位。完全能够应对相关业务需求,可以节约出2名主管人员从事其他管理工作。后台综合柜员纳入监督体系管理。从而实现综合业务部门资源利用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流程;流程再造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迅速趋向于一体化发展模式,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我国国内银行业务办理效率低下、客户满意度不高、服务质量较差的不足逐渐凸显,这反映出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流程已经落后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其核心竞争力较弱。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在实施柜面业务时的现状,指出当前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流程再造的顺利实施,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现状

管理形式我国的商业银行多为总分行结构,其组织架构中,总行机关的管理形式为直线职能制,而总行与分行间的管理形式则为事业部制,其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状。这种组织架构源自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的初期阶段,其目的主要为了适应当时所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照行政区划以及政府层次序列设置分支机构,其与行政体制相融合的特征较为明显。采用这样的管理制度适应规模经营的需要,能够从更大范围内实行资金调配,降低管理运营风险。目前,从资产规模、信贷规模、网点分布、贷款对象等方面观察,我国各商业银行仍然具备这种典型的集中性行业结构特征,已经日渐凸显出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协调的弊端,且因管理层次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不能完全胜任风险管理以及行业发展。银行管理层逐渐认识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转变、重造业务流程以及运营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客户对服务及银行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也不断地转型和发展,着手进行了业务流程及运营模式的改革,采取建立全行统一信息数据库、使用统一的系统作业平台当方式,在各级银行设立后台中心,将部分业务不同程度地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目前运营流程再造中所存在的不足

2.1 柜员负责整个流程,实行网点全功能作用,重前台而轻后台

传统的运营模式通常采用“单点作业”的模式,柜员面临较大压力,处理业务效率低下。由于柜员不但要处理大量的柜面服务工作,还同时负责后台操作,这种繁重的工作方式,必然造成业务处理效率低下,客户等待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的竞争力。而网点由于负责办理操作性工作,工作量较大,往往无法顺利完成转型,从传统结算型的网点转变为服务营销型网点。此外,一旦约束前台柜员作业的制度失效,风险预防及控制的难度立即增大,容易出现各种隐患。

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方案,主要体现在采用串行作业方式,将后台集中化,把传统由前台负责的业务转移到后台负责,这种改革方法实际上仍然属于传统作业方法的进一步延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运营流程再造,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工业化运营模式的再造需求。

2.2 无法满足多样化业务流程,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商业银行传统的高度统一化标准化业务操作流程已经无法适应客户的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既无法实现集中管理客户信息及交易信息,又缺少灵活配置产品参数以便快速实现产品创新的能力,仅仅是单纯依据业务金额数量为不同流程节点授予相应的操作权限,无法统一管理产品信息,且无法实现整体规划银行产品的目标。

2.3后台运营的集约化比率较小

集约化产品集中操作的笔数与管辖机构全部产品的总笔数之间的比值被称为集约化比率,其数据能够直观地衡量出集中作业的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台集约化作业模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业务量较为有限,这种不饱和的业务量导致前台集中专职柜员的设备软硬件及系统作业渠道资源均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而后台的中心团队则因而无法体现出工厂化、流水化、模块化作业的优势,反而因为团队配置,造成编制及运营成本的浪费。

2.4 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

当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系统完成上线后,均利用报表系统进行业务数据的统计,对于无法使用报表系统统计的数据,则由总行的项目组及数据处理中心负责统计,并进行分行集中业务指标的考核,其指标包括业务回打率、差错率以及自动验印通过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部分业务指标并不属于分行业务职责范围的问题,例如,在考核业务回打率时,若属印鉴不符或余额不足等异常原因,则不属于前台初审的职责内容,若完全依照报表的统计数据,则有失公允;而仅仅考核前台的业务差错率,而未进行后台实错处理情况的考核,片面追求差错上报率,则无法有效提高业务处理质量。此外,若疏于对业务处理效率的考核,未将分行业务集中处理系统的指标列入分行运营管理层的考核范围,则无法提高分行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致使业务开展较为缓慢。

3.运营里程再造的建议

3.1理顺并合理设计业务处理流程

应对当前银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一次整理整顿,将前后台业务职责范围进行严格划分,将二者业务分离开来。例如:前台负责业务受理、现金收付、真伪鉴定、出票汇票等,应在具体的银行网点操作完成,而信息录入、审、资金的汇划及清算等业务则应由后台负责,应在后台集中开展处理。

