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一】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二)健全管理制度。市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本着利民、便民、惠民的原则,制定金融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三)建立考核机制。建立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考核目标,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措施不当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进行表扬、表彰。单列扶贫信贷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二】

自20xx年三年以来,我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分行统一部署,在市、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和惠民行动工作,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在平舆县射桥镇东关村村委的积极配合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牢记工作职责,围绕帮扶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射桥镇东关村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充分发挥邮储银行行业优势,做到了思想上帮扶、行动上帮扶、感情上帮扶,从开展“献爱心 送温暖”活动,到协助射桥镇东关村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低收入人口经济收入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到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都倾注真情、竭尽全力地为帮扶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圆满完成了定点帮扶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为推进射桥镇东关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定点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总体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完善

定点帮扶工作是省分行为实施综合治贫,全面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历来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孙栋副行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分管,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确定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每年年初制定《河南省分行驻村定点帮扶工作计划》,解决贫困乡村实际困难。

(二)定期报告,解决困难

我行将定点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河南省分行党委每月听取一次定点帮扶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虎城要求定点帮扶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广大农民兄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率先垂范,带头帮扶

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到定点帮扶村了解帮扶情况,慰问帮扶村困难群众。省分行领导还定期看望帮扶工作队员,并在生活上照顾工作队员,工作上支持工作队员,政治上关心工作队员,做到了“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四)深入调研,增强动力

帮扶队员在年初就及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查看实况,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经济工作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坚持“摸实情、办实事、解疑难”的工作方法,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突破,力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

二、多措并举,做好帮扶

在帮扶中,我们立足做实事,围绕“五难”(生活难、务工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多轮驱动,不断丰富帮扶内容,增加帮扶形式。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我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缓解城乡居民融资难为己任,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探索有效服务广大城乡居民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各类贷款业务,具体包括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等。贷款用途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服务对象更广泛,产品要素更灵活。

结合东关村的实际情况,我行因地制宜,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小额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我行信贷员坚持“八不准”制度,对客户提供贴心服务,并不断改进贷款流程,建立了限时审批限时发放的“绿色通道”。同时,我行积极与市县有关部门合作推出“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等项目,进一步丰富贷款品种,持续扩大信贷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10亿元,其中2012年3亿元、2013年3亿元、2014年4亿元,为农民创业脱贫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先后帮扶了当地的50个贫困家庭,定期为他们送去了米、油、杂粮等慰问物资,共近10万元。期间,我行选派骨干工作人员到村、到组、到户,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走访,了解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贯彻宣传科学发展观精神,举办4期科学发展观宣传报告培训会,并送给该村科学发展观资料近百套。

四是进行法制宣传,开展法律知识送上门活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我行还对定点帮扶东关村农户开展普法教育,进行法制培训,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帮助村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帮扶对象全年无一例违法现象发生。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扶贫工作开展三年来,在各级部门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但还存在项目较少、单一的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理思路。根据当地实际广泛征求帮扶村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因村制宜,认真分析该村的优势、劣势在哪?如何发展帮助帮扶点理清今后发展的思路,使帮扶点干部群众明白向哪发展,如何发展?

2.建班子。继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使之成为富民强村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为所住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保险具有扶危济困的天然属性,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因此保险参与精准扶贫可谓顺理成章

银行因具有直接信贷投放和风险管控等功能优势,可引导资金实现精准投放,保障实现“造血式”长效脱贫致富机制。典型代表如建设银行,不断推动金融扶贫模式创新,运用专业化手段实现“精准滴灌”

与贫困县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扶贫部门或小组,是多数券商结对帮扶通常的打开方式。不少券商高管都是亲自挂帅出征,纷纷派遣阵容豪华的领导班子,奔赴扶贫前线

达则兼济天下。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应该勇于担负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的优化、努力促进社会福利增长,不断反哺社会。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精准扶贫”,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现社会帮扶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作为国内经济重要支柱的金融机构自然要成为“最大力担当”。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并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扶贫方式需要创新,变“输血”为“造血”。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其能够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事前宣传以及事后推广。寻找金融机构行业扶贫成功的案例,并且将经验推广出去,这对于持续关注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报》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为此《投资者报》本期推出的封面专题,就准备来挖掘各类金融机构的精准扶贫故事。

保险:扶危济困本质与扶贫天然契合

保险具有扶危济困的天然属性,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因此保险参与精准扶贫可谓顺理成章。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多次强调,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大有可为。具体而言,一是具有放大效应,通过保险市场化机制,放大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具有普惠功能,通过大数法则覆盖所有贫困人口;三是具有精准特点,对因灾因病等不同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群开发有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但是,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还是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和困难。

比如,贫困农民开展生产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和银行共同承担信贷违约风险,实现银保互贷,达到农民想贷就能贷款的效果。

在这方面,太平财险鼓励通过农业保险保单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方式,拓宽保险增信路径,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

比如,通过全新农业保险的顶层设计,实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2017年,阳光产险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将重点推进产品扶贫,以产品创新为抓手,精准对接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保险需求。坚持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双线并行,在传统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价格保险、指数保险、保证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努力覆盖贫困地区群众全方位的L险保障需求。同时加大产品整合力度,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发保障面广、费率灵活的套餐产品,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扩大保险责任、加大费率优惠,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众保费负担。

此前太平财险与中农金保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推出了优质农产品“双保险”计划,计划推广至全国1000个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的1000个农产品品种。“千县千品”计划中,由太平财险承包的每件农产品都可以通过记录的二维码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指标以及保单信息,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这样对于农产品销售也是一个重大的促进作用。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则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保险业将大显身手。

中国平安除了援建学校、志愿支教、教师培训等传统的方式外,还在今年成立了教育公益理事会,由马明哲担任第一任理事长。平安希望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全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平安还搭建了公益平台。

2016年,平安人寿联合幕天公益成功为1000个乡村课堂图书角募集建设资金,并通过“捐书助教”活动筹集到10万余本书籍,超出预期目标171%。拥有过亿客户的平安金管家APP支撑起“最大书籍捐赠公益平台”的目标,而百万名平安寿险业务员和上千家门店为好书从城市流向乡村提供了一个巨大而畅通的网络。同年,在平安支教行动中,中国平安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公益形式,通过梦想置换、知识众筹以及网络支教,将互联网与公益深度结合,突破了以往支教参与方式单一的瓶颈,打造了“超越时空”的爱心支教。

银行:多项举措创新 筹集扶贫资金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银行因具有直接信贷投放和风险管控等功能优势,可以引导资金实现精准投放,保障实现“造血式”长效脱贫致富机制。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担负这样的社会责任。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任务要求金融服务重心下沉。为此,银行业积极推进乡村营业网点布设,不断加大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政策性银行方面,2016年5月份,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正式挂牌。农业发展银行在总行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省市县分别成立扶贫机构,实现了对832个部级贫困县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商业银行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身根植于县域经济的农业银行,2016年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突出“三农”特色考核,将三农金融分部考核结果纳入分行综合绩效考核。充分保障县域业务发展需求,倾斜配置信贷资源、费用和固定资产。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在精准扶贫上也是力争多样性,不断推动金融扶贫模式创新,运用专业化手段实现“精准滴灌”。

譬如,去年年末,建设银行用于精准扶贫的贷款余额高达94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亿元,增速22%。据介绍,建行通过信贷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及个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增收超过8.63万人次;通过信贷支持农田水利、生态环境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学校建设等项目,惠及众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效地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建行通过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助力贫困地区产品走出去,善融商务企业商城贫困地区入驻商户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1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已经在扶贫路上走了21年的工行,截至去年年末,各项扶贫贷款余额合计930亿元,同比增加273.5亿元。

工行的做法是紧密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脱贫需求以及政府发展规划,制定扶贫政策,确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相继开展了金融扶贫、绿色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救灾扶贫等一系列方法。

譬如金融扶贫方面,工行总行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将最高贷款额度由8万元调增至10万元,支持贫困户创业。在吉林,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质押方式的“惠农贷款”,帮助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购买农机具;在贵州、,推出旅游贷、藏宿贷融资方案,支持当地农民经营家庭旅馆脱贫致富。此外,运用“电商+企业+贫困户”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继续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企业、小微企业在融e购平台上线,扩大销售渠道,通过企业的发展实现下游农户的脱贫和电商人才的培养。

在将金融精准扶贫引向深入的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完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扶贫的良好机制,加强政银之间、金融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扶贫效能。

例如,农行充分发挥“政府+金融”的协同作用,逐步探索出以“政府增信、产业带动、银政联动、便利惠农”为特点的精准扶贫有效模式。据介绍,“政府增信”,即积极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财政直补等政府增信机制,发挥政府代偿作用,解决贫困户抵押担保难题。“产业带动”,即将信贷支持重点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主动对接政府主导的产业带动项目,形成“输血+造血”的长效扶贫机制。“银政联动”,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驻村工作队等在客户推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辅助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逾期催收,提升贷款保障程度。“便利惠农”,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贷款贴息政策,并通过合理设计结息周期和还款方式,为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提供各种便利。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投资者报》记者也注意到,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自身逐利本性与精准扶贫政策性、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即如何才能同时兼顾好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的责任。

除了政府对于扶贫机构有奖惩激励,还需要探讨经济化的手段方式。譬如通过市场手段发行票据、专项柜台债券等方式。

比如农行在4月12日到4月18日间,通过全国各网点、个人网上银行分销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首期30亿元的易地搬迁扶贫专项柜台债券。该债券品种采用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利率预计在3.87%到3.95%。国开行按照微利或保本的原则发放长期贷款,中央财政将给予90%的贷款贴息。农行这次创新将拓展扶贫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脱贫攻坚重点领域。

兴业银行承销的“贵州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扶贫中期票据”,是全国首单扶贫中期票据,也是同时发行的首批两单扶贫票据之一,这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上的创新突破。本笔扶贫中期票据注册金额10亿元,首期发行5|元,期限5+N年,债项评级为AA+级,发行利率为5.39%,低于同类非扶贫债券。债券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顺县和威宁县,支持两地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市场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和市场化的信用增进是本期债券的最大亮点。

在筹集扶贫资金方面,比如民生银行,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第一家公益捐赠基金,5年内每年拿出税前利润的0.8%~1.2%用于公益捐赠,这在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企业界均是一大创举。2008年以来,民生银行累计公益捐赠金额已接近20亿元。

券商:34家公司与贫困县结对帮扶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券商的扶贫任务更有压力,因为未来证监会还可能将扶贫成果纳入券商分类评价标准。

去年,证券业协会公布了三批“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倡议行动名单,其中有34家券商与41个贫困县结对。

证券公司怎么扶贫?《投资者报》记者从券商公布的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看到,不少券商高管都是亲自挂帅出征,纷纷派遣阵容豪华的领导班子奔赴扶贫前线。

与贫困县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扶贫部门或小组,是多数券商结对帮扶通常的打开方式。

