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书馆和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通过交往空间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创作实例总结

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空间设计要点:空间的通透性、空间的多样性、空间

的文化性、空间的流动性。以期为艺术高校图书馆的交往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借

鉴。

【关键词】艺术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在高校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高

校图书馆又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中心工作就是将书刊资料提供给读者利

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和科研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合

作研讨、科研创新、社会交往的首选场所和极富吸引力的所在[1]。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是北京电影学院北校区核心标志性建筑(如图1)。它

的建筑设计力求创造出读者与知识、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员之间交流的最佳场

所,力求人文与科技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书刊借阅与交流活动并重,方便读

者与便于管理兼顾,环境舒适典雅与节省管理运营维护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

展。图书馆实行全开架管理方式,使藏书接近读者,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

藏借阅结合,线路近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极大方便的利用馆藏文献信息。

图1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总平面图

电影学院图书馆在单体设计时,着眼于建筑整体空间环境的塑造,空间环境

与建筑并重。建筑造型舒展大方,力求成为电影学院整体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图

书馆主体建筑形成来源于书本的叠放组合(如图2),能够直观的表现图书馆的建

筑性质。来源于活字印刷灵感的立体文字效果提取用于立面的处理。同时,为了

同实体的体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其他部位采用了通透的玻璃窗,并通过不同透

明度的玻璃组合,进一步展示了建筑体块的书本叠合的效果。

图2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效果图

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产生交

往行为的空间都可称作交往空间。在图书馆中,交往活动往往是围绕图书馆建筑

而存在着的,这些活动包括了交谈、讨论、休息、娱乐、辩论、等候等多样化功

能的开敞性空间。交往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空间元素,起到了改善高校图书馆整体

空间环境的作用。

作为高校建筑之一的图书馆,电影学院图书馆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功能空间

和公共空间。功能空间包括了阅览室、书库、视听室、报告厅、办公室等。公共

空间包括了大厅、露台、休息廊、咖啡厅、茶室等。交往空间多发生于公共空间,

也称作节点空间。同时,交往空间又把功能空间给连接了起来,起到了引导和整

合的作用,此时也可称作线性空间[2]。节点空间和线性空间的划分,并不是相互

对立的,只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一个需要安静和私密,另一个则更加的开放和自

由。

图书馆中人的因素是活动,开放性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图

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也是灵活多变,但在这种多样化形式之中,仍有内在的规律

可寻,并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手法。人们对交往的需求,属于心理需求范畴。

满足这类需求,无法像满足生理需求那样有具体的指标,交往空间的环境吸引力

对于满足心理需求,实现交流至关重要。当交往空间拥有高品质的环境时,才会

吸引更多人的驻足,更长时间的停留和促进更多的交流活动。

1.空间的通透性

环境心里学家认为,人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长时间活动很容易导致疲劳感和

烦躁感,会产生孤独的压迫感的心里反应。所以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界面处

理中,如窗、隔断等,也强调保持一定的视觉连续性的处理手法,以强调心里感

知范围的扩大。通透空间的存在,使读者的视线,不再局限在一个空间之内,可

以获得更多的感知。通透空间的存在,使空间得以开放,视线通畅,活动自由,

没有限制。人们即可以主动参加,又可以驻足参观;既可以随时参加,又可以主

动退出,使人们获得多种多样的内心体验。

2.空间的多样性

空间的多样性体现在对功能区域的划分,同时也包括在同一空间学习环境

中,个体或群体具有选择其学习方式的可能性上,如在大阅读区域中开辟一些功

能非固定的可休息又可交流的空间等。交往空间的多样性包括没有固定的中心、

固定的功能、固定的界限,这些都由人的行为来决定。例如,在图书馆的入口门

厅处,设有四层通高的一个中庭。中庭上方,又设以廊桥连接。当学生下课后上

图书馆的高峰时间,大量的学生可能只是在中庭里忙碌的穿梭,此时的中庭就是

一个疏散大厅。当中庭有展品和海报展出时,师生在其中观看、交流、讨论,此

时的中庭就会成为一个展示空间。展厅和疏散大厅,这两种功能时常变换交错,

原本功能单一的中庭,变得多姿多彩。

3.空间的文化性

文化作为高校发展的永续动力,是构筑高校交往空间的重要依托。并以各自

特色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高校交往空间。交往空间往往承载了这个学院的精

神特质,被赋予某种人文内涵来突显本学院的特点[3]。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入

口处写着季羡林先生在2001年为本院的校训题词:“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并

且校训以书本雕塑的形式,立于玻璃门厅入口左侧,使得这个入口空间在人们一

进入就感觉到这个交往空间的人文气息。

4.空间的流动性

流动的空间强调的不是空间之间的分隔而是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如

果说,一个静态空间提供的是一个起码的物质功能环境,那么动态的流动空间却

增添了空间的人情趣味。从而使交往空间的物质功能附加了精神功能,所体现的

环境上升为意境。阅览室,是图书馆的核心房间。以往为了明确不同阅览室的各

自功能,往往相互独立。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在对不同阅览室的处理上,采用了

取消全部隔墙,只保留了辅助房间(交通核、卫生间、机房)的隔墙,从而使空间

的流动性增加到最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物

质满足之后精神满足的问题。而艺术高校,就是一个思想交汇和碰撞特别强烈的

场所。艺术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的追求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相互之间的交

流,形成图书馆空间的内在个性与魅力。艺术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就像是一个美

丽的花园,吸引着学生在此停留和交谈。这里是人与人的吸引,也是知识和知识

的碰撞。

参考文献: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6603

1引言

现代图书馆建筑, 作为高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的知识载体,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功能性校园建筑[1]。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相对于教室与办公室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图书馆内交流更加随意与自由。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设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功能设计上往往以藏书和阅读功能为主,忽略了图书馆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的重要场所的功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也愈发重要。

1.1交往空间的定义

交往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感情的场所,由此构成公共生活。人们通过交往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人与环境的相互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其中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契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人性空间[2]。

1.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定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是指提供给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休憩或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具体的交往空间形式主要由阅览空间、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廊道空间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形式,如特定的等候区、休闲交往区、讲演区等组成[3]。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与存在问题2.1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图书馆除了为使用者提供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设计,满足师生的阅读与交流需求。而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交往空间设计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2.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2.1功能区划分单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区划分往往太过单一和死板,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划分使用功能时都是将某一楼层指定为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例如无锡城市学院图书馆在功能区划分上将2楼设置为网络学习室,3~5楼为借阅室,7楼为报刊杂志阅览室。2楼只提供网络学习资源,3~5楼只提供借阅和自习室,图书分布区域不统一,师生们只能在特定区域做特定的事,缺乏变通。每一楼层有其特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功能缺乏多样性。这样的设计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缺乏人性化的沟通与联系。

2.2.2空间利用率低

最大化的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图书馆的运营成本,还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向学”的积极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相对低下,看似宽敞明亮的入口大厅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实则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图1)。在提供基本的交通及交流空间外,还有大部分空间被浪费掉,这些空间可以设置休闲交流区,为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便利。

2.2.3缺乏人性化交往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往往有所局限,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的模式。除了基本的藏书区、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室外,缺乏必要的讲演区及学术交流区,所以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会有所缺憾,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交流下高校学生的使用需求。

3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3.1入口大厅设计

入口大厅作为图书馆的“脸面”,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成功的入口大厅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营造一个愉悦的阅读感受。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为高职院校师生,他们对于审美的需求相对高于普通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因此应该更加注重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的设计。入口大厅是图书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地带,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绿化,如设置一些盆景或景观小品,给读者在视觉上提供一个过渡。此外,一般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面积都比较大,在凸显大气的同时又稍显空旷,无形间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所以,在保证入口大厅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把边角或者靠近墙面的空间放置沙发和报刊架,形成一个小的交谈与读报区域,提高入口大厅的空间利用率(图2)。

3.2交通空间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通空间是师生们使用最频繁的场所,主要包括楼梯、廊道、电梯、候梯厅等。交通空间的本质上是通过空间,如果这些交通空间没有合适的交流驻足的场所就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图3)。因此想要给师生们营造更好的交往空间在满足基本通过功能的基础上,要增加使用的功能,使师生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此外,在廊道的墙面上放置一些绘画作品或者名言警句,也可以吸引师生们驻足欣赏交流。

3.3休息平台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休息平台一般多设置于候梯厅与楼梯出汇处的临窗区域,在这里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外部景观。长时间阅读会产生疲劳感,休息平台可以为他们呼吸新鲜空气,放目远眺缓解视觉疲劳提供便利。人性化的休息平台设计可以使读者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休息平台设置桌椅、饮水机等公共设施,饿了的读者可以在此进行简餐,补充能量,不间断的播放轻音乐也是舒缓读者疲劳,体现人性化的一个方式。

3.4中庭设计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庭空间应围绕师生的需求来设计,功能上主要是提供一个聚集交流的适宜场所,既可满足大型的活动,如聚会、展览、演讲、招聘、大型会议、报告的需要,又可满足一些相对私密和半公共的交往[4]。中庭是图书馆中最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交往空间、交通空间、礼仪空间、展示空间、采光与通风空间等。中庭交往空间是多个其它类型空间的组合:展厅、休息厅、讨论区等可穿插复合在中庭空间之中(图4)。围绕中庭周边开辟相对区域,布置休闲座椅,形成图书馆独具魅力的交流场所。此外中庭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融入绿化景观设计,别有韵味的枯山水景观、绿色长廊、室内花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多样的功能区域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空间整体,吸引师生驻往。

3.5阅览区设计

阅览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区,但因为阅读需要安静的氛围所以阅览区的交往空间设计应避开语言交流,侧重于间接的信息交流。这样就对阅览区的私密性或个人性有所要求。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划分小范围的阅览区域为主,避免大规模的阅览区,以减少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图5)。

3.6开发新的交往空间模式,增加交谈讨论区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在满足师生交往需求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剩余空间,设置休闲区、讨论区、影音室、简餐区等多元化交往空间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4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模式的探析,不难看出目前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其核心作用也应从传统的藏书功能转化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及交往空间。充分利用入门大厅、楼梯、走廊、休息平台、中庭及阅览区域,合理的设计好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使用需求,以人为本,将会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赵维学.现代高校图书馆主题空间的特征与发展\[J\].现代情报,2005(12).

