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 后勤管理 工作浅析

后勤管理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大后方,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能否有效进行。在农村学校之中,由于本身的资源有限,实力有限,导致在后勤管理方面无论从管理人才储备设置上还是从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来说都并不尽如人意。要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成果,就很有必要对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改善。

一、农村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人才欠缺

农村学校的后勤管理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教学物资、设备的引进、存放、分配;比如学校食堂、操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维护、维修、保洁、管理;比如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体育活动、考试和大扫除等活动需要提供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秩序维护和组织管理等。对这么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不容易,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经验、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供支持。然而目前农村的后勤管理普遍缺乏经验型、知识性人才,导致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未免存在效率低下等情况。

2.后勤管理工作制度规范不科学

后勤管理涉及的项目众多,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制订和遵循严格的规范制度,这就造成部分学校存在管理散漫、管理无序、漏洞和不足较多的情况。后勤管理的制度规范不科学或没有严格的遵照执行,都会严重的影响后勤管理的效率,不利于学校教学资源和经费的有效利用,导致学校承担的经费压力较重,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阻滞。

3.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观念不足

农村学校主要以小学为主,规模不算很大,管理人员的意识观念和心态也较为松散,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不足,对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对后勤工作中需要采购的物资或需要保管维护的设备物资等的维护管理不足,就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后勤管理的有效性。

除了对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之外,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存在散漫情绪、不负责任、不服从管理、好逸恶劳等一些不良的心态,这也为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部分负面影响。

二、农村学校后勤管理的改进措施

1.管理人才的引进有直接效果

农村后勤管理工作中,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能够起到最理想的效果。随着我国对农村学校各项工作的关注,专业的管理人才也可以适当地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学校可以考虑从上级教育部门申请专业的管理人才进入,也可以考虑以招聘的形式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专业经验和知识带动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开传统后勤管理的不足之处。

2.制订更加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农村学校中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要求不够严格,工作方式不科学是影响各项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在新的形势下要考虑从重新制订更加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将全部后勤管理工作完全纳入制度化管理之中,以制度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不足,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管理行动,以制度保障后勤管理工作的效果。

农村学校后勤管理制度规范的重新制订,要把握农村学校本身的教学现状,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现有的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公共设施、公共场所、教学耗材的引进渠道和用量等情况进行重新整理登记。在学校预定教学规划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后勤管理辅助规划,明确在学年内或学期内需要引进的各类教学资源、素材、设备的数额和门类,做好各项教学资源、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管保存。对农村学校中需要维修、替换的物品、设备、设施等进行统计,制订经费预算,及时引进相应的物资来修缮校舍、维护设备和公共设施,有步骤、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后勤管理工作。

3.表格化、流程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建立

以往各项后勤管理以人力管理为主,事务分散管理、工作不分先后、职权规划不明确、岗位职责相矛盾,各项事务登记、核查等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进行表格化、流程化管理则是为了将各项管理工作以表格的形式重新确立,让所有的后勤管理工作进入量化执行阶段。通过表格、签字、盖章等方式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行谁签字、谁盖章、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让问题登记、问题申请解决、问题审批同意限期解决、问题回访复查监督效果等环节以科学有效的流程进行组合,确保各项管理工作从问题诞生到问题解决都可以找到责任人负责,避免一些问题无人管理、无人问津,提高后勤管理的有效性。

4.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培养

农村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起其他各级学校来说,虽然工作内容很多,但总体比较简单,只要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到位,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文件、制订后勤管理文化宣传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也可以设立校园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对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进行监督举报,与后勤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挂钩,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懒散应付。

三、总结

农村后勤管理工作对整体教育教学工作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农村后勤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漏洞的情况下,要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责任感等方式,落实后勤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后勤管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邢守志. 加强和改进军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方法[J]. 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农村中学;规章制度;素质

后勤,是学校的基本保障部门,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整体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说学校如家,那后勤就如家里的妈妈,不仅要料理全校师生的教学环境,还要负责照管校内资源,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不仅要奉行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核心宗旨,还要以学校整体的思路和计划为工作路线,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和谐的环境基础。现在就简单谈一下个人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看法,希望以此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1.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思路,无法跟随现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步伐。

2.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未能受到学校管理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不足和管理知识匮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的消极和懈怠。

3.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不健全,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对较差。

4.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服务形象差和工作行为散漫等行为。

二、提高农村中学后勤管理效率的策略

1.提高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

后勤管理部门是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不仅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资的重任,还肩负着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重担。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培训。校方要在师生之间大力宣传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师生尊重后勤管理员工的劳动付出,并以此调动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

2.建立并完善全面的、系统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同时,规范师生在校的日常行为,使学校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发展。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后勤管理要在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下,以科学、民主、实际的工作方式处理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一切事务,使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度可循。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职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常化、秩序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全面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做好学校育人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3.重视后勤财务管理和用途方向,管好学校的钱财和物品

后勤管理掌握着学校的资金,掌握着学校的公用经费。作为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贯彻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学校的财务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做到账目清晰,无死账,无坏账,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文件、有收据,做到每一笔钱都是用在实际需要上。后勤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学物品的采购,还要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在发放物品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明确物品数目和类型,明确物品的出入库记录,做到勤俭节约,严格管理,使学校能够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下正常运转。

4.树立正确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学后勤管理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跟随时展的潮流。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科学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工作思想,在发展中求共存,在实际中求进步。以正确、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员工,调动员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管理工作在质上的真正转变。

5.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

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注重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注重后勤管理队伍的培养。必须注重员工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强化员工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强化员工正派、公道的办事行为。作为后勤管理员工,要时刻树立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发挥自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刻苦性,保障后勤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到位和实效。

总之,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本,以严格的规章和制度为准则,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为手段,以员工的高素质为条件,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90—02

如果说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那么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应该解决的就是怎样让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问题。2005年开始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加大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实行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的方针,各地科学地规划了切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远景目标,重新调整了学校建设格局,使教育资源得到了集中和优化,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显现的矛盾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缩小了城乡差距,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但是集中办学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多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云南省由于山区面积多,人口居住分散,布局调整后需要寄宿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学校目前的后勤保障和越来越多的寄宿生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农村中小学落后的后勤保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之间出现了供需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也已经成为农村寄宿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为例,学校布局调整前的2005年有85所小学222个教学点,布局调整后到2010年只保留了83所小学10个教学点。2005年的寄宿生中初中5 999人,小学4 933人。到2010年增加到初中7 390人,小学11 168人。寄宿生增加数是初中1 391人,小学6 235人。增长比例为初中23.2%,小学126.4%。然而布局调整后学校的生活用房面积只从原来2005年的初中41 029平方米增加到43 193平方米,小学50 426平方米增加到55 921平方米。增长比例为初中5.39%,小学10.9%。从以上数据看出,生活用房的增加跟不上于寄宿生的增加。

寄宿学生增加后,不但学校的校舍需求会随着增大,各种服务需求也会随着产生,需要更多的后勤服务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有寄宿生就需要有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厕所、澡堂等等。在寄宿生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增添了新的内涵,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加快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后勤保障建设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后勤保障滞后的表现形式

1. 农村中小学校缺少安全保障建设。没有校警和必要的安全保卫设施,社会人士随意进出学校,导致学校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2.农村中小学校寄宿生生活用房不足。农村中小学校寄宿生生活状况已有媒体作过专门报道,几十个学生住一间宿舍是很普遍的现状,有的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孩子们连平躺着的空间都不够,只能侧着身子睡觉。有的只能租(借)住在学校附近的老百姓家中。

3.农村中小学现有校舍在功能上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有些学校只从校舍建筑面积看似乎不少,但是由于房屋建设年限久,有的已经鉴定为危房,在使用功能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求。

4.农村中小学校后勤保障体系不健全。在西部地区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建成食堂,更没有餐厅和澡堂,学生喝不上开水,烫一包方便面还要多交钱买开水。没有食堂的学校学生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做饭,洗澡也成了奢望。中央每年拿出几佰亿资金来补助农村义务教育生活困难寄宿生,解决了他们有学上的问题,而建设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后勤保障要解决的是让学生上好学的问题。

5.后勤管理模式不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高校后勤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中小学校也效仿采用了相应的后勤管理模式。把学校食堂小卖部以承包经营的形式承包出去,实质上是把学校的管理责任进行分解。承包经营者必须要从学生身上得到相应的经营回报,就必须要在学生身上赚钱。承包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不重视食品安全,更谈不上注重食品的营养健康,所以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营养严重不足并非危言耸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月27日报道的《关注西部学生的小餐桌》就是很多农村中小学校状况的缩写。

6.农村中小学后勤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教师教学和服务兼顾。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紧张基本都没有生活老师和专职后勤人员,也没有医务室和医务人员。很多农村孩子只有6、7岁就需要在校寄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教师从各方面来关心照顾和加以指导。在没有条件配生活老师甚至没钱请炊事员的条件下,教师既要教学又要作为学生的生活老师来开展工作,这就增加了教师很多教学以外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投入会随之减少,以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医务人员,学生在校寄宿期间出现健康问题没有专业人员处理,有的还会造成意外。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后勤保障滞后的根源

在过去几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发展时期。在完成“普六”“普九”的任务中,更多注重的是普及,当时在大多数自然村都设了教学点来满足普及的需要。如今,这样的办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事业发展的需要,集中办学才是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集中办学和现实的后勤保障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供需矛盾,其矛盾的根源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审计调查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精神,凤庆县于2011年9月7日全面启动了中小学寄宿学生早餐计划,为每名中小学寄宿制学生(含农村学前班)每天发放一个熟鸡蛋,惠及201所学校的30713名寄宿学生。2011年12月28日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一个熟鸡蛋、一杯学生奶(价值2元)的营养早餐和一个串荤(价值1.5元)的营养午餐,资金除国家为每生每天补助3元外,县财政为每生每天补助0.5元,并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为学生提供营养餐产生的水、电、燃料、人员工资等费用。2012年春季学期,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的学校共256所,覆盖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1205名学生受益。农村寄宿制学前班学生1140人和城区寄宿制义务教育学生860人继续实施原来的早餐计划,即为每名学生每天提供一个熟鸡蛋。凤庆县通过政府采购,鸡蛋和牛奶分别由云南双江三祥养殖有限公司、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及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配送到乡镇,营养午餐通过学校食堂供餐(194校)和家庭托餐(62校)解决。

