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田径教案范文

田径教案范文

田径教案

田径教案范文第1篇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田径教案范文第2篇

在研究田径课程内容的历史嬗变时,我们必须对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而不致于使研究的重点有所偏离。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具体的讲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所规定和表述的那些教学内容[2],可见,教学大纲在我国实际上执行的是课程纲要的功能。其含义是对教学实施中所要表述的内容及时数、要求给予确定,具有法定性、稳定性的特点;而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策略、技能、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学科中的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地位,一般不能轻易改变。学生要学到生动的内容,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物化,用素材将课程内容体现出来,可见教材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式,使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3]。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材进行分析,是掌握田径课程内容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

2建国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纲要的历史嬗变

2.1学习苏联阶段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田径课程的建设,处于“学苏”阶段,体育教师培养课程模式从此抛弃了旧中国采用的美国的通才教育课程模式,完全照搬了苏联以培养“专才”为核心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因此当时的田径教学计划和教材,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由前苏联移植到我国。田径课程有着浓厚的竞技色彩,就是专门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等级。而忽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的田径具体教学内容,按照田径运动的竞技项目设置,包括:径赛、田赛两大类,几乎涉及到每个具体的单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学习苏联阶段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1963年8月,教育部颁发《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草案)》,这次重新修订与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内容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4]。具有我国特色的田径教学大纲也诞生了,但不久就进入了时期,田径课程建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2.2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彰显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特色

2.2.11986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

改革开放以来,分别在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共7次修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纲要),从历次修改的程度上来看,1986年的田径课程内容基本上代表了以前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精髓。1986年的田径教学计划,基本上延续了80年代以前的内容,内容基本涉及到田径每个单项,理论部分主要以田径训练理论为主,较少涉及到田径教学,基本以培养“体育专才”的思想为指导来设计田径课程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虽然1986年田径课程内容将不同单项按照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划分了不同类别,体现了田径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田径技能和训练知识,却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某种角度上讲,86年田径教学大纲已经认识到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田径课程上应掌握的重点的知识和技能,但还是以“技能本位”为主,从内容的设置上和开设的项目上,只能说改革的步子较小,课程的主导思想没有改变。

2.2.21997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

1997年,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原国家教委组织了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论证,结合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实际,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根据此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了1997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大纲中包括课程目标、任务,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3个专题,分别是:“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法、中学田径教学训练与技术原理”;实践部分内容有“推铅球、掷标枪、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跨栏跑”“掷铁饼、三级跳远、撑杆跳高”。

2.2.32002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普修教学大纲

2002的大纲与1997年教学大纲相比,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多的变化,只是取消了1997年大纲中考查项目中的一项即“三级跳远”,证明在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对于2002年田径教学大纲中涉及到的内容还处于“原地踏步”上,这显然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然而,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文件颁布表明基础体育课程,不仅只是传授体育项目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建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同时以体育内容为载体,进行素质教育。面对这一改革,我们高等体育院校应把培养合格体育师资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体育师资的课程体系以及各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于是在2003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次年,我国由对2003年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修改,其中,对于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尤为突出。

2.2.42003年和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纲要

我国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分别在2003年、2004年颁布了新的《我国高等普通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对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力度较大,首先田径课程名称改为田径类课程,课程的性质为:“田径类课程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5]。其次,在具体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单项的内容归为一类,例如竞走改为走类,跑的项目归为跑类等等,将一些实用性强、休闲性的与田径运动联系紧密地新兴运动项目纳入到田径类课程中,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再次,强调不同项目的锻炼作用和健康性。上述的变化,都充分体现在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注重田径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将一些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新兴运动项目纳入内容体系中,使田径课程内容不再只局限于田径运动,而是将田径运动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素材来源之一(具体见表2)。总之,2003年田径类课程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了田径类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广泛性、时代性;而2004年田径类课程纲要是对2003年的细化和补充,表明:田径类课程内容不等于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排列,是一个多元化的课程,它的内容组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田径运动本身;与田径运动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与田径运动相关的休闲、娱乐时尚运动项目。

3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体系的变革与分析

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着紧密地联系,纵观历史和国内外的课程改革,教材的建设往往是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所在。[6]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我国建国后出版和使用的各个学科教材从机构体系和内容的选择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前苏联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教材与我国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之间的不和谐表现得愈来愈明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材也存在这种缺陷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体育教育专业与田径课程相关改革进行田径教材的更新,使改革的成果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得到体现,保证教材的更新成为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反映[7]。从而进一步对田径课程内容加以规范,提高课程质量,使田径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注:为了表现田径教材变化的系统性,本文参考的田径教材均为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版本)

3.1各个版本田径教材的分析

田径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其教材的建设现状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关联,从1960年至今,历经了49年的变迁,出现了许多版本的全国或地方性教材,还包括一些院校自编的教材,为了体现本研究的有效性,这里的田径教材是指普修所采用的教材,不是专修的教材。从1961年到2001年,全国体育院校所采用的田径教材有:1961年、1978年、1983年、1990年、1994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5年9个版本[8]。1961年,综合北京、上海、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六所体育院校原有的教材和北京、上海体院函授讲义,编写出了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院系四年制本科田径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田径教材,1978年出版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通用教材,这是以1961年版的使用教材为蓝本编写的,1983年出版新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通用教材,两次改版最大的变动就是缩减了部分技术、训练内容,同时增加了教学方法的内容和比重,教学方法内容的比重在1961年、1978年、1990年版分别是22.3%、33.5%、39.2%,呈上升趋势,表明田径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并且紧紧围绕培养体育师资的目标进行田径教材的建设。虽然在2005年版田径教材教学方面的内容有所下降(占19.41%),但却增加了田径健身和娱乐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田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联系更为紧密(见表3)。

3.2对最新田径教材的评析

2005版的田径教材,删减了一部分内容,增加了田径健身理论方面的知识(9.31%、9.04%),更加详细叙述了田径历史人文类内容,与中学的田径教学更加联系紧密。说明田径教材内容由知识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同时,新版本的田径教材注意学生个人的学习历程,每章之首都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不同技术发展对人们的精神和思维启示;吸取了当代体育理论和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现了教材的时代性。但是对于目前而言,在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田径教材,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有1999年、2001年、1998年和2005年等不同版本,由于不同时期的教材代表某一时期的课程改革的精华,因此对教材的规范化应具有指导性意见,这也是新《课程方案》的不足之处[9]。

田径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田径教学训练 运动损伤 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田径教学包含跳跃、跑、投等多项内容,同时在田径教学活动中,也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田径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身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田径项目也有自身特殊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锻炼习惯,甚至田径教学的场地和器材都有可能对学生身体造成一定伤害,而这不仅会影响到田径训练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更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田径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田径项目中,较强的技术性与直接竞争性就决定学生受伤现象难以避免。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到运动训练的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田径教学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损伤原因,构建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和应对策略则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1田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分析

