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测试工程师也可采用以下这种方案:从德克萨斯的办公室上互联网打开Web页自制一个用于记录结果的表格点击指定的空白区域此时,位于井边的仪器自动执行适当的测试并在表格上显示文本或图形数据,同样,这种方式也可在无人情况下完成设备校准、故障清除等远程服务。

模式变迁

根据测试方法,测试结构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线形分布式结构远程分布式结构在线形分布式结构体系中,所有的测试工具和测试仪器——服务器、数据库管理器、数据统计进程控制硬件和软件等——都顺次连接在一个局域网上。远程分布式结构则假设仪器和控制机之间的地理距离在同一端,有关它们的进程控制则在另一端进行。这种方式包括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

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建立这种测试体系成为可能。目前,局域网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远程仪器I/O标准也接收了TCP/IP协议,数据库服务器已经可以升级为远程数据服务器。这些都使各种类型的通讯成为可能。不管在一座楼内还是地球的两端,测试工程师们现在都可以利用它们来协调生产进程。已经有一些标准协议和产品如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提供了基本构架。很多开发环境也允许开发无缝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然而,虽然像MicrosoftVisualBasic这类开发环境提供了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功能,但它们缺乏测试方面所需的一些特殊要求.惠普公司开发的可视化工程环境(简称HPVEE)和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开发的LabView等一些图形化的编程环境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这些工具,测试工程师在构筑测试解决方案时只需知道域名或IP地址。再通过Netware或其它的互联网浏览器连接远程端点,简化用于两地通讯所需的软件设计工作量。

图形化编程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知道关键字并遵循复杂的语法规则才能产生出成百上千行代码——这些代码很容易出现语法问题以及逻辑错误。相比之下,图形编程工具有效地利用了当今图形用户接口的点击特性。编写程序只包含以下的一些简单步骤:用鼠标选择仪器函数作为对象描述测试步骤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初始条件运行结束后,环境会自动以图形方式显示测量结果。而用传统的编程方法实现一些特定的工作如创建图形显示方式、支持鼠标和键盘控制、选择输入输出显示特性、增加程序的保密性等,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

这种更加直观的方法可以降低80%以上的编程时间,更重要的是测试工程师认为图形技术更加方便有趣,从而鼓励他们在更多的场合应用这些工具。另外,此软件还支持众多厂家生产的仪器驱动器,包括遵循VXI即插即用标准的所有仪器模块。它还用直接I/O方式控制如下类型的仪器:GPIBRS-232VXI基于局域网GPIO利用HPVEE、PC和工作站还可直接控制VXI的背板总线。

对用户的透明度

远程分布式结构体系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应归功于它大大降低了用户和他访问的信息以及信息本身之间存在的臣离所引起的问题。简单地说,不管测试仪器在同一个房间.在其它建筑物内,在另一个州或在地球的另一端.软件的操作方式都是一样的。

假设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监测站需要控制位于一个卫星上的仪器。操作者必须知道卫星运动的方式以及需要实时监测的功能。因此,每个操作者必须知道监测链上前一位操作者所做的工作。

惠普公司通过利用VXI技术设计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它使操作者之间、操作者和卫星之间密切配合,代替了以往那种操作权转移方式。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一些危险环境中进行的测量过程,比如炼钢厂或其它充满高温或腐蚀性空气的环境,不适合工作人员在同一所房间内监测和控制仪器。另外一个应用是从一个大的测试单元检查测试参数.比如一架天线或飞机的翅膀.这些都需要在不同地点设置多个VXI机箱来执行所需的测试,而网络技术则允许在一个中心控制点来处理所有仪器。还有一个就是仪器共享问题。假设一个工作组中有若干个科学家.他们都需要用到位于指定地点的一个价格昂贵的仪器集。VX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他们可以在各自的实验室使用这些仪器。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过程:生产者将生产线上所有的测试点连接到指定服务器上,这台服务器上有一个Oracle数据库和所有结点需要的测试程序。这样,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在扫描粘贴在传送带设备单元上的条形码并传送给服务器后,由它来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案并通知相应的测试设备,并决定所要测量的部件和参数。操作者只需将设备单元安装到固定的机架上,按下按钮即可,测试结果会自动返回给服务器。

远程诊断

测试工程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排除远在12000英里以外的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降低维修费用。例如,我们在服务器上设置了设备诊断、校准和自检专家库,为位于吉隆坡的测试点分配一个IP地址,这样,远在美国圣大菲的测试工程师就可以通过测试点提供的信息来运行设备的诊断和校准程序,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才能进行。

在不远的将来,服务器将支持在一个测试点上运行多种传输协议。通过膝上型电脑,测试人员可以浏览各个测试点信息,并在相应测试设备上运行诊断系统。“热链接”(超级链接)技术允许访问驻留在第三方系统上的校正系统,测试点可直接下载而不需测试人员身临其境。

扩展仪器功能

假设我们拥有一个Web页,一个拥有自己的http服务器和html页的仪器,将仪器的IP地址通过“热链接”技术同Web页连接起来。用鼠标点击热点“校准”就可以访问到校准Web页,它包含仪器的标准规范和校准程序。如果需要寻求仪器生产厂家的支持,第三方的超级链接可直接连接到提供此项服务的主页上。它可以自动将我们使用的软件或硬件升级到最新版本。

如果仪器在其内部有一个http服务器和Web页,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厂家的技术支持,用户的操作也相应被简化。仪器的Web页应包含其基本的使用说明文档,同时为了帮助那些身体残疾的客户,这种在线帮助系统甚至还可以使用视频或音频校准功能。当然,它还应支持硬拷贝和打印功能。在这种结构中,仪器就不需要连接到GPIB总线或VXI机架上,而只需象协调其动作的PC一样,连接到局域网上即可。

创建一个解决方案

回过头我们再看一下上面提到的有关卫星的那个例子。惠普公司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叠架式仪器。它采用一个支持VXI组织TCP/INST协议的局域网/GPIB总线转换器,即HPE2050来实现以上测试过程,这种系统通过HPE2050连接到局城网上,然后用GPIB母线和仪器连成一体。再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驻留有测试仪器控制程序的测试点工作站组建一个测试广域网,实现远程分布式测试。

基于VXI的解决方案是把HPE2050转换器连接到0槽控制器上,或把内嵌式控制器配置为一个支持TCP/INST协议的服务器,这样控制器通过端口就可以和局域网连接起来。TCP/INST协议是HP实验室的研究员在标准RPC机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局域网传输协议。随后,VXI组织将其接纳并作为分布式VISA的基础。采用此协议的HPVISA可通过HPE2050访问仪器或运行在服务器上并具有VXI、串口、GPIO接口的控制器,而所有这些只需知道HPE2050或控制器所属的域名或IP地址。

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组建分布式测试体系的可能性已经存在,特别是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它还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完美程度。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上数据的传输率低且不受控制,其结果是从远地通过不同路径在电话线上传输的数据包不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指定地点。这个瓶颈通常来自一些特殊的局域网,尤其是小公司组建的局域网。另外,在数据包横跨美国大陆时,一些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会导致70%左右的内容丢失,其结果使数据的传输变得更加缓慢。另外,工业标准变动过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分布式测试程序的正常运行。因为在一个分布式解决方案中包含计算机间的通讯进程,所以应用程序内存驻留数据在网上传输和在另一个计算机进程的内存中等待所需要的时间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传输率不仅和机器本身的速度有关,也和局域网上所运行的协议有关。例如,理论上,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可达到10Mbps,但如果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实际上它只能达到1Mbps甚至更低,远远低于一些数据采集方案的要求。

在一些数传速率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考虑采用无钱解决方案,使远程地点不再需要传统的电话线才能通讯,从而降低费用。它只需要以下这些设备,如一台PC、所需的仪器系统、移动电话调制解调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组建一个完整的、自包容的且价格低廉的监测站,使分布式测量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化体系

目前的分布式系统——包括远程主机和远程进程仍然采用一种主从式结构,它极大地限制了软件对另一端的控制能力。对于测试过程和测试参数的监测,必须在智能化前端机进行的系统,这种结构由于互联网的低数传速率和不可控制等因素的存在,使其无法得到应用。

增加前端机测试软件的功能,减少测试仪器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量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案要求仪器在不需要远程服务器干涉的情况下,本身就具有独立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比如,每台仪器拥有一个JAVA虚拟机,可以通过当前的Web协议下载JAVA进程。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手机测试

挑战:

中国的手机市场发展迅猛,世界各大手机厂商竞相争夺手机用户。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手机的功能日趋丰富,比如摄像头、MP3、FM调频收音机等等。同时,手机通讯协议也层出不穷,GSM、CDMA、GPRS、CDMA2000、EDGE、WCDMA等等。为了应对产品的不断变化,工程师面临着提高效率并缩短产品市场化时间的挑战,他们需要一个灵活而强大的通用测试平台。我们先来看一个通用测试平台针对手机通讯协议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优势。大家知道,2G的协议比如GSM和CDMA都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市场了,而3G的协议比如WCDMA,CDMA2000等等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从2G到3G的转变中,面临客户群、设备置换、技术的成熟度风险等等问题。运营商希望能够进行平滑的过渡,在不丢失已有手机用户的情况下,首先升级交换网络部分,这使得用户可以使用过渡期的2.5G产品,然后等时机成熟时再升级无线网络部分达到3G的标准。2G的测试仪器已经比较成熟,3G的测试产品正在加紧开发,2.5G的专用测试设备却由于传统仪器制造商考虑到研发成本和市场前景的问题而匮乏。

