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返贫”现象

人们一般把新教师入职前的专业素养匮乏视为贫困,把他们入职后经过努力适应了教育工作视为“脱贫”,把他们在此之后出现的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匮乏的现象称为“返贫”。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并不鲜见,而且有日渐扩大的倾向。导致他们专业发展历程中出现“返贫”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延迟滞后、农村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较差、青年教师的职业性向偏失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的缺失。针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返贫”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预防、延缓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现象,直至消除“返贫”现象。

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

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扩展理论视野、提升教育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引导价值。但是,上述培训模式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未必有现实作用,原因在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实践问题远多于理论问题,相对宏观的政策、理论、理念的培训,不如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讨;教育行政培训大多要教师集中异地、暂离岗位,或多或少带有“权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机会就不会均衡分配给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门为青年教师举办的培训,因为涉及到学科面广、人员众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难以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追求实效性,仍然是当前很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不该放弃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实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培训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理论认识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职业性向的发展有切实的效果。在相对“务虚”的层面上有实效;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有切实的作用,在相对“务实”的层面上有实效。前者要求“务虚”型培训应以先期调研为基础,切准教师教育理论需求脉搏,找准他们教育理论的短板,从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工作需要出发开展培训。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与转化,与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培训青年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育观念的持续发展,还要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性向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后者则要求“务实”型培训应该针对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围绕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间团队建设等方面落实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事务,将培训与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如与“青蓝工程”中的“老带新”、青年项目的扶持与调控、同事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等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主题的培训、班级管理主题的培训,还是教育研究主题的培训,都应以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观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为原则选择学习和研讨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二、保持内隐性,行政调控青年教师的民间话语表达

青年教师培养,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行政话语;青年教师成长,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民间话语。二者话语意味表层上的对立导致了来自行政和民间两方面的偏差。行政话语掌握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控制权,其关注的问题可能与民间话语关注的问题存在差异,比如:过分凸显行政需要,强化用制度驱使青年教师承担繁重的业务;一味聚焦于“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忽视了青年教师群体的成长需要;等等。与此相对,民间话语往往作为行政系统的相对面,在不被行政话语认同的无奈中,以一种消极适应、主动避开甚至有意识拒绝的方式,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蔓延开来。离开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师的民间成长方式效益低缓。

这样的现状呼唤对行政力量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统作为强势方,应该主动运作引导。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民间话语的力量向学校事业发展轨道靠拢提供合适的平台、有效的机制。为避免过于强调权力影响产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转换角色,把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话语权转变为隐性话语权,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转为引导、启发、支持、遴选的间接控制,通过资助民间团队、鼓励教师合作、提供开拓空间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爱好、特长或理想追求实现专业成长,使青年教师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乐于将个人成长与行政愿景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民间话语与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当前农村青年教师的民间交流,远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台要丰富得多,如QQ群、教学沙龙、远程互助、结为民间师徒(相对于行政的“青蓝工程”中的“师徒”而言)、教师假期联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间、专业论坛等。这些交流有很鲜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教育教学的审视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经验心得;既有对行政系统的评价批评,也有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牢骚不满;既有闪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见解,也有只见一叶的偏激片面之词、消极倦怠的心态宣泄甚而有不合时宜的指责谩骂。显然,这些民间话语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多重的、复杂的,行政系统如果漠视或者以“教师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显然忽视了这股力量的现实作用。行政部门可以倡议某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建立民间交流组织,并提供时间空间、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支持,将民间交流逐渐导引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化。

行政管理部门对民间话语的隐性调控方式还有很多。针对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学校发展的事项,学校可以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提供资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撑;由骨干青年教师以个人名义举办教育交流小组、成立教学研究团队或举办专业发展沙龙,动员民间力量承担组织管理职责,青年行政领导有意识地作为成员参与,以身作则力行研究,接受团队的规约,融入青年教师群体;行政领导申请QQ账号、建立BBS论坛等,邀请青年教师参与交流、讨论;等等。这些方式、途径和平台均能为行政隐性调控民间力量提供不容易引发防范与对立情绪的机会,获得行政命令难以实现的效果。

三、凸显文化性,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并建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学校的建构无疑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条通往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道路,许多教师带着热情投入学习活动,理论视野、理论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学习热情消退。农村青年教师出现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论用于指导真实情境中的教育实践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需要教师能够处理理论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处于积累期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一要求难度较大,容易打消教师的学习信心;群体性的理论学习共性鲜明,过于丰富的理论信息形成了“混沌效应”,使青年教师丧失了自主反思的机会,以致产生茫然和无所适从感;非团队型的、松散型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内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况提示我们,仅有行政倡导的学习制度与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更为深层的动力和长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统就必须思考学习文化的构建问题。学习型学校对青年教师能够产生长效推动力是基于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基础上确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意志力,并获得持续的动力。愿景可以是关系学校整体发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学习团队的,还可以是青年教师自主确立的。不管哪一个层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领青年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潜在功能。如果不重视以共同愿景作为导引,不仅教师的学习行为是短暂的,而且学习引发教师的思考也是不系统的。

一旦愿景得到确认,学习型学校的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塑造青年教师开展学习的主体心态和主体行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心态、学习行为是通过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教材使用和对农村的适用性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面向农村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推动农村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倾向于埋头勤学、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师以做导学、以学促做,有些青年教师善于思辨能够高屋建瓴……无论哪一种行为方式,只要能够围绕共同愿景,带着推动教育实践、改善教育行为、提高专业素养的心态、精神,就蕴含着青年教师的价值追求,就蕴含着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显然,塑造这样的学习文化,需要学校领导具备高瞻远瞩的眼界、开放博大的胸怀和奖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励青年教师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学习。

四、鼓励开拓性,让青年教师拥有教育“试验田”

