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校企合作;软件测试

DOIDOI:10.11907/rjdk.16232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97-03

0 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途径也因此受到行业领域的关注与重视,软件测试岗位的就业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持久深入的校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软件测试基础》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中开设,但是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更新慢,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课程评价考核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效果不佳。该课程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院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软件测试的IT企业紧密合作,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革,培养了一大批软件测试人才,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课程组成员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国际软件测试资质认证(ISTQB)的考试大纲,以及行业、企业对软件测试员的人才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为: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发展前景,掌握测试的基础知识,了解测试用例的概念、意义;能够搭建测试环境,掌握常用的黑盒、白盒用例设计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动功能测试并撰写测试报告与缺陷报告;了解常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理解测试工具的原理,了解测试管理的概念与流程等。

本课程以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测试基础知识、相关技术方法、测试管理贯穿在整个测试流程中,从而构建测试各阶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课程中以“虚拟公司”作为组织形式,在运作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行为导向和职业性原则。行为导向,即创造师生互动的仿真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协作式学习方式,反复操练,从而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能力。职业性原则,即要求实训目标和就业目标高度一致[2]。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平台,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及案例素材,使用测试管理工具从测试需求建起,测试模块划分、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缺陷管理,加强学生对测试管理工具的使用。

2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创设

《软件测试基础》课程最好在第三学期开设,因为这时学生对软件行业已有一定了解,并已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课程共计64学时。依据软件测试的工作过程可以将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共15个工作任务,具体如表 1所示。

学习情境1中主要让学生认识缺陷并知道缺陷产生的原因,掌握软件测试的定义、目的、分类和原则,熟悉V模型、W模型、H模型等软件测试的常见模型;熟练掌握软件质量模型的分类和各个评价指标,并明确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之间的关系;会查询互联网中的招聘信息,分析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及发展路径,并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情境2中让学生能够明确软件测试的依据,并阅读需求规格说明书,理解测试需求的概念,会对测试需求进行挖掘;能够理解测试计划的重要性,知道测试计划的一般组成要素。

学习情境3中让学生能够理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黑盒测试的常用方法,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决策表、因果图、场景法、正交表等来设计测试用例;能够灵活地运用白盒测试的常用方法,如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法等设计测试用例。

学习情境4中让学生学会测试环境的搭建,如在虚拟机中部署PHP、JSP、.NET等应用程序;理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的概念及基本流程,熟悉集成测试的策略,能够使用JUnit 等工具来开展单元测试;能够掌握缺陷的概念,会正确记录缺陷,掌握缺陷报告的基本格式与内容。

学习情境5中要让学生理解测试总结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了解测试总结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学习情境6中能让学生掌握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区别,了解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等工具的原理,初步掌握脚本的录制和参数的设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互联网+教育”方式的课程改革深化

3.1 利用雨课堂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合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由传统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变,打破以往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按需学习,让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由于本课程概念较多,课程学习后还需通过工信部的考证,线上教学教师通过清华大学研制的雨课堂平台将PPT课件、微课、测试等资料上传至云空间,并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有助于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把握学生学习轨迹[3];传统的线下面授,则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15-02

一、引言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1,2]。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工程实践要求很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强。软件测试不仅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工作量约为软件工程总工作量的45%,所占的资金量约为总资金量的15%。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通常为1∶1,微软公司甚至达到了1∶2。

然而,当前我国软件测试行业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原因在于软件测试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软件测试培养,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不高。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二是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行业标准[3]。

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少具体测试案例

课程中包含了许多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模型、技术和规范,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际经验,由于没有具体的测试案例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因而软件测试课程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任课教师缺乏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内容单调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接触实际的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很有限,很难透彻的讲解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具体的运用。而许多高校的软件测试实践课往往停留在几种基本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技术上[4],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软件测试工具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例如QTP、AutoRunner、Junit、LoadRunner、TestDirector、Parasoft C++ Test、Rational PureCoverage等,这些工具在软件测试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软件测试实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毕业之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四)不熟悉软件测试国家标准,不能书写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8个,分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GB/T 18905-2002)、《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9386-2008)、《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指南》(GB/T 25000.1-2010)、《应用软件产品测试规范》(CSTCJSBZ02)、《软件产品测试评分标准》(CSTCJSBZ0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标准,学生对这些标准也不熟悉,因此在软件测试实践中不能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测试,也不能书写出符合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测试案例和测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定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软件测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程使用测试案例,让学生能将学到的测试理论与具体的测试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测试案例包括面向对象的NextDate问题、三角形类型问题、工资支付系统、自动柜员机问题、简化的录像机系统等测试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还对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介绍和演示,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用到这些测试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软件测试课程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以5~7人为一组,完成基于B/S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针对该系统按照软件测试国家标准编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并利用测试工具完成系统的各项测试。此外,还邀请国内知名软件测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开发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包括7大模块即:软件测试课程知识体系模块、软件测试工具模块、软件测试实训案例分析模块、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块、软件测试试题库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答疑与讨论模块。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开展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近三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软件测试的人数分别为8人、27人和39人。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软件测试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熟练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完成软件测试任务,并能正确书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

四、结语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软件测试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实验、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设置了教学内容,并把测试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陈翔,鞠小林.卓越计划驱动下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3):14-17,21.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软件测试; 教学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52-02

0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软件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软件测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成效直接决定了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测试行业日趋规模化和规范化,用人单位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因此,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成为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新热点[1]。然而,很多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不能满足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学生只是学会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在实践中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软件时,仍然不懂活学活用。因此软件测试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 软件测试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是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软件测试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上,熟悉软件测试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软件测试的方法、原则、规范和管理,掌握软件测试工作流程、测试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软件测试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是指:软件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它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进度的制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实施,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手段等等[2]。本部分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包含的各部分进行讨论,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计划及进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黑盒/白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技术和测试自动化工具的使用。由于该课程学习过程过于短促,加上学习内容拘泥于书本化,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即使是学习特别用心的学生,所学到的也仅是书面的内容,掌握的也只有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极度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进入企业后,仍然无法圆满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测试的实际工作。

1.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目前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与其他课程一样,即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属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学习效果不好;再有,实验室实践环节只是设计简单案例的测试用例,与公司/企业需要测试的大型软件相差甚远,在测试方法、测试过程和测试文档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2,4]。

1.2.3 考核的方法及手段

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手段仍然是采用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而软件测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这种考核方法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能考核出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掌握的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远远比一次考试的最终结果更能体现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所以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也不能由最后一次的笔试结果来决定。

2 软件测试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技能的实际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实施及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

2.1 教学计划调整

教学计划一改以往一学期学完软件测试所有内容的传统做法,分阶段完成对该课程的教学。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以循序渐进地过程学习该课程,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之外,还包括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在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软件测试概论这门课,让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通过抛锚式教学法开设综合测试课程,让学生掌握有关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学年开设一门完全是以实训为主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环境平台下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对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分析,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这将是软件测试的一种趋势。

第四学年让学生到跟我院合作的企业去实习,真正掌握软件测试的实践技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

