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计划生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探析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上纠正人民群众的计生理念,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问题的关键,因为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认真学习理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人口政策的认识、真正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得到有效的思想保证。

1 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地区计生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在道路建设、教育质量还是生活水平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建设水平正逐步向城市看齐。但是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短期内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传统的思想仍在普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因而计划生育观念仍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群众重男轻女,并认为子女多才有依靠,不仅能够承担家里的负担,而且子女之间相互照应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站住脚。因而他们无视国家的计生政策,超生、偷生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没有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利益,反而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管理。

1.2 城市居民计生观念留隐患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向大城市工作和创业。这原本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却留下诸多的隐患。一方面,这些人才很多不是大城市户口,为了能在大城市扎下根基,他们往往以工作为第一要务,认为生育过早或者生育孩子较多自己难以承担,所以他们一般都是晚婚晚育的代表。尤其是当女性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后,生育的质量和自己的身体都难以保障,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压力又非常大,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人群在城市大量存在,将来城市老龄化问题就日益显露出来。但实际上,他们对国家的计生政策是比较清楚的,而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不是计生工作人员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的。

2 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2.1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明确计生工作的重要性

对人民群众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这要求计生工作人员首先对国家计生工作的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国家计生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尤其是关于生育二胎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向农村百姓全面而正确的解说。农村百姓的法律意识一般比较单薄,而且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如果计生人员对这些政策的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且工作方式不妥当,那么计生工作不仅不好开展,而且很容易引起百姓对国家法律的误解,甚至公开反抗计生人员的法律普及工作。其次,计生工作人员要明确计生工作的重要性,使农村百姓和城市精英阶层明白,作为国家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的计生工作,对百姓自身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强化百姓对国家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自觉的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支持计生人员工作的开展。

2.2 依法开展计生工作,必要时可以采取强硬的执行手段

计划生育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事关百姓自身的利益而且与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了保证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必要时可以依法采取强硬的手段。计生工作与其他的普通工作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只有将这几种特点恰到好处的发挥出来,才能获得良好的计生效果。计生工作人员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安排,每个工作人员对辖区百姓婚育的基本情况要有准确掌握,然后才能做好辖区育龄妇女、怀孕人群、节育措施等相关工作。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和服务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达到计生的目的。如果一些百姓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后,仍然违反国家计生政策的相关规定超生、偷生,甚至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引诱下对孕妇做男女B超检查以至于故意堕胎等,那么计生工作人员就可以将这些情况向上级部门通报,并协同主管人员对这些计生对象施行适当的处罚。而对那些规范执行国家计生政策的家庭予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通过这种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其他育龄人群,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计生人员的工作。

2.3 采用多种措施,提高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讲究方式,良好的工作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生工作的开展不是冷漠、刻板的执行国家的计生政策,当然个别情况除外。一般在进行计生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教育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如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帮助新婚夫妇的户口办理工作,让这些潜在的计生对象免除后顾之忧;深入社区或农村与百姓进行思想沟通,将思想教育工作自然的加入到沟通中去,让百姓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不自觉的提升了思想觉悟;而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通过计生教育的网站建设,向大家传递最新的计生政策和信息、节育的方式、以及怀孕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生育期间应该做好的护理工作等,让百姓与计生工作人员的距离感渐渐消除,以思想疏导来代替政策围堵,切实提高计生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此外还应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绩效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让计生工作人员有责任意识,对群众的工作也才更有动力、更有说服力。

3 结束语

虽然我国社会和科技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计生工作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普通百姓计生意识和提升他们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国家基本政策的规定,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永文.做好国有企业计划生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2(26).

[2]于秀萍.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6).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会计研究》杂志主编,财政部会计准则核心小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专家。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要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创新能力和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要通过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理论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会计学会在培养各类会计人才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的服务凝聚会员、壮大队伍。《会计人才规划》的实施,对于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人才规划》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繁荣、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的论述,为我国会计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尤其是中国会计学会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具体任务。

一 《会计人才规划》是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宏图大略

《会计人才规划》是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情况下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到2020年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大工程和组织保障等进行了全面论述,为我国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指南。《会计人才规划》体现了如下鲜明特点:

1 目标宏伟,工程宏大

《会计人才规划》确定了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四大目标,即,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提高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和专业素质,促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优化会计人才结构;为会计实务界、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学术界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提高人才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健全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效能,营造会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计人才规划》还提出了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会计名家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等六项宏大工程。

2 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会计人才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个方针的确立,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会计行业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的需要,也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的需要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包括着力培养造就6万名会计实务界高级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并统筹开发各类各级会计人才。

3 政策到位,措施有力

《会计人才规划》确定了会计人才工作十大政策措施,包括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和学会职能作用、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政策措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和领域出发,为实现人才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贯彻(《会计人才规划》是中国会计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会计学会是财政部主管、由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会计人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承担着组织会计学术科研活动,推动会计理论繁荣和实务工作改进,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等重要任务。贯彻《会计人才规划》,切实做好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是中国会计学会承担的重要责任。

1 中国会计学会具有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能作用

为了实现“团结广大会计工作者,组织和推动会计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目标’中国会计学会《章程》确定了七个领域的业务内容,大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针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业务,包括“总结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经验,研究和推动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组织开展中高级会计人员培养、会计培训和会计咨询与服务等”;二是最终能够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业务,如“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编辑出版会计刊物、专著、资料”,“开展会计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三是政府和其他单位委托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往往也是发现和培养会计人才,比如2005年以来,中国会计学会接受财政部委托,开展学术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等重要任务。显然,中国会计学会的目标、宗旨和业务内容都紧紧围绕“做好会计人才培养、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发展进步”这个中心;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既是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会计人才规划》的精神一致。

2 中国会计学会具有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

中国会计学会是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与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广大从业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学会充当政府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密切关注并参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对相关工作动态、要求和任务有及时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具有宣传贯彻会计法规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会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便利条件。第二,是学会拥有我国会计界最权威的专家团体,学会会员尤其是高级会员和资深会员,是我国最权威会计理论和实务专家的代表,学会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的体现,学会的智力优势,是做好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第三,学会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会计学会形成了20个分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由中国会计学会、东北财经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起设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会计学会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设立)等多个研究基地的学术组织;学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运行有序,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和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提高,为各类会计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3 中国会计学会与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联系。为培养会计学术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会计学会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学术界,以及多个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计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初步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和资料共享,引领我国会计学术人才快速、便捷地进入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另外,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方面努力,中国会

计学会创办了《中国会计研究(ARC)》期刊(中英文对照版),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同时,中国会计学会正在筹建英文网站,以更加便利地向国际学术界展示研究成果,增进世界对我国会计学术人才的了解。中国会计学会通过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着力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整体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工作改进,扩大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会计审计标准制定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带动其他层次会计人才进步,实现会计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

4 开展会计人才培养、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是《会计人才规划》赋予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会计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计人才规划》指出,会计学会已经成为当前会计人才管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会计学会的职能作甩是开展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十大政策措施之一。《会计人才规划》的规定既赋予中国会计学会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责任,也凸显了学会在建设会计人才队伍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

三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造就会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

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着力培养高端会计学术人才,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会计学会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学会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精心搭建有利于会计人才成长的高端平台,努力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推动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优良的人才政策是上海市人才良性发展的必要保障、通过对上海市人才政策定量评价和调查问卷方式评价,以及对上海市的人才政策状况的总体把握,构思上海市新人才政策体系。期望对上海市以后人才政策的制定者与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最终推动上海市人才质的优化和量的提高。

为保证政策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兼顾人才政策工作的实际应用性,在新政策设计中,笔者认为,上海市新人才政

策进行规划与设计应从人才政策体系总体框架规划、人才政策内容以及人才政策管理等三个设计要素入手。

一、人才政策体系总体框架规划

人才政策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地政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安排实施相关政策,也要对人才政策进行总体框架规划设计,以保证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动态性。因此,政策总体框架规划是人才政策设计的必要要素之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在分析目前上海市人才政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政策系统性的特点,将对上海市人才政策进行总体框架的规划。

