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

儿童英语论文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英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笔者探索了儿童英语教育中目标语文化信息导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自己办的儿童英语培训班以成系统的卡片的方式加入目标语文化介绍,经历五年的实践得出目标语文化导入的目的应该有两个层面:1.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的文化信息;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如果这两个层面得以实现,将对提高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Years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Fools''''sDayorAprilFools''''s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

Christmas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TrytofindoutdifferecesbetweenBritishbusandChinese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oneis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Britishisbetter.Icanfindtheplaceputtingbag-gagesandbaby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Pleasepayyourattentiontoredpushbuttoninpole.whatdoestheBritishdowith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to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Emmergencyo

S:Emmergencybutton。紧急按钮

T:Passengerinformsthedriverwithittogetout。Britaindoesnothavebus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amthebestseller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onedoyoulike?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liketheAmenrica,heis成功的byhishardworking,theBritishonlyhasagood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由此让学生了解到英国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美国人是靠自己的成功出人头地的。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笔者探索了儿童英语教育中目标语文化信息导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自己办的儿童英语培训班以成系统的卡片的方式加入目标语文化介绍,经历五年的实践得出目标语文化导入的目的应该有两个层面:1.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的文化信息;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如果这两个层面得以实现,将对提高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 Years 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 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 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 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 Try to find out differeces between British bus and Chinese 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 one is 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 British is better .I can find the place putting bag-gages and baby 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 Please pay your attention to red push button in pole.what does the British do with 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 to 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 Emmergencyo

S:Emmergency button。紧急按钮

T: Passenger informs the driver with it to get out。 Britain does not have bus 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

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 am the bestseller 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 one do you like ?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 like the Amenrica, he is成功的by his hard working,the British only has a good 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由此让学生了解到英国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美国人是靠自己的成功出人头地的。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首先,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办学条件较差,尤其是英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语音室或是多媒体教室,练习普遍依赖录音机等工具,英语学习材料也相对缺乏。学校教育注重读写教育,忽视听说部分,同时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第二课堂知识贫乏,使得学生“哑巴英语”现象较为严重。英语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且现有的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及素养也相对较低,口语部分相对薄弱,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熏陶,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很少有教师可以做到英文授课,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中文来讲英文课。其从,农村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且基本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正是以上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端正,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并且容易将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能力和外部因素,从而形成对学习动机提高的障碍。

二、解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困难的对策

虽然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留守儿童问题真正从根本上的解决需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打破,而这些需要经济、政策的不断磨合与改进,需要长期的不懈斗争与努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校角度,发挥学校、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1.加大政府投入和学校重视程度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英文学习的设备、配置,丰富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另外,教师应当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英语在现今社会的运用,树立榜样,展示学生未来蓝图,引导学生确立理想及初步人生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是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改变学生“反正以后用不到”的想法与观念。其次,学校应当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增加英语教学工具和英语学习材料的的购置与配备,改变完全应试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在重视英语读写的同时,加大对于听说的训练力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英语素质全面发展,进而产生价值认同感。

2.培养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内部动机。如,通过展示英文著作、歌曲、影视作品等展现英语学习的魅力,利用英语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以采用趣味性的与经常变换的形式,比如,采用游戏和模拟等方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其次,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的渴望。运用教学技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欲望。“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再次,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之间的和谐和教师的专业姿态往往可以起到感召学生的作用,进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向该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行相应的情感迁移,引发外在学习动机。另外,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动机,制定具体学习目标,用充足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帮助学生会获得成功,帮助学生科学归因,进而获得自我效能感,增强内部动机。

3.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感

首先,适当运用英语学习竞赛的方法,来激发留守儿童的英语的积极性。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需要会增强,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但是使用要适度,过度的使用竞争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氛围紧张。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出适当引导,保障竞赛刺激动机的作用得以发挥。其次,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要做到充分客观、公正和及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年龄特征和性格,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评价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在学生记忆最为鲜明的时候指出错误,避免形成定势之后难以修改。

4.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 修辞 翻译方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incess’s Blankets, the thesis is going to suggest some prop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s and figures of speech.

Key words: translation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methods

第一章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文本简介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作为成人的译者,能够从儿童心灵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并描述,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含形象性和简洁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两点共同促进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也是进行翻译实践的难点。

《公主的魔毯》是苏格兰诗人、英国女作家卡罗尔・安・达菲近年创作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位常年忍受寒冷的公主如何寻找温暖的故事。翻译的目的,是能让故事通过简单描述性的语言来告诉儿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做诚实善良的人,才能收获真爱,拥有平安快乐的人生。

第二章 翻译方法的应用

笔者在进行翻译时,时刻以儿童为中心,心中牢记译文的读者是儿童,即以儿童能看懂、会喜欢为翻译目的,重点为选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1选词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在词汇选择方面,笔者尽量选用一些易于儿童理解的简单常见的词汇,并使用叠音词和拟声词等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3.1.1 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为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And though every dressmaker in the land stitched and sewed the warmest garments, the whole flocks of sheep shivered fleeceless out in their fields, the princess stayed cold.

译文:然而,尽管王国里的所有裁缝用心缝制了最保暖的外衣,所有的羊群都被剪光了毛,在田野里冻得瑟瑟发抖,公主却还是浑身冰冷冰冷。

笔者将原文stayed cold译成了“冰冷冰冷”,将公主的寒冷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由于原文多次出现对公主寒冷的描写,此处用叠词也突显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3.1.2 拟声词

拟声词是一种使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使用拟声词,不仅能够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地表达出来,更能够增加儿童阅读的趣味性。

例:Although this made the royal servants so hot that the sweat dripped from the ends of their noses and splashed onto the marble floors, the princess remained in her bed.

译文:炽热的烈火把王宫里的仆人们都热得汗水从鼻尖滴下来,滴答滴答落到大理石地板上,而公主呢,仍然躺在床上,浑身冰凉。

笔者此处将splashed这一动词的声音用“滴答滴答”具体描述了出来,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性,也生动地再现了仆人们汗如雨下的模样。

3.2修辞手段

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具体的事物和人物,也更加易于儿童理解,提高儿童阅读的兴趣。

3.3.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常用较为普通且具体的东西来形象地描绘较难形容的事物或不易说明的道理。

例:He had hard, gray eyes like polished stones. )

译文:他有一双灰色的眼睛,目光冷漠,像打磨过的石头。

此处是一个明喻,笔者将陌生人的目光比喻为打磨过的、坚硬的石头,生动形象地对陌生人的身份埋下了一个暗示,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陌生人的出现,并非带着善意和真诚。

3.3.2 拟人

拟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12]。笔者认为,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将一些事物赋予人的特征,能使儿童读者感到描绘的事物更为活泼、亲近。

例:Farther away, the huge mountain towered against the skyline, its snowy peaks covered in cloud, as though it were deep in thought.