2.2 教学方式采用“抛锚式”教学法

传统的做法是介绍软件测试的理论,以简单的案例进行说明。由于内容本身抽象,缺乏足够的实践,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且不会活学活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们采用了案例抛锚和项目抛锚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案例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一阶段,即软件测试概论和综合测试阶段。选择好的案例对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测试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将案例和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把案例分成基础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3]。例如在学习《软件测试概论》中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技术时,应尽量选择简单的基础案例,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测试的方法上而不是案例本身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测试技术的原理。在学习综合测试的时候,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较为复杂的测试问题。通过团队进行的整个测试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综合案例测试的工作流程、实施细节及注意事项,又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综合测试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测试工具, 包括WinRunner功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TestDirector测试管理工具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真正的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采用项目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即在软件测试实训过程中使用。在学生掌握了软件测试的相关测试技术之后,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环境下的软件测试中。因此,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对项目的测试为主,选择的项目必须有不同的软件和硬件要求以及特定的配置环境,这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实际测试工作的流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测试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按照软件测试的三个主要阶段(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获取、测试有效性度量),充分将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环境下项目的测试,找出软件测试技术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软件测试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2.3 校企合作

为避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应使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市场的行情,以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各项测试技能。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请企业的专家给教师、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或市场信息的宣传,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3],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与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合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企业软件测试实习并获得就业指导。

第三,与企业合作进行外包测试。

2.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而期末考核由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改为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软件项目的综合测试,以此更能考核学生对软件测试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并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测试人才为目标,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一致。

参考文献:

[1] 周元哲.“软件测试”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16-17

[2] 聂静,吴琳.探索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案例教学 多元整合

一、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工作任务并涵盖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项目,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感到十分抽象,对实践操作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体会不到软件工程在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宝贵作用。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在借鉴外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大多是单一的、松散地进行,这一状况的形成,一部分是因为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部分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所致,因此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整合是提高高职职教课程开发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将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

二、多元整合创新教学理念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众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经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软件行业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的人才缺口大,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以一个典型、完整、实用的项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为载体,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用到的各项工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分布阶段任务,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技能的案例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明确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让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确定软件工程课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是进行任务驱动学习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为此,我们邀请软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一起分析、论证软件工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在进行分析论证过程中,根据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将软件工程课程培养的人才方向定位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我们明确了这三个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典型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1 软件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项目计划包括:软件项目计划内容的描述;度量项目的成本、规模、工作量和开发周期;确定项目开发过程模型;制订软件项目计划;(2)软件需求分析包括:定义需求工程过程模型;采用UML获取项目需求;采用UML分析项目需求;编写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3)软件设计阶段包括:策划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设计模式,执行系统的架构设计。

2 软件测试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软件测试阶段。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软件项目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单元测试;软件项目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功能测试;软件项目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性能测试;软件项目压力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压力测试。

3 软件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配置阶段和软件项目管理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配置阶段包括:创建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计划;对软件项目实施版本控制;(2)软件项目管理阶段包括:对软件项目进行项目估算;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对软件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二)设计教学项目,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导向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我院软件工程课程定位的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与专家分析论证,我们明确了三个岗位要培养的职业能力:

1 软件设计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理解、实施软件项目计划的能力,编写、制定软件项目计划文档的能力;获取、分析软件项目需求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能力:理解项目数据模型、项目的架构设计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能力。

2 软件测试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设计和实施单元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压力测试用例的能力;撰写测试计划、报告的能力。

3 软件维护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实施软件项目配置计划、管理的能力;实施软件版本控制的能力;估算项目成本、规模、进度的能力;预测、监控、计划、管理软件风险,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能力。

为了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能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项目必须包含上述岗位的基本工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二,项目难度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特点;第三,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第四,项目内容容易理解,贴近学生经验,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软件工程工作过程的学习。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来进行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网上书城”系统来进行模拟训练。这两个项目背景高职学生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并且包含了上述三个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本能掌握三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完全达到了我们项目导向教学的目的。

(三)分解教学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才干。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映出,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案例运用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注重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案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第一,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删繁就简,能适应课程教学时限要求;第二,案例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基本涵盖基本的工作任务;第三,案例能让学生参与并易于模仿实践。如讲解软件项目计划时,针对学生选课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由老师描述项目计划应该要确定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中角色一人员责任矩阵,利用甘特图等工具制订初步软件项目计划。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去强记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学生通过案例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三、多元整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整合在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并让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其优点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按照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典型的工作过程,我们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对每一个小项目我们分成六个步骤进行项目教学:

第一步,确定每一个小项目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小项目对应的工作任务不同,有的工作任务比较独立、花费时间少,可以在—个教学单元中完成,我们称之为小任务;有的工作任务需要多个教学单元的综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称之为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任务我们又将其分为若干小任务,并在各个小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第二步,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并通过典型案例演示项目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先对案例进行场景描述,让学生明白真实工作过程中这个小项目要做什么。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小项目要怎么做。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项目分工。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将学生从成绩、性格、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项目的开发,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让学生能发挥各自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班组从整体上对团队的组合进行优化调整,对于一些比较难分工的项目,教师可以对团队进行指导,帮助团队进行分工。

第四步,学生根据不同分工完成典型案例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分工,团队中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可以根据教师典型案例的演示进行工作任务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即是在此新形式下,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达到"我会学"较高学习境界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1 尝试探索的出发点

1.1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学习测验改革与尝试包含试题的自主设计与创新、检测的自主组织与实施、讲评与反馈的自主进行,学生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其中,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敬业感,真正实现其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1.2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活动,有效的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从而有效的验证实践了学生运用所学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使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战场与舞台。

1.3 提升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单元检测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论证、自主检测、自主讲评、自主统计分析反馈与提高,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体验与感悟的境界,在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内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注入一种对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全新的推动力量,激励他们奋发有为、敬业负责、追求"至善至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

2 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

2.1 开放性原则。置学生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渠道,鼓励他们去创造、去创新、去提升、去追求尽善尽美。

2.2 过程性原则。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诸如试题组合设计、查找资料论证、 数据统计与分析、讲评过关等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了解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培养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益。

2.3 循序渐进性原则。由于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学生在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个性差异,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在活动设计实施中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注重方法引导,逐步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操作轨道上来。

3 具体操作与实施

3.1 落实相关准备工作。

(1)拟定计划,搞好分组。

计划的制定一般以每学期为一单元,活动计划要覆盖到全体,要全员参与,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计划拟定内容可包括活动实施组别人员、活动时间、活动课题、具体组织实施措施。

进行活动小组划分,可借鉴杜朗口的经验,由班主任依据考试学识水平,将全班学生划分为8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定数)。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

在进行小组搭配的时候,务必做到组员科学搭配,以便于实施"兵教兵 "、"合作学习"策略。班主任还可以将其他因素,诸如男女比例,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一块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

(2)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有:

第一,在进行试题综合性设计的过程中,达到试题设计者自身系统、完整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试题设计与检测的组织实施中,达到试题设计者与被检测者相互欣赏相互愉悦从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通过系统、有效的考查训练,达到知识领域层面的拓宽、新方法的掌握、学习效益的提高的目的。

结合学习进程及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试题设计的目的意义、考查范围、题目类型、难易程度以及设计论证完成的时间等。

3.2 自主进行试题设计。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测验题目,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常规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是具体改革尝试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改革尝试的核心工作,关键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1)搜集素材