在2015年券商公益支出排行榜上,排名第二的国信证券,在2010年就启动了“金色人生”人才培养计划,截至2015年年底,共资助学生1027人次,覆盖全国20多个地区,总资助金额为287.45万元;2016年,公司启动对广东河源龙川县岩镇山池村三年共计1034万元资金投入的对口帮扶计划,目前已完成781万元扶贫款项拨付,村道硬底化、垃圾池建设、自来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均已陆续开工建设;2016年8月,公司积极响应中国证券业协会开展“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行动的倡议,结对新疆麦盖提县,从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企业生产、企业融资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此外,公司还捐资100万元支持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汾西县开展的定点帮扶;出资80.17万元捐建贵州省三都打鱼民族学校学生食堂;捐资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建设到捐资心理健康基金会开展抑郁帮扶计划;捐建赣州敬老院、捐资抚恤环卫工人;捐款170余万元助力广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国信证券一直不遗余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底,广西有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贫困村5000个、贫困县54个。按照中央的要求,这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要在2020年之前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为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部署,2015年12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精准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重要举措。其中,“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对广西全面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十三五”开局之年,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全力实施“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精准帮扶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创新实施“两后生”职业培训。组织48所技工院校结对帮扶54个贫困县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重点对参加为期1学年培训的“两后生”,给予每人1.2万元的补贴。2016年全区共有6350名学员入学。该计划实施期5年,将有约3万个贫困家庭受惠,3万名“两后生”得以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有望实现稳定就业带动家庭脱贫。此项工作被列为广西四项扶贫工作亮点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此政策转发各省,并安排广西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精准组织转移就业。2016年共组织617场农民工招聘会,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人数10.34万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9.31万人。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拟定两广劳务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河池、百色两市拟定劳务合作协议。2017年初,举办深圳对口帮扶河池、百色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35家优质企业,共提供2860个岗位,进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45人,现场签约人数超过700人。加强就业创业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实现岗位信息、就业创业服务、就业政策实施等各项就业工作的全程信息化,推进信息共享和对接。全方位收集、扶贫就业供求信息,在广西就业网开设“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岗位信息专区,2016年共收集区内外593家企业22905个岗位信息。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构建连通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2016年提前实现全区1254个乡镇(街道)就业社保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2016年度,全区开展职业培训扶贫攻坚工程,贫困县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7.85万人,培训合格5.96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14万人。举办广西第三届农民工技能大赛,现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6583本,带动10万多人次参加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2万多名农民工同台竞技,打破以往农民工要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传统方式,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评、以赛促技能提升”的目标。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创新创业担保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农业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2015—2016年支持20个贫困县建设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给予每个园区500万元资金补助和10-20公顷用地指标,扶持农民工创业项目与服务精准脱贫工作叠加。截至2016年底,第一批14个创业园累计入驻企业262家,其中,农民工创办企业176家,开工企业183家,提供就业岗位10996个,累计吸纳农民工就业8752人。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工作,2016年全区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总量达到8.2亿元,支持超过10000人实现创业。精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宣传发动、参保发放经办、信息数据更新和共享工作、考评奖励等4个创新机制,把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对城乡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逐村逐户上门办理参保手续,做到应保尽保。2016年全区参保1770.91万人,其中,5类特殊困难群体参保112.33万人,领取待遇22万人。

二、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6年12月,副总理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对脱贫攻坚的成绩不能高估、困难不能低估、问题不能回避。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必须正确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形势,才能找准工作的薄弱点和发力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国内“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明显,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社会风险积累。广西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不够牢固,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制约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就业和增收形势严峻。这些都直接影响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2016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指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临五个方面的困难:数量多、越往后越难、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特困问题突出、易返贫。这既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共性问题,也是广西扶贫工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难点问题。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自身发展看,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2016年,广西16-5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量为267.8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107.68万人,未转移就业(含部分失去劳动能力)160.16万人,促进稳定就业、转移就业和技能提升任务艰巨。同时,还存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贫困地区人才支撑政策不足、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分类指导不足、科学施策欠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还不够强等问题。和“十二五”对比,“十三五”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任务更重,困难更大。面临挑战的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也迎来良好的机遇和条件。进入“十三五”,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广西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好,积极因素不断涌现,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可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5年底以来,相继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工作会、东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制定配套文件10个,相关部委牵头出台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118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各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有力推动脱贫攻坚进程。此外,中央也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新使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倾斜性扶持政策为广西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讨论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随后出台“1+20”系列扶贫文件及后续配套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过硬的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十三五”全区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工作方案》规定:各级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行业部门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以上投向贫困县。引导企业方面,中央要求,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广西规定,贫困地区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企业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予以补贴。为加强组织保障,广西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各专责小组均从成员单位抽调干部驻组办公,各市、县参照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专责小组,形成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强化驻村帮扶和定点扶贫,实现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全覆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广西举全区之力,通过“四合一识贫法”,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十二五”期间,广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62万人,2016年超额完成12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0个贫困村和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开局“首战告捷”。面临挑战与机遇,2016年,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提出了“服务一个中心”“深化三项政策创新”“抓好三大建设”的“133”工作思路,即突出抓好服务精准扶贫工作,深化就业创业政策创新、深化社会保障政策创新、深化人才人事和收入分配政策创新,抓好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三、做好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要在全区脱贫攻坚战中作出更大贡献,必须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压实责任,聚焦重点,创新政策,精准施策。强化担当,压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和政治担当,将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部署,提高效能,顺民心,厚民生,真抓实干,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分解“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区、市、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传导压力。树立科学扶贫观,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脱贫的光荣理念,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强自立实现稳定脱贫。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围绕促进未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促进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两大核心任务,千方百计帮助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加速转移,使有岗位有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落实《“十三五”两广扶贫协作纲要》,加强两省区劳务合作,协调建立深圳各区(新区)与百色、河池两市17个国定贫困县结对关系,辐射带动全区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工作。有计划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就业,实现务工脱贫。加快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做到精准对接、稳定就业。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推进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精准职业培训,确保培训率和就业率。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创新,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动态跟踪和精准参保。确保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贫困地区人事人才支撑服务,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全面落实向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倾斜的工资政策。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村一级就业社会保障平台规范化建设,将便捷的就业和社保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创新引领,打造品牌。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转变思维方式,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以创新促改革、提质量、出成果。鼓励创新,允许各级敢于尝试破冰,营造干事、创新、容错氛围。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结合广西实际,继续加强“两后生”职业培训、两广劳务合作、劳务品牌等特色工作,形成工作亮点,力争在全区、全国有一席之地。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政策评估。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对现行政策进行跟踪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出台新政策提供参考。研究出台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评估办法,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现行政策中落地难、未能真正发挥服务民生作用的政策作评估并提出调整完善建议。对待执行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分析评估,提出扩大正面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措施,切实提高政策执行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提升执行力,推进业务协同。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既要抓好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更要抓好执行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决策部署真正落实。要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整合资源和力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搞好服务,全力以赴配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取信于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作者:农清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脱贫攻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2016.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2016.

[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

[8]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 扶贫 环节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四个全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十三五”时期各地各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金融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在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好“转变观念、营造生态、扶持产业、创新品种、加强保障”五个环节。

一、金融扶贫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抓好“转变观念”环节,就是要普及金融知识、更新保守观念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贫困户要在金融支持下脱贫致富,首要条件是了解必要的金融知识,这就需要广大金融部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贫困户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手段,可采取通过网点显示屏滚动播放、村级惠农服务点专栏宣传、进村入户交心谈心和发放宣传手册传单等,全方位大力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金融扶贫信贷产品及服务、支付结算、个人征信、人民币反假等金融知识。同时,各银行也要打破“救急不救穷”的保守观念,切实把扶贫支农当成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二)抓好“营造生态”环节,就是要培育信用农户、营造良好生态

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贫困户要想获得信贷支持,首先要进入授信门槛,进行评级授信。但因为贫困户的特殊性,应有针对性的出台贫困户评级授信办法,确保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手册。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如金融自助设备、小额取款服务、现代支付工具等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抓好“扶持产业”环节,就是要扶持新型主体、推动产业发展

大多数的贫困户本身创业能力有限,更多的还是需要通过就业,特别是就近就业来脱贫,这就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农业生产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更多当地贫困户就业,另一方面,广大贫困户基本都具备农业生产技能,不存在技术门槛。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扶贫可以通过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实现,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四)抓好“创新品种”环节,就是要创新信贷品种、对接扶贫需求

广大贫困户贫困原因不同,脱贫路径也不同,有的可以自主创业,有的可以就业,有的需要改善生产条件,有的需要提高劳动技能。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脱贫计划的贫困户,精准施策,提供多样化的信贷品种,对接不同的扶贫需求。如对有创业条件的可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对普通贫困户可以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对异地搬迁的贫困户由政府集中统一办理搬迁扶贫贷款、对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仅仅是解决学费问题,还可将基本生活支出覆盖在内,确保贫困大学生在就学期间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

(五)抓好“加强保障”环节,就是要加大保险覆盖、完善保障体系

金融扶贫要有可持续性,就一定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即企业都是逐利的,信贷支持也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能安全收回、覆盖成本。所以普通的信贷产品只能支持贫困户的生产需求,但是对于还有一部分没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就需要社会保障来兜底。另外,对于其他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也需要扩大保险覆盖,如针对各种农业生产的险种、针对生产生活设施的财产保险、针对人身安全的险种、针对重大疾病的大病保险等。

二、存在的困难

(一)精准扶贫的信息共享有待加强

金融机构一方面存在与扶贫对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融机构对需要扶贫的对象信息掌握不够,需求把握不够,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各部门间信息也不对称,对地方的扶贫规划、实施方案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金融支持无法及时跟进。

(二)金融扶贫的风险补偿机制欠缺

农业担保基金、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建立不完善,银行扶贫信贷投入缺乏风险分散及补偿机制。再则,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也财力非常有限,无力提供足额的风险补偿资金,对扶贫贷款资金安全造成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普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贫对象创新出台相应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贫困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另外部分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贷款申请需逐级上报分行,流程繁杂、耗时较长,容易导致申请人错过贷款的最佳使用时期。二是三农保险推广力度不大。在农村地区,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是是高风险行业,迫切需要各种贴合农户生产生活实际的保险产品来预防风险。

(四)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转型缓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原始粗放,效率不高。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扩大经营规模的自主意识。工业企业多属粗加工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转型缓慢,加之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要在金融机构与包括扶贫办在内的政府各部门间建立健全贫困户基础信息共享机制,方便金融机构及时掌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国家扶贫项目建设及扶贫资金投入情况,促进金融精准扶贫真正落实到户。

(二)加大财力支持,落实风险补偿资金

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无力负担风险补偿资金,从而造成金融支持不足,继而群众脱贫缓慢,更加剧地方增收困难。为破解这一恶性循环,建议考虑由中央统筹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划拨专款专用为当地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三)加快保险覆盖,保障农户生产生活

虽然目前国家已对农业保险出台了力度较大的补贴政策,但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房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农村保险服务的制度性政策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建议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原则,完善政策扶持措施,采取财政和税收优惠结合的方式,加快发展三农领域的商业保险业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保险保障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四)优化信贷流程,支持产业发展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近年来,旺苍县创新推行“455”扶贫模式,全县贫困人口5年减少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3.6个百分点。

“四个优先”夯实基础

突出规划优先纳入。旺苍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目标,对全县贫困人口的脱贫计划逐一分解到年度,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确保2018年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和因病因残因灾返贫人口全部脱贫、9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

突出项目优先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并保持逐年增长,整合扶贫、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以工代赈等各类涉农项目,集中打捆、整体投放,优先用于脱贫攻坚。根据年度脱贫任务,全力保障今年计划脱贫的22个贫困村的项目整合、资金投入,全年计划项目总投资26909.63万元,现已全面启动。

突出产业优先布局。在北部山区重点规划发展核桃、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在南部山区重点规划发展茶叶、畜牧等产业,进一步增强扶贫后劲。

突出人力优先保障。县里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集中推进日常事务。建立了由县扶贫移民局为主体、相关部门为辅助、乡镇扶贫专干为骨干的扶贫队伍和技术力量。

“五大工程”加速度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旺苍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全面开展交通攻坚大会战,计划今年完成村道建设500公里,实现97个贫困村通村路硬化,目前已完成路基建设490公里、混凝土路面铺装160公里。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础条件大幅改观,解决了2.64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1000多贫困农民通过在工厂务工脱离贫困;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畜牧、杜仲4大主导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0.2万亩,今年一季度农业增加值达到2.53亿元、增长3%;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旅结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狠抓生态环境改善。围绕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目标,旺苍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避灾搬迁、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等工作,建成114个幸福美丽新村。全年营林造林11.4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1%。

狠抓能力素质提升。旺苍树立“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工作理念,坚持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

狠抓公共服务保障。旺苍全力统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普济镇洪江村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试点,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扶贫有效衔接,残疾人得到有力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序推进,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

“五项机制”提实效

落实精准识贫机制。旺苍对全县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反复比对复核,全县有贫困村 97个、贫困人口1.48万户43309人(包括新增特殊群体122人)。

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旺苍集中瞄准到贫困村、贫困户,因贫困原因施策,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方式,为扶贫对象量身定制“长短结合”的产业组合增收项目。高阳镇双午村等4个贫困村探索贫困户“入股分红”方式,与专合组织或种养大户签订产业项目协议,将到户项目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含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集中统一用于发展产业,贫困户不仅可通过就地务工获得报酬,还能获得利润分红。