一家著名的手机制造商制造了支持EDGE(EnhancedDataratesforGSMEvolution)协议的2.5G手机产品,需要针对这一产品的测试方案。EDGE是一个专业协议,由于它的出现时间比较短,了解它的人也比较少,要在短期内构建一个EDGE测试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在市场上与同行竞争,需要在一个月内能够使用这套测试设备。

应用方案:

利用TestStand模块化,兼容性强,可自定义的特点,根据生产测试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并结合LabVIEW,GPIB卡,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创建百分之百符合自己需要的CDMA基站测试系统。

使用的产品:

硬件上整个系统包含了一个PXI机箱,其中有:

NIPXI-8186

2.2GHzIntel奔腾4处理器的嵌入式PC,预装WindowsXP操作系统

NIPXI-5660

2.7GHzRF信号分析仪,9kHz到2.7GHz,20MHz实时带宽,80dB真实动态范围

NIPXI-5670

RF信号源,250kHz到2.7GHz,16位,100MS/s任意波形发生,22MHz实时带宽

NIPXI-5122

14位数字化仪,100MS/s实时采样,2GS/s随机间隔采样,100MHz带宽

NIPXI-4070

6位半数字万用表,6ppm精度

其中,NIPXI-5660被用作矢量信号分析仪,NIPXI-5670被用作射频信号源,NIPXI-5122被用作示波器,NIPXI-4070被用作数字万用表。

软件上使用了LabVIEW图像化开发环境和NI-DAQmx驱动程序。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 关于计算机软件测试的介绍

1.1 软件测试的概念

软件测试是指在软件运行之前,对软件的产品介绍和代码进行审核,从而保障软件的正常运行。软件测试不仅代表软件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还表示软件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的程度,这两部分对于软件测试都有重要的意义。

1.2 软件测试的特点

1.2.1软件测试的动态性

软件测试是在规定输入值的情况下运行的,是一种动态的检测软件的运行状态的过程。

1.2.2软件测试的有限性

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的次数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测试下去,同时,整个测试过程还要具有可管理性,即在测试时需要平衡测试需求与测试资源之间的关系。

1.2.3软件测试的预测性

进行软件测试之前,应该判断测试的结果是否妥当,常常采用预示程序来预测运行的可能结果,但预测程序也是软件测试技术的一大难点。

2 软件测试技术的过程分析

2.1软件测试的方案

在进行软件测试之前,都需要制定一个合适有效的软件测试方案,以确定软件测试的目的和过程,为软件测试的完成提供一个清晰有效的目标。

2.2 软件测试的开发设计

软件测试设计就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的软件质量测试工作,在测试时需要提供规范的应用说明、程序设计情况,同时,软件测试设计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设计的基本步骤为:首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分析样式,然后讨论测试结果,并做成有效的测试方案,最后确定每一项测试任务都完成了,从而保障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2.3 软件测试的准备

在测试方案开始前,需要先进行测试准备,列举测试方案中所需要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有测试数据集、驱动程序和实际执行测试所需的软件等,同时需要为整个测试过程寻找合适的测试环境和测试工具。

2.4 软件测试的实施

参照之前设计的软件测试方案,利用测试用例对软件测试的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并将测试情况与实际运行情况对比起来研究,从而判断测试是否成功,并进行下一步测试工序。在测试的过程中对软件的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并进行有效的修改,修改之后再按照之前的测试步骤重新进行测试,观察问题是否会再次出现,从而确保软件的质量。同时,应制定合适的测试计划,定期将软件运行测试,以保障之前测试的问题不会在出现。每完成一个测试部分,比较整个运行结果与测试方案的不同之处,并针对不同之处进行有效的调整。

2.5 软件测试的报告

将软件测试阶段得到的运行结果拿来观察和处理,观察测试观点是否完整,确认方法是否有效,并依次评定软件测试过程中的测试用例和软件质量等级,并进行测试报告总结。

3 软件工程中存在的测试问题

软件工程出现后,软件的运行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软件测试技术也开始慢慢发展,但在软件工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测试问题,导致软件的质量受到影响。下面笔者就软件工程中常见的测试问题进行阐述。

(1)目前很多软件开发公司没有比较正规的软件开发手段,没有产品说明书,因此,在进行软件测试时需要先利用试探性测试技术。而利用试探性测试技术需要先了解软件的特性,并对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全面描述软件的功能特点,然后应用常用的几种软件测试技术来找出软件的质量问题。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错误、非法的没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容易被作为输入数据,这样测试软件的输出结果存在较大问题,对于软件测试的进行有较大的影响。

(2)在进行软件测试时,首先要对软件的逻辑流程进行了解,描述软件的详细状态,但在一些规模很大、结构复杂的软件测试中,了解软件的运行情况是很困难的,这时,就需要降低软件测试的状态以及数量。但是在测试中,必须对每种状态都进行测试,但在实际测试中往往忽略这一问题,这将会大大影响到软件测试的效果,并产生一定的后果。

4 计算机软件测试的常用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对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关系到计算机软件的运行质量,同时,还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软件测试主要有两种手段,即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下文笔者将对此进行阐述。

4.1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即逻辑驱动测试或结构测试,该方法是对系统的内部构造进行测试,检测整个应用软件内部是否正常运行的手段,在测试中,把待测系统当作一开放的盒子,通过对系统的内部程序结构进行测试来检测它的逻辑路径,从而根据在不同区域的检测信息来测试软件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与预期结果相同。目前,采用白盒测试技术常用的方法有:基本路径测试法、逻辑覆盖法、静态结构分析法和代码检查法等。与其他的软件测试技术相比,白盒测试技术需要充分了解到系统的内部构造,以便对系统的全部逻辑路径进行检测。在应用这种测试技术时,首先要检查系统的内部构造,并从整个应用的逻辑来

统计检测数据。另外,白盒测试技术对于软件测试人员快速发现软件运行异常情况,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即功能测试,该方法是对软件产品的功能进行测试,从而观察软件能否正常运行的手段,在测试中,把测试系统看成封闭的黑盒子,不需要考虑整个软件系统的内部特征,只需要依靠传输数据来得出检测结果。黑盒测试主要对软件的界面和功能进行测试,仅仅只需要考虑系统的外部结构,从而达到有效进行软件测试的目的。同时,黑盒测试主要测试软件的功能,常常用于检测这样几种错误:运行界面、程序初始化和终止、数据库的访问情况、软件性能和功能等错误。在黑盒测试之前,需要采取合适有效的测试方案,以保障软件测试有计划的进行。相比其他的软件测试技术,黑盒测试操作方便,设计代码也很简单,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并实现软件的功能。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前言

我国日前能源效率约为29%,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从根本上说要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科学竹理。这是抓好节能工作的两个重要乎段。节能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行、维打‘等诸多方面,能耗指标就是反映一个企业技术水平和竹理水平的重要的综合指标。

我们种在检测燕化炼油厂一热力去一催化主风机透平蒸汽线时,发现用岩棉保温的蒸汽线,岩棉的粘结剂己被400℃的蒸汽在管壁处烤成焦状,并与竹线壁形成缝隙,这样从缝隙中不断散热,使热能白白浪费掉。为此,我们决定与有关部门合作,对各种保温材料的经济厚度进行一次测试。

2技术测试具体安排

2.1选择保温材料

试验所需保温材料由厂家直接提供,试验在动力厂去炼油厂三蒸馏中压蒸汽管道上进行,因为这条竹线只有φ150mm粗细,管线温度较高,约400℃左右,所以我们课题名称为350~500℃设备及管道保温材料优选示范工程。

我们与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材料应用技术分委会)合作,并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承担工程测试工作,此项研究还得到了有关生产厂家的支持。我们于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燕化炼油厂三蒸馏车间从动力厂来压力3.5MPa温度435±5℃蒸汽竹道上取25m管线,对岩棉、微孔硅酸钙、岩棉一硅酸铝复合棉(两种)硅酸镁保温涂料等5种保温材料分别在管道以5m长使用一种保温材料,在一年中分为春、夏、秋季节进行测试。

现将厂家提供的儿种保温材料、规格列于表1。

2.2现场测试所用仪器及方法

根据国家保温竹道通则GB-4272和GB-8174的规定,采用热流计法测定设备和管道表面的散热损失。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接触式)和红外辐射温度计(非接触式)测量设备及保温层表面温度。用日本才田风速计测外界风力情况。超级秘书网

1994年11月,对原保温材料的保温状况进行测试。1995年1月、4月、8月和12月对试验段进行测试,得到年平均散热损失值,并进行分析。见表2、表3。

3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数据经过处理后,按标准GB-4274中允许最大散热损失下所需用量和价格列表,如表4。所用几种保温材料在工程中热损折合标油及保温热效率见表5。

4结论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静态测试分析。作为基本软件测试技术之一的静态技术主要是对软件程序和文件开展扫描分析,在此过程中计算机并不用对被测试的软件进行运行。即静态检测技术主要是对被测软件的特征进行分析,对被测软件所作出的评审可以人工进行,也可以使用软件测试工具来进行评审,从而查看软件是否与编程标准相符,并检查软件程序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静态分析中经常使用到的分析方式包括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以及代码检查。