这是是前提,也是必备的工作。要广泛引导帮助相关学生做过细的工作,搜集了解各种与考查内容相关的素材及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并思考将要设计的题型以及具体的作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要点等等。

(2) 进行"自研",凸显"自主"这个"自主性学习"的"核心"与"精髓"

(3)在"自研"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试题的初步合成工作,初建试题雏形。

(4)展开组际间的充分论证,力求试题设计完善、可行。

3.3 自主检测过关。

本环节包括:自主组织实施检测、组际交换阅卷、数据统计整理与分析总结、错题分析与研究。

3.4 试卷讲评反思与提高。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要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由承担试题设计任务的组别选派代表就本次试题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以此让全体同学明确命题思路、重要题目的设计意图及解决方案、对今后学习的借鉴启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第二,以组内研讨、组际研讨、师生交流研讨等形式,就检测中集中出现的错题进行重点研究,并就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达成共识;

第三,进行成果展示,举一反三,拓展训练;

第四,进行知识规律与学习应考规律的整理与总结,规范学生的作答及思维训练,同时组织学生就每次自主检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可视的成果展现出来,如制作PPT课件,编辑出版校际刊物《自主学习之窗》等。

4 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整项改革尝试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手又大胆放手"。

所谓"不放手",是指要给予承担试题设计任务的学生及时有效全程的引导和帮助,要当好"导演",要让这些学生"演员"实践中学会如何去"演电影"。

所谓"大胆放手",是指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设计、组织与实施整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这是落实改革探索中给学生注入的信心动力源泉。

4.2 培养自主性学习习惯,提高自主性学习意识。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在改革尝试的探索中,针对下列子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促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①独力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②合作探究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辨析的习惯;

③展示解析,培养表达、分析、归纳和概括的习惯;

④拓展延伸,培养学以致用,联系生活的习惯;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程序设计教学 教学方法 极限编程

在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是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生本身的原因,程序设计课往往变成某种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学习课,学生即使学会某一门语言,也不知道怎么开发软件,缺乏软件工程知识。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简称XP)是由Kent Beck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以编码为核心任务并且经历过实践考验的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是敏捷软件开发方法中最著名的一个。这种软件开发的方法开发规模小,流程相对简单,重要的是,极限编程的开发周期是以代码为中心,将其应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更能突出计算机语言的中心地位。学生在提高自身编程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软件工程思想。

一、极限编程概述

极限编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软件工程的小型软件开发方法。传统的如RUP的开发方法注重整体架构的由上而下逐步细化,而极限编程则强调由软件最简单的基本核心由内向外逐步构建。软件在设计初期规划客户最基本的需求,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添加和调整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开发粒度小,实现的功能最基本,代码量小,周期短。

二、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极限编程方法

一名优秀的程序设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代码编写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首先,优秀的代码编写能力不仅是指能够写出执行效率高、运行强健、稳定的代码,而且代码风格优美。有的程序员写的代码思路独特,执行效率很高,但是缺乏良好的注释和书写风格,以至于别人很难理解,甚至一段时间后自己也不知道这块是怎么设计的。这对程序员之间的交流和传承及代码的重构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良好的沟通不仅发生在程序员之间,而且发生在程序员和用户之间。极限编程的最佳实践对以上两点都有严格的要求,将其应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非常有利。

1.计划会议。

计划会议也叫计划游戏,这是对所开发的软件制定的一份计划。对于软件中远期的、非当前急需开发的功能只是提出一个概要性、轮廓性的计划。而对马上必须实现的功能则是制定详细的、细化到尽可能小的粒度,从而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是每天都要做的,计划不仅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要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随着每天计划的完成,我们设计的软件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向正确的目标靠拢。这种计划会议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需要所有成员参与集体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极限编程强调所有程序员对整个软件的整体掌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对软件整体框架的把握。

2.小型和简单设计。

XP编程方法一贯秉承的是“持续集成、小步快走”的哲学理念。我们希望在计划会议中提出的近期计划目标是一个可以拿出来让用户体验的、可评测的小作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这个小作品,我们的要求是只要实现提出的基本功能,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设计,不增加计划以外的预设的东西。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程序设计的难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是XP的一个重要实践,它要求写代码的时候必须两个程序员在同一台电脑面前进行,一位负责书写代码,一位负责代码的阅读和校验。在结对编程的过程中,两位程序员会进行大量的沟通,自己的思路必须让对方明白,同时也让对方审核。这种做法有利于知识在学生中的传播,对代码质量的提高、良好编码风格的形成、沟通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4.测试先行。

一般的程序设计方法都是先将功能模块写好,然后再使用一组测试数据进行测试。而极限编程强调,在每写一个模块前,必须书写测试用的代码。这个测试用的代码就已经将我们要书写的模块方向定准了,在模块代码书写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这个测试,而不是完成之后再测试。这样在中途发现设计偏离轨道可以及时纠正,保证工作高效。现代软件工程中对软件的测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测试代码的书写、测试数据的选择等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极限编程尤其强调测试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测试习惯。

5.重构。

极限编程强调的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既定目标。只要在测试中通过,就可以被认可。但随着代码的日益完善,对以往执行效率低的代码必须进行重构。所谓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对代码进行修正或利用新技术重现。这是提高软件性能的重要手段,但不管如何重构,其代码必须通过原先的测试程序,这体现了先前测试先行原则的重要性。重构有利于学生提高代码的书写能力,促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6.编码标准。

极限编程方法是以代码为中心的开发方法,同时要求知识共享、代码同行审核,强调交流与沟通。那么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代码可以被所有成员读懂。在现代软件企业中,不管采用的是大型的RUP方法,还是小型的XP方法,统一编码标准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极限编程对编码标准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学生在校就养成良好的代码书写习惯,以后可以快速地融入新的开发团队。

三、结语

极限编程的优秀实践很多,并不需要全部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应用在教学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软件整体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非常有益。实际教学中,我们在ASP、VB、Java等课程的实习阶段应用极限编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能够采用更多的XP实践,让教学过程更加逼近真实软件开发过程,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软件开发流程,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1]Robert C.Martin.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2)本工程部分雨、污水管线处于冬季施工,因此必须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提前落实,做到合理搭接,尽量减少冬季施工的作业面。

(3)已确定进入冬期施工的项目,在冬施材料、设备落实后,要保证施工力量,做到连续施工,避免造成不必的浪费。

(4)编制冬季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冬季施工信息的反馈情况,布置年度冬期施工原则及实施方针,根据公司总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编制一般工程冬季试过女冠措施和重点工程的单位工程冬期施工方案,主要内容有:冬期施工生产任务特点部署,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热源设备计划,保温材料、外加剂材料计划,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项目及热源安排。

(5)外加剂的准备材料部门应根据计划采购订货,其他资源的准备:保温、覆盖材料的设备,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及主要施工方法,确定保温、覆盖材料的用量,编制计划,组织进场存放和保管。

(6)技术培训,进入冬季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测温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一下内容:学习有关冬期施工规范、规定;学习公司制定的冬期施工原则,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学习冬期施工中要采用的新技术;学习冬期施工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安全消防措施。测温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了解 测温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责任心,学习掌握各种测温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分项工程的测温要求,学习记录各种测温数据和填写表格。

