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工具

1.1.1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护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情绪转移、工作暴力因素及工作倦怠)。

1.1.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量表

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量表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并结合急诊科护士的基本情况汇编而成。根据情绪管理的内涵将其分为情绪觉察(条目1~5)、情绪表达(条目6~9)、情绪调整(条目10~13)和情绪运用(条目14~18)4个维度,共18个条目,以涵盖情绪管理理论的完整性和外延性。问卷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分别赋值1~4分(1分=非常不符合、2分=不符合、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总分为18~72分,分值越高表示护士情绪管理能力越强。问卷形成后,由6位临床护理专家对各条目进行评判,测得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86;抽取3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预实验,得出该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35,于两周后重测,其重测信度为0.743,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经各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同意后,由研究者统一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让急诊科护士以不记名方式作答,完成后统一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录入,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

2.1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本研究调查的182名急诊科护士中,男性10名(5.5%)、女性172名(94.5%);年龄25岁及以下87名(47.8%)、26~30岁64名(35.2%)、31~40岁25名(13.7%)、41岁及以上6名(3.3%);已婚60名(33.0%)、未婚122名(67.0%);中专学历2名(1.1%)、大专学历83名(46.2%)、本科学历92名(50.1%)、研究生学历5名(2.7%);护龄1~5年142名(78.1%)、6~10年22名(12.1%)、10年以上18名(9.9%);初级职称170名(93.4%)、中级职称6名(3.3%)、高级职称6名(3.3%)。

2.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情况

本调查中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总分为(49.59±4.83)分,均分为(2.78±0.27)分,4个维度均分及排序见表1。

2.3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职称、是否遭遇过工作暴力、工作倦怠及情绪转移情况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护龄(≥10年=0、<10年=1);职称(初级职称=0、中高级职称=1);暴力因素(未遭受过=0、遭受过暴力=1);情绪转移[以有过情绪转移为参照设置哑变量,X1=可能有过情绪转移(0,1)、X2=没有过(0,1)];工作倦怠[以很有价值为参照设置哑变量,X1=没什么特别的感觉(0,1)、X2=变得麻木(0,1)、X3=没有成就感(0,1)、X4=感觉压抑(0,1)]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情绪转移与工作倦怠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3讨论

3.1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状况分析

情绪管理是个体面对一系列情绪发展变化时,依照社会认同或容忍的方式,采纳的一种灵活的反应或根据具体情境而做出的延迟反应。急诊科的工作以急为特点,面对诸多繁杂的护理工作及各色各样的就诊患者,要求急诊科护士要采取更快、更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驾驭好自己的情绪,从而不被情绪左右。本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总分为(49.93±4.87)分,各维度均分为(2.78±0.27)分,结果表明急诊科护士自我报告的情绪管理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张磊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从各维度排序来看,情绪调整、情绪觉察及情绪运用3个维度得分较高,提示在日常护理工作或生活中,急诊科护士对自身及他人的情绪都能做到很好地察觉与运用,这可能与急诊科护理队伍中以女性居多,而女性的情感相对细腻,对自身及周围的变化较为敏感有关;但情绪表达这一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目前急诊科护士在对自身及引导他人情绪表达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徐睿峰等在对情绪表达与情绪认知一文中提出了基于“刺激认知-反射输出”的机制,主要认为个体如果负性情绪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表达或区分管理,将会产生个体冲突。由此可见,急诊科护士的情绪管理仍有足够的提升空间,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正性情绪体验,学会理性地管理情绪和表达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2.1工作倦怠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

工作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中伴有长期的情感和压力源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急诊科的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较高。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自评,变得麻木和没有成就感两项得分较低,这可能和急诊科护士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相差甚远有关。从一般资料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的主力军多在30岁以下,其中25岁以下的护士约占总人数的47.8%,这些年轻的护士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进入工作岗位,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开始感受到角色与期望间大相径庭,极易对工作失去热情,对患者漠不关心;而相对于资历年浅的护士来讲,本研究也发现护龄超过10年,以及中高级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要高于低龄和低职称的护士,可能是由于其生活、社会阅历不断积累以及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在紧张的工作中通过自我调节、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来维持身心平衡;也可能因为职称较高的护士多在科里担任着行政职务,其个人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好,个人成就感往往高于低龄、低职称的护士,因此,发生工作倦怠感的情况要相对低一些。

3.2.2情绪转移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

本研究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情绪转移对情绪管理有着负向预测作用,它随情绪管理能力的增强而减弱,或许是急诊科护士长期处在充满压力源的工作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既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护理各种患者,又要面对家属的不理解与责难,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此时若不能管理好情绪,易产生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将负面情绪转移到患者或家人身上,影响到工作甚至家庭和睦。本研究还发现,在工作中遭遇过暴力行为的急诊科护士其情绪管理能力得分水平要略低于没有遭遇过暴力行为的护士,而急诊科作为暴力行为的高发科室也得到了众多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支持。因此,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作者:吴庆荣 叶芳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实习的8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名实习护士。这两组实习护士的年龄、学历、实习时间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为对照组

42名实习护士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岗位培训,由专人按照科室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其中包括定期组织实习护士进行集中授课。