作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度和力度。在这一改革历程中,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模式的影响,教学反思、同伴合作、专家引领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倡导的专业发展实践模式也被青年教师身体力行。但是,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隐藏其中。一是一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对课程改革移植、吸收、借鉴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术语、新说法奉若圭臬,忽视了本土概念的创生,制约了自身的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在试验区开展改革试点,推出成熟的课型、经验后逐步推广,继而扩展到全国范围。各类教学比赛与成果展示推出的成功范例成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学习借鉴的范本,教育行政、各级专家常常用与“成功课型”的距离远近、与课改主流话语价值取向的贴近程度来衡量青年教师教学是否合乎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是否成功。长此以往,被主流话语认可的课改经验笼罩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自上而下的权威压倒了青年教师探索的自主性和勇气,行政手段的推进局限了青年教师独立改革实验的空间和可能。一句话。宏观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作为未来力量的主体,其个人思考、个体试验、个性提升的权利被忽视了。三是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年教师,“试误”的机会对他们走向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但对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功利性要求剥夺了这些机会。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1.从对课程的理解方面。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传播。不同教师保有不同的课程视界,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截取的课程信息和教学需求就不同。经调查,农村九成以上的科学教师是非科学教育专业背景出身,而且只是兼教科学课程,因此,他们习惯于运用主要任教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视界来理解和解释科学课程世界,科学课程是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复杂性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真谛,运用理解原有学科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限制教师对多元化课程的理解和认识,75.62%的教师表示不能全方位挖掘课程信息,加上科学课程又是副科,教师们大多疲于应付,追求知识数量而忽视质量能力。

2.从教师的教学定位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身份定位与规范课程的过程。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及要求教师扮演的课程角色,不同教师的现实自我与课程的教学规范之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科学活动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载体,农村教师生活在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域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以做中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其中更为细微的教学原则与要求不能灵活运用,譬如学生的前概念转变(49.86%,百分比代表不能灵活运用的教师百分比,下同)、课堂问题的提炼(40.53%)、知识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53.47%)、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64.23%)、探究过程的把握(60.37%)、学生问题如何转化为教学课题(67.18%)等,这些教学知识的较多欠缺使得53.84%的教师们产生自弃心理,教师自我的身份感脱离了科学课程的自身功能定位。

3.从发展资源的角度讲。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外在资源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75.93%的农村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等非常欠缺,自己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实验用品的潜能又有限,科学课程的教学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50.64%真正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属于培训“专业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培训完却没有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依托的外在的信息与现代技术基本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深入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所属的区、县有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但仍需要对基础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的真正落实下番工夫。总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以及提供给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实质性地影响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从教师专业自主来说。

教学成就感与自我被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成功的教学使教师个体得到学生、校方及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后,教师服务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就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也就不断增大。反之,就会削弱其发展的积极性,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自主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统计,校方领导受科学课程的副科地位及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而对科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成为教师个体能否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最大的影响因子,77.24%的科学教师激发不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动力,认为在该门学科上下工夫属于“吃力不讨好”,提高支配他人的权利应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从调查中看出其中49.06%的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享受着”简单、粗糙、低水平重复的教学,只有20.65%的教师因动机来源明显,希望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欲与愿望很大。

5.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看。

提高教师的群体归属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之一。科学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包括教师与所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教师与科学学科团体之间的“融为一体”。教师的归属感越强,教学责任心就越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就越积极。反之,就会削弱其工作情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难度就会增加。与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73.85%的农村教师期待自己的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办学地位与工作氛围,77.04%的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制订、规划、实施整个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搞学校“话语霸权”;与科学学科团体方面,93.02%的教师认为学校内部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学科教学共同体,甚至单枪匹马的不在少数,其余忙于其他主科的教学任务,所谓的教研活动只流于形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培训等方面,有54.82%的教师近乎没有。这样,教师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微弱,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就会比较低,教育部门及学校所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就较难以实现。

6.从教师的期望回报讲。

教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愿意从事其专业发展的最现实和最根本的动机。根据投资学理论,教师所得到的期望回报超出其投资成本的话,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很强。反之,就会瓦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科学教师来说,影响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职称角度来说,80.03%的教师属于兼职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上将不会给教师带来正职学科教学上的更专业、更精深的教师素养,得不到自我“事业高升”道路上的收益。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来讲,一节好的科学课,需要充分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易耗品或者可累积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来完成,75.82%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的教师认为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第三,从家长、领导等外部支持方面来讲,以家长、领导为主的外部力量只注重评价体系,与主科明显造成评价等级差距,而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79.13%的教师感到不公平进而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情绪。

二、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调查与讨论,结果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现出盲从、倦怠的负能量,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先进教育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具有此科学意识的未来文明人的艰巨重任,农村科学教育又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软肋,必须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科学教育健康、科学成长。

1.教师自我对科学学科认同感的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等方面的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它可以促使教师认清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自我对学科的认同感,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学科认同意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三方面入手:

(1)在学科认同意识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自我认知意识比较单薄,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角色、学科使命、学科行为等方面进行批判反思、理性分析、创新与超越后才能自明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身份,不断调整、改进、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学科认同情感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存有信心低迷体验、强化积极情绪有限等心理反应。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纳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才能保障学科认同的形成过程有效、顺利。

(3)在学科认同行为方面,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会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表现出消极、应付的行为,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是双向的实践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会影响教师是否会主动地、深层次地开展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也会在实践问题中不断重构、内化,从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与成长。以上教师的认同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培养需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的落实与提升。

2.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要使教师能合格地投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外,必须综合考虑问题,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主管部门等为专业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努力借助外部因素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在:

(1)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视频、讲座、办班等多种形式,为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而努力;

(2)发展制度的保障,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利用法规、政策(如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职称制度等)约束使得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有序地进行;

