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

音乐律动教案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篇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2篇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转换“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应被动地去接受”这样的观念。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愿意唱歌,乐于表演,在音乐课堂中加入有效的律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通过这种教法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音乐感。

【案例一】

教唱苏少版二年级下册中的歌曲《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富有圆舞曲特点的儿童歌曲。三拍子节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轻快而活泼,起伏变化的旋律,给人以跳动、欢快的情绪。在教唱之前,为了能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我加入了一段简单的律动。由于这首歌曲一共是四个小乐句,每条乐句有四小节,所以我每一条乐句编排了一种节奏律动,如,第一句:拍手、拍肩、拍肩;第二句:拍手、拍臂、拍臂;第三句:拍手、拍肚、拍肚;第四句:拍手、拍腿、拍腿。简单的导入语后,我便直接带着学生进行了四条律动。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可律动完一遍后我问:“孩子们,你在此之中感受到了歌曲是几拍子的吗?”却没人能答上来。我想,再来一遍可能学生就清楚了,于是带着他们又律动了一次,本想着有了前面一次的律动,第二遍的动作大家都应该能记住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基本上每一个学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和老师动作一致,模仿老师的动作,却少了真正的体会。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真正学到的并不是我之前设想的那样,学生的律动没能为歌曲的学习提供好的帮助。

【案例二】

还是教唱《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曲,换了一个班级。汲取了前面一个班级的经验,我反思,也许是我在课堂中的要求没有交代清楚,学生不明白老师的要求,自然做不好。于是我在带孩子律动前,讲清楚了律动的动作顺序,学生理清了动作特点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歌曲中。所以这个班的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也理解了三拍子的“强弱弱”的变化。整节课歌曲教唱中,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三拍的特点,无论在唱、律动中都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对于课堂中的律动有一些反思。

一、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气氛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在跳跳、唱唱、玩玩等活动中格外感兴趣。在课堂中安排律动能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与休息。合理有效的律动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律动,让学生以身体语言表现音乐,表达情感,让音乐课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唱”,而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律动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创造美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把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转化为简单的舞蹈、有特点的声势动作等,使学生在愉快、自由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在此活动中,老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束缚孩子的思维,避免没有意义的机械模仿。教会学生自己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充分想象,最终能用律动表现音乐,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律动提高学生节奏认识,打下音乐基础

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如,通过模仿小动物走路的节奏(大象走、青蛙跳、小鸟飞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分、四分、八分的区别,轻松地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律动掌握节奏难点效果十分显著。

四、律动帮助学生感受乐曲强弱,体会音乐形态

在乐曲的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乐曲的强弱特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3篇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度。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研究,坚持以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过程的执行,再到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要进行充分的优化。

一、博采众长,设计更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对音乐教学工作而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至关重要,是整个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依托,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高质量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先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其他学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理念,然后再回到音乐教学中寻找融入的结合点。还应广泛搜集成功的音乐教学设计案例,从而增强自己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将教学对象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内容研究结合起来,既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从技巧把握、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发掘,还要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综合着力,以提高教学方案设计的完整性。

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韵味、旋律、情感,使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学生从舒缓、深情的旋律中,从生动真诚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上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康定情歌》,学生既能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又能体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和热烈相爱的情感。《阿里山的姑娘》,学生可以感受到低昂有致、富有韵味的韵律,嘹亮圆润的旋律等。总之,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美好。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程度

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学开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例如,教师进行了一首歌曲的示范演唱之后,重点要引导学生抓住歌曲的节奏、旋律、音色、音准,但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逐一的指导纠正,此时,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学习的作用。互助学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组建学习小组,将几名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小组中演唱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进行指导。另一种是选择一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分布到学生中重点针对演唱有难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无论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兴趣更高,而且大面积地开展了技巧指导活动,对音乐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演唱技巧难点进行专项辅导,也可以结合歌曲演唱,让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总之,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积极氛围,打造生动课堂

初中生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己的学习活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一定要注重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特别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表扬激励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进步要进行表扬,学生歌曲演唱得好,旋律把握得准,节拍拿捏得到位,都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有效提高教学的生动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针对训练的目标或教学的歌曲,进行一些比赛活动,以赛带训,以赛促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活动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

五、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

音乐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既是音乐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也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息息相关。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无论是专门的兴趣小组,还是以社团形式出现的一些自主组织,都要为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指导,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而在课外活动上,则侧重开展学生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活动。无论是引入流行音乐作品还是传统歌曲,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乃至艺术节目的表演等,都可以在课外挤出时间安排专门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高艺术素养、能力,在音乐作品的教学演奏、演唱中陶冶性情,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外空间的运用上,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大音乐教师要注重整合资源,使课外空间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方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87-01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度。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研究,坚持以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过程的执行,再到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要进行充分的优化。

