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同学22人,女同学26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班里国彤彤、国泽龙、杭玉洁、国雪曼、田佩琪、何永帅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国彤彤等朗读较好。

三、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程序设计 自主学习平台 WebQuest 学科竞赛

中图4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Courses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 in programming courses learning,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building programming courses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ing running, management, learning the three platforms WebQuest, network examination courses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s four modules, with superior resources integration, series courses seamless and enh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stepped. The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self-learning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lf-learning system in programming courses building to explore a set of effective solutions.

Key words programming design;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WebQuest; academic competitions

1 自主学习体系的规划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以“程序设计基础”为基础,以“数据结构”为支撑,系列课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随着课程体系的延伸,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能力呈阶梯状向上的形态。课程的受众面广泛,分为理工科、文科、信息类和计算机四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自主学习体系时,应综合考虑各类受众的特点,注重全面性、多层次、多平台。全面性是指能覆盖多类不同受众;多层次是指将平台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层次,既满足基础学习的需要,又使每一层次的学习目标递进式地上升;多平台是指提供多种学习手段和学习环境,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要,使不同的受众都能在平台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保护和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学习体系的构成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含“三个平台、四大模块”,服务于“四个对象”,保证了“双能力”的发展。其“四个对象”是指全校理工科、文科、信息类、计算机四大类学生;“双能力”指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图1可见,自主学习体系的“三个平台”和“四大模块”整合了课程建设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源,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结构。其三个平台是:运行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

(1)运行平台。运行平台是学习体系的基础,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环境,它本质是一个多层次、一体化的开放实验系统。在终端层实现多系统应用,在管理层实现中心机房一体化集中管理。

(2)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WebQuest①教学模块、网络化考试模块、课程学习模块和学科竞赛模块。WebQuest模块实现引导功能。它包含系列课程的学习导航和知识模块入口,可以全面支持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络化考试模块实现评价功能,通过网络化的考试形式实现自主测试、实时反馈,以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学习模块实现训练功能。它提供了多元化的切入途径,包括系列课程的教辅系统、课程网站、教学视频、文档资料等,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学科竞赛模块实现提升功能,它包括建立校级、市级学科竞赛人才梯队、规划并实施各类竞赛的选拔和培训体系。例如通过参加和举办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形成长效的竞赛选拔和培训体系,并建立起ACM竞赛资源库,为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3)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一个资源库。它包括课程网站中的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的试题库系统、各类教辅系统,如数据结构算法演示系统、编译原理演示系统,还包括针对竞赛模块建立的学科竞赛资源库。这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库覆盖全面、形式多样,可以有效地支撑管理平台上四大模块的正常运行。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统称为信息平台,它们构成了自主学习体系的软环境。

3 实践方案

自主学习体系是一个学习平台,要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效果,还需多方面的配合。

(1)优化教学内容。按“课程综合化”的理念,对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前修后续课程的衔接知识点,对其中有逻辑关系的内容在前修课程中强化,在后续课程中直接应用。对程序设计开发类课程,不需讲解理论基础,只介绍实际应用案例。使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整体性和连贯性,实现无缝连接;(2)丰富管理平台的功能。在现有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研究更丰富的学习手段,例如研发更多的教学辅助系统,对现有课件进行完善加工等,以帮助理解、提高学习兴趣;(3)实践教学按“层次化”的思想展开。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系列课程的实验环节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应用层、创新层四大层次。同时在学习平台上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并在管理平台上提供多点切入的访问途径,以支撑分层实验的开展;(4)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库。学习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使更多优质资源能被用户访问,以支撑“四大模块”有效地工作;(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资源库。在建设学习平台的案例资源库时,更多地引入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和成果。在运行平台上提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业实际项目的接口,例如通过网站信息,或在应用型、创新型实验中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设置实验案例等,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4 结束语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多方位地调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从实践效果看,近5年来我校学生广泛参与市级、部级竞赛项目,如ACM竞赛、数据库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多次荣获部级一、二等奖及市级奖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开发能力为知名IT企业所认同。实践表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规划和实践,是在推进自主学习、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71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简单来说,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时间为一个学年,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具备城市相关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主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例设计,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并运用较为熟练的技术,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园林设计思想。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其核心是模拟出现实工作中,景观设计者与需进行景观设计客户之间的工作情境,通过这种情境的设定,使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使其深入了解该门课程所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1情境教学过程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目前所采用的情境教学模式,多为外出实习、课程实训等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设计有更直观的认识,但对于设计理念的形成、设计技巧的熟练运用,则作用不大,这就致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存在着设计过于空泛,设计方案异想天开不符常理,设计理念缺失,设计方式方法运用不当等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并通过真实的设计工作,才能够得以解决,这就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中应运用一种新型的情景认知教学模式来弥补现阶段的课程不足之处。