(7)施工现场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砼浇筑前完成,达到进入冬期施工的条件。现场准备要求:原料加热设备符合要求,保温围护好;外加剂有储备,保管好,无破裂;供水消防管线,模板的保温措施已完成;测温工作已开始进行,测温记录齐全,现场生活设施做好入冬准备,并符合安全消防要求,未完成工序进入冬期施工前应停在合理部位。

(8)冬季施工计划管理,进入冬期施工前,将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项目和用工纳入生产计划和用工计划,并结合各级施工方案,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冬季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冬期施工技术规定》中的要求和冬期施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9)外加剂的管理,冬季施工使用市售成品或企业内部集中生产的小包装复合外加剂,禁止使用现场无计量临时配制的外加剂。外购的成品复合外加剂,必须有鉴定材料和试验资料。项目自配的复合外加剂必须经公司鉴定,购入生产复合外加剂的原料,须有产品合格证或公司试验室的检验证明。

(10)测温与保温管理

在整个冬期试过女冠过程中项目组织专人进行测温工作,负责测温人员应每天测温情况通知工地负责人,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测温记录最后由技术员归入技术档案,测温项目:每日实测室外最低、最高温度、砂浆温度。

(11)安全消防管理

(12)冬期施工检查工作

(13)冬期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过程中除值班经理每周检查一次外,执法部门应每周组织检查二次冬期施工管理工作,检查各项冬期施工措施的落实,同时做好检查记录。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软件测试;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图1系统测试流程图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工具;测试管理;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664-02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rse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Training, through explains the intension of software testing,proposes the teaching was in the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necessary and feasible, as long as the change of thoughts, simulation test case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can cultivatecomprehensive talent of software testing by enterprise love.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test tool; test management; enterprise demand

自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需要,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行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们目前评价软件测试,它即需要工具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它既要保证软件能够健壮运行,又要保证软件的功能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一个好的测试队伍,是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依靠,尤其是复杂的软件项目,开发和测试要亲如手足,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约有1/5的人在5年之内从事过或最终从事软件测试相关的职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反应出社会上对软件测试职业的缺口很大,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这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宗旨已经盛行了很多年,当然,在许多专业领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培养体系是最明智的选择,但在计算机软件教学领域,因为这个学科的发展速度几乎超乎人类的想象,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计算机企业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方向,这样才不至于在学生走出校园时无所适从。软件测试职业的职位待遇稳步提升,而且其职业寿命要远远长于软件开发,从学生的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在高校进行软件测试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是一条可行之路。

1 高校开设软件测试课程的必要性

事实上,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并不单单是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延伸,是软件开发课程的补充,是软件管理课程的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的基础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如果没有这些学科的支撑,软件测试无法深入学习。

软件测试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的,目前很多大型的软件企业并不担心开发人员的招聘,而对熟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高级测试人员求贤若渴,这一方向的职业缺口确实非常之大,究其原因就是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软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软件开发从技术到管理的全套课程,而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几乎为零,这样的学生走出去,很难迅速掌握测试的理念,也无力制定宏观测试计划,不得不从测试行业最低端的测试员开始做起,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加入软件测试内容已经迫在眉睫。

在任何一个行业,从业人员对行业的成熟度区分,是企业招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经常在招聘信息中看到“有工作经验”这样的条款,在软件测试行业也是如此,一般给出5种分级:1级我们称之为用户级测试人员,这一级别的测试人员直接扮演客户的角色来使用软件,看是否能发现问题;2级是软件测试操作员,这类人群受过一定程度软件测试的专门训练,可以执行上级下达的具体测试任务;3级是软件测试技术员,这一职位人群有很多软件测试的经验,能够非常熟练的使用某些软件测试专门技术,能够设计测试用例;4级是软件测试系统工程师,他们具有相当广泛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熟悉软件开发,熟练掌握所有软件测试技术,并具有项目管理经验;5级是软件测试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负责管理整个软件测试项目,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技术。

高校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其目标要向3级人才靠近,并且这些人才有向4级或5级成长的持续发展能力。

2 软件测试教学中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

2.1扭转重开发,轻测试的偏见思想

很多人轻视软件测试,认为软件测试无需具备很高的技能,是没有前途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很多高校也存在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学生在这种观点的熏陶下,也对测试工作存在偏见,其中对软件测试工作有三个认识误区尤为突出:首先,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进行的,只是软件编码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地位可有可无。其次,软件测试不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工作乏味枯燥,不具创造性,最后,软件投入使用后一旦出现BUG,测试人员要负主要责任。

事实上,首先,一个好的软件测试团队,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就已经开始测试了,开发人员理解的客户需求是否正确,要由测试人员监控和保证,测试工作和开发工作是并行的,尤其在软件项目开始的时候,监控和防范一个微小的问题或隐患,是为了防止软件成型后出现无法挽回的缺陷。其次,软件测试是一项综合技能能强的工作,运用测试工具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效管理的能力,书写文案的能力等等,做好软件测试工作绝对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一旦具备了综合测试的素质,将是受用终身的资本。最后,软件测试规范实施后,软件仍然可能出现BUG,这是开发和测试人员应该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测试人员只能保证BUG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影响系统的健壮运行。

2.2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

软件测试的规范实施需要测试技术和管理方法两方面的支撑,如果不具备专业的测试技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功能测试,如果不具备宏观管理计划的能力,只能处于被指挥状态进行片面测试的实施,现在软件测试真正缺少的是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高校的学生素质非常适合软件测试高端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只能低头做测试任务,而是要能指挥测试工作,这绝对不是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全面的技能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带领出出色的测试队伍。

教学中,增加实训环节,给学生安排丰富的实例和习题,最好采用实际软件项目的测试案例,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企业中一样的工作环境,并安排和企业中一样的测试岗位,让学生体会沟通和管理的必要,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把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融汇于教学中。

3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软件测试专业要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训练等综合素质。重视管理、人文、经济等知识的学习。

3.1软件测试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

高校软件测试培养目标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的设计测试计划方案的、具有管理能力,能平衡整个测试项目各方面因素的软件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软件开发的整体认识,能制定和执行测试,能利用测试工具完成一定测试任务。

本专业课程的重点包括:软件缺陷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测试基本概念的内涵;主流测试工具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的方法;注课程以实训为主,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具体课程要涵盖: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数据库应用技术及一门软件开发语言;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掌握主流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科学管理测试队伍。

3.2软件测试专业课程设计的原则

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依托,主要原则包括:

1)开展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具有针对性、研究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项目的选择要知识涵盖全面,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定专业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等,课程计划提倡电子化、网络化和课堂教学并用,建设校企合作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开设以项目为载体的教育大纲,用以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3)建立测试工程内容的课程结构模式,把真正的测试项目开展到课堂上来,或者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进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充分安排工程实践,引进软件测试的工程师资格认证,同时逐步建立科学的工程教育检验和质量评估体系。

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需要涵盖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与系统测试。注重设计和管理的执行过程。为学生创造可自由而主动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出发点,在软件测试中融会贯通大学里学习的软件相关课程,在项目驱使下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分组讨论学习方式,结合实际项目,把学生组织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专能,提供系统学习和阶段性培训机制。