对于人才政策系统而言,既要保证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又要坚持政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题组建议,对于整个人才政策体系框架而言,需要将人才政策体系进行职能划分。从人才政策系统功能上讲,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模块:政策预测与评估管理模块、政策实施与执行管理模块以及政策内容设计模块。如图1所示。

其中,人才政策预测与评估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人才政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完成政策需求论证;对已经实施的政策进行过程评估与后效评估;提供新政策补充序列等。

人才政策实施与执行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人才政策的推广与宣传;有效传达人才政策的思路与重点;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政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发现政策需要改进的地方;实施政策过程控制等。

人才政策内容设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政策设计论证;完成新政策内容设计;结合实施政策效果对政策改进与完善等。

通过人才政策体系总体规划,可以将人事人才工作进一步细化,同时明确各模块执行人员的职能,进而加强和规范人才政策管理。

二、人才政策内容模块

为保证政策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可以从上海市人才政策的六个模块:①人才引进政策;②人才使用政策;③人才培养政策;④人才评价政策;⑤人才激励政策;⑥人才保障政策,作为基本模块进行统筹与平衡,防止政策偏颇与缺失。同时,针对六个模块结合政策评价的结果和政策改进思路,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各政策模块的缺口对其政策模块内容进行补充与修订。其中,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培养政策是对上海市人才战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政策模块,它们对人才增长效应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保障政策是有效吸引外来人才,发挥人才积聚效应的重点政策模块;而人才使用政策、人才评价政策与人才激励政策是提高现有人才效能的重要政策模块,也是目前需要重点加强的政策模块。

三、人才政策管理

任何政策的实施与执行都需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执行效果。因此,在对政策管理中,必须对政策制定、实施、执行、控制以及评估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人才政策的作用,以达到充分挖掘人才效能、实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人才政策实施效果定量评价和对个体受众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上海市对于人才政策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对人才政策内容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管理,提高人才政策实施与执行的成效,以达到人才政策宏观调控的目的。针对目前人才政策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应该在保证人才政策内容平衡与完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策出台流程,进而提高政策实施执行成效。 转贴于

政策的出台应该遵循一定的流程,以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一般而言,人才政策的出台一般应遵循以下流程:

通过规范政策前期准备(政策预测、政策调研、政策可行性论证、政策内容设计)、政策实施过程管理(政策宣传、政策实施、政策执行)以及政策后期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政策调整)等政策系统中的三大流程环节的有效实施,同时将政策过程控制控制纳入政策实施过程,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政策实效,进而达到人才政策实施的目的。

另外,从前面的政策评价结果得知,目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在于政策的宣传、动态性和连贯性。因此,在政策实施中应该提高这方面的管理水平。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力建设项目 前期工作 管理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项目决策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是做好项目建设的关键,有序高效的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具体一个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来讲,不但包括了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核准等工作还包括项目涉及的有关如国家政府规划、行业或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工作,结合近几年来在电力电源项目前期管理方面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的思考。

一、吃透国家、省市以及行业相关政策,掌握前期工作办理程序

电力生产行业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为此从国家、行业、到地方各级政府制订了相当多的有关电力建设项目的法规、政策、规范,特别是近年来,困扰各级政府的雾霾天气,促使各级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及规定,因此电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涉及政策、法律法规相当广泛,从县市、省直至国家部委以及行业监管均有政策法规约束电力建设项目。

项目核准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安全生产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文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职业病防治法、电力工业生产建设全过程安全监察的规定、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国务院核准或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国家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及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土地使用指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电力行业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实行三同时的规定等等。

在以上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电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对以上各类政策法规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要提前详细了解政策制订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办理过程的各个程序,并提前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对办理各阶段手续的时间要有充分的预计,不能操之过急。

在项目核准中,要全面掌握项目核准所需的支持性文件,这些文件要求什么样资质单位来编制,依据哪些标准、规范、导则,需要从哪级管理部门开始申报,需要哪级机构来批准,评审的单位及依据、程序等,了解各个支持性文件编制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等等。如项目可研是项目环评、土地预审、规划选址、地灾等专题报告编制的基础,在开展这些专题报告前首先要将项目可研通过初评并解决了主要问题。如热电联产项目还涉及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还需要在省级政府批准的城市规划、省级发展部门批复的热电联产规划、热网规划等那就需要首先做好以上规划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做好项目的具体前期工作。所以说只有在吃准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我们的工作计划,安排好一切准备工作。

二、项目前期,重在谋划,谋则成,不谋则废

如果说把握好政策是前提,那么一个很完善的项目前期策划则是项目前期成功完成的基础。策划就是计划、打算,是对前期工作进度的一种设计,一种安排,一种选择,或是一种决定,也可以说是一张改变前期工作进展现状的规划蓝图,更是一种动力、一种鞭策。如果说吃透国家、行业政策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那么策划则要为我们解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在何处着手进行最好,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谁去做,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要做什么,就是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取得项目的备案或核准,服务于公司长远发展。

需要准备什么,主要是在策划中要考虑到我们准备什么样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来源,是现已有资料,还是需要我们委托咨询机构编制,或者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等等,这些内容在策划中均要一一考虑周全,这才不失是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能确保目标实现的策划。

在何处着手进行最好,就是要找准切入点,如众所周知的项目环评和土地预审是项目核准的两个难度较大的单项工作,那我们就要在项目环评和土地预审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以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上下功夫。在关键环节上加大力度,在关键问题上多研究多思考,在关注焦点上加强沟通协调。就可以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

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这两个问题在策划中是最难把握的,由于项目核准工作过程复杂,涉及政府、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社会机构、中介机构等几十个单位。各单位均有自己的办事方法和流程,而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任何一个部门办理过程出现一点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过程的时间安排;因此在策划中要尽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到,把过程需要的时间考虑充分,才不致影响大局,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接续,不致出现断层而影响前期工作进度。对于过程中孤立的节点,这里所说孤立是指不受其他环节制约,要尽可能提前完成,以便集中力量完成关键环节、解决关键问题。如在前期工作中经常碰到过对实际情况估计不足,计划不切实际,经常在修改计划,完成时间一推再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就是策划不好的具体表现。

谁去做?在策划中首先要针对前期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素养、业务能力、经历等各个方面因素安排工作,力争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其次是要把责任落实到人,有责任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才有冲劲,才能促进前期工作的快速开展;再次是保证过程的延续性,要做到责任人要对某项工作自始至终负责到底,不能频繁换人,否则会耽搁时间和时机。

如何去做?如前所述,前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新问题不断出现,个人认为内部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要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才智,广泛利用人脉资源。为此必须在策划中建立集体研究讨论的基本制度,在重要环节、难点环节或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集体研究讨论,以找到合理的、快速有效的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以最快速度达到项目核准的目标。

总之策划的过程要依托政策,科学策划是前提, 创新机制,聚合力量是核心,紧密联系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寻找准确的切入点,做好策划工作,尽可能预见前期工作中的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预案,才能确保前期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各方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前期办理过程中的信息

项目前期涉及方方面面,增进与各相关人员感情,要做到快而准,以人为本、融洽关系是关键。跑项目就是跑关系、联络感情,此话一点也不假,但是,决不能庸俗地理解。在现代社会化管理中,必须摒弃把人作为纯物质性工具对待的陈旧观念,而要以人的情感和精神诉求为中心,随时把人际关系作为纽带,实施人本关怀,激发各层次人员的内在热情和动力。在开展项目前期的工作中,应该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前期工作中我们必须注重以情感人,处处体现出热情、真诚、尊重与理解。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感情,让有关人员感觉到我们是朋友关系,办事讲道理讲原则,见面感觉亲切,交流才能无障碍,从而可以获取更准确、更多的与项目前期工作有关的各类信息,才能在办理过程中及时协调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前期办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关键节点的相关信息,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由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前期工作进展。要随时紧跟各机构的办理过程,掌握最新动态,并根据最新动态,及时修正策划中与之不适应的节点和内容。

