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008(2010)04-0047-04

一、引言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发展教育技术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学生为进入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教育的挑战,该计划的关注点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让所有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该计划关注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利用率,支持并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2005年,美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该计划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示范学校的教学变革,重点提出了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

自第三个教育技术计划以来,技术的进步、对学习研究的新成果为教育创造了许多机遇。2010年3月5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 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

二、提出的背景及总目标

1 提出的背景

该计划在行动纲要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几十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列入美国重要议程,但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大学毕业率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归咎于美国严重的辍学问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基础较差,高校还需为新生补习功课。而未来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到2016年,10个工作中就有4个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人才(Dohm&Shnipe,2007)。目前,只有39%的年轻人获得了两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位(国家公共政策和教育中心,2D08),不同种族学生的入学率也极不均衡(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07)。

因此,该计划指出,教育系统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以帮助他们树立目标、顺利取得高中文凭、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取得成功。要培养善于利用信息、工具、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优秀人才,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者必须与学生合作,开展学习、搜索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而不仅仅是信息专家;学生必须从智力、社交和情感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技术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基于技术的学习和评价系统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为各层次教育系统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同时,技术还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2 计划的总目标及要求

鉴于美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奥巴马当政期间,变革美国教育成为优先要务。截至2020年,计划将实现两个目标,即持有两年或四年大学学位的比例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缩短所有学生之间的成就差距――无论种族、收入或居住区域,使学生在大学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美国政府认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地区及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这一挑战,因此计划特别强调要控制成本,提高生产力。为了变革教育,行动纲要对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提出了四点要求:必须明确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合作重新设计教育结构和过程,并持续评价其有效性和灵活性;持续监控、测量绩效以改善学习结果;要为每一次进步和结果负责。

三、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

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包括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五个重要方面。

1 学习:21世纪的学习模式

目标: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

计划指出,21世纪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首先,在学习内容上,不管是哪个领域,都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解决、合作以及多媒体通讯等21世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其次,从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方式上看,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多媒体的呈现形式、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第三,从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上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技术为按需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搭建了关键性的桥梁,使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有效利用;第四,从学习主体的广泛性上看,作为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UDL(学习的通用设计)以“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目的,提供了灵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知识表征方式和活动参与方式,针对因服务不周而未能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特殊群体(包括低收入学习者、少数民族学习者、残障学习者、学龄前儿童、成年劳动力、老年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所有人都能够学习。

建议:(1)针对既体现技术推动力、又反映21世纪专业知识的内容,需要修订、创建、采用标准和学习目标,从而改善学习;(2)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来体现学习科学设计原则的学习资源;(3)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学习资源;(4)利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来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开发、采用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必须能够使所有学习者在STEM学习中表现优异),并对其进行评价。

2 评价:应该测量什么

目标: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将利用技术来测量重要的内容,并使用评价数据,以获得持续改进。

计划分析指出,当前学校过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该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从而为如何改善学习提供依据。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造性等复杂能力进行评价。其次,技术支持了复杂能力的评价,改变了教学与测评的方式。例如,通过让学生在技术环境下改变参数、实施检测、录制数据、画图等来评价学生的复杂能力,这种评价数据的多样化有

助于评价学生的多项能力。第三,以改善学习为目的,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利用技术可以获取有关学生思维过程的数据;对于在线学习,利用技术可以收集更多详细数据,如学生选择或输入的信息、尝试次数和反馈次数等多种数据为改善学习提供了依据。第四,技术优化了评价,具体体现为:通过自适应评价系统可以支持个别化学习;遵循UDL设计原则的评价普及性更高,进一步促进了评价的公平性;技术加速了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测试,大大缩减了开发、测试的时间和成本;技术使更多人参与评价、提供反馈,还能减少考试次数,从而使评价各方面都得到优化。第五,利用评价数据不断提高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例如,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为学生、教师、家长、校领导和区行政长官建立一个互联的反馈系统。同时,为了使教育工作者易于使用这些基于技术的评价系统,需要设计相关的技术工具,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对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分析数据并采取适当行动。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的、可操作的反馈,从而改善教学实践;(2)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使用技术改进评价材料和评价过程的能力,以开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进行研究与开发,探索如何将游戏、模拟、协作环境和虚拟世界用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对复杂技能进行评价;(4)在实施新的评价模式(即,可以收集、共享学生学习的数据)的同时,要对相关的常规惯例、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受到保护。

3 教学:通过联结教学促进学习

目标:利用技术为教师提供支持,使其能够获取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和学习体验,从而激励教师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

计划称,当前的教学大多是孤立的,同行之间缺乏外界的交流,这与21世纪的有效教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原因就在于教育系统未能给教师提供改善教学所必须的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首先,要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提供资源和工具。具体体现为:通过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其学习动机;通过在线社区,将教师与内容、专业知识和活动相连接,从而有效利用教学的资源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第二,做好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事职前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联结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这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如何使用技术来改善教学实践;对于在职教师,可通过技术支持的面对面和在线学习相混合的教师学习模式,使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这为反思和完善教学提供了持续的支持;此外,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技术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为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的专业发展设计、开发资源,开发同行间共享的平台和工具,从而促进持续的专业学习。第三,联结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获得有效教师资源,对于缺乏有效教师的课程,学校允许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学习;联结教学支持了学习型社会,同时,对精于在线教学的教师的需求量也增加了。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基于技术的内容、资源和在线学习社区,为教师通过协作以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创造机会,鼓励并吸引新人加入教师队伍,鼓励优秀教育者继续从事教学工作;(2)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学习经验,消除由技术影响而导致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代沟,通过技术的应用来改善学习、评价和教学实践;(3)在学校、职前教师培养机构、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和专业组织中和它们之间,利用技术来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从而变革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的专业学习;(4)使用技术提供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尤其是在那些无法获取优质资源的地方,还要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5)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

4 基础设施:人、过程和学习技术

目标:让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使用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

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和接入设备的类型限制,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模式过渡到新的学习模式,即将世界上任何能使用设备及访问网络的人连接起来。同时,可实现终身化学习及全方位学习。学习基础设施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宽带连接、服务器、软件,也包括人、过程、学习资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学习基础设施的挑战十分巨大,需逐步实现目标。首先,要确保宽带网络的优良性能和获取的便捷性,特别是要保证足够的带宽,以支持同步访问;其次,要为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网络接入设备,鉴于此挑战之大,部分学校通过提倡学生使用个人设备、为贫困生购买设备等办法来节约成本,并解决“平等”问题,同时,美国政府也通过E-Rate计划,为中小学提供部分支持;第三,由高校教育开启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应该在K-16教育中得以普及,这种开放资源可大大降低教育成本;第四,应该考虑发展下一代计算系统,包括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最后,需要一群擅长于新兴技术、并能将技术整合到课程开发与评价中的技术人员,以及能通过技术来提升专业实践、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技术资源的教育专家,并促进不同职能单位间的密切合作。

建议:(1)确保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校内外都能通过宽带或无线连接来访问互联网;(2)确保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一台网络访问设备、软件和资源,用于在校内外开展研究、进行交流、创建多媒体内容和协作;(3)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并加快基于技术的新型开放学习工具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4)培养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学习基础设施的能力;(5)明确“有意义应用”的定义、目标和评价准则,为教育信息技术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有意义应用”提供支持。

5 生产力: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学习结果

目标:在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金钱和人员的同时,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的结构,以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在许多领域中,提高生产力是重点,但教育却未能沿袭这种惯例。如何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其中,通过技术来改变教育的基本结构,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

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只有对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加以定义、测量,才有可能提升学习结果和生产力。因此。要持续改进,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测量和管理成本,即通过成本会计,记录、追踪、汇报特定服务的成本,从而了解实际成本,并做出预算。其次,在做决策时,要以数据为依据,通过设计、开发、使用集成系统,来收集所需的综合数据,并明确政策法规。第三,要切实提高生产力,就要考虑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要采取迭代设计与开发的原则,即对新观点进行定义、测试、再定义,并检验这些新观点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第四,利用技术来重组教学和学习,例如,依据能力而非座位时间(seat-time)来组织教学。第五,延长学习时间,除了

延长在校时间外,还应通过其它方式为学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其中,在线学习是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之一。

