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教案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篇

孔永祥

课题方案摘要

一、课题缘起

从研究的对象——学生,从研究必备的条件等方面考虑此次研究的可行和必要。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⒈理论依据:非倾向性功能的含义,非倾向性功能的存在。在欣赏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及在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⒉名家观点:玛克斯·德索、达尔文、汉斯立克、纳德尔、奈特哈特等名家对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理解。

⒊目标确定的过程:由现行的素质教育理解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欣赏,起点即是非倾向性功能。

三、研究设计

⒈研究背景:相关资料,相关学科,纵向的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横向考察近期旁人研究。

⒉研究的目的:了解音乐非倾向性的功能,发挥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使其在学校中为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材、推进素质教育进行发挥该有的作用。

⒊研究的意义:这种研究对于推动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实现德育从说教向情感渗透转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会产生深远影响。

⒋研究的内容:理解音乐非倾向性功能在音乐欣赏,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

⒌研究的原则:a.教育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应用性原则。

⒍研究的方法:实践重于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⒎研究的步骤:a.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   b.调查原有状况,建立原始档案    c.组建实验班初期试验    d.非倾向性的深层研究、拓展    e.总结、鉴定、结题。

四、具体实施

⒈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调查分析。

⒉教学设计。根据课题的目的,在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安排—分钟的欣赏,突出非倾向性特点,根据一学年的教时,具体安排为三大部分,共课时,每大部分又分为中、外两部分。

五、效果与分析

⒈研究效果。调查数据列表。

⒉分析。a.结合学生实际,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b.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c.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六、结论与思考

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能唤起学生领悟艺术美的直觉,并培养学生的音乐直觉力,更好的领悟音乐。

⒈课题缘起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捷径。

音乐欣赏不仅体现在欣赏课,还体现在教唱、理论等不同的内容中,它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无处不在。欣赏中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情感体验和德育渗透需要较高的音乐、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素养基础,而农村初中的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根本没上过象样的音乐课,连哆、来、咪都不认识。一下子要进行深层次的欣赏无从谈起。由此想到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它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几乎是一种“生理的反应”。只要是个健全的人,这种功能就能得到发挥作用,受条件限制极少。而且通过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最有力的动力来源”,为以后的深层学习铺好台阶。不仅在音乐,在所有的艺术教学中,重视非倾向性功能,发挥其作用,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倾向性功能决定了学生中不存在差生,为我们平等地对待学生、消灭差生提供了条件。这种研究需要具备的条件又不高,只要老师多找作品,精心组织就行,而研究的意义又如此重大,当然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⒉研究的理论基础

⒉⒈理论的依据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对听众来说,它纯粹是建立在感觉之基础上的。听众无需经理性判断,单凭音响对感官地直接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这就是音乐的非倾向性。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通过艺术知觉的沟通作用转化为音乐的功能。艺术知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刺激物的直接的和生理上的反映;第二阶段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反应;第三阶段则表现出艺术刺激与人的内心活动融为一体,并从自己主观的感受出发赋予艺术作品以某种个人的东西。

音乐知觉与其他艺术知觉一样也有三个阶段。当音乐知觉处在直接反应阶段时,音乐中的情绪类型被体验,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生物需求能得到满足,于是产生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产生于人类共同的生物需求之基础上,它没有任何社会倾向性,所以称之为非倾向性的功能。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是一种非社会意义上的情感方式,它几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熟悉的。运用前辈(苏)克林列夫、(美)西尼·芬克斯坦、(波)卓菲娅·丽莎、(英)柏西·布克的话说,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反映,为“审美反映”。

这种“审美反映”表现在我们欣赏音乐时,往往在还没有来得及用美感经验去判断它的时候,内心就已经被打动,音乐促使人立即兴奋或松驰。有时会令人烦躁,有时却象微风一样轻抚人们。但这一切感觉并不是人们对于音乐所作的反应的全部终止,它只是一个基础和出发点,是“作为通向作为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所以,音乐中非倾向功能不是孤立的,是作为引导人们的音乐知觉步入沟通阶段的基础,是音乐欣赏的立足点,也是所有艺术欣赏的出发点。

这一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同样能得到证实。非倾向性即心理学中的无意识亦即是下意识、潜意识,都是指“意识阈”限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以此来区别与划分意识与无意识的活动。他以为“意识不是全部心理生活,是在意识阈限下,称为无意识的活动”。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抵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的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把无意识与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相联系。他认为人的本能需要受到意识的压抑被排斥到意识阈下,但并未消失,仍在积极活动,寻求发泄。这种本能冲动暗中支配意识,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大力量。他的学说扩大了心理学探索的范围,由外向内进入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的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非理性主义的倾向,泛性论的主张,以及对无意识作用不适当的夸大,都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罗坚别尔格提出了弗洛依德大相径庭的理论。他认为无意识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产物,越是努力充分发展的人,潜意识就越丰富。这