1.1授课过程

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准备授课教案,钻研教材,制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大纲要求,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好结合前沿资料和国内外最新资讯为一体的内容充实的教学课件,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其课堂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积极地进行知识的获取。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实例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学,学有所用。比如,授课过程中可选取最新的景观设计方案,或者获得国际、国家景观设计奖项的设计方案,对学生进行讲述、分析,使学生能够从感知上对该类型的景观设计有最直观的认识,了解当代较为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并能够为已所用。

在课程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还可邀请设计经验丰富的专家以做报告的形式,进行某一专题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以上方式方法,皆为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

1.2情境教学过程

现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流程,多为景观设计者(下称之为乙方)在需进行景观设计的客户(下文称之为甲方)提供的待设计基址上,按照甲方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形成设计方案文本,并以汇报的形式向甲方进行设计演示。甲乙双方根据乙方所作的方案文本进行讨论,在不影响政策法规,工程技术条件,造价等方面的基础上,乙方应尽可能的满足甲方的设计需求,并根据甲方的要求进行方案的修订,直至甲方满意为止。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实践经验,准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流程模拟出真实的工作情境,进行假题真做。具体过程如下:

以每班30位同学为例,每5人为一个设计项目组,全部共分为6组。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并进行项目分工安排。

6组之间进行抽签,确定好甲方与乙方。要求每组必须同时担任甲方和乙方两种身份,如第一组和第三组抽到相同签,则第一组为第三组的甲方,同时也为第三组的乙方。

甲方为乙方提供设计前期资料,并与乙方进行相关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的协商。

方案设计阶段:由乙方进行方案的构思,设计,并形成文本。

方案汇报:由乙方向甲方进行设计方案的汇报,并由甲方提出修改意见,乙方必须根据甲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方案的修改。

设计方案的完成:乙方按照甲方提出的修改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后,由甲方做出修改后建议,若甲方满意,则设计方案定稿完成;若甲方不满意,乙方则需继续修改,直至甲方满意为止。

2取得的成效

2.1基本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大致能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从任务书的下达、基址情况调查分析、图纸分析、总体方案直至局部方案的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根据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也能较好地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控制,使其不再天马行空,缺少目标性和原则性。同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相互配合,集思广益

传统的规划设计类多是教师选择某一基址,提供基址环境,学生个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单独一人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内容单一,缺少设计理念。通过这种合作式的作业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相互配合,集思广益,提高设计水平,激发设计灵感。同时6人形成的工作小组,每组中有的学生设计灵感较多,有的学生绘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表现能力较好,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高,多种类型的结合,使得方案能够以最优的形式得以呈现。

3存在问题

3.1缺少分工,少数学生投机取巧

个别小组中,缺少领导型的学生,使得小组中工作分工不明确,个别人投机取巧,没有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完成应完成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小组中领导者的权利没有明确,使其管理的力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给予每组组长管理权限,对于不服从安排,不认真完成分配任务的学生,可开除出组,并上报教师,给予处理。

3.2设计缺少统一性

工作小组中有6位成员,且为新成立小组,在设计过程中,每位成员皆提出各自的设计理念、设计构思,若不能较好地将其融合,便会产生设计分歧、设计理念过多、设计思路混乱等问题,使得设计方案缺乏统一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改方案,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设计理念,将不同的设计风格进行融合,形成统一性。

4结语

情境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运用仍处于实验阶段,不能够单凭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就能够形成稳定的模式,仍需进行长期的调查和分析,不断地完善,使其优势能够得到更多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情景认知下的PBL教学效果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9(2):140-141.

[2] 孙得东,李卓冉.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1):92-95.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混合式学习是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手段以及多样化的应用方式综合进行教学实施。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课程中的设计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教学程序设计中,如下图所示。课前,教师提供课程案例资料并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按照要求运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这部分以个体学习为主。

课堂中,教学程序设计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教师作为倾听者、观察者,通过成员间的讨论,了解每个人的思路。第二部分,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开始形成本小组的任务实施内容。教师在此是引导者、咨询者和调解者,学生从讨论分析中,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形成小组观点和任务实施方案。第三部分,当方案完成时, 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每个成果进行评估打分,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第四部分,成果展示后,大家进行相关总结,从经验和知识方面再一次加深学习印象。同时,教师应总结重点、难点问题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课后,利用互联网,学生进行作业练习,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则可以答疑解惑。