(二)审计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审计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是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各乡(镇)教办室及调查实施营养改善项目计划的20个学校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31日营养改善项目情况。

(三)营养改善项目资金情况

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31日,凤庆县安排营养改善项目资金3 077.3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 043.18万元,市级补助资金68.5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65.54万元。

(四)营养改善项目计划信息公示情况

凤庆县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实施学校名单以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各实施学校、学校食堂和托餐家庭按要求定期公布经费账目、配餐标准、带量食谱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二、审计调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学校情况

审计调查了凤庆县13个乡镇实施营养改善项目计划的21所学校,确保每个乡镇至少调查1所学校。

(一)学校营养改善项目资金情况

21所学校营养改善项目专项资金收支清楚,各项支出能够按照资金性质列支,专款专用,学校结余资金也按规定管理与使用。

(二)学校食堂情况

在调查的21所学校中,4所学校食堂属于学校直接管理,其中:1所学校的食堂工勤人员为公益性岗位,3所学校的食堂工勤人员为学校临时聘请;2所学校食堂属于家庭托餐;15所学校食堂属于承包经营,其中:14所学校不收取承包费,1所学校每年收取食堂租金8万元。有2所学校的食堂承包给学校教师的家属,其中:1所完小食堂由中心校报账员的妻子承包,对学生的服务态度差,食堂卫生条件差,补助资金由报账员支付给其妻子,缺乏监管制约。

(三)营养早餐、午餐及晚餐的满意度情况

审计调查学生586人,营养早餐满意402人,占69%,不满意184人,占31%;营养午餐满意375人,占64%,不满意211人,占36%;498名学生在学校吃晚餐,晚餐满意365人,占73%,不满意133人,占27%。审计调查教师64人,营养早餐满意58人,占91%,不满意6人,占9%;营养午餐满意61人,占95%,不满意3人,占5%;52位教师在学校吃晚餐,晚餐满意50人,占96%,不满意2人,占4%。审计调查工勤人员14人,营养早餐、营养午餐及晚餐满意10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食堂大多数仍然属于承包经营

凤庆县营养改善项目实施学校256所,其中:25所学校食堂由学校直接经营,后勤人员工资由财政与学校承担;168所学校食堂属于承包经营,学校负责指导与监管,其中:162所学校不收取食堂承包者任何费用,6所学校收取食堂承包者一定的管理费或食堂租金;1所学校由教师亲自做饭;62所学校无条件自办食堂,实行家庭托餐。

(二)学校食堂硬件条件落后,实行零利润经营难度较大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凤庆县学校食堂就餐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部分学校食堂面积狭窄、食堂冷藏、消毒设备缺乏。根据省、市、县要求,所有学校食堂2012年底必须退出承包经营模式,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审计调查认为学校食堂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学校无食堂;二是学校食堂退出承包后,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不足,聘用人员的工资经费困难,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区域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师;三是部分学校因与外商签订10年食堂承包合同,学校食堂所有设备由外商投资,如何完善退出机制,尚待有关部门研究。

(三)营养早餐品种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

按照凤庆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方案,营养早餐由学校每天早上发给每名学生一个熟鸡蛋和一杯学生奶,但学生天天早上吃熟鸡蛋,有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不想吃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

(四)特殊群体学生营养改善问题

在营养改善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有的学生因身体状况特殊,不能吃鸡蛋或纯牛奶;有的学生因民族特殊,如回族,不能吃猪肉,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营养改善问题如何解决,尚待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促进营养改善项目的公平。

(五)学校、教师的负担加重

农村小学校点,学校无食堂,也无法实行家庭(个人)托餐,教师每天既要为学生煮鸡蛋,又要为学生准备营养午餐,还要给学生上课,导致教师的负担加重,精力分散,对其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审计调查建议

(一)补足农村教师,解决食堂工作人员编制

农村教师编制短缺问题在实施营养早餐计划中再次凸显,学校没有厨房工作人员的编制,只好采取教师轮流值班、家长志愿服务或雇佣临时人员等方式。仅靠教师、家长的义务服务,显然难以持久。目前,凤庆县按照每50名学生配1名工勤人员的要求,应配备824名工勤人员,缺编700人左右。需要从制度上解决寄宿制学校食堂没有工作人员编制和开支等问题。

(二)科学调研农村学生体质,设计均衡营养搭配的标准化配餐

目前,凤庆县用于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食物结构还比较单一。建议在制定营养改善计划时,要实地调研、科学检测、合理搭配。通过科学的检测,了解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根据检测结果,因地制宜地确定营养物品、营养食谱和供餐模式,对特定食物过敏的学生设计价格等同、营养相当且安全的替代食品。

(三)积极争取民间组织参与改善学校食堂硬件条件投入

目前,我国很多民间组织参与营养改善项目,他们主要为实施学校提供免费的厨房设备,如由中国关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共同主办的“春苗营养厨房”项目,由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九阳希望基金,专项用于援建“九阳希望厨房”项目,由卡夫食品公司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卡夫希望厨房”项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勤工俭学工作做出了特色和亮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了“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校安全工作全面加强。

一、全省中小学教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与2008年相比,2011年全省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小学由5.54平方米增加到5.86平方米,中学由8.42平方米增加到9.55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小学从1.82平方米增加到2.08平方米,初中从1.96平方米增加到2.38平方米。教学仪器、图书、体育场等设施设备的配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向标准化建设方向迈进。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与区域布局调整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的共享,各地利用小学闲置校舍开办附属幼儿园,或改建成农村化技术学校,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不仅提升和丰富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功能,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三是校舍信息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校舍档案管理制度,校舍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基本完成,为充分发挥校舍信息系统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撑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校安工程经受住地震考验。近3年来,我省发生了3次5.0级以上地震。几次地震,灾区学校的校舍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校舍安然无恙。2012年6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云南宁蒗5.7级地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新建校舍经受住地震考验》为题进行了报道,得到全国校安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效明显

一是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共有18 424所中小学校开展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惠及全省534.9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下达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21.7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7.23亿元,省级资金1.76亿元,州(市)投入资金2.8亿元,全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有效保障了全省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的全面实施。

二是学生就餐条件有新改善。为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我省已下达中央和省级食堂建设及设备购置资金共20.6亿元,加快了学生食堂建设步伐。今年1至6月,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新增食堂面积60.03万平方米,其中:临时性食堂面积44.78万平方米,永久性食堂面积15.25万平方米,学生就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工勤人员逐步得到补充。按照每50名就餐学生配备1名工勤人员测算,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配工勤人员7万多人。为解决食堂工勤人员紧缺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性岗位等方式,逐步为中小学配备了工勤人员,今年3至6月,全省共增加学校工勤人员14 005人,其中: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性岗位13 533人,共投入工勤人员经费5 631.22万元。

四是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根据国家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下发的相关管理制度,省级成立了专家组,积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业务指导。省卫生厅出台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参考食谱》,省教育厅完成了相关配套文件的起草工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供餐准入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将于今年9月份下发全省执行,使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五是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目前,全省逐步建立了营养改善计划主任办公会、月报通报、简报快报、监督举报、分州(市)包干、专项督查督办、信息公开、专项调查、专家组工作等工作制度,促进了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序开展。设立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是经济收益显著,“两基”攻坚亮点纷呈。我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成为“两基”工作亮点,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全省共有10 827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基地达到9 173个,面积10.6万亩。基地纯收入达到3.87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通过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学校创造了收益,家庭减轻了负担,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较好地巩固了“两基”成果。

二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动手能力。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勤工俭学活动,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是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各地坚持“政府统筹、社会支持、师生参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具有云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方法。勤工俭学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谋求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按既定路线图、时间表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大幅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8.69亿元增加到2011年95.33亿元,“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有效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状况,缓解了经济困难家庭的上学压力。

三是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校点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以专业化建设为重点,义务教育师资得到优化。按照“全省统一考试、县级统筹管理、学校自主聘用”的办法,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确保义务教育教职工基本数量和质量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义务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计划,有效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推进了初中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三位一体的初中教育评价制度。目前,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各地各学校基本开齐了国家要求的所有课程,基本开足了课标规定的课时,扭转了“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群体性偏科现象,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现代管理。出台了《云南省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办法》、《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学校现代管理奠定基础,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完善教育惠民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而辍学,受教育权益得到了保障。

(五)学校安全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目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各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安全保卫科室或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明确了学校相应部门的安全职责,各部门协调作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去年评选出首批135所省级“平安校园”的基础上,今年计划评选150所省级“平安校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教育系统对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了考核奖惩机制,确保了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三是排查化解矛盾,周边环境得到整治。今年省教育厅下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隐患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的通知》。通过加强排查整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省共检查学校、幼儿园2 8241个次,发现隐患11 660处,并及时督促整改。

四是妥善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各州市教育局、高等学校今年共处置校园安全事故78起,较大事故4起。同时,主动与媒体沟通,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防止人为炒作或不真实的报道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与判断,为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及时排查整治隐患,学生交通车辆监督得到强化。我厅高度重视学生交通车辆和校车安全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抽调专门人员,配合公安交警、安监、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了道路交通和校车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通过集中排查,学校道路交通和校车安全隐患得到了整治,有效防范了学校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是强化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消防、地震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疏散演练,明确疏散引导人员,使师生职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确定疏散引导员5.9万名,每年开展自救安全疏散演练3.3万次,参加演练师生达830多万人次。

二、中小学管理和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方面

一是危房存量多,资金需求大。目前,全省还需改造不安全校舍1 986.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重建627.4万平方米,加固改造1 359.1万平方米),危房存量多,资金需求大。

二是推进困难。由于我省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加固改造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支撑,工程施工技术力量难于保证,加之不安全校舍数量大,各地工程任务完成率较低,加固改造推进困难。民办和非教育系统办学校、中职学校工程实施难度大。