(3)管理机构的统一,需要从教师的任职、升职、发展、业务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构必须有一致的培养和发展标准;

(4)物质待遇的配备,农村大环境总体还比不上城市,需要加大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关照,农村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5)社会环境的配合,农村开展科学教育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通过循环播放科普影片、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农村人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创造农村爱科学的氛围,尤其家长要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农村地方特色、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优秀的教研员来承担)来验收教师的发展情况并与教师评职称紧密挂钩,本着农村教师专业自救、外部机构支持的总体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分布广、地域形式复杂,最现实的发展模式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意识,实现教师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教育机构要录制一套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视频光盘,内容包括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农村教师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的现场实况等科学教师教好书必备的知识光盘配套给农村教师学习,学习情况由校长监督、落实。最后,教师要录制一节结合光盘知识所上的科学课与学习感悟供认证机构检验并作为评职称依据。

(2)进入城区小学实习的发展模式。城区小学师资力量较强、实验活动配备较好,是农村教师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好场所,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城区校长要从工资待遇、教学任务、岗位填补等方面协调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就近到城区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向城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他们从讲座、培训、自我反思等方面积累来的教学经验,期间做好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有一次参加市级以上科学课程教学比赛的经历。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职业素养 教师资源

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了解多元文化。既然音乐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也担上了沉沉的重担,我们能胜任吗?答案现在未知。尤应引起重视的是,在现阶段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顺利进行,艺术教师自身应具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所在的是一所县城中学,条件在当地还算不错,学生能每周上一节音乐课,但没有音乐教室,就在教学楼里上课,一个班上音乐课,相当于整个教学楼都上音乐课。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学生,还通点音乐,在全县有音乐教师的中小学校中,只要有音乐教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学生,现在这所师范学校已经改制,近十年没有音乐班了,这些年又受到毕业分配的影响,有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想教音乐课却没有就业机会干脆就转行了。在偏远的山区,有很多所学校都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多是由别的学科的老师代课,面对这些境况,我们何谈音乐课程教育改革,长期以来,这种薄弱和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音乐教学的消极机制,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致使音乐课学生不爱上,与教师形成对立面,这种局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看法:

一、加强现有艺术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修养

前边曾提到我们现有的艺术教师大部分是中师毕业,学识有限,我们深知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自己都没有多少水,怎么给别人?所以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修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怎么加强呢?

1。凭我教课的感觉,我们许多艺术教师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是基础,是力量。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搏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知识,音乐教师必须有实践,上级要经常组织业务培训,激励教师进取。应由国家专业人员针对现实情况撰写艺术教师培训教材,教材要力求实用,分专业课和理论课,从教师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弄通教材,掌握教法,熟悉专业,培养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里的培训,是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是严格意义上的培训,不是我们平常的培训,说白了,应同全日制学校上课一样规矩,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走过场。

2。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因为我们地处小县城,不像大城市工作节奏快,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没有下岗压力,暂时涉及不到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认为音乐教师这么缺,还怕没饭吃?素质教育、课堂改革都不过是摆摆花架子做给别人看,工作中检查表演是一套,平时教学另一套。老的思想、老的方法仍在占着绝对优势。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思想产生偏离,做不到不计名利、乐于献身,做不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做不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不到好学不倦,积极进取。

二、加强艺术教师资源的培养,改变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想一想,为什么社会上的各种艺术辅导班比比皆是,而校园中的音乐课却冷落萧条?辅导班上的教师从哪里来?为什么学生去上课外高额辅导班那么积极,却宁可放弃免费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难道不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社会上一批有高素质的的专业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让他们来弥补资源不足的现象吗?事实证明这些人中确实藏龙卧虎,我们给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三、要加大艺术教育投资力度

前边也提到我所在的中学的音乐课都是在教学楼里上,为什么?答案是没有音乐教室,没有能力添置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增加才能吸引教师的提高业务水平的欲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没有设备教师只能是上传统唱歌课,结果可想而知。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学口才再有表现力,也不能模仿出多媒体、器乐所形成的声音。所以国家应对偏远地区加大投资力度,真正做到与城市同步,我们的课改才能真正进行下去,从而起到真正的作用。

以上只是我个人几点幼稚的想法,要使农村艺术教师队伍不断强大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事情,但我坚信,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将逐步解决,我国的艺术教育必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1.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政府应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9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1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经验型向教育研究者型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被引入的观念,在国际上是一项非常流行的教育改革活动,但在国内中小学的开展并不是很乐观,尤其在农村。农村一线教师发表教育论文很少,参加课题是少数个别骨干教师的事,而且往往教育科研的成果不高,有效率低,因为一线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开展研究的专业技能,为此,很多农村学校尝试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实现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最终目标。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以什么角色参与合作?以什么形式合作?仍然是需要认真探究的。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历史发展

从1926年贝克汉姆(Bukingham)的“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到1975年斯腾豪斯(Stenhouse)的“教师即研究者”,再到后来埃利奥特(Elliot)的“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凯米斯(Kemmis)的“教师即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人们对于教师的“研究者”角色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理解也日益丰富,即成为研究者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应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1]

1993年ERIC收录了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词条解释,并开篇对其进行了定义说明:教师成为研究者被收录在有关教育改革的近期文献资料中,它能够激发教师成为修订课程的合作者,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使教学专业化,并能影响政策日渐完善和成熟。该词条明确指出教师研究植根于行动研究之中。[2]20世纪90年代“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念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对它展开的很多研究,不少教师也进行了教育研究并取得成果,但这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只是个别少数,大多数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没有参与进来。

二、 农村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型势在必行。农村教师处于相对落后的地方,尤其需要尽快转变角色。以前农村教师唯一任务就是教学,将课本上的内容加以过去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是“消费者”“执行者”,现要向“生产者”“研究者”转型,成为研究者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其反复练习巩固,不如从问题入手研究分析,彻底解决问题,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再研究,良性循环,小学教师将不断成长。