建议:(1)开发、采用一个更为普遍的“教育生产力”定义,并针对学习成果和成本,开发、采用相关度更高的、更有意义的测量办法;(2)完善政策,并使用技术来管理成本;在内容、学生学习数据、财政数据的互操作标准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要加大投资,以便收集、共享和分析数据,从而完善教育决策;(3)从反思当前的常规惯例(即,依据座位时间而非能力,来组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继而对“利用技术促进学习”起到阻碍效果的基本假设进行反思;(4)设计、实施并评价技术推进的计划和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在K-16教育系统中取得进步,且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该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详细、具体地展开,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引用很多优秀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应用技术促进变革。计划的内容丰富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技术的推动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是该计划的核心;其次,提高教育生产力是该计划的归宿点,并通过学习、评价、教学和基础设施来展开教育变革;再次,计划在五个方面均考虑了教育公平性问题,考虑到美国的国情。这是实现该计划总目标所必须的,也体现了美国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所做的努力;最后,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是该计划的一大特点。

四、该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2010年2月28日,国新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九章(包括59条、60条、61条)提到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规划,规划主要涉及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习和参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反思我国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更好地实现规划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伊拉斯谟计划”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流动促进计划,早在1987年欧共体时代即开始实施。这一计划最初旨在通过提供财政和制度支持,鼓励欧共体中各成员国的大学生和教师能够在欧共体范围内进行跨国学习和流动,并加强各成员国教育和科研组织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其后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伊拉斯谟计划不断得到调整、改进和扩充。2004年,“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Programme)”启动。与前一阶段相比,“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将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拓展至非欧盟成员国的其他国家,提高了欧洲发展的国际化进程。[1]然而,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代表的欧盟教育计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参与这些计划的学生数量远低于预期目标。部分欧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学历的认可和学分的转换、出外学习的预备知识不足、学制差异限制、语言能力欠缺、对目标国了解不足和额外开支等因素都是阻碍学生实际参与这些计划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ManuelSouto-Otero和Jero-enHuisman等人在2013年发表的文章中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例,对影响学生参与该计划的个人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前人所研究的外部因素以外,个人的主观期望、家庭因素、对已有的社会关系的顾虑和对新的社会关系的焦虑等内部因素同样也会阻碍学生实际参与这一计划。[2]欧盟所面临的新的经济环境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盟各成员国失业率普遍升高,欧盟整体青年失业人数高达600万,超过整体青年人口比重20%,西班牙和希腊等国的青年失业率甚至超过50%。除环境因素外,部分欧盟青年的教育水平较低,工作技能薄弱,使得超过200万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岗位产生缺口,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状况产生。[3]欧盟国家意识到,如果想快速改善所面临的经济和就业问题,单纯地投入正规的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教育效果,快速提高欧洲青年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填补就业缺口,成为了相当迫切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欧盟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以往各项教育计划和项目的执行效果,简化相关的教育计划的参与流程,降低参与门槛;另一方面,欧盟认为教育将在个人、国家、欧盟的未来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希望以“伊拉斯谟计划”已建立的优势体系为基础,结合其他各项教育计划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在诸如改善欧盟就业状况、提高青年文化技术水平以及通过优势资源交流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因此,2013年末欧盟委员会和欧盟议会通过了关于启动“新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的议题。2014年1月,“新伊拉斯谟计划”正式启动。

二、“新伊拉斯谟”计划的总体规划

“新伊拉斯谟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教育计划,整合了欧盟既有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促进计划,其总体目标和覆盖范围都得到了拓展和扩充。欧盟在新的形势下,鼓励不同国家间、不同领域间、不同的学习和教育方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的优势互补,而当前信息和通讯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让这些领域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欧盟希望通过对已有体系的进一步改造、整合和扩展,全方位地改善欧盟所面临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提高欧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4]

(一)改善就业状况,培养欧洲公民

低就业率是欧盟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部分青年学习时间过短,过早地离开学校,导致其受教育水平不高,失业风险较大,部分工作技能不足的已工作青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计划将在这两方面为青年提供支持,以促使其满足就业市场和经济情势的要求。与此同时,欧盟还希望通过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各种非常规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促使青年能够在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彼此交流,参与欧洲的民主生活,使其成为积极活跃的“欧洲公民”。

(二)促进教育改革,增加欧洲实力

新计划力求促进各参与国教育事业的系统性改革,加强各国在教育行政体制和相关机制上的共通性和协调性,以便于在欧盟内部和国际间进行经验分享及人员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打通包括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等形式在内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为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对欧洲潜在的人力和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新计划将在2020年前投入约2.65亿欧元的专门资金用于欧盟体育事业建设。主要用于国际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基层体育项目的进行和运动员培养,以及打击比赛造假和兴奋剂使用。同时,推动各国在体育事业领域的政治合作,增加相关人员的交流机会,并促进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有效传播。欧盟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培训事业加以整合,力图通过减少由于个人体育活动不足而造成的额外的社会和经济支出,并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欧洲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

三、成人教育领域的计划和措施

通过对新计划总体背景和目标的了解,可以发现,新计划要解决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地提高欧盟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与之相配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迫切需要得到推进。因此,除一向重视的高等教育领域之外,以欧洲青年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则成为了新计划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事实上,“新伊拉斯谟”的框架中,也整合了欧盟已有的成人教育计划,如“葛隆维计划”(Grundtvig)、“青年行动计划”(YouthinAc-tion)。新计划将整合已有资源并进一步为参与者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通过促进成人教育领域的人员流动的形式提高欧盟青年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从正式结构来看,新计划针对成人教育的专业机构、人员与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青年分别提供了相应的发展促进计划。

(一)成人教育专业领域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与培训”板块的重要内容存在于“新伊拉斯谟计划”中。欧盟希望通过促进成人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彼此的合作水平,以应对和解决一些成人教育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如通过非正规学习形式所获得的技能认证问题、新的成人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开发问题等。新计划意图使成人教育变为一种更加容易获得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希望每一个欧洲公民都能通过其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就具体内容来说,成人教育专业领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1.人员层面的交流

成人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将能够参与一段时期内的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通常会持续两天到两个月不等的时间,部分情况下可能长达一年)。参与者可以作为跨国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学习者和见习者跨国参与一些结构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学习。欧盟希望参与者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在专业能力、语言技能和多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获得提高,最终达到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的目的。

2.专业机构层面的交流

欧盟希望通过为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机构和组织提供共事的机会,与其在共同关心的领域能够有效地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交流。希望通过交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达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力图提高参与者的基础技能,并激活其欧洲公民的意识,以期能够改善欧洲的就业状况,同时提高整个欧洲社会的融合程度和包容性。与个人层面的流动不同,专业机构层面的主要交流内容更加侧重区域性和中观层面的内容。新计划将促进专业机构间相对长期的联合教学和培训项目的建设;促进以专业机构为主题的区域性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促进机构间合作开发新的成人教育课程,并提供条件对其进行实践检验,以提高其有效性等。

3.专业机构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

新计划希望通过成人教育领域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并为其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课程计划后,提供便利的能接触到合适的企业雇主和工作的机会。作为专业机构,也能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促使其自身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此外,与企业的合作还能够帮助专业机构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合作开展实习和见习项目;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双向进行培训和研讨会的开展等。除以上较为笼统和典型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外,欧盟还于2014年底开始了“欧洲成人教育电子平台”(ElectronicPlatformforAdultLearninginEurope,简称EPALE)的运行与使用。这一平台致力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公平和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并非当前流行的面对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和学习平台,而是为包括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研究者和专业人士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任何有意愿推动欧洲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所建立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社区。EPALE在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实用导向”的基调。超过2000名成人教育的从业者和相关人士参与了EPALE的前期调查,这些关于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需求,作为调查结果成为了该平台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依据。[5]当前这一平台主要用来在线上对各种成人教育的学术内容、政策文件和活动内容进行展示,并设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日历”,用来和共享各类有关于成人教育的线上、线下活动信息等。

(二)青年领域

欧盟在如何帮助青年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投入,然而在“新伊拉斯谟计划”实施之前,正式和非正式的青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在帮助欧洲青年获得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方面已经成为了中坚力量。新计划将以往的“青年行动”(YouthinAction)计划纳入其中,意图整合这些青年组织,将其作为提高青年人口素质及提高其工作技能的基本单位,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协助。针对这一领域,“新伊拉斯谟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帮助超过五十万年龄在13~30岁之间的青年和志愿者提供交流学习和实践的机会。[6]为达成这一目标,新计划确定了两个方向的措施:其一是以普通欧洲青年、青年工人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系统和网络化的学习和培训是其主要的交流内容;其二是以青年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欧洲和更广泛范围内的志愿者服务是其主要内容。这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1.青年交流计划