三是进展不平衡。部分州市的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工程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特别是还有少数2009年和2010年的项目到目前还未能够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资金使用效益得不到及时发挥。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了7起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昭通市4起、普洱市1起、红河州2起,《人民日报》还刊发了题为《营养餐就这样成了“闹心餐”》的文章。这些事件和报道,反映出我们在工作机制上还存在漏洞,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学校供餐条件不足。我省寄宿制学校虽然都有学生食堂,但很难满足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需求,非寄宿制学校几乎都没有学生食堂。尽管各地通过搭建临时伙房、改造利用原有校舍等方式暂时缓解了供餐条件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学校食堂现有硬件条件不足、卫生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

三是学校后勤人员缺口大。我省寄宿制学校食堂工勤人员尚缺口5.6万人,绝大部分学校只能让任课教师承担相应工作,以暂时缓解学校食堂后勤人员不足的困难。

四是部门协调联动和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营部门协调联动进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还未建立,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方面

我省在勤工俭学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与实际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表现在:一是随着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勤工俭学基地随之减少。二是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勤工俭学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较差,基地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开展勤工俭学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勤工俭学基地闲置。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一是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困难;二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明显,短期内无法改变;三是农村学校音体美器材缺乏,开齐开足课时质量无法保证;四是由于财政困难,各地教育系统教职工总编制多年来未增加,每年均在总编范围内对部分学校编制进行调整,教师编制较为紧缺。

(五)学校安全工作方面

我省校园安全事故、事件主要表现在:学生交通事故,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涉校矛盾,校外人员进校滋事,校内学生的群殴事件,师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中小学食品安全事件,学校周边不安定因素引发的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引发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就业不畅引发的事件等方面。

三、落实措施,明确责任,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小学管理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一是坚定信心,全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省政府确定的今年全省拆除重建235万平方米、加固改造10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要确保完成。同时,在年底前要完成前3年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要进一步统筹各项资金,确保资金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加强校舍安全工程收费减免政策的执行力度,通过收费减免、建设“绿色通道”等方式节约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大D级危房拆除力度,加快加固改造步伐。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校安办关于停止使用D级危房的要求,坚决停止使用D级危房,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好广大师生,尽快拆除重建。要进一步加大加固改造工作的力度,及时总结全省不同地区的加固改造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确保2012年加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认真总结前3年的校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制订2012~2015年实施规划,细化每个项目、每栋建筑,按年度、按项目合理制定实施进度,确保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加大对已竣工项目验收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竣工验收工作,切实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校舍安全形势研判、趋势分析、信息通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作用,确保信息准确、全面,不断提高校舍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督促和指导,确保工程同步推进。因地制宜,着力提高学校的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二)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现有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落实省、州、县三级责任,明确校长作为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第一责任人,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二是进一步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各地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的各项建设工作。要合理使用公用经费,逐步添置学生食堂设备,使全省中小学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要通过财政购买服务性岗位、中小学优化布局后富余教师转岗等方式逐步增加食堂后勤人员配备,逐步解决食堂后勤人员不足问题。

三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制定规范和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学校食堂要凭证营业,食堂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范;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原材料采购要索要票据;进货要查验;食品要留样,确保各个环节安全。确保补助资金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营养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或家长。要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建立实名制的学生信息系统,防止冒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学校在进货采购、选择供餐单位时,要确认采购食品、供餐企业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要充分发挥营养改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家工作组的作用和优势,制定肉、蛋、奶、油、面、糕点等大宗食品的准入标准。

四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要逐级逐校制订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实施细则,明确突况下的应急措施,细化事故信息报告、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工作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切实提高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注意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加强正面宣传报道,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各地各校要继续利用课堂教学、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使学生在用餐的同时,掌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养成科学营养膳食的好习惯。

(三)全面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确保勤工俭学工作有效开展。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技术引进、减免税费、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勤工俭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各地要按照农村学校小学不低于5亩、中学不低于10亩的标准,就近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山林、水塘、牧场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生产劳动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农村中小学要把勤工俭学的发展目标,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措施并纳入考核管理。同时,要建立学校勤工俭学启动经费的补助机制。

二是科学管理,提高勤工俭学效益。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培训一批校长和管理干部,指导当地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校指导,提供技术保障,为勤工俭学专干及工勤人员提供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基地的专业化高效生产,提高现有基地的利用率,稳定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食堂部分菜肉的供给问题。

三是管好用好财政安排的勤工俭学专项资金。今年,省财政安排了7 600万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支持各地农村学校建设勤工俭学生产实践基地。各地要做好勤工俭学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我厅将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后,尽快下拨资金。同时,我厅将加强资金的跟踪管理,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学校进行检查、抽查。

四是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基地的育人功能。多年来,我省许多学校在利用基地育人中,已探索出成功的管理办法。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基地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中接受劳动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互助合作能力,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激发学以致用的精神。

五是抓好勤工俭学工作,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勤工俭学与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出有云南特点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切实为学校食堂提供部分蔬菜和肉等食材,降低学生生活成本。要适度有效地开展好勤工俭学,增加勤工俭学的成果和收入,让全体师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决不能让贫困学生因学校生活艰苦而辍学。

(四)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在全面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普及质量的基础上,以推进学校优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为主线,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经费等资源,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以缩小学校、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为重点,着力化解义务教育阶段难点热点问题,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一线的义务教育质量,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义务教育领域各项改革,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打造创新型、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校人才团队;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二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总责,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今年,要确保全省3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重点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教职工配置标准化、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化、课程实施规范化、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化等八项工作。

三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工作。探索建立并严格实行省政府对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像推进“两基”攻坚一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要重点评估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主要集中在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在评估标准上,只能高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

(五)加强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涉校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各地要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涉校矛盾纠纷和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尤其对因教职工福利待遇、学生就业、学校劳动用工、宿舍管理、伙食管理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教学楼、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重点区域的各类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排查。排查工作要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要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加强分析研判,努力做到预知、预警、预防。对于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能够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要形成工作报告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坚决防止处置不当、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引发事端。

二是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做好校园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要加强学校日常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学校教职员工尤其是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将消防安全常识纳入课堂教育,定期举行消防疏散、逃生演练,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严格门卫管理,强化校园巡逻,严防极端人员暴力冲击校园和别有用心人员混入校园串联滋事。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本辖区学校周边治安重点问题,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周边治安、刑事案件第一时间得到稳妥处置,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要完善校园重大事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充实应急预案,增强可操作性,强化演练。一旦突况,要做到反应迅速、靠前指挥、及时处置,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三是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学生上下学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掌握当地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和校车运营情况,认真排查使用校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校车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协调解决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确保校车安全。各地要在秋季开学后开展一次专项治理。省里将于2012年秋季组织开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

四是切实做好指导、督查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指导,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及时整改,不留隐患。省教育厅将于9月中旬组织督查组赴16个州市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综合治理专项督查。

(六)着力抓好新学期开学前的几项工作

一要完善招生和入学程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的精神,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招生政策,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的办法,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确保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保证六年级学生全部升入七年级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严禁私自跨范围、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组织招生;对因迁移、流动等原因无法在本校入学的,要依规办理转学手续。严禁各民办学校采取不正当手段招生,严禁扰乱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特别重视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工作,切实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严格控制班额,提倡小班额教学。新生报到入学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监督辖区内学校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工作。

二要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各地各校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本着“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的原则,逐乡、逐村、逐户、逐校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进行核对,做到底数清楚、资料齐全、数据准确,为新学期开学“控辍保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地要抓住新学年开学的关键时期,加大工作力度,做好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工作。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弱势家庭学生纳入控辍重点。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动员辍学学生及时返校,尤其是做好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和劝返工作。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8 521.74万元,省级补助资金3 847.97万元,州级承担资金1 082.97万元,县级承担资金1 482.34万元。在实施“营改计划”中,全州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认真贯彻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要求,楚雄州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州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教育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2月10日至29日,州教育局组织副处以上领导带队对“营改计划”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实现了3月1日顺利开餐,同时,州教育局建立了处级领导干部及科室挂点包县制度,对“营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指导;4月9日至11日,州人大常委会组织驻楚雄部分全国、省、州人大代表对全州食品安全工作和抗旱保民生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营改计划”列入了视察重点;3月底至4月上旬,10个州级成员单位也分别对10县市“营改计划”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抽查30个乡镇61所中小学校,同时,州政府领导也对“营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查,州委书记张太原和州政府李红民州长就“营改计划”作出两次重要批示。

全州10县市也分别于2012年3月1日前成立了以县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市长为副组长,县市政府办、发展和改革、教育、监察、食品药品监管、妇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部门,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教育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有关部门抽调。各县市和各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实施计划。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此基础上,各县市教育部门还与卫生部门成立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营养专家组,制定营养膳食配餐标准。

二、加大投入,积极保障

1.认真开展学校食堂硬件设施排查。全州涉及“营改计划”的学校有食堂面积196 135平方米。642所学校有勤工俭学基地4 891亩。但是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6.26%,生均拥有食堂建筑面积0.64平方米。目前,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体供餐能力偏低,食堂面积不能满足需要,食堂中A级完好房所占比例偏低,餐厅严重不足,多数完小只有伙房没有餐厅,标准化食堂少。勤工俭学基地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的蔬菜供给。为保障“营改计划”顺利实施,各县市采取积极措施对不能满足提供营养餐条件的学校食堂,利用假期进行了维修改造,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完善。

2.科学编制新建、改扩建食堂(伙房)建设规划。

(1)建设规模。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规划,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寄宿制中小学生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按0.7的建筑平面系数换算建筑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为1.71平方米。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来计算,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规划新建食堂面积237 206平方米,用富余校舍改造8 627平方米,确保于2012年春季学期实施“计划”需搭建临时用房11 423平方米。购置、配备食堂必需的炊具、灶具等设备。按州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尚有679所学校需新落实和补充勤工俭学基地2 606亩。