三、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非常有效,可以让教师对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参与研究主要是属于教育行动研究,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遇到过很多问题,而问题就是研究的前提,中小学教师具有成为研究者的有利条件,但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往往因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深、研究时间较少、自主研究技能不够、信息消息相对闭塞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展开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成为趋势,师范院校里有专业的学者、研究者,理论基础扎实,独立开展科研能力强、眼界开阔,可以给中小学教师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师范院校研究人员要进行教育科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相对的缺乏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小学合作可谓是双方共同的选择。

四、农村小学与师范学院合作研究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师研究者身份缺失

农村小学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合作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并不是研究者,小学教师依赖大学研究人员,通常都是大学教育科研人员制订方案,小学教师去实行,研究者身份缺失。

(二) 农村小学教师研究者身份缺失[3]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教师在与师范院校合作中研究者身份缺失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下的影响,主要受农村小学教师、师范学院研究员自身的特殊性影响。

1.农村小学教师的特殊性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很高,但教学理论知识不足。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来农村工作,很多农村小学的本科师范生的专业水平能力不是很扎实;小学教师教学对象年龄小,问题很多,需要教师耐心地对待,这需要小学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与小学生们交往,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学校里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女教师们因为照顾子女、家庭的原因,也没有时间精力做研究。

2.师范院校教育科研人员的特殊性

师范院校教育科研人员的学识高,长期搞科研,并不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与中小学教师联系不紧密,不了解一线教师,不信任一线教师,常常把研究的活包揽了,然后指派任务给一线教师们去做,比如设定一个总课题,分很多子课题,中小学负责子课题,提供数据等。

五、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策略

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研究历史也比较久了,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者身份缺失的状况引发很多学者关注,但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时间还是比较新的,现在依然很多农村小学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理论书评,对农村小学教师研究者身份缺失现状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农村小学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想法,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在农村,又在小学,自己的能力有限,教育科研那都是专业人士做的,我们肯定不行。教师要有自信,虽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深度不够,但教师研究是行动研究,基层教师具备成为研究者的条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问题资源,这些是理论研究者所欠缺的。教师需发自内心的愿意去研究,尝试独立申请、承担课题,可以向高校、社会引入帮助。

(二)师范院校教科人员观念的转变

师范院校的教育研究人员要信任基层教师,如果仅仅是基层教师为其研究项目提供数据,利用基础教师进行测评,会让基层教师比较被动,没有什么参与感,不愿意配合,可能得到的反馈信息不准确,研究无法顺利进行。师范院校的教科研人员还需经常与基层学校联系,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研究。

(三)多种方式合作

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建立讨论组,围绕研究问题经常展开讨论;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结对选送一线教师去高校学习,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水平;双方学校探讨课题,共同合作,以合作人的平等关系一起研究。

农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研究与双方有益,基层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最终目的,基层学校领导层为这一目的提供各种支持,教师成为研究者了,学校也将发展起来符合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师范教育缺失了关于农村教育这一课,师范生缺失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必然要从源头抓起,从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入手,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这项教学改革,是以重庆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将科研成果运用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服务于社会的尝试。研究所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四项农村教育方面的国家项目(其中三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及若干项市级研究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任运昌教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曾作为“内参”上报国务院,并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曾以封面文章推出林健教授的《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一文。这些研究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教学改革项目的宗旨,也是全体项目成员的初衷。

课程设计思路

(一)整合师范专业的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此课程的开设打破现在师范教育中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割的局面(师范专业是一个封闭的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则隶属于大学生政治思想课程毕业前由政工人员讲授)。“农村教育”中的“农村”已不仅是地域的概念,“农村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的教育。(二)服务于农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师范院校应该同时参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正是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教师职前职后的协调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提升受教育者从事农村教育的专业发展能力,它既针对职前师范生的入职需要,又服务于职后教师(包括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了解职后教师发展规律与需求,师范教育永远不可能真正贴近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而不在职前就培养师范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与技能则永远不可能改变农村教师队伍面貌。(三)融高校的国情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于农村大教育中近年来,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各种形式服务农村,服务者已远远超出了师范生的范围,他们已经成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大学生来自农村。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上讲,“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一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基本的国情教育。对当代城市大学生来说,比技术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要让大学生走近农村,尤其是走近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走近还未实现温饱的几千万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感悟和体会另一种人生,在心中树立起道德理想和人文关怀。

课程改革内容

(一)对传统师范课程体系进行改造1.指导思想: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按照教师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改造传统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程体系构架: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为导向改革后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教师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见图2)。3.主要特点:一是加大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仅占整个学时的8%左右,明显偏少。二是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师教育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目标指向教师(含职前)的终身发展。三是变过去纯学科化的“理论—实践”线性课程安排为“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上升式学习模式。改变过去学生到高年级或毕业前才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的作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有关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学习。四是变过去师范教育城市化取向为面向农村学校的教育。过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见习、实习等活动皆在城市。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接触到今后服务的对象———农村学校教育,了解和思考如何服务于农村教育。(二)“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构1.课程目标: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培养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情感,懂得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必要的基本技能,帮助学习者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又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批将农村教育作为“可以成为终身投入的事业”的教师、缺乏具有从事农村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二是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师范毕业生普遍缺乏对农村教育的深入了解,难以将农村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去投入。同时,传统师范教育中又没有教给学生服务农村教育的专业技能,其结果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要么不愿意到农村服务,要么去了以后不知怎样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难以坚持下去。对于来自不同渠道支教的非师范专业的志愿者,由于缺乏严格的师范教育训练,尤其是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他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农村教育的行家,难以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2.教学大纲:(1)指导思想:一是可读性。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选择经典鲜活的案例、农村教育研究的经典文章或论述片断供学习者思考、阅读。二是针对性。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西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实际。三是适切性。适应即将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师范生、不同专业将到农村参加支教等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和在职进修的不同层次的农村教师。四是开放性。其内容根据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增删。(2)教学大纲目录:序,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国外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性质、功能与目标;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与学生,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农村中小学的文化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农村学校的复式教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建设与利用等。3.课程内容:课程分为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生以及各类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人员。以叙述和理论分析为主。第二部分为专题性质,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题讲授。课程按照“基本理论、案例、阅读材料、思考题”的顺序展开。理论部分主要着眼于农村教育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不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将农村基础教育放到农业文化背景、农村大教育背景和国际视野中审视,看其特殊性与重要意义。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基本模式与规律。主要着眼于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习者了解农村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开阔视野,理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实践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主要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重点针对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尽可能给学生以操作层面的选择与启示。课程内容呈开放式,主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构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专题讲授。职前在校生、职初教师、骨干教师讲授的内容各有侧重。