4 总结

软件测试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需要我们根据行业的发展随时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行业

中高级人才为目标,以项目实训教学为依托,边进行边思考,逐步发展,逐步稳定,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灵活的策略来微调教学过程的细节,测试无处不在,高校进行软件测试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测试,只要我们采用严谨的工程控制策略,科学管理,总结规律,必然能取得高校进行软件测试课程探索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Ron Patton.软件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Myers G J.软件测试的艺术(中文版)[M].王峰,陈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 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实验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TH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08-03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该计划突出了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 [2] [3] [4]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的水力机械专业,始建于1954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65年该专业整建制(包括水泵、水轮机实验室)迁至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原有水轮机、水泵、液压3个专业化方向,现在已发展为流体机械、流体传动、流体测控、水利水电和新能源5个方向。2007-2012年分别获评教育部“部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项教学质量工程,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获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98-2014年连续4轮获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该专业从起始阶段起就是典型的产品设计专业,涉及耗能占全国各行各业25%的泵产品与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22%的水轮机产品,虽然专业面向归口行业较单一,专业对应行业产品却广泛应用到全国各行各业,具有“小专业、大市场、专业地位特殊”的特点。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很强应用性的课。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 “3+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完成累计3年时间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累计1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其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融入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需适时地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环节存在难点

结合“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卓越班的培养目标及要求[5] [6],目前该课程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的知识框架及课时数如图1所示。基础部分各章内容相互独立,而应用部分是以水泵与水轮机为被测对象,涵盖了基础部分各章知识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教学难点在于在保持理论框架完整的基础上,为了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如何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有机结合。

(2)该课程突出泵与水轮机这一专业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其教学难点是如何将以解决实际测试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教学过程中。

(3)该课程涉及水泵的性能实验、汽蚀性能实验、串联性能实验、并联性能实验、振动与噪声测量和水轮机能量实验,这些实验项目虽属单独设课的“流体机械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但也是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易发生脱离实践教理论、学理论的现象。

二、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突出工程应用要求[7] [8] [9] [10] [11]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理论学时数为32课时,在课堂中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贯彻以解决实际测试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围绕泵与水轮机的能量性能实验和空蚀性能实验,提出该课程核心教学内容是压力、流量、转速、转矩及功率5大参数的测量原理及方法。压力测量教学重点是弹性式压力计和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巧。流量测量教学重点是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和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流量方程式描述的物理意义、3种流量计结构区别及其前后直管段长度的安装要求。关于转速、转矩及功率测量一章,教学重点是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磁电相位差式转速转矩传感器、电阻应变式转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讲清楚各类仪表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中积累的测试经验,通过一些测试实例,强化学生对各章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为后续的实验教学与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例如以实测水泵扬程为例,让学生学会根据水泵实验台精度要求和被测泵扬程,选择泵进出口压力传感器的量程及精度;应用流体静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测点液体压力、压力计读数和测点至压力计中心的垂直高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以实测水泵输入功率为例,对电测法测量水泵输入功率,让学生掌握其实质是测三相异步电动机输入功率,现场观摩功率表接线方法,掌握功率表常数与电动机输入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电动机特性曲线计算泵输入功率;对扭矩法测量水泵输入功率,它是在水泵与电动机之间安装转速转矩传感器来测量泵输入功率,并配有一台扭矩仪显示泵的转速、扭矩和功率。通过测试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会转速转矩传感器“清零”方法,加深理解转速、扭矩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水泵配套电动机功率及转速选择转速转矩传感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工程测试实例,解决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有机结合的问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备的流体机械测试理论体系,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实例,更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而这一特色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涉及较多的其他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仅侧重课本内容讲授,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快速全面地把自身储备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茫然的学习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将使整个课程的教与学过程变得非常艰难,以至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因此提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测试技术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对每一节课,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的教学重点、思考题与计算题。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以身边的生活实例和工程案例设疑式地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思考题与计算题中所涉及的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展开积极讨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必会有所提高。

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课是验证理论、应用理论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12] [13] [14]随着该课程理论教学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实验教学的内容、学时和时间安排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其主要改革措施有:(1)单独开设24学时的“流体机械专业实验”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设置,实验教学不再附属于理论课教学,克服了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挤占学时的现象。(2)在已开设的水泵性能实验、水泵汽蚀性能实验、水泵振动测量、噪声测量、水轮能量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循环多功能离心泵教学实验台,增开泵的串联性能实验和并联性能实验。(3)增加实验学时数。调整后实验学时数见表2。(4)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联合制订实验计划及每组学生数,一般每组学生数不超过6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便于上级部门监督检查实验教学质量及进程。(5)为了强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验教学任务。

表2 流体机械专业实验项目及学时数

“流体机械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属多参数测量的综合性实验,涵盖了“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所有章节知识点,因此实验教学采用以练为主、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前预习、实验现场讲解和实际测试工作等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在切实感受到每个测试环节的同时,对测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掌握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各参数测量原理及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项目测试完毕后,在实验课内要求学生应用EXCEL软件计算数据、绘图、数据拟合并得出经验公式。这种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不认真学习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问题。通过上述严格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又学会了EXCEL软件的使用,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组织测试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实验仪器仪表、企业实验台精密结合,其教学更应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科研和工程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结合本校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特色,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其专业课程在企业和学校学习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需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 注 释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7-55.

[3] 张晓报.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基于课程的考察[J].高等教育管理,2013(6):24-30.

[4] 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12(1):16-18.

[5] 康灿,杨敏官.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7-49.

[6] 张欣悦.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127.

[7] 李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材料成形原理”课程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2):107-108.

[8] 胡晓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11.

[9] 张志刚,石晓辉,富丽娟.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3):147-148.

[10] 陈光胜,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04(16):40-41.

[11] 王本亮,唐维新,唐楚峰,肖飚.《动力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3(11):241-242.

[12] 谢莹,李力群,许崇利,杨梅.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4):48-51.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摘要:我院将软件过程改善和小组软件过程的理论引入到项目实训中,在小组软件过程(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的简化过程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构建了开发过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学生的项目实训中。本文介绍了TSP-ST在学生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软件过程改善;小组软件过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链接,各高校都纷纷将模拟的甚至是企业的实际项目搬到了课堂,要求学生按照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模式进行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高校软件质量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加上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真实软件过程的认知,因此,不能根据企业的标准和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针对目前高校软件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结合本校学生项目实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软件过程改善和小组软件过程的理论知识、方法引入进来,在小组软件过程(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的简化过程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构建了开发过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学生的项目实训中。该系统的开发人员是参加项目实习的学生,在学生中实施小组软件过程不同于在软件企业中实施小组软件过程,由于在开发人员和开发时间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TSP-ST势必具有其特定的、独有的特色。

2TSP-ST的背景

2.1高校学生项目开发的意义

近几年在“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指导下,各高校都加快了实践教学建设速度,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证书培训、毕业论文(设计) / 毕业实践、项目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其中项目实习是学院实践教学的一个特色,被专门安排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学期。为了搞好项目实习,让学生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项目开发的相关知识,真正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学生在项目实习期间完成的项目很多都具有现实的使用意义。