3.2成立起全行性或区域性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全行性或区域性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设立,是为了便于信息的录入审核、资金的汇划清算等业务能够在后台进行集中处理。若属于全国性的大规模商业银行,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则应考虑建立起区域性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若属于城市型的商业银行,则应建立全行性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3.3以客户为中心,确立多样化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在运营流程再造过程中,其核心问题应为如何迅速变大众化、统一性的服务机制为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机制。例如,以轻重缓急标准将业务优先级别调整设置成特急专用绿色通道、加急以及普通等不同级别,以便系统能够据此对业务进行管理,将业务项目进行合理的排队及调配。或者全面认知收集每一位客户资料,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及服务内容,并对客户的利润贡献度进行统计和追踪,同时,根据客户各自不同的等级及贡献度等,制定差异化的产品价格等。

3.4采用远程集中授权制度

对于具体业务的处理,可根据相关运营系统完成分类后,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后台远程集中授权,而商业银行核心系统也应做出相应的修改,对前台操作者进行级别划分,对营业网点的操作权限进行准确规定,将前台操作人员及营业网点的操作权限进行准确划分并分类管理,从而减小人力资源成本及管理成本。

3.5 建立起准确有效的考核制度

明确指定考核指标,并对考核指标的职责范围进行准确划分,分析制约考核指标的业务及系统因素,确保考核指标的公正性,以便正确反映分行的业务质量。同时,应分别加强总行数据处理中心、分行业务处理中心及网点柜员业务处理时效的考核,确保业务处理的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系统容量压力,提高系统处理业务的速度。同时,总行应将业务实错处理的指标纳入考核之中,预防出现空操作风险。(作者单位:浦发银行紫荆山路支行)

参考文献

[1]何涛.基于约束理论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财会研究,2011(12):73-77.

[2]张同建,李迅.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 104-107.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低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受到既定风险控制要求的约束,方法和程序比较明确,但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管理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临时定做;所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针对性,也是特定的;通常会以本单位的效益为目标来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往往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主体,可不受公认原则或会计制度的制约,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必须服务于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决策。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与诱因

(一)会计管理的现状

伴随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柜面营销能力欠缺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改进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趋复杂化,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需要网点柜员通过系统录入的业务交易要素越来越多,加之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就必然导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渐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独立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但现实的情形是,柜员不可能全面清晰地掌握所有业务,而且业务操作分布在不同的营业网点,导致风险点覆盖面广,风险的集中控制难度大,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柜面授权人员履行事中控制时因缺乏有效时间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其审查授权职责也容易流于形式;事后监督也因过于简单和透明无法有效防范内部案件的发生。

4.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营业网点配备柜员的需求有增无减,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导致网点人员需求不断增加,而业务量可能因季节或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明显波动,相比之下,人员配备的弹性显得不足。

(二)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银行”,但其营业收入构成、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深层原因表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手段、责任管理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几个方面。

1.监管制度落后

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之后,特定风险增加较多。例如,现金支付业务中的“记账”、“复核”、“出纳”都是由银行柜面人员单人独立完成的。尽管银行已经配备了高端摄像头和其他监控设施,同时加强了员工培训和监管,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存在协调性不足,监督力度不强,部分制度建设与现实条件脱离等问题一定程度的风险仍然存在。

2.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从我国和西方的管理实践发展来看,能够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实际出发,选择全面预算模式较为合适,因为全面预算模式是对业务运行规划的价值体现,是以全面预算为立足点,带动商业银行全面计划管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责任会计管理体制相比,全面预算模式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战略思想的实施,更能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但这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人员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以后,业务相对更加复杂,很多临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理想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运用了全功能的综合银行业务系统,相关软件的更新很快,银行业务项目繁多,分工细致,导致银行柜员的操作规程较为复杂,银行柜员的操作难度增加,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可能降低,甚至出现差错,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要全面精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银行会计的信息来帮助创新银行金融产品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会计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柜台的操作工作,也与银行的产品营销产生严重脱节,往往只能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而真正的会计管理职能却难以发挥。

4.责任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以纵向上的各级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在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各级银行与责、权、利统一体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一直游离于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之外,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目前已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落实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却常常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与平衡,这也违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优化的对策