控制流分析主要是以控制流关系为依据来对软件进行测试。其中控制流关系可以对程序原色以及程序元素的执行秩序所具有的关系进行叙述,在软件测试中,控制流关系可以被绘制为控制流图,控制流图中的程序元素使用节点来表示,节点与节点之间使用弧线来进行连接,如果一个输入能够引发一种路径的执行,则这条路径被认定为是可达的;数据流分析是以程序和程序元素之间的数据访问行为来进行测试,软件程序同样可以用数据流图来表示,并使用未定义信息、变量定义等来进行标记。如果程序语句执行中的一个变量得到了分配的值,则可以认定这个变量已经被定义。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被引用到测试数据声场、异常检测以及代码优化等检测方法中;代码检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软件测试形式,这种测试形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软件中存在的30%~70%的编码错误或者逻辑设计错误检查出来。

在使用代码检查形式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要求测试团队包括开发者、审查负责人、阅读者以及协调者。开展审查的目的在于在发现软件错误的基础上降低软件返工成本,相对于计算机测试而言,代码检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一次审查后找到多种缺陷,而计算机测试需要在发现错误后进行改正,由此可见,代码检查形式能够有效降低系统验证的工作量。

(二)动态测试分析。软件测试中的动态测试分析在是否对被测软件进行执行方面与静态测试分析是相对应的。在软件测试工作中,动态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存处理与内存泄露。对于内存错误或者程序没有释放已经不能使用的内存的内存泄露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必要通过设计测试用例来对存储或者使用目标是否得到满足作出监测;二是常见运行错误的检测,如空指针产生的未知错误、编译器截断处理产生的问题、很难发现的数据溢出问题等;三是覆盖率分析。覆盖率分析主要是对软件的完整性进行度量。通过对覆盖率数据的了解,能够得知对软件所作出的测试是否全面以及测试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等,从而使软件的测试工作者能够有依据地对软件测试工作作出改进以实现软件测试质量的提高。在覆盖率分析中,能够利用的工具有很多,但是在测试过程中,要避免对100%覆盖率的追求,虽然在足够的时间以及资源支撑下覆盖率可能达到100%,但是显然,要达到这种数据,需要测试工作投入过大成本,从软件设计的成本控制来看,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在覆盖率分析工作中,测试工作人员有必要根据软件设计需求来设定覆盖率标准,并在这种覆盖率标准下对覆盖率数据进行测定与分析。

在软件设计中,80%的软件错误存在于20%的软件代码中,因此,在满足成本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有必要将代码静态分析和覆盖率分析结合起来,通过找出容易产生错误的软件代码并进行覆盖来减少覆盖分析工作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四是性能分析。所有软件都具有着效率目标以及性能目标。即软件需要在特定的配置环境和负载中表现出合格的吞吐率与响应时间,所以软件性能分析主要是检查软件程序能否达到性能目标,或者找出软件程序不能达到性能目标的原因。性能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程序的计算处理进度、响应时间、占用空间、最大负荷、资源利用率以及并发程度等;五是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测试是对软件本身的保密性以及安全性作出测试,为了确保测试的有效性,软件安全性测试有必要在软件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软件的关键部分开展单独的测试与分析、对软件规避安全风险的措施有效性作出测试与分析、对软件避免被非法访问的能力作出分析、对软件中与安全性有关的冗余、容错、算法以及数据结构保护和中断处理方案等作出测试与分析。

二、软件测试工作质量的提高策略

(一)测试人员及早介入。为了实现软件测试质量的提高,软件测试人员需要在软件设计开展初期就介入到软件测试工作中,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测试对象以及测试需求作出了解。在此过程中,测试人员应当以设计出全面且出色的测试设计、设施规划为出发点对软件产品作出深入了解,特别是了解软件中对于客户来说最为关键的部分以及风险最大的部分,并将精力放在对这些部分的检测中,从而使软件测试工作有重点。其中缺陷预防要求软件测试人员能够根据测试需求使用合理的测试技术来避免软件错误和问题遗留到软件设计的开发后期。缺陷预防工作的开展效率在需求阶段最高,因为这一阶段在发现问题后并不需要对软件作出过大的改动,从而避免给软件设计以及软件测试等工作带来成本压力和工期压力。

(二)在软件设计需求阶段对软件系统需求作出验证。在对软件需求作出验证的过程中,软件设计人员需要以每条需求为依据来构建软件测试标准,从而推动需求的明确化。在需求验证工作中,工作人员有必要对以下几项属性作出强调:一是正确性,即测试人员的软件测试工作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二是完整性,即测试人员要确保需求验证中没有遗漏任何重要元素;三是一致性。验证工作需要验证产品内部元素存在的矛盾或者产品之间内外部存在的矛盾;四是可验证性以及可测试性,即软件测试人员要确保每一种需求的测试都具有可能性,同时确保测试结果是可以进行人工或利用编程进行验证的;五是可行性,确保需求能够在成本、进度、技术等资源的要求下完成;六是必要性,即测试人员需要对规格说明书中的需求与软件系统是否存在关联作出验证;七是优先级,即测试人员需要了解每种需求的价值,并根据其重要性作出排序;八是明确性,确保需求陈述中使用了可测量且精确的方法。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文文献研读;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0、引言

软件测试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专业的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50%以上,而对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软件系统,如航天、银行等领域的软件系统,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比例甚至达到60%~8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这些软件错误,以减少软件在后出现错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测试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从而导致软件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软件的可信性。

由于国内软件产业的现状所致,很多的软件公司属于软件外包型公司,这些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这样,软件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通常从事软件开发或者程序员工作,这也影响着学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置。因此,当前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软件开发课程的设置上,如各种语言的学习、软件开发方法的学习等。但是,软件工程不仅包括软件开发,还包括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大部分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如微软、IBM等公司,这些公司对软件测试非常重视。在这些公司内部,软件测试人员数量并不比软件开发人员少,因为一个优秀的软件产品最终是通过不断的软件测试进行验证和评价的。随着软件工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已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软件开发和软件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软件测试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研究设计测试用例和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将测试驱动的理念融入软件开发、维护的研究与应用中,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尽管软件测试课程已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该课程的调查反馈发现,教师觉得该课程不好教,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觉该课程较空洞,没有发现其在实际软件开发中有多大的应用。这主要因为在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听教师授课,听教师讲授各种软件测试概念和方法,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这些理念,并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所以这种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一门双语研究性课程进行试点改革,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与学。本文将以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为例,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人实施了本文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进行双语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软件测试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学到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些测试理念,让他们了解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1、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研究、实践。这三者在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关系是:以教学为本学习,以研究为重点突破,以实践为辅助训练。下面分别介绍这三方面的内容:

1)教学方面。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一样,根据软件测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软件测试基本方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学是以基本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为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属于双语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研究方面,所以这里对教学不做详细讨论。

2)研究方面。

本课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学,因此研究是本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本课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阅读文献的方式。由于本课程是双语教学,研究过程中所提供的文献材料全部是英文论文,这些材料都是从当年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的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及软件测试发展的方向。这一部分的实施方法将在第3节进行详细介绍。

3)实践方面。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样,软件测试也是如此。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将测试理念贯穿到软件工程项目中。本课程软件测试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验证性实践,熟悉已有测试工具,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测试工具生成测试用例;二是自己开发软件测试工具,主要根据研读的论文进行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三是软件测试工具的验证和评估,主要是对自己开发的工具进行验证和评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测试工具来验证当前软件测试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软件测试知识评估测试工具在故障识别方面的效率,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地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了解什么样的测试技术是好的测试技术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测试工具。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详细展开讨论。

2、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特色

本课程作为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试点课程,采用双语研究性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授课和学习。对于双语性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课;而对于研究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研读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开发实现这些技术。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5个特性。

(1)自主性:让学生从给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组建团队,自主与英文材料作者联系、沟通、交流和讨论。

(2)协作性:学生必须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数量由2~4人构成,团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

(3)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与论文作者沟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论文作者的真正意图,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论文作者进行讨论。

(4)实践性:要能够实现论文材料中的软件测试方法,在工具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软件测试技术去测试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读论文过程中,要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对作者的思想以及未来工作、论文中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实施

笔者主要针对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讨论。在本课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学生阅读文献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性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从当年软件工程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软件测试相关的研究技术论文放入文献库中。这样的文献库主要用于学生对当前软件测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本科学生来说,独立地去研读这些最新技术还有一些难度,而且时间上也紧张。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团队方式一起研究,这样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且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进展。

有了文献库以及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自由选题阶段,即各个小组从文献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论文后,进行论文的研读。在论文研读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讨论各小组的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项目小组要及时记录这些讨论记录,每周发送给任课教师。另外,在研读论文过程中,每个小组要用英文与论文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作者没有回复,可以选择与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并将交流过程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论文研读后,需专门安排几节课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主要用于检查各小组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专题讨论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需要提出对论文的见解和观点,挖掘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对论文中的未来工作部分提出见解;三是本小组研读论文的体会分享。在专题报告中,我们还邀请了学院的一些其他教师参与进来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方面,教师对各个论文本身进行点评;另一方面,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另外,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就是大家要多提问,多讨论。

专题讨论后,各小组要对原文中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实现。其中,在软件测试技术实现过程中,鼓励采用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进行测试。在完成开发软件测试工具后,需要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验证。最后,各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总结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实现进行总结,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对论文原文的理解或技术改进,采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技术改进效果的验证和评估。

4、实施效果

该课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学期的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班按照本文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该班学生40人,我们从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国际顶级会议上选取了44篇软件测试相关的论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4人一起研读论文。最后组队15组,选择了15篇论文进行学习和讨论。在研读论文过程中,建议学生自己与论文作者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论文中不能理解的内容;在研读完论文后,我们组织了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论文主要内容;二是学生对论文的看法以及学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会。另外,我们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报告(其中一组采用英文进行报告)。专题报告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软件工程系相关教师一起进行点评。