(2)资金需求。总投资为43 254万元(其中:新建投资40 620万元,改造富余校舍投资573万元,搭建临时用房投资2 060万元)。

(3)资金来源。实施“计划”,全州规划总投资43 254万元,请求中央和省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并按中央和省1∶1比例对楚雄州食堂(伙房)改造资金进行补助,确保楚雄州“计划”的顺利实施。其中:请求中央补助资金21 627万元,请求省级补助资金21 627万元。

(4)建设年度。2012年,重点建设中学和中心完小,规划完成投资17 301.6万元(占总投资的40%);2013年,建设规模较大的完小,规划完成投资1 297.62万元(占总投资的30%);2014年,规划完成投资8 650.8万元(占总投资的20%);2015年,规划完成投资4 325.4万元(占总投资的10%)。

针对以上情况,楚雄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转下达省补助全州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工程省级专项资金985万元,用于食堂缺少的学校建设,做到远近结合,并整合各种项目资金,优先解决学校伙房建设,又考虑新建食堂与长期保留学校统筹安排,确保春季学期所有实施“计划”的学校正常开餐。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宾阳县和吉镇平桥学校广西宾阳530412)

【摘要】农村学校的办学在本世纪初开始和原来的行政村切割,农村学校的土地问题就凸现出来。涉及的纠纷主要是村别纠纷、荒地改学校纠纷、村沿土地纠纷。土地纠纷给学校带来许多危害,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学校;土地纠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小学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小学布局的大调整。1998年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都相继开展了以"并乡、并村、并校"的乡镇机构改革,村级区划的改变对小学的影响较大。①小学布局调整前为了便于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个行政村从原来的只有一所四、五年级的高级小学到都办有一所完全小学。原先"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小学办到家门口(自然村)"的布局方式早已被淘汰,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后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农村学校的办学开始和原来的行政村切割,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土地问题就凸现出来。

一、农村学校土地纠纷情况

(一)村别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样的学校是建在两村交界的土地上的。2001年以前是村办小学,两村都自愿捐献土地做学校。2001年以后,学校归县、镇管理,两村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会得到土地补偿款,所以不管自己子女在学校读书与否,要求学校给予土地占用补偿。或是靠近学校的村没有要求补偿土地款,而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要求补偿土地款。

(二)历史遗留的学校土地纠纷。这部分的土地大多是原先建在荒地上的学校,除去学校校区建设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勤工俭学用地,而学校校区建设用地因管理方便都已经被学校建围墙圈了起来,勤工俭学用地教多,学校并未圈起来。根据1983年2月20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国发〔1983〕25号)中"校办农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近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包括山林、水塘、牧场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劳动基地,并允许学校师生按国家规定开荒,拣种撂荒地或已由学校师生开垦或垦复的土地、拣种撂荒地以及征收的土地归学校使用,有关部门应当发给土地、林权证书,保证学校的使用权,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占用或串换,已经占用的尽量退还给学校,需要串换的要经双方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②这类土地原先学校师生已经经过开垦,按上规定应属于学校勤工俭学用地,上级部门应给予学校办理土地使用证。但是学校多年不管理这些土地后,农民复垦就占为己有了。等到学校要收回这类土地时,要办理土地使用证,却因年代久远,证人证物失去而难以办理。

(三)村沿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类纠纷是农村学校土地纠纷中最多的。1、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土地或原先全部都属于这个自然村的,或2001年前扩建,由自然村捐献土地的。只是后来办学主体转变为县办后,村民认为原先给学校的土地应得到补偿。2、趁可侵占校园用地机会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校园往往是无围墙,或半封闭,或只封闭教学区,学校操场和其他用地未用围墙圈入校园。给农民侵占或扰乱学校留下机会。如果学校不补偿地款,那么学校的部分或全部用地将被村民"回收"。3、新校舍地权不明。有些旧校舍建地不适合学校的发展,现在又在另地新建了校舍,由于校舍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学生收取一部分"建校费",而且还发动村民捐款,所以被占地的村认为捐地建校为了各村,所以要求土地补偿。而新校舍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在和村民论理时法理上说不清。

二、未办理土地证的危害造成以上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学校土地尚未确权发证,土地被占现象严重,许多学校被村民冲击,造成严重后果。学校土地未确权、未办理土地证造成很多危害:

(一)学校无法报建,严重影响学校规划建设。由于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办理土地证,学校要进行建设时无法报建,严重地影响了校园校舍建设。一些村民认为学校没有土地证,学校土地是村集体的,学校无权在集体土地上盖教师宿舍楼,由此引发纠纷,使该工程被迫停工。

(二)是学校的土地流失,学校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学校部分土地被村民所占,长期引起纠纷,学校无法使用土地,给学校的校园校舍建设乃至总体规划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三)勤工俭学用地被占,影响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垦山岭种植的经济利益在农村突显出来,加上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部分农民把手伸到学校用地上。占有学校用地的村民,有的村民不承认占地是学校的;有的村民承认,但要求补偿青苗费或建筑费用。

三、小学土地确权艰难的主要原因

(一)由于存在学校土地边界确定难,许多学校自建校之日起至今都没有修建围墙,部分已修建围墙的学校,因资金不足,围墙年久失修,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学校边界难以确定,很多学校出现农民侵占学校用地的现象。

(二)是个别村委会对土地确权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村民对土地确权工作有抵触情绪。农村学校用地大多原属集体无偿划拨,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若确权办证,学校用地将变成国有土地。于是部分群众认为,土地划定后,性质变了,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致使在土地确权过程中,个别村委会不同意在国土和教育部门认定的界定文件上签名盖章。

(三)材料不全。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学校土地资料不齐全。人、地、证、图、表、册等不相符,增加了土地确权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刍议

(一)全面清查学校用地出租情况,维护学校的权益。对目前农村学校用地管理混乱情况要引起重视,组织国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土地出租承包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①清理出租合同是否合法,违法的要给予中止或撤销;②清理村委会是否违法占用和出租学校学农用地,出租的要依法纠正;③清理学校领导是否有以权谋私出租土地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宣传。深入农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比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做思想教育工作,让村委会干部及群众懂得中小学校土地确权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确权工作。

(二)为群众考虑。解决土地确权过程中老百姓思想上的疑虑,想方设法让广大群众从阻碍小学土地确权转为支持土地确权工作,确保小学土地确权工作圆满完成,维护社会稳定。

(三)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土地使用管理机制。责令学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国土部门一道,尽快办理学校土地证。一是边界清楚、无争议的学校要尽快依法确权发证。边界不清楚的,主要是学农用地有争议,一般教学用地无争议,可以先办理教学用地的确权并发证(一般教学用地和学农用地都分开为两块地)。对有争议的学农用地要限定时间、责任到单位和个人,加强协调,及时确权发证。二是学校围墙,但有关相邻单位或相邻人不肯指认签名盖章,影响确权工作的,土地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确权处理。一旦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抓紧修建学校围墙,学校要管好、用好学校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避免学校土地再次被侵占。

(四)尽快出台学校土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上级部门应尽快依法出台加强小学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出租、承包、土地收益开支、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切实建立由政府领导、国土和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校土地管理共同责任与保护的长效机制,使土地管理有章可循,乱侵占学校用地者得到处罚,遏制违法违规侵占或出租学校用地行为,确保学校用地安全。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土地纠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小学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小学布局的大调整。1998年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都相继开展了以"并乡、并村、并校"的乡镇机构改革,村级区划的改变对小学的影响较大。①小学布局调整前为了便于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个行政村从原来的只有一所四、五年级的高级小学到都办有一所完全小学。原先"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小学办到家门口(自然村)"的布局方式早已被淘汰,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后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农村学校的办学开始和原来的行政村切割,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土地问题就凸现出来。

一、农村学校土地纠纷情况

(一)村别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样的学校是建在两村交界的土地上的。2001年以前是村办小学,两村都自愿捐献土地做学校。2001年以后,学校归县、镇管理,两村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会得到土地补偿款,所以不管自己子女在学校读书与否,要求学校给予土地占用补偿。或是靠近学校的村没有要求补偿土地款,而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要求补偿土地款。

(二)历史遗留的学校土地纠纷。这部分的土地大多是原先建在荒地上的学校,除去学校校区建设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勤工俭学用地,而学校校区建设用地因管理方便都已经被学校建围墙圈了起来,勤工俭学用地教多,学校并未圈起来。根据1983年2月20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国发〔1983〕25号)中"校办农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近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包括山林、水塘、牧场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劳动基地,并允许学校师生按国家规定开荒,拣种撂荒地或已由学校师生开垦或垦复的土地、拣种撂荒地以及征收的土地归学校使用,有关部门应当发给土地、林权证书,保证学校的使用权,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占用或串换,已经占用的尽量退还给学校,需要串换的要经双方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②这类土地原先学校师生已经经过开垦,按上规定应属于学校勤工俭学用地,上级部门应给予学校办理土地使用证。但是学校多年不管理这些土地后,农民复垦就占为己有了。等到学校要收回这类土地时,要办理土地使用证,却因年代久远,证人证物失去而难以办理。

(三)村沿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类纠纷是农村学校土地纠纷中最多的。1、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土地或原先全部都属于这个自然村的,或2001年前扩建,由自然村捐献土地的。只是后来办学主体转变为县办后,村民认为原先给学校的土地应得到补偿。2、趁可侵占校园用地机会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校园往往是无围墙,或半封闭,或只封闭教学区,学校操场和其他用地未用围墙圈入校园。给农民侵占或扰乱学校留下机会。如果学校不补偿地款,那么学校的部分或全部用地将被村民"回收"。3、新校舍地权不明。有些旧校舍建地不适合学校的发展,现在又在另地新建了校舍,由于校舍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学生收取一部分"建校费",而且还发动村民捐款,所以被占地的村认为捐地建校为了各村,所以要求土地补偿。而新校舍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在和村民论理时法理上说不清。

二、未办理土地证的危害

造成以上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学校土地尚未确权发证,土地被占现象严重,许多学校被村民冲击,造成严重后果。学校土地未确权、未办理土地证造成很多危害:

(一)学校无法报建,严重影响学校规划建设。由于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办理土地证,学校要进行建设时无法报建,严重地影响了校园校舍建设。一些村民认为学校没有土地证,学校土地是村集体的,学校无权在集体土地上盖教师宿舍楼,由此引发纠纷,使该工程被迫停工。