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中的实施

以物流规划仿真技术:了解各种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的异同点为例:

(一)学习目标

理论知识目标:了解仿真技术在物流系统的应用,能够分析各种仿真软件的异同点。技能训练目标: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素质能力目标: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前

教师将一段仓储作业管理的虚拟仿真资料,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班级共享文件中,学生在看过案例视频后,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学习。

(三)课堂中

根据四部分教学程序依次进行。小组组长,按照抽签的形式,从几个仿真软件名单中,任意抽取一个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课堂前,学生已经自行收集了仿真软件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共享资料,再进行讨论,确定最终小组展示成果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幻灯片软件制作本组的展示成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组介绍的仿真软件与其他组的异同点,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任务实施中轻松化解。根据抽签顺序,依次上台介绍仿真软件,教师做好评估工作。学生将本组的仿真软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后,对比各个仿真软件的区别及优、缺点。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的总结,并将重、难点知识:各种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的异同点,进行细致剖析和总结概述,以达到加深和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四)课后

学生运用线上仿真软件平台,模拟仓库管理全过程并进行仓库管理规划设计。如果碰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线上班级群找到教师。

四、混合式学习在课程中的评价

混合式学习引入课程后,学习效率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

(一)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兴趣大幅提升。教师提前制定规矩,在课堂上适当使用手机,作为查找资料的工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前,所有知识点是教师不停地想要灌输入学生的脑袋中。改革后,课堂前线的资料收集活动,引起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带着疑问和好奇心来到课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积极与小组成员及教师进行讨论。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改革后,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以及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小组任务方案的制作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协同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教师教学成效

以前,教师辛苦备课以及在课堂上满头大汗地讲解,却换来了学生的走神或者厌烦。改革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教师跟上时代的脚步,保持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第一次学习。10月9日,组织学习党章。

第二次学习。10月16日,组织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

第三次学习。10月23日,组织学习xxx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和在全省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轮训省级示范班上的讲话。

第四次学习。10月29日,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五次学习。11月5日,组织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周密而有弹性的学习计划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开始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1、确定毕业要求最低学分。根据学校提供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把公共课、必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一一列出,并计算出它们的学分总和。

2、确定修业年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概算一下自己大概需要多少个学期完成学业。

3、细算一下你每周需要多少时间来学习。 

4、再算一下你有多少业余时间可以利用。

5、按学期排定全部课程(可以将必修课、公共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列入表中)。

    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表初步形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立刻就可以应用,你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你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学习,你到底能保证有多少时间学习?确切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每学期开设的科目,你的能力,你的工作和学习速度,你过去的学习经验等等。同样学习一门课程,所花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有的人已拥有学习这门课程必须的知识储备,那他学这门课花费的时间自然就要少得多。因此在选修课程之前,自己最好先确定一下对于这门课你是否已有一些了解,或者先看看课程的教材,以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学习这种程度的课程。一般来说,一个设计完善的远程教学课件通常会向学生建议学习这门课需要的时间。北大商学网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每门课4学分,需要用54个学时来完成,如果每学期教学时间18周,开设3~5门课,学习这些课程仅课程学习就需要162~270个学时。每课时的学习除观看教学课程1小时外,另需要约1个小时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作业等,也就是说每学期需要324~540个小时的学习,每周至少要学习18~30个学时。如果你想一次多修几门课程,就必须在现有的作息表内每周腾出足够的学习时间。 

    为了更好地执行学习计划,更有规律、更有效率地学习,不妨在学期学习计划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份月学习计划和周学习计划,排除一切可能使你不得不中断学习的因素。除非的确迫不得已,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否则你的学习就可能会变得被动而完不成学习任务。对于平时要坐班工作的学习者,建议你不要每周只拟订一天或两天的学习计划,每天用一小时学习,通常比集中一天连续学习七小时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客观条件造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缺乏规律人来说,学习计划的弹性和灵活性非常重要,总之事先一定要有个计划,有所安排,以补足被占用的学习时间。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第一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好了,剩下来的就是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表进行学习了。千万不要忽视了你的学习计划,不要总觉得今天不学了,明天补上就是了,要知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明天一定还会有别的事情要做。为了有规律的学习,坚守你的计划;不要轻易让任何的事情冲击了你学习、进步的需求。严格遵守学习计划有很多的好处: 

1、学习计划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是当它配合一个自我奖励制度时会更加有效。

2、如果你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你的学习,那么学习便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压力。

3、学习计划表可以确保你不会浪费时间,使你有时间做其他该做的事。

4、学习计划表可以使你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让你清楚地知道哪些事等着做;又可以帮助自己对先前的学习做个评价。 