要想有效避免田径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为更好地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1.1 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在田径教学活动中,很多运动损伤现象都与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认识不够有关。对运动损伤认识越到位,就越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现象发生,而错误的预防认识和较为淡薄的预防意识就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出现运动损伤是田径教学训练的正常现象,因此对田径训练中应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认识不足。

1.2 田径训练前缺乏有效开展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开展不仅是田径训练的基础和前提,热身活动更是田径训练的基本要求,通过热身活动开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从而唤醒肌肉,通过提前开展热身活动,确保身体及早适应田径活动的教学训练,有效减少田径训练带来的运动伤害。

1.3 缺乏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案和合理的组织方法,训练负荷量较大

要想有效避免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就要制定结合学生实际的田径训练方案。无论是田类项目,还是径类项目都必须依托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案来实施。但当前在开展田径训练活动时,我们往往不能将教学训练方案和组织方案与学生基本素质相联系,对学生培养也缺乏足够耐心,因此对田径教学强度把握不够,训练负荷量把握不到位,极易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2田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分析

2.1 重视学生运动损伤保护意识培养

田径教学训练中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就是学生运动损伤意识的缺失。学生很难认识到因为运动损伤意识的不足将会直接导致损伤发生,因此重视学生运动损伤意识培养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保障。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危害的重视,帮助学生认识到田径训练活动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从而有效减少田径教学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损伤。

2.2完善田径教学训练的准备活动,提醒学生关注保护易受伤部位

田径教学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必须完善准备活动。在田径教学活动开始前,要结合气候环境和学生基础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准备方案,完善准备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同时能有效加快学生的血液循环,从而提升身体器官机能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生身体进入运动状态,有效减少因缺乏热身活动所带来的运动损伤。

2.3 结合学生状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量

田径教学训练要想达到教学效果,就必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只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有效保护自己,确保健康成长,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量的同时,也要有效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要认识到合理、一定量的标准才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而教师也要对田径教学内容细致处理、深化处理,通过对可能造成身体损伤的运动板块进行及早预防,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技术引导和风险提示,从而能够直接有效地减少身体损伤的发生。

3结语

高中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质。田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因操作不当、重视不够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参考文献

[1] 宗春.跳远教学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田径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35-03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的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在体育教学中较多地注重体育专项的专业性,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如何培养担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师资,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 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1.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

田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田径教学的规律,运用田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获得田径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田径教学规律;田径教学的实践活动;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2.田径教学能力的外延

第一,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订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第二,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第三,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二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和时间偏少,没有科学系统地安排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6~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2.对学生教学能力缺乏系统、综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成效,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却缺少一个系统、综合的考核办法,致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不尽了解,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致使许多实习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和掌握所学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技战术分析与运动队训练的能力。其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运动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体育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田径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和裁判知识;组织运动队的训练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法;准确掌握体育专项技术要领,动作的难点、重点、易犯错误以及教学步骤。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落到实处。

第一,通过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教态、口令、领操及组织调队能力

从第一学期第一堂课开始就由学生轮流整队集合,主要通过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来进行。要求实习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言谈举止,均以一个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实习生口令的培养,主要针对个别学生采用专门训练的方式,如针对口令不够洪亮的学生,在实习后加喊一节操的口令,队列指挥口令不合格的学生,实习后进行2分钟的队列指挥,组织并调队,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专门性练习,这对训练他们的标准口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编操能力

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实习过程中,安排布置学生编写的教案里要求包括徒手操、游戏、专项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练习。要求书写工整、文字清晰、图文并茂、有动作要点、运动量等。游戏不能重复,要求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进行编排。

第二,通过教学课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学生撰写教案的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多进行试教。在教案撰写上,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了解教案撰写的基本格式,主要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分配、掌握等。教案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在教师确认符合要求后方能上课,教案的撰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堂课的整体把握与设计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上,教师可不断增加对学生撰写教案的要求。主要方法有:一是介绍撰写教案应考虑的因素。如课的时间、学生状况、教学条件、课的主要形式、所教授的内容(复习内容)、各部分的要求、衔接方式等。二是保证课时分配合理,要求学生自己先提前试讲以确保上课时间分配的准确性。三是保证课程内容搭配适当,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的任务要求,符合教学原理与学生练习原理。

(2)培养讲解示范能力

讲解是指对技术动作加以语言的概括,示范是指对动作技术的表演。讲解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试讲,讲解动作要领、要点要求、练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讲解能力。而示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技术技能,促使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运用示范,教会学生示范的技巧、正确的示范位置、合理的示范面和示范时机。善于运用正、误对比示范,善于运用完整与分解示范。

(3)培养学生分析与纠正错误的能力

学生在试教过程中对教学时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能及时发现,但纠正起来就显得束手无策,“某某同学什么技术不对”是试教学生常用的语言,但对产生的原因与纠错的方法,试教学生却极少谈起。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采用典型错误剖析的方法,介绍发现错误后如何分析原因,如何选择纠正手段,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动作,并在每节课中对做得好的试教学生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4)培养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

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是田径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训练的补充。根据教学进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规则。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到什么项目,就讲什么规则。如在学习标枪技术时,按规则要求整理好场地,说明助跑道的宽度,助跑必须在助跑道内,对身体及标枪落地后的要求,成绩如何丈量等。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教师可示范犯规或违例动作,现身说法。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改进技术外,还要对其犯规动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犯规,在进行考核时让学生担任助理裁判员,以提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中试教学生每进行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可有效地将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学生在以后教学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6)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处于主动地位,除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要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最深刻的感染是人品、学识和能力,可见,教师的形象和内在素质是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体育教师应把思想教育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常规的执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产等品质,同时还要讲究方法,以理服人,体现在自己言行的表率作用中。

第三,创建突出学生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在掌握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田径课程评价的新体系。(1)增加评价内容。在学生技术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动作的教学讲解、教学组织方法的实施等能力考核;单项技术科学健身方法与手段创新能力考核;组织竞赛的裁判知识与能力等考核。(2)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的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进行田径技术考核时,技评达标与讲解示范同时进行,其中技评达标要以一定的强度按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规格完成。(3)改革评价形式,实施教师集体评价与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技术考试采用抽签制,把A(短跑、跳高、铅球)、B(跨栏、跳远、标枪)以跑、跳、投的形式分为两组以及定向越野比赛(必考项目),学生采取抽签方式,选择一组内容中两个项目进行技术评定。理论考核以基本理论、技术理论、裁判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试卷形式进行评价。(4)突出能力评价。为了实现田径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在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能力考核,将能力评价贯穿于每个评价环节中,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技术动作的教学能力、运动训练的实施能力、田径比赛的组织能力和健身方法手段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抓实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创建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组织和带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基本功、基本技能比赛。开设和安排形式多样的小讲台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轮流的形式来上课,要求他们编写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要求,结束后老师进行讲评;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检查,如教案评比、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体育专业说课比赛等,以赛促练。