     

种潜意识过于复杂、发散,难以纳入常规的思维结构,难以用言语表达,因而难以进入清晰的意识形态。这种潜意识理论提供了直觉与创作的基础。

我国的心理学家对无意识的问题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车文博教授认为,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与体验功能。无意识的生理机制是“未被意识的定势,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较弱的兴奋部位,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词明显联系起来的活动,是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主要是右半球非语言思维的产物”。

根据中外心理学家不同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无意识是人们意识阈限下一切心理活动,它既包括被压抑的人类本能需求,也包括未被意识到的无意感知、记忆、想象与体验等心理因素。它有不同于意识系统的构建规律与有序运动。当代心理学通过科学实验已证实无意识活动的客观存在。意识与无意识构成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对立统一的双方具有相辅相成、彼此转化的特点。“无意识是意识产生的基础和转化的对象,而意识又是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和最高的调节者”。(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

由此,音乐的非倾向功能不仅是一种生理的本能反应,更是一种超意识的艺术直觉。

⒉⒉前人经验

⒉⒉⒈美学家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和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有些音色使人立即兴奋或松驰,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象微风一样轻抚我”。说明当人们的审美活动处在“审美反射”这一初级阶段时,理性并没有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

⒉⒉⒉达尔文《人类与动物表情》

“表情是人类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之所以通见于全人类,是由于表情具有一种生物学的根源。可以说音乐对于动物和人所产生的这些功能,是由于音乐中的情绪类型满足了动物和人的某种生物性需要的结果,不必有音乐的理论基础。

⒉⒉⒊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出版社年版

它以“听觉印象影响神经的某一特定方式的基础”。所以音乐能够“象一股没有形态的魔力向我们全身神经系统激烈地进行攻击”,并且能够“对于过分激动的心情发出一种安静、愉快的影响”。这些愉快的感受是生理性的,没有美感的基础和出发点的。

⒉⒉⒋纳德尔:音乐感要求一定的生理前提,这些前提并不超出每个正常人的禀赋,由于音乐体验本身直接根源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说明只要正常人就有音乐感,非倾向性功能就能体现出来。

⒉⒉⒌奈特哈特: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其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达到这种目的,必须首先让音乐使听者感动,而这种感动是建立在物理基础上的,也就是非倾向性功能上的。

柴可夫斯基:曾经描述过这种状况:“有时,我满足好奇地看着这一种创造的急流,不管我当时可能还在作着的任何谈话,不管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人们,自动地走进我脑海里划给音乐的部位。有时这是对于手边已经在计划的小作品的润端和旋律的详细发展,有时又会有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音乐思考出现,这我得勉力把它留在我的记忆里,它究竟打从哪里出来,这是一种神秘”。

中国古代《乐记》还对音乐的审美特性作了深入阐述。例如,“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变也”……均强调了音乐所表现的人的真情实感,对于人心具有必不可免的感染力。

⒉⒉⒍此外,国内的王次?荨⒀钜皲!⒄徘啊⒂谌笱蟆⒉讨俚碌榷级源私?辛搜芯俊?BR>上述理论明白地告诉我们非倾向性功能的存在,以及它作为音乐欣赏基础的必要性。

⒉⒊研究目标的确定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是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而这一切审美教育的完成都必须经过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

举世闻名的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理论和儿童观。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是应该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本来具有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力求生长、发展和表现,时机到来后,人的内心深处会萌发出先天的动力来,他相信每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这种力量的种子。因此,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于促进人的天赋力量和能力的发展。

德国儿童教育专家福禄培尔把人比喻为种植在花园中的种子,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潜能。因此,教育儿童必须以儿童的兴趣与本能活动为基础,还必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

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其学生记下孔子听《韶》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表现了本能性感性体验的确实存在,以及感性教育的重要。

战国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庄周的代表作《逍遥游》主张复归其自然本性,摆脱束缚,庄子认为“属其性乎五声,虽道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并说“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庄子·骈拇》),庄子讲“中纯实而反乎情”,即要求合乎人之天然本性。

古名书《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不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不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人有欲、恶是合乎天道,不可强变,要遵循自然法则,合乎人道。

