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执行力论文范文

执行力论文范文

执行力论文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篇

执行力就是将战略、计划、决策转化成结果过程的满意度、准确度、改进度,即每个环节不折不扣地落实。

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决策、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等,但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或结果不尽人意、变质。因为整个转化结果的过程中全是由人来操作完成的,正如前边说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认识、理解、均不相同,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没有结果。而要完成一件事情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

通过学习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认为很多情况下没有执行力的原因是因为员工的态度出现问题,他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因为他的心态不好就不会全力去做事,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1、工作中凡事都爱找借口:在执行任何工作时总是会找出一大堆理由,如上班迟到因为堵车,工服洗了,所以没穿工服等。2、鸟头族:这些人小肚鸡肠,看别人得到表扬、高升就眼红,爱挑拨离间、点炮,总希望别人在他后面或者和他一样。3、责任推卸专家:出了问题不是想如何去解决、弥补,而总是说这是因为别人造成的,如因为上一个人没有交接清楚,因为没有别人教他,甚至有些事情没有形成书面的东西,而否认他知道这件事。不要总为失败找理由,多为成功找方法等。 4、清高:牛,认为它来公司时间长,资历高,就可以瞧不起别人。5、绝不吃亏:如需要加班30分钟就不愿意,或自己那天休息誓不改变等。6、绝不认错:自己明明错了,却不认错,蛮不讲理。7、关键点恐惧症:不自信,害怕出错等,这些常见的现象、均是因为态度出现了问题。

学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朵卖《圣经》的故事就可以体现出态度的重要性,阿朵是一个结巴,做营销《圣经》工作,刚开始一个月他没有一个业务,老板要炒掉他,他说给他一个机会;第二个月他仍然没有业绩,他又向老板要了一个月的机会,后来他每到一户推销圣经时,当主人们打开门时他就先将脚伸进去,然后就很热情的对主人说读《圣经》的各种好处,开始人们都不愿意要,然后他就说:不信我读给您听,主人们实在忍受不了他的结巴就然后就同意买下了这本《圣经》书,就这样他取得了很高的业绩。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是阿朵的热情和心态很好,致使他才获得了成功。一个团队里面人员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才是能力、再次是领导力,态度常见的分为忠诚、责任心、爱心、热情、亲和力、正直。

另有“破窗效应”原理:说的是将两辆新宝马车放在不同的地方,一个放在贫民区,一个放在富人区,等几天过去后车子都完好无损,但当在车上分别做出不同损伤后,两天时间车子就都不见了,就像是一座楼,当砸伤一处玻璃未及时修复时将会出现更多的玻璃被砸伤;就像一面很干净的墙,当出现第一个脚印时,就会连续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在团队中也一样如果不及时制止一些小的问题,那么小的问题将会发展成大的、严重的问题,重复就会引起质变,所以要做到及时预防问题否则会对员工造成一种诱导及犯错的心理。

那么态度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那些:缺动力,没有金钱、地位,但他为什么能在那么辛苦的情况下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信任,因为一方面他始终都站在穷苦老百姓这边,另一方面他勾画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共产主义,让穷苦的人民对生活有一种希望并为他努力。企业同样必须要有明确的长、中、短期可实施目标,高层领导高度统一,并将这个目标或计划反复宣传,就像是电视中的广告一样,加深员工的记忆,并分解成计划执行落实。

其次,处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证、合情、合理,对任何人都要一碗水端平,没有私心杂念,完全以事论事,“幸福来自于比较,痛苦也来自于比较”。作为一个管理者工作重点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一个管理者拉帮结派、搞小集体,在处理、解决矛盾问题时就会偏向和纵容亲信,那么必然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就会导致员工们对企业管理制度严肃性的质疑,同时员工也会认为领导的能力存在问题,对管理者的品质和道德水准产生怀疑,他们将不再信任你,从内心中对你产生抵触情绪,不再信任这个企业,在日后的工作中不会全心全力去执行工作任务,当然也就使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恶化,员工们不再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人心涣散,员工们无朝气、无活力,私欲膨胀、事业心减弱,最终就会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损害。现在的人不比以前,思想不是那么单一,不但要满足物质、财富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享受,当然,虽然干工作不是来享福的,但是我们必须最起码要让每个人心态平衡。而如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对下属员工充满感情,以礼待人,不戴有色眼镜看人,树立待人以诚,不卑不亢,这样才能确保对人公平公正,避免无意识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出现,就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工作、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员工们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亲和力,也使员工们对单位充满了信心,把自己当成是单位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意识来工作。很多员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他宁愿在一个工资很低的团队里长时间的开心工作,也不愿在一个工资很高的企业压抑做事。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度;制度执行力;分析

制度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有了制度就必须执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则。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要体现在制度上,还要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除经济、政治层面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制度执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汪中求同志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前言中说到: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当前,我们存在一种倾向,相比而言,我们更加注重建立制度,讲要求,作规定,下文件,颁布一些新的政策法规,但我们对制度执行却有所忽视,理论研究不深入,求实对策不多,反馈评估机制不通畅,很多制度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成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审思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可以说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诚信社会的建设,提高全社会制度执行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艰巨的过程。

一、如何认识制度执行力

(一)制度执行力含义分析。从理论上讲,研究制度执行力,要求研究制度本身,因为制度与制度执行力是紧密相关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问题。什么是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新制度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斯从广义的角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其目的是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约束。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人,显然的内涵是人生活在社会制度中,是制度人。制度通过创建秩序,为社会性人能够充分展现个体人的才能,证明证实其存在的独特性、差异性。同时,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或者说除自身外还与他人有关的活动都需要制度保证,才能保证活动有序进行,使参与者的权利得到公平公正的保护,使存在的差别、差异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无论从诺斯的制度定义还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说,我们都可沿“制度一立一约束性一代表公正”路径来分析制度,并进一步探求其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这就关乎制度执行力。与制度相对应,我们可沿“制度执行力一行一操作性一追求公正”路径来分析制度的内涵。什么是制度执行力,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笔者在此定义为:制度执行力是实现制度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的综合体现。

(二)制度执行力特征分析。制度执行力产生要有坚实的基础,操作要有明确的规则,改变要有充要的条件。相比号令执行力(依靠个人、小团体的威望、能力形成的执行力)和创新执行力(应对突变突况要求的执行力)而言,制度执行力具有基础性、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特征。比如说,一个单位部门,有了较强的制度执行力,才不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现象。由于制度执行力具有以上四个鲜明特征,在价值功用上它成为事业发展壮大的支柱。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式到现阶段提出“科学和谐发展”的理性式,实际上要求当前改革发展要更加注重制度理性。笔者认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我国目前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制度不是凭空产生,是实际中或多或少呈现出现象和问题后得以形成的,其完善需要时间和阶段,正如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时间的函数;制度执行本身也是一个时间过程和系统工程,因此,制度执行力也有相对的依赖性、滞后性,在实际过程中将其相对的依赖性、滞后性尽可能降到最少或者可控、可承受程度范围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制度执行力层次分析。从管理学上,参照一些学者对执行力的分类,对制度执行力进行细分,主要可以分为制度设定力、标准设定力、时间规划力、岗位明确力、过程控制力、结果评估了六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和级次,相应的制度执行力的要求不一样。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可以从管理学理论角度对制度执行力进行分析,但不能就此认定,制度执行就是一般事务管理,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二、制度为何缺乏执行力