译文:更远处,高山直逼天际,白雪皑皑的山峰直入云霄,仿佛陷入沉思。

笔者此处用拟人手法,将高山的形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增加了高山的神秘性,使儿童读者感觉更加有趣、亲切。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我习得;英语教学;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58-01

儿童的语言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的语言天性、年龄和心理特质、环境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遭遇的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这些语言材料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起着“触导”作用,教师的主要教学职能是唤醒、显发、弘扬儿童的言语潜能。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因为在汉语言大环境中,儿童的英语学习绝不仅仅基于儿童的自我习得,也应该是儿童的语言学得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语法传授。但我们不可否认,“习得理论”重视儿童对语言的自我组织,重视发挥儿童言语学习的主动性,重视营建启动儿童英语思维的教学情境等诸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对英语的语言运用(语用)、语篇感悟(语感)。

基于儿童英语的“习得理论”,笔者将儿童英语“习得性教学”表征为如下操作范式:英语学习热身――言语材料输入――英语语言操练――英语语法总结――英语言语输出(语用)。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语用)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游戏活动,盘活儿童的言语潜能

儿童言语学习离不开语言情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让儿童无意识地学习言语,渗透语法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实物等,运用动漫、歌曲、角色扮演等让儿童的多感官协调运作,启发儿童感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表演、观看,将儿童的眼、耳、手、脑调动起来,让言语思维更活跃。例如,通过“听音猜动物”和“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通过“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丰富材料,积累儿童的言语存量

儿童的言语存量例如单词的识记、语法的规则领悟等不仅仅依靠儿童的有意识记,也依赖儿童通过语言材料对言语的无意识记忆。因此,在英语言语的输入环节,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向儿童提供生动的、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材料,让儿童无意识地吸收含有目标词汇、含有目标语法的输入材料。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时,这一单元的话题是兴趣爱好。为此,笔者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喜爱的颜色、科目、动物、季节、食物、衣物、玩具等词汇,操练动词“like”,运用句型“I like...”分享兴趣爱好,或者运用句型“He/She likes...”介绍他人的兴趣爱好。

三、言语操练,催生儿童的语言表达

语言学习离不开反复的言语操练,儿童语法的学习也应在练习中深化。但是,儿童的言语操练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便让儿童的言语知识学习与儿童的言语技能学习有效融通。在儿童对言语的不断说、听、写过程中,催生儿童的言语表达,让儿童在言语操练中形成言语技能。教师置身于儿童的合作性学习之中,将自己视作儿童合作伙伴。如此,让儿童表达时心里安全和自由,对儿童表达中的错误予以反馈和纠正,活化了英语教学。

四、灵活语用,形成儿童的跨文化意识

儿童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言语交往,是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因此,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力避机械的单词学习、抽象的语法学习、单调重复的检测,而应将言语知识与言语运用紧密结合,在儿童的语言运用中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笔者着力打造“读者剧场”,让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英语对话,掌握询问对方姓名、语言、国籍等方法。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对话缺乏逻辑性,他们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有时候的对话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容易给外国人以唐突、莫名、僵硬、不可思议等感觉。为此,笔者适时调整,将原先的教学内容搁置,加入“talking skills”。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外国人的习惯、礼仪等,诸如一般的外国人谈话时总是先介绍自我,外国人恰当的体态语如拥抱等,同样是“对不起”,在外国人那里,“Excuse me”与“Sorry”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种为了儿童灵活英语语用的跨文化意识的培植。

立足儿童立场,儿童英语的语言习得可以理解为儿童主体精神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的读音、词义、语法等浅表化的层面,也应该透过英语言语交际,让儿童体悟英美国家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等,让儿童减少语言运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引领、催生儿童英语语言的准确表达。

参考文献: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三种教学模式都关注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讨论与练习。虽然直接解释教学模式较多地侧重在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但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的小组活动中,儿童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轮流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理解文章的过程。针对汉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比如“When I read thesecond sentence in text,I think…”;也可以用汉语,“当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我联想到了某某课文,某某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猜想现在的这篇课文可能主要讲了(猜测下文内容)……下面我开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儿提到了一个人名……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句子不十分理解,这个‘it’是指什么呢?(自我提问)…一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总结)。对于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阐释疑难)……”这使儿童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理解、应用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儿童对多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三种教学模式都关注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讨论与练习。虽然直接解释教学模式较多地侧重在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但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的小组活动中,儿童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轮流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理解文章的过程。针对汉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比如“when i read thesecond sentence in text,i think…”;也可以用汉语,“当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我联想到了某某课文,某某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猜想现在的这篇课文可能主要讲了(猜测下文内容)……下面我开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儿提到了一个人名……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句子不十分理解,这个‘it’是指什么呢?(自我提问)…一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总结)。对于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阐释疑难)……”这使儿童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理解、应用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儿童对多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国儿童 儿童词汇习得 影响因素

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没有词汇,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还需不断拓宽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词汇的掌握又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对英语词汇学习应该引起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而言,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词汇习得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

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围绕学习者个性因素差异及母语和二语习得差异的研究也逐年争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新亮点。本文拟从词汇习得的角度,着重针对儿童这一特定人群,展开文献分析研究,主要选取近10年发表在中国中文期刊上的文献,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总结分析。我期望能够从中找到消除中英文两种语言差异的合适办法,以及提供适合两种语言词汇习得共同原理的最佳途径。

1.研究现状分析

在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中,集中起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

陈燕琴(2006)研究了儿童英语词汇中的负迁移,从形式、意义、用法三方面讨论了汉语对词汇习得的负迁移,提出了有效利用负迁移搞好儿童英语词汇教学的构想。[1]杨晓虹(2008)则探讨认知范畴理论对汉语及外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交叉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试图找出汉语词汇习得中的等级习得顺序是否同样适合二语的词汇习得。[2]黄小平(2005)及曹丽娜、陈红平(2010)则分别将图式理论[3]及注意理论[4]运用到儿童英语词汇研究及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曾衍桃、蔡蔚(2002)对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主要理论假设包括花园变化学习理论、制约原则论及社会语用理论。[5]杜映(2003)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儿童从8至18个月间的词汇发展进行了追踪调查,探讨了儿童词汇习得尤其是词义获得的有关规律。[6]邹欣欣(2007)、张元元(2008)及张廷香(2010)三人分别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7]影响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因素,[8]以及采用语料库[9]的方法探寻中国3―6岁儿童汉语词汇研究。纵观以上涉及的研究对象,多为采取理论假设、依据理论进行相应实验跟踪的办法,围绕儿童词汇习得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再从研究面上来看,从事有关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者,大多没办法很好地把握研究对象汉语词汇掌握情况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作用,从而更加难以探寻出汉语词汇能力高低与其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相互关系。

1.2研究方法较多以理论假设为主,实验性及实证性研究较少。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善都需要经过理论假设―实验论证―总结规律的过程。要认清楚中国儿童对英汉两种词汇习得的差异,并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势必需要一个漫长的论证过程。但从目前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仅能依照国外某些心理学家所提供的一些心理学习理论及依托相关假设,并逐步尝试进行一些单一的英语或者汉语词汇学习,这其中所采用的方法多为语料库研究方法,而非实验性论证。冯毓媛(2008)、黄小平(2005)及井世洁(2001)等分别从运用原型范畴理论[10]、图示理论及整体假设原则[11]等理论层面出发,探讨这些理论对儿童词汇习得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探求影响儿童英汉词汇习得差异因素的道路上,要想所取得突破,显得难上加难,同时也是越发可贵的。