四、不断学习,了解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

搞好前期工作,对政策法律的掌握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国家电力市场的动态、产业政策、电力区域政策、电力行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针对热电联产项目,必须对城市规划、热电规划、热网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在办理过程中及时正确理解办事人员提出的问题并准确作出解释。

在前期支持性文件办理方面,必须在认真学习项目核准前的有关程序及相关手续的基础上,学习相关支持性文件的编制规范、编制依据、评审规定等知识。如固体矿产压覆、地下水环境等需要地质勘探等方面的知识,与选址有关的需要了解不同坐标点转换的知识,环评指标、用地指标、节能指标是如何规定和计算的,等等需要学习和了解。

了解前期工作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对前期工作的辅助和支撑,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减少外部力量的投入,从而减少前期费用的支出,节约时间加快项目前期的速度。

五、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团结协作,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卓越工程师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71-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发起,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当前“重视学术性人才,忽视工程性人才”的情况下,要充分认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经验,更应该要根据我国各试点高校自身条件不同,在实施该计划中,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发挥政府主导、高校落实、社会支持三位一体,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一、欧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拓新人才培养思路,借鉴国际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按照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工程领域类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和对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规定可知,美国模式采用“核心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形式,设置内容体现宽口径、跨领域、重实践的特点,以生产过程的顺序来组织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把他们培养集管理、人文、经济、生态、伦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工程人才毛坯;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二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体现企业需求的特点,以若干模块组成为教学系统,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工程师成品,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欧美两大模式的学生都较早开始工程综合训练,一是通过实践课程或项目开发,将工程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成本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工作;二是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学习加工方法、加工技术, 进行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需的训练等。不论哪种模式,工程师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都要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培养。

二、目前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对比欧美等国,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其面临着三大主要问题:

第一,在高校教育层面,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应用实际经历,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基本上是用昨天的方法来从事今天的技术教学。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带有浓厚的“理论的应用、应用的理论”色彩,工程应用特点不明显。教学内容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重学术性,轻工程性。专业技术课程远少于德国、美国,专业技术课程在德国占了总课时的43%,美国占了总课时的40%,在我们中国只占15%。教学方式很不灵活,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量偏小,基本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研究型、讨论型、项目型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以调动和发挥,结果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

第二,在社会和政府层面,缺乏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对接纳学生实践实训的企业,或企业为学校学生建立的实训基地,现行有些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大多只是留有形式,因为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府扶植和免税等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第三,在企业层面,企业普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这无疑影响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工程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主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说,应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英国的专业评价人员指的是:(1)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价小组;(2)科学政策研究机构,例如PREST和SPRU中的有关人员[2](注:PREST:英国Manchester大学的工程、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所;SPRU:英国Sussex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中心。它们都是世界知名的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它们除开展评价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外,还从事实际评价工作;(3)一些专门为公共部门服务的私人咨询公司。需要指出的是,参与评价的私人咨询公司的数量非常有限,其原因在于科研评价工作不仅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投入,而且需要保持绝对中立,深受评价发起者和被评价方的信赖。这两个因素阻碍了私人咨询机构大量进入评价领域。

一、英国开展评价工作的政策背景

英国政府重视科研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削减了研究投入;(2)财政部(Treasury)和内阁办公室(Cabinet  Office)要求所有公共管理领域证明公共资金的价值和交账(accountability);(3)政府科研资助部门必须对前景光明的新兴科技领域作出迅速反应;(4)政府比以往更强调科学的实用性、技术转移和交叉学科研究,并为此尝试利用新模式组织科学研究,诸如资助机构联合启动研究计划、支持产学合作研究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因此需要把评价纳入政策制定过程,通过评价来阐明复杂、疑难问题,例如不同资助模式的恰当程度、资助产生的经济效益。面对上述4个方面的压力,许多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和机构建立了内部评估小组,小组一般由2~10名全时的工作人员组成,本文将他们称之为内部专业评价人员。小组在一位负有政策制定职责的高级公务员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做有利于把科研评价与政策制定结合起来。

尽管政府R  &  D管理部门面临相同的压力,但是它们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评价框架,而是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特征组织自己的评价工作[3](注:CABINET  OFFICE,《Annual  review  of  Government  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HMSO,London,

1990)。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内阁办公室成立了组织协调各部门评价工作的评估办公室[4](注:目前,由于各个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不再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推动此项工作,因而取消了该办公室。)。评估办公室既不从事实际评价工作,也不规定应该如何开展评价工作,仅仅制定了一份用户友好的评价指南,用于促进内部评价专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传播政府评价工作理念[5](注:CABINET  OFFI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essment:a  Guide  for  Custorners  and  Managers  of  R 

 &  D》,HMSO,London,1989)。

评估办公室认为科研评价工作应该为科研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内部评价小组不仅要组织评价工作,还要研究、构建科研绩效、影响和投入等定量指标。例如,研究理事会的内部评价小组特别重视参与研究绩效指标的拟订和内部管理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将它们应用于研究计划的制定、预算分配、研究管理以及事后评价工作。再如,贸工部(DTI)的评价办公室不仅仅采集和综合定量指标,而且更强调主动参与R  &  D计划的制定及其详细评价。

二、内部评价小组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1.在应用研究的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1980年,DTI在其研究与技术政策司成立了研究与技术评估小组,主要从事应用研究项目的评价。1984年,评估活动延伸到科研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即从制定研究计划到监控、评价研究计划实施情况与产生的影响。目前,由于DTI不再支持与市场联系紧密的活动,而是直接支持竞争前研究、支持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和技术转移以及国际合作计划,使DTI必须改进其研究资助计划与管理系统,评估新的资助模式产生的影响,为相关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为此,DTI制定了ROAME文件,以它为框架开展管理与评价工作[6](注:L.Georghiou  &  E.Davis(eds),Evaluation  of  R  &  D-A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HMSO,London,1988)。ROAME由计划中各个要素的首字母构成:基本理由(Rationale)、目标(Objectives)、鉴定(Appraisal)、监控(Monitoring)和评价(Evaluation)。它是提交研究计划申请和评价受资助计划的标准格式,既有利于申请人从上述5个方面考虑如何提出申请计划,亦有利于评价人员对照这5个方面的内容评价计划实施情况。

(1)理由部分必须阐明需要政府资助的原因,其中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即如果没有政府介入工业界将不会开展此项研究。

(2)目标包括投入目标和技术目标,它们最好可以测度,同时还要列出难以量化和测度的目标,诸如计划可望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样做有利于在计划执行期间或计划完成以后参照目标衡量计划执行的成功程度。

(3)鉴定部分要详细说明单个项目组成计划的方式,列出计划涵盖的技术领域、遴选项目的标准和机制。

(4)监控指检查受资助计划的进展所采用的系统和程序。必须追踪单个项目和整个计划的管理情况,如果出现了问题,或者计划的目标不恰当,都可以迅速作出调整。

(5)评价部分不必列出详细评价计划,只需要针对相关政策信息的需求,拟订出开展评价工作的框架,并说明通过评价可以明确解决的问题。

从DIT评价工作的实践来看,ROAME至少发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为DTI的评估专家提供了一种评价思想;(2)通过监控和事后评价活动,把有关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可以提高他们识别、理解问题的水平,从而促进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形成;(3)按ROAME格式书写的记录,是评估小组获取管理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这些信息既可以用于DTI制定科研资助政策,也可以用于设计评价方案;(4)对事后评价工作而言,可以对照当初实施计划的理由和计划拟定的目标来考察计划实施情况。

2.在基础研究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农业与食品研究理事会(AFRC)、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率先在内部成立了评价小组,由负有政策制定职责的官员监督小组的评价工作,还指令一名高级官员负责把评价与资助机构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这种线性管理结构有助于确保评价获得理事会高层的认可。