2.2高校学生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高校内的所谓的小组开发方式甚至个人“作坊式”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 过程与文档不规范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规则进行遵循,盲目开发,与实际开发过程相差甚远。

文档的编写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的文档化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没有规范的文档,不能全面地反映项目组所做的工作;不能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畅通交流;不能为新加入的项目组成员提供帮助;不能保证项目开发的一致性。学生往往不重视规范的文档的编写,经常急于编写代码。

(2) 项目管理不正规

学生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较少或不够系统。项目负责人不了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项目管理知识的指导,完全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管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例如对于如何利用工作分解结构使项目的工作范围更加明确,如何用前导图法对活动进行排序并估算项目进度、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如何利用挣值法跟踪项目进度,如何对于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等等。

(3) 计划不明确

项目负责人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项目负责人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项目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做计划是走过场,因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不少事情没有仔细考虑;阶段计划因工作忙等理由经常拖延,造成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

(4) 测试不严格

很多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单元测试,什么是集成测试,什么是系统测试。测试的顺序是先单元测试,然后是集成测试,最后是系统测试。单元测试是源代码级的测试,一般由编程人员自己使用各种unit工具测试,属于白盒测试。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将一个或若干个单元作为一个子系统,测试子系统内的所有组件可以正确的交互,集成测试通过对子系统不断增加新的单元最后完成整个系统的测试,集成测试不应由开发人员完成,属于黑盒测试。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在软件开发中存在以上问题,所以对学生项目组施行规范的管理是必需的。使用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生的开发过程,提高学生开发的产品质量,使学生真正体会企业开发经验和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3TSP-ST简化过程的设计

3.1什么是TSP

TSP是Team Software Proces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小组软件过程,TSP的核心是使用一种高效协同的软件开发方法,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培养高效的开发工程师。通过实践可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获得小组中不同角色如何协同工作的经验。其中,把产品开发划分为几个周期,然后建立标准的质量和效率测评机制,为小组和组员提供准确的评价,同时在小组中分为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相关的规则。以此,及时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3.2TSP-ST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决高校中学生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于学生实训时间较短的特点,我们在TSP的基础上提出了TSP-ST(Team Software Process-Student),即专门针对学生的小组软件过程。该过程从小组软件过程原有的工作流程、角色分配、过程管理及文档规范化方面逐一进行了简化,使简化后的小组软件过程对于高校的学生更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3.3TSP-ST的设计原则

(1) 遵循一个确定的、可重复的过程并迅速获得反馈,这样才能使学习和过程改善卓有成效。

(2) 一个群组是否高效,是由具体的目标、良好支持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指示及领导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3) 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 注意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在已经可以利用的工程、科学和教学法经验的基础上来规定过程改进的指令。

(5)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此过程,开发小组的成员必须接受过PSP的训练,否则TSP-ST的过程将令学生不堪重负,也偏离了小组软件过程训练的初衷。

3.4TSP-ST的工作流程

根据TSP-ST的背景和TSP-ST的设计原则,从教师总述最终产品目标开始,项目小组就开始按照TSP-ST步骤来进行5个步骤的工作:策划和计划、需求、设计、实现和测试。由于项目的开发周期只有4周的时间,通过几个循环来开发产品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所以TSP-ST采用以并行为主,线性为辅的开发原则,将整个产品划分成几个子产品,将几个子产品并行开发,开发过程采用线性开发模式。图1详细描述了TSP-ST的开发流程。

3.5TSP-ST的角色分配

小组角色的分配原则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基本信息表格为主要依据的。学生项目实习中每个项目的成员一般4-5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具体角色、目标和主要活动如表1所示。

在TSP-ST内把管理的角色由项目组领导、开发经理、计划经理、质量经理、技术支持经理5类简化为项目组领导、小组领导、技术支持经理和其他成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独立承担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实现的所有设计和开发工作。每个小组组长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纵向过程的参与者,又是横向过程的负责人。纵向:启动、策略、计划、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横向:项目组领导、小组领导、技术支持经理和其他成员。项目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独立担当一个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避免只有组长干活,其他人观望,最终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

3.6TSP- ST的管理过程

在TSP-ST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头到尾体验项目组中各角色的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测试、总结),项目组组长担任项目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生命周期流程,包括项目计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需求管理、缺陷管理、培训管理等活动;这些对学生软件开发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做出有效的管理和监控。TSP-ST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TSP-ST是针对高校学生开发项目专门制定的简化小组软件过程,已在我院项目实训中实施,充分验证了该过程的实用性。TSP-ST的提出为本院学生的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提供了参考,并期望推广至其他高校的以“项目带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 Watts S.Humphrey. Introduction to th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 WattsS.Humphrey[M]. 北京: 小组软件开发过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 周伯生. TSP群组软件开发过程[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0,(7).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m Software Proc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Software Developing

JIANG Min, SHI Dong-ling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Computer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116023, China;)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协作教学;网络协作教学;协作学习;多专业;风机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398-02

Network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Fan Performance Test System

YIN Xiao-bo1, FENG Li2

(1.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inan 232001, China; 2. Huain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Huainan 232007, China)

Abstract: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style, which is commonly accepted by the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ies of multi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network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presents a network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fan performance test system. This teaching mode can achieve more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hrough fan performance test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network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and can improv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eaching results by publishing software product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teaching; network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ulti professional; fan performance test

目前,多专业协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然而,高校多专业协作教学的综合平台难建,涉及的学科繁多,各专业协作松散,交叉培养不易管理[1]。本文针对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特色,将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开发与理工类的高校网络协作教学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高校网络协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风机性能测试软件的开发过程为任务引导,对多个相关专业分配协作学习任务、组织协作开发过程,以求达到多专业联合培养的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生产和科研的协作效果。

1 高校协作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以科研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多学科协作教学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合乎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的趋势。多学科协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强,内容、层次、人员多的特点,从而带来了科研组织管理的复杂性[2-3]。如何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以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是多学科协作教学工作的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纷纷采用网络协作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网络协作教学,克服了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4],对于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教育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但是,当前的网络协作教学环境还难以通用支持多学科体系,网络教学环境的动态交互功主题不集中,网上测试系统的评价功能不全面,网络协作教学的专业支持不够。

2 网络协作教学模式

根据当前高校协作教学的现状,建立高校通用、全面、多专业联合培养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教学特色来构建有效、科学的多专业网络协作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任务引导,在网络协作教学环境中协同开发风机性能测试系统,以求达到多专业联合培养的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生产和科研的协作效果。

2.1 构建协作模型

构建协作模型,是设计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首要工作。如图1所示,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协作模型包括8个主体元素:实验基地,Web环境,教师,多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现场,专家,软件产品;这些元素在风机性能测试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交互协作、密不可分。

1) 实验基地。实验基地,必须拥有可供实验的风机设备及各类检测环境和设施,基地既可以由校内的机械实验室提供,也可以由校外的风机生产厂家提供。

2) Web环境。Web环境,是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交互平台,也是风机性能测试软件开发的共享空间。风机设备的学习资料、实验数据、风机性能测试的应用案例、学生的实验成果、教师的评价及建议等信息都在Web环境中存储和交流。

3) 教师。教师,是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师可以由校内各专业老师担当,也可以由校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