课程价值

(一)适应当前教师教育体制的变化,对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的有益探索国家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改变为二级师范后,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被取消了,过去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就是中等师范,中坚力量也来自中等师范毕业生。几十年的中等师范办学中形成了一整套服务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等师范被取消后,大量的培养农村教师的任务落在高等师范院校上,而普通高等师范并没有因为服务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造成了农村教师培养的尴尬局面。开设“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是适应师范体制的变化对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的有益探索。(二)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师范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师范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但是,现在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大多数毕业后并不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够真正服务于农村学校的毕业生更是少数。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没有改变,即使是教育部重新在六所师大恢复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效果也不理想。当然,师范生难以安心于农村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传统高等师范教育中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严重脱节、师范教育的学科化倾向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一些教了若干年书的中小学教师在做函授本科毕业论文时不去反思升华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知识,而去网上抄袭研究李白杜甫的文章)。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已到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可的时候了。(三)捕捉农村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对师范教育进行补充与改造多数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农村中小学,而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东西却如同隔靴搔痒远离农村教育实际,这是现行师范教育的一个弊端。其原因在于教师本身不了解农村教育,课堂上自然不讲农村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不讲该如何唤醒农村学生的生命记忆与智慧,不讲如何按照农村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也不讲作为农村教师应怎样适应农村教育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大学师范教育的课堂上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来自农村教育的实践知识、最新教改成果和前沿信息。该课程的开设正是基于项目组成员多年田野调查研究的成果。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画地为牢排斥城市教育,相反,它是以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城市教育为参照,寻找农村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达到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生成长的目的,能使师范教育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制约因素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既是我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鉴于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农村中小学体育意义重大,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关系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未来。在此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定西市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学13所,小学18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藏书以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检索等途径,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农村体育教育等方面的20余篇资料,搜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及学术论文,为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依据和指导。

(2)观察法:对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进行不同时期的观察,为本文找到直接的论据。

(3)访谈法:通过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交谈得知,学校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教学。

二、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我县农村学生家长,甚至相当一些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水平不太高,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学校、家长体育观念落后

在我县农村,“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阻碍我县农村体育发展。包括大部分教师在内,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社会和教育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开展的最大障碍。

2.体育教学缺少财政保障

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学校更多地将财政放在重点学科上,使体育成为冷门课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实施落后。多数城镇学校拥有较好的塑胶跑道、篮球馆,甚至有健身房等相关的教学配套实施,但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泥地跑道一遇到雨雪天,体育教学就不得不中断。

(2)师资力量落后。财政不足,学校无法招聘更多的体育教师,甚至都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需求。在我县很多农村中小学,由其他代课教师兼任体育教师,教师的体育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够强,因此,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3)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落后。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由于上述“软硬件”的限制使学校体育课堂陷入困境,严重限制了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三、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端正体育态度,把学校体育摆到正确的位置

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道德情操。各级领导应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一项利在国家、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通渭县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的互动与共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量大,因此福利待遇必须有保证。如评优、晋级职称、进修学习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同等待遇,并给予恰当照顾,特别要给予女体育教师特殊照顾。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对通渭县中小学体育发展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的多方面调查,是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以通渭县三所农村中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且选取通渭县学校体育的一个中间环节研究,对促进当地中小学体育发展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1篇

农村小学 体育教师素质 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人们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从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的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参与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8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复员军人或其他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年纪偏大的教师,因而有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他们深感知识的落伍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亟需更新观念和充实知识,但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缺乏改革创新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不习惯于改革创新和在认识结构上进行过多改革。

二、重塑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内容

1.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新世纪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马列主义、哲学、进化论等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抑、执着的追求、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较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广泛的活动兴趣爱好,情感丰富、深刻而又富有理性,意志坚强,工作热情稳定、积极进取,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等的能力,对本职工作有创新的理想和行为,以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

2.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建设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识传授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也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知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的主要是以运动知识和技能知识为主,因而其知识结构应首重专业性。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在熟悉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基础课中各类教材的教学法、练习法、裁判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专项课中至少一项的运动理论和技术技能;其次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娱乐体育的项目,才能搞好本职工作。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接纳新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二要适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

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是体育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搞好教学设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本班整体情况了解,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确定体育课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教学目标。其次,明确教学步骤、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高低、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采用自评、他评、互评来评价本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加以反馈,对本次课的设计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开发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内容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方法。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意识,才能够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够以科研的态度去审视学校体育对学校及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价值。因此,农村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学科研所需的工具,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及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撰写出学术文章、论文及课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重塑、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丹.体育教师职业成熟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