通过这样的学习,大部分小组完成得较好,基本能理解论文内容,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改进措施。在研读论文后,学生对论文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实现相关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几个月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比较认可。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主要包括对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对自己收获的认可等。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有效调查结果28份。该调查问卷由11个问题组成。前10个是选择题,如表1所示,是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同意或支持程度,由1~5这5个选项构成,其中1表示非常支持(同意),2表示支持,3表示无所谓,4表示不支持,5表示严重不支持。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最后一个调查问题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建议。从表1中可见,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比较认可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比较认可。最后,无论从考试效果,还是学生的反响来看,这门课所采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比较成功的。该教学方式也得到学院的认可,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得到科技日报、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

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概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各高等院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等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是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通过讨论信号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记录、显示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使用测试仪器对不同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动态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被测物理量能比较正确的选用检测装置并完成检测任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技术问题打好基础。本文希望通过该门课程教学难点解析与探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机械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等技术理论,涉及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非电量电测技术和其他测试技术等知识,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简单的理论知识记忆和掌握并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只是课程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信号分析、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试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知识衔接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难点

1.课程内容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程类专业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课程中有关信处理的部分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有关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部分涉及《线性代数》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有关振动测试的部分有与《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内容有关联。因此,《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到大量的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对来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2.课程涵盖学科较为广泛,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知识范围广,包括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尤其前面测试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涉及到较多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特别是积分变换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掌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吸收全新测试技术知识,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并做到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很容易造成各科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太顺畅,导致学生长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影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与国外相关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所属的研究领域技术也在快速的更新与发展。但现在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内容之上,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技术实际发展的水平。就譬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传感器技术、测试方法及测量装置等教学内容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生产实践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要求。4.实验性教学的缺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个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受制于实验条件状况,许多复杂的测试实验无法完成,造成学生在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的时候,由于只有理论的概念,而无法直观的参与实验,在理解这面课程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的教学效果来看也不是很理想,着一方面与客观的实验条件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难以理解此门课程而选择主观放弃的思想有关。

四、改进课程教学的措施研讨

1.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不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利,打破教材之间的界限,例如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打乱书本上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顺序,以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为授课主线,分别介绍位移的测量、振动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应变及力的测量等机械工程中常见物理量测量所采用的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不再按照现有单列章节的方式去介绍,从实践教学中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衔接有序,循序渐进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向进行融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主要作用,提高学生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能力。2.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难点问题启发讨论的模式,对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对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解答者,而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发放,最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难点,掌握相关知识。3.讲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也要借鉴多媒体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片传达给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其次,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模拟动态测试,将动态测试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建立起测试与系统的感官认识;再次,还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知名研究学者、授课教师、本学院及本学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改革试验教学环节。实验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教学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对试验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建设意义的课程改革。在试验内容上要增强试验的工程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在试验方法上,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5.利用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剖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上可以采用项目实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以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解在其中所运用到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当中涉及到的如何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安防测试传感器、设计测试系统等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五、结束语

本文试图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程今后的教学改进有所裨益,广大《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员能够以此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突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运红丽,王丽君.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红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9).

[3]史荣,李玉昆,马筱聪.基于工程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评价中心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情景模拟

评价中心技术,也称情景模拟法,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测试被试者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测量被试者的管理能力和潜能的测评方法。评价中心具有效度高、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客观公正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测评。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先使用评价中心技术,目前评价中心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军队及其他组织中。

一、评价中心主要技术

评价中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评价中心包括心理测验、面试技术、情景模拟等。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狭义的评价中心,即情景模拟技术主要包括公文筐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等。

1、公文筐处理。它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评技术。测试中,将涉及财务、人事管理、市场营销、公司制度、客户关系等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公文放入公文筐中,被试者以管理者身份,模拟公司真实环境,按照规定的条件,对各种公文进行处理形成公文处理报告,对被试者的计划、组织、分析、决策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无领导小组讨论。被试者被编成若干工作小组,讨论专业设计的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力完成指定的任务。通过对被试者在讨论中展现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力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挖掘组织需要的人才。

3、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人际关系情境,被试者扮演指定的角色处理专业设计的棘手的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冲突,根据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评价被试者是否符合组织中工作岗位需求,主要用于测试被试者的人际关系技巧、控制情绪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

4、管理游戏。它是以完成指定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标准化模拟活动,分配每名小组成员指定的任务,共同完成任务,根据被试者的表现来评价被试者的实际管理能力。

二、 评价中心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作为人力资源测评的重要工具,评价中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在招聘中的应用。招聘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评价中心作为一种综合性高效度的测试工具,在招聘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评价中心通过模拟企业现实工作环境,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利用不同的技术测试被试者的不同能力。公文筐处理测试被试者的计划、分析、判断宏观能力,安排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观察被试者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能力。角色扮演考察被试者自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管理游戏测试被试者实际管理能力。通过测试被试者的行为、能力、技能,筛选出优秀的人才。

2、在录用和晋升中的应用。应用评价中心测试被试者的各方面能力后,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将不同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尽可能发挥员工最大作用。当企业出现职位空缺,需要对候选人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现在岗位表现结合应用评价中心对候选人的测试预测在新岗位的表现,尽可能人岗匹配。

3、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员工要求越来越高,评价中心采用不同技术测试被试者的各种特质数据,例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员工综合分析报告,了解被试者的特长及劣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因材施教,根据培训前后员工表现评估培训效果。

4、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依托评价中心可以分析员工各方面能力,从而针对性的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岗匹配,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特长,选择模板,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职业生涯遵循科学的职业规划发展。

三、 评价中心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1、评价中心的特点。评价中心的优点主要表现为(1)综合性。评价中心采用多种技术从不同角度测试被试者的多项指标。(2)测评形式和内容灵活性。评价中心有多种测评技术从不同角度测试被试者,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形式,公文筐处理以办公模拟形式。(3)相对标准化。评价中心各种方法有标准的评分规则和测评指标,多个评分员对被试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形成科学的分析报告。(4)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高。评价中心模拟现实工作环境,按照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综合分析被试者各方面能力,因此评价中心具有高效度的特点。

评价中心在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1)主观性比较强,评价中心依靠评价人员的主要判断,结果是主观性较强。(2)标准化程度低,情景模拟制定标准化程度低。(3)实施成本高,评价中心耗时长,设计模拟场景难,成本高。(4)对评价者要求高,评为担任重要角色,自身要求较高素质和能力。

实施评价中心的几个关键注意问题:(1)首先做好工作分析,科学分析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工作岗位需要哪些能力,在运用评价中心技术对被试者进行测评是否适合工作岗位。(2)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得到需要测试的指标后,选用合适的评价中心技术针对性的测试关键指标,尽可能选用多种评价中心技术测评,得到科学的分析结果。(3)选用合格的测评师,对测评师要求很高,能够严格控制测评的时间进度和成本,对测评师进行专业培训。

2、评价中心的发展前景。(1)趋向电子化。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耗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评价中心技术开发,企业开发计算机情景模拟测试,情境更加逼真、测试更加复杂,目前以开始传播应用。(2)趋向非正式化。评价中心倾向使用耗时少的评价技术,评价中心不断开发新技术,评价中心技术越来越非正式化,与传统评分员商讨得出结果不同,现在测试结果由电脑整合倾向非正式化。(3)重视心理测试。评价中心将行为测试与心理测试结合起来全方位评价被试者,得到更科学的测试结果。

评价中心技术的客观、多样、科学性赋予其高效度的特性,因而能广泛与用于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组织在很多方面使用评价中心,包括组织的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随着评价中心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评价中心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参考文献:

[1] 廖泉文:《招聘与录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版。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53-02

Course System Research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emand of Talent Market

ZHENG Hao, LIU Jian-fa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ctual needs of talent market at first, and then set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application, we want to construct course system to meet the market, which has deep foundation and strong skills.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Key words: Market requirement;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system

最近的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人才市场提供的人力资源、实际能力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目前国内对测试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还不够充分,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了软件测试人才告急。如何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培养体系,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我国,软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年。在前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阶段,一般的软件公司都是重开发轻测试,甚至存在把测试工作都放在用户那里去做的错误思想;追求眼前功能的实现,开发软件追求“短”、“平”、“快”。不太考虑性能和功能的优化。软件测试以往一直被中小IT企业所忽视,只有一些知名企业才有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

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测试人才的储备相对较少,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40万。但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近几年才被充分认识到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培养都还没有跟上,致使软件测试需求严重供不应求。

分析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目前对测试人员的素质和要求逐步提高,测试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背景、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熟悉项目编程语言、熟悉项目技术架构及需求内容,而且要求工作有责任感、独立分析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其中“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是软件企业在招聘软件测试人员时最为看重的,而这也恰恰是很多求职者的“软肋”。

2现有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校软件学院认证管理中心被授予计算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软件技术专业均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由于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开展教学,即学生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开发、执行能力以及软件测试的管理能力。但在具体实践教学组织中,教师普遍感觉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

1)对实践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彻底,测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

2)缺乏合适的教材,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导致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尽管教师都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测试案例,没有将理论教学内容和最新相关技术结合,使得学生思维局限性大,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3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主要是分析目前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行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掌握软件测试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调查研究在学生对前续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目前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的程度,计划从技术、沟通协调能力、经验和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分别对岗位需求和学生水平展开调研。

