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单元,是医院内部能够承担医院经济目标,落实核算与成本管理责任,并能够根据绩效大小独立承担奖罚,能将责权利结合起来的科室或部门,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划分核算单元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信息采集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划分核算单元时应首先考虑该单元的房屋、人员、资产等是否相对独立,房屋面积、设备价值等基础数据信息是否或可能方便、准确的统计和采集,成本费用是否能够合理的归集,以保证成本核算需要。

    (二)核算单元的划分尽量细化

    核算单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划分时宜细不宜粗,它的细化划分是为医院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的前提,亦为医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在基础信息能够采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细化,有下属科室的尽量以下属科室为核算单元,例如某医院心超室下设有心电图室、B超室、彩超室,核算单元应按心电室图、B超室、彩超室分别设置;又如对一些规模不大的医院因人力资源多方面的原因,在正常工作时间外的门急诊病人往往由住院科室值班医生承担应诊工作,相应的门诊收入及人员、材料等门诊成本费用若不从该住院科室分离统计核算,必将影响诊次、床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对此类临床类科室可设为门诊和病房两个核算单元,在HIS系统中此部分收入纳入该住院科室的门诊单元统计,其门诊成本若不能单独归集,可采用门诊部同类科室诊次成本作为参数进行测算,即某住院科室的门诊成本=门诊部同类科室诊次成本×该住院科室门诊诊疗人次,从科室总成本分离后计入门诊单元,以符合收支配比的原则。

    (三)类别划分与行政隶属关系相结合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 总体规划理念

通过对全院的总体规划使医院新老医疗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出经济与社会效益。充分体现“温馨高效、和谐简约、格调高雅”的主体思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室内外就医环境。便利病人的就医路线,创造舒适的候诊、治疗空间,提高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及设施,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自身的保健卫生条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医院的使用者——人的活动。作为来医院看病的病人,应体验到最舒适和便利的流线安排;作为长期住院的病人和这里工作的医务人员,可以享受到最宜人和轻松的环境氛围。无论是室内共享大厅,还是医院室外的开放庭院和广场,都给人带来了自由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合理使用空间,发挥空间的有效性,提高经济效率,符合经济投资和面积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分期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精神,细致考虑目前的建设与远期建设的连贯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各期无缝衔接。

二、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

总体规划的医院占地面积约为61900平方米,建成后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约103500平方米,床位数将达到1020床,最终形成功能完善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总体规划以院区原有病房楼和医技楼为基础,在原医技楼基础上加建放疗中心。医技楼南侧为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51700平方米,其中门急诊部分满足未来院区所有门急诊量,并有一定的发展预留空间。病房部分的设计从7层至16层共450床,以满足未来院区病房的需求。综合楼还设计了部分医技科室,作为对未来院区医技的发展用房。综合楼建设约8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可容纳机动车约160辆,并设有约2000平方米的设备机房。有风雨连廊将原医技楼,原有病房楼和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相连,使病人可在室内环境完成所有就诊过程。该区域形成整个院区的医疗区,资源整合,相互联系,功能比较完备。 原有病房楼北侧地块规划为院区的后勤用地,新建后勤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9600平方米,包括后勤,行政办公,洗衣房,库房,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职工宿舍等综合功能,并充分考虑其处在健康路和健康西路转角处的沿街城市景观。宿舍部分位于三层至五层,日照可满足规范要求。医院区西侧为新征地块,规划中在新建门急诊综合楼西侧的地块建设科技实验楼,建筑面积约为96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6200平方米,地下为34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可容纳机动车90辆,其建筑设计造型考虑于门急诊综合楼相呼应,沿宁海路形成一体的现代化院区形象。在原用病房楼西侧的地块建设康复病房楼,建筑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拟设床位200床。康复楼南侧为集中景观绿化,方便康复病人休息散步。整个布局贯彻功能分区合理,用地疏密有致,分期实施,节约成本,有效运行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思路有效可行。

三、医院的交通组织规划

医院主入口位于宁海路上,人车交通繁杂,总体规划需着重通过对医院的入口、广场、道路、院内步行道路规划,力求实现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动静分开的思想为医院提供高效、安全的立体交通体系。本工程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来组织交通出入口及广场的相互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

1、医院的出入口设置

综合实际使用情况,沿健康路设置住院入口。沿宁海路东侧设置医院的门急诊出入口,西侧设置一个次入口。在健康西路上设后勤出入口,在基地西侧设一个附属出入口,以方便康复病房住院探视;出入口的设置,使人流得以合理流通,互不影响。

2、全院的交通组织

规划的全院道路最终形成四纵四横的格局,比较规整合理,由宁海路上的主入口进入院区为院区的一条主轴线,入口处设置环形回车道路,将车流导向东西侧,并可直接到达门诊入口前,结合景观绿化和铺地,形成入口广场。车行道主要由四周环通的道路解决,并作为院区的消防环道,科学合理,易于管理。

3、功能交通组织

门诊病人由宁海路上的门急诊出入口进入,通过环形道路,即可快捷的到达门诊入口。也可由环道导向至地下车库或地面停车场。急诊急救由门急诊出入口进入,通过环道分流方便快速的到达急诊部。住院探视人员入口由设在健康路上的住院入口进入由环路方便的到达病房楼住院大厅。物流流线由后勤出入口进入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及污物流线夜间作业。

4、停车设置

根据国家及地方规范要求,全院将规划机动车510辆,其中地下停车160辆设在门急诊综合楼地下室,另有90辆设在新建科技实验楼地下室,其余为地面停车260辆,分散于门诊,急诊,病房,后勤等各功能区,而在西侧地块设置相对集中的地面停车场。根据救护车的使用特点,设计中集中布置在抢救区域前的场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4000辆,设置在门急诊综合楼南侧,原病房楼西侧和北侧,不影响城市景观,使用相对方便。

四、总体规划分期建设需考虑事项

由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是一所1921年建立的历史悠久的老院,规划中需保留基地内现有的医技楼和病房楼。近期建设两栋楼: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新建后勤综合楼。考虑建设过程中,医院资源的整合过渡,需分步建设:首先拆除原有门急诊楼,同时征下沿宁海路的商务楼,迁入门急诊部临时过渡,然后建设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在拆除的门诊楼场地留出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待综合楼竣工,再将门急诊部迁入,并拆除临时征下的商务楼。然后拆除原发电机房,迁入新建病房楼中,在原发电机房的场地建设新建后勤综合楼。同时征下西侧地块,作为集中地面停车场地。 远期根据院方发展情况,拟在西侧地块规划建设科技实验楼和康复病房楼。建设完成后达到床位数1020床,功能进一步完善。

五、总体规划环境与景观需注意事项

医院的整个基地为相对规整的四边形,地势平坦。建筑必须与环境 相结合,用景观来丰富建筑空间。沿健康路是一个开敞的空间,设置了开阔的院前广场空间,环境丰富,并可起到人流的导向性,通过广场与绿化结合,形成人们休闲和活动的开放空间,有着美化沿街景观作用,同时该广场位于新建的病房楼南侧,使住院病人及就诊病人能够得到良好的院内环境,清新的空气,减少患者焦虑。沿宁海路的主入口特别设置了回车广场。此广场与沿健康路的开放广场相连,视线完全开放,形成了非常开阔的入口景观视野。拟建的康复病房楼南侧形成大规模集中绿化用地,相对比较安静,可设计园林式景观,结合不同树种,布置雕塑,艺术灯具等小品,绿化作为康复住院病人休闲活动,散步疗养的场地,可供住院病人作为康复的医疗方式,又可达到美化医院的效果,达到绿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基地四周均布置绿化带,既可作为院区隔离公路噪声的生态屏障,又可净化改善整个院区的空气环境,美化医院的城市形象。在建筑物的周边用绿化环绕,建筑在绿化中生存,绿化衬托建筑。整个基地环境优美温馨,给病人提供了一个良好就医环境及愉悦的心情。规划全院绿地率将达到45%。

六、总体规划需考虑其他事项

1、总体消防

建设完成后的建筑间距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全院主体交通形成消防环道,消防车可以方便的到达每个建筑物,建筑物四周设有4米以上的环通消防道路(利用车行道路),新建门急诊医急病房楼高层部分的东南、西北部分外墙直接落地,相应的设置了消防登高场地。

2、日照分析

主要建筑朝向均为南北向,根据日照分析原有病房楼,新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新建康复病房楼病房部分均满足大寒日的3小时以上日照要求,日照符合规范要求。规划中新建建筑对医院周边建筑的日照影响由当地规划部门提供综合日照分析。根据日照分析后勤综合楼宿舍部分(3-5层)能满足规范的日照要求。

3、给水、排水

给水 水源取自院区原有市政给水管,分别从其东面的健康路和南面的宁海路引入,为二路供水。院区给水管呈环状布置,以满足新建工程(高层建筑)的生活、消防需要。设置消防贮水池有待方案细化确定,各建筑物生活给水由院区给水管分枝引入。 排水体制以室内污废分流,室外雨污分流考虑。分别接入院区雨污水排水系统。 大楼污废水均集中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并按环评要求,经有效处理达标后排往城市污水管。

4 、电气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陕西榆林市第二医院座落于辽阔的陕北高原上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是陕北第一所公办医疗单位,始建于1931年,历经近80年的风雨,目前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市区内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系延安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多年来为榆林人民的健康事业和榆林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榆林市二院迁建工程项目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根据榆林市领导的要求: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区域中心城市、服务百万人口的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该项迁建工程项目投标中胜出,并一举夺标。

榆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拟建于榆林市中心商务区偏北地带,原为榆林老机场用地。基地东临文化路,南靠新二路,西侧和北侧为城市规划道路,其中文化路和新二路等级最高,是中心商务区三纵三横系统的主干道。规划总用地195亩,拟分两期建设1500床位,日门诊量3000人次,规划总建筑面积189966m2。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一、项目概况