为了实时监控和评价资助项目,内部评价小组制定了绩效指标,建立了相关数据库。例如,AFRC于1972年率先建立了项目管理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除了收录经费与人员投入、研究计划的构成等数据项之外,还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绩效指标,其中定性指标来源于项目立项时对项目和人员的评价,定量指标是出版物和引用情况。评价小组要定期向AFRC的有关管理部门通告这些数据,使它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支持同行专家对AFRC的资助工作及所属研究机构进行评价。同样,NERC的内部评估小组要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开展一系列文献计量研究,参照当初设定的目标分析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产出。分析研究结果也用于支持同行专家的评价工作。

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SERC)的做法与上述两个研究理事会不同:没有自己的研究投入和绩效指标数据库;重视研究计划的评价,而不是项目评价;倾向于雇佣外部专家深入分析定性问题,而不是单纯依靠内部小组支持的同行评议[7](注:SERC肩负与其他部门共同资助英国的战略研究、联合资助产学合作计划、资助英国参与国际科学合作。很明显,评价这些资助工作非常复杂,不能单纯依靠同行评议方法。)。但是,目前SERC正同教育与科学部以及其它研究理事会合作建立一套测度产出的方法和指标,使之适用于整个科学(不包括国防科学)的评价。此外,SERC还肩负培养科学家的重任,因而需要记录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论文这类数据,用于评价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情况。

由于内部评估小组不仅积极主动地在理事会内部,而且还向广大共同体交流自己的工作,因此,它们提供的定量指标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通过把特定评价业务、评价支持研究和对理事会工作人员进行定量评价方法的培训工作委托给从事科研评价理论研究的学术组织,评估小组与评价理论研究专家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作用。这样,政策制定部门可以迅速了解、掌握评价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实际应用时按照每个组织的需求状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知识。各个研究理事会还精选了部分获资助的研究人员、同行评议专家和视察小组(visiting  group)成员参与开发定量指标,例如向他们咨询衡量成功的标准和指标,确保任何新颖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强有力的评价证据。尽管如此,内部评估小组提供的研究投入和绩效指标信息是在研究理事会内部发掘的,它们只可能适应于某类研究,因此,需要把它们整合到利用同行评议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中。

总之,在英国基础研究资助机构中,内部专家对评价工作和政策制定工作起支持作用,它们是英国专业科研评价队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同行评议仍是评估基础研究最令人满意的方式,不可能被内部专家评价方式替代,但可以肯定的是,评价小组能提供极有价值的政策信息,能为同行评议过程提供许多证据。

三、利用外部专业评价人员的方式

1.实时评价大型R  &  D计划

英国科技管理部门认为,外部评价人员的评价比内部评价人员的评价更深入,更具有可靠性和公正性,因此,大型R  &  D计划的评价一般都委托给外部评价人员。例如,英国国家信息技术计划[8](注:该计划由3个政府机构共同资助(DTI、国防部和SERC),涉及公司之间在竞争前的合作和公司与大学的合作。)(Alvey计划)的实时评价就是由外部评价人员完成的。

在开始实施Alvey计划时,DTI决定在计划运行过程中要开展实时评价,通过把评价结论立即反馈到计划运行过程中,提前发现问题并作出纠正。Alvey计划的实时评价包括两个部分:由SPRU评价计划的适宜性和影响,由PREST评价计划的结构和组织。这两个机构的科技政策理论研究人员要把评价过程中开发的专业评价知识传授给DTI的评估小组和参与评价工作的DTI经济学家,使他们掌握最新评价专业知识和经验。

2.制定评价手册

利用外部专业评价人员制定评价手册是一种一次性使用外部专家的方式,它不同于DTI和一些研究理事会采取的内部与外部评价专家之间需要长期维持联系的方式。

英国健康和安全执行部门(HSE)就采用这种评价方式。通过委托评价理论研究人员起草详细的评价手册,指导内部评价人员对研究活动进行事后评价[9](注:PREST,Protoc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HSE  Research,Manchester,1988)。评价理论研究人员在起草评价手册时,不仅要充分反映HSE的研究人员、研究计划制定人员以及研究成果用户(包括HSE的其他部门、外部研究人员和工业界)的意见,而且还要提供评价案例,供内部评价人员参考。由于在起草评价手册时调查了受评价活动影响者的意见,HSE的评价工作也获得了很高的可信度。

3.外部专业评价人员和同行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ESRC)采用外部专业评价人员和同行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它管理的研究计划、研究中心和培训计划做非常详细的定性评价。其中,专业评价人员发挥两方面的作用:采集研究绩效方面的定量数据,指导评价。例如,ESRC在评价地方研究实验室时,专业评价人员要与实验室的管理者共同商定评价的范围,然后向同行评议小组提供详细的评价证据。这些证据不仅仅涉及研究质量,还包含管理问题、相关性和影响。评价座谈会、同行小组可根据这些证据作出判断。从表面上看,这种评价模式和欧共体的小组评价模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是,这种评价模式中的评价专家在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实施方面比欧共体评价模式中的评价人员有更多的控制权。

四、结论

1.充分发挥内部评估组织和外部评价专家的作用,使两者相互密切配合,对科研评价工作非常重要

内部评价专家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他们一般有制定研究计划、管理研究、为同行评议提供支持以及委托和实施评价的职责。由于他们熟知自己部门的使命、了解评价的需求和目标,因此在设计评价方案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极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有关专门知识、熟练掌握评价方法,而内部评价人员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见,如果没有外部评价专家为内部评价专家提供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政府机构要建立评价职能是非常困难的。

2.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影响评价的可接受程度

(1)为评价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资助机构要有高级公务员负责评价活动,只有这样评价活动才能受到高层的认可,且不受任何要挟和胁迫。

(2)允许不同资助机构对自己的评价活动进行安排。不同资助机构都有自己特殊的评价需求,评价体系要反映这些需求。不能草率地对各个机构的评价工作强加一些硬性要求,否则,评价体系将缺乏可操作性。

(3)把评价作为政府R  &  D资助与管理全过程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重视评价工作并对其做周密部署,使政策制定者从评价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4)外部专家在学界的声望深刻地影响评价公正性和评价结论的可信度。评估专家可能被指责为得出了在政治上有利的结论,以获取更多政府委托评价任务;小组评价易受专家地位的影响,小组成员总是想要保护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声望;而声望卓著的专家易于被信任。

(5)在评价时要广泛咨询广大科学共同体。只有充分调查被评价团体及其同行、科研管理人员乃至研究成果用户的意见,并且适时利用评价专业技能,科研人员才可能接受评价专业人员的结论。

3.评价方法的日益复杂化要求评价人员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知识。内部评价人员和外部评价人员相结合组成评价共同体,既有利于内部评价人员迅速掌握最新的评价专业知识,又有利于外部评价人员发现政府机构的需求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研究、推动评价理论的进步。

4.尽管评价工作的伦理准则至今还未见有机构明确提出,但是要加以深入研究,以确保和维护评价工作应有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税收筹划;意识;人才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31-03

税收筹划是指在不违背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作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收筹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涉及财务决策、会计核算、投融资、生产经营以及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纳税人对税法的熟悉和充分理解。在发达国家中,税收筹划的应用十分普遍,不仅企业和个人在决定投资、经营、获取报酬前,对各种方案都要进行比较分析,选择能获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纳税方案,而且这种合理合法化的税收筹划也得到政府的认可甚至鼓励。在我国,税收筹划工作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纳税人对税收筹划不够重视,税收筹划的应用范围小、水平低。

1目前我国税收筹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税收筹划常与纳税人对税法的滥用交织在一起。税收筹划照理是合法、符合国家税收政策导向的行为,但对纳税人来说,只要能减轻税负,又不会触犯税法受到惩罚就是可实行的行为,而不会考虑实施该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政策导向。所以,一些纳税人实际是在想方设法寻找税法空子进行所谓的税收筹划,甚至故意歪曲税法。比如,国家对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资有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有的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只愿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而不愿对这些地区进行实质性投资,仅在这些地区注册一个空壳企业,将企业的有关会计账务在优惠地区进行核算,从而达到享受税收优惠的目的,而这些地区为了所谓的政绩,也默认了投资者的这种行为。事实上,这些企业根本没有解决当地的劳动就业问题,更没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效应,也不符合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和意图。