共2页,当前第1页1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周密而有弹性的学习计划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开始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1、确定毕业要求最低学分。根据学校提供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把公共课、必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一一列出,并计算出它们的学分总和。

2、确定修业年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概算一下自己大概需要多少个学期完成学业。

3、细算一下你每周需要多少时间来学习。

4、再算一下你有多少业余时间可以利用。

5、按学期排定全部课程(可以将必修课、公共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列入表中)。

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表初步形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立刻就可以应用,你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你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学习,你到底能保证有多少时间学习?确切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每学期开设的科目,你的能力,你的工作和学习速度,你过去的学习经验等等。同样学习一门课程,所花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有的人已拥有学习这门课程必须的知识储备,那他学这门课花费的时间自然就要少得多。因此在选修课程之前,自己最好先确定一下对于这门课你是否已有一些了解,或者先看看课程的教材,以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学习这种程度的课程。一般来说,一个设计完善的远程教学课件通常会向学生建议学习这门课需要的时间。北大商学网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每门课4学分,需要用54个学时来完成,如果每学期教学时间18周,开设3~5门课,学习这些课程仅课程学习就需要162~270个学时。每课时的学习除观看教学课程1小时外,另需要约1个小时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作业等,也就是说每学期需要324~540个小时的学习,每周至少要学习18~30个学时。如果你想一次多修几门课程,就必须在现有的作息表内每周腾出足够的学习时间。

为了更好地执行学习计划,更有规律、更有效率地学习,不妨在学期学习计划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份月学习计划和周学习计划,排除一切可能使你不得不中断学习的因素。除非的确迫不得已,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否则你的学习就可能会变得被动而完不成学习任务。对于平时要坐班工作的学习者,建议你不要每周只拟订一天或两天的学习计划,每天用一小时学习,通常比集中一天连续学习七小时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客观条件造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缺乏规律人来说,学习计划的弹性和灵活性非常重要,总之事先一定要有个计划,有所安排,以补足被占用的学习时间。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课堂作文网www.kt250.com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好了,剩下来的就是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表进行学习了。千万不要忽视了你的学习计划,不要总觉得今天不学了,明天补上就是了,要知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明天一定还会有别的事情要做。为了有规律的学习,坚守你的计划;不要轻易让任何的事情冲击了你学习、进步的需求。严格遵守学习计划有很多的好处:

1、学习计划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是当它配合一个自我奖励制度时会更加有效。

2、如果你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你的学习,那么学习便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压力。

3、学习计划表可以确保你不会浪费时间,使你有时间做其他该做的事。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 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 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类课程; 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or 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运动最早出现在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动中。近几年,这种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国内高校教学体系。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1篇

体育新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都是由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我省教学研究室本着这一理念,也编制了适合于当地的教材内容,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当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做出明确的体育教学学期、水平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体育教师将新课程标准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措施。本文就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平四的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介绍述

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的初一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为例,这一计划在书写形式上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力求更贴近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是以表格的设计方式呈现的,点与面相结合,它的分布十分合理,更加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以目标引领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课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理念,加上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可以鼓励老师大胆地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这样,给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空间。

二、体育课标理念在单元设计的体现

1.单元学习目标符合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本篮球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篮球技术的完整学习过程,五个学习领域在本单元教学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情况制定出了每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所以本篮球计划的单元教学,非常有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能达到师生互动的快乐课堂目的。本计划中的篮球教学是一个系列活动,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蜻蜓点水”的弊病,让学生在篮球教学中学起来和玩起来,有利于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

2.同一单元内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整合

体育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但又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在一个单元中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特点,教材是课堂的一个部分但不是课堂的统治者,教师不再是教材计划机械的执行者,真正实现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3.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

评价是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体育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的教学评价,是非常繁杂的,课堂中不能没有评价,但是过于追求那种精确的评价也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为课堂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课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用模糊评价法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如用阴影部分的覆盖,来代表课堂教学评价时需侧重达成的目标维度,课堂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反馈作适当的调整。

4.在每节课里留出一点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

在每节课中渗透健康知识教育不要太多的时间,只要每节能坚持一分钟就足够了,我们要把其称为一分钟健康行动,这一分钟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在体育课中,有计划、有目标地来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把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一点点的时间教育不可忽视,因为,它也是一种活动,是健康教育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之一,更是对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一种实践。一点点的时间是显性的,是从健康目标从隐性的转变而来,它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理论化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但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了,而且还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践、感悟的健康行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深刻,课堂效果得到了提高。健康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靠平时的积累与收集,不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使用单元计划的建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的的领域,本篮球计划中的单元学习目标就是本着这一理念把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互兼顾进去,并考虑到该目标是水平四中水平目标的一个部分,以及处于水平目标中的位置。课时学习目标不宜贪大求全,依据单元计划中的学习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侧重选择某一、二个学习领域,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有利于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