(二)是学校的土地流失,学校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学校部分土地被村民所占,长期引起纠纷,学校无法使用土地,给学校的校园校舍建设乃至总体规划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三)勤工俭学用地被占,影响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垦山岭种植的经济利益在农村突显出来,加上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部分农民把手伸到学校用地上。占有学校用地的村民,有的村民不承认占地是学校的;有的村民承认,但要求补偿青苗费或建筑费用。

三、小学土地确权艰难的主要原因

(一)由于存在学校土地边界确定难,许多学校自建校之日起至今都没有修建围墙,部分已修建围墙的学校,因资金不足,围墙年久失修,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学校边界难以确定,很多学校出现农民侵占学校用地的现象。

(二)是个别村委会对土地确权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村民对土地确权工作有抵触情绪。农村学校用地大多原属集体无偿划拨,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若确权办证,学校用地将变成国有土地。于是部分群众认为,土地划定后,性质变了,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致使在土地确权过程中,个别村委会不同意在国土和教育部门认定的界定文件上签名盖章。

(三)材料不全。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学校土地资料不齐全。人、地、证、图、表、册等不相符,增加了土地确权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刍议

(一)全面清查学校用地出租情况,维护学校的权益。对目前农村学校用地管理混乱情况要引起重视,组织国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土地出租承包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①清理出租合同是否合法,违法的要给予中止或撤销;②清理村委会是否违法占用和出租学校学农用地,出租的要依法纠正;③清理学校领导是否有出租土地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宣传。深入农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比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做思想教育工作,让村委会干部及群众懂得中小学校土地确权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确权工作。

(二)为群众考虑。解决土地确权过程中老百姓思想上的疑虑,想方设法让广大群众从阻碍小学土地确权转为支持土地确权工作,确保小学土地确权工作圆满完成,维护社会稳定。

(三)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土地使用管理机制。责令学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国土部门一道,尽快办理学校土地证。一是边界清楚、无争议的学校要尽快依法确权发证。边界不清楚的,主要是学农用地有争议,一般教学用地无争议,可以先办理教学用地的确权并发证(一般教学用地和学农用地都分开为两块地)。对有争议的学农用地要限定时间、责任到单位和个人,加强协调,及时确权发证。二是学校围墙,但有关相邻单位或相邻人不肯指认签名盖章,影响确权工作的,土地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确权处理。一旦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抓紧修建学校围墙,学校要管好、用好学校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避免学校土地再次被侵占。

(四)尽快出台学校土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上级部门应尽快依法出台加强小学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出租、承包、土地收益开支、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切实建立由政府领导、国土和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校土地管理共同责任与保护的长效机制,使土地管理有章可循,乱侵占学校用地者得到处罚,遏制违法违规侵占或出租学校用地行为,确保学校用地安全。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全省129个县(市、区)均已制定了到校的实施方案,并以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函逐级上报,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是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大,加之前期准备时间短,许多县(市、区)的实施方案还不够科学、翔实,操作性不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一要进一步核实基础数据。各地教育部门要同有关部门一起,对本地区农村学生状况、学校食堂现状、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发放和管理情况、学生校外住宿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摸清底数,核实基础数据,为营养膳食补助、寄宿生生活补助提供准确数据。二要恰当选择供餐方式。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农村中小学食堂现状、饮食及风俗习惯、物产、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合理确定膳食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选择供餐内容和方式。三要协调有关部门制订相关规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环节多、要求细,教育部门要与各成员单位充分沟通协调,根据工作需要,理清原材料供应、食品加工、食品配送、学生就餐、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规范流程和工作要求,制订应急预案,建立相关制度。

二、加快改善学校供餐条件

一要做好学校食堂建设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食堂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王程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学校建设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长期保留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加快学校食堂建设步伐。规模较小和没有寄宿生的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和学生就餐的餐具,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2012年内确保春季学期开学前每校都有食堂或伙房。二要做好过渡期供餐工作。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前确不能完成学校食堂供餐,需向企业购买供餐或者家庭托餐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筛选确定供餐单位和托餐家庭名单,指导学校做好选择。要充分听取家长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但要尽快解决好学校食堂或伙房问题,尽快过渡到学校食堂供餐。2012年内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都必须退出经营承包模式,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确保每天3元的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用于学生营养。三要配齐后勤及管理人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增加编制或财政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后勤及管理人员,并做好勤工俭学工作。

三、加强食品和资金安全管理

一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积极主动配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范和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学校食堂要凭证营业,食堂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范;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原材料采购要索要票据;进货要查验;食品要留样,确保各个环节安全。二要严格资金管理。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营养食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要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建立实名制的学生信息系统,防止冒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要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或家长。

四、建立专项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落实

各地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都要成立学生营养办,要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落在学生身上,要建立健全专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主任办公例会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都参加的主任办公会议,共同研究,统筹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二是建立月通报制度。各级营养办都要及时掌握计划实施情况,以县为单位认真、如实统计,形成月报表,逐级上报。省学生营养办将情况汇总,每月向全国学生营养办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向各成员单位通报。三是建立简(快)报制度。各州(市)、县(市、区)学生营养办要定期以简报、快报、报告等形式逐级反映和上报本地实施计划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四是建立工作调度制度。省学生营养办将根据工作进展,针对各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召开视频调度会、现场推进会、约谈地方领导等方式进行工作调度。强化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学校的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实。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必须坚持规章制度先行。省学生营养办正根据全国营养办即将出台的规章抓紧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食堂管理制度、供餐企业招投标管理制度、托餐家庭(个人)准入和管理制度、学生营养改善及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等配套文件。各地要根据这些文件,结合各地实际,制订相应的配套办法,建立一系列有效约束和规范计划实施各个环节、各责任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

六、认真履职,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为方便学生就读,化州市许多自然村落都设立教学点,以致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学点、镇管联办初级中学比较多。这些小学教学点、镇管联办初级中学过于分散,生源不足,校舍简陋,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浪费师资、财力等教育资源,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2007年以来,化州市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与调整学校布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7年底,全市计划撤并小学教学点265所,已撤并203所,占计划撤并的76.6%;计划撤并镇管联办初级中学13所,新建1所;已撤并8所,占计划撤并的66.7%。到2007年12月,化州市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任务后,撤入学校校舍增加、容量扩大,可全部撤并265所农村小学教学点、13所镇管联办初级中学。从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使更多农村学生接受到优质教育。

明确责任,抓好宣传。为顺利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化州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在化州市教育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为使市民更好地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化州市多次召开全市镇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职、村委会干部、学校领导、群众代表工作会议,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让撤并政策深入民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根据粤府办[2007]1号文、茂府办[2007]8号文精神,化州市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化府办[2007]26号),对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明确规定各镇(区、街道)村委会离中心点3公里范围内的小学教学点原则上全部撤并到村委会完全小学;规划撤并的学校,从2007年起不再安排教师及资金,属D级危房的要立即封存并限期拆除,不再纳入管理;撤并一个小学教学点,市政府补助撤入学校5万元;撤并一个镇管联办初级中学,市政府补助撤入学校10万元;撤并小学教学点、镇管联办初级中学市政府合计补助1460万元。对纳入改造的完全小学或镇管联办初级中学,在政策和经济上予以倾斜,增强其“磁吸”效应,以促进对周边学校的撤并工作。

加强管理,群众放心。对属经济独立核算的被撤并学校,化州市严格按原则办事,协调各方关系,慎重处理好校产、账务等问题,使交接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化州市切实管护好已撤并的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再利用功能,例如改作农民夜校、村委办公室或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时未能再利用的,由当地村委会管护好。化州市各学校以“爱、勤、严”作为治校方针,学校领导教职工团结一致。对学生看护实行“爱”,体贴入微,使学生消除陌生感,形成学校亲如家的感觉。对学生管理实行“勤”,经常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尽力保证住校学生在校期间不出问题;要求小学外宿生排好队上课、下课,教师护送学生通过公路等情况相对复杂的路段,确保学生的安全。经过努力,化州市原在被撤并学校读书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安心读书,享受优质教育,家长非常满意。

(作者单位:化州市教育局)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范文一】

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政协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努力推动钾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搭平台、聚共识上。在党委领导下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政协协商实现了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等的有机衔接,为政协把握自身性质定位、发挥协商平台作用创造了条件。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优势。人民政协具有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党委领导下,把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为政协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实践中,我勉泛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促进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有机结合、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质量。人民政协必须把履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把提质增效贯穿履职全过程。在党委领导下健全完善政协协商的程序机制,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提高政协履职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党委的重视支持进一步激发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的履职积极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成效。人民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最终要体现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来。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规范的协商成果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有利于委员提出的真知灼见更多转化为决策,有利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得到委员和各界群众的广泛认同,达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效果。

【范文二】

积极主动争取党委领导,推动政协协商纳入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在党委领导下制定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在党委重视支持下开展协商活动,增强协商实效。提请党委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政协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努力推动钾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切实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党委领导,推动政协协商纳入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围绕确定年度协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市政协党组及时向市委请示汇报,提请市委研究部署,推动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措施、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到政协协商。

二是在党委领导下制定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市政协党组拟定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草案,经向市委书记、市长汇报并调整完善后,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由市委办公厅印发,形成了“两条线”“双循环”的议题征集模式。

三是在党委重视支持下开展协商活动,增强协商实效。围绕落实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协主动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对接,明确协商的时间表、路线图。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参加市政协有关协商会议,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认真回应委员关切。

四是提请党委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市政协把推进政协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重要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提请市委研究制定配套实施意见。市委高度重视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市委或市委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提案办理协商等8份文件,形成协商工作机制和流程“闭环”。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在协商工作中彰显自身特色,推动各协商主体平等协商、充分表达,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作集体决议,不形成倒逼机制,确保政协协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优势。积极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各界委员履职尽责,广泛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促进了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有机结合、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质量。紧紧围绕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协商议政,意见建议不求说了算、但求说得对,努力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成效。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规范的协商成果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党政职能部门与委员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委员提出的真知灼见更多转化为决策、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有利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得到委员和各界群众的广泛认同,达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效果。