强化结对帮扶机制。在九三学社中央、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贸促会等帮扶旺苍的基础上,旺苍统筹整合25个市级部门、131个县级单位和35个乡镇的机关帮扶力量,对全县所有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目标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标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对脱贫攻坚重要要求,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方针,筑牢感恩奋进、尽锐出战、越战越勇格局,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举措。有效应对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咬定目标、坚持标准,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瞄准剩余贫困人口精准施策、重点攻坚,盯紧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持续发力、筑牢防线,聚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全面发起脱贫攻坚决胜决战

(一)打好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歼灭战”。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确保剩余13户3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统筹资产收益扶贫、扶贫公岗、政策兜底,全力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确保精准脱贫不少一人。筑牢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 安全饮水“四项基本保障”,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扶贫站、相关站所;各村、社区)

(二)打好聚力攻克重点堡垒“强攻战”。对照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倒查差距,倒排工期,倒逼落实,瞄准脱贫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力度。统筹落实精准帮扶“九大行动”目标任务,加强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返贫致贫风险防范,坚决遏制贫困增量;加强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常态化工作推进、精准化挂牌督战,确保攻克脱贫攻坚堡垒不存盲区、不留死角。(扶贫站、相关站所,各村、社区)

二、全面夯实筑牢基本保障

(三)筑牢义务教育保障。持续加强控辍保学力度,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落实“一人一案”,从制度上消除因贫失学辍学现象,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持续落实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街道属地管理双负责制;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中心小学,各村、社区)

(四)筑牢基本医疗保障。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100%。持续实施“四道保障线”兜底政策,持续做实家庭医生履约服务管理,筑牢乡村两级公卫防疫网底,重点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村(社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及科普宣传教育,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源头防控。(卫计办、医保所,各村、社区)

(五)筑牢住房安全保障。深入排查鉴定新增危房情况,及时列入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确保在2020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验收,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确保2020年底前全部竣工验收。建立健全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危房改造质量水平。(村镇规划所,各村、社区)

(六)筑牢饮水安全保障。全面排查鉴定农村饮水安全,完善台账管理,切实解决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强化突发灾害气候和公共卫生饮水安全排查监控,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水务站、农业办、扶贫站、计生办,各村、社区)

三、全面做实增收创收门路

(七)强化扶贫产业带贫益贫。做实产业扶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带贫益贫的精准性、长效性和稳定性。完善落实带贫益贫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规范扶贫合作社经营,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持续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激发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发展勤劳致富的动力。(农业办、扶贫站、财政所,各村、社区)

(八)拓展就业扶贫增收渠道。做稳就业扶贫,积极应对经济形势特别是疫情影响新挑战,关注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和省内外用工需求,落实返岗稳岗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发挥公益性岗位政策作用,合理安排弱能贫困人口,做好就地就业兜底保障。因地制宜创办扶贫车间,加强带贫台账管理与动态监测,为贫困人口提供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强化职业教育,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稳定劳务输出,落实城乡贫困人员外出务工一次通补贴。鼓励创业,落实城乡贫困人员一次性创业补贴。(劳保所、扶贫站,各村、社区)

(九)提升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作用,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深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确保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补差和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可能落实低保待遇延退。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的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贫困户等特殊群体,织牢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民政所、医保所、劳保所,各村、社区)

四、建立健全巩固提升机制

(十)建立监测防范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全面建立脱贫监测户、贫困边缘户的监测台账,健全实时监测和预警防范工作体系,重点加强对返贫或致贫风险大的对象进行监测,全面落实分类施策,因户制宜,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或致贫。(扶贫站,各村、社区)

(十一)激活增收发展潜力。推进农村带贫人才培育,积极鼓励更多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开展“引雁还巢”工程,引领农村人才大军回流助力脱贫攻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山林、房产、水面等,积极引导农村土地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出去,支持村集体兴办经济实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活力和实力,提高村级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服务群众脱贫发展的运转保障水平。(农业办、扶贫站、党建办、财政所,各村、社区)

(十二)积极推广防贫保险。重点针对处于贫困边缘且易致贫的农村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返贫风险较大的脱贫户开展防贫保险工作,紧扣“因病”“因学”“因灾”“因疫”风险,及时足额理赔,全面构建防范致贫返贫风险的长效机制。(扶贫站,各村、社区)

(十三)加强扶贫项目运营管理。加强扶贫项目管理,深入推进扶贫项目分类确权到村,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建成的扶贫项目不闲置、不浪费,持续发挥扶贫作用。加强扶贫资产登记管理,对扶贫资产所有权确权到位,纳入国有资产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加强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监测管理。持续推行产权集体所有、收益集体分配,按照差异化分配原则,确保扶贫项目收益用于扶贫,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扶贫站、财政所,各村、社区)

(十四)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基层组织、贫困群众“两个内生动力”。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化教育培训,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和村“两委”干部示范培训纳入2020年度干部培训计划,提升基层组织综合素质。深化“党建+”扶贫,增强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主心骨”和领路人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引领脱贫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扶贫扶志感恩行动,持续宣传好党的扶贫政策,深化感恩教育,大力挖掘、选树身边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自我脱贫发展斗志,自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党建办,扶贫站,各村、社区)

五、统筹推进攻坚重点工作

(十五)积极化解疫情影响。全面排查、动态监测、有效应对疫情风险,重点排查监测疫情影响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导致脱贫人口返贫、造成边缘人口致贫等风险。深入分析研判疫情风险新挑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领导干部“挂乡包村”和选派干部驻村帮扶责任,积极为基层和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因户因人分类精准施策,突出产业就业帮扶重点,有效化解疫情影响风险。(扶贫站、卫计办、党建办、农业办、劳保所,各村、社区)

(十六)强化消费扶贫带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协调提供场地、减免费用、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掘市场潜力,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合法诚信经营扶贫产品。完善产品认定、统计监测、严格监管等机制,配合构建“互联网+”“展销会”等产销对接、“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消费扶贫体系。持续推进扶贫产品“六进”活动(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等单位食堂和进交易市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集中采购扶贫产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动购买扶贫农产品,“以购代捐”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切实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扶贫站、党政办,各村、社区)

(十七)强化驻村帮扶。严格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调整,切实保持帮扶力量,提升选派工作实效。严格执行驻村帮扶干部统一管理制度,继续保持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和村干部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提升帮扶工作政策水平和方法能力,加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爱力度。严格工作纪律,聚焦巩固脱贫成效,开展第一书记年度考核,对不胜任、不称职的及时“召回”选派。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个“战斗员”作用,科学谋划好疫情结束后的各项工作,推进应对疫情决胜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党建办、扶贫站;各村、社区)

(十八)持续开展排查整改。持续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以“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为抓手,扎实推进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省、市脱贫成效考核及督导、监督监管等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认真抓好扶贫领域各级巡视、巡察发现突出问题整改,全面仔细梳理分析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台账,逐条逐项落实销号整改,确保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扶贫站,各村、社区)

(十九)优化提升人居发展环境。做优发展条件,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健全管理管护制度。根据疫情影响, 调整完善各行各业扶贫项目年度计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社区和家庭环卫整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网和网络改造升级,优化提升脱贫增收发展环境,深入打造安居乐业美丽家园。(新村办、村镇规划所、扶贫站,各村、社区)                                                 

(二十)认真组织脱贫攻坚自查。紧扣脱贫攻坚成效真实性和准确性,逐村逐户组织脱贫攻坚自查,配合做好省级普查,全面检验脱贫攻坚成效和成色,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提供详实依据。(街道普查领导小组、扶贫站,各村、社区)

(二十一)扎实做好总结宣传。深入推进学习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时对脱贫攻坚重要要求,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基调,构建全市“一盘棋”的大宣传格局,梳理自身工作实际,为脱贫攻坚辉煌成就系列展示积极推送经验成效稿件。总结精准脱贫的亮点成效、特色经验,编写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材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强大舆论力量。生动展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努力实践、典型模范和显著成效,全面宣传扶贫事业历史性成就,生动讲好减贫故事。(党建办、宣传办、扶贫站,各村、社区)

六、持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强化责任落实。持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工作机制,筑牢街道、村两级书记带头抓、各单位合力抓、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具体抓的责任体系,严格按照“四个不减”要求,力戒松劲懈怠等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继续保持打攻坚战的态势,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街道纪委监委、党政办、党建办、扶贫站,各村、社区)

(二十三)保障各项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和金融、土地、科技等政策支持力度,确保与脱贫攻坚收官任务相匹配。强化各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深入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加大社会扶贫网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褒扬激励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财政所、村镇规划所、民政所、企业办,各村、社区)

(二十四)落实激励关怀。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加强扶贫干部分级培训,落实容错免责,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注重在有效应对疫情、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刻考察识别和选拔使用干部,大力宣传评选扶贫干部先进典型,加强一线扶贫干部休假、体检、意外伤害保险等人文关怀。落实因公献出生命扶贫干部抚恤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党建办、扶贫站;各村、社区)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为统筹做好防范返贫和继续攻坚工作,进一步巩固我乡脱贫攻坚成效,防范边脱贫、边返贫,确保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基本方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依靠外部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

智、扶志、扶技、扶业“五位一体”,树立综合扶贫、持续扶贫

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群众因病、因学、因灾等支出,构建防范返贫预警机制,提高脱贫质量,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主要目标

对全乡贫困户实施分类管理、分级防控,着力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在发展上扶持,让具备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掌握1-2项劳动技能,发展1-2项特色产业,提高脱贫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实现由“帮扶为主”到“引导为主”的转变,实现“基本脱贫”到“稳定脱贫”的转变,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确保贫困户脱得掉、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工作举措

(一)建立防范返贫预警机制。通过发挥乡村和帮扶人员的力量,着力构建防返贫常态化三级监测体系,按照突出重点、分类管理的原则,对脱贫户实行三级风险防控。

1.划分三级返贫风险等级。根据脱贫户现有的产业、就业及家庭收支状况,综合判断其脱贫的稳定性,将返贫级别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极易返贫户,主要包括无产业、无就业或产业规模小、家庭经营性收入少、自我发展能力弱或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较大的脱贫户;二级为容易返贫户,主要包括劳动技能不强、就业不够稳定或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灵的脱贫户;三级为不易返贫户,主要指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有稳定就业或产业发展较好、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脱贫户。或者自身缺少发展力,但是子女条件较好,能够持续稳定尽赡养义务的老人户。

2.强化三级返贫风险评估。由各村为责任主体对全乡范围内的脱贫户进行返贫风险评估,通过研究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情况、

稳定就业情况、收支状况,综合判断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由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帮扶干部准确对脱贫户返贫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乡复核后报县脱贫办备案。

3.建立三级预警监测体系。贫困户结对帮扶人为一级监测。

帮扶责任人在开展帮扶活动时,及时了解贫困户现状,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支情况等,一旦发现贫困户有返贫苗头,立即向乡村报告;乡村为二级监测。由乡统筹安排,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具体抓落实,对村内一级极易返贫户进行定期走访,对帮扶干部反馈的贫困户有返贫倾向的情形要及时进行现场调查核实,每月收集返贫信息监测情况。县脱贫办三级监测。由县脱贫办牵头,通过开展全覆盖督导等,着力发现贫困户疑似返贫苗头,并将乡、村防范脱贫户返贫工作纳入日常督查考核。

(二)建立防范返贫帮扶机制。对脱贫户在保持扶贫政策不变、帮扶措施不少、支持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授鱼”与“授渔”的法宝,妥善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通过分级施策、提前预警、分层干预,切实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1.因势利导,分级施策。结合已脱贫户返贫风险等级,针对对象户家庭实际情况,通过分级管理、精准施策,提高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一级风险户在措施上以“帮”为主,重点帮助谋划项目、理清思路、发展产业、解决就业,继续加大输血力度,确保其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二级风险户在措施上以“扶”为主,重点在能力上扶智,在持续“输血”的同时着力提高“造血”功能。重点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确保具备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或稳定发展特色产业。三级风险户在措施上以“引”为主,重点在思想上扶志,引导其加入新型经营主体或自主创业,激发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热情,最终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其独立发展。