3.1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软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以软件技术为基础,测试理论与技术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测试思想和基本理论;熟悉多种软件的测试方法、相关技术和系统地软件测试过程;会熟练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并熟悉几种自动化测试工具,从而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同时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培养与提高项目测试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总结报告等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自动化测试工具。2)让学生了解测试流程,掌握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软件缺陷的描述,并能结合项目设计出较完善的测试用例。

3)了解Web系统的测试范围,使学生能在应用场景下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3.2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定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主要是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总学时共72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36学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1)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及方法:包括软件测试的概念、测试的原则、用例的设计、各种测试方法及技巧,测试策略。同时通过实验掌握软件测试的步骤、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2)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软件测试流程、各阶段的文档编写;书写测试计、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产品安装手册、产品使用手册。在实践环节,通过SATM系统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测试相关文档的写作技巧。

3)系统学习软件测试的各种工具,包括:自动测试工具WinRunner;压力测试工具Load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流程管理工具CVS;JAVA单元测试工具Junit。要求学生掌握自动化测试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常见测试工具。

4)软件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的概念及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测试项目的范围管理、人员组织结构、理解测试的配置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

5)项目实训:引入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突出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完成各种测试目标,实现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单项专业知识与整体技能综合运用的目标,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相关经验。

3.3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做了一下改进:

1)突出工学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真实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将案例进行改造,使案例的分析应用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目前市场上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按照所需技能的不同,将测试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分析不同等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的技能要求循序渐近的展开教学。使通过此教学改进,既弥补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带来的不足,也使学生能较真实的接触到实际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2)强调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1-7”模式,即在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各项任务。在实验初期由教师合理分配各团队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经过两个实验任务的完成,每个团队挑出一名同学为项目组长,模拟公司招聘的形式,招聘4~6个组员组建自己的团队。后期实验任务的分工由团队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制定测试计划等工作,其他小组成员则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如编写测试策略、设计测试用例、撰写测试报告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组员通过角色互换,充分发挥其沟通能力及综合技术能力。在学期末,通过团队评比,以提高平时成绩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奖励。通过此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加强学生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定位在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分析之上,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特点要求,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古乐.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民生,马友忠,任刚.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241-242.

[4]刘伟.独立学院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24):31-33.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项目驱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26

0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大幅提升,如何保证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变得日益突出。而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与日剧增,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工具都在不断的更新。众所周知,软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软件企业的发展进程,对软件质量的重视使得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软件测试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巨大。这也为众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软件测试的教学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结合作者测试教学改革的实践,就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没有单独开设《软件测试》这门课,只是把它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一个章节来讲,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大多因缺乏必要的测试实践经验及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试理论与测试技能,对我们的测试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有关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重开发,轻测试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教学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对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或轻视软件测试的教学需求,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测试毕竟是新兴行业,目前国内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大部分软件企业招聘还是以软件开发岗为主,为了提高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只能侧重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二是,目前国内有关软件测试的教学素材还依然匮乏,好的测试教材不多,且软件测试实践环节需要的大量测试案例不足,教师自身缺乏实际的软件测试经验,从而造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加之学生普遍认为测试没什么含金量,开发学不好才去学测试思想的流行,都给软件测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软件测试教材对测试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条理性,将测试技术、测试管理与测试工具混为一谈,学生很难把握测试的难重点,加之部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跟测试最新技术前沿,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测试课程内容普遍以理论讲解、概念介绍为主,缺少测试案例,淡化对学生实际测试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于实际的测试项目中。

1.3 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多样性

“PPT+板书”仍是测试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折扣;而且教师在讲解测试基本原理时,往往就单一的测试知识点展开,忽略测试知识的完整性、渐进性,较少使用案例教学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展开知识,造成学生对测试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适应真正测试工作的具体要求。

2 课程教改思路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教学重在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合理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尽量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理论课程的内容要做到“精而够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梳理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挖掘出测试原理的精髓,摒弃不实用或对学生帮助不大的理论点,对测试理论讲解适度取舍。

笔者在实际的测试理论教学中,主要讲解测试的流程、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及面向对象测试等知识点,经实践证明,上述知识点能够做到“精而够用”。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是单一的讲解每个测试原理,而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实际的测试项目中,循序渐进掌握测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笔者选用在线招聘系统的客户端为测试项目,教学效果良好。对于测试工具的讲解则放在实践环节进行,提高了授课效率。

2.2 加强实践教学

软件测试重在实践,唯有重视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测试的基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为了达到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精心设计了十次实验,这十个实验很好地涵盖了测试的基本流程及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测试技术更新较快,在实验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新平台的测试方案,如加入针对.net软件测试所需特殊性的测试技术实验、移动APP测试实验等,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测试工作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仅通过单一的测试实验,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测试的流程与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通过综合性的测试案例来提高学生的测试水平,做到将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融会贯通。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已进行了测试教学改革,增加了2个学分的测试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测试知识完成一个网站的测试实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测试水平都有很大地提高,

2.3 探索多样化测试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与软件产业是无法割裂的一个整体。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软件测试人才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还应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把软件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测试技能训练纳入到正常的培养方案中。尝试探索高校主要偏重对学生测试基本素质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测试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则更多地置于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中去训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高校与IT培训企业、IT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互动,打造共同奉献、共同获利的共赢平台。

学生在企业真正的测试环境中,通过真实案例的测试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协同工作、沟通交流、角色转换的意识,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业界标准,并和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测试技术保持同步。

有幸的是,笔者所在的院系现已积极走出了这一步。目前,我系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共同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系部也引进了该公司的测试方案,相关教师也在积极培训中。

2.4 提高教师测试实践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测试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提高测试实践水平,积累测试实践案例,逐步提高测试实践教学水平,而决不能照本宣科去教育学生。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及时了解测试学科前沿知识及掌握最新测试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角色互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5 鼓励学生参与测试改革

在平时的学生培养中,应注重发掘动手能力强,有测试学习兴趣的学生,加大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力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新技术,积极参与各类测试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注意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权威行业的认证与培训,考取相关测试职业资格证书。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测试技术;工程教育;实践;主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17-04

一、引言

为了适应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3]。现代教育理念不仅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和教育投入,更重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4-6]。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工程师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如何贯彻“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也给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认证,提出了新的挑战[7-9]。

虽然只有400多万人,但是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不仅体现在工业、农业和商业模式上,还表现在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新西兰是华盛顿协议组织首批成员国之一,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和梅西大学(Messay University)等都有很好的国际声誉,国际留学生的比例较高。坎特博雷大学机械工程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系之一,优异的学术与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该校工程教育体系、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些较成熟的教育理念和组织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0-13]。

本文结合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简称坎大机械)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简称吉大农机)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组织模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的特点,总结了坎大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和经验,旨在探讨我国机械类专业测试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

二、课程定位

坎特伯雷大学本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1学年叫过渡学年(Intermediate Year),后3年是职业教育学年,分别叫第1、第2和第3职业学年。与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等新西兰大学一样,坎特伯雷大学一般每学年设8门课(共修120学分),每门课15学分,学生一般每学期修60学分。近年来,各学校学分结构和标准逐渐统一,便于学生跨学校交流。在最后一个学年(Third Professional year)包括3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毕业设计、机械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与机械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覆盖两个学期,占30学分。选修课包括学科模块(一般2~3门课)课程和自由选择课程。学科模块课程一般要求成组选择,自由选择课程可以在任何一个学科模块课程中选修。测试课程、控制和机器人学属于机械工程专业控制与自动化模块。

吉林大学工科本科专业学制也是4年,课程结构包括3部分:普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第1学年是普通教育课,第2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3、4学年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年总学分为200学分左右,其中包括140~150学分的理论课和40~50学分左右的实践课程。平均每学年修学约50学分,每学期5~8门理论课,必修课一般2~3学分,选修课一般1~2学分。测试课是第3学年学习的必修课,属于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坎大机械和吉大农机专业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测试课程的基本目标均为通过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加深和扩展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坎特伯雷大学机械专业测试课程名称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Instrumentation and Sensors)”,吉大农机专业测试课程为“测试与传感技术(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从课程设置可以反映出两个学校课程教学的不同特色,也体现出了教学理念的差异。

(一)课程目标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的“仪表化”体现了测试技术的工业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包括36学时理论学习和不少于36学时的实验,还有复习和作业。另外,还有一项测试实验设计竞赛,该项目设计竞赛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每人工作12小时以上。修本课程的研究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写测试研究报告。理论课以外的自主学习(包括设计报告)和小组合作实践环节占整个学习进程的50%左右。据了解,除考试复习时间外,一般在坎大修1学分需要学生10小时的工作量,包括理论课学习、实验和完成作业、答疑、考试复习。

吉林大学“测试与传感技术(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主要围绕测试系统学习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功能结构、系统特性、测试方法和常用工程测试系统应用、调试和设计方法。“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设置40课内学时,包括30学时理论学习、10学时课内实验,10学时课外开放实验和3~4次作业。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0~25小时。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学习目标:(1)理解测试信号的测试分析理论,熟悉测试系统主要功能结构和系统特性;(2)了解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方法;(3)掌握基本测试仪表操作方法和建立基本测试系统的方法;(4)掌握应变片测试系统建模和关键测试部件设计方法;(5)了解现代测试理论,掌握数字化信号采集系统结构、软硬件建模方法;(6)掌握测试系统设计、试验规划与测试误差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坎大机械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强调测试仪表运用和设计技能的培养。“知识”和“技能”训练围绕“学生进行测试仪表系统设计和应用”组织内容,实验技能训练占课程内容的50%左右。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以工程测试系统应用技术为中心组织,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知识和技术性较强。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为分析方便,把坎大机械工程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和吉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整理到表2中。