[2]吴思,汪彬.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以华中科技大学三栋教学楼为例\[J\].华中建筑,2008(11).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引言

现代图书馆建筑, 作为高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的知识载体,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功能性校园建筑[1]。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相对于教室与办公室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图书馆内交流更加随意与自由。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设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功能设计上往往以藏书和阅读功能为主,忽略了图书馆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的重要场所的功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也愈发重要。

1.1交往空间的定义

交往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感情的场所,由此构成公共生活。人们通过交往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人与环境的相互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其中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契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人性空间[2]。

1.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定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是指提供给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休憩或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具体的交往空间形式主要由阅览空间、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廊道空间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形式,如特定的等候区、休闲交往区、讲演区等组成[3]。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与存在问题2.1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图书馆除了为使用者提供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设计,满足师生的阅读与交流需求。而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交往空间设计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2.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2.1功能区划分单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区划分往往太过单一和死板,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划分使用功能时都是将某一楼层指定为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例如无锡城市学院图书馆在功能区划分上将2楼设置为网络学习室,3~5楼为借阅室,7楼为报刊杂志阅览室。2楼只提供网络学习资源,3~5楼只提供借阅和自习室,图书分布区域不统一,师生们只能在特定区域做特定的事,缺乏变通。每一楼层有其特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功能缺乏多样性。这样的设计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缺乏人性化的沟通与联系。

2.2.2空间利用率低

最大化的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图书馆的运营成本,还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向学”的积极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相对低下,看似宽敞明亮的入口大厅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实则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图1)。在提供基本的交通及交流空间外,还有大部分空间被浪费掉,这些空间可以设置休闲交流区,为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便利。

2.2.3缺乏人性化交往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往往有所局限,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的模式。除了基本的藏书区、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室外,缺乏必要的讲演区及学术交流区,所以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会有所缺憾,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交流下高校学生的使用需求。

3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3.1入口大厅设计

入口大厅作为图书馆的“脸面”,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成功的入口大厅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营造一个愉悦的阅读感受。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为高职院校师生,他们对于审美的需求相对高于普通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因此应该更加注重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的设计。入口大厅是图书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地带,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绿化,如设置一些盆景或景观小品,给读者在视觉上提供一个过渡。此外,一般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面积都比较大,在凸显大气的同时又稍显空旷,无形间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所以,在保证入口大厅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把边角或者靠近墙面的空间放置沙发和报刊架,形成一个小的交谈与读报区域,提高入口大厅的空间利用率(图2)。

3.2交通空间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通空间是师生们使用最频繁的场所,主要包括楼梯、廊道、电梯、候梯厅等。交通空间的本质上是通过空间,如果这些交通空间没有合适的交流驻足的场所就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图3)。因此想要给师生们营造更好的交往空间在满足基本通过功能的基础上,要增加使用的功能,使师生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此外,在廊道的墙面上放置一些绘画作品或者名言警句,也可以吸引师生们驻足欣赏交流。

3.3休息平台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休息平台一般多设置于候梯厅与楼梯出口交汇处的临窗区域,在这里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外部景观。长时间阅读会产生疲劳感,休息平台可以为他们呼吸新鲜空气,放目远眺缓解视觉疲劳提供便利。人性化的休息平台设计可以使读者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休息平台设置桌椅、饮水机等公共设施,饿了的读者可以在此进行简餐,补充能量,不间断的播放轻音乐也是舒缓读者疲劳,体现人性化的一个方式。

3.4中庭设计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庭空间应围绕师生的需求来设计,功能上主要是提供一个聚集交流的适宜场所,既可满足大型的活动,如聚会、展览、演讲、招聘、大型会议、报告的需要,又可满足一些相对私密和半公共的交往[4]。中庭是图书馆中最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交往空间、交通空间、礼仪空间、展示空间、采光与通风空间等。中庭交往空间是多个其它类型空间的组合:展厅、休息厅、讨论区等可穿插复合在中庭空间之中(图4)。围绕中庭周边开辟相对区域,布置休闲座椅,形成图书馆独具魅力的交流场所。此外中庭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融入绿化景观设计,别有韵味的枯山水景观、绿色长廊、室内花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多样的功能区域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空间整体,吸引师生驻足交往。

3.5阅览区设计

阅览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区,但因为阅读需要安静的氛围所以阅览区的交往空间设计应避开语言交流,侧重于间接的信息交流。这样就对阅览区的私密性或个人性有所要求。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划分小范围的阅览区域为主,避免大规模的阅览区,以减少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图5)。

3.6开发新的交往空间模式,增加交谈讨论区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在满足师生交往需求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剩余空间,设置休闲区、讨论区、影音室、简餐区等多元化交往空间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长清地区本来就风景如画,而艺术学院所在位置更是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其中,图书馆的位置,是校园的中心,从所有邻近的地方都能看到它。这座建筑物的独到形状是根据这样一个纲要来设计的:它需要紧凑而合理地组织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合适的,并且在读者和工作人员的场所都要有日光。它要遵循校园中的两条重要的轴线,还要考虑到校园的远期发展而表现出高雅的艺术气息空间的同一性和种种步行者的感受。另外,同所有其它的类似建筑一样,这座图书馆在校园中的象征意义要与它的实际性质同等重要。

总平面布局

图书馆处于全校纵横两条主轴交汇处,在园区的所有建筑中,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它的空间结构使建筑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校园规划的主旨。考虑到校园整体功能布局以及周围环境特点,图书馆以位于二层的中心广场作为景观中心。在空间轴线上的局部做镂空处理,构成自然、开放、连续的视觉通廊,空间结构丰富而又秩序井然。二层公其活动广场作为整个设计布局的核心,向西由宽广的大台阶为引导,与校园大门成为对景,迎接来访、树立形象;向东可遥望远处山脉,拥有广阔视野,放松心情、愉悦情操;向北面则引导校内主要读者人群,方便他们快捷到达各阅览区。

同时,二层中心广场也是围合感强烈的视觉中心和交流中心,它通过环状共享空间与室内产生对话,使建筑产生强烈的向心力;作为校区东西主轴的延伸,与西侧主入口遥相呼应的东侧通廊将山景直接引入建筑中,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连接起来,因此成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自由空间。

功能设计

这座建筑的功能主要包括图书馆和美术馆两部分。

首层是美术馆的展览、对外培训、图书馆的后勤以及展示空间的组合。图书馆的报告厅也设置于这一层。由于立体交通体系的存在,图书馆的主体人流――读者被安排到了二层的中心平台,所以首层的交通和功能体系非常顺畅。建筑临近教学区的北侧布置报告厅入口,利于学生使用。在报告厅入口的两侧分别是美术馆的展览和培训;一层的中间布置报告厅,与展示相结合有利于高峰期的大量人流使用;在建筑的南侧设置图书馆的后勤部分,使其入口避开校门和教学区的集中人流,减少后勤对其他功能的干扰。

二层的中心广场是图书馆的读者人流的集散地,这层设置了图书馆的读者入口和总服务台,在中心广场的东北侧和西南侧两个次入口,同时在校区主轴线上的视觉通廊将多媒体阅览和视听室独立开来,方便管理和使用。在靠近中心广场布置采光带,并在阅览室的内侧设计直通一层的共享及交通空间,使二层的功能与一层的展示在空间上联系起来,丰富了室内外的空间层次,解决了大进深造成的一系列通风和采光问题。

三层的美术馆与图书馆在交通组织上完全分开,在这里利用了屋顶采光设置了创作室及名家工作室,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空间。图书馆设置了音乐和美术阅览,并在共享空间即“光内蕊”的内侧临近中心广场的地方设置了公共交流空间,这里与阅览室之间被“光内蕊”共享空间分开,减少了交流休憩活动对阅览室的影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汲取知识和交流知识的场所,完善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

四层除了布置了综合阅览室和样本阅览室以及文献储备库以外,在三层交流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室外的交流空间。在临近两个阅览室的地方设置了两个屋顶花园,顶部在不影响天井采光的基础上以玻璃天棚覆盖,供读者休息讨论使用。