1.3研究空间较大,但需注意研究方法。

既然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同时恰好表明,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研究领域仍有继续研究探讨的空间。不过,需要明确一点的就是,往后研究的方向应是抓住影响两者词汇习得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所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从而找寻出各因素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为今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及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2.目前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及评析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归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差异、能力或者说学能差异、受个人学习动机、焦虑感、自尊心及创造性影响产生的差异、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差异、年龄及性别差异等。而在目前所涉及的针对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习得效果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2.1学习者内部因素。

谈及影响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能力的差异,自然会让人想到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在张元元(2008)的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指出,儿童词汇习得难免要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状况、年龄、智力状况、个性和性别等五个方面。邹欣欣(2007)在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的研究中,将学习者母语词汇能力的语言迁移作为主要影响儿童二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主要因素。她认为,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的增加对英语词汇习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负迁移;相适应的词汇习得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儿童母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大大减少其负迁移。

针对儿童学习者个人因素这一方面,通常涉及两大方面。

一是儿童自身的年龄、智力发育情况及性格等。这些因素在章依文等(2002)及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章依文等(2002)指出,对2岁儿童的词汇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对2―3岁儿童语法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增加动物名称词汇量、食物名称词汇量、形容词量、时间名词量、介词量、疑问词量和否定词量,而方言的增加则对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12]同样,罗增让、彭志启(2002)认为,儿童的年龄是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因素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无意学习词汇水平的改善发生于3―5岁,进一步提高出现于幼儿园到12岁之间。[13]

至于性别因素,前人的研究认为,在儿童词汇习得过程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管是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内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性别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起作用,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易习得词汇,并且掌握更大的词汇量,但是只针对产出性词汇的习得,且不具有连续性。二是研究表明,在某些语言社区中,女孩存在优于词汇习得能力的倾向,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则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性别因素的影响不能以一个持续性的方式体现,且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语言学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促使性别因素起到正面指导作用。

个人因素中的第二大方面在于儿童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对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词汇习得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为母语对外语或者第二语言学习的迁移作用。针对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邹欣欣(2007)指出,很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已表明:儿童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随着中国儿童学英语热的不断升温,较系统地研究汉语尤其是汉语词汇量对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习得策略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多年来,外语界在儿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大部分专家只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积极作用。在探讨汉语词汇量对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上的研究就更少了。

针对语言迁移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仍旧集中于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作用。陈燕琴(2006)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往往会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点与目的语相异或者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若借助于一些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势必会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儿童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词汇的前提下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受到负面的语言迁移作用。陈燕琴(2006)曾将汉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负迁移归结为形式、语义、用法等三个方面,同时,也提出诸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以及为儿童创造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等教学建议。

2.2学习者外部因素。

影响儿童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除了自身性格、生理状况、年龄及治理状况和母语干扰等自身因素外,固然也存在一系列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及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

在章依文等(2002)的研究中就曾指出,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是负相关的,以及母亲与孩子分离对词汇量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并且家庭环境中有几种方言对儿童的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同样,在李丹(2007)的4―6岁儿童词汇量发展与口语短时记忆关系研究中谈到影响词汇量发展的因素问题时指出,家庭因素和早期发育对儿童词汇量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年龄是影响其词汇发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16―30个月期间,每增加一个月龄,词汇量将增加几十到上百个。[14]针对这些阻碍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父母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重视起来,尽力减少父母迁移的作用,若是可能,提倡父母与孩子一道养成日常英语会话交流,至少每周定期开展全家集体学习英语的活动,等等。总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前提,加上掌握合适的指导方式,从而能给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毋庸置疑,学校学习环境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的作用是直接而重大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明显,这要求学校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能够认真领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从大局的高度认识到语言学习规律对语言习得,尤其是对英汉词汇习得的影响。在中国,英语学习是一门外语学习,之前曾有过诸多譬如“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不是越早越好?”等争论。这无疑刺激了学界诸多学者的敏感神经。对于中国的儿童而言,母语对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学习来说,存在诸多不利的负面作用。为此,除了家庭环境外,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他们接受英语学习,尤其是掌握英语词汇的第一现场。学校教学的老师们应力求使用两种语言的对比,以致让初学的儿童混淆,产生干扰。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抛开母语的干扰,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英语读物、课堂会话等形式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习得途径。

当然,人是社会的人。为此,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表明,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识字能力有关,同时也受社会情景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时建议,儿童英语词汇习得应该重视家庭中父母的引导和其自身母语词汇量的扩展。其实,现在正处于一个网络时代,社会的大环境正在日益得到改变。为此,若儿童词汇的学习,尤其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及多媒体教学的辅助,那么,其引导作用自然是很大,而发展空间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从前人已有研究中挖掘影响中国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尽管零散、不成体系,但已经渐渐形成学习者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的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两大研究方向。那么,到底该如看待这些存在因素的作用,又该如何克服它们的负面影响呢?这势必要求儿童学习者、学校英语词汇课程的教学者及家庭孩子教育的辅助者父母三方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较少负面作用,让儿童词汇习得变得更加简单、易学。

3.讨论和出路

3.1把握语言习得关键期,逐步发挥母语词汇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面迁移作用。

既然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年龄因素和儿童学习者自身母语词汇能力对其外语或者二语词汇习得起着直接作用,那么语言研究专家及教育学者就不妨完善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指导方案及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母语对二语的迁移作用问题,应尽量让学习者利用其相似的方面,促进语言学习的互补,而不是因其负面影响而越发得到阻碍。当然,在国内所涉及的理论及实证性研究中,此类探索相对较少,故而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旦教育学者能够很好地把握儿童词汇习得的关键期,并对其母语词汇习得进行科学的指导,那么儿童二语习得的促进势必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学习者自身因素的研究,可以侧重于探讨儿童词汇习得的最佳年龄及性别因素起作用的长效追踪实验,以便提供一个指导性强的学习方案。同时,加强汉语词汇能力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作用研究也是研究者有待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3.2齐心协力、多方联动,为儿童词汇习得提供一个更加真实、信赖的语言环境。

学习者之外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情境等多方面均能对他们的词汇习得起到较大的影响。首先,家庭因素历来都不曾被研究者所遗弃,但是现有研究者所发现的成果较少触及儿童学习者主动向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寻求学习上遇见困难帮助的探讨,大多只涉及父母的主动性,主要包括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讲故事、陪同孩子看漫画书并解答疑问等,而缺乏对学习者在家庭学习中主动性的研究。试想,如果让儿童学习者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助,学习势必能够事半功倍。其次,针对学习者学校学习,特别是研究者对儿童学习者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大多采取了词汇测评、英汉词汇能力相关性分析等方式进行探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执行者教师的作用。为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大教师教学方式对儿童课堂词汇习得,尤其是其产出性词汇习得起作用的研究。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中,英语始终是一门外语,课堂教学历来就是重中之重,为此,今后的探索方向势必要求研究者将教师授课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纳入研究的新核心。再者,社会情景因素的作用也越发被人们所重视。身处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其学习动机正面临新的挑战,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也有了新的变化。一直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幼儿的心灵是纯真而充满稚气的。然而,在当今主流价值观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时,儿童的学习尤其要预防互联网时代某些不良因素带来的危害。为此,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为儿童的学习环境剔除不良因素,创造一个促进儿童学习的绿色新天地。

尽管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一直都被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所重视,但在国内迄今未能寻找到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近年来,大批身处教学岗位的一些教学工作中也加入进来,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亟待得到重视,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儿童语言能力,当然也包括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必要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燕琴.论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杨晓虹.认知范畴理论对母语和外语诃汇习得的交叉影响――项外语词汇习得的实证性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黄小平.图式理论在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曹丽娜,陈红平.注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41).