(一)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合理。人是制度的生产者,在哲学和管理学中,人很多时候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来考虑,但作为主观因素的人实际上也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两方面,从客观性来讲,人只有满足人活动思维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人总是受时空社会历史的限制,人精力、思维的有限性和一定经历、资历、学历下形成的能力有限性,会使制度设立的完善性受到限制;从主观上来讲,每个人对制度的考虑、看法、观点不同,由少数人制定出来的制度要约束更多的人时,不管制度执行者是否为“制度中人”还是“制度外人”,很可能出现一些漏洞和问题。由此可以说,只有相对完美的制度,没有最完美的制度。问题在于有些制度相对完善也谈不上,比如说不符合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盲区”、约束不明确、与相应制度冲突、带有歧视性等。在宏观理论上必须从“符合现实需要、满足大多数人利益、全体人员共体遵守”的原则下来堵塞制度漏洞,不使其显性化。

(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设定制度不仅需要针对问题表象,更重要的是开创途径和通道,解决问题实质。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往往是犯了过左或过右的毛病。过左就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过右就是过于笼统,说明不清,标准不明。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谁违反了制度,要么缺乏参照,自由裁量权过大。从有利于执行的“度”看,制度要实现宽与严、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三)制度执行程序烦琐。程序在制度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程序对制度执行的质量有保证作用。理论上讲制度执行程序的基本模式有三种:链式、环式、轮式。不同制度执行程序模式有其适应性,适合不同的具体情况。当然大多数制度执行并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共用。程序与程序之间形成执行的层次,与其相对的是执行的幅度。层次与幅度之间要求和谐。一项制度执行,其中的程序过多、制度执行的层次过多,势必形成边际成效下降甚至为负,对制度执行起负面作用。

(四)制度变化连续性不够。制度变化一方面是指对制度中部分内容的修改调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量变,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改良;另一方面是指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这是制度的一种质变。如果将制度比喻为一种产权,制度的更替类比为交易的话,从经济上来说制度之间的交易不可能是零成本,必然带来制度摩擦成本和沉没成本,制度的初始安排对解决问题效率形成影响,直观的表现就是有的人在新制度下获得好处,有的人在新制度下利益受损。新制度能否最终实行,并取得预想效果,取决于不同主体在利益弈力量对比。制度更换越频繁,需要化解的成本越来越高,新制度安排难度越来越大。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一项制度还基本合理时,对制度的修改调整,就需要注意前后相对连续性,把制度变化的程度与人们可承受的程度相结合起来,一下子改变过大,会造成诸多不适应,甚至引起公然反对,使制度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制度朝令夕改,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仓促出台,往往让执行者和遵守者均无所适从。

(五)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匮乏。监督考核是制度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制度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制度出台后,只是“走程序”,相应的监督考核没有或脆弱、方式方法不对、流于形式、缺乏经常性等,没有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不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执行做秀”等,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真正落实。要建立制度执行的受控机制和自控机制,使制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利益主体、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强化执行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内在执行机制,增强执行内在动力。

三、怎样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构建好的制度。公共选择管理理论认为:在好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坏人可以做好事,在坏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好人可以做坏事,把制度制定好,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好的制度如何制定,笔者认为,关键是抓住制度的“五个维度”。一是理性维度,包括制度出台有没有现实性、有没有科学的依据、与相关的制度是否符合等。比如,从现实性的角度看,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切实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制度多了反而就成了“制度阻塞”。比如说,立法多并不意味着是法治。事实证明,众多的限制经济人活动的法律,可能造成坏的市场经济。二是约束维度。对制度的约束对象必需明确,即“制度内人”明确化。不同制度,“制度内人”的组成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一般的公共道德准则,“制度内人”是社会上所有人,而特殊的从业标准、行业规定,“制度内人”只是特定参与者。三是标准维度。标准要符合实际,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四是时空维度。对制度的时间、地点、背景和环境进行明确。五是情感维度。制度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体现制度对人的情感、公平关怀。对一些特殊例外,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明确制度执行的责权利。责是从执行的心态来讲,权是从执行的动力来讲,利是从执行的效果来讲。责、权、利是否明晰对执行力的影响较大,当制度执行的责权利不明确时,往往出现执行结果与执行人应该获得利益和应该付出的成本没有直接关联,好坏一个样,制度实际上没有执行力,三者均衡才会发挥出成效,推动制度的执行。不同层次的执行者所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

(三)处理好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关于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原则性是首要、主要的。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此,美国学者提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揭示了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否则会危及整个制度大厦。强化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一是要突出“违制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护窗”的自觉性,促进按制办事。二是要严惩“第一个破窗”者,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对初始违制者,调整现行的惩处惯例,不从轻,至少要从中等程度甚至从重惩处。三是要及时“补窗”。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善于发现“破窗”苗头,切不可使检查成为例行公事,敷衍塞责;二是指要“亡羊补牢”,举一反三,弥补原来规定之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而制度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变通”某些具体实施措施。受事物发展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度必然有一个完善过程,执行过程中也需应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度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度执行的灵活性与自主裁决权的增大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对此很多人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制度执行的灵活性表面上是对制度的不作为或弱作为,但实质上是动态地对制度的维护,异曲同工,与原则性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3篇

场景一: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组织员工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三令五申强调,但员工仍有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作业操作不合乎要求、上班时间不穿戴工作服等违规违纪行为。且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

分析:管理没有长效监督机制,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管理者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

场景二:方案未取得预期的实质性效果。执行中波折不断,陷入僵局无疾而终,或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用于应付、成于作秀,

分析:一方案本身与实际脱节,缺乏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二管理者安排不到位,责任不清、分工不明,无考核约束措施。

场景三:培训一直在进行时,但始终收效甚微。尽管培训内容紧系实际工作,但工作中理论实践仍两张皮,未得到很好运用。

分析:一培训系统性差,未与人力资源其它方面如员工晋升、加薪等相联系,致使员工积极性差。二培训效果缺乏监督、评估、后续跟进。

场景四:员工工作中不断地找理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常用的口头语“差不多就行了、我已经尽力了等等”。

分析:工作不够精细化,作风不扎实,对执行力文化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场景五:管理者安排布置工作,执行者未完全领会工作意图,带着似是而非的理解去工作,结果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分析:工作目标不明,沟通无效,管理者缺乏全程动态跟踪,无适时指导、检查、监督。……

无独有偶。执行力是工作的隐形杀手,多少个精妙绝伦的策略胎死腹中,多少项举手之劳的工作半途而废。作为管理者,我们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执行力是我们握在手里利刃,用的好坏尽在把握中。

1、思维要“宽”——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站得高看的远”。后勤工作范围广、难度大、影响多。作为后勤管理者在思想上要站在高度,拓宽广度,追求深度。首先认识要高,具备三意识:一全局意识。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纵横交汇。如卫生清洁中应同时关注水电暖情况。二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职,履其责,尽其力,遇事以面对与承担为主导思想,不推卸、不懈怠、不逃避。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常思不足之忧,常怀发展之思。其次,思维要活。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变求突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经验,不唯教条。

2、素质要“强”——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大才非学不就”。后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化不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提升全员素质是当务之急。作为管理者应率先垂范,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大力落实,将学习作为基本功勤学苦练。坚持从书本学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学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积蓄能量,提升素质,增强闪光点。

3、作风要“硬”—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孟子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我们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应加强德行修练,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作风,传播正能量,在上行下效中带好头、表好率。做严守纪律的模范,维护制度的卫士,爱岗敬业的楷模,争先创优的先锋,居高以高素质、高姿态、高觉悟而临下,以实际行动去凝聚民心、聚集民力,实现不怒自威,居高而声自远。