通过对用地现状及周边环境的分析,方案将医院一期工程布置于基地东侧梯形地块,且面向新二路开设主入口。西侧用地则作为医院二期500床住院区、科研教学用地和未来预留发展用地。一期建筑包括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和行政楼、后勤综合楼。一期主楼地上18层,地下1层,为1000床住院区,裙房为门急诊、医技用房,地上4层,地下一层。一期用地北侧布置行政楼和后勤综合楼,行政楼内设行政办公用房、临时科研教学用房等,共5层,后勤综合楼内设后勤保障用房、值班公寓,共5层,两楼间穿插设计了多功能报告厅。一期医疗区采用“品”字型半集中式布局方式,通过贯穿南北的医疗主街将门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有机串合。

二、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

全院共设六个出入口。其中包括一个主出入口和五个次出入口。门诊流线由新二路主入口进入,人流通过入口广场,直接进入门诊大厅,车流由主入口广场两侧地下坡道进入地下停车库,右进右出,互不交错。

2、交通组织

院区绿化顺应建筑布置,处处见绿、丰富多变。贯通门诊、医技、住院楼之间的景观主街,宽敞明亮,街内阳光明媚、廊桥纵横,街外绿荫葱葱、庭院雅致;内外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方案还在建筑内部设置多处绿化庭院,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引进了更多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3、绿化景观设计

通过各种景观绿化形式的相互融合,使榆林市第二医院真正成为一所独树一帜的绿色园林医院。

三、建筑单体设计

1、医疗综合楼裙房部分

方案将门诊大厅、医院主街、门诊主街之间的景观内庭,组成一个供病人休闲、交流、娱乐的大型共享空间。病人等候厅及竖向交通等公共空间均沿内街布置,使行走在医疗主街上的人们和候诊区的病人可以享受到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另外,沿内街还布置有咖啡、茶座、图书、购物等商业设施。

2、医疗综合楼主楼部分

医疗综合楼主楼地上十八层,地下一层,标准层为双护理单元病房,垂直交通核心位于大楼中部北侧,采用分厅候梯方式,以缓解高层病房双护理单元人流拥挤、交通不便的状况。

3、行政楼

行政楼平面布置如下:一层平面:布置行政入口、临时科研教学用房。二层平面:布置临时科研教学用房多功能会议室。三至五层平面:布置行政办公用房。

4、后勤综合楼

后勤综合楼平面布置如下:地下一层:布置锅炉房。一层平面:布置厨房及洗衣房。二层平面:布置职工餐厅及家属餐厅。三层平面:布置后勤综合用房。

四至五层平面:布置专家值班公寓。

四、分期建设

方案一期建设医疗综合楼、行政楼及后勤综合楼,建筑面积共159339m2。一期日门诊量3000人次,住院床位1000张。随着中心商务区的逐步完善,居住人口逐渐增加,医院门诊量、以及检查量及住院人数都会快速增加。

五、建筑造型

方案通过体块之间的穿插对比,创造出流动开阔的建筑空间与完整的建筑形态,既烘托了主体建筑,又增加了医院的凝聚力。主楼高耸挺拔,与裙房形成高低错落的立面效果,构成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树立标志性建筑形象。

七、结构设计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北京地坛医院是中国第一所政府举办的传染病医院,从1946创办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开始于2005年12月30日,2008年8月投入使用。正如市领导所说本工程的落成使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地坛医院迁建工程自投入使用已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甲型流感防治等实战检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用地位于京顺路与来广营东路交汇处东南角,院区北侧为来广营东路,院区东侧为东营路。距机场路500m,距五环路3km。总用地面积89.670m2,其征城市道路面积16.200m2,建设用地面积73.470m2。总建筑面积74.787m2。设计床位600床。日门诊量800人。迁建工程为涵盖医院医疗,行政、生活、后勤保障等内容的全新的医院院区建设。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科研楼,住院楼,行政培训综合楼三组主体建筑群。

主要规划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患者及家属以方便,快捷、舒适、愉快的身心体验及医疗环境。同时兼顾长期在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2 功能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洁污分区及流线: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从总体到单体建筑贯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计合理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建筑手段使医护人员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给病人更好的医疗环境。

3 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

传染病医院是收治传染病病人的集中区域,肩负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任,同时保证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方案中按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讨论草稿)中的要求,医院中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的部门如实验室、解剖室,设计符合生物安全性的标准,避免使医院成为传染病的疫源地。对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4 创建高效医疗园区:

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在高效、快捷、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体现传染病医院的工艺流程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建筑布局合理,流线路径短捷,工程管线集中短程,努力做到现代化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一次性投资与日常运行费用达到合理的平衡。

5 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持续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应保证发展部分不影响医院原有的洁污分区和分流。传染病医院作为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规划发展设计中应为其考虑可拓展空间。

在保证医院卫生安全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手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使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符合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6 现代化创新技术的运用:

为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减少感染几率,保护医护人员卫生安全,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运输手段和信息通讯系统。其中GPS导航机器人运输车系统是由设计人员参与引进,在国内医院建设中的首次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80个站点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是国内目前一次建设并投入使用规模最大气动传输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自动检测系统、PIVA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电子病历系统和PDA系统,门诊自动分药系统、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大量现代化技术结合设计在工程的应用,为国内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平面布局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建筑退用地边线30m,30m隔离绿化带内不得设计建筑,道路,停车位。可建设用地形状为南北300m东西137m的狭长矩形。

1 功能分区

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在建筑总体布局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流线。

医院主要功能划分:

(1)医疗区: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科研中心、太平间等。

(2)非医疗区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区、综合楼。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本方案将非医疗功能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污染源较多的医疗功能区布置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用地的南侧。根据医疗流程和传染病学的防护要求依次为门急诊医技部、一般传染住院部、呼吸道住院部。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70m隔离绿化带,满足防护距离的同时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呼吸道与其他住院部之间为35m×90m的绿化庭院。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后勤保障区放在住院部地下一层,靠近各种负荷中心。

2 主要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医院出入口和交通组织基本布置原则:

(1)严格划分洁污分流。

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流线严格控制,尽量短捷,保证院区环境安全。

(2)细化医院各种主要流线,保证入流物流顺畅便捷。

根据医院功能分区,医院设置:主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次出入口(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污物出口及呼吸道应急出入口。

院区设环行道路,将停车场布置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减少车辆对院区环境的影响。东侧道路中部连接病人出入口,安排各类病人及探视人员流线。西侧道路连接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安排医务人员、清洁物品流线。

门急诊医技部、各住院部门诊、急诊患者人流、住院患者、探视人流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东侧,通过入口广场与主入口连接。尽量减少控制病入院区内的活动区域。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出入口均布置在建筑西侧。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太平间等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医疗区地下一层,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配送物流发送、污物尸体的存放运输安排在地下解决。各种复杂的物流减少与地面人车流的交叉。物品供应车流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车流:夜间作业。由专用密封车辆完成。降低了污物对整个院区环境的影响。

3 绿化系统

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崇尚、亲和自然正日益成为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空气,阳光和绿色土地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支撑资源。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这也正是地坛医院所需要的环境品质和场所特征。

用地周边布置30m宽绿化隔离带。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开阔的绿化隔离区。

门急诊医技楼布置庭院绿化、屋顶绿化。

呼吸道病房与其他住院部建筑之间的大型绿化休闲庭院。

形态丰富的绿化形式,通过隔离绿带联系在一起。在绿化景观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

主要建筑功能设计

1 门诊

门急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东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候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尽量短捷。医护人员由西侧进八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电梯经医护通道到达工作区域。门急诊医技楼由中部核心交通厅分为东西两部。东侧两翼主要门急诊。西侧两翼为医技科室与科研中心。景观庭院、门诊共享大厅将阳光、绿色引入建筑的内部。

门急诊首层布置急诊部、门诊大厅、门诊治疗、输液、性病皮肤科门诊。门诊大厅除布置挂号,收费外,还设置自助、银行花店超市、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设施。

门诊药房靠近急诊,与急诊药房合设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门诊大厅宽敞明亮为患者提供宽松、温馨的诊疗环境。

性病皮肤科门诊位于门诊大厅南侧,与主入口联系方便,既相对独立,保证患者隐私,又减少了单独出入口给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

一般门诊患者挂号后,由患者专用电梯到达门诊各层,由核心交通厅分流到各科室候诊空间,经护士台电子叫号后,由患者通道到达各诊室。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专用通道到达各诊室,实现医患与洁污的严格分流。医护人员设有污洗和专用卫生间,及其他辅助用房。

根据传染病患者的特点候诊空间相对较大,候诊区由绿化隔断与公共空间分隔,有良好采光和景观。

2 急诊

急诊靠近院区主入口,分为普通门诊和急救两个区域,危重病人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普通急诊患者可由急诊部筛查室检查后,进入留观病房或通过患者走廊在急诊区域就诊。急诊与放射科临近布置。急诊患者可在门诊关闭情况下使用放射科等医技,实现资源共享。

3 住院部

住院部共600床,分为呼吸道住院部和消化道及其他住院部两大部分。每护理单元30~40床,每层各设两个护理单元,四个护理单元形成一个组团。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住院部每个护理单元的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自成系统,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便于分区隔离。

传染病区标准护理单元,采用三区三廊的模式,即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在各区间设消毒通过处理。走廊也根据三种功能分区相应地分为清洁走廊,半清洁走廊、污染走廊。

在病区中,病人与医护人员流线严格分离,医护人员离开传染区或半清洁区时有严格消毒通过,物品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

医护人员由清洁区经卫生通过,进入工作区即半清洁区。由医护人员专用走廊经缓冲间进入病房。病人由患者电梯经污染走廊进入病房。呼吸科两个病房之间设一个前室,为医护观察缓冲空间,病房靠外廊设卫生间,并设有专门的双层传物窗传递食品。

医护人员与患者各走一端的布置方式,同时缩短了医患流线。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的中部,减少护理半径,同时护士面对患者电梯,可以方便控制病区人员的进出,保证医院的卫生安全。

护理单元设专用污梯及送餐梯分别与地下一层污物处理、太平间、营养厨房相通。

呼吸道住院部首层为呼吸道出入院及呼吸道门诊、医技。二层以上为呼吸道住院部及呼吸道、手术室,ICU。呼吸道患者医疗区相对独立,并预留应急出入口,平时呼吸道患者在主入口就与其他病人分流。当发生类似SARS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呼吸道住院部启用应急出入口,独立成区。