[2]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2篇

>> 浅析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农村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江津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试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建构 建构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校生态课堂建构的困境与对策 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建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陈兵")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农村小学受课改的影响,也在积极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和无“艺术”的现实困境,使高效课堂难以实现。要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博采众长,坚持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农村小学 高效课堂 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6-02

一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学因素的高效组合,是教师融认知建构和情感激活、价值引导和人格陶冶、教学控制和情景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感互动、协调平稳推进的高效教学。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与学生的最大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性的课堂,一种精致的教学理想和境界。“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心系学生、以生为本,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创建学生学习的‘学堂’。”

二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障碍

目前,农村学校受课改的影响,纷纷踏上课堂教学的改革道路,学习一些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制”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及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高效课堂的实践。但很多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在形式上,还是追求课本至上、考试至上、教师至上。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困境是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无“艺术”。

1.少“技术”――课堂技术的不足

“所谓课堂技术,就是教学实践者固化、定型、再制造某些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课堂思维、行动、观念,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达成教学意图而采用的现成技术性手段的总和。”在农村小学,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班全权负责制。一方面教师课务繁重,另一方面教师能力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新理念知之甚少。有的农村老师可能对一些课改概念听说过,但对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完全不知,有的甚至就不知道什么叫作课改。农村学校的小学老师对新课改并不是没有向往的,但行动是艰难的,一是创新代价大,素质教育在农村基础薄弱,老师一旦抓不好,将面临家长、学校领导的重重批评;二是教师自信度不高,农村教师多半是普师,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所怀疑;三是学校领导对课改的热情度不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很少有人敢去尝试。

2.缺“技艺”――课堂技艺的短缺

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持续着封闭、保守的传统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缺乏课堂技术,在课堂技艺方面更是十分的短缺。在课堂上,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与我国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还差了很多。“任何课堂技术都有一定适用阈限与生命周期,对它的任何过度使用、过分偏宠、刻意固化都可能导致课堂技术的崩溃与失效。”因此,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还需要呼吁课堂技艺,“所谓课堂技艺,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大量现成课堂技术,如课堂典范、课改理念、先进模式、课堂结构、课堂程式等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这些范例、理念、模式、结构、程式,促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情境、经验结构、教学个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等相融合,努力构建具体有自身特色、更高效能、日趋合理的课堂形态的一种专业品性或教学样态。”

3.无“艺术”――课堂艺术的低能

“所谓课堂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品质与理想化状态,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和谐美好为内在目标,以灵活多变、创意跌出、个性突出、风格明显、自如自然为外显特点,以即兴创作、机智应变、自由施展的方式展开,由此到达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渝距’的完美教学境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艰难的,毕竟这是一个高境界和超越性很强的课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各种课堂技术内化到自身的教学中,要到达对各种教学技术能灵活自如运用的境界,而且还要懂得课堂教学的“道”,“道即方法、技术、技艺,是教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领悟课堂的智慧,到达课堂教学的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状态,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三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有效策略

1.重“技术”――博采众长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实际中,农村小学教师的问题是对教学技术掌握的缺乏,对教学理念的不足,再加上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和“反效”使得教学效果更糟糕。加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必须博采众长,发挥教师的优势。这里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校内教师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长处,取长补短;第二是农村教师应该多吸收校外优秀教师长处,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个是教师要有自信,通过前面的博采众长,再根据自己优点积极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品“技艺”――知行合一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艺的短缺,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建构农村小学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长,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停地输入新鲜血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断地进行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地高效。只有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农村小学教师才能掌握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知行合一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课堂上来,再到课堂中去”,需要教师脚踏实地、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须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虽然长期站在教育第一线,可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此处”,要想摆脱自身的局限,教师必须开阔视野,多学习理论知识,站在最高处,“一览众山小”。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懈的教学实践,农村小学教师还必须有自我的反思、内心的自审,把教学理论所反映的思想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组合,实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掌握好课堂教学技艺的精髓。

2.贵“艺术”――以人为本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道”。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效率,教师心中必须随时有学生,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加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首位。教学是一个环境,环境与人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能合理地把学生置身于环境中,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获得全面和谐发展。“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以人为本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是实现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

[作者简介]吴龙(1964-),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逻辑教学;吴海峰(1962-),男,辽宁开原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管理与培训;胡久江(1963-),男,江西新建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江西南昌33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JY232)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56-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约有一亿多学生,六百多万教师,广大农村教师支撑着中国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他们是基础教育的脊梁。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总人口四千四百余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0%,据调研统计,至2009年,江西省普通中小学校有10914所,农村中小学校9922所,占90.9%,普通中小学校教师有335902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23481人,占69.9%。调研还显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受现代信息和继续教育机会少,专业发展缓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必然需要。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相对单一枯燥,说教灌输,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相脱节,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讨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革新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模式的研究既是理论层面上科学的求真,也是工作操作层面上的务实。模式是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总结、提炼、加工,突出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范式,它可以被模仿、推广和借鉴,可以使人们面对复杂的事物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而实施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系统论角度看,它主要由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管理等构成。模式分析现在被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加强模式革新的分析,将能够使我们有效把握培训的本质,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培训工作过程中,认识培训发展规律,解决相似条件环境下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和总体素质两大突出问题。就江西省而言,一是农村中小学,30~40岁这个年富力强阶段的教师数量普遍偏少,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二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与城市学校比较,小学教师专科学历以上的低于27%,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的低于31%。2010年我们对江西省资溪县、安福县、南昌县10所农村学校的400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是,能够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仅为15%,绝大部分教师在县乡培训,其中还有26%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现在培训存在的前三位问题是: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培训计划一刀切。他们最希望的培训形式是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集中培训、专家讲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培训以行政推动、机构参与、教师被动参加为主。统一的培训计划,使培训缺乏针对性,想来的来不了,形成了培训供给和培训需求间的矛盾。统一的培训形式,以培训者为中心,单向灌输,使培训易走过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缺乏。统一的培训内容,使培训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形成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