1.2税收筹划有时是与税务人员里应外合紧密相连的。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无非是想通过筹划,执行最有利于自己的税收政策。执行什么税收政策,税法都规定了相应具备的条件,而相应的条件是否具备,需纳税人提供证明资料,经税务机关认定。因此,纳税人为能达到执行最有利于自己税收政策的目的,或伪造证明资料,在税务人员粗心大意、下蒙混过关;或拉关系、贿赂税务人员,以至不具备相应条件也能搞定。所有这些筹划实质上是披着税收筹划外衣的偷税。现实中很多纳税人聘请离退休或离职的税务人员进行税收筹划,不仅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与税务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疏通路子。

1.3税收筹划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税收征管薄弱或漏洞促成的。虽然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税收征管改革,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但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仍不高,征管的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新情况,导致税务机关对有些证据的提取感到束手无策,纳税人往往利用这一点,实施所谓的税收筹划。比如:税法规定,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应该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但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价格应该是多少,由于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无法合理确定。

2提高我国纳税人税收筹划水平的建议

2.1树立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依法减轻企业税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不同,面临的税收环境各异,税收筹划的结果或许会不一致。相比之下,企业树立筹划意识并把它融入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始终要比机械的学习、运用几个具体方法更为重要,毕竟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税收筹划意识,也就不可能有税收筹划行为。事实上,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由于对财务、税收知识不了解,加上社会上偷逃税款成风,因此涉及到企业税收问题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找政府、找税务局长、找熟人,压根就没想过通过自身的税收筹划能合理合法的节税。对财务人员来讲,限于税法知识的欠缺,又认为领导在税务问题上神通广大,碰到税收事务就找领导,会计只能写写算算,未能为企业税收筹划有所作为。

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推进,企业必须彻底摒弃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作为领导不仅要做到自身加强税法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而且要积极过问、关注企业的税收筹划,从组织、人员以及经费上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提供支持。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向管理型辅助决策者角色转变,而且应加紧税法知识的学习,培养筹划节税意识,并将其内化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通过开展税务筹划为企业获得财务利益来赢得更高的职业地位和领导的重视。

2.2规范税收筹划基础工作。税收筹划的开展是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基础之上,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使税收筹划活动缺少根基:①各项管理活动并非严格按照财务工作规程来做,不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甚至没有经过财务上的必要预算就由企业领导“拍板”决定。②税收筹划主体不明、权责不清,会计人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做好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表,而税收成本比较及相关决策是领导的事。③由于财务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低、地位差,导致会计政策执行不严,企业的会计账目时有差错,不按会计程序做账、随意更改核算方法、账实不符、账外账、小金库等现象严重,税收筹划无从下手。为此,企业应从如下方面健全财务管理,为税收筹划打下坚实基础:

2.2.1强化科学管理。策划性是税收筹划的特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各项活动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财务活动,为使每项活动的财务效果最优,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严密的决策审批制度,保证必要的技术、人才、资金以及税务上的可行性论证,杜绝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只有如此,才能开展正常的税收筹划活动,税收筹划也才能真正在企业中发挥“节税”的综合财务作用。

2.2.2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设立完整、客观、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报表既是国家财务法规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实践证明,企业会计资料越规范,税收筹划的空间越大。为此,治理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账目不全、假账烂账现象,不仅是企业外部监管部门的工作,更是企业领导义不容辞的职责。

2.2.3明确税收筹划的主体。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企业必须有相应的执行主体具体经办才能使税收筹划真正展开。具体来讲:(1)成立由领导、会计、税收专家组成的企业税收筹划组。考虑到在实践中会计人员懂财务而不精通税法,企业领导有最高决策权但对会计、税法了解不够又没有太多的精力,聘请税收筹划的中介机构参与可以弥补企业内专业人员的不足,但中介机构尽管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对于企业的具体业务、经营特点、发展方向等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三者合作模型,在领导的重视、会计支持、专家献计的情况下,把税收筹划工作落落到实处。(2)改变财务会计兼办税人员的做法,在企业内设立专职税务会计一职。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税务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专设税务会计岗位,其职责除了编制纳税申报表、办理涉税事宜满足税务机关的要求外,应有更多的精力对企业税务活动进行合理筹划。

2.3加快引进和培训企业内部税收筹划人才。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具体来看,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条件有:(1)精通国家的税法及税收相关法律,并时刻关注其变化。只有如此,企业才能选准节税活动的策划点,了解什么是合法、非法以及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点,在总体上确保经营活动和税务行为的合法性。“用透”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实经济中,许多企业对放在身边的税收优惠不知道使用,发生了应享受税收优惠的经济行为,但没有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税收申报,没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白白丧失了大量的节税利益。(2)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法律环境,熟悉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好的税收筹划方法不一定对每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合适,税收筹划人员要在熟悉内外环境的前提下,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当的税收筹划方案。(3)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操作业务水平。此外,税收筹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筹划人员为此还必须具备财务、统计、金融、数学、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及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

从国际范围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税收筹划专业化及跨国税务筹划趋势十分明显,许多企业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聘请税务专家从事税收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我国要解决企业因能力不足而带来的税收筹划水平低下的问题,必须重视并加快税收筹划人才的聘用、引进和培训工作。具体来讲:(1)请外部专业税务人员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我国的税务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最初的仅仅为企业办理一些简单的纳税申报等业务发展到现在已逐渐地介入企业的税收筹划,其为企业所带来的节税效应已令不少企业相当满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纳税服务。(2)引进高素质专业税收筹划人才。企业要想降低纳税风险,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必须引进具备税收筹划能力的人才。国外一些企业在选择高级财务会计人员主管时,总是将应聘人员的“节税“筹划知识与能力的考核,作为人员录取的标准之一。我国也应朝着这一趋势发展,在淘汰不称职财务人员的基础上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强调财务人才的税务及其所应具备的其他知识背景。(3)加快现有办理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由会计办理涉税事务的情况下,重视内部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可能是大多数企业最现实的选择。企业必须重视对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税法知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税收知识修养,掌握税收筹划的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税务筹划的意识,从而能够依法高效地为企业开展节税筹划工作。在我国税收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税收筹划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培训工作更显得必要。

参考文献

[1]姚云,《论我国税收筹划发展的趋势》,《时代金融》,2006年第9期

[2]郑贵华,《如何提升企业税务筹划能力》,《财政与税务》,2004年第9期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提问时表示,落实中央两孩政策,需要首先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相关法规[1]。因此,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按照国家政策法律规定,认真学好并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吃透精神实质,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理解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深入人民到群众中去,掌握一手资料,将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效结合,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说服力,如可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杜绝蛮干、傻干,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给人民群众讲实情、摆实理,才能使其易于接受,同时树立计生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央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口政策的认知水平,在群众中利用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动员及教育的工作,其利于克服人们头脑中旧的生育观念和思想,抵御腐朽思想的不良倾向,助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各单位的各级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及全体职工在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精神时,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本质,按照法规和政策的要求,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全体员工把握生育政策的大方向,解决全体员工思想上的负面影响,以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带领和影响广大群众为实现全县基本国策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努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与育龄群众打开心扉进行交谈,因此计生工作者应掌握好沟通方法与技巧,缩短与育龄群众的情感距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心交流,尊重育龄群众,做到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由于育龄群众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性格等各异,因此需要计生工作者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减少群众的不理解,避免产生矛盾,维护好计生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仆形象。对于思想民主的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提倡他们做好榜样;对于思想保守的群众,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其上进心;对于思想落后的群众,要积极主动地同他们沟通,并给予关怀和温暖,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交流时要注意循循善诱,宽以待人,针对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和考察,针对错误观点进行否定和引导,针对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共同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个别问题单独讨论。重点育龄群众进行重点疏导,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计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并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群众欢迎不欢迎、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宣传教育理念,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群众的要求。另外,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做到常新常宣、多元化、连续性,尤其在重大节日时,要利用好各个街头,在城镇、乡村集中举办各种计划生育的培训班,根据不同的育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张贴宣传横幅,通过宣传车、有线电视与广播进行宣传,发放各种计划生育的宣传卡片。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宣传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将利益导向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实际问题常引发人的思想问题,通常情况下,物质利益常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群众的自身利益与实际问题具有紧密联系。大量实践证明,解决好实际问题是解决好思想问题的首要步骤,只有解决好实际问题,才能提高群众的思想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反之,若未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会致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难以收到成效。因此,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为目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相关优惠措施和奖励政策,使群众感受到国家给予的关怀和温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促进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2]。