住院部患者出入院通道完全分开,并设有独立的收费及更衣用房。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医院的整体规划,从城市大局出发,在满足医院建设、契合城市规划同时,将目标定位为5个方向:园林化的绿色低碳医院,体系化、模数化、标准化的功能医院,以人为本的人文医院,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医院,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顺畅的现代化智能医院。

整体布局采取模块化设计

医院的门急诊、医技及住院楼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实现各功能间的置换、重组和完善,为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空间。

功能空间依据模块化设计分区如下:门急诊、急救功能沿东侧新胜利二路展开,便于设置各特殊功能区的对外服务入口;三栋住院楼由南向北成序列状布置于院区内部,紧邻规划的疗养区,医技区布置于住院楼的底层门急诊区西侧,并以一条医院街串联,垂直和水平的连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办公后勤区相对独立地设置于用地最南端。

其中竖向发展的医院街设计可实现二期病房楼的顺利衔接,并为门诊、医技、病房、办公后勤等多方面扩建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入口分流的交通组织

为方便县城患者就诊,以整体建筑为中心四面设多个不同作用的功能入口,方便来者快捷抵达医院功能空间。医院主入口设于新胜利二路上,门诊、急诊、急救、儿科、体检中心等入口沿弧形建筑展开,形成清晰明确的功能中心入口。

为方便出入住院楼,北侧规划路上设置出入口,起到分流人员,避免阻塞主入口处交通的作用。洁污出入口以简洁合理、互不交叉为原则。洁物由后勤入口进入,沿医护流线到达各功能区,污物则由各功能单元发出,从污物出口运出。

停车场建设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综合楼地下室做车库,解决停车场地,保证地上舒适的人行交通环境。

建筑单体严格保证自然通风与采光

建筑单体设计在保证适宜舒适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对设备的依赖。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策略体现在简洁的体型处理、利于自然通风采光的空间组织和低能耗的护设计。

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建筑主体采用方整的形体,节制外表凹凸,以尽量降低体型系数。建筑东侧主入口为两层通高设计,因公共性和景观需求,外立面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由双层中空LOW-E玻璃绝热门窗和保温墙体组成。外凸门斗和外挑走廊的设计对东侧形成自然遮阳,有效降低了夏季太阳辐射。

为保证室内舒适的热环境,且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建筑内部贯穿上下各层的中庭是自然通风系统的核心。在适宜季节,新鲜空气从开启的门窗导入,利用热压和风压,排除的空气在中庭汇合并从顶部排出。入口大厅玻璃顶部设计,利用太阳辐射把空气加热,从两侧排出,强化通风效果。

病房楼和门诊科室用房为南北向布局,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综合楼屋面采用屋顶绿化,选用体现当地特色和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

此外,建筑顶部结合太阳能集热器设置飘板,避免了屋面上各种设备的暴露,并改善了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利于节能。

满足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应变需求

柱网规整化:门诊医技综合楼采用8m×8m的规整柱网,为因功能调整而改变房间布局带来便利。

服务空间集中化:围绕医疗街布置主要交通核及公共卫生间,形成功能复合的服务空间。

门诊单元模块化:每个门诊单元均采用二次候诊模式,医患通道可分可合,满足尽可能多的变化需求。

庭院化的绿色景观自然节能

依据绿色医院的概念,建筑设计遵循舒适、低能耗和经济可行的原则。博兴县人民医院采用“庭院化”的设计理念,即使用最少的能耗营造最舒服的空间,这也是绿色医院的根本要求之一。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石岩人民医院位于深圳市八景之一的羊台山北麓,辖区人口已近50万人。是辖区内唯一的公立性医院,全院职工共有667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中级职称 140 人。博士1人,硕士23人,本科213人。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其中内科36张,儿科27张,妇科45张,外一科43张,外二科46张,外三科40 张,产科63张,2010年病床使用率达到109.39%。2009年,深圳宝安区政府批准了“石岩医院扩建工程项目”并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扩建工程。扩建规模为:500张病床,建筑面积:70118平方米,一期投资:28504万元。截止2011年石岩人民医院扩建(一期)工程被列为宝安区政府“十项民生实事”项目。

医院改扩建项目由山东省建筑研究院第三分院进行规划设计,在院长王岗,副院长贾敬龙的亲自指导下石岩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中主导“生态医院”理念,主抓整体布局,规划,环境和用房设计,展现出医院改扩建工程的特色。

绿色设计理念

在整体设计方面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医院建筑设计中,通过医院街组织解决门急诊,医技等科室的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等问题,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为解决项目用地紧张,绿化采用条状绿化为主,结合停车位种植落叶乔木,地面铺植草砖。绿化物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观叶植物和开花植物相结合,构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体系。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利用南侧河畔公园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给病人带来愉悦心情。建筑的五层架空作为空中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

设计布局特色

扩建综合病房楼位于原有门诊综合楼的西侧,其规划布局重点考虑了与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其特点表现在

1.充分研究基地西侧建筑的消防间距及北侧住宅的日照制约因素,科学定位改扩建综合楼,使之与相邻关系协调统一。

2.将主入口广场架空四层,配置绿化水池,形成入口的重要景观。

3.新旧建筑之间设架空一层,作为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要求。

4.污水处理在北侧布置,污物出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满足洁污分流的要求。

医院设出入口三个,一为基地南侧中间的医院总出入口(开放式),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探视入口。二为基地北侧的后勤供应出入口,三为湖滨北路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所有出入口均开向城市道路。

另外在道路系统及停车场设计规划上建立院区完善的院内道路交通系统,将新旧门诊医技、病房、连接起来,满足医疗功能的实现。道路系统充分考虑消防的需求,设围绕建筑物的环行消防车道,道路宽度:6M。主入口南侧设一个集中式机动车停车场。办公科研教学入口北侧设停车场,后勤保障系统设少量机动车停车位,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地上停车:小型车: 41辆救护车: 4辆。残疾人车位:2辆,大型车车位:1辆。

垂直分区解决单体医疗功能问题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本人就分管医院后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作如下汇报:

1、后勤保障方面,严格管理好水、电、气、等设施的正常运转,为医院全面工作提供后勤保障。完善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各科室医废收集,再由有资质的公司转运集中处置。污水处理系统,后勤科做好污水自检监测,每天2小时取样一次,并登记污水监测数据记录。严格监督后勤物业卫生员按时按要求做好医院病房、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

2、后勤安全方面:电梯维保,监督维保公司每月进行2次维护保养,确保电梯安全,发电机定期维护保养,随时处于停电应急准备状态,保证用电安全,后勤科每日排查水、电、气安全隐患工作。对医院配电室、氧气站、中央空调等设施每周一次全面的排查,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

3、下一步工作规划

1、对医院医疗废物、污水、维保、维修、物业卫生工作加强管理。

2、对完工的装修工程、中央空调、发热门诊等工程,组织基建小组人员对工程量审核验收,并上报财评评审。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院;迁建工程;总平面设计;制约因素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master plan constraints of 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relocation project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base form and water system etc.,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ntroduces the idea of the final master plan layout and its features.

Keywords:Hospital;Relocation project;Master planning design;Constraints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11.001

广州白云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总占地面积93194m2,计容总建筑面积约129118m2。该项目将分二期建设:一期为2012年~2015年,建设内容包括门诊部、急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600床位)、保障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等功能区,建筑面积约70000m2,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二期为2016年~2020年,建设内容包括住院部(400床位)、办公楼、科研教学用房及地下停车库等,建筑面积约59118m2,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

一、总图布局的制约因素

(一)基地形态

用地具有狭长的东西走向特征,基地东西长418m,南北长154m(最窄处)。

(二)地貌特征

整个基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基地东南角存在山体,山体占地面积6000m2,绝对高度为12.7m。

(三)基地水系

基地北侧有弯曲河流,基地范围内河流长度为472m,宽度为8m。

(四)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提出的规划建设要求,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进行开发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一般包括:规定性(限制性)条件,如地块位置、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主要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场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控制指标等;指导性条件,如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与风格、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等。

(五)基地周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该项目基地东侧为大型城市绿地,为基地提供了优美的外部绿化环境;

基地北侧沿河设滨河公园,为打造优美的患者康复空间提供了条件;

基地西北角有幼儿园及住宅用地,基地西北侧建筑布局受到日照的影响;

基地东北角为市政及停车场用地,为缓解基地停车压力提供了可能;

基地南侧中间地带有小学校园用地,这给基地出入口的设置带来了限制;

基地周围均有城市道路,南侧、东侧为城市主要道路,为不同方向出入口设置提供了条件。

(六)风玫瑰图

广州城市主导风向为北向、东向、东南向,西侧为下风向。

二、总图制约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采用“带型”医疗功能布局模式

门诊、医技、病房自西向东“一”字形展开,西侧为门诊、医技,东侧为病房,医技科室位于门诊、病房之间。

病房楼位于东侧,错位布局有利于景观及日照。

东西向舒展的“S”形廊架沿南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宏观理念。

(二)基地东南角保留山体的绿化景观

基地中以保留山体作为医院的中心绿地,周围设水池、景亭及特色园林庭院,为患者提供了一处日常使用的城市山林景观。

一、二期护理单元的“母题”重复,形成简洁统一的病房楼外观,利用北侧滨河公园及南侧保留山体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

(三)利用基地北侧弯曲的河流营造滨河公园

利用北侧河流形成滨河绿地景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康复、休憩环境。

滨河绿地景观为改善医院微环境气候条件提供了硬件基础。

北侧滨河绿地与南侧保留山体的景观视线相融合,再现岭南建筑环境的真谛。

(四)将规划条件作为必须遵循的设计要点

东、西、南侧均可以开设车行出入口,方案在南侧设置医院总出入口;门诊主要出入口设置于基地南侧,和城市主干道相连,开敞的门诊广场为患者的就诊提供了方便;东侧为探视及办公入口,西侧为后勤供应出入口;符合医院布局要求。