一、博采众长,设计更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对音乐教学工作而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至关重要,是整个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依托,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高质量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先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其他学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理念,然后再回到音乐教学中寻找融入的结合点。还应广泛搜集成功的音乐教学设计案例,从而增强自己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将教学对象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内容研究结合起来,既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从技巧把握、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发掘,还要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综合着力,以提高教学方案设计的完整性。

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韵味、旋律、情感,使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学生从舒缓、深情的旋律中,从生动真诚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上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康定情歌》,学生既能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又能体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和热烈相爱的情感。《阿里山的姑娘》,学生可以感受到低昂有致、富有韵味的韵律,嘹亮圆润的旋律等。总之,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美好。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程度

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学开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例如,教师进行了一首歌曲的示范演唱之后,重点要引导学生抓住歌曲的节奏、旋律、音色、音准,但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逐一的指导纠正,此时,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学习的作用。互助学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组建学习小组,将几名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小组中演唱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进行指导。另一种是选择一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分布到学生中重点针对演唱有难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无论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兴趣更高,而且大面积地开展了技巧指导活动,对音乐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演唱技巧难点进行专项辅导,也可以结合歌曲演唱,让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总之,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积极氛围,打造生动课堂

初中生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己的学习活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一定要注重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特别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表扬激励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进步要进行表扬,学生歌曲演唱得好,旋律把握得准,节拍拿捏得到位,都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有效提高教学的生动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针对训练的目标或教学的歌曲,进行一些比赛活动,以赛带训,以赛促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活动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

五、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

音乐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既是音乐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也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息息相关。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无论是专门的兴趣小组,还是以社团形式出现的一些自主组织,都要为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指导,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而在课外活动上,则侧重开展学生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活动。无论是引入流行音乐作品还是传统歌曲,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乃至艺术节目的表演等,都可以在课外挤出时间安排专门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高艺术素养、能力,在音乐作品的教学演奏、演唱中陶冶性情,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外空间的运用上,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大音乐教师要注重整合资源,使课外空间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六、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全力发挥音乐教学对学生成长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6篇

1 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2 对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 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 对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音乐创编;音乐活动

一、幼儿音乐创编的目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部分教师关于幼儿音乐创编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把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音乐创编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为了让幼儿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再次,11.2%的教师是为了提高幼儿音乐的知识性和技能性,另外,5%的教师认为音乐创编主要为了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笔者认为,以上几种都是音乐创编教学的目的,只是不同教师的侧重不同。大部分教师都能从幼儿自身出发,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的,重视幼儿的音乐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创编活动比较直接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我们的新纲要所倡导的。

二、各种音乐活动中的创编

1.歌唱活动中的音乐创编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用的创编方式有:(1)为歌曲编动作;(2)为歌曲增编歌词;(3)为歌曲创编旋律和曲调。

4~6岁的幼儿,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已经积累起了一定的歌曲作品和创造性歌唱表达的经验,发展起了一定的创造性表现意识,能较熟练地应用一些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技能,创造性表现的兴趣和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了。

因此,在这一年龄阶段,幼儿不仅会更积极地参与创造性表现活动,而且也会努力争取使自己的表现更独特、更完美。在歌唱教学中进行音乐创编是较常见的方法,创编动作和歌词是较简单的,在音乐创编教学中经常使用,创编旋律和曲调难度较大,需要幼儿有较多的音乐经验和较高的音乐水平。

2.韵律活动中的音乐创编

律动的创编方式一般为:(1)根据节奏或者旋律创编新的动作。(2)根据旋律创编舞蹈。韵律活动教学中的音乐创编在此是指在进行韵律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到动作创造性表现自己的看法、想法的活动。创造性表现的能力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对客观事物主观情感的敏锐感知能力,运用动作进行联想的象征能力,比较丰富的动作语汇和动作表达经验。

尽管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仅能达到一个很初步的水平,但通过良好的教育影响,他们还是能从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活动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律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声势、律动、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其中声势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跺脚、拍退、拍手、捻指的等形式。

3.打击乐器活动中的音乐创编

打击乐器活动中音乐创编的方式主要有:(1)创编新的节奏。(2)创编新的演奏方案。(3)创编新的演奏方式或者演奏工具。(4)节奏伴随朗读或者说话。打击乐器中的创造性表现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的过程中运用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和进行演奏表现的活动。创造性表现的能力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一定的演奏技能,一定的节奏语汇,对各种乐器音色的一定了解,运用乐器演奏进行想象、联想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运用乐器进行表达的经验。