2.单元教学计划的课时内容和课时学习目标都没有统得过死,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自身的优势,机动灵活地调整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第一节课可以设计为投篮和运球投篮,第二节课可以设计为多种投篮和传球投篮,当你在第一节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运球投篮还是很感兴趣,运球投篮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育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时机,有利于养成学生自觉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3.每节课中运动技能学习的重、难点是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因此,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比如,用有意义的篮球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和评价理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运动参与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计划时,要将篮球技术的运球与投篮结合起来,将运球与传球不断变换教学,让学生在篮球技术的学习中活动起来。

4.计划的操作性是很重要的,没有操作性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目标在设计时要模糊一点,做到目标与内容的整体统一设计。教师通过对本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光为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也为自己对体育课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本计划的制订需要对多种问题进行研讨和预设。另外,老师还要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这样可以简化对体育课教案的书写,增加教师教学中自我发挥空间,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2篇

首先,《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且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阶段。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生产管理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生产计划与组织》等生产管理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过多地参照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本科教学的思路授课,教材、课件甚至都没有变化。这样的行为无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往往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控制和生产过程组织的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调度、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课程都必须以企业的生产计划为基础进行,同时,生产组织也与物流管理各项工作密切相关。该课程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流管理系统知识的掌握。再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减少高职学生学习的枯燥感。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的理论与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严重脱节,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太少。高职学生具有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等特点,他们一旦对一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感到吃力,往往就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宽高职教师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其教学理论水平;该课程改革的实践还可以帮助高职教师有效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高职教师将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该门课程在传统的教授过程中还存在过于侧重生产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内容、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等问题,忽视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生产计划的制订,内容中着重讲的是生产计划制订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该方法是否就是企业制订生产计划时所使用的,更没考虑到学生毕业时能否靠这些技能打动企业。还有一些教师在授课中不按照教学目标授课,课程内容杂乱无序,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以及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岗位需要何种生产管理知识缺乏认真调研、分析及论证。

第二,课程实训场地建设所需的教学资金紧张。《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很多实践内容都是离不开车间、生产线和工作地的,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场地的投入集中在仓储、配送等方面,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来建设《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实践所需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室,因而教师们在讲授课程时更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

第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当做生产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ERP、企业沙盘模拟等软件工具)。

第四,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过于陈旧,评价面过窄。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生产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大多集中于最终的结果评价,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及行为的评价。教学考核的手段基本以试卷考核为主,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这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效果的提高。

第五,教师缺乏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很多担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教师根本无任何企业工作经验,在课堂上通常是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在案例分析中也做不到深入浅出,使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这种状况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学心理。

第六,教材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生产管理类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都是纯理论性教材,并且知识过于陈旧。有一些高职课改教材往往是在教材内容中插入案例或习题等内容来凸显教材的实践性,没有考虑到该教材是否真正适用于企业,也没有考虑生产管理知识各个部分内容间的关联性,如编制主生产计划这一部分内容,仅仅谈编制主生产计划的方法,而没有谈综合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如何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课程时缺乏系统性。

三、《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策

1.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和行业实践专家访谈,在确定工作岗位群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归纳制造企业中物流管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生产计划与组织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面向生产物流、生产管理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以物流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来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认识生产及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计划软件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着重培养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软件的运用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校内实训)、《生产计划与组织》(理论课程)、《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校外实训)三个教学单元。《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共40学时,此实习一般宜安排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前期。通过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及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现场管理的情况。通过体验实训,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有初步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使学生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具备职业的心态和素质,为该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生产计划与组织》共64学时,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组织,并按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分为一些具体的任务,见附表。按照附表的知识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来学习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的课内技能训练。课程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有效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生产管理知识、技能。《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共40学时,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进一步熟悉企业的生产计划制订和生产过程组织控制的方法,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企业生产实践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内外部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使他们对实习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方式等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并形成书面的实结报告。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课程的教学应主要通过建立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及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来表现,有效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任务驱动法,按照课程的八个项目中的各个任务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以后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控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程实行应遵循“工学交替”的思想,采用将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设立真实仿真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内容,将学习内容整合到真实工作环境中,以项目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实训、生产管理知识相关的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另外,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教学、情境模拟、工作体验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情境中的演练,掌握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生产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最后,课程中应注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具及软件、ERP模拟软件以及企业生产实训模拟室,结合模拟教学手段以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网来进行教学。教学资源网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拓展训练资源库等在内的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岗位技能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引入与生产管理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进行课程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评价准确度和教学改革的效果。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选派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或者邀请一些实习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高级专业人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3篇