建筑密度小于40%,为达到规划指标要求,整个医疗区采用集约带型发展模式;绿地率大于40%,利用山体及滨河绿地形成集中绿地,满足指标要求。

车流及停车场的设计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执行,例如:机动车出入口设于东、南、西侧,但不得设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处50m范围内;按照0.8泊/100m2建筑面积的要求配建机动车泊位,按照3.0泊/100m2建筑面积的要求配建非机动车泊位;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必须设置在建筑物红线范围内;等等。

方案根据总图布局特点,合理安排地上、地下停车,同时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出租车、医疗救护车的要求。

(五)将控规图则作为上位规划的法定图则

北侧沿河绿地与基地沿河绿地公园相呼应。

基地西北角为幼儿园,此处的建筑以多层门诊为主,避免高层建筑在此区域布局影响北侧日照。

基地东侧为集中绿地,以安排主要用于康复疗养的一、二期病房区为主。

基地周围完善的道路系统,为医院实现不同出入口功能提供条件。

(六)根据风玫瑰图合理布局

广州的主导风向为北向、东向、东南向,西侧为下风向,因此,感染后勤部分在基地西侧布局,满足风向及院感要求。上风向安排以康复疗养为主的一、二期病房区。

三、总图布局的构思及特点

(一)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的过程如图5所示。

(二)方案比较

方案一:门诊医技位于基地山地的西侧,一期二期病房楼以单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且一期病房楼靠近南侧,这样的布局,虽能满足正常医疗功能的需要,但是一期病房楼过于靠近山地,将破坏原有景观。其次,病房楼离医技区太远,不利于患者进行医疗检查和手术。第三,从城市沿街立面考虑,形体不够协调,离主入口较近,且一、二期病房楼建完之后的整体效果也不够连贯,外观不够美观。

方案二:门诊医技也位于基地山地的西侧,一期病房楼以双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二期病房楼以单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且一期病房楼一部分位于医技之上,这种布局带来许多问题:医技位于病房楼之下,造成患者、医生、探视人员多股人流交叉,使用起来较为不便;外形与山地和基地北侧的河流没有结合,使建筑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显得比较突兀;用地局促,形体不够舒展,且一期双护理单元病房楼的沿街立面缺少气势。

方案三:发扬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优点,对其不利之处加以改善,利用“S”型景观廊,把整个建筑串联起来,结合了山地景观,也顺应了北侧的河流,使建筑形体更加协调美观;病房楼独立成区,便于人流的管理,人员流线清晰不交叉,且病房与医技较近,方便患者使用;基地南侧留出足够的绿地广场,便于人员的疏散,在沿街立面上也比较有气势。

(三)总图规划设计理念

东南侧保留的城市山体与北侧城市水系的结合,再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理念,是建筑创作的关键与源泉。

一条贯穿东西的医疗主街与一条“S”型优美弧线成为该方案建筑功能与环境结合的体现。

在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中,门急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模块形成“同心圆”式的区域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为短捷的就诊路线,是医院功能设计的本质所在。

东西向的医疗主街把门诊区、医技区、病房区由西往东进行串联,满足了功能的需求;院区主入口位于黄石北路上,正对门诊区入口,灰空间的处理将绿化引入建筑的同时,让患者情绪得到缓解。

东侧为全院病房区。一期病房楼与二期病房楼通过二期的圆形共享大厅进行连接,二期建成后共享大厅承担住出院办理及分散人流作用,“S”型弧廊和医疗街将一、二期病房有机连接。

(四)合理的高度分区

1.用地地形高程分析如图10所示。

2.基地建筑高度分析。东高西低有助于西北侧住宅、幼儿园的日照及通风采光。

东侧病房楼采用高层板式建筑,是整个基地建筑群的视觉重点。

门诊、医技楼:4层,18m;病房楼:20层,80m;行政办公科研:4层,18m。

(五)合理的功能分区与流线

1.门、急诊功能区:临近城市主干道布局,门诊、急诊、儿科均对外设置独立出入口,开阔的院前广场利于人流、车流的疏散,内部交通短捷高效。急诊入口设置在门诊东侧,紧邻医技布置,夜间急诊部既可实现与门诊区的分区管理,又可确保和影像医技的快速、高效联系,同时可保证急诊患者和住院部的便捷联系,且有独立的广场和入口。

2.医技功能区与手术中心:医技区位于门、急诊区与病房区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提高医技的使用效率。内容包括放射影像科、检验科、功能检查中心、内窥镜中心、手术中心等,且手术中心位于门诊顶层和病房之间,有独立封闭通道联通,兼顾门诊和病房楼使用。

3.病房功能区:位于基地东侧,结合道路设置住院部广场,减少了对门诊区的外部干扰。采用每层一个护理单元的形式,600床集中设置,使医患、洁污等各种动线组织快速便捷。住院部南侧精心设计的山水庭院,为住院患者提供一个温馨、亲切的休闲环境。

探视入口位于基地东侧,通过探视广场周边停车组织探视人流车流,外来探视人员由探视广场进入住院公共大厅,路线清晰明了。

4.行政、科研办公功能区:在东北侧地块独立成区,环境优美,留有发展用地。

5.感染科:位于基地西北侧、基地的下风向,一层设单独入口,自成一区。高压氧舱及后勤保障楼相对独立,留有一期周转办公及后勤用房。

6.设施设备配套功能区:设备机房作为院区动力和能源中心,主要设置在地下一层。门诊医技区地下一层平时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战时作为局部人防设施。

(六)建筑造型的自然生成

南侧“S”形连廊体现了医院接纳、包容的内在气质,个性鲜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西侧采用折板将后勤保障模块与门诊模块串联形成流畅的城市界面;柔美的病房楼形体,造型端庄典雅,彰显人文气质;医疗区完成后形成开阔大气的展现面,整个医疗区向城市干道及人流来向呈现了舒展、连续的建筑景观。

主入口的灰空间处理手法,为疏散广场人流及主入口的标志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西医院街与“S” 形廊架在门诊与病房之间形成主医疗区的通透景观,将南侧保留山体与北侧河流空间贯通,形成绿色景观视廊,各功能模块之间设多个绿化庭院,为患者创造宁静的疗养康复环境。

四、结束语

无论是新建医院还是旧医院改造,基地制约因素的解读永远是设计方案构思阶段最重要的关注点,只有认真分析基地独特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建筑设计方案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李霞. 谈医院项目的总图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7):83-84.

贾敬龙 田少斌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 济南 250001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医院后勤工作总结【一】

20xx年上半年,后勤管理科在院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20xx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水电安全管理方面

1、20XX年我院各项工作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我院是全县用电大户,在人员少、事情多的情况下。每周定时组织水、电工到各科室进行后勤行政查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无法及时完成的事情,做好记录并立即上报分管领导,经领导同意后,会同外请专业人员妥善安排处理。今年4月份成立十病区,后勤组织相关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水、电改造。及时的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得到领导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今年院部领导按照工作安排,确定在10月份前完成等级医院创建工作。我们后勤管理科按照创建标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克服困难、加班对水、电、气供应设备进行改造完善工作。做好创建资料的补充工作。在创建等级医院过程中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好评。

2、加强水电安全监管力度,后勤管理科与医疗、护理、行政科室领导共同协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共同监管,杜绝滴漏跑冒,有效的节约了水、电费用。

3、修旧利废,节约成本,对于更换的物品做到能用的修复后再次使用。节约了成本支出。

4、合理安排时间组织水、电工进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

二、物资计划、采购管理

1、医院运行以来,由于行政后勤人员不足,供应保障计划性差,给临床工作带来不便,也不符合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在财务部门指导下,负责医院日常物资的计划制定,实行计划、采购分开管理。首先了解科室上报计划的合理性,掌握科室计划周期的使用量,并作分别统计。

2、了解市场价格,坚持“质好价优”原则,杜绝关系进货的不良状况。计划、采购两条线的实施,有效地形成了约束机制,医院物资保障效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医院的后勤物资出、入库管理,杜绝人情单。

三、加强氧气、消防、污水处理管理

1、氧气是医院诊疗工作中的重要保障。每日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定时到病房巡查氧气压力、以及有无跑、漏气情况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临床正常的用氧安全。

2、污水处理站关系到医院污水处理排放是否达标的重点科室。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每日8小时定时工作,做好药物投放、详细记录运行时间。保证了污水的达标排放。

3、在院部领导、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工作计划,全年组织2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使我院职工人人了解、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及初起火灾扑救、逃生能力。深得消防管理部门的好评。20XX年度被县消防安全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医院安全生产和惯性运行得到保证

自医院实行大后勤分工管理以来,后勤科对水、电等工种实行严格管理,坚持每日查房制度。具体做法是:自行巡查电器设备的运行状况,检查水管线有无跑、漏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日由水、电专业人员询问各科室存在问题和待维修处理问题。一般问题当时处理,并交付给科室,实行维修工作签单制。疑难问题书面向本科负责人汇报,本科组织讨论,拿出处理方案。本院人力、技术等因素不能完成时,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及时外请人员予以处理。此工作方法避免了拖拉和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杜绝了医院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的发生。门卫在人员少的情况下,合理排班。门、急诊、病区遇有特殊医患纠纷积极协助医务部门处理相关事务。

五、强化医院环境管理,树立公立医院行政职能形象

我院是全县唯一的二级公立医院,承担全县大多数卫生行政职能等行为活动的承办,在数次大型检查、验收、观摩活动中,我院花大力气治理医院环境及公共秩序,9月份完成西大门的安保工作(安装减速带及升降杆),配合医务科完成平安医院的验收工作。在每次的检查活动中环境面貌均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肯定,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六、强化食堂管理

医院食堂在医院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合理的解决住院病员及我院职工的饮食问题,是院领导关注的重要事情之一,4月份对食堂进行外包竞标。早、中、晚规定开饭时间。组织各式各样的早点,晚间能保证加班医师的正常用餐。

医院后勤工作总结【二】

20xx年医务科工作人员在院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严格以“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医院管理年”标准、“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强化科学管理,促进十三项核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力度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保证了医务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现将20xx上半年年医务科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疗质量