通过新计划中的“能力建设项目”(CapacityBuilding),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组织以及相关的社会和商业团体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7]新计划将促进青年组织之间开发和共享有关于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创新性活动。欧洲的普通青年和青年工人可以提交申请,参与这些活动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较为传统的结构化和网络化的培训,或以实践为主的社会实习。尤其是社会实习的形式特别受到重视。在这类项目中,年轻人被鼓励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参与者将在国际组织中共同生活和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特定项目的发起、筹备、实施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新计划意图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参与者“放眼全球,脚踏实地”(thinkglobal,actlocal)的态度,为改善欧洲现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做出实际贡献。[8]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参与者将体验执行者和领导者等不同角色,通过这些经验,使自身在个性、态度、专业技能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这些学习和实践都将作为非正规学习的经历而得到认可,以使得参与者最终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上都能获得收益。为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欧盟将加速有关青年领域的政策改革,以政策制定者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会议将成为常态。

2.欧洲志愿服务

“欧洲志愿服务”(TheEuropeanVoluntaryServ-ice,简称EVS)早在2011年就成为了当时“青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伊拉斯谟计划”也将其纳入,并为其能够更加有效运行提供了全面支持。EVS所标榜的精神是让参与者通过这一项目让自身和世界都真切地发生改变。这一项目为17~30岁的欧洲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两周到十二个月不等的跨国服务活动。欧盟委员会认为,通过参与跨文化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令参与者获得个人能力的提高,并对自己的责任重新加以认识。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希望通过鼓励参与志愿活动,在年轻人中传播一种团结包容与相互理解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欧盟内部的社会凝聚力,使欧洲公民的概念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符合条件的青年,作为志愿者参与相应的国际活动是免费的,在项目期间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食宿、保险和补贴。如果参与者的项目需要持续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还将获得额外的语言培训,以减少他们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

3.“青年认证”(Youthpass)平台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思考

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残疾学生(听障和视障,下同)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然而升入大学的残疾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表现为:①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多数学生来自聋校、盲校,少数学生来自普通学校,不同的生源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的不同;②学生的残疾程度不同,听障生中有有部分听力的,还有早期语训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和完全失去听力且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区别,另外,低视力的学生和全盲的学生相比,在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上又大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针对这种虽都是残疾学生,但类型不同、差异很大的情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提高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高等特殊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对残疾大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1、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出发,以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求为特征,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学内容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具体来说,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需求,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并通过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从而获得学业的进步,实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介绍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及做法,随后我国开始出现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不仅在特殊教育学校有对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而且在普通学校也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用以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而,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只在中国台湾看到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和实践。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必要性

我国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残疾学生有类别的差异,如听障、视障、肢残等,即使是同种残疾各自还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残疾的时间、残疾的程度、家庭环境、个人兴趣、情感有所不同等;残疾学生个体的内部差异,如残疾学生各种心理特征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残疾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的差异等。上述差异导致残疾学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认知速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就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实施个别化教育是促进残疾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特殊学生因其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比一般学生大,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与实施,我们可以走出标准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安排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提高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实施个别化教育是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特殊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决学习中的问题,就可以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创新精神。个别化教育方式能够灵活、自然、完全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4)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的需要。

目前,一些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收了文艺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为了国家的利益,长年在外演出或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坚持在校上课。那么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既保证他们的正常训练和比赛,又保证他们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呢?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训练和演出安排,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业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高等特殊教育重新认识特殊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同障碍的教育问题提供借鉴。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尚未开展专业化组织体系和建立专门化管理制度,因此建立专门化组织体系及管理模式,用相关制度保障特殊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也是残疾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且对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施方法与途径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严肃且必须规范的教育行为,应该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和学院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在目前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1)做好对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的前期调研工作。

从事个别化教育计划工作的教师,要对需要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通过与学生见面及交谈,了解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

2)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试。

每一名残疾学生都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家庭、为社会减轻负担并作出贡献。然而,残疾学生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职业素质测试来判定。通过CETTIC职业素质测评,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适合什么专业及从事该专业学习存在的不足,为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奠定基础。

3)为学生量身定做个别化教育计划。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关键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应有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及学生本人参加,且计划的制订必须在充分调研和教育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计划的制订必须严格、规范并符合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所学专业;既要灵活,又要注重教学质量;既要符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又不能迁就学生,还要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是整个个别化教育实现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我们给予重视的环节。

4)选取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我们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面授及网络教学、室内或室外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总之,所有教学模式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结语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国培计划”全称是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承接和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对__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对__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意义重大。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安排布署,学校将于__年9月17日,召开了__师范大学__年“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动员会,邀请__省教育厅领导、校党委书记蒲芝权、校长伍__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9月18日,各负责学院领导分别将1073名顶岗实习学生送到项目学校、顶岗实习。我校承担的这场规模大、覆盖面广、机制新的“国培计划”项目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

丹麦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参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中低阶层,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复杂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其专业设置与知识和产业更新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内部所涉及的专业和学习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选择。丹麦根据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1993年开始,丹麦政府就不断地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力图从宏观上建立一个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2005年推出的“实践导向青年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有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的青年和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学习水平的、更强调实践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旨在为青年提供更为具体、自由、个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丹麦的职业教育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主要有:

实践途径丹麦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在企业学习专业课程。除了这种传统模式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途径,被称为“实践途径”,即学员可以选择企业内培训的方式学习基础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评估学生在企业内所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无论以何种途径进行学习,最后都要通过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与测验,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水平。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的青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短期培训即在职业院校设立短期培训课程,为那些不喜欢在学校学习而急于寻找工作的青年提供一年半到两年的短期培训。这既满足了青年的自身需求,也满足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但却需要熟练技巧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的用人需求。

“非完整资格认定”即对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毅力一次性获得完整职业资格认定的学生,拟定“非完整资格标准”,承认受训者先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测试获得证书,意味着今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学习获取完整的职业资格,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额外资格认定”即受训者可以在职业资格之外增加学术教育内容,通过考试即可以进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学习。额外资格认定计划的推出既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的出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满足了青年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丹麦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体系上注重以青年需求为本加以改革完善外,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教育计划。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生进校之初,丹麦各职业院校会组织对学生现有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测评(在丹麦,只要完成义务教育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不需要考试),包括现场操作测试、丹麦语、数学、英语等内容,有的院校还有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学校了解学生真正能干什么,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而学生却没有掌握的知识,从而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以下四类学生是学校特别关注的:

1.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或是有学习障碍,如语言和阅读困难等,或是不习惯学校学习方式,而更乐于实践操作。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般会给他们开设相应的补习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操作型学生,则会给他们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让他们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学习。

2.少数民族背景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遇到困难,即使他们已经通过了丹麦语补习课,并通过了考试,但要理解脱离其生活环境的专业术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少数民族背景的学生,一般会在开课前为他们进行一些专有名词的补习。此外,这些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困难,这时指导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3.行为异常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比较调皮,纪律性差。对这类学生除了最后不得已予以开除外,学校一般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对出现的问题立刻做出反应,让这类学生时刻感觉到有一双无时无刻不在的眼睛关注着他们,以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如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计划中给自己记考勤,要求他们每一次上课和下课之前都要向教师问好、签到等等。

4.学习优异生。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学习优异生为代价。丹麦各职业学校为这类学生主要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进入提高班学习,使已经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或者已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掌握更深入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二是进入企业导向班,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现在或者以后在企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工作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制定与完善“个人教育计划”个人教育计划是丹麦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个人教育计划”管理自己的学习。学生入学时,就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拟定一份个人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实现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等。在制定个人教育计划时,主要是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教师则帮助学生测评他们的前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等,为他们拟定个人教育计划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计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监督,并且在计划受阻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计划进行更符合实际的调整。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个人教育计划也不会中止,企业师傅会与受训者合作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个人教育计划还被载入到一个名为“E1evplan”的电子档案中。“Elevplan”是丹麦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学生电子档案,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教育计划,还有学校记录的各种报告与笔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时间表与旷课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当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培训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先前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活动进行了解,从而确定企业培训方案等。

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丹麦的职业学校还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如长期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学生生活、行为表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制定与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新生开学后,学校会很快地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有些学校在召开“入学座谈会”的时候就会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建立指导制度。就正式的指导制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般会每周一次或至少每五周一次举行正式的见面会。在每一次见面之前,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写一个书面的自评报告,促使学生经常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教师在见面会上根据学生的情况,仔细聆听学生的汇报,并根据学生前一阶段的个人教育计划进展情况加以调整,或者帮助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并使学生的目标更为具体和实际。除了固定的正式见面以外,教师还会与学生经常进行非正式会面,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特殊指导的学生。除了指导教师外,丹麦的各职业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群体的建设,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学生感到有一个稳定的教师群体与他们共同努力,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启示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经济; 新教育; 计划经济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74-01