4~6岁的幼儿不仅能积累一定的打击乐作品,而且还能够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节奏型和用各种不同音色配置方案装饰节奏型的方法。另外,随着幼儿对音乐、对周围事物感知经验的日益积累,感知能力的逐步增强,理解体验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对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表现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丰富。运用这些要素来进行创造性表现的热情和能力也越来越强。6岁末,幼儿还可能学会用即兴指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设计的演奏方案。

4.欣赏活动中的音乐创编

欣赏活动中的创编方式主要有:(1)随着欣赏的乐曲进行即兴朗诵或者说话。(2)随着欣赏的曲目画画,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象,记录下听到了什么,音乐有什么特点。(3)鼓励幼儿在听音乐时,按照他们自己的感受、理解、想象去做动作。(4)伴随音乐做合拍的或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倾听音乐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倾听,通过欣赏课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幼儿音乐欣赏的内容主要有歌曲和器乐曲两种。

进入幼儿园以后,3岁幼儿已经开始逐步了解一些可以用来表现音乐感受的手段,并逐步能够比较自如地在自己的水平上运用这些手段。4~6岁的幼儿,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可以学会比较自由地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创造性表现,而且在表现过程中还能努力追求使自己的表现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由于这一年龄幼儿掌握了更多的不同符号系统中的表现词汇,他们的表现也会比小班时显得更细致、更完美、更具有艺术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05-01.

[2]汪爱丽.音乐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9.

[3]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6.

[4]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9.

[5]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2-05.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节奏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9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90

节奏教学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著名儿童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不管任何旋律,一旦脱离了节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称之为旋律。对于幼儿园的节奏乐活动,我有如下见解。

一、教师要确定节奏乐演奏的方案

教师在进行节奏的演奏活动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音乐。幼儿园使用的节奏乐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歌曲或演奏旋律的器乐曲而进行的由节奏乐器演奏的乐曲;另一类是纯粹由节奏乐器或替代性的节奏乐器演奏的节奏乐曲。是选择歌曲还是器乐曲,要充分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的音乐。在选择了适合本班幼儿演奏的音乐之后,就可以来确定演奏的方案了。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总谱法、指挥法、创作法等通过幼儿自己配器,编制变通总谱,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幼儿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而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易懂的图谱来帮助幼儿记忆演奏的方案,再通过独特的语言提示来帮助幼儿掌握不同的节奏型。

二、让幼儿了解节奏乐知识和技能

演奏的技能主要有: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演奏,奏出适中的音量和美好的音色,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使用自己的演奏与整体音响相协调。

首先,要让幼儿知道常见乐器的名称、演奏的方式和音色的关系等等。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让幼儿进行不同节奏型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乐器演奏打下基础。在幼儿的节奏感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图谱帮助幼儿记忆节奏型,比如说语言图谱、动作图谱,图形图谱、节奏谱等,在图谱的运用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其次,到了大班阶段,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指挥的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演奏,在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就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即兴表演,即兴创编演奏,让孩子充分动起来。

三、选择合适的节奏乐演奏材料

演奏的材料要考虑到三个要素:音乐、乐器和配器的方案。教师在音乐的选择上要考虑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作为演奏的音乐。3―4岁的幼儿选择的音乐最好是幼儿熟悉的歌曲或者韵律音乐,韵律简单的,结构短小一段体的为宜。5―6岁的就可以选择稍微复杂一些的,可以两段体或者三段体。

在乐器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乐器的音色、声音的大小,幼儿的演奏技能的水平如何。首先音色要好。比如铃鼓鼓面一般不宜选用塑料制或铁质的。其次就是大小和重量要适合,比如铃鼓的直径一般不宜超过15厘米,以12厘米为宜;木鱼的底面积不宜超过幼儿手掌的大小。

四、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但是,我认为,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9篇

一、案例描述及简析

笔者曾观摩过三节由不同教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课题为《多年以前》的课堂器乐(八孔竖笛)教学课。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播放了歌曲《多年以前》的范唱一遍后,请学生哼唱,学生用训练有素的声音准确地演绎了歌曲,然后按教师的要求,集体用竖笛熟练地演奏了该曲旋律,再在教师的指引下哼唱和吹奏了二声部旋律,接着是合奏,再与演唱进行配合……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完美”。

第二节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先哼唱歌曲的旋律,然后分段学习吹奏。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范奏,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教师对个别演奏技巧的纠正……临下课前5分钟,在一次全班比较整齐地吹奏歌曲旋律后,教师要求一半学生唱歌词,一半学生吹奏歌曲旋律。没想到,吹奏的声音盖住了歌唱,唱的学生似乎总要“跟”在“奏”的后面。

第三节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歌曲的演唱,然后请学生拿出竖笛“为歌曲伴奏”,学生用竖笛“结结巴巴”地吹奏了一遍旋律后,教师表扬了大家,然后便进入了拓展环节――为歌曲设计场景进行表演。