 

翻转课堂被广泛关注源于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持续追求,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可。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初步验证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

 

埃里克·马祖尔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同侪互助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偏向对知识传递的关注,同侪互助教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他在研究中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课下完成知识学习,使教师把课堂的重心放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内化和指导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上。Lage,Platt和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微观经济课程中设计并实施翻转课堂,研究成果着重论及如何使翻转课堂激活差异化教学,并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检验。[1]Strayer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开展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的对比研究,并在统计学导论课程中进行了实证,通过问卷、访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2]Robert Talbert提出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包括课前的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练习,课中的快速少量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与反馈。Johnson和Renner在中级计算机课程中,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开展翻转课堂对教与学影响的实践研究。[3]Kevin在中级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4]

 

项目导向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完成一个实战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首要任务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的典型特征,学习者通过参与完成实战项目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工作责任感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在于以下方面。

 

1.1 使学生充分储备项目素材,掌握实战项目训练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项目导向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解决的是生产服务中发生的现实问题,完成每个实战项目都需要综合性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以及大量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搜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明确的学习指引,完成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的搜集,并通过协作学习释疑解难,相互启发,构思创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梳理知识点,做好实战项目的说明和引导,指导学生对调研资料进行提炼与分析,集中解答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能的训练,组织研讨争辩和优秀作品的展示分析,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与提升。

 

1.2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多方位的潜在智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传授了什么。项目导向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根据项目进展的总体状况和各项目组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项目小组在协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导向课程中融入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延伸,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完成实战项目的综合技能都将得到提升,有利于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在智能,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3 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便利性、趣味性和主动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根据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依托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的课下学习,为学习者构建了相对自由的、个性化、可自我控制的协作学习环境,不仅给学习者的课下学习带来时空便利,还可以通过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动画技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方便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想象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

 

“营销策划实务”是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营销战略战术策划、营销活动策划及组织执行能力。该课程在前期的项目导向课程改革中,立足职业岗位,重构内容体系;引入真实策划项目,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竞赛引领、教学做赛一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以积分累计的形式实现了全过程考核。在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 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学习平台的重大变化,强调对课上与课下学习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设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上与课下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内容框架的建构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教学内容需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并丰富化其呈现形式。在教学实施上,大部分知识学习、材料收集与分析、策划方案撰写放在课下,知识与技能内化的教学环节放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依托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和现代通信手段,创建具有网上教学、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作业、考核评价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

 

2.2 设计方案

 

“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基于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2+4+4”课程内容体系。2个基础单元为营销策划岗位认知和撰写营销策划书。4个重点项目单元为STP策划、品牌策划、广告策划、营业推广策划,是技能训练的核心。4个拓展项目单元为价格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公关策划、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策划。每个项目单元都按照策划公司的工作流程,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策划项目来组织教学,包括实战项目需求宣讲、相关知识学习和案例解析、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案初稿的撰写、方案通报与评议、方案修改与完善等环节。学生以自愿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模拟策划公司”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将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以1个项目单元为1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注重课上与课下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课上关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创新,课下注重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状态反馈和评价系统的跟进。经过研讨、论证、初步测试,构建“两下两上”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型,每1个四阶段循环完成1个项目单元的学习与训练。

 

2.2.1 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为项目准备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完成项目策划所需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调研工作。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完成以下教学活动:①制作学习工单。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制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和学习指引;②制作微视频和相关的学习素材,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视频制作力求简短、精美、趣味性强,包括知识学习视频、案例分析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源如PPT、策划方案示例、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③设计同步练习与测试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实时检测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④设计调研提纲,指导学生完成市场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⑤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参与平台讨论区和QQ讨论群的讨论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在此阶段的主要学习活动包括:①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工单的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自主学习微视频资源、案例、教材等;②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测试题,通过同步练习与测试检验学习效果;③同学协作,完成策划项目的基础调研工作,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④保持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参与线上线下讨论、提问,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⑤对于存疑问题,形成问题卡。

 

2.2.2 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完成对策划项目相关知识的吸收内化,明确实战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各学习小组展开研讨并形成策划创意。

 

这个阶段在课上完成,要求教师主导、掌控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①通过提问或组织讨论的形式检查课前学习效果,系统概括课前学习内容和重点,并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问题卡中的问题和课前讨论中的共性问题重点释疑;③以策划项目需求宣讲人的身份,对实战项目的背景、要求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关的基础素材,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下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与应用。④引领项目策划小组充分理解项目要求,分工协作,展开策划项目框架的设计和策划主题的研讨,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和主题创意。