4、脚步要“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出真知,实干出实效”。后勤工作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事务,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作为后勤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大力践行“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掌握工作动态走向,全程跟踪监控,掌握一手资料,开展工作如制定制度方案、进行决策安排等以事实为依据、以实际为依托,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严把落实关,踏实每一步,做实[文秘站:]每件事,行之于实,见之于实。

5、行事要“细”——小处做起,细处抓起。“不矜细行,终毁大德”。后勤工作细锁繁杂性决定细节是我们不二选择,细节是成就卓越、落实到位的关键。一张纸片可能影响卫生整体水平,一个烟头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所有工作前功后弃……。细节——成于斯,败于斯。作为管理者应努力营造重细节、讲细节、行细节的良好工作氛围,凡事从细处着手着眼着力,让细节贯穿于工作始末,渗透于各个环节,使细节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行为准则。

6、执规要“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目标。这就要我们制定标准时严格把关,无死角无空隙无漏洞,设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制度内化于形,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执行标准坚持严字当头,不折不扣,不偏不倚,有规必行,有禁必止。工作不讲借口,只讲结果;不徇私情,只论公道,不找理由,只讲方法,实现用制度约束、规范人。

7、目标要“明”—— 合理分工、有效沟通。目标明确是提高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工作目标主要是阐述“做什么”的问题。为实现目标,管理者要合理管理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解目标,力争清晰、全面、具体,“谁执行谁检查谁考核,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到职责权利相匹配,奖惩赏罚相制约,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同时要准确传达工作意图,言者凿凿,闻者昭昭,确认沟通顺畅无歧义、无偏差,无争议,达成共识。

8、方法要“当”——措施得当,落实到位。“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管理者不能一昧地埋头蛮干苦干,而要适时巧干,活干,工作多讲策略讲技巧讲方法,做好工作备忘录,工作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事前有计划有安排,事中有落实有跟踪,事后有检查有反馈。坚持经一事长一智

,从工作中汲取经验,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不断改进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同时,适时地指导员工有效开展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为员工解决具体困难时,教授其正确方法与思路。9、用人要“善”——知人善任,合理授权。联想之父柳传志曾说:“执行力就是找会执行的人”。这是成功执行重要的一个因素。常言道:“会忙的忙得轻松愉快,不会忙的忙得一塌糊涂”,对于管理者而言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西瓜芝麻”件件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利于工作开展与人才培养。这就要学会放手,学会授权。坚持广开言路、广纳良言,慧眼识才,遵循适才适所定律,按照适度原则授予执行者与职责相对应的职权,确保其执行到位而不越位。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4篇

行政管理这样一个概念原本强调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建立、发展和进步,最终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这样一种较为完善和全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样一种管理制度与理念和政府管理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无疑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主要就体现在,政府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社会服务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终极目的仍然是希望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进行探讨和分析时是必然需要关注和重视这样一个重要区别的.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能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职能,二是通过对指令进行传达来实现沟通协调和服务职能.也就是说,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不是大家通常所想象的那样.

2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

2.1管理执行力的基本概念

所谓管理执行力,主要指的是企业内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贯彻实施管理人员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流程的实践能力,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定义和要求就可以看到,企业员工管理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流程化、准确化、高效化和结果导向化等四个主要的方面.在实施和执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准确传达信息,使得员工无论是对于任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任务本身的重要性都能有非常直观和准确的认识;相应的,员工的职责就在于准确领会和把握管理者对于自己的指示和要求,在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传导机制之下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总的来说,企业管理执行力所针对和面临的对象是全面的,并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身上.

2.2管理执行力与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管理执行力与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第一就是要对企业内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优化,即企业内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管理执行力发挥作用的必要而又根本的源头和载体,如果在企业管理环节当中希望管理指令能够始终保持稳定有效传达并得到认真执行,就必然需要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基于此来保证在减少信息传送层次的同时提高信息传送各个层面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第二,科学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同样是管理执行力实现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只有保障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完整和稳定才能够保证整个企业内部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及时处理和化解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样一种保障关系来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支撑.第三,还需要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认识到管理执行力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管理执行力都是其灵魂,都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认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忽视行政管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考虑到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在企业当中需要涉及到较多方面的人事和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认为,行政管理的缺失与不足同样是多方面原因所共同造成的,包括企业执行力与执行目标的不一致、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管理者的认识和意识不到位以及员工自身的态度和素质等,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行政管理体系的正常构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行政管理工作本身无关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同样状况的发生,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和行政责任落实相互推诿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样一些状况在企业的规模变大后会体现的更加突出和明显,对于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良影响也会更加突出,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管理这样一个概念和工作本身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够深入和到位,也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系统地认识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建设方面也相对不健全,使得企业内即便有制度建设,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却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最后也有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队伍的缺乏所造成的,企业管理团队如果在执行力和执行文化上都没有进行良好建设的话,同样也会导致企业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出现.

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上文当中对管理执行力的基本概念以及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来探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希望能够切实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3.1建立清晰的行政组织机构

构建起清晰完整的行政组织机构是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政令畅通,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整个公司内部的指挥系统和命令传达层次进行必要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是最大程度的明确和规范公司内部谁服从谁的命令,而谁又对谁的工作进行负责和指导.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应当尽可能的按照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在此过程当中最忌讳的就是多头领导和越级领导,这样两种状况较多出现在国企当中,这样一种不良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人员等都无法按照自己的职责规定来进行工作.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刚性的行政组织构架,以此为保障来进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3.2建立良好的执行文化

在一个企业当中,所谓团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和理念的群体,大家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聚集到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件大家都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在此过程当中,不同人员之间的能力关系和心理关系都应当是互补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起具有相同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团队,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前景发展当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可以以企业主要的负责人,如总经理为中心,然后以不同标准的半径来进行画圆,这样就能够相应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半径,进而形成不同的管理团队.具体来说,如果按照通常的划分可以将整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划分到决策层,而企业内的部门经理或者是地级分公司的领导们则可以形成企业中层,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则可以统一划分到执行层,也就是企业内的基层.这其中同样需要注意的就是国企,国企当中进行管理执行力发展与保障遇到的主要障碍通常就是执行文化的问题,很多单位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已经非常的痛苦,在管理过程当中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抛开私人情面的话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完全难以适应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在管理过程当中还是有必要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清晰而明确的划分的,对于一些处于过渡期的企业而言,往往还需要公司领导的亲身垂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构建起企业应有的企业文化.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人员、机构以及环节都十分复杂,而且整个管理过程始终都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并时刻承受着来自于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系统论的观念,同样也不能过度的局限于一些个别的理论,使得理论和实际状况之间存在更大的出入,最终完全无法指导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实上,本文的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手段来进行企业管理行政体系的构建,希望对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和启示.对于企业管理工作而言,管理的深处还是激励,任何一种管理工作的进行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话,是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的,因为对于员工而言,无论是工作动力,还是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是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激励来实现的.在激励机制之上,相应的监督机制也要有,这对于企业管理执行力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严格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形成更加全面和完整的信息反馈圈,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激励机制本身更加透明和可行,最终通过激励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执行力.

3.4重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外部来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状况之下,在管理工作当中深入贯彻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巨大优势,才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规避自身的不足,最终借助于信息化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加大企业内的网络建设投资,与此同时同步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并尽可能的在企业内部推广先进信息管理工具的应用,这样一方面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部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和管理流程的确定和应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常就意味着商业流程的再造,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然面临着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以及工作习惯的彻底改革.