1、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开放床位数420张

病床使用率:106。1%

全年门诊总人次:49453人次

住院总人数:24405人

平均住院日:6、7天

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 162506

病历甲级率:98。5%

处方合格率: 98%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93。5%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7%

ct检查阳性率:70%

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8%

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100%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

病理诊断准确率:98%

开展成分输血比例:99%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8小时

以上所完成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对二级医院的质控要求。

2、严抓病历质量,提高年轻医师书写水平

病历书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医务科也始终严抓病历质量管理不放松,特别自下半年开始由李院长、牛院长、宿院长依次带队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对临床科室进行的三个月强化监督管理以来,不断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并对环节病历进行现场点评,给医务科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医务科转变工作思路着重从环节病历的细节和完整性入手,加强了住院志中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的审查,要求主诉的描述要准确到位,能够表现出症状的主要特点;现病史的内容务必全面、完整、系统,要与主诉一致;体格检查必须经住院医师实际、细致、认真、全面的为患者查体后方可书写,对出现的阳性体征要详实记录,与主诉和现病史相统一。

对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主诉描述不到位、现病史书写不全面、未经详细询问、临床查体便盲目记录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病程的病历,严格按照进行处罚,截至11月底我科共抽查环节病历2800余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诊疗计划无上级医师签字;术前、输血前必要检查项目不全;现病史内容不全面,既往史、个人史等基本项目内容粗略,问诊不细致;手术前麻醉访视记录的访视时间与手术时间相冲突,访视内容简单、流于形式;日常病程记录不及时;患者出院时无上级医师同意出院记录签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专项培训,强化医师责任心,争取从根源上改正。

为增强年轻医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年轻医师的业务素质和病历书写水平,医务科要求所有轮转医师每周从所在科室选两例有代表性的疾病,根据自己实际问诊、临床查体和治疗观察后书写住院病历,完成后由科室主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后交至医务科再次批阅点评,并将修改意见标注于原病历中,截至11月底医务科共评阅住院病历370余份,定于12月下旬在全院进行集中展评,展评结束后对出现的主要问题医务科计划举行三至五次院内讲座进行培训。

针对终末病历,我们依旧将病案室作为初筛点,以及为依据,对首页、入院记录、三级查房、出院记录等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评析,截至11月底医务科共抽查终末病历370分,无乙、丙级病历,甲级率100%。另外加强病案归档管理,全院72小时归档率达100%。

3、继续加强核心制度落实,更新完善科室制度建设

****年医务科从科室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十三项核心制度。参加科室晨间交班、三级查房:坚持每周参加科室晨间交班,督查内容包括:参加人员是否完整;对夜间处理患者的用药和方式是否正确有效;住院医师能否做到24小时值班。另外根据各科上报大查房时间,定期参加科室三级查房,重点督察:分组查房、查房梯队人员分布、查房流程、带教情况、年轻医师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医护质量等。结束后医务科将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到科室,并跟踪监督科室落实情况。继续规范科室病例讨论:重点加强疑难、术前、危重、死亡病例讨论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不定期参加科室讨论,在平时参加科室交班、查房过程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医务科也会建议科室组织讨论,并全程参与、主持,对需要邀请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讨论时,医务科负责协调安排,保证科室人员能够通过讨论拓展疾病相关知识面,提高科室病例讨论质量。加强危重患者的督察:为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保证患者安全,降低医疗安全隐患,医务科在零九年继续加强危重患者的跟踪监督,每周定期到icu进行质量考评,查看患者治疗和用药合理性,需要会诊的患者及时组织院内或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会诊,并详细记录会诊信息,确保救治信息的流畅和质量。

同时医务科在院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将科室制度进行更加规范、细致的分类,把所有制度分别装订为医疗工作制度分册、十三项核心制度分册、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分册、医疗科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分册、医疗文书、处方管理、特殊药品管理制度分册、医疗安全制度分册六大项,下发至各临床、医技科室存档、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业务科室制度管理散乱、不完整的现象。另外,我科还进一步完善更新了临床科室各种病例讨论记录、科室继续医学教育记录、“三基三严”考核记录、月质量分析记录,医务科每季度到各科检查各项活动记录,凡记录不完善、不规范的科室一律按照考评细则进行处罚。

4、圆满完成上级各项医疗质量检查工作

截至6月底,医务科依次迎接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领导组检查和“全市医疗文书检查”,通过检查医务科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和级各类流程的建设,针对每次反馈的不足及时寻找问题根源,制定改进措施,加大改进力度,努力做到检查一次、提高一次。特别在5月底“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的检查活动中,医务科同时承担着“全国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德州考点的任务,面对任务重、时间急、人员分配不足等诸多难题,我科迎难而上,加班加点,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安全目标自查表”进一步强化各项预警机制,建立各类患者管理流程,规范和整理各项活动记录,经领导组检查验收后我科各项工作完全符合要求,执行力度超过90%,综合指数位居全市前列,得到了市领导小组和院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医疗安全

1、认真做好医疗质量考核工作,严格按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工作制度、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开展管理工作。如强化危重症患者的重点监控,严格执行医疗防范措施和医疗争议处理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同时加强科内及全院会诊工作的合理开展,力争将每次会诊落到实处,并有效执行。09年共组织参加疑难、危重等会诊16次,通过会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疑虑,也有效的消除了安全隐患。

2、加强知情告知,重视医患沟通 保证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演变进展及治疗情况的有效了解,打消其疑惑对抗心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途径,为此医务科在加强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同时,着重从细节入手,加大对知情同意书签署及实际告知情况的监督,要求每位医师在向患者如实告知的同时还要将告知内容详细记录在同意书上,对只书写病情而忽略演变、并发症等情况的病历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责令其及时补充改正。

3、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为途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以监督环节病历为手段督促医务人员在收治患者的过程中重视一般查体、勤于和患者沟通,通过细节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到从细微环节杜绝安全隐患。

三、继续医学教育

医院能够长期健康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特别是近几年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引进了大批医护人员,因此,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年轻医师早日成才,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课题。零九年医务科在院委会的支持下,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各项人才培训计划和方案,努力为医院发展储备人才。

1、进一步加强岗前培训力度:为加快新近医务人员对医院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了解,使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自20xx年7月27日开始,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人事科联合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强化培训,宿长军副院长在培训伊始讲话并对培训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培训涉及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疗安全、医德医风、医院感染、药品管理等方面,分十五个课时讲解,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89名轮转医师合格率为100%,95%达到85分以上。

2、 20xx年我院共派出12名主治医师分别到**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心内科、血液中心、nicu、病理、麻醉等专业。派出各类短期学习班、研讨会共130余人次,对进修结束回院的医务人员医务科及时组织全员讲座,保证他们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及时传授给其他医务人员,保证我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

3、 20xx年我院共接收来院学习人员共81人,其中进修人员11人,1127工程14人,“三支一扶”12人;泰山医学院、杏林医学院、现代职业学院等医学院实习生43人,我科专门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结合其教学大纲保证其来院学习的质量。另外我院还承担了XX县中医院的18名进修人员的实践教学任务,截至11月初教学任务圆满完成,XX县中医院对我院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极高肯定。

4、 零九年医务科在周一、周五业务学习之外,共组织包括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在内(20**年学习部学年工作总结)的业务培训和讲座共25次,培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组织全院理论知识考核四次,共考核800余人次,合格率99%。

5、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申报工作

自**年四月份开始,医务科在院委会的指导下开始了“XX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外、妇产、儿科专业的申报工作。先后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考核、质量监督工作小组,医务科兼任培训委员会办公室,处理各项具体申报筹备工作。为保证基地申报和考核网络化的顺利开展医务科派专人到省红十字会参加培训。截至六月初各项申报表和专科情况数据表已全部提交至市卫生局,保证了我院今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开展。

6、为保证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促进科室学科发展,3月份医务科在院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为全院技术人员定购了“09年版三基三严”医疗分册、医学影像分册、检验分册共345套,并于6月份再次为各临床科室订购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医疗技术诊疗规范,涉及到病理学、血液学、心血管外科学等42个学科,内容细致、新颖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一致好评。

***年是医务科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一年来我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励,不断弥补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构建和谐医院贡献自己力量。

医院后勤工作总结【三】

20**年上半年,医院工作在一段付出与微笑中收获。后勤科,在医院上级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保卫和内部建设两大任务,认真组织后勤服务,营造出宁静、和谐的医院氛围;精心开展后勤工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着力抓好内部的队伍建设,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组织后勤施工,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

抢时间抓进度,完成了门诊楼的装修改造与搬迁工作与警务室的新建工作。上半年门诊楼的装修改造与搬迁工作,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我科随时跟踪监督装修施工,仅仅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这次施工,赶在春节前完成,推进了医院工作的进程,使门诊化工面貌涣然一新,大大改善了医院的形象。下半年警务室的新建,完善了医院的安全保卫设施,保障了医院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这两次次施工,严抓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

第二、精心开展绿化工程,大力美化医院化工

主要工作有:上半年完成了院内绿化带与人行道板路沿石的改造。继老年大楼前坪广场绿化完成后,门诊楼前坪绿化及人行道板更新工程随即进行。我科对施工过程认真监督,尽职尽责,仅历时两个月就完成了工作。针对白蚁繁殖及生长特点,我科清醒地认识到,白蚁对病人的身体危害之大,对医院化工美化的威胁之强,积极开展了白蚁的防治工作,为保护医院的化工扫除了障碍。 第三,适应医院发展趋势,努力优化食堂工作。

首先,为降低运营成本,对食堂实施了承包,加强了伙食监督。09年以前,我院食堂一直采取自营的形式,人力物力投入较大,运营成本较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经院办公会研究决定,今年对食堂进行对外承包。我科积极响应这一决定,协调配合了有关工作,对食堂的账务进行了监管,并成立了医院伙食委员会。我科上半年共召开三次会议,就有关问题展开商讨,及时有效地反馈了病人的意见,敦促食堂及时改进了伙食。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降低成本、保障供应和提高伙食水平的目的。

其次,拆除了原锅炉房,修砌了北面围墙。三月分,我科组织人员对原锅炉房进行了拆除,六月份修砌了北面围墙。既保证了安全施工,又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