空间设计

1.井然有序的空间划分

图书馆和美术馆均围绕中心广场环形布置。通过广场入口两部大型台阶的设置,不留痕迹地使美术馆相对独立起来。报告厅考虑使用需要,设于二层中心广场下方,环型的展示空间将其大部分环绕起来,同时又与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光内蕊”相互贯通,使功能的合理分布与空间的丰富创造相得益彰。功能布局上,各部分彼此之间既满足一定的使用需要,符合其内在的设计逻辑,又巧妙地与周围景观环境要素相结合;既划分明确又联系紧密,实现了“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2.多层次的交流空间

建筑设计了四种环状的交流空间,由外到内分别是:人与景(陶冶情操),人与书(获取知识)、人与人(交流思想)、人与建筑(休憩放松)。,在建筑是开放的广场与水池,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人能充分享受到山水的灵气;在建筑内部外侧是图书馆的阅览室,人在其中对外观景,对内观书,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在阅览室的内侧,通过共享空间的分割与过渡,设计人与人交流的讨论区,使学生相互交流,减少避免对阅览室的干扰;最后在中心广场,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建筑围合的空间,在特意设计的建筑元素中体会到校园空间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3.室内亮点:光内蕊

这四种环状的空间各有各的特点,其中的第三个环状空间是整个设计的精华所在。这是由一组扇形阅览室包裹着的圆环形的“光内蕊”形成的,“光内蕊”是由玻璃构成的,让自然光透入图书馆。“光内蕊”既是光廊又是竖向交通枢纽,直达二层中心广场下方的展示空间,而通过穿越“光内蕊”的钢桥又使阅览区和壁龛式的休息区联系起来。“光内蕊”一侧是静静的阅览区,而另一侧则是休息区,站在钢桥上它能使读者纵观图书馆上、下的空间。这种设计将得到这样一种效果+阳光将通过“光内蕊”到达图书馆内部,这个“光内蕊”的一侧是人与知识的交流空间,另一侧是人与人的交流空间,“光内蕊”和它们共同结成了一个吸引人的、温暖的空间,与这座建筑功能的内在本质相匹配

交通与流线

1.交通分析

由于图书馆位于学校的几何中心,也是原规划设计中的交通枢纽。交通干路环绕图书馆周围。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机动车道与建筑室外环形广场之间由绿化隔离带分割开来,并形成环路,再与校园主要道路连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其正常行驶。建筑外广场的环形设计同样满足了消防的需要。外来接送客人的外来车辆,既可沿环路围绕图书馆行驶,也可在国旗前调头。这样可避免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进入更多的社会车辆。

2.人流分析

本项目采用立体式人员流线布局。内部人员及货流入口布置于一层南侧,避开北侧主要读者人群。美术馆,报告厅和培训入口分别置于一层北侧,均相对独立、互不干扰。通过建筑手法将从西侧校门和北侧教学区的读者人流引到二层平台读者入口处,避免了其他人流对其的影响,使各功能流线区分明确。位于首层中心广场下的报告厅、由于在特定时间内产生大量人流,因此,在主轴线上设有直接对外的出口。

建筑内部各部分功能流线清晰,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美术馆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交通流线都是互不干扰的,没有

任何交叉。

图书馆的后勤流线从首层后勤入口开始,通过后勤专用的楼电梯到达各层阅览室后部;而读者从二层的主入口进入,通过阅览室内侧共享空间中的楼电梯到达各层阅览室的前部,这样就彻底的避免了使用人员和后勤人员的交叉,方便管理。

采光分析

图书馆内的五个天井以及连接各层的环状共享空间,使室内与室外有机联系起来。“光内蕊”让阅览空间和办公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形成良好的光环境,人在其中心情畅然。设置在首层的展示空间,虽然在这组圆形平面建筑的深处。但是由于“光内蕊”的存在,使其具备了天光,而这正是展示空间所适宜的条件,在运营中为学校节省大量的照明用电。就是在最中心处的圆形报告厅,也设置了天窗。建筑建成后,温暖的阳光将沿着报告厅弧形的墙面斜洒下来,这将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地方。开在倾斜的外墙上的狭长的外窗,使漫射白光进入阅览室,而不是强烈的直射光。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眩光的产生,提高了阅览室的舒适度。

气流通风分析

图书馆内的五个与室外相通的天井,以及连接各层的环状共享空间,都能使空气形成向上流动的趋势。“光内蕊”的顶面,设有可开启的天窗。在夏季,热气膨胀,上升通过天窗的烟囱效应,将室内的热空气向上排出室外,产生对流达到自然通风换气的目的。让室内环境始终保持高质量的空气状态,同时大大降低了能耗,节省了能源,而在冬季,天窗关闭,可起到蓄热的作用;其它季节,如春季、秋季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启或关闭天窗。从这个角度上看“光内蕊”也是一个空气调节器,只是它更加节能。

空间体量的塑造

校园中的图书馆,基地位置基本上都是至高无上的。它的空间体量的塑造,无一例外地显得特别重要。而艺术学校的图书馆,又格外地受到学校艺术家们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它“理所应当”地被希望表达出“某种艺术”气质。在长时间的讨论中,有一种声音渐强:它应该是一朵盛开在校园中的花。

幸运的是,我们用建筑语言表达了这样一朵“山艺之花”。倾斜的外墙更加突出雕塑感,而且具备使用上的功能它避免了大量直线阳光明媚照射在阅览桌上,提高了阅览的舒适度。而且这朵“花”的结构真实地反映了这座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和空间划分。这是雕塑感很强的花,是“山艺之花”。

业主:山东艺术学院

建筑设计:高建宇 田源 张怡蕾 王雷

设计内容:邀请方案,建筑设计

工程地点:山东济南

设计时间:2006年(建设中)

用地面积:3.15ha

总建筑面积:23968m2(其中审美术馆:3549m2,图书馆:20419m2)

建筑规模:25900m2

建筑高度:24m

建筑结构:框架

建筑密度:25.41%

容积率:0.76

绿地率:34.7%

作者:高建宇,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王雷,联安国际建筑设训有限公司注册建筑师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 书库布局 信息点规划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图书馆事业,同时大量大学新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图书馆的设计和功能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该校图书馆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回”字形七层建筑,采用统一负载设计,各个书库可以在各楼层之间任意布局,无需考虑承重问题。目前土建工作即将开展,为了将图书馆建成一个现代化、适应该校长期发展的图书资源服务中心,提出了图书馆内部书库、强弱电、信息点及其他辅助功能的布局规划,以配合图书馆土建工作。

本方案本着将图书馆建成师生的知识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甚至娱乐教育中心指导思想,经全体师生讨论分析,拟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案。该方案详细统计出书架、阅览桌及阅览座位的使用数量,指明了信息点总数及具体分布。

一、图书馆管理方式

“集中管理”是开架阅览式管理,读者可以在整个图书馆内自由阅览、借阅。该管理方式设置一个总服务台,读者的借还书都在此处完成,是与传统的分类分库完全不同的方法。这样方便了读者,充分体现了该校图书馆“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理念。

根据馆舍平面结构和现有馆藏量及将来馆藏量的变化,结合“书往上走,人往下走”的原则,使人流量大的功能区尽量往下移,以符合消防安全,避免楼道拥护,减少电梯损耗。通过论证分析,对新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提出了“集中管理”的方案。

二、布局方案

该布局方案,在新馆开放时可提供70万册常备图书对读者借阅,馆藏容量可达129万册图书,并提供3100余座自习和阅览座位。如果以后利用预留的五楼及其他休闲区作为书库,最终馆藏可达200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该方案最终将实现五、六、七楼图书集中管理。开馆时需要人工较少,同时避免出现开馆初期因为每个书库藏书不多,大量空架、人工浪费的现象。但是随着图书的逐年增加,人工在五年后亦需要逐年增加。

1. 功能区划分

根据该校图书馆自身特点,功能区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常备书库(提供借阅和阅览服务)

(2)参考书库兼种子书库(只提供阅览服务)

(3)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

(4)自习室

(5)服务功能区,包括:报告厅、办公区、总服务台、文印室、休闲区、视听室(阅读有声读物、电子报纸等资源)、展览厅等。

2. 各功能区位置设置

(1)常备书库。二楼南北两侧各设立一个书库,计划馆藏量51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此位置考虑图书是旧磁条的关系,书架间距的比较密集(75CM),以便存放未更换磁条的现有图书。

六楼南北两侧和七楼南侧共为了一个大型库实,计划馆藏量45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实行集中管理。这里采用新型磁条,书架间距较为宽松(105CM)。其中外文及工具书库放置在七楼南侧。

(2)参考书库兼种子书库。此书库设置在七楼北侧,计划馆藏量26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暂时收藏12万册。

(3)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三楼北侧设立一个电子阅览室,机位302个。

三楼南侧设立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计划过刊馆藏量7万册(按每架300册统计),阅览座位380座。