如何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真正体现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培训者的主导地位,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从事培训工作者必须要研究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理念指导

1.终身学习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继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基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接受教育培训,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承担未来教育工作的任务。因此,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必须着眼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存在许多特殊性,体现在学历不同、水平不一、培训经费缺乏,职业倦怠较严重等方面。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实要求,而且要思考它们的潜在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他们未来发展的要求。在模式的选择上,要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尊重城乡教师实际差别,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选择,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通识知识和个性需求结合好,培训学习与自我反思结合好,实施按需施教,差别性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3.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在“科教兴农”的理念下,依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农村中小学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农村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要成为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农村实用技术,能提供农业知识咨询服务。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该心系“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培训模式革新必须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三农”服务的本领。

4.开放培训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者如果还沿袭封闭老套的培训模式,必然会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拒绝。开放培训要求我们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培训,依据农村的实际条件、环境的差异等实施培训,增强培训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体现应有的生命力。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系统,面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定环境,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为培训效果服务的,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但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培训模式是随着培训地域、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形成开放互动的多元化新模式,使模式的运用能体现教师主动、能动的原则,让教师达到最大发展,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助推剂。

1.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主要是以网络为平台对教师开展培训活动。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2000年我国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文件中明确指出:“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校校通”工程已为实施全员性教师培训提供了可靠保障。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培训学习的灵活性、自主性,扩大了培训规模,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难以统一集中培训的困境得以缓解,有效地解决了工学间矛盾;而且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学而淡化教,做到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中心,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层次差异带来的多元化需求,给予学员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开放性、有助于弥补农村培训资源缺乏、培训师资水平偏低的弱点。2006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等国家培训项目受到农村教师的普遍好评,也为各地开展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提供了示范。

2.课题驱动培训模式。课题驱动培训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教师或教师群体为主体,在培训院校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和自身特点选择并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模式。模式中的课题研究体现了研训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的思想,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模式中的合作强化了培训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密切培训院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联系,使培训院校的发展更加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土壤,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专家的引领,能在培训研究过程中寻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入点,在问题的研究探讨中获得专业发展,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课题研究驱动培训活动,为各个层次的老师铺设舞台,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有事可做,有助于诱发、加强和维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就动机,消除参加培训的倦怠,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观摩交流培训模式。观摩交流培训模式立足于教学现场,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和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并通过专家的评议、同行的研讨交流互动,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目的的实践模式。也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中小学教师对口观摩研讨,交流互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提高。观摩可以在校内、校际间、区域间等不同范围开展,其灵活的选择性便于农村学校交流的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利于专家、同行通过对课堂教学严谨客观的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有效地加以诊断,并在相互研讨交流中,得出改进的方法策略,实现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目的。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不仅可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在与优秀教师相互平等、相互交流和共同研讨基础上,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促使“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4.跟进指导培训模式。跟进指导培训模式是建立在贴近农村老师、贴近农村教学实践的培训理念上,以农村教师的需求为方向,采取多元培训方式,促使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培训模式。跟进指导通过自我研讨和团队研讨结合、专家指导和教师间交流结合、专题研究和及时诊断结合等,在专家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走进课堂、走进问题的基础上,不仅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学习选择性差、针对性弱的问题,使农村教师平时有问题有人问,自我发展有人指导,实现了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5.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是依据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形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出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提炼形成专题,通过培训教师对专题范围的资源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实施培训的模式。该模式的案例教学运用将推动多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农村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解决农村教师实际需求、疑难问题和困惑,如为“三农”服务,可在深入农村调研基础上,结合地区农村发展采集真实案例,设置“农业技术”专题开展培训。

6.顶岗实习培训模式。顶岗实习培训模式是以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置换为基本形式,对农村教师进行脱岗培训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极大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师无法脱岗参加培训的现状,并通过系统培训,促进农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素质,达到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师范学生通过在农村学校实习可以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该模式是师范院校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师范院校熟悉农村基础教育,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好地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师范院校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发展成败在教师。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必须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月郎.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农村;小班化教学;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75-02

1 农村自然小班化的产生背景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产生的一系列效应 大多数农民进城务工,子女也随他们进城就读;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城市就业,子女当然也随他们在城市就读;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城买房定居,子女也随他们到城镇就读,部分条件一般的也选择由部分家人在城镇租房照顾的方式使孩子在城镇就读。

城乡优质教育的严重失衡 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和优秀教师流失已是普遍现象。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力和养孩子成本增加 由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力和抚养孩子成本增加[1],虽然有些地方准许生二胎,但越来越多的夫妇打算把一个孩子好好养大,因此部分农村实现人口负增长,学龄儿童逐年减少。

对子女教育的攀比心理 看到别的孩子到城镇上学,也让自家的孩子去城镇上学,使得农村的生源普遍流失。

2 农村自然小班化的优势

对学生而言,小班化教学大大提高自信 罗森塔尔实验表明,教师的视野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这是教师关注的最大值。而小班化教学虽然说不能体现绝对的公平,就因为人数少,每个学生就有更多被关注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教师表扬和鼓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的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居多,小班化教学给予他们上台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变得相对开朗自信。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变得快乐而自信[2],对其成长非常有利。

对教师而言,小班教学让教师少费体力、多费脑力 课堂上,小班教学中,教师的音量可以比以往的大班教学大大降低,有的课型,教师甚至可以坐在学生中间,既有亲和力,又更轻松。体力节省下来,轻松地上课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想如何组织教学,以便让学生受益更多。