三节课中,从器乐学习的角度看,第一节课最“美”――学生演奏技巧纯熟,歌曲演绎整齐、流畅,音乐情绪把握恰当。但这节课总让人有“演”,而不是“学”的印象;第二节课最“完整”――我们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陌生到熟悉的学习过程,但音乐情绪的把握不足;第三节课最“没事干”――竖笛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配角,一晃而过,可有可无。

二、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三个案例都紧紧围绕音乐作品《多年以前》,使用八孔竖笛展开教学。但在器乐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把握方面却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器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的表述是:“中小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对器乐教学的要求,笔者对案例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以下分析:

按《课标》的要求及上述分析,显然,第一节课的效果是最好的,第三节课的效果最差,而第二节课只能算是一节竖笛技能学习的“训练课”。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器乐辅助教学,又避免出现“表演课”或“训练课”现象,使器乐教学成为增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媒介呢?

三、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目标定内容

器乐教学目标是器乐教学的“纲”,应首先准确定位目标,以目标完成的需要确定器乐教学的内容。

以演奏为主的教学,器乐的技能学习就是主要目标。但技能的学习应立足于“音乐”的学习和分层要求,避免枯燥训练。

2 明确“学具”功能,重视音乐感受

案例中第二节课是竖笛“训练课”,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完整地吹奏全曲显然能力不足。因此,造成了一种矛盾:是技巧重要还是感受重要?笔者认为,“感受”更重要。对于普及性的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器乐的“学具”功能应该得到明确,即借助“学具”促进音乐学习。

那么,对于技能不足的学生应该怎样凭借器乐去感受音乐呢?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斌老师曾说:“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教学。”在合奏中,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由于课内练习时间有限,因此难度要适中。如,附点节奏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吹奏单音,指法变换困难的地方可以用“和音”置换,编配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程度的伴奏,给能力不等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

3 立足学生实际,强调有机结合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器乐教学要尽可能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要在学习乐器的一开始(不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就这样做。”因此,器乐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应避免“纯技术练习”,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强调有机结合。

如学生在学习《多年以前》时,刚学会吹一个音“sol”,为了让学生能马上感受到乐器演奏的奇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伴奏,尝试唱奏结合或师生合奏:

假如学生总是唱不准下属音fa或八度大跳的音符,则可聆听吹奏并模仿;假如学生对音乐情绪把握不准确,可以用器乐再现进行比较;假如要进行典型节奏型“x xx xxx|xxxx-|”的旋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让乐器来帮忙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整体性的教学策略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法、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专业的音乐教师、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共同合作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需要加强整体性的策略研究。

1.明确目标,把握个性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属于“小众”教育,针对性较强,因此教辅人员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之前需与治疗师一起真正熟悉每个孩子,明确个案的教育目标,握准教学方向,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少走弯路。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需要针对个案的持久来调整环境与教法,增加个案所需生活技能,让每个孩子好好的适应目前的生活。

2.以分解式教学为主

有些音乐是导致自闭症儿童不良行为的导火索,有声音敏感经历的孩子无法接受太复杂与过高、过长的音乐。典型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宜采用分解式教学,以学习儿歌为例,需从每个音开始,然后发展到乐句,孩子掌握后最后学习全曲。

3.加强教学记录,建立科学的监控机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攀登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记录,能够准确的记录下个案接受每种音乐教法、音乐活动时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收集、整理反馈,为自闭症儿童及时发现不合理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从而使音乐教学活动更科学,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二.律动性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自闭症儿童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律动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方式。当音乐中的律动型与听觉系统相匹配时,自闭症儿童会有蹦跳的欲望或喜欢随着音乐摆动身体,他们的音乐感受性相对较好。律动音乐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律动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实际水平

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活动之前,应注意儿童实际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不同年龄、体力与运动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进行,这样才能保持自闭症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律动活动难度要适宜,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律动应审时度势,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展开,太简单容易使他们感觉枯燥,太复杂又会使他们因觉得跟不上而产生退缩情绪。

初次接触律动,允许儿童在感受音乐时自由活动,不要求动作的标准,只要孩子在音乐里感觉到舒适,不产生抵触情绪即可。只有不抵触才能诱发孩子主动性表现自己,这会为此后的音乐律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直观教具、夸张的动作、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主动发现

律动教学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长期以来,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固化,缺乏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启发性的教法,使儿童理解语言的指令性。诱发自闭症儿童主动的运用直接的感官和思维参与到律动中,如律动“三只小熊”时,启发孩子想象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体型。教师可以将直观的教具、夸张的动作结合形象的语言,便于他们理解。例如:可以三个孩子一组,老师弹琴或播放音乐,“三只熊住在一起,”举起三个手指,带领孩子一起按节奏踏步走,“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每个熊的名字伸出一个手指或选择三只熊的头像,让孩子指向头像;当唱到“熊爸爸真强壮,”“熊妈妈身材好呀,“熊宝宝真可爱呀”划线部分时,分别让孩子做出他们认为表示强壮、身材好、可爱的动作。教师可给予提示。