1.2.2为观察组

42名实习护士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岗位培训。具体的培训方法是:在实习的初期,由专人对实习护士进行带教,由护士长拟定模拟急救案例,要求实习护士在进行模拟急救时扮演患者或护士,在设定好的情景下进行模拟急救演练,例如,设定“急诊科有患者因病猝死”的情景。在进行模拟急救的过程中先由扮演患者的实习护士描述猝死的临床症状,然后由扮演急诊科护士的实习护士根据患者当时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置。如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建立人工气道采用氧气疗法、吸痰术等措施进行急救等,同时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可结合患者当时的情况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实习护士回答。模拟急救完成后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当场对实习护士在模拟急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例如实习护士对患者心跳骤停判断是否准确、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得当、对患者进行急救的程序是否合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及频率是否符合要求等。对实习护士在进行模拟急救过程中的不足当场进行纠正。在实习的中期,可选择相对更为复杂的模拟急救案例对实习护士进行岗位培训,以不断提高其在急救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的后期,可安排实习护士参与到对危重患者的实际急救中,使其能巩固之前学到的急救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各项急救技能及治疗设备。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应在整个岗位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对实习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让实习护士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1.3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实习护士入科及出科的考试成绩,及两组实习护士的岗位培训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应用正负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士入科考试成绩对比

观察组实习护士入科理论考试成绩为(65.8±7.8)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67.7±9.9)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68.2±10.1)分。对照组实习护士入科后理论考试成绩为(65.2±6.8)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65.8±8.5)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70.8±14.2)分。两组实习护士入科的考试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实习护士出科考试成绩对比

观察组实习护士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为(86.5±5.5)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87.2±3.5)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87.9±6.1)分。对照组实习护士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为(76.9±6.3)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82.3±12.1)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80.1±6.2)分。观察组实习护士出科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护士,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培训提升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方式. 方法 对26名急诊专业护士除先采用常规的,系统化的培训外,后还采用以提问、模拟急救情景的教学形式培训.比较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护理质量提高率 结果 培训后的护理人员在满意度,技术操作,理论知识,护理文书书写的质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

急诊专业护士在绿色通道中,扮演着相为重要的的角色.对护士的要求.首先要有丰富的急诊护理业务水平.其次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具体表现在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科室,因急诊护士劳动强度大,病人要求既高又急,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使许多优秀护理人才流失.低年资护士和部分聘用制护士专业基础知识差.基层医院分配的急诊护士无法做到三甲医院那样,轮科2—3年后,考核合格方能走上急诊护理岗位,基层医院怎样培养年轻护理人员,使她们尽快地胜任急诊的护理工作,对基层急诊护理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07年1月起我院急诊科在护士进入急诊科采用常规的,系统化的教育,另还采用以提问、模拟急救情景为主的培训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急诊抢救室,观察室和输液室的护理人员设常规组26名,提问组26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18名。学历:本科在读3人,大专3名,大专在读9名,中专11名。

1.2方法

1.2.1对每位新入急诊科护士的业务,技术能力进行评估。①由护士长对其进行专科理论考核,技术操作考核。②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讲座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将成绩作记录。③模拟成批急救病人,入院及病情变化,医闹事件的情景,考核护士的应对能力。

1.2.2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目标,重在训练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危重急救护理能力,急诊应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1.2.3培训计划:针对考核结果,个人特点,工作时间长短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3个月。要求3个月结束后能单独完成各班职责。第一个月训练重点急救护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护理文件书写,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健康教育等。第2个月基本掌握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如心肺复苏,备血,吸痰等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全自动洗胃机,呼吸机的安装及使用。第3个月即进入了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中。如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动(静)脉采血的操作,常见的心率失常判断,呼吸机,洗胃机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大家意识到急诊患者病情急,心理准备少,角色转变慢。在候诊被心理作用夸大了急诊候诊时间而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1.2.4实施 护士长与被培训护士共同讨论学习计划在目标达成共识,排班采用弹性排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跟一的带教形式。由护士长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并将问题分为3类。第一类是工作中急需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急诊护士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第三类是急救专科理论和技能。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将2,3类问题纳入计划,主要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基础的护士进行提问,低年资的护士回答不出来先请高年资的护士回答.最后由护士长来解答.第1类问题为患者突发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即随时提问,这类问题是对平时积累知识的复习和考核.对已经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个巩固提高.对于不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本次未回来出问题的护士要求加强学习,下次继续提问.直到掌握为止.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和抢救程序模拟等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护理技术,急救进展等新理论.新知识.

1.2.5:①满意度的测评:护士长每天用30min随机调查2个医生和患者.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护理操作,工作程序,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五个方面.②理论知识考核,每日一次的理论知识考核.③技术操作考核,每月进行急救护理技术.如心肺复苏,洗胃,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④护理文书,通过学习法律和医学法规,使护理人员进一步认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水平,对已公开的医务纠纷和事故,分析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求每个护理人员主动杜绝安全隐患.护士交接班前后互相提醒,当班有什么遗忘吗?在治疗室,治疗车,服药车醒目处张贴“三查七对今天你做到了吗?”的文字题幅。并将书写工整,病情描述确切,重点突出的护理记录,作为范文让护理人员学习。

1.2.6 考评:由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急诊科护士长成立急诊护理人员培训考评小组,对满3个月,再用入急诊科时相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及科室满意度,护理文书书写,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将成绩作前后比较.总分需提高30分者方可留在急诊科工作,并进一步的学习.