表2中统计的学时未包含这两门课程安排的2学时答疑时间。除期末考试外,“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还安排2小时的期中考试。(如果是硕士生选修这门课,必须完成“测试技术学术论文”)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采用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测试系统建模与测试信号处理技术,而且包含概率统计和测试误差分析方法,为系统应用和测试结果分析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测试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机器人传感技术、生物仪表、运动伺服控制、工业传感网络和智能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扩展,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学习通过实验环节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学习和运用测试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组织,涵盖了应用测试技术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各阶段,既有较全面的知识点,又有比较深入的实践体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测试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围绕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组织,通过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力学测试等训练项目学习基于数字化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的运用方法。训练方式包括3类:前4项实验项目(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铣床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并行机器人控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方法,属于验证性实验,在给定的例子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编成已达到实验的要求;第5项实验,学生自主设计传感器模块和软件模块,是设计性实验;第6项实验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研究性实验。3类实验互相配合,使学生从基本操作技能到测试系统设计和技术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技术体验。实验内容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平台,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以测试系统功能结构和设计方法展开,属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包含测试体系原理和测试信号处理过程,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实验训练内容包含测试部件和系统调试操作技能、测试系统设计和开放实验。除测试技术开放实验外,其他实验项目训练时间都是2学时,总实验训练时间比“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少20学时左右。

1.课程考核与评价。由表3可见,“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评价中实验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平时表现和实验室实践效果,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训练趋于平衡。“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70%),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评价在总成绩中只起辅助作用。

2.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思考。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工程教育面临的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也同样影响着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测试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课程设计思路和组织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可以看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在的学生更适应网络化的生活模式,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能了解和消化的知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消化和吸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找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以及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学术思想上,检验和分析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强化“以应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工程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实践。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从测试概念理解、技术应用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上,要求突破传统“围绕测试技术知识教学”的模式,不仅要知道测试技术是什么,还要掌握如何应用测试技术解决工程问题。而在技术应用中涉及的技术内容比“测试技术理论”宽得多,如在测试应用中涉及到试验设计方法、数据概率统计分析、数据误差分析等,在教学中也需要引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辅导。

(3)工程技术课程教学重在“理解和体验”。根据测试技术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应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研究测试应用案例和构建实验模型。教学中重视中间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转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推广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可以改善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对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坎特伯雷大学“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定位、内容组织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实践表明,“以应用实践为主线,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思想在坎特伯雷大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中借鉴。

参考文献:

[1]Alberto Tascon,Ramon Alvarez,Pedroj. Aguado. Analysis of competencies required b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gradu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4): 1008-1022.

[2]M. Cardin,M.F. Marey,T.S. Cuesta and C.J. Alvarez.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p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4):1023-1035.

[3]Fernando Akba-elias,Ana gonzailez-Marcos and Joaquin Ordieres-mere. An a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242-1253.

[4]Jorge Maturana,Gonzalo Tampier,Guillaume Serandour and Richard Luco. Developing teamwork skills in first and second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225-1233.

[5]Susan Mccahan,Lisa Romkey. Beyond Bloom's:a taxonomy for teaching engineering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1176-1189.

[6]Aharon Gero. Enhancing systems thinking skills of sophomore students:an introductory projec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 (5):738-745.

[7]http:///edu/08-20/518dd0.shtml.

[8]Mohammad Syuhaimi Ab-rahman,Hadi Guna,Mohammad Najib and Mohammad Saupe etc. Analysis of direct measurement PEO attainment via qualitative method to fulfill Washington Accord Accreditation Criteria: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6(4):400-407.

[9]Liew C.P.,Puteh M.,Mohammad S. Best practices in Washington accord signatori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mputer and engineering,2014:278-282.

[10]Chen,X.Q.,Chase,J.G.,Wang,W.,Gaynor,P.and McInnes,A.I. Embedding Design Projects into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ongqing,Chin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EIT 2010),2010,(9):17-19.

[11]O'Steen,B.,Brogt,E.,Chen,X.Q. and Chase,J.G. Using “system sensing”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Orlando,FL,USA:3rd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ETI 2010),2010,29 Jun-2 Jul .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2.62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1](pp.212-214)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解释,是基于西方人的特点。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等心理特质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西方的心理测验很难完全适合于中国人。譬如人格测验,如果完全是基于对中国人的研究,可以断定,所选择的人格变量肯定不会是卡特尔的16种因素(16PF),也不会是高夫的23种因素(CPI)。

2.中国人不适合于做西方人编制的心理测验:杨国枢提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在做心理测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与西方人不同的反应心向或方式。其一,社会赞许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其二,默认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答“是”或“赞成”的倾向比答“否”或“不赞成”的倾向要强;其三,“中庸”心向: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往往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答案;其四,避免反应:能不回答则尽量不回答。所以,西方的量表用于中国人时,肯定存在不少问题。[2]中国被试在做测验时,所面临的是一种矛盾困境。此外,中国人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而不习惯于对陌生人、外界、公众披露、评价自己;不真实回答的倾向较大。中国人有较强的“社会取向”,从众性很强,在问卷中倾向于选择多数人可能回答的答案而不是真正自己的答案。所有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测验结果,难以真正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3.中国被试在接受心理测验时的“外国线索”效应。杨国枢和彭迈克发现,香港中英文双语训练的学生,在做英文问卷时,比做中文问卷更能与中国文化认同。他们称此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3]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发现中国被试有时显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有时又出现相反的“民族自我妥协心向”,即指在用英文回答问卷时,有时也有向西方价值观靠拢的现象。[4]在另一个研究中,Bond发现被试在做同一份问卷时,会视题目所牵涉两个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回答。表明被试对原量表所属国家的文化愈了解,回答时造成的偏差愈大。也就是说,中国被试对量表的“外国线索”颇为敏感,并会因此而改变其反应。[5]所以,一味照搬外国量表,其弊病很多。

4.中国被试接受外国量表的测验,其结果不乏莫名其妙之“谜”。例如,不少研究业已发现,中国人在测谎题上的得分特别高,有时比西方样本高一倍之多。难道说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会说谎?两大著名人格测验MMPI和EPQ用于中国人样本,都出现这种奇怪结果。路君约使用MMPI测量台湾样本,发现中国人的测谎分比西方人高很多;而MMPI全国协作组在大陆的测验结果也出现相同现象。[6](pp.449-457)陈永昌使用EPQ问卷测验香港成人样本,发现测谎分数很高。[7]龚耀先在全国取样的结果也出现同样情况。一开始研究者认为,或许中国人社会赞许倾向高,有可能为了获得社会赞许而说谎。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测谎题与其它人格及临床指标的相关也非常高,所以研究者认为,很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测谎题并不能测到真正的测谎程度,而是另一项人格的或临床的指标。[8]有意思的是,林邦杰以及林一真与杜淑芬在对台湾的小学生测验时,竟然发现测谎题得分愈高者,自我概念愈好,焦虑程度愈低,老师的评价愈高。[9]在对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曾出现同样的现象。Bond的研究就发现,中国人自我概念得分总是比西方人要低。[10]White  &  Chan也发现:中国人自我概念的总分低于美国人,即使在中国人文化价值上较受重视的一些特点上,仍然还是没有西方人高。[11]难道中国人的自我真的如此低吗?这只能说用西方人编制出的自我量表难以测出真正的中国人的自我,因为中国人的自我本身就与西方人迥异。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移植外国量表进行了反省并提出批评。既然外国的量表是为其本国人所编制,其变量是研究其本国人的结果,而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量表从内容上说是不能适合于中国人的;我们对这些量表仅作一些语言形式上的修订,用以评估中国人,所得到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与西方人作了一个比较而已,很难说可以透彻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既然外国的量表从回答的形式上来说也不适合于中国人,使用它所得到的结果,必然大有问题,且有诸多奇怪而难以解释的现象出现。引进外国的量表会有如此多的麻烦与困扰,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二、系统歪曲假设诸说:对问卷测验的批评

不独移植西方量表在中国遭到非议,就连问卷测验技术本身,在西方也遭到批评。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经有个著名的假设:“人是科学家”。因此他说:你要想知道人的心理吗?你可以直接去问他。凯利的论断道出了西方普遍流行的问卷测验的主要思路。无疑,问卷测验在欧美是心理评估的主要技术手段。问卷测验技术具有多种优势:(1)可以不受局限地用以评估人的各方面的心理现象与特质;(2)节约时间、人力、经费,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人的资料;(3)可以通过建立常模来进行比较,获取客观化、标准化的推论;等等。

但是,问卷技术仍有不少局限与缺点。对问卷技术比较尖锐的批评,当属Shweder和D'Andrade。他们提出“系统歪曲假设”,认为在人格自陈问卷测验中,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是基于记忆的,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各种行为类别的语义的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也就是说,所测到是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真实行为,认为人格问卷测到的特质只能作为人与人相互知觉评判的标准,而知觉评判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很可能这种知觉评判只是一个观念的东西,不是实际的东西。他们研究了人格问卷评价、观念联想评价与现场实际观察结果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发现人格问卷评价与观念联想评价之间普遍有.65-.90的高相关,二者与现场实际观察数据间的一致性均低。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假设。[12]此说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自然也引起异议。我们虽然不认为所有的人格问卷测到的全是一种基于记忆的语义,而不是真实的行为本身;但是还是觉得Shweder和D'Andrade的批评不无道理: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毕竟不是真实行为本身。很可能有时或有的人格问卷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与真实行为本身是一致的,而有时或有的人格问卷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与真实行为本身是不一致的。这至少提醒我们在使用问卷技术时必须小心谨慎。另一种批评是“好恶度倾向”说。在关于人物感知的研究中,Lamiell等发现被试在评定人是否具有某些形容词所含的性格特性时,往往就形容词所含的特性的“社会赞许”程度来评定,而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就所评价的人本身是否具有这些特性来评定。[13]显然,这是又一种令人头痛的现象。杨中芳(1996)认为,这是一种被试最不需要花心思费功夫,即可及时反应出来的回答准则;是被试常用的可以取代伤脑筋的“照实回答”的“挡箭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关于人格问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亦发现同样的倾向,往往因素分析抽出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好恶度”的人格维度。在人格评估中,被试使用这样一种策略,即以一种最不需要花心思费功夫,即可及时反应出来的回答来搪塞,而并不是按主试的要求、按真实情况回答,如此“好恶度倾向”多么伤脑筋?