第二,丰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非体育专业班级的课外体育辅导员,协助做好课外活动的组织辅导、运动竞赛的训练与指导,以及健身知识的传授与推广等。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在实战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技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一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选择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优秀中学体育教师的课进行观摩,在课后为学生讲评课中的要素,组织学生对课的设计、教法的组织和运用进行讨论,分析出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二是让学生亲身走进中小学校园,担任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工作或参与运动队训练;三是通过高校在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接轨。

第四,严格把关,抓紧抓好教育实习。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严格把好教育实习的质量关,杜绝将教育实习变成一门普通的高校课程,甚至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教师应切实负起监督、指导的职责。在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教师应抓住几个重点:一是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与实习基地共同切实把好实习质量关;二是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指导工作,尤其是课前准备的指导和课后评议,包括课程的准备、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教法的准备,以及在课后的评议与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4)

[2]王美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2005

[3]张来霆.田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田径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课程 新课程标准 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在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目标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田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田径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与内涵的变化,使田径课程在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中,面临着迫切的改革要求。为了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田径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在田径健身领域改革、开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该课程的目标,从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上重构田径课程框架,使田径课程获得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适应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学中要体现实施“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新课标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新课标的素养和知识,这对推动“新课标”有序地实施有重要的意义,高师田径课程的改革发展必须与新“新课标”要求相适应。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适应新课程标准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合格的体育师资,同时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基础体育教育服务,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课程方案》设置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方向的选修课程。而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因此,从《课程方案》和田径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将田径课程定位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和体育教学训练方向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硬件设施和新课程标准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水平目标制定田径课程的总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课程内容的决策能力,因为“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结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去拓深、拓宽田径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前,高校田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田径竞技项目为主,积极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纵向拓展:围绕走、跑、跳、投四大块的运动形式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健身目的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具体化、实用化、简单化,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田径中来,达到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目的;横向拓展:吸收其他类似的项目到田径教学中来,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等新兴的运动形式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另外田径项目向生活化、实用化的教材化方向发展,体育源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素材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投掷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以及上肢力量,掷铅球可以用其它投掷方式代替,如掷纸飞机、丢沙包、抛实心球等;跳高可以用跨跃较高的障碍物、头顶高处的悬挂物、跳起摸高等。

三、田径课程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

“新课标”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且“新课标”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投等项目组成的运动,参加的人数不限,灵活方便:可以是个人的锻炼,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田径内容丰富,凡是人以自身能力进行的走、跑、跳、投等练习,都可以成为田径内容;田径运动规则简单;田径运动的练习负荷可以随练习者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四季皆宜,老少皆宜。田径运动有着其它项目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田径运动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田径运动具备这些特点而成为一项简单易行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对中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打好体能和素质的基础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充分突出学生是教学中心这一主体。由“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此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

学习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对教与学产生强烈的影响,被评价的方面会受到特别重视,不被评价的方面则不予关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师田径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进一步改革与基础教育评价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评价领域,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习评价服从并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导向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相结合,也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健康观、终身观的培养。新课标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评价内容上以基础运动能力、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同时看学生在田径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进步幅度。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规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视角,即评价指标不仅要多元化,还要求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实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重新思考与定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根据中学田径教学的重要和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拓展新的田径领域和教学内容。

(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为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对接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3)新型的体育教师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培养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材。

2.建议

(1)把新《课程标准》列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这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2)根据田径教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是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应放弃旧的教学观念,结合本地特征和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田径教材资源,更新田径教材内容、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使田径教材内容为中学体育课的内容服务。

(3)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不能完全抛弃竞技性,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注意与竞技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的有机结合,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尊重个性的价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田径内容的评价应打破竞技能力评价的传统,从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出发,采用运动技能的评价、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5.

[3]胡庆山,王健.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5-107.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38.

[6]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

田径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田径教学;探讨

田径运动作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在今后也不会改变,但田径作为一种单一重复的运动项目,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田径运动中。所以,教师更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提高田径课程教学效率。

一、丰富田径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而新课标强调田径教学应打破传统观念,精心选择具有锻炼价值的田径内容,并在其中融入“快乐体育”和“主动体育”的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身体适应性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在走、跑、跳、投等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田径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创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

二、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倡运用互助式、启发式、诱导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置疑问、课堂导入、示范操作、角色互换等课堂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运动情境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但是不管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原则:通过改变授课地点、教学手段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内的地形、器材等体育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长跑”时,由于这一运动方式过于枯燥和单一,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和比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采取变速跑、定时跑、追逐跑、变向跑等多种形式,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跑步,或者在操场上设计一定的图案,让学生沿着图案进行跑步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跑步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力。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过程中,并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增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成就感,为其将来进行“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例如,在教学“跳远”时,并不一定非得按照竞技方式进行授课,还可以采取“助跳板跳远”“短距离助跑踏上高台跳远”“越过一定高度跳远”“在不同地形中跳远”等多种方式,以此来丰富田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田径教学也不例外。田径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和动作都需要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需要教师亲身做示范,但对于一些偏难的动作,例如,投掷时的转肩动作,尽管教师反复讲解、演示,进行动作分解等,学生仍不能真正地理解与消化,而多媒体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把生动、形象的情境影像再现在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在生活中难以完成的田径内容,可利用多媒体把相关动作制作成生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整个动作过程,还可以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还原动作过程,让学生不断重复练习,达到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完成了田径教学任务,还让学生最快最好地感受到了田径带来的乐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田径教学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真正成为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健康体育教学的开创者和促进学生主动锻炼的引导者,充分利用好田径教学,促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承芳.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2]陆振凤,曾玲杰.改革和创新小学田径练习的方法和手段[J].新课程:小学,2010(11).

[3]莫艳.以兴趣培养入手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质量[J].中国外资,2011(8).

[4]朱雪山.浅谈“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田径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田径课;兴趣激发;解决策略

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内,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能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有效促进其他运动的发展。如何在田径课上充分激发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提高田径运动的教学质量,成了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

一、探究青少年对田径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

1.学生本身对田径课程缺少热情

在我国,由于对田径运动学习目的的认识不明确,青少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以及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导致青少年对田径课的兴趣逐步下降,在进入学校学习田径课程的时候,没有正确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加上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使得田径运动成为了一项枯燥无味的运动,青少年对田径课产生了厌烦情绪。

2.执教人员执教过程中不积极,修养水平不高

在青少年田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执教人员也是导致田径课程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环节,执教人员是青少年在实际学习中的一面镜子,其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会间接影响青少年对田径课程的兴趣。执教人员在执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衣着不整洁,举止不文明的现象,容易使青少年对课程产生厌烦感,失去了原本师生之间存在的亲切感,加上田径运动本身存在枯燥乏味的缺点,执教人员如果不能有效地使自己的课程进一步有趣生动化,而是采取训斥等态度解决,容易使青少年对田径课程逐渐失去信心。