2.结果

26名急诊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分,x+s)

组别 人数 患者满意 科室满意 理论成绩 技术操作 护理文件书写

成绩

常规组 26 77.30+5.56 75.80+6.65

70.70+8.63

67.40+7.99

87.23+20.5

提问组 26 96.10+2.08 9.710+1.83

97.00+2.21

98.80+1.03

95.80+1.46

P

3.讨论

在国外及国内重点三甲医院,护士要2—3年的轮科培训方可进入急诊科工作。但由于人力的严重不足,几乎容不得护士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就要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因此短时的边实践边学习的训练模式是切合实际的。也被国内大多数护理管理者所采用。我们采用以模拟急救情景、提问为主的培训形式。将其融合于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和考核之中。对此各护士先后进行了3个月系统培训。其中一名不合格,另一名没有明显提高,此二名护士均是毕业后未从事护理工作二年后考上执业证书直接进入急诊科培训,可能不太适应此短期培训模式及急诊护理快节奏有关。因此,在无其他科室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就影响了培训的正常进行。24名护士在培训后均能胜任急诊科工作。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均有较大的提高。

4.体会

笔者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主要具体五个优势:①有益于提高护士的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②能督促护士自学,因护士长提前一周将计划告知全科护士,任于大家预习,既养成了自学的良好风气,又可以让护士们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学习。③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急诊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发情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④提问随机性强,有益于提高护理质量。因提问不需占用无门的时间,可随时随地针对某一患者的某一突发情况或护理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现场的示范和交流,使护士掌握了最佳的护理措施及时机。当被问的护士答不出来时,由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来解答,这样融教学与提问之间,互教互学既可以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又能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了治疗护理中来。

总之,我们在急诊科实行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培训护士的方式。对提高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成效,而且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有效地提高急诊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芬芳. 探讨急诊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培训方法.[J]上海护理,2005.2(3):05—66

[2]牛倩敏.余平 提升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对策.[J]上海护理,2005.5(2) 56—57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新护士;岗位培训

急诊岗位的特殊性与经常面临的紧张度导致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压力状态,这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而言,如何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换位,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从事专业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专业成长及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在医院及护理部连年成功开展岗前培训后,本科室也着手于科室内岗位培训,4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本科室2009――2012新招收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共38名,女28名,男10名,平均年龄23,除一名学历为硕士外,其余均为本科。

2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培训过程①新护士报到后首先参加医院及护理部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介绍,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优质服务,护理质量管理及病人教育管理,关护理念,CPR及14项基本护理操作等,并通过相关考核。②进入临床科室后进行科室岗位培训,完成相关理论及操作考核。

2.2科室培训内容根据急诊工作背景及需求,培训主要有传统培训项目:科室介绍,工作环境,职责制度,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抢救设备及仪器使用等;特色培训项目: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护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操作、仪器使用请科室资深护士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急诊工作流程及常见急症处理,如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等。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自学包括内、外、妇、儿急症理论知识。组织观看技能视听教材,老师在旁讲解急救流程中相关急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医护间的配合等,然后组织练习,老师点评指导,适时评价总结,进一步提高新护士急救技能。

2.2.2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2]。对安全管理的学习包括环境安全,病人安全-6项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员工自身安全。通过停电、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详细讲解及具体事例分析加深新护士的安全意识。另外,组织学习结合本院特点制定的意外事件(Event、Near-miss)报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主要涉及分析护理错误发生原因及危害性和补救方式,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改进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2.2.3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在急诊科有极高的发生率,针对医院及急诊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可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3]。科室内有专门关于暴力应对的培训和管理[4],一方面介绍中国医疗现状,工作暴力发生时间及原因,预防方法,并进行了顾客服务意识培训,包括语言、仪表、操作,流程、书写等的优质服务,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介绍同事间支持系统,以同事间支持及有效地小组模式促进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使之产生归属感。

2.3科室培训方法

2.3.1岗前培训制定岗前培训手册,在一周内采取自学及讲授结合的方法,对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术及监护设备,抢救仪器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2.3.2岗位培训第一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指导工作方式,在岗前培训基础上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各班工作;根据班内患者的护理内容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讲解护理常规;在专人负责带教前提下,完成岗前培训手册中培训项目的check-list,并由科室总带教模拟急救场景,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项,进行床边综合考核并通过。

2.3.3岗位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为9个月。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一对一的“跟班”急诊新护士到有独立工作业务能力的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每月根据岗前培训手册,进行理论及操作的回顾,查漏补缺,进一步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种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提高急诊临床的护理质量。

3结果

3.1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在岗前培训考核及三个月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中,通过率为100%,check-list完成及时,每个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均以较好成绩(>85分,满分100分)通过。

3.2同事评价较高主要通过带教老师评价、科室同事评价、护士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科室内新护士的工作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小。

4讨论

4.1岗位培训提高了新护士考核通过率,激发其在临床中学习的兴趣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相关的学习环境及压力也相对改变,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护士工作、学习、生活动机意识尤为重要[5]。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更能引起新护士的期待与认同。以自主、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调动新护士的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培训后的考核中理论及技能均顺利通过,同时也体现出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4.2增强了新护士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角色换位新护士面临学院到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角色转换的压力,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如:病情环境适应较差,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差,容易出现差错;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止如何回答等[6]。岗位培训内容满足了新护士的需求,不仅充实了理论操作知识,更是从安全管理,护患沟通,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引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顺利的成为一名专业护士。

4.3提高新护士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是新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怎样变革岗位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始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7]。在岗前培训中统一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打下扎实基础,在其后的岗位培训中反复复习,并在临床中得以较好的应用。

4.4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在系统的培训中,新护士的业务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护士的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制度及优质服务等人文理念教育不仅让新护士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激励护士产生集体归属感,从而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吾吉.浅析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8:78-79.

[2]曾任英,钟伟英.新护士岗前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80-81.

[3]陈祖辉,王声.护理学杂志[J].2004,19(15):3-6.

[4]潘红英,桂蒙,孙蒋会,等.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5-447.