而我国现时的基础教育在应试的前提下只重视语言和教学技能的获得,他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只能是从始到终,从因到果。学生学会的是对那些符号体系的信仰,而这种生硬的、传统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一个在经验中成长的人与实际生活是割裂开的。“而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受经验,知识的合理来源在艺术看来是非冥想的闪念和顿悟”,对此,音乐在教育中,尤其是音乐欣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人启示,发人深思,给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带他们遨游世界,认识世界,架起词语与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感悟之间的桥梁,更完美地理解整体世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必经建立在音乐感动的基础上,即非倾向性功能的基础上,由此可见音乐非倾向性功能在我们的欣赏教育中、音乐教育中、艺术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⒊研究的设计

⒊⒈研究背景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2篇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次能变出魔法汤吗?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3篇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次能变出魔法汤吗?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情感回归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展现出情感体验的价值。”情感体验就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观赏多样化的演唱作品,而学生的情感会因为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其中受到一定的熏陶,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

一、营造审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四、不断创新展现,优化音乐情感

情感在实际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依据音乐欣赏产生的情感是一种通常情感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初中音乐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身对歌曲的认知、情感体验依据多样化的形式直观、有效地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真情的呼唤”这一章节的过程中,需要先创设音乐场景,展现歌曲优质的创作背景,并且在多次播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真情”的意义,促使学生明确真情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情就是你在需要时的无私给予;真情是自然的情感,没有做作、没有演示,是世间最为真实的情感。在学习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表演的形式展现“情感”,并且认识到学生的展现能力和表演能力,从而了解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音乐是依据其独有的情感魅力,引导着学生的情感、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实际音乐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音乐与情感成为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故事;悬念;理解;启发;迁移

故事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欣赏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让幼儿从盲目的欣赏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事是幼儿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一种形式,它作用于幼儿感知、思维、想象,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的悬念作用

许多老师在让孩子欣赏音乐之前,喜欢用一个故事导入,这些故事大多是音乐创作的内涵,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孩子明白音乐的内涵,阐述故事往往是详细又完整,例如: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开始部分老师把森林里发生的事情全部讲解出来,结果孩子们理解的是故事而不是音乐,而且在欣赏之前故事的讲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到了真正聆听音乐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是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而没有更多地关注从听音乐本身来感受音乐的内涵。为了必免以上现象,故事的导入作用可以给幼儿讲故事的开头给孩子留下一个悬念,起到引发孩子的兴趣,为让孩子更好地聆听音乐作准备的作用。例如: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老师利用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森林里举行音乐会,你们听谁来了”老师接着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孩子们通过自己聆听音乐,听出是狮子来了…,老师又说它们来干什么呢?听音乐你们就知道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用的方法同样是故事导入,但其作用却截然不同,一种方法是影响了幼儿欣赏音乐的效果,而另一种方法是为幼儿更加有兴趣的倾听音乐,从而为理解音乐而服务。

二、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的理解作用

音乐欣赏教材中体裁各异、风格特征千姿百态的诸多音乐作品,幼儿在理解故事上的差异,往往成为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深浅、收获多寡的重要因素。幼儿具备了一定理解故事的能力,有助于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从一般形象的初步联想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层次──理性认识的阶段,而掌握一定的故事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金钥匙。例如: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教师在故事的选择上,从幼儿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元素,电影《狮子王》中“狮王一家”和“土狼”之间的故事,再结合听音乐,使幼儿通过听、想象,了解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威武的狮王形象、温柔美丽的狮后形象、天真可爱的小狮子形象和狡猾的土狼形象等等,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如何发掘故事资源,引导幼儿从故事的角度展开丰富的音乐联想,由此导入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故事的另一个作用。

三、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的启发作用

幼儿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还很稚嫩,并不完全主具备独立思考与鉴别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中需要作必要的讲解,但讲解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而不能是灌输式的。要少而精,切忌烦琐,讲解可以在欣赏之前也可以在欣赏之后,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稍作提示,幼儿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也可以结合音乐欣赏,请幼儿联系所学习过的有关经验进行讨论。以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为例,老师问幼儿:“你们听了这段音乐觉得狮王一家在干什么?是在散步呢?还是在捕食?还是在睡觉?”孩子们答案不一,这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狮王一家在捕食的答案,而是启发幼儿听音乐并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散步的音乐和捕食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睡觉的音乐和捕食的音乐又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让幼儿听音乐做散步、捕食和睡觉的动作感受,孩子们对音乐又有了一定的理解,散步和睡觉的音乐是慢的,狮王捕食是快的,最后孩子们自己在老师的启发下,听出了这段音乐节奏是惭快的狮王发现了目标“土狼”要捕捉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在欣赏教学中的启发作用,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调动幼儿积极思考而不是以教师主观愿望出发,让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