另外,根据我院的特点,在食堂就餐的老人有200多人,精神病患者达100多人。为保证食堂工作安全顺利地开展,我科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加强工作人员对岗位责任制的认识;履行职责,做好预防监督工作,防止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法办事,严肃查处违纪乱章人员。

第三,坚守岗位,及时完成维修任务

院内场地之大,科室之多,使得维修工作复杂而繁重。但是我科成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及时完成了院内各种零星维修任务,保障了水、电的及时到位和空调电灯等设施设备的有效运转。

第四,立足本职,积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

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后勤科就积极做好这些重大节日福利物资的采购与发放。

第五,专业创新,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院;人力成本;成本分摊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政府对医院的建设投入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拓展分院区,实现两院区甚至多院区经营。以南京市儿童医院为例,两院区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新院区的建成缓解了老院区就诊量大、床位不足的压力,提高了知名度和社会效应。但两院区运营在人力、物资、物业、水电气消耗、维修维护等多方面的成本较一个院区大幅度增加,在收入并没有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医院面临沉重的运营压力,尤其是两院区的运行,使得人员数量的配置增加,两院区人员流动性增强,人员成本在门诊和住院中的准确分摊面临挑战[1,2]。

1两院区模式下公立医院人力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1.1人员数量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强给成本核算带来了挑战

通过成本分析,南京市儿童医院目前人员经费占总成本的40%以上,是影响医院成本的重要部分。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核算尤为重要。“一院多区”管理模式要求两院区在保持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均衡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运营发展和品牌效应。但人员的数量增加,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给两院区成本一体化核算增大了难度。尤其是现有人员在两院区之间的流动给成本核算带来困难。例如,为了方便就诊,医院安排临床医生在两个院区的门诊轮流坐诊,或者是在两院区的病区都有排班。这样就给人力成本的归集和分摊造成了困难。

1.2人力成本中归属于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的划分比较困难

由于人力资源考勤还不够完善,两院区的同时运行,给人员的考勤带来了困难,对于经常轮转,同时上门诊和住院的医生来说,人力资源系统还无法做到精细的区分一个月内医生分别上门诊和住院的天数。这样给人员费用在门诊和住院之间的归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3具有双重工作性质的人员成本的归属不够准确

医院存在行政管理岗位的医生上门诊的情况,一些管理岗位医生的人员经费计入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中,但其产生的收入却计入临床专科,这就导致了收入和支出配比不够准确。人员经费没有得到准确的归集,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分配。与此同时,部分定岗医技部门的医生上门诊,需要进一步区分该医生的人员成本属于临床还是医技部门。

2构建和优化两院区人力成本核算体系

首先要根据单位实际人员费用的发生情况,结合财务软件(比如用友系统,工资薪金系统)进行人员费用收集整合,在用友系统中区分两院区。以南京市儿童医院为例,即广州路院区和河西院区。对于本院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在财务记账的时候就进行院区区分,方便成本系统中直接抓取数据,对于不能直接区分院区的人员费用,需要人为地进一步区分。例如人员成本中占比比较大的工资薪金,需要考虑到医生的流动性,收支的配比性。同时为了更加的精确,工资薪金应属于不能直接区分并归进专科的人力成本,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分配。专科医生存在两个院区轮流坐门诊的情况,也存在同时在门诊和住院都有排班的情况,所以需要考虑如何将医生的人员经费在各专科的门诊和住院之间准确分配,所以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于不能直接归集到对应科室的人员费用,在人力资源考勤系统中加入了排班表,通过每个专科的考勤员上报,区分专科人员每月在广州路院区、河西院区分别上了几天门诊和住院,对一个月完整的考勤进行划分,然后对工资薪金进行详细的院区划分和门诊住院划分。对于通过人力资源系统无法进一步拆分的人员考勤数据,通过HIS系统获取到每月的门诊挂号数据和住院实际占用床日数据来判断。根据两院区门诊挂号数据确定医生在两院区的出诊情况,再根据各病区实际占用床日比例,对专科医生在多病区工作的考勤天数进行拆分。对于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医生出门诊的情况,根据收支配比原则以及成本分摊的准确性,根据考勤确认其上门诊的天数,对其人员成本进行拆分,将医生上门诊的人员费用归到其收入所在科室,其余的人员费用归到其所在管理科室。部分定岗医技部门的医生同理进行考勤天数拆分。

3人力成本核算研究案例——南京市儿童医院呼吸科

呼吸科作为南京市儿童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在广州路和河西院区均设有病区。呼吸科的医生就存在在两个院区上门诊,在两个病区住院轮转的情况。对于不可直接归入呼吸科两个病区的人员费用,比如工资薪金需要进一步归集划分。(1)获取2021年1月A-F人员的出勤天数,根据人力资源系统中的考勤数据及HIS系统中医生挂号数据,确认在广州路院区、河西院区的上门诊天数,如表1。(2)根据两院区专科实际占用床日数对人员考勤住院天数进行拆分,从而得出相应门诊,住院费用的分摊比例。(3)案例研究如表3。

4讨论

本文针对南京市儿童医院两院区的人力成本的分摊难点,结合医院成本分析以及听取临床意见,完善考勤,对于不可直接划分的人力成本的分摊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本文讨论了不可划分人力成本的分摊方式,以两院区都存在科室的呼吸科为例,通过出勤天数、门诊挂号数据、实际占用床日数等数据更加详细完整的阐述了自定义的分摊方法,最后通过SWOT分析,结合医院两院区发展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以及医院内部采取的自定义两院区人力成本分摊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成本管理,给其他地区医院两院区的成本核算,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归集和分摊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尽可能地完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更新相关考勤系统,在两院区的门诊、住院实施考勤打卡机,精确定位医生每日工作出勤情况。有利于两院区人员费用的归集和分摊。同时尽可能将人员费用直接成本最大化,对于能直接归进专科的人员费用尽可能最大化的归集,最大限度地缩小需要进一步分摊的人员费用成本。本文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成本数据多走访临床,听取意见。多展开成本管理和分析会议,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得成本管理更加高效,更加准确精细[3,4]。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分摊模式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35(29):122-123.

[2]张晓磊.新医改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9,27(22):16-17.

[3]赵敏.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模式下的成本核算难点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5):637-641.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综合大楼设计理念功能布局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南新院位于滁州市规划的城南新区南大门,东临永乐路,南靠醉翁路,西北临城市规划路,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是一处绝佳的医疗用地。规划用地67058m2,总建筑面积119595m2,地上建筑面积96955m2,地下总建筑面积22640m2,地上最高层数23层,高度98.85m,地下局部2层。,日门诊量为3000人次,1000床(含ICU 20床),是一所以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后勤保障为一体的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2 设计理念

根据医疗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医疗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对医疗建筑均会产生影响分析,本次规划的出发点是充分尊重城市规划,尊重城市的肌理,从整体出发,兼顾医院未来的发展而进行整体的空间规划设计。

2.1 合理的功能分区

合理的建筑布局、专业化的功能设计是医疗建筑设计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如何增加其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难题。本案以一条贯穿全院所有主体医疗区的医疗街将门诊、医技、住院连为一个整体,使病人就诊的路线最短。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简捷,导向性清晰。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医务空间、病患空间,为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为医院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必要条件。

行政后勤楼位于基地的北侧,与医疗区既有紧密的联系,又自成一区。独立的出入口,成片的绿化景观,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休憩环境。学术报告厅位于行政后勤楼一隅,竖向交通相对独立设置,尽量减少会议的瞬时人流对其他人流的干扰。

会议以及多功能厅位于行政后勤楼顶层,与屋顶绿化相结合,独立设置。

2.2 坚持可持续模块化发展规划目标

为适应医院的发展,本次设计将近期规划和未来医院的发展整体结合,在医疗街的设计中,引入丁字形设计理念,既满足当前医院的发展规模,使医院周边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又能满足院区的可持续发展。

平面布局以模块方式为基调,门诊模块采用前面为患者候诊大厅,中间为诊疗单元,后面为医生休息办公,会诊教学区,医患各设通道,实现医患分流。

住院楼采标准的版式护理单元,同时在设计中引入错落的花园,人性化设计,让医患人员都能有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板式病房能为患者与医护人员争取到好朝向与采光要求,患者与医护电梯分组分厅,实现医患分流。洁物与污物电梯分设,做到洁污分流。

2.3 以生态、节能设计为宗旨

引入室外绿化,形成绿色中庭空间,减小建筑构进深,改善中小型医院封闭导致的采光不足,通风不透的诟病。为整个院区实现了自然采光及通风。

3 总体布局

3.1 平面交通流线

本设计将基地由北到南分为四个区,分别为门、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行政、后勤生活区。由一条贯穿全院的医疗街将门诊、医技、住院连为一体,达到就诊路线最短,流线清晰,导向性明确的目标

基地东侧出入口作为医院人流量最大的门急诊、医技的出入口,前广场实行人、车分流,车行路设置在与前广场连通的道路上。前广场、医疗街、中心花园形成整体的步行区域。将门诊、住院人流从空间上连为一体,增加了整个院区的整体感。

3.2 平面功能分区

功能布置以就诊人流量的多少由底往高布置, 医患专用通道,电子叫号,预约挂号、分层挂号收费等。诊查室:单人诊室面积>8m2,双人诊室面积>12m2.