[5]王惠芬,谭文勇,夏桂兰,等.新护士岗前培训模式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48-50.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6篇

目的探讨急诊科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方法。方法成立培训小组,采用集中理论授课、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训练的方法进行培训,并通过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检验年轻护士培训的效果。结果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结论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急诊;护士;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事故和各种意外事故越来越频发,急危重患者也大量增加,急症抢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但由于急诊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等特殊性,使得急诊护士不断流失,导致急诊护士普遍年轻化,护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9年成为省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2010年4月设立“120”急救站点,因工作量急剧增加,一年来我们共新招聘17名急诊护士,对急诊科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了规范的培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新招聘的17名年轻护士,年龄18-28岁,平均25.3岁,急诊工作时间0.3-1.2年。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4人,中专10人。技术职称:护师4人,护士13人。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急诊科高年资的医生护士组成。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理论授课用3天的时间对年轻护士进行集中脱产学习,包括急诊科的相关制度及规定、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常见急救药品的商品名、剂量、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常见急救的程序等。

2.2.2操作培训分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操作训练。先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用4天的时间进行单项操作培训,边讲解边演示,包括插管洗胃术、心电监护与心脏电除颤起搏术、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静脉留置的操作、止血包扎固定等技术。之后按照目前科室排班的实际由两名护士同一名医生组成急救小组,用3天的时间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重点培训定点抢救配合,做到抢救角色准确站位,准确执行各项操作,默契配合。

2.2.3考核模式由培训小组组织考核,对护士分别进行理论、单项操作、整体合作能力3个方面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为培训过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单项操作考核为培训过的操作项目。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由两名护士组成一个急救小组,抽取1种急危重疾病,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仿真组合抢救,考核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成绩均采用百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不和格者2周后给予补考。

3结果

通过两周的规范化培训后,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年轻护士很快进入了急诊科护士的角色,能胜任急诊科护士的职能,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中与医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4讨论

4.1急诊科护理工作特点及要求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1]。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急诊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4.2急诊护理队伍现状近年来,由于急诊护理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的性质和特点,高年资护士不断流失,急诊护理队伍不断年轻化,在复杂的抢救过程中年轻护士表现出来的抢救经验不足,遇到危重症时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机械执行医嘱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能力不足以及护患沟通方面等等缺陷影响抢救的实效,还可能造成病人或家属不满意[2]。因此,为使年轻护士迅速成熟,提高急诊专科的素养,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4.3规范化培训的优点急诊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全面,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急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和衡量急诊护理稳、准、快、有效的重要指标[2]。我们采用脱产集中专题授课、操作示范演练的方法,加强对急诊理论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小组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让操作训练考核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传统单项培训变为多项整体模拟培训,既体现了单项培训,又突出了每个项目间的衔接和人员间的配合,不仅能正确反映抢救过程中护士应急反应水准,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年轻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后,年轻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加深,各项急救操作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正确率和熟练度得到加强,抢救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配合默契,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因此,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 】高强度的急诊科工作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强的心理压力,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急救工作中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压力;护理人员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急诊科护士的救护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年工作在急诊科的护士,由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科室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还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老护士,其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改善护士的身心状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就急诊科护士存在的身心压力的情况,分析如下。

1 压力表现

压力也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护士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知觉所致,多数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等,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 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 压力的来源

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构成急诊科护士工作的压力因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一的执行医嘱开始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1.2护士价值不能体现以及内心期望值与现实不符急诊科护士在医院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在社会人群中被认为是"高级保姆",社会地位较低;这跟护士内心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白衣天使"相差甚。

1.3人际关系方面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自身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及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1.4护理工作的特点急诊科护士以女性为主,同时要扮演护士、母亲、妻子等多种角色。工作的"三班制"打乱了生物钟节律,夜班多,节假日常得不到休息,加之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性波动以及生儿育女、家庭劳动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面对一系列紧张刺激时,常常会冲动,又因职业需要将其抑制,导致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中。

1.5学历文凭与业务能力方面。大多数急诊科护士是中专毕业,她们必须在繁重的工作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文凭继续教育。在业务能力方面,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新设备层出不穷,对护理人员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学历和技能也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的因素之一。

3 应对措施

3.1 实施风险管理:①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②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③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④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⑤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3.2提升服务技能:①人员数量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②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3.3改善服务意识:①快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②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③现代监护观念 包括: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规范服务流程:①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②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③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④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 h通讯通畅。⑤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护理人员要学会洞察自己受到压力后的警报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每周抽出1-2小时独处,尽量不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任何干扰。学会与密切的朋友和知己畅谈你的情绪和感受。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培训

为了培养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才,满足现代急救护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诊护士严重缺编状态,我院急诊科近几年陆续新分配了一些护士,为使新护士尽快地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她们的培训与管理。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规范化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

1.1实施岗前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岗前培训由医院护理部、人力资源部组织。(1)由护理部主任对其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讲述护理工作经验及护理工作重要性,树立热爱护理工作、热爱医院、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请有经验、形象得体的护士长,进行护士礼仪行为规范、护患沟通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2)由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组的护士长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授课。授课前先组织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录像带,再由该护士长为其逐一分解授课、示范。强化新生训练,练习中手把手指导,严格规范,统一动作,严格把关,通过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1.2严把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前培训结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诊科的护士,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由在急诊科独立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专科理论和抢救技术能力的护师以上的老师担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尽快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科室讲课、教学查房、晨会提问、交接班、组织专科常见病的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等形式,使她们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技术操作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试用期满后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为急诊科护士。

1.3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帮助新护士树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她们勤动手,多提问题,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使她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对新护士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她们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同情心,从而使她们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 转贴于

2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2.1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2.2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气分析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2.3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4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3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N2级护士; 急诊科轮转; 培训

doi:10.14033/ki.cfmr.2016.35.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61-02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分层级培训是护理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改进并完善培训方案,以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及病区护理质量,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2015年1月笔者做了一份以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护士层级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N2级护士(毕业4~6年的护士)应参加急诊科的轮转培训,以提高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护理部也规定护士晋升护师之前必须完成3个月急诊科轮训,2015年4-12月参与轮训的护士有34名,笔者对这批护士进行了研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共分四个院区,2015年4-12月,全院在各院区急诊科轮训的N2护士共34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8±2.41)岁;护龄3~5年;学历:中专7名,占20.6%;大专23名,占67.6%;本科4名,占11.8%;其中妇产科4名,儿科3名,大内科15名,大外科12名。