四、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的迁移作用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8篇

一、营造审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四、不断创新展现,优化音乐情感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9篇

1 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2 对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 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 对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程;有效教学;艺术审美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赏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再如,在了解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这些知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是“做”。“做”就是指是表演。京剧很程式化,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下面我们欣赏《贵妃醉酒》的另一个片段(杨贵妃在亭中独酌,沉醉而归)。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

提示:请特别注意表演者手臂的动作。

(欣赏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水袖动作,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几位同学分别模仿,大家说一说谁模仿的最像?什么动作细节最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欣赏讨论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中“水袖”的美妙。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想理解和鉴赏音乐,就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达音乐欣赏的有效审美,我们还应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赏析音乐,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带着思考去聆听,才能获得有效的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鉴赏》湘教版(教师用书)

2 《高中音乐鉴赏》人教版(教师用书)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课问题策略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已经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很多一线教学的教师也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过,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教学上的问题的确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且探索新的方案进行解决。

(一)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由于大部分的高中课程还是围绕着高考的应试教育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欣赏课在高中的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少,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师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个艺术类的科目,在高考的考核中也并没有呈现,所以很多高中在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教学课时上相对紧张,很多高中并没有完成整本音乐欣赏课程的课本教学,学生大部分依靠自行阅读的方式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区分音乐欣赏课程与普通的音乐课程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歌曲演唱方式,但是却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所教学的内容仍然是比较模糊。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要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安排上入手,所以如果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学校层面给予的支持不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推动这一课程的成熟与发展,也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的教学中,高考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产生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受到其他的主要科目影响,在业余学习时间里也很难接触到音乐作品,或者参与一些音乐演唱或演奏的活动。在这一条件下,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特别不足,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放松身心的途径,很少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探索其内在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等。这样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形同虚设,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开展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考核机制也相对随意,大部分学生只要随意演唱以下歌曲,便能够轻松过关,所以更不可能对音乐欣赏课程有较强烈的学习主动性。虽然从减负的角度上看,强化音乐欣赏课程的考核难度并不现实,但是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自身发展而言,完善考核机制,并且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都是让音乐欣赏课程提高教学地位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关键。对此,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当前的流行音乐,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音乐欣赏,这种音乐欣赏教学更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结合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认知和敏感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比如结合当前互联网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便利性,利用微信或者是短视频的软件等,让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接触到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能够将课时相对比较少的音乐欣赏课程渗透到学生群体里,让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这些音乐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在其他的一些方法中,也应该保持互动和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及时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等方式对比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二)教学上的重视与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足的,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要得到各种硬件与软件上的配套支持,需要整个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足够的资源支持。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应具备的课时,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要给予保障,教务部门要在处理课程安排时避免高中音乐课程课时过少。而且对于教学所需要的一些乐器等硬件设施,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加强配置,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程,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中,所以音乐教师在日常的编排和训练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学校要提供相对应的场地和设施等。在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就忽视其教学与考核。音乐欣赏和课程考核不应加大其难度,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能够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相对应的音乐欣赏技能。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学案导学;创新;审美;设计问题

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等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在中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下,我们更应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尤其当前在我们泸州市大力推行“学案导学”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学案导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培养,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优秀学生。

一、明确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突出教材重难点,对书本教学顺序进行打乱重组

由于现在的中学音乐教材内容非常多而复杂且难,尤其是高一,共有十八个单元三十四节,这样庞大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优胜劣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取其重点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打乱重组,思考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突出重难点。

比如,在高一,首先要让学生感受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一朵奇

葩――民族民歌;接着欣赏中国国粹――京剧,了解中国的地方戏剧;然后亚非音乐,最后欧洲(西方)音乐;把音乐体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解等等,这样教师也好设计“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习起来思路也比较清晰。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在时间确实太少的情况下,我们教师要精时精用。

二、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鉴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鉴赏教学

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来想象音乐的形象。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欣赏,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把音乐的意境表现出来。老师再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欣赏,师生共同体验音乐的美感,达到欣赏的提升。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以便上课之需。比如,在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下去收集我们身边的劳动号子、泸州船工号子、泸州小调,古蔺山歌等等,让学生切身体会身边的音乐,产生对民歌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再创作。通过教学实践,“学案导学”确实起到了一种创新的作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欣赏、主动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三、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鉴赏教学时,老师要精讲,学生要多听,多讨论,多让学生进行展演活动,对所学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对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起到以审美为核心的作用。