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的确发现问卷技术还有其它不少局限。例如,笔者在80年代开展心理咨询时曾碰到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咨询中心第一天第一个来咨询的一位工人,在看到我们给他做的人格问卷时,大为惊讶道:“你这样问我就叫个性测验?这不等于是我告诉了你吗?”甩手而去。此事令我反省了多年。的确,问卷技术所获得的心理资料,完全是建构在被试“告诉”的基础上。如果被试不愿、不能、不好、不便、不好意思“告诉”,那可怎么办?可见:

1.问卷测验前提条件是被试能够真实地回答。在以下情境中它束手无策:无法真实、客观地回答问题的非“科学家”的病人,如精神病人等等;不想真实客观地回答问题的人:如“装好”倾向、“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等。在一些著名的问卷测验中,如EPQ,其L量表无法区分说谎与老于世故;而CPI辨别作伪的变量有时居然将真实回答者也错判,形成“冤案”;笔者曾比较正常场合与应聘场合中使用人格问卷的情况,发现前者废卷率约6%,后者则高达13%左右。

2.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这是个问题。如前所述,中国人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不明确的答案:中国人不习惯于对陌生人、对公众、对外界随便坦露自己的心理。又有,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极深,全息、整体、神机妙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医中,舌头、脉搏的变化能探测到全身的变化。中国人往往不太相信问卷直接发问得出的结果。中国人崇尚洞察秋毫、断于未萌之中、决于不言之时、甚至是神秘主义的神机妙算。所以算命、八卦预测等等,颇有市场。

3.无法评估敏感性的、被试不愿回答的问题。等等。

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移植测验量表遭到种种批评。而问卷技术在中国文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能不深思的。

三、投射技术的盛衰

投射(projec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ego)会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像那些不能宽恕自己内心敌意的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就常常以迫害妄想的方式将自己的敌意转嫁于别人。可见这种投射作用是一种防御机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投射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它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它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地表现、反映、亦即投射出来。荣格在他的自由联想测验中发展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词的联想中可以激活、投射出情结。H.A.Murray发展了著名的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TAT)”,其投射概念亦是从弗洛伊德的概念衍化而来,但不仅仅是一种防御机制。Murray认为人们在认知和解释模糊性刺激时的知觉整合受到需要、兴趣以及总的心理组织(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的影响。L.K.Frank则是最早提出“投射方法”的人。他认为投射方法可以用以研究人格,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刺激情境,使被试作出反应。使用这些刺激情境是要获得被试本身独特的人格组织投射在刺激情境的信息。

以罗夏墨迹测验为代表的投射技术在20世纪40-60年代盛极一时,达到鼎盛时期。罗夏墨迹测验几乎成了临床心理学的同义语,成了临床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到了精神病学家不懂罗夏墨迹测验,就不像精神病学家的地步。当时投射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罗夏墨迹测验,被列为临床心理学训练中的重要课程,并有必须具备某种资历方可使用罗夏墨迹测验的不成文规定。心理学者亦以善用罗夏墨迹测验为傲,如此蔚为风气。罗夏基金会曾调查了1970年以前的有关罗夏墨迹测验文献,就有4000篇,专著29本。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行为主义的兴起,使投射技术的风势大减。另外还有一个使投射技术风势大减的原因,这就是整个临床心理学及精神医学界对疾病诊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重视诊断的模式转向重视治疗的模式。原来将诊断当作治疗的基本依据,十分重视诊断;但后来发现各种疾病的过程并不稳定,症状也常发生变化,且彼此的分别又并不很明显,所以费神诊断却又难以把握正确性,倒不如在有大致印象后,就进行治疗。所以,对诊断的重视降低,也大大地影响到对投射技术的重视。但是必须看到,虽然不如以前那么重视,投射技术的应用仍然占有较高比例。例如,美国心理年鉴第9版(1985)收集了1978-1985以内的有关罗夏墨迹测验的文献79篇,在50个文献最多的测验中,罗夏墨迹测验仍名列第10。其它的投射技术也仍在应用与发展之中。Mahmood在英国关于“使用投射技术的频率、用的是何种投射技术、投射技术的复兴与未来”的调查表明,虽然多数人认为投射技术在近10-25年衰退了,但认为这项技术加以现代化,仍然会大有前途。所以说,投射技术70年代后处于“隐退”期,但仍有复兴的希望。[14]

投射技术的种类繁多,最有名的有: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由瑞士的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1884-1922)最早编制。使用10张墨迹图,5张墨白图片,3张彩色图片,2张黑白加上红色。图片呈现给被试,问被试看到了什么?其记分解释程序十分复杂。经历了从罗夏、beck、Klopfer、Piotrowski、Rapaport-Schafer、到Exner综合记分系统的演变。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由Murray与Morgan于1935编制。共有30张图片,外加空白图片1张。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讲故事。班达完形测验(Bender  Gestalt  Test)。测验包括9个图形,分别印在卡片上,主试分别呈现,要求被试在一张白纸上将它们描绘下来。其评分也特别复杂,有多种评分系统。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最早由Payne与Tendler发端,到后来有多种变式。如Sacks的Sacks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SSCT),有60题,分家庭、性、人际关系、自我概念4类。主试按异常程度记分,评价被试的适应状况。Rotter的Incomplete  Sentence  Blank,共40题,主试分7个等级计分。绘人测验(Draw  A  Person)。要求被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个人。按照人物画的大小、在纸中的位置、线条的精细轻重、各部分的比例、缺失程度等评分,评估被试的智力与人格。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H-T-P)。是另一形式的绘人测验。其构思是,认为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引起对于家庭及亲人的联想;树的图画则可反映被试无意识;人则反映被试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人相处的情形。画树测验(Draw  A  Tree)。要求被试画树。最不愉快概念测验(The  Most  Unpleasant  Concept  Test)。要求被试画出其所能想到的最不愉快的事情。职业统觉测验(The  Vocational  Apperception  Test,VAT)。使用18个图版,评价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结构。等等。

四、心理学三大测验技术之比较

投射技术是与问卷测验、情境测验技术齐名的三大技术之一。但关于投射技术的特征与性质的问题,曾经争论不休。仅仅将投射技术看作“主观的”评估,而将其它技术看作“客观的”评估,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了。其一,其它的客观测验中,有时也包含投射技术。比奈很早就在智力测验中使用了墨迹测题,虽然后来因为不便于团体测验而取消。著名的韦氏智力测验中的领悟力测验、词汇测验就被认为属于投射性质。其二,罗夏测验等投射测验也遵循测量学的原则,致力于建立客观化的评分标准,并有大量的信度、效度的研究报告。我认为,投射技术区别于其它几种评估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1.间接性。问卷技术直接通过被试对问卷的反应评估其态度、个性等,情境测验也是直接通过对被试的客观观察评估其态度、行为、个性等。问卷测验中,被试的态度、个性等是直接与问卷内容有关的;在情境测验中,被试的态度、行为、个性也是直接可观察到的。投射技术却并非如此,它是通过被试的心理活动产品(如联想、回忆、绘画、故事、手工拼贴、笔迹、甚至梦、笑话、短文等),间接地评估其中表现、反映、投射出来的知觉、情绪、个性特征等。

2.推论性。投射技术评估的知觉、情绪、个性等,是隐含的、间接显现的,是分析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实证所作的推论。推论应当是有风险的。它或者可以经受实证的检验,或者可能是一种主观臆测。

因此,投射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区别于问卷技术、情境测验技术的评估技术,它通过被试的心理活动产品(如联想、回忆、绘画、故事、手工拼贴、笔迹、甚至梦、笑话、短文等),根据临床经验、实证进行推论,间接地评估其中表现、反映、投射出来的被试的知觉、情绪、个性特征等。

投射技术与问卷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

1.可弥补问卷测验的局限,不依赖于被试是否真实回答,因为它是通过被试的活动产品的分析,揭示其中投射出来的心理反应。

2.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3.可以洞察被试的潜意识,了解其并非主动、有意表达的内心深处的变化。

但其局限在于:像罗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绘人测验,通过被试对图画的反应或图画中的表现,揭示被试的心理活动,其所能揭示的心理活动是有限的。如罗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所能评估到的人格特质,是很有限的;而绘人测验,对14岁以上的人的智力,便难以评估,对人格特质,更难以评估。