1.2 方法

1.2.1 制定培计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护士轮转培训,保证轮转学习的质量,护理部要求各院区急诊室根据接收和带教能力,制定接收计划,并填写《急诊科轮转护士接收计划表》,各临床科室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及护士需求制定科室轮转计划,并填写《科室护士急诊科轮转计划表》。这两种表格分季度上报至护理部,上报时间为每季度倒数第2周,护理部根据科室计划安排轮转,并于每季度最后1周公布下一季度轮转及接收计划。四个院区每期可接收护士共12~15名,时间为3个月。培训前统一进行考核,内容为急救知识如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如吸痰、心肺复苏等。

1.2.2 确定培训内容 由护理部统一制订《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明确每个阶段的培训及考核内容,轮训者每人一册。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常用仪器如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呼吸机等的使用及维护,心肺复苏术,各项规章制度,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护理病历书写,交接班与转运流程等。

1.2.3 带教老师资质认定 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护士培训质量,要求在急诊工作满5年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并取得急救技能培训资质的护士[2]。每一批培训结束后,轮训护士要填写对带教老师的评价表,提出意见及建议,科室召开研讨会, 年终对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价,不合格者取消带教资格。

1.2.4 实施系统化培训

1.2.4.1 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第1周进行岗前培训,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讲解急诊科工作环境、急救仪器、药品、物品的放置与使用,要求轮训护士熟悉各项制度与岗位职责,以及急诊危重患者、留观患者护理表格的书写及要求,交接班方法以及如何与120、ICU、手术室及病房交接等内容。第6天进行考试,合格者第2周入科工作。第二阶段:第2周起至第2个月末,实施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老师随班讲解,整个学习期间采取导师制。轮训护士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正确书写护理病历,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带教老师要采取边工作,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带教,并根据轮训护士的个人情况,结合带教计划,因人施教。第三阶段:第3个月开始至轮训结束实行双班制带教,轮训护士与带教老师值相同的班次,但要独立完成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并独立书写护理病历。要求带教老师做好监督及指导工作,轮训护士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带教老师,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1.2.4.2 多形式培训 除了临床带教,整个轮训期间轮训护士要随科室完成每周三的理论培训,完成每个月的操作培训。临床带教要与集中讲座、观摩操作录像、护理查房、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有研究表明,最受认可的护士培训方式居前3位的分别是示范练习、实地参观和角色扮演,发放资料自学最不受认可[3]。

1.2.5 定期考核与讲评 阶段性考核由带教老师每两周组织1次,了解各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否掌握,并听取轮训护士的收获和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及方法,达到最终的培训目标[4]。最后1周完成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均记入《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

1.2.6 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分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病历书写5项。培训结束前1周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急诊案例情景模拟考核。理论考核由总带教老师及护士长建立题库,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考核,理论成绩评价标准:≥80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考核参照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对6项急救操作进行考核,抽签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共2项,操作成绩评价标准:≥85分为合格。护理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从案例情景模拟考核中给予评分,选取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症病例,轮训护士随机抽取1个案例,模拟案例现场还原,包括医生、急救设备、患者自身情况,甚至还有患者家属,由护士现场处置,考核护士急救意识、病情观察和应急能力。病历书写抽取独立护理患者时书写的最后一份护理病历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以无记名方式调查轮训护士对急诊科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阶段安排的合理性、培训的具体形式及效果的满意程度;培训结束后2个月,对受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轮训护士对培训方法、形式、内容及效果满意度为94.1%(32/34);轮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2.6%(63/68)。轮训护士培训后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技能显著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培训可以提高护士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急救护士的临床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5]。轮训护士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奠定了急救基础知识,锻炼和培养了急救意识,规范了急救技能操作,病情观察能力也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也适应当今循证护理的需要[6]。表1结果显示,通过轮训,护士临床工作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

3.2 提高各临床科室的病情观察和应急抢救能力

轮训护士返回科室后能学以致用,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对患者的观察也更加仔细,能够发现问题,并能为治疗提供合理化建议,逐渐成长为各科室骨干力量。随着轮训人员数量的增加,科室整体对危急重症患者病情观察能力和抢救应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3 护士轮训可以减轻急诊科的工作压力

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是全院最忙的科室,轮训护士的加入,补充了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她们在轮训前基本都在内外妇儿大科轮训过,有一定基础护理知识及经验,她们在学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急诊科由于人力不足造成的工作压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

3.4 N2级护士晋升护师前轮转急诊科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迅速的扩建,各个科室的护理队伍日趋年轻化,而急诊、危重患者却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护士有更高的急救技术、应急和病情观察能力。但参加培训的护士,培训前作为N1级o士(工作1~3年)定科前要参加内外妇儿大科为期3年的轮训,临床上主要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基础护理,急救意识和抢救经验缺乏。定科后作为初级责任护士,多为是从开始独立分管轻症患者到熟练应用专业知识执行整体护理的阶段,必须具有应急抢救的能力,及时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紧急、突发事件。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抢救的机会多,有利于护士快速掌握急救技能[7],让她们参与急诊科轮训是有必要的。医院早在几年前就有护士参加急诊轮训制度,但因医院的扩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轮训制度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了提高其培训的依从性,护理部将职称聘任与培训相结合,聘任护师岗位之前必须轮转急诊室3个月并取得合格证书,使制度更好的落实。

N2级护士急诊科轮转培训是各科室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需要,但由于理论轮训时间短,实际操作机会也不多,难以巩固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需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8]。

参考文献

[1]董梅德,吴玲,马红.急诊科轮转护士系统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26-128.