[5]曾衍桃,蔡蔚.儿童词汇习得理论述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院学报,2002,(2).

[6]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7]邹欣欣.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张元元.儿童词汇习得[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0]冯毓媛.原型范畴理论对于学龄儿童词汇教学的启示[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井世洁.论儿童词汇习得中的整体假设原则[J].许昌师专学报,2001,(4).

[12]章依文,金星明,沈晓明,张锦明.2-3岁儿童词汇和语法发展的多因素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11).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理论;儿童英语教学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研究多以学习、介绍和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为主。中国学者引进国外的理论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在中国,对于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语言教育专家们的态度与看法是见仁见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的普遍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争相学习英语,各级各类学校,从大学到小学,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把英语列入必修科目。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英语学习的黄金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把孩子送入英语培训班和培训学校。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儿童英语培训班和英语培训学校的出现和壮大。那么,到底英语学习是否存在所谓的关键期?儿童英语习得过程中,如何看待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和效果?

一.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依据

1.关键期学说

20世纪50年代,一位神经心理学家w.Penfild得出结论,语言的习得与大脑发展有关。60年代一位心理语言学家Lennerberg在其代表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关键期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阶段是5—12岁,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生理条件发生变化,二语习得将变得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永远也难以达到本族语的熟练程度。一直以来,关键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年龄”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决定能否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全社会似乎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英语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儿童听觉更加灵敏,口腔肌肉更加灵活,大脑还有发育的余地;二是儿童心理障碍较小,不会因发音错误而觉得面子扫地。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著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2—7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出于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才能让儿童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也不会扼杀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早期有能力学习并接受第二语言学习,幼儿教育是可行的,但应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语调。然而只有老师给儿童提供足够和准确的语言输入时,儿童的生理优势才有意义;只有老师了解并善于引导儿童时,儿童的心理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有人认为Lennerberg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而言(靳洪刚,1997:94)

二.迁移理论的两重性

迁移是多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当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姚梅林,吴建民,2000:1)。对学习起到积极和正面的促进叫“正迁移”,对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叫“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母语迁移可来自语音、词汇、语法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其实,在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正迁移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Cohen(1998:205)在谈到母语和二语思维时,把母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对待。

Ellis(1994:151)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也就是说,尽管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但仍有其共同的地方。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大。根据语言类型学,汉语属分析性语言,用语序、复合词及虚词等手段表达语言逻辑;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但汉语和英语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在语音、句法和语义等方面促成正迁移的实现。

1.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上

目前,无论汉语或者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汉语音标也使用元音和辅音,只不过汉语被分为三个范畴——声母、韵母和调子。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如:汉语中“大树”(da shu)、“美丽”(mei li),其中“d”、“sh” 、“m”、“l”都是开头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 “d”、“∫”、“m”、“l”;“a”、“u”、“ei”、“i”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2)句法上

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仅就陈述句而言,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黄传庆,1996:114):

①S+V+Predicate

e.g. I am a teacher.

我是老师。

② S+V(+adverbial)

e.g. We work hard.

我们努力工作。

③ S+V+O

e.g. He studies English.

他学习英语。

④S+V+ indirect O+ direct O

e.g. I sent him a letter.

我给他发了一封信。

⑤ S+V+O+C

e.g.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

他教我们学习英语。

(3)语义上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①同形异义词。英语单词“black”有许多表达意义,其中有四个和汉语的一样。

a. 黑色——颜色。如:a black clothes ( 黑色的衣服)

b. 黑暗——没有光。如:a black house (一间黑屋)

c. 秘密——sectet。如:black list (黑名单)

d. 坏(指心肠)、狠毒——immoral (不道德)。如:the black art ( 魔术;妖术)

②同音异义词

英语: The earth revolves on its axis. (地球)

It fell to earth. (地面)

汉语:木锨是一种农用的工具。

老杨真实一把好木锨。

③同形异音字

英语:I am practicing drawing the bow.

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

汉语:人参(shen)、参(can)加;长(chang)短,长(zhang)大

2.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方面

主要出现在口头语篇中。虽然很多中国人的英语很流利,但多少都会带一点Chinese accent,不像本族使用者那样纯正地道。这是因为受到了母语发音方式和规则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的。从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例如:A: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onight?

B: Sorry? ( )/ Sorry

如果用声调说“Sorry”表达的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但如果用降调说“Sorry”,显然意思是委婉拒绝。而汉语就主要用声调来区分字义,如“妈(ma)和马(ma),虽然字音拼写是一样的,但声调的不同直接导致汉字字面意思的差异。

(2)词汇方面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负迁移最常见。我们经常会在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里发现类似下面这些词语的表达:money bag (钱包),big student(大学生), watering chicken(落汤鸡)。不难看出在词语的表达上,学生在选词时受到了汉语词汇表达的影响。

再比如,龙在汉语中含有褒义色彩,是威武、刚毅以及帝王的象征,如龙袍,还有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大有作为,称为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人眼中,dragon是神话中浑身乌黑、长着翅膀、张牙舞爪的怪物,常常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在交流中不要想当然地以母语文化去理解英语词汇,以避免产生误解,导致交流不畅。

(3)语法、句法方面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则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着连词、关系代词等形式骨架,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不像英语那样要求在人称和数的变化、名词单复数,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汉语语法负迁移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因此中国学生很容易出现从汉语语法规则推导英语语法表达,从而产生了语法上的负迁移现象。比如下面一些因为汉语语法、句法负迁移而产生的不正确表达:

①They are my friend.

②She like watching movie.

③Mr. Wang teach us English last year.

④I go shopping tomorrow morning.

⑤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⑥I’ll go to the street tomorrow to buy some clothes.

(4) 文化习俗方面

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下面是一些例子。中国人很含蓄,当被人赞扬时,总是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若按字面译成“where, where”可就要闹笑话了。外国人面对赞扬,通常是说“Thank you”表示接受。中国人在交谈中会谈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及物品衣服的价钱,但如果对西方人问“How old are you? ”、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dress?”对方肯定会生气地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干涉隐私,非常粗鲁的行为。

三.二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1. 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可以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发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都是在母语先入为主,并且根深蒂固的前提下进行外语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母语,应端正态度,不是要努力摆脱它,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利用它为外语学习提供方便。

2. 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就必须着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告诉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犯错很正常,有错才说明二语学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要认识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从而减轻母语思维的影响。

教师应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同时,应该把文化教学纳入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输入的越多则越能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3.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从理论上讲,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在的先天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关于“外语学习是否应该越早越好”这一问题,目前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认同一下几种观点:1)如果说低龄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较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具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语音方面。2)虽然儿童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发音,但其前提是要大量接触第二语言,如果儿童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母语水平,则较有可能无法习得地道的发音。3)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速度上要快一些,但儿童通常在最终成效上要优于成年人。4)儿童在自然环境及语境嵌入式交际中表现出更强的优势,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则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或语境缺乏式交际中表现出优势。5)儿童习得地道的语法能力的年龄(大约15岁左右)晚于习得地道发音的年龄(大约6岁左右);成年人也有可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达到较高的语法水平。6)高质量地浸入式外语学习比在低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更加重要,这是外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之,低龄儿童确实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教学的条件和方法、学时的投入、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及其学习能力等。