4) 多专业学生。多专业学生,是学习和设计风机性能测试方案的主力。风机性能测试涉及到多个交叉专业,主要是机械、电气、测控、通风等多个与风机设备有关的专业。

5)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是学习和开发风机性能测试软件的主力,主要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各专业辅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或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

6) 风机工作现场。风机工作现场,是指风机实验基地、风机制造厂或风机测试运行现场。对于以学习为目的实验,工作现场可以选择实验基地;对于以实际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工作现场指的就是风机制造厂或风机测试运行现场。

7) 专家。主要由风机性能检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也可以由相关专业的老师担当。

8) 产品。对于有实用价值的试用软件,将其成教学型风机性能检测软件。其中,对于有具体应用的项目,将其成最终的专用软件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

2.2 网络协作教学过程

网络协作教学过程,是在风机性能测试软件开发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网络协作任务,实现联合培养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 需求分析。协作教学的需求,可以划分两类:第一类是教学需求,是学习风机检测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或学习其中部分专业知识;另一类是项目开发需求,是具体参与开发风机检测实用软件。

2) 实验数据采集。实验基地向Web环境提供风机的各类详细信息。当有风机实验方案时,可按计划采集实验数据,并上传到Web环境中。

3) 教学指导。由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在线答疑、任务。当有实际开发项目时,可由教师给指定学生分配任务,也可由其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参与。

4) 多专业学生的协作。机械、电气、测控、通风等多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和设计风机性能测试方案。这个过程可由教师分配的任务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由其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参与。学生先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再根据教师的任务和实验基地提供的数据,设计出风机性能测试方案。

5)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协作。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再根据多专业学生设计的风机性能测试方案,开发出风机性能测试的试用软件。这一过程也可由具体软件开发能力的其他专业的师生及校外人员来完成。

6) 调试与评价。专家和风机测试人员需要到风机工作现场选定被测风机,布置数据采集系统,执行风机性能测试方案,调试风机性能测试的试用软件,统计调试数据、给出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评价报告。

7) 成果展示。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的成果有三种:风机性能测试方案,风机性能测试的试用软件,风机性能测试的专用软件。对于前两类教学成果可以在网络协作环境中公开。对于风机性能测试的专用软件,则只能根据授权用户的要求公开其部分非核心技术内容。

2.3 协作教学探索

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过程包含教育、学习和研发三方面协作活动,强调在协作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教师、专家、学生、实验基地、工作现场之间的交互活动。教师不光是只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教学过程和研发过程的组织者。学生也不光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内容的提供者[6]。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只是根据专业和任务划分,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划分。各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设计任务,可以由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自由选择或组队参与。网络协作教学过程可以突破地域、时间和专业上的限制,从而促进进行多专业师生交流互动、同学互教、协作研发。

3 协作教学实例

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一个优选实例,是安徽理工大学通过淮南舜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风机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项目,利用网络协作对机械、电气、测控、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进行了联合培训,最终获得协作开发产品。实验基地由校内的机械工程学院提供。风机工作现场由机械公司提供。教学和软件开发项目主要由校内机械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两位教授主导。通过网络,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分别获得了部分学习任务和协作设计任务。根据机械公司提供的技术要求和被测风机类型,机械、电气等专业师生们制定了专用风机气动实验和相应性能测试方案,并上传到网络。实验基地按照测试方案进行了实验数据采集,并上传到网络。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根据实验采集数据和风机性能测试方案,开发了风机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试用软件。学校与机械公司技术人员在风机工作现场进行了调试。最终,风机性能自动测试系统被成功和投入使用。学校根据研发结果对网络协作教学过程又进行了验证和完善。

4 结束语

基于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是针对理工类高校的设计的一种多专业协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实际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开发过程直接与多专业协作教学相结合。该教学模式能够通过风机性能测试实验,对机械、电气、测控、通风、设备、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能够通过网络协作环境技术,锻炼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组织软件的协作开发过程,提高教学成果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妍.基于Web2.0的协作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70-171.

[2] 潘超.现代教育技术在“协作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109-110.

[3] 江峰.基于Agent联盟的协作学习系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6):125-128.

[4] 田立军.基于协作学习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实验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4):85-88.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项目;软件测试;黑盒测试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测试被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重视,很多软件企业还设立了专门的软件测试部门,对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而真正能符合软件测试的人员却很短缺。所以,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以测试的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软件企业中真实测试岗位的要求,造成课堂教学与测试岗位需求的不一致。本课程以企业软件测试工程师作为主讲教师,将企业中实际测试项目作为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个尽量真实的软件测试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测试中来。通过学习该课程,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掌握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应测试。

1 测试项目的选择

在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中,测试项目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本课程确定以项目作为载体的设计思路后,选取企业中实际测试的项目作为教学项目,这样的项目既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程中选择“能力验证样品软件”作为测试项目。

2 测试项目的实施

2.1 测试环境的搭建

在软件测试企业中,测试人员作为软件项目开发的一分子,为了及时、有效的与程序设计人员进行沟通,通常应用BugFree来实现缺陷管理。BugFree是基于PHP和MySQL开发,免费、开源的缺陷管理系统,通过该软件能很好的协调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需求三方的关系,规范软件的研发流程。

2.2 测试小组的确定

在项目测试过程中,以教师引导、学生自愿为原则,每五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总体能力、水平相当,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教师与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关系等工作。测试组成员一起讨论本组的测试计划,根据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制定详尽的测试计划,一起搭建测试环境,同时测试组长对测试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分工,测试组长负责本组测试的全面工作,并且严格地按照测试计划执行。

2.3 测试的执行

(1)测试项目引入。在测试开始前,教师演示预测试项目,并对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明确此次测试的任务:完成对系统的功能测试,并通过BugFree来实现测试用例的管理和缺陷的管理。任务实施前,教师先演示一个缺陷的查找过程,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缺陷”,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在没有掌握查找缺陷的方法情况下,用自己的常识进行缺陷的查找。

(2)黑盒测试知识的导出。黑盒测试的两个关键技术:等价类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它将不能穷举的测试过程进行合理分类,从而保证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边界值分析法通常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3)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缺陷查找。在黑盒测试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有效的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为便于学生的学习讨论和测试用例设计,课程教学直接在有职业氛围的软件技术实训室进行。

(4)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该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上。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成果进行点评,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作为该部分教学,会让每组同学展示其缺陷列表,通过查找到的缺陷的数量和级别作为评判标准,同时结合平时表现,综合给出项目任务的成绩。最终的考核评价成绩由4个部分组成:平时表现10%,每次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25%,课程实训25%,综合技能考核40%。

3 项目教学的效果

3.1 采用项目教学法,提供学生专业技能

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典型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解决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3.2 采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3.3 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运行模式引入到课堂中来。请企业里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作为主讲教师,将企业里有代表性的真实项目作为测试项目,并搭建企业中的测试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融入到真实的测试环境中,从而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朱雷.软件测试技术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第9期,52-54.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误区;黑盒测试;测试用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规模的逐步扩大,软件的质量问题日渐突显,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监控也越来越受到软件行业的重视。各类招聘信息中对软件测试类人才的需求猛增,很多人由此而选择了软件测试,但其中不少人始终未能拿到软件测试行业的“入场券”,原因何在?软件测试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尽管当下认知程度不高,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入软件测试领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1软件测试的误区