为解决传统会计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角度出发,改进业务管理关系,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实施业务流程改进

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可借鉴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领先银行的经验,成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对会计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专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连续作业,成为国内许多银行的共同选择,其中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在实现业务集中处理方面走在了同业前列。实施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是将前后台进行业务分离和职能分解,网点负责业务受理、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交易处理、账务核算及业务管理等工作;网点负责单据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核,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账务的正确核算和处理。理想局面是形成“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运营格局,实现业务的高效处理、风险的集中控制、人员的优化配备、服务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主要借鉴国际一流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网络技术、影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下,通过影像分割、OCR识别、工作流技术、电话银行回拨、同步替代异步等等方式,实现业务的集中处理。其要点如下:

1.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离化、凭证影像化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核心是前后台分离,业务受理和处理实行前后全分离,前台柜员经过单据初审后进行凭证扫描和业务录入,将凭证影像流和业务数据流传输给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通过影像分割等技术,系统将补录、审核等不同环节分发给后台中心不同的人员处理,必要时系统还需进行电子验印以确认印章的真实性,全部环节完成后自动进行账务核算处理。

2.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标准化、处理专业化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对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必然会逐步实现业务操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将资金汇划、外汇汇款、跨行支付等可统一操作标准的业务品种配置标准化流程,实行统一标准拆分;将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类似的环节进行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

3.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过程化商业银行实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后,后台处理中心对单据的要素审核通过影像分割后二次录入比对的方式进行,变传统人工审核控制为二次录入系统控制。并且由系统将业务自动分配给不同的人员处理,不仅实现了前后台操作分离,而且在后台实行了多岗位相互制约,实现了业务运营风险的过程控制和系统的硬控制。

(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问题的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是探讨其他会计理论问题的基础。防范人为风险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制度防范,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适应,使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加强检查监督,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制度得到落实;三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会计人员自觉增强自律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2.加强会计分析研究会计分析是商业银行高管了解银行运营状况的“窗口”,通过会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银行的运营情况,还可以比较方便地掌握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通过会计资料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掌握银行资产的负债情况、评价与预判银行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尽快发现银行运营中的问题以及每一笔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尽快规避银行运营中的风险。为了会计职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银行需要加强会计分析,以便及时地掌握银行资金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帮助银行管理层通过这些数据来辅助决策。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8303

随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一批最新的财务制度的执行,对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会计行为,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转变和实行公务卡等政策要求,对高校现有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预决算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现有的财务业务流程已不能适应需要,迫切需要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网络平台,整合财务流程,简化财务处理程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以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经费核算的需要。会计网络平台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实现会计业务核算、预算指标控制、资金支付结算、网络查询系统动态联网,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功用,最大限度的提高会计网络平台的效率,促进学校财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构建会计网络平台的意义

目前,在高校中,财政资金都通过财政一体化系统中的财政直接支付系统和财政授权支付系统(即公务卡系统)进行划拨、支付,而非财政资金通过开户银行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在不少高校中,还存在大量的现金结算,公务卡和电子银行的使用还不普及。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文件的实行,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资金结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一套规范、合理、高效的资金结算系统就显得非常迫切。会计电算化在各高校都已实行了很多年,对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快速、高效、规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会计核算系统更新不及时,核算功能还不完全健全,科目设置不完全科学合理,不能适应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需要重新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完善会计核算系统。

目前,在各个高校,资金结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之间还基本上是相互独立,两个系统之间的对账、衔接还比较麻烦,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实现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信息平台,实现会计核算系统、财政直接支付、公务卡系统、银行账户、银行网银支付系统的无缝链接,整合财政、银行和学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处理、全面共享,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完成学校会计核算业务、财政部门的审核拨款、银行部门的资金运作等一系列工作,实时完成财政资金从财政国库支付系统直接与收款单位或个人的资金划转,实现非财政资金从学校银行账户与收款单位或个人的资金划转。