一、当前教育问题的本质

近十余年来,我国教育方面的问题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严重,当前已到了人们无法接受的地步。例如,当前在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厌恶学习,农村很多义务阶段学生非经济原因辍学;大量农民工子女就学困难,许多有自主意识的学生选择退学或退考;绝大部分教师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几乎所有中学都存在强制学生补课现象,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有强制学生定期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许多学校向学生乱收费、屡禁不止,个别学校发生学生集体焚书事件,教师职称评聘乱象丛生、腐败不堪,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领导现象日趋严重等。

建国初期,我国对旧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旧经济在1957年全部转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旧经济中的私有制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社会所有资产都归政府和集体所有;旧经济中的私营经济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公营经济,即全社会经济由政府和集体经营;旧经济中的无序经营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按照政府计划进行。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将旧经济转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经济发生了质变,而且也将学校转为了与过去不同的学校,从而使学校也发生了质变。学校发生质变意味着教育发生质变。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教育的这种改变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

到了1978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我国经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开始从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又是经济上的一次质变。这个转变一直持续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即1997年才基本结束。我国当前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前面道理一样,在经济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为经济服务的教育也应该发生质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改革过程中,计划教育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它仅仅是表面上被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因此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是计划教育。

现在,我们对当前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而又这样严重的问题应该明白了。在计划经济中,由于计划教育的存在是计划经济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因而这种存在是合理的。而在市场经济中,随着计划经济的消失,计划教育失去了服务对象,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而它的存在变成了不必要,它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不合理,变成了它的致命缺点。当前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其缺点的外部表现,是上述事实的具体反映。

同时,我们对二十七年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为什么有增无减的情况也应该明白了。二十七年里,由于计划教育只被动了皮毛,没被触及根本,因此改了半天,教育还是计划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它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当前教育问题反映了计划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客观事实,它是教育与经济这对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

二、计划教育的缺点和两种必然性

缺点一:计划教育使教育被政府垄断,被政府经营。在计划经济中,教育“公有”和“公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在计划经济中私人没有任何资产,因而私人没有能力办教育(当时政府也不允许私人搞任何投资),更谈不上经营教育,只有政府和集体拥有大量资产,有权力做这方面的投资。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有了一定资产,有了一定投资能力,因此这时教育“公有”和公营”就成了政府对教育垄断和经营。事实上,改革前后,政府办教育与经营教育的情况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因为经济形势变了,教育“公有”、“公营”的说法也变了。政府垄断教育和经营教育实际上弊端重重,下面略谈几点:

缺点二:计划教育使教育服务对象发生错误。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通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可是,由于各个学校是“公有”和“公营”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所以他们只需要满足政府的需要,为政府服务好就行了。至于学生的需要从来不予考虑或极少考虑。

缺点三:计划教育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变得十分僵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面的,多变的,它们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及个性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育内容应该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缺点四:计划教育使教育成为部分人的教育。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谋求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它与人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一样,是人的一项基本行为。但是,由于招生计划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权力被政府运用考试这种手段“合理”的剥夺了,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继续学习。中考,高考制度就是起“合理”剥夺的作用,除此而外,它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可以说,中考,高考制度是现存计划教育诸多特征的典型代表。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教育的灭亡是必然的,新教育的产生也是必然的。这是教育进步的标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过程!

三、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教育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计划 网络教育 教学改革

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竞争的全球化导致人才竞争的全球化,终身教育和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未来前途发展的关键。总书记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计划。为了贯彻实施这一计划,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进行网络教育试点。目前,全国进行网络教育试点的高校已达到67所,网络教育注册学生已近100万人。网络教育的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是,网络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如何在中国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学计划体系和制定科学性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点的教学计划,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总结其基本运行规律,以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一、当前具有网络背景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现状

在教育领域,网络正在为改进教学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开始研究和实施网络教育,广大教研人员积极探索校园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纷纷设立教学网站,让自己的课程上网,在网上更好地指导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当前,中央电大开展的“人才培养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和其他68所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育因其教学方式灵活,方便学生自学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对我国构建学习性的和谐社会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中央电大的开放教育和68所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具有不同于网络课程的属性。通过一些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对高校网络教学的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网络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际上就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实施的网络辅助教学。在这些“网络课程”中,教育技术的理论成果用得很到位,技术的应用也很完美,但由于部分网络课程的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其在网络辅助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不和谐情况。

二、科学性强针对性好的教学计划是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教学计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如何保证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这一课题。教学计划是教学中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制定科学性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点的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前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科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当前教学计划设计领域,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计划设计思想提出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模式,目标是共同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达到目的的能力,还是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应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计划设计研究成果、选择恰当的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设计模式、设计符合具有网络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规律的的教学计划,来开展现代网络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制定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2000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发表了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整个远程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估系统被分为7个项目,共包括24项评估标准(涉及课程开发3项、教学过程3项)。这些评估标准都是在总结美国多所大学网络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而得出的。通过分析美国网络课程开发的评估指标和教学过程评估指标,我们得知学生取得的效果是评估的主要指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增大了,但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即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绩。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科学性强和针对性好的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将使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高效合理地开展,并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科学性强、针对性好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遵循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育规律。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来说,首先应解决好本科和专科的课程设置问题。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如何划分本科和专科一直存在分歧。其结果是专科阶段有两种类型:一是本科专业课的课程种类的减少型,二是本科专业课的内容压缩型。无论何种类型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后,人们把它定义为以培养学生掌握“熟练技术”为主,用来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这实际上为改造专科教育提供了借鉴。我们认为专科教育不同于本科也在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远程专科教育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属于成人教育,它具有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特征,而职业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更多具有职业性技能性特点。就是说网络远程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继续深造问题,因此有必要选择够用的基础课为学生将来读本科奠定基础。

其次,教学计划中所设课程要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性。专科教育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过分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势必会回到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旧路上。我们在教育计划中要强调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就应考虑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各学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这就是某些课程的边缘化。另外,在一些专业的设置中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当前中央电大的开放教育同专业的本科和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重复的情况。

其三,网络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课程设置应注重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目前,各种教学媒体种类比较丰富,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络教材,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把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网络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四,网络教育有一个定位问题。网络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目前除了电视大学外又有68家普通高校参与进来,因此教学计划应避免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来开展网络教育,应该在课程教学的要求及目标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制定考核制度。

其五,应根据教育对象来制定教学计划。网络教育的学生来自各个工作岗位,师生分离,其背景不同是其主要特点已经被学界所承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这一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组织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更不能搞一刀切。目前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有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很深,有远程开放性特色的教学计划还不十分明显。所谓针对性是指专业的指向性要强。我们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进行设计,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结合,不同的职业中有些能力是共同的,有些能力则是因专业、职业的不同而相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反复调查,多方面征求意见,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意见更不可少。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计划针对性就强,学生的专业性训练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在社会上就有用武之地。

其六,建立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和方式。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为准,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着重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集中笔试、开卷的方式和作业与论文(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学习中心可根据本中心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采用集体考试预约还是个人预约方式,建立灵活机动的考试政策和方式。

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研究市场,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听学员的意见。对于网络教育者来说,所培养的目标首先考虑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育的终身化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和变化所提出的新理念。无论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的针对性都需要突出职业的实践性特点,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改革的核心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教学工作主题。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都应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否则试点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俊洪.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第三期.

[2]中央电大《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题立项及研究工作的实施意见》.

[3]耳.高校网络教学的探讨和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5.12.

[4]赵国栋等.美国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估.中国远程教育,2000.12.