(4)自习室。四楼、五楼作为学生自习室,自习座位2300余座。其中五楼为以后新购图书预留,届时五楼自习座位可分散至各个书库和每层的休闲区,避免家具浪费。

(5)服务功能区,包括:报告厅、办公区、总服务台、文印室、休闲区、视听室(阅读有声读物、电子报纸等资源)、展览厅等。

报告厅兼会议室:一楼

办公区:一楼及一楼夹层

总服务台:二楼大厅东侧

文印室:占地不大,位置可机动设置

休闲区:分布在三楼至七楼东西两侧,同时可作为扩展功能预留区

教师视听室:在三楼电子阅览室内划出一片区域作为教师视听室

教师研究室:七楼东侧。

特藏书库及报库:四楼东侧

密集书库:一楼东侧

3.书架及阅览座位统计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纸,利用AutoCAD对有效使用面积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测算,得出:

在开馆时新馆舍书库需要书架3263架,馆藏量129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如果利用起五楼南北及东西两侧(1200架)、六楼东西两侧(400架)、七楼西侧(200架),可以新增馆藏70万册,最终馆藏量可达200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4.人工及开放时间

(1)人工测算。根据书库及其藏书量情况,对新馆用工进行了测算。在测算时要充分考虑现有职工数,避免在开馆时增加大量人工。具体测试如下:

一楼两个常备书库每库10人,每班5人,计20人(因馆藏比较密集所以要增加人工,但五年以后随着借阅量减少,人员可减少6人)

五楼到七楼的大型库中,五个小库各1人,借还4人,加减磁2人,分类运书3人,两班共计28人(四年内需要8人,五年后需14人,8年后28人)

七楼教参书库1人,计1人

三楼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各5人,计10人(含两个校区同时开放所需人数)

(2)开放时间。

常备书库周一至周六白天及晚上

七楼教参书库周一至周五行政时间

三楼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全天

三、各楼层电源与信息点规划

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楼宇自动化(BA)、消防自动化(FA)、保安自动化(S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就是所说的5A智能化建筑。总的说来,一座图书馆的生命周期远远长于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周期,大楼内采用的通讯及布线系统一定要有超前性。

为使图书馆在土建工作中预留的管道能满足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提出了电源及信息点规划。电源和信息点布局的设计原则是:实用性、灵活性、可扩充性、标准性、可靠性、经济性。

预留管道具体应满足以下需求:

防火预警报警系统(含智能广播)。能提供背景音乐和公共传呼服务,并具有火灾紧急广播功能。

通讯电话。实现内部通话。

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系统。主要为读者提供远程教育和学术交流的视频直播。

网络系统。能适应图书馆非常庞大的数据流量和今后的发展需要。

门禁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能够对图书馆内目标范围如密集书库、电子阅览室以及各主要通道与路口等实现全天实时监控。

(一)特殊要求

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和服务师生的理念提出一些特殊需求,内容如下:

1.一楼装订间和中心机房各保留一个动力电源接口。用来安装装订机械和中心机房精密空调。

2.二楼至七楼空调间各保留一个动力电源接口。留作以后扩展使用。

3.二楼至七楼每个卫生间保留一个能满足9KW功率的开水间电源接口。

4.三楼电源功率应满足400台计算机同时使用的负荷,同时要有一个光纤插座,用于扩展电子阅览室机位。

5.从打扫卫生、耐用度及安全方面考虑,信息点和插座均设置在墙面,避免使用地插。

(二)信息点及电源插座布统计

1.布局的原则

在信息点的配置问题上,根据不同楼层的功能设置和管理模式,适度超前地进行布置。主要分在现代技术密集区(检索区、查询台、服务台)、功能活动区(休闲区、自习阅览区),并考虑用无线扩充的手段,以充分满足读者及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2.信息点统计

根据图书馆建筑布局和每层功能区的划分,一楼至七楼共需765个信息点(不含电子阅览室302个信息点),863个电源插座。

四、地板设置的说明

1.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采用防静电网络地板,以方便布线。

2.四楼及其以上考虑采用水磨石地板,走廊墙面考虑贴1.5米左右瓷砖(便于清洗墙面)。

3.关于天花板:在遮蔽管道线缆的走廊或大厅可以采用,其他地方尽量少用,也可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五、实现目标

本构想着重分析了图书馆的预算、消防安全、图书设备供应、有线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楼板载荷、二次装修风格、书库功能分布等问题。该校图书馆建成后可以同时为3000人提供服务,实现万兆进馆,千兆到桌面,最终成为较先进的现代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胜全.高校图书馆建筑综合布线设计理念探析[J].现代情报,2006,(2):2-3.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传统文化 信息传播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New Capital Library, and summarizes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 library, traditional culture, information spreading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B 1004-8537(2002)01-0030-08

倍受京城瞩目的首都图书馆新馆工程已经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今天的答案,国子监内的老首图即将成为一段历史。

一张白纸

图书馆的设计过程就是对这一特殊建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94年接手首都图书馆新馆方案设计,任务书上面只有一些概括的要求和房间的面积分配表,而图书馆特别是首都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却是一片空白。

设计首先从参观和分析国内的实例开始:

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在当时是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采用了分科阅览的方式,众多的阅览室以走廊相连,是典型的传统型图书馆,面临布局陈旧和设备落后的双重困扰,即将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天津图书馆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图书馆建筑,一进大厅以为是市级招待所,藏书楼有十多层,效率很低。

上海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面积有八万之众,设施齐备,起点较高,相比之下代表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已落成,该馆在整体环境及文脉延续方面独树一帜,代表了高校图书馆的较高水平。

至于国外的实例只能从书本杂志上去揣摩了。

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了图书馆的设计。

首都图书馆原名为京师通俗图书馆,是由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亲自筹建的,其目的是为使一般平民能够享用文化典籍及普及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它是辛亥革命后我国最早的一个大众图书馆。

1956年,随着北京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政府将元、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经过修缮,成为首都图书馆现址,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现址内古树参天,绿草成荫,环境十分优雅恬静。老馆的阅览室利用左右两侧的厢房,书库利用辟雍大殿之后的敬一亭殿,由于不是专门的图书馆建筑,在使用上、管理上都无法和近现代的图书馆相提并论。大量书刊存放在古旧的木结构房屋中,防火隐患十分严重,早已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的需要,新馆建设迫在眉睫。

初步方案

案头摆着国子监的总平面和辟雍的测绘图,脑子里在构思新馆的雏形。

1993~1994年间,正是“夺回古都风貌”盛行的时候,许多建筑都被加上了大大小小的亭子,更何况首图这一特殊建筑。

老首图坐落于“太学”国子监,这段历史成为首都图书馆割不断的历史文脉,如何来表现这段历史,表现北京文化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成为方案构思的重点和难点。割断历史肯定是不可取的,照搬照抄也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切入,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在当时,建设用地周围很开阔,只有周边的一些多层住宅,在这样的环境中,单体建筑会显得孤立无援,不足以构成足够的辐射力。为此首先想到要造一座“城”,以其自身构成足够的影响力。

用地位于东三环路华威桥东,左安东路南侧。从三环路上及华威桥下路口应是主要的视角,建筑取方形切掉1/4圆弧,面向西北道路交汇点,并在西北角形成室外广场。入口处取牌楼造型,起到引导及统领全局的作用,在入口的石墙面上以玻璃幕墙做出辟雍的造型,以示与国子监的历史渊源,这一构思成为构成首图新馆的核心框架,并一直保留至今。

在这一方案中,书库处于全馆的核心位置,阅览室沿圆弧布置,是一种传统的布局方式。

在当时,建设的标准较低,阅览室和书库只能按条状布置,在建筑平面中形成两个大井,建筑最高为5层。

建筑造型是较为新颖的,既体现了省市级文化建筑的庄重,又延续了北京传统建筑的文脉。方案一完成,在首规委首艺委的审查会上一次获得通过,并得到好评。

年底举办首届(1994年)首都规划设计成果汇报展,组织了模型图片参展,获得了十佳设计的第六名。

由于种种原因,首图项目搁置,到了1996年8月,重又正式启动了。

这时的方案已由原来的方形改为扇形,为提高二期的容积率,高度也一再提高,由原来的35m提高到49m。层高为5.4m。面积为3.7万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了7 000m2。

重开锣鼓

1997年5月在香港回归前随甲方去了港澳两地,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市政局图书馆,在这里感受到一种轻松平和的阅览环境,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没有故作姿态的威严,而为读者服务的设施则应有尽有,去图书馆是学生或市民生活的自然延伸。互联网已很普遍,学生在网上查询并下载打印资料,图书检索及相应的信息也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图书馆还是传统的载体占绝大多数,大量的空间还是用于藏书阅览。

对于现代图书馆模式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通过调研及分析,对首图新馆的功能布局作了如下考虑:

图书馆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它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建筑类型。它既不像住宅那样功能单一,又不像星级酒店那般奢华,图书馆建筑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信息及其载体的收集、加工、传播、收藏、展示、交流而展开,为此而需要一定的空间与技术手段。

现代图书馆首先应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式,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与新的运作模式为读者服务。

⒈建立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网络是在一个区域、一门学科或一个部门的范围内,各馆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如:图书资源共享、分担保存、统一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等工作,以达到其总体服务的高水平。网络建立可以使图书馆服务更加科学合理,避免重复浪费或服务不足的盲目性,使各馆的发展分散化、小型化、专业化。

⒉采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传统图书馆的藏阅方式产生根本变化,甚至图书的概念也要重新定义。

首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编目、视听资料加工、检索、咨询服务、管理;