二、会计核算系统的构建

1.重新设置会计科目,规划设计会计核算模块。

进一步将会计核算系统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进行重新分类,重新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科学规划设计各个子模块。目前,很多高校基建财务、工会财务、后勤财务是和学校财务会计分别单独进行核算的,基建项目在办理竣工决算前不在学校“大帐”中核算,工会、后勤会计核算也是游离于学校整个大帐之外的,不符合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精神,也造成学校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利于学校对基建项目、工会经费、后勤财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在现有的事业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代管经费、暂存经费、其他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基建经费、工会经费、后勤经费的核算模块,以更进一步完善整个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增设“基建工程”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设置“长期借款”科目及“基建借款”明细科目、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内容中增加基建拨款,以及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基建投资表”等,实现基建会计和学校财务会计的并轨整合。根据项目核算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项目核算指标控制模块,实现项目按照预算要求进行报销核算,以合理控制项目经费支出,切实充分发挥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如在某一科研项目入账的同时,根据此科研项目的预算,在会计核算系统内按照办公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等分解预算内容,建立指标控制,当科研负责人报销时,会提示此项目在办公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等方面还可使用的金额,以达到科学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切实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改变现有报销方式,实现网上报销。

网上报销系统依托网络平台,在网络化会计核算系统中,设置录入模块、审批模块、稽核模块,对校内教职工开放权限,并设定业务范围和操作内容,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变原来面对面报销为网络报销。教职工在报销时,首先通过报销录入模块输入需要报销的信息,比如报销的内容、经费的性质、报销的金额等原始信息,然后提交到网络会计核算系统中,其次在提交报销信息的同时选择审批程序,报销信息根据预先设计的流程流转到不同的审批人进行审批,审批人根据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的所有报销信息流转到学校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进行核算、稽核,然后直接引入凭证模块,将报销人的报销内容转化成凭证登记入账,最终报销的资金信息流转到学校财务资金管理部门,根据系统登记好的收款方信息导入到资金管理系统中,通过公务卡或者网上银行直接完成资金的收付。在网络化会计核算系统中,可以设置帮助窗口,有效引导教职工在网上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填写单据,提示不同经费的开支范围、取得原始单据的注意事项、审批的权限、资产的验收,并提供相关发票真伪检验等链接。提交的报销信息在网上审核通过后,还可以在网上预约报账时间,错开报账的高峰期,以缩短报账时间,简化报销程序。各单位负责人和教职工个人还可以通过网络会计核算系统查询

所报费用的审批进度、会计核算情况,查询经费用款指标额度。如果在查询中发现报账手续不完备,可以根据提示及时补充,以免会计稽核时不通过,以节省时间。报账人员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报账历史记录,及时核对个人往来款项,清理往来款项,方便开展工作。在实现网络报销后,对原始单据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到财务部门,以进行定期的审核。

三、资金结算系统的构建

1.建立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公务卡体系。

公务卡是学校教职工持有的、以个人名义开立的贷记卡(信用卡)。公务卡由学校教职工个人持有、保管和使用,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具有一定的透支消费额度和透支免息期。公务卡实行“一人一卡”实名制,教职工个人为持卡人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公务卡享受银行免费开卡、免收年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持卡人在发生公务支出时,先刷卡消费并取得发票和公务卡消费交易凭条(pos机小票),然后凭经批准报销的发票和消费交易凭条,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由财务部门通过财政一体化系统中的公务卡支持系统,根据持卡人提供的姓名、交易日期和消费金额等信息,查询核对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审核确认后予以报销、办理公务卡还款手续,直接把款项支付给发卡银行。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交易记录都有据可查,有利于遏制虚开发票等腐败行为发生,同时降低了学校现金支取的风险。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在使用公务卡,但也存在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使用公务卡的购买成本存在差异,用卡环境有待改善,国库批复授权支付计划与公务卡还款计划不同步等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实施,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这为建立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公务卡体系,实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公务卡则加强了财政部门对高校采用授权支付方式的监控。高校应加强与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业务沟通和联系,根据每月的用款计划和经批复的用款额度,向下属各部门、个人下达预算指标,保证公务卡能够及时还款,从而避免滞纳金的产生和由此给持卡人带来的信誉损失。