【会议发言稿范文】

一、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三个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深入开展作业现场党旗红、党员身边无违章活动,圆满完成考察龙江等重要保电任务。出台报装接电专项治理23条,制定重塑电力营商新环境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办电不求人”。采取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和电力直接交易等措施,2018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5.2亿元。全面完成供电面积占全省70%、有980万客户、3万名职工的131户农电企业划转任务。

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电网先锋党支部”“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组织工程建设大会战,如期完成宝清电厂送出和哈牡、哈佳电铁供电工程。

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架起党群连心桥”活动,广大党员成为攻坚克难时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中坚力量。

二、突出机制创新,探索党建工作“三化管理”

一是推行党建工作标准化。印发基层党委工作指引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建成422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

二是推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对标管理,针对机关党建设置了100个对标项目。

三是推行党建管理信息化。建设党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实时化信息归集”“一体化业务管理”等5个平台,上线应用了“党员教育”等10大功能模块、44个应用子模块。

三、突出基础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三年登高”

一是扎实推进思想建设登高。公司党委中心组实行“成员领学+专题研学+经典诵读”模式。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宣讲986次。

二是扎实推进组织建设登高。规范各级党组织设置。成立公司机关党委。严格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三是扎实推进队伍建设登高。实行党员积分和目标管理。制定干部梯队建设三年规划,启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三个百人计

划”。

四、突出价值创造,实施党建融合“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双向融合”工程。实施“双培”工程,建立了党员、业务骨干双向培养、双向创优机制。

二是实施“党建+”工程。开展“双学双融”党务知识大学习。实施“党建+改革”,聚焦农电划转做足了思想功课。实施“党建+扶贫”,助力抚远市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

三是实施“创先争优”工程。开展“砥砺奋进党旗红”系列活动,打造“竞进提质·创先争优”精品工程,形成共产党员服务队特色党建品牌,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范文三】

xx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让农民群众拥有美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用两年时间打一场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2015年我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2016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从2015年开始又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x多万户,占总户数的67%。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突破性改善。

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民群众沐浴美的乡风民风。2016年底全省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x万余个,实现村居全覆盖。在继续遏制大操大办基础上,在设计新仪式、新上下功夫,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3万多人;在继续抓好抵制婚礼陈规陋习基础上,着力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基础上,以公墓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x万多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行动,建成乡村儒学讲堂x多个。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文化特色示范镇x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x万多个,其中省级文明家园x多个。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享受美的文化生活。连续6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每年帮助基层解决一批实际困难。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全省x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这样一个局面,从具体做法上,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11年4月、2016年10月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工作规划,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抓手。

二是坚持全面覆盖。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提出“富则富干、穷则穷干、不能不干、干就干好”,县为主体,不搞“盆景”,整体推进。2013年起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培训,有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地比着学、较劲干。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乡村文明行动全过程,在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摄影、微电影大赛,拍摄《乡村文明你我他》等系列影片,省主要新闻媒体长期跟踪报道,引导和监督并重,培育“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

四是坚持聚焦汇力。在文明委主导下,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重点项目,由文明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双牵头,成员单位在一个主题下,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同向同力,各计其功,形成了“统起来抓、分开来做”的有效工作机制。

【范文四】

始终遵循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及1595新思路为蓝图,坚持“立德树人、技行天下”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点特色品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总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做好安全、稳定。提高"两个"服务,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做好师生生活服务工作,落实"三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打破常规,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立足于精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

学校后勤管理精细化具体体现“细”“实”“精”。 总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措施求“细”,督查求“实”,成效求“精”。何谓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齐抓共管,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管理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有人管。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数程,精品是成绩的服务态度。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制度,有过程,有监管,有反馈,有整改,最核心的是落实。它要求后勤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用心去做好每件细枝末节的事情。要将平凡事情做好,将简单事情做精,将小事做实。

精细化管理就是人要在“勤”字上多下功夫,下硬功夫,下实功夫。确定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不管是领导还是从业人员应该在校园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多走走,在自己每天工作记录本上多记记,在大会小会上多讲讲,对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后勤人员多交流,好的经验要多宣传,反面教训要作案例多分析,让大家引以为戒。对如何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关键要在“细化”“务实”“精致”三个方面下功夫,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细”字上,落实在“实”字上,成效在“精”字上。

一、精细管理体现在“细”字上

为教育教学、培训及师生的生活服务,是学校后勤的根本任务。这是由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所决定的。如何服务呢?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首先必须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管理,同时还必须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以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就其内容来说,学校后勤工作的服务包括资产管理服务、校舍管理服务、基本建设服务以及安全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者对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指挥、评估,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培训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为教育教学、培训及师生员工等提供优质的服务。要达到这样要求,后勤服务就必须做到主动、热情、周到、细致。要善于抓小事、抓细节。重视细节、善于抓住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这实质是提倡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学校的后勤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应该被忽略或忽视,后勤管理工作尤为突出的:环境维护、卫生打扫、水电维修、校舍维护,桌椅门窗、窗帘的维修、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物品采购及供应发放、绿化养护等等。件件都是不起眼的琐碎小事,而这些繁杂小事如不认真对待或不及时处理,小到影响教学环境或某一方面、某些人或某个人,大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校的成本开支,甚至还会造成大的事故或隐患。所以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个细节,在细字上下功夫。

“细”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做任何事都必须行之有据,按章办事,有规可依,后勤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做细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健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就受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细、想得全,才能做得到位。 学校后勤部门修订制订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各工种岗位的岗位职责,内容涵盖了学校后勤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校产、校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及门卫管理制度、校园环境卫生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维修制度等。后勤管理规章已成为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的行为准则。为学校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细”是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志。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工作的结果,更要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管理者既要对全局了然于心,又必须对细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求得工作效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经常亲自深入到第一线,检查并指导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尽管分管校长的后勤管理工作头绪多,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坚持每天必须巡视校园和各场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抓实抓细的过程中也不能整天陷在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而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抓落实抓安排,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二、精细管理落实在“实”字上

“实”是对管理者以严格要求。“实”是好的管理者起码的工作作风,没有踏实的作风和踏实工作是不能做好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工作、检查工作。其次是行动,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再就是周密的工作计划,管理者应制订好详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实施计划。更重要的还应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工作作风踏实的管理者。

“实”受理工作的评价,是检查考核的过程。各项具体服务工作的情况如何必须通过管理者对其的考核来完成。考核工作情况的依据来源于管理者细致和踏实的工作。各项工作的好坏评价最终通过奖惩机制体现。如执行奖惩机制时,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考核那就无法进行奖惩,那就不能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实也是对管理者工作的评价,是检查考核的过程。

“实”是对实施者工作成绩的记录。后勤工作的服务性和保障性很强,各部门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如对校产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要求,对卫生保洁的流程和细节要求、食堂食品卫生把关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流程、校园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流程、采购人员的工作流程、水、电工的工作流程等等。工作的细致通过工作流程得以体现。同时也给督促、检查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所以说实是对实施者的成绩的实录。

三、精细管理成效在“精”字上

“精”是要向管理工作要成效。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设施、设备、场地、物资,提高设备运转率,充分发挥生产力,这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多办事、办好事,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要讲究运行效益。精细的后勤管理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到的服务能促进教育、教学、培训的发展,能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办学效益的提高。细致的管理能减少浪费,学会保养爱护,提高和延长物品使用年限,能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

“精”是促进管理不断创新的动力。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自我鞭策,才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精通后勤管理,精通各个重要环节。从而在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

“精”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对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责任,严格要求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提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激发他们为教育教学、培训服务和服务育人的热情。克服和消除在学校中低人一等的现象。管理者应切实认真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后勤工作繁杂琐碎,或不为人知,或不为人愿为,其价值、其绩效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或要在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学生身上显现,往往“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让人感觉后勤工作既崇高、伟大,又不乏悲壮色彩。因此,总务后勤管理首先是对后勤员工的人心管理,通过人心管理来激发人的潜能。对员工的管理应该在感情上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和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实施目标激励、岗位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以此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发挥其潜能,促进专业成长,提高工作效率。

四、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构筑安全钢铁长城。

(一)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制度,改善环境,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制定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类检查措施,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将安全工作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形成师生员工人人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不敢有一丝懈怠,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做到了“领导包挂,要求明确,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学校将安全工作纳入了学校日常管理中,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由后勤具体负责。

(二)防患未然,狠抓安全,做好学校保卫工作。

学校会同寸滩派出所、石马河派出所、区工商局等部门,整治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形成了学校安全防范体系。

1、学校拟订了特大事故处理预案,全体教职员工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实施校园安全责任首问制。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校充分利用早会、广播、周五集会等形式向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习,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防范、自救能力。利用班会课、晨会、学科渗透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校要求学生熟记《中职生文明公约》、《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五、存在不足和整改措施:

1、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后勤检查力度略显不足,以后要加强。

2、加强后勤档案管理,注意材料的收集和归档。

3、进一步加强安全检查,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以后要更加严格食堂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立足实际,统一认识开展勤工俭学

易门县隶属于玉溪市,县城距昆明95公里,距玉溪中心城区145公里。辖4乡1镇2个街道办,有58个村(社区)居委会。县域面积1 57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总人口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彝、哈尼、回、苗等23个民族,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现有中小学63所,在校中小学生22 248人,寄宿生15 638人。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很多寄宿学校的家庭贫困孩子,每周上学时从家里能带走的大多就一瓶腌菜。加上不少学校远离集镇,学校从市场购进的蔬菜及肉类食品成本高,加之食堂设施有限,久放不新鲜,学生很难吃到新鲜时令的蔬菜和必要的肉食。面对学生清苦的生活,如何既能改善学生就餐质量,让他们吃上新鲜蔬菜和肉类食品,又能降低他们就餐的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巩固“两基”成果,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易门县教育局深入各乡镇(街道)和中小学调查研究,在吃透县情,问计学校,听取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开始探索依托小菜园、小猪圈、小卖部和小基地,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新路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刚开展勤工俭学时,部分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担心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安全难保障,等等。为此,全县教育系统围绕“勤工俭学与农村教育”、“勤工俭学与学校发展”、“勤工俭学与学生安全”等问题开展大讨论,将发展学校勤工俭学的认识统一到“五个需要”上。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救助贫困学生,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需要;三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四是践行“三生教育”的需要;五是推动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宣传学习和开展大讨论,全县师生坚定了大力开展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实施勤工俭学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县政府于2007年2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意见》,全面安排和部署勤工俭学工作,要求财政、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科技、人事、工商、税务等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县财政每年投入5万元启动资金,扶持学校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村(社区)居委会主动支持配合学校,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低租金出租或无偿划拨土地给学校,协调集体荒山、废旧池塘给学校,帮助学校搭建勤工俭学的平台,加强“菜篮子工程”。