 

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完成以下学习活动:①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课下学习成果。在课上提出遇到的学习问题,讨论和解决,深入理解和掌握项目策划所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②理解教师布置的实训项目的要求和任务目标,对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对策划素材进行补充和完善;③明确小组分工,搭建项目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开展创意研讨并明确创意主题。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保持实时指导,掌控各个学习小组的状态和进度。

 

2.2.3 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是集中实践阶段,主要学习任务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完成实战项目策划和方案书的撰写。

 

在此学习阶段,教师要与各小组保持密切沟通,保证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完成目标质量的策划方案。具体讲:①参与学生在学习平台和QQ群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在线指导;②主动与各策划小组联系,个性化地解决他们在项目策划过程中的问题;③了解各小组学习任务完成进度,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各策划小组的学习活动包括:①对策划项目所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和分析;②按照任务分工,完成各自负责工作;③汇总策划方案并进行整合、讨论与修改;④参与学习平台、QQ群或线下进行的讨论与交流,保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小组成员内部信息通畅;⑤撰写完成项目策划方案书。

 

2.2.4 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技能的提升与知识的深化。主要学习活动是策划方案的展示、交流与点评、修改与完善。

 

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有:①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策划方案优劣的判别标准;②选择2~3个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③引导学生参照策划方案的判别标准,对展示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改进建议;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点评;⑤指导各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阶段,学生要以较高质量完成策划方案书,主要学习任务有:①学习领会并掌握策划方案评价的基本标准,能够发现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判断策划方案的质量;②积极参与策划方案展示,参与对展示策划方案的评价与讨论;③在互动讨论和教师系统点评的基础上,发现本小组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具备独自从事此类项目策划的能力。

 

3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

 

3.1 教学实施

 

在完成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促销策划、广告策划两个单元为例,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中组织实施。现以促销策划为例,简述实施过程。

 

3.1.1 第一次课下:项目准备阶段

 

以“营销策划实务”网络教学Bb平台为基础,在原来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翻转课堂专栏,制作并上传了翻转课堂学习指引、单元学习工单、PPT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策划案例学习视频、同步练习与测试、前期调研提纲等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单上,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①阅读学习指引;②观看“促销策划”教学微视频;③观看“促销推广策划”案例视频;④阅读“某太阳能热水器A县促销活动策划方案”等策划方案;⑤同学或小组之间对调研“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活动策划”的情况进行交流;⑥以小组为单位把遗留问题汇总在问题卡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翻阅教材学习,也可通过Bb平台论坛、QQ讨论群等教学媒体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管理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3.1.2 第一次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首先,通过提问和问题卡了解课前学习效果,关注共性问题,集中讲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完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其次,教师以项目需求方的角色,布置实战训练项目。以促销策划单元为例,实战项目是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策划活动方案。教师作为企业需求宣讲人,介绍促销活动项目背景和企业需求,实施步骤及要求。再次,教师分配和自由组合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一个项目策划小组,尽可能实现男女搭配、各种学习水平均匀搭配,每个班15个组左右,组员推选组长。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明确项目要求,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讨论项目策划思路,明确促销策划主题,研讨创意,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

 

3.1.3 第二次课下:集中实践阶段

 

此阶段是完成项目策划方案实战训练学习任务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在前两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选择广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进行该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的策划,并完成策划方案的撰写。策划方案包括百货公司概况、国庆促销的SWOT分析、促销目标、促销主题、促销活动设计、促销方案实施、预算安排、促销效果评估等内容。学生除了要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外,还应尽可能地登录Bb平台和QQ群参加群组和教师交流讨论,组织更为深入的市场调研、集体研讨,完成策划方案初稿。

 

3.1.4 第二次课上:总结提升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策划方案的基本评价标准:①项目策划的完整性;②项目策划合理、科学、思路、结构清晰;③项目策划的可操作性;④项目策划的版面设计美观性;⑤项目策划的创意;⑥项目策划的应用价值;⑦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等。然后,从各小组策划案中选择广州市广百百货、广州市摩登百货国庆促销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个策划方案进行讨论、对比、评价,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点评。最后,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策划方案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3.2 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实施前,对同学们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实施后,组织了小组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分析。在问卷调研问题设计上,借鉴了Kevin R.Clark[6]、Martin Forsey[7]、Jacob Enfield[8]的研究量表,从学习者认知、学习者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设计调查问题6个、8个、6个。问卷调查参与率98%,小组座谈参与率30%,深度访谈参与率5%。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进行了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即与前两届学生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和与非实验班级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所提高;翻转课堂使课程容量增加,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切实获得实战技能,8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具备独自开展营销项目策划的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协调能力,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不够理想,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课下学习时,遇到问题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不够及时;视频制作不够精良,影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欠缺造成的学习困难等问题。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找准对策,循序推进。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税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会计学本科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为主干的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般同时设置税法相关课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所说:“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