情境测验技术则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评估技术。诸如无人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等,这些技术实际上已成为近些年来流行的评价中心技术的核心成份。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起源于二次大战期间。当时德、英、美先后采用了模拟测验来选拔军事人员和特工人员。1956年,美国长途电话电报公司首次应用模拟测验大规模进行管理发展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工作,其公司有100,000多人接受这种评价。随后,此种技术得到推广。美国现已有大量的企业组织使用了这种技术,像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西尔斯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福特公司、柯达公司等等,都先后应用了这一技术。如今各国都已普及。情境测验由于在人员选拔中的效度较高而颇受关注,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任何局限,例如:

(1)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评价到特定的心理特质。也就是说,情境测验所能测到的心理特质是有限的。比如说,无人领导小组讨论能评估到被试作为领导的心理特质,却很难评估到被试作为学者的心理特质。组织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认为,不同的工作情境对领导特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根据这种理论,很难从一种特定的情境评估到普遍的一般的领导特质。而要想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是非常困难的。

(2)所设计的特定情境的代表性是值得注意的。设计的特定情境与真实的情境是不是一致,能不能作为真实情境的代表,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效度。无人领导小组讨论涉及什么话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变量;管理游戏中的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有多大的相关,所评估到的特质能作多大的推论,都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国外人才测评起源

人才测评,也叫人员测评、人才素质测评,它主要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结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个性特征、工作业绩和发展潜能进行测量和定性的活动。[1]

国外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源于心理测验。二战之后,由于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对人才人才测评技术提出新的挑战,此时面试技术发展起来,到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得到发展并在许多大公司运用。国外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以这三大技术为起源。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最早用于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的治疗需要。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一次使用心理测验这一术语,此后这个术语很快得到普及。心理测验中对智力能力和心理缺陷的诊断引发了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研究。就智力测验而言,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他对测量个体差异的系统方法进行了发展和综合。卡特尔将个体差异的研究引入美国,他受高尔顿的影响,开发出一系列感觉运动测验来测量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直到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把智力看作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编制出比奈—西蒙量表,使得测验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开创了现代人才测评的先河。

一战期间,心理测验进一步发展,从教育医学领域转向战争领域,这一时期团体测验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心理学如何为战争服务,在选拔和分派官兵的任务时测量它们的智力。由于军队人数较多,因此大规模团体测验方法产生,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测验是陆军甲种测验和非文字的陆军乙种测验,从1917年3月到1919年l月间,共有200多万官兵参加了测验,效果显著。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全套测评方案的成功运用,成为心理学在战争领域运用的经典案例。

战争时期心理测验的成功运用使得心理测验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为各个阶层、各种人群设计的智力测验层出不穷,但是人们随后发现,智力测验的内容十分有限。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于是职业兴趣测验繁荣发展起来。比较著名的有1947年的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调查表、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和1966年霍兰德编制的霍兰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突出了职务关联兴趣。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相结合,对能力的测量更加全面。

对情感行为和非智力行为的测量,是心理测量的另外一个领域——人格测验的研究范围。伍德沃斯一战期间编制“个人资料调查表”,最早采用自陈式问卷选拔军官。1943年哈茨威和麦金利发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1956年卡特尔发表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20世纪80年代兴起大五人格理论,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中。

2面试技术

面试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这个时期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注重人和岗位的匹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心理学家需要事先对求职者进行一次简单的临床面谈,然后进行纸笔测验或者投射测验。

面试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信度和效度上。早期的面试研究认为面试的测量性质比较差信度低,效度也低,因此对面试在人员测评和选拔中的应用持悲观态度,曾经一度怀疑面试在人事评价中的价值。1930年之后,汤姆林委员会对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考察之后,提出要在考试中加入面试一项,且比重要在1/6以上。1935年,这一比重加大到1/3,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Arvey和Campion(1982)的面试研究认为面试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这是面试研究的转折点。随后的一系列面试综述和元分析,对面试的效果均持乐观态度,认为面试与其他选拔工具如认知能力测验、工作知识或工作经验等相比具有中等程度的效度。Huffcutt&Both(1996)研究表明,目前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许多技术与方法都被运用到对提高面试效果与信度的研究之中,信度指标和效度指标都一再被细化。[2]

现在,面试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它的形式逐渐多样化,程序和方法也日益规范化,现在面试技术多和评价中心技术相结合,在问答的基础上,引进了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面试方法也包括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等。

3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是通过把被试置于相对隔离的一系列模拟工作情景中,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并采用多种测评技术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被试在模拟的各种情景压力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以测评被试的管理技术、管理能力和潜能等素质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测评系统。评价中心技术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1929年所建立的一套挑选军官的多项评价程序,但美国心理学家Duoglas.Bray于1956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进行的管理进步研究,促使这项技术发展成熟。这项研究主要是想知道什么特性的青年员工能够得到晋升,通过评价中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评价效果。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在很多大公司开始应用,测评对象不仅仅是以普通员工为主,而且扩展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测验、面试和情景模拟技术,使测评效果比原来更加可靠和有效。Shcmidt研究表管理进步研究明,评价中心的预测效度为0.41。Hunfer和Hunder的报告为0.43,而加拿大公务委员会人事心理中心所用的评价中心技术预测效度高达0.53以上,是所有测评技术中最高的。

在实际运用中,评价中心体现出的优势明显,近年国外的数据显示,有2000多家公司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其中许多大公司设有专门的评价中心,一般的中小公司有专门的咨询公司对其提供评价中心技术。[3]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才测评技术在西方已得到广泛而深入地应用。20世纪初,由最初的心理测验发展而来的人才测评技术,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人才测评思想和方法日新月异,开发了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测评技术。近年来,一些新的人才测评技术不断涌现,但是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这三大起源技术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张爱卿.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Huffeutt,A.I.,Roth,P.L.,&McDaniel,M.A.Ameta-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测试计量,仪器设备,技术,水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对水文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文测试计量项目标准也多了起来,水文测试计量和水文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研发显得由为的重要。在当下水文行业伴随着科技进步的今天,新的水文测量设备也层出不穷,比如光学流速仪器,ADCP流速仪器,以及超声波水位计等等,与老式的设备相比较,现在的水文测量仪器精准度有了巨大的提升,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其作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机械化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水文测试与计量在当代的经济和国防建设,科学研究还有国民生活之中都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科学研究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有效手段,是较为特别的一种生产力。测试与计量是我们客观的从事物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且用来认清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有效方式之一。测试与计量的科学技术运用,是水文仪器设备研究与测试计量的根本推动力。近些年来水文行业之中的测量仪器新型的设备不断产生,引进的测量计量仪器也相对的多样化。就我们目前水文行业现状,水文仪器设备与测试计量技术仍然稍显单薄,没有较为完善的水文测试系统规模,快速的发展水文设备制造,引用先进的测试计量技术,是目前水文行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支柱。

一、当下我国测试计量的特点

目前就我国的水文测试计量看来,在这个行业我们基础是相对薄弱的,以往二十几年,因为水文测试计量设备不在国家计量用具范围之内,从而使得有关设备的研发,出厂,检验当中质量的控制与评测,还是依靠各种各样的水文设备产品技术生产标准,没有有效的形成水文行业产品鉴定规格。水文行业虽然已经起步,但是在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大趋势环境下。测试计量的工作还没得到足够的关注,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计量测试管理。现在仅仅是在水质量计量管理,对于水槽流速仪的检定管理等极少的几个点开展过相对的一点技术工作。看看其他行业,例如与水文行业相近的风向风速观测,在气象行业中很久之前就设有“低速风洞”这些代表气象计量最高标准的设备;再比如在海洋行业当中的“海计检定水槽”代表海洋行业的最权威计量标准的设备。同样在水文行业测量相近似的海潮位计量观测中,海洋行业拥有“验潮仪”等代表海洋计量最高要求的设备装置。

因为历史原由,水文行业很久以来都处在一种相对滞后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水文行业对有关高新科学技术设备的应用,这对水文行业的快速发展起着相当大的约制。目前现状,水文行业的装置设备快速更新发展引起了很多的计量问题;这推动了水文设备的开发,促进了新测试计量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和研究。与过去的测量技术比较,这是现在的测试计量的新特点。

二、如何建设水文行业计量的标准体系

对于水文行业计量体系的不断完善,建设水文行业测试计量的监督制度,这是提高水文行业社会地位加强政府部门行政职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水利测试计量建设标准以及物质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测试计量规程的检定,明确规定水文以及水利行业的相关器具,注重水资源的调节和相对应的水设施这些等等手段,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将来创建一个节水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水文测试计量和设备的主要问题

随着水文行业的发展,水文设备的引进和运用,以及国产的高新设备不断涌现,这让计量的技术要求与设备的精准度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国内的水文行业来说,无论是计量技术还有设备相比国外都远远落后,当然有一部历史因为,也还有其他原因。

国内的水文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相比较,无论是测试计量技术还是有关设施都有着一段差距。现在已有的计量技术和设施装备当中,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技术,自主研发的科学技术是极少的。同时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行业基础和理论,跟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对于科技研究创新投入相对的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对测试计量方面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阻碍,然而不够重视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计量技术功能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创新力,资金运作不够等等原因,导致了目前发开研究工作缺乏前瞻性和积极主动的意识。测量技术最终是要为水文行业的科学应用服务,解决运用的中的实际问题,水文行业测试计量就业的人员不多,测试计量技术理论相对其他行业略单薄,导致技术性人员严重流失,对于行业内部的科学技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为一流的技术设备需要顶尖的科学技术支撑。所以对于测量计量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循环,但是国内情况正好相反,高科技设备基本没有,水文行业多数为外国产品,只是进行操作,所以盈利薄弱,然后又造成资金投入不够的死循环,极大的阻碍了水文仪器设备与测试计量技术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