二、如何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对田径课程的兴趣

1.加强田径运动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加强田径运动的宣传是提高青少年田径运动体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田径运动的有效方式。加强田径运动可以促使青少年逐步有效地塑造本身良好的运动身形,借此满足青少年对形态美的追求;促使血液循环系统加速,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加快,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执教人员还可以有效地通过相关的影像作品,包括图片、录像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使青少年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田径运动,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进一步激发其兴趣。

2.提高执教人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执教人员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可以说,执教人员的品质、素质以及行为举止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升执教人员的水平,执教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执教事业能有满腔的热情。执教人员动作的优美示范能够促使学生有直接感官享受,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进一步提高田径运动的水平。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又一因素

彼此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青少年对田径课兴趣的又一因素,师生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执教人员需要作为主导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以学生作为主体,时刻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悉心开导,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共同促进对田径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加强对田径运动的热爱。

4.教学方案多样化和有趣化

教学方案的多样化和有趣化能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在进行田径项目练习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愉快而且圆满地完成任务,就必须采取有组织性和有效性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比如,在常见的短跑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接力项目,增加青少年之间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青少年的速度和耐力。在教学的同时,执教人员可以设法加入有趣的环节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且做表率促使青少年能够融入到新的学习方法中,创造情境化教学,以此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使得青少年能够寓兴趣于学习生活中,锻炼青少年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定期组织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流会,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成长,充分提升青少年对田径运动项目的了解和热爱,真正使我国的田径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田径运动的水平,就必须从青少年的课堂学习出发,提高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认识,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田径课堂的热爱,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执教人员的执教水平相结合,青少年对课堂的兴趣将会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田径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存在问题;建议

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地位和重要性被弱化

田径是运动之母,可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开展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田径项目曾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固有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在高校对学生选择体育课程调查显示,球类和操舞类占据大多数,加上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新颖、趣味的体育运动项目增设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田径项目的少之又少,导致许多高校的田径项目已退出被选修教学之列。学生体质下降,高校体能测试标准执行的打折,甚至有部分高校体育院系非体育教育专业都不再开设田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课程繁多,但几乎所有高校都反映公共课程课时很大,量很大,传统的专业课程、主干课程课时反而被缩减。本科专业原本四个学期的田径教学课时被压缩到三个学期,专科学校三个学期的普修缩减到两个学期,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的主干课程逐渐被淡化了。田径教学项目多,任务中,许多技术较为复杂,学会需要一定时间、过程。总课时数被缩短务必导致部分项目可能无法实施,有些项目原来是必授的教学内容现在改为介绍性教学内容。田径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反而被弱化了。受一些学者研究指责影响,他们认为田径教学内容呆板、形式单调、没有太多的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如推铅球,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技术动作学习单调,学习过程没有激情;田径运动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中长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逃避、应付;认为田径运动教学内容过多,妨碍了其他运动的教学活动;田径运动比较古老,不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学生不喜欢学田径,可以增加更新的运动项目等。

1.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主要任务都是培养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论是著名高校如南师大、苏大还是专科层次如徐州幼师等都以培养体育老师为目标。表面上切合社会上中小学对体育老师人才的需求,但由于不同高校人才培养对象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差异,导致人才输送的不合理或不公平。长此以往,著名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在基层中小学做体育老师,高学历学术性人才越来越少。部分高校教学目标还一味的强调技术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3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内容的脱节

体育教育联盟座谈交流发现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数年不变的教学大纲,田径教材内容陈旧,都知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为主,但具体中小体育老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中小体育课上什么内容。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考上教师编制到中小学不会教学,不知道教什么,“高分低能”。例如,小学阶段体育课的垒球,许多毕业生不会。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当代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都存在教学方法运用单一,教法手段简单,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强制性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注入式”教学模式为主。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组织过程大同小异。学生觉得自己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做不到主动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将来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5评价体系的片面

目前,各高校普遍认为自己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评教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考核内容无法做到与教学目的一致。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没有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考核与评价。田径教学分理论与实践,理论考试采用一次性结果检验,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理论知识水平情况。在实践内容评价上,长期以来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等竞技体育的“达标式”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方法也比较单一,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也做不到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无法真正反映教与学的成效。

2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提高田径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视程度

田径课程一直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早些年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缩减了田径教学的课时,但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反而,田径教学的成效能够直接影响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从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材分析来看,中小学生素质练习是每节体育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素质练习的组织与教法都归属于田径教学训练之中。每个学校甚至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各类田径赛事,如何组织、执裁、训练更加直观的体现了田径的重要性。因此,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田径教学,它不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内外田径竞赛,还直接反映输送人才的田径教学能力。从教师教学方面,对田径老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相关的奖励支持;从学生学习方面,可借鉴体质测试纳入学生综合分一样,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内容学习和考核外,可将田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考核进行每一学期或每一年度的评价,来引发学生的重视程度。

2.2对应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田径教学目标

每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成一样,但最终人才的输送地点不经相同,也就是说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目标仍然不明确,虽然都是培养良好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但培养什么层次的体育老师,是中学还是小学,还是大学,并不具体,甚至教学也局限在技术的掌握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诸如南师大、苏大等高校办学时代久,师资能力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引导一些学生更高的学历学术追求,在田径教学目标上就不能仅满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掌握,应强调全面发展,增强其专研能力。对于专科层次,也不要模糊定位中小学体育老师,结合目前省内各大城市小学体育老师严重紧缺的情况,可直接定位成小学体育老师,针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明确田径教学目标,有些项目要淡化技术,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田径教学能够真正做好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2.3结合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内容

对目前小学不同水平段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的整理归类,可以看出不同的水平段内容不同,有些内容从难度上成递进关系,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表1是对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的归纳统计,从田径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来看,高校田径教学内容近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小学体育教材在不断的变化,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更是变化很多,从两个表格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小学田径教学中一些内容,高校教学没有,如掷垒球、障碍跑等,而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中的跨栏跑、掷铁饼等内容,不仅小学体育教材中没有,查阅中学体育教材中也没有,部分高校还花费很多课时在上跨栏全程技术。这就导致了一些毕业生在上任小学体育老师时,不会教掷小沙包和掷垒球,技术动作和教学没有迁移和借鉴。因此,高校田径教学内容的制定,应以中小学体育教材为媒介,参照中小学田径课的实际教学需要,结合各高校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具体的实践出发,教学内容应强化学生的竞技能力、健身能力、创新能力与团结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拓展一些户外活动,还可与其他教学如健身、理疗、人文等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让田径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娱乐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领悟力。