4结语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5篇

(一)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高校要想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同时需要团队有较强的执行力。如果高校行政管理不考虑执行力问题,所制定出的发展战略措施都将失去真正的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高校发展迅速,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要想长期保持自身高效的发展以及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之外,能够将战略有效执行下去也是成功的关键,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说,执行力的提高是学校战略实施的关键。

(二)提高执行力是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行政效能是每一所学校都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问题,而行政效能发挥的关键又落在了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上,高效的执行力需要高校行政部门之间能够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将政策措施落实到实践中去,倘若执行力表现不到位,即会导致执行上出现较大的偏差,偏离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执行力的实施情况既关系到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与战略措施的实现,又关系到高校整体战略布局的开展,只有高校保持较强的执行力,才能够保证高校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中外因主要是国家关于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法规等;内因主要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与方法和管理机构等。本文主要从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因进行阐述。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工作不重视,都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执行情况,导致高校既定工作目标无法更好的实现,对高校的发展形成阻碍。

(二)制度、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效的监督是严格贯彻执行力的根本保障,日常的工作中,很多标准的制定堪称完美,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内因就是制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监管的力度不够,让制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样走调,让制度、政策停留于纸上、嘴上、墙上,形同虚设,导致执行力丧失,让工作失去效力。

(三)各部门之间不能通力协作导致执行力下降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不是十分合理,管理层次较多且各部门之间可能出现职能交叉重复的现象,这就使得工作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各部门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工作效率降低且职能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三、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对策

(一)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重要性的认识

执行力是高校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保证目标实现的动力和基础。不同部门之间需要执行的任务不同,但都需要执行力作为其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核心动力。加强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有利于新形势下高校自身管理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也有利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对此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将其提升到一定的重视高度。

(二)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保证其规范化运行

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其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必须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适合本校发展,并能约束和指导员工工作的开展;其次,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第三,职责和奖惩分明,清晰易懂,便于实施;最后,领导者带头执行相关制度,保证制度的规范化执行。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执行力

作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主体的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化能力,也就是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才能保障行政管理组织的高效运行。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素质,这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就要进行把关;其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培养是提高其执行力的关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以认真的工作态度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具有较强执行力的管理者。

(四)注重思想引领,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文化是高校工作人员在参与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执行”价值观、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高校只有将战略定位、办学理念、价值观和执行力文化灌输到每个管理者心中,打造出具有相同执行力价值观和信念的管理团队,才能有效保证在以后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发挥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卓越的执行力文化能够培育优良的执行习惯和执行理念,并能够不断地传承和提升,它发挥效力的途径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上对执行行为的引导和规范。高校应培养执行力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的行为规范。

(五)强化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6篇

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内部审计环节。单位在进行人员配置与系统设置时未能以实际为基础,未结合自己的特点设置,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系统不能够完全依照程序处理问题。当内部审计程序不完善,就会降低内部审查部门的监督能力,削弱其权威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等执行力不强,让会计监督部门的职权成为了虚设。除此之外,很多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或者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单位没有根据发展情况随时改变人员的配置,更没有对审计工作进行针对性管理,继而产生了审计缺失或者审计错位等问题,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分析内部控制执行力存在问题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系统尚未完善,问题依旧很严重,因此在发现问题之后,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单位应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稳定进行,提高执行能力与执行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内控意识,提高领导的内控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从而更好的建立起内控管理系统。具体的方式如下:

1.完善内控系统。1.1从根本入手,提高内控意识。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需要从根本入手,各级领导要坚持从我做起,提高内控意识,保证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在时真实、有效、准确、及时,不断增强风险预判、风险管理意识,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必须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如果领导发现一些不符合规定行为或者是违反常规的心态要坚决对其进行制止,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工作者都能够积极地维护内部控制制度,自己也可以为全体员工树立起执行模范的形象。除此之外,上级领导尤其是单位的一把手,应当将财务审批工作以及类似的工作主动交给其他部门进行处理,明确自己的地位与身份,要将自己的时间以及注意力放在整体把控上,掌控全局的发展,对单位内部的控制执行进行统筹规划。而且,行政事业单位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提高意识的同时设置相应的部门或者管理岗位,让日常的管理工作、财务处理工作等能够得到协调、妥善的处理。1.2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内控系统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证内部控制岗位的落实,关键性岗位必须要得到科学、合理的分工,各个岗位之间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了解自身承担的责任,坚决防止“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责”现象的出现,避免岗权混乱。首先,单位应当设置具有针对的财务管理岗位,并且要落实放权工作,放权给一些能力高、素质高的管理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意他们参加单位内部讨论,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可以有决策、管控等权利,这样可以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与优势,让单位可以更为稳定、更为快速的发展。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岗位之间必须要保证合理性,岗位不得分离,而且还要定时有专人进行工作监督与执行检查,避免责任不明现象的出现,最大限度的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这些都是完善内控系统的关键所在,同时,单位还必须要对财务管理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无论是财务预算能力还是财务管理能力都要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效率性。1.3规范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系统需要有内控制度作为支撑与保证,而且从现在的内控执行力上看,问题依旧存在,制度更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第一,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完善综合管理制度,主要包含财务管理者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经费管理制度等;第二,不断细化内部管理制度,例如费用标准制度、日常工作规程管理制度等;第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设置新型管理制度,例如单位车辆管理制度、各级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宾客接待制度等。当所有的制度都趋于完善,相信单位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能够保证有章可循,依照各类制度办事,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明确责任人。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约束机制的建立能够保证资金合理、有效的被利用,而且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执行力,还能够逐步形成会计岗位科学化设置、各级员工权责严格分明、岗位之间相互帮助且相互约束的局面,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在规范与科学的背景下实施内控制度。1.4对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管理。无论是在内控系统中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对国有资产进行严格化、细致化的管理至关重要。无论是资产的购买使用还是登记检查,都必须要明确具体的账目流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账目以及借出或归还的手续,并且由专人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单位在调离人员时,无论是上级领导干部还是下层基础员工,都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清点,防止“人去物无”的问题出现。如果一旦有此类事件发生,且固定资产涉及的金额巨大,必须要及时向上级进行汇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单位在对巨大项目作出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领导班子对其进行研究,建立起技术咨询、现场考察、专业论证三者有机结合的事件处理决策机制,该机制由单位最高级的领导以及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者共同研究、共同决定。