[2]曹艾斓,王志稳.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24.

[3]陈丽,冯先琼.我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7):2561-2563.

[4]王红,黎瑞红.耳鼻喉科护士急诊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0):27-28.

[5]陈莉萍.护士实行ICU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36-137.

[6]白永菊,付燕.ICU进修护士的带教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28.

[7]刘玉兰.急诊科轮转护士急救技能的培养与管理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6):567-568.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开展组内考核与组间竞赛活动制订各亚专业组培训计划和建立考核体系,制订亚专业涵盖到的各种培训项目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工作职责完成度和患者满意度。开展组内考核、科内考核。各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进行组间轮训,并分批次培训考核全科人员,以点带面促使全科护士共同进步。

调查方法

1综合能力以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考核目标,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及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具体考核内容理论方面包括:常用抢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各种管路的护理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技能考核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的术中配合、洗胃术、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除颤、血液灌流术、气囊滞留物清除术、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呼吸末CO2监测等专科技能。德、智、勤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团队合作意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应急应变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由护士长统一出题。操作技术考核在组内培训及组间轮训结束后,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随机抽取4项我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试,作为技术考核成绩。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独立答题、现场交卷、现场核查问卷的方式对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管理能力、护患沟通等,评价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亚专业组模式前后均随机调查患者或家属100例,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主要以我科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通过信息科病案首页采集培训前后抢救患者资料各100例,选择标准为50~60岁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既往无基础病史,参加抢救的医师均为副主任职称及以上。以抢救成功(即呼吸心跳恢复)为统计指标。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亚专业分组前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比较建立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亚专业分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调查,患者满意度由亚专业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

3亚专业分组前后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亚专业分组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9%,分组后抢救成功率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3讨论

急诊护理亚专业组发展现状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自1979年美国急诊医学正式成为第23个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临床亚专业,急诊护理学已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成为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而与之对应护理亚专业组并未建立。

因急诊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在欧美国家,急救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急救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上岗操作,我国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与国外急诊护理发展有较大差距。为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并开班授课,可见中国急诊护理人员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逐步与国际专科护士的培训、认证相衔接。这也是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的可行途径,但实施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各地仍在进行急诊护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优点

1可促进急诊医学亚专业发展,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监护过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急诊医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院前、院内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是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急诊亚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重点。临床专科的显著特点是疾病谱、诊断、治疗和护理均有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现代急诊医学已分化出小儿急诊、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灾难医学、创伤医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等亚专业。不同的亚专业面对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断、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因此,为适应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建立区别于其他专科的一体化模式的急诊护理亚专业队伍可促进急诊亚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

2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整体水平,而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高效、便捷的急诊专科服务也日趋成为不断努力的新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医疗发展。而通过各亚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实施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急诊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激发学习热情,进行组内培训和各组间的交流学习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开展组内考核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自觉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与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合格的急诊护理专科护士。从而以点代面达到全科的共同进步,提升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成为急诊专科护士。表1、2结果显示,经过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形式下建立护理亚专业组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分诊;病人满意率;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 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 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 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 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 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 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 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 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 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 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 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 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 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 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 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因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建议把护生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规范的护理教育课程,同样,在护理工作中,建议护理部把护士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范畴。门、急诊病人病情复杂,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高年资护士才能够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 就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作一综述。认为急诊ICU护士的心理状况与工作责任重、繁忙,防护措施不力,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刺激及急诊ICU的工作环境复杂,缺乏心理培训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为之减压,以提高护士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 急诊ICU护士; 对策; 文献综述

1影响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1.1 工作责任重急诊患者的来源广泛,病种复杂。急诊ICU护士工作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加上三班倒,使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护士配备比例相对不足,导致长期超负荷工作。

1.2防护措施不力急诊ICU护士需经常对未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抢救和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患者。护士在自我保护知识缺乏或防护物品不齐备的情况下,易造成护患间的交叉感染。

1.3 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的刺激急诊ICU护士面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常经历人间的生离死别。有关人士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产生继发影响,造成护士产生强烈情感反应,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这样就可能引起护士在精神上极度紧张。

1.4 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急诊ICU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骤,毫无心理准备,希望得到及时、周到的救治服务,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环境等不了解,一旦护士工作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1.5 急诊ICU工作环境复杂,认为在诸多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工作性质和环境是最主要因素。急诊ICU环境较普通科室复杂,来自患者声、电话铃声、监护仪报警声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等造成噪声,使护士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

1.6缺乏心理培训,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护士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和强迫等。 国外学者先后提出采用救治后讨论、咨询方法消除、释放护士在救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让其淤积。但国内尚没有对护士包括急诊ICU护士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使之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1.7缺乏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由于急诊ICU的特点和特殊性,与病房的护士相比较,总是处于责怪、投诉、批评声中,甚至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理解。急诊ICU的护理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护理设施陈旧,其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差。调查发现管理者给予护士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没有及时肯定护士的工作成绩,没有给予护士正确的指导和关心。

2 急诊ICU护士心理现状

2.1身心疲惫急诊ICU护士经常为抢救患者和应付突发事件而加班,由于长时间行抢救工作,很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病变、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另外,随着社会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ICU护士除了应对繁重的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因此,从脑力到体力上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严重者甚至发生精力耗竭综合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2.2缺乏安全感由于急诊ICU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夜间,有时严重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患者家属或陪人谩骂、殴打、伤害急诊ICU医护人员的事例在国内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

3 对策

3.1 稳定护理队伍为了缓解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护理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首先要对急诊ICU护理人员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夜班护士人员配备的比例,设法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适当增加待遇,如实行岗位津贴、改善急诊工作环境以及夜班护士休息条件、提高夜班补助、实施弹性化和科学的排班制等,增加基础设施,使护士从繁忙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体力劳动强度。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3篇