2.4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第一,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心理素质差、主观能动性不强等特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前没有预习意识,课后没有复习、强化练习的习惯。教师应当变换教学组织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练习氛围,将一些技术分解、简化,培养学生习得的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教学中,适时适当给与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时间,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互学互助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乐学”。第三,了解学生的心理,强化“老师”意识,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传授。通过阶段性复习、专项准备活动、技术演示等,让学生模拟授课,不断感受教师角色,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和学习毅力,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第四,以赛促教,从省运会田径比赛整个过程来看,学生都想在比赛中追求胜利,表现自我的欲望和心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通过教学比赛可提高学生探讨、交流良好氛围,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课后主动练习的意识。

2.5变革评价体系

高校执行的“制订体育指标-分配权重-评价量化-计算结果”的固定模式必须改变,特别是近几年生源的复杂性,每个高校针对招收的不同层次学生都应有不一样的培养标准,在教学上也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的评价体系肯定也不能相同。特别是专科层次,一般有提前录取、单招、统考之分,生源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在评价体系上更要体现以人为本,追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国外许多国家实践教学大多采用过程性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老师,田径教学不是追求学生跑得有多快、跳得多高多远,而是以掌握技术动作,学会教学,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以后上任中小学体育老师能够很好引导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教学的及时反馈,不仅能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控制,而且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田径教学评价应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移。其次,多维评价相结合,多一些定性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技术评定、健康知识、努力程度都也应该是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阶段性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最后,定量评价运动能力测试还应该有效执行,虽然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懒惰不好动,但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运动能力,也变相督促学生课后加强练习,注重平时积累。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可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真正具备基本的运动能力水平和教学能力。

田径教案范文第9篇

(1)是社会思想对田径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思想的进步对人们的学习观、生活观带来了一定田径课程体系的改变,对高校体育教育来说也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认可化,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属性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单一理论转向了多元论。现在的体育教学不再只是注重生物学体育,而是集生物、心理、社会为一体的多元体育教学。拓展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能够实现教育与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动态学习系统,这也是经济发展与“终身教育”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应进行新的改革与拓展,以满足特色化教学的需求和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

(2)是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对田径课程体系的要求。

教育来源于生活,田径课程体系教学也是如此,想要学好这门学科首先要明白课程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要从生活出发,用心而为。传统的高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多以尽信书为主,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是回归教学生活化的必然要求。

(3)是市场需求对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

市场需求对体育类教学的要求表现在对竞技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如果出现哪一方面的不统一,就会导致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只有掌握了掌握运动教学的动作规范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才能从实质上提升田径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养成。

2拓展田径课程体系的原则

拓展田径课程体系要根据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从生活化和实效化的角度开展可持续教学,对陈旧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辩证继承与拓展,可以依据以下5个原则着手开展工作:

(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统一。

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向统一原则主要表现在打破传统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注重运动与知识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娱乐、挑战的心理。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出发,完成田径教学课程体系拓展。

(2)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开展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首先要符合田径运动者的本质特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发展方向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特征、运动学特征等进行剖析,从人体结构形态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当下具有可行性和普及性的田径内容,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3)地区性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以地区性为原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考虑南方北方的温度因素,考虑先进和落后地区的文化因素,以及考虑冬天和夏天的季节性因素。在考虑地区性因素的前提下与高校自身的特色向结合,创建出与教学相匹配的课程内容。

(4)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

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选择的田径运动项目是不同的,根据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最适合自己年龄的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教育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田径课程学习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因此更应该强调阶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田径课程自学和教学意识。

(5)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高校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教学目标,开展相关的拓展训练。在这一目标的督导下,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拓展也需要打好基础,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化需求。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的内容和知识

3.1田径课程内容拓展

在专业课程方案中也提到了田径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主要有三大构建属性,分别是竞争性、健身性和实用性。在田径内容拓展上需要以此属性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内容拓展性训练。将基础运动技能、健身内容和使用技能这三方面运用于教学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争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这些对学生后期的教育和学习工作的开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高校方面还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扩大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的体育竞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

3.2田径课程知识拓展

在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重点介绍运动技术原理和方法,这也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来决定的。掌握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能够使田径课真正的回归本质,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是不变的,运动技术原理也是相同的,因此,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还应从技术原理出发进行拓展和延伸。

4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4.1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上,我们并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要正确地分析和总结,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加以创造,比如分层教学法、发现与启发教学法等。重点是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以人为本的方针上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多样化,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达标分数定成绩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认可和肯定学生的平时表现,这也是时展对教学效果提出的新型评价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田径课程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5结语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田径课程体系拓展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2)田径课程的拓展方向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取向出发,结合地区性与学校特色,遵循科学实用性原则。同时注重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拓展原则,根据专业课程方案开展兴趣教学。

(3)要遵循田径类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大属性,主要对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加以训练,从基础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对实用性、健身性内容加以掌握,以拓展田径系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进行相关的课程训练和拓展研究。

田径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 田径训练 问题研究

一、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训练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有一定的人数基础,但随着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缓慢,招生能力与范围减小,参与田径训练的人数也有减少趋势。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一直在为田径事业努力贡献着,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政策的制定,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发展,几年来的大专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市场趋向饱和,给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田径训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运动员选材渠道缩小,生源质量降低等等问题一一显露出来。

二、青少年田径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媒体关注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是中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想让全社会了解、关注青少年田径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作好宣传工作。媒体具有联系、沟通、传播信息的功能,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息交流,知讯者生存的社会里,被关注程度及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据调查发现,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关注度较差,媒体很少有关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对足球运动和篮球运动的相关报道,从备战到比赛、从球员到教练无所不含。而对田径运动,尤其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除了对一些重大田径比赛进行相关报道外,没有任何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文章。

2.训练单位管理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单位对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能否深入田径运动队,了解、检查训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十分重要。调查中发现,训练单位对青少年田径训练较为重视,田径作为体育基础大项,很多训练单位都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投资到田径训练中。但从训练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资金物资条件)出发,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训运动员档案的建立和保存,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反映田径训练工作情况、发展、成绩以及关于训练各方面工作的决策等都是一个重要依据。目前青少年田径训练单位都已经对在训田径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保存,但在入档过程中,存在着分类不合理、归整较乱、资料不详,有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丢失等现象。也有不少训练单位根本没有建立运动员的档案。

3.家庭支持程度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会向外扩张,形成一种整合的社会力量。家人的行为方式、观点在家庭互动中影响子女观点,父母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能否支持子女从事体育的关键,因而家长对孩子参加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4.竞赛制度

判断与衡量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应是这种制度能否有利于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健康培养。青少年田径比赛必须根据青少年身体特点和长远计划来制定特有内容。必须要以全面发展为重点,专业要求要降低。青少年田径比赛不应把夺金牌争名次看得太重,更多的应该是以观察学习、选拔优秀田径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在和田径教练员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行的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标准不实际、竞赛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比赛次数较少,比赛质量有待提高等等,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打好坚实基础和早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教练员因素

教练员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到训练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教练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基础知识深浅,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成长,关系到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田径教练员是田径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培养青少年田径人才的教练员,他们对本地区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青少年田径训练发展的对策分析