2.明确奖惩制度。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内控执行能力,需要严格明确奖惩制度,并且要将奖惩制度同员工自身的实际绩效考核挂钩。一般来讲,是利用绩效管理的手段提高单位内部的控制执行力,改善执行情况,并且对一些员工在工作上的错误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析,如果错误成立,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处罚的程度需要根据错误影响的范围、造成的结果判定,这样可以避免相同的错误在未来工作中再次发生。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用于评价、审核内部控制执行状况的部门。此部门需要定期、分小组的对单位的内控执行进行公证的评价,将出现的问题严格记录下来,之后在报告中列出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制定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落实奖惩制度,才能让考评机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制定合理内部审计程序。上文提到,内控执行力出现的问题其中有一点就是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职能,且内部审计程序缺乏合理性。通常来讲,内部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就是对日常的经济发展、经营投资、信息整理、项目资金结算等进行统一审计,保证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首要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公平公正、客观独立。因此,单位要想保证审计部门的公平性,可以高薪诚聘一位经验丰富且专业素质过硬的审计工作者,他们要对日常经济业务处理进行指导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对管理的状况进行细致的点评等。如果在日常的经工济作中,工作人员由于一时疏忽,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一些决策出现不公平、不合理,应当及时向更高一级的领导进行汇报,找准事情发生的根源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各项业务时的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在现代领域,内部审计需要发挥出它“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实质作用,它主要的实施流程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审前准备、具体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与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的审计方式不单单是一种取证的方式,严格意义上讲,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位审计人员以及被审计人员都要保证自己的心态,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掌握被审计人员的真实心态,了解其心理动态,及时调整自我,选择恰当合适的审计方式(审计方式主要包括资料审计法、实物取证法、调查法、分析法、沟通法、写作法、设置制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三、结语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政策必须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涉及到领会力的方面。如果领会得好,就会适时、适当的放开不必要的管制;反之,就会出现过度放开,甚至是放任企业行为的现象出现,改革的目的是适当放开,但不要理解为放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和放宽规范限制就意味着可以任由企业的主观意识确定其发展方向与意图。

2.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咨询和评估机制,加强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3.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法》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既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现实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纽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其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的职能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织、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更应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成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地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8篇

1.有利于增强进国有企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能迅速应对环境的变化,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对企业各级组织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机制僵化、效率低下是国有企业长期难以改变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其特权越来越少,只能通过增强自身的执行力和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应对市场竞争。

2.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国有重点企业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角,因此,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们更是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政治要求,只有提高国有企业执行力,才能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和核心地位。

3.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只有把切实提高自身执行力,加大自身竞争优势,提升行业地位,才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否则,去整合其他所有制企业效果不突出,即使政府拉郎配,也不会改变多少局面。

二、国企执行力不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同其他企业相比,执行力不强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普遍表现在人浮于事、责权不分、流于形式、员工缺乏积极主动性等。究其原因,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体制问题影响深远。

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面临体制、机制和结构等深层次问题,国有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并且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它性质企业,潜规则要多,并且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使显规则受制于潜规则,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2.内部管理滞后。

目前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组织的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健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得以贯彻执行,各级部门工作缺乏真正的评价标准和依据,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无法对各部门的执行工作进行约束,职责不清,致使各部门员工在执行过程中推诿多、拖拉多,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无法落到实处,企业执行力自然不强。

3.人员素质制约。

近年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是国有企业由于其产权的特殊性,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由政府任命,缺乏实际管理企业的经验和能力,决策能力低下,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方式存在误区,甚至以取悦领导为首要工作任务,基层员工缺乏竞争意识,素质参差不齐,执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相应的奖惩措施很难执行到位,使得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亟待加强。

4.企业文化缺失。

在我国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正在发挥日益重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披露:从整体来看,只有40.63%的国有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建设内容,仍有59.37%没有或基本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同于美国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是更强调关系和集体的家庭式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关系是第一位的,员工的组织地位往往取决于与家长的关系。而这种企业文化下企业的执行力和业绩一般比较差。在这一企业文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往往称不上团队,更像是团伙,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各怀心思,内耗严重。

三、国有企业执行力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想要切实提升国有企业执行力,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化国企改革,破解体制难题。

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来看,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战略、运营及人员的密切协作,战略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运营是指如何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战略,而人员则涉及到具体实施运营实现战略的执行人员。这三者的彼此紧密相连,三者融合度越高,企业执行力也就越强。首先,企业战略的制定即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优劣势,确定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定位,选择企业要开展的业务种类。战略应由决策者和执行者在全面系统分析市场现实情况后共同制定,而非由领导闭门造车。其次,战略的运营体现在讲企业长期的目标分解为各阶段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任务,运营目标的制定需要高层领导者与具体的执行者经过细致的讨论确定,确保目标的可执行性,同时运营目标要求能量化,可衡量,能给出明确的指标,各个职能部门按照企业的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进而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任务,同时需要对运营计划进行跟踪、实施阶段性评估,通过对运营计划的控制和修正,保证任务和目标的完成。

2.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执行效率。

在战略明确、运营有效的前提下,企业日常管理对执行力强弱的影响就显而易见,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让制度来管人,首先要对岗位进行设置,编制岗位说明书,根据岗位需求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薪酬制度及激励措施,使激励系统紧密语战略实施业绩挂钩,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使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价和考核,确保企业执行与战略目标紧密一致。

3.多方并进,提升国企员工执行力水平。

要从体制层面、国有资产监管者绩效考核上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届期任职制度导致的企业组织高层不定期人事变动对执行力的影响,努力克服因高层人事变动导致的执行中断和执行变通等问题,并通过改善国有企业高层、中层管理者的个人品格、综合素质、认识水平、管理能力、团队意识等密切影响着执行力强弱的因素来达到强化执行的目的。高层管理者应注重营造企业的执行文化,培养执行力强的中层理队伍,中层管理者,应切实保证战略的执行效果,基层员工,应加强培训提高执行力。

4.培育执行力文化,构建执行氛围。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9篇

根据《中外管理》杂志05年12月针对2400余家企业做的调查显示,34.6%的高层管理者与49%的中层管理者认为企业执行力弱。中国企事业单位中只有3%具有较好的执行力,有97%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处于执行不力和执行不到位的状态,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执行力水平在50%左右,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执行力水平仅仅在10%左右。对于作为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企业战术决策制定者的中层领导,有7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对于其执行力的重要性认识并不足。正是由于中层领导缺乏执行力,为中小民营企业的成功发展埋下了障碍。以下,笔者将从两个层面,综合分析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

1.从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养,会受到国家若干政策和举措的影响。从19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资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19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开始进行。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小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培训机构加大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层领导执行力培养的关注度,这为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科学有效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方法。但是,提供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机构参差不齐,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与外部培训机构的合作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培训机构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呢?这就需要企业在和培训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2.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管理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国际着名企业管理大师石滋宜曾说:“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市场,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经营者的观念。”的确,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的思想局限,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经营思想。领导者的思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分析,主要存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首先,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创业者个人或家庭白手起家的。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有80%以上是家族企业,其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

其次,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的考核监督机制。法律执行需要监督,制度执行同样需要监督,任何一方面的监督缺失,都会导致不执行。

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

根据对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现状的分析,笔者从两个层面综合提出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首先,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其次,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从制度保障角度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小、部门机构设置不齐全、分工不明确,以致缺乏专门的部门执行培训职能,致使企业没有专业、系统的人才培训。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对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高需求使得企业将与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培训的外包。

据调查,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选择与培训机构合作,目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使其各个业务模块的中层领导,能够知道如何将执行力渗透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细节帮助中层领导知道自身执行的弱项在哪里?如何调整?最终提升整体的执行能力。由于培训机构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外部培训机构的时候,需要根据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需求,寻求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合作。鉴于提出的上述执行力的培训需求,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合作的培训机构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培训机构“所授”与中小民营企业“所需”是否是相结合的,是否是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中层执行力培训的需求的,这是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培训机构的底线。(2)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目的、培训需求相匹配,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3)对培训师的要求。对于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训,需要培训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4)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也应该是中小民营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培训是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培训的效果往往是需要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看得出。那么,在培训之后,培训机构对企业的跟踪、回访等服务便是十分重要的了。