有利于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因为人数少,所以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备课时可以方便地知道哪些学生需要多指导,哪些学生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人;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不留课堂“死角”;在下课布置作业时可以分成多个层次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班化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人数少,座位可以根据科目和教学内容安排成圆形、V型、马蹄形等,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容易交流,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3]。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主动、健康发展。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后,相比原来的大班教学,教室相对宽敞了,也容易保持清洁,坐在相对宽敞的教室,学生的压抑感和各种不良因素自然会消失。此外,农村学生在不给家人增加太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可以精心布置相对宽敞的教室,比如在墙上张贴自己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这样一进教室就会使人心旷神怡,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小班化教学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受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大人看来不必解释的问题,在孩子心中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想说、想问。教师不能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压抑学生的各种个性。在小班化教学的今天,教师能发挥小班人数少的优势,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到底提出了什么问题,并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得到圆满解决。只要教师不厌其烦,适时点拨,让学生无拘束地质疑问难,定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保证成功的教学。

农村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原有闲置校舍的充分利用 我国的农村基本上“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4],因计划生育、城市化进程等原因,这些农村学校的生源骤减,使得大量校舍闲置。农村学校可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展小班化教学。

3 农村小班化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教师队伍需要稳定、加强和培训 首先,农村学校条件简陋,大量教师向城里流动,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应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其次,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虽然说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是不断变化的新观念、新形势让人应接不暇,由于教师人数不足,有些学校出现一个教师带多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和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被取消,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再次,农村小班化大都是自然小班化,教师对小班化的理论知识知道甚少,因此,教育部门应考虑举办“小班化”教学的专题培训以及专业理论引领,促进农村“小班化”教学的健康发展。

评价制度需要完善和优化 农村小学已经自然小班化,现有的评价方案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农村的小班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的评价制度[5]。

农村教学硬件明显不足 农村小学受条件、经济限制,学校的硬件设施匮乏[6],没有网络、现代化教学设备等,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小班”的来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实施得好,也不失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次契机。

4 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是自然形成的,它有别于城市学校的小班化,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实行农村的自然小班化教学,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洪阿丽.我国基础教育小班化体制推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J].海峡科学,2011(5):89-90.

[2]徐秀英.农村小班化教学探微[J].华章,2013(34):314.

[3]颜丽娜.小班化教学推行困难原因的剖析[J].科学文汇,2013(10):53-54.

[4]陶青,卢俊勇.农村小班化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撤点并校”十年后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24-26.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校本培训 研究 反思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农村教师”并含“校本培训”为检索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12篇相关学术文章。以研究内容、发表时间和研究对象等为依据,对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萌芽发展期、反思建构期和深入探讨期三个阶段。

1.萌芽发展期(1999-2004)

1999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首提校本培训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如肖成全分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施可行性[1];侯正安则研究了在以县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2]。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城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反思建构期(2005-2010)

自2005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这期间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对早期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开始逐渐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转入对培训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为构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寻找理论基础。如有的学者开始从“远程教育”或“三级教研网络”的视角探索构建新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着力从反思和建构两个方面探索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策略。

3.深入探讨期(2011至今)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热情。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如有学者以“从关照群体到关照全体”为主题探索了校本培训的八个发展方向[3];有学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校本培训模式,提出了5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当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模式建构阶段,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内容分析

1.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曾诚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类、政治思想类、教育理念类、实践技能类、教研科研类和现代教育技术类等六大板块,认为政治思想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灵魂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背景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基础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支柱课程、教研科研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重点课程[4]。有学者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层级式分类,强调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个性,设置“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等几个层级“菜单”[5],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

2.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

学界普遍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以农村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从知识、技能、理论、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二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培训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研讨,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观实际,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会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教师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提升教学和沟通技巧,真正将教学转化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使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认识过程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校相关管理决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应对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发展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三维一体”的互助合作式培训、教师反思诊断式培训、教师的开发研制式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网络式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式培训等[6];有的学者从教师的需要层级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采取的媒介进行分类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分为“媒体资料培训模式、空中课堂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等[5]。

4.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内容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校本培训未能形成培训合力,效率低下,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到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中,校本培训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适应教师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10],农村校本培训仍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层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没有深挖校本培训的核心内涵,严重限制了校本培训功用的有效发挥。有的学者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问题”[11]。农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涵盖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但现有的校本培训并没有“急教师之所需“,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有的学者从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个人工作精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往往不愿意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训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5.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应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式、职责,并有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学校内要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促进教师自主自动地参与校本培训,改变校本培训的外在强迫性。有的学者从服务保障方面入手,认为应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环境,并提供培训所需的相关器材。还有学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际互补保障,建立独具特色适合本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并且应追求校与校之间结对,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等。

6.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评价机制提出了“三级评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评估,再由乡镇教育办公室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情况作专项评估检查,最后市教育局组织专人对各乡镇校本培训年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9]。有的学者提出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统一考核。还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应大规模的展开,其评价应由学术研究的鉴定转入行政督导评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评估、定性定量评估、远期高层评估等三种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客观公正、积极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如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学校等。

三、对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反思

1.重视实践探索,忽视理论建构

现有的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忽视了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证研究是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但这种调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体系进行,没有理论基础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难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索。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应着力探求其理论基础,构建起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体系,以保障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有“理”可依。

2.重视国内经验总结,缺乏国际视野分析

现有的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内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内现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国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在做好国内经验总结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力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性”研究。

3.重视共性研究,忽视特色探索

现有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提出某一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内容,很少有专对于某一区域或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路健⒅贫鹊鹊难芯俊O钟械难芯浚大多集中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性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别,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间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别,各区域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自然有不同需求,理应各具特色。相关研究在关注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关注区域和学校间差异性,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有效设计与有效实施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 侯正安,孙建业.县级区域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3] 白晓明,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对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4] 曾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 张榕玲.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6]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8] 吴淑芳.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课程适应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 马冉冉.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3).

[10] 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11] 姜平编.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