1.优化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体育环境

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要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各地市政府就应提高对青少年田径训练队的重视程度,争取实现专人专管,实施合理的奖励与优惠田径运动员制度,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训练中。

2.提高青少年田径训练质量,扩大招生范围,并进行科学选材

随着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对训练过程加以控制。建议加强教练员和青少年对训练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

3.改革现行的竞赛制度,确保有量和有质的比赛活动

运动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杠杆。改革不利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培养的竞赛制度,建立和完善与青少年田径训练规律相吻合的竞赛制度,才能使青少年田径训练沿着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确保每年青少年参加比赛的数量,并保证裁判员和组织单位公平公正的判决,就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

田径教案范文第11篇

摘 要: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趣味田径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创编原则、课的设计和组织、教学优势、负荷量的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能通过对趣味田径的应用研究找出一种符合青少年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在适应《新课标》标准下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和依据。

关键词:趣味田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8

1 前言

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课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但是纵观我国中学的体育课开展情况,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已显的过于单调和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在田径教学工作中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趣味田径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健康化,趣味化,生活化出发。拓展教材内容,采用健康活泼,创新的田径内容和方法手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1]。

德国最早提出“中学生趣味田径”一词,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而设计的一套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田径活动形式。随后有人提出“趣味田径”并且定义为:运用走、跑、跳、投的运动形式进行趣味体育和田径健身的活动,它包括田径游戏和田径健身两个部分。《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趣味”一词的解释为: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对“趣味田径”的理解本人认为它是指运用走、跑、跳、投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而设计的一种趣味性 娱乐性以及规则简单灵活,易懂的活动形式。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初二级、初三级学生,随机抽取20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共对中学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90%。并经信效度检验。

2.2.2 实验法

在中学二年级和中学三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两个自然班在2010年10月---2010年11月中旬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趣味田径教学方法。实验前对二年级两个班和三年级两个班进行心境状态测量和问卷调查,实验后同样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和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趣味田径课对中学生的心境影响

本研究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学校的设施情况来选用田径有关的内容进行创编,规则由易到难。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征采用了竞赛法、游戏法、情景法、表演法、探究法、循环法和综合法等进行了八次课的实验,对实验前后被试的心态进行同组和异组之间的比较,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性和愉悦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愉悦性得到显著提高,活跃性也得到显著的提高,思虑性在中学二和三年级都得到显著下降,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和无活力性都得到明显的下降,而对照组都没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趣味田径教学优于传统田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境状态。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或课后玩起来,跑起来、跳起来。

3.2 趣味田径对学生学习态度、认识等有关方面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二年级在实验后实验班了解田径运动有关知识的达到81%,喜欢体育课并觉心情愉快的占85%,77%认为一定要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上实验班有80%认为根据情况可进行规则改动,明显高于对照班。在对自己的健康重视度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差别不大,说明大部分学生开始关注身体健康,在对体育课的看法上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已改变了过去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没有目的的玩的看法,在对学生进行喜欢什么样的运动调查中,实验和对照班分别有71%和74%的学生喜欢上游戏性质或比赛性质的课,这正说明中学生爱玩、自我表现和争强好胜性格。在对待课的态度上实验班91%认为要认真听和理解,而对照班仅有30%认为要认真听和理解,而另一部分认为无所谓。

从表2初中三年级的测试结果可看出中学三年级实验班在实验后除了在参与运动和对自己的健康重视度以及自己喜欢的运动形式没有差别外,其它各项都明显高于对照班。从整体上看,实验班的各项调查结果都比对照班要好,这说明趣味田径课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能改善学生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的课外活动的调查,采用对每个班都是同一天来进行的,每周一次,共调查三次,在调查中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以集体的形式,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比较有组织、有纪律,且时间较长。而对照班的学生大多是分散活动,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且时间持续不长。这说明,趣味田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方面优于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

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看出,采用趣味田径教学方法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运动中逐步了解田径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开设体育课的意义,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运动,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和锻炼,在运动中体验乐趣。以上结果分析表明系统的安排趣味田径教学的内容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掌握基本技术能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中学生趣味田径课的教案设计

教案就是对体育课的设计,是教学的策略和系统的决策,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精选课的内容和练习方法,规划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内部环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设计的。教案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3.1 准备部分内容的设计和要求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使学生的身体及身体各器官的机能逐渐达到预热状态,避免学生受伤事故的发生,为教学活动做准备,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趣味田径课准备部分的设计中首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准备部分,如:走和跑为主的内容,做准备活动时要注重学生身体四肢的活动,即要学生有正确的走姿和跑姿,为课的基本部分打好基础。其次,要考虑气候因素,如温度、天气等。第三,要考虑教学所需场地及器材。由于授课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场地尽量是软地,器材尽可能是塑料的。

3.3.2 基本部分内容的设计和要求

课的教学任务和具体目标都是围绕课的基本部分进行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课的基本部分的设计上,一要贯穿前后的教学内容,使上下衔接;二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基本部分的设计;三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身体条件等各方面差异,难易程度、运动负荷适中,切忌把内容变成少数学生的练习,导致其他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热情。

3.3.3 课的结束部分内容的设计和要求

有效的放松活动可很快的消除疲劳,因此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同时,教师在总结时,要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指出不足时要注意语气,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趣味田径课和传统田径课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一是趣味性,二是规则的灵活性,三是竞争性,四是随意性。

4.2 趣味田径在规则上灵活多变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在参与过程可对规则进行改进,另一方面趣味田径看重的是活动过程而不看结果,所以参与者在活动过程可充分发挥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4.3 在上课的形式上,趣味田径课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不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上课内容,而且学生也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适当改动规则以使课更加有生力和活力去展现和表现自我。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的主体地位突出,妥善处理了教学组织中的矛盾,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优势。

4.4 中学生趣味田径课的教案设计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具体目标,重视准备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准备部分的内容,结合天气、场地、器材和授课的对象等因素贯穿前后的教学内容,上下衔接,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伊军等.趣味田径游戏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明强.中外体育游戏精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 林明.论对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 2006(4):81-82.

[4] 冯明丽等.趣味田径的概念及创编原则与方法[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5):96-97.

[5] 李儒新.趣味田径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2):15-17.

[6] 周红萍.田径娱乐化教学方法和传统田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10-112.

[7] 刘艳萍等.田径娱乐化教学方法对初中生心境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襄樊学院学报,2004,25(5):85-90.

[8] 余敬安.“以人为本”改革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99-128.

[9] 刘力.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67-68.

[10] 姚晨.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3):68-70.