2.建立基于POS刷卡和网上银行的结算方式。

根据公务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教职工属于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支付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有关商品和服务支出,采用公务卡进行结算。除此之外,高校还有非属于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业务,例如科研经费、学生缴纳学费、发放奖助学金等,这就需要建立除了公务卡之外的其他结算方式。随着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结算方式得到广泛应用,高校也都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 建设,这为高校建立基于POS刷卡和网上银行的结算方式提高了基础。POS刷卡结算方式是将除公务卡外的现金结算范围内的业务通过银行为学校财务部门提供使用的POS机作为结算工具,在POS机上办理缴费、转账、存款等银行卡刷卡的结算业务,达到替代现金收付的目的。公务卡和POS刷卡结算基本实现了无现金流通,初步解决了现金支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发送支付指令,银行对支付指令进行处理并通过支付系统完成资金的结算,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先由付款方把支付指令发送给收款方,然后由收款方把支付指令转发给银行;二是由付款方直接把支付指令发送给银行。网上银行结算方式打破了传统结算业务的时间、地域限制,不仅能替代现金业务,而且还能改变原先的银行出纳手工填写纸制支票送交银行的传统结算模式,通过采用网络提交安全、高效的电子支付指令,方便快捷的即可以完成同城转帐、异地汇款等大部分日常银行业务的结算工作。

四、构建两系统有机结合的会计网络平台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过去的半年里,渣打银行、花旗集团和荷兰银行都实施了针对台湾银行的收购计划。凯雷投资机构近日表示,机构正考虑一项计划,打算收购业绩表现不好的台湾小型银行――大众银行35%的股权。目前,私人基金Longreach打算收购安泰商业银行控股权,摩根士丹利也计划购买中国信托9%的股权。中国信托是台湾领军的金融服务机构。

外国投资者的目标十分清楚。跨国银行已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台湾理财市场和台湾企业上――台湾理财市场是亚洲最大的财产管理市场之一,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目前扮演着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这一角色。然而,尽管并购表现十分活跃,但最近的交易量并没有多大提高,时间也很晚。麦肯锡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主管伊曼纽尔・皮德斯里斯说:“除非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台湾银行业实现大规模合并,否则,台湾的银行机构将失去地方金融角色的参与能力。”

现在,超过半数的银行资产由台湾政府掌握。台湾政府7年的金融改革也是走走停停。台湾目前有2300万人口,但这块蛋糕却有40家银行机构分享。台湾的金融市场发展得十分破碎。按资产计算,台湾3家最大的银行市场占有率已由1996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23%。

台湾银行机构的市值已经缩水,除政府控制的银行巨头――台湾银行之外,台湾所有银行机构的资产都在亚洲银行排名(不含日本银行机构)中沦落到20名之外。

台湾政府在最近几年一直试图逆转这一趋势。台湾政府决定,到2005年底,由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数量减少一半,达到6家;到2006年底,再将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减少一半。

但在工会的强烈反对下,台湾政府对有影响力的家族企业过于偏袒,外界的批评也接踵而至,台湾政府在压力下只能谨慎从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现在,时机已经失去。去年年初,台湾银行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下陷入缺乏担保的消费信贷危机,同时,更多的小型银行却面临资本严重不足的窘境。

台湾的大众银行和安泰银行就身居其中。此外,还有另两家银行被卖给荷兰银行和中国信托。一家驻台北的美国投资银行主管说,“像这样处境不妙的小银行在台湾有六七家,它们有的正在等待救援,有的正在被并购的洽谈之中。”

但即便再出现6笔收购交易,台湾大量银行增长局面难以打开的问题仍然严重。

惠誉评级机构驻台湾主管李信佳(Jonathan Lee)认为,“如果以资金为评判标准,台湾最大银行在所在地区都很难和其他银行相提并论,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台湾银行的盈利能力十分脆弱。”

2006年,部分背上沉重债务的贷款机构曾被批准和银行洽谈债务事宜,但由于这些机构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导致现在信用卡和先进卡的销账比例高居不下。这一波风险将台湾银行去年的平均净息差压到了1.5%,税前资产回报率也降到令人沮丧的-0.03%。

分析人士和银行管理人员认为,台湾银行业现在急需相当大规模的整合重组,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好的开端出现。瑞士瑞银(UBS)驻台北投资银行业务主管郭嘉宏(Jerry Guo)说,台湾政府正在制定有关对应政策,新政策一旦颁布,预计将对银行资产的管制会有所放宽,但速度会“相当慢”。