整栋建筑设二层地下室,地下一层功能设置设备用房、太平间、停车库、人防等, 地下二层功能设置设备用房、洗衣房等。门诊楼A区一层平面设急诊、急救、输液大厅、感染科;二层平面设外科、内科、妇产科;三层平面设口腔科、耳鼻喉科、儿科;四层平面设康复理疗、中医针灸、体检中心。门诊楼B区一层平面设入口大厅、门诊药房、门诊办公、影像中心;二层平面设中心检验、功能检查、超声中心、内科门诊;三层平面设内镜中心及预留、眼科门诊、专家门诊;四层平面设病理科、皮肤科、血库、综合门诊。住院部一层平面设配液中心、住院药房、中心供应;二层平面设透析中心、中心检验;三层设ICU、DSA;四层平面设中心手术;五层平面康复医疗、净化机房、信息中心;六层平面设产前病房、产房、NICU;七层平面设产休病房、妇科病房;八层平面设心内病房、CCU;九层~二十三层设标准护理单元。行政、后勤部一层平面设厨房、办公入口大厅、教学中心;二层平面设职工食堂、病案室;三层平面设活动中心、会议中心;四层平面设学生宿舍、行政办公;五层、六层平面设值班公寓、行政办公。

4 建筑设计

本医院综合大楼共二十三层。首层有宽敞的阳光中庭,通过中庭组织病人,形成明确的人流路径,避免交叉混乱,使医院成为一个安静、有秩序的空间。由于新住院楼占地面积较小,为营造大气医院入口空间形成一个共享中庭。通过中庭组织就诊病人的流线,减少人流交叉。同时,中庭设置出入院办理,中西药房,商务中心,阳光中庭,体现对病人的关怀,极大提升医疗环境。

4.1立面设计

大楼的立面建筑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为主,外立面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橙红色辅以点缀,突出医院建筑洁净、安宁和亲近的性格,内装修上局部采用暖色调,给病人患者一种温暖和被关怀的感觉。利用色彩环境来调节人的心理,改善治疗气氛和促进患者康复;运用颜色进行区域管理,根据各种颜色的特点安排到相应的科室区域内。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就诊环境。

4.2 剖面设计

(1)现代化医院有着先进的设备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先进的医用仪器设备,因此建筑的层高适当考虑改扩建的要求。两层地下室层高均为5m,门诊医技住院部份一层层高均为6m,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8m,住院楼设备夹层层高为3.6m,五至二十二层层高为3.9m,二十三层层高为4.2m。后勤行政楼一层层高4.8m,二层层高3.9m,三至六层层高3.6m,学术报告厅最大层高为7.5m。

(2)主入口大厅设计4层高的共享空间,上部为玻璃顶盖,与贯通整个医疗功能空间的医院街相连通。

(3)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45米,建筑总高度为98.85米。

(4)电梯:本建筑共设病梯12台,客梯12台,货梯3台。其中无障碍电梯3台,消防电梯1台,污梯兼消防梯2台。

4.3无障碍设计

全楼按照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有关节点遵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2001。出入口处均作防滑处理,在主出入口处设宽度为1600mm,坡度为1/20的残疾人坡道,其余出入口均设坡度为1/12坡道面,均作防滑处理。南北楼各设一部无障碍电梯,设提示盲道,残疾人扶手,呼救按钮。符合坐轮椅病人操作的低按钮电梯。主要通道设双层扶手,上层高0.90m,下层高0.65m。各层均设一间无障碍卫生间。

5 节能设计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南新院建筑设计应注重医院建筑功能之外,还要最大限度考虑节能措施,使未来的医院即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是一座低能耗的建筑。本医院的节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医院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热惰性等应符合节能建筑的要求;

(2)医院建筑尽量获得有利的朝向,医院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顶透明部分的比例等直接影响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应予控制;大面积开窗,应有遮阳措施;避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采用;

(3)医院的总体布局十分重要,现代化医院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法上,各种流线简捷、各部门配置在合理的位置,有利降低运营成本。新建的医院大多为中、高层建筑,为获得最多的医疗面积,辅助科室多设在地下室或内区,但应注意:1)尽量加大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为利用自然通风创造条件;2)尽量减少内区,降低内部照明和通风空调设备的能耗;3)大量用水设备(如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等)不宜设在地下室,以减少污水排放提升的耗电量;4)生活用水蓄水池避免设在地下一层以下,以减少给水提升的耗电量。

(4)医院院区的绿地面积应确有保证,符合有关标准,尽量采用透水路面,减少雨水外排,非雨天气,利用雨水蒸发,改善院区环境。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综合楼的建设主要以“生态、绿色”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医疗”的设计理念,为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了高水准的硬件条件。

参考文献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规划

常州市中医医院院区用地面积较小,场地周边建筑情况复杂,要保证在建设期间医院的正常运营,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条件。规划设计最终采用了集中式的平面形式,建设期间拆除非一线医疗用房如办公楼、制剂楼等,保留门诊医技、病房楼等部门。待地面主体建设完成后再拆除旧门诊楼,同时建设地下广场的车库及车道,它们与主楼地下相通,建筑功能得到完整实现。在东侧空地设置后勤设施,保证在周转期间的正常运营。

结合用地情况及功能需求,建筑布局采用北侧多层裙房、南侧主楼的布局形式,医院原有主入口位于西侧城市主干道的和平路上,在规划中考虑到就医习惯及城市景观要求,门急诊主入口仍保留在西侧,在拆除原门诊楼后形成一个较大的门诊广场,广场下为地下机动车库,成为院区主要的交通集散处。院区南侧临麻巷路,为城市次要道路,并且为单行,设置次要出入口,并成为住院部的主要出入口。

二、建筑设计

主体建筑门诊病房综合楼共24层,裙房6层,总建筑高度99.7m,项目总建筑面积70000m2。内部包含门诊、医技、病房、孟河医派研究所、机动车库、后勤保障等各功能。项目的特点也是难点,即场地小,功能集中,建筑进深较大,要合理安排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医疗空间,既要解决医疗需求,又要创造相对较好的医疗环境。

(一)公共空间

集中式的平面布局带来了大体量的建筑形态,内部各功能不像分散布局的那样分区明确,各部分功能交织与一起,通过公共空间或者竖向交通体系互相联系。门诊病房综合楼内有3个主要的公共空间——门诊大厅、取药大厅、出入院大厅,是首层平面里人流最为集中的3个场所,3个大厅互相连通,特别是门诊大厅与取药大厅之间相互直接贯通联系,并在此设置扶梯等主要竖向交通设施。

建筑平面交通路径简洁明晰,主通道达到一个柱距的宽度,患者能够方便地找到目的科室。

门诊大厅——结合用地的形态,门诊大厅设计为喇叭口型,为五层高玻璃采光空间,解决集中式布局的采光问题,并成为各层空间的释放区,大厅开口朝向院区门诊广场,并成为城市景观的要素。

候药大厅——位于建筑中部,目前为取药等候空间,原设计为采光中庭,主要为解决大体量建筑的内部自然采光与通风,在设计期间考虑到面积短缺的因素,修改设计为2层贯通空间,其上各层作为医疗用房使用。

(二)医疗空间

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多、科室零碎。在本工程中将相近科室集中布置,设置集中的候诊空间,避免过多的无自然采光的小候诊区的凌乱。

医技科室没有按照传统集中布置,而是分散在各处,联系紧密的科室保证相邻布置。如手术室、ICU与供应室均相邻布置。

病房,受空间所限,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竖向发展。病房开间采用了当时较为少用的7.8m,双廊的形式,病房入口采用内凹的处理手法,病房条件较好。

三、装饰设计

现代中医院建筑应该以何种立面风格及装修风格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传统的中式风格抑或是完全的现代风格?这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立面设计

考虑到建筑的体量及在城市中的位置,立面设计完全采用现代的设计风格,主要采用石材与铝板及少部分建筑幕墙,以简洁、纯净、结合功能性的处理来突出自身的医疗建筑特质。

(二)内部装修

内部装修是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中式元素的运用,结合中医文化的传承,来创造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内部空间效果。例如在门诊大厅内使用了常州地区孟河医派的浮雕,在电梯厅等部位设置壁画。在候诊区的装修上也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内饰处理手法,突出医院的中医特色。

四、使用后记

工程于2010年末试运行,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大大缓解了医院的医疗用房紧张的状况。由于旧门诊楼仍未拆除,地下车库还未投入使用。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由于集中式的布局,在建筑中部区域有一些黑房间,如果保留中庭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内部装修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由此带来建设后期一些较大的变动,如果条件许可,精装设计应当尽早介入;

集中式布局使一些用房进行标准化设计,如诊室等房间有差异,标准化程度略低,有浪费部分面积的情况;

手术部四管制在江南地区尤其应该成为标准设计,本工程采用双管制,使用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医疗服务空间;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引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也迅速发展,医院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医院总量和总床位数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设计水平上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合医院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主体,它在科研、教学、医疗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表现。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有了很大改变,智能化和人性化成为设计理念的主体。另外,医院设计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高起点,人性化,同时配合园林式的设计,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总体规划、建筑功能区划分以及交通流线的设计都至关重要,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做简要研究。

一、 整体布局,合理规划

医院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医院建筑发展要求,做出指导性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医院建筑的整体布局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

医院的整体布局包括医院的基地环境选择和院内的总体规划设计两大方面。一方面,医院的基地环境选择应该满足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卫生条件良好、光线充足、空气洁净、远离污染源;具有安静的环境、避免噪声干扰等要求。医院的选址还应考虑方便的交通、可预留远期发展的用地、尽量避免医院污染区对外部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总体规划也应满足空间布局合理、交通流线便捷、洁污分流等要求。

医院内部的总体规划一般应分为医疗区和行政后勤保障供应区。医疗区是综合医院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组成。由于院内的科室繁多,各个不同职能的部门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建筑规划上如何布局这些建筑功能空间,使之很好的协调工作,是整体布局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通常患者和患者家属在就医时都比较急切,对医院内部的交通流线不熟悉,很容造成矛盾;患者在康复阶段通常都需要好的自然环境,这对医院的选址以及内部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要求,这些都需要在整体布局阶段充分考虑。

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详细右图),项目选址位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医院定级为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规模为1000床,日门诊量为3000人/天。

1.1基于项目用地交通条件的布局分析。本案用地位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东临主干道香山大道(规划道路红线80米),北临干道创新大道(规划道路红线40米)。项目位于此两条干道交叉口西南方向的位置,本着出入口避让城市主干道的交通组织原则,方案将医院主入口布置于北面创新大道,次入口布置于面向香山大道。

1.2 基于项目用地气候条件的布局分析。基地所在地区全年季风明显,常年盛行两个主要风向: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偏北风的频率较偏南风的频率大,另外,5-10月常有西风。通过风向污染影响指数分析,我们得出用地的西北向区域为洁净区,西南向区域为污染区,中部为半污染区。相应地,本案将行政办公楼以及后勤等辅助建筑布置于西北向洁净区域,门诊楼、住院楼等布置在中部半污染区域,将感染科、隔离病房等布置在地块的西南角,从而使得总体布局在结构上满足洁污分区的设计原则。