4. 我国儿童学习外语所受到的制约

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英语在我国仅是一门外语,它既非官方语言,也非大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英语学习者除课堂之外,接触或使用英语的机会极其有限。幼儿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模仿、练习、(对错误语言的)纠正、(对正确语言的)强化以及儿童与成人或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我国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缺乏这样的自然环境。第二,从教学环境来看,虽然浸入式教学是儿童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不具备实行浸入式教学的条件。不得当的教学方式就无法为儿童提供“习得”外语的环境。第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语言发展必须依靠一个可以实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学习适当的语音、语义、语用和语法。如果仅让儿童鹦鹉学舌般地掌握部分语句或歌谣,而无对话、交流的语境,这种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第四,幼儿的学习能力受到其自身生理、智力、认知等条件的限制,要想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儿童教育的重心是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也许更具科学性。

四.结语

因此,虽然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但在“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这一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如果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那么盲目地进行幼儿教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而且还会给儿童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同时儿童外语的教与学以及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等问题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205.

[2]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4:151,213.

[3]Lenneberg, E.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s and Sons, 1967:57.

[4]靳洪刚. 语言获得性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4.

[5]李健淑、杨嘉宜. 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现状实证研究[J]. 广东科技,2012,6 第11期.

[6]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5-88.

[7]杨文伟. 从迁移理论看儿童英语学习[J].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0, (07):124-125.

[8]姚梅林、吴建民. 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 宁波大学学报,2000(02):1.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1篇

多元智能理论 学前儿童英语教学 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主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前儿童更需要特殊的照顾,因为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潜在智能。所以教师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智能被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智能有言语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形体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界智能智能。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幼儿在学习母语时是在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不断地实验、运用,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有趣的,例如听故事,唱歌谣,看图片等。所以幼儿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也应该遵循第一语言习得的规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为幼儿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各种英语课堂游戏,给幼儿机会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幼儿的第二语言习得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多元智能也得到发展。所以幼儿园英语教学应遵循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1.多元性。八种智能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八种智能同等重要。以往教师往往通过一种或者两种智能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学前儿童,生理、心理随时都在发展着,教师不能依据某一事情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位,所以我们更要关注每位同学的不同智能的发展,全面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2.差异性。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注意差异性的体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3.实践性。加德纳强调智能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课堂活动的布置突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参与,如教师应该多准备贴、涂色、剪纸、制作、边线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全身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实践中进行英语的学习和体验。

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强调,帮助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不同智能进行开发,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通过固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挖掘潜在的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原则

1.兴趣第一原则。好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儿童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为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进行颜色教学时,教师可让儿童指身边的颜色以考察学生对颜色单词的理解,这发展了儿童的形体智能;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颜色歌曲《Who’s wearing yellow today?》的演唱,通过演唱对单词的掌握更进一步,同时也发展了儿童的音乐智能;教师也可让儿童进行绘画,或是五彩缤纷的图画,或是绚丽的彩虹,让儿童说出自己所画的物品的颜色,这发展了儿童的空间能力和语言智能。

2.因材施教原则。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小班的同学注意力较短,教师可多准备一些动手的活动,如贴卡纸、做手偶、连线、涂色、找不同等。学生依靠这些动手活动集中了注意力,也理解了英语。而面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教师可用一些小组讨论:Where are you from?角色表演: We are in the shop.小组竞赛To list words as many as you can.调查问卷:Which kinds of fruits do you like best?等方式进行教学。当教师布置的活动学生能够完成时,学生的满足感也会让英语学习有更好的进展。

3.学习内容生活化原则。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通过实物视觉、触觉、味觉等进行认知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越是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的他们越容易理解。例如,在教授水果单词banana的时候,教师可让儿童将香蕉一个一个地传下去,每名同学手拿着香蕉,并且闻一闻之后大声地说banana,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再例如,讲授一些大自然的单词时,如cloud,stone,leave,tree,water等,教师可将实物带到班级进行展示,也可指向窗外的云和树,让学生感知单词的含义,也发展了他们的自然界智能。总之,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就在我们身边,学生随时会对学习过的单词进行联想。

4.学习环境英语化原则。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对语言的体验、互动的社会化过程。所以教师应尽量让学习的环境英语化。但是在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简单的课堂用语,并且加入一些肢体的动作来为儿童创造英语环境,加强儿童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做游戏前想把班级分为两大组,我们不要说I will divide all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而是说This is group one and this is group two.当然要边说边指着小组,以加深学生的理解。针对个别学生难懂的课堂用语,教师也可用母语简单的进行解释,之后就要一直用英语来表达,为学生逐步创设一个英语化环境。

5.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短。单一的教学方式会生儿童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会加强学生的兴趣,适当开展课堂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儿童猜手中的手指数量;教师可让儿童根据数字来进行拍手或者跺脚;教师可让儿童一个一个地传数字或者扔球说数字;教师可让儿童数身边的物品。如果在讲授动物单词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动物声音的模拟或者动作的模拟。如果在讲授家庭成员时,教师可让儿童进行绘画,或者模仿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征。总之,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提高了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发展了儿童的多元智能。

参考文献:

[1] Harmer,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曹中平.儿童游戏论――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维视野.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长参与;儿童; 英语教育;有效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民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也降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是适合我校学情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这个课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伴随着基础教育外语改革的探索提出的,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在儿童双语教育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有效的父母参与能够促进儿童各方面更好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准备阶段,由负责人向成员介绍课题实施的大体情况及课题现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及语言发展规律,总结儿童学英语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对课题的理性认识。共同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分工任务,建立家庭档案,设定初步实施方案。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主要从问卷调查、活动指导和实验对照三方面入手:

1.设计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调查问卷,总结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研究的可能性,形成调查报告。

我们在对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儿童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家长们普遍都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占受访总人数的91%。从参与水平看,大多数家长对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都较为被动,停留在检查日常英语作业或让孩子参加英语兴趣班之类的方式,属于低水平参与。家长参与英语活动的意识不足,表示自已没有时间的占49%,担心自已英语不过关的占77%。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能经常指导家长进行英语教育,家长有参与活动的愿望,占受访人数的86%,这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选取实验班和普通班,指导家长参与英语教育实践性研究。

(1)选取三年级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实验班,加强家长培训。

①组织家长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语言习得理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

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会,学习简单的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和家长进行日常口语对话,培养家长的英语综合素养。同时组织家长学习《校园英语》、《江苏教育》等杂志上有关英语教育方面的文章,浏览相关儿童英语教育的网站,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学习和研究。

(2)开展一系列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指导活动。

①在课题实施初期带领实验班家长观看家庭英语教育方面的光盘和影音资料,例如省教育部实施的英语共享资源,小学英语空中课堂和迪斯尼英文动画儿歌等。定期观摩学校优秀教师的英语教育展示课,与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活动,老师与父母彼此交流好经验,来共同帮助儿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指导实验班的家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英语教育内容,遵循趣味性和渗透性原则,深入家庭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让家长作儿童英语学习的决策者、鼓励者、陪伴者,鼓励儿童多读、多说、多看、多活动。运用游戏教育法、情景教育法等多种手段,积极参与到儿童英语教育有效方法的实践中。