台湾政府目前正打算将台湾银行机构与中央信托及台湾土地银行进行合并,这两家也是规模较小,属政府控制的银行。尽管该计划可能创造出又一大银行巨头,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不太乐观,因为这种举动很难出现协同效应,从而难以触发整个私营银行机构的合并浪潮。

作者:Kathrin Hille

银行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运作架构与运作关系

在法律规范确定的运作架构上,证券投资基金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即管理人募集并管理,托管人托管,份额持有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三权分立”的架构,基金在管理人承担发起募集、投资管理等职责的同时,托管人、其他中介机构也共同参与,多个参与人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基金的运作。银行理财计划则是客户通过向银行授权形成“一对一”的制度设计,理财产品由银行发起,投资人委托银行投资,由银行进行投资的理财计划始终主要由商业银行一个主体来完成业务运作。

由运作架构形成的风险分担机制上,基金的“三权分立”虽不能保证收益,但能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通过托管人的监督也能有效防范基金投资中的违规风险等。一般由银行发起并投资的理财计划的风险则偏重于银行一方承担。

在盈利模式上,基金公司在取得管理费收入的同时,更要通过增加基金只数或规模来获得更多的托管费收入。商业银行在理财计划中,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支撑,发售介于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理财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固定收益理财,或者说,银行是将存款负债转化为理财负债。

基金对理财计划的借鉴意义在于:第一,理财计划运作中应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除相关法规规定的审计、稽核等措施外,可采用内部托管制,由行内基金或资产托管部门承担计划的托管职责,以保证资金、核算、估值、清算等业务的独立运作,防范可能出现的核算、估值不准确,自营与业务混淆,资金被挪用或利益输送等风险。托管部提供的服务可因理财计划规模大小、风险程度高低以及投资对象风险的大小而具体设计。信托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的内部托管模式有参照意义。第二,计划发行与投资分离,既便于发行组织、投资人资金归集与支付、信息统计、客户服务等,也有利于投资部门专心投资。从银行整体角度看,专业化的内部分工有利于在防范风险中扩大理财计划的整体规模,从而实现银行优化收入结构等目的。第三,通过不断提供新的品种,扩大总体规模,实现业务盈利。

产品内在机制与外部特征

从一般产品特征分析,两种产品在内在机制与外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和关联性。(见表1)

目前的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不能提供更高的超过银行存款的收益,一旦股票市场转暖,则不具有收益上的竞争优势。另外,在产品所能给管理人或银行提供的收入上,作为理财计划提供者的银行,能保证一定的盈利:一是增加了存款规模;二是银行在计划中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费率(实际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部分),银行还可变相增加尾随佣金或托管费收入等。基金产品中,一般不与业绩挂钩的固定的管理费收取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司的创新或基金净值的增长动机。

综上分析,基金对理财计划在产品上的借鉴意义在于:投资及信息披露透明度高;服务相对完善,理财计划更要增加运作中的信息服务,例如,对于银行投资的理财计划,事先充分向投资人披露投资对象、投资比例等;充分利用跨市场的优势,创造更多的跨市场产品。

风险点与风险特征

两种产品主要的风险点与风险特征存在一些差异。(见表2)

进一步分析,两种产品可比性的风险特征还有以下方面:

(1)管理人不直接承担基金投资损失的责任,银行则可能承担理财计划投资损失的赔偿或补偿责任。基金管理费以管理规模按日计提,所以绝大多数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不与基金业绩挂钩,只有少数基金在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收益标准,如在与业绩比较标准有差距、现金比例过大等情形下,才会少收管理费。尽管商业银行根据投资对象等所确定的套利模式来设立理财计划,目前的风险很小,但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商业银行则要承担理财计划投资损失的风险,一是银行管理的理财计划一旦出现损失,银行为了维护形象可能用自有资金消化;二是如果低于收益幅度内预期的最高收益向投资人支付,也会导致形象损失。

(2)在产品风险特征上,一般的基金产品投资环节的风险以及持有人的风险都较大。目前的理财计划产品在发行或最终支付环节具有无风险或低风险特征,银行在投资环节产生的风险往往因保证收益而不能转嫁到投资人身上。银行的风险在于对收益预期估计过高,而受到利率等因素影响后不能缓解,在浮动收益范围内按较低的标准支付而影响信用。同比而言,理财计划不与投资对象挂钩,投资人也无需知晓,所以目前的产品具有保本刚性与收益弹性。