2.跟踪观测,定期评估。帮扶责任人要定期上门走访,落实帮扶措施,了解帮扶对象产业发展情况或就业情况,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情况,根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乡镇原则上每半年要集中开展一次风险等级评定工作,及时了解脱贫户的风险等级变化。对脱贫户家庭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影响风险等级的,要随时调整风险等级。

3.正向激励,反向预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奖惩

激励机制。对风险级别逐步下降的脱贫户,通过挂牌换旗等行动,传播“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正能量。对风险级别呈上升趋势的要提前介入,及时提醒帮扶责任人,详细了解风险上升的原因,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提高帮扶的有效性,从源头上防止返贫。

4.行业归口,补齐短板。对通过调查、民主评议、乡审核、县级认定等途径及时确认的返贫户,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县脱贫攻坚办将审定核实后的返贫人员情况以发点球的形式转交给相关行业部门,各行业部门要第一时间研究针对性解决方案,进行重点扶持。如因灾导致的无安全住房返贫现象则交由县住建局、发改局或区国土局等相关部门核实解决;因病导致的返贫现象应交由县人社局、卫计局核实办理;因学导致的贫困现象则交由县教科局核实办理;如因突发事故导致的残疾

现象则交由县民政或县残联协调解决。

(三)建立防范返贫保障机制。完善帮扶政策,充分发挥社保兜底的功能,推进政策、对象、服务的有序衔接,堵住返贫的最后关口。

1.增加稳定收入。一要加强产业扶贫,确保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家庭成员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扶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贫困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制定产业扶贫措施,大力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稳步推进扶贫车间,着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扶贫。釆取扶贫产业小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带动和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等模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二要加强就业扶贫,确保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掌握1项以上劳动技能。积极搭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对接平台,大力开发适合贫困劳动者的公益性岗位、居家就业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吸纳更多贫困劳动者就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三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确保有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全面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让贫困户获得稳定分红收益。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2.加强保障兜底力度。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对象等贫困人口给予基本保障。加大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健康扶贫政策,大幅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构建到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和资助政策,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大力实施“雨露计划”,

对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给予资金补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贫困户防范风险能力。

(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

标,对已退出贫困户、贫困村保持政策稳定,开展精准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继续实施提升工程,巩固脱贫成效。

1.继续保持政策稳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后,在攻坚期内原有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继续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

2.继续开展精准帮扶。贫困村出列以后,在攻坚期内帮扶单位与贫困村不脱钩。贫困人口脱贫以后,贫困户联系人继续履行包保责任,关注被帮扶对象,定期上门回访,对脱贫户的生产生活予以指导和帮助。

3.继续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扩大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

度。实现帮扶政策和贫困群众参与情况挂钩,鼓励贫困群众光荣脱贫、勤劳致富。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想引导、能力引领、典型引路、路径引入,着力帮助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

4.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全面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解决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加快推动水利建设扶贫工程,保障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加快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改

造升级,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

四、强化责任落实

(一)

提高认识,压实责任。防范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

果的重要内容。各村、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把防范返贫作为实现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续性,把防范返贫问题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二)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省、市、县委政策文件、决策部署作为工作思路。确保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工作平稳进行,以做好就业指导,做多就业信息,做强就业市场为工作重点,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动力,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与水平、规范就业管理制度为工作保障,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将就业工作抓好抓强。

二、工作目标

(一)2017年就业促进民生工程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4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2017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省级目标:组织600人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大学生创业100人;网上办事大厅推广使用;失业保险待遇发放“零”差错。

(三)2017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市级目标:实现成功创业250人;就业登记达到6万人;简报信息40条公共招聘网推广使用;实现就业系统专网数据和报表、资金使用同步;全面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放管服”;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创业活动;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库和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库(两库)半年更新率达50%以上;建立就业扶贫示范村10个;建立完善园区就业服务指导站1个。

三、工作措施和工作要点

(一)下大力气推进就业精准扶贫

1、动态精准掌握数据。加强与扶贫移民部门的对接,及时掌握今年分解落实的脱贫人口情况,将农劳实名制数据库信息与“六有”大数据平台进行比对复核,摸清198个退出村中16—60岁贫困劳动力底数,为精准开展就业扶贫提供依据。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态更新机制,以贫困村为单位,依靠“第一书记”、乡村劳动保障协理员进村入户,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输出、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五个名单”的变动情况,及时将变动信息与“六有”大数据平台进行比对,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以及数据及时更新。

2、大力促进转移就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通过公共招聘网、手机短信、乡村广播、微信等媒介,及时向贫困劳动力岗位信息。利用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手段,以扶贫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贫困户劳动能力、就业状态进行精准记录、动态管理,对企业、商会的用工信息进行定向、精准对接,搭建起贫困户与用工企业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平台,实现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清、劳动力状况清、就业需求清、培训意愿清、社会保障清、帮扶措施清。

3、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按照市级目标任务打造10个就业扶贫示范村,推进就业扶贫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就业扶贫工作中成功经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同时,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排贫困群众就业。每个退出村开发不低于5个的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每月给予400元补贴。

(二)全力帮助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实施两个计划。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实现就业水平不降低。积极会同教育部门,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举办校园招聘和各类创业等活动,提高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对实名登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精准就业创业帮扶,多渠道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服务,通过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工作措施,积极引导、帮助各类创业群体成功创业,实现就业。

2、强化就业援助工作。积极稳妥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对化解过剩产能压力大、职工安置任务重、经营十分困难的企业,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等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援助行动,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针对性抓好就业创业培训,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精准掌握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及时兑现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好2014级藏区“9+3”学生就业工作,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协助学校组织学生与企业对接,确保藏区“9+3”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3、推进返乡就业创业。通过“一园四线”,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对有资金有项目的返乡农民工在政策上引导支持其创业,无资金无项目的推荐到工业流水线、现代农业生产线、电商配送线、三产物流线上就业。

(三)狠抓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1、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我们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落实离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并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及时兑现创业补贴,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实地调查创业规模、创业项目及经营情况,现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

2、极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农村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创业。积极依托园区孵化园,大力筹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他们创业。

(四)努力提高技能培训质量

1、开展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加强联系,大力实施商会培训。做好已转移就业人员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培训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切实加强培训保障,突出抓好“人员、资金、组织”三保障,确保培训质量提档升级。

2、开展贫困家庭培训。积极会同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等,及时征集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意愿,指导、协助院校机构通过开设“扶贫专班”、举办送培训下乡活动、依托“农民夜校”定点培训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推荐,按规定落实奖补政策,全面完成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年度目标任务。

3、继续做好创业培训。按照市级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组织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参加培训,重点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复转军人、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保费收入创5年新高

通报会上,云南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曹光中介绍,2016年,云南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达529.37亿元,同比增长21.81%,增速较2015年同期提高了6.22个百分点,创5年来新高。新增保险资金落地405.3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云南保监局旗舰店”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资产管理信息交互系统上线,保险资管协会300余家会员单位能够实时掌握云南重点融资项目信息。小微企业通过保证保险试点项目融资1.34亿元。在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方面,2016年新增农险险种8个,其中咖啡、白芸豆、魔芋、山药等4个保险项目填补了云南省价格指数保险空白,全省农险品种达30个,提供风险保障1085.18亿元,支付赔款7.89亿元,89.56万农户从农业保险赔款中直接受益。大病保险基本实现州市全覆盖、“一站式”结算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税优健康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投保前的69.44%提升至92.38%。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17年将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挥保险支农支小作用。推进国产首台(套)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保险资金对云南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好资管信息系统“云南旗舰店”作用,努力扩大融资项目覆盖范围,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尽快落地。推动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保山模式”进一步向公路和农村地区延伸。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及时研究跟进二次费改工作动向,提高行业主体自主定价权和差异化竞争水平。逐步向全省推广税优健康保险试点。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早日在云南落地实施。推动医保经办服务试点工作增点扩面。推进商业保险“一站式”理赔新模式。

保险助力脱贫攻坚

2016年,云南保险业全力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队百亿保障计划”,通过“政府出资+企业捐赠”为巧家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扶贫保险”,在普洱市开展建档立卡咖啡种植贫困户和咖啡种植企业指数保险,在大理州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财产人身组合保险试点工作,在楚雄州、大理州、昭通市、保山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得到充分认可,首个保单年度共支付赔款1114万元。保山市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保山模式”向全国推广。大理云龙“5・18”地震发生后,通过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在3个工作日内即完成全部2800万元的赔付工作,赔付金额占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14.31%,一年时间内已经完成两笔赔付共计3553.76万元。

曹光中说,2017年,全省保险行业将继续助推脱贫攻坚,推动大病保险政策向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倾斜,持续推进民政救助对象补充医疗保险项目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试点,继续推动实施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农险扶贫方面,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开展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保险试点。产业扶贫上,积极稳妥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拓宽保险增信途径。此外,推动农房地震保险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扩大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人数,提高保障程度。

积极推动地方特色保险创新

云南省原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其中增长最多的险种是什么?哪些险种是云南独有的?起支柱性作用的险种又有哪些?云南保险市场目前在全国属于什么水平?……针对这些问题,云南保监局的相关领导为《时代金融》的读者一一进行了解答。

2016年,云南全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29.37亿元。保费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2位,在西部12个省市中排名第4位。其中,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44.5亿元,同比增长12.7%,保费规模排名全国第13位;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84.87亿元,同比增长30.88%,保费规模排名全国第24位。

分险种看,财产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224.43亿元,同比增长11.55%,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24.52%。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6.47亿元,同比增长13.79%,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23.84%。人身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04.94亿元,同比增长30.64%,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75.48%。其中,人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18.63亿元,同比增长28.26%,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50.83%;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47.74%,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23.12%。

关于特有险种情况,在财产险方面,一是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2015年,云南保险业在全国率先开展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该项目是探索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积极有益探索。2016年5月,大理州发生地震后,保险业仅在3个工作日内就将2800万元赔款转入大理州民政局指定赔款账户,试点工作在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灾后经济补偿、分担政府救灾压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二是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2010年,云南保险业在西双版纳州试点开办了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实现野生动物肇事由政府补偿逐步转向保险赔偿,减轻了政府补偿压力、提高了补偿标准和补偿时效,目前已实现全省16个州市全覆盖。2010~2016年,保险公司累计提供风险保障7.54亿元,支付野生动物肇事赔款1.72亿元,10.53万余农户获益,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放大3倍多,大大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补偿的压力。三是咖啡种植和咖啡价格保险。2016年,云南保险业在普洱、大理、保山、临沧、文山等5个州(市)17个县(市、区)开展咖啡种植保险试点,试点面积24.33万亩。在开展种植保险的基础上,结合保险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普洱市宁洱县开展了全国首个咖啡价格保险试点,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财政保费补贴,在宁洱县实现了咖啡“种植+价格”双保险。四是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2016年,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项目覆盖全省10个州市、35个县,首个保单年度共发生赔案281件、支付赔款1114万元,发放助学补助1360.4万元。因成效显著,2017年有望扩大覆盖范围。

在人身险方面,一是在昭通市开展民政医疗救助团体补充保险。对全市10个贫困县(区)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三类特殊困难人群全覆盖,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昭通市民政医疗救助保险救助覆盖面持续扩大,五年来,累计为30.1万人次困难群众赔付资金1.2亿元。低保优抚人群生病住院通过民政救助医疗保险补偿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下降了9.66%。同时,昭通民政救助医疗保险实行全市城乡统一的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民政与保险机构联合办公,实现了赔付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时间由原来的几周缩短为不到1小时。保险机构还通过医疗巡查、抽查等方式,提高救助工作效能,有效减少不合理支出。二是在楚雄州武定县开展“扶贫保”家庭综合保险试点。自2016年起,针对2.17万建档立卡户、7.95万建档立卡人口设计了精准扶贫方案,包括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每户3万元的意外身故保障、3万元的意外伤残保障、每人3000元的重大疾病保障、每人500元的疾病身故保障和每户最高1万元的房屋财产损失保障。该项目已于2016年10月份正式开始实施。

关于重点险种发展情况,从财产保险业整体发展角度看,机动车辆保险是支柱性险种。2016年,机动车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6.47亿元,同比增长13.7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4个百分点,车险业务占全省财险业务的比例为76.27%。2016年,云南省启动商业车险改革,广大车主普遍获益,全年商业险投保率从年初的77.74%上升至81.00%。