田径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田径教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田径运动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课时有限,但是教学内容复杂,尤其是田径运动方面的,所以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偏向于运动训练,而不重视技术的传授,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

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运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对于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影响。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通过田径运动可以为学生其他的运动提供基础的体育运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从现在我国的教育来看,初中毕业的学生无论是走高中这条路还是选择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初中毕业后的学生都面临着紧张的高中学习或者是专业教育,无论哪种途径都需要学生有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基本的身体保障。田径运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腿部力量和上肢力量,例如,对于要从事高空架线或塔吊职业技术人员来说,田径运动对于他们身体素质的培养就很重要。

二、如何提高初中田径运动的教学质量

老师的备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田径运动也不例外,老师的备课很重要。在田径运动中,老师备课要有重点,有内容地练习。老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所以教学的单一性是不可取的,想要获得一个高效的课堂,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老师的备案要足够充分,做到每分每秒都利用起来,老师在做备案时要想到各种突发状况更要更多地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留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和感悟。教师在初中体育田径运动中要把教学与练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熟而生巧,熟练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动作所蕴含的意义所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有针对性的练习,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困惑时给学生以暗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老师备课多用点功夫,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努力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相信一堂高效的田径课堂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难事。

分小组学习法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田径运动。分小组学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开拓思维很有成效的办法。小组学习利用的好,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能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动力。首先在分组时要参照学生的意愿、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合理的分组,一个小组中要好、中、差生都有,这样才能起到带动作用,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讨论学习中受益。小组组长在小组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组长要先得到成员的信服,小组组长不一定是在田径运动中表现最好的,但是组长说的话小组组员可以听得进去,这样我们的学习进度才可以跟的上去。每次上课前,老师在进行田径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锻炼,让学生主动学习田径运动。

初中田径运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很重要,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初中田径运动的学习,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通过田径运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爱好的养成。

参考文献:

田径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田径训练;有效性;途径分析

田径训练是我国初中体育课必须要进行的一项训练。针对不同初中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田径训练,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具有较好身体素质的学生,在抗压能力和敏捷度反应上,都优于那些在体育方面非常平庸的学生。社会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学生单纯掌握的文化课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够保证其在今后的社会竞争当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比较强健的身体,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时候,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和较好的状态,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为了提升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整体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相关工作:

1.周密制定教学计划

为了提高初中田径训练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周密地制定教学计划。考虑到初中的学生在此前学习经历当中,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的田径训练,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因为得上强度上难度,要求他们去完成专业运动员一样的任务,显然是强人所难。更高的教学目标和更大的训练强度,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体能,反而会让学生的身体受到一定的伤害,同时也有可能促使学生迅速对田径训练失去兴趣,进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良好是我喜欢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着眼于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这样的现实情况,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这一现实情况,来周密安排和制定教学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田径训练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同时考虑到天气训练本身的特质,老师在这里教学计划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屈服于学生本身身体的状况,而是要本着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不断地加大训练,让学生一方面感到完成任务并不是非常困难,同时也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升。

2.重视因材施教

考虑到当前我国初中体育课教学学时比较少的现实状况,在着眼于提高初中田径训练有效性的前提之下,在制定初中田径训练相关课程的时候,老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来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标准和训练计划,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和提高学生对于田径训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田径训练过程当中。

具体而言,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重视对学生主观愿望和客观身体状况的了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接手班级的时候,体育老师就应该越高的学校每个班级班主任老师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系,通过班主任老师来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成长环境以及背景,用这些可靠的信息来帮助老师判断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3.做好应急预案

应该认识到,田径训练毕竟是有训练风险的,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中接受田径训练的普通学生,他们在活动身体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伤害,乃至于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田径训练的有效性,还要做好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第二是对课堂上S时出现的新情况的应急反应。这里所说的突发状况真的是在田径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与一种伤害叫的可能性,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出现运动伤害的情况是完全存在的,因此一旦出现问题,体育老师应该做到有条不紊,迅速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同时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老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以准确恰当的解答。

4.创新课程设置

在初中田径教学当中,创新教育方法的第一个途径就是要创新课程设置。传统意义上初中田径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往往简单地将初中体育的教学分为几个部分,会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在操场上进行简单的拉伸活动之后,就放任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或者进行单一方面的体育锻炼,这种方法固然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是从学生本身的发展上来看,他们在这样简单的环境当中,无法获得体育技能的提升,这对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个体技能而言也是没有好处的,。

创新课程设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课程编排,老师一定要在精确分析每个班级的学生的自身状况的基础之上,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体育的兴趣来进行课堂的设置。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事前调查的方式,与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本身的诉求,以学生本身的思想和愿望来进行课堂的编排,体育课堂上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不同兴趣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在整个初中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更好的表现和发挥。

在创新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初中的体育老师也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安全,因为上面提到了,初中生在这个年龄段的过程当中,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冲动和爆发力强的身体特点,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当中有用力过猛的情况,进而造成身体的损伤,在这个问题上,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了,老师一定要尽力保证学生的安全。

5.强化和考核环节

强化考核环节是初中田径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第二个重要的行动遵循。应该认识到,初中田径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为了中考服务的,受片面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进行田径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乐趣,而对教学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事实上这种理念和方法是非常不对的,一方面这个可能会影响学生在中考体育考试当中的表现,同时对于学生的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也是十分不好的,所以在初中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尽管要创新教育,但是也要重视强化考核的环节。为了达到两者统一就应该考虑在考核的过程当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

例如:可以尝试用分层次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对于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教学背景的学生要分批次的要求,在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对于那些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要放松要求,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在保证中考学业成绩的基础之上,要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照顾。

6.结语

初中田径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推进当前初中田径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全民素质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初中田径训练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基于以上的几种原因,初中的体育老师应该对学生的田径训练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明。对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国教育,2011(35):45-46.

[2]马梅。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J].教育从业者,2009,(2):175-177.

田径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田径运动训练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体育学院田径校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田径运动员进行研究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田径训练的效果明显

并且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带给人们精彩的生活坏境,给予当今学生们优质的信息来源,多彩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增加课堂的活力,提升训练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和田径训练的关系相当密切,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对田径训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田径教学与训练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2.2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训练中的优势

(1)上课前备课更加便捷,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会给课堂增加优质的备课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资源,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改善课堂氛围,为老师更高效地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2)促进上课过程中的课堂氛围,传统教育传承至今,有很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传承及改革,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明显,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与训练结果,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训练与质量。(3)更好地展现动作细节通过多媒体等新型的教育技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方式,提高训练水平,在电子教学媒体的帮助下,借助多媒体,建造一个可以重复展示的体育动作分解过程结构。田径包含了许多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地加入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动作细节,方便学生更加细致地学习与训练。(4)方便学生清晰地看出技术动作的要领。在传统教育与传统训练中,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经常会通常自我示范给学生看,由于授课学生可能会存在偏多的现象,示范以及纠错学生动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田径教学与训练中就更加省时、效率更高。教学与训练会更加规范,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利用这些技术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不仅教学与训练方便,而且教学与训练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方便学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要领,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5)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人们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做事的效率会相应提高。例如,在田径训练课程中,教师训练中如果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更加完好地展现这次田径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动作技术、动作方法等等的内容来进行展现,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这种充满兴趣的训练中,学生必然热情高涨,上课更有动力。