[5]乌美娜,李芒.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生涯教育 高等教育满意度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输送各种有用人力资源的重任。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获得满意的教学、教育效果;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质量人才,获得来自社会的较高教育满意评价,并进一步正确引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实际问题。来自大学生和社会多方面的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调整和有针对性的局部调整,针对具有不同教学和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学校,提出了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职业需要紧密切合,进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涯教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于提高大学生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都有切实的促进作用。

当前许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都在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上下功夫,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而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教育重视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开端,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基础。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涯的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与社会的职业需要更贴近,让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事半功倍,让社会对已就业的大学生有更高的评价,从而提高社会、大学生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如:父母、亲人、供养者等)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加强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应当落在实处。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分阶段进行,从完成自我修身计划、知识计划、健康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就业创业计划五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积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根据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通过课程、训练、论坛等一系列实际的教育服务活动,使同学们进入大学伊始就真正懂得生涯规划的意义,怎样有效的自我规划,并督促他们在几年的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按规划前进。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帮助进行角色转变,解除疑惑,制定初步计划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刚刚走进高等教育的校门,对高等教育还怀着一定的新奇感和神秘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大学学习过程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多数还处在茫然之中,这时的大学生涯的教育应当适时跟上,主要内容应当是:让学生尽快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没有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的压力,没有了高中学校那种严格的控制与管理,没有了来自父母家人的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很多大学生就像松了缰绳的野马,尽情玩乐,人变得懒散,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这时适时地切入大学生涯的教育,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大学里应当学什么?应当做什么?帮助学生实现从观念上、心理上、行为上的角色转变。

1.树立正确的观念:解除“为什么要上大学?”的疑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再到今天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多种人才的培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残酷的社会现实是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薪酬一样的呼声,不少人因此提出了为什么要上大学?不上大学行不行?的疑问。

要解决这些疑问,就要先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在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之前,一直不断地接受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涯之初的人生目标的教育应当在些基础之上,拼弃说教型的方式,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确立他未来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而这时的目标和方向不要太过具体,引导并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不甘人后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新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大学教育将更有效地帮助它实现人生目标,解除学生“为什么上大学?”的疑问。

2.建立人生规划的理念:解除“大学里应当学什么?应当做什么?”的疑问

无数鲜活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证明:做规划的人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规划的人则为那些有规划的人工作。要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良好的规划是第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生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

(1)大学里应当学什么?

从宏观上讲,大学学习的是各种能力:学习的能力、交际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具体地学什么,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首先倡导学生热爱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从事专业做好准备。

(2)大学里应当做什么?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可以引导他们从学习、学校活动、交友、安全、纪律等方面注重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3.制定初步的知识计划、自我修身计划和健康计划

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多为学科和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的知识计划的重点可以放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寻找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上。大学生涯教育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交流,寻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逐步提高对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并逐步学会借助网络和社会上的其他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学习。

帮助学生在逐步确立的正确观念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自我修身计划,加强个人素质的自我提高。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正处在朝阳时期,健康常是大学生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时时重视健康的理念,制定自己的健康计划,为更好地学习和未来进入职场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为了有更好的人生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二年级开始:帮助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并督促付诸实施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与生活,完成了角色转变的学生们,开始有了自己对学习、对人生、对未来的独到见解,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

1.进行初步的职业方向选择

此时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离职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只能是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

在教育引导之下,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和社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有的高校允许学生进行第二专业的选择,或者允许学生重新进行专业选择,此时帮助学生进行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大学生涯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帮助学生进行个人SWOT分析,确立未来的职业方向

要确立未来的职业方向,其实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战略性的决策,而SWOT分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

内部优势、劣势分析: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在兴趣、个性、能力、素质上具备怎样的优势,又有哪些不足,特别对个人能力、素质水平要有清晰深入的判断,还可以由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老师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的测量,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更好地做出职业方向的决策。

外部机会、威胁分析:分析外部环境中就业形势,所拟选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和结构需求、就业人员的竞争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找到未来就业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根据确立的未来的职业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弥补自身不足,以抓住机会做动力,变威胁为压力再变为动力,努力形成抓住机会,规避威胁的能力,尽快找到或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尽快确定大学生涯的学习和奋进的目标,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为进入职业生涯并很好地发展它做好充分的准备。

3.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并督促付诸实施

确立了职业目标,就可以针对未来职业环境的需要,制定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自我修身计划、知识计划、健康计划、素质拓展计划。

特别是知识计划,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结合学校培养计划和资源状况,制定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进而细化体系内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制定出学习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素质的拓展。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打开素质拓展的大门;另一方面,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素质提高与拓展创造良好平台;再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各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及时地检查与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大学生认真地将规划付诸实施,在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积累,为未来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三、毕业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制定就业或创业计划

1.大学生涯教育的重点:就业和创业指导

毕业在即的一年,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真正的职业生涯的冲刺阶段,此时应当集中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当前就业形势剖析、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就业心理教育、面试礼仪与技巧培训、创业的心理精神与能力的集中教育等方面。

2.毕业前的学生个人SWOT分析,进行具体职业选择

在全面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毕业前的个人SWOT分析,对即将进入的职业环境进行机会与威胁的剖析,对经过了多年大学生涯的发展之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新的分析与评价,界定自身此时的优势与不足,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

3.帮助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或创业计划

(1)就业计划

在对当前状况的SWOT分析基础上,此时的就业计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注重实效性,计划的有效执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抓住大学生涯最后的宝贵时间,弥补自身不足,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和社会调查的结果,计划的重点内容还应包括: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进行就业及面试心理训练、加强面试礼仪与技巧培训和自我训练等。

(2)创业计划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除了进行创业的心理、精神与能力的集中教育,还要加强创业风险教育,同样要在对当前状况的SWOT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

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再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充分地估计未来面临的创业风险和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做好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涯的成功发展,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有一定良好的开端,并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必然会提高学生及其利益相关者(如:父母、亲人、供养者等)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也必然会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输送上的满意度。

要做好大学生涯的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还应当对高等教育满意度有一个相应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来合理地衡量大学生涯教育在提高满意度上的工作实效;同时大学生涯教育需要高等学校的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需要使用高等学校的多种资源,因此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支持保障系统和机制,才能让大学生涯教育能够切实地进行下去,取得切实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卓越计划 辅导员 思政模式

1.“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5.4就业教育职业性。“卓越计划”学生的最终出口是要走向市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是行业标准,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辅导员的工作更不能与此脱钩。带领学生走访就业企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指导老师共同到企业考查学生实习进展,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分内职责。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思政辅导员了解行业境况,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创业教育时不是泛泛而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企业利用实习深入的了解学生,寻找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3]王珑玲.青年工程师与伟大的中国梦――写在本期“特别企划”之前[J].中国青年研究,2013(7):5.

[4]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摘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1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婉身,马恒东.面向21世纪农林院校生物学系列课程结构设计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64-67.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卓越计划;管理机制;车辆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08-02

一、前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社会,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为各高校实现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指明方向。

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先后与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2013年联合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了批准,成为我校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由于“卓越计划”在前期的实施过程中,对管理机制上一些问题考虑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如:卓越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异不大、企业持续联合培养的动力不足、学生企业实习散漫等。本文总结了目前本校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培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管理机制的具体改进完善措施,为其他专业或地方院校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二、目前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调研以及对2010级和2011级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研究,其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表现在培养质量监控不严、企业联合培养续航动力不足以及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等。

1.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对专业教师有学历、年龄等多重限制,使得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很难走进高校,导致现有专业教师多数是沿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线,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学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比重偏小,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偏差。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校企联合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并且企业和学校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学生实多停留在观摩阶段,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实践内容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个别岗位要求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也仅停留于体验阶段,与实践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与适应我国科技和工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企业联合培养续航能力。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一方,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和合作方式,现有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人才联合培养的程度不深,覆盖面不广。企业导师参与的程度不深、积极性不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大多是短期合作有关系,同时,企业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并不强烈,这对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是不利的,亟待从管理机制上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校企合作程度。

3.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安全、有效和顺利完成实习的保障。目前企业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等没有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文件,产生如下的问题:(1)学校和企业不能统一管理标准,出现不同企业实习标准差别较大、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差别较大的问题;(2)学生的食宿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安排,易存在安全隐患;(3)学生约束力较小,易引起实习管理的混乱。

三、改进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期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从质量监控、企业动力、学生约束等改善和建立管理制度。

1.质量保证。建立“卓越计划”的教育评估体系,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科学地评价“卓越计划”教育质量。建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检查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推进“卓越计划”管理的规范化。

企业的实习质量监控方式:(1)“卓越计划”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班主任每半个月到学生实习企业进行实习巡视;(2)学生每两周向校内班主任汇报企业实习效果与学习成果;(3)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要及时填写《实习周记》、《专业实践报告》等内容。

校企联合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机制:(1)通过企业与行业的参与,对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持续改进;(2)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质量管理循环,严格控制“职责与权限、培养方案与大纲编制、招生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和训练的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检查与评估、纠正与预防措施”等质量要素,不断提高“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质量。

2.企业动力。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弥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师资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能力:(1)建立校企联合会,邀请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参加,实现人才和科研等资源的共享;(2)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实现双赢;(3)实施双师制,选聘的企业导师协同校内老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的选拔、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等全部过程,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

3.实习管理制度。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合理。校企双方要根据实习特点和实习时间长短共同制定。一方面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安全,另一方面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影响。短期实习校内指导老师要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对于长期实习,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管理制度:(1)企业实习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安排和实习薪酬方案;(2)学生实习日常作息时间制度;(3)学生请假制度和监管制度;(4)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实习学生管理机构。

从后期改善及在车辆工程专业11级和12级“卓越计划”学生实施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还是比较理想,虽然有些问题不能立竿见影得到解决,但是只要在管理制度上不断改进完善,“卓越计划”的培养和实施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推进、实施和完善,并非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卓越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法和规律,保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高校教育管理,2012,(1):7.