县教育局成立了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勤工俭学发展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督促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勤工俭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每年初都与各中小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组织考核,兑现奖惩。各学校把勤工俭学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与新课程计划方案的“社会实践课”一起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有效推动了勤工俭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发展特色种植。各校利用小基地、小菜园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如:浦贝中学年产蔬菜15吨;小街中学年产蔬菜、苞谷11吨;六街中学种植桉树4 000多棵,有计划间伐,每年收入4 000多元;张所小学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塔拉4 000多株,实现退耕还林20.7亩,同时套种粮经作物,年创收3万余元;易门一中承包板栗园65亩、种菜9亩,年收4万余元。茶树小学、旧县小学、十街小学等学校季节性蔬菜自给有余,还低价供应给周边学校。

二是大力发展养殖。易门县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均建盖有猪圈,学校利用剩汤剩饭菜和菜园中的废菜叶做饲料,大力发展养殖,每年都饲养几头到上百头不等的生猪。部分学校还养鸡和养鱼,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生活。

三是认真经营学校小卖部。为方便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各校都开设了小卖部,小卖部内的所有生活用品都由卫生监督部门查验检审,低价薄利卖给师生,既方便了师生,又使师生得到了实惠,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四是开展捡废采摘活动。多年来,各校坚持开展收捡废书、废纸、废饮料瓶、废地膜、废酒瓶、猪毛、鸭毛等活动,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一些山区学校开展挖药材、兰花,采集松果、野生食用菌等活动,每年创收20余万元。

五是开展支农打工活动。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在乡务农劳力少,农忙季节,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把支农活动安排到劳动课中,有偿为农户挖田、栽烤烟、栽秧、抢收抢种,既帮了农民的忙,又切实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仅此项活动,全县学校每年可获得6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易门职中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打工活动,每一名学生在假期中结合个人所学专业由学校联系到企业打工,回校后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同时每月还能攒下1 000元左右的生活费。

六是创建经营小作坊。小街中学、浦贝中学、六街中学等均建有豆腐坊,为本校和附近学校食堂提供经济安全可口的新鲜豆腐,每天还为全校教职工和毕业班学生免费供应一杯原汁原味的豆浆。

七是抓好学校大宗食品的采买。为确保学校粮油安全,节约学校开支,各校所需的大米、面条、面粉、食用油等大宗食品都进行招标选择、索证采购,既让学生吃到放心食品,又为学校节约开支,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

成效显著,收获“五赢”的喜人成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易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办学、实践、育人、创收、服务”五赢的喜人成果。

全县63所中小学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展面达100%。有养殖基地56个,小猪圈166间、1 413平方米,每年出栏生猪700余头,鸡5 000余只;有种植基地54个,面积499.8亩;鱼塘2个7.6亩;小卖部51个。2007年来年均收入160余万元。

开展勤工俭学带来的收益,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提供了支撑。一是弥补办学资金不足,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来全县年均用勤工俭学收益101.93万元,用于修建学校田径场、围墙、厕所,硬化泥路,安装路灯,购置床铺、课桌椅、厨具、锅炉、图书、电脑,实施绿化美化校园工程等。二是扩大勤工俭学再生产。学校投入部分勤工俭学资金,改造、新建猪圈,改造果园,改良菜园,购置优良种苗,保证勤工俭学持续开展。三是资助困难学生,确保控辍保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全县学校年均投入10余万元用来救助困难学生,使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改善师生福利。每年中高考期间和儿童节、教师节、新生进校和毕业聚会时,学校都为师生免费提供丰富美味的营养餐。同时,每年为学生购置蚊帐100多顶、床单600多条、棕垫500多个、洗漱用具1 000多套,部分学校还坚持为入学新生定做一套校服,不需学生交一分钱。五是有效平抑饭菜价格。近年来,油、肉、菜、米市场价格快速上涨,易门县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加大种植养殖力度,提高产出率和供给能力,在食堂菜价不涨的前提下,使学生饭菜数量不少、质量不降,确保了教育的和谐稳定。勤工俭学的成果,让学生共享,真正体现勤工俭学“取之于劳动,用之于学生”的原则。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农村贫困生就读职校难问题据了解,我市农村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生活生计能力差。家庭主要劳动力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少,又缺乏经营头脑,出外也无法找到打工机会,在家只能“刀耕火种”勉强糊口,送孩子读中职学校、交纳学杂费更加无从谈起。二是父母死亡、离异或患重病,家庭缺乏劳力,无经济来源。三是遭受自然灾害而致贫。四是父母下岗,经济收入微薄,负担沉重。二、我市资助贫困生就读中职的主要措施

我市山区农村的面积较大,许多初中毕业贫困生对职业教育特别需要,但由于缴不起学费,想读也无法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育行政部门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学技术与学好技术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每一次出台相关政策和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时,都把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作为重要议题,摆上日程,认真研究并制订促进措施,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中职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下图所示,我市29所中职学校每年减免贫困生学费超过150万元,并资助其60万元左右的生活费。

2006年我市29所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

在校生人数贫困生人数特困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学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总金额

4365529328222403452.4

06年减免学费学生人数06年减免学费总金额06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06年其他资助措施及金额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方式:

一是“奖”,设立奖学金,重点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二是“助”,实施勤工俭学,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半工半读,让贫困生自身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补”,对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灾害的学生,给予生活费、伙食费或物质补助;

四是“捐”,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资助贫困生;

五是“减”,按规定减免学杂费、学费等;

六是“缓”,视贫困程度,对部分贫困生实行缓交学费;

七是“发”,**市慈善总会、**企业等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鼓励贫困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完成学业。农村学生读书难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半工半读、顶岗一年预就业、校厂合(二)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免费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职学校每年免费招收2000名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培养成为技能之星。五年内,全市将扶助1万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可为学生减少学费约1亿元,并实现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帮助1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职教扶贫目标。

(三)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一年学费。从今年起,为鼓励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职业学校,我市实行了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可免一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每年招生期间举办两次抽奖。具体程序为:学生到报读学校报名时填写抽奖卡——抽奖卡放入抽奖箱由学校保管——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集中统一抽奖——中奖名单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今年秋季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四)各中职学校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慈善总会的助学金,尽可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五)各中职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设有企业奖学金,并在每学期举行一次表彰大会,重奖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惠州商业学校设立了“寒梅奖学金”、“新商人奖学金”、“宝润隆奖学金”等多项助困奖学金,每学年发放奖励金逾20万元。惠州建筑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集资金51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新生全免三年学费。三、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已经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因贫辍学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重点转为吸引和资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实施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大量举办零缴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不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如下: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今年6月21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

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的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助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助学政策,组织学生申报助学金。凡有利于贫困生上学或完成学业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

(二)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实施“万家培星计划”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为确保“万家培星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根据“万家培星计划”的总体任务,分解制订出每年的招生计划,引导和督促各学校落实;二是要举行校企签约仪式,让参加“万家培星计划”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保障“万家培星计划”顺利进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为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万家培星计划”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三)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在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欢迎。目前,我市理工学校、旅游学校、外贸学校等多所中职学校已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班。今后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量举办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就业。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办法,确定工学结合专业和班次,优先安排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半工半读。要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多出思路和措施,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职教扶贫的持续机制。

(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中职生助学体系。要全方位构建中职学校助学体系,实行“奖、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和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的专款用于扶助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等。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助学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各中职学校要把助学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制度,通过严格程序、细化管理,切实把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把用于资助中职贫困生的钱管好、用好。对资助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农村贫困生就读职校难问题据了解,我市农村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生活生计能力差。家庭主要劳动力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少,又缺乏经营头脑,出外也无法找到打工机会,在家只能“刀耕火种”勉强糊口,送孩子读中职学校、交纳学杂费更加无从谈起。二是父母死亡、离异或患重病,家庭缺乏劳力,无经济来源。三是遭受自然灾害而致贫。四是父母下岗,经济收入微薄,负担沉重。二、我市资助贫困生就读中职的主要措施

我市山区农村的面积较大,许多初中毕业贫困生对职业教育特别需要,但由于缴不起学费,想读也无法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育行政部门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学技术与学好技术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每一次出台相关政策和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时,都把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作为重要议题,摆上日程,认真研究并制订促进措施,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中职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下图所示,我市29所中职学校每年减免贫困生学费超过150万元,并资助其60万元左右的生活费。

2006年我市29所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

在校生人数贫困生人数特困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学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总金额

4365529328222403452.4

06年减免学费学生人数06年减免学费总金额06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06年其他资助措施及金额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方式:

一是“奖”,设立奖学金,重点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二是“助”,实施勤工俭学,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半工半读,让贫困生自身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补”,对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灾害的学生,给予生活费、伙食费或物质补助;

四是“捐”,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资助贫困生;

五是“减”,按规定减免学杂费、学费等;

六是“缓”,视贫困程度,对部分贫困生实行缓交学费;

七是“发”,**市慈善总会、**企业等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鼓励贫困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完成学业。农村学生读书难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半工半读、顶岗一年预就业、校厂合(二)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免费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职学校每年免费招收2000名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培养成为技能之星。五年内,全市将扶助1万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可为学生减少学费约1亿元,并实现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帮助1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职教扶贫目标。