软件测试不断受到重视,但总体上,国内软件项目过程不够规范,对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测试方法和流程等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以致很多人在软件测试领域走了不少弯路。对于测试人员以及准备进入软件测试领域的人员来说,首先必须认清并更正这些错误观点。

(1) 误区一:软件开发完成后才开始进行软件测试

软件从开始计划、编制、测试,一直到公开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软件缺陷。事实证明,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软件缺陷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

(2) 误区二:软件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那是软件测试人员的错

软件测试只能确认软件存在错误,不能保证软件没有错误。软件的高质量不是软件测试人员测出来的,是靠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设计出来的。应该分析软件项目的各个过程,从过程改进方面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

(3) 误区三:软件测试要求不高,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软件测试涉及很多领域,简单的点点鼠标、按按键盘的工作根本无法达到软件测试的目的,若想立足于软件测试领域必须掌握和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

(4) 误区四:项目进度吃紧时少做些测试,时间富裕时多做测试

缩短测试时间会导致测试不完整,无法达到测试的目的,测试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软件项目过程应该是有计划的、可控制的,若项目过程管理混乱必然会降低软件测试的质量。

(5) 误区五:自动测试将取代手工测试

自动测试速度快、效率高、准确度和精确度高。但动测试只能测试某些软件的部分特性,且无法灵活处理意外事件。手工测试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活性、随机应变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并处理突发事件。无论自动测试技术多么发达,自动测试也不能取代手工测试。

2学习软件测试的过程和方法研究

不同知识基础的人,学习软件测试技术、进入软件测试领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很多人在学习软件测试知识的过程中非常盲目,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学习效率低下。在此,本人对学习软件测试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以作交流学习之用。

2.1学习软件测试的过程

(1) 第一步明确测试目的

有目的才有动力,有目标才有方向。软件测试就是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程序代码以及软件其他相关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明确软件测试的目的和目标才能准确的定位测试并更有效的进行测试。

(2) 第二步结合实际项目,学习掌握测试方法、合理设计测试用例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等进行测试,是最基本的测试方法。白盒测试允许测试人员利用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及有关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软件测试的前提。

测试是有风险的行为,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软件测试用例是进行测试的核心,是测试人员测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组织和编写关系到整个测试工作和思路的正确性、有效性。测试用例的组织性和条理性是软件测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测试方法并有条理的组织和设计测试用例。

同时,软件测试重在实践。理论的掌握只能达到纸上谈兵的功效,若想真正领悟测试技术的真谛还需进行实际的项目测试。结合具体的测试项目,灵活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组织编写测试用例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

(3) 第三步熟悉测试步骤

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过程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开发、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测试评估。软件测试管理工具可以系统地控制整个测试过程,实现从测试需求、测试设计、测试执行和缺陷跟踪所有操作的全方位跟踪管理,并为这几个部分提供了关联机制,使整个测试管理过程更加简单和有组织。在此,本人建议在学习软件测试技术的过程中,以一个测试管理工具(例:TestDirector)为平台进行测试实践,用心体会一个完整的测试过程。

(4) 第四步了解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从软件需求阶段就已介入,基本贯穿软件项目开发全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测试点,需要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技术。软件测试可以大致分为需求评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测试/ 测试)这几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测试目的和内容才能选择相对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

(5) 第五步测试技术的提高和升级

软件自动化测试是一项让计算机代替测试人员进行软件测试的技术,通常借助测试工具来执行。自动化测试可以模拟软件实际运行效果,测试效率高、准确度和精确度高、可以持续测试而无须休息,弥补了手工测试的不足。

性能被列为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性能测试是对软件性能的表现进行测试,较功能测试更难实现。

在掌握基本的测试方法和技术之后,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自动化测试和性能测试,提高测试水平和测试能力。

2.2学习软件测试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以下是软件测试初学者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1) 勤学好问、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

问题积累是学习的拦路虎。时间越久,问题越多,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更甚者会让初学者心生放弃。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好问,不要滋生“历史”遗留问题。当然,对于一个复杂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透彻时,可以先简单的了解,然后在之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含义。由简入繁,勿钻“牛角尖”。

软件测试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书籍、网站、论坛、技术交流群等唾手可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缩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周期,使学习更加高效。

(2)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真正学会测试,必须进行实际的测试。不要说没有测试环境,想学的话,完全可以自己搭建环境。有了行动才能有收获。

(3) 切莫“闭门造车”

软件测试技术是解决实际软件测试问题的技术,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盲目的学习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应多关注软件测试行业的动态,了解软件测试行业的真正需求,有目的的学习。

(4) 细心、耐心

软件测试是对人技术和意志的一种考验,不细心就有可能与缺陷擦肩而过,没有耐心就无法将枯燥的测试进行到底。只有充分的细心和耐心才能适应和完成软件测试工作。

(5)“怀疑”精神

定性思维往往是发生错误的根源,对于软件测试人员来说,更应该具有“怀疑”精神,要考虑每个细节,不要想当然地接受任何假设。

(6) 沟通能力

软件测试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由于软件测试工作的特殊性,软件测试人员在项目小组中并不受欢迎。由于需要经常和开发人员、测试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软件测试人员说话办事必须稳重得当,不能随意指责别人,否则会事倍功半,影响软件测试的效率。在学习软件测试的过程中,应把握各种机会,多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3软件测试的常用技巧

软件测试虽然辛苦,但掌握一定技巧后将事半功倍。

(1) 边界测试

边界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进行软件测试时,应测试临近边界的合法数据(即最后一个可能合法的数据,以及刚超过边界的非法数据)。

(2) 非法测试

人们在不了解软件功能或使用方法的情况下,经常会不经意地输入一些非法数据或进行一些非法操作而导致软件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在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当中,应考虑进行类似的非法测试。例如在输入数字的地方输入字符、输入邮件地址的地方输入非法格式的数据、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操作等。

(3) 接口测试

程序往往在接口的地方发生错误,在进行相关测试时切勿掉以轻心。

(4) 代码重用测试

在开发过程中有些模块功能几乎相同,程序员在重用代码时可能忘记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作修改或修改不全面而引发错误。在测试的过程中应更加留意这方面的测试。

(5) 失效恢复测试

当意外(如网络突然中断、系统崩溃等)发生时,用户能否继续使用系统,用户将受到多大的影响也是测试要考虑的问题。

4结束语

软件测试是一个入门易、深入难的工作。学习软件测试技术没有捷径可言,一点点的努力才是正道。学习过程是指引,学习方法是手段,希望以上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给大家以启迪,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能够与我们共同徜徉在软件测试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 把冉. 软件测试行业特别调查[J]. 中国经济信息,2008(9):76-77.

[2] (美)Ron Patton. 软件测试[M]. 周予滨,姚静,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路璐,王文莉. 浅谈软件测试技术[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2):41-42.

[4] 黄茗云,王英龙,张洪亮. 软件测试热点浅析[J]. 研究与探讨,2008(2):57-29.

[5] 康锋.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规划[J]. 大众科技,2007(8):65-66.

Research on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Method of Software Testing

TIAN Li-fang, LIU Shu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 Madian 463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