从保险业服务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角度看,农业保险是支柱性险种。2016年,云南省农业保险“增品、提标”取得突破。全年新增农险品种8个,其中咖啡、白芸豆、魔芋、山药等4个价格保险填补了云南省价格保险空白,农业保险已经发展到30个品种。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1.72亿元,赔款支出7.89亿元,同比增长21.52%,89.56万农户直接受益。云南保监局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实施方案,2017年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险保额将逐步覆盖物化成本。

近年来,云南保险监管工作立足云南省情,发掘云南潜在优势,服务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构筑民生保障网,积极推动地方特色保险创新,开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新局面。

诚泰保险:特色险种“点”亮万家灯火

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泰保险”)于2011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业务上精耕细作、大胆创新,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最近2年,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的态势下,诚泰保险加大了险种的开拓力度,相继推出服务“三农”的“高原特色农业险”――苹果种植险和咖啡价格指数险。另外,考虑到云南处于地震多发带,还成功研发出了全国首创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农房地震险”。

目前,这些险种虽然犹如零散的“星火”仅在个别地区使用,但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未来必将在云岭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点”亮千家万户,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照亮更加光彩的前程。

实际上,这几类保险从创立到使用以来最长不超过2年,但此间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且亮点颇多。为此,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诚泰保险的相关专业人士,请他们就具体情况一一做了介绍。

苹果种植险

诚泰保险经过2015年全年的走访调研,最终选定在昭通市开展苹果种植险业务,起保时间从2016年开始。这是该公司的首个特色农业保险项目。据诚泰保险农险业务部项目经理杨繁介绍,这个项目规划的投保面积是5万亩,其中昭阳区4.5万亩、鲁甸县0.5万亩,保险责任为旱灾、冻灾、雹灾和风灾。农民每亩需交保费100元,其中省级财政承担50%,市县两级财政承担25%,农户自缴25%。如果遇到出险,则可享受保险公司最高每亩2000元的全额赔款。

天有不测风云,该业务刚开展不久,2016年5月10日和6月4日,昭通市便遭遇了两次20年不遇的重大冰雹灾害,给昭阳区和鲁甸县的苹果种植造成了很大面积的受损。经过诚泰保险工作人员的现场调查和事后定损,最终确定两次雹灾造成的损失面积约为3万亩(昭阳区2.8万亩、鲁甸县0.2万亩),其中严重损失面积约2.1万亩、一般损失面积0.9万亩。由于受损面积过大,预估赔款超过了1368.7万元。尽管金额很高,但诚泰保险从产业发展和农户利益角度的出发,迅速开展查勘理赔,及时将赔款发放下去。据了解,鲁甸县62.3万元的赔款于2016年9月23日赔付到位;而昭阳区约1300万元的赔款已于2017年1月27日前赔付到位。

苹果种植险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切实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有效地提升了V大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2017年,诚泰将力争扩大该险种的试点面积和区域,同时还会在上一轮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对条款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匹配苹果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需求。

咖啡价格指数险

咖啡价格指数险属全国首创。这是诚泰保险与上海安信农险合作推出的项目。杨繁介绍,该项目的承保期限为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此期间将以雀巢公司每周公布的收购价累加平均后的均价作为理赔依据,如果咖啡鲜果或咖啡豆的平均收购价低于保险价格(鲜果:2.7元/公斤,咖啡豆:16.8元/公斤),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该业务的保费补贴方式分为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保费由财政补贴90%,农户自行承担10%;针对咖啡种植大户和企业等非建档立卡户,每亩保费由财政补贴70%,大户和企业自行承担30%。

据悉,在约定价格的前提下,该险种为宁洱县602户建档立卡户共6171.5亩咖啡提供了折合每亩1911.6元的最低收入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100%。

咖啡价格指数虽然是一个新鲜事物,运作时间不长,但却亮点颇多。杨繁称,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政策性的价格保险,它紧密结合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建立了为广大咖啡种植贫困户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保险机制,实现了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也是对2016年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积极探索“保险+期货”的模式,利用期货市场购买看跌期权的方式,对冲咖啡种植户的价格风险。

农房地震险

这是全国首创以地震风险为主要保险责任的巨灾保险创新产品。诚泰保险从2012 年2 月开展《云南地震保险制度构建及实施研究》课题研究起,历时三年多,在中国保监会、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了政策理论研究、专业平台建设、试点地区变更、保险方案创新等过程,于2015年8月7日正式签单承保,在此后三年的试点期限内,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12县(市)82.43万户农村房屋及356.92万大理州居民提供每年5亿元的地震巨灾保险保障。

大理是云南省地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据诚泰保险战略企划部副处长王晶介绍,截至目前发生了两次触发赔付的地震,分别是2015年10月30日保山昌宁的5.1级地震,波及大理州永平县;2016年5月18日云龙的5.0级地震,两次地震共赔款3553.76万元,特别是云龙地震发生后仅3个工作日即支付赔款2800万元。

农房地震保险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保监会的高度肯定。目前,诚泰保险正在按“大理模式”在云南各地进行推广,下一步,还将组织政府职能部门、高校、重点领域企业的专家、学者发起共建和运转“地震风险管理与创新实验室”,为创新型地震保险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

“昭通经验”助力健康脱贫攻坚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云南省唯一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公司。据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办公室总经理助理袁明曦介绍,该公司致力于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了以基本医疗经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低保人群医疗救助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为主体的政府委托业务保险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全方位对接。2016年,公司承保了全省26个政府委托业务项目,其中10个州市的城镇职工和9个州市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业务,4个州市的新农合大病和昭通民政救助业务,以及2个州市的基本医疗委托经办业务,承保人群1264万人,承保保费21.3亿元,2016年公司赔款支出96705.9万元,同比增长9%,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承担风险保额约3万亿元,为15余万人次支付了20亿余元的医疗费用补偿。

2009年以来,该公司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保险扶贫、医疗扶贫和健康扶贫相结合的新途径,特别是公司与昭通市政府合作引入保险机制改革民政医疗救助模式,以购买医疗救助团体补充保险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有效提高救助保障效应和效率,减轻了贫困人群的医疗负担,探索形成了商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昭通经验”。据袁明曦介绍,“昭通经验”为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昭通民政医疗救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实施背景

据悉,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15%左右,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云南省和昭通市不断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救助模式和经办管理人员不足等因素限制,政府医疗救助普遍存在救助范围窄、程序繁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救助资金作用。

为解决困难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昭通市政府及民政部门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自2009年改革医疗救助服务模式,通过由政府统一购买健康保险产品的方式,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城乡医疗救助管理和服务。袁明曦介绍,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主动对接政府改革需求,发挥专业健康险的技术优势,组建专业团队协助政府设计保障方案,开发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承接民政救助保险服务,于2010年率先在盐津县和水富县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2012年逐步向昭通全市推广。目前,公司已经连续6年承保昭通民政救助补充保险项目,服务覆盖全市一区十县的82万城乡困难群众。

五措并举助力健康脱贫

引入保险机制改革救助模式,提高救助服务精准度。据介绍,公司与昭通市民政局签署《民政医疗救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合作协议》,利用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按照人均一定额度的标准(2016年人均33元),为城镇低保、农付低保和农村五保三类特殊困难群众统一购买补充保险,困难群众个人无需交费。困难群众因病住院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按照就诊医院级别给予35-45%的差别赔付(乡镇卫生院45%、县级医院40%、市级医院35%,市外就医30%)。袁明曦认为,这种做法形成了政府主导、保险公司专业运作的救助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来按人头发放、“撒胡椒面”式的救助模式和“硬闵媳ㄉ蠛耍层层划拨资金”的救助程序,使有限的救助资金更多地向疾病负担重、经济压力大、救助需求迫切的对象倾斜,大大提高了医疗救助服务的“精准度”。

开发医疗救助管理系统,对救助实行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据悉,该公司根据昭通市民政局要求,在深入了解医疗救助各方参与者需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2年研究开发“昭通市城乡医疗救助管理系统”,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数据库,覆盖参与民政救助的全部144个乡镇民政所、225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对全市80多万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和每年10多万人次救助服务的精准管理,有效杜绝了冒名顶替享受救助、重复利用救助等不合理现象。

优化救助服务流程,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该公司依托医疗救助管理系统,优化救助服务流程,改变了过去先垫付后报销的做法,实现了从“医后救助”方式向“医前介入、医中救助、医后结算”的转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民政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医保同步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城乡困难群众在出院时即可同步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各项报销政策,仅支付报销后剩余的个人自付部分,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发挥联合办公人员的技术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规范保险服务。按照“政府主导、联合办公、专业运作、便捷服务”的运行模式和服务要求,公司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办公团队,与昭通市民政局实行联合办公,统一窗口、统一服务,协助受理审核定点医疗救助准入、费用拨付等申请材料,开展医疗巡查、理赔审核,为救助对象提供统一、规范、专业的健康和政策咨询、审核结算等服务。

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管控不合理医疗费用。为了规范诊疗行为,防止违规行为发生,公司专门成立民政医疗巡查审核小组,建立医疗巡查制度,不定期的对民政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抽查,向上级部门汇报抽查结果,并提出相应处理意见和建议。据袁明曦估算,项目实施以来,公司已审核确认不合理案件3881件,减少不合理赔付支出308.93万元。公司还积极开展数据积累和分析,真实分析评估经营情况,按季度、年度向民政部门提交运行报告,为完善民政医疗救助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依据。

成功探索出保险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昭通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政企合作,引入保险机制助力民政医疗救助体制改革,发挥保险的大数法则和经济补偿功能,在不额外增加政府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医疗救助精准度、提升了救助资金使用效率、放大了救助保障效应,强化了困难群众健康兜底保障,成功探索出了保险与救助、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合力助推健康脱贫的新路子。“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公司累计为42万人次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补偿服务,累计赔付资金1.6亿元,有效缓解了参保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6年7月,云南省政府已经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昭通民政医疗救助保险项目的成功经验。公司按照云南省政府和集团公司部署要求,全力推动项目的省内复制推广,2016年在大理州和红河州绿春县取得了初步成果。2016年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人保健康大理中支承办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惠及89264户、323264贫困人口;人保健康红河中支与红河州绿春县扶贫办合作,自2017年起为绿春县6.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重大疾病保险保障服务。

袁明曦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深入贯彻国务院、保监会领导批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助推脱贫攻坚部署安排,加快项目推广工作步伐,发挥健康保险公司专业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云南省脱贫攻坚战略。

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强力推进农村保险事业

2016年12月7日,云南省农业厅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签订了《2016-2018年云南省r业(种植业、养殖业)保险项目服务协议》。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云南省2016-201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养殖业)保险项目”主承保人资格。

该负责人表示,签约后按照总公司要求,云南分公司积极制定下发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与农村普惠金融事业部改革实施方案》,及时召开了农险事业部改革专题现场会议,对全省16个州市进行了安排部署,积极推动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省16个州市分公司全部单独设立了农村保险事业部与农村普惠金融事业部。目前,省级、州市、县区三级农险事业部机构框架已初步搭建。

创新开发特色农业保险

在政府财政的配合下,农业保险被越来越多的农户认可。据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统计,2016年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全省农险保险提供风险保障549亿元,直接赔款3.9512亿元,受益农户数达91.38万人,农业保险已成为云南省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大力拓展商业性涉农保险,形成了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服务格局。”该负责人介绍,结合云南省各地的区域特点和特色优势产业,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先后创新开办了商业性肉牛、育肥猪、山羊、蚕养殖、肉鸡养殖保险和葡萄、大棚蔬菜、魔芋、柑橘、石斛、辣椒、芒果种植保险等20余个特色农业险种,其中牦牛、藏系羊养殖保险和青稞种植保险是迪庆藏区特色保险品种。此外,该公司还为红河、文山、版纳、保山、德宏、临沧6个州市的甘蔗种植户提供6.37亿元的风险保障,处理保险理赔案件492件,累计支付赔款1475万元。为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三个州市的橡胶种植户提供了14亿元风险保障,处理保险理赔案件185件,累计支付赔款1006万元。