③定期开展实验班家长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安排家长介绍家庭英语教育的好方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及时处理和反思,借鉴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和英语教育方法。使家长共同围绕“家长有效参与”的课题展开实践研究,避免研究走弯路。

④在课题实施末期对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比较,形成对照表格,总结切实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认真进行反思,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形成资料,鼓励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案例。

3.对照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实验前后的教育效果。

两年多的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比较性研究表明,我们用不同手段,不同侧面指导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创设英语听说环境,实践和探索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效果是显著的。实验后大部分家长能有效引导儿童用第二语言作为工具和人开展交往,在儿童学英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给予必要帮助。在实验中有80%以上的儿童能大胆开口说英语及在日常生活中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显示了实验前后儿童学习英语态度的转变。家长感到儿童最喜欢最亲切的是与父母开展亲子游戏,对儿童英语听说能力提高极有帮助。

“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是我校一项全新的“家校共育”活动,我们要做到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结合,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努力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也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研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是与家庭配合的默契,以及广大家长的关心和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做探索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家长参与儿童英语的可持继性发展。通过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余珍有 《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载《早期教育》2003年第5期,第11页)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语音意识,英语拼写。发展特点。

分类号 B842.5

1 问题提出

语音意识是指个体对言语的声音片断进行心理操作的能力。研究者认为,语音意识的结构中存在三种表征形式,它们从大到小依次为音节意识、首尾音意识(首音韵音意识)和音位意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语音加工技能的重要成分,语音意识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对儿童的认读和拼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拼写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儿童的拼写能力,如基本的认知能力、工作记忆、语音意识、音形对应知识和阅读能力等。其中,语音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拼写成绩。当这个结论被广泛接受时,也就出现了一个争论:语音意识中的哪种水平或形式在儿童拼写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的研究认为,相对较大的语音意识水平,如音节意识和首音韵音意识对儿童学习拼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较小水平的语音单元,尤其是音位意识是个体拼写差异的主要预测源。

国内学者也已经对英语语音意识和英语拼写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研究,达成共识的观点是拼音对汉语儿童的英语拼写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语音意识中的哪种水平,即首音韵音意识还是音位意识,对儿童的拼写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依然存在争议。

综述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以及选择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所以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两个问题,一是接受正规英语学习的低龄汉语儿童英语拼写的发展特点,二是语音意识的不同水平,即首音韵音意识和音位意识对这些儿童英语拼写的不同影响作用。为了提高不同研究的可比性,本研究使用和国外研究者相同的测试工具,并加入了智商和工作记忆等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及汉语儿童特有的拼音知识等来综合探讨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影响因素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外国语小学二到四年级92名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二年级30名,三年级30名,四年级32名;男生50名,女生42名,平均年龄8.7岁。各年级年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二年级:M=7.8,SD=0.3;三年级:M=8.6,SD=0.6:四年级:M=9.8,SD=0.6。在数据整理中,剔除了中途停止参加测试的学生。因为本研究是在学生秋季入学初进行的,所以,能够判定这些二到四年级的学生分别有一至三年的正规英语学习经验。

2.2 研究材料和工具

2.2.1语音意识任务首音一韵音水平上的语音意识测试

音分类任务(sound categorization test):选用Bradley和Bryant(1985)编制小学组测验。测验共有30道正式测试题,其中首音判断10题,韵音判断10题,中间音判断10题。测验任务是让儿童听单词,并且判断出一组词中首音,韵音和中间音发音不一样的单词。例如首音测试,rot,rod。rock。box。正确的答案是box。

音位水平上的语音意识测试

音位删除测试(phoneme deletion):选用Bruce(1964)编写的测试题目并进行了改编。原测验共有24个项目,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12个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9。主试将无意义的单词口头呈现给儿童,然后要求儿童重复这个单词,接着主试让儿童去掉某个音位再说出变化后的无意义单词。例如。“请重复pift。(儿童正确重复这个单词后,再继续)。去掉/t/,这个词怎么念?”正式测试前,有两个练习刺激词。儿童熟悉规则后,进入正式测验。

音位位置分析(position analysis):选用McBride-Chang,C.(1995)编制的测试题并进行了改编。原测验共有24个项目,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12个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儿童要重复主试口头呈现的非词(non-word),然后按要求说出这个词中某个音位前面或者后面的音是什么。例如,“请重复nelf这个词。(儿童正确重复这个单词后,再继续)。那么/l/,后面这个音是什么?”正式测试前。有两个练习题。儿童熟悉规则后,进入正式测试。

2.2.2汉语拼音测试

听生词写拼音:共有15个生词,每个生词念三遍,学生在听到每个生词后,把相应的拼音写下来。

2.3.3单词拼写测试

测验材料采用Stage,S.和Wagner,R.(1992)编写的测试项目对儿童进行听写测试。本测验共有22个可以发音的无意义刺激词组成。

2.2.4瑞文推理测试

瑞文推理测试是改编后的电子版本,由60道题组成。每道测试题都由电脑呈现,儿童依次做答即可。在正式测试前。有练习题。儿童熟悉规则后。进AYE式测试。

2.2.5字母记忆广度测试

本测验模仿Shankweiler,D.等人(1979)编制的字母记忆广度测试,将英语中的26个字母随机排列,组成字母串。最容易的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字母串,如Y-S;难度最大的是由7个字母组成的字母串。测验共有24道题,用电脑给儿童呈现。正式测试前有四个练习题,儿童熟悉规则后,进人正式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发展特点研究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near model)的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结果表明。2-4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单词拼写上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00)=1.615,0>0.05,说明2-4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单词拼写发展特点上呈现出较为相同的趋势。其次,年级主效应非常显著。F(2,4277)=17.248,p

3.2 英语单词拼写因素的影响研究

表2呈现的是瑞文正确率、工作记忆、语音意识、拼音与儿童单词拼写成绩的相关。

从表2中可以看出,瑞文正确率、语音意识中的音位删除测试、音位分析测试和音分类测试,拼音以及工作记忆等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同时,这些变量和单词拼写的相关关系也是显著的。因此使用逐步回归来考察影响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因素。

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音分类任务,它能解释儿童英文拼写成绩的39%,其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拼音,两者共同解释汉语儿童英文拼写成绩的51%。工作记忆在儿童单词拼写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音分类任务、拼音和工作记忆三个因素共同解释了儿童英文拼写57%的变异(见表3)。因此,音分类任务,即首音韵音意识、拼音以及工作记忆是影响汉语儿童英语拼写最主要的因素。

4 讨论

4.1 汉语儿童英语拼写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汉语儿童的英语拼写成绩会随着年级和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提高。这是因为,儿童的拼写是由语音知识引导的,学习拼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儿童要学会语音知识如何在书面语中用特定的符号表征。当儿童语音结构的概念和传统的书写系统不能匹配时,或者语音和拼写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时,儿童就会出现拼写错误。随着儿童学习了更多的书写规则,语音技巧的提高,他们的拼写也就会更准确。由于汉语和英语有着不同的书写系统,因此对于二年级的汉语低龄儿童来说,英语拼写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在储存了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拼写规则后,汉语儿童的英语拼写成绩在逐步提高。女生在拼写测验中成绩好于男生,女孩的语言发展优于男孩,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青春前期。另外,女生的社会角色和学习动机也是造成言语学习差异的原因。