由于税法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方法等有决定性影响,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筹划对纳税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纳税人系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税务筹划技术。会计学本科专业系统地进行税法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一、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

税法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筹划》(或称《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等课程。目前各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对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其中《税法》一般为必修课,《税务会计》、《税务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一般为选修课。由于大学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数会计本科专业或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开设《税法》和《税务

会计》,部分侧重注册会计师方向或侧重税务的院校开设《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选择

1.教材选择。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的专业有两种开设方式,教材的选择根据开设方式不同而不同:一种方式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筹划》。先开设《税法》,一般每周3学时,然后开设《税务筹划》,每周2学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筹划技术,学时较充裕;缺点是学习税务筹划时要求对税法知识相当熟悉,因为税法是以前学期开设,需要复述一些税法规定。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每门课程选择独立教材即可,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一定要注意税法更新非常快,教材必须选用能跟上最新税法变化的相应教材。

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称《税法及税收筹划》),每周4课时。这样的教材不多,许多院校是选择一本税法教材和一本税务筹划教材,同时使用。一般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在学完某税种后即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效率比较高,限于学时不多,往往顾此失彼,各院校可考虑学时选择开设。

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同样也有以上两种开设方式以及相应教材选用,一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会计知识,学时较充裕;缺点是《税务会计》中有关所得税会计部分与《财务会计》中重复,设置教学计划时要做好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会计》,将《税法》和《税务会计》进行整合。

2.教学参考书选择。税法的一大特点是更新非常快,教材往往跟不上税法的变化。如果选用的教材上有已被废止的税法规定,任课教师必须补充相应最新条文,势必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可以考虑使用最新的税法考试用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或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考试用书的优点是最新最权威,缺点是体系不太合适,它的体系是为考试用的,不如一般的高校教学用教材知识点讲解系统全面,不过这一缺点可以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弥补。总体来说,因为注会《税法》教材的权威性及更新快,许多院校用它做教学用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外,要积极尝试其他方式,尤其突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方法创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强调以下两点:

1.重视实践教学。税法相关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必须结合案例,结合实践。可以通过录像观看、税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实际操作。如现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可以请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多媒体讲解模拟电子报税过程,或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利用中税网等互联网上的实际税务筹划案例让学生分析,练习综合运用会计、税法和税务筹划知识的能力。

2.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在建立精品课的过程中,一般会建立该门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但税法课程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税法是以现行税法条文为标准,两年前建立的习题试题库可能因税法的变化已经不再适用,即使建立了习题库试题库也必须不断更新。可以考虑使用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习题(或注册税务师税法习题)作为参考。

四、师资队伍建设

1.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综合专业基础

首先,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这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纳税申报制度,需要纳税人具备相当专业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尤其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把所得税讲好。

其次,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除精通税法外,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如税务筹划在计算时一般会用到折现计算,另外,税务筹划中有企业筹资的筹划,就需要用到财务管理中筹资方式的相关知识等。

2.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借此提高税法专业素质,提高税务操作能力;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实习,教师实行轮流实习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样对提高授课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总之,税法相关课程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材及参考用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税法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2]姚爱科.试论《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整合[J].会计之友.2009(6)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85工程”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24-07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7月,教育部了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名单[2],其中包括61所高校、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以及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3],共包括高校133所;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4],其中包括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自此,共有194所高校(办学实体)、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卓越计划”行列。

2011年1月,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二:其一,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层次涵盖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类型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工程师后备人才[5]。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一) 研究对象

在教育部前后公布的两批合计194所“卓越计划”高校(办学实体)当中,共有27所“985工程”大学(第一批19所,第二批8所),合计分别占“985工程”大学总数和“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数的69.23%和13.92%。作为我国的顶尖大学群体,“985工程”大学因其在学术水平、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上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985工程”大学都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仅关乎整个“卓越计划”的成败,也对其他类型大学的“卓越计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而在现有的关于“卓越计划”包括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当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缺乏。

综合以上原因,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中的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实验班)(详见表1)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相同但未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卓越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为“卓越计划”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统

分析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所涉及高校“卓越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由其他的数据计算所得。湖南大学培养方案见;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

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

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

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