2016年7月份以来,由于遭受冰雹、洪水灾害,昆明、楚雄、曲靖烤烟受损较为严重,让农户们安心的是,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在2016年为三个州市35.74万户烤烟种植户的241.84万亩烤烟提供了24.84亿元的风险保障。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保障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稳定,充分发挥了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有力促进了云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积极推动政府精准扶贫项目

2016年6月,中国保监会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了《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意见》从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完善脱贫攻坚保险服务工作机制等方面,制定多项支持政策,明确将精准扶贫重点放在农业保险、民生保险和产业脱贫保险服务三大领域。

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将与省扶贫部门加强对接,推动有关文件的出台与落实,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更多保险保障,选择重点州市和地区全面开展试点业务。该负责人表示,发展农业保险,将精准扶贫落实到保障农业产业发展上,就是要防止农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在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成本、保产量的基础上,鼓励保险机构针对贫困地区开发保价格、保收入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和特色农险产品,切实提高对贫困地区生产力的保护。

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2017年1月25日,中国人寿楚雄分公司与楚雄州扶贫办一起,向一名不幸身故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家属现场兑现了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保险金5万元和中国人寿承保的员工福利计划保险金5万元,合计为10万元。据悉,保险金能够及时足额的赔付得益于“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百亿保障计划”。

随着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显著,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部门对保险扶贫工作的关注度、重视度不断提升。2016年,云南保监局局长曹光中一行到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调研指导工作。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聂文亮向调研组专题汇报了为驻村扶贫干部承保意外伤害保险的具体工作思路。随后,云南省分公司进一步细化了承保方案,向云南保监局汇报。通过充分征求云南保险行业意见建议,加强与省扶贫部门的沟通协调,逐步形成一致意见。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我继续担任毛朋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152户540人,已经于年底全部脱贫,其中2014—2015年脱贫26户103人,2016—2017年脱贫82户317人,2018年脱贫41户108人,全村致贫原因主要为缺资金(29.6%)、因病(25.7%),缺劳动力(13.2%)、缺技术(3.3%)、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0.5%)、其他原因(17.7%)。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年度计划实施。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有学上,上得起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大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救治和保障;确保贫困人口居住条件,确保住上安全住房。既要尽力而为,不降低标准,也要量力而行,不擅自拔高标准。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地制宜、分类施测,把各项脱贫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坚持脱贫质量为先。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力争识别和退出精准度达到全县前列、返贫率将至全县最低。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要合理确定脱贫时序,不搞层层加码,不赶时间进度、搞冲刺,不搞拖延耽误。大力防范扶贫工作中的资金风险、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等,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抓“农村五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好,推进危房改造。2019年,新政镇毛朋委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项目。毛朋村5户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现在已经完成了危改建设并已经入住;同时协助鉴定部门完成毛朋村90户房子鉴定。

(三)抓乡村特色项目,抓致富产业发展。目前毛朋村委会水田面积1050亩,林地4200亩,水利设施健全,草被植物繁多。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产业。2019年以来,结合村民发展产业意愿和需求,加大对毛朋村的生产扶持力度,切实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四)抓“百镇千村”建设,抓“三清两改一键,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采取标语、宣传栏、组织村民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卫生教育宣传活动。二是认真落实卫生责任制,对垃圾及时清除,做到随到随请,防止苍蝇、蚊虫的滋生,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三是协助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十余次,定期组织各村小组村民开展大扫除活动,并对各村小组检查卫生责任地段进行检查,做到村庄环境整洁,水泥路、宣传栏等地段管理到位,无卫生死角。同时将入村8公里道路的垃圾和杂草全部清理10次以上。四是协助完成村容村貌的验收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农户好吃懒做。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严重;劳动积极性不高。

(二)风俗习惯上问题。当地摆酒席严重,除了黑白喜事,小孩子满月、进新房等都要摆酒席,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要选什么所谓的“日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危房改造进度。

(三)人居环境虽然加大的整治力度。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农户不理解,不支持,随意乱扔垃圾,不爱护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的情况还是存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帮助152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固增收。特别是黄秋葵产业,千方百计提高贫困户的产业覆盖率,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五个一”,即一块林地、一片果园、一块菜地、一群畜禽、一门技术,大力推广今明两年就能见效的种养业和加工制作等增收产业。对贫困户家庭经营纯收入当年达到4000元以上的,每户奖励1000元用于发展生产。确保贫困户100%加入合作社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低保对象产业扶贫“自强行动计划”,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产业帮扶面达到100%。

创建扶贫济困型共享农庄。推广保亭县扶贫济困型共享农庄建设经验,引导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投资主体共同建设共享农庄,使农民转变为股东、农房转变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为期货、消费者转变为投资者,让贫困户获得保底分红、浮动收益和劳务收入,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

(二)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毛朋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在校学生45户73名,其中学前教育14名、小学35名、初中17名、中职生6名、高中生1名。坚决“不让1人因贫失学辍学”。强化市县政府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主体责任,落实辍学报告和动员复学制度,实施“双线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上学。

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落实好国定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严格执行我省贫困家庭学生特惠行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前、义务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全资助。

(三)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将152户538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全额补贴。贫困人口经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医疗保障专项资金“五道防线”报销后,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患25种慢性病得贫困人口门诊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特困人员医疗费用100%报销,实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

(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指导组织志愿者队伍到各村开展“传、帮、带”(传新思想、新政策、新知识等;帮助解决农民问题和困难;带头发挥示范作用),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导农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志智双扶。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培育“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脱贫光荣”等思想观念,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总结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实施贫困家庭在学子女“励志教育”行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指导做好相关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成果,计划建成1个美丽乡村。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一、三省三市片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比

罗霄山郴州片区四县有 2个国扶县和2个省扶县,国土面积74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共有重点贫困村481个。2013年末,片区人口共15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534%,比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2224个百分点,分别比遵义、赣州片区高163和14个百分点,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郴州都是三片区中最低的,片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90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8%和552%,分别是遵义、赣州片区的722%和876%。这说明郴州片区的扶贫攻坚任务是最艰巨、最迫切的(见表1)。

三、三省三市片区金融扶贫实践比较

(一)扶贫攻坚政策比较

郴州市制定《关于强力推进罗霄山郴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在2011-2020规划期内,郴州片区规划项目636个,总投资119268亿元。2013年要启动432个片区规划项目,实际已开工项目265个,占应启动项目的61%。这是在整个罗霄片区当中开工项目比例是最高的,比赣州高出8%,比吉安高出13%,比株州高出19%。

遵义市制定了《遵义市扶贫开发纲要》、《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2015年之前实现4个重点县、100个重点乡(镇)“减贫摘帽”和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2016年实现剩余重点乡(镇)全部“减贫摘帽”。

赣州市编制了《罗霄山片区(赣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和《罗霄山(赣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年)》,总计规划项目4132个,投资规模6140亿元。

(二)共性金融扶贫措施

1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片区金融生态环境

郴州片区:一是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片区4个县已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网点1567个;布放自助服务终端3998台,行政村覆盖率100%。二是努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2013年末,片区已为1903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68万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3%和646%。三是稳步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有省级金融安全区1家,市级金融安全区2家。

遵义片区:3县市共有银行业机构网点数177个,其中乡镇服务网点数107个。2013年末,完成“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工程,片区522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覆盖率100%,机具布放559台,占片区总行政村个数的10709%。

赣州片区: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全省首家企业征信机构―绿盾征信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落户赣州,推动全市527%的行政村完成授信。2013年末,片区12县市723%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ATM数量达到1675台,POS机数量为328万台,POS机特约商户数量为270万户,行政村覆盖率100%。。

2实施货币信贷政策倾斜,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投放

郴州片区:2013年,人行郴州中支组织辖内13家银行机构,到片区开展“扶贫开发行长行”活动。充分运用再贷款、信贷规划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扶持片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发放支农再贷款7000万元,并对3个县的法人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信贷规划,截至2013年12月末,片区共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69亿元,同比增长241%,比年初新增1411亿元。

遵义片区: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2013年累计使用支农再贷款454亿元,较年初增加192亿元,增长7328%;截至2013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282亿元,较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13115%,片区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98亿元,较年初增加312328万元,增长1856%。

赣州片区:2013年12个片区县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为41510亿元,增速为2619%,高出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平均增速258个百分点;全市享受支农再贷款支持的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均位于片区;全市唯一一家实施再贴现支持的金融机构位于片区,2013年累计办理再贴现金额为405亿元。

3开展扶贫金融创新,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郴州已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稀贵金属质押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小额担保贷款+特色种养殖、订单农业贷款、“信贷+保险”模式等创新产品与服务。近三年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累计发放贷款352亿元,余额增长36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04个百分点,惠及农户142万户,企业344家。

遵义推出扶贫贴息贷款、“公司+农户”、“惠农卡”、“贷免扶补”贷款等支农服务模式。推动基础服务村村通工程,片区522个行政村实现助农取款全覆盖。截至2013年末,赤水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4亿元,较2011年年末增长872倍。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近5亿多元,不良贷款率不到1%。

赣州创新大额农贷、小额农贷、惠农卡、林权抵押、果权抵押、仓单质押、猪舍抵押等等新型涉农信贷产品与抵押方式。支持开发新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截至2013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211亿元,比年初增长2118%,高出全部企业贷款增速377个百分点。

(三)地方特色金融扶贫措施

郴州片区:发展普惠金融,创建“部级”金融扶贫示范县 人行郴州中支以“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为重点,发展片区普惠金融,并通过市政府出台了《郴州市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细则》。截至2013年末,片区4县担保基金金额3003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933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400万元,当年财政贴息金额989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人数1965人,带动就业人数15456人。2014年积极创建“部级”金融扶贫示范县,探索我国金融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遵义片区:搭建农村资源和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赤水市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搭建“农村资源和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人民银行、农信社、林业部门联网查询,盘活了林业资源、减少了贷款时间,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发展,化解了林农贷款难。

赣州片区:壮大扶贫金融组织体系,探索财政担保融资

一是恢复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撤并网点,12个连片特困区域共恢复或升级分支机构12个;二是引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全市3个村镇银行均位于罗霄山连片特困区域;三是支持证券和保险行业发展壮大,目前12个连片特困区域共有证券分支机构15个,保险分支机构152个;四是引导并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运营发展,12个连片区域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30家、小贷公司22家;五是通过财政出资组建担保基金、财政牵头成立担保公司以及实施财政贴息奖补等方式,消除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后顾之忧。截至2013年末,12个连片特困区域地方财政性担保贷款余额总计达到68亿元。

四、三省三市片区金融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扶贫政策倾斜不够,信贷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目前,国家及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差别化的金融货币政策,缺乏明确的融资总量、支持重点、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由于贫困落后,片区商业银行在竞争性信贷资源获取中本来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各金融机构也未在片区实施与发达地区有差别化的考核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使得片区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扶贫开发受到影响。三片区再贷款总余额为1056亿元,每个县市平均仅056亿元;再贴现总余额为185亿元,每个县市平均不到01亿元。从表3知,2013年 “康复扶贫贴息贷款”三片区均未开展,郴州、遵义的再贴现均为0。

(二)金融扶贫部门协调不畅,金融扶贫主动性不强

我国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机制改革后,贴息资金由省扶贫办在全省各贫困县间进行分配,各贫困县扶贫部门再根据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交利息清单金额进行贴息补贴,操作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同时人民银行和各金融部门无法获知哪些贷款享受到扶贫贴息,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由于片区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不平衡,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企业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不愿涉足扶贫领域,工作主动性不强,扶贫内在动力不足。

(三)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由于经济总量不足,片区在引进新型、大型金融机构上缺乏动力和底气,金融机构相对其他地区明显偏少,金融组织体系也不完善。以郴州片区为例,郴州11县市区证券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分别有14、18、15家,而片区4县仅1、5、2家,比非片区县市明显偏少。另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慢,三片区融资中介机构体系发展滞后,尤其是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

(四) 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片区金融需求

片区各县域投资、理财、证券买卖等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银行传统间接融资,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除赣州市章贡区、遵义赤水市、湖南省汝城县外,其它区域几乎空白。片区直接债务融资总额为1000亿元,平均每个区域仅为052亿元。另外各种中介费用如担保、评估费过高,造成融资成本偏高,也直接影响片区金融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片区扶贫开发政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金融扶贫政策,对片区实行差别化管理