4.2 语音意识对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语音意识中的首音韵音意识是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主要预测值。这是因为,语音意识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或者能力,而是一个包含多种成分和特质的综合结构或者能力,不同的成分有着不同的发展顺序,对儿童拼写的作用也不一样。已有研究表明,儿童首先发展的是音节意识,其次是首音韵音意识,最后是音位意识,音位意识只有儿童在接触到书面文字后才可能发展,它需要外显的经历才能得以提高。尽管在英语中单词拼写不是一个简单机械记忆的过程,它需要儿童对音位的理解,需要儿童精细的“音形”加工,但本研究中的被试是正规学习英语1-3年的小学生,也就是说,他们在英语单词拼写方面。还是初学者,基于语音意识的发展理论和英语拼写的规律,是较大水平的首音韵音意识对汉语儿童的英语拼写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其次,这也可能是受汉语拼音的影响因素所致。在分析中发现,音分类任务和拼音之间有较高的相关(r=0.49)。这是因为,汉语拼音有鲜明的特点,汉语拼音多是以声母和韵母出现的语音形式,这和英语中的首音和韵音的形式非常相似,因此。对于学习英语时间不长的低龄汉语儿童而言,影响他们英语单词拼写的因素可能更多是首音韵音意识,而不是音位意识。本研究的结论,即拼音是预测汉语儿童英语单词拼写的有效指标也和国内的其他研究者达成了一致。

在除去汉语拼音的影响因素后,本研究的结果和国外的一些研究者的认识也是相符的,即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个体在首音韵音意识上的差异是影响他们拼写的重要因素之一。

4.3 工作记忆对汉语儿童英语拼写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除去语音意识和拼音等因素外,工作记忆对儿童的拼写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完成拼写任务中,儿童必须先在工作记忆中保持各种音位分类,同时要提取相对应的“形”来拼写出这个词。因此工作记忆能力的限制就会使儿童不能对音形进行合适地匹配,从而导致儿童在拼写时出现错误。

已有研究表明,语音意识和工作记忆考察的是潜在相同的语音能力,但语音意识比工作记忆能够更好地预测儿童认读和拼写的成绩。那些工作记忆参与较少的语音意识任务会比工作记忆参与较多的语音意识任务更能显示出语音意识对认读和拼写的预测和影响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工作记忆虽然是预测儿童拼写成绩的一个指标,但它不能替代语音意识对拼写的影响和预测作用,只是本研究无法去除语音意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成分,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工作记忆是否能通过语音意识来影响儿童的拼写成绩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模型来验证。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当前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探讨和实践性研究两个层面,而理论性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用复合空间理论的分析手段,用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来揭示听、读、说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的内在联系,以期促进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从理论的角度来指导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备受学者关注。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应该是10岁之前,儿童在1-10岁这个期间,大脑的可塑性最强,而这种可塑性将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而逐渐消失。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语言习得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关键期假说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个假说并不十分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因为实验中除了语音习得被证实确有效果外,语言习得的其他部分都未得到充分的证实。由此。笔者认为仅仅依据关键期假说来指导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习得或者语言学习是个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存在内部的运动规律,研究学前儿童英语教育,除了宏观的分析和借鉴国外双语教育的经验之外,教育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规律应该受到重视。如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均衡,只要不超越儿童年龄发展的界限。适当的阅读甚至比单纯的听说训练更为有益于儿童的英语学习。

一、 复合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

复合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谓心理空间就是语言使用者建立语言理解的心理表征结构。通过这种心理结构的激活,人们能够构建对某些语言成分的理解。简单地说,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复合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1997)提出来的,主要涉及4个心理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I)、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和复合空间(blended space)。不同的心理空间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子空间,并且还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位置、现实等。Fauconnier(1997)认为,复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建构产生的第三个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partial structure),并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当输入空间1与2部分地投射到复合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层创结构就产生了。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与产生过程。正因为如此,整个空间复合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换言之,复合空间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推断等认知活动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化结构的过程。

但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认知处理的呢?Fauconnier和Turner(1998)认为,人们在构建复合空间时,普遍遵循六条最优化原则:一是整合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要求新的复合空间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二是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 principle),复合空间里的各种要素必须保持原输入空间里相关要素的特征。三是网络联系原则(web principle),不同输入空间里存在的映射关系可以投射到复合空间里,它能使复合空间里的概念内容得到有效延伸。四是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 principle),一旦使用者被给予了某一复合空间,他就能通过某类知识的概念结构对其他空间的内容作出推断,以求对复合空间的理解。五是充足理由原则(good reason principle),凡是进入复合空间里的相关语义成分都必须服从复合空间的目的和功能,与此相背者,不能进入复合空间。六是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 principle),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复合空间,而不必在复合空间里塞入某一输入空间的所有相关成分。

复合空间理论看似复杂,实际上揭示了人们语言理解以及交际的内部过程。而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人们认知的过程,用复合空间理论来揭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听、读、说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有说服力的。

二、儿童英语教育中的听、读和说

不少把目光投向国内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研究者都清醒地认识到,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师资水平较低,教材质量偏低等方面的因素正制约着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发展。依据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不少学者认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听和说上,尤其是语音语调的习得。余强(2003)明确指出,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主要优势集中在语音语调方面。雒蕴平和卢伟(2003)提出儿童的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应该以听说领先,以听促说,以说促听。余珍有(2000)借鉴了母语习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儿童最先学会的是听话,然后是说话、阅读和书写,明确提出幼儿英语学习也应该遵循听-说-读这个顺序。总之,这些学者从不同层面与不同角度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充分肯定了幼儿阶段英语学习中听和说的重要性。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听说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语言的习得不只是听说两个环节。受复合空间理论的启发,笔者认为单纯的对学前儿童进行听说的启蒙是不完善的,应该配合有关阅读的训练。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而这些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头脑里形成概念的呢?有则例子:海伦凯勒既盲又聋,无法读也无法听,失去了先天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有一天,她的老师把她带到井边,当她摸到水的时候,老师在她手里拼写“water”这个单词,她一下子茅塞顿开,当时海伦只有7岁。如果用复合空间的理论来分析,海伦摸到的水和老师拼写的water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在她的脑子里复合成为一个概念空间,她才突然意识到这两个信息就是一个概念——水。

可以用复合空间理论解释听、读和说三个环节:听和读分别是两个输入空间,儿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把读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在头脑里进行复合,从而形成概念,促进口语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张配图的英文卡片上面既有蜜蜂图画,又有英文单词bee,让儿童一边看图画,一边看单词,自己来读,再加上老师用简单的英文进行解释,这样一来,三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同时进入学习者的大脑。

阅读和听说之间有着许多相互支持的成分。阅读有助于突破英语单词记忆的难关,阅读还可以帮助学会正确和地道的表达方法。阅读作为一个输入空问,可以输入大量的信息;而听可以作为另外一个输入空间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所获取的这些信息还会和已有的母语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复合空间,这个复合空间所包含的信息就是被学习者接受、理解甚至是创造的新信息。因此,通过复合空间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听、读和说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三、儿童英语教育听、读、说三个环节的实施建议