总之,从风险承担主体、风险点的多少、风险特征等角度分析,理财计划中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要小于基金。理财计划中因为商业银行可以获取多种直接和间接收益,只要控制好产品设计、收益率测算等关键环节,并扩大理财计划的规模效应,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理财计划的产品风险因为跨市场、费用低、融资成本低等原因也能够得到一定的稀释。

客户需求与客户特征

“双低产品”(即低风险、低收益)是目前银行客户的主要需求产品。在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个层级关系中,多数基金只能满足流动性和部分安全性的要求,而收益性连续多年没有保障。理财计划能根据流动性要求设计产品,能够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比较基金而言,理财计划产品符合或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要。据某商业银行对委托人投资心理的调查表明:一般客户将风险分析或风险大小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考虑投资收益的大小。调查结果为:投资人最强调买收益的可能性,“有收益,无直接风险或收益大于风险:买入;风险大于收益:买一点或不买;收益不稳定:不买”。

进一步分析两类产品的客户,具有下述共性或个性特征:

(1)客户构成中,基金首先面对的是广大的不特定的客户,理财计划面对的是银行内的客户,当然,银行还希望吸引行外或系统外的新客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一些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中,存量客户占20%~30%,新增客户比例达到70%~80%。

(2)目前,客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收益预期、安全性等因素。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同期存款利率有较高收益率,使部分追求安全性的客户更愿意购买。

总之,从职业、性别、年龄、区域等方面分析两类产品的客户构成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或整个金融市场能够提供客户选择的金融产品较少,而市场潜在的客户群体庞大,加上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刚起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客户被挖掘、细分、重新定位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监管体制与监管重点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实际监管的做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计划与基金监管的类似之处有:确定了开展相关业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需要上报产品的申请及说明、实施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等;高层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或证监会)审批、派出机构协助监管的体系;具体业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对产品进行调查、检查等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权限和措施等。不同之处主要有:理财计划监管环节少;监管手段所体现的对违规处罚方面,《基金法》对行为界定较细、处罚额度明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只是进行了框架性规范。

监管机构对理财业务监管的重点是落实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客户权益保护制度。对基金的监管重点是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落实制度设计从而实施对份额持有人的权益保护。在理财计划发展初期,采用“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有利于完善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推动理财计划与基金共同发展

计划与基金存在关联与竞争关系。在关联性上,一方面,基金不能投资于理财计划,基金则成为理财计划的投资对象。例如,广发银行的“薪加薪B计划”和深发展的“现金增利计划”,都是月结型产品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季结型产品投资于短债基金。上述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也较大。另一方面,据三季度货币市场基金的季度报告,投资于银行存款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说明了基金也缺乏合理、足够的投资范围和对象。基金投资银行存款、理财计划又投资于基金,至少说明目前存在着较严重的市场壁垒与政策限制,以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竞争关系上,基金业低潮情形下理财计划凸现的竞争优势使部分投资人由买基金转而买计划产品,使基金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理财计划的实际投资人。但是,面对众多的潜在客户群体、超过15万亿元以上的居民储蓄存款,理财计划不仅发展潜力大,对基金的冲击也十分有限。

银行作为客户集中地,利用网络化的营业网点和先进的技术系统等,为基金和理财计划提供了综合的交易平台。所不同的是,基金只是利用了银行的通道和客户群,而理财产品则由银行利用自身的客户、资金、技术、信誉以及投资渠道等优势自行发起设计或管理。

预计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单一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因此,商业银行应整合资源,提高综合营销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在把计划作为固守存款阵地手段的同时,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推动理财计划与基金共同发展,除前述对应的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务平台,不断推出创新型、特色化的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理财产品在创新上归为两类:一是流动性灵活化,以延伸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为代表;二是本外币通过衍生产品联系起来,以外币的高收益弥补本币的低收益。银行应综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服务内容,构造基于财富管理模式的业务发展平台,全面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地创新:第一,延伸投资品种,将投资品种从目前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延伸至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第二,实行“差异化创新”,一方面,以流动性变化为主题,将收益与期限有效结合起来,丰富理财产品链,另一方面,在推出“双低型”产品基础上,将理财产品都与某种金融衍生产品挂钩,适当推出高收益、高风险的“双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