三.针对性的音乐作品选择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适合。音域不能跳动过大,尽量不出现不和谐音程,因此音乐作品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需特别谨慎。

1.针对兴趣选择乐曲

家长或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乐曲给孩子听,仔细观察他们喜欢那些类型的乐曲。只有以他们的喜欢乐曲作为有效刺激,引导孩子在听音乐的时候配合做出动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特别注意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班上儿童是否有音乐创伤经历,避开此类作品。

2.作品选择偏重节奏性

家长反馈,以单一乐器演奏,节奏性丰富的乐曲普遍被自闭症儿童所喜欢。除少数高功能运动能力较强的自闭症儿童外,节拍明显、每分钟50到70拍接近心跳速度的乐曲,更能带给他们安全的感官体验,亦更贴近12岁以下儿童生理水平,是适宜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乐曲。

3.以训练目的选择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应遵循经验探索创作认知规律。如何选择适合自闭症儿童音乐,是以阶段性训练的目的决定的。语言训练和音乐律动选择的音乐不同,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训练选用的音乐作品也有区别。

交往内容——寻找有关问好、告别、应答、合作等方面内容的歌谣或在每次活动前均用同一简短乐句,在孩子的意识中建立开始的条件反射。语言训练时音乐的选择遵循节奏语音训练有歌词的歌曲、童谣为主线语言编成歌谣发音儿歌。

律动内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进行律动、打击乐器伴奏演唱等。律动适用与从纯音乐入手有歌词的歌曲、童谣完整的音乐作品。

认知常识——在强化生活技能时选择身体部位、空间、方位动物、水果、节日等贴近生活常识的歌谣,如:《两只老虎》、《一只小蜜蜂》、《刷牙歌》、《数字歌》、《小板凳》、《分果果》、《手指谣》等。

4.作品选择符合儿童自身需要

音乐作品不易过长,听音乐的时间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为宜。起床、吃饭、游戏、睡眠,配合孩子的生活选择播放或演唱不同类型的音乐。儿歌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发展,作品选择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生理特点,对他们来说音域太宽、音调过高、节奏复杂的歌曲,容易破坏他们学习的心情,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教辅人员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高尚的师德不仅是自闭症儿童教辅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规范,同时也是从古到今教师职业道德的统一标准。“亲其师,信其道”。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爱的教育,教辅人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才能用“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钻研,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面对自闭症儿童特殊的行为模式与癖好,音乐教辅人员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用“心”于自己的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群行为不同寻常、智力、年龄、症状各不相同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从极高到极低,差异显著。这些都需要音乐教辅人员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慢慢融入他们的世界,赢得他们允许接近的“通行证”。

音乐教辅人员还应用热诚、宽容的心树立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从语言到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自闭症儿童模仿和热爱的对象。

2.广泛的知识结构

自闭症儿童的教辅人员不仅需要耐心、细心的教学,还要从生活上照顾他们,从心理上疏导他们。除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外,音乐课的教辅人员还要及时了解自闭症儿童心理、生理状态,融会贯通各科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因此除语数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行为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课堂。

教辅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有兴趣,经过普及性的音乐训练,他们可以在专业音乐教师的辅助与指导下进入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并非仅仅是在学校内才能进行,家长、社工、音乐教师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自闭症常识,确保他们能够处理自闭症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这是他们能够对孩子负责的必要条件。

3.与时俱进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1篇

这是七年级(6)班的音乐课,又是上午第四节“饿肚子”课。我早早来到音乐教室等候。上课铃声响了,也许是前一节课拖堂,大部分学生姗姗来迟,教室里非常吵闹,我心中有了一些愤怒。5分钟后,学生到齐,但教室内叽叽喳喳仍旧不能安静。“老师,我累死了,你就让我们听听音乐休息一下吧。”一调皮男生喊道。“我肚子饿得都前胸贴后背了,唱歌也唱不动了。”“听听流行音乐吧,我喜欢听《荷塘月色》。”“周杰伦的《青花瓷》”……

面对混乱的课堂,我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终于爆发。什么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完全抛弃,我走到讲台前什么话也不说,直接就打开了音响。“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随着优美的歌曲旋律,教室里居然越来越安静,学生浮躁的情绪得到了控制。而我也在音乐声中冷静下来。歌曲终了后,我要求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男生A:“这首歌唱出了华夏游子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我被这首歌所感动。”这位平时木讷不善言语的同学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原来音乐真可以打开智商的大门啊。