[2]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屠群峰.建立并运行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机构协作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C].2010-11-01.

[6]刘长平等.地方工科类院校卓越计划实施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2013,(9).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2篇

根据《XXXX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相关学习教育要求,结合学院2021年巡察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经学院党总支研究,确定杰普逊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成立学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

联络人:XXXX

主要职责:根据校党委、分校党委工作方案要求,按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学院学习教育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中的各项具体要求,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积极配合校党委、分校党委,确保按时完成学习教育各项节点任务并汇总上报。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二、动员部署

召开学院各支部书记、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和曹书记讲话精神,明确此次学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学院的具体学习教育活动内容进行动员部署。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三、明确学习内容

根据校党委要求,学院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六届七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两个历史决议、《中共党史专题讲座》(12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做为必学材料;将《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为补充参考材料。

完成时限:2021年3月20日。

四、学习计划制定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由学院党总支研究制定学院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并上报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各支部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情况和学院整体工作计划安排,制定本支部的学习教育实施计划表,以支部为单位,相对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适时扩大至所含二级部门全体员工范围。

完成时限:学院的学习教育计划在2021年3月20日,各支部的实施计划表在2021年3月31日前制定完成并报学院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五、相关准备工作

1、为全体党员订购此次学习教育指定学习材料。完成时限:3月31日。

2、学院领导班子、总支委员分别深入所分管部门,征集全体员工当前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意见。完成时限: 3月31日。

3、研究确定学院班子、总支委员、各支部书记所讲专题党课内容。完成时限:4月15日。

六、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详见附件。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3篇

近50年来,美国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与支持教学活动,力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进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发计算机辅助系统,这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通过每四年一次更新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把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6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00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2005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法案和今天的学生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预期。2010年3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由此可见,美国对多媒体教学及其质量管理方面给予的持续的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体系是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从第一个国家教育行动计划到第四个国家教育计划,美国都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其目标是所有学生和教学人员,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有机会使用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化基础保障设施。美国的第四个国家教育计划就提出:确保学生和教学人员有足够的带宽接入互联网和校内外足够的无线连接;确保每位学生和教学人员至少有一种互联网接入设备和必要的学习应用软件及其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以便他们能在校内外开展研究、学习分享与交流,多媒体内容创作和协作;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促进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加快开发及使用以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学习工具与课程;加强国家与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学习基础设施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为信息技术的有效教育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重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

美国在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重视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把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手段融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涉及到多层次、多类型、多技术、多途径等丰富内容。通过介绍教学工具与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应用,在乐中学,学习兴趣与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强。虚拟学校与在线课堂使得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一)教学工具与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应用

在美国作为电子黑板(E-Blackboard)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用于各个高等院校,它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服务管理平台。该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利用资源工具、测试工具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教师可以课程任何有关信息,如教学安排、课作业、练习、测试题等;还可以收集电子作业并评分,甚至基于语音和视频于一体的辅导答疑工具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可以下载相关课程的所有信息,便于课下预习和复习;可以在线做练习、参加小测验,并且还可以在这里与其他选课同学形成学习社区。同时,美国教育研究者为了降低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劳动复杂度,专门设计了多款“在线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在乐中学,学习兴趣与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强

目前,另一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是游戏化互动教学。有研究表明,参加游戏化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更可取,更有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情景的快乐体验中学到知识,也是目前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热门趋势。对教学游戏的开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企业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同时包括各种课程在内的多种益智游戏得到迅速发展。

(三)虚拟学校与在线课堂使得学习无处不在

虚拟学校和在线课堂是美国远程多媒体教育的重要架构技术内容之一。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认为“远程教育是新型的充满希望的教育领域”。它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可以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实现了在远距离环境中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为人类的终身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美国是目前远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以视频会议系统形式为主的实时远程教育和以互联网为主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麻省理工大学致力于开放课程计划(Open Course),把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料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开放共享。

从历年的斯隆联盟报告对在线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统计数据显示(如下表所示),网络学生平均年增长率为18.6%,而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年增长率为2.1%,网络学生人数比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增长更快。

三、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支撑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4篇

陈晓波(1977-),男,汉,海南临高县人,讲师,研究方向:初等教育实践教学,中文教学;

范芬雄(1981-),男,汉,湖南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初等教育实践教学,教育学。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见习中存在的学生见习目标不明确、指导教师见习指导缺失及见习基地难以建立的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规划见习目标,制定见习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目标任务明确的见习计划和组建强有力的教育见习管理指导队伍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教育见习目标、见习课程大纲、见习计划

教育见习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现场了解和体验[1]。特别是现阶段,许多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活动在时间、力度上都给予加强,把他作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辅以一定的学分。但是,随着见习时间和力度的加强,在见习安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已严重影响了教育见习的质量。

一、见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见习目标、见习的方法不明确

由于见习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或指导书,学生的见习活动往往就是根据临时制定的见习计划的要求开展,一方面,部分见习计划制定的随意性较大,见习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设计不合理、不明确,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制定计划后,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学习,在见习过程中,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见习的目标和要求,不知如何进行见习活动。

2、指导教师职责不清,见习指导缺失

虽然见习活动中都安排有教师带队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基本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这一方面是见习计划缺乏对带队指导教师的具体职责要求,大部分教师都只满足于纪律管理,记录考勤和听课,只要学生按时到见习单位并听够了规定的课时数,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观察和记录、如何评议、如何与小学生接触等方面的工作则做的很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校、系不重视见习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安排,每次都是在见习开始时,临时指定见习带队教师,很多被指定的教师没有小学教学的一线工作经验,也没有带队见习经验,而且不少大学的指导教师既不从事也不屑从事对小学教学的研究,因此对见习指导无从入手,对见习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无法因势利导。

3、见习单位态度不积极,稳定的实践基地难以建立

每次见习安排时,各教学系反馈回来的意见是见习单位难以联系,小学普遍不愿意接收见习学生,主要原因是:

(1)高校扩招后,生源数量大,造成教育见习人数多、时间跨度大,影响小学的正常教学活动。每天有大量的陌生面孔到小学班级,对小学的教学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扩招,生源质量也下滑,见习生的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较低,不能为见习单位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势必造成见习单位产生抵触情绪。

(2)见习活动的组织不力,没有周密的计划,与见习单位沟通不畅,使见习单位没能充分了解见习的要求,在安排过程中,往往双方配合不够,造成混乱,增加了见习单位的负担。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以上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明确见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见习计划。由此,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合理规划见习目标

见习的目标应是围绕专业技能培养进行的,所以在确定见习目标前,首先要清楚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其实,一个专业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对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和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课能力、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和学校工作协调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学调研技能。这三大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外,更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实践,实践的第一阶段就是见习活动。但是,不能每次见习都同时对所有技能进行观摩学习,这样的容量太大,学生接受不了。应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观摩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见习中去。

各次见习目标规划好后,应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加以固化,才能使见习活动目的性更强,更好地达到实践的效果。

2、制定见习课程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标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见习课程大纲对见习方式、方法、作业、成绩评定等都会具体规定和要求,因此,对见习计划的制定、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有重要的意义。要规范见习活动,必须根据每次见习的目标,分别制定见习教学大纲。

3、根据大纲制定见习计划

(1)明确计划的阅读者

见习计划需要告诉参与见习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干什么和怎么干,并让见习单位了解需提供何协助,它起到的是见习指导书的作用,其阅读者应是见习的学生、指导教师、见习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但现在的见习计划,大部分把阅读者定位为是本校领导或系领导,目的是告诉领导开展见习的重要性,需要多少经费等信息,所以计划往往仅发给校、系领导审阅,既不发给参与见习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更没有发给见习单位,很多时候仅是会上对学生和老师传达一下,这样的见习计划完全没有起到指导见习的作用,这也是见习单位不愿意承担见习任务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见习计划在制定前首先需要明确阅读者,制定的计划才有针对性。