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召开一行三会、财政、税务、民政等部门的部级协调会,各部门就片区金融扶贫制定差别化的金融扶贫措施,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细则。金融管理机构要加大信贷政策工具对片区倾斜力度,如降低机构设立准入门槛、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增加信贷规划;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限额,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补充片区机构资金来源;降低片区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到3个百分点等。各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别化考核和经营管理制度,对片区实施“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给予特定政策”,要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扩大信贷规模、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制定更灵活定价机制、增设县域网点等。

(二)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开发性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广度,将中央、省安排给市、县、乡的财政扶贫类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提高效益。采取“政府拿一点、项目捆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多元化筹措扶贫资金。加快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三)发挥金融“孵化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鉴于片区金融不发达,金融机构在金融总量上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实施差别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作思路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工作举措和成效

1、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争取扶贫项目

为全面实施我县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建设,改善重点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2009年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09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县扶贫办积极争取各项扶贫项目,2009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余万元。

2、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社会扶贫工作参与性增强。当前,重点村对挂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挂点单位能办好事、办实事。全县**个扶贫重点村安排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500名党员干部“1+1”结对扶贫工作已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县**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农民养鸡,公司提供鸡苗并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回收,有效降低了农户养鸡的成本和风险,带动了广大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二是重点组织实施好“爱心包裹暨‘5.12’灾区学生‘六?一’关爱行动”。“爱心包裹”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县委宣传部、邮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会、县关工委八家单位联合在全县发起“5.12灾区学生六一包裹”发起的爱心活动,通过我办及兄弟单位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全力帮扶及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办特别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今年挂点礼陂镇洋陂村委会柿坑村。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经多次实地勘察,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支持**万元用于该村至崇宜公路的水泥路建设。

4、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2009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两家,贴息额度**万元,他们将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务工问题,并为村里办点实事。

5、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2009年度产业化扶贫和“一村一品”工作有效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人员负责,健全了工作制度;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示范引导,抓住**县跃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覆盖面,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在六家桥、孙坊、航埠等乡镇重点村建立树莓、毛竹、麻鸡养殖等产业示范基地,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和“一村一品”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四是举办了两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水稻种植、麻鸡饲养、蔬菜栽培等方面的农业专家在三山乡张家、六家桥乡七分等村举办了“水稻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麻鸡种养技术和蔬菜高产栽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此次活动在**个重点乡镇开展,参训人数达***多人次,指导农民***余人,共发放科技书籍***余册,各种农业科技资料***余份,深受群众好评,效果良好。

6、全力推进“民生工程”。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雨露计划”。因金融危机提前返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初级务工就业者,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县扶贫办针对这一现状,在原有的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高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放入生产车间,极大的提高了“雨露计划”的效果,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就业机会。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今年,我县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人,其中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任务**名。截止到目前,我县培训已全部完成,占任务的100%,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为***%,其中在园区就业的有***人,省内就业率为***%。

二、中心工作完成情况

(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加强县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程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功引进***创办***有限公司。2009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万元。

(二)、积极发挥扶贫部门职能作用,大力加强综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

为了做好综治工作,扶贫办坚持把维护稳定与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履行扶贫部门基本职责统一起来,积极发挥扶贫部门在综治工作职能作用。今年以来,扶贫办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未出现一起因执法不公引发群体上访、闹事事件,为确保扶贫系统一片净土,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我们在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制定有关扶贫开发工作中计划生育相应政策,在农村特困户扶贫项目,党员结对、县直单位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户;落实了农村特困户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安排扶贫项目的工作。如在今年孙坊镇优先支持了计划生育贫困户**户发展生猪养殖等产业户;在安排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中优先安排计划生育贫困户,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率超过**%以上。

三、政风行风情况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

当前广西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一是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2013年全区贫困人口仍有6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二是扶贫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全区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移民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三是扶贫工作机制亟待创新。资金分配使用、项目管理、工作责任等扶贫工作机制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精准扶贫缺乏有效办法。

广西是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总量排全国第5位,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毫无疑问要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抓好两头,一头要不断利用区位优势,做好沿海沿边沿江“三沿”开放发展和“双核”驱动的文章;另一头要实施山区扶贫开发战略,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这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希望。

当前,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广西自治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4-2017年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争取2014-2020年每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10万人左右。

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树立科学精准有效扶贫的新理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找准贫困地区发展路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迁则迁,将整乡整村推进与扶持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持续不断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保障稳固长效增收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稳固长效的收入增长机制。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完成减贫任务,还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区域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必须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关键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选好产业项目,完善扶贫产业规划,确定本地产业发展项目,把产业项目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构筑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探索建立企业与贫困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做好旅游扶贫这篇大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培育市场,统一规划、有序开发,能人带头、成立协会,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要结合农村改革推动产业扶贫,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分红,稳定增加收入。

(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因地制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生态,又减少扶贫成本,更有利于贫困户长远发展,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学习外省好经验、好做法,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有序安置”的原则和“自治区统筹、市推进、县负责、乡落实”的工作机制,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来抓紧抓好。首先,摸清底数,有序搬迁。要继续深入摸底,瞄准目标,搞清楚有多少人需要搬迁、有多少人能够搬迁、这些人具体分布在哪里,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乡村,精准到户,对搬出来的群众是实施有土安置还是无土安置,也要因地制宜。要量力而行、有序搬迁,确保“搬得出、留得住、有社保、有出路”。其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地做好搬迁规划,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第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借助市场力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吸引社会、市场资金,调动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区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抓紧研究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重点支持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服务配套。

(三)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扶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要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四)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既输血又造血。农民的贫穷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的贫穷,贫困地区农民居住分散、资金匮乏,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并不缺乏点子和能力,而是缺乏金融支持。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机制,既要通过输血式扶贫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也要加大造血式扶贫给贫困群众强身健体。应加快完善扶贫信贷体系,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主体建设,开设扶贫贷款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担保和奖励机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开展金融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机制,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参加农业保险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保险产品,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

(五)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既要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扶贫”,又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帮助贫困户彻底改变命运。突出教育扶贫重点,要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经过3-5年的努力,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示范特色中职、高职学校,在每个市建立1-2所实训培训基地。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对自治区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建立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从小学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行学费全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和扶贫培训补助等扶持政策;对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学生,可在当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享受三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到高等教育阶段,按奖、贷、助、勤、减、补等资助政策给予资助,真正使这些贫困子女有学上,并完成学业。

(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劳务输出是贫困群众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要坚持就地务工与外出打工相结合,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机制,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贫困群众劳务输出规模。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对接,积极开展跨地区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2015年年底前,使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财政金融、创业用地、创业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一)以路、水、电、通信为重点,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继续以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和贫困村整村推进为载体,以路、水、电、通信等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向特困区域、贫困村延伸、倾斜。

解决出行难问题,把高速公路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攻坚克难,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要加快推进“千村公路通畅工程”,力争2015年全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争取2020年大部分片区县、重点县20户以上的自然村95%以上通村屯道路。

解决饮水难问题,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用电难问题,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村屯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解决通信难问题,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二)突出教育、医疗、住房三大保障,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工程。要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片区县、重点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抓好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室)、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电视覆盖率。

抓好卫生和计划生育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巩固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力争重大疾病补偿比例达70%左右。

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抓好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2014-2020年完成82万户改造任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居住无危房目标。

创新工作机制 确保扶贫目标任务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深水区”、打“攻坚战”,必须在工作机制上创新突破,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一)创新资金整合使用监管机制。要按照“简政放权、高效安全”的原则,对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清理和归并整合,给予县级更灵活的项目资金调配权,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原则上按照因素测算法切块到县,其他相关行业部门涉农资金要向片区县、重点县倾斜。各项到县扶贫和涉农资金,除中央有明确的项目投向规定外,由县整合集中使用。各县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和其他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贫困问题。

改革资金分配使用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大竞争性和扶贫绩效在资金分配中的权重,鼓励县级开展产业扶贫资金委托金融机构管理、集中使用试点。逐步扩大扶贫资金补助项目范围,提高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民办公助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的比例。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参与扶贫开发,加强资金监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

(二)改革项目管理机制。要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完善扶贫开发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机制,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自治区、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工作指导和扶贫考核,县级政府负责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确定和组织项目实施,真正做到钱跟项目走。

(三)明确县乡主体的责任机制。必须建立起以县乡为主体、有职有权、权责对等的扶贫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扶贫开发责任,县委书记、县长,乡镇书记、乡镇长是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连片特困地区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

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及完成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成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差异化考评,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将各县每年完成脱贫情况向社会公布。加大激励和问责力度,对脱贫县和扶贫工作进步县给予扶贫资金项目奖励,实行脱贫不减扶持政策,对脱贫的片区县、重点县,在2020年前保持扶持政策不变、扶贫规划不变、资金项目不变、行业扶贫不变、定点扶贫不变。建立问责机制,对连续几年扶贫绩效考评结果排位靠后、工作严重滞后的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或岗位调整,并对这些县的财政资金规定约束性、限制性的使用方向和领域。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深化扶贫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为实施“三大发展略”、推进“两个跨越”夯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聚合资源、逐年投入,连片开发、梯次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各乡镇人民政府为主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改革创新,合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确保完成扶贫开发目标任务,2015年至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0.5万人,2016年至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0.539万人。

(一)深化化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高效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改进扶贫开发考核机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县财政扶贫专项投入作为主要指标,研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县委组织部、县扶贫移民局、县统计局、县目标办。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二是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根据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将2013年底全县1.039万扶贫对象识别到户到人。坚持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程序,做到识别有效、识别准确、群众满意。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完善贫困户信息系统。要坚持分类指导,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有效衔接,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落实帮扶措施。涉农资金普惠到村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户,做到“精确滴灌”。(县扶贫移民局,县民政局、县委农工办、县人社局、县统计局、团县委、县残联)

三是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结合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从县级党政机关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并吸收各方面人员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驻村入户开展帮扶,确保全县26个市级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时间1年以上,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组成为“精确滴灌”的“管道”,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组考核力度,使驻村帮扶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党工委、县委统战部、县人社局、县扶贫移民局)

四是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尤其是对贫困人口较多、小区域贫困问题突出的丘陵市级贫困村的支持。县级财政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加大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将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严格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以后,严格推行扶贫项目竞争立项,使能够管好用好资金的地方优先得到扶持。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投放到贫困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接受市级部门对我县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并负责组织实施好项目,县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监管。积极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发改局、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审计局)

五是完善金融服务扶贫开发机制。深入发展普惠金融,强化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利用各级政府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建立财政信贷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鼓励信贷资金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投向贫困地区。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按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农村新型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重点建设项目金融服务工作,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扶贫与互助资金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入推进直接债务融资业务。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权和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做好农村新型主体主办行制度,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大贫困地区非人力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产业发展贷款呆账坏账核消减免力度。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县人行、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人社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

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吸引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广泛开展“百企联百村”“栋梁工程关爱贫困学子”“结对认亲、爱心帮扶”等大型公益活动,为“援需见面、自主选择、自愿结对、爱心安放”提供畅通的渠道。完善并落实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优惠政策,企业或个人发生的扶贫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发挥政府对社会扶贫的规范引导、监督管理职能,培育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宣传、表扬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县扶贫移民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残联、县工商联、县外侨台办)

(二)实施“五大扶贫工程”,确保扶贫开发行动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推进基础扶贫工程。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完善末端建设,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到2016年,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70%的村通班车。

到2020年,构建技术等级合理、内通外畅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

到2016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0%。到2020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

到2016年,全面解决规划内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县水务局、县发改局、县环保局)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财政局)

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工程。按照全域产业化的理念,在连片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茶叶、林竹、生态养殖四大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带和示范区,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受益度,强化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强化与市场对接,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到2016年,力争实现贫困户每户有1项增收项目,形成初具规模的优势特色效益产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筑牢群众增收的产业基础。到2020年,因地制宜打造“跨村联乡”特色产业带,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农户能依托特色产业增收。(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扶贫移民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