鉴赏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鉴赏才能完成。而音乐作品是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的,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生动、精练、富有启发性,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不同角度去感受和鉴赏。

比如,一首歌曲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进行演唱(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一首流行歌曲可以用美声唱法来试试,感觉也挺美的,同时还可以把流行歌曲创作成咏叹调等等。

而且,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展演活动,让他们主动发挥多方位的思考,发挥动手动口的能力,达到鉴赏的目的。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3篇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 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 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 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 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 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 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 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 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 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 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互动教学 审美情趣 欣赏意识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印象派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8?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96-02

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为实现有效教学服务的。“抛锚”式教学强调情境创设,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为目标。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抛锚”策略在中学阶段印象派音乐作品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

在“抛锚”教学策略中,“锚”指的是某种问题或任务的真实情境。在使用“抛锚”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抛锚”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讲授,它在教学中使用的“锚”往往是有特定的情节序列。这些情节序列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同时“锚”还是针对特定主题的知识背景,能够将专题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针对某一专题可以设置不同的“锚”,以专题为核心,各个“锚”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印象派音乐教学中的“抛锚”策略

具体做法:教师通过课前留作业的方式,把设置的问题到博客上,同学们上网浏览教师博客,把作业的内容发到博客上,在网络上进行师生双向互动交流。之后,根据每周回答问题的人数和内容,设计下一周新的作业,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在这里,教师的提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把不懂的问题,再次引入课堂。

操作流程:师生互动“五步曲”:“引子”—“正题”—“创作”—“拓展”—“升华”。

1.引子。【锚】: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教师提问】:了解印象派音乐作品必须先了解印象派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本周之内欣赏了解印象派作者及相关作品,记录下欣赏后的感受,并总结印象派作品的特点及创作风格。【案例分析】:为什么会在第一个问题中就提出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而不是欣赏印象派的音乐呢?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都有着相通之处,在每一时期都留下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轨迹。印象派美术作品的出现早于音乐作品,了解美术作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其音乐作品。

2.正题。【锚】: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教师提问】:上周关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同学们都完成得非常好!感谢大家。这周的作业是欣赏印象派的音乐,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欣赏是音乐欣赏的“引子”、“切入点”,学生借助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这一感性的介质,捕捉到印象派的风格特点。在回复中很多同学说道:“美好得让人仍在回甘”,“《月光》也是一首很美的曲子,听着它可以让人忘了烦恼”,“鉴于我体内的音乐细胞少得可怜,所以我听了几遍也听不懂他在演奏些什么。但我也能感受到这首乐曲的旋律是很优美的。这是一首柔和的乐曲,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3.创作。【锚】:印象派美术作品创作。【教师提问】:在欣赏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作。【案例分析】:绘画和音乐是我们身边经常感受到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印象派音乐作品与印象派美术作品之间是先天性的“源”与“流”关系,密不可分。联想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从音乐中想象画面,并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例1:当我们聆听德彪西的《版画集》音乐时,就仿佛看到莫奈的这幅《版画集》展现在眼前,同样道理,当我们看到《版画集》这幅画时,就仿佛在聆听德彪西的《版画集》音乐。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就是这样具有联想和幻觉相互转换的感受美。例2: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塔》的时候,把对音乐中塔的印象,亲手描绘在画纸上。学生在描绘的同时,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当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也十分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4.拓展。【锚】:印象派主要代表及他们的作品。【教师提问】:(1)了解作曲家拉威尔并欣赏他的作品。(2)对比印象派两位音乐家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点。(3)略述印象派音乐的发展及流变。【案例分析】:为什么要在作业里加入欣赏拉威尔的作品呢?教师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印象派不光有德彪西,同时还有一个拉威尔,二者都被归在一个流派里,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如:音乐表现、音乐魅力、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等等。当然由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在上课的时候,不可能过多地扩展到二者的介绍和对比方面,所以在第三个问题中就设计了拉威尔作品的欣赏,就当作是教学的延伸吧。

5.升华。【锚】:设计教学计划。【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名音乐老师,你该如何设计初二上学期印象派作品《塔》的教学计划?请大家献计献策。【案例分析】:本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习了解印象派作品,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争当小老师,来背背课,体会一下设计者的成就感。

看完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师非常欣慰,学生的能力不能低估,同学们设计得有板有眼。印象派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目的是为适应学生个人学习方式而提供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策略中,教师是起支持或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在接受了大量相关信息的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在预习新内容的同时又强化了认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摄取的知识量是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所无法达到的,学生完全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吸收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于明.世界名画欣赏(6)[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