1提高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特点,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方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核心制度》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印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在自学的同时利用晨会、晚上时间组织学习,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和问卷考试,结果记录在当月的考核档案中。及时对本科和其他医院、科室相关安全信息进行共享和讨论,使护士及时了解风险管理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中的常规种类,如观察病情不细致造成风险,错误或机械的执行医嘱等[3]。

2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

急诊患者的疾病种类复杂,健康基础不同,出现病情随机性大,病情转变快,急诊护理范围涉及广泛。临床中需要紧急救治和严密护理的病种,如心跳骤停,各种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急性昏迷、急性呼吸衰竭,其病情复杂,护理难度亦大。因此,急诊科护士除了掌握一般护理技术,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人工气道建立、电复律、洗胃等急救技术并能在现场评估病情,迅速作出判断,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加强科内业务学习,请科内骨干护士示范急救操作和讲解急救理论知识,定期考核,并请上级医院护理专家讲课,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不同形式的学术会议,以提高理论水平,并开阔视野[4]。

3完善各项制度

3.1护理告知签字制度对新入院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宣教,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禁食、禁饮,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中心静脉穿刺、胃管,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提醒妥善保管好现金和贵重物品;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病房。应在入院须知中规定由责任护士亲自告知患者并签字认同。

3.2护送制度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按照疾病种类,特殊疾病要求制定特殊护送流程,根据病情要求指派护理人员护送急危重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和住院,护送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制定急危重患者护送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检查、治疗等以保证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专科均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成立专门的护送人员,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急诊危重患者护送流程,搬运方法和护送安全制度,设置急诊护送班专门护送急诊危重患者。

3.3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制度和职责,如交接班、查对、分级护理病历书写、抢救工作、护理会诊、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设备维护和保养、医疗事故及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等制度,患者护送制度,白班、中班、夜班等各班职责,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提高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差错事故和纠纷。

3.4沟通制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焦虑,易于发生争执,这对护理中的沟通交流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应多换位思考,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同时注重非语言交流的作用[5]。急诊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护士在工作中表情呆滞,语言生硬,缺乏同情心,加之患者心态焦虑,容易导致矛盾发生,对患者病情产生的影响。因此良好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4护士长参与值班,坚持查房

护士长坚持每月值中夜班1次,急诊夜间繁忙,护士长跟班可以了解班次运行是否正常,护士接诊、转诊急危重患者的流程是否存在不足,同时也可以检查急救技术操作,进行指导并改正,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科内学习、讨论[6]。超级秘书网

护士长应进行不同时段的查房,对特护、一级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及药品、护理操作、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进行观察、督促和必要的指导。

5小结

积极有效的急诊护理隐患管理不仅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和风险管理意识,完善了科室各基制度,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护理工作的到位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社会效益,也因护理风险防范的提高而有力的支持了医院的文明建设及维护了其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始阵,熊亚文.我院强化门急诊综合治理的做法[J].医院管理杂志,2001,8(1):61.

[2]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急诊科;专科护士;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66-02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健康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急诊急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另外由于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对急诊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对急诊科投入相对较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等,急诊科护士能力、素质尤为重要。培养急诊科专科护士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 急诊科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1.1 首先要有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

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是成为专科护士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能力,急诊科设备多,急救技术使用频率高,病人病情急、危、重,时间紧迫,这就要求专科护士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都应比普通护士扎实,急诊专科护士首先要有一定的资历,具有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实践过程的积累和沉淀,他们的专科知识要比别人懂得多,技术要比其他人强。做为直接护理者,专科护士的高效护理、实践角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急救护理服务。因此,急诊科专科护士必须首先要具备扎实过硬的抢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其他能力全方位的发挥。

1.2 要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根据问题或目标做出合理正确的符合病人利益的决策,专科护士的决策力往往建立在长期自主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于在临床一线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他们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做详细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后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利用熟练的技能进行相应的处理、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医生合理的建议。急诊科病人大多是危、急、重症患者,急诊科专科护士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不论是在知识还是技能方面,都要有充分的积累和把握,才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病人的疑难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为病人解决问题。

1.3 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急诊科面对人群复杂,性质特殊,除了对病人的病情处理外,还要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进行病人的管理过程中专科护士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她常常需要在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医技及其它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多方沟通:一方面要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包括疾病的进展,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现状等;另一方面为医生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最后根据病人的情况,用清晰、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整合病人可利用资源,将医疗决策、疾病管理知识和技能教育落实到病人身上,并协助联系相关医技科室、药房等环节。为病人节约时间,尽快得到诊治。这就需要专科护士发挥自已的协调能力,要做大量的多方沟通和协调工作。因此急诊科专科护士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任务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所以急诊科专科护士要能够有条不紊的应对才能得到病人和团队合作者的信任。

1.4 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急诊科病人大多都是急、危、重患者,每抢救一位患者都要多方合作,而且突发事件多,没有规律性,面对日常事物多而杂,这就要求专科护士承担着不同形式的管理责任,具体表现在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在抢救病人时,他们既是一个具体实施者也是这个抢救团队的组织者,并根据病情与医生协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抢救方案,尽早组织实施。急诊科专科护士还承担着协助护士长管理角色,这就对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投入到专科领域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带动专科梯队成长和利用,同时还兼顾病房其他事物的管理责任,常常要面临病人管理、病房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多重任务,要管的东西很多,如各种类型的病人要管理,相关的数据要管理,抢救仪器设备要管理,抢救环境要管理,护际关系要管理,还要做好传帮带,帮助其他护士,协助完成护理部及医院下发的工作任务。这一切都要求急诊专科护士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要具备比其他护士更加突出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种形式的多方面需求,将各类事物及时处理、有效管理,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及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得到安全有效的落实,促进医护患多方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1.5 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急诊科病种复杂多样,有的甚至病史不详,全靠医护人员自行判断,所以这就要求专科护士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还应表现出比普通护士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善于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搜集专业信息。并通过随医生查房,参加医生讨论会等方式学习专科知识充实自已,还应关注本专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把握专业新动向。在医疗保健知识更新加速时代,专科护士自已应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才能保持自身专科护理知识更新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掌握最新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先进的护理服务。