2.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短期的经营思想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出现了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的缺陷。以下,笔者将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以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所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必须依赖于最高领导在战略上的支持,即建立执行目标与责任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整个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是将管理层所拥有的责、权、利与战略执行的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进行有机协调。明确流程、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并将其有系统的,有层次的逐级分解,以便促使运行中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相应预算、有时间进度、有责任部门、有考核结果。同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了,其执行力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也只有明确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才能舍身处地的从各自的责、权、利出发切实维护在战略运营过程中的执行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推委扯皮的现象产生,更好地发挥组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战略与执行、目标与现实、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使企业执行力全面落实。

(2)建立长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中小民营企业需要按照考核服从于发展战略;细则明确,为人理解,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提高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把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办法、考核结果与部门、岗位、职称、任职、奖惩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实时节点考核的方法。在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可以建立质询会的制度。质询会制度是,在特定的时间,对规定时间段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团队的合作意识,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常管理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计划,期初将目标计划进行分解,结合目标计划、制定详细的明确奖惩的每周工作计划,每日工作目标。合理的目标与及时的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可靠保障。

考核、监督,是为了做好事前的控制,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核监督机制是对关键的工作流程进行简洁、实效、操作性强的控制,而不是对所有的程序进行控制;其次,考核监督机制应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控制标准和办法;再次检查机制应该采用不定期、有记录、可依据的方式。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能避免执行人员为应付定期检查而采取的投机行为,能确保执行的稳定性。最后,考核监督机制,应该倡导“不作为就是不合格”的理念。

三、结束语

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建立中小民营企业执行文化环境、完善执行机制,提升执行动力等方面着手,既要充分调动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要严格管理制度和高效的执行流程作为保障。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还是一场持续改进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高层的理念、中层的技巧、基层的习惯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提升执行力的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1999.8

[2](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改革出版社,1992

[3]周永亮:组织执行力.国发展出版社

[4]张效诚:股权激励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5]刘斌: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中国设计师网

[6]余四维:赢在执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姜汝祥:请给我结果.中信出版社

[8]张世奇:如何提升中层领导执行力.中国经济出版社

[9]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石金涛主编: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11]董克用:人力资源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12]王育琨:观念和成功.大众科技报,2009/3/9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0篇

执行力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当前,随着经济建设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推进,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执法素质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影响、面临着考验。基层地税机关作为上级决策的贯彻者、各项工作任务部署的执行者,如何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不折不扣的坚决落实各级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是新时期下做好地税工作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基层地税机关执行力的表现方式

就基层地税机关而言,执行力不仅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而且还是影响各项决策部署和任务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地税工作实际,执行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决策部署和任务目标的分析理解能力。主要包括能否正确领会和落实各级决策部署的任务内容、方法步骤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能否正确理解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等。就当前基层地税工作实际而言,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紧锣密鼓,可以说是“上头千根线、基层一根针”。能否正确贯彻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深刻理解和吃透文件精神,是做好基层地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理解工作目标的实质就是要正确理解目标的指导思想、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科学把握政策的界限、对象、原则、内容和措施等,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和方法步骤,跟紧上级节奏,跟上工作步伐。

(二)对各项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宣传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系统内部干部职工的宣传。充分发挥宣传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及时将各级决策部署、各项重点工作、当前工作主流和发展方向等传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对纳税人的宣传。是指税务干部通过有效形式将政策内容和方法等向纳税人进行宣传解读,并使之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能力。三是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地税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支持,做好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就是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征管改革的方向、省市局重大决策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等积极主动做好向地方党委政府的汇报工作,并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夯实工作运转和执行基础。

(三)对工作决策部署的落实能力。是指基层地税机关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和措施将工作加以贯彻落实的能力。基层地税机关在落实工作时,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还要有敏捷的行动才行。如果布置的工作,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或者采取“拖”的方式,消极执行工作任务,那么工作绩效肯定上不来。要根治这些“顽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基层地税机关执行工作任务的敏捷性和行动力,特别是以问责制来监督保证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对一些执行难度大的工作,要努力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

(四)立足基层实际的行动创新能力。创新是地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基层地税机关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坚持政策和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执行目标任务并取得实际成效的能力。政策作为指导社会发展、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准则和依据,具有原则性、实效性和灵活性的基本特征,在执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基层地税机关要在坚持中心原则和政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从推动工作成效、提高工作落实效率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需要而灵活运用政策,使政策能适应实际情况,取得预期效果。如果基层地税机关不懂得因地制宜,就不能很好的贯彻政策,目标任务的预期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执行目标任务过程中,基层地税机关要少讲“不能办”,多想“怎么干”,少讲“困难多”、多想“好办法”。

二、当前基层地税机关执行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主动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近年来,基层地税机关自觉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情系地税发展,辛勤努力付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征纳关系进一步融洽,社会形象进一步确立,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持续攀升。在充分肯定问题的同时,在少数领域、少数范围内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守旧,习惯于用旧思维思考新问题;思路不够开阔,在上级文件精神的落实上存在被动应付、缺乏创新意识问题;工作拖拉散漫、作风纪律不够严谨问题;精神状态不佳、缺少活力、缺少干事创业热情问题;工作安于现状,业务上不愿学、不肯钻,缺少进取精神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立阻碍地税事业发展的“藩篱”,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提高基层地税机关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支队伍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工作状态,决定了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决定了这支队伍能否担当大任,能否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实践证明,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就等于把握住了打开地税干部心灵之锁的钥匙,就等于启动了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提高基层地税机关的执行力,首先必须从提高基层地税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观念入手,下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经常性思想教育。要积极开展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科室与科室之间经常性的谈心活动,进行思想交流、理顺情绪、增进了解、化解矛盾、融洽关系、振奋精神,努力培养和谐进取的团队。二是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不断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源、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坚持不懈的加强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执行力重要性的认识,全面了解执行力建设的内容和标准,自觉做到居安思危、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自觉把执行力作为一种基本功和必备素质来对待。四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通过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基层地税干部奋发进取,建功立业,激发基层地税机关工作活力。

(二)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一是要了解上情,领会实质。要始终契合税收政策,契合上级决策部署,潜心抓好税收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学习,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严格抓好落实。二是要摸清下情,实事求是。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基层干部职工在工作执行中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深入查摆和解决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症下药,及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坚持原则,灵活变通。对上级已经明确要求布置的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研究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上,大力组织落实,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拒不执行,保证上级精神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对上级只提供工作思路和一般原则的,要在吃透上情,把握目标任务和精神实质的基

础上,结合本区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主动做好向上级汇报工作,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工作措施,更好的把级政策精神落实到基层地税工作实际上来。四要固守目标,讲究方法。要在坚持工作要求和工作原则的前提下,注重工作方式,讲求科学方法,提高执行效果。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1篇

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是优质服务。社会保险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经办机构是公共服务机构,提升执行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把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保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服务程序多、信息化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保经办机构承担着参保人员从参保--缴费--领取--死亡一生的管理服务工作。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高度关注群众满意度,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实。只有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才能为社保工作凝聚更多的和谐动力,只有把办事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作为社保经办机构贯彻落实为民、利民、便民要求的具体实践,体现在思想上,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安全网”和“减振器”的保障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执行力的核心是落实好目标任务。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扩面征缴和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将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因此,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和管理、努力缓解突出矛盾、强化基础管理是摆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保经办机构,只有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梳理和清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规范各险种经办业务流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执行力,才能实现目标任务的完成。