按照复合空间理论,听、读和说三个环节是相互支持的,不能绝对分离,那么在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这三个环节的关系。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就幼儿英语教育实践操作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很多细致且行之有效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办法,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以活动为主促进儿童听说能力。笔者不再赘述。而阅读,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儿童英语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情景化项目教学;案例研讨;课堂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28-02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英语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很多幼儿园纷纷打出国际双语幼儿园的广告,各家早教机构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推出浸泡式全英文教学。然而在现如今的大学体系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专业来培养少儿英语教师,相关的两个专业只有英语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相比较而言,学前教育的学生具备幼儿教育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适宜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加大英语课程比重,来专门培养幼儿英语教师。

二、学前英语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学前英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开展的正式的、专门性的英语语言的教育教学活动。“启蒙性”是学前英语教育的定位。启蒙性的含义是学前英语教育对幼儿进行英语方面的早期启蒙,培养他们对英语语音、语感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一些常见的、和生活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最简单的问候语等;幼儿初步了解英语国家人士如何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情,从感性上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不同;为日后学习英语作一个良好的铺垫,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2岁到12岁之间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期以后,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被称为语言学习的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三、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特点

(一)亲和动机强

亲和动机是指学习者处在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能够适应这个语言环境,尽快成为该语言群体的一员而主动学习和掌握语言。3~6岁的幼儿求知欲强,好奇心盛,活泼好动,乐于探索,并且往往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游戏或一种得到成人关注和赞扬的方式。处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幼儿会主动地玩这种“新的语言游戏”,努力掌握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并积极参与游戏,大胆尝试、接受和运用新语言,也会将此当作参与游戏活动以及获得爱、安全感和奖赏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学前儿童开展适当的英语教育,不但易于为儿童所接受,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动作、表情和直观形象进行直觉学习

学前儿童主要依靠对周围人的动作和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具体形象的直接感知和由具体形象产生的联想来进行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具体的情景和实物以及表征实物的图片、玩偶等来理解、接受和使用语言。因此,教师要选择儿童生活经验范围内的学习内容,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如图片、挂图、模型、头饰、玩偶、动画片或实物等。

(三)多感官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应为学前儿童设计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如说唱、游戏、表演、制作、绘画、比赛等。这些多感官活动,可以多角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游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因为它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有趣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前英语教学中,将语言学习和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内容,还能提高儿童回忆起所学内容的可能性。

(四)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无意注意指的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由一定目的引起的,并由这个目的来维持。3~6岁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应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发展有意注意,正确把握这两种注意的特点,并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儿童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五)语言学习存在沉默期

如同习得母语时一样,儿童在英语学习中也会经历一段“沉默期”,同样遵循先听后说的规律。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多听录音、多看教学动画片,以及多听、多看教师的示范。在“沉默期”,多给儿童英语输入,在他们不愿开口说英语时不要急于求成,而要耐心做好英语输入和英语表达的示范,鼓励儿童多听、多看、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逐渐开口说英语。

(六)需要成人的鼓励和帮助

儿童掌握英语的过程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英语学习的支持表现在对儿童寄予良好和恰当的期望,发自内心地给予儿童肯定、赞扬和鼓励,这样做会激起他们对教师和家长更真诚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教师和家长对儿童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正向的引导,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四、《幼师英语》课程改革

(一)情景化项目教学

幼儿园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通常都把同类单词放在一个时间段来教学,经过研究幼儿园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将幼儿英语教学内容分为12个主题,分别是家庭成员和问候语,身体部位,颜色和形状,动物,食物、蔬菜和水果,数字和时间,天气与季节,运动与乐器,服装和饰品,常用交通工具,职业,国家。这12个主题的内容都是选取自幼儿生活经验范围内的,简单易懂,易于实施教学。每个主题的学习都分为三个步骤:(1)熟悉相应主题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因为幼儿英语都是选取自幼儿生活经验范围内的,幼儿易于感知的词汇和句型。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感知幼儿的世界,熟悉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为今后进行幼儿英语教学奠定一定基础。(2)在明确了相关主题学习内容之后,学习相应的儿歌、游戏、故事及教学方法。对于专科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少理论多技能,通过每个主题学习相应的英语儿歌、游戏、故事和教学方法,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首首儿歌,一个个游戏,学着讲故事,这些切实可用的技能让学生更有自信。在此基础上,学生方能自己设计游戏,编歌谣,从而设计英语课堂。(3)掌握了主题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方法之后,开始进行课堂模拟。一些学生扮演幼儿老师,一些学生扮演幼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刚开始可能是演练一个游戏,讲一个小故事,逐渐加大难度到最后能够设计一节英语课堂。幼儿英语课堂一般都是动静结合,环节众多,老师需要能唱、善跳、善表演,需要多种技能来支撑,所以前期的儿歌、游戏、教学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通过情景化项目教学,幼儿英语听说、幼儿英语儿歌活动、幼儿英语故事活动、幼儿英语游戏互动、英语绘本剧表演等多角度组织课堂,使学生学会学习幼儿英语、学会教授幼儿园幼儿英语、学会利用幼儿英语组织各种幼儿活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研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老师,在将来的课堂中要能设计和实施课堂,所以在课堂上应当不仅限于对他们灌输知识,而是要启发他们去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适宜分配一些任务给学生来探讨,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分享各自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更主动,更深刻。比如在学习英语字母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字母形象编相应的歌谣,在学习动物类、颜色类等词汇时让他们设计游戏和相应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巩固了知识,提升了兴趣,强化了技能。

2.课堂模拟。在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技能有了一定掌握之后,便可以进行课堂模拟,部分学生扮演幼儿老师,部分学生扮演幼儿。模拟的内容刚开始可能是做一个游戏,讲一个小故事,慢慢就可以深入到其他教学环节,最后到独立设计一节幼儿英语课堂。

3.翻转课堂。一部分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完成教学,比如说英语儿歌的学习,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网络平台上的幼儿英语儿歌教学视频,生动活泼,欢乐有趣,让人情不自禁地歌唱,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

(三)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

1.理论。在每个主题的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或者案例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幼儿英语教育的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在有一定理论基础之后,方能进行之后的教学环节。

2.课堂模拟。课堂中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法理论讲解,围绕多岗位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模拟活动。把幼儿园活动搬进课堂,学生充当小朋友和幼儿教师的角色,为学生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训练平台,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授课能力。

3.校内实训室。学校建有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奥尔夫教学实训室、感觉统合实训室。学生在掌握了相应教学内容和进行了课堂模拟之后,可以进入实训室,使用相应的教具,在实训室中感受幼儿园的氛围,身临其境,会大大促进英语教学。

4.校外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专业与当地40余家幼儿园建立了深层的教学实训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幼儿英语的观摩和教学。在课堂模拟和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之后,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观摩及亲身授课、讲评课程,实现学生幼儿英语的教授。

五、结论

通过情景化项目教学,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更明确,掌握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技能,锻炼了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模拟,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反反复复的实训实践,巩固了学习内容,固化了教学技能,增强了教学能力,为今后的求职又增加了一项砝码,为自己增添了更多自信,收获更圆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