2 讨论

2.1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具有普遍性也是成为急诊专科护士的基本条件

急诊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能力是在较长时间的临床和专科护理实践中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有了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科技能 ,为抢救病人解决了普通护士甚至医生也无法解决的专科疑难问题,因此急诊专科护士受到了病人与同行的认可,也大大提高了急诊科工作质量和抢救成功率,所以,当前基层医院应该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并将现有条件下具备急诊专科能力的护士有效利用起来,实现专科护士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

2.2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具有综合性

急诊专科护士不仅仅是专注于医嘱的执行,往往需要承担更为自主和复杂的角色任务,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多方协调,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所以急诊专科护士要具备各项综合能力,才能满足病人全方位的护理需求,满足团队合作要求,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2.3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应成为准入的标准

专科护士的能力表现存在相通之处,且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存在相辅相成,所以急诊专科护士的选拔和准入没有统一标准,仍以学历或经验的单一要求居多,所以,培养和选拔急诊专科护士要以实践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评综合能力,为专科护士的规范选拔和培养提供参照依据。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当今国民经济日趋增长,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正确消费意识也日趋增强,医疗护理投诉逐年增多,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医疗诉讼实行举证倒置,广大病人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对医护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而且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工作性质特殊,社会性强、随机性强、可控性小、多学科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急救环境差、责任重大【2】,特别是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还担负着房县120指挥中心、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全院成人及小儿门诊输液,对急救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基层医院急诊科专科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代医疗护理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病人和同行的认可,才能更好的为急危重症患者服务。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特点

参考文献: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急诊 护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53-02

急救医学是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触患者病痛、挽救患者生命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急诊医疗的护理工作质量是反映一所医院文明建设和技术水平的一面旗帜[1]。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等,急诊科所面临的抢救任务越来越重,日益增多的急诊人数和相对较少的急诊部门已经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医疗矛盾,因此如何在高诊疗水平和护理服务的同时,尽量减少急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已经成为急诊科护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次通过总结我科近三年以来的急诊护理资料,现将急诊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1 急诊科护理常见的问题

急诊多是涉及多学科参与救助的医疗措施,因此急诊护理多要面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和专科的患者,这就要求急诊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多种学科的医疗救护知识。并且,急诊面对的多是病情紧急的患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非常娴熟的护理技能。另外,急诊科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不仅人员流动性大,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比较短,而且多数的急诊病人及家属因病情紧急,情绪常常不稳定,医护人员稍有不当则可能导致医患矛盾的爆发,因而也成为医院里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的地方。基于以上的特殊性,当前我院急诊科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接诊、分诊理念落后,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对抢救物品的管理不够完善;②对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缺乏足够认识;③护理人员院前急救意识不强,院前急诊出诊效率较低;④护理队伍中年轻人员比例较高,综合素质较低,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相对不足,与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⑤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安全无法保证;⑥急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等。

2 对策分析

2.1 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乎护理服务的结果,急诊护理中的大多数问题与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关,因此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急诊护理问题的重要保证。

2.1.1 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是急诊护理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因此必须提高急诊护理的专业技能水皮。因此医院或急诊科应当为护士创造各种学习机会,比如开办业余急救护理课堂,由急诊护理中比较优秀的老护士等进行讲解,提高年轻护士对急诊护理的处置能力。或者让为急诊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学习其他医院急诊科室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设备仪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急救理论知识竞赛和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竞赛等方式,激励护士门不断学习进步。

2.1.2 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能。急诊科作为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部门,当前还没有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针对急诊护理中新护士多、处理问题能力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应对从加强护士学习着手,加强急救理论学习结合岗位培训和交流,提高她们判断病情的精度和精度,做到急、准、稳、快。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护士的沟通技能一密切相关,针对急诊科新护士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求护士须做好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尊重患者,主动询问、关心患者,诚恳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力帮助解决其困难,用心倾听患者倾诉,多使用具有亲和力的动作,如点头、微笑等,最终在加强自身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2.1.3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随着医患纠纷的日益频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医护工作的重要议题[2]。首先护理人员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掌握相关的医学证据,如对危重病的护理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准确,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救治,要求其及时签字等。另外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注意自我保护,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在进行急诊紧急抢救时,不可手忙脚乱或者在家属面前举止不雅,大喊大叫或谈论与抢救无关话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做好防范工作,另外还应当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的顺利安全。

2.2 培养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理护理观念。近年,人本护理、人文护理等护理观念逐渐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3],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尽职尽责,完成自身的使命。因此加强护理人员“一切以人为本”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良好的态度、热情的服务、娴熟的技术,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知其所需,解其所惑,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医学服务,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3 完善急诊科管理制度。针对急诊科患者增多,急诊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院方或科室应当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护士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通过改善排班,弹性排班,合理的调配护理人员,有经验的护士和年轻护士合理搭配排班,改善急诊科工作环境,在繁忙时间段加强护理人员的投入,尽量简单护理人员的超如何工作。另外要注重对护理人员紧张情绪的消除,劳逸结合,科内可合理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一些文娱或郊游等活动,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丽珍,叶俊,裘成,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5,14(11):9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