(2)见习计划应包含的内容

①见习目标: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整体规划的见习目标确定。

②见习内容:确定了见习目标,即可根据目标所包含的内涵,确定见习内容。

③见习方式和方法:应根据见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展见习活动,方式方法适合,学生见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组织机构:是指见习计划的制定者、管理者、和执行者。

⑤学生要求:包括见习纪律要求和工作要求。

⑥指导教师要求:同样应包括纪律要求和指导工作要求,特别是指导工作任务要明确,应制定详细指导任务及检查评比办法,这样才能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他们为完成检查评比任务而认真指导见习活动。

⑦见习单位要求:应根据见习的内容和方法,对见习单位在岗位提供、所需班级、跟班教师数量、类型、学生休息场地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其更好地协调,为见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⑧成绩评定:应注意把学生从见习前的准备、见习过程的表现、见结反思的作业等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⑨日程安排表:安排表一般应包括日期(时间)、见习内容、见习方法、见习地点、见习人员、指导教师等内容。

4、组建强有力的教育见习管理指导队伍

好的见习计划还应有专业的执行者,才能使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小学教学经验或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应是教育见习组织与指导的主力。但师范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大学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工作,没有小学工作经验,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双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小学进行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的时间应不短于一学期,以便教师能完整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结合学生实习时间进行,也可以安排教师校内轮岗,调整出时间进行。挂职锻炼应要求教师进入小学课堂,实际承担课堂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充分了解小学教学一线的工作要求,为组织和指导教育实践积累一线工作经验。(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qji11523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5篇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1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培智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

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

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

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2跳跃技术的基础知识。

1、跳跃运动包括哪些项目?

2、最早兴起的跳高姿势是什么姿势?

3、跳远技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田 径

一、跑

通过学习途中跑和弯道跑,逐步掌握耐久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等良好品质。

1: A、弓箭步走路20米×2 B:高抬腿跑10---15米×2

C:30---50米加速跑 D:游戏:听数找朋友。

2: A:学习站立式起跑。 B:变速跑:男1000米,女士800米跑。

3: A:学习站立式起跑, B:学习弯道跑技术。

4: A:50米×(2---4)次 B:越野跑1200---18000米。

5: A:圆周跳绳接力练习。 B :计时跑男1000米,女800米。

6:考核:男:1000米;女:800米。

一、跳跃

通过各种练习基本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发展弹跳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1、A:学习蹲踞式跳远。

2、“腾空步”练习。

3:复习“腾空步”技术。

4:学测步点;蹲踞式跳远练习。

5:复习蹲踞式跳远。

6:考核:蹲踞式跳远。

三、投掷

学习原地推铅球技术,通过练习初步了解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发展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

1、学习原地推铅球(以右手为例)。

2、原地对实心球。

3、A:双脚跳跃练习。

B:推铅球。

4、A:双人跳起移动练习。

B:推铅球练习。

5、考核:原地推铅球。

四、体操:支撑跳跃。

通过支撑跳跃动作的练习,主要提高支撑跳跃基本能力,掌握支撑跳跃的方法,学会保护与帮助,基本掌握屈腿腾越动作技术,发展踏跳能力。

1、A:踏跳、推手练习。

B:单手推墙练习。

2、A:跳上成蹲撑,向前挺身跳下。

B:蹲撑、抱腿、挺身跳。

3、跳上成跪撑挺身跳下。

4、A:复习(同上)。

B:助跑练习。

5、屈腿腾越跳箱。

6、复习(同上)

7、考核:屈腿腾越跳箱。

五、篮球

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原地单手肩上传、接球和单手肩上投篮球,进一步熟悉球性,提高控制球能力,掌握基本技术。通过各种移动步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灵敏素质;通过教学比赛,巩固已学基本技术。

1、A:复习各种移动步法。

B:复习体前变向运球。 C:学习体前变向运球。

2、A:复习先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B:学习原地单手肩上传接球。

3、A:复习原地单手肩上传接球。

B:复习原地肩上传接球。

4、A: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B:学习急起急停。

5、A:学习跨步和转身。

B:复习急起和急停。

6、A:复习跨步和转身。

B:综合练习。

7、篮球教学比赛。

六、排球

巩固移动、传、垫球技术,改进正面下手发球技术。基本掌握正面上手发球技术,初步了解正面扣球技术。发展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

1、A:复习移动。

B:复习传、接球。

2、学习正面上手发球。

3、复习正面上手发球。

4、发、垫球练习。

5、A:复习体侧垫球。

B:传、垫球比赛。

6、学习原地正面扣球。

7、复习原地正面扣球。

8、排球教学比赛。

七、韵律操和舞蹈

学习第二套少年韵律体操,进一步提高节奏感和表现力。

1、复习少年韵律操1。

2、学习少年韵律操2第一段。

3、学习少年韵律操第二段。

4、A:复习少年韵律操一、二段。

B:学习第三段。

5、复习少年韵律操(二)。

6、进行全套韵律操的总复习。

八、民族传统体育

1、学习青年拳第一段1---5动。

2、A:复习青年拳1---5动。

B:学习6---9动。

3、A:复习青年拳1---9动。

B:学习班10---16动。

4、A:集体复习青年拳1---13动。

B:学习14---17动。

5、A:复习1---17动。

B:l学习18---20动。

6、复习青年拳第一段。

7、(同上)

形体训练

初步了解基本手位与基本步法的动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发展协调性和团结合作精神,引导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1、基本手位。

2、基本脚位。

3、综合形体训练。

4、复习形体训练。

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研究为引领,以深化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抓手,构建学科教学联合体,开展以振兴教育教学问题为本的研究性教育,完善教与学行为,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新课程在我校扎实有效的推进。

二、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教研组建设。

每周四第一节课全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文件,提高和改进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崭新教学模式,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重视体育教学常规工作。

开学初二至四周重点抓好学生队列和广播操质量,新生一年级学生按照“市教委文件精神”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愉快的游戏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体育常规和广播操,用两个月时间让学生学会广播操。

3、开展好“健身一小时,快乐每一天”的活动。

学生上午8:05——8:30广播操和室外活动,下午3:15——3:45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室内外体育活动,并排入课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一起组织学生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4、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具体做法是:

(1)由校骨干教师引领开设体育教学讲座。

(2)主动参与校内外的听课评课活动。

(3)积极参加市、区、署和学校的体育教学比赛活动和论文、教案、案例交流评比活动,使我组教师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5、组建好学校足球篮球乒乓球和田径队的训练比赛工作。

(1)足球是我校的特色项目,我们坚持普及及提高相结合。一年级学生每周一节足球课排入课表,让每一位学生喜欢和学会足球。同时,开设各级别的足球兴趣课,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足球水平。积极筹备和举办十月在我校举行的足球比赛和接受区“体教”结合的验收工作,使我校的足球工作更上一层楼。

(2)田径队从第三周开始进行训练,由四位老师担任教练工作,做到训练认真,争取在十一月的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

6、认真开展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组确定课题,学期结束撰写论文,并做好学校教育教学资料搜集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有新的进步,新的亮点。

一、制订课时计划的依据

1、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特征

(1)生理机能变化的特征

水平四阶段对于13-15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阶段,女生由于进入青春发育期较早,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副性征,有了经期的困扰,体态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身高增长速度放慢,体重开始增加,但由于处于发育的旺盛期,内脏器系工作水平不断上升,大部分女生仍保持着很强的活动能力;男生则正处于进入青春发育的初期,男生性发育时间相差较大,但在水平四阶段或早或迟也都陆续进入了青春发育期。此时,男生在体形上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身高在这一阶段会有明显的增长,肌肉则由于骨骼的快速增长使得肌纤维拉长而显得纤细乏力,内脏器系工作能力增长显然跟不上骨骼增长速度。上述分析说明,水平四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男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发育较早的女生,体态上的变化会使得女生产生与男生的距离感、产生了运动中的羞怯感,发育正常的女生则仍然显示出她们的活泼好动性格;男生由于发育较迟,在此阶段心理上的变化并不大,只是由于进入发育期,显示出了成年人争强好胜性格的萌芽。

以上两方面反映出水平四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差距是不大的。在设计课时计划时,除了对女生经期需要多加关注外,从设置学习目标到选择运动项目、安排学习内容,甚至组织教学等各方面都是可以兼顾的。