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基础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社保经办机构队伍是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离不开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当前而言,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思想建设,打造优良作风。随着社会保险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的不断增加和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要求经办管理人员务必培养和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细腻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文明单位创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和职业操守;第二,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作为管理者要把干部的学习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政策、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业务经办能力,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第三,要廉洁刚正,严格按规矩办事。经办工作人员绝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为个人或小团体换取不合理、不正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权益,损害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将廉政和风险教育常态化,以案说法,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廉政自律意识,才能更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社保干部队伍形象。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2篇

【关 键 词】企业文化 执行力 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软实力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企业文化的先进与否对经济基础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企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了国企有自身特色亮点和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国企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主体及路径;二是强调国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国企全部或主要资本是由国家投入或政府出资所有依法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国企的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这是由国企生产资料公有的全民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国企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前者体现了国企的社会属性;后者表现出国企现代管理理念。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并且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国企的企业文化呈现出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般特征,又有国企的个性特点;兼具国企的管控机制与整合功能,形成了以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规章制度和观念形态为载体平台构建起来的文化现象。

企业文化集中反映和表达了企业领导层的管理理念,体现了国企特定的管理模式及其蕴含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人文元素。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都体现出人本管理理论的强烈色彩,其基本内容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品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理念,并把企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融和贯通到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把领导层提倡、管理层落实、执行层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行为规则外化为企业的行为规范。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优化企业的人文素质,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认同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强化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2.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在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当前,国企共同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遇到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不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含量为核心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装备、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竞争;二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上来认识其实质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宝贵经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东西方文化观念存在差异与矛盾的现象是事实,但这并不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集与融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对待人类一切优秀遗产和先进管理理念既不能夜郎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是应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分析借鉴、创新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企的企业文化,离开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没有高度;隔绝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没有精度;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就没有厚度。构筑集“高度、精度、深度”三位一体的先进企业文化,国企就有强大的软实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2010年版)宣传手册全面论述了统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公司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的行动纲领,为电网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企业精神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实现途径是建设以“五统一”(即: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目的是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电网企业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打造百年老店,促进公司科学发展。这个全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向全社会宣示了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特大央企履行的社会责任,诠释了国家电网员工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统一的行为规范,彰显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品牌及形象。

湖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其前身为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更早则是华中电业联合职工大学,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所电力系统成人高校(集公司党校、培训中心、成人高校于一身),也是一家蜚声全国电力系统的大型教育培训机构。2011年4月,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分部一体化改革中成建制划转到省公司。2012年7月省公司正式授牌为管理培训中心,定位为重要的支撑单位之一。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省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开展省公司处级和科级干部培训,本部及地市公司管理人员培训;负责管理培训课题研究;负责开展管理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设计;负责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负责公司管理培训项目计划的实施、培训教学的组织、培训班管理,开展培训教学评估。

中心领导班子深刻领会省公司的战略决策,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定位,紧跟公司工作节奏,认真做好为公司科学发展服务,为电网基层企业服务。特别是在当前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带来的大转变,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深化“两个转变”、构建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精神,统筹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传播、落地、评价工程。干部员工转变的观念意识、行为习惯,把统一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中心大力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把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各环节,深化到“两个转变”、构建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与电网企业管理体系改革相融共进,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心干部员工分别在《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教育》、《湖北省党员生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杂志刊物等、反映中心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论文经验介绍、新闻报道40多篇,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中心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中心荣获2011-2012年度湖北省国资委文明单位和省电力公司文明单位、红旗党委称号。

截止到2012年10月底,中心共完成培训班130余期、培训学员10000多人次、35000余人天。特别是2012年中心承担了省公司千人科级干部(共10期)轮训任务。中心精心设计、量身制作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高效执行力提升》、《国家电网统一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管理者系统思维与科学决策》等课程内容深受学员的欢迎。教学质量、培训服务质量满意率均超过98%,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学员们的高度肯定和普遍好评。

三、企业文化的执行力与竞争力的关系

1.提升服务水平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前提

作为省公司管理培训中心,由于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职能职责的变化,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变动,我们的认识也要相应发生改变。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素质,严格履行培训服务标准,努力实现“服务无违章”目标。二是要狠抓培训质量体系建设,改变以管理和控制为主的培训工作流程模式,建立起以学员需求为基点、以学员满意为终点的培训工作流程。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强化工作执行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三是要加强培训质量监督,对培训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展开监督检查,对培训结果进行回馈和分析,对在培训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整改,实施培训质量监督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2.建立执行榜样是推进执行力的保证

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面对市场风云变幻,企业管理者自身要提高执行力,做员工的榜样。一方面,领导者需要身体力行,带头落实和执行企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培养富有执行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提升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素养。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执行力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应对复杂的企业管理经营情况,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能战斗的中层管理体系。一线员工为主体的执行层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地方,也是问题出现最多的地方,一线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结果。只有保证以上三个层级的表率、承接、跟从的递进关系,执行力才能形成“企业家的事业心、中层管理的上进心、全体员工的责任心”的逻辑关系,从而推进中心的执行力,提升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发展。

3.完善培训制度运作是执行力的主体

执行力是通过企业员工具体行为来体现,执行者的行为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更需要有企业制度做执行载体。制度作为企业行为规范和安全保障的准则,对企业正常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在划转之后延续使用的还是以前的管理制度,有些地方已经不适合身份转变之后日常工作的开展,而新的培训任务和要求,也需要我们对旧有的制度进行优化和修正。从分工布略、交接安排、宣贯引导、奖惩制度、授权制度等各个环节入手,完善制度执行的督导,避免“不是不执行,而是不知道执行什么或怎样执行”的误区。用新的培训制度来体现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进而规范执行力的标准,最终将中心的竞争力凸现出来。

4.健全约束机制是规范执行力的保障

执行力除了靠执行人的自觉性和制度载体之外,还需要保障手段,这就是约束机制。它需要四方面的配合。一方面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延伸到最基层,量化分解到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形成“人人有责、层层履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另一方面是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全面加强过程控制管理,着力构建“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反应快速、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运行机制,确保执行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快捷高效。第三方面是要构建督查网络,完善检查机制,对于已经部署的工作和任务要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同时,要把工作落实情况置于广大员工监督之下,以有效的监督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最后一方面是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根据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完善考核程序、标准和办法,坚持奖惩兑现,奖罚分明。

结语:强化执行力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管理高效优质运转,推广统一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播、落地、评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的执行力整合电网企业管理资源,助推电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统一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最高效的速度传播出去,把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经营成果和发展契机,推进电网企业向更高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执行力是指执行并实现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能力。执行力的强弱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中层领导在中小民营企业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们需要将高层的意愿、基层的工作动能和市场现实这三股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中小民营企业愿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尽管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是中层领导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是何等的举足轻重。本文就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民营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民营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中小企业的成功除了依赖于高层管理者正确的战略决策,还依赖于中层领导强大的执行能力。中层领导担负着执行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笔者认为,中层管理者的核心价值就是其执行能力。提升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中小民营企业达成计划和目标的关键。为此,笔者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

根据《中外管理》杂志05年12月针对2400余家企业做的调查显示,34.6%的高层管理者与49%的中层管理者认为企业执行力弱。中国企事业单位中只有3%具有较好的执行力,有97%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处于执行不力和执行不到位的状态,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执行力水平在50%左右,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执行力水平仅仅在10%左右。对于作为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企业战术决策制定者的中层领导,有7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对于其执行力的重要性认识并不足。正是由于中层领导缺乏执行力,为中小民营企业的成功发展埋下了障碍。以下,笔者将从两个层面,综合分析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