其次,多媒体技术使阅览方式多样化,使得单一的阅读、记录方式变为视听、查询、打印、拷贝等多种手段相互作用的阅览方式;

再其次,网络技术应用使得图书馆的地域性变得越来越模糊,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享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而不必到图书馆来,图书馆成为信息集散中心,将人的物理运动变为信息流的传输。

⒊提高图书利用率

传统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方式,读者与书库由出纳台隔开,图书馆格局以书库为中心。开架阅览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使图书馆布局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开架阅览类似于购物的自选超市,可以使读者直接接触图书,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避免无效劳动,此外,还可以减少昂贵的图书运送设备。

⒋加强图书馆的职能、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

当今社会属于信息爆炸型,信息浩如烟海,图书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各式各样的资料做题录、简介、文摘、数据整理、编目归类等,使这些资料为读者所用。迅速而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情报检索和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图书馆除了书刊资料借阅外,还要开展多种文化性、学术性的服务活动,如图书交流展示、珍贵资料收藏展示、学术会议、信息、业务培训辅导、视听资料鉴赏、文化网站建立等,使图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⒌满足图书资料载体的收藏储存功能,使新旧交替得以实现并保持图书资料的延续性

要使读者能接触到更新更多的图书,就必须对新旧图书分类储藏,在开架阅览之外需要一定的闭架藏书空间,使读者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首都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正是遵循以上的原则,结合图书馆实际加以灵活运用,赋予图书馆全新的内涵。

一锤定音

在大的布局上,将全馆沿水平方向划分成三段:

一段为图书资料加工储存区,这里有图书采编大厅,部门业务办公区,图书资料整理修复,装订复印,缩微照相,珍贵图书储藏阅览,图书基藏库,密集书库等,在主层面设总出纳台。成为图书馆业务办公的核心区域,各个部门与阅览藏书区分层对应,工作联系方便快捷。

二段为读者主入口、大厅及各类阅览室,主要分布垂直交通,是读者主要的活动场所。

三段为图书馆的功能扩展区,设多功能厅、报告厅、读者餐厅、书店、馆行政办公区、培训中心及计算机中心机房,使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得以扩展,并可以独立使用。

这种三段式的划分布局明确,分区合理,动静有别,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又相互关联,组成立体交叉的功能网络。

网络应用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新馆设计中非常注重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阅览、采编、出纳、检索、办公等部门及相关部位进行综合布线,每8m2设一对语音、数据接口及音频、视频接口,地面采用类似网络地板的地面线槽,布点总数达到2000点,在三段四层设立计算机管理中心,内部互联网采用光纤垂直传输,外部互联网利用INTERNET网,为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阶段,馆内二段首层设视听阅览室,提供多种形式的视听阅览,设音像花园、语言茶座、超级影院、研究包厢、集体视听等内容,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需求。

在二段4层设多媒体阅览室,利用这里的先进设备,可以进行网上漫游,或阅读各类电子书刊,或各类缩微资料,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工作,每个阅览桌就是一个微型办公室。

各个阅览室都设有电脑检索查询,读者可以查阅到书刊的题录、文摘、编目及书刊的流动情况。传统的目录柜也将被电脑查询台所代替。总目录厅实际上就是电脑检索查询厅,在这里,不仅可以查到本馆图书的情况,还可以查到其它馆图书的流通情况,使馆际互借成为可能。总出纳台和各分出纳台与书库之间的信息传递均靠电脑完成,传统的取书条将成为历史。书刊出纳信息将通过大型显示屏幕告知读者。

以人为本

新馆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2层入口处为全馆的主门厅,门厅上部是5层高的共享厅,四部电梯将读者送达各层阅览室;阅览室与走廊之间以通透的落地玻璃窗分隔;环绕中庭的走廊上设休息座椅,并布置展示橱窗,走廊端部设茶座及咖啡厅,为读者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体现灵活可变的原则,阅览室依使用频率及动静要求不同逐层设置,各阅览室为标准的大空间,以开架阅览方式为主,出纳台设于入口处,便于集中管理,方便读者借阅。

图书馆功能设置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无论是休闲、研究工作、还是视听享受,均可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阅览室室内净高为3.6m,设上下两层窗,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室外遮阳板能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双层中空玻璃有利于保温节能,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空调系统保证夏季凉爽,这一切提供给读者舒适的阅览环境,使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文化内涵

作为首都重要的文化建筑,首图应有它独特的风采,建筑造型自始至终围绕着传统与创新而展开,首图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建筑的理念,而非中国建筑的具象写实。

扇子是中国民间的纳凉用具,是大家所熟悉的,其造型优美洗练,特别是人们所赋予它文化内涵,使它成为特殊的艺术观赏品,同时也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图的平面取四分之一扇型,围合着中心广场,对外形成一种张力,对内形成一种凝聚力;站在中心广场上,你会感到一种震憾的力量,一种围合的场,建筑空间得以延伸。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广阔无垠的宇宙,代表着无穷无尽,也喻意圆满与聚合,用之于此,暗喻首都图书馆具有包容与吸纳一切知识的力量,同时也寓意知识的长河生生不息。

中国的古书为一卷卷的竹简,展开后为一长卷,首图的正立面恰似一展开的长卷,于抽象之中表现出书卷气息。

整个建筑沿45°方向形成一条中轴线,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环廊、水池、绿化平台、主入口、共享大厅及大阅览室等,形成基本对称的格局,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理念。

主立面中央为一巨大的牌楼造型,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和统率,花岗岩墙壁上“首都图书馆”五个大字为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主入口处以玻璃幕墙形成的中国建筑殿堂正是国子监大殿辟雍的剪影,国子监又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场所,因而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的代表。这里以辟雍的形象既代表首都又代表知识的大门。

室内5层高的共享大厅是内部空间的焦点。沿室外台阶拾阶而上,穿过两道玻璃幕墙组成的大门,进入门厅,迎面是引人向上的楼梯,将视线向上沿伸。4棵巨大的石柱主宰了这高耸的空间,它既似故宫的太和殿,又似古埃及的神庙,它是知识的圣殿,具有引人向上的力量。大厅内悬挂的吊灯,似一本本打开的书,又似一群飞翔的鸟,赋予这空间以无尽的生机。

这些传统的图形与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的造型意念相互结合,形成了首图独特的外部造型,它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它是个书生,又带有几分野性;它诉说着一段历史,更面向着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摄影:徐健 傅兴

收稿日期:2001年10月

大厅吊灯

共享大厅入口

报告厅内景

外观细部之三

外观透视

总平面

外观细部之一

外观细部之二

多功能厅前厅

从大厅看主入口

大厅中央楼梯

报告厅前台一角

主入口

二层平面

首层平面

西立面

南立面

剖面

阅览室外走廊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交流场所

一、现代高校图书馆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特点

(一)内部设施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图书馆藏书布局、平面结构以及家具设备等的可变性以及书架区、阅览区和工作人员工作区之间的相互可调性。这种灵活性使图书馆建筑产生了新的设计构思和手法,它将摆脱传统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创造出新型的具有灵活性的建筑布局。

(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图书馆建筑布局设计得合理就会使读者和馆员的行走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楼层数应根据图书馆的任务、性质和规模决定,中、小型图书馆在无机械设备条件下采用二至三层的低层较好。大型书库有条件设置机械传送设备的,可按多层或高层设计。四层以上最好设置电梯。

另外,图书馆内部的藏书分布体系和馆员工作布局要进行优化设计。比如把读者常用的书目、参考工具书、期刊以及常借的教学参考书放在同一层,并把读者常去的借书出纳台、馆际出纳台和参考咨询台也设在这一层。这种布局不仅把常有噪音性质的工作相对集中,有效地保证了其他各层阅读区的宁静,而且在同一层空间就能满足读者借阅、查询等多种需要。

(三)读者使用的方便性

为师生查阅文献提供方便也是图书馆需要满足的功能之一。

(四)馆舍可扩展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及藏书技术设备不断问世,原有图书馆建筑使用面积会感到不足,设计上也会逐步暴露出一些缺陷。因此,选择馆址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这是图书馆在开始规划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五)家具设备的实用性

图书馆内的书架、书柜、书桌等家具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藏书规模、藏书质量、读者的借阅效率及馆员的工作效率。因此,选择经济实用的家具在图书馆设计中至关重要。

(六)读者环境的舒适性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使用效益,就要让读者感到舒适、满意。为此,图书馆建筑必须坚持采用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辅以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在建筑布局时,尽量使各房间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特别是览阅室、书库和借书部分。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90年代以来,“三统一、大开间”的模数式设计理念已普遍为建筑师和图书馆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它是一改传统图书馆的藏、阅、借分割,各室功能在建筑格局上基本固定的模式,采用大开间、无间隔的设计,统一层高、统一荷载,一般表现为通透、扩展的大平面,实现藏、阅、借一体化,馆内主体空间既是藏书场所,又是阅览室,也是借书处,读者可以真正体会到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同时,模数式现代图书馆建筑可以较灵活地适应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冲击,能根据信息服务的需要调整功能用房的建筑区域,以不变应万变。

进入21世纪以来,公众对文化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图书馆职能不断扩充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建筑理念研究也不断深化、成熟和完善。典型的观点有:

(一)以人文本

图书馆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读者的生理特点与阅读习惯和心理来考虑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设备设施的布局,以方便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利用和开展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在读者、知识、馆员之间,在书、机、人之间创造和谐的最佳的交流环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引入读者休闲功能。馆外多种树木、花草,形成景观。馆内安置艺术雕塑小品,营造人文环境。良好的采光、清新的空气、浓厚的人文气氛,可以引发思维,调节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二)交流场所

当今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伏案苦读的地方,人们希望其“寓教于乐”,在学习的同时有放松心情、会友交流的场所;希望图书馆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消费,如参观展览、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如讲座、培训或演讲,甚至在学习之余听听音乐会,在节假日可“泡”于其中,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享受学习与交流的快乐。 (三)协调增长理念

在大量新馆中,网络和电子出版物在馆藏结构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光盘已经或将要成为高校馆最主要的资料存储方式。即便是一些特种纸质文献的馆,也往往以制作缩微胶片的方式供读者阅读,因此,电子媒介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但受阅读习惯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纸质文献将持续稳定增长而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藏书空间设计要综合考虑纸质与电子文献,以及网上资源的协调增长与利用,提供网络条件方便读者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并开展咨询与培训服务,提高读者对文献的利用能力,以适应“服务重于收藏、取得胜于拥有”的创新型理念。

(四)自助型复合图书馆理念

要达到自助复合的要求,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意识灵敏性,即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光线、热量、通风、电力及其它变量。

二是智能性,即通过遍布建筑物的传感器能够持续地报告到馆的用户数量,特定区域的用户数量、安全警报、安全的入口情况,保护区的入口情况等。

三是灵活性,即建筑物内部的设计允许根据需要随时扩展或收缩空间,而遍布建筑物的电力和电子通信网络则便于电话、数据传输、电视、安全管理及采集等功能的内部互联。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实施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

1.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得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追求便利舒适的人文环境。读者对事物的各种心理取向和行为习惯要求寻求安全感,希望隐私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览化境,同时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空间。因此,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中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便利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转变阶段,社会职能、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也就决定了馆舍使用功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严格划分藏、借、阅三大空间被打破,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

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建筑功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查、阅、借、复制、下载、直接交流、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功能空间的布局,空间尺度设计、服务设施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和导向指示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便利的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3.多种形式并存的功能区域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职能多元化的形成,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网络技术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高校图书馆这种多功能多层次服务职能的扩展和加深,势必要求图书馆在设计上实行创新,进行多功能设计,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这就要求在图书馆在功能区域划分时,动静分区明确,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并存;办公区和服务区并存;清静的阅览区和热闹的讨论区并存;自我学习区和教育培训区并存,充分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4.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充分采光

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围环境,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尽量利用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采光措施,在灯具选用上,应根据环保、护眼的要求,着重考虑具有养眼护目功能的灯具。

(2)自然通风

高校图书馆书刊陈旧,人员密集,保持空气流通、清新相当重要。它既影响室内环境又关系读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自然通风设计已成为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合理设置窗户的大小和位置,很好的组织穿堂风,在空调环境下,要留有足够的换气窗,复印室及卫生间等有空气污染或容易产生异味的地方应安装强制通风设备。

(3)装饰宜人

图书馆的内部装饰既要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又要有时代的气息;既要朴实、高雅、简洁大方,又要安全环保,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可用科学文化名人的肖像、雕塑及较高艺术性的艺术品点缀其中。

(二)交流场所的设计体现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功能日益扩展。多功能设计包括满足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大空间的设计、多媒体的电子阅览室的设计、考虑馆藏多样性的储备书库的设计以及图书馆的接待室、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的设计等。

图书馆的各种厅、室等设计要充分考虑图书馆的教育任务。因此,考虑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大屏幕的演示的建筑并配备相关的设备。

在公共区要考虑为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卖部、休闲屋、书店等设置。

(三)协调增长理念的设计体现

1、纸质馆藏文献的存放

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信息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而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及时、广泛地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馆应采取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对于那些因知识更新而剔除的大量书籍,应设置密集书库集中存放,它的价值在于比较和研究。密集书库使其在不占用更多空间的基础上发挥研究的价值,保证了图书的正常运转。在实际运作中,也有些馆,因虚拟馆藏的比重高,光盘体积小,就不再专门开辟书库,将图书分散到各类阅览室内,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方便了读者,也为未来功能变动留有余地。

2、图书馆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

当前,数字化期刊、数字图书、视频资料、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众多的在线和镜像的电子资源,在高校已经成为读者所依赖的工具和学习的手段。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图书馆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支持下列业务:宽带的通信业务、无线通信业务。从通信发展的方向上来看,无线通信将会越来越普及,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对无线信号接收等的设置。还有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

(四)自助型复合图书馆理念的设计体现

在实际运作中,可采用通风自动化系统(CAS)、图书馆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OAS)、综合网络智能化系统(PDS)、安全防监控系统(SAS)等,彻底将管理分离到中央控制室完成,从而实现自动化书籍传送等智能化信息服务。可采用将办公、密集书库、网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设置在一楼,二楼以上为独立完整的读者空间的方式分离读者与办公流,使馆内采编等业务与读者服务相对独立,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读者自助型服务。

结语

综上,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职能的演变,以及图书馆建筑实践不断成熟、完善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图书馆建筑又一个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也日益成为炙手可热的课题。

参考文献: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公共大厅

不同于许多住宅设计方案里面客厅构思的尽显私密,这里是一个集社交、公众聚会为一体的场所,是一个集会的所在,是一个让公众有归属感的地方。Dia设计工作室起初借用私密空间的构思,随后慢慢将范围扩大,直至一个公共图书馆构思的成型。工作室将公共大厅构思成两倍高度的立体核心体,其它所有次要功能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设置,并贯穿整个核心。

如此一来,这个公共大厅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公共区域,正如一个既具灵活性,又可以收获良好效益的贸易市场。从一个临时阅览室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区,会议室、演讲大厅甚至朋友闲聊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从一个临时的电影院变成了一个舞台剧甚至音乐会的举办场地,图书馆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变革。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拥有多样化功能与设施配置,比起任意传统型图书馆的常规运作模式,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知识走廊

四个极具特色的图书馆附楼和角楼围绕公共大厅而设,于图书馆二楼汇集成一个“知识走廊”。这样的话,位于中央的公共大厅就成了焦点,那里将会上演一出又一出由读者担任主演的舞台剧。

图书馆北附楼的“知识走廊”由语言文学类书籍组成,东附楼主要存放艺术科学类书籍,西附楼则是人文社科类书籍,而南附楼则主要以儿童读物为主。每个附楼定位独特,各被赋予四种不同色调,充分运用于室内书架和天花板装饰。这一特色设计能帮助读者清楚地识别和理解图书馆内部空间布局的同时,还赋予了这个空间某种特有的氛围和学习环境。每个附楼设有一个夹层,用于俯瞰公共大厅,或透过图书馆外墙上的玻璃窗来观赏城市景色。4个封闭的角楼则只用作特殊用途,如音乐实验室、数据处理室、媒体音响室等,与附楼夹层垂直相连的通道一起,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知识走廊”。

图书馆纵轴线

图书馆所有附属功能通过图书馆纵轴线来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展现图书馆正常开放时间内外的不同时间段里大楼的不同用途和各楼层便利设施,确保了整栋大楼的整体灵活性。起于底层,延伸至入口的图书馆大厅起着迎接读者并对读者进行指引分流的作用。“终身学习”系列教室和一家公共咖啡馆环绕大厅而设,供读者使用,非常方便。位于一楼的多功能教室可由大厅中央的楼梯迅速抵达。此外,读者还可经本楼前往公共大厅,图书馆所有常规功能及设施也设在本楼层。公共大厅和“知识走廊”分别位于二楼和三楼。顶楼则设有公共餐厅,从那里的露天观景平台可以看到图书馆北边的绿地公园。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回顾了广西高校图工委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总结了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对双方的促进作用,并对广西高校图工委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广西 高校图工委 地方高校图书馆

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教育中长期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地方性的行业协调组织机构,广西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广西高校图工委),势必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规划,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及职能,开拓创新,引领广西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创新服务。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对广西高校图工委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1.广西高校图工委历史沿革

198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并陆续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关于成立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通知》等文件Ⅲ。结合文件精神,广西高教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卫办于1982年5月成立了“广西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5年4月“广西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改名为“广西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8年根据全国第三次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精神,“广西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更改为现名“广西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广西高校图工委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秘书处原设在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内,于1991年12月迁到广西教育厅内,与当时成立的广西教育厅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秘书处设在高教处,1995年5月又设在条件装备处。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原隶属于国家教委的全国高校图工委被取消事业单位编制,1999年10月该委员会演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继承原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仍旧简称“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现是一个虚体的专家咨询机构,由全国遴选的高校图书馆馆长组成,主要发挥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根据教育部图工委的调整,2001年10月,广西高校图工委也根据广西的实际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其运作模式有别于教育部图工委,为了工作开展的便利性,广西高校图工委仍沿用原来的机构人员构成模式,由广西教育厅主管高等教育的副厅长担任广西高校图工委主任,副主任由部分高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副校长兼任,而秘书长则由图书馆馆长担任。目前广西高校图工委秘书处设在广西大学图书馆。