2、学习主体的基础

(1)认知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是体育学习的动力。在制订课时计划时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程度,也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未知,是教师通过传授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未知的事物,这种教学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是陌生感与疏远感,其实也就是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课程标准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因此,这里的认知基础是指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认知基础。

(2)学习基础

课时计划前必须了解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基础,这是参加学习的前提与保证。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也十分重视教学的前提,并且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来加以保证,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基础,只是用技术上的渐进、难度上的逐渐提高作为教学的依据,并没有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真正地起了变化,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例如在传统的投掷教学中,我们只是注意了铅球重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重,又注意到了男女生力量上应有的差别,因此,从初中一年级时男女生都推掷3千克重的铅球到初中三年级男女生都推掷4千克重的铅球。技术上,则是从初中一年级的正面原地推掷到初中三年级的侧向滑步推掷。这种教学上的安排,并不考虑人的差异和基础,是纯粹以竞技运动观点来统一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课时计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而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对学习主体的学习基础应该有较深的理解。

(3)情感基础

设计、制订课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因此,在设计课时计划时主体的需求常常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不关注学生需求些什么,只是关注应该使学生接受什么,不管学生是否需要。因此,这样的教学谈不上“学生是主体”的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设计课时计划中就应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应该给学生些什么,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健康的体魄。这种人性化的教学,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设计课时计划时,教师要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唤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产生对体育学习的情感,注意这样的依据,才能制订出良好的课时计划。

3、学习主体的兴趣爱好

设计与制订课时计划时必须注意主体的兴趣爱好。主体的兴趣爱好有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原始的兴趣爱好,即在学习前就具有的兴趣爱好,另一个是学习后培养的兴趣爱好。应该承认,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动”本身就具有兴趣爱好的成分,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应该从主体身上发掘的重要资源。水平四阶段的学生,不仅具有好动的天性,还具有好奇的特征,这又是培养兴趣爱好的良好基础。因此,在制订课时计划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从好动与好奇的特征出发进行设计,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环境因素

在进行课时计划设计与制订时,当然要考虑到现有的教学环境和其它环境因素。教学环境是指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极大的,立足于本校的现实状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是最明智的做法。当然教学环境是会有所改善与提高的,但是课时计划却不能等待到条件设备改善之后再制订,因此,如何因地制宜选取最适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与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其他环境因素,这也是教师必须十分注意的重要条件。这里较多的指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校园环境、人文环境等。传统的体育教学对气候、季节等环境因素已经给予较大的重视,这是我们仍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如地理环境,指的是地域差异、地势差异、纬度差异等;校园环境指的是非运动场地条件、与教学大楼距离条件等;人文环境指的是平行上课班级数、对体育课重视程度、教学场地的合理分配等。

因此,设计与制订课时计划时,不能盲目地去抄袭别人的教案,不能随意去模仿一节别人行之有效的公开展示课,而要将自己和学习主体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来设计自己的课时计划。

5.课程标准的三级目标管理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计划拟订的最重要依据当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身。《课标》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目标体系,分别是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是我们设计与制订课时计划的最根本依据。在水平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中,我们已经将水平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进行了分配,形成了前两张教学计划表,现在,在设计课时计划时,单元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由内容标准引伸出来的学习目标就应该是制订课时计划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到上面两级的目标设置,使得我们在实现课的学习目标时并不偏离总目标。

二、课时计划构成的要素

1、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以目标体系管理教学内容,这是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最大的本质性的区别。传统的体育课时计划中也有教学目标这一栏,每个教师在备课时也都认真地填写了这一栏的内容。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传统的教案中,教学内容写在教学目标的前面。

但是,再往深处探讨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的教案中,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很差的,有时甚至是虚设的。例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如果某一位教师准备上一节50米跑考核课,他很可能在内容栏里填写上“50米跑考核”,而在教学目标栏内填写上“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检查学生速度素质提高情况。”但是,在这节课结束前,教师在进行小结时,教师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这时,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他的成绩记录册上是否记下了每个学生50米跑的两次成绩,在队伍面前教师会问:“某某同学,你怎么只跑了一次?还有一次成绩呢?”这说明教师关心的只是教学内容是否完成,而不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虚设的了。从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如果同样是这节课,教师在最后应该讲的是:“从这节课所有同学的表现来看,现在即使还没有统计,大家都可以看出来,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展自己的速度,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每个人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应该都有了进步,进步了多少,甚至是进步不大,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2)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不同

在传统的课时计划中,我们频繁地使用了“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现在,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经常出现的则是学习目标。这两个目标是否就是指的同一件事呢?是否可以通用呢?其实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值,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达到的结果,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个人奋斗的目标,是学生个人的期望值。由此看来,教学目标是一种整体性的期望,而学习目标则是每一个学生相对自己而言的期望。例如:

一个篮球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为所教的班级设置一个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两项篮球运动基本技术”,这就是说,教师对所有的学生提出期望,是每人都应学会和掌握一两项基本技术,至于哪一两项是有选择性的。

为此,教师在单元教学前,为学生制订了一个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教学,掌握一两项篮球运动基本技术”,学生在明确了这个学习目标后,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一个单元结束后,每个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有人掌握了变向运球和行进间高手投篮,有人掌握了背后运球和行进间低手投篮,有人只掌握了原地中距离投篮和运球急停急起……可是每个人都掌握了一两项基本技术,都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以上例子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表面上看只差了一个字,但反映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课程标准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学习形式,因此,我们更偏重于学习目标的这种提法。

(3)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单元教学计划中,我们其实已经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了,因此,在课时计划制订时,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但是有一点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目标的主次应该分清,也就是说,这节课可能会有多重目标出现,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范围,那么,本节课哪个学习目标是最主要要达成的,应该写在最前面。

例如某一节课中,一位教师采取了接力跑的教学手段,但是他的本意并不是利用接力跑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而是期望通过接力跑这样一种形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那么,应该把“提高合作能力”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时“发展速度”已经让位给了“合作”。

其次应该注意的是尽量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学习目标一股脑儿都搬了上去,认为多写些总没错。我们应该知道,学习目标是可以向学生公布的显性目标,教师甚至可以在每一节课上都用小黑板把学习目标书写上去,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手段来实现目标,那么,如果教师写上了一大堆目标,让学生怎么办?

2、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1)学习内容的选择

一旦学习目标确定,教师对整节课就会有一个全盘的打算,这就是课的“设计”,随后完善课时计划中的细节,我们称之为“制订”。教师在课时计划制订时,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设想各种可能,如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内容是否能为所有学生接受、难度如何、兴趣性如何等等。

如果更进一步来思考学习内容的话,就会发现,学生的爱好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设计时的内容并不一定能让所有的学生喜爱或接受,因此,如果学生提出来要另外选取其他内容来替代教师设定的内容,是否可以允许学生的选择?

从传统的教学观点来看,这是绝不能允许的,这样的做法要打乱所有的课堂秩序和教学常规,长此以往怎么得了?

而从新的教育观念来看,学生如果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实现学习目标,这是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的,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来达成学习目标。这种在同一目标制约下,灵活地选取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下面我们还将详细介绍。

(2)学习项目的选择

就学习项目而言,从管理的角度上讲,越是单一,越是容易管理。如果教师选择了足球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将尽力地组织各种有关足球的设备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不希望其中会有学生不参加足球学习而更换篮球项目。

但是,如果从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讲,无论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或者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讲,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应该采用硬性规定的方法来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你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教材学习。前提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否同样能够达成这节课设定的学习目标。

许多教师会担心,这样做是否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这样做是否会形成实际上的“放羊”?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几十年来,我们一贯强调的是统一,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练习手段……今天,在一种新的课程观下、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下,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将能够逐步实现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形成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在教师为他们设计的学习目标制约下,自主地选择运动项目,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达成同一的学习目标,这不仅是体育学习上的获得,这将对他们今后终身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方面,教师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

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任务

1,办好体育课堂,家庭体育课堂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喜欢体育课堂的目的。

2,做好的课间广播体操的教学训练工作。

3,用教育成就学生的人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三,具体工作步骤

1,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努力提高团队精神和道德修养意识,加强敬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师德师风的良好氛围。

(2)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沟通,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3)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为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现、积累、收集体育教学经验,开发自己的知识材料。

3,严抓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加强备课管理。

(2)认真、精密规划新学期体育教学任务。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工作当中逐步完善教学工作。

新的学年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大致如此,希望各班体育任课老师按照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完成自身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