四、加强自身学习,做好计生队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形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几点思考

在新形势下,要提升计划生育的工作水平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考虑,以此对人口数量还有人口结构进行多方面的优化,让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使用以及人口增长等等工作更加协调,并且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此,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借此希望对计划生育工作者能够产生一定的建议性作用。

一、强化教育宣传,以此形成统一性的认识

首先,强化计划生育管理相关领导和主管的主要责任和意识,让其能够在新的形式下充分的关注提升计划生育水平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的关注在管理中责任体制的有效性落实,不断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制度的学习,让人口教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共识,在学习培训和考核评比的制度下做好此份工作。另外,对于基层计生人员的培养还需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即能专则专。给基层工作人员也提供更多的有利工作条件,加强在工作方面的管理和部署工作,做好过程的有效监督,落实多种制度,保障这一项工作,有理有据的进行。

其次,关注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在强化计生工作人员对新生理论知识的了解的前提下进行宣导,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也需要进行更多更为广泛性的学习,不断的强化在业务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政策学习的及时性和透彻性,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更为有时效,对多种工作方式进行宣导,能够更好的处理好多种问题,强化计生人员的自我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意识,切实的提升业务人员在业务发展方面的能力。

二、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做好工作的有序衔接

首先,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通过进一步的完善《生育证的管理》以及《计划生育基础信息管理》在这些方面加以修订就能够强化计划生育的水平,强化育龄妇女对孕前的服务还有基础性的信息管理,不断的提升基层服务的管理水平,让基层工作不能出现放松的情况。另外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计划生育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变,并且追究具体行为人的责任。针对当前的二孩政策,在初期阶段需要避免一些领导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所出现的松懈性,建立起有奖的信息核查制度,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方针,保障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计划生育的健康发展方向。

其次,建立和完善流动性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管理水平。制定出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强化对于城市地区流动性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并且深入的调查和了解这些人口在生育二孩方面的思想倾向,促进流动人口生育服务管理的制度化,不断的创新工作的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流动人就服务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个方面的责任,以此实现流动人口的网络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反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部,明确管理责任,引导流动人口参与到社会保险的购买当中,在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的前提下,让流动性人口成为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当中关键的一部分,以此开展工作将会更有效[1]。

最后,强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管措施。要想提升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性,就需要强化计划生育的政策的执行情况,向公众公开制度,让群众对此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全面性的监督,以此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对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错位现象进行负责,还需要让社会的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等监督手段落实到位。在工作人员执法的过程中做到文明执法,给人们讲解关于计划生育的知识吗,让人们认清当前的基本情况,依法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的问责制度,让执行管理的人员能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道德还有业务方面的素质,能够更好的贯彻和执行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措施[2]。

三、工作程序的加强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

首先,优化计划生育相关证件的办理程序。要严格的落实计划生育人员在落实《生育证管理方面的办法》,明确生育证相关的办理条件,例如,在办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是一次性的高职以及及时办理总结和及时采取措施的办法,全面的落实被动的审批方式,变成主动的代办。从传统工作方式当中的管控变成当前工作的服务,这样才能够积极的解决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不便的群体,要建立起绿色通道,并且也做好相关政策的宣讲服务,做好耐心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群众在了解政策的背景下,真正的好办事。

其次,提升妇女孕产期的全程服务水平。计划生育工作是多个方面的,需要认真切实的做好医学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尤其是孕期的检查以及备案工作,建立起全面的孕期检查机制,特别是面对一些政策之外的生育事件,更需要做好引导和备案。落实关于避孕、节育等方面的工作政策机制,减少和杜绝产生政策之外生育的现象,让人口的出生率掌控在计划范围内,真正的为群众所服务,为国家服务,在源头上进行服务漏洞的管理和堵塞,尤其是一些重c的人群,不断的细化服务政策,保障如果有孕情能够及早的发现,并且更快的加以落实和引导[4]。

最后,建立完善的人口性别检测考评体系。在计划生育方面需要强化宣传的力度,对一切关注性别的孕期父母以及医务人员进行宣传,以此形成一个优良的人口性别综合管理的舆论氛围,在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衔接方面,让人们群众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念,引导自然生育[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形势下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是从强化教育宣传,以此形成统一性的认识、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做好工作的有序衔接、工作程序的加强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艳,周颖,赵洪鑫等.综合干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13-18.

[2]胡庭胜,王岩.当代大学生婚育教育:挑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25-28.

[3]王培安.论全面两孩政策[J].人口研究,2016,40(1):3-7.

[4]吕世辰.放开农村二孩生育的经验与前瞻――来自山西省翼城县的调研报告[J].理论探索,2016,14(1):91-95.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人们的婚育观念已经普遍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使得我国的人口发展态势越来越趋于良好。不过,若想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还需要政府加强和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若想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当创新其宣传教育理念,只有在科学的宣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提高宣传教育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希望能够对其工作有所助益。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方法、有效的形式及科学的手段来向社会公众传播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从而影响公众,使公众接受并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实现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继而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说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一项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也不为过。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意义

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具有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就我国当前的发展变化来看,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已是迫在眉睫。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具个性化,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积极改革传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根据群众的品位层次和实际需求来进行宣传教育,才能够使群众更加接受相关政策。再者,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要主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和政策需要,社会环境和政策需要改变,则宣传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改变。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口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发展问题,因为人口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视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它深刻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样,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当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观念,逐步引导广大育龄群众形成文明科学的婚育观。

2、依法进行宣传教育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必要策略,而依法宣传教育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一提到依法行政,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政策法规部门,而不会认为宣传教育部门也与依法行政具有关系;但事实上,依法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正是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所要创新之处。过去我国主要是依靠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技术进步及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要尽快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依法进行宣传教育。

3、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

在过去,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政府想要做的事,而现在,其更是人民群众所需求的事。所以现阶段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开展,尽量使宣传内容和教育形式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突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效果,带动更多的家庭走向少生、快富、奔小康之路。反之,如果宣传教育没有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那么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更无法促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4、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科学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是取得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以往我国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之时往往都是采用的单向说教式和灌输式方法,这种方法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取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只有不断改进传统方法,积极以多向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方法来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宣传者与被宣传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平台,并针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将集中宣传和个别咨询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的宣传教育。结语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必须要得到积极的重视,而若想有效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就必须坚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党和政府一直都在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而在新时期下,这项工作具有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乔梅.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5:140.

[2]陈敬芬.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226.

[3]吴春华.浅议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创新[J].群文天地,2011,14:250.

[4]杨玉秀.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J].现代妇女(下旬),2011,03:61-62.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时期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方法

近年来,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之下,文化与物质水平均得到显著的提升,人们也能够遵守计划生育的国策,但是,在一些流动人口与乡镇农村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养相对偏低,此外,在农耕文化思想的影响之下,重男轻女思想依然严重,因此,在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升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到基层,是每一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分析与对待的问题,只有加强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那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提升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呢?