广西高校图工委是广西教育厅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机构。广西高校图工委在业务上接受广西教育厅高教处的监督和指导,负责对广西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协助负责开展广西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和协调工作。

2.广西高校图工委主要工作回顾

为了便于工作的结合和开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和广西高教图专委“合署办公”,基本上是“两套牌子,一班人马”。广西高校图工委既不是“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是单纯的“学术团体”,它是由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专门业务指导机构”和“工作委员会”。因此,具有官方和民间双重性质,再结合广西高教图专委的学术性,使得广西高校图工委的一切工作皆能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行业协调与指导、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员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会员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图书馆员的肯定。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呈现出相互沟通与渗透、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良好态势。

2.1学术研究与交流

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广西高校图工委和广西高教图专委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只有以学术研究解决业界的实际问题,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广西高校图工委历次工作会议往往与广西高教图专委每年一次的全区高校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结合起来召开,以学术推进工作研究(历次会议主题及内容见表1、表2)。借会议召开,聚集全区高校图书馆馆长和工作者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广西高教图专委每两年组织一次学术成果评选活动。广西高校图工委联合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海南五省高校图工委,联合举办“中南六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年会”,适时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以及召开在邕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席会。

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全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气氛,检阅了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家的业务水平,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2.2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图书馆继续教育是学会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学会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素质的有力措施之一。1996年以来,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都会联合举办“图书馆学、情报学培训班”,面向各高校新进人员开展培训,至今培训人员达500多人。针对现在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日益丰富的现状,广西高校图工委联合数据库商定期开展数据库专题培训;联合CASHL管理中心组织“CASHL走人广西”会议,加强CASHL文献传递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代根兴、陈传夫、燕今伟、黄如花、黄柏楼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广西讲学。这些业务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使新进入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对图书馆的一些基本业务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在职馆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提高了馆员的业务水平。

2.3积极促进馆际交流与协作,以交流促发展

为了加强与成员馆之间的联系,增进各高校图书馆在业务交流、技术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和发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共同组织馆际交流及协作活动。如:上世纪90年代,组织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自行开发了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并在广西高校中推广应用。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利用每年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联合举办年会的机会,选择一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每年举行一届在邕高校图书馆领导联席会议,从2004年起,广西高校图工委每年举办一次广西高校图书馆汽排球比赛,或者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图书馆员的业余生活和精神追求,也增强了图书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

2.4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随着资源共享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广西高校图工委、广西高教图专委注重在协调文献资源采购、数据库建设、馆际文献资源互知互借、网上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组织作用。

(1)建立了“广西高校网络图书馆”。这是2002—2004年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网站,实现了馆藏联合目录查询等功能。

(2)组织了《网上报告厅》、《书生之家》、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金图《高校英语资源数据库》、《读秀知识库》、金图原版外文电子图书、EB-SCO、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的团购。

(3)实施了新一代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借阅证。2006年12月广西高校图工委原则同意实施“广西高校图书馆互借互阅服务办法”,2007年4月开始正式启用新一代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借阅证,目前已经在南宁、柳州、百色、梧州等多所高校开始流通。这是时隔多年后我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又一成果,对于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对于提高各高校馆文献利用率,对于扩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签署了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管理协议的图书馆已增加到34所。

(4)牵头组织广西高校联合申报CADAL项目二期资源建设单位以及CALIS省中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广西高校图书馆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以项目带动广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3广西高校图工委与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融合发展

3.1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广西高校图工委职能的完善

(1)图书馆业务的推动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有利机遇,办馆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建、扩建一批图书馆馆舍。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以便满足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表2中可看到,广西高校图工委根据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利用图工委年会组织大家对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推进各馆的自动化建设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多项业务的开展,如:在上世纪90年代,图工委整合各馆技术力量,开发了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至今还在广西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使用;探讨建立广西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并于2002年通过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广西高校网络图书馆”网站,并提供联合目录检索功能。2000年以来,广西高校图书馆与全国图书馆事业一样,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从“以馆藏为中心”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又再次发生变化。图工委适时利用年会,从征文主题上(如:学科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图书馆人员管理、RFID等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等)引导广西高校图书馆进行思考和探索。

(2)文献资源联合采购的组织者

通过联合(集团)采购,图书馆可以实现节约经费、共建共享文献资源的目的。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各馆图书购置费中,所购买电子馆藏经费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广西高校图工委通过争取教育厅专项拨款,成功组织了2003-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广西高校联合采购,当时有38所高校受益,而这个中文期刊数据库至今仍是很多小馆购买的唯一一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此后,广西高校图工委还组织了该数据库2008-2011年,2012-2013年两次联合采购,保持了该数据库在广西使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组织了《网上报告厅》、《书生之家》、金图《高校英语资源数据库》、《读秀知识库》、金图原版外文电子图书等中文数据库的团购。由于广西高校图工委自始至终都站在图书馆的立场上与商家对话,在保证图书馆利益的前提下,少花钱多办事,寻求合作共赢,因此,广西政府采购中心对于广西高校图工委组织的每个数据库联合采购通知都给予了认可,允许其作为数据库“单一来源采购”的相关凭据。

(3)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宣传者和协调者

2010年12月,广西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所在馆广西大学图书馆获得CALIS三期省中心承建任务,开始面向广西高校图书馆开展CALIS宣传与服务推广工作。但在此之前,广西高校图工委就承担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宣传者和协调者角色。CALIS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系统,为了让广西的高校图书馆享受和利用其项目成果,广西高校图工委一直不遗余力地配合CALIS管理中心、CASHL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等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并承担宣传和协调作用,圆满完成了CALIS华南地区中心组织的EBSCO、Springer数据库广西高校联合采购;配合CASHL管理中心、华南地区中心举办了“CASHL走人广西”宣传推广会议;配合CADAL管理中心,组织了“CADAL第11次工作会议“,组织广西13所高校图书馆联合申报CADAL项目二期建设,并完成了馆藏的和方案制定。此外,广西高校图工委还协调好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系统间的关系,构建广西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4)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整合协作中心

在CALIS省中心成立以前,广西高校图书馆之间一直缺乏一个全区统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系统。现在,借助CALIS三期的“E读”、联合目录、馆际互借、虚拟参考咨询等项目成果,广西的40多所高校享受到了CALIS的各项服务,并初步建立了全区高校统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系统。广西高校图工委充分发挥CALIS省中心设在广西大学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以资源建设、整合协作中心的高度,对省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近期与远景规划,并争取以省中心建设成果为基础,向教育厅申请后续支持,实现广西高校图书馆间更深人、更有效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新局面。

3.2广西高校图工委内在发展需求推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与其他省份有一定的差距,广西高校图书馆事业也因此受影响。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广西地方高校的数量已经有很大增长,目前广西共有各类高等院校76所,其中包括普通本科院校30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高职高专40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但是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实力较强外,其他新升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整体实力偏弱。为了促进区域高校图书馆协调发展,广西高校图工委在其中发挥组织、协调、咨询和指导作用,成效显著。图工委的良性运作,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感、归属感,使高校图书馆在互动中分享经验、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加强合作,激发竞争,为高校图书馆的互相协作、共同繁荣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如下:

(1)地方高校图书馆得到了有力的宏观指导。

(2)促进了地方政府对高校图书馆扶持的力度。

(3)推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4.广西高校图工委未来工作展望

面对未来,图工委既充满机会也面临挑战,需要在今后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图工委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要继续推动地方政府更加高效、均衡、协调地发展高校图书馆,缩小重点院校图书馆和普通高校图书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差距。

其次,共建共知共享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方面,高校图工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应该继续加强。广西高校图工委可以借助CALIS三期建设,统筹规划CALIS服务的“本地化”,使更多地方高校享受到CALIS的服务,同时借助CALIS三期建设,开创广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新局面,进而构建全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再次,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革命性产品和服务的层出不穷,如巨型数据库、云计算、云服务等,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适应和利用,高校图工委应增强服务功能,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搭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加强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为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学术进展、远程教育提供便利和学习平台,增强图工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充分发挥咨询专家作用,对高校图书馆领域出现的一些前瞻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穗芬等.青海省高校图工委二十年回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4):15-17,22