3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想要教好学生,就必须从自己出发,学习先进的理念要不断学习,以此提高教学与训练质量,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进田径教学与训练的方式,那么为了得到更好地教学与训练,教练必须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与训练方式。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育体式与教育形式,值得体育教师们不断地专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与训练水平。这样以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训练中地普及,教师与教练地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因此在教师与教练的教育下,学生的田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水平与田径成绩的目的。

4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训练课堂中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教学与训练丰富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新型的教育技术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4.1改善教案的模式

在教学与训练之前,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会在上课之前准备课件,为了不断完善,难免存在修改,修改不好的话,就会造成模板删了又删的情况,但是计算机系统和传统的就存在明显的区别,计算机格式可以随心所欲,并且出现错误时如果要修改的话,就不会和传统的备课那样反复修改模板,这样一来操作方便,所得到的结果是让整个教案显得整洁、美观,让训练与教学的教案清晰,从而改善教案的模式。

4.2增加教学训练与资源,让教学与训练更加便捷

在编写教案时,传统教学与训练一般通过黑板这些工具进行绘图备课,达到直观性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教育与训练中来了之后,电脑以及多媒体上有许多的数据库、图片库应有尽有,教学与训练资源更多,很多教学与训练中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让教学与训练更加便捷。

4.3使教学与训练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具有综合处理能力,这种方式辅助教学与训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情境更加生动逼真,利用现代技术教学能够让学生进入情境,例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与体育游戏相互融合,在体育游戏中设置情境,添加一些动物声音增加学生兴趣。从而使教学与训练更加新颖生动且具体。让训练的方式更加有趣,学生在有趣的训练方式中,显然更加热爱学习,使教学与训练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4.4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在教学体系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这3个方面都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训练中可以用录制上课过程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对于课中的一些情景做进一步分析,以便发现自身教学与训练不足,发现学生易出现错误等,完善教学与训练体系,完善教学与训练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田径训练中,优势明显,得到教师与教练员和学生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师的教学与训练质量,还可以在积极地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优化课堂质量,增加课堂氛围。(2)现代教育技术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经过调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带来很多便捷,迎合了田径教学与训练的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不论是中学、大学,乃至小学都在运用现代教育的优势,积极配合教学与训练,充分利用资源。

5.2建议

5.2.1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有如此多的优越性,教师与教练员也当不断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以此提高教学与训练质量,学校应该多组织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提高本校的教师现代教育的水平和功底。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汲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与训练水平,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顺利。提高本学校的教育与训练水平,也不断提升教师们的现代教育水平。

5.2.2学校要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这么多的优势,那么在田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就应该多多引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其满足教学需要以及教学与训练要求。教学中应增设多媒体设施,将现代教育技术普及深入到田径运动项目中。田径教学与训练中多多涉及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与训练水平。

5.2.3学校要加大扶持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课堂中和训练中的应用

(1)学校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视,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现代教育技术在田径课堂中更加普及。(2)学校应增加体育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活动。(3)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着教育方式,在很大方面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所以要多利用现代教育方式改进教学与训练模式。

田径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训练;问题研究

一、体校田径专业的现状

从近年来体育类运动学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各学校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能力逐渐减小。在体校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前提背景下,虽然田径类班级有着一定数量的在校生,但其新学员整体的招收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体校的田径类班级一直默默地推动着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倾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大中专毕业生呈喷涌式增长,占据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给体育类院校的扩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宏观背景趋势下,田径训练也未能幸免,也被迫面临着生源质量差、选材渠道变小等问题。

二、影响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媒体关注因素。我国田径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是要关注新一代青少年的田径训练,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可以通过加大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宣传,来让社会认识、了解进而支持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媒体也就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谁把握了舆论的导向,谁就占据着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实证调查发现,广大社会媒体很少发出涉及青少年田径事业的报道,对我国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发展鲜有关注。媒体关注的多是足球和篮球运动,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涵盖着由备战到比赛的整个赛事过程、从运动员到教练的整个队伍体系,甚至是运动员个人生活等等无所不含。反观田径运动,特别是我国整个田径事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田径事业,媒体除了会针对比较重大的田径比赛进行报道外,其余极少会有与田径有关的报道出现。

(二)训练单位管理因素。训练承办单位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训练成绩的好坏。承办方的管理人员能否深入了解田径训练工作,切实针对训练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有效实施,这对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各训练承办单位都能较好的做好训练工作,并均是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问题是,从受训练者的个人情况(器材和资金条件)来看,各训练承办方的投入尚有欠缺。

建立、完善在校运动员的档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不仅能够反映出各运动员的成绩和发展,还可以反映田径运动整体的训练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关于训练工作决策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在,各训练承办单位虽然已对在训运动员的信息,进行了搜集和保存,但是各单位在对运动员信息进行入档时,普遍存在信息分类混乱、不成系统、信息不全甚至缺失等现象。有些训练承办单位甚至肯本就从未对运动员建立档案。

(三)家庭支持程度因素。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人又分属于一个个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甚至能够向外扩张进而形成一股影响整个社会的力量。家庭成员的是非标准和观点认知,在家庭活动中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水平。父母对体育的看法和认知水平决定着子女能否从事体育活动,因此,家长对子女接受田径训练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参与训练时的积极性。

(四)竞赛制度。判断与衡量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应是这种制度能否有利于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健康培养。青少年的田径比赛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赛事,要以运动员的培养为理念,结合青少年特点和发展计划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比赛内容。不能为了强调专业要求,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针对青少年的比赛,不可太过强调名字和金牌的重要性,要以选拔人才、检查近段训练成果和积累运动员比赛的经验等为举办目的。

从对田径教练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现在在各青少年田径比赛中所实行的竞赛制度,肯本就没有体现我们培养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赛理念。其组织开展的比赛内容缺乏针对性、质量也不高,评分的依据有失公允,组织比赛的次数也未达到培养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打好坚实基础和早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教练员因素。教练员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到训练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教练员本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和知识积累的深浅,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成长与提高,间接影响着田径运动的竞技水平。教练员是田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田径后备资源的培养中,教练员就是田径事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力争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田径运的后备资源,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循环渐进的一步步推进,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因此,为了青少年田径事业的推进,需要获得各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力争实现“专人专管”以及合理的奖励与优惠政策,减轻青少年训练的额外负担,鼓励广大青少年投身于田径运动中。

(二)采用科学化的训练方法。随着科学训练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日常训练中,使日常训练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此处呼吁广大教练员和在训运动员要深入学习理论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开展更高效的、更先进的训练活动。

(三)确立新的竞赛制度,推出公正合理的比赛活动。竞赛制度是培养运动员的“助推器”。在旧有的比赛制度上建立与青少年训练实际相符合的竞赛制度,才能确保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了每年青少年田径比赛的举办数量和裁判及举办单位的公正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在训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