1 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明确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让群众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是开展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进行宣传时,应该融入和谐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将党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人口政策深入群众的内心,让他们意识到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广大的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为了强化宣传效果,上级部门可以将宣传教育体系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之中,将宣传效果作为评价工作人员工作成效的内容,突出群众对于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知晓程度。例如,可以定制计生围裙、制作计生简报、定制国策伞、定制计生扑克,充分的利用媒体营造出良好的计生工作氛围,帮助群众迅速渐进的了解相关政策,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转变群众传统的生育观念,保证各项工作均能够得到顺利开展。要注意到,目前还有一些群众有着“养儿防老”与“多子多福”的错误思想,他们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不理解,这也是某些地区“超生”、“躲生”现象难以禁止的原因,从近年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即可窥见一斑,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人口素质不高,这样就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为了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将宣传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计划生育惠民政策、避孕知情选择政策的宣传,让“女儿也是传后人”、“独生子女好”的思想深入人心。

2 依法行政,落实计生法规

坚持依法行政是开展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要注意到,计划生育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该种工作的政策性极强,要想做的好,就必须要坚持原则,对于违反政策的人要按照制度进行查办,并结合循循善诱与宽严结合的原则,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班子也应该切实将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执行。对不正确履行制度的工作人员,则根据其情节来追究责任,实施公开审批的制度,明确各项办事程序,对相关审批程序、工作流程、条件流程以PPT、网页方式公开,方便群众,规范各项操作流程,严格审批手续。此外,管理人员也要意识到,每一位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基础、文化素养、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均有着较大的不同,要保证他们可以切实的履行职责,在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好完善的奖惩措施,激发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实施优质服务,切实落实计生政策

实施优质服务,落实各项计生政策是做好计划生育思想工作的重点环节,群众的各种思想问题均是由于一些利益纠纷所导致,利益矛盾也是诱发群众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性因素,要想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就必须以实际为出发点。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时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种种实践也证实,只有在优质服务过程中将各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其中,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有效的调动他们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为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必须要了解群众思想状况以及思想背后的问题,分析他们抵制计划生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多为群众做一些暖人心、得人心与稳人心的工作,主动解决群众的困难,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用积极的态度创造解决的条件,对于现阶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向群众说明好背后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让群众受到教育与启发,再辅以相关政策的指引,提升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觉悟。

4 多管齐下,开展综合治理

在开展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该将思想疏导与物质鼓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并将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放置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做好基础性宣传工作同时,对于观念淡薄的群众要实施一对一沟通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的化解。同时,还要提升温馨服务,张贴好温馨的标语,也可以设置悄悄话室,针对育龄妇女婚恋、哺乳、避孕、生殖保健等知识进行辅导,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指导。

5 以情感人,优化教育效果

感情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与态度,很多感情都是一种人类的共有感情,在开展计划生育思想教育工作时,需要将情感理论融入其中,将其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优化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目前,在很多地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依然是计划生育工作成效不理想的原因,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加上一些客观事实的影响,这一观念就成为导致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理想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宣传妇女在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与男性并无显著差异,帮助群众树立起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的思想。此外,还要鼓励妇女走入社会,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

6 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人是社会的人,其本质便是各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处在这一位置,均会有着一种规范要求与期望。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社会位置中按照社会规范与期望来行动,那么其行为就是符合社会角色要求的。因此,为了加强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将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为群众提供一些生活与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意识到养儿防老不如勤劳致富,帮助群众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保健能力,才可以完成提升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的根本目的。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为了提升工作成效,就需要将教育工作、宣传工作与服务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文化知识服务、保健服务、生产指导,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保证群众能够自觉的接受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彪.新时期如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3).

[2]任树俊.汾酒集团公司计生办浅析如何做好企业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N].吕梁日报,2010(10).

[3]高勇.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有资料表明,在数以千计的法律法规中,属行政执法范畴的占了八成以上。更主要的是行政执法具有明显的侵益性特征。实践中行政执法出现执法不作为、不按程序执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等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行政执法侵权占据行政侵权的主要部分。行政执法随时可能侵犯相对人的权利。无疑,要充分保障公民人权,就必须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尽管近年来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群众抱怨过多、颇有微词的依然是行政执法问题,城管、计划生育执法就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多年来,计划生育执法过程中,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引起了广泛批评、激化了干群矛盾的强制拆房、关押对象户亲人、强制引流产、强制收缴财物抵社会抚养费等,并由此催生了计划生育“七不准”的公布实施。在这些现象逐渐消失时,基层又出现了执法人员收钱放生的违法现象。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很难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要求和初衷来执行呢?其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基层行政执法中这种违反国家政策、侵犯公民人权行为的出现?

在许多有关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问题的分析文章中,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责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好。他们认为政策是好的,只是执行中走了样,主要原因是基层人员素质低。例如有文章说:“个别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有法不依、弄虚作假、乱收费、乱罚款、不按法律程序办事,不用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和冲突,致使违法侵权的计划生育具体行政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存在,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党群关系,影响了计划生育的正常开展,同时给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我想,有谁认真的去考虑过政策为什么会走了样,难道基层人员的素质真的很低吗?低到不知道怎样是遵守政策,怎样是违反了政策吗?抑或是他们的素质低到不知道违反政策要受行政处分甚或担法律责任吗?连最基本的遵法、守法以有利于自己——最起码可以不犯错误都不知道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的确太可怕,指责当然应该。只是笔者在想: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逐渐规范化,无论如何,基层工作人员多少也是参加了录用考试,闯过了几道关才获得了工作机会。虽说难免有个别人是靠关系的,但也是有硬杠杠(诸如大专学历等)卡着的,也不是任人唯亲,不论良莠与否都可以进来的。既然如此,基层人员素质太低以至于知法、执法、犯法甚或连违法的后果都不知晓的可能性就排除在外。

一般而言,人的行动有两个出发点:一为名或利;一为职责所在,不得已。那末是什么让他们知法而不守法、或者说是不严格的守法执法的呢?是为名或利吗?据我所了解,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付出和收入极其不成比例。计划生育执法工作中的冲突是得罪人甚至是对于执法人员有人身危险的工作,如果说他们关押人员,扣押东西得到了好处,那就是:名是骂名,利是那没有保障的工资。至今为止,笔者家乡的计划生育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依然没有保障。他们的其他福利待遇如“三保”“五保”(诸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一律为零。而他们辛辛苦苦工作所应得的劳动报酬:工资还是要靠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来兑现,收上来就发工资,收不上抚养费就拖欠、扣工资,甚至直接的惩罚就是:别来上班了,何时完成收款任务何时来上班。

如果说为了保障自己的工资而采取强制执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是为了利,那也不算是私欲过度膨胀导致的超出制度范围的求利;至少,他们也是在保障自己获得报酬、继续工作的权利,或者说也是在保障自己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而必须对家庭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和义务的能力。这是国家和社会没有对他们尽到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的义务、没有保障他们的相关权利而导致的变相扭曲。

当然,这是激愤之辞,只是笔者的打抱不平之见。实际上,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决没有因为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而故意去违法或变相执行政策。相反,他们在误解和低待遇的条件下,在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重负下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开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迫使他们这样做的,是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要求与群众强烈的生育意愿的矛盾,是没有完善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要求与错综复杂的具体情况不相吻合产生的矛盾。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社会各界强调的是弱势群体——计划生育对象户的权益保障。但有谁去想过基层工作人员的权益该如何保障,包括给他们一个清楚、明白、可行的执法规范以保证他们不“简单粗暴地执法”?没名没利,他们为什么这么粗暴的执法以致于侵犯了公民人权呢?笔者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职责所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甚至是赋予了他们这样做的必然性。

为什么会产生政策执行中的扭曲现象呢?笔者认为:

一、依法行政、保障人权,最关键的不是执行者的素质,而是法律与制度的完善与性质。即一部善法,是保障人权的基本前提。在这方面,笔者深深赞同关于善法、恶法的讨论。当然,这里的“善”,不仅仅指善、恶之善,也指完善之善。在前几年,计划生育是靠国家的行政强制力来推行的,即便是“计划生育七不准”,也是在作为内部纪律使用多年后才解密的:即面向社会公开。而受到广泛批评的“计划生育七不准”所禁止的基层工作人员执法行为也是在这一规定公布后使计划生育基层人员成为矛头所指、众矢之的的。这其中,政府法令的颁布自然有着当时国情的考虑,但也包含了政府对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态度和工作方式选择的认可度,至少是默许的。“国家公共权力主体或政策制定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出于某些特殊的考虑,而不是按照公认的公共政策基本原则,像公正、公众利益至上、合法等原则去制定公共政策。”【1】笔者认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初颁布施行,应该符合“出于特殊国情的考虑”这一假设。(由于笔者知识层次、社会地位所限,这个结论只能是我的推断,因此称为“假设”。)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为什么发生了转变,是人员素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是:

一、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最初是靠国家强制力“强制入轨”的,如今转向了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阶段;

二、相关制度,诸如对社会抚养费征收使用的管理、监督制度;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帮扶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的建立、完善、落实较之前几年进一步强化了。也许这些是当时及今日计划生育工作局面的最好注解。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善法而非人员素质对于人权保障的重要性。其二是法律制度的安排,没有给行政人员切实可行的执法空间。基层计划生育执法人员的执法权限中,没有强制执法权,需要强制执法的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就有很多局限。例如,在公、检、法、司、城管等部门和计生委的配合上是否有高效协同性。具体而言,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尽管可以申请法院执行,但依靠法院强制执行,非基层执法人员所能决定,一般要有县计划生育

本篇论文.[],感谢原作者!局统一决定,向法院上交法定费用,办齐手续后才可以实行。而上级下达收款任务又常常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不可能每次收款都等全县统一的行动。这无形中增加了征收的困难。又如,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即使可以等待时机,而大月份计划外孕妇的人流工作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和机会“暂缓”。法律规定是要做通工作让她们自愿去做人流。想方设法要生孩子的人,能做的通工作吗?在行政手段淡化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生育愿望强烈的情况下,要让他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还是很难的工作。何况,好多孕妇甚至“准孕妇”根本就不在家,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做思想工作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片面批评基层人员如何低素质,如何粗暴简单的工作,我们应该考虑政策的现实可行性。这里,笔者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计划生育七不准没有在颁布之初就向社会公开?为什么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粗暴简单的计划生育执法案件中,几乎没有群众胜诉的?因为计划生育推行之初,的确是靠国家行政强制力来推行的。固然,这和当时的国情有关,笔者不想加以评论。

三、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行政执法资源不足。西方政策实施途径的两大学派之一的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诺和特里林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2]只有了解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是如何运转、工作的,我们才能解开计划生育政策变形的真正原因。以计划生育为例,根据有关规定,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从有关事业单位的定义及特点来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也应属于享有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财政投入人均十元作为计划生育事业费。实际上由于地方财政能力不足,在一些贫困县里,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实际上处于自筹自支事业单位的境地,人员工资、办公费用以及其它一切费用都是从社会抚养费里出。还有一些贫困县,财政不仅不拨钱给计生部门,每年各计划生育服务站至少还要上交乡镇财政几十万元。一个没有财政拨款收入、也没有赢利性下属单位的服务部门,如何有钱上交?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因为得不到资金投入,而又要承担数额不菲的上缴任务,为了单位的正常运转,他们只有依靠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寻求生存空间。而由于有“计划生育七不准”、没有强制执行权等种种限制,这就迫使计生部门去“放查放生”,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经费再紧张也不应该放生。而基层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仅仅是经费紧张,而是拨款几乎为零,经费严重不足。在某些地区,是这些“素质低、执法简单粗暴的”基层人员在养活着计生办!在保证着基层计生办这一国家、政府举办的公益事业单位的运转!个别领导,尤其是县级领导一讲话就说:严肃查处收钱放生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如何处理某些素质低的工作人员等等,但却不说“我怎么没、为什么没有保证拨款到位”,只说财政紧张也不应该放生,却不说基层人员也要吃饭,也要养家;而且,紧张和零是两个概念,是质的飞跃和差别!我想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总该懂得这一点?很多关于基层计生队伍建设的文章说到队伍建设建议时,大多是从对他们的要求入手,诸如:素质高、懂业务等等,很少有作者真正从关心基层计生队伍的待遇和工作状况——哪怕是他们的工作权利的保证出发的。我想,某些人是否应该深入基层去看看再发表言论、制定政策?!

四、利益激励引导机制不健全,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过轻,使守法、违法的得失权衡失度。有人认为是基层计生人员受利益驱动导致了收钱放生。而笔者认为至少应区别看待“基层计生人员”中所指的乡镇和村级计生干部两个不同的群体,笼统地说基层计生人员受利益驱动收钱放生是不符合事实的。笔者认为,对于乡镇计生干部来说,基本上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所迫使的。因为在收钱谋私和为此失去工作之间,他们更愿意守法保住工作。如果说村计生专干放查放生是利益驱动,或许的确如此。因为村级专干几乎没有工资收入,一般每个月只有五十或六十元的补贴,又没有退休、养老保障等,(笔者要强调的是,在有些县,乡镇计生干部除了工资按照事业单位人员标准来执行外,也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包括现在农民已经有的医疗保障,他们都没有。他们唯一所有的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事业身份,支撑着他们继续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寄希望于国家的机构改革会给他们带来曙光。)因此部分村计生专干,甚至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等宁愿选择丢掉这份“工作”(这也是他们受到的最重的处罚),也要包庇自己的至亲超生或者收受钱物包庇他人。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事业单位和市场上的各大企业相比,体制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认为本单位财务工作十分简单,进而降低了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导致单位财务人员的税收知识较贫乏。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只是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对会计业务流程处理的经验,更是缺乏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把握,其税收筹划能力弱。并且随着近年来税收体制的改革,与事业单位相关的税收种类越来越少,很多会计人员的升迁速度慢,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少数高级的会计工作人员选择调动工作岗位。其三,通过税收体制改革以后,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变成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营业税等相关税项的纳税人,但依旧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税收制度的了解,一味地注重财政拨款,甚至一点也不了解事业单位要纳税的事实,导致其不纳税。很多事业单位不了解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单位的优惠期过了之后,依旧按照优惠政策申请纳税,导致事业但是的税收出现了各种问题。

二、改善税收筹划的对策

其一,事业单位自身要积极地转变纳税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依法纳税的意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税收征管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税收的征管,提高相关单位的依法纳税意识,并完善各项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宣传依法纳税的重要意义,要求事业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需要采用有效方法转变事业单位不必进行纳税筹划的错误认识,对事业单位的税收工作加强教育管理,以提高其依法纳税的筹划能力。其二,税收筹划作为一项实用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要求纳税人对税收、法律、财务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故要求事业单位培养一定数量的高级会计人员,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必须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够胜任会计工作。事业单位可以定期邀请国家税务机关的优秀工作者培训本单位财务工作者的税收政策法规知识,进而丰富其业务知识,提高财务人员对财政、税收等各项工作的法律法规的认识,进而在理论的指导下熟悉会计事务各项工作流程。其三,事业单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育才、用才制度,建立一支适合事业单位长远发展需要的纳税筹划团队,全方位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的纳税筹划能力。构建规范有序的会计用人制度,依据专业胜任能力聘用相关会计工作人员,促使薪酬安排和每位员工的实际贡献相协调,与业绩、岗位职责相衔接的薪酬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潜能,促使每位会计工作者可胜任本职工作。事业单位要完善会计工作者的上岗培训制度,加强对其的考核,为本单位会计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然后通过定期考核检查培训效果,考核成绩优异的予以奖励,考核成绩较差的予以惩罚。事业单位不断加强对重要工作岗位人员的管理,注重储备大量优秀的会计人才,确保不同时期的优秀人才在职务、薪酬方面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保证优秀人才不流失。其四,国家的税务机关可组织力量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纳税指导,加大力度宣传事业单位的税收政策,促使事业单位的依法纳税意识不断提高,重视税收筹划工作,明确事业单位必须履行的纳税义务。同时要求事业单位牢记税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税务机关可以为需实施税收筹划的少数单位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其科学实施纳税筹划工作。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