2.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作者:张春宇 单位:琼州学院

随着大学扩招,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很多学生选择回归校园用功读书,高校学生依然会选择利用图书馆作为自修的主要场所,同学们普遍反映在图书馆里占座位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高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翻倍增长,但还是存在开馆时间不够长,座位不够多的现象,如何解决图书馆人满为患,一位难求的现象,又要对长期占位,或抢占多个座位的现象进行治理,这是我们图书馆人要思考的问题。这几年新建的大型高校图书馆大多采用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进深较大,广泛地使用了中央空调系统,能耗一般占到图书馆总能耗的40%~60%,为了管理方便,图书馆的窗户大多设计较小或只能开启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密封的,即使这样常常也会出现这边开着中央空调,那边读者开窗透气的现象,易造成管理疏漏。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不用空调的时候通过小窗户来自然通风透气效果很差。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的使用已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要求愈来愈高。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同学抱着电脑找插座,或同学们自带一个插线板,几个同学共用的现象,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针对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起思考日本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专家认为:建筑是人造的,反过来建筑也在造人。高校图书馆应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解决好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图书馆的建筑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既可以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舒适空间,又可创造一个幽雅、安静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应以自己无声的语言,使读者自然受到知识和文化的熏陶。高校图书馆应自始至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考虑最大面积的使用效果,也要考虑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实用性摆在首位,不能脱离实用性,片面追求华丽的外观,要充分考虑使用后的管理成本,注意开源节流,避免华而不实的玻璃幕墙,采用自然通风采光。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设计初期,应尽早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意见,让图书馆员实际参与规划设计全过程。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大教授黄世孟非常强调:“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好建筑。”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学生使用方便等综合因素选址。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大多缺乏人文关怀,传统图书馆从卫生、防虫的角度不允许带吃的东西入馆,现代图书馆设计初期应考虑在每个楼层设有开水间,同时开辟一小间作临时集中的简餐处,或图书馆设有读者餐厅。这样会大大方便读者,也便于卫生的管理。如何解决读者长期占有某个座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借鉴银行的自动取号排队系统,杜绝学生长期占位现象的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资源的广泛使用,新建的高校图书馆建筑内应配备充足的电源插座和网络接口,以满足自带设备读者的需求,使其查资料、阅全文、编辑、撰写一气呵成。这是一个多元和丰富多彩的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高校师生,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大学生、研究生与教师的从事教学科研的需要,为读者设立研讨室,私密的个人研休间,学术报告厅,语音学习室,观摩厅,艺术展览厅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除满足图书借、阅、藏等多种服务功能外,也应该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节能减排,总之如何更好的设计出让读者满意的图书馆,还值得所有建筑及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图书馆 空间布局 公共空间 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57-02

近年来,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如火如荼之势,图书馆作为办学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而随之新建、扩建以及改造也成必然趋势,许多高校都把新图书馆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利用,在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又不失轻松愉悦感,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让读者自觉遵守规则而又淡化管理对人造成的紧张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心内容,也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内,占地74.38公顷(合1115.7亩),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坐落于校园中轴线上,该建筑为回字型天井式建筑,共四层,屋顶采用玻璃天窗,利于采光、通风。

一、空间布局的理念

在探索读者对图书馆需求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在各类文献资源,更需要满足其学习、研究、社交、展示,甚至是娱乐等功能,因此,不论是旧馆改造,还是新建馆都是为了在空间功能中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图书馆各时期发展来看,目前图书馆已经进入“第三代”阶段,主要特征是: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可接近性;注重开放性;注重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融合。在新馆布局的设计理念上,应实现“促进知识交流”、“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激发社群活力”等几个功能的视线。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核心思想――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图书馆。尽可能把图书馆每个区域,包含预览区、大厅、走廊等所有区域,通过家具颜色、款式、布局等,打造成一个散发着“热度”的图书馆。

二、空间功能总体布局

团泊校区新馆共分为四层,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和馆藏文献的类型,将图书馆分为几大功能区。

1.按照文献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一楼为展示及综合服务区;二楼为图书文献区域;三楼为期刊文献区域,四楼为研讨室及电子资源区域。

2.按照功能也可分为四个区域:流通、阅读、培训、休闲等四大服务功能。

三、空间功能多样性

在空间规划方面注重文化传承、育人环境营造、学术交流功能的完善、智能化管理等,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1.紧密契合校园文化建设

将图书馆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学校软实力。

(1)设立“天体文库”,注重收藏本校教师专著和文化艺术作品,热门预约馆藏,空间以居家风格的家具布置,营造个人书房的氛围。

(2)本馆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宣传资料、馆徽、便签、书签、印有logo的笔本以及墙柱文化等)。

(3)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如一楼大厅设置可移动设施开展摄影展、图书周、阅读推广、学术讲座等)。

2.以读者使用便捷和习惯为宗旨,做到“一目了然”,满足读者各种需求空间

考虑到读者的使用习惯,将图书馆划分为四个区域。既一楼为阅读与综合服务及展示区域;二楼为图书+两个不同功能的阅览室;三楼为期刊+两个不同功能的阅览室;四楼为电子资源及研讨室。

按照提供服务的资源划分区域,使读者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与服务;将读者使用量最大的区域设置在读者出入最方便的位置;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按照楼层划分,一目了然。如此,既节省了资源,又有效地分流了读者,也减少了读者寻找的时间,同时也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应用。

2.1满足读者休闲娱乐空间

休闲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在空间功能规划中将休闲区按照读者需求设置在各个楼层,一楼左侧的书吧为读者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这里远离阅览室和工作区,读者可以自由随意的交谈,享用茶点而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同样在要求安静的二层、三层阅览室也设置座位,座位可选择简约舒适、款式各异的休闲(懒人)沙发,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可坐可卧,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放松身心,体验休闲舒适的阅读环境。 同时,可利用回廊和大厅座位布置实现“通过社交来获取知识的”功能。

2.2满足读者学术探讨空间

随着各高校对科研学术的重视,读者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研讨成为普遍出现,从空间上设置相对独立、个性的研讨室逐渐成为图书馆空间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四楼设置了三间相对独立的研讨室,配置家具、投影、电脑等,不仅供读者讨论学习,也是提供研究生导师授课的场地,同时根据读者群体的特点,满足读者创造性学习需求。

以读者为优先是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并强调互动与共享。适应群体学习与社群活动的趋势,划分“轻声”、与“安静”学习区。简单舒适的阅览席位、可提供丰富影音视频的视听服务等,无论是自学,或是共学,均能满足读者多元化与不同空间的需求。

2.3满足读者夜读空间

提供充足的空间为读者服务,做到尽可能的延长开放时间,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最终做到24小时不闭馆的无间断服务。

静读阅[室、轻声阅览室、书吧及共享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设置休闲沙发。可以供读者“随时随处”利用图书馆,自习、阅读、上网。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的馆舍及文献资源,延长服务时间,可是更多吸引读者驻留在图书馆。

2.4 满足读者冥想空间

在新馆最佳景观环境中增加冥想空间(区),便于读者静坐、思考、眺望、休息与放松。

2.5开辟读者创客空间

增加创客空间(区)。将学生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和创造等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形成最佳的“动静结合”的“读书”环境和自由创作、交流、合作的活动场所与第二课堂。

3.实现读者自助服务模式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开始享受自助服务的过程,图书馆新馆在不断为读者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设置读者自助服务空间,将部分服务项目和任务转交由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自助设备去自主完成,以实现读者自我满足的服务模式。

(1)配备电子图书阅读机、读报机的移动图书馆设备,实现书刊电子资源24小时自助移动借阅服务。

(2)实现自助图书借还服务的EMID智能图书馆系统和为读者提供了打印、复印、扫描、缴费功能的自助文印系统,配合图书杀菌机的使用,形成“自助式无人化”管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3)配备投影机、无线网、移动触摸屏等设备的信息研讨空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具有360度全景展示的可移动电子展示屏,实现图书馆三维空间的虚拟化展示和导航。

(5)分散在各阅览室的多媒体一体机为读者提供没费的视听服务。

(6)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空间管理的座位预约系统,不仅杜绝了占座现象,也营造了良好的阅览秩序。

(7) 设置自动售卖机和自助饮水机,方便读者在休闲区自行使用。

4.实现图书“无障碍”流通

馆内图书可自由取阅。读者无论从哪个区域取得的图书,均可“无障碍”在馆内任何区域阅读,如需带出馆外,可在服务台及自助系统上自助完成借阅,方便快捷。

功能:合理利用图书馆内每个区域的文献资源,避免利用率较高的区域座位紧张。使读者可以任意出入各个阅览室,不再办理繁琐的借还手续。充分发挥自助借还机的作用,使读者在选取图书、馆内阅读、借阅出馆等一系列步骤方便快捷。

四、各层布局分布

图书馆共有四层,以下为每层基本分布情况:

一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共享书吧、书库、静读阅览室、服务台、开放式天体文库、阳光休闲大厅以及壁画、雕塑等。

二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中文图书、静读阅览室、轻声阅览区、走廊内阅览座位、大厅等。

三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报刊阅览区、静读阅览室、轻声阅览区、走廊内阅览座位、大厅等。

四层共有三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小型研讨室、工具书及外文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共享书吧:提供新刊、新书阅览及饮料小食品的自助购买。主要陪伴休闲座椅及新书展示架。

静读阅览室:可自习及阅览文献,安静读书区域。

开放式天体文库:在服务区开放区域内设置“天体文库”,展示学校教师的著作及文学艺术作品。

小型研讨室:读者可预约使用,提供桌椅、投影、电脑等设备。

五、结语

通过内部空间规划设计,使图书馆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始终围绕人性化的思维来思考图书馆服务中的方方面面,把最舒服的地方留给读者,让书刊和人尽可能分开。通过调整家具颜色、减少工作人员介入,让读者得到更大的自由度、增加自由进出的区域以及更加温馨的服务,使读者有一种走进家的感觉,从而实现一个“有温度”的新型图书馆的构想。

参考文献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摘要〕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作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主体方向、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和基本原则等若干问题,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 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 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 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 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 ;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 。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 ,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 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 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 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 、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 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 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 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 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 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

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