三是推进新村扶贫工程。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建设幸福美丽家园。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完善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明确改造最低标准,加大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同步开展庭院绿化、垃圾收集站点、公共排污设施、沼气池等人居配套建设。到2016年,建设新村聚居点175个,聚居度达到30%,改造危旧房760户;到2020年,建设新村聚居点352个,聚居度达到60%,改造危旧房1480户。(县住建局、县规划局、县委农工办、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制定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计划,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优先实施相关扶贫项目,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16年,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县卫生局、县计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制定文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发展广播村村响、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6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以行政村农家书屋、城乡社区书屋为主干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到2020年,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基本均等,村村有“1+6”公共服务中心。(县文广新局、县经信局、县广电台、广电网络分公司、县财政局)制定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每个村至少培养1名有文化、懂信息、息员(网络员),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依托省统筹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村城乡信息互动、资源对接。到2016年,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全面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培养一批信息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县经信局、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扶贫移民局)

四是推进能力扶贫工程。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打牢脱贫致富的根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制定教育扶贫工作实施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公共教育资源,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到2016年,学前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到2020年,实现15年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继续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关心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到2016年,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培养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到2020年,新增农村从业人员和所有外出务工人员均具有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县教体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制定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计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乡土人才培训,广泛开展青年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贫困地区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职业培训,加强农村青壮年和妇女就业能力培训,启动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到2016年,贫困村实用技术和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0年,贫困地区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均免费接受至少1次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整体就业素质得到提升。(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扶贫移民局、县妇联、县农劳办)

五是推进生态扶贫工程。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户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深入推进“绿海明珠”和“千湖之城”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健全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旅游局、县畜牧局)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坚持县抓统筹,乡镇、部门抓落实管理体制,按照任务到乡镇、村为单元、分批实施、逐级验收要求,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切实履行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职责,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

(二)主动对接协调。牵头县级部门要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对接,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和具体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县级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牵头单位认真负责,参与单位积极主动,共同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要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保险扶贫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个导向根植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本质是实体,基本属性是服务,服务需要基础和平台。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连通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引进、组建、培育”三管齐下,大力实施金融招商战略,积极调整资源配置,健全网络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贷、村级互助基金、村级金融服务站等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综合金融服务助推脱贫攻坚格局。

宁夏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落户宁夏的首家法人保险公司和首家全国性总部级金融机构,同时其批复、筹建、挂牌仅半年时间,创造了金融机构设立的“宁夏速度”。首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入驻,首家财务公司运营,2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机构、1家养老保险分公司开业,新设立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4家,担保公司10家(其中政府背景9家),村级互助担保基金6家,提升了金融综合服务实力,为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8月,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行业协会《助力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证券公司“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贫困县行动倡议书》。自治区金融局积极对接券商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同心县与南京证券、盐池县与长城证券、原州区与中泰证券、海原县与长江证券、西吉县与光大证券已正式建立5县区结对帮扶关系,签署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并与德泓国际、上陵牧业等一批企业开展上市挂牌、发债等业务合作。其他贫困县(区)与中航、方正、华福、长城国瑞等证券对接工作进程加快,有望于2017年一季度实现全覆盖,必将为贫困地区加快助推产业发展、培育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招商引资引智引才实效、会聚资源优势等开辟“绿色通道”。

同心、原州、盐池、西吉先后引进设立村镇银行,贫困县(区)村镇银行覆盖率达到80%左右。黄河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分支机构实现贫困县(区)全覆盖,空白乡镇填补和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延伸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彭阳县村级综合金融服务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作有序开展。支持贫困县区加快完善以政府背景为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海原县惠民融资担保公司、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等6家村级互助担保基金中心相继正式运营,贫困县(区)融资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覆盖率达到100%。金融机构网络布局的不断拓展和扩面,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融资需求保障实力。

加快实施自助服务“镇镇通”、电话终端“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工程,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大力推广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缴费服务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普惠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向贫困地区布设ATM、POS等自助支付服务终端设备,依托村委会、农村合作社、小卖部等开展便民微型金融业务。率先在彭阳县开展普惠金融试点,12个乡镇154个村实现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对西砂瓜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实行转账电话(智付通)支付,让瓜农在田间地头实现安全结算;保险机构开展“一站式”上门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获得补偿保障,等等。服务手段的不断丰富和触角的持续延伸,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和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四大市场协同发力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只有让其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自治区组建五大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撬动功能为契机,打好“财政+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组合拳,持续激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新兴金融市场的内在潜能,汇聚起了助推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货币市场担当“主渠道”。积极增加信贷规模,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精准聚焦贫困地区重大项目、特色产业、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造血”机能。2016年1~11月,特困地区各项贷款余额450.05亿元,固原地区贷款余额268.32亿元,同比增长30.2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18.02亿元,较年初增长320.05%。自治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已设立子基金12支,规模93亿元。成立宁夏扶贫开发投融资有限公司,将国开行宁夏分行、农发行宁夏分行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32亿元用于保障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融资需求。推动设立资本市场发展投资基金2支3亿元,宁夏创新创业投资基金5000万元,贫困县(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实现全覆盖。各级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不仅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而且有效促进了脱贫增收。目前,贫困地区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利率差别化定价能力,促进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1~10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8%,同比下降0.9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平均利率分别为4.8%和7.37%,同比分别下降0.28个和0.66个百分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1.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开辟“新天地”。坚持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辅导进程,壮大挂牌企业骨干群,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攻坚。重点围绕新三板、公司债、企业“走出去”、“互联网+”等投融资热点开展资本市场专题轮训工作,实现贫困市、县(区)全覆盖,累计开展轮训、高层论坛、L馀嘌45场,参训人员4200人次,发放《企业融资手册》3600余册,拓展了贫困地区企业发展视野和接轨国内外前沿的意识,激发了企业上市内生动力。嘉泽能源IPO和晓鸣农牧辅导监管步伐加快,百瑞源、沃福百瑞、网虫股份、共享集团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启动,筛选有意愿、符合条件的30家企业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申报上市挂牌企业将注册地设在贫困地区,德泓国际已主动变更。西部创业、美利云完成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实现定向增发19.45亿元,商赢环球、银星能源核准增发融资39.84亿元;宁夏建材核准发行公司债5亿元,新日恒力非公开发行股票已报证监会审核,计划融资6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大关。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挂牌,壹加壹、皇达科技等企业已挂牌新三板,隆德县方圆养殖公司、宁夏盐池县大夏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业已在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区新增挂牌企业248家,总量达到649家。其中,新三板企业新增21家,总量达到55家;四板企业新增227家,总量达到539家。11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一个以上市公司挂牌为核心的骨干企业群正在逐步形成,将对宁夏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动能。与此同时,企业挂牌上市,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加快了发展速度。以上陵牧业为例,挂牌短短2年时间,做市、定向增发有声有色,募集资金3.28亿元;牛群规模从4000头扩大到近2万头;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双翻番,营业收入达到2.93亿元,比挂牌前增加了2.3亿元。

保险市场升级“助推器”。引导保险机构坚持保本微利,发挥资金融通、信贷增信、风险补偿等优势,积极创新产品、主动补位、引资入宁、普及常识,为脱贫攻坚装备“保险绳”“防护网”“蓄电池”“防弹衣”,初步探索了保险服务助力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有益路径。副总理在全国金融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全区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保”项目,整合贫困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偿保险、优势特色农业保险、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形成了保人身、保大病、保收入、保信贷的一揽子保险计划,提高保障额度、降低保险费率、拓宽保障范围、降低免赔和起付点,承保42.02万人,超常规支付保险金1400万元;推行贫困户自愿买、扶贫资金集中补“一站式菜单化”的兜底保险,承保11.75万户,已向5.1万群众报销医疗费4.13亿元,报销标准平均提高17%。固原市一位18岁骨癌患者花费医疗费59.62万元,医保报销10.7万元,商业保险报销28.47万元,比原有商业保险多报销近5万元。重点推广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为243户增信417.7万元,全区31万人次获保,支付赔款196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风险。盐池县杨某在当地信用社贷款280万元,因意外事故身亡。按规定贷款本息由家庭成员偿还,但杨某贷款时投保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赔款280万元。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质量和价格保险覆盖面,为39万农户的690万亩特色农作物、170万头(只)畜禽提供63亿元风险保障。四大类“脱贫保”产品项目已覆盖全区7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风险保额455亿元,支付赔款846.66亿元。实施优抚对象意外险保障、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师生风险保障、关爱贫困单亲母亲公益、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四项行动计划”,由财政补贴保费的50%(低保老人100%)为贫困地区55至80周岁老年人提供意外险,30万人次获得40亿元保障;在全区推广校(园)方无过失责任保险,为4万名乡村女教师、6000名贫困单亲母亲、13万户家庭提供捐赠“两癌”保险、安康疾病保险、人身风险保障104亿元。鼓励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保险机构以委托投资或直接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人保财险总公司向壹泰牧业发放300万元低息贷款。与此同时,首创并顺利实施“保险大篷车市县行”活动,对全区22个市县开展政策、产品、理赔等保险常识普及,覆盖率达到100%,提升了群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

新兴市场注入“新血液”。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扩大担保、小贷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灵活、分散的优势,重点保障贫困群众融资需求,成为传统信贷投放的有益补充。加快健全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扩大规模,为贫困群众提供5~10倍的短期性优惠利率融资担保。支持贫困地区以涉农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以农户自愿出资的互助资金为主导,以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为补充,设立村级互助资金和互助担保基金。以村民信用等级为基础,直接为贫困户借款,由商业银行按1∶10的比例发放贷款,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培植产业,提升自主脱贫的能力。同时,以县(区)为单位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生态移民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贫困地区行政村已基本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全覆盖(村均财政注资额度30万~50万元),汇集资金7.35亿元,54万贫困群众受益。全区范围复制推广宁夏东方惠民小额贷款公司微型金融业务模式,自治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按照川区1∶1、山区7∶3的比例配套,支持贫困县(区)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创新抵质押方式,重点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村级互助担保基金已发展至19家,为614户村民发放贷款近2000万元;7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为9914户企业(个人)撬动银行贷款260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29家政府背景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27亿元,占比高达87%);贫困地区设立的70家小额贷款公司为生态移民提供融资7.85亿元。

两项举措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不竭源泉。宁夏金融系统坚持创新添活力、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新路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以信用先行、政策优惠、监管宽松、协调联动、容错免责等为一体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新格局。

示范引领。率先在盐池县依托实施“金扶工程”创新的“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国开惠民”“金穗惠农”“好借好还”“种子资金”“妇女创业”“惠民小贷”等产品,探索将国家支持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产品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全力打造以互助资金、千村信贷、资金捆绑、企业参与、评级授信、惠民小贷、融资担保、保险保障等八种方式为主的“信用+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并称为“南有麻阳、北有盐池”金融扶贫模式,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先后两次在我区召开。同时,获得国务院表彰并被列为2016年度全国“免督查”县,准许享受国家六项激励措施支持。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以产业支撑、信用评级、财政引导、担保跟进、银行放大、保险护航、风险防范、党建保障等机制为主的盐池金融扶模式升级版,加大全区范围复制推广力度,取得积极进展。邮储银行在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试点开展村级金融扶贫工作,以“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产品为重要抓手,以助力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为主要目标,以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熟人社会为增信载体,以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贫困群众为重点对象,创新推出了“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也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信用先行。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活动,推动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共享和对接,完善电子信用档案,有效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在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和一次性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户重视信用,树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意识。积极推动信用重建工作,建立了贫困户“黑名单”区别对待、分类释放机制,对非故意拖欠贷款的群众给予减免一定利息或政府出资化解债务等优惠政策,贫困地区征信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级联动坚强保障

众人拾柴火焰高,核心基础是协力同心。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自治区将金融扶贫摆在金融“十三五”规划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的“头号工程”为契机,不断创新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自立的协同机制,基本形成了“区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乡抓实施、村抓进度”五级联动协同发力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自治区金融局、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财政厅、发改委、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建立联合机制,共同推动落实金融助推宁夏脱贫攻坚计划,将800个贫困村扶贫任务分解到行(社),实现了对口帮扶任务到行到村。建立权力、责任、任务和资金合理运行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任务,人人肩上担责,环环相扣协同。加大机关、企业等定点帮扶贫困地区力度,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整合使用各类农村扶贫资源。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每年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动态跟踪金融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信贷投放情况,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