男生B:“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歌词,让我联想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我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讲得太精彩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同学们继续交流着音乐感受……(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原则,这节课音乐欣赏部分,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精彩。)

师:谁能从音乐节奏、节拍方面说说感受。这时,课堂上有了冷场。我走向钢琴,把这首歌的乐曲又弹了一遍。

女生A:“我觉得音色优美动听,歌曲节奏明快,低、高音部分起伏不大,学唱教容易。”

师:“你能说出这首歌是什么节拍吗?”“应该是2/4拍吧。”

女生B:“一般节奏轻快的歌曲,如进行曲,都是2/4拍,而一些叙情缓慢的歌曲都是4/4拍,老师,我说的对吗?”女生红着脸说道。乐理知识的教学也就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下去了……

课堂后阶段,我用钢琴分别演奏不同节奏、节拍的曲目,让学生鉴赏音律节拍。同学们居然能通过联想形象地说出歌曲节奏、节拍的特点。2/4 ××|××|,这是青年人均匀走路的步伐声。4/4 ×-×-|×-×-|,这是爷爷、奶奶缓慢的步伐声。3/4 ×××|×××|,这是老爷爷、老奶奶拄着拐杖走路的声音。原来难以讲清、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解决。课堂上掌声阵阵,烘托出课堂的精彩。

【反思和顿悟】

本节课由于教师、学生受情绪影响,没有按原教案授课,出现了教学“意外”,但教学意外中却出现了教学机遇。教师适时地把握了契机,使音乐课堂教学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新课改模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由教学“意外”取得教学“精彩”,其一,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音乐教师更需要有耐心和气度。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切不可错失良机。其二,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整堂课都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精彩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意外”生成的“精彩”正是运用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了学生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永恒的课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也是音乐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案例中,让学生说出音乐欣赏后的感受,交流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自主性数学课堂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嘴、动脑。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去思维,才能去探索,才能有所收获。本节课我充分运用钢琴等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法,如欣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等,让学生用听觉对音乐直接感知,说出区分音乐表现手段中音高、时值、速度和声调等的差异,借以培养学生对音乐乐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2篇

一、对比式“沉潜”――通过生活体验

寻找音乐的模仿性

艺术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从而使其在提炼和升华后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欣赏者,是否也能从“生活体验”出发来欣赏和聆听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美洲乐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由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创作的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就是一首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整首作品从火车启动到途中行驶,最后到达终点,好似带领听众做了一次巴西乡间旅游。②于是,笔者从生活中的音响体验出发展开了教学。

案例1: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片段

(一)情景导入:让学生听辨一段火车从启动、加速到靠站的自然音响,并用图形符号或自己的嗓音加以模仿。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以下的图形符号。

图1:

(二)新课教学:首先完整聆听一遍《凯皮拉的小火车》,整体感受乐曲欢乐的情绪和模仿农场工人凯皮拉乘车上班的场景。其次,唱一唱农场工人上班路上哼唱的悠扬曲调(主旋律),通过分段聆听引导学生寻找音乐家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自然音响的,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又有什么不同。(音乐音响更富有情感,更具有一种欢乐美)最后总结如下:

表1:

音乐结构 引子 主题呈示 尾声

音乐内容 火车启动 途中行驶

(行进1―临时停靠―行进2) 到达终点

主奏乐器 巴西体鸣乐器 小提琴组、管弦乐、巴西体鸣乐器、长笛 管乐组、巴西体鸣乐器

主旋律的出现 行进1:第一次呈现(小提琴组)

行进2:第二次高八度呈现(长笛)

之后,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对乐曲进行深入的体验,让学生随音响进行模仿(用动作模仿火车启动,哼唱主旋律等),从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总结音乐特色:

图2: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实践,笔者发现,从生活音响导入音乐音响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对音乐音响的体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见图3)。其中,聆听并不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唯一途径,“与其说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是‘听’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唱’出来、‘奏’出来的,是‘表现’和‘创作’出来的。”③在这一课例中,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形谱”的方式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因为图形谱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可以把音高、节奏、旋律走向等要素标示出来。另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法国作曲家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做出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

图3:

二、体验式“沉潜”――通过体态律动

感受音乐的文化性

体态律动学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建的。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通过训练使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④ 教材中的探戈舞曲《化装舞会》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作品,被誉为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其中,坚定自信、铿锵有力的探戈节奏,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摆动起来。于是,笔者抓住了这首作品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其中的韵律感,让动作成为音乐的“化身”。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设计如下:

案例2:探戈舞曲《化装舞会》之“体态律动”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1:“甩头踏步”