(三)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一年学费。从今年起,为鼓励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职业学校,我市实行了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可免一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每年招生期间举办两次抽奖。具体程序为:学生到报读学校报名时填写抽奖卡——抽奖卡放入抽奖箱由学校保管——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集中统一抽奖——中奖名单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今年秋季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四)各中职学校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慈善总会的助学金,尽可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五)各中职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设有企业奖学金,并在每学期举行一次表彰大会,重奖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惠州商业学校设立了“寒梅奖学金”、“新商人奖学金”、“宝润隆奖学金”等多项助困奖学金,每学年发放奖励金逾20万元。惠州建筑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集资金51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新生全免三年学费。三、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已经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因贫辍学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重点转为吸引和资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实施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大量举办零缴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不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如下: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今年6月21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

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的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助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助学政策,组织学生申报助学金。凡有利于贫困生上学或完成学业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

(二)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实施“万家培星计划”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为确保“万家培星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根据“万家培星计划”的总体任务,分解制订出每年的招生计划,引导和督促各学校落实;二是要举行校企签约仪式,让参加“万家培星计划”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保障“万家培星计划”顺利进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为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万家培星计划”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三)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在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欢迎。目前,我市理工学校、旅游学校、外贸学校等多所中职学校已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班。今后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量举办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就业。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办法,确定工学结合专业和班次,优先安排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半工半读。要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多出思路和措施,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职教扶贫的持续机制。

(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中职生助学体系。要全方位构建中职学校助学体系,实行“奖、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和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的专款用于扶助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等。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助学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各中职学校要把助学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制度,通过严格程序、细化管理,切实把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把用于资助中职贫困生的钱管好、用好。对资助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五)加大助学政策的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各项助学政策,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解除因家庭经济困难担心孩子“上不起学”的后顾之忧。中职业学校要结合招生录取工作,认真开展中职奖学助学宣传,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常规的社会捐资渠道,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在学校设立各种扶困助学金。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学校十三五工作规划(一)

目前,随着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农村是我们这一农业大国发展的根本,而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的根本在教育。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花山中心学校的办学水平。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有效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xx”期间发展回顾

“xx”期间,我校重点任务是逐步完成学校硬件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6914平方米,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的寄宿制标准化学校。2019年以来,随着学校“明德工程”的竣工,逐步实现了操场硬覆盖、修建了保温式冲水厕所、新按电动大门、购置体育教学器材与健身器材、改建老三室、新建餐厅、宿舍楼、锅炉房,新购大型幼儿滑梯、图书、打印机、教师桌椅、文化长廊、路灯等。学校所辖3个村小、2个教学点,已经成为具有初中6个教学班、小学32个教学班办学能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园林化校园建设要求。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学生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用房和设施齐备。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特色,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中考成绩年年名列全市乡镇前茅。“十三五”期间,是我校抢抓机遇,提升办学水平,树立办学品牌,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通过工作创新,科研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途径,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手段,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教师发展、质量管理的办学体系,全力营造“以人为本,人尽其材,德才兼备,均衡发展”的办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特长,用文化的方式探索有效的生命化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常规管理、特色兴校的品牌,实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确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现dai办学理念,以发展为主旋律,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为推动力,坚持以强化管理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优化办学条件和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学校特色,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条件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办学理念、素质教育的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水平进入农村名牌学校的行列,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留住本地生源,吸收外来学源,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均衡发展,到2019年把我校建设成吉林省农村名校。

四、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

1、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完善硬、软件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xx”期间,学校的占地面积,教室、实验室等辅助配套设施已具规模,基本满足目前教育的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有计划地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立足现实升级提高。五年内争取修建原花山中学旧楼,改造村小教学点,新建警卫室,增设心理健康室,上塑胶跑道,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增添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全面实施信息化工程,提升学生微机房的档次,完善学校教育网络平台及软件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图书馆的建设。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2、全面提升实施课堂模式改革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课堂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和实施,加强对“绿证”课程的校本研究,积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食用菌、养殖、药植等,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学校特色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材,建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学科教研,使小学毕业成绩和中考成绩位于同类校前茅。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园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并形成特色,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3、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坚持科研兴校的思想,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成果的推广和实践,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全面实施课堂模式改革方案和加强学科建设方案的素质教育为主题,紧紧围绕以文化的方式进行生命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关注课堂教学和教育改革,加强“划片教研”活动研究,在已有一批国家、省、市级立项课题的基础上,扎实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教师骨干群ti的快速成长,使他们成为即擅长教育教学实践,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强“网络研修”,建立一支效益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市、县学科带头人、市、县青年优秀教师人数在同类校领先的,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4、农村办学模式改革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要求农村教育发展不仅培养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而且还要重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那就是加强办学模式改革,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普教、职教、成教有机结合,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五、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1、明确方向,科学定位,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

要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客观地认识校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学校定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农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一方面着力为上一级学校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着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文化加技能的合格人才,向着“积淀文化底蕴、注重精细管理、打造农村品牌、创办特色学校、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标阔步迈进,实现花山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提高办学效益。

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宝贵财富,为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必须对现有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继续完善年级主任负责制,搞好“有效教研组”的评比工作。力争把我校中小学的“有效教研组”推向临江市。激励机制的创新重点在于能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把教师的潜能能充分挖掘出来。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工程。“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年轻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培养新教师、骨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完成教师的合理配备,中小学38个班级要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配备,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达到名校水平。

4、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需要,是学校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努力构建“以学校为基地,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国土资源cnfla收集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科研型教师。把科研和课堂模式改革结合起来,与教职工成绩测评结合起来,促进教科研水平全面提高,做到以研促教,以教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农村教育,服务当地经济。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性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实行"3+1"分流教育模式,不仅把学生留住,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出路和就业技能,实行文化与技能并进,使农村毕业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本领,开展全员培训,使学生掌握致富技能,根据学生择业方向和学习基础组建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以分流教育及控流为出发点,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强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用技术培训要求,搞好以种植、养殖、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工作。

6、加大校园教育文化建设,注重文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教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气质,是一个学校的内涵,“十三五”期间,学校要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以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德育建设为主导,办好文化长廊,办好学校网站,办好学校广播台。在学校管理上体现文化管理的光辉,实现管理者与职工的和谐,教师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让整个校园成为洋溢文化气息的倾心校园,成为充满智慧灵光的和谐校园。

学校十三五工作规划(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和省、市、县有关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校本,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努力创建特色学校。肖家营小学在“xx”规划发展基础上,特制定本校十三五(2019年——2020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谷城县泰山路南段,位于肖家营社区六组,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2336m,教室24间,办公室6间,实验室1间,仪器室1间,图书室阅览室1间,音乐、美术教室各一间,会议室、卫生室一间,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和教学班班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人,教学班10个,幼儿班2个,在校学生410人,幼儿105人。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泰山庙和肖家营社区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普及程度得到巩固和提高,教育质量和依法治校管理能力逐年提升,学校已初具规模。

肖家营小学服务半径大约5公里左右,包括泰山庙社区、肖家营社区、盛世中华城小区总人口6624人,总户数1792户。其中泰山庙社区2660 人(含流动人口),620户;肖家营社区2164人,742户。随着城市的发展,泰山庙社区、肖家营社区和旺恒国际中小型企业迅速增多,盛世中华城小区入住率不断攀升,学校生源越来越充足,学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我们办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xx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扬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做优“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与水平,打造县城区又一所优质小学。

我们的校训:求实、进取、乐学、多思;

我们的教风:敬业、爱生、善学、创新;

我们的学风:立志、勤学、诚信、奋进;

我们的精神:民主、团结、业精、争先。

2、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就是三句话: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的“四有” 新人;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优质小学。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打造城区优质小学,谷城县示范学校。用五年的时间把肖营小学发展成为1000多名学生、18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打造成为城区优质、现代化的小学,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幸福工作,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

2、发展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扬改革这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中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学校品牌,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确立“四种意识”——(1)生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学生发展水平高,学校的竞争力就强,学校的发展环境也就好。(2)师本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3)校本意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教育云资源优势,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4)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把学校和社会融入一体,经常与社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学校借助国家实施学校“薄改工程”建设的快车道,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入115万新建一栋 767平方米的教学楼和阶梯教室。二是投入30万扩建、改造运动场地。三是投入12.34万元,建好供水管网、配齐安保设备、购置饮用水设备。四是投入 24.42万元,建成45台计算机室,15台多媒体教学设备、5000册图书、500套标准课桌凳、科学实验器材、体音美器材按标准配齐,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五是投入10万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小学建设标准。

2、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达到18个教学班10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

3、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1)通过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青蓝工程和各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培养3至5名省、市、县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通过省考县聘招录教师新机制,学校新进年轻教师8-10名,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3)通过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敬岗爱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表现,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满意度达到98%以上。

4、精细化管理逐步做到精致化。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增强管理实效。坚持依法治校,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118”工程,即一个学校五年规划和8项学校考评机制(绩效工资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教育质量考核、岗位设置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出勤考核、教学常规考核),学校从精细化管理开始,逐步实现精致化管理,创建成为省级“健康学校”“无烟学校”,市级家长学校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县级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文明单位。

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四声一影”活动,让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的呐喊声,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身影。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9%。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和素质教育。小学低、中、高段各科统考成绩综合指数分别达到0.9、0.85、0.8.毕业年级全镇统考和非毕业年级全镇抽考成绩名列前茅。

6、后勤服务意思进一步增强。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争创“文明小商店”和“美丽乡村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制定实施规划,并不具体目标分配到各科室、各年级组。每学年结束,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及时总结实施的成效,对没有落实好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2、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实施“118”工程,建立完善一系列教师、学生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从精细化管理到精致化管理,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符合法律规范、学校的各项考评机制更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师资保障。落实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办法》,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严明纪律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抓好校本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展“一课一师、一师一课”课例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抓好教师出勤考核和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出10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4、教学保障。认真落实襄阳市常规教学管理意见,加大常规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优质课大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落实“两个办法”,即教育质量奖惩办法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少先队工作,坚持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开展“六一”、“元旦“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拔河跳绳比赛、书法绘画小制作展示、寒暑假作业评比、读书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