1.从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养,会受到国家若干政策和举措的影响。从19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资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19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开始进行。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小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培训机构加大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层领导执行力培养的关注度,这为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科学有效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方法。但是,提供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机构参差不齐,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与外部培训机构的合作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培训机构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呢?这就需要企业在和培训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2.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管理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国际着名企业管理大师石滋宜曾说:“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市场,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经营者的观念。”的确,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的思想局限,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经营思想。领导者的思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分析,主要存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首先,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创业者个人或家庭白手起家的。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有80%以上是家族企业,其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

其次,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的考核监督机制。法律执行需要监督,制度执行同样需要监督,任何一方面的监督缺失,都会导致不执行。

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

根据对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现状的分析,笔者从两个层面综合提出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首先,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其次,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从制度保障角度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小、部门机构设置不齐全、分工不明确,以致缺乏专门的部门执行培训职能,致使企业没有专业、系统的人才培训。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对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高需求使得企业将与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培训的外包。

据调查,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选择与培训机构合作,目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使其各个业务模块的中层领导,能够知道如何将执行力渗透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细节帮助中层领导知道自身执行的弱项在哪里?如何调整?最终提升整体的执行能力。由于培训机构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外部培训机构的时候,需要根据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需求,寻求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合作。鉴于提出的上述执行力的培训需求,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合作的培训机构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培训机构“所授”与中小民营企业“所需”是否是相结合的,是否是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中层执行力培训的需求的,这是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培训机构的底线。(2)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目的、培训需求相匹配,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3)对培训师的要求。对于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训,需要培训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4)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也应该是中小民营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培训是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培训的效果往往是需要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看得出。那么,在培训之后,培训机构对企业的跟踪、回访等服务便是十分重要的了。

2.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短期的经营思想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出现了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的缺陷。以下,笔者将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以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所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必须依赖于最高领导在战略上的支持,即建立执行目标与责任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整个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是将管理层所拥有的责、权、利与战略执行的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进行有机协调。明确流程、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并将其有系统的,有层次的逐级分解,以便促使运行中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相应预算、有时间进度、有责任部门、有考核结果。同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了,其执行力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也只有明确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才能舍身处地的从各自的责、权、利出发切实维护在战略运营过程中的执行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推委扯皮的现象产生,更好地发挥组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战略与执行、目标与现实、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使企业执行力全面落实。

(2)建立长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中小民营企业需要按照考核服从于发展战略;细则明确,为人理解,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提高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把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办法、考核结果与部门、岗位、职称、任职、奖惩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实时节点考核的方法。在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可以建立质询会的制度。质询会制度是,在特定的时间,对规定时间段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团队的合作意识,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常管理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计划,期初将目标计划进行分解,结合目标计划、制定详细的明确奖惩的每周工作计划,每日工作目标。合理的目标与及时的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可靠保障。

考核、监督,是为了做好事前的控制,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核监督机制是对关键的工作流程进行简洁、实效、操作性强的控制,而不是对所有的程序进行控制;其次,考核监督机制应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控制标准和办法;再次检查机制应该采用不定期、有记录、可依据的方式。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能避免执行人员为应付定期检查而采取的投机行为,能确保执行的稳定性。最后,考核监督机制,应该倡导“不作为就是不合格”的理念。

三、结束语

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建立中小民营企业执行文化环境、完善执行机制,提升执行动力等方面着手,既要充分调动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要严格管理制度和高效的执行流程作为保障。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还是一场持续改进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高层的理念、中层的技巧、基层的习惯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提升执行力的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1999.8

[2](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改革出版社,1992

[3]周永亮:组织执行力.国发展出版社

[4]张效诚:股权激励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5]刘斌: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中国设计师网

[6]余四维:赢在执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姜汝祥:请给我结果.中信出版社

[8]张世奇:如何提升中层领导执行力.中国经济出版社

[9]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石金涛主编: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4篇

作者简介:彭向刚,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型政府和行政执行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12C017)。

摘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高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目前的挑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效能。近年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但全国仍有20多个省出现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癌症村”。这表明农村环保政策执行不力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对落实农村环保政策重视不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惯性运作,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偏差,环保政策执行资源有限农民与污染企业博弈能力不足,以及企业治污成本的外部化等,是其主要原因。提出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官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加环保部门的执行资源,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改变企业污染的成本收益值。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农村;“癌症村”

中图分类号X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13-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3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对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努力提高环保政策的执行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尤其是农村环保政策的执行效能。因为在我国农村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因而农村的环境保护政策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具独特地位与重要价值。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环保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表现及其根源,以期深入探寻提高农村环保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1环保政策在农村执行不力的主要表现――“癌症村”的出现近年来,中央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规和政策,例如,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国务院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并出台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农村环保策略和实施方案,对地方政府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2008年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2009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这些都表明中央政府意识到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强化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07年全国仍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现“癌症村” [1],截至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除、青海、甘肃、宁夏4省份尚未发现“癌症村”外,其余省份出现了超过247个“癌症村”,90%以上的“癌症村”是由于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等企业污染环境而产生的,多集中在污染严重的厂矿周围和河流沿岸,因而呈现出多中心集中的形态[2]。而据刘丽的统计,近年来,中国“癌症村”的总数达450多个,往往丛集在污染水道的两旁或工业园区的下游贫困地区[3]。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癌症看来都是由环境引起的”[4],我国的“癌症村”和环境污染有密切的关系,大多因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所致[5]。大量“癌症村”的存在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执行环保政策措施不力,效果不佳,导致部分农村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农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2环保政策在农村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分析据萧谷同志在《人民日报》2013年3月31日《补齐乡村环保短板》一文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约2.8亿t生活垃圾、90多亿t生活污水,农村的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污染排放的“半壁江山”。这充分说明环保政策在农村执行不力的严重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而综合的,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绩效考核偏差、执行资源匮乏、农民博弈能力不够以及企业治污成本的外部化。

彭向刚等:论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农村环保政策的执行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2.1地方政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在执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时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第一,对GDP指标的片面理解和盲目追求。中央政府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战略思想,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简单地演变成了GDP至上的观念和GDP崇拜的思想。这种脱离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来理解和追求GDP的思想观念,在追求物质文明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重视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重视城市环境保护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正如挪威学者Leiv Lunde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的那样,“同正在改善的城市环境相比较,农村环境趋于恶化”[6]。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将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是“癌症村”形成的直接思想根源。

第二,对“稳定压倒一切”的片面理解和消极对待。中央政府关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以及对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理论阐述,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但是,却被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演绎为僵化的“维稳”观念,将其片面地理解为要确保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不能出现任何情形下的农民上访和,否则就是维稳工作不力。出于这种考量,当企业严重污染问题发生并需要进行罚款、关闭或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时,地方政府往往因担心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社会失业率增加以及工人生活困难而影响社会稳定,对污染企业进行妥协性处理,大多以罚代管,罚款了事,而且罚款的数额大多在企业的盈利范围之内。污染企业当然乐于接受这种处罚,而地方政府既得到罚款又可以息事宁人,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遭受严重污染,农村居民付出身体健康代价。

2.2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

执行力论文范文第15篇

在管理学中,执行力就是企业层级理解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过程。

对于个人来讲,抓住机会,并善于运用以及立即付诸于行动,成功必将在不远处向你招手。毛遂三年未展露锋芒,看到机会后,勇于自荐,终将名扬千古,赢得“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对于企业,未能抓住机会,执行发展计划,也一定会为历史的车轮所碾压。诺基亚在安卓系统的机会降临时,将其拒之于门外。为失败埋下伏笔,以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