这种“甩头踏步”的体态律动法是为A段的主题a设计的。其中,第一小节是四个带顿音的八分音符,用左右交换踏步的声势来模仿,并注意稍强的力度和较短的时值。第二小节第一个八分休止符用双手击掌,紧接着两个半拍是一个甩头的动作。甩头的动作需要干脆、利落。最后,用一个上升的弧线手势来表示旋律中半音的上行。

图谱1:

旋律

节奏

踏步

甩头

击掌

手势

除了设计具体的动作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可行性的空间行走形式。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种方式:1.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行走;2.以小组为单位行走;3.两排相反方向直线行走。

图4:

片段2:“蹲起跳跃”

由于B段主题a的旋律是一个连断结合的音型,并且有一定的高低起伏,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种“蹲起跳跃”的体态律动。第一小节前四个音是先下行后上行的波浪式的行进,蹲起的动作可以很好地与其配合。第一小节第三拍达到了乐句的高音处,学生刚好做完一个蹲起,身体处于最高的直立状态。后面三个是下行的八分音符,短促而轻巧,用向前跳跃的动作来加以配合。

图谱2:

旋律

节奏

蹲起

跳跃

以上两个“体态律动”的设计虽然看似简单、童趣,但在学生们律动的过程中,他们正不知不觉地浸润在探戈音乐文化的世界中。首先,通过这两个“体态律动”,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乐曲中探戈音乐的典型节奏。而且这种感受是极为深刻的,是一种身心完全投入的感知,在课外他们会随口就哼唱出来。其次,片段1中的“甩头”动作,本身就是探戈舞蹈的一个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在律动练习中,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完成这一快速的动作,并且对这个动作有较为强烈的印象。在这一动作的铺垫下,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揭示这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接着,继续深入下去,让学生细细体会到探戈的热情是深沉内敛的,并且蕴含着一种沉思似的、伤感的文化特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探戈文化内涵。

三、创新式“沉潜”――通过即兴创编

体验音乐的多样性

奥尔夫曾对“即兴创作”有过这样的论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为这些乐器设计音乐的方式,是从在乐器上演奏本身产生的。在这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即兴艺术,起很大的作用。”⑤ 因此,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自己创作音乐无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受到学生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音乐课内让学生进行原创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创作不一定需要原创,也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改编,尤其是选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比较熟悉的曲目,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多样性。在教材中,《红河谷》是一首在北美洲广为流传的民歌。该曲旋律优美流畅、结构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学会。于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笔者采用了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进行口风琴合奏教学的形式。具体如下:

案例3:口风琴合奏《红河谷》课堂实录

(一)小组合作练习及展示

1.小组合作练习、老师按小组进行指导。

2.各小组展示:

第一组:加装饰音(颤音)

(1)表演形式:第一遍用“哼鸣”哼唱(加碰铃),第二遍为口风琴齐奏(主旋律,加颤音、口风琴)。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二组:速度对比,有前奏、间奏、尾声

(1)表演形式:口风琴齐奏(单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中速;第二遍快速,加入三角铁)。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三组:加指挥,变化音区(高八度)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加入指挥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力度弱;第二遍二声部,主旋律高八度演奏,力度强)。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四组:运用多声织体(旋律+伴奏),合作联奏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三遍(第一遍合作联奏;第二遍单声部齐奏;第三遍加伴奏声部)。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五组:对节奏进行创编,加入“刮奏”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第二遍加铃鼓,加入变节奏的二声部)。

(2)其他组评价、打分。

3.老师演奏:演奏G大调的《红河谷》,学生感受调式的变化。

(二)全班口风琴合奏《红河谷》

1.全班合奏,讨论演奏形式。

2.全班展示,其中关于学生评价需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表2:

表演的整体效果(很完整、很流畅或比较完整等)

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好、一般、较差)

音乐要素的表现

旋律:是否流畅、优美

速度:稳定或不稳定,快、慢是否有对比

节奏: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具体描述其变化和产生的效果)

力度:是否有变化或对比

织体:单一或丰富,单声织体或多声织体

音色:单调或丰富(打击乐器、人声)

表演的设计(有新意的地方或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足的地方)

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见图5)、小组展示(见图6)、全体合奏,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被不断地挖掘出来:有的小组改变了节奏,使原来抒情的旋律,变得活泼、幽默;有的小组加入了伴奏,使乐曲的织体更加丰富;有的加入了人声和打击乐器,使乐曲的音色更加多彩……在课堂的最后,笔者又让学生重新用单一的人声演唱了《红河谷》,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哪种表演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有了创作和展示的体验,学生真正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角度来体悟作品并感受异国音乐风情。

图5:

图6:

四、结 语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而且这些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美洲音乐为例,其中就包含着古巴的哈巴涅拉,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墨西哥的马里亚奇等多种音乐文化类别。对于教育而言,音乐教育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体现多元文化的,初中音乐教材内容“美洲音乐”单元中所涉及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如何从有限的音乐作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通过参与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欣赏美洲音乐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欣赏音乐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本真,探寻音乐文化。

注 释:

①参阅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②参阅吴斌、曹理《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③郭声健《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第81页。

④引自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3篇

一、韵律活动和舞蹈可在课的各个部分进行1.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如教学第一册教材中的集体舞《小火车舞》时,一上课我就扮演“火车头”,让学生扮演“车厢”。在音乐伴奏下,“车头”带领“车厢”“行驶”出各种图案,并在不同的图案上随音乐变化进行不同的模仿练习。这样既完成了教材中枯燥的队列练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与练习的内部动力,成为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推动力,为下一个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安排在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境处进行。这样既可为上一个练习内容结束做放松,又可为下桓隽废澳谌葑龊米急福还可进行心理调整,不断使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灶,防止纪律松散。如我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跑的教学内容之前,在活泼。欢快、节奏惑强的《一分小铜钱》音乐伴奏下,同小碎步和跑跳步进行拼图案的练习,使学在“玩”的过程中既练习了前脚掌着地的动作,又结束了上一个练习的活动,自然过渡到跑的教学内容上。

3.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这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时情绪中进行调整,使中枢神经从高度兴奋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身心得到放松,不仅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而且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律动《划船》,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公园划船时的情景,当听到轻松、优美的音乐时,便立即用协调,自然的形体表现出划船的舞姿。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4篇

一、韵律活动和舞蹈可在课的各个部分进行

1.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如教学第一册教材中的集体舞《小火车舞》时,一上课我就扮演“火车头”,让学生扮演“车厢”。在音乐伴奏下,“车头”带领“车厢”“行驶”出各种图案,并在不同的图案上随音乐变化进行不同的模仿练习。这样既完成了教材中枯燥的队列练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与练习的内部动力,成为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推动力,为下一个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安排在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境处进行。这样既可为上一个练习内容结束做放松,又可为下桓隽废澳谌葑龊米急福还可进行心理调整,不断使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灶,防止纪律松散。如我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跑的教学内容之前,在活泼。欢快、节奏惑强的《一分小铜钱》音乐伴奏下,同小碎步和跑跳步进行拼图案的练习,使学在“玩”的过程中既练习了前脚掌着地的动作,又结束了上一个练习的活动,自然过渡到跑的教学内容上。

3.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这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时情绪中进行调整,使中枢神经从高度兴奋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身心得到放松,不仅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而且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律动《划船》,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公园划船时的情景,当听到轻松、优美的音乐时,便立即用协调,自然的形体表现出划船的舞姿。

二、韵律活动和舞蹈教材的一般教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一般有示范法、语言法、讲解口令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个别辅导法等。以上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必须从教学日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党能力出发,有选择地运用,低年级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注意力易分散等待点。我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常选用观察模仿的教学方法。如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头、手、脚的基本部位组合练习时,《闪烁的小星星》吸引了学生,经在前面领做,好奇心又迫使学生要“动”,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内容。

音乐律动教案范文第15篇

    一、韵律活动和舞蹈可在课的各个部分进行

    1.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如教学第一册教材中的集体舞《小火车舞》时,一上课我就扮演“火车头”,让学生扮演“车厢”。在音乐伴奏下,“车头”带领“车厢”“行驶”出各种图案,并在不同的图案上随音乐变化进行不同的模仿练习。这样既完成了教材中枯燥的队列练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与练习的内部动力,成为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推动力,为下一个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安排在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境处进行。这样既可为上一个练习内容结束做放松,又可为下桓隽废澳谌葑龊米急福还可进行心理调整,不断使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灶,防止纪律松散。如我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跑的教学内容之前,在活泼。欢快、节奏惑强的《一分小铜钱》音乐伴奏下,同小碎步和跑跳步进行拼图案的练习,使学在“玩”的过程中既练习了前脚掌着地的动作,又结束了上一个练习的活动,自然过渡到跑的教学内容上。

    3.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这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时情绪中进行调整,使中枢神经从高度兴奋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身心得到放松,不仅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而且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律动《划船》,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公园划船时的情景,当听到轻松、优美的音乐时,便立即用协调,自然的形体表现出划船的舞姿。

    二、韵律活动和舞蹈教材的一般教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一般有示范法、语言法、讲解口令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个别辅导法等。以上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必须从教学日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党能力出发,有选择地运用,低年级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注意力易分散等待点。我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常选用观察模仿的教学方法。如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头、手、脚的基本部位组合练习时,《闪烁的小星星》吸引了学生,经在前面领做,好奇心又迫使学生要“动”,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