1.3 基于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分析。本案建筑布局以凸出的轴线为骨架,实现总体布局的有序性,以功能为主导的实体轴线,沿轴线布置入口广场、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为保证二期发展的用地完整性,传染楼和食堂仅占用西南侧道路以南的地块。

二、建筑功能区划分

医院建筑中的医疗部门繁多,使用功能和交通流线错综复杂。在建筑设计中确保所有医护部门设计的合理性,是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对提高医院内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综合医院在总体规划上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医疗区、行政后勤保障供应区、职工生活区。其中医疗区是医院日常业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由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组成。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好这三大功能分区,确保各部门联系便捷,避免设施重复,尽量缩短患者就医流线等是设计工作的重点。下面以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具体介绍医疗区的建设。

2.1门诊部: 门诊部以一个中央大厅为交通核心,两侧围绕两个建筑庭院分别布置各个业务科室,并且通过中心医疗长廊与后面的医技部和住院部相联系。垂直方向设置6部自动扶梯解决1 F~4F的主要人流垂直交通。各个科室各据一端,尽量避免穿越交叉显现。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各科室采用集中厅式候诊方式,设计布置较大面积的可自然通风采光的等候空间。挂号取药设于首层,留有较大的等候面积。收费采用分散的楼层收费模式,特殊科室(如急诊、妇科、健康体检等)设置独立的收费处。

门诊部的空间布局上设计了两个中庭,中庭上部无盖顶,解决了内部空间及业务用房的自然通风与采光问题。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使门诊楼的中央交通空间可以达到完全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为病人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体现了对于患者的关怀。

2.2急诊部: 急诊部的设计完全遵循急救医学的要求与概念,遵循快速、准确、方便抢救急诊病人的原则。急诊与急救入口分离,内部可直接连通。急诊入口设有大雨篷,大坡道。急救车辆可直接到达急救入口,抢救室正对急救入口设计。急诊部配有留观室,并单独设置挂号、收费、药房以及治疗室、检验室。另外,急诊部与门诊补液室向邻近,满足这两个业务科室之间的相互使用,缩短急救时间。

2.3 医技部

医技部严格遵守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原则,将病人活动区与医务工作区划分开,避免人流干扰。

a. 放射科 置在医技楼底层,内部包括CT、MR、介入治疗、以及普通放射科操作室,以双走廊形式布置病人通过病人通道进入检查用房,与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完全隔离。此外,放射科与急诊部相临近,满足这两个科室之间较为频繁的联系要求。

b. 功能检查室 布置在医技楼的二层,考虑到科室的使用率高,业务量大,将其布置在较低楼层,病人可从医技楼首层,经过垂直交通上一层到达,也和通过门诊楼与医技楼之间的二层平台直接到达,多条路线方便病人使用。

c. 手术室布置在医技楼与住院楼连接体的三层(裙楼3F).手术室平面采用清洁(供应)通道与洁净通道以及污染通道(污物通道)相分离的三通道式布局,单向流程尽量为降低术后感染率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洁、污两个电梯与位于地下室的中心供应部直接联系,物流同样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

2.4 住院部

住院部位于综合楼的南侧,以医疗长廊与医技楼和门诊楼直接联系。每层一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46床。护士站设于护理单元的中心。护理单元采用中间走廊的形式,南侧均为病房,北向为辅助用房。每个护理单元内均设有单人房、双人房、三人房以及多人房。

三、流线合理

综合医院每天要接纳大量的患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交通流线复杂。设计时应高度重视院内的交通流线组织,合理安排各类出入口位置,简化就诊流程,分散就医人群,建筑空间处理要宽敞有序。下面以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具体介绍综合医院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

本方案一期建设,形成了一组典型的医院综合体建筑,依据各功能部分,对外形成四种就医流线形式,即普通门诊流线、急诊流线、住院部流线以及感染病人流线。感染病人流线绝对独立, 另外三股人流,既可相对独立,皆有独立的出入口,又可相互联系。本案以共享中庭、连廊的手法,让几股流线协同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探视人员以及医生的交通快捷与方便性,体现人性化特色。

方案充分考虑周边城市道路以及风向分析结论,合理设置各种出入口。主入口设置于创新大道,次入口布置于香山大道。门急诊主要从主入口进入,并在该区域内形成步行区,住院部也可从次入口进入。建筑群体设七大主要出入口:普通门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急诊出入口、急救出入口、感染科出入口、后勤输送出入口和污物出口。

本方案对于停车系统的设计,统筹考虑了医院的整体规划(含一二期)。采用总体设计、分期建设的模式,综合了医院的近期需求与远期发展。一期采用地面停车(含临时停车位)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二期建设时取消临时地面停车,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通过二期地下室的建设将总车位数80%以上的停车位设置在地下。远期形成以地下停车为主,结合少量地面停车的医院总体停车系统。

结束语

医院建筑是特殊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设计首先是满足医疗功能,其次还要考虑到实际的经济效益。现在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本文简单阐述了医院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等,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人与建筑环境 贾衡主编 冯义副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 综合医院建筑的流线系统研究格伦李艾芳张集锋新建筑2004年第 4期

门诊部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新院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非常值得我们分析与借鉴。

“生长式”分期建设

新院的建设采用了“生长式”的分期建设方式,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亮点之一。门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均可分为三期由北向南依次建设,实现了在每个功能区域内再进行分期建设的目标,而且分期建设的方向与人员使用的方向一致,后一期的建设不会影响前一期的使用。新院还为远期发展预留了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8”字型基地

医院用地形态并不方正规则,其中用地内东南角已建有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因此新院在规划中没有考虑感染科的设置要求。

新院基地形状呈现“8”字型,建筑立面沿三曹路至蒙城路以20层病房楼做一收笔,门诊区入口及病房区入口均可明确识别。一期建成后沿三曹路医院形成完整的外观效果,病房楼通过削角,以减小建筑宽度,使之更加挺拔,更具标志性,利用圆角处理,更具亲和力。舒展的门诊楼与挺拔的病房楼形成的对比和互补,打破了单调感,勾画出了丰富的天际线,给人以美的享受。

新院建设项目外装饰材料以暖白色石材幕墙和中空玻璃幕墙为主,色彩淡雅、简洁大气、突出了建筑群的整体感。门诊部分运用空间分解的方法塑造出特殊的空间感受,并接合体块的穿插与咬合形成张力。

8大功能分区

新院规划分为8个功能区域:门诊区、急诊区、医技区、病房区、行政管理区、院内生活区、后勤保障区、现有传染病区。

门诊区和急诊区位于用地北侧,在三曹路上开设门急诊主出入口,主出入口面向城区方向,与城市就诊的主要人流方向相吻合;

病房区位于用地西侧,由三栋高层病房楼组成,临水而建,环境怡人,病房区的出入口设在用地西侧蒙城路上,最高的病房楼位于北端,标志性强,沿街视觉效果好,同时对院区内其它建筑及场地日照采光影响小;

医技区位于用地的核心位置,东连门诊区,西接病房区,北临急诊区,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医技科室的使用效率,为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行政管理区、院内生活区以及后勤保障区位于用地南侧,依次排开,与医疗区域分区明确,且互不干扰,相互之间又联系方便。其中院内生活区位于中间位置,为其他功能空间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传染病区相对独立成区,并与其他区域保持30m以上的安全距离。

内外双环的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体系包含室外交通组织、室内交通组织、院区出入口设置、建筑主要出入口设置和停车体系5项内容。

*内外双环、人车分流

室外交通组织采用环状道路体系,不留尽端。环状道路又分为“内外双环”的路网结构,外环以车行为主,内环以步行为主,适当做到“人车分流”。

室外路网与城市道路连接处形成院区出入口,根据性质和用途分设了6个出入口,即门急诊出入口设于北侧,住院部出入口设于西侧,行政和后勤出入口设于东侧,污物出口设于用地西南角,传染病区出入口设于用地东南角。基地四边临路,四边均设有出入口,避免了流线集中,造成拥堵。

*纵观南北医疗街

室内交通组织形成两条纵贯南北医疗街的方式。一条为门诊医疗街,另一条为病房医疗街,两条医疗街北侧为门诊大厅和住院部大厅,南侧作为远期发展延伸使用,不设尽端。两条医疗街在上、中、下3个部位分别设置了东西向水平联系的连廊,加强内部联系和缩短流程。

室内交通体系与室外交通体系的交接处形成了建筑主要出入口。每个主要出入口处均采用了无障碍出入口的设计,坡度控制在2%以内,在患者主要出入口处严格设置“人车分流”。

重在发展生态

*为生态让步的景观设计

新院的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北侧门诊入口广场和对西侧现有湖面的利用。北侧门诊的入口广场景观带采用曲线线条作为设计元素,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特点。在曲线中设置地面绿植停车区,点线面结合。病房楼西侧现有湖面保留下来,并加以修缮,结合周边绿地,形成园林空间,作为住院患者的室外休息场所。这种保护生态,利用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又一项重要理念。

*合理分配采光和通风

对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来说,为了满足医疗工艺流程,经常会出现采光和通风较差的黑暗房间,常常需要依靠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来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长时间使用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还会使人感到空气浑浊,视觉不清,造成压抑感,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院的平面功能设计中非常重视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问题――在医疗流程设计和自然采光与通风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过分的放大单一问题。

在满足医疗流程的前提下,首先设置了内庭院和采光井,适当增加采光面积,在房间布局时靠外墙可开窗部位优先放置人员长时间停留的房间,如诊室、实验室、候诊、医办、值班、控制室等房间;其次,将使用频率高且时间短的房间设置在自然通风好但自然采光稍差的部位,如更衣、医护卫生间等房间;再次,将较少使用的房间布置在无窗位置,如各种库房等房间。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既保证了医疗流程不被过于拉长,又提高了房间使用的舒适度